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2-21 17:38:42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56-02

[作者简介]李艳华(197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东方学院教改课题“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探索”的成果。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庞杂,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模型复杂。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西方经济学理论离中国实际较远,大多数教科书上的相关案例取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而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现阶段我国的许多经济现象与西方有差异,所以导致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缺乏兴趣,甚至怀疑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另外,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翻译版教材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有机结合,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含义

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是指在教学中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予以正确的解释。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根植于中国经济实际,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经济实践中。虽然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但中国的市场经济相对来说还不成熟,另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国情不同,这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直接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只有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阶段中国的发展特点,针对中国具体的应用情境,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些原理与中国经济运行并不矛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理论总结,通过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正确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然而,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是西方学者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并最终形成的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种类不少,但大多尚停留在对原版教材的翻译和复制阶段,书中案例大多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成熟,教科书上的许多案例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严重脱节。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际的结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非所用的错觉,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把握。要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要既能解释市场经济一般性问题,又能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问题,真正有效地将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

四、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措施

1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前提。西方经济学是一个文理兼容的学科,既可以用严密的数学模型加以推理,抽象地加以论证,也可以用精炼的语言文字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重视模型的抽象推导,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向较深的层次推进。对于文科生,尽量避免经济学理论的模型推导,应该强调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多用案例去解说经济理论。总之,不管用何种方式,使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只有理解了经济理论的内涵,才可能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2注重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对经济理论作全面解释,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根源和发展,而不是机械地去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结合当时的经济现象得出的,所以每一个经济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适用条件,这些内容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作相应介绍。另外,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理论总结,在介绍有关经济理论时,要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首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应该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讲清楚,这也是一个思维融合的过程;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一些经济理论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如该理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该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怎样?该理论哪些地方不符合中国实际?怎样修正该理论才接近中国实际?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会有较大的难度,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并且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3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中国的经济案例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基本路径。案例教学是经济学教学手段的首选,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可以降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增强直观性。首先,要注意选择中国的实际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同时尽可能选择日常能够接触的经济问题做分析,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经济学案例的筛选要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的实践,这些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无论各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有什么差别,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这就是经济学原理的普遍性。如在讲到经济增长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变来分析,可以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析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在平时大量阅读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然后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学生通过中国经济现象来理解经济学原理,比用国外的案例更易于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了来自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案例素材,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整理这些案例。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案例不断进行筛选、提炼,对案例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专业性的解析,对每一个案例做出科学的设计,使案例教学能真正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经济发展现状,这样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更为重要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国化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毕竟枯燥,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应该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西方经济学本身是理论经济学,其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实践。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但实践教学却是更容易结合中国实际的教学环节。例如可以把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型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结合中国经济现象的实际进行案例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模拟实验、专题讲座等。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社会调查、实习等形式,还可以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综合型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适合大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包括课题研究、商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参考文献]

[1]温晓慧经济学教学本土化问题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曲振涛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6-12-26

[3]卢明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为中国经济学界所接受和倡导,西方经济学成为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教好这门课,怎样将西方经济理论融会贯通,如何在教学的实践中变外来为我用,既保留西方经济学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和课程相互衔接,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探索与西方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系统庞大、逻辑性强

目前我国高校所讲授的西方经济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本出发点,以经济中的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价格理论为中心,通过个量分析,来探讨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才能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以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为基本出发点,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形成逻辑性越来越缜密的学科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日益庞大。从学科类型看,既有理论经济学,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又有应用经济学,如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既有传统经济学派,如剑桥学派、旧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又有现代经济学派,如新剑桥学派、新制度主义学派、新凯恩斯学派、非均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从影响力的角度,既有主流经济学,如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又有非主流经济学,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等。虽然不同理论流派之间还存在着诸多分歧,各理论流派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甚至有时还不能有效地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在分歧与相互借鉴中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在政治学、伦理学、数学、法学、地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产生发展起来的,而且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与这些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尤其是与行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融,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心理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这些也都纳入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2.理论中数学的支撑性强,模型多

西方经济学所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是一门有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和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抽象性使得数学在应用到经济学中时,能够利用数学中简单的数字或字母来表示经济变量,进而建立经济模型。这就使得复杂的经济现象可以被抽象化成简洁的数学模型来加以研究。严密性使得数学在应用到经济学中时,能够使经济学借助数学这一工具,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正是因为如此,数学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支撑性较强。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抽象

西方经济学内容的覆盖面之广,涉及知识点之多,比其他课程都更胜一筹,如果认为微观部分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实,更好理解的话,那么,宏观部分就较抽象较难理解了。虽然经济学的一些名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体现,在报刊杂志和电视上也频繁出现,但作为大学生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和实质问题,却不那么容易,尤其是现在的大学年龄总体偏小,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经济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因此学生普遍感觉经济学抽象难懂。

2.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变型,经济理论尚未成熟,争议较多

不论微观还是宏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我国的现实情况都是密切相关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尚缺乏系统严密的经济理论科学体系,我国还没有像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这种影响深远的大经济学家。因此,从经济学教学角度看,既要“拿来主义”,又要“实用主义”,教师学生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也就可想而知了。

3.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

学生中大多数人的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知识架构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对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案例、经济学的渊源感兴趣,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这种情况也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对抽象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能力。

4.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面窄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图形、表格和数据,而且还需要补充案例,才能让学生切实领会书中的原理。但由于条件所限,很多老师还在使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画图、抄表格和写公式上,没有时间来讲案例和补充书本以外的信息,造成课堂信息量少,枯燥、乏味,理论联系实际差,教学效率低的局面。

三、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加强经济学方法论在教学中的讲授力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传授与讲解,如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性质是单纯的解释、描述,还是涉及价值伦理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的溯因、归纳与演绎方法;影响到人之行为的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考虑到时间因素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还有涉及经济存在状态的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以及判断经济“量”和“质”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论中的问题在给学生讲解基本知识点时都应该尽可能地详细介绍,以便于学生掌握。

2.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很强,如果实行从理论到理论的“填鸭式”灌输,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实际意义、没有用处,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当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一此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觉得经济学就在身边。而且在选择案例时,要尽可能选国内的、贴近日常生活的小案例,这样学生才能够较好理解和领会。因为西方经济在西方国家发展比较成热,教材主要是翻译国外书籍,所以即便书中有一些案例,也多是以国外的为主,描述的内容离中国国情较远,使学生难以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尽可能选择国内案例,并且由于课时的有限,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理解和领会经济学原理,在穿插案例时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例如在讲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告诉学生,当他们选择了上大学时就放弃了就业,因而大学期间就失去了四年就业可能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最大收入就是他们就学的机会成本。而使用这样的案例就要求老师自己在生活中要多思考、多积累,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

除了多补充案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使用提问式教学,在讲述经济原理之前,先提出与之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原理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余时间,应指导学生多做习题,因为要学好西方经济学,必须多做习题,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正确处理好基本理论和数学分析法之间的关系

模型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因而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既有丰富的经济学原理、概念,还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及图表曲线。如何处理好基本理论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专业及学时安排等情况区别对待。一般对于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来讲,应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上。但是,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的同时,决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免去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数学分析。一方面是因为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涉及的数学并不复杂,而该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这时学生己经学习和掌握了高等数学中有关微积分方面的初步知识,有了相应的数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是经济学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用数学来表达和论证经济理论具有简洁、清晰、逻辑严密等优点。许多经济理论是在数学推导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理解了具体的假设及数学推导过程,才能更容易更准确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本身,通过此过程还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分析不可或缺。

4.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它的优点是: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开阔知识面。并能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科学,它会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技术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其中,数学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采用大量的图表和公式。由于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尤其是多媒体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可以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参考文献: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84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入,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一半的六百余所地方本科高校正在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转型。这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形成面向地方、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各个本、专科专业都必须学习。作为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原有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1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科特点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产生的,并经过了不断演变和发展,它研究了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西方经济学从它产生至今,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等,内容较为广泛和抽象,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系统性、逻辑性强

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到了抽象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前提假设条件,排除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因素,用图、表或函数的形式来描述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理论体系较为为严密,内容环环相扣,系统性强。如微观经济学部分的价格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这对于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在理解上会构成不小的难度。

1.2 课程体系完善、内容繁杂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体系科学,结构严谨、内容繁杂,流派众多,涉及的学科门类也越来越多。目前的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是由在经济学理论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构成的。首先以亚当斯密的理论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问题,然后以凯恩斯的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但其实西方经济学派别林立,各学派之间的论战,一方面丰富了理论体系,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繁杂,容易给学生带来许多混淆和不解。

1.3 n程的研究方法多样

西方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采用了文字分析和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西方经济学的教材中不乏数学公式和模型,并且越高级阶段的西方经济学采用数学工具分析的情况越多。如微观经济学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是总量分析,不仅包括了静态的分析,还有动态的分析,这对于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来说,无疑在数学基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方面

2.1.1 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包括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每个专业的后续专业课都有所不同,所以对西方经济学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但对于西方经济学这类型的专业基础课,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的专业的开设方法相同,甚至部分专业合班授课,这样培养目标显然没有针对性,影响了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

2.1.2 支持课程的设置有偏差

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论性比较强,并运用了很多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如边际效用、消费者剩余等概念,要用到数学中的导数和定积分等概念。这就要求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高等数学,但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和西方经济学同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中用到数学概念时,数学课上还没有学到。特别是一些专升本的专业,第一学期就学习西方经济学,很多学生在专科阶段都没有学过高等数学,这势必影响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1.3 教学学时紧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大多为一个学年,共128个学时左右,这对于西方经济学较为庞大的理论体系而言显然较为紧张。以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为例,教材共23章,且较多抽象的理论和模型分析,需要多做练习,所以讲授速度的加快会使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和消化。

2.2 教师教学方面

2.2.1 教学方法传统,不能与时俱进

应用型高效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陈述和讲解原理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有限,忽视了西方经济学学习中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受到学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中或者企业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认为经济理论很难和现实问题相联系,对将来的工作没有帮助,学习兴趣减退,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应当具备的联系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2.2.2 教学内容陈旧,手段单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但教学过程中用到的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主要集中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没有及时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法方面最新的理论和理论前沿问题结合,而且我们国家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经济现象及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基本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对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的解释并不完全。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一定了限制,即使学会了基本的经济理论,也不能运用相关理论发现、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很难提高。

另外,随着多媒体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普遍使用,教师更多的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学完全围绕多媒体课件展开,虽然多媒体教学法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增加了授课的信息量和准确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那些大量的图表和数学推导,单纯利用多媒体很难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消化,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2.2.3 考核方式固定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专业必修课,所以考核方式一般是闭卷笔试的方法,成绩分为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这种较为固定的考核方式,没有重视整个学习的过程,过分强调了成绩的重要性,忽略了学习和考试的真正目的,导致学生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考试内容,影响了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效果,背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

2.3 学生学习方面

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有着更为偏向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学习时更注重感性认识,所以大多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却不愿深入。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其他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学习基础相对有些薄弱,学习能力也有一定欠缺,学习时较为被动,缺乏探索精神。数学基础普遍不好,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大量模型感到理解困难,从而对西方经济学失去兴趣。

3 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3.1 创新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特点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教师不可能在一个学年当中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建立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学生就可以在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基础上,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另外,经济学在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不断地把当前经济学动向和热点问题融入到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讲授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并学以致用。此外,应用性本科院校应和其他类型本科院校相区别,多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要求,开设重c各异的西方经济学课程。

3.2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不能很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方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应当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经济学知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激发和升华。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专题调研、专家讲座和创建实习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3 改变考核方式,重视学习过程

考核方法的改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考核方法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标准试卷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比如组成经济学学习小组,开展课堂讨论,增加课后案例分析,鼓励学生阅读经济学课外书籍,尝试写经济学著作的读后感,采用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出勤、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实习实验等方面的参与度及完成度,随堂测试,期末测试等多项指标进行考核,综合评定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逐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拓展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持之以恒,师生配合。

参考文献

[1]郭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4

中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生搬硬套”。中国古语讲,“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理论的产生和运用是有条件的,如果不顾客观实际将其普遍化和绝对化,难免会导致理论指导和实践成效上的偏差。以个人主义为基本理论倾向的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休戚相关。它以相对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适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和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等等,都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比如,长期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重视对经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在研究中采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推导,但这些模型大多是建立在假定前提基础上的,与我国的现实相差甚远。如果不顾我国的具体国情而拿来指导我国实践,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现实中有些人明知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并不适用,却硬要生搬硬套,这只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总之,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经过认真分析,科学地予以辨析、选择、改造和利用。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社会制度与具体运行机制的关系,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可“本末倒置”。由于根本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是对等的关系,社会主义是基础、是主体,市场经济是手段、是工具。市场经济在西方国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在我国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只能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和需要,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下,将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

西方经济学理论有其自身的明显缺陷,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饥不择食”。富裕之邦,并非就是真理之地。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这并不等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应灵药。须知,西方经济学是以维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为根本着眼点的,其研究视角无不是面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实际的。毫无疑问,仅仅是这种特定时空背景的限制,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更不用说其中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始终存在的理论盲点甚至误区了。比较典型的是,新古典主义学派在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时,忽视了实践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市场失灵”,常常使经济运行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西方经济学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往往视农业为不发达经济部门,忽视了农业中非农业部门的存在,忽视了农业通过自身的改造发展起来的现实可能;在西方经济学中还形成了诸多流派,不同流派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相互之间壁垒森严,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等等。 西方经济学理论自身存在的这些缺陷和不足,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不能“饥不择食”,不分优劣正谬照单全收;更不能盲目崇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缺陷和不足也看成金科玉律。事实上,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经典作家没有论及,前人没有实践过,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更不可能找到答案。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善于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筛选。

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要防止“邯郸学步”。经济活动不能离开特定的政治、文化、历史背景而孤立存在。事实证明,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经济自身的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等其他方面的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哲学传统。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应当立足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的丰厚基础,努力做到“洋”为“中”用,综合创新。反观现实,发人深思的是,一些人对西方经济理论盲目崇拜,醉心于引进西方经济学而又“食洋不化”,结果将一些本来易懂的概念说得花里胡哨,将一些原本比较明了的问题阐述得艰深玄奥,到头来,不仅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迷失了自己。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5

[摘 要]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基础理论课之一。在教学中,应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知识经济的到来,给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因此,为适应21世纪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评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更新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学目标改革

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实现三个目标:知识目标,即一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是基础;能力目标,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核心是加深理解,准确理解,力求贯通。只有贯通,才可谈得上应用基本的原理、概念和观点。拓展目标,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知识含量多、理论性强,教师不得不把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用来讲解知识性内容,造成对其他教学目标的忽略。因此,目前的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后就忘,学完后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对某些经济现象也不能做出深入的解释,没有达到能力目标和拓展目标。因此,我们应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将教学目标调整到教会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将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章节的内容中。

二、教学内容改革

1.适当增加非主流学派的介绍

现代主流经济学是在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在维持原有理论体系的同时,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学派(特别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某些观点,但其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时尚不能有效地解释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所以,在教学时,除了讲解主流经济学观点外,还应该尽量融合其他流派的观点,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介绍各流派时,不应把其孤立开,要把有影响的主要理论融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因为虽然理论出自不同流派的学者,存在分歧,但相互之间并不是根本不相容。通过这种不同流派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经济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发展,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力求站在经济学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在课堂上应有重点的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当然,仅靠课堂介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培养他们经常阅读的习惯,包括各种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报章报道以及经济学家的随笔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及独立研究能力,为他们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3.调整课程设置

首先,应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合理安排好西方经济学各层次的教学。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应侧重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注意对西方经济学各个部分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其庸俗的成分要进行彻底的批判,对其科学合理的成分要指出在借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硕士教学阶段,应侧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分析,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论假设的重要性,使之知道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在博士阶段,应侧重于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发展脉络的讲解,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开设西方经济学之后,还应开设一门“中国经济实践”课程,系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使学生将西方经济学中合理的部分运用到中国实践中,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使学生能大致把握中国的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还应该加强经济思想史的教学,让学生把整个经济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同时,开设一些方法论的课程,把从方法论上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批判的那些流派和理论介绍给学生,这样对认识西方经济学的缺陷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学中,寻找结合教学内容的真实事件进行分析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训练学生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经典的“蜜蜂与果园”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学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但是,仅仅分析那些西方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本土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2.实验教学法

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最经典的例子是供给需求模型实验,该实验源远流长,可以一直追溯到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张伯伦于20世纪40年代在哈佛课堂上开始的市场实验。供求实验中,学生自己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是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的以及背后有怎样的深刻原因。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切身感受到确实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我们每一位参加实验的交易者,最终使价格和成交量收敛于某一稳定的数值。学生利用课堂实验可以检验理论和发现理论,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3.讨论教学法

教学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促进研讨的深化,最后教师可以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概括性理解。

四、教学手段改革

将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经济学教学中来。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室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信息是双向传播的―教师选择教学媒体,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传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机接受信息,进行交互教学,个性化的学习和分组教学。网络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比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要生动得多,不但可以将经济学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突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展现为一个过程,让学习者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另外,这种现代的教法也省去了教师的板书,使授课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使内容繁多、模型、图形多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整、形象、生动地介绍给学生,提高课程的教和学水平。这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将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五、考评体系改革

在考评方法上,改革以往的期终考卷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要进行全方位考核,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

1.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前自学情况、写读书笔记、课堂发言、课堂主讲、课堂讨论,课后小论文,课堂出勤等,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2.笔试、口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

不同的考试方法有不同的功能,所考察的能力点也不同。笔试主要检测人的认知领域,如记忆、想像、思维;口试主要考察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心理素质等方面;实践考试则着眼于人的动作――技能领域,强调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的测度。因此,我们可以在期末考试时采取学生抽签答题、笔试、小论文、答辩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学生。

3.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创新人才决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蓄积者,而是一个知识的灵活运用者。所以在教学改革中,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这些考试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可以考察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考察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可以考察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学习专业方面的成绩,而且可以全面考察他们自学、查找资料、表达、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这样可以真正解放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学得轻松、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

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既要突出其基础理论的地位,又要避免其内容越来越宠杂的倾向。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应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敏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2]常国山:《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07 (8)

[3]林 霞: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4]郭 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7(3).

[6]舒 燕:刍议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2)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57-02

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依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价格理论、博弈论、经济增长及波动等知识。在本科阶段,要求应用供求分析框架分析经济现象,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及其应用范围,培养经济学直觉,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深入理解和驾驭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成为必然趋势,学习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重要性凸显。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课程就成为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的核心课程,在二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中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相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法》中载明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基于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授课实践及思考,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教改方案。

经济管理类教师和学生已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但该课程涉及到数学基础、实证分析等知识,课程体系复杂,讲授难度大。许多学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角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蔡秀玲、邓春宁(2007)结合中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应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封闭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结构式教学与创新性教学几个方面的关系,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李丹(2011)则从课程教材建设、考核分析改革等角度,分析如何提升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卫志民(2011)鉴于中国大量应用西方教材,缺乏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关注的现实,提出应努力运用中国经济实例阐述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并据中国国情对西方主流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取舍、调整,编著以学生为本的教科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詹新宇,蒋团标(2011)指出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语意模型、几何图形和数学模型三位一体的“意、形、神”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田国强(2005)则对西方经济学基本框架作出了总结,认为规范的经济理论框架有五个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对结果进行比较评估,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系。方鸿(2012)总结了中国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现状,认为存在教材使用性、针对性差,课程考核不合理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改进措施。刘越(2012)进一步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加强方法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创新考核方式、教师备课要充分等角度,分析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大二下学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之后开设。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设置为96学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48学时,微观经济学中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公共品供给;宏观经济学中开放经济宏观均衡、宏观经济流派限于教学时数,教师难以有充分时间介绍相关理论。学生在论文写作及复习考研过程中只有自学相关理论新进展。在西方经济学日益数学化的今天,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科层次的中级西方经济学需要相应的数学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各校由于学时限制,在高等数学讲授过程中,往往只讲到不定积分,例如,对于在经济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常微分方程基本不讲。这对后续经济学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降低了学习效果。尤其是经济学高级课程的学习,需要更为深厚的数学基础,因此,在课程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强化数学课程的训练,为高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材中强化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读,有利于提高经济学的分析、理解能力。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更侧重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缺乏相关经济现象的解读与分析。特别是现有教材主要集中于中级水平教学,以在国内大学中应用范围较广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为例,就属于中级水平教材。相反,在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中,有成熟的初级、中级、高级教材,教材目标定位明确,为分层次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3.教学手段、方法落后。西方经济学课程更侧重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分析及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习惯于介绍相关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相关模型、图形。缺乏对于相应理论分析工具的经济学含义的解读。师生互动缺乏,为应付考试的需要,学生被动地记笔记。相应地,对经济学工具如何用于分析经济现象,培养经济学直觉则相对缺乏。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设置分层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专业、数理基础的强弱,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增设初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强化对经济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鉴于现有教材体系,基本以中级教材为主,初级教材比较缺乏。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教材以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为主,该教材具有很好地经济学直觉培养和训练。不过,该教材经济现象及案例分析以美国本土案例为主。因此,我们应组织力量编著能够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实践的初级教材显得尤为迫切。在编著初级教材的基础上,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经济学专业在先修初级课程基础上,再继续学习中级课程。非经济学专业,只需学习西方经济学初级教程,培养经济学直觉,采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学习效果。例如,用简单的供求曲线分析为什么“看病贵、看病难”从经济学角度难以成立。看病贵的问题表达的是价格上涨,可以寻找近二十多年医生、护士等供给变化相关数据,再寻找就诊人数变化的统计数据,通过比较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原因。从基本的供求定律来看,价格上涨将引导资源向医疗部门转移,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进而降低医疗服务价格。为什么上述价格机制难以起作用呢?关键在于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受到制约,医疗行业的行政管制,限制了资源向该行业转移。进而才会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通过类似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对供求定律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在理论应用于分析现实时,应注意经济分析中假设条件变化的重要性。

3.改进考核方式。现有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为主,往往造成学生对于课程学习集中于期末考试前几周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试卷内容也以知识要点考核为主,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阅卷过程也以标准答案为主,该考核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因此,在试卷设计环节,应增加现实案例分析类题型,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验表明,在经济学学习过程中,课后习题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知识点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我们也应将考核日常化,例如,对日常的课后作业,适时进行批改、总结,给予反馈。对于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应进行阶段性地考试,保证学习效果。考核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采用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形式,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工具分析经济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上,应改变满堂灌形式,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如,有学者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引导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刘金石、刘方健,2011)。首先,用生活的实例,尝试着用经济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转换,从生活中品味经济学,这样可使经济学概念变得更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其次,在学生养成经济学思维习惯之后,尝试着让学生将其转化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形及函数关系进行表达,进而通过构建模型进行经济学的研究和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完善的同时,改进多媒体课件表达形式。引入课程网络互动式教学,组织教师在线答疑,搭建第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虽然多媒体课件在图、声、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过于依赖课件的现象。传统板书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图形和数学的演绎步骤,更好地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含义。因此,应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板书,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43-46 .

[2] 方鸿.高校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32-34.

[3] 李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4):153-154.

[4]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19-25.

[5]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7-89.

[6]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4.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7

1.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理论与方法要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理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们既要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又要在未来的工作中面临各种实践问题(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所学的专业理论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相当重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商管理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其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2.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工商管理既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另一方面,要求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管理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教师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多元化需求。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1.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偏理论化,难以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在工商企业相关领域从事实践工作的新型管理人才。但是,西方经济学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日趋完善,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无论是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还是凯恩斯理论,都是理论基础扎实且推理严谨。对于未来从事应用型工作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化程度太高。而且,目前的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实证化,教学内容中出现大量的数学模型、推理、公式和图形,也使得西方经济学课程过于偏重理论化,适合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却难以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2.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偏知识性,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知识点都比较多。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是,西方经济学各知识环节环环相扣,如果学生未掌握前面章节的知识,学习后面章节的内容就相当有难度。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只能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仅仅阐述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下,虽然教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与管理有关的基本能力(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提升。

3.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化,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分析中使用了科学的抽象分析方法,对现实的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了简化,其理论总是建立在给定的前提或假设基础之上的。在此前提或假定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结论。如果脱离这些前提或假定,西方经济学的结论毫无意义。此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虽然从逻辑推理上无懈可击,却致使原本理论性很强的西方经济学更加脱离实际。事实上,西方经济学所提示的经济规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间接的,再加上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直接采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较为困难。由于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滞后,收集或撰写中国经济案例费时费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省事往往直接采用了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西方国家案例,就进一步降低了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工商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繁杂原理深奥,传统教学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各学派林立并存。在不断补充、发展、演化甚至分化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多,形成了“经济学帝国”,深奥难懂。以宏观经济学为例,经济学家们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争论不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理论学派与主张市场自由的自由主义学派各执一词、相互抨击,难以达成共识。仅自由主义学派就包括货币主义学派、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等,各个学派都自成体系,内容繁杂。这从客观上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泛泛讲解,学生难以掌握这些理论的精髓;而讲得深一些,由于课时有限,势必有些重要内容被遗漏。为了规避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吃力不讨好的风险,一些教师仅囿于教材照本宣科,虽然从表面上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却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甚至抓不住学习重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数理化趋势与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矛盾,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

数学在经济学中大量应用使得经济学大厦更加严密,表达更加准确,数理化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往往是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虽然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其中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以及推导往往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理解。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注重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对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思想讲解较少,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精力,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

6.传统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能力多样化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目前的考核方法多沿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闭卷考试。为了实现标准化,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单选、多选、判断、计算、简答、画图分析、论述等。这种考试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轻个性”、“重客观性试题轻主观性试题”的倾向,存在有以下弊病:教和学的目的为了考试而不是培养全面素质;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的考核相对欠缺;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考核方式扼杀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多样化的培养。

三、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西方经济学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做到以下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切实地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经济原理分析中国现实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要求开展。(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注重结果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往往在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注重过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能力得到提升。在重过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精选教学内容

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初具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目标。对大多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往往是60个课时左右,大量的教学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一方面,教师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选用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要追踪与工商管理密切相关的最前沿的理论及实践、政策热点,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比如,除了包含经典经济学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前沿理论也应包含在教学内容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学内容要适当包括一些与工商企业密切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以提高经济学理论对中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的适用性。

3.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西方经济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多采用以下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的含义,教师可以学生上大学的例子进行说明。既然选择了上大学,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所放弃的4年外出打工的总收入。(2)讨论教学法。教师给学生指定问题,让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陈述,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比如,在讲到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为什么短期内即使亏损仍在生产”,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讨论,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中的短期均衡。(3)案例教学法。尽可能选用适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财政政策时,教师可以采用我国政府在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这个案例,分析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时机、措施、影响以及利弊。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让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外部影响时,用盛产冬虫夏草的三江源草原生态恶化或大学生宿舍里的“二手烟”的例子讲解,能让学生加深对消极外部影响的理解;在讲到市场结构时,以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为例讲解,能让学生加深对垄断及其弊端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一些现实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应正确对待经济学中的数理化趋势,授课时不应停留在数学模型的推导上,更应讲授构建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思想,从而让复杂的数学模型具有现实经济意义。

5.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是考试的内容之一,但好的考核方式要兼顾甚至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西方经济学课程应改革考核方式,做到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既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又注重能力考核。逐步改革一考定学业成绩的传统做法,以逐步提高课程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比如,可尝试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由过去的20%提至50%。西方经济学的平时成绩不但包括课堂出勤与作业完成情况,还应当包括课堂发言、案例讨论、课堂讨论、资料收集、经典文献阅读、调查报告等。提高平时成绩比重的方式可以化难为简,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有助于解决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的问题。此外,期末考试也可以突破传统的闭卷方式,采取开卷、半开半闭等多种方式。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能力考核的比重,满足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多样化培养要求。

6.加强师生间课后的交流

由于课时有限,仅靠课堂时间不能保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对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还需要课后的师生互动与沟通。因此,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手段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课后可以借助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与学生直接进行答疑和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将当前与工商企业密切相关的热门经济事件及时出来,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使这些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享学习成果的有益工具。通过进一步拓展西方经济学教学时空,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促进教学互动,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借鉴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个性差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是理论经济学,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经济学,是两种基本立场对立的基础经济思想体系,有着本质上的巨大区别。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19 世纪40 年代,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最激烈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以及吸收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创立了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历史任务,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阶段矛盾,阐明它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而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派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对象,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目的在于论证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制度,是完美的永恒的制度,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从这点上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水火不容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对立的阶级性。

研究的对象决定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无数的事实说明,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阶级立场,代表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采取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因而不存在超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同一经济问题往往做出不相同的解释,提出不相同的政策主张,得出不相同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它直接涉及不同社会群体、层次、国家和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承认经济学的阶级性,并且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研究经济理论。与此相反,大多西方学者不太愿意公开承认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其实,有些西方经济学家不讳言自己的阶级立场。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公开地说:“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应当看到,西方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造成了历史观的局限性。这种历史观的局限性使西方经济学家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自然的、永恒的生产方式,是惟一可能的生产方式。

(3)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看法相异。

西方经济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所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明确地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涉及到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属于经济关系,也就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哲学教科书所认为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其中的一个部分。

(4)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看法相异。

从研究内容上看,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计量和实证分析,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把握,定性,规范分析。如有关工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工资仅仅是劳动力的价格。资本家购买到工人劳动力后,就取得劳动力使用权,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工人的劳动能创造出新价值,新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部份和剩余价值,工人只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部份,资本家则得到剩余价值。这就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价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即是工资。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这就是说,资本家雇用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收益等于应付给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这实际上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这一本质。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上的,更具有科学性。而西方经济学从大体上来说,是以科学哲学中的证伪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哲学基础。迄今为止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数学分析,一种是哲学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则多采用数学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偏重分析经济运行,就像萨缪尔森的规定,其首要任务是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的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从总体上说它着重研究的是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要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得用数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

2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性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在研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它们具有共性的客观前提。只要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弄清了经济学的实质,就可以更全面地更明显地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异。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西方经济学的实质是一套研究规范。这些经济理论由于在研究规范上的基础相同,使得他们同列入西方经济学的门下。马克思提出的很多理论思路对现代西方经济学都是存在一些交集的。比如说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核心的部分———劳动价值论为例,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并非与此完全矛盾。而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有关福利经济学,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1)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来看它们的共性。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商品经济具体机制、分配制度、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运行等,其真正的目的是如何使微观经济主体实现利润最大化。之前西方经济学提出有关“经济人 ”的假说 ,通过数据的计量检验,运用严格的逻辑推理,以达到特殊个体的利润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作为重点,并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来推理、预测未来社会的生产状态及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样,西方经济学也是处在不断演进和不断发展中,经济学体系的演进其实质上也是一个综合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经济学家的各种理论被兼收并蓄地容纳进西方经济学框架里,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浅显的说,政治经济学就如同一个大厦,各个经济学家的不同时期,各种各样的理论如同具体意义上的建筑材料,其中合用的材料常常被用于其中。有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理论也许本来就是大夏具体的建筑材料。也可能这些经济学家建立了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被分解成各种素材后又重新建构成新的大厦,从而形成了更加庞大的理论体系。对其他经济学家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组合构建最著名的就有约翰穆勒的第一次综合,马歇尔的第二次综合,萨缪尔森的第三次综合。所以说从研究目的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一定的共性。

3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相互关系

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个性和共性,我们才能真正科学,可行的吸收其中的有用范畴和相关的政策措施,运用一些共性的范畴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及其运行规律,从而创立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新范畴。比如我们可以从私有剩余价值和私有资本中抽象出剩余价值一般和资本一般,把它们运用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去创造共有剩余价值和公有资本的新范畴。我们可以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置于一个统一的一般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对待,利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建立起具有科学,有效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对立的经济理论体系,两个异质的机体。只有通过认真的艰苦的研究,同时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和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的理论体系,将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仔细地把西方经济学中可资借鉴的东西与错误的东西严格区分开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经过改造,才能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劝说集[J].商务印书馆,1962:244-245.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9

关键词:社会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034-0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诞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在我国大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大学课程设的地位却有所下降。大家似乎已不再区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回顾和总结。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一般也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部分组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前人的道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的指导下,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并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加入了WTO,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对接,我们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先后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最终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与此相应的是,我们在生产关系上也做了许多改革,提出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分配制度上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在这一时期,作为研究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做了许多修订,从哲学上说这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论,理论层面的争论主要还是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有关,也正是这些争论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前进。今天回过头去看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可以说我们已经在理论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也正是理论上的突破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指导。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会不断趋向成熟和完善。

二、关于西方经济学

当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将西方经济学改称现代经济学或干脆称其为经济学。这种称呼的改变与我国当前的改革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许多方面,正在走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道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来源于二百多年前的亚当•斯密,每一个学习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亚当•斯密于的名著《国富论》其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及经济人假设奠定了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在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中,特别是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家们抛弃了“道德人”,而将经济人作为惟一的分析出发点,而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分析思想也迎合了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的广泛应用。随后,新古典经济学就走上了一条公理化、标准化、机械化的道路。这种数理化的分析方式赋予了经济学家共同的分析语言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分析中的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是,这种机械高度抽象化的分析方法对现实的大量问题也失去了解释力。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解释,片面追求经济学的形式化,事实上是与经济学解释现实、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背道而驰的,这是西方经济学当前所受到的诸多批评之一。当前,尽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但是对于实际经济生活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影响却非常有限,这也表明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我们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配置。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冲突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土地、劳动、资本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几种基本资源或者,按照西方经济学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各种资源根据各自的边际生产力获得报酬或者说是利润,那么利润从哪里来的呢?这必然又会涉及生产关系,涉及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边际分析方法最终还是回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畴之中,这也说明我们无法摆脱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而单独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今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还应是生产关系,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认真研究现实问题,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对资源配置这样微观层次的问题,我们应更多地运用西方经济理论进行处理和解决。总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樊艳丽,籍贯陕西榆林,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08级本科生,专业:财政学。

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篇10

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但是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比较复杂,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运用多媒体进行行教学就能够把经济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通常情况下开设在本科低年级,为了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提供了基础。西方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课程内容上,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对经济中的成本生产、福利经济、失业理论和供求理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三、多媒体教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案例教学的演示,提升学习分析能力

通常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以外国的研究为基础,很少有对中国状况进行分析。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学起来就会很吃力,普遍认为经济学枯燥、无聊。这样的背景下就应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之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口述为主导,学生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很难记住教学案例。从而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方便了学生的思考核分析,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分析能力和水平。[1]

(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的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了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讨论问题之前进行充足的准备,间接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地学习,实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2]

(三)有利于学生经济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可以融入很多现实中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现实中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经济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研究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还能够体会到西方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板书,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学生进行机械地记笔记,不能和教师教学的节奏吻合。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展示在多媒体上,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节省了记笔记的时间,能够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的演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四、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形式的背景下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以构建主义为理论教学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境、协商、会话”。在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师说教教学的模式,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分析和探讨,并且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把网络上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运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充分地讲解教学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网络多媒体教学还会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实现大量的网络教学还有一定的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出相关策略。[3]

(二)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媒体教室教学主要以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演示。这样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多媒体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目标就具有特定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看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就充分发挥了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传统教学和现代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

现代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教学资源通过影音图像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来,利用声音、表情和手势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媒体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上的不足。并且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在讲解的同时适当书写板书。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传统上的课堂教学。所以,运用传统教学和现代媒体教学的模式。促进西方经济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