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传播十篇

时间:2023-03-31 20:02:58

整合营销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篇1

人们一般对未知的对象或内容往往会产生戒心,力求回避对这种对象或内容的支持和采用。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就是基本避免购买和消费未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了突破这种屏障,企业就必须积极开展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传播活动。

如果把确保利害关系者对企业活动情况的认识和理解作为经营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力求提高包括广告在内的企业传播活动的效率将成为企业必需的经营活动。

可见,传播活动是构筑企业经营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的前提条件,并且已从使利害关系者加深对企业的认识和理解发展成为培养他们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信赖感。这是因为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和社会成员的个性化导致了"个客(Private Customer)"的出现,以此为基础,消费者对企业各种建议的选择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对企业提供的丰富商品和多种服务已很熟悉的消费者可以以多样、自由的方式选择和采用企业各种建议。而保证利害关系者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或促使它们"接纳"企业建议的重要因素,就是信赖感。

利害关系者对企业的信赖感大体上可分为对企业存在的信赖感和对包括商品、服务等市场活动要素以及每个具体经营活动的信赖感。前者意味着接触企业名称后产生的一种对整个企业的茫然的信赖感,及对企业本身及企业经营活动的信赖感,接着就会产生消费者购买该企业商品、投资者求购股票或债券、就业者的应聘等行为。这种状况不管在整个企业的活动,还是作为具体的一种活动,利用作为市场要素之一的企业名称,确保利害关系者信赖感,这才是共同的目标。对于一个企业,获得利害关系者的信赖感和确立信赖关系,将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由于得到与企业经营成败密切相关的利害关系者的理解及信赖十分重要,因此企业必须向利害关系者提供丰富且真实的信息。如果所提供的企业经营信息不足,容易引起胡乱猜测及想象,招来对该企业经营不利的结果,并会扩大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恶性谣传。这也意味着作为企业经营前提条件的传播没有正常开展。在企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得到利害关系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追赶并超越竞争对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传播量的扩大、质的提高、密度的增强等都成为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企业经营不景气时,传播活动作为摆脱困境的核心经营手段,应更加重视扩大发送的信息量。这时的企业传播的特点是整合各要素以扩展其关系领域:即降低事件(Event)或展览等需支付大量费用的活动的比率,减少费用投入的绝对量,宣传或促销(Sales Promotion)、人员销售(Personal Selling) 等传播活动也无须扩大规模,主要以增强传播密度的方式加大整体传播量并提高效率。

由此可见,对以广告为主的企业传播及其管理的要求已日益严格,把各自分散开展的企业传播活动战略性地联结起来已成为迫切的需求,这就构成了在可能的限度内进行整合的具体传播战略──IMC战略的基础。

在市场传播领域优惠附单(Coupon)广告或店内推销(Instore-Merchandising)战略的兴盛、在广告战略中商品广告及企业广告的结合开展、促销和宣传的共同推进等企业传播活动的日渐增多,都说明了整合化传播增加的趋势。这种传播整合化不是局限于广告或市场传播等个别活动领域,而是已扩大到企业对内对外开展的所有传播活动中,这是最近企业传播的显著特征。

整合传播不仅包括广告和促销,而且还包括面向企业外部以企业广告、公共关系、企业宣传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对外企业传播(External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or Extracorporate Communication)与面向企业组织内部以提高组织成员士气、归属意识为目的的对内企业传播(Internal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or Intracorporate Communication),它反映出企业经营的整体水平,即企业面向内、外部开展的所有形态的传播的整体化,也可称为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 IMC)。

关于IMC的诸观点

整合营销传播这一观点,在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许多学者预感到具有战略意义的"传播协同效果(Communication Synergy)"时代的到来,并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传播协同效果的定义。企业各传播手段的协同效果发展为IMC这一概念,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研究者们当时都普遍认为根据研究角度、使用立场的不同,IMC定义也应不同。1996年美西北大学赞助的第3届IMC年会上提出的关于IMC定义涉及五个方面,简述如下:

·IMC是一个对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发展和实施各种形式的说服性沟通计划的长期过程;

·顾客决定沟通方式;

·所有与顾客的接触点必须具有引人注目的沟通影响力;

·技术使与顾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成为可能;

·需要测试营销沟通结果的新办法。

1989年后,全美广告业协会(AAAA)促进了IMC的研究、发展,他们的定义如下:

"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注重以下综合计划的增加值,即通过评价广告、直接邮寄、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手段的战略作用,以提供明确、一致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

很多学者引用他们的见解。但是作为这一定义的实例,AAAA列举了属于市场组合之一的促销组合(Promotion Mix)中的例子,因而有可能被认为是着重于促销的狭义的IMC定义。实际上其定义包含着概括性意义,概括起来如下:

·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条件A);

·是对这些手段的整合(条件B),只有同时满足条件A和条件B,才能形成IMC;

·是对多种传播手段的战略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的战略决策(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是营销传播计划(Marketing Communication Planning)概念。

然而这定义容易被理解成是从传播者角度观察接受者的单向式传播。定义不仅应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有价值,而且对消费者也应有价值。IMC理论的发源地──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组把IMC定义成:

"IMC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是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

而且,这一研究组的先驱者舒尔茨(Don E·Schultz)教授对此作了如下补充说明:

"IMC不是以一种表情、一种声音,而是以更多的要素构成的概念。IMC是以潜在顾客和现在顾客为对象、开发并实行说服性传播的多种形态的过程。IMC的目的是直接影响听众的传播形态,IMC考虑消费者与企业接触的所有要素(如品牌)。IMC甚至使用以往不被看作是传播形态、但消费者认为是传播形态的要素。概括地讲,IMC是为开发出反映经过一定时间可测定的、有效果的、有效率的、相互作用的传播程序而设计的"。

事实上,这些概念还不充分,不能说哪个更为确切。以上概念都是根据整合传播的中心的不同,其IMC定义也不同。根据研究者、实践者的观察角度的不同,IMC形态也不同。

整合营销不仅以消费者,而且还把从业人员、投资者、社区、大众媒体、政府、同行业者等作为利害关系对象,不是对这些对象进行一次性整合,而是分阶段一步步地进行。目前,不仅美国、日本、欧洲等先进国家的市场,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商品也逐渐趋向饱和及均衡状态。对于企业,以产品力(Product Power)为基础的产品差别化变得很困难;开发创造性的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变得很难,即使开发出新产品,由于技术的发达,仿制品会很快上市,产品的先占效果也很难实现;至于价格战略,降价固然很重要,但这也很难与低价的无商标产品(No Brand Product)竞争,何况通过合理的流通渠道节约费用,从而降低单价的方法也有其界限。综合上述观点,通过IMC战略所追求的战略传播的整合创造价值才是企业创造以后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的唯一方法。以方法论而言,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核心就是集中管理企业传播要素,能够创造对应于企业利害关系者所提出的充分必要条件。

[表1]表示了从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机构、学术研究等不同角度出发的IMC理论研究。

[表1] IMC理论的诸观点

**从广告主的角度看IMC

以广告,推销,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传播一贯的信息,整合传播战略,

以便提高品牌和产品形象;

**从媒体机构上看IMC

大型的媒体公司在80年代并吞了别的媒体机构成为庞大的多媒体机构。

所以不是个别的媒体实施运动,而是以多种媒体组成一个系统,给广告

主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广告公司的角度看IMC

不仅是广告,而且灵活运用必要的推销,公共关系,包装等诸多传播方法,

把它们整合起来,给广告主提供服务;

**从企业研究者或经营战略研究者的角度看IMC使用资料库,以争取更多的

消费者。从消费者立场出发进行企业活动,并构筑传播方式,以容易接受

的方法提供消费者必要的信息。关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施能够促进与

顾客良好关系的传播活动。

资料来源:Don E. Schutz,"来るべきコミユニケ-シヨンの将来像",月刊Advertising,

电通,1993.12., p. 9.

本人对于IMC的见解整理如下:

IMC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以由外而内(Outside-in)战略观点为基础,为了与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s & Interest Groups)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营销传播管理者为主体所展开的传播战略。即为了对消费者、从业人员、投资者、竞争对手等直接利害关系者(Interest Groups)和社区、大众媒体、政府、各种社会团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s)进行密切、有机的传播活动,营销传播管理者应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反映到企业经营战略中,持续、一贯地提出合适的对策。为此,应首先决定符合企业实情的各种传播手段和方法的优先次序,通过计划、调整、控制等管理过程,有效地、阶段性地整合诸多企业传播活动。

IMC的初步效果

企业采用IMC以后能得到的初步效果是如下几点:

1. 整合感:许多企业把IMC当作战术运用。因为IMC可以让例如广告、促销、直销、公共关系等所有的传播程序具有整合感。这种价值体现让利害关系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开发IMC的目的正在于此。

2. 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某些企业认为IMC就是合理运用营销或营销传播费用的方法。这些企业相信适当地减少或整合几种传播程序的话,企业的组织成员、业务活动和组织能力都会有改善。虽然整合后发生这种效果的情况很多,但IMC的价值绝不只是减少费用。

3. 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的减少:令人惊奇的是,IMC的最大效果是减少生产或流通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其中对于利害关系者的交易费用的减少是很重要的效果。通过完善的IMC活动,我们了解到交易费用的减少其实是"自我控制"。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强烈要求减少成本的市场状况下,对于企业来讲,IMC最大的贡献就是减少了这种交易费用。以往大部分减少交易费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规模效益(Scale Merit)或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的制造成本的减少方法等,如今用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等多种用语表示;

第二,为了达到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双方目的,用减少流通费用等减少交易费用的方法,来开发、构筑后勤系统(Logistical System),Category Killer(掌握特定系列商品的优惠专卖店)的兴起就说明了后勤系统的有效性。

许多企业发现,为了减少交易费用而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减少费用的方法不会有持续的效果。比如,即使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竞争对手很快会模仿,并且在流通和物流方面进行改良,从而又超过了你。所以减少交易费用的最合理的方法是过程的整合,因而使所有的利害当事者都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整合营销传播篇2

企业在这种经营环境中,如果以持续经营为目标,那么以销售量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垄断性经营活动就不可能存在。对企业持续发展(GoingConcern)最重要的是建立并长期维持与各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s&InterestGroups)间的良好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反映利害关系者的意向和希望。市场理念、广告活动或公共关系活动在成为近代企业经营必不可少条件的过程中,逐渐与经营管理中的要求相一致。这种状况从传播角度来看,它意味着企业经营活动使利害关系者认识和理解企业存在价值和活动领域中的许多内容和方面。

人们一般对未知的对象或内容往往会产生戒心,力求回避对这种对象或内容的支持和采用。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就是基本避免购买和消费未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了突破这种屏障,企业就必须积极开展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传播活动。

如果把确保利害关系者对企业活动情况的认识和理解作为经营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力求提高包括广告在内的企业传播活动的效率将成为企业必需的经营活动。

可见,传播活动是构筑企业经营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的前提条件,并且已从使利害关系者加深对企业的认识和理解发展成为培养他们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信赖感。这是因为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和社会成员的个性化导致了"个客(PrivateCustomer)"的出现,以此为基础,消费者对企业各种建议的选择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对企业提供的丰富商品和多种服务已很熟悉的消费者可以以多样、自由的方式选择和采用企业各种建议。而保证利害关系者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或促使它们"接纳"企业建议的重要因素,就是信赖感。

利害关系者对企业的信赖感大体上可分为对企业存在的信赖感和对包括商品、服务等市场活动要素以及每个具体经营活动的信赖感。前者意味着接触企业名称后产生的一种对整个企业的茫然的信赖感,及对企业本身及企业经营活动的信赖感,接着就会产生消费者购买该企业商品、投资者求购股票或债券、就业者的应聘等行为。这种状况不管在整个企业的活动,还是作为具体的一种活动,利用作为市场要素之一的企业名称,确保利害关系者信赖感,这才是共同的目标。对于一个企业,获得利害关系者的信赖感和确立信赖关系,将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由于得到与企业经营成败密切相关的利害关系者的理解及信赖十分重要,因此企业必须向利害关系者提供丰富且真实的信息。如果所提供的企业经营信息不足,容易引起胡乱猜测及想象,招来对该企业经营不利的结果,并会扩大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恶性谣传。这也意味着作为企业经营前提条件的传播没有正常开展。在企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企业只有得到利害关系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追赶并超越竞争对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传播量的扩大、质的提高、密度的增强等都成为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企业经营不景气时,传播活动作为摆脱困境的核心经营手段,应更加重视扩大发送的信息量。这时的企业传播的特点是整合各要素以扩展其关系领域:即降低事件(Event)或展览等需支付大量费用的活动的比率,减少费用投入的绝对量,宣传或促销(SalesPromotion)、人员销售(PersonalSelling)等传播活动也无须扩大规模,主要以增强传播密度的方式加大整体传播量并提高效率。

由此可见,对以广告为主的企业传播及其管理的要求已日益严格,把各自分散开展的企业传播活动战略性地联结起来已成为迫切的需求,这就构成了在可能的限度内进行整合的具体传播战略──IMC战略的基础。

在市场传播领域优惠附单(Coupon)广告或店内推销(Instore-Merchandising)战略的兴盛、在广告战略中商品广告及企业广告的结合开展、促销和宣传的共同推进等企业传播活动的日渐增多,都说明了整合化传播增加的趋势。这种传播整合化不是局限于广告或市场传播等个别活动领域,而是已扩大到企业对内对外开展的所有传播活动中,这是最近企业传播的显著特征。

整合传播不仅包括广告和促销,而且还包括面向企业外部以企业广告、公共关系、企业宣传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对外企业传播(ExternalCorporateCommunicationorExtracorporateCommunication)与面向企业组织内部以提高组织成员士气、归属意识为目的的对内企业传播(InternalCorporateCommunicationorIntracorporateCommunication),它反映出企业经营的整体水平,即企业面向内、外部开展的所有形态的传播的整体化,也可称为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IMC)。

关于IMC的诸观点

整合营销传播这一观点,在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许多学者预感到具有战略意义的"传播协同效果(CommunicationSynergy)"时代的到来,并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传播协同效果的定义。企业各传播手段的协同效果发展为IMC这一概念,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研究者们当时都普遍认为根据研究角度、使用立场的不同,IMC定义也应不同。1996年美西北大学赞助的第3届IMC年会上提出的关于IMC定义涉及五个方面,简述如下:

·IMC是一个对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发展和实施各种形式的说服性沟通计划的长期过程;

·顾客决定沟通方式;

·所有与顾客的接触点必须具有引人注目的沟通影响力;

·技术使与顾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成为可能;

·需要测试营销沟通结果的新办法。

1989年后,全美广告业协会(AAAA)促进了IMC的研究、发展,他们的定义如下:

"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注重以下综合计划的增加值,即通过评价广告、直接邮寄、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手段的战略作用,以提供明确、一致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

很多学者引用他们的见解。但是作为这一定义的实例,AAAA列举了属于市场组合之一的促销组合(PromotionMix)中的例子,因而有可能被认为是着重于促销的狭义的IMC定义。实际上其定义包含着概括性意义,概括起来如下:

·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条件A);

·是对这些手段的整合(条件B),只有同时满足条件A和条件B,才能形成IMC;

·是对多种传播手段的战略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的战略决策(StrategicDecisionMaking);

·是营销传播计划(MarketingCommunicationPlanning)概念。

然而这定义容易被理解成是从传播者角度观察接受者的单向式传播。定义不仅应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有价值,而且对消费者也应有价值。IMC理论的发源地──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组把IMC定义成:

"IMC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是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

而且,这一研究组的先驱者舒尔茨(DonE·Schultz)教授对此作了如下补充说明:

"IMC不是以一种表情、一种声音,而是以更多的要素构成的概念。IMC是以潜在顾客和现在顾客为对象、开发并实行说服性传播的多种形态的过程。IMC的目的是直接影响听众的传播形态,IMC考虑消费者与企业接触的所有要素(如品牌)。IMC甚至使用以往不被看作是传播形态、但消费者认为是传播形态的要素。概括地讲,IMC是为开发出反映经过一定时间可测定的、有效果的、有效率的、相互作用的传播程序而设计的"。

事实上,这些概念还不充分,不能说哪个更为确切。以上概念都是根据整合传播的中心的不同,其IMC定义也不同。根据研究者、实践者的观察角度的不同,IMC形态也不同。

整合营销不仅以消费者,而且还把从业人员、投资者、社区、大众媒体、政府、同行业者等作为利害关系对象,不是对这些对象进行一次性整合,而是分阶段一步步地进行。目前,不仅美国、日本、欧洲等先进国家的市场,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商品也逐渐趋向饱和及均衡状态。对于企业,以产品力(ProductPower)为基础的产品差别化变得很困难;开发创造性的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变得很难,即使开发出新产品,由于技术的发达,仿制品会很快上市,产品的先占效果也很难实现;至于价格战略,降价固然很重要,但这也很难与低价的无商标产品(NoBrandProduct)竞争,何况通过合理的流通渠道节约费用,从而降低单价的方法也有其界限。综合上述观点,通过IMC战略所追求的战略传播的整合创造价值才是企业创造以后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的唯一方法。以方法论而言,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核心就是集中管理企业传播要素,能够创造对应于企业利害关系者所提出的充分必要条件。

[表1]表示了从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机构、学术研究等不同角度出发的IMC理论研究。

[表1]IMC理论的诸观点

**从广告主的角度看IMC

以广告,推销,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传播一贯的信息,整合传播战略,

以便提高品牌和产品形象;

**从媒体机构上看IMC

大型的媒体公司在80年代并吞了别的媒体机构成为庞大的多媒体机构。

所以不是个别的媒体实施运动,而是以多种媒体组成一个系统,给广告

主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广告公司的角度看IMC

不仅是广告,而且灵活运用必要的推销,公共关系,包装等诸多传播方法,

把它们整合起来,给广告主提供服务;

**从企业研究者或经营战略研究者的角度看IMC使用资料库,以争取更多的

消费者。从消费者立场出发进行企业活动,并构筑传播方式,以容易接受

的方法提供消费者必要的信息。关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施能够促进与

顾客良好关系的传播活动。

资料来源:DonE.Schutz,"来るべきコミユニケ-シヨンの将来像",月刊Advertising,

电通,1993.12.,p.9.

本人对于IMC的见解整理如下:

IMC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以由外而内(Outside-in)战略观点为基础,为了与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s&InterestGroups)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营销传播管理者为主体所展开的传播战略。即为了对消费者、从业人员、投资者、竞争对手等直接利害关系者(InterestGroups)和社区、大众媒体、政府、各种社会团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s)进行密切、有机的传播活动,营销传播管理者应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反映到企业经营战略中,持续、一贯地提出合适的对策。为此,应首先决定符合企业实情的各种传播手段和方法的优先次序,通过计划、调整、控制等管理过程,有效地、阶段性地整合诸多企业传播活动。

IMC的初步效果

企业采用IMC以后能得到的初步效果是如下几点:

1.整合感:许多企业把IMC当作战术运用。因为IMC可以让例如广告、促销、直销、公共关系等所有的传播程序具有整合感。这种价值体现让利害关系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开发IMC的目的正在于此。

2.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某些企业认为IMC就是合理运用营销或营销传播费用的方法。这些企业相信适当地减少或整合几种传播程序的话,企业的组织成员、业务活动和组织能力都会有改善。虽然整合后发生这种效果的情况很多,但IMC的价值绝不只是减少费用。

3.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的减少:令人惊奇的是,IMC的最大效果是减少生产或流通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其中对于利害关系者的交易费用的减少是很重要的效果。通过完善的IMC活动,我们了解到交易费用的减少其实是"自我控制"。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强烈要求减少成本的市场状况下,对于企业来讲,IMC最大的贡献就是减少了这种交易费用。以往大部分减少交易费用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通过规模效益(ScaleMerit)或经验曲线(ExperienceCurve)的制造成本的减少方法等,如今用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等多种用语表示;

第二,为了达到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双方目的,用减少流通费用等减少交易费用的方法,来开发、构筑后勤系统(LogisticalSystem),CategoryKiller(掌握特定系列商品的优惠专卖店)的兴起就说明了后勤系统的有效性。

许多企业发现,为了减少交易费用而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减少费用的方法不会有持续的效果。比如,即使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竞争对手很快会模仿,并且在流通和物流方面进行改良,从而又超过了你。所以减少交易费用的最合理的方法是过程的整合,因而使所有的利害当事者都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整合营销传播篇3

1.1媒体信息的整合

《失恋33天》是一部以失恋为主题的电影,“失恋”二字无疑成为《失恋33天》的宣传关键词。在营销传播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失恋二字做足了功课。在电影上映前,通过新浪官方微博以及人人网、豆瓣等,从6月10日开始向全国展开“失恋物语”视频征集活动,及后续一系列的“失恋博物馆”信物征集、开馆仪式、首映活动、各地见面会、免费观影等活动征集信息。在众多网友的积极参与下,“失恋”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并且《失恋33天》在全国各地采访失恋者,并拍摄“失恋物语”的相关视频,得到众多的点击量和关注度。这样看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围绕“失恋”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以及相关信息的。

1.2营销传播工具的整合

在《失恋33天》的整合营销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失恋33天》推向了广大受众的视野当中。在传统媒体的运用上,在10月25日,文章、陈羽凡、白百何、姚笛和张子萱代表“失恋”剧组做客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10月31日22:23,滕华涛携文章、白百何做客电影频道《爱说电影》。运用电视节目为该片做宣传,在加深了固有消费者对电影的喜爱之外,也让更多其它年龄层的人们关注到该电影。此外,在电影上映过程中,电影的出色票房表现吸引了大量报纸媒体的关注,如11月13日《新京报》报道:《失恋33天》票房四天过亿,光棍节票房4600万。这让尚未注意到该片的人关注到这部电影,也让更多没有观看这部电影的人走进了电影院。在新媒体的运用上,无疑是《失恋33天》最出彩的一笔。在人人网上,“失恋33天”开设了公共主页,在新浪微博上,开设了官方微博。因为公共主页的开设和官微的开设使得在人人网和新浪网了聚集了一批“失恋33天”的忠实粉丝。

他们主动关注“失恋33天”,并接受他的信息,且参与到“失恋物语”和“失恋博物馆”的各种活动当中。分享他们的失恋心情、故事、失恋物品等,使得广大的粉丝成为营销传播的参与者,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失恋33天”的相关信息扩散出去,获得更多的知晓度和关注度。同时,在全国各地拍摄了一系列的“失恋物语”的视频,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增加了大量的对“失恋33天”的网络搜索行为。豆瓣电影上,聚集了大量的影评,口碑营销的力量让“失恋33天”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人网、新浪微博、开心网、搜索引擎、视频网站以及豆瓣网的相结合,足以让“失恋33天”吸引到众多网民的关注。

2.营销传播活动的纵向整合

“失恋33天”的营销传播活动不但在横向上进行了整合,在纵向上也进行了整合。即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过程和电影上映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整合。由美国广告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的AIDMA模型中提到,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attention(注意)、I:Interest(兴趣)、D:Desire(欲望)、M:Memory(记忆)、A:Action(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营销手段要对消费者的行为做出影响和改变,就要从这五个阶段入手,采用不同的营销媒体和营销信息。但是在信息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之下,网络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了改变。2005年,日本电通集团提出的AISAS理论更加适合解释当代消费者的行为。AISAS的前两个阶段和AIDMA模型相同,但在第三个阶段S为Search,即主动进行信息的搜索,第四个阶段为A,即达成购买行为,最后一个阶段S为Share,即分享,将购买心得和其他人进行分享。

“失恋33天”把自己的营销传播与消费者的行为相结合,对营销传播进行了纵向的整合。在电影上映前,“失恋33天”要做的就是让消费者注意到在11月8日,有部叫“失恋33天”的电影上映。它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报和现场的活动为电影的上映造势。如:2010年9月26日,《青年报》:文章挑梁电影版《蜗居》滕华涛计划明年四月开机。以及2010年9月27日,滕华涛、文章于上海参加纽约潮牌CharLotteRonso中国区首家专卖店的时装秀,澄清了两人合作的新电影并非电影版《蜗居》,而是时尚都会爱情题材《失恋33天》(原著作家鲍鲸鲸当天亦到场),同时也宣布该品牌将于影片全面合作。这一系列的举动迅速把一批消费者带入了注意、兴趣和搜索的阶段。并且通过开设官微和人人主页等提供关于影片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失恋物语和失恋博物馆的活动,让有兴趣的消费者迅速聚拢。

在电影上映中的时候,电影方通过现场的影迷见面会刺激消费者,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同时让喜爱电影的观众有这样一个机会与电影演员零距离接触,从而达到口碑营销的效果。如:11月11日,成都宣传,滕华涛、文章、白百何、王耀庆和编剧鲍鲸鲸召开记者会和影迷见面会,场面火爆异常。同时通过纸媒对电影火爆上座率的报道为电影的宣传迎来新一波的热潮。如:11月15日,《华西都市报》:《失恋33天》热映受追捧贫嘴台词惹人爱。此时,“失恋33天”的官方微博和人人网的公共主页以及豆瓣电影都给广大的消费者一个很好的平台用来分享他们的观后感,也给很多搜索电影信息的人看到电影的口碑和人气。电影发行方的这些举动很好地让处于“行动”“分享”阶段的消费者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在电影上映后,电影方很明智地保留了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和新浪的官方微博,这样给了电影忠实粉丝一个聚集的平台。同时,借助于消费者对电影的热爱,电影方把“失恋33天”打造成了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他们后来推出一部叫“失恋33天”的电视剧,是电影“失恋33天”的一部延续。

整合营销传播篇4

关键词:迪斯尼化;麦当劳化;整合营销传播;控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77-02

一、引 言

“迪斯尼化”是指迪斯尼主题公园原理的传播,代表了高度而有效的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具体表现为迪斯尼品牌的可持续沟通意义。如果说麦当劳化代表了一种同质化、标准化、非人性化的商业营销模式,“价格战是最常见的手段[1],”那么迪斯尼化则代表了多样性、差异化和人性化,它宣告了一种新的代表着商业发展未来的商业模式的兴盛,倡导全方位形式的体验营销。“主题化、混合消费、商品化和表演性劳动是迪斯尼化的四大特征。[2]”

主题化提供了娱乐和享受新奇体验的机会;混合消费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消费方式;商品化将消费水平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些要素都在各自的领域井然有序地发挥着功效,合而不乱,原因就在于迪斯尼化中控制的作用。消费者在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实际体验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难免会造成消费者偏好和行为上的差异,于是一些“越轨”行为就会出现。

同时,迪斯尼主题公园对于员工更高层次的要求会造成员工的不满和抗拒,这些都是在整合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而迪斯尼却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的标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与利益相关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达到双赢。简而言之,控制是迪斯尼化的一个条件特征。没有控制这个条件的话,迪斯尼化的四个特征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迪斯尼控制一切与迪斯尼相关的利益关系人和利益关键点,为迪斯尼主题公园的发展及迪斯尼相关产业的发展服务。从内部来看,迪斯尼乐园控制雇员行为和自身命运;从外部来看,对游客的控制、对想象力的控制及对周边环境的控制是迪斯尼经营的核心与智慧,这一做法虽然受到了部分争议,但消费者从切身体验中得到快乐,是整合营销传播环境下迪斯尼化的巨大成功。

二、内部控制是迪斯尼化的先决条件

(一)对雇员的控制

迪斯尼主题公园中的一大特征就是表演性劳动,迪斯尼的精神在于,它将工作变成了一场演出,而雇员们的工作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迪斯尼公园中,游客是“来宾”,工作人员是“演员”。对于雇员的高标准高要求难免会造成雇员们的不满和抗拒,但是迪斯尼却有一套有效的控制手段牢牢地控制着员工的行为。这种控制主要表现在招聘、培训、规章制度、技术和“剧本”这几个五个方面。对雇员的控制,其深层意义在于:控制雇员为游客提供最优服务,控制雇员为迪斯尼忠诚。调查显示,迪斯尼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相当高,可见这种控制还是得到了大多数雇员的认可。

(二)对自身命运的控制

对自身命运的控制的意义在于:为消费者创造终极利益的同时创造企业本身的利益最大化。迪斯尼对自身命运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迪斯尼的选址和融资,另一个则关于迪斯尼品牌的全球化。迪斯尼对于选址上绝对控制,尤其是在海外迪斯尼乐园的选址上,除去在美国本土的迪斯尼主题公园,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四家,分别是东京迪斯尼娱乐中心、巴黎迪斯尼乐园娱乐中心、香港迪斯尼乐园和在建中的上海迪斯尼乐园。可见,迪斯尼并没有因为在美国的成功而大力开发海外市场,当然建造成本和回收利益也是考虑因素。不求数量上的增长,但至少保证每一家迪斯尼公园都是盈利的,这种控制毋庸置疑是成功的。

迪斯尼更是一个品牌,在树立和维护迪斯尼这个品牌的过程中,迪斯尼公司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控制,它运用知识产权的手段控制以它为中心的所有相关产品、技术和服务准则。迪斯尼非常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而同时它又使用控制的手段,将这些困难一一扫除,这也是商业的迪斯尼化获得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外部控制是迪斯尼化的经营核心

(一)对游客的控制

迪斯尼乐园对游客的控制,首先是对游客行为的控制,其次是对游客体验的控制。对游客行为的控制是所有控制的核心,而对体验的控制实质上也是为了对游客进行控制。在迪斯尼主题公园中,从驾车路线到着装,游客的行动和行为是受到高度控制的。这些控制是为了避免游客对迪斯尼主题的欣赏受到干扰,是保护迪斯尼主题公园主题化的完整性的必要条件。而对游客的体验进行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游客的行为,通过对体验的控制引导游客的游玩路线以及消费的最大化可能性。

较高的门票价格和各种行为规范是实现对游客控制的重要因素。使用较高的门票是为了确保大多数游客都来自于一个公司认可且认为惹麻烦的可能性比较小的社会群体,对于那些重复前来的游客,公园会提供优惠服务。事实上,这一部分人往往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且对个人行为规范有着一定的标准。这是迪斯尼化的智慧,虽然这样做使它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生活水平较低的顾客,但却保证了迪斯尼的品质,包括园内的环境,以及游客的游玩和消费的利益最大化,这一部分受控的游客为迪斯尼创造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迪斯尼所放弃的那一部分目标受众。

(二)对想象力的控制

迪斯尼化中对想象力的控制,其意义在于使迪斯尼成为唯一的主题公园运作标准,成为所有主题公园的典范和无法逾越的高度。这种控制的影响巨大却也备受争议,虽然对于经营管理和运作很有效,却也造成一种同质化的结果,即非迪斯尼乐园纷纷走向迪斯尼化。同时其对人们精神层面以及孩子们的发散性想象力的控制,似乎超过了其本身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迪斯尼主题化的设计,使得游客成为想象力的旁观者,而不是运用自我想象力的参与者。

控制想象力对儿童的影响,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儿童提供了想象力的空间;而另一方面,它更操纵和控制了儿童的想象力。比如说,孩子们就在潜移默化的迪斯尼化效应中,被灌输工业化的伟大“成就”,从而无法了解到自然生态的真实,甚至认为破坏环境来为大工业生产服务是正确的想法等。再如排队、爬上玩具车、观看、下车然后走向下一个游乐点的固定程序已经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在去其他游乐公园游玩的时候,还是会照在迪斯尼游玩时的程序进行,如果其他乐园无法提供与迪斯尼一样标准的游乐设施水平时,孩子们就会失望和不满。

(三)对周边环境的控制

迪斯尼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的格言之一:“我不希望公众在游园的时候看到他们所生活的那个世界。”迪斯尼对周边环境的控制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让迪斯尼乐园变成一个能让游客忘却外部世界及其负面特征的幻想空间。迪斯尼的这种控制方法不是“虚张声势”,反而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因为在这里,人们享受到的是单纯的快乐,而“给千万人带来快乐”正是迪斯尼的核心目标。

迪斯尼对周边环境的控制不是“无理取闹”,这种控制一方面是为了保持迪斯尼乐园至少在建筑和主题上的一致;而另一方面是为了游客,为了保证游客们来迪斯尼乐园游玩的单纯性。迪斯尼对周边环境的控制的最大智慧在于,它使得迪斯尼中的一切都是迪斯尼的,酒店、餐厅、游乐项目、玩偶等等,这既是一种将品牌单一化的做法,同时也是迪斯尼品牌的多样化经营的典范。迪斯尼花费巨大的代价对其周围环境进行控制并不是“浪费”,相反地,这样的投资保证了游客在迪斯尼游玩时的最大快乐,而且在迪斯尼世界中,游客们接受到的一切都只与迪斯尼有关,久而久之,游客们也就只对迪斯尼的东西感兴趣了。

四、小 结

控制,往往被定义为贬义词,而无论在社会的麦当劳化还是商业的迪斯尼化中,“控制”都是以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手段存在,从一个侧面反射出美国作为文化输出大国的智慧。麦当劳化的特征在于“为顾客、员工以及管理者提供高效性、可计量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3]”的标准化服务,正在控制和支配着美国社会和其他地方的方方面面;而“控制”在迪斯尼化中的作用更加全面和突出。迪斯尼内外部相辅相成的“控制”手段,确保了一种高度整合和有效引导的营销传播方式,即“以消费者为中心,把品牌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4],进行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控制消费者行为甚至思想,“引诱”他们到正确的环境中去做他们肯定会做的事——消费,与此同时,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体验式服务,以获得忠诚的消费者、员工和周边环境的支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迪斯尼化的“控制”提供了全球主题乐园品牌经营的标准和典范。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主题公园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但多年来许许多多主题公园昙花一现,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模仿了迪斯尼化的外壳却没有完全掌握其精髓。主题公园投入与产出风险大,只图眼前利益而未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经营,势必存活不长久。目前,在建中的上海迪斯尼乐园项目将作为一个切入口,检验我们是否能够以创新的思维去理解迪斯尼化,从而为创造出自己的主题乐园品牌提供参考意义。

犹如硬币的正反面,迪斯尼化中的控制,其作用是双面的,而作为商业的迪斯尼化,其影响也是双面的。首先,对于商业化的进程和其他主题公园的发展来说,迪斯尼化开创了一种全面的营销传播模式,具有先锋和借鉴作用;其负面影响在于以商业为导向的迪斯尼文化传播思想控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阻断了消费者接受其他文化的倾向。对此,批评家、人权组织纷纷提出抗议,这些争论并不无道理,但从商业经营和运作的角度来看,迪斯尼的这种做法是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白云伟.商业营销“迪士尼化”的策略探析[J].商业时代,2010(34).

[2] (英)艾伦·布里曼.迪斯尼风暴——商业的迪斯尼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整合营销传播篇5

在论坛上,唐・舒尔茨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觉得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现在正在经历―个我认为转型性的社会、转型性的时代。”他的演讲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舒尔茨教授以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制造这一代》一书为引,系统地讲述了沟通传播的重要性,随后以美国和中国为案例,表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整合营销理念的异同之处,并就如何在中国进行整合营销传播作了一番分析与设想,令在场的听众茅塞顿开。

舒尔茨教授演讲的第二部分是对整合营销传播进行系统的阐述。舒尔茨教授通过对比中国消费者和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性,对比人们怎样使用营销传播,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技术来说明问题,“我们在这里面看到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中国的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新媒体,表明中国很可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舒尔茨认为,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IMC(整合营销传播)流程总共分为五步:第一步,我们怎么找到客户;第二步就是对客户价值的评估;第三步开发和交付一些激励的信息和措施;第四步是必须要有一些管理的测量方法;第五步根据预测的结果来分配我们的预算。

舒尔茨说:“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情况,很遗憾地说,是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中国经济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在欧洲情况非常糟糕,美国情况有所改善,因为我们现在有新的总统。”舒尔茨一再强调:“我们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要转型。”

舒尔茨认为,这次“转型”跟以前不一样,他在演讲中提出:“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这种转型是一个趋势,同时要注意转型之后将会发生什么?我认为有很多人都知道经济系统网络的透明性现在是很明显的,所有的人都与另外的人相连在一起,所有人在同一条船上,在每个方面和每件事上面都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来适应不同的需求,从而进行改变,我们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舒尔茨坦言:“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全面的系统,来推进商业和事业的发展,但是不幸的是,现在没有一个简单和清晰的答案,我们必须花时间从混乱当中找到解决方案。”

舒尔茨尖锐地指出中国的营销最大问题是:“中国营销人员完全使用相同的体系,应用相同的模式、相同的工具、相同的方法,来自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堂,大量的机构采用完全相同的方法相互竞争。”

外资企业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要走向全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似乎扮演着重要角色。舒尔茨指出:“我觉得有一点大家需要记住,每个公司都要尽力做到能够更近距离地靠近客户。”

整合营销传播篇6

关键词:企业品牌;整合营销;传播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26-02

企业整合营销理念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营销观念的变革,整合营销的核心是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使其品牌长久存在消费者的心中。那么,在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中如何发挥品牌的作用?树立品牌的形象?这是我们亟待关心的问题。

一、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元素:品牌符号

品牌是在消费者内心建立的独特符号。品牌符号具有外在形式和内蕴,品牌的外化形式就是符号,它着重于对人感官的直觉刺激,包括了音、形、字、色等基础要素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隐喻,品牌符号集中折射出品牌价值。一般认为,品牌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个部分组成,理念识别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责任等等;行为识别包括内部行为识别和外部行为识别等;视觉识别包括基本设计和关系应用等。一个成功的符号能整合和强化一个品牌,让消费者加深对这个品牌的印象。

成功的品牌符号获得最能满足顾客需要的附加价值。在整个企业价值链构成中,营销是企业中的一个自成系统的价值链,而品牌是整个市场营销价值链中一个可以协调各种价值关系的最具有整合性的核心元素,具有独特的关联能力和竞争优势。汤姆・邓肯主张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用价值范畴的比喻来解释品牌关系和品牌资产的形成,及如何使企业成功经营的方式,要比传统的价值链有帮助。从产品到品牌,从产品功能到品牌形象,从产品独特的功能到品牌形象的独特个性,从满足消费者的实际利益需求,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这的确是广告传播及其理论发展的一场伟大变革。定位理论、CI理论直至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也无不与品牌形象相连接,足见其理论涵盖之广博,理论价值和意义之重大,及其对后人之无穷启迪与深远影响。

企业整合营销传播创建品牌符号。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就是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所有的营销传播都必须为这一目标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合营销传播也就是“整合品牌传播”。它向消费者传达和谐一致的信息,打造强势品牌。美国学者威廉姆・阿伦斯与库特兰・博维认为整合营销传播突出了媒体的作用。他们指出: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乃是通过制定并协调战略性传播计划,通过各种媒体以使公司员工、顾客、持股者以及广大公众之间建立并增强彼此有利可图关系的概念。由此可见,在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媒体尤其是多种媒体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旦离开了媒体,企业与顾客之间则无法沟通。整合营销传播对各种传播手段加以整合,综合协调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如广播、电视、印刷媒体、互联网等,传播统一的品牌形象。

二、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文化关联:品牌认同

整合营销传播就是要进行品牌信息的一致性传播,实现品牌认同。品牌符号具有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消费者容易识别和记忆,激发消费者的向往,不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品牌,或者是具有深刻市场影响力的强势品牌。品牌要在直觉形象上符合消费者的认知特性,能够完整传达品牌信息,要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要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实际上就是品牌传播,它要求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使品牌形成一个综合的印象和情感认同,这种印象形成的过程,也是建立品牌影响力和提高品牌忠诚度的过程。

品牌价值的形成体现在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同程度上。品牌认同是品牌以其产品和服务为载体,向消费者传递他们在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上一致性的信息,使消费者产生被认同感,品牌代表了消费者对满足某种需求的认同,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认同是企业的品牌价值。品牌经营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度与品牌忠诚度,把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转化成为具体可感的价值。有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忠诚才使得品牌资产得以积累,逐渐塑造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最终凝聚成为品牌价值。品牌知名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知晓程度,分为没听说过、知道、了解、熟悉四个层次,消费者总是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一个产品要成为品牌要通过大规模的媒体广告投入成功地占领市场,形成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度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程度,是“消费者在看到某一品牌时所勾起的所有印象、联想和意义的总和”,包括品牌通过消费者的想象、品牌文化、品牌个性和符号提供的价值理念和身份归属等等,这是品牌为消费者提供的更高层次上的利益。整合营销传播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运用一切接触方式,除了广告、直销、公关及事件营销以外,还包括产品包装、商品展示、店面促销活动等,只要能协助达成营销及传播目标的方法,都是整合营销传播加大品牌认同的有力手段。

品牌成为一种文化导向。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一个没有文化含量的品牌是空洞的,品牌文化是目标消费群易于接受的某种价值,而这种价值就是企业创造和赋予品牌的,能凸现企业价值与文化的一部分。品牌的塑造与确立过程,就是企业以目标消费群易于接受的价值与市场的长期对话过程,一旦这个对话达到了企业、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那么品牌文化的传播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说,品牌传播既是诉求品牌个性的手段,也是形成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培育一个消费者满意的品牌,就要通过品牌传播培育独具个性的品牌文化,其中所蕴涵的被消费者认同的价值意义、人文特质和文化象征等符号意义,这是品牌的最高追求。因为品牌作为一种文化导向具有市场号召力,在与顾客以及整个社会的对话中得到普遍的认同,由品牌所创造的价值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精神象征。品牌文化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消费者的人际传播、媒体报道、事件营销、广告、直效营销、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来建立。硬性认知是品牌的脸面,而感性认知则是品牌的灵魂,是树立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当产品在功能、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都趋于同质化的时候,只有极具个性的品牌形象才能维系消费者与品牌的长期情感。如可口可乐长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美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是美国立国精神的一个符号,是美国文化的象征。

三、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战略协同:品牌资源

品牌战略的核心是整合。整合就是对品牌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营销手段的协调运用,并按照统一的目标和策略将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整体,发挥最大的价值。美国卡罗莱纳大学托姆・邓肯教授认为,整合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他强调指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协调,即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协调各种传播活动的全面影响大于各自单独活动或者彼此冲突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唐・E.舒尔茨在《整合营销沟通》一书中提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从整体上考察营销传播的新方式,是对诸如广告、公共关系、促销、购买、员工沟通等传播要素的重新组合。可见,整合是指对各种营销传播手段的协调,整合营销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以提高整体协调和促进价值增值,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协同正效应,达到效果最大化。品牌资源是企业品牌本身围绕品牌的创建、传播、培育、维护、创新等方面而涉及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包括品牌本身、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和企业外部可利用资源。这就要求围绕品牌的核心价值定位,将各种营销资源进行战略整合,从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各个方面提升品牌竞争力,优化品牌资源,推进品牌资产增值,最大程度地创造品牌价值。

品牌资源整合从观念走向操作。在媒介复杂多样化的时代,营销和传播是紧密结合的两个部分,美国整合营销传播专家特伦希・希姆普指出,营销是传播,传播亦是营销,两者不可分割,营销传播手段相互整合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整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整合营销传播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从战略的角度,通过各种传播形式的整合,达到企业与各种利益关系者的互利双赢,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新的品牌观念把工作中心放在策略性思维的远见卓识之上,不仅仅系统实施品牌传播而且引入战略性品牌管理思想。从广告到整合营销传播,信息和消费者认知的一致性达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现代广告的理念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宽,广告媒体由单一到整合、广告在整个营销中的位置由局部到全方位拓展的过程。这就需要从战略角度进行长期的规划和资源配置的系统建设,从而使整合营销传播真正从观念走向操作。

整合营销传播迅速变化以适应不同层面的需要。在这里,整合营销传播表现出了其属于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两个不同层级的战略目标。从战术层面看,营销传播者深入了解消费者、从业人员、投资者、竞争对手等直接利益关系者,以及社区、大众传媒、政府、各种社会团体等间接利益关系者的需求,并反映到企业经营战略中,持续、一贯地提出合适的对策。通过计划、调整和控制等过程,有效地、阶段性地整合诸多企业传播活动。从战略层面看,整合营销传播超越一般营销传播要求,还对整个组织形式和组织资源的全面整合重新配置。这并不是简单地把营销传播局限于某一单纯的执行部门,而是延展了其生存空间,在拓宽整合营销传播视野和操作范围的同时,也真正使整合营销传播成为一种战略意义上的协同和整合。也就是说,整合营销传播的功能在于将广告、促销等各种传播手段加以整合,以求产生最大限度的传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陆剑清.行为营销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蒋旭峰,邓天颖.整合营销传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整合营销传播篇7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

整合营销传播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界一个重要的内容。

有关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缩写为IMC)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美国广告公司协会给出了整合营销传播最早的定义。

1993年,美国西北大学唐•舒尔茨教授出版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系统阐述了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20世纪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也纷纷开始研究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如申光龙、张金海、王方华等著名学者对IMC也做出了的定义。

(二)宝洁公司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宝洁公司的研究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但关于其整合传播的研究寥寥无几。国内外学者从宝洁公司的品牌策略、营销策略、公关策略入手(如美国的克莱夫•巴德写的《宝洁品牌攻略》,张劲松的《谈谈多品牌战略以宝洁公司为例》,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的贺芳的学位论文《宝洁公司的多品牌营销》等)进行研究,关于宝洁公司的营销策略和传播策略的整合研究在国内外是比较少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AdvertisingAgencies,4As)给出了整合营销传播最早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映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

汤姆•邓肯和桑德拉•莫里亚蒂(1988)则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新时代”的营销方法,它被公司用来着力于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维持和发展良好的关系。他们建立一种以沟通为基础的营销模式,该模式强调控制所有可能影响品牌价值的沟通信息。

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整合营销传播概念始于美国西北大学唐•舒尔茨教授1993年出版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唐•舒尔茨认为:“IMC不是以一种表情、一种声音,而是更多要素构成的概念。IMC是以潜在顾客和现在顾客为对象,开发并实行说服性传播的多种形态的过程。”

国内,张金海(2002)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内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运用使用各种形式的营销传播方式,对准一致的目标,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播渠道,传递一致的营销信息,树立一致的品牌形象,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与消费者建立长久的密切关系,有效实现营销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一定义中,“整合”的含义有综合、协调,信息和形象一致,双向沟通、长期关系等。

王方华(2002)着重企业所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企业内部的整合、外部的整合及企业内外部的整合,对“整合”的解释是“综合、合并或一体化,以完整的结合成一体为特征。”这一定义强调了企业内外部整体资源利用的一体化。

综上,“整合”的概念基本是从传播主体出发而言,包括了营销传播过程的信息量、质两方面及其组织资源前提。在数量上,传播工具一般多于两种,还存在处理不同要素的分配、序列,传播量的扩大、质的提高、密度的增强等都成为企业传播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质上,传播活动可以在保持规模的条件下以提高传播密度的方式提高传播效率,即传播的“无缝隙”,追求传播效果最优,传播的目标是各种传播工具的运用要和谐一致,形成“一种形象,一个声音”,而不是信息相互冲突与矛盾。

(二)宝洁公司的品牌策略和营销策略研究

1、宝洁公司的品牌策略: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工厂或分公司,拥有雇员近十四万人。宝洁公司采取的是多品牌策略,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品牌策略是指企业在同一产品中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竞争的品牌。这种品牌策略以美国宝洁公司首创,也是宝洁运用得最成功。宝洁认为:单一品牌策略并非万全之策。因为一个品牌树立之后,容易在消费者中形成固定印象,不利于产品的延伸。在同一产品中设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竞争的品牌虽然会使原有品牌的销量略减,但几个品牌加起来的总销量却比原来一个品牌时更多,因而这种策略又被企业界称为“I+1>1.5”策略。

2、宝洁公司的营销策略:

宝洁公司营销策略的成功来源于对市场的细分。市场细分策略就是按照一定的基础和标准,把一个市场划分成若干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客户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与其他部分的客户具有较高的异质性。企业或单位通过是对市场进行细分之后,要评价每个市场的价值,同时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辨认和确定目标细分市场,然后针对客户的特点采取独特的产品和市场营销战略,以求获得最佳效益。就拿洗发水来说,常见的就有“海飞丝”、“飘柔”、“潘婷”等。其中,“海飞丝”针对去头屑,“飘柔”强调头发的顺滑,“潘婷”则着重于头发的营养,三者各有特点,各有特定消费群体,也各有自己独立的品牌。

其次宝洁公司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对广告策略的调研上也采取了一种最独特的做法是消费者利益细分法,即广告定位的细化。由于各个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不同,关注点也不同。宝洁公司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特点的产品时配以不同特点的广告,从而使产品深入人心。“海飞丝”洗发精,海蓝色包装,带来清新凉爽的视觉效果,“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的广告语更进一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海飞丝”去头屑的信念;“飘柔”从名称上就让人明白了该产品使头发柔顺的特性,草绿色包装给人以青春美的感受,“含丝质润发素,洗发护发一次完成,令头发柔顺飘逸”的广告语加上少女甩动丝般头发的画面,令消费者印象深刻;用杏黄色包装的“潘婷”,给人营养丰富的感觉。“含有丰富的维他命原B5,能由发根渗透至发梢,补充养分,使头发健康、亮泽”的广告语,更使消费者深信“潘婷”的营养个性。

三、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宝洁公司的研究呈现出传播和营销两者整合与互动的趋势。但随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发展,在未来对宝洁公司的研究,将呈现出将传播和营销两个角度整合为一的研究趋势,以及传播要素和营销策略两者的互动作用的研究趋势。

实际上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是导入传播概念。传播不等于广告,传播是广告的延伸。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是面对市场的“立体传播”和“整合传播”。整合营销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以一种声音说话”,即用多样化的传播行销手段,向消费者传递同一诉求;由于消费者“听见的是一种声音”,他们能够更有效地接受企业所传播的信息,准确辨认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有助于实现传播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相对低成本的投入产出高效益。

在当今信息爆炸、媒体泛滥,商品趋于同质化和消费市场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整合营销传播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概念和策略。

四、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宝洁公司的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大多研究都只停留在单一角度的研究(传播角度或营销角度),诸如《宝洁公司的品牌策略研究》、《海飞丝的品牌传播策略及其启示》、《论宝洁营销策略之——优良产品与优质广告》等等,并没有将两者整合起来。而一个成功的企业论其成功的因素一定是多方面整合而成的,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品牌传播与营销高度吻合;以统一的品牌价值观为导向,传播和营销互为映衬,互相烘托。营销手段以传播效果为基础,传播以营销为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品牌传播与营销的原点性诉求明显等等这些角度都是目前国内外对宝洁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一个空白。

我所进行的研究即宝洁公司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刚好能够弥补这一空白。这也使得我的研究更加有意义。

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和挖掘宝洁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为我国企业管理者带来一定的思考,为我国企业成功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DonESchultz.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MaybeDefinitionIsinthePointofView[M].MarketingNews,January18,1993:pp.17

[2]TomDuncanandSandraE.Moriarty.Acommunication-BasedModelforManagingRelationships[J].JournalofMarketing,April1988,62,(2):pp.1-13

[3]AdrienneWardFawcett.IntegratedMarketing—MarketersConvinced:Itstimehasarrived[J].JournalofAdvertisingAge,Noverber6,1993:pp.S1-2

[4]TomasR.Duncan.ToFathomIntegratedMarketing,Dive[J].JournalofAdvertisingAge,Ocober11,1993,pp.18

[5]RichardP.Bagozzi.MarketingasExchang[J].JournalofMarketing39,October1975,pp.32-39

[6]彭忠华.从IMC到整合营销的分析及发展逻辑[J].商业研究,2005,322:44-47.

[7]张劲松.谈谈多品牌战略以宝洁公司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8,1:23-28

[8]刘艳良.宝洁品牌策略对我国同类行业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19:22-25

[9]贺芳.宝洁公司的多品牌营销[D].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8.9

[10]克莱夫巴德.宝洁品牌攻略[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11]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2]申光龙.整合营销传播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13]马宁.宝洁与联合利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4]邹起寿.海飞丝的品牌传播策略及其启示[J].企业活力-企业案例,2007.6:27-29

[15]郭鹏辉.宝洁公司的品牌战略[J].现代商业.2007-12:95-96

[16]刘建永.论宝洁公司中国本土品牌“润妍”之陨落[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管理学院,2005.5

[17]孙选中,李培.宝洁公司营销渠道冲突管理透视[J].企业经济,2007.6:5-8

[18]王芳.浅析宝洁公司在华发展经验[J].商业研究,2001.1:8-10

整合营销传播篇8

关键词:4Cs;整合营销传播;实施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达,促使现代化大生产的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高。传统的营销理论和实践受到严重的挑战,市场不再是以生产者而是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营销领域需要新理论来指导这便是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提出的。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我国许多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对此做了有益的探讨。归纳一下,整合营销传播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以消费者为中心,重在与传播对象的沟通

4Cs理论要求现代企业制定战略策略,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目的,一切活动都围绕消费者展开。整合营销传播就是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之上,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为了达到与消费者交流沟通的目的,整合营销传播强调建立消费者资料库,奠定与消费者交流的基础。资料库应是动态的,要不断更新消费者信息资料,使传播者能够及时地分析消费的走向及消费者的关注点。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就是影响特定受众的行为,建立起与目标消费者之间的稳固和双向的联系。企业可能获得对品牌忠诚度较高的消费群体,目标消费者也可能在消费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便利。

(二)注重各种传播方式的整合,使受众获得更多的信息接触机会

整合营销传播强调各种传播手段和方法的一体化运用。广告、公关、促销、CI、包装、新媒体等,都是传播信息的工具。但要注意进行最佳的组合,发挥整体效应,使消费者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接触到同一主题内容的信息。

(三)突出信息传播以“一个声音”为主(Speak with one voice)

整合营销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以一种声音说话”。由于消费者“听得见的是一种声音”,他们能更有效地接受企业所传播的信息,准确辨认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有助于实现传播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相对低成本的投入产出高效益。

(四)强调传播活动的系统性

整合营销传播是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营销信息传播的系统化,更强调传播过程中各要素协同行动,发挥联合作用和统一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把整合营销传播定义为:统筹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并加以最佳组合,以特定的目标群体为传播对象,传送基本一致的营销信息,促进联系和沟通的系统传播活动。从操作层面看,将广告、公共关系、大型活动、促销、包装设计、CI和直效营销等营销手段整合运用,即形成整合营销传播。

二、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综合来看,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许多企业还没有树立整合营销传播观念

作为营销新观念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实施,基本条件是要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一致。但目前,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奉行的仍然是推销至上、以企业为中心的旧营销观念,这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观念和策略是相互矛盾的。在这些持传统观念的企业视野中,消费者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赚取利润的对象,一旦脱离了这个位置,消费者就不再是注视的中心了。因此,企业的促进销售,无非是企业以各种方式劝说购买对象的行为,一旦消费者作为主动者的购买过程结束,企业便大功告成。

(二)诸侯割据,各自为政

这尤其在一些大型企业中表现得更为典型。每一位分管不同方面工作的沟通专家都在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为自己力争更多的促销预算。销售部门经理可能会打算以重金聘用几名额外的能干的销售员;广告部门经理可能会计划将同样数额的经费用于黄金时间的电视广告;公共关系部门经理则真诚地相信,自己打算推出的公关活动方案会产生奇妙的效果;而从事电子销售和邮购方案设计的专家们则认为,只有他们的工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许多企业的营销决策,往往形成了各部门各执一端、争论不休的局面,最后只能由企业的最高领导“拍板”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最高决策人常常是“一个蛋糕,各切一块”,将企业有限的经费“公平”地分给各个部门。而从被分配到销售部门的促销经费来看,各位销售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也都可能以本单位的特殊性为由,争取得到高于平均数的分摊数额。因此,各自为政条件下形成的平均主义的资金分配使得有限的促销费用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

(三)互不了解,缺乏协调

企业中负责某一功能性沟通的人员往往不知道其他种类的沟通工具。由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对本部门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当需要与企业外部的营销传播的媒体打交道的时候,往往是习惯于与自己最熟悉的企业外部专业交往,并可能与之结成某种坚定的同盟,强烈反对将企业营销传播的任务交给有整合传播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大型广告公司。这些人往往把企业的目标分离得支离破碎,然后再为每一部分去分别寻找单独的商。

三、我国企业应如何运用整合营销传播

鉴于以上现状,那么我国企业在今后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树立系统化、现代化的营销传播新观念

第一,要树立大市场营销的观念,要协调企业与所有利害关系者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国际的大市场上进行整合运作,走规模化道路。

第二,要树立系统化、整合化营销观念。一体化的整合营销模式取代了以往依靠单一手段的营销模式,多环节、多部门的企业需要协调运作,进行系统优化,才能取得优势。

第三,要树立科学化、现代化营销观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广泛地采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先进的通讯技术等。

(二)优化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要考虑组织的战略变化、规模、技术、外部环境等因素。在动态、异质、低容量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需要通过内部的有效协调和高度合作来保证对外部变化做出正确、快速、灵活的反应,因此必须建立有机式的组织结构。整合营销传播要求在内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使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定位、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战略相一致,而传统的组织结构对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的明确规定,以及不同部门人员的工作动机、工作背景、工作时间和利益的不同,使得实施整合营销传播过程中,产生了组织内各部门、人员间在认知上的冲突,这与整合营销传播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企业应该优化组织内部结构,在战略的指引下,整合组织内部不同利益,使其既保持灵活性,又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为此,整合营销传播的实施需要建立混合型组织,将水平的业务流程与垂直的专家职能结合起来,并设立精通传播业务的管理。

(三)实行营销过程整合,实现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

整合营销传播重视的是真正的消费者导向,是一个与传统“由内而外”相反的“由外而内”的营销传播过程。要赢得消费者心理,必须使用整合营销传播,围绕目标消费者群体以及他们对产品的既定感觉,形成纵深的立体促销计划,持续推出一组能够影响其感觉,引导其感觉的信息,提高对产品品牌价值的认识。要从建立消费者资料库开始,进行多方信息传播活动,并对消费者的反应加以搜集和分析,引发消费者的再次反应,然后再将整个流程循环下去,建立长久的一对一的营销关系,从而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在市场上树立企业品牌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宁.广告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白东蕊.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J].山西科技,2007(1).

整合营销传播篇9

在品牌建设中就是有这么一种现象,企业成立时间比对手更长,花的钱比对手更多,但不比对手更有品牌。在品牌建设中,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万一相加等于0,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一万一相加等于∞。品牌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把钱花对,品牌建立是由传播方式决定的。

很多企业由于对整合营销传播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掌握其规律,导致执行后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其实,整合营销传播综合应用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各种传播方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推广,就好比是应用这些营销传播方式作为石块、泥土来建造品牌这座高山。最终建成的是一座“丘陵”,还是一座“高山”,则取决于企业对整合营销传播理念的掌握程度,取决于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否遵循了“高山法则”。

整合营销传播的“高山法则”是以“品牌高山”为导向,遵循统一的品牌核心理念,围绕同一个清晰可辨的品牌形象,不断地挖掘与消费者更多、更深层次的沟通触点,从而有节奏感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企业自身品牌的传播。也就是说,每一次传播都应该是一次晋级和升华。南方略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刘祖轲认为“高山法则”主要包含以下7大原则:

一、同心原则

“高山法则”的首要原则是“同心原则”。“心”,即品牌的核心。无论哪座高山都有且仅有一个核心,也就是主峰,所有山峦都是围绕在这个核心的周围,核心也是由石块和泥土积淀、固化而成。

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是透过整合传播中每一个环节一致的讯息,传达企业品牌的统一形象给消费者,以提升品牌的认识度和影响力,进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整合营销传播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对企业自身品牌的特性挖掘和顾客的深入研究,确定直接、潜在顾客群,对企业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确立品牌形象的核心。这个核心是所有传播工作的“重心”,集中反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所以它必须要站在战略制高点以统领全局,促进传播目标的达成。围绕着“重心”,所有的营销传播策略统一内外部力量致力于将各种营销传播手段一元化,追求“同一个重心,同一个形象,同一声音,同一画面”。

海尔集团堪称整合营销传播的企业典范。海尔自开辟海外市场以来,用各种传播形式统一向全球消费者传播“海尔,中国造”的品牌形象,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诠释海尔品牌的核心理念,用多种传播渠道以及企业家(张瑞敏)的个人魅力向公众宣传海尔集团的经营理念和品牌特色。海尔从产品包装到产品说明书的设计、再到所有广告的调性都统一应用海蓝色,从而与“海尔是海”的文化基调相匹配。通过营销传播的“同心”原则,海尔在世界各地的顾客心目中建立了统一而深刻的品牌形象。无独有偶,中国的销售神话脑白金也是遵循同心原则的经典案例,其营销传播策略和品牌形象由上海总部统一策划设计好,再下达各级办事处各自执行,各区域营销理念和策略的一致性,确保了品牌在全国范围形象统一、核心诉求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传播噪音,避免了消费者对品牌多角度的误解。

二、综合原则

高山之所以能傲视群峰,拥有耸入云霄的姿势,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石块、泥土、山峦和花草树木等各类成分形成有秩序、有层次地叠加。单一的成分如石块,因其物理属性的不稳定性,是不可能堆积至高山的,只有涵盖各种互异互补的材料才能厚积并持续堆高,最终形成博大雄浑的气势。

同样,企业的品牌应该是可以通过多种传播手段来表现和延展的,对主要的传播手段没有特定约束,再综合应用广告、公共关系和促销等各种传播手段全方位地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可应用的传播方式有很多,既包括相对普遍的识别系统、产品包装、展览展示、售点布置、产品使用说明等,也包含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电影等大众媒体,甚至还有楼宇电视、交通电视联播网等分众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也强调利用企业的一切信息源进行传播和沟通,才能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使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顾客心中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三、求高原则

人往高处走;志在攀高。造山,只有一筐土累加在另一筐土上面,一座山峦叠加在另一座山峦上面,长此以往才能累积成众山仰止的巨峰。否则,只是打一枪换一地宽泛地垒土,只能堆成默默无闻的小丘。

同样,企业若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综合运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将品牌形象建立到预期的高度,必须遵循求高的原则,要使1+1+…+1=∞,而不是1+1+…+1=0。即所采用的营销传播策略和手段必须发挥叠加效应,达到不断垒高的效果。

王老吉的整合营销传播就是遵循求高原则才得以有口皆碑,它首先将品牌定位为“防上火”的功能饮料,建立市场区隔避开饮料巨头的销售壁垒;在此基础上,在央视及部分影响力较大的省级卫视铺展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同时辅以报纸、杂志、户外等媒体宣传,使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攀高;随后,它再渗入火锅店、酒店等特种渠道大肆促销,进一步提升销量、巩固地位;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王老吉更以巨额捐款的事件营销和网络炒作将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向巅峰,从而成就一个妇孺皆知的民族品牌。08年王老吉销售额超过120亿元,正是得益于其“独特定位+电视广告+辅助媒体传播+特种渠道促销+事件营销+网络炒作”的求高营销模式。

四、接触原则

石块与泥土、山峦与山峦之间的叠加如何才能稳定、坚固?它们之间肯定要有一个恰当的接触面。只有在这个恰当的接触面充分有效地接触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叠加成稳固的高山。

整合营销传播应综合应用各种营销策略和传播手段,而策略和手段不是盲目使用,应遵循接触原则。品牌不是属于企业,而是属于消费者。树立品牌就是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营销资源的整合应该发掘与消费者之间的关键“接触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接触顾客,与顾客进行充分的互动沟通。接触点包括企业自身经营行为所产生的可控制性接触点,如产品展示、广告诉求、卖场设计、顾客服务和顾客购买行为终止后的非控制性接触点,如消费者的口碑传播等。遵循接触原则关键在于企业要掌握何时使用何种传播手段,在什么环境下使用什么传播手段效果最好。只有找出营销传播方式的最佳组合,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宜家家居将接触管理作为其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重要策略,它的服务理念是“让购买家具更为快乐”,因此在任何顾客有可能接触到的地方,宜家都尽量使其显得自然、和谐,让消费者感觉到温馨和满意。在入口处,宜家为顾客提供铅笔、卷尺和纸张,以方便他们进行测量和记录。在选购过程,除非消费者提出需要帮助,否则宜家的店员不会上前打扰。地板的箭头指引着消费者按照最佳的路线逛完整个商场,并且在展示区按照顾客的习惯制定顺序。宜家还精心制作了详细的标签,告知产品的购买指南、保养方法和价格。如果顾客逛累了,可以在卖场内的餐厅小憩。

五、导向原则

所有营销传播方式的累加都应以“品牌高山”的顶点为导向,即时刻聚焦于战略制高点。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使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产生一致的协同效应。

整合营销传播提倡一体化、组合化的传播策略,主张围绕品牌核心,提升顾客价值为导向展开营销活动。许多营销传播机构虽然为企业制作出超凡的创意广告,能够打动受众甚至暂获无数大奖,但是未必有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即实现销售目标及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能够促使一个营销传播战术整合的就是其战略重心,营销传播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围绕该“重心”,同样,对于传播媒体也必须通过有利于品牌重心的考虑来进行选择。

例如,宜家以“娱乐购物”和降低顾客成本为导向进行营销传播。宜家在设计产品之初就确立好一个顾客能够接受的成本,然后在此成本内,尽可能地做到精美实用,以“模块”化方法生产产品,加上独特的平板包装,既避免产品在运输中的损害,也降低了储运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是提升顾客价值的基础,为了赢得顾客的“芳心”,宜家采取了一系列推广措施,如鼓励顾客在选购时“拉开抽屉,打开柜门,在地毯上走走,或者试一试床和沙发是否坚固”,亲身体验宜家的产品给他们带来的美好享受。如此明确的价值导向,让宜家的品牌深入人心。

六、清晰原则

每一座让人印象深刻的高山必有其清晰的轮廓和特色,例如泰山的雄,黄山的奇和华山的险。整合营销传播所要塑造的品牌也应该具有清晰的形象特征。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看待事物整体的新方式,而过去我们只是窥豹一斑,只看到其中零散的部分,比如广告、销售促进、售点广告、人员沟通等。它是将各种方式重新整合的营销传播策略,使这些方式看起来更符合顾客接受信息传播的方式,像一股从无法辨别的源泉流出的信息流。因此,将普通广告、直接反映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有机整合,提供清晰、连贯性的信息,使所有的营销传播理念和品牌特征被公众清晰的理解。

宜家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清晰而独特的品牌形象:深蓝的矩形框内接着鲜黄的椭圆,深蓝的“IKEA”位于当中,这个敦厚、简洁的品牌标识象征着家具用品的可信任性和耐用性。几何图形的妙用塑造了“宜家”独特又蕴含深意的品牌标识。矩形、圆形都是家具经常采用的图形,深蓝与鲜黄也是现代家具中常用的色调。由这些旧元素新组合成的品牌标识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宜家”的行业特点,同时也给人以稳重、朴实之感。如此清晰的品牌特征,自然会为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坚持原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建造高山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愚公移山般的恒心。同样,建立品牌也非一日之功,企业必须持之以恒。

整合营销传播篇10

【关键词】 整合营销传播;预算;SWOT分析;优先排序;零基计划

预算(Budget)是指企业或个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现金流的总体计划。营销预算(Marketing Budget)是一种为获得预期的营销目标而分配资源并监控实际目标达成及费用支出情况的营销财务计划。目前,许多企业在营销预算的编制、实施及控制等方面存在差距,营销预算通常是根据企业历史销售数据或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来制订的,而这些方法已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同时,有些企业的营销预算缺乏系统性思考,往往是在应付差事,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促进营销效果和战略目标实现等作用,以帮助组织获得、保持和扩大顾客群为主要职责的整合营销传播提倡采用零基计划(Zero-based planning)方法,即基于现有品牌和市场环境条件来确定目标和战略的计划。整合营销传播预算是根据零基计划中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为实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营销传播来制订的,因此它摆脱了将去年数据以一定百分比简单加成的旧有观念,是一种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应品牌和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营销预算方法。

一、传统的营销预算方法

传统的营销预算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自上而下法,即先制定预算的总额,然后向下一级分配。制订预算总额的方法主要包括销售额百分比法、目标任务法、投资汇报率法、竞争对抗法等。

(一)销售额百分比法(Percentage of sales)

销售额百分比法是以一定期限内的销售额的一定比率,预算营销费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两个变量,即销售总额和营销费用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其中,销售总额可以是上一年的历史数据,也可以是对来年的预测值。销售百分比法简单易行,且营销费用支出与产品销售状况直接挂钩存在其合理性。但该方法也有很大的缺陷,当市场前景与当前的市场状况差异很大时,营销预算的结果就不适应现有条件的要求。

(二)目标任务法(Objective and task)

目标任务法是在明确企业营销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为实现目标需要完成哪些任务,然后估算每个任务所需的成本,所有任务成本的总和即为营销预算总额。该方法的科学性较强,但比较繁琐。在计算过程中,如果有一步计算不准确,最后得出的预算总额就会有较大的偏差。

(三)投资回报率法(Return on investment)

投资回报率法是指估计通过营销投资能够获得的收益率。营销预算中的ROI是研究销售投入与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并且符合企业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其预算结果容易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但是该方法没有考虑到营销传播目标达成同销售利润实现之间的差异,例如使50%的目标受众形成品牌认知并不能马上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利用ROI预算营销费用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四)竞争对抗法(Competitive parity)

竞争对抗法也称竞争对等法,是把企业的营销预算制订成能对抗竞争对手预算水平的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考虑到了企业所处竞争环境对营销战略的影响因素,但是竞争对手营销预算并不一定合理,而且有可能忽略本企业的利润水平。

二、SWOT排序及零基整合营销传播计划

(一)排列优先次序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H. Weihrich)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等因素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而为战略性决策提供依据。SWOT分析法可以对企业或品牌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因此被作为战略分析的常用方法之一。

由于企业有限的营销预算不可能对所有的SWOT因素都给予关注和处理,因此当SWOT被确定之后,就需要排列优先次序,以决定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决定SWOT因素的重要程度及优先次序的维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某个优势或机会被充分利用而带来的收益;某个劣势或威胁未得到处理而带来的损失;利用和处理每个因素所需支付的成本;利用和处理每个因素所需花费的时间。表1列出了某品牌所有的SWOT 因素(共计i+j+k+l个),即该品牌具备i个优势(S1,S2,…,Si)和j个劣势(W1,W2,…, Wj),外部环境中存在k个有利于该品牌发展的机会(O1,O2,… ,Ok)和l个对该品牌不利的威胁(T1,T2,…,Tl)。在确定所有的SWOT因素之后,对评价各种因素重要程度的四个维度从1-3进行打分(1代表最不重要,2代表一般重要,3代表最重要),并将每个因素的四项得分进行加总得出这一因素的综合重要程度。例如,Si2代表第i个优势被利用带来的收益,Si3代表利用第i个优势的成本,Si4代表利用第i个优势所需的时间,Csi(Si2+ Si3+ Si4)代表第i个优势的综合重要程度,这一数值决定了企业在制订该品牌的营销战略时是否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计算出来的所有因素的综合重要程度(Cs1,Cs2,…,Csi,Cw1,Cw2,…,Cwj,Co1,Co2,…,Cok,Ct1,Ct2,…,Ctl)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列越靠前的因素就越关键,需要得到利用或处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选取较为关键性的SWOT因素作为营销战略计划制订的基础。

从表1中还可以注意到,一些数据(S11,S21,…,Si1,W12,W22,…,Wj2,O11,O21,…,Ok1,T12,T22,…,Tl2)并不存在。原因很简单,企业未利用优势和机会不会受到损失,而对于劣势和威胁只能去设法规避,不论怎样关注和处理也不能带来任何收益。

(二)零基整合营销传播计划

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这一观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营销大师唐・E・舒尔茨教授提出和发展的,并在90年代得到了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其核心思想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统一的传播目标。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4As)将这一概念定义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

从权威机构给出的IMC定义中可以看出计划对于整合营销传播实施的重要程度。由于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不断变化,所以营销传播人员通常采用零基计划。零基整合营销传播计划,即对计划期内的营销传播指标不是从原有基础出发,而是以零为起点,考虑各项指标应达到的水平而编制的营销传播计划。

零基整合营销传播计划是营销传播预算的基础,去年的营销传播计划同今年的计划并不相关,营销预算金额也不是简单的销售额的百分比或同竞争对手相类似的数据。合理的营销传播计划的制订应遵循八项基本原则:明确所定位的目标人群,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充分了解品牌特点,给品牌赋予个性特征及内涵;识别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考虑顾客对产品的接纳过程(AIDA模型);努力创建和保持顾客忠诚度,促使满意顾客对品牌进行口碑宣传;培育同营销传播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分清营销目标的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营销预算用于实现重要的目标;以长远的眼光制订营销传播计划。

三、整合营销传播预算方法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自身发展状况,制订合理可行的整合营销传播预算,企业应将零基预算作为核心理

念,即抛开去年的数据,重新对当前的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进行评价和审核,并以此作为预算的重要依据。

(一)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以零点为基础而制订的预算,也就是排除过去和现实中存在而又可以避免的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把各项营销任务视为从头开始的新工作加以安排,客观考虑其达成营销目标、发生营销费用和实现利润的可能性,并据以制订预算。零基预算的优势包括:提高营销费用使用效益,每项费用数额的大小要依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这就要求合理分配资金,充分发挥每项费用的使用效益;不受原有营销开支水平的限制,需要营销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有利于调动各级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二)整合营销传播预算过程

基于SWOT优先排序分析的整合营销传播预算主要遵循从现有市场和品牌条件的角度来选择营销传播工具和媒介以实现营销传播目标的思想。这种营销预算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竞争者和销售渠道总是随着消费者需求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营销预算也要摆脱过去数据的束缚。营销传播预算过程如表2所示,共包括6个步骤。

1.SWOT分析

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理念,SWOT分析应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由外而内进行,而不是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营销人员的判断来分析品牌及外部环境。为保证SWOT分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一切涉及企业竞争优势、竞争劣势以及外部经济、政治、技术、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因素都必须被考虑到,以免影响营销传播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被忽略。所有的SWOT因素被确定之后都将被置入表1中进行排序,总计得分较高的几个因素即为关键性SWOT因素,在后续目标市场定位和营销传播目标确定的过程中将被优先考虑。例如,某电子产品品牌的关键性SWOT因素可能包括目标市场明确、品牌知名度低、竞争品牌繁多、成本优势明显、营销预算偏低等。

2.定位目标市场

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就是将有限的营销预算花在最可能购买的顾客身上,通过分众营销将品牌信息定位发送给关键目标受众。目标受众的定位不仅要关注现有顾客(即在过去一定时间内曾经购买过该品牌的顾客),还应不断挖掘潜在顾客(即尚未购买过该品牌,但对该品牌存在浓厚兴趣的顾客)。定位做得越精确,浪费的营销预算就越少。

3.确定营销传播目标

科学的营销传播目标必须是明确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chievable)并具有挑战性的(Challenging)。营销传播目标应根据步骤1中SWOT排序分析的结果来确定。例如,某电子产品品牌的营销传播目标如表3所示。

4.选择最佳营销传播工具

主要的营销传播工具包括广告(Advertising)、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人员销售(Personal selling)、直投邮件(Direct mail)、销售促进(Sales promotion)、互联网营销(Internet marketing)等,各种传播工具用以传递信息的媒介也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邮件、互联网、户外等。根据计划达成的营销传播目标,权衡各种营销传播工具的特点来选定最佳的促销组合和媒体组合,是营销传播预算制订的基础。例如,根据表3中确定的营销传播目标所选择的某电子产品品牌的营销传播组合包括直投邮件、广告和销售促进,如表4所示。

为使营销预算制订得更加精确,各种营销传播工具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必须制订出来。例如,广告所选择的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投放的时间、直投邮件的发放数量及频率;具体的销售促进工具(折扣、有奖销售、赠品等)。

5.确定营销预算

营销预算应列出每一项营销任务或营销传播工具所需支出的费用项目,如广告策划及设计费用、媒体支出费用、邮件设计及印刷费用、促销活动费用等,并估算各费用项目的数额,各费用项目的总和即为预计支出的营销费用。基于零基计划的整合营销传播预算采纳了前面提到的目标任务法的基本原理。实际情况下,预算制订者不可能将所有需要支出的费用项目全部考虑到,因此,应估算一定数量的不可预见费,以避免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资金短缺。

6.制订效果评估标准

整合营销传播较传统营销传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强调反馈、不断循环的过程。营销预算确定后,应制订有效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营销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通过建立与顾客之间的联系随时了解顾客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及作出的反应。营销效果评估标准的建立是将营销目标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即清楚地说明通过执行每一项营销任务应达到的传播目标(Communication objectives)和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以及各项目标达成的具体时间。企业高层管理者往往更愿意看到投放的营销成本所取得的收益,然而顾客对产品的接纳过程(AIDA模型)说明即使非常成功的营销传播也不可能立即带来销售的增长。因此,营销传播效果评估标准一方面有助于检验不同时段营销目标的达成情况,说明营销预算制订的合理性,说服高层管理者对预算进行审批;另一方面也为营销者对营销传播过程进行监控提供了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问星,王亚超.广告预算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6):214.

[2] 吴永立,李素英.关于完善企业营销费用预算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