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盈利模式十篇

时间:2023-12-27 17:44:52

流量的盈利模式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1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物流园区发展阶段和类型对物流园区盈利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物流园区现行的盈利模式,其次对我国物流园区现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根据物流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结合物流园区存在的基本类型,提出了不同阶段下各种类型物流园区盈利模式设计思路。

关键词:物流园区 盈利模式 发展阶段

问题的提出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规划和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蓬勃地开展起来。但过度的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热给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原因是没有根据当地的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物流园区盈利模式,造成了大量园区土地的闲置和园区的经营亏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与资金的浪费。因此,对物流园区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对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研究最近几年刚刚起步。郑琦(2006)对综合型物流园区盈利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资源整合、拓展信息技术服务、开发增值服务来增加综合型物流园区的盈利能力。姜慧韬(2008)从规划和建设的角度分析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将之细分为建设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加以详细分析。王令凯(2009)主要分析了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现存的问题,针对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闭海涛(2007)归纳了物流园区的四种盈利模式,并以某种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盈利模式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有益的建议。曹明、罗璐、洪力京(2009)对我国物流园区规划和设计中考虑盈利模式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胡良德(2005)提出了按照主导功能(转运型、存储型、流通加工型和综合型)设计盈利模式的思路。总体而言,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特定类型,更多地关注运作层面的模式设计和宏观政策方面的建议,没有考虑物流园区发展阶段需求和园区种类特点等因素,本文拟结合这两个要素进行综合盈利模式的研究。

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现有的物流园区在不同开发模式、不同经营方式下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五种:第一种为地产商开发,以租售方式交由物流企业经营。第二种为地产商开发,与物流企业合作经营。与前一种盈利方式不同的是,地产商在建设完成后,不是将地产简单地采用租售的方式交与物流企业经营收取租金,而是通过成立公司或签订协议合同等方式,与物流企业合作经营,地产开发商与物流企业共享物流经营收入。第三种为地产商通过成立子公司或委托第三方经营。第四种为政府主导,物流企业投资建设并经营。这种方式是我国目前物流园区发展中最常见、最主要的经营方式。第五种为企业自发建设的物流园区,盈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收入,以及国家政策带来的隐性利益。对于最后这两种经营模式下的物流企业,其发展过程中在物流园区整体平台的基础上,受益于物流园区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的整体运营方式,其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流园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受益于物流园区整体盈利模式的提高。

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的研究中都提到了盲目追求规模、空置率高、增值服务薄弱等现象。按照郑琦(2006)的研究,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四方面:一是盲目发展造成大量空置;二是建设成本上升;三是信息技术落后、服务水平低;四是物流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缺乏。王令凯(2009)的观点认为,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增值服务薄弱是物流服务水平低的表现。

参照以上观点,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规模,造成大量空置。据《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物流园区平均空置率达60%,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盈利水平低,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我国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中,由第三方物流承担的比例只有18%;商业企业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比例更少,仅占总比例的5.9%;而调查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不满意。三是忽视资源整合,建设成本增加,客户成本上升,削弱盈利能力。据测算,物流园区综合投入每平方米约2400~2600元,这与目前商品房的造价几乎相同,不仅抬高了物流园区的入驻“门槛”,使一些实力有限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无法参与到物流园区中来。四是信息技术应用落后,物流经营服务水平低下。我国物流园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较低,诸如电子商务、互联网、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使用,直接影响到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五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增值服务薄弱。由于电子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少数几个环节的业务上,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率水平日趋下降。

面向不同发展阶段的物流园区盈利模式设计

关于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设计,胡良德(2005)首次提到了物流节点的分类,闭海涛(2007)按照此分类提出了转运型、仓储型、流通加工型和综合型物流园区的盈利模式,姜慧韬(2008)沿用这种分类方法并归类了每种类型代表的园区,并且提出了按照时间将物流园区的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阶段。参照以上文献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园区发展阶段和园区类型两个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按照发展阶段划分,阐述了每个阶段每种类型园区的盈利模式设计,并且对每个阶段园区的特点和盈利模式设计原因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处于初创期的物流园区盈利模式设计

处于初创阶段的物流园区,此时区域经济、交通状况、科技发展等外部环境处于较低水平;从内部环境来看,入驻物流企业数量较少,物流密度较小,园区配套服务不是很完善,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处于此阶段的物流园区应发挥这种园区主导地位的功能,在盈利模式的设计上,应注重其基本功能的实现。四种不同类型物流园区在初创期的特点如下:

转运型物流园区处于运输线上,又以转运为主,货物在这种结点上停滞的时间较短,转运型物流园区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储存场地和仓库,此阶段转运型物流园区应着重利用地缘优势开展货物转运业务。

仓储型物流园区占地面积较大,园区内大部分仓库以储备为主要职能,货物相对停滞的时间长;由于货物多处于静态,园区中作业机械占存货数量的比重较小,而仓库的保管、养护费用较高。处于初创期的仓储型物流园区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利用仓库优势提供大规模仓储服务,收取仓库租赁费和物业管理费;或者结合仓储业务提供配送服务,并对运输配置、仓储管理、流通加工、搬运、包装的环节进行管理,收取配送服务费用。

流通加工型的物流园区既拥有基本的物资集散功能,又承担了一部分生产加工功能,实现了从厂商生产的标准产品到客户所需个性化产品转换衔接的目的。对于初创期的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其盈利模式主要有:建设专业交易市场,收取交易费用;建立流通仓库,收取仓储费用;建立中转仓库,收取仓储和转运费用;建立集货中心,收取仓储、运输费用。

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初创阶段,园区一般根据当地市场实际情况重点发展2~3种物流服务,因此其盈利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建立货物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和配送中心,收取场地租赁费用、货物交易费和配送服务费;二是结合转运业务开展货物交易业务,收取仓库租赁费、物业管理费和货物转运费;三是结合仓储业务开展流通加工业务,建立存储仓库和流通加工中心,收取加工费用和仓库租赁费等。

(二)处于成长期的物流园区盈利模式

对于处于成长期的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均有所改善,此时园区所辐射地区的经济水平有所发展,交通状况有所改善,园区入驻企业数量明显增多,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更加完善,物流市场需求更为旺盛,货物转运量、仓储量等大大增加,物流密度显著增加。而处于此阶段的物流园区,其盈利模式的设计主要要考虑发挥园区的核心功能,而发挥核心功能的关键是整合资源开展更多业务。

转运型的物流园区可以通过整合交通资源,使不同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入驻企业才能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降低运输费用,提高自身的利润率。仓储型物流园区在成长期可以整合信息资源,加强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合作,建立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物流信息中心,提供物流信息、物流交易、物流载配等服务,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交易。流通加工型的物流园区可以建设流通加工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将企业的大规模生产转化为用户的个性需求,收取加工费、包装费,同时利用资源整合优势,实施区域合作和联盟。综合型物流园区可以整合信息资源和各类资源,积极建设信息交易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帮助企业减少固定成本支出。

(三)处于成熟期的物流园区盈利模式

进入成熟期的物流园区应该朝着提供更高层次服务的目标迈进,发挥延伸功能。处于成熟期的园区管理者要帮助和引导园区内企业改进物流经营管理方法,推行物流标准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倡导诚信经营,争取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加超值的服务。

转运型的物流园区可以提供有货物中转站特色的增值服务,包括除基本运输和仓储以外的包装、再包装、流通加工、分拣、配送和信息反馈等。仓储型的物流园区可以提供具有货物管理特色的增值服务,可以通过调集和管理自己和客户提供的单项服务、资源、能力和技术,运用自身的管理模式和运筹技术,整合提供一个综合的生产、物流、销售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流通加工型的物流园区可以发展物流配送等增值业务。综合型物流园区可以为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如提供物流咨询、培训服务,吸引相关企业进驻园区,如餐饮、酒店、汽配维修、物流用品市场等,从而增加利润增长点。

结论

物流园区盈利模式设计的目标考虑的不是某个企业个体或某一方面,而是从物流园区整体的角度来设计,目的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实现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最低。盈利模式的设计要结合物流园区的类型和区域产业特点,兼顾园区投资方、经营方的利益,在初创期注重发挥园区的基本功能,成长期专注于园区核心功能发挥,成熟期注重物流延伸服务功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琦.综合型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探索[J].上海商业,2006(6)

2.姜慧韬.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王令凯.我国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现存问题及改进措施[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4.闭海涛.NNN物流园区盈利模式的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曹明,罗璐,洪力京.我国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2)

6.胡良德.城市物流园区盈利模式[J].运输经理世界,2005(12)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 制造业; 盈利能力; 因子分析法; 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78-06

一、引言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运用其拥有的资本和资产进行经营,从而创造出现金流量的能力。盈利能力与公司股东取得的回报成正相关的关系,也就表明判断一个上市公司是否具备投资价值与盈利能力息息相关。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客观公允地判断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一直是经济投资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完善,在信息的获取上,投资者与经营者、管理者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一般来说,投资者所能获取到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可见对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真伪判别就显得很重要。因此,只有深入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才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有一个客观公允的认识。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绩效评价思想也就随之产生,而以盈利能力分析为主的绩效评价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伴随着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背景,以美国、英国为主要代表,大致分为了观察性、统计性、财务性、战略性评价四个阶段。20世纪之初,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两权分离,利益相关者也就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促进了企业绩效文化的发展。

1903年,在美国学者Pierre Dupont的主持下,杜邦公司首次把净资产收益率分解成几个重要的财务指标,从而更深入地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这也是公认的经典业绩评价方法――杜邦分析法的产生。美国学者Alexander Wole(1928)在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首次提出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主要将其用于评价公司的信用水平。Michael Kesneer(1939)首先研究了美国经理人的报酬和公司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在对公司绩效评价中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Edward(1971)分析了30家美国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评价系统,指出投资报酬率(ROI)是被公司使用最多的评价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1991年,美国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价值分析工具和业绩评价指标――经济增加值(EVA),从资本价值增值角度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Prowse(1992)以净利润作为因变量,通过分析1979―198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各个因素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我国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迟缓,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始于20世纪中期,财政部于1999年6月颁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奠定了我国绩效评价的基础。其中规定评价的主要内容表现在资产运营、财务效益、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2002年3月,财政部又修订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将原有的指标进行了删减,较大地改进了其可操作性以及合理性。

而在西方诸多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对于盈利能力的研究起点相对比较高,从目前国内研究文献来看,主要是针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基本指标的讨论,以及提出各类修正评价体系的指标。尤其是近年来,对于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更多的学者利用各类数理分析方法,并结合修正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何有世(2003)将现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进行改进,结合十几家企业进行了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张俊瑞(2004)以国内外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5年的财务会计信息,应用因子分析法,发现评价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并不全面。张红(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计量指标,利用2000―2007年的财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因素,最终确定综合计量指标,并结合相关指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王吉恒(2013)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设置各盈利指标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盈利能力评价模型,并对万科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唐建民(2013)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2011年家电行业板块27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我国家电行业经营业绩两极分化严重,多数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表现欠佳。宋光辉(2015)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四个角度出发,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我国零部件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参考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模型进行了构建。

三、研究设计

(一)盈利能力指标的确定

要进行模型分析,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常见的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如表1。

指标的分析和选择过程如下:

1.由于股票市值不稳定,变动性大,通过借鉴胡志勇(2004)在《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价值相关性》中的观点,认为效绩评价值较每股收益和净资产而言,它与股票市值的价值相关性较低,难以发现其与增量价值的相关性,所以本文在指标选取中,剔除了与股票市值有关的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两个指标。

2.本文运用聚类分析中的层次聚类分析将各财务指标变量分类,层次聚类就是将距离相近的指标分为一类,本文将表1列示的除市盈率与市净率之外的11个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运用SPSS 13.0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系统将上述11个指标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包括了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收现率;第二大类包括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每股股利;第三大类包括收益质量利率、每股现金净流量、盈利现金比率。在每个大类中结合指标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情况选取两个重要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3.第一大类中选取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净利率,这两个指标在现实会计工作中经常使用。每股收益指可供分配净利润除以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所得到的比率,反映每只普通股当年创造的净利润。总资产净利率排除了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反映每一元总资产创造的净利润,总资产净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

4.第二大类中选取销售净利率与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表示每一元的销售收入与其成本费用之间可以“挤”出来的净利润。该比率代表盈利能力的强弱。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每单位股东权益所赚取的净利润,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其综合性较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业绩。

5.第三大类中选取收益质量利率与每股现金净流量。收益质量比率表明每单位净利润中由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中的变现水平。由于企业操纵利润一般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所以该指标可以有效防止企业操纵利润,避免给投资者带来信息误导。每股现金净流量反映单位流通股平均所获得的现金净流量,反映的是公司分派股利的最大能力。

综上所述,选择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益质量率和每股现金净流量作为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

(二)盈利能力指标样本数据的搜集

本文所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是:首先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搜集所有深、沪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代码,在剔除其他制造行业类公司和ST公司后,为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剩余的1 60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中运用Excel软件随机抽取50家公司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公司;然后分别搜集这50家上市公司2012年、2013年、2014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经过Excel整理得出各上市公司的六个财务指标,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发现2012和2014年的KMO值分别为0.65、0.67,只有2013年数据的KMO统计量的数值在0.7以上,为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选择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经过整理计算后形成5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样本。

四、盈利能力分析模型构建

得到样本数据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模型分析运用的软件是SPSS 13.0。按照以下正确步骤对数据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一)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是判断收集的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用于因子分析的变量必须具有相关性)。本文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其中,Bartlett球度检验是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基础,若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则各变量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无法进行因子分析。而KMO检验用于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性,KMO统计量的取值一般在0―1,统计量的取值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则越强,因子的分析效果就越好。一般来说,KMO值在0.7以上时,就认为因子分析效果较好;低于0.5以下时,则认为因子分析效果就较差。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到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为211.394,其Sig值接近于0,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表明六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KMO统计量为0.764,大于0.7,说明该六个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

表4是给出的共同度量表,由表4可知,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量均在7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提取出来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好的。

(二)因子提取

因子提取是从原始变量中提取出少数几个因子来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从而实现降维的方法。因子的提取方法有多种,本文选择的是主成分法。因子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决定了因子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的因子,就可以确定为最后的公因子。

从表5可以得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表中第2列是“特征根”,它反映的是引入该主成分后,可以用于解释的原始变量的信息。第3列是“方差贡献率”,是某个特征根占特征根总和的比例。第4列是“累计方差贡献率”,是进行主成分个数选择的依据。一般来说,选择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0%的前几个作为主成分。表5中因子1能解释盈利能力的权重为58.728%,因子2能解释盈利能力的权重为21.431%,因子1解释原变量的程度高于因子2,表中前两个因子总共解释了原始变量方差的80.159%,表明这两个因子能够对原始指标能够进行较好的解释。

(三)因子命名和解释

因为通过因子分析所确定的因子的含义是较模糊的,需要进行重新命名,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解释。当因子含义模糊不清时,即需要进行因子旋转,旋转后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表6是采用Varimax法得到的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中第一个因子与总资产净利率(X2)、销售净利率(X3)、净资产收益率(X4)和每股收益(X1)这四个变量的荷载系数较大,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看这几个变量主要反映了与会计利润相关的指标,故将因子1命名为“会计利润”因子。而第二个因子与收益质量率(X5)和每股现金净流量(X6)这两个变量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85和0.774,相对其他变量较大,主要用于解释这两个变量,从实际来看,这两个变量也是与现金流量相关的变量,因此命名因子2为“现金流量”因子。

(四)因子得分的计算

因子得分,从便于理解的角度来讲就是各因子在各样本的具体取值,是各变量的线性组合。表7是由SPSS软件按照回归法估计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中第1列数据表示的是因子1中各个财务指标变量的系数,表中第2列数据表示的是因子2中各个财务指标变量的系数。

根据表7可得因子1与因子2上的得分函数:

F1=0.273X1+0.233X2+0.286X3+0.28X4-0.126X5+0.028X6 (式1)F2=-0.113X1+0.089X2-0.033X3-0.056X4+0.655X5+0.549X6 (式2)

上式中的Xi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根据上式就可以确定每个上市公司因子1和因子2的数值,也被称为因子得分。有了因子得分的函数,便能得出综合盈利能力模型。

(五)盈利能力模型的确定

盈利能力模型的公式为:F=λ1/(λ1+λ2)F1+λ2/(λ1+λ2)F2 (式3)

式中的λ为每个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根据表5的结果可知λ1=58.728,λ2=21.431。将λ1,λ2带入式3中,因此有了综合盈利能力得分方程:

F=0.733F1+0.267F2 (式4)

其中F1,F2分别为因子1得分与因子2得分,结合因子得分函数式1与式2通过计算整理就可以得出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模型,如式5:

综合盈利能力=0.17X1+0.19X2+0.2X3+0.19X4+0.08X5

+0.17X6 (式5)

式5中Xi为标准化后的数据,X1为每股收益、X2为总资产净利率、X3为销售净利率、X4为净资产收益率、X5为收益质量率、X6为每股现金净流量。由上可以看出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由会计利润因子与现金流量因子得分共同构成、互为弥补。其中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58.728%,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1.431%,可见因子1,即会计利润因子在盈利能力评价时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故会计利润指标在进行盈利能力的分析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摒弃传统的会计利润,一味强调现金流量指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就盈利能力模型来说,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以及每股现金流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差不大,都在0.17―0.2之间徘徊,销售净利率是影响最大的,占0.2的比重,然而要指出的是收益质量率这个指标变量对综合盈利能力的影响力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说较低,只有0.08。因此,投资者在关注一个制造业公司的盈利能力时可以重点关注销售净利率。按照上述盈利能力模型就可以计算出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综合得分,并以此进行排名。

特别要注意的是,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为负值并不代表盈利为绝对的亏损或者盈利能力为负,综合得分为负值只表明该公司的综合盈利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由于因子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综合得分的高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仅作为一个判断该企业在同行中所处位置的依据。利用盈利模型计算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指数,把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进行了融合,科学地分配了现金流量指标与会计利润指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单纯用会计利润指标,或过多强调现金流量指标重要性的缺点,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更为精确、客观公允的参考依据,选择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公司进行投资,从而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五、盈利能力分析模型的应用

将得到的综合盈利能力模型运用于实际投资决策当中,随机选择两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来进行盈利能力的比较。作为投资者,现有两个投资方案:方案一是投资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方案二是投资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选择这两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原因是,将因子分析得出的排名与传统的杜邦分析得出的排名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这两家公司的排名差异大,并且都属于精密构件与精密模具加工和制造公司。假设选择投资方案的依据是盈利能力,不考虑其他因素。接下来用传统方法与盈利能力模型对其盈利能力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其2013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数据资料得出各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基本资料如表8。

从传统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来看,表8中会计利润指标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指数越高代表盈利能力越好,可以直观地得知在会计利润指标下,斯莱克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均高于劲胜精密,从会计利润的角度看应选择斯莱克公司作为投资对象。但是,从现金流量指标来看,劲胜精密公司现金流量又都优于斯莱克,应该选择劲胜精密。如此一来,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两者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导致投资者很难作出投资选择。

从综合盈利能力得分模型的角度来分析,首先将模型中所需的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益质量率、每股现金净流量这六个变量进行标准化。将标准化后的六指标带入综合盈利得分模型中,可以得出斯莱克因子1得分为1.63,因子2得分为-0.25,盈利能力综合得分为1.68,劲胜精密因子1得分为0.17,因子2得分为1.53,盈利能力综合得分为1.38。由因子1与因子2的得分差异可以看出,斯莱克的会计利润因子得分虽高于劲胜精密,但是现金流量因子得分为负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收现能力差,存在着财务风险。综合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斯莱克的综合盈利能力大于劲胜精密的综合盈利能力,因此可以确定斯莱克公司作为投资的选择。

从以上案例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投资者进行投资时,传统盈利能力分析单个指标的比较无法判定投资选择,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本文的盈利模型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结合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该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依据。

六、结论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样本数据本身,运用层次聚类法将初选的11个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分成三大类,然后结合各个财务指标实际运用情况在每个大类里选出两个合适的指标,最后形成了六个合适的指标变量作为研究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样本指标,分别是:每股收益、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收益质量率和每股现金净流量。这组指标的确立弥补了会计利润指标或现金流量单一指标基础的缺陷,并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必然是将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融合。本文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因子分析得出综合盈利能力模型公式。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会计利润”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的盈利能力,其在盈利能力分析体系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可以看出在盈利能力分析中摒弃传统的会计利润分析指标与过分强调现金流量指标都是不可取的。从得出的综合盈利能力计算公式的分析中可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应格外关注会计利润指标中的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净利率以及现金流量指标中的收益质量率。运用因子分析法将会计利润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得出综合盈利能力方程,克服了传统单一指标对公司盈利能力比较的缺点,能更系统、客观、全面地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对比,二者具有互补性。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决策投资制造业上市公司较好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R W. Evidence on the Selective Reporting of Financial adios[J].Accounting Review,2002(1): 22-26.

[2] ALTMAN, E.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 Journal of Finance,1971(9):29-32.

[3] PROWSE S D.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in Japan[J].Journal of Finance,1992 (3):1121-1140.

[4] 何有世,徐文芹.因子分析法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1):19-22.

[5] 张俊瑞,贾宗武,孙玉梅.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4(6):53-59.

[6] 张红,林荫,刘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70-473.

[7] 唐建民,王娟.基于因子分析的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13(2):75-79.

[8] 王吉恒,王天舒.基于企业层次分析法的盈利能力分析――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10.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利益来源 盈利模式 选择

第三方物流(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TPL,3PL)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学者提出的,源自业务外包,也称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物流伙伴或物流外协等。为了统一认识,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第三方物流定义为:“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一、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第三方物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征,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个性化

由于需求方的业务流程各不相同,物流和信息流缺随着价值流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务按照客户的业务流程来定制,促使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物流服务,介于一家或者几家之间,数量较少,但是服务时间却比较长,长达几年,这也表明物流服务理论从“产品推销”发展到了“市场营销”阶段。

2.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第三方物流出现的基础,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传递的快速化和准确化,提高了采购、装卸、搬运、配送、仓储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随着管理系统和软件的飞速发展,可以精确计算出各项物流活动的成本,还可以有效管理物流渠道中的商流,这就使企业有可能把原来在内部完成的作业交给物流公司进行运作。

功能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所提供的是专业的物流服务。从物流设计、物流操作过程、物流技术工具、物流设施到物流管理必须体现专门化和专业水平,这既是物流消费者的需要,也是第三方物流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

3.第三方物流服务内容集成化

传统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是:经营仓储的,不涉及或很少设计运输服务;经营运输的,不提供仓储服务或不提供货代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设计、维护一套有效的信息系统。这导致工商企业的简单物流业务也要找好几家甚至几十家传统物流企业来承担,一旦出现问题,这些企业间又相互推诿,谁也不肯负责。与之相比,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提供仓储、运输服务,还提供信息管理、承运人选择、业务咨询、库存补充、产品再包装、贴标签、货代、相关报表管理等多种功能,甚至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

二、第三方物流的利益来源

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为客户企业创造的价值主要有:经济利益、管理利益和战略利益。

1.经济利益

第三方物流服务为客户企业提供经济或财务相关的利益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的基础。一般来说,低成本是由低成本要素和规模经济创造的,客户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可以避免盲目投资而造成的资金浪费和固定成本的增加,同时又可将节约的资金用于其他用途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客户企业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使物流成本更加明晰。

2.管理利益

第三方物流服务给客户带来的不仅是作业的改进及成本的降低,还给客户企业带来与管理相关的利益。客户企业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使用客户企业自身不具备的管理专业技能,也可以将企业内部管理资源用于别的更有利可图的用途中去,并与客户企业核心战略想一致;还可以使客户的人力资源更集中于公司的核心活动,而同时获得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经营能力。

3.战略利益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还能给客户企业带来战略利益。如在不同的区域进行业务布局或撤销的灵活性,根据环境变化进行业务调整的灵活性,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而降低经营风险等。

三、第三方物流盈利模式

物流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相应的业务结构。物流企业的商务结构主要指企业外部所选择的交易对象、交易内容、交易规模、交易方式、交易渠道、交易环境、交易对手等商务内容及其时空结构;物流企业的业务结构主要指满足商务结构需要的企业内部从事的业务内容及其时空结构。商务结构直接反映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益,业务结构直接反映的则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一种模式是否是盈利模式的标准为: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能成功进入利润区,并能够创造长期持续的、高于行业利润平均水平的企业模式。总体来看存在着三种典型的物流企业盈利模式:

第一种是在完善的物流网络基础上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宝供提供在中国境内的区域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宝供的利润来源于合同价格与内部实际各类成本的差额。虽然宝供的报价不存在优势,但由于它的物流网络健全,它快捷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第二种是以网上交易为平台推广连锁加盟。以中运网为例,中运网自己没有车和仓库,却建设和管理了一个网上的运输与物流平台,就是通过特许加盟方式联合了全国140多个城市的160多家运输企业共同对外服务实现的。

第三种是立足于运输业向其他相关领域扩张。大众物流作为传统的运输企业,以运输为基础,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品牌效应。拥有8222信息平台和GPS调度系统等信息网络资源,可以为大中型物流企业提供运输、仓储及其他配套物流服务,为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运输服务,其利润主要来自运输业务。

四、第三方物流盈利模式的选择

第三方物流的盈利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种:一是关键影响因素,包括物流企业的实体、人力、管理、组织和经验等;二是第三方物流赢利途径;三是控制变量,如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等。

1.盈利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影响盈利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实体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内部管理和行业经验等,一般来说可以将其划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能力,其和盈利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所示:

2.盈利模式选择的控制变量

盈利模式选择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这两个变量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的盈利模式也不同。

2.1性质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盈利模式选择的差异

外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较早以前就能够提供基础性的物流服务,现在还能够提供管理咨询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务。而我国物流企业大都集中在基础而非增值服务。这主要是由于基础性的物流服务盈利途径实现以物流企业具备一定的实体资源为前提,而物流增值服务盈利途径的实现则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无形能力。

2.2规模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盈利模式选择的差异

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供应链管理和管理咨询上与小型的物流企业相比更有盈利途径上的优势,而在货运上盈利途径优势并不明显。实现运输仓储、供应链管理盈利途径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实体资源,管理咨询盈利途径则要求企业拥有掌握各种技术和管理技巧的员工,在短时间内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达到以上条件,所以难以和大型物流企业在这些盈利途径上抗衡。相比较而言,货运盈利途径对于企业资源的要求较低,所以小型和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可以实现这一盈利途径。

2.3企业性质和规模交互作用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盈利模式选择的影响

相对而言,规模越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选择运输仓储和供应链管理这两种盈利途径的可能性就越高。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现在大多数的运输仓储业务都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的,大中型的物流企业凭借其品牌、软件和信息系统的优势更容易使客户享受到“一站式”服务,而小型的物流企业由于其资金、设施和知名度的限制对客户大批量、远距离等运输仓储的要求难以满足,供应链管理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刘铁钢.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运作模式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1)

[2]王思洋.浅谈第三方物流[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11)

[3]杨头平.第三方物流盈利模式初探[J].经济物流.2005,(5)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财产公司 可持续盈利模式 辩证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险公司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尤其是关于经济亏损问题,关乎财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近些年来,保险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的规范,因此,在越来越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下,如何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是财险公司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而,在对财险公司的可持续盈利模式进行辩论分析时,可以从盈利模式和现金流模型这两个方面进行辩论分析。

一、财险公司的可持续盈利模式分析

1、以投资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为了将业务上获得的现金流、资金流和其他资金来源进行承保,以此作为保险投资资金。并将这些保险、投资资金有效的投入到股票和债券等市场上从而获取更多的投资利润。

2、综合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盈利模式。在成立控股公司时,必须要站在财险的基础之上,然后再进入到其他金融领域当中。这样盈利模式具备着以下几个优势:充分发挥范围经济、交叉销售和综合理财。从而可以使金融进行更多的创新,并且财险公司的价值也可以实现最大化。

3、财险公司通过专业化经营,降低销售和生产成本的盈利模式。财险公司在进行专业化经营时,将公司的主要资源和特长业务进行有效的集中,从而将公司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并使得承包利润得到保证,以此推动公司的发展。

4、增加机构扩大保费规模的盈利模式。财险公司在建立之初,就增加机构数量以此将市场规模和保费规模进行扩大,从而在很短时间里使得全国各地都存在着财险公司,财险公司则扩大保费规模,以此将市场份额进行扩大。财险公司在利用这种模式进行发展时,在开始几年公司资金处于亏损的状态,然而,公司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将规模效益进行有效的实现,同时将公司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加强,从而使得公司实现长远盈利的目的。

5、将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同时利用价值链管理的盈利模式。财险公司的价值链主要包括:展业、营销、承保、理赔、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等方面。在管理价值链时,要将价值链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使得财险公司的组织成本和经营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提高财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财险公司的现金流模型分析

1、财险公司在具备了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后,也具备了金融属性。在对财险公司盈利模式进行分析时,主要包括主营业务类型和现金流模型方面。而财险公司现金流模型可以利用图形进行表现:

在上面图形中可以看出,投资的现金流获取成本的高低主要是由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直接决定的。而影响现金流的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业务规模、现金流管理等,通常这些因素都会占到承保业务收入大约40%。

因此,财务公司的盈利通常都由几个因素决定:首先是承保业务的盈利情况;其次是承保业务规模的大小和现金流管理水平的高低;最后是投资收益率的好坏。

三、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的建议措施

1、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时,要坚持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进行公司盈利活动,同时也要对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其作为公司盈利活动的核心指标。对于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财险公司在对资产配置战略进行调整和确定时,要对自身的承保业务盈利情况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者之间可以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而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绩效评价、预算管控、考核奖惩等方面。

2、确保财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和增长率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在设立保费规模中,一定要包括:职场费用、人力成本和行政开支等固定成本,从而有效实现经济规模。为了保证财险公司的正常运行工作,必须要保证保费规模的合理,同时也要确保增长率的适当和有效。

3、优化现金流管理。承保业务的利润通常都会受到财险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财险费率的市场化以及财险行业的高税负等方面的限制。而受到这些方面的限制后,降低了承保业务的现金流,而财险公司获取的利润成本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减少,因此,为了提高财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必须要对现金流有效的管理。在对现金流进行管理时,可以利用资金集中管理方法、收支两条线方法、降低在途和沉淀的资金数量方法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手段等,从而有效的提高现金流的比例。

4、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首先要扩大公司业务的来源范围,将公司业务规模进行有效的扩展,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使用率。降低公司成本费用开支,可以进行合理的节流。为了保证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必须要对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降低。第一要培养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本观。要积极大胆的投入有效益的工作生产当中。第二要规范成本控制管理制度,同时也使得制度日常化。提高成本预算管理水平。第三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措施。

四、总结

财险公司在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时,必须要坚持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同时,确保财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和增长率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提高现金流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从而确保财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处于可持续发展模式当中。

参考文献:

[1]李娟.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模式分析[J].经济天地,2010,38(10):56-58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5

所以下面我们才要给大家准备一份丰富的指南,清晰概括初创企业用来卖产品的一些最常见的盈利模式,以及各种的优缺点,从而帮助你选出对自己公司最好的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vs盈利模式vs收入流

在深入挖掘不同盈利模式之前,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来讨论一下“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收入流”的区别,因为这几个词往往会混淆。在盈利模式、收入流与商业模式之别这篇文章中,AlexGenadinik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工作。要点概括如下:

收入流是公司单个的收入来源。视规模大小,公司可以有0到多个收入流。

盈利模式是管理公司收入流以及每一收入流所需资源的策略。

商业模式是包含公司各方面东西在内的结构,包括盈利模式、收入流,以及对这些东西如何凑在一起的描述。

盈利模式类型

盈利模式的类型有许多,本文无意一一列举。不过,下面这10个算是最流行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公司无论大小都采用过这些盈利模式。

Genadinik的文章,不同的盈利模式中谈到了其中一些更为常见的盈利模式,最近冒出来的许多初创企业就是用这些模式做成自己的第一笔销售的。以下是他提到的一些盈利模式:

1、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

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是指给特定网站、服务、app或别的产品创建广告,然后放置到战略性的、高流量的渠道上。如果你的公司有一个网站或者你是一个基于web的公司,Google的Adsense就是获得广告最常见的工具之一。对于大多数网站来说每1000网页浏览量可收获5到10美元。

优势:靠广告赚钱是实现盈利模式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把广告当作收入来源的原因。

劣势:为了产生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企业运转,你需要吸引百万规模的受众才行。此外,大多数人觉得广告烦人,导致点进率的低迷,收入自然也会下降。

2、合作盈利模式(Affiliate Revenue Model)

另一个流行的基于web的盈利模式是合作盈利模式,就是把链接推销给相关产品并从产品的销售中收取佣金,甚至还可以结合广告或者单独做广告。

优势:采取合作盈利模式最明显的好处之一是这种模式往往赚得比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还要多。

劣势:如果你的初创企业采取的是合作盈利模式,记住,你能赚的钱受限于所在行业的规模,你卖的产品类型,以及你的受众。

3、交易型盈利模式

无数公司,无论是面向技术的还是其他类型的,都想尽力做成交易型的盈利模式,而且也处于充分的理由。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挣钱方式之一了,公司提供服务或者产品,然后客户购买之,就这么简单。

优势:因为简单和选择面更广,客户更容易受此体验吸引。

劣势:由于交易型盈利模式的直接,许多公司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但也意味着竞争更激烈,价格劣化更严重,采用这种模式的公司因此能赚的钱也会变少。

4、订购盈利模式

订购盈利模式是指向客户提供需要长期付费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是按月或者按年的方式。

优势:如果你的公司在发展中能坚持得够久,那这种模式可以带来经常性收入,并且可以受益于懒得退订服务/产品的客户(这是订购盈利模式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

劣势:因为这种模式依赖于那么大的客户群,所以你必须保持订购率要高于退订率才行。

在商业模式与销售模式比较一文中,DaveParker概括了公司可以用来销售产品或者服务的各种方式,里面强调了你选择市场的方式会怎样影响到产品推向市场的方式。下面是他描述的方法:

5、Web销售

这属于交易型盈利模式的一个分支,客户也是直接为某个产品或服务付费,只不过需要先通过web搜索或者推式营销(outbound marketing)来到公司网站,然后主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交易。

优势:Web销售适合于各种产品,包括软件、硬件甚至订购服务。

劣势:关系销售跟web销售模式是不兼容的,所以如果你的公司做的是咨询或者高价商品(像房地产、家电、汽车之类的高价值物品),你应该考虑更适合你产品的模式。

6、直销

直销有两种:电话销售,即有人打电话进来下订单或者销售代表给潜在顾客致电;以及外部销售,即进行面对面销售交易。

优势:直销模式可以跟关系销售周期、企业销售周期或者复杂销售周期等涉及多位买家或影响者配合得很好。

劣势:直销模式往往需要招聘销售团队之类的人,这意味着它不太适合于低价产品。如果你的产品价格低于1000到2000美元的话,用这种模式想做大公司是很难的。

7、渠道销售(或间接销售)

渠道销售模式由或经销商替你卖产品,而送货的可以是你也可以是经销商。合作盈利模式(affiliate revenue model)跟这种销售模式是很好的搭配,尤其是如果你提供的是虚拟产品的话。

优势:渠道销售模式对于产品对渠道而言是增量销售且可产生增量利润的公司来说是理想选择。

劣势:如果你的产品需要你进行市场宣传或者你的产品跟合作伙伴的构成竞争关系的话,不要用这种模式,因为对方会推销自己的而不是你的。

8、零售销售

零售销售需要设立传统的百货商店或者零售店来为客户提供实体产品。记住零售销售模式需要占用已有商店的货架空间(而这需要钱),最适合需要物流抵达客户的产品。

优势:零售销售是为已有客户群提供交易和赠品以促进品牌认知度的很好方式。

劣势:零售销售路线对于早期阶段公司或者提供数字产品(比如软件)的公司来说不是理想方式。

Sarah Green在Domain.me的文章—为你的初创企业规划好扩张和盈利模式中还列举了对初创企业更加有效的盈利模式,包括两个免费赠送东西给客户然后在后面再想办法创收的模式。

9、产品免费但服务收费

相对于其他模式来说这种模式比较独特,就是产品是免费送的,但是需要客户为安装、定制、培训或其他附加服务付费。

优势:这一模式对于建立客户群的信任并提升品牌知名度很好,因为免费提供任何东西的公司都可以赢得可观的口碑。

劣势:记住,采用这种模式意味着你基本上运营的是服务业务,而产品被当作了营销成本。此外,像这样的模式从长期来看未必是公司扩张的最好方式,所以要后面要注意利用额外的盈利模式。

10、免费增值模式

免费增值模式是指基础服务免费,但是用户必须为额外的高级特性、功能、扩展等付费。采用这种模式的最大公司之一是LinkedIn这个最流行的商业/社交媒体平台。

优势:类似于前面的模式,免费增值模式提供了一些免费的东西给用户,这对于让他们感受你的产品或服务来说是很好的,同时还有机会说服他们随后为其他的东西付费。

劣势:这一模式需要投入可观的时间和金钱才能抵达受众,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将免费用户转为付费用户。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板分析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解析

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放缓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面临风险,房地产贷款与政府融资平台等问题凸显;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基金的迅速发展也使银行作为融资主渠道的地位受到挑战;银行客户也越来越精明,在众多的选择中总会寻找成本收益的最优组合;利率市场化也进一步压缩银行的传统利润空间,这些都迫使银行传统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进行转变。目前国外对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不多也未形成系统观点,Maudos J.(1998)通过对西班牙银行的实证研究发现银 行盈利模式对其经营效率往往有决定性影响,有效率的银行利润率越高[1]。 Carvallo等(2005)对1995~1999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银行的成本效率实证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减少传统银行的成本[2]。国内对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龙、徐加(2008)通过对我国16家全国性银行盈利模式与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银行业整体效率水平仍然较低[3];颜婧宇(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主要为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利差收入[4];郭忠军、郑方敬、郑蕾(2012)通过对我国银行盈利结构的实证研究,指出信贷规模与利差是我国银行盈利的主要途径,这种模式的根源在于投资的高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的缓慢,并急需推进利率市场化[5]。国内外大多都从影响银行盈利模式的内外因素角度研究,但未进一步发掘财务指标背后所反映的银行竞争能力。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盈利模式的竞争。Mark W. Johnson(2008)从供求角度分析,盈利模式包括顾客的价值选择与企业的经营模式两方面,具体包括要素禀赋,企业竞争力,企业业务流程等要素[6]。迈克尔?波特(1985)也指出: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可以分解为设计、生产、销售、发送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形成企业赖以盈利的一条价值链[7]。竞争力是盈利模式的核心,文章据此分析,银行盈利模式就是银行的持续竞争力。根据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银行竞争力主要包括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其中安全性主要为风险应对能力与资本管理能力,盈利性体现在成本收入两方面,具体为成本控制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由于我国顺周期规模扩张的模式,规模也会对盈利性产生影响。最后,流动性也会影响竞争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架构、指标具体见下图: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面板分析

(一)样本、指标选取

1. 样本选取。本文着眼于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对 17 家商业银行(包括9家上市银行,其中有5 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招行、中信、兴业、宁波4家上市银行,以及其余八家城市商业银行) 2004 - 2011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和面板分析。分析数据来自毕马威中国银行业报告,其中部分数据通过Excel计算获得。

2. 指标选取。

因变量指标:资本收益率(ROE)。资本收益率衡量银行资本创造税后净利的能力,其不仅反映资产的盈利性,也可以反映银行的盈利杠杆。本文所探讨银行盈利模式中引入了风险因素,所以选取资本收益率更为适宜。

反映银行风险应对能力的指标:呆坏账拨备/客户贷款总额。银行面临着信用、操作、市场三大风险,由于呆坏账拨备的计提一般在净利润前,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也会降低利润。

反映资本管理能力的指标:资本/存款。资本是银行应对风险的最后防线,是银行弥补非预期损失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盈利性。

反映成本管理能力的指标:非利息费用/总资产。由于银行对非利息费用可以更加主动地控制和管理,模型选取非利息费用/总资产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银行经营成本。

反映资产规模的指标:总资产。规模指标是银行在网点、客户、资产上的优势的体现,也是银行在业务定位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提高回归精确度,选取总资产自然对数作为解释变量。

反映银行收入的指标:非利息收入/经营收入。而非利息收入主要反映银行中间业务、私人银行等创新业务方面的盈利能力。非利息收入越高则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越强,获利能力越强。

(二)样本计描述统

(三)模型设定、检验及回归

1. 模型设定。截面数据有时点性,而金融危机后银行经营状况有所变化,选择面板分析数据更全面,更具有动态性。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方程表述如下:yi,t= k + αi+ γt+ βi,tXi,t+ εit其中,y 是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i 与 t 分别表示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 在本文中 i =1,2,…,17,t = 2004,2005,…,2011) ,β 是回归系数向量。截距项是 k + ai+ ri,其中 k 是常数项,ai度量单位个体间的差异,rt度量时间序列上的差异,εit表示误差项。用面板数据建立的基本回归模型有 3 种,即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这就首先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以选择最适合的模型。

2. 模型检验。

首先用 F 检验判断应该建立混合估计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由检验结果可知,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其次用BP 检验判断应该建立混合估计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由BP检验结果可知,计算出 BP 统计量的值为54.66,远大于 0.05 的临界值,且相伴概率为 0.0000,所以拒绝原假设,可以建立个体随机效。根据F 检验和 BP 检验结果可知,既可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也可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但是究竟哪一种模型,可以通过 Hausman 检验来进行分析。由最后一行P值可以看到,从 Hausman 检验结果知chi2(6)=46.37 > χ20.05( 6) =12.59,且相伴概率为 0.0000,所以应拒绝原假设,适合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3. 面板回归结果。由F检验、BP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以判断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解释变量x1为非利息费用/总资产,x2为呆坏账拨备/客户贷款总额,x3为资本存款比,x4为存贷款比率,x5为非利息收入/经营收入总额,x6为资产对数,具体方程式为:ROEi,t= C + β1X1+ β2X2+ β3X3+β4X4+ β5X5+ β6X6+ εit

(四)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1. 从银行风险应对能力来看,呆坏账拨备/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收益率负相关,但对资本收益率的影响不明显,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警觉度不高。

2. 从资本管理能力来看,资本/存款与资本收益率虽然正相关但关系不明显。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级法人,其资本金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是明确且足额的,但负责具体业务前线的分支行资本金却未核定明确,当面临风险时都寄希望于上级银行的援助,这直接导致了各分支行的资本拨备低于实际应有水平。

3. 从成本控制能力来看,非利息费用/总资产与资本收益率负相关。具体来看,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营运效率是不同的。从整体来看,成本收入比是衡量支出成本创造收入能力的指标,2009-2011年样本银行成本收入比呈递减趋势。具体来说四大行的收入成本比平均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2011年工商银行指标值为3.4,表示一元成本花费带来3.4元的收入;建行为3.36,一元花费带来3.36元的收入。此外,股份制银行成本收入指标状况优于城商行。由此可见,四大行规模上的优势使得它可以更低的成本运营。

4. 从规模因素来看,资产自然对数与资本收益率负相关。从目前状况来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并且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中信、兴业等规模扩张速度超过了四大商业银行。但在传统的存贷差盈利模式下,简单的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盈利不是一成不变,随着规模的扩大,会导致银行组织机构复杂化、多重委托―关系冗长化以及风险传染效应,使规模效应有U型变化趋势,规模经济逐渐转变为规模不经济。现在看来规模扩张已不能带来盈利的增加。

5. 从银行创新能力来看,非利息收入/经营收入对资本收益率影响不显著,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创新业务对盈利性的贡献较弱。首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中,净利息收入占到经营收入的80%左右,且四大行非利息收入比例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其中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最高,主要得益于大量的海外机构支撑下的国际结算业务。四大行非利息收入较高得益于大量的网点带来的代收代付类业务,技术含量不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非利息收入较高,是由于招商银行作为零售银行的代表,其网上银行与银行卡业务带来的收益。

6. 从流动性来看,存贷款比率与资本收益率正相关。根据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商业银行从事人民币贷款额不得超过存款额的75%,这就将银行贷款能力限定在吸收存款的能力之内,吸收的存款越多,可以发放的贷款才能越多,而且许多创新业务也与吸收存款的能力有关。但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存贷比高于国有四大行,在70%以上逼近警戒线。具体从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结构来看,四大行个人存款与企业存款所占比重接近50%:50%,除四大行以外的大型商业银行个人存款与企业存款比重接近40%:60%,中小型商业银行个人存款与企业存款的比重最高,接近20%:80%。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差异化经营,培养自身核心业务

中小型银行应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中间业务服务作为业务模式上的突破,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寻找投资以及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地区性银行应以对公中间业务作为业务模式上的突破,并借助对公业务平台,将其扩展到私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服务客户的中间业务。大银行要利用自身先天优势将零售业务作为业务模式上的突破。

(二)主动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营风险,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对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效率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盈利,现代商业银行竞争力和经营能力的核心就体现在其风险管理能力上。全面风险管理不仅涉及传统存贷业务与业务,也包括金融市场业务以及表外业务。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对投资者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产品,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投资者。

(三)轻资产化经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单纯地依靠规模扩张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累积了风险。根据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资本,可以引入第三个维度“轻资产”来突破二维困境,不依靠规模扩张来实现资本收益的提高[8]。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电子化以及开展中间服务、证券化降低运营资产。

参考文献:

[1]Maudos J.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Spanish Banking Using a Direct Measure of Efficiency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Aug.1998.151-153

[2]Carvallo,O,and Kasman,A.,2005. Cost Efficiency in the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Banking Syste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15):55-72.

[3]龙,徐加.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技术效率[J].金融论坛,2010(6):43-51

[4]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195-198.

[5]郭忠军、郑方敬、郑蕾.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与调控路径探讨[J].金融发展研究.2012(8).64-67.

[6]Bouwman H. State of the Art on Business Models[EB/OL].httP://telin.nl,2003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7

本文研究对象为:SNS网站,研究角度定格在如何为SNS网站选择一套合理有效的盈利模式。近年来,随着SNS网站的兴起,针对SNS网站经营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更多的是对SNS网站用户基数发展趋势的研究,针对其盈利模式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中将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应用于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中,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逐层剖析网站盈利模式的源动力,直到可执行的末梢盈利方式为止;并且针对不同的盈利方式制作调查问卷采集用户数据,站在用户角度为各末梢盈利方式对SNS网站的贡献赋权,勾画出相对明晰的SNS网站盈利模型,并最终为SNS网站发展提供建议。

一、文献综述

SNS网站发展历史较短,虽然近年来兴起了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热潮,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简单的文献总结陈列。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应用最多,严格意义上为相关领域研究的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的罗列、总结。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停留在理论层,缺乏实证。

问卷调查法多用于个案分析,增强实证说服力,该方法多结合其他方法使用。比较分析法多用于相关研究较少而对比标准(对象)较易寻找的环境中。

层次分析法多用于评价指标选取。2005年,Morris首次将层次分析法引入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中来。层次分析法运用广泛,指标全面、评价结果详细、方法思路简单、明晰,且方便制定行动策略。本文中将SNS网站假设为评价对象,将盈利方式假设为待选取评价指标,通过层层剖析,旨在使盈利方式的选取更具全面性、系统性。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盈利指标选取一以人人网为例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SNS网站盈利方式选取,以文献综述为理论基础,依次选取顶层盈利方向、中间层盈利方向、末梢盈利方式。

经过层次分析法的各层级指标选取,SNS网站各层级盈利方向(方式)选取如下:

顶层指标为:用户基数和商务模式;

中间层为:用户满意度(外观满意度、内容满意度,操作难易度)、广告、虚拟货币、电子商务、运营商分成。

末梢指标即可控制指标包括:页面布局、模块布局、获取好友信息、个人信息、获取娱乐信息、娱乐信息、获取热点新闻(评论)信息、热点新闻(评论)信息、小应用、页面广告、植入广告、游戏、礼物、会员费、团购、移动终端SNS应用等。

三、调查问卷设计与处理

通过用户调查问卷确定上节各末梢盈利方向指标对人人网盈利目标的敏感度。

问卷设计过程中,利用模糊评价中的“李克特量表法”将项目特征转化为问题,进行比较选择。然后通过最终各个特征的得分求和可以看出该项目特征对人人网实现盈利的敏感度信息。

参考李克特量表,对各题得分进行量化。汇总171份有效问卷各题目最终得分如下:获取好友信息,个人信息,移动终端SNS应用,植入广告收入,团购业务,获取热点新闻评论信息,获取娱乐信息,页面广告收入,娱乐信息,网页功能模块布局,热点新闻评论信息,游戏中虚拟货币收入,送礼物中虚拟货币收入,使用小应用,网页个性化装扮,使用便捷度,会员费。 四、盈利模式分析 根据上表,从用户感知角度为人人网发展期实现盈利提出工作建议,工作建议按照推荐力度可分为三个层次:重点推动、兼顾推动、谨慎推动;

(一)重点推动。1.好友状态信息交流模块建设是人人网工作的重中之重。2.移动终端SNS网站使用流量分成、植入广告、团购业务可作为人人网商务模式推动重点。

(二)兼顾推动。1.娱乐新闻、热点新闻(评论)信息、小应用、页面美化模块的推动需兼顾重点推动内容。2.页面广告、页面游戏,送礼物中虚拟货币收费等商务模式应适度推动。

(三)谨慎推动。尽量避免开展“用户使用人人网收取会员费”工作。

五、创新点

文章在研究过程中有两处创新: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至SNS网站盈利模式选取的过程中尚处首次。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 真实盈余管理;应计利润管理;微利企业;保盈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出于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对企业盈余信息进行调节,以达到管理当局期望水平的行为。盈余管理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盈余管理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监管部门、税务机关、准则制定机构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但绝大部分的盈余管理着眼于对应计项目操控(披露盈余管理)的研究。然而,由于应计操纵程度受会计规范弹性空间所限,而且后安然时代监管机构对应计操纵的日益关注与监控,使得公司从应计利润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真实盈余管理

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在报告财务或安排交易中运用判断来改变最终财务报告(368)”,所以,从盈余管理实现的手段看,盈余管理可以区分为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92)。

披露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如会计选择、会计估计等)对盈余数字进行调节,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有直接的现金流量影响,因此也称为应计利润管理。事实上它通常影响的是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响盈余总额。

真实盈余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是“通过改变企业投资时间或其他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92)”,因此也是盈余管理的范畴。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对真实业务活动的操纵,包括操纵不同的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来管理盈余,从而来改变报告盈余的行为,但“其主要目的是‘会计产品’,而不是为了公司股东收益的净现值(68)”。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影响现金流量和当期盈余,有时也影响应计利润;它通常不增加公司价值,甚至可能损害公司长期利益,因为安排真实交易可能会偏离最佳的行动计划,而给企业带来真实的成本。

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一直是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因为应计利润管理并不影响现金流量,所以比真实业务活动管理的成本低,应计利润管理可能是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可行的方法。然而,当管理者增加应计利润能力有限时,应计利润管理困难了,从紧的会计准则、管理审查和股东法律诉讼的风险等可能使得管理层更偏向真实盈余管理。

(二)微利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基于经营活动的角度

微利企业是指其披露的盈余数字刚好超过盈亏临界点的企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动机(资本市场动机、监管动机等)为避免亏损而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手段调节盈余,使企业报告盈余略大于0(微利)。这些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上市公司的披露盈余管理行为。然而,随着社会各界对披露盈余管理的关注和防范,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手段调节盈余信息的成本明显增加;而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利润管理更隐蔽,不容易被审计师或监管者发现。因此,后萨班斯法案时代,企业会权衡应计利润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那么具有保盈动机的企业是否存在通过经营活动操纵来调控盈余的行为呢?本文拟研究具有保盈动机的企业为调节盈余而采取的暂时性促销行为、过量生产及减少酌量性费用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1.销售操控。为增加利润,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暂时性的销售折扣来促进销售,提供价格折扣、放宽信用政策、增加分销渠道等暂时性促销活动会暂时增加销量,使得以后会计期间的销售额转移到本期,从而增加当期账面盈余;但与此同时,这些政策会增加实际的相关成本,其结果是导致单位销售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边际收益下降。

2.酌量性费用的操纵。酌量性费用是指费用开支水平由企业管理层决定的费用。如广告费、研究开发支出①、培训费、维修费等各类销售管理费用。这些费用支出通常不能立即给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可通过调整酌量性销售管理费用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具有保盈动机的企业可以通过人为降低这些酌量性费用,从而增加当期盈余并减少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

3.生产性操控。出于盈余管理的目标,微利企业可能会增加产量。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加可以摊薄固定成本,从而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继而减少本期销售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年度报告的利润,所以,为提高盈余,企业可能进行过量生产;同时,由于超量生产而导致部分成本当期不能得到弥补,经营活动现金流会低于正常既定的销量水平。

综合上述活动的综合效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一定的销售规模下,微利公司存在异常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假设2:在一定的销售规模下,微利公司存在异常低的酌量性费用开支。

假设3:在一定的销售规模下,微利公司存在异常高的产品总成本(当期产品销售成本与当期库存商品变动之和)。

二、研究设计与模型

为检验微利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着基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在Roychowdhury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非微利非配股企业(对照组)的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生产成本的估计模型,用以估计样本公司每年的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水平和产品总成本。如果具有保盈动机的上市公司为使得其盈余指标为正,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其经营现金流、酌量性费用水平和产品总成本就会异常。以对照组的回归模型得出微利公司的回归值,其与实际值之间的差额,就是微利公司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的异常值。

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及产品总成本的估计模型如下:

经营现金流(CFO)为本期销售额(St)与销售额变动(St)的函数:

CFOt/At-1=α0+α1×(1/At-1)+β1×(St/At-1)+β2×(St/At-1)+εt(1)

Roychowdhury定义酌量性费用(DISEXPT)②为本期销售额(St)的函数;但考虑到企业前期的销售折扣、优惠信用政策等对本期酌量性费用的影响,因此,笔者在Roychowdhury的模型中加入上期销售额(St-1)变量,则:

DISEXPTt/At-1=α0+α1×(1/At-1)+β1×(St/At-1)+β2×(St-1/At-1)+ εt (2)

产品总成本(PROD)等于产品销售成本(COGS)与本期库存商品变动(INV)之和,而产品销售成本(COGS)为本期销售额(St)的函数,库存商品变动(INV)为本期销售额变动(St)及上期销售额(St-1)变动的函数,因此:

PRODt/At-1=α0+α1×(1/At-1)+β1×(St/At-1)

+β2×(St/At-1)+β3×(St-1/At-1)+εt (3)

上述公式中,下标t,t-1分别代表第t年、t-1年的数据,At-1是第t-1年末的总资产,εt是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沪深股市的A股上市公司。考虑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可能的影响,因此选取2001-2006年的数据,其中微利公司定义为净资产收益率在(0,1%)区间的公司。剔除了金融企业,剔除了净资产收益率小于-50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大于50的异常盈利或异常亏损的上市公司后得到样本6 639个(公司・年度)。对这些样本的净资产收益率频次分布分析表明,微利区间的上市公司数目显著多于亏损区间的上市公司数目,并与亏损特别是微亏区间形成严重的断层现象;[6%,7%]区间的样本数显著较高,即可能存在基于配股动机的盈余管理现象。本文将ROE处于(0,1)的样本公司定义为微利公司。为避免具有配股动机公司数据的影响,本文在研究中将ROE处于[6%,7%]的样本予以剔除;最终应用于实证的有效样本公司年度数为6 149,其中非微利非配股公司年度数5 579,微利公司年度数490。

(二)非微利非配股企业的CFO、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估计

为检验微利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以及产品总成本的异常值,本文以非微利非配股企业为样本(N=5579)对上文中模型1、模型2、模型3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用以估计微利企业正常经营现金流量、正常酌量性费用以及正常产品总成本,并得以估计异常值。多元回归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1,除CFO估计模型拟合度略低外,酌量性费用和生产总成本估计模型拟合度较高,三组模型及其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得到正常经营现金流量、正常酌量性费用和正常产品总成本的估计公式。

(三)微利企业异常CFO、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分析

根据上述回归模型,可以估计微利企业正常的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并以企业相应的实际值减去估计的正常值,即为微利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产品总成本的异常值。微利企业异常值的描述性统计及其与对照组均值比较的t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首先,微利企业非正常经营现金流均值为负(-0.0233),显著低于对照企业(0.0007③),假设1得到检验;微利企业异常酌量性费用为负(-0.0222),显著低于对照(0.00002),假设2得到检验:一定销售规模下,微利企业存在异常低的酌量性费用;假设3与预期不一致,微利企业异常产品总成本为0.0267,显著高于对照企业(0.00006),可以说明微利企业运用了调整产量进行盈余管理,但可能是因为微利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不及对照企业总体,产品总成本相对较低,其足以抵销增加产量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产品总成本的影响,所以其实际总成本低于对照企业,但其异常值却高于对照企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上市公司存在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微利企业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随着社会各界对盈余管理现象的广泛关注,企业管理当局进行披露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真实盈余管理比披露盈余管理更为隐蔽。本文以中国A股微利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微利企业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费用、异常产品总成本的计算分析显示,一定销售规模下,微利企业存在异常低的经营现金流量、异常低的酌量性费用及异常高的产品总成本。即,微利企业存在通过暂时性促销、过量生产和减少酌量性费用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行为。所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不仅仅局限于披露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防范除完善会计准则等会计手段约束外,还需改革退市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约束激励机制、强化独立审计制度、提高投资者识别各种盈余管理的技能。

(一)研究改善退市制度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正在不断完善,但是基于会计利润的退市制度并未发生变化,对上市公司而言,如若连续亏损,就将面临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因此亏损上市公司必然要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短期内扭亏无望的形势下,亏损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无疑会利用现行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及真实交易安排,进行盈余管理来调整会计盈余。相比而言,成熟资本市场上的退市制度更加注重公开发行股票这一行为的特质而不是会计利润。如美国和香港上市公司的退市条件涉及净利润指标的很少,更多的是一些定性的指标,注重的是上市公司上市行为的实质。因此,国内证券市场的退市制度还太多地停留在会计利润层面上,以盈亏定生死,过于简单和主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研究改进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与约束激励机制

对盈余指标的过分重视,会导致公司管理者采取短期行为,损害公司价值。为了遏止盈余管理,应研究改进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充分考虑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在报酬契约的制定中可以考虑运用一些长期激励计划。长期的考核评价体系及约束激励计划,将引导公司管理层注重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过度,改善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

(三)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外部监管机制,若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履行其职责,将成为证券市场监管系统的中坚力量,但目前国内很多研究显示,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未能很好地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审计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

(四)提高投资者识别盈余管理的技能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如果投资者了解自身及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在市场中各自的职责,将对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将有一定的制衡作用。通过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识别盈余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对会计数据或报告盈余所做的调整。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可以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在会计信息市场上扮演信息分析专家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相对于非机构持股而言,机构持股会使得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白云霞,王亚军,吴联生.业绩低于阈值公司的盈余管理――来自控制权转移公司后续资产处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5(5):135-143.

[2] Demski, J. Endogenous Expectat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2): 519-539.

[3] 黄梅.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110-115.

[4] Healy P. M. and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 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43:365-383.

[5] 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91-102.

[6] Xu Z, Taylor G,and Dugan M.T. Review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7,26:195-228.

[7] Hand J. P, Hughes J, and Sefeik S. E. Insubstance Defeasances: Security Price Reactions and Motiv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0,13(1):47-89.

[8] Mcnichols M. F. Research Design Issu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313-345.

[9] Ewert R,and Wagenhofer A. Economic Effect of 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4):1101-1124.

[10] Heninger W. 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or Litigation and Abnormal Accrual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76(1):111-126.

[11] Baber W. R, and Fairfield, P. M. The Effect of Concern about Reported Income on Discretionary Spending Decisions: the Cas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1,66(6):818-829.

[12] 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9

根据我们的统计,2003―2011年间,我国剔除金融类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银行借款占总债务的比率平均超过40%,占总资产的比率超过25%。由此可见,虽然存在资本市场这一直接融资途径,国内上市公司仍离不开贷款融资。

贷款融资的普遍存在使信用风险成为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新闻中心曾就“中国银行改革与科学发展”主题举行集体采访,对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给予高度关注。2004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曾一直居高不下,虽然之后政府的一系列救助行动和银监会的成立有效改善了这一现象,但不良贷款率在2012年又有上弹趋势,因此从源头上真正提高银行资产质量迫在眉睫。在这一过程中,贷款提供决策和贷后持续监控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银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信息,企业作为信息供应方,出于自利目的可能会对会计信息进行修饰以迎合银行需求。如果企业围绕借款过程的盈余管理确实存在,它将进一步提高银行监控的难度,银行方面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而企业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也将为银行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借鉴。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企业外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管力度的加强对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和维护资本市场秩序都有重大作用。本文的贡献即在于使用噪音较小的分布检验法,对企业基于银行借款动机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揭示企业是否围绕借款过程进行了盈余管理及其表现形式,并计算盈余管理频率。研究发现:企业在借款过程中普遍进行了避免亏损而非避免净利润下降的盈余管理,这可能暗示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出于信息成本的考虑仅对企业是否盈利进行了考察,而忽视了对盈利趋势等其他维度的关注。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对银行造成误导,降低信贷资产的质量,提高潜在的信用风险。银行应当采取适当方法予以识别。该结论为银行改进监管政策、优化信贷资产的配置和降低信用风险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支持。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 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

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资本市场动机、人竞争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和契约动机。债务契约动机是契约动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者们认为,债务契约签订之前,银行会对企业进行审查。Fraser and Gup指出,银行会基于企业的财务状况、抵押担保及盈利情况等决定贷款的发放[1]。因此,企业为了

获得更好的贷款条件,往往会粉饰其业绩。Beneish and Press提出,违反债务契约的后果对企业非常不利,它可能导致银行提高利率水平、要求提前偿还借款或者拟订更加严格的限制性条款[2]。因此,债务契约签订后,企业仍然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使银行相信其有足够能力履行契约。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多聚焦于资本市场动机。陆正飞和魏涛对我国1998―2001年间上市公司首次配股后的会计业绩进行研究,发现配股公司在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3]。陈祥有和万寿义以2001―2007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422家IPO公司为样本,证实公司在IPO前普遍存在正向盈余管理行为[4]。在契约动机方面,雷强从单阶段和无限重复博弈的角度开展研究,指出在现有体制下,上市公司基于借款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可避免,它的存在是博弈均衡的必然结果[5]。刘芹以我国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银行借款的数据为样本,发现银行债务契约促进了债务人的盈余管理行为[6]。

(二) 银行的监管依据和监管优势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所以,银行需要对借款企业开展审查。Treacy and Carey的研究表明,银行会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评估信用风险[7]。饶艳超和胡奕明研究发现,银行在授信时对长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等财务信息高度重视[8]。会计盈余作为最直观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指标之一,其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会计盈余已经成为银行在贷款发放前后对企业进行审查与监控的重要依据。

Fama发现,相对于个人贷款者和其他中介机构,银行具备一定的监管优势[9]。Diamond认为银行在获取和处理借款人的私人信息方面具有相对更低的成本[10]。另外,银行还具有监管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获取私人信息的优势。由于企业通常在银行开户,并经常性地进行存贷款活动,因而银行能够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深入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具备监管优势,Aintablian and Roberts的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11]。

(三)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包括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分布检验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又包括截面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和行业模型等。目前国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如何小杨使用修正Jones模型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其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12];方红星和金玉娜使用扩展Jones模型计量盈余管理,研究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13]等。具体项目法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的盈余管理研究,如李雯和徐焕章通过贷款损失准备建立计算模型,检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14]。分布检验法的使用相对较少,多被用于检测基于配股动机的盈余管理。如陈小悦等运用分布检验法,发现上市公司为取得配股资格会进行盈余管理[15]。

综上可知,当前我国对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大多仍局限在资本市场,在为数不多的研究债务契约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中,债务契约动机的揭示都很含蓄,并且没有深入探究企业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和频率。另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集中于应计利润分离法中的Jones模型。但这一方法存在的缺陷也比较明显,即噪音较大。分布检验法可以不用估计充满噪音的操纵性应计,仅通过检验分布函数在阈值处的不连续性即可判断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因此非常适用于临界点现象的盈余管理研究。但是分布检验法存在一个主要缺点,即不能直接计量盈余管理程度,这可能是其应用并不广泛的原因。由于本文关注的是存在阈值点又无需精确计量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因此我们选择使用噪音较小的分布检验法展开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企业盈余管理的形式和频率,以期丰富现有的盈余管理文献。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银行会参考企业的会计信息对其进行信贷评估,并且参照点为零盈余(或零盈余增长)点。这一推测可以用两个理论来解释:交易成本理论和前景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契约往往以会计盈余作为签约基础和评估履行情况的依据。具体到企业借款融资的情况,会计盈余会对银行是否为企业提供贷款和贷后的持续监控产生影响。盈利企业相较亏损企业来说,面临破产或延期偿债的可能性更小;而报告盈余上升通常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趋势良好,更能取得银行的信任。另外,虽然已有的研究表明,银行与个人贷款者和其他中介机构相比,更易获取企业私人信息,但在我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收集、储存和处理信息的成本依然很高。当信贷评估成本过高时,银行可能简单地以零盈余(或零盈余增长)作为判断“问题企业”的信号,这样一来,亏损企业或者盈余下降企业将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出于自利的目的,企业将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前景理论认为,个体的价值函数呈“S”型,表现为有正增量时为凹,有负增量时为凸,即人们在盈余(或盈余增量)高于某一阈值的情况下为风险厌恶者,而在低于这一阈值时表现为风险追求者。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希望得到及时的利息偿付,由于利息费用是在盈余之前扣除,如果企业没有正盈余,银行就会认为企业缺乏足够的支付固定求偿权的能力。如果企业报告盈余下降,则意味着盈利状况的恶化,可能导致企业偿债能力降低,这也会引起银行方面的警觉,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零盈余(或零盈余增长)点是我们研究中合适的阈值点。

基于以上理论,当企业意识到会计盈余在银行信贷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将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贷款发放之后,由于银行仍会依据盈余信息对企业进行持续监控,为避免技术性违约甚至丧失控制权,企业依然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其盈余管理的形式可能为:(1)制造正盈余(即避免亏损);(2)制造盈余上升的趋势(即避免盈余下降)。据此,我们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1:企业在银行借款融资过程中,进行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

H2:企业在银行借款融资过程中,进行了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

(二) 研究方法

将分布检验法运用于盈余管理的检测,最早由Burgstahler and Dichev提出。他们认为,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盈余分布函数是连续的[16]。当阈值处存在盈余管理时,盈余分布直方图中阈值左侧相邻区间内的公司数目将异常地少,而阈值右侧相邻区间的公司数目将异常地多,从而造成阈值处的盈余分布函数不连续。因此判断在阈值处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就转化为判断盈余分布函数是否连续。本文将借鉴这一方法展开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1. 确定分布检验的区间宽度

假设公司有可能在0点处进行盈余管理,我们需要以0为起点将盈余分布函数划分为若干个区间(阈值右侧区间向外依次计为1、2、……、n,左侧区间向外依次计为?1、?2、……、?n)。在分布区间宽度的确定上,借鉴Goncharov and Zimmermann(2007)[17]的方法,即区间宽度H=2(IQR)N?1/3。其中,IQR为盈余(盈余增量)的四分位距,N为观测点的个数。

2. 计算检验统计量

判断盈余分布函数在阈值处不光滑的统计量为τ=(na?ne)/δ,其中na为某区间的实际观测点数量,ne为该区间的预期观测点数量,它等于该区间左右两个相邻区间实际观测点数量的平均值,δ为该区间实际观测点与预期观测点数量的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δ=[NPi(1?Pi)+0.25N(Pi?1+Pi+1)(1?Pi?1?Pi+1)]1/2,其中,Pi为落入第i个区间的观测点比例。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τ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如果τ显著异于零,则证明公司在阈值处进行了盈余管理。但是,如前所述,上市公司存在多种盈余管理动机,如为满足配股条件和避免特殊处理等,这些动机都可能导致公司围绕零点进行盈余管理。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公司在银行借款融资中的盈余管理,因此需要消除这些噪音,将借款融资动机从中分离出来。

3. 子样本的比较

为了检验公司为借款进行的盈余管理,我们将观测点分为两个子样本。一个是银行借款大于中位数的子样本(样本A),一个是银行借款小于或等于中位数的样本(样本B)。由于样本A比B获得了更多的银行借款,因此它们将更有可能进行避免亏损(或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为了检验两个子样本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我们构造了统计量z。z=[(na,A?ne,A)?(na,B?ne,B)]/ [+]1/2,其中,na,A 和na,B 分别为两个子样本区间的实际观测点数量,ne,A 和ne,B分别为两个子样本区间的预期观测点数量,δA和δB分别为A、B样本组的标准差。如果z统计量显著小于零,则可证明上市公司在银行借款融资中进行了盈余管理。

(三) 变量设计

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之前,会依据会计盈余对企业进行信贷评估;而在贷款发放之后,也会对企业盈余状况持续追踪。在变化迅速的经济形势下,银行往往更关注企业的当期盈余,这使得贷款与当期(而非滞后一期)盈余相关性更强(Goncharov and Zimmermann,2007)[17]。因此我们在进行分布检验时均选择当期盈余指标。由于要考察企业为获得借款可能采取的盈余管理形式,我们使用以下两组变量:银行借款与当期盈余(甲变量组),银行借款与当期盈余增量(乙变量组)。其中,银行借款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和“长期借款”三项之和,当期盈余为利润表的“净利润”项目,当期盈余增量为本年“净利润”项目与上年“净利润”的差额。各变量均除以上年末总资产予以标准化。

(四) 样本选择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2003―2011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非金融类公司,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企业围绕借款融资的盈余管理行为,为尽可能消除其他“噪音”的影响,提高研究的有效性,进一步按照以下原则筛选样本:① 剔除ST、*ST公司;② 剔除有配股、增发的公司;③ 剔除研究期内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④剔除当年新上市的公司;⑤ 剔除样本中的极端值。最终确定的研究样本中,甲变量组有10 756个公司年度观测点,乙变量组有10 709个公司年度观测点。各年的样本分布见表1。

三、分布检验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

分布检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两组中各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都比较接近,说明分布基本对称。银行借款平均达到上年末总资产的25%以上,但标准差较大,表明不同企业获得银行借款的差异较大。当期盈余和盈余增量的均值均大于0,说明企业平均报告盈余为正,且较上年有上升趋势。

(二) 分布检验

根据样本,我们计算出甲变量组的分布区间宽度为0.005,乙变量组分布区间宽度为0.002 5。将各变量组均划分为80个区间,从小到大分别命名为?40、?39、……、?2、?1、1、2、……、39和40。这样,?1在甲变量组表示净利润为[?0.005,0),在乙变量组表示净利润增量为[?0.002 5,0),依此类推,?40表示净利润为(?∞,?0.195)(或净利润增量为(?∞。?0.097 5)),40表示净利润为[0.195, +∞)(或净利润增量为[0.097 5, +∞))。本文假设公司在零点附近进行盈余管理,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分布图将在?1区间显示出观测点异常少或在1区间显示观测点异常多,因此只需要检测其中一个区间就可以判别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在本文中,我们选择检测?1区间。

1. 甲变量组分布检验

(1)子样本A分布检验。甲变量组中A样本的盈余分布直方图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在阈值左侧的?1区间,观测点数目极少(28个,占A样本全部观测点的0.52%);在阈值右侧的1区间,观测点数目极多(362个,占A样本全部观测点的6.73%)。经计算,τ?1=?15.323,p

(2)子样本B分布检验。甲变量组中B样本的盈余分布直方图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在阈值左侧的?1区间,观测点数目极少(16个,占B样本全部观测点的0.30%);在阈值右侧的1区间,观测点数目极多(195个,占B样本全部观测点的3.63%)。经计算,τ?1=?11.006 5,p

(3)差异性检验。根据前面构造的z统计量,我们对A、B样本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检验。计算得到z值为?5.625 41,p

表1 分布检验年度样本数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合计

甲变量组 913 989 1 058 992 1 010 1 209 1 283 1 454 1 848 10 756

乙变量组 909 985 1 054 986 1 003 1 202 1 274 1 451 1 845 10 709

表2 分布检验描述性统计

甲变量组 乙变量组

银行借款 当期盈余 银行借款 当期盈余增量

观测点数量 10 756 10 756 10 709 10 709

均值 0.255 0.051 0.255 0.007

标准差 0.213 0.064 0.212 0.050

最大值 3.700 0.573 3.700 0.388

最小值 0 ?0.328 0 ?0.337

中位数 0.234 0.041 0.234 0.005

图1 甲变量组A样本盈余分布直方图

图2 甲变量组B样本盈余分布直方图

中位数的公司,可以证明企业在银行借款融资中进行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

2. 乙变量组的分布检验

同前所述,我们对乙变量组的A、B子样本分别进行分布检验。发现在A样本(N=5 355)中,?1区间的公司数为284,占全部观测点的5.3%;1区间的公司数为419,占全部观测点的7.82%。τ?1=?2.14,p≈0.03,说明A样本组的净利润增量分布在零点处不连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行为。在B样本(N=5 354)中,?1区间的公司数为218,占全部观测点的4.07%;1区间的公司数为362,占全部观测点的6.76%。τ?1=?3.205 2,p

综上,我们在甲变量组中发现了企业在借款融资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即为了获得银行的信贷提供和应对贷后监控,企业进行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而在乙变量组中,虽然A、B两个子样本均进行了避免净利润下降的盈余管理,但是获得银行借款较少的B组反而比A组更显著,不过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得出企业在银行借款融资中会进行业绩操纵以避免盈余下降的结论。在我们提出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得到了证实。这也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借款融资过程中,更多采取的盈余管理形式是制造正盈余以避免亏损,而非有意制造盈余上升的趋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①由于《商业银行法》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不能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其经营管理,而只能从债权人的角度进行评估与监督。银企合作关系的培养和银行信息优势的构建存在较大困难,于是银行极有可能采取最简单的形式对企业优劣进行甄别,即了解企业在借款当期是亏损还是盈利,而非各年的盈利趋势。这样一来,企业就会进行避免亏损而非避免净利润下降的盈余管理来迎合银行方面的需求;②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同样需要耗费成本。由于避免盈余下降牵涉的不是单一年份,而是一系列的盈余点,无论从技术还是风险角度,这对企业可能都不是一个最佳选择,而避免亏损则往往要简单得多。综合衡量成本收益,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活动。

四、多元回归分析

(一) 研究设计

分布检验法虽然较应计利润分离法更好地解决了噪音问题,但同样存在其固有缺陷。例如,分布检验法假设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盈余分布函数是对称的,这一假设缺乏理论依据,可能会影响结论的可靠性。另外,分布检验法人为地将样本划分为若干小区间,这种主观的划分也可能会对结论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证实企业在借款活动中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我们采用Probit回归进行补充研究。由于考察的是企业在阈值左右进行的盈余管理,因此我们仅选择甲变量组中位于[?1, 1]区间的公司为样本,合计观测点601个。并采用以下模型进行回归:

(1)

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如表3所示。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EM,它是盈余管理指示变量,观测点在1区间时取1,在?1区间时取0。解释变量为DEBT,即分布检验中用到的银行借款变量,它代表源于借款融资的盈余管理动机。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引入系列控制变量。CWC为营运资金需求变动,其计算公式为本年度(流动资产?货币资金?流动负债 + 短期借款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上年度(流动资产?货币资金?流动负债 + 短期借款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CFO表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其计算公式为:自由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经营营运资本净增加?净经营长期资产总投资。线下项目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途径,我们也把它作为控制变量。这些变量都用上年末总资产予以标准化。另外,公司规模、所有权性质、年份和行业等都可能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也都在模型中进行了考虑。

根据假设,企业为获得银行借款和防止债务违约,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其盈余分布将有更大的可能落入微盈区间(即1区间),因此我们预测DEBT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在回归过程中运用Huber/White选项校正标准误。

(二) 实证检验结果

模型(1)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在样本中,公司银行借款的规模占上年总资产的比例平均超过30%,标准差约为0.15。DEBT、CFO和LNTA的均值和中位数都比较接近,说明分布基本对称,但各公司之间的差异很大。另外,Pearson系数(未用表格列示)显示,除DEBT与CFO的相关系数为0.409 0外,其他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4以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Probit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DEBT

表3 模型(1)中变量名称、代号及含义

变量名称 变量代号 变量含义

盈余管理 EM 观测点位于第1区间时取1,位于?1区间时取0

银行借款 DEBT (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上年末总资产

营运资金需求变动 CWC 当年营运资金需求变动/上年末总资产

自由现金流量 CFO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上年末总资产

公司规模 LNTA 本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线下项目 ABE (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上年末总资产

所有权性质 OWN 如果实际控制人股权性质为国有,则为1,其他为0

年份 YEAR 控制不同年份的差异

行业 IND 控制不同行业的差异,采用证监会CSRC行业分类标准,以第一位代码进行划分

表4 模型(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大值 最小值 中位数

EM 0.927 0.261 1 0 1

DEBT 0.312 0.153 0.950 0 0.332

CWC 0.027 0.205 2.507 ?0.524 0.002

CFO 0.053 0.155 1.049 ?2.519 0.049

LNTA 21.504 0.133 25.780 18.905 21.378

ABE 0.010 0.026 0.318 ?0.089 0.003

OWN 0.551 0.498 1 0 1

表5 模型(1)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z统计量 p值

C ?2.643 ?1.217 0.224

DEBT 1.724 2.322 0.020

CWC 0.637 0.744 0.457

CFO 0.068 0.116 0.908

LNTA 0.126 1.223 0.221

ABE 22.667 3.080 0.002

OWN ?0.017 ?0.086 0.931

YEAR Controlled

IND Controlled

LR statistic

(25 df) 55.422 McFadden R-squared 0.176

Probability

(LR Stat) 0.000

系数为正,且在0.05的水平下显著,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基于借款融资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此外,线下项目在0.01的水平与盈余管理指示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线下项目越多的企业,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其他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大。

五、盈余管理的频率分析

既然上市公司在银行借款融资中进行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那么到底有多少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呢?这涉及盈余管理的频率计算。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数应当等于某区间的实际观测点数量与其在真实盈余分布下预期应有观测点数量的差异。在分布检验部分,我们认为预期观测数等于左右相邻两区间观测点的均值,但由于原假设(盈余分布函数在零点处连续)被拒绝,这一方法已不再适用于计算预期观测点数量。另外,在进行显著性检验时,为了尽量减少检验所需的假设,我们仅考虑了零点处的盈余密度变化。但实际上,自零点往两侧拓展的若干个区间内,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都较小,都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那么我们在计算频率时不必再将范围仅局限在零点附近的?1和1两个小区间内。

Burgstahler and Dichev认为,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盈余分布函数将是以峰值为中心的对称分布。当存在盈余管理时,峰值右侧的部分不会受到影响,包含阈值的左侧部分可以用峰值右侧的相应部分进行估计[16]。本文沿用这一假设计算甲变量组两个子样本的盈余管理频率。A组峰值为0.005,以[?0.005, 0), [?0.01, 0)和[?0.015,0)三个宽度递增的区间表示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范围。用峰值右侧不受盈余管理影响的对称区间来估计预期观测点数量,并计算其与实际观测点的差异,最终得到三个区间的盈余管理频率分别为299、578和868,占据总观测点数量(N=5 378)的5.56%~16.14%。同理,对于B组,以0.002 5为峰值,计算[?0.002 5, 0)[ ?0.005, 0)和[?0.007 5, 0)三个区间实际观测点与预期观测点的差异,最终得到其盈余管理频率分别为211、446和654,占据总观测点数量(N=5 378)的3.92%~12.16%。两样本组合计约有4.74%~14.15%的企业进行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且与获得银行借款较少的B组相比,A组盈余管理频率更高,说明出于借款融资动机,有更多的企业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六、稳健性检验

由于分布检验法的区间宽度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我们选择国内学者一贯使用的0.01进行替代,结果无实质性变化。另外,在银行借款变量方面,我们使用增量模式(即本年度“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减去上年度这三项之和)进行检验,结果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变。

考虑到解释变量DEBT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参考Rivers and Vuong提出的2SCML模型对其予以控制[18]。2SCML模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对下面的模型进行OLS回归:

(2)

其中,CWC、CFO、LNTA、ABE、OWN、YEAR和IND等变量的定义同模型(1),LEV为财务杠杆,其计算公式为(总负债?长期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资产。之所以在分子部分剔除金融性负债,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内生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模型(2)主要考察银行借款与企业自身经营性负债水平之间的关系。LIQ为流动性变量,其计算公式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然后将模型(2)的回归残差项加入模型(1),进行Probit回归。两阶段的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2SCML回归结果

变量 模型(1) 模型(2)

DEBT 10.152 (3.123)*** ?

C 1.657 (0.613) ?0.515 (?4.244)***

CWC ?1.412 (?1.306) 0.196 (7.096)***

CFO ?3.188 (2.368)** 0.380 (11.344)***

LNTA ?0.190 (?1.218) 0.040 (7.543)***

LEV ? ?0.199 (?4.110)***

LIQ ? 0.001 (0.483)

ABE 21.983 (2.944)*** ?0.083 (0.692)

OWN 0.100 (0.488) ?0.009 (?0.782)

RES ?8.781 (?3.010)*** ?

YEAR Controlled Controlled

IND Controlled Controlled

McFadden’s

R2/R2 0.199*** 0.399***

注:表中模型(1)括号里为z-statistic,模型(2)括号里为t-statistic,*、**、***分别代表在0.1、0.05和0.01的水平下显著。

可以看出,银行借款变量DEBT与CWC、CFO和LNTA均在0.0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即营运资本需求变动越大,企业自由现金流越充足,规模越大,银行越有可能提供贷款。而杠杆率越高,表明财务状况越差,银行给予贷款的可能性越小。这说明银行在给企业提供贷款时,确实是将财务指标作为重要参考。将模型(2)的回归残差项加入模型(1)后,Probit回归结果显示,银行借款变量系数仍为正,且在0.01的水平下显著,证实我们的研究是稳健的,上市公司确实围绕银行借款过程进行了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

七、结论

流量的盈利模式篇10

关键词保险数学; GerberShiu函数; 积分―微分方程; 分红; 流动储备金

中图分类号O211.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mpound Poisson risk model with liquid reserves, credit interest and debit interest in the presence of a threshold dividend strategy. By the total law of probability and Taylor's expansion, we first obtained the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boundary conditions satisfying the GerberShiu function and presented the closed 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GerberShiu function. Secondly, we derived the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boundary conditions satisfying the expected discounted present value of all dividends until absolute ruin by employing Volterra equations.

Key wordsinsurance mathematics; Gerber-Shiu function;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 dividend; liquid reserves

1 引言

近年来, 常利率风险模型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也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例如Kalashnikov & Konstantinides(2000)[1], Cai & Dcikson(2002)[2], Gao & Liu(2010)[3]和Li & Lu(2013) [4].具有常利率的经典风险模型中, 保险公司在t时刻的盈余U(t)满足

dU(t)=cdt+rU(t)dt-dS(t),t≥0, (1.1)

其中c是保费率, r是投资利率, {N(t),t≥0}是索赔计数过程, {Xi,i=1,2,…}是索赔额, 且

St=∑Nti=1Xi.

在模型(1.1)中, 当盈余大于0时, 保险公司将这些盈余全部投资到金融市场且能够获得投资利润, 当盈余小于0时, 我们称之破产. 事实上, 即使保险公司将其所有正的盈余全部进行无风险投资(或存入银行), 在一些银行储蓄业务中, 必须存入的资金超过一定的量才能获得利息, 不一定如式(1.1)描述的只要盈余大于0就存在投资利润. 另一方面, 保险公司不一定将所有大于0的盈余进行投资, 其可能保留一部分大于0的盈余作为流动储备金.Embrechts&Schmidli(1994)[5]提出了一种具有流动储备金的风险模型, 假设当保险公司的盈余达到一定的水平Δ>0时, 才可以进行投资且超过这个值Δ的盈余部分才能获得投资利率r. 当盈余小于Δ时,此时的盈余作为流动储备金, 且不获得投资利率. Cai et al (2009) [6]在模型(1.1)的基础上增加了阈值分红策略和流动储备金, 进一步假设如果盈余够大超过一个值b(≥Δ),那么超出b的那部分盈余将作为红利以一个常值红利率α(0≤α≤c+r(b-Δ))分给持保者, 且超出b的那部分盈余不会赚得投资利率, 研究了GerberShiu函数和破产时刻的累积分红折现期望等量. 其它阈值分红策略的研究可参见Lin&Pavlova(2006)[7], Zhang et al(2010) [8]和温玉珍&尹传存[9].

然而, 现实中, 当保险公司盈余小于0或出现财政赤字时, 保险公司可以以一定的贷款利率贷款以继续维持其经营, 同时保险公司需要从保费中支取一部分资金偿还贷款. 因此只要贷款利率合理, 负的盈余可能转为正的盈余, 但是, 当负的盈余小于一定的值时, 就不可能再转为正的盈余, 此刻绝对破产发生. 绝对破产概率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尺度, 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例如Cai(2007) [10] , Cai et al (2009) [11] 和Yu[12] .受此启发, 在Cai et al (2009) [6]的基础上增加投资利率, 建立存在门限分红策略时具有流动储备金、投资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复合泊松风险模型, 研究其Gerber―Shiu函数和到绝对破产时刻为止的累积分红现值期望. 记D(t)为[0, t]内的所有累积分红, 分红后t时刻的盈余为Ub(t)=U(t)-D(t)且 Ub(0)=u. 于是, 盈余过程Ub(t)具有如下的形式

dUb(t)=c1dt+r(b-Δ)dt-dS(t),Ub(t)≥b,c2dt+r(Ub(t)-Δ)dt-dS(t),Δ≤Ub(t)

(1.2)

其中c2>0为保费率, Δ(≥0)是流动储备金水平, b为分红水平, 投资利率为r. 当盈余Ub(t)小于Δ时, 资产将被作为流动储备金, 且不获得投资利润. 当盈余Ub(t)大于Δ时, 超过Δ的资产获得投资利润. 如果当盈余Ub(t)达到一个更高水平b(≥Δ)时, 超过水平b的那部分盈余则作为红利以常数率α(0≤α≤c2+r(b-Δ))连续分红给保单持有者, 且其不再获得投资利润, 此时的保费率可以看作为c1=c2-α>0. 如果盈余Ub(t)介于Δ与b之间, 此时没有分红, 但超过Δ的那部分盈余获得投资利润.然而, 当盈余Ub(t)小于0时, 允许保险公司以贷款利率δ(δ≥r>0)向银行贷款以维持经营, 同时保险公司需要从保费中支取一部分资金偿还贷款, 当盈余达到或低于-c2/δ时, 保险公司的盈余不可能由负转正,此时其已无能力偿还贷款, 绝对破产发生.

假设N(t),t≥0为服从参数为λ的Poisson过程, Xi,i=1,2,…是独立同分布的非负随机变量序列, 分布函数为P(x),密度函数为p(x),且N(t),t≥0和Xi,i=1,2,…相互独立.为保证保险公司运行上的安全, 假定安全负载条件为c2>λEXi且c2-α+r(b-Δ)>λEXi.

4结论

在阈值分红策略下研究了具有流动储备金、投资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复合泊松风险过程的GerberShiu函数和分红问题. 利用全概率公式和泰勒展式, 得到了GerberShiu函数和绝对破产时刻的累积分红现值期望满足的积分―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并借助Volterra方程, 给出了GerberShiu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进一步,当索赔额变量服从确定确定分布时,例如指数分布, 可以推导出绝对破产时刻的累积分红现值期的精确表达式. 考虑到市场经济的波动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以研究带扰动项的风险模型的相关问题,将红利策略推广为线性红利策略,使得模型更贴近实际运作,研究GerberShiu函数和分红问题,这对于决策者进行风险过程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Kalashnikov V, Konstantinides, D. Ruin under interest force and subexponential claims: a simple treatment[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0 (27): 145-149

[2]Cai J, Dcikson D C M. On the expected discounted penalty function at ruin of a surplus process with interest[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2 (3): 389-404.

[3]Gao S , Liu Z M. The perturbed compound Poisson risk model with constant interest and a threshold dividend strategy[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0 (233): 2181-2188.

[4]Li S, Lu Y. On the generalized GerberCShiu function for surplus processes with interest[J].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13, 52(1): 127-134.

[5]Embrechts, P, Schmidli H. Ruin estimation for a general insurance risk model[J]. Advances in Applied Probability, 1994 (26): 404C422.

[6]Cai J , Feng R , Willmot G. Analysis of the compound Poisson surplus model with liquid reserves, interest and dividends[J]. Astin Bulletin, 2009, 39(1): 225-247.

[7]Lin X, Pavlova K P. The compound Poisson risk model with a threshold dividend strategy[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6 (38): 57-80.

[8]Zhang Z, Yang H, Li S. The perturbed compound Poisson risk model with twosided jump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010(233): 1773-1784.

[9]温玉珍, 尹传存.一类混合分红策略下的广义Erlang(n)风险模型[J].中国科学: 数学, 2014, 44(10): 1111-1122.

[10]Cai, J. On the time value of absolute ruin with debit interest[J]. Advances in Applied Probability, 2007, 39 (2): 34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