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18 17:42:09

智能建造特点

智能建造特点篇1

对于2015年下半年两化融合走势特征,赛迪智库两化融合走势判断课题组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判断。

智能制造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伴随着以企业为主体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的日渐清晰,预计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以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完善智能制造政策环境、健全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建立智能制造创新机制、强化智能制造发展支撑、构建智能生态系统等为推进重点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将逐步展开,通过智能制造重点特色区域先行先试、形成有效经验和模式,引领我国构建协同高效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从公开信息看,企业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是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突破口,从构建智能制造总体系统架构入手,着力发展智能设计,推广普及智能生产方式,发展智能装备,拓展智能服务,实施智能管理,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生产模式等,全面推进制造企业传统生产模式转型升级。

智能终端将成构建

智能制造体系关键入口

当前,智能终端作为最终下沉至用户端的主要连接硬件,正成为构建智能制造体系的关键入口。

下半年,越来越多制造业将会以智能终端为切入点,构建垂直细分领域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将机器、服务、人、产品有效连接起来。从公开信息看,格力集团通过组织精锐研究力量,研发格力手机,创建智能家居生态入口,实现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战略布局。长虹电器就紧随格力的步伐,提出长虹“物联网手机”战略,推出“全球首款”监测血糖、血脂和胆固醇的健康手机长虹H1,以健康随身智能终端构建智能家居体系。针对工程机械领域等特殊操作环境,大型施工器械制造商三一重工面向工程机械行业潜在消费人群的4G智能手机,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实时监测工程机械产品机械运行状况。

并购重组加速传统制造业

互联网化进程

当前,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化呈现出以兼并重组互联网企业快速融入“互联网+”浪潮的趋势。

下半年,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通过外延补给,并购重组外部互联网企业,实现优势资源强强互补,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从公开信息看,裘皮行业龙头企业华斯公司出资8253万元购买优舍科技30%股权,依托优舍科技公司基于全网移动社交媒体的电商平台“微卖”,实现公司裘皮产品基于社交网络进行商品的分享、传播和交易。服装公司搜于特以5000万元资金增资北京中研翰海有限公司,依托其在零售行业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强大资源,发展中国服装服饰行业零售培训的O2O模式。

3D打印普及应用

持续加快

伴随着以产品设计、开发、制造一体化并行创新为核心的3D打印技术与云计算技术联姻,基于云平台的3D打印服务正逐步形成,实现客户需求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紧密结合。

预计下半年,3D打印技术将依托云平台加速普及应用。从公开信息看,金运激光公司正致力于打造3D打印O2O云服务平台,将线上云平台与线下体验店有机结合,通过云工厂加工为客户生产创意产品。客户可以在线下到实体店提交创意产品打印数据,或者在线上将数据提交给云平台设计师完成模型数据设计,然后由云端工厂制作、物流系统配送,完成订单流程。光韵达公司与大型医院合作,布局生物医学3D打印云服务平台。该平台汇聚大量医院CT数据,通过先进建模软件把CT数据建成一个精准的三维模型,然后运用3D打印技术为医院做医疗导板和植入体。

能源互联网发展步伐加快

智能建造特点篇2

根据《宜春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宜阳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工作要求,本调研组就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开展调研。通过征集市大数据局、市工信局、宜阳新区招商局、经济发展局等市直和新区相关部门,以及园区企业关于发展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并组织调研组座谈会讨论和研究解决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探索不够、效果不明显的相关问题。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2017年8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宜春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大数据产业强市”,并将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重任交给宜阳新区。此外,宜阳新区中心城市建设职能基本完成,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发展智慧经济产业是推进全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最优路径。为此,新区管委会举全区之力完善基础、配套政策、加速推进。两年来,新区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进招商引资,强素质、塑形象、优环境提升化企业服务,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在全区上下的艰苦奋斗和努力拼搏下取得了喜人成绩。

(一)突出产业规划围绕“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发展目标,邀请中国信通院的专家团队高层次、高起点规划编制了《宜春市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科院人工智能首席教授张文生、中科院季统凯博士等10余名专家担任智慧小镇发展顾问,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2020年底,计划年引进培育30-50家大数据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000人,年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到2025年底,大数据企业累计100-200家,引进培育2家以上十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300 亿元。到2030年底,引进培育2家以上百亿骨干企业,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年营业收入突破800 亿元。

(二)突出平台建设1、产业承载平台

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为核心承载平台,大力推进“两中心两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规划用地2万余亩,分三期实施:第一期1350亩,聚焦智慧城市和产业转型,重点建设“两中心、两基地”即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其中赣西云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占地面积约74亩,建筑面积4.82万平方米,按照国际最权威机房认证体系T3等级,将安装4000个8千瓦的高密度机柜,特点是密度最高、等级最高、颜值最高,是华东区域最大的云数据中心,一期1000个机柜将于10月底投入使用。呼叫中心、孵化基地、双创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4.36亿元,占地面积约280亩,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今年10月底可投入使用14万平方米。第二期5360亩,位于高铁站西南侧,聚焦产业创新,将重点建设产业创新基地、产业实训基地、知识产权中心及落地智能制造基地,目前土地已完成征迁工作。第三期1.6万余亩,位于一期东侧,聚焦应用研发,将重点建设应用研发基地和检测认证中心,落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

2、产业运营平台

为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和建设、管理、运营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成立了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和领导小组,设立了大数据运营公司负责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管理、运营和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大数据运营公司拥有员工30多人、5个职能部门,承担起了大数据产业园区的项目建设、后勤保障、企业服务、招商引资、资本运作、资源整合等重任,完成了大数据产业园临时办公区、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大塘变电站、智慧党建中心、呼叫中心示范基地、蓝海彤翔渲染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突出产业配套1、产业政策配套

为推动产业发展,宜春市出台了《宜春市关于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宜春市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人才“双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市大数据管理局出台了《宜春市 “企业上云”云资源服务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在此基础上,宜阳新区细化出台了《宜春市宜阳新区关于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从数据产业、数娱产业、总部经济、外包服务、企业培育等11个板块为企业提供落地扶持,入驻企业可享受税收奖励、生产设备购置补助、企业上市奖励、总部经济开办奖励、著作权奖励、营收上台阶奖励、高管个税减免等多维度的政策支持。

2、产业服务配套

根据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特点,在配套服务方面,采取“4+2”的配套体系,即4个平台、2个中心。

四个平台:一是创新平台,大数据产业园获得了省级、市级众创空间授牌,目前申请的“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正在审批中,同时与网易合作建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孵化基地;二是金融平台,设立了30亿元的大数据发展基金,将建设10万平方米的金融中心,用于落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行业,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人才平台,大数据产业园和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四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并建立了网上企业服务超市,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纳税申报、记账、法务咨询等一条龙、一站式服务。

两个中心:一是居住中心,已配有390套人才公寓,并将在小镇一期再建人才公寓,为企业人才提供生活保障;二是商业中心,在园区内将建星级餐饮、休闲广场、绿地、电影院、健身房、咖啡厅、酒吧、24小时便利店等生活、休闲、娱乐设施,搭建“产、学、活、乐”全生态,满足企业人才高品质生活需求。

(四)突出产业招商

围绕能够品牌效益的智慧经济、能够带来海量数据的数据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总量的环保经济、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总部经济四个方面开展招商引资,以数字娱乐、人工智能、VR/AR产业为发力点,逐步导入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用一年多的时间,签约各类项目95个,48家企业注册运营。

今年上半年,抢抓“招大引强‘百日千亿’攻坚战”的契机,先后外出招商23次,对接项目76个,签约项目41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亿一集团儿童动漫城项目投资金额40亿元,今年4月已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5月正式投产运营。截至目前,2019年新签约孵化项目35个,注册率达75%。并且,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借11月份开园契机,将集中包装和签约近200个线上线下企业,全面激活产业园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

(五)突出产业融合

以大数据应用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引擎,紧抓公共服务数字化、本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这三条主线,宜阳新区加强与宜春市其他各县市区的联动,实行1+N产业空间布局和“131”工程。以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突破点,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政务大数据、民生服务大数据与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将公共服务数字化工作作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由政府牵头引导,加强县市区联动,提升宜春各县市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汇聚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开展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应用。以本地产业数字化为需求侧切入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两线齐进。从产业发展需求侧切入,切实推进锂电新能源、中医药、传统制造业、绿色农业、文化旅游业等本地支柱产业大数据应用,推进无车承运物流、安全生产服务等本地特色产业大数据应用,以产业数字化示范应用项目提升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并吸引大数据企业汇聚宜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宜春实体经济的融合。

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跨越发展,宜阳新区全力建设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突出智慧经济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高效推进智慧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及产业培育,虽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分凸出。

(一)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探索不够

宜阳新区围绕智慧城市、游戏娱乐、产业融合、呼叫服务、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大数据关联产业大力开展招商推介工作,建设了“两中心两基地”等一批大数据基础性设施项目,引进了华为、网易必创、蓝海彤翔、华洋、灵猫有数、康灿科技、太城、影呼、中华网库等一批大数据企业,有序推进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智慧经济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产业领域发展探索不够充分。尤其表现在产业招商仅限于大数据的存储、应用等领域,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交易等领域缺失;产业培育重点关注大数据关联产业的企业引进,有潜力、有需求的本地大数据产业孵化滞后;产业发展专注解决智慧城市、智慧应用等问题,忽视了未来消费级大数据产业规划和建设。(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

智慧经济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实体经济融合效果不明显。智慧经济产业要纵深发展,需要与全市县域实体经济深度结合,需要各县市区及工业园区的深度参与。当前,宜阳新区全力打造智慧经济产业发展,但与各县市区联动不强,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重视不够、参与较少,未能有效推进大数据平台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二是智慧经济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明显。当前,全国各地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百花齐放,省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宜阳新区发展智慧经济产业起步晚、基础差,目前尚未成功打造省内外知名的产业品牌。三是智慧经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截止目前,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没有一家营业额过亿或纳税超千万的大型企业,大数据产业园区所有入驻企业2018年纳税总额不超百万,经济效益回报速度较慢。

(三)智慧经济产业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要素。宜阳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奖补政策,但是由于地缘、薪资、政策配套等因素,外部高端人才引进缺乏足够吸引力。目前,大数据公司及园区其他企业现有的人员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技术类人员缺口较大,有相关企业因专业人才招聘不到位而难以开展业务。若无长期人才培养和输出机制,大数据产业园将长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制约智慧经济产业发展。

(四)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

当前,智慧经济产业特色小镇正处于投资建设期,云数据中心、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呼叫中心、金融中心等产业承载平台尚未投入使用,发展资金投入较少、政策力度小、融资能力弱,且大数据产业园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智慧经济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差、市场核心竞争力较弱。

三、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针对宜阳新区和智慧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宜阳新区智慧经济产业,今后宜阳新区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围绕“产业发展”,打造多元化产业链

发展智慧经济产业,需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完善智慧经济产业链,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数据为王”战略。利用云数据中心、“一中心两基地”资源优势,围绕数据存储、智慧应用等关联产业板块,开拓企业“两化”、企业上云、智慧应用运维等业务,打造好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快速汇聚海量数据。二是坚持做好“数据加工厂”,做好数据的挖掘、分析,形成旅游服务、电商服务、数字文娱等消费级的大数据,抢占有效数据交易市场。三是坚持做好数据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做好软件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产业。四是坚持发展重点智慧产业,围绕游戏动漫、影视娱乐等关联业务板块,大力推进云渲染、游戏开发、游戏运行、电竞赛事等产业发展。

(二)围绕“产业融合”,打造统一平台

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与企业、各县市区联动,全市一盘棋打造统一大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大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数据与本地优势资源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医药、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宜阳新应区大力推进“大数据+N”的的发展战略,打造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健康、新旅游等大数据平台,促进智慧经济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是大数据与各县市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围绕宜春锂电、中医药、烟花爆竹、运输、陶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同时入驻宜阳新区智慧小镇“双创基地”办公,宜阳新区负责提供云服务、大数据研发技术支持等,加强县市联动,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态势。

三是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应用融合发展。建议由宜阳新区率先启动城管、供水、供电、交通等智慧城市应用的“两化改造”,为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企业提供软件项目研发、技术支持,同时集中展示、集中推广智慧应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影响力,培育全市智慧城市应用的良好生态和发展基础。

(三)围绕“产业品牌”,打造区域特色

宜阳新区应结合本土实际和特点,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智慧经济产业品牌。

一是大力创建新品牌。建议:做实、做强已有的“江西省锂电大数据中心平台”“中国VR电竞产业共建基地”“江西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成行业标杆和示范;围绕VR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大健康、人才培养等方面先试行,争创“江西省VR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传统产业数字化创新示范区”、“江西大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区”、 “全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特色品牌名片。

二是重点打造数娱产业品牌。建议:在机构、资金、产业孵化等方面完善配套,比如:成立数娱产业发展办公室,财政设立数娱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联合市级1+5平台公司成立数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整合资金优质吸引优质数娱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数娱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促进数娱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将数娱产业打造成为宜春大数据产业的品牌。

三是着力创建宜春特色产业品牌。建议:整合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搭建大数据发展平台,加强产业数据分析、统计、应用,以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宜春特色的智慧产业品牌。

四是打造大数据行业品牌。建议:一方面争取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支持,建议发起成立全国性的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产业、中医药大数据产业、农业区块链应用产业联盟、数娱产业协会等,实现行业内信息共享、资源互推、互惠互利,在大数据产业行业内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方面定期举办大数据产业高峰论坛,把高峰论坛打造成像月亮文化旅游节一样的宜春特色品牌,使之成为市民的节日、企业的盛会、招商的平台,提升宜春大数据产业的知名度、品牌度、美誉度。

五是打造大数据产业标准。围绕锂电、中医药等优势资源,引进锂电、中医药、大健康等科研机构、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汇聚同类大型大数据企业,打造全国认可的锂电、中医药、大健康康养大数据统一标准。

(四)围绕“产业效益”,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大数据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多为分公司、合资子公司等,独自研发、独自生产、独自经营的总部公司较少。建议宜阳新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建设,加大总部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力度,打造一批纳税千万以上的规模性大数据关联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虹吸效益,吸引产业链内的企业快速汇聚,提升大数据产业园的创收能力,带动智慧经济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招商选资。目前大数据产业入驻企业普遍营业额不搞、纳税较少,不能平衡产业的运营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建议招商引资模式应向招商选资模式转变,做好入驻企业的前期尽调和市场反馈情况摸底工作,加强科学研判和决策,选择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园区的营收和税收能力。

(五)围绕“人才培养”,打造政策洼地

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素。针对大数据产业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建议:

一是有针对性的引进高端人才。针对数娱产业、锂电大数据、中医药大数据等细分行业领域,出台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引进高端人才、产业研究院、标准实验室等方面给予最优最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

二是重点培养本土人才。以宜春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各县市(区)中职院校为基础,提供特色的教育扶持政策,用三五年时间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

三是加快培训实操人才。发挥好宜阳新区周末学院、大数据沙龙平台,加强一般干部的强化学习;组织新区领导干部及园区企业高管,到华为大学、西湖大学等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强化管理和运营。以园区企业为依托,建设大数据实训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可实用的专业人才。

(六)围绕“产品平台”,打造发展平台

智能建造特点篇3

设计智能建筑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智能建筑的功能与系统特点,要以统筹兼顾的原则为出发点,平衡智能建筑各功能和各系统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智能功能,做到对智能建筑优势和长处有效发挥的保证。在设计过程中要从下述几个重点问题入手。

1.1做好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管理一是,在智能建筑设计前,应该明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内容和内涵,使《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硬性规范部分得以遵守,进而做到对智能建筑设计质量的保证,为智能建筑经济性、实用性提供保障。二是,要建立智能建筑设计的管理目标,要将智能建筑的舒适度,智能建筑的环境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温度、空气、湿度、光线、噪音等方的调控能力和控制水平评价,为智能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和规范。加强对智能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要从智能建筑的结构形式、智能建筑的层高、智能建筑的力学结构特点方面入手,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以做到对智能建筑结构隐患的有效控制。要从智能建筑的功能体现入手,严格审查智能建筑空调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的功能,避免出现功能上的死角,确保智能建筑的功能稳定与完整。

1.2做好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应该从墙面、地面与天花板三个个重点环节入手,地面设计中应该根据智能建筑的特点选用架空的方式,这样可以扩大地面下空间,使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能够做到物理隔离,不但方便施工,而且也有利于建筑改造。墙面设计中应该考虑智能建筑中各功能设备的接口和位置,一般采用外接方式,在墙面上设计出设备的接线口、位置,以利于传感器和设备的功能实现和准确控制。设计天花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暖通、消防系统的功能与特点,设计出相关系统的走线、出口,以实现智能建筑的通风、供暖、消防、照明等各项功能。

1.3改进智能建筑的屋顶设计屋顶是智能建筑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顶是智能建筑与大气和环境敞开和交换的重要部位,很容易产生热能的交换和积累,进而影响到智能建筑的居住性能、使用性能。同时屋顶也是智能建筑功能性设备的主要布设位置,雨水收集器、太阳能热水器、通信基站、风能设备在楼顶大量集中,造成智能建筑楼顶空间资源和电磁资源的紧张。应该在智能建筑屋顶的设计中积极考虑保温隔热处理,阻断智能建筑屋顶产生热交换的可能。同时要根据智能建筑的整体需要综合考虑屋顶功能设备的布置,优化屋顶空间资源,降低楼顶设备产生噪声、震动和电子辐射的可能,提升智能建筑屋顶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1.4加强智能建筑的节能设计智能建筑的一个根本特征是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应该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真做好节能工作,通过节能器具、系统的设计,降低智能建筑能耗的标准,控制智能建筑能源方面的消费,综合而全面地节约智能建筑运行的能源成本,实现智能建筑在节能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2结语

智能建造特点篇4

产业硬实力

2012年,常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战略决策,同年了《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年)》,根据规划,常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依托四库四平台,发展六大智能产业,实施应用工程,最终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装备制造智能化、智能技术产业化的四化目标。

常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杨军表示,就常州市来说,信息基础设施亮点纷呈。但必须明确的一点事,发展智慧常州要把握社会应用和产业发展两条主线。常州“智慧城市”将结合产业基础,紧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智慧化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为主线,以用促产,以产带用,产用结合,实现社会应用智慧化、产业升级智能化。规避区域同质化竞争,结合常州产业基础和省政府对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以“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为方向,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基础装备和智能机器人”等特色产业,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名城”。践行信息化惠民,应用服务于民生。这样的目标不但规定的智慧常州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于智慧常州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了合理规划。

从产业基础来说,结合常州产业基础和省政府对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智慧城市规划》确定了常州“智慧城市”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明确了各项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路径。

常州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苏英介绍,智慧常州在智能产业领域,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实现优势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获得提升。以应用为先导,以示范工程为依托,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形成融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发展一批面向政务应用、文化创意、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培育一批本地云计算配套企业,初步形成本地云计算产业链。形成相对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软件开发应用水平明显增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软件开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融合的社会

苏英介绍,依托常州市的信息化现有资源和基础,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智慧城市规划》提出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点工程。

在政府智慧服务层面,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健全市民卡的政府公共服务载体功能,加快国家税网上办税服务,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化;在社会智慧服务层面,建设无线城市,完善金保系统,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数字档案查询、食品药品追溯、智慧物价、虚拟养老等信息惠民工程,满足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的客观需求。

通过城市可视化运行管理、综合管理、交通出行管理、社会综合管理的智能化应用,实现城市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各领域的智能响应和运行。集约化建设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依托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共享、服务便捷的全新智能社区形态。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特殊人员的服务管理,综合利用各类公共视频资源,创造宜居城市。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智能卫生信息系统,加快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全覆盖进程,构建“智能卫生、健康市民”的卫生智能化体系。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构建和推广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和培训的学习需求。整合常州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在旅游体验、行业管理、智能景区、电子商务等方面广泛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开拓常州旅游服务业的新局面。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培育一大批创新持续化、业务协同化、生产智能化、制造绿色化和商务智慧化的智慧企业,全面提升常州地区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在智慧常州建设进程中,常州经信委通过不断总结发现,地方政府要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统一公共服务平台的需求,往往与条线设置不同技术标准、建立异构系统的要求相冲突。由于国家层面缺乏统筹,各条线分散的、孤立的技术标准和系统,还在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向下推广,给地方信息资源整合、网络系统整合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政务信息资源存在着多头重复采集、部门分散管理、数据正误不一、利用效率较低和“信息孤岛”等现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现象导致了政府信息系统繁多,直接加重了基层的工作负担,造成了基层干部、精力的极大浪费,这对于改进政府对社会的服务职能是非常不利的。

在实现智慧常州服务型社会中,常州市创造性的提出“四库四平台”建设。其中,“四库”即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四大基础数据库,“四平台”即云计算平台、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平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信息安全平台四大基础平台,“四库四平台”建设是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卫生、教育、文化、人口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

智能建造特点篇5

建筑智能化工程因其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图形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以现代建筑为载体的各种功能系统的集成,其建设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集成工程。智能化工程的投标管理工作与一般的建筑土建、安装等工程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即是针对该行业招投标的特点对其在投标管理方面的要点作一个总体的论述。

2、建筑智能化工程招投标的特点分析

2.1、多数的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单位和招标公司的专业人员相对缺乏,对智能化工程系统配置的要求不明确,对产品的定位和最终实现的功能需求不准确,造成招标文件含糊其词甚至是错误;

2.2、建筑智能化工程产品更新较快,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要求投标人对新产品、新技术知识更新迅速。智能化产品选型不同造成的造价成本差异很大,从而影响投标的报价决策;

2.3、建筑智能化工程招标工作往往在建筑主体工程施工到一定程度的中后期才进行招标,前期的管线预埋及各专业配套系统的接口预留方面考虑的不够完善。续期建设的智能化项目还需要对原有系统构架、产品选型、系统平台及接口协议需要有充分的了解,造成标书编制的困难。

2.4、国家和各地区相关的定额对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还不是很完善。目前虽然各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中均设置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安装工程》分册,该分册的定额编制对智能化工程投标报价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因智能化其各系统不同的品牌不同的产品出现的配置清单往往差异较大,经常出现在现有定额中无法直接套用,甚至根本找不到类似子项。很多设备的调试、系统软件的二次开发、接口模块的开发、系统集成等项目设置的不够详细,造成标书编制的困难。

2.5、系统设备在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招标文件往往需要投标人提供主要系统设备的厂家产品销售授权、3C认证证书、检测报告、信息安全认证证书等一系列的质量证明文件。因系统设备有其专有性,导致了投标人在投标采购询价渠道来源上相对单一,需要投标人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合作关系和良好的供货渠道。

3、建筑智能化工程投标的管理要点

建筑智能化工程投标工作的管理重点,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经验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投标着重就投标工作的质量、进度、成本及信息资料管理这四方面管理要点作一论述。

3.1、投标工作的质量管理

建筑智能化投标项目所形成的项目目标成果就是准确、优质的工程投标文件。工程投标文件是投标人对招标人作出的体现自身管理水平,技术优势和企业综合实力的要约文件,是施工企业向业主单位提供自身企业综合实力的首次展示。

投标工作质量管理主要重点有:

(1)选择精良的人员配置

投标工作因为时间短,准确度要求高,所以必须选用技术熟练的专业人员参加。精良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是整个投标工作质量保证的先决条件;

(2)关注行业发展方向,注重知识、技术更新

工程技术人员应关注行业发展方向,注重知识、技术更新。建筑智能化工程产品更新较快,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可以通过内部技术交流和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展会、网络信息媒体、厂家产品介绍等方式完成新技术、新知识的贮备。工程造价人员要关注国家行业造价信息及政策调整文件,了解行业定额编制依据,熟悉智能化工程施工工艺及特点,借鉴和总结类似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经验,完成准确的成本分析和良好的投标报价策略运用。

(3)注重现场勘察、充分利用答疑机会

建筑智能化工程与土建、装修、电气等专业工程配合紧密,对配套专业的实际施工情况及现场情况的勘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改建、扩建或是续期建设的智能化项目,工程现场情况的了解对投标成本分析及投标报价策略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招标文件模糊、前后矛盾等有疑问的条款要充分利用答疑的机会给予明确。

(4)仔细阅读和理解招标文件制定投标策略

仔细阅读和理解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是整个投标工作开展和投标文件编制的核心指导文件。只有仔细阅读和理解招标的精神,特别注重分析和研究投标文件中的评分办法,明确本次投标竞争中的指导思想,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部署参与投标竞争的策略。

(5)投标资料的收集和核对;

仔细阅读和理解招标文件并书面罗列或标注出重点注意事项,详细罗列出投标文件编制所需要的各项材料、资料清单,便于在标书编制过程中和最后归整时进行逐项仔细的核对,防止因投标资料缺漏而造成废标。

(6)注重投标资料的及时更新

投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整理和检查资料一定要特别关注公司各类证书的有效日期以及证书原件与复印件的一致。及对于建筑智能化工程还应该特别注意各类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所列的规格型号与投标报价选型上的核对工作。有些投标项目要求选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或《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注意清单的及时更新信息。

(7)注意招标文件中的国家政策文件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招标文件中往往会出现各类国家政策性调整文件,仅出现文件名称及编号,在不熟悉该文件内容的情况下要及时收集该文件,并仔细阅读,防止仅凭主观经验理解而痛失中标机会。这点在参与外省或不熟悉地区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投标项目中尤其应该重视。

(8)建立标书互查机制

投标文件仅有自查是不够的,为确保投标文件准确无误还需要建立公司内部相关专业人员的相互检查机制,从而更有效地保证投标文件的准确性。

3.2、投标工作的进度管理

建筑智能化工程投标工作具有非常明确的约束时间,投标工作的约束时间就是投标文件提交的截止时间。投标工作的进度控制非常关键,投标工作总体进度控制不好会造成后期阶段的赶进度,从而很容易造成各式各样的失误,导致投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进度滞后造成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招标文件,唯一结果就是废标,功亏一篑。

投标工作进度控制的主要措施

(1)制定明确的进度计划

主持投标工作的负责人在收到投标工作任务时应立即组建投标工作小组,并召开标前交底会议落实投标任务,明确关键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并充分考虑投标的时间合理冗余量。标书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进度检查,尤其是关键工作完成时间节点的检查,发现问题时应及时进行纠偏,使投标文件编制进度符合事先预定计划。

(2)明确的工作任务分解实现并行作业

主持投标工作的项目经理应充分结合公司各类资源情况和投标项目的实际特点,做好详细合理的投标任务分解工作,明确工作界面,各部门分头并行开展工作,坚持先紧后松的原则。

(3)取得公司高层的支持

建筑智能化工程投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且容不得一点差错,取得公司高层的支持将有利于充分利用公司资源,给投标任务的完成提供可靠的各类人、财、物的资源保障。

3.3、投标工作的成本管理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投标工作成本,在本文中仅谈及就招标工作开展本身所涉及的费用成本,并非为构成投标工程项目实体的人、材、机等成本。投标工作的成本主要构成为投标人员的人力成本、标书购买、标书制作、车旅等成本,做好了投标工作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实现投标工程成本控制的先决条件。投标工作组织高效组织、良好的管理,并结合各类办公自动化软件、专业工程造价软件的熟练运用都能对投标工作成本的控制起到巨大的作用。

3.4、投标工作的信息、资料管理

建筑智能化工程投标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投标信息、资料的保密的管理,如不小心向参与本次投标的竞争对手泄露了相关信息,则会使得投标工作陷入很大的被动,甚至导致投标的失败。投标工作的信息、资料保密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1)加强投标参与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投标参与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得对外泄露本单位投标工作中的任何商业机密,并建立公司内部的考核机制,追究责任。

(2)注重投标办公环境管理

大多数公司投标工作的开展往往与公司的日常生产办公同步进行,使用公共的办公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等)。而往往会有行业人员或是厂家人员随时到访,所以建立公司办公场所不允许外部人员随便进入的管理制度很有必要。

(3)外部封装的管理

不具备自身装订条件的施工企业在标书制作完成之后均需要送到专业的图文公司进行封装,那进行外部封装也是一个可能把投标报价外泄的环节。企业可以与专业的图文公司签署保密协议,或是在封装过程派专人监管,防止外泄投标报价。

智能建造特点篇6

由于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等新系统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监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使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可靠、安全、便捷、简约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享受到更高程度的绿色环保生活。智能建筑中电力监控系统产生的价值:据调查资料显示:每年各类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公共场所中的电子监控系统在维护、配置等方面花费巨额费用。而且电能损耗很多,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如下有两实例:案例一:最近某知名电脑制造公司的一台重要设备内部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暂态故障,但很快又恢复正常,如果没有监控系统,这个故障根本无法被察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潜在威胁,由于安装的电子监视系统及时发现了这个故障并捕捉记录了暂态故障波形,这个信息为DELL公司节省了25,000元的设备维修费。案例二:2013年2月某热电厂220kV变电站1号母线至荆枣的引线夹断裂,引线下落时与2号母线相触,造成全站失压,荆枣线路停电,仅剩的一回放线断落,线路跳闸,造成湖北荆门供电公司枣山变电站及5个110kV变电站全停。事故造成负荷损失9万kW,占荆门市总负荷的10.8%,影响用户6.3万户,占全市用户的6.7%。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使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电子监控系统的应用减少了设备运行和电能消耗的浪费;合理有效利用了设备的最大优越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添置,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约了大量资金;及时发现了潜在故障,减少了设备的维护费用,不仅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提高了运营管理效率,减少运行及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电力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缩短了停电时间,减少火灾,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用者也可以享受到更加智能、绿色、环保的美好生活。

2智能建筑的节能及前景优化分析

智能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行业中的主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智能建筑的节能必须遵循低能耗、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经济模式,使循环经济不止存在于掌握最新技术的创新节能公司,更体现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智能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资源的节效化。业主在建设更舒适、更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建筑的同时以绿色节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便节省高额的费用支出。能耗运行费用最低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一般包含以下技术措施:①节能。②减少有限资源的开发,加大可再生生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力度。③室内环境和质量的人文主义。④使场地、环境对建筑的实施开发的影响最小化。⑤艺术与空间的新主张。⑥智能化。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未来智能建筑必将更关注人性的发展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创造健康、舒适、绿色、环保、简约方便的生活环境及现代化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多人的共同愿望,也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和目标。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冬暖夏凉,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②通风良好,呼吸清新通畅。③光照充足,尽量采用自然光、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④智能人工控制。通风、照明、取暖、家电等均可由计算机控制,既可以按预定程序管理,又可以局部控制。满足不同场合下人们不同的需求,同时循环利用了资源,减少了浪费。

3电子监控系统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优化

电子监控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的独特发明,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土地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暴力犯罪增多、社会调节系统紊乱、自然的自净自救能力减弱。因此电力监控系统会由单纯的监控、显示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它将实现海量信息存储,迅速直接地完成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做出有效的指令提示。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快速、准确。节省更多的人力和资金,实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同时将延伸出更多新的特性:(1)先进性:充分利用现代及以后的最新技术,研制出最可靠的科技成果。(2)可靠性:成为更加成熟的技术产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3)实用性、便利性: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和实际使用需要方便、安全、耐用。(4)可扩充性和经济性:兼容性增强,不断优化设计,提高性能。(5)规范化和结构化:由于市场信息本身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特点,电子监控系统更应该做到结构化、标准化、系列化。

4结语

智能建造特点篇7

绿色建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全国城乡到处大量新建房屋,新建建筑规模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和。并继续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单位建筑能耗比西欧发达国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污染高出国际标准2~5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我国已经达“城市人口的临界点”,大约有6.75亿人生活在城市,占到总人口的51%。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到10亿。城市成为战略减排的重点,它消耗了近2/3的能源和60%的水资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70%。这与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尖锐的矛盾。所以,推广绿色建筑、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迫在眉睫。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相关人士介绍,绿色建筑目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4年建筑节能方面投入将超过40亿元,到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至50%。绿色建筑的推广,将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应对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借助适当的技术,城市可以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降低成本。所以,绿色建筑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绿色建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显露了很多问题,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系统设计――构建目标、技术、政策、示范体系。今年4月我国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定位目标和重点,并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模式之一,以期待全面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治理现代化也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战略被誉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而绿色建筑是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最好抓手。作为新型城镇化模式之一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也必然会走向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化道路,这些也正是符合绿色建筑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让智慧城市更富生机。

长期来看,新型城镇化为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预计未来,城镇人口增速放缓,城镇化放缓等将导致房地产市场规模增长放缓。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刚性需求也将放缓,随着现代年轻人群学历的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的要求等会对建筑、环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正符合这类人群的要求,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绿色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核心抓手。

从绿色建筑走向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绿色建筑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最好抓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将进一步短缺。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发,绿色生态建筑愈来愈受到世人的青睐,它势必成为21世纪建筑的弄潮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各种绿色建材的出现,科技、信息业的发展一定会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绿色生态健康住宅是指遵循和谐发展原则,以生态学和社会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核心,在住宅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高新技术成果,使建筑物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建筑物、环境、社会等因子之间和谐共处,为人类营造自然、舒适、环保、健康、优美、便捷的生活空间。

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绿色文化是为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进行的设计、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的一种文化,其基本观点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按照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应充分保护绿化、水体、湿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关系,营造大范围的、城市与乡村交融的城市生态格局。

智能建造特点篇8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 图书馆 “智库”功能 路径实现

中图分类号:F062.6;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85-02

一、图书馆的经济功能定位

目前,知识经济的观点已经普遍得到学术界和各行各业人士的认同。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生命。经济的繁荣和融合、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知识。知识经济也已上升到国家层面,通过顶层设计和运用,基本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新的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到来,需要进一步寻求全新的知识共享,从而引领以高科技、高效率、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的产业革命。

在政府决策关键时候,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图书馆的“智库”作用,因此,《中国行政政管理》2014年第5期指出:“智库”是“以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为基础,以影响公共政策为目的的研究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图书馆不但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还是具有信息力、逻辑力和变革力的基础、机遇和生存兼具的行业,容传统、现代、未来、科幻、动画、网络为一体兼具的体系。并且具有以下方面的一些特征:其一,国家、省、市、县级以及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规模不尽相同;其二,每一个图书馆都能够独立运行并且与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厂矿企业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三,分别设立有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类型的研究单位,拥有相当数量的专职、兼职抑或是其他形式的研究人员、专家等。因此,进一步发挥我国各级图书馆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智库”作用十分必要。

党的十以来。以为首的党中央对开展智库建设非常重视,提出了新要求、新定位、新方向。2013年4月,对“建设中国特色智库”做出了重要批示,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型智库”。在中国面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全新背景下,我们急需建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影响世界话语权的国际化“智库”,这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是图书馆“智库”进一步发挥功能的关键。在中国古代,就有非常著名的“四大智库”,他们是:刘邦智库、曹操智库、李世民智库以及朱元璋智库。但是,现代化的中国智库建设明显不同于中国古代“智囊”,不仅要立足于中国国情,还需要有世界眼光、理论根基和学术底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研究图书馆“智库”功能与路径实现,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专家“智库”作用;(2)要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智库”专家提供支持;(3)要按照“智库”国家发展规则及规范运作,形成图书馆“智库”的思想市场;(4)要大力支持“智库”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研究能力,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5)吸引和凝聚一大批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国际化“智库”人才,打破人才体制内外流动的限制。

二、“智库”建设格局下的图书馆发展路径思考

长期以来,图书馆服务功能仅仅局限在有限的借阅场地、有限的图书资源,无论是借阅方式、管理手段、应用功能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局限,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广大读者对学习和获取信息、知识的渴望与要求。因此,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必须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能够引领高科技、高效率、信息化发展,担当新常态下“建设中国智库”的重任,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契机,大力推动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1.始终坚定不移地打造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强阵地,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学术研究导向,坚持底线不动摇,这是图书馆开展“智库”建设的基本点。要始终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始终坚持与以为首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发挥好党和国家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作为根本任务,设计好图书馆发展路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2.始终坚定不移地突出中国特色。一方面要接好地气,全心全意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全面改变服务理念,大力创新管理系统和服务模式。从服务理念、服务思想、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方面,对图书文献做好编辑加工、查询检索服务,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舒适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与社科院所、大专院校、厂矿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凝聚更多的高端人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有关战略、全局和前瞻性的综合性研究。

3.依托政府部门抑或是社会研究团体,组建涉及各相关学科的战略研究机构。如绿色环境发展战略研究、可循环经济战略研究、财经战略研究、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等跨学科、综合性、创新型学术思想库和新型研究机构,旨在着眼于长远的宏观研究与积极的战略规划。

4.强化信息研究和推送。即以信息情报研究部门为依托,聚合相关研究力量,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跟中央决策部署,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系统、及时地把有关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参考信息,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智库”。

5.建立数字图书馆。即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图书馆进行新的转型,要努力把图书馆建成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字资源和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发展趋势的研究和中心以及高层次的学术活动中心。图书馆不仅是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战场,而且要能够要引领我国图书馆的变革趋势。

三、图书馆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步伐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图书馆界应该在思想上有所认识,形势上正确判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规划,有所作为,而且大有作为。

1.确立制定全新的发展思路。建设新型特色“智库”,为图书馆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的“智库”虽然在数量规模上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影响力与欧美“智库”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权威性、采集渠道的限制、积累和使用明显不足造成了国内研究成果的资政作用大打折扣。顺应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趋势,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纸本书册行为模式,大力推动纸本书册与数字资源并驾齐驱的新型发展模式。国内图书馆必须要充分地占据文献资源和数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要处理好纸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关系。不丢失传统,发力数字资源,保持动态平衡。二要处理好文献“质”与“量”的关系。倡导以“质”为先,在智库建设中努力为研究人员提供一流、急需、权威、价值高的文献。三要处理好文献“购”与“建”的关系。大数据的发展势不可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引进商业数字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依据自身条件建库,便于对“智库”已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保存及再利用。

2.确立战略发展目标。基于全新的发展理念,我们要进行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全面制定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的发展目标。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图书馆特色,建设馆藏文献数据库、精品期刊数据库、古籍善本数据库、科研成果数据库、社会调查数据库、社会科学评价数据库,努力把海量数据库建成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支撑点、创造学术辐射的发力点,服务“创新工程”的闪光点和推动文化创新的社会效益增长点。其次,建设精品文献图书馆。要着力优化馆藏资源,筹建备库,打造“社会科学精品图书馆”,突出馆藏优势,重点建设特色“精品学术馆”、“古籍珍藏馆”和“新方志馆”。第三,打造经济社会运转预测体系。采用定量化的、基于逻辑运算和仿真技术的新型研究方式,搭建直面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的跨学科、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验平台,建立预测模型并科学把握关键性社会参变量,进行探索性模拟量化实验,最终逐步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某些领域乃至全部进程的分析和预测,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咨询服务。

3.实现升级服务。改变过去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实现服务到工农业生产一线、送书上科研人员家门等新举措,建立知识定制研究室,贴近“智库”团队,掌握研究需求,实现服务升级。图书馆要深化改革,对现有的组织结构、人才布局、工作机制、服务内容、目标体系和馆藏空间布局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建成辐射全国、省、市、县以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储存的总库”、“成果展示总汇”和“学术辐射中心”。

4.确立国家、省、市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不同定位、各具特色的运行新型体制。近年来,我国国家、省、市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距离构建“中国特色型智库”的要求,相差还太远。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国家、省、市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建设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运行新型体制,并通过计算机大数据技术手段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纵横交错、点面结合、兼容一体、融会贯通、统一协调,为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供强有力的文献数据保障。

四、结语

新时代赋予了图书馆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应用现代化计算机高科技手段建立起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数据文献信息平台,使传统的文献与信息交流与传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的各种功能。建立图书信息网络平台以后,数以亿万计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被浓缩在光盘管理系统中,使不同需求的读者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找到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进而根据需要科学地分类、梳理、整合。一方面加快了科学知识与文献信息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交流服务水平。

在这一全新的基础上,图书馆要勇于担当,积极关注社会重大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发挥特色和优势,利用自己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聚集一大批有识之士,完成以为首的党中央对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求真务实,积极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把握机会,找准定位,善于谋划,协同创新。一方面,要增强内生动力,建立多元化知识服务平台,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做好政策效果的评估,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话语权,深化对外交流,参与到全球性的问题研究机制中,为党和国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发挥应有作用.光明日报,2015.1.23

[2] 汤慧.关于县级党校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经营管理者,2010(12)

[3] 李国强.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认识和探索.中国行政管理,2014(5)

[4] 王树勤.建设新型智库推动学会转型.当代农村财经,2015(2)

[5] 帕瑞克・克勒纳,韩万.智库概念界定和评价排名:亟待探求的命题.中国行政管理,2014(5)

[6] 彭宝珍.新形势下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发展,2010(12)

智能建造特点篇9

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新型工业形态。智能制造可以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阶段。

坚持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对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借鉴广东省东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提炼赴杭州、苏州学习考察的体会,我们认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必须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引领带动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结构优化。

制定和实施智能制造行动方案。杭州市强化“两化”融合工作的引导,几年前就出台了推进“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的行动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苏州市也在近期完成了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研究报告,正在积极推进。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建议在《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和“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主要举措,实施项目化管理和推进,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狠抓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在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紧紧抓住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产品)、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性电子商务等六大关键环节,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航空航天装备、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气装备)和新材料产业及新能源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提升企业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实现镇江制造业由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

增强“双擎”动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通过培育新动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双引擎”,推动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结构优化。

以智能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支柱,高端装备制造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智能制造又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方向。因此,要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为重点,加快培育壮大智能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同时,根据不同新兴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每个产业中选择1~2个具备产业链拓展空间的重点产品,围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构建、完善、强化、延伸产业链,放大以链带面的发展效应;培育一批智能产业基地和智能装备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新兴产业园区智慧化、企业数字化、生产智能化、产品高端化,通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培育新动能,实现新增长的目标。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针对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产品供给结构不尽合理、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问题,根据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一方面,充分利用工业机器人、3D打印、物联网、智能传感等各种先进技术,加强在机械、冶金、电力、建材、造纸等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运用,着力在推进传统制造业“上质量、创品牌、扩市场、增效益”上挖掘潜能,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另一方面,要以壮士断腕的气概淘汰落后产能,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落实责任制;凡资源消耗、环保排放等指标达不到要求的,及早制定详细的产能淘汰计划,按时逐步有序淘汰,向落后产能要空间、要环境、要资源、要潜力、要效益。

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强调实现设计、制造、销售的云端支持及个性化、定制化制造。要积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广大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大力拓展个性化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业务,实现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要积极实施“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两大计划,加快发展生产业,重点支持企业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在线维护等服务环节建设,培育网络化工业设计、在线检测维护、远程诊断、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发展。

增强载体平台对“两化”融合发展的支撑力

切实推进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创新孵化器、各类开发区及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强化载体平台,打造制造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强三网融合、4G网络、云服务、大数据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用,增强支撑服务能力。实施“企企通”工程,组建以光纤为骨干的宽带网络,实现光纤入企业,百兆到办公桌面。立足整合和共享创新资源,结合地区特色支柱产业、重要项目、知名品牌,重点建设共性技术供给平台、质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中试服务基地等功能性基础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效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以贯彻《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为主线,以突破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为支撑,以提升重大智能制造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实现制造业、智能化为目标,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在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方面深化合作,共享成果。

积极实施人才计划,引培信息化人才团队。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快实施人才计划,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加强对信息化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可借鉴杭州市的做法,试行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以强化企业在“两化”融合技术的引进、创新、集成和运用方面的统筹领导力量。加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鼓励高等院校与工业企业联合培养急需的信息化实用型人才。对工业企业开展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完善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扩大技术入股比重,对有突出贡献的信息化科技人才给予重奖,对急需的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在调动、购房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等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创业环境。

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提升“两化”融合水平

企业是信息化应用和受益的主体,而企业经营者是企业具有活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中,要通过强化培训、考察学习、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切实提升企业经营者的认识,增强他们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主动性。

提高企业经营者对“两化”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企业主体的积极性。要引导企业从实际出发,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运用于企业设计、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方面,与加快推进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和提升管理水平有机结合,提升智能化水平,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

加强试点示范,增强企业“两化”工作的引领带动作用。经验表明,典型示范对推动面上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大力培植和重点扶持“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使其成为行业中“两化”融合建设的“火车头”,通过一批国内、省内、市内先进的重点工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两化”融合全面发展。要引导企业间借鉴经验,加强信息技术交流,完善信息化人才引培和软件运用、装备改造方法,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实效。

贯彻国家“两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促进企业“两化”融合规范化发展。要根据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在企业中全面贯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在管理职能、基础保障、实施过程和测评改进四个方面,开展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两化”融合建设。通过建设智慧车间、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使企业具备信息化环境下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集成要素资源,推进企业集群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要结合工程电气、航空航天、船舶制造与海工配套、汽车制造与配套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加快启动建设一批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通过推广信息化技术的集成运用,推进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网络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和产品检验智能化,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创建高端装备制造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园区。

强化行政力度完善“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

“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协同,增强“两化”融合工作合力。如苏州市整合力量强化引导,把“两化”融合纳入“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突破口,实施“五大工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由此可见,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实现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组织各相关部门明确分工、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协力推进。

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两化”融合扶持力度。近年来,杭州市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四军”(即阿里系、高校系、浙商系、海归系的新兴经济力量),提出了“四换发展”(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发展策略),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专门设立了20亿元有偿使用的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2015年信息经济增长22.2%。我们可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创新对企业“两化”融合的支持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资金引导、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组成的推进“两化”融合专项基金。同时,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加大政府“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采取示范补助、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用于支持“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关键技术研发、重大应用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对“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还可探索在政府采购、用地、融资、降低成本、风险投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建立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发展和引进一批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拓展风险投资业务,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保障“两化”融合战略的顺利实施。

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充分发挥中介作用。促进行业协会承担信息化标准、监理、评估、咨询、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编制行业信息化规范,协助政府选择示范企业,指导、培育和推广典型示范应用工程。支持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中介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洽谈、采购、销售、支付、物流等交易活动提供服务。

智能建造特点篇10

智慧产业是基于人类脑力劳动的、产生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生产领域的总称。在理论层面,智慧产业具有三大特征:其一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形式,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其二以发明创造为主要手段,属于创新创意类产业;其三以知识产权为主要产品,属于知识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实践层面,现代的智慧产业必须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产业和创意产业。虽然人类社会很早就具有了智慧,但智慧产业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信息技术构成了智慧产业的主要载体。

本质上看,基于信息技术的、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产业都属于智慧产业,例如现代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编制、动漫制作、广告策划、传媒制作都属于智慧产业。现代工业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工业设计,它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工业设计,是创意与产业化结合的设计,现代工业设计可以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水平和层次,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结合点。信息技术的核心是电脑技术,而电脑技术的核心是软件技术;从这个角度看,智慧产业是一种依赖于软件技术的新兴产业。这样,发展智慧产业与市打造“软件名城”的发展战略相吻合的,可以获得上级政府在政策、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支持。

智慧产业是一类高产值、低能耗的现代绿色产业,是现代新市区产业建设中优选发展的核心产业。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蔡富有研究员的观点:智慧产业依赖的智力、知识和创意都是可无限再生的资源,智慧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智慧产业应该成为区提升城市功能,建设新市区,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的产业。

智慧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是以城市为中心发展的产业。某个区域的智慧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所在区域的高尚、厚实、创新的文化氛围,诚实、专业、活跃的人才资源,安定、优美、便利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灵活、开放、便捷的投资和融资平台,以及高效、亲民、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区范围内的大学城聚集了大学、师范大学、邮电大学、中医药大学以及财经大学等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高等学府,奠定了区发展智慧产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基础,而智慧产业需要的工作生活环境、投融资平台、行政管理体系则是需要政府谋划、部署和构建的内容。为了促进区智慧产业的发展,建议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谋划和部署。

1、明确市场定位,做实智慧产业

从国内外智慧产业成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是以制造业为市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形态进行生产和销售的产业模式。要做实智慧产业,必须基于区现代制造业的中长期战略规划,谋划区智慧产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区智慧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直接服务于区制造业,并可以辐射到周边区域的制造业,做大做强,达到智慧集聚的效应,取得规模发展的效益。

在瞄准区现代制造业战略发展的总体框架下,还需要充分考虑智慧产业本身的特点,关注和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创新产业。智慧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既具有很大的发展机遇,也隐藏很大的风险。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在既定的大的发展战略前提下,还要注意引进和培育具有未来市场前景的智慧产业,抓住各种“天赐良机”,培养极具未来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领域的智慧产业,逐步进入通过智慧产业引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

2、完善基础设施,构建产业平台

智慧产业需要集聚人才、集聚资金、集聚智慧,形成适合于智慧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智慧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是构建现代城市过程中重点考虑的核心产业。智慧产业是具有创新性极强的产业,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这些环境需要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同时进行规划和设计,分步实施。

智慧产业是一类特殊的产业,本身具有自己的体系,具有上中下游不同层次的智慧产业,这就需要构成不同的层次的智慧产业平台。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咨询服务业就是高端的智慧产业,它需要交通便利、邻接闹市的商业环境,这类智慧产业可以直接融入到城市内部;软件生产和服务业属于中端的智慧产业,需要舒适安静、远离闹市的研发环境,这类智慧产业需要相对独立的高技术创意创业园区。这就需要在构建智慧产业平台过程中,注重构造适合于不同层次智慧产业发展的平台,不但需要建设创意园区,也需要规划和建立新市区内的智慧产业商业区,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产业体系。

3、广开招商渠道,集聚优势资源

有了战略规划,才能确定如何打造平台;有了智慧产业平台,才能招募国内外的智慧产业精英和企业,共谋发展大业。区可以利用已有的现代制造业的优势,利用新市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才优势,利用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优惠政策,广开招商渠道,主动邀请与本区域战略发展相适应的国内外智慧产业的精英和企业到新市区发展,同时也热情欢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智慧产业的企业在新市区培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