农旅融合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5:10

农旅融合的措施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日趋明显。2015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4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3.1%,居民出游率达到2.98次。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多次提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一、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信阳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以传统自然村落为基础,留住村貌、留住乡愁,力争原汁原味还原乡村本色。目前,全市共有22个村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11个村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进入了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

目前,信阳市A级景区共有22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有6处,分别是:鸡公山风景区、南湾湖、信阳灵山寺、西九华山旅游风景区、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全市星级饭店30余家,国际国内旅游社40多家。

二、信阳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目前,信阳市农业与旅游也融合发展缺少相应的政策措施,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针对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方面给予高度重视与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更好更快的融合发展。

(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有效开发以农业为特色的旅游业,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基础设施欠缺的状态。有些乡村存在“进不去出不来”的情况,交通线路的缺失严重影响乡村的旅游业发展。郝堂村现在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良好,但随着游客日益增多,停车难会车难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水利设施、通信设施等也存在明显不足。

(三)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一般是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出现,而乡村旅游一般以当地的特色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受季节影响大,收入不稳定,假日效益明显,平时游客不足,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不少刚入行的人员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旅游人才培养周期长,市场配置能力低,人员流失严重,致使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另外,旅游业入行门槛低,也导致很多非旅游专业人员进入旅游行业,这也对旅游行业的人才引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信阳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策略建议

信阳市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较为成熟,而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仍属新兴产业。通过上述的分析,对信阳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合理的惠农政策

信阳市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还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为保证信阳市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努力做到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优化服务,形成共识,制定合理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的发展看作是信阳市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新支撑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发展旅游业需要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相应的交通线路,加快城市内交通的建设,保持其与乡村的道路畅通。因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加快推广发展互联网应用,将现代通信的技术成果运用到休闲农业中,大大提高其发展效率。

(三)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很强烈且要求高。目前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下岗工人和农民,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为有效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融合发展,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引进旅游专业人才为提高当地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

(四)合理建设生态园区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2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包维国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把握新形势,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是农业多功能的体现,它既能够把水稻、玉米、“笨鸡蛋”、大煎饼等农副产品变成商品,又能通过接待市民体验、休闲等提供精神产品实现增值,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二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善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验丰富、绿色安全、文化内涵深厚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和完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间深度融合,串点成线、联线成面,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三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农家乐、休闲农业合作社、农民联合体、农业观光园等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在生产优质农产品发展一产的同时,为了增值做加工业发展二产,延展产业链发展休闲度假、养老养生、农事体验等做优三产,有机地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了农业农村的升级版,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拓展了农村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村经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层次。

会议提出,准确把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方向。需要完成好以下6项重点任务:

(一)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是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关联农业生产、乡土文化、旅游娱乐、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流通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休闲农业还是个系统工程,单独的一个农家乐、一个农庄甚至一条线路、一个特色片区,聚集不来持续不断的人气,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发展无法为继。

(二)加强产业融合,丰富产品业态。休闲农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休闲产业,必须要和旅游、文化、养老、养生、创意等多个产业相结合。大家要采取措施全方位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林家乐、牧家乐或渔家乐;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采取休闲农业合作社、联合体等组织化方式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向休闲农业输入现念和要素;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在农村“三个产业”之间,在农业、旅游和文化之间,在乡土意境和时尚度假之间搞好融合创新发展。

(三)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毋庸置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底子薄、欠账多,这也是城乡差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按照我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阶段发展要求,我们要在规划发展、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基固本。主要是“三个提升”:一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提升农业生产装备;二是按照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要求,提升配套服务设施;三是按照公共服务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四)推动产业扶贫,积极发挥作用。全省各级农业部门都要把“扶贫攻坚”任务纳入发展休闲农业工作中,精心谋划,拿出具体措施、方法和步骤,落实国家《指导意见》的要求,务求实效。

(五)弘扬农耕文化,增强休闲魅力。把农耕文化作为丰富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高产业发展层次,破解产业同质化问题,增强产业的活力和魅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利用中传承和保护。

(六)培育品牌典型,搞好示范创建。按照国家《指导意见》的要求,休闲农业品牌的培育,重点就是要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品牌体系,结合我省的实际,在点和面上,重点实施休闲农业示范县(乡)、示范点建设工程、最美休闲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集聚区,突出休闲农业示范县(乡)、示范点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金支持、发展模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在线上,重点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景点的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与此同时,各地要切实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创建与推介活动,培育区域品牌。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3

(一)改善民生方面

1、抓好惠民政策落实。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大投入力度,维护群众利益。围绕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惠农强农政策落实等方面,开展集中整顿和专项治理,切实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整改措施:医疗方面,制定医改资金支持计划,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医保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大力开展“先住院、后结算”等便民服务。完成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暨市人民医院病房楼主体工程,加快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市儿童医院病房楼等项目建设。住房方面,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191套,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教育方面,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所,实施中小学提升工程,完成100个农村中小学优化改造项目,完成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水、大气、重金属、土壤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中心城区扬尘、油烟、噪声、尾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PM2.5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惠农强农政策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责任单位:市医改办、卫生局、财政局、房管中心、教育局、环境保护局、农业局、监察局、食安办、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畜牧局,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2、加大民生工程投入。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加快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加强城区道路的新建和维修,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整改措施:继续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加快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建设,改造老城区燃气管网50公里。实施集中供热管网工程,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加快中原路、中南路、世纪路西延、文汇路等道路建设,做好山阳路、普济路等大修工作,打通一批断头路,整修一批瓶颈路。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四城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3、抑制房价上涨。我市房价近年来上涨过快,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真正使工薪阶层能够买得起房。

整改措施: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责任单位:市住房公积金中心、房管中心。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目前,省核定我市贫困人口15万人,贫困村205个。这些地方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是我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难点和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脱贫致富,缩小与富裕地区的差距。

整改措施: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扶贫项目,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5、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布局学校,使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尤其是班主任的待遇,让教师安心自己的工作;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尽快完成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重视学前教育,加快公立幼儿园建设步伐,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

整改措施: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改革试 点市建设,实施城区中小学提升工程,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乡、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提高城区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研究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待遇的政策措施;完成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建设,确保职教中心学校2013年秋季投入使用;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所,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70%以上幼儿园基本达到办园标准。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财政局、投资集团,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

6、进一步研究加快建设大型城市的步骤和方法。“中原经济区规划》提出,将开封、新乡、______、平顶山打造成特大城市。根据我国对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定义,需要结合我市实际,在城市框架、产业支撑、人口集聚、社会管理等方面超前谋划、深入研究、广泛论证,为建设好、经营管理好新______打好基础。

整改措施:大力实施14820城市转型工程,加快形成“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架构,编制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老城区提升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完善户籍、土地、财税、社保等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城乡规划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7、加快推进焦修博一体化进程。近几年,我市围绕焦修博一体化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进展比较缓慢,成效不够明显,下一步要加快统筹规划,在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交通、电信通讯等方面尽快实施一体化建设。

整改措施:加快推进修武组团、博爱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深入开展城市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金融、公共交通、电信通讯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市城乡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金融办、工业和信息化局。修武县、博爱县政府。

8、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快桃花峪黄河大桥、郑焦城际铁路、塔南路延伸、______黄河公路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尽快规划建设我市城区环线道路,以适应城市化发展步伐。

整改措施:郑焦城际铁路2013年完成投资23亿元,焦桐高速温巩段、武陟至云台山高速、桃花峪黄河大桥、环城快速通道、迎宾路南延及______黄河大桥2013年完成投资26.1亿元。建成桃花峪黄河大桥,环城快速通道力争竣工通车,迎宾路南延及______黄河大桥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项目办、市交通运输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投资集团、新时代交通发展集团。

9、进一步加大______东站建设力度。______东站升格更名以后,已经成为我市在京广大动脉上的门户。但由于后续建设不到

位,其应有的交通枢纽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焦郑高速开口

问题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使两条大动脉不能有效沟通互动,建议加快______东站建设步伐,真正把其建成我市的东部交通枢纽。

整改措施:加快______东站升级改造步伐,今年完成投资3亿元。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武陟县政府、郑州铁路局______东站。

10、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先规划后建设”的指导方针落实到位,坚持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在城市新建、改建住宅小区

和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中,要预留社区组织工作、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场地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用地,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整改措施: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总体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规划,加快68个已开工社区建设,2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

责任单位:市农办、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发展改革委,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11、加强生态建设。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建设美丽宜居新______。

整改措施: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快建设城市水系,加快北部山区公园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游园20个,新增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建设南太行山生态景观带、高速公路和林邓线两侧绿化、环城森林公园体系,力争完成造林和森林抚育16万亩。

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园林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三)加快经济建设方面

12、维护粮食生产安全。大力开展高标准良田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一步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力度,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压力。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整改措施: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新增高标准粮田40万亩。壮大面品、怀药、肉品、果蔬等九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扶持壮大6家部级、30家省级、10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等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种粮、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农林科学院、科技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13、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工业强市”工作重心不动摇,出台更具灵活性、更具操作性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投资,培育壮大本土知名骨干企业,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整改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政策机制,积极对接中国和世界500强企业,深化与中国兵装、中国兵器、华润集团、奇瑞汽车、河南煤化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支持30强、30高企业发展,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行业地位领先的重点骨干企业。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14、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六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四个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现代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动车及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的奖励扶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在改造提升传统

服务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总量,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商业品牌。

整改措施: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工程、先导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围绕《______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20__—2015年)》,加快推进奇瑞汽车年产61万台发动机(二期)、中国兵装______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焦煤集团新材料产业园、佰利联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加快推进多氟多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大力实施标准化引领、质量提升和品牌带动工程。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旅游局、商务局、质监局、金融办,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15、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在土地审批、电力供应、硬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9个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尤其要加大对东部工业集聚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落实好三年土地出让金返还政策,将土地指标申报、土地收储和拍挂、出让金返还等程序的周期缩短,促其健康发展。

整改措施:进一步研究完善政策扶持措施,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进一步提升综合带动效应。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供电公司,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16、加大对______新区的支持力度。新区区划调整后,按照现有水平测算,财政全供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等各项刚性支出每年增加1.59亿元,新区财力支出陡增。压力较大,建议市委督促有关部门在核定安排各项上级补助资金时予以照顾倾斜。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赋予新区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尤其是在土地出让方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______新区建设的决定》中规定新区的土地出让收入由新区征收,目前土地招拍挂在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但是出让款需要通过市国土局交到市财政局,然后再由新区申请返还,造成资金运转缓慢,影响了项目入驻、项目建设,建议对此办法进一步加以改进,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整改措施:大力支持______新区建设,进一步研究完善各项支持政策。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国土资源局。

17、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出台奖励办法,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或与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增强发展后劲。

整改措施: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研发平台建设,新增部级研发中心2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省级研发中心1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00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18、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尤其是注重推进集聚区产业链招

商,紧紧围绕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

整改措施: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借势发展配套企业,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19、支持投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动员和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缓解项目建设资金难题。

整改措施:进一步规范发展五大投融资平台,提升融资能力,扩大融资规模。

责任单位:市政府国资委。

20、注重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在保证传统产业投资的同时,有选择地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投资,加快经济转型。

整改措施:实施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年度行动计划,加快40个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21、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把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作为______转型发展的重点,依托云台山、神农山、太极拳等众多旅游及文化资源,强力推进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培育一批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务实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搞好旅游规划,加大北部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持续整治旅游沿线道路,做好旅游道路绿化工程,提升旅游业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出台扶持政策,加快药王庙、巡返大庄园旅游通道观光带建设力度,丰富我市近郊旅游资源。加大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将黄河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全市旅游发展的大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打造“游云台山水,品黄河文化”的旅游文化品牌。

整改措施:围绕创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目标,加快云台山、神农山、太极拳、黄河(嘉应观)、药王庙、妙乐寺遗址等十大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加快北部山区公园、南太行山生态景观带、高速公路和林邓线两侧绿化、环城森林公园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农业局、园林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县(市)区政府、______新区管委会。

22、加大太极拳开发力度。“一山 一拳”是______的两张名片,______山水开发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太极拳的开发起色不大,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是在资金的投入、项目的运作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倾斜。

整改措施:加快太极拳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办好国际太极流大赛,推进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财政局,温县政府。

23、设立经济研究机构。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均设有宏观经济研究院或者经济研究所,而我市没有专门的经济研究机构,大量研究工作分散在市发改委各个具体业务科室,但科室人员又不属于专业研究人员,工作起来较为吃力,对宏观政策的把握、对接不够及时准确。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国家和省等重大决策提前做出反应,建议尽快成立______市经济研究所,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整改措施:尽快研究论证成立经纪研究机构。

责任单位:市编办、发展改革委、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四)加强党的建设方面

32、创新县域经济考评体系和考核办法。对县(市)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在充分考虑原有基础、发展态势和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制定与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相关联的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先进和落后县(市)的积极性。

整改措施:修订完善政府目标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责任单位: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

33、创新检查评比的方式方法。对全市性工作部署的督导检查要纳入计划管理,制定相关规定,尽量减少临时性检查,并尽可能地搞综合检查,切实将督导检查的总量减下来,使基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发展经济、服务民生上。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4

【关键词】供给侧 银行业 旅游 渝东南

一、研究背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其重点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渝东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贯彻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地方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本课题旨在研究分析渝东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新消费领域过程中,在支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总结银行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做法,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二、银行业支持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6月末,黔江辖区一区四县一级支行以上银行机构44家,总体上,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稳健运行,呈现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存贷款稳步增长、不良贷款呈现“一增一降”、盈利能力稍有回升的态势,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银行业支持辖区旅游业发展情况

一是旅游业贷款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业贷款余额34.42亿元,同比增长8.67亿元,增速为33.66%,高于全辖各项贷款增速16.91个百分点。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截至2016年6月末,辖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9.73亿元,同比增加6.91亿元,增长245.61%,主要用于旅游集散中心、道路建设。其他旅行信贷投放贷款余额1.23亿元,同比增加0.14亿元,增长12.71%,主要用于景区餐饮、住宿、农业观光等。

三是旅游项目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截至2016年6月末,辖内旅游项目建设贷款余额21.64亿元,同比增加1.20亿元,增长5.89%,主要涉及乌江画廊、桃花源、峡谷公园等7个景区建设;

四是乡村旅游业得到不断发展。截至2016年6月末,乡村旅游贷款余额1.82亿元,同比增加0.41亿元,增长29.24%,主要用于景区餐饮、住宿、农业观光等。

五是旅游业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助力辖区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5个。2015年,辖内一区四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596.27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1.00%;累计旅游收入136.62亿元,同比增长约35.00%。

三、银行业支持辖内旅游业良好做法

(一)利用电子金融产品优势,提高旅游业业务拓展能力

辖内某银行积极推广“江渝惠”服务平台,为旅游消费及旅游特色商品交易提供手机电商交易结算服务,并利用平台为各旅游商户提供宣传服务,目前辖内已超1000家商户加入该平台。

(二)加大旅游景区ATM、POS机具投放,不断改善基础金融服务硬件布点

截至2016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旅游景区共布放ATM机132台,POS机具387台,为县域旅游游客资金存取及消费提供有效的结算服务,提升了旅游金融支付的便利性。

(三)创新特色产品和抵押担保方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针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和贷款抵押担保方式。

(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辖内银行机构改变传统贷款融资模式,采用PPN、信托、私募债等方式支持地方旅游业发展。

四、当前辖内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辖内旅游业发展不成熟,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辖内旅游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不成熟,旅游开发缺乏整体规划与区域协调、旅游项目建设经验欠缺,吸引力不强。同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服务基础设施滞后,多数景点内未投放银行自助终端设备,经营情况不稳定,企业自有资产实力较弱,开展银行融资时,面临无法提供足值有效抵押物或其他有效保证担保措施的问题,导致贷款投放总额较小等。

(二)银行业支持旅游业内部制度落实不够,缺乏针对性

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国家宏观政策、银行业机构业务发展指引等外部政策制定了各类涉及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内部政策,提出了若干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流于形式,落实程度不够。

(三)信贷产品创新不够,旅游业融资便利度较低

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运用排污权、碳排放权、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等开展各类新型抵质押贷款业务,以及通过互联网便捷、高效发放消费信贷等,以满足新消费供需双方的金融需求,但仍存在产品创新力度不足,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的情况。

(四)民营资本介入不足,旅游业发展缺乏活力

辖区旅游业主要由政府主导,民营资本少有介入,导致辖内旅游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政府负担较重,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旅游业的市场化发展。

五、银行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旅游业信贷优惠政策,设立旅游业发展基金

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针对辖区旅游业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支持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信贷优惠政策;地方财政每年可安排一定资金设立旅游业发展基金,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旅游项目,可以实行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贷款实行贴息扶持,适当降低贷款风险。

(二)构建旅游业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旅游业信用体系

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可针对辖区旅游业的情况,加强旅游企业融资需求信息的披露,及时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的信用体系,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入旅游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加强旅游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

加大金融业务互联网化、支付移动技术化,要加大对旅游景点、旅游企业POS机具等电子结算产品的推广,在有条件的景区增设ATM机逐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满足辖内旅游业融资需求

银行机构要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推动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加强与各旅游业协会或其他自律组织的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采取多种有效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予以支持。鼓励涉农担保机构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满足辖内旅游业融资需求。

(五)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减轻政府负担

银行机构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切实加强对辖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业等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轻政府负担。

(六)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等落地辖区

密切关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重大战略,积极与上级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沟通了解情况,在信贷、政策等方面为辖区争取更多资源,形成金融聚集效应。

参考文献

[1]周东龙,主动作为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常态下基层央行有效履职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6(2).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金融优惠政策;经济发展

1 实施优惠的金融政策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金融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地区的金融业从无到有,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民族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整体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李景跃等在《商业研究》2008年第一期指出,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国家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地区金融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且各民族地区根据其不同的经济特征相应的实行了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这些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设立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放宽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等。

对少数民族专项贷款给予优惠利率。如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的通知》规定,对国家确定的421个民族贸易县贸易贷款,在利率上实行优惠政策。民族贸易贷款年利率为5.76%。贷款行向企业按年利率的8.64%收息,对年利率5.76%与8.64%的2.88%利差按季返还企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贷款,适当放宽贷款条件。1993年的《城市开民智工作条例》规定,信贷部门对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和饮食服务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自由自己比例方面给予优惠。开发性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和其他专项贴息贷款也适当的向民族地区倾斜。对民族地区开发当地资源的项目,在保证有效益、能还贷的前提下,贷款条件要适当放宽。

2 实施金融优惠政策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2.1 促进农业的发展

金融业要把农牧民增收致富与拓展信贷效益信贷增长点紧密结合起来,借鉴东部地区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经济发展大户承包经营、专业户经营、公司加农户、订单农牧业、公司加农工和股份合作经营等多种农牧业经营方式,把粗放的农牧业经营方式改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并推行了大额农贷、订单农业贷款等“三农”信贷模式,组织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累计发放民族优惠贷款约21亿元。金融优惠政策的实行使农业资源的配置获得较高的效率,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并对农业经济活动起宏观调节作用,以及对农业经营者的行为选择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2.2 促进民族地区贸易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企业是民族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和发展民族企业的生存能力,有助于加强地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为加强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用品生产技术改造,国家设立专项贷款。并对民族贸易所需流动自己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共有11个口岸,享受着国家最多最全的优惠政策,包括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和部级珲春口岸特殊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三区合一的运行机制和特殊的优惠政策。延边州外贸企业达到483户,2003年延边对俄边贸进出口额只有2861万美元,到2005年全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7.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对俄贸易超过1亿美元。

2.3 促进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民族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给予资金支持。金融业要在新增信贷总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旅游发展的资金需求,指定性适应的信贷政策促进其发展。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旅游路线的开发和国家、省级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特色旅游,支持特色、有事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生产。2001年,国务院批准延边等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部分优惠政策,使延边成为东北惟一享受西部开发政策的地区。延边全州,投资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外商投资企业,除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旅游项目,所在地政府可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的政策扶持。 3 实施金融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

(1)信贷资金潜在风险大,制约了金融支持力度。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能力。由于民族地区扶贫任务艰巨,民族地区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不得不承担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如扶贫专项贷款,全国每年用于扶贫投资的总额高达200—300亿元,其中扶贫贷款占45%。使民族地区金融机构包袱沉重,经营困难,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调查显示,目前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不良贷款占比达64.4%;其中民族贸易企业不良贷款占比高达100%;民族用品生产企业不良贷款占比28.8%。这些不良贷款无不进一步加重了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负担,而且已给全地区银行造成极大的信用风险,严重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2)市场发育程度低,缺乏对资金的吸引力。部分民族地区属于“市场失灵”区域,由于比较成本收益的巨大差异,资源尤其是生产资本不可能自觉自愿流向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总体上是“资本流出不流入,金融资金外流趋势明显”。同时,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机构,上收信贷权限,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多存少贷,资金通过上存上级形式大量流出,民族地区存差资金扩大。

4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1)提高民族地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营造和谐信用环境。

商业银行在核定和下达贷款计划的同时,应对落后的民族地区进行适当的倾斜。降低民族地区存款考核计划及上存比例,适当控制资金的流出数量和速度,适当提高呆账准备金比例,简化核销手续,化解不良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第一,商业银行在核定和下达贷款计划的同时,应统筹兼顾,对落后地区适当倾斜。第二,金融业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整信贷结构,优先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资源开发型主导产业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建设,重点扶持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质量产品、高效益回报的项目,向能源、交通、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第三,建立金融保障体系。建立基础产业风险保障基金,发行由财政贴息的基础产业债券,允许多种投资方式并存,为企业进入金融市场筹资创造好的金融环境,等等。这些措施既有利于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又能较好地兼顾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三方的利益关系。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6

关键词:茶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旅游

国内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攀升的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旅游产业承载的文化内涵不足,以及与普罗大众希冀从旅游过程中满足的需求不相匹配。成为了如今严重制约旅游产业持续扩大经营发展规模的重要掣肘。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其关键在于要为传统旅游产业注入贴合实际以及需求的文化元素和价值感,方能持续收获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1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背景探究

传统旅游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便需要与其他有价值的元素积极融合,以组合的方式为自身塑造更多价值点,满足游客多元的需求。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兼具多方面的优势,不仅包含丰富的农业元素,也符合如今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游客们可以前往各地旅游景区,在静谧的乡村旅游景点忘却城市的烦恼,过几日陶渊明般的悠闲生活。可以说乡村农业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而如何深度挖掘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价值点,使其与广大受众需求契合,成为旅游产业管理人以及地方政府人员亟须考虑并落实解决的问题。当然,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对旅游产业的革新,同时也是对当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是促进地方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旅游活动的创新、发展而言,受众更加关注旅游背后蕴含着的文化内涵以及休闲价值。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积极融合多元化的内容,通过组合的方式获取产业发展最优解。具体到该产业的发展,其中蕴含的直观理念包括但不限于生态、休闲等元素,相比其他种类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该类型产业发展模式比较欠缺的是文化内涵,因此要积极与地方特色融合,与时代特性融合,使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

2茶文化创意理念解析

茶文化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以茶为物质载体,文化既是指茶道的文化,也是指茶道的精神,而这也正是茶文化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拥趸的核心所在。随着多元要素的融合创新,在产业要素融合的背景下,茶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紧密融合,二者先天有一定的融合优势——茶产自专业的种茶乡村基地,在大范围推广茶种植之余,结合茶文化开展融合创意旅游产业,成为越来越多地区振兴旅游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在物质消费基础上,更加关注精神消费。从茶文化蕴含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内容来看,茶文化极具精神消费价值,因此茶文化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价值。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一方面涉及到地方茶叶种植以及匹配种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内容的融合,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广泛的宣传以及针对本地茶农的思想宣教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只有这些环节没有明显短板,环环相扣,方能有序推动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茶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同时,利于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3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体验式构建

3.1注重直观体验的传达

对选择茶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新旅游模式的受众而言,他们希望在常规旅游获得的体验基础上,能够深入了解旅游地独特的茶文化,而这也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体验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妙。体验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James等人提出,他们指出体验经济的核心为服务,商品为载体,通过商品这一载体为受众营造具有回忆感的体验。从这一概念解析可知,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首先要为受众营造一种直观的全新体验,在景区游玩过程中感官能够受到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带来的新鲜感,在这种感觉的烘托下受众的消费体验才能得到提升。作为产业管理人员,应立足茶文化创意产业元素的攫取,打造别具一格的茶文化乡村生态旅游基地,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方面面凸显茶文化创意与茶文化元素,使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即便在日后想起这段旅行经历,也能清晰地回忆起旅游时茶文化主题旅游基地为其带来的冲击感。

3.2注重场景化体验的塑造

体验经济离不开气氛的烘托以及对应场景氛围的打造。场景化体验是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前期市场调研来看,有很多游客表示之所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参观和游玩,并非只因为想品尝当地的特色茶饮,更是想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融入茶文化代表的静谧生活场景,与茶农一道在结束一天的摘茶、制茶等流程后,能够端起一杯真正属于自己的茶。既是品茶,也是在品味生活。抱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他们的追求超脱了基本的物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要注重茶文化场景的构建,以及参观旅游流程的精心塑造。既要完美还原茶农一天辛劳的原貌,也要积极融合本地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在质朴的地方文化基础之上融入更加现代化的元素。

3.3满足游客的多样化体验

游客的旅游体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产业管理人员,需要审慎分析游客的体验需求,结合游客需求有的放矢的设计旅游项目的内容和流程。虽然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主打茶文化,以茶文化为内核,以旅游基地以及旅游服务为载体,满足游客对茶文化主题的生态旅游的诉求,但也要关注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在前述诉求的基础之上,通过现代化元素的融入,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多元性,如增加地方特色美食、民族歌舞以及疗养康体等内容。将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旅游基地打造成为综合性的地方旅游名片。

4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4.1加强茶文化融合产业旅游基地的宣传推广

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外部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潜在受众了解茶文化生态旅游,喜欢上茶文化生态旅游。对部分人群而言,茶文化生态旅游尚属小众旅游项目,且茶文化生态旅游传达的理念与实际赋予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人们潜在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一差异正是决定茶文化生态融合产业的发展高度的关键。作为产业融合管理人员以及地方政府人员,要立足消费者角度实施茶文化融合产业旅游的宣传与推广,找寻潜在受众的诉求,满足其痛点,刺激其消费需求,逐步变更潜在受众的消费观念。具体来看,在宣传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优势,也要积极依托新媒体传播的覆盖面广、传播效率高等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短视频平台等广泛宣扬茶文化创意产业、茶文化以及融合生态旅游产业等。立足多视角、多层次,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产业以及茶文化融合生态旅游的好处,持续推广本地旅游特色,吸引更多人前来游玩消费。预算充足还可考虑聘请名人或意见领袖做代言,提升茶文化旅游生态基地影响力。

4.2融合多元素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主打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够满足游客们的茶文化旅游体验诉求,但融合产业的根本依然是旅游产业,即服务业,而服务业便要面向客户需求,依据客户需求动态性的调整旅游项目的服务内容。如果单纯以茶文化为宣传卖点,只能吸引一部分的游客,且单一的宣传卖点容易让人感觉单调,因此要将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附属的休闲元素紧密融合。茶文化产业所在的地区往往空气质量优异、环境优美,而这些条件正符合康养休闲的标准。茶文化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便要以茶文化为基底,向着康养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积极建设与康养休闲相关的基础设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4.3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以茶文化创意产业为基底的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是一项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服务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影响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耗资甚巨,需要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建设初期做好统筹规划,依据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将旅游项目基地打造成为综合性的茶文化主题的地方旅游名片。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经济效益持续攀升的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旅游产业承载的文化内涵不足,以及与普罗大众希冀从旅游过程中满足的需求不相匹配。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求通过旅游的方式获取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希冀通过有特色的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情趣。基于以上,本文以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展开探究,分析茶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融合体验式构建,提出了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沁灵,曾芳芳.福建龙岩武平绿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01):102-104.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wrfd”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湘东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区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书面)

——2021年1月19日在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区文广新旅局局长 王 晋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和满意度测评结果,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的相关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全区有国家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有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家,4A级3家;3A级4家。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点356家,“农家乐”28家(新骐农庄被评为4星级农家乐、双月湾休闲农庄和仙居山庄被评为5星级农家乐)。201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1.4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农家乐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0万元。

二、针对“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简陋”的问题整改情况

精规划、强落实。针对农家乐缺乏总体规划,在布局上存在随意性,基础设施简陋等问题,我区在《湘东区一三产融合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升级出台了《湘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示范引领,逐步升级,分批淘汰的方式,对我区的乡村农家乐加以引导,逐步向更高端的民宿进行发展改造,以避开低质、粗放的竞争模式。

三、针对“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整改情况

找亮点、抓特色。全力破解“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问题,根据每个乡村旅游点不同的特色,深挖当地的乡土文化亮点、独特产品,从文化内核,周边环境,人员服务,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上花心思,逐步引导当地农家乐在特色亮点上做文章。

一是做好餐饮文章。如:大丰村桐花谷豆腐馆,是依托大丰村桐花景区的特色资源;桐花谷情人竹栈道、桐花豆花人家、豆腐加工厂、豆腐民俗体验馆、豆腐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打造集旅游休闲、农活体验、原生态健康美食于一体的高端农家乐。

二是做好功能文章。如:排上镇上珠村仙居山庄,是集农耕文化科普、农趣体验、乡村度假、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田园休闲度假区,又融合油茶文化、酒文化、健康餐饮文化等主题元素,给游客营造一种“醉花荫、享清宴、乐碧水、归山林”的精致山林体验,目前,已成为萍乡市精致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典范。

三是做好内涵文章。如:东桥边山翡翠谷的格竺草堂,是集书法创作、茶艺表演、学术交流、户外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式高端农家乐,是萍乡市慢游生态田园的典范。通过整合水务、交通、农业、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对边山翡翠谷景区村落、山体等进行综合治理与景观提升,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翡翠谷景区建设水平,发展山、水、田、村并举的乡村农家乐旅游,将边山翡翠谷建设成为集学术交流、艺术创作、花海观光、田园骑行、登高揽胜、民俗体验于体的山水田园旅游景区。

四、针对“功能要素配套不足,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整改情况

一是重基础、促提升。在基层服务人员管理上下工夫,强力提升基层从业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根据《江西省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每年对申报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一次“星级达标”评定,凡验收达标的“农家乐”经营户实行挂牌管理,给予奖励和补助,开展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礼仪、食品卫生、消防、保安等项目的培训,提升了我区农家乐乡村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相关培训4期,培养学员158名;经过评定,湘东区双月湾休闲农庄和排上仙居山庄荣获江西省五星级农家乐,区新骐农庄荣获江西省四星级农家乐。

二是成立湘东区农家乐行业协会。对旅游重点村或乡村旅游点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通过整合农家乐经营户的实力,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将农家乐旅游产业向规范化转型,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排上仙居休闲度假田园综合体项目,入选2020江西省田园综合体和精品园区(农庄)项目名单。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倾力扶持,推动农家乐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从区旅游发展基金中拿出资金,奖励和鼓励星级农家乐对自身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充分利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并将发展农家乐产业与全域旅游开发、特色小镇、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大对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助推农家乐旅游规模化发展。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进,我区各大景区通往农家乐的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做活推介,不断扩大农家乐的知名度。坚持走出去推介与点上活动推介相结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类赴外旅游推介,把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融入到湘东旅游整体向外推介,提高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举办湘东乡村旅游美食节、网红美食直播等节庆活动,集聚乡村旅游人气,做热湘东旅游。充分发挥离城区近的区位优势,瞄准重要节日、纪念日等精准营销,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依托优势,丰富文化内涵,挖掘生态文化,突出旅游新特色。依托生态资源,将乡村旅游和古傩文化、隐逸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相结合,使山野农趣与陶艺体验、国学经典诵读、傩雕等民俗活动融入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中,给游客奉献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大大提升家乐休闲旅游的品味。按照“一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的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区。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8

一、新型城镇化将挤压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房地产已将进入调整期,以前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房价居高不下和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房价的高低是和居民收入相对而言的,国际公认的房价收入最高比是6倍,发达国家通常为3—6倍。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却在10倍以上,有的城市甚至达到了18倍,远远超出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房价畸高与通胀有关,也与投机投资需求旺盛有关,还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有关,多种因素造成了房价居高不下的局面。远高于居民收入的高房价营造了暂时的虚假繁荣,不利于房地产的长期发展。与高房价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供求失衡。一线城市和较发达区域的中心城市房价之所以持续高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供不应求。一线城市和较发达区域的中心城市聚集了较多的优质资源,诸如就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较为充足优越,导致人口过度集中,需求旺盛。而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有限,出现大量“地王”,自然房价高虚。应该说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有其合理成分,房价走高并不影响其销售,一方面房价持续走高,一方面销售良好、房源紧俏。但也应该看到一线城市的供不应求是建立在优质资源的垄断之上的,而且也存在着高档物业偏重的问题。受发展阶段所限,目前我国房地产消费的主体还是中低收入的普通民众,然而廉租房、经适房、保障房的建设严重不足,房地产偏重于高档物业,导致商品房空置率较高。高档商品房购买力不足,却供给较多;中低档商品房购买力较强,供给却又相对不足,这种结构性错位必将从整体上抬高房价,进一步加剧供求矛盾。另一方面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力较差,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为了收取较多的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收,大力开发房地产,导致供过于求,以致出现了所谓的“鬼城”之称。据不完全统计,比较著名的鬼城已有12座之多,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河南鹤壁、江苏常州、云南呈贡等。这些三四线城市规模小,人口少,土地供应相对充足,于是盲目造城,缺少正确的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和人口规划,导致空城鬼城的出现。不断攀升的房价又加速了三四线城市的空置率,这是因为大量投机投资资本涌入房地产,炒地炒楼成为投资的首选。近两年媒体报道的房叔、房婶、房哥、房妹、房姐、房爷等,动辄拥有几十套房产,普通民众也大多把投资房地产作为保值理财的主要手段。全民炒房的狂热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鬼城的产生,如鄂尔多斯人均房产三四套,常州2012年楼市成交量中,外地投资购房者占到了60%左右,所以很多楼盘显得空空荡荡。

针对房地产存在的不良现象,新型城镇化从增加城镇人口,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减少土地财政依赖,增加供给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解决。增加城镇人口的主要措施有: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为进城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进城转移人口提供落户便利;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性金融机构,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适宜的居住环境;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为进城转移人口解决后顾之忧。减少土地财政依赖的措施主要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研究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供给的措施主要有: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逐步化解上述问题,为房地产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实现城镇化与房地产协调发展的途径

由前述可知,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大量人口需要城镇化,这无疑为房地产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另一方面,房地产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在大量人口城镇化急需房地产之时,却出现房地产过剩,表明当前的房地产发展出现了不良现象,要想消除这些不良现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多元化开发,突破单一商品房的局限。据统计2010年我国城镇家庭户均住宅套数约1.02套,到2012年年底已达1.03套,照此速度我国家庭户均拥有住房2015年可能达到1.08套,10年后可能户均五套。与此相关的空置率已逾30%,产能超过了实际需要的两倍。在商品房日趋供过于求的形势之下,应积极拓展其他投资渠道,多元化开发以化解日益增强的房地产风险。可以开发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的增长点,也可以发展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等促进产城融合的项目。落实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条重要措施就是要把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为此房地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产业和城市运营、产业支撑和住宅开发的有机结合。

商业地产主要用于批发零售、娱乐餐饮、休闲健身等多种经营,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活力,具有一定的人口集聚作用。尤其是城市综合体这种新模式很好地体现了产城一体的城镇化思路,它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多种需求结合起来,使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助益,不但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而且有助于实现城市内部的自循环,提高城市的内生动力。可以说城市综合体是商业地产适应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成功典型。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业态也是很有前景潜力的房地产增长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国际上普遍认为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而我国早在2008年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已占全国总人口的8.3%,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2]北京市老年人口总数已突破254万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5%,可见我国已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有的地方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然而我国的养老服务却远远落后于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现在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的情况越来越多,家务帮助、医疗护理的需求量非常大。另一方面政府养老保险缺口很大,据统计高达1.4万亿,再加上中低收入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等,社会化养老服务将是一块很大的蛋糕,因此养老地产有着广阔的市场。

房地产业也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借助旅游业良好的发展态势规避风险,找到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旅游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据统计2012年国内旅游人次高达29.6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高达2.27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四川、山东、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区的国内旅游人次超过1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人数也达到了57.7百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5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据此有人预测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8%,2020年达11%。旅游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预计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2%以上,中国旅游业将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房地产业可以投资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旅游培训基地、会议中心、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风景名胜度假村等旅游房地产项目。其次,慎重选择投资区域与项目类别,积极参与新农村社区建设。为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决定都强调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以城市群的形式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城镇融合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具体措施上则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些政策措施目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这些政策措施也为房地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应更加关注以中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群的建设,尤其是产业密集区更应多加关注。吸取以往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城市规模的教训,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将把更多精力放在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上,以及保障房、廉租房的建设上。为此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两部门《关于棚户区改造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到2020年完成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一般都在主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只要实现农民、集体和政府间利益的合理分配,就会赢得较大商机。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房地产应积极参与到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中,结合当地实际,设计规划合理的社区建设。也可以发展商业地产,建设各类产业园区,为农产品流通、加工、储存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投资文化设施、商业设施、医疗设施、养老设施等,实现公益和经营相结合,在为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应当看到,房地产业高速度、高利润的快速增长期快要过去,面临着转型、调整期,处理不当甚至还有崩盘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之下,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既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找到了途径,也为房地产开辟了新领域。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9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举措;成效;问题与对策;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14-02

广德县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县域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 主要举措及成效

1.1 实施“三大调整”,调顺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强化主导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完成重点项目工程7个,创成部级示范基地(区)9个(种植业8个、农业综合1个)。邱村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省级标准化基地等5个,建设3座标准化育秧工厂,配套各类农业机械达2000余台套;2016年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14元。二是调优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全县种植蔬菜、中药材面积分别为0.17万hm2、0.27万hm2,同比增长11%、15%;畜禽业提质增效,生猪、肉禽、蛋类规模养殖率达90%以上,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位居全省领先地位。三是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大力推进农工、农商、农旅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如荣达禽业发展蛋品加工,其生产的蛋白粉、蛋黄粉、免疫球蛋白等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徽风印象、和合生态创办邮乐农品广德馆、1号店广德馆,广德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展电商全体系建设,快速将线下优质农产品推广到线上等。

1.2 把握“三个重点”,促进农业主体规范化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先后出台了《广德县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加大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贷款贴息、品牌创建、示范创建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二是强化主体培育。组建县服务中心,搭建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等平台载体,培育各类注册登记的农业主体1600余家。落实政企联系帮扶和包村联户制度,抽调174名农技干部与各类主体开展“一对一”指导。三是开展示范创建。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市级62家;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家、省级4家、市级3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家、市级56家。创建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3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4家。注重发展区域精品农业,创建部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园区)5个,均居全省县级前列。

1.3 落实“六项举措”,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县确权面积3.39万hm2,涉及农户10.75万户,人口36.94万人,整体工作通过省级验收。二是完善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出台了《广德县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规范引导流转耕地1.78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2.3%,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获得土地流转奖补资金达200余万元。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出台了《广德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在桃州镇大木桥社区、太极洞管委会桃园村和邱村镇双岗村开展了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第二批10个试点村已经启动。四是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立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配套出台《广德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试行)》《广德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等多项政策性文件,已公开交易农村产权11宗。五是稳步推进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选定广德县前路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广德县白洋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试点合作社,正在开展社员申请、股金出资和注册登记工作。六是加大财政支农保障力度。制定了《广德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筹集了1000万元发展基金,支持村集体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开展“劝耕贷”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县财政安排300万元风险基金,已发放贷款2990余万元为无抵押的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困难。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当前广德县农产品加工业存在整体不强,粗加工产品多精深产品少,产业链较短且不完整,大多处于生产末端,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一些政策项目和金融扶持对发展小而精的特色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田基础设施缺乏后期管护资金;农旅结合有待进一步提升等。二是农业保险产业覆盖面窄、财政补贴少、保险额度低,远远满足不了规模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产权交易手续烦琐,配套政策不完善,进入交易中心后的土地,与双方自愿流转的没有区别;当前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一旦经营主体经营不善,容易产生很大的社会隐患风险。

3 对策

3.1 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注重调结构、优布局 集中力量聚焦优质粮油、畜禽养殖、竹制品加工特色经济作物等产业,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要大力推进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养殖小区建设,引导经营主体推广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追溯技术,争创“三品一标”,实现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秸秆能源化利用,实施病害猪集中无害化处理,严格划定畜禽禁、限养区,启动禁、限养区养殖场搬迁和关闭工作。

3.2 以一二三产融合为重点,着力提品质、促增收 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工型企业为龙头,延伸产前链条,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模式。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模式,让相关职能部门抓引导,企业拓市场,家庭农场搞生产,合作社做服务,相互联合协作、抱团发展,加快产加销一体化。三是大力推进农旅结合。通过各类示范点、生态农庄、农耕文化馆、农家乐,将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深度融合,有效拓展农业经济、文化和生态功能,增加农业的比较效益。

3.3 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不断增添新活力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市场建设,明确主体职能定位,理顺交易运行中政府定规则、市场建平台、中介搞服务的关系。增强农业队伍主动服务意识,与乡镇村对接,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变“进场办事”为“上门服务”。二是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分明、运行规范、管理高效”的原则,量化经营集体资产,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三是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在组建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管理网络,不断完善土地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明确土地交易范围,健全土地交易规则、操作流程、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农旅融合的措施篇10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加快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

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代农业是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把建成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重要措施。

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家生活,吸引市民观光、品赏、习作、体验、休闲、旅游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积极开发“两翼”地区蕴藏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等休闲旅游资源,两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要内容,对于缩小“圈翼”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坚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本原则,理清思路。

一)市场运作。统筹安排,政府引导。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和个人等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多元投资格局,广泛开展自主经营和联合经营。

二)环境友好。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等因素,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乡村生态、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立足乡村,服务“三农”突出特色。以农为本。服务城乡,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突出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餐饮、农产品流通等行业,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联动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四)社会参与。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意愿,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休闲农庄”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参与建设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以大带小”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

三、硬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手段,坚定措施。

一)努力实现农业提升、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旅游业拓展的目标。加强部门协作,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农业主管部门会同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税务、工商、国土房管、建委、规划等部门支持,协同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落实扶持政策,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入机制,加强政策扶持。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原则。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性投入,加大乡村道路、水电设施、信息网络、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级农业担保公司,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持力度,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月经营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免征营业税。

三)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充分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依法解决用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用地应符合地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并需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农民利用现有宅基地、承包地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可视为临时用地,但不能改变农用地用途,不得修建永久性建(构)筑物。发展大型休闲农庄,可以依法采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联营或者征收集体土地的方式进行。鼓励企业依法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地的土地经营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