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的中医培训十篇

时间:2023-12-15 17:33:32

正规的中医培训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1

关键词: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 197.32 文献标识码:A

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背景

1928年,美国医学会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审核要点”,建立了早期住院医师培训计划标准。日本也在1968年正式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在学习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及本医院的特色,迈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第一步。自此,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式拉开了序幕。到2013年12月,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了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开展了在不同规模、层次及水平上的培训。

二、住院医师规培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4年,安徽省组织开展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推荐认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全省统一招录工作,并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前,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处于初级阶段,培训的体系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程度还不高,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带教工作不规范、临床考核流于形式等。以某三甲医院为例,目前,包括在培学员,已有200余名学员参加了规范化培训。由于该院处于规范化发展的学习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在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各级专家学者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也做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内容涉及到培训政策的落实情况、培训考核问题、经费保障等。结果表明,各基地都面临相似的困难与挑战,由于各基地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结果的可借鉴性不强。笔者通过对该院长期地观察分析和实地调查,总结了此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方案。同时,希望能为其他医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借鉴。

(一)主管部门权利、分工不明

该医院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试行),并遵循方案精神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专业基地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培训计划、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招录、考核等审定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审议培训实施、考核细则;专业基地主任和秘书,并未明确具体职能;在职能科室科教科,设立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然而,问题的关键也由此产生。该医院属于院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权力集中于行政执行院长,各科室之间责任相对明确,但是该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组织结构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该组织确立了明确的组织目标,却缺少为组织目标拼搏的动力;有固定的人员数目,却没有稳定的工作程序和内容。

这些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虽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但是并未真正发挥领导与督查的作用;其次,其职能科室科教科,实际上只有一人负责实施方案中规定的招录、培训、经费管理、过程考核及督查等所有事务性工作。然而,规(住)培(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要求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

(二)过程管理不够直接影响学员培训质量

自2013年《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到201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的落实,从精神到物质上的支持足见国家对此项政策的重视程度。该医院却未能真正重视。

首先,大部分医务人员单纯地把规(住)学员当作基地人力资源的扩充,严重忽视了带教和培训。

其次,在考核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包括两个部分,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其中,过程考核是一种阶段性考核,是对住院医师培训过程的动态评价。过程考核又分为出科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以轮转结束时间(一般为月末或月中)为考核节点。然而,这个时间的设定就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影像科方向的学员在放射科轮转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9个月;第二阶段18 个月(针对轮转时间为3年),在时隔9个月或者18个月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再进行考核,就完全失去了过程考核的意义,也让这些考核流于形式。

最后,由于学员类型多样,培训标准也不同,而且学员在专业素质和思想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大多带教老师对学员关注较少,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清,不能按培训标准对身份不同的学员进行针对性的带教,造成规(住)培学员质量较低,学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培训学员中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且工学矛盾突出

规(住)培对象包括所有拟从事或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以及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需要接受培训的学员。在规(住)培系统中,按照学员来源分为本院和外院学员;按照学员类型分为专科、助理全科和全科三个方向。外院学员中的全科医生,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他们大多作为各自岗位的骨干医生,基本无法实现完全脱产培训,导致工学矛盾突出。由于社区和乡镇面临的患者较多,医院本身也存在人员紧缺的问题。当规(住)培基地都不能完全理解培训制度时,社区与乡镇更是不能领悟。所以在出现工学矛盾时,学员原单位的意愿占主导地位,因此就出现了培训被暂停或者不到岗的现象,结果就是轮转顺延,甚至退出规培(训)。显然,并不能完成规培(住)的任务。

三、对策分析

(一)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1.整合管理权限

为实现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践技能的临床医生的目标,需要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形成一定的权责角色结构。因此,切实发挥该医院领导小组与专家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各专业基地负责人的积极性首当其冲。

其次,充分利用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自2015年12月,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正式进入信息化管理,学员从报名招录、排班调控、日常考勤到过程考核都在这个系统完成。管理者的工作也应该顺应潮流的发展,强化系统内的管理。这就需要在管理系统内为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及各专业基地负责人分配账户和权限,让管理者真正进入管理系统,切实发挥管理与监督的职能。同时,加强与医务科、人事科、财务科、信息科等协同科室的联系,各科室间加强通力协作,提高对规(住)培工作的统筹安排。

2.激发管理热情

仅仅依靠明文规定的组织没有凝聚力,组织目标就难以实现。目标的实现需要价值观与使命感作为强大的支撑,以此建立共同的愿景――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不仅需要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还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因此,领导小组与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必须与绩效挂钩,各基地负责人的工作要与学员的过程考核成绩相关联,在一定的周期内对考核成绩较好的专业基地给予奖励。这种资金的来源可以按照《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议书》第七条,中央财政补贴中20%用于培训基地教学实践活动的补助的规定,从中划拨适量的款项,由财务科按工作完成度及考核状况给予发放。提高管理者参与的积极性,在满足管理者最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提高组织管理的管控度

1.加强过程管理

在医院管理当中,我们需要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每个过程的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在规培(训)中,过程考核应作为考核的重点,过程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考核成绩是培训效果最直观的表现,如何最真实地反映培训效果,需要严密的考核体系。对于在培训方向,培训年限上存在差异的学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在理论考核上,需要联合利用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和添加考核题库,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相同专业的学员的考核内容不完全相同,实现“一人一卷”的个性化管理。在技能考核上,参照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的方式、标准及评分细则,以高标准和高要求进行考核,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对于口腔科、放射科、神经内科等专业性较强的学员,对考核内容的专业性需要做出更严谨的设计。由组织考核的部门定期总结理论和技能考核的结果,将学员考核情况反馈给派遣单位,使考核结果信息化、公开化。作为送培单位,也应主动向在外院规(住)培的学员要求定期反馈培训状况,相互学习经验,实现过程重在规范,产出重在同质。

2.调动学员兴趣

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没有自下而上的反馈是缺乏控制力的,会形成一种管理者理想的管理,而不是对管理对象的管理。科教科是与学员交流最主要的部门。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周期最长为三年,就目前规(住)培系统来讲,每一年都会有三种届别的学员同时存在。因此,在学员中,可以按届别、专业和培训年限的不同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领导班。以座谈会的形式定期反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训后的收获和感想、工作态度和心境的变化以及通过培训最终想要获得的结果等。让学员通过比较,对自我的培训作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学员领导班的维持也要通过物质利益维持,规培(训)基地以奖金的形式补贴。提高学员的积极性,让少数带动多数,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培训质量,实现产出重在同质的目标。

(三)增强对规(住)培的重视度

1.提高思想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思想上的波动对行为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对于规(住)培,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从分管领导到各专业基地负责人,再到科室的带教干事和带教老师,必须让他们认识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项必须执行的政策,培训学员不仅仅是临床劳动力的补充,要切实履行对培训学员的带教和管理。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适宜途径,宣讲政策、宣讲工作、宣讲实例。让各级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意义,当然,这种重视不能只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更要具体到行动上。因此,必须将教学工作作为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业绩指标,计入工作绩效,以提高各级医务人员履行带教和管理职能的积极性。

2.增强目标意识

目标管理是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制定即目标起点,结业考核合格即目标完成的终结。通过过程考核是参加结业考试的必要前提,各规培基地(训)的培训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由于学员培训的专业及年限不同,基地应根据不同专业学员在同一科室轮转的时间为基础,以季度为结点,每季度组织一次过程考核评优活动,获优的学员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员,一年度中有两次不合格,给予警告批评处分;两次以上者,轮转时间根据不合格次数顺延;不合格次数过多时,给予退出规培(训)的处罚。当然,出现以上任一情况的同时有严重违反医院相关规定,或者造成医疗事故的,同样要做出强制退出培训的处罚。各科室必须严格要求、严格遵守,为实现规(住)培的最终目标提供政策支持。

(四)面向基层需求

1.坚持把握正确方向

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点是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培养和充实住院医师队伍,建立并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群众提供合格的医学人才。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人员,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中,专科医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全科医生作为培训的重点,比例较低。

首先,这就需要扩大招收范围,向地市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倾斜,重点补充有名额空缺的全科专业学员。

其次,规培(训)基地应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全科医生培训时间为2年),基层服务(实践)的培训点向规(住)培学员所在的医院倾斜。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才能牢牢把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坚持面向基层需求的方向不偏移的正确方向,实现群众“小病不出门,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2.坚持鼓励人才对流

坚持严守产出、重在同质的底线不突破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和生命线。同质的目的是实现地区间医疗水平的平衡,这首先就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身提高对全科医生培训的认识,提高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在政策上鼓励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医疗水平。在基层全科医生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政府对医院的补贴。

另外,规(住)培基地医院可通过“对口支援”的形式对委派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的补充,缓解基层人力不足的压力,进而解决工学矛盾。同时,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基层医院进行宣传教育,规范基层规章制度,完善科室管理,改善医疗技术条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连续性,实现双向共赢。

四、结束语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自20世纪初开始,不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融入国家医改的重大任务中。各级卫生组织也积极响应国家医改的号召,义无返顾地推进这项事业。该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虽然起步较晚,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在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在医院自身的积极努力以及学员的热情参与下,任何困难与挫折都会解决。我们相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定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麻师宇,孙美平,王慧,等.国内外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况及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5,(31)11:1580- 1584.

[2] 梁东.医院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J].中国医院,2007,(11)6:33- 34.

[3] 祁敏,陈华江,魏显招,等 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4):7- 8.

[4] 张红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问题与对策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3(11):58- 59.

[5] 田冬杰,赵中辛,谭军,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改革的探索[J].Chinese Health R esources,November 2011,(14) 6:372- 374.

[6] 朱海珊,王晓曼.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8):73- 76.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2

一、新员工岗前培训需求分析

岗前培训是医院内部的培训需求,医院要求新员工掌握的工作流程、医院文化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根据员工岗位说明书和新员工现有知识和技能制定培训计划。

二、培训方案制定

为了使岗前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培训需求分析,我们制定了新员工培训目标,即通过培训,使新员工了解岗位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方面规范标准促进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的提升,达到成就自我的职业发展目标。

1.岗前培训方案主要由医院人力资源科负责制定,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办公室、感染办、总务科等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进行。

2.拟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和目标。根据《中航工业西安医院员工培训大纲》,在历年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目标,做好《新员工岗前培训安排》。

3.做好院内培训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在人资科实施岗前培训前2周,由人事科与各科室沟通联系,并将《员工岗前培训安排》发至各科室,让员工明白培训计划、时间、地点与培训内容。通知培训老师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

4.做好培训场所的联系、布置等工作,准备好培训材料与签到名册。

三、培训内容的选择

培训内容分为两部分,公共课培训和业务培训。每一位新员工到了新岗位后,都有一段心里适应期,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跨入职业新起点,将状态调整到位,是岗位教育的主要内容。

1.第一周进行公共课培训。公共课培训即医院文化培训、规章制度培训。

(1)医院文化培训旨在让新员工了解医院的历史、宗旨、精神、发展方向、前景。

让新员工明白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病人,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要求新员工:①严抓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培训。②懂得换位思考,提高服务意识,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监督医院的服务。③勤于思考,构筑个人和医院发展的平台。医院通过优秀病历评选,奖励业务考核先进的员工,鼓励员工参加学术活动,提升医务人员总结能力和科研兴趣。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制度培训,试图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发展平台。 转贴于

(2)规章制度培训。新员工不可能在开始就熟悉医院所有规章制度,岗前培训就是让他们了解遵守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薪酬制度、培训制度、员工考核制度、安全规程、员工行为规范等。

(3)熟悉医院环境。让新员工熟悉与其工作、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门和场所,如财务部、医务科、人事部、办公室、护理部、食堂、活动室等。

2.第二周进行业务培训。业务培训主要指专科培训,主要是医院15 项核心制度和操作规程培训。要求新员工了解本部门的主要职责、基本工作流程及本部门的特殊规定和最基本的岗位技能。

四、授课方式

岗前培训形式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根据本院工作的方式,培训采取集中讲授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多媒体示教进行培训。这种授课使新员工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方法,激发新员工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培训效果。

授课教师由职能部门负责员工培训的教师和临床主治、主管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各职能部门按《新员工岗前培训安排表》的要求,详细讲解各职能科室工作职责及相关制度,同时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让新员工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五、培训场所及设备选择

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场所选择在医院会议室和工作现场。

六、考核与建档

1. 组织考核。医院要求员工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全面授课完成后,医院组织相应考试或讨论,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2.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内容,考核结果,员工讨论情况。这些作为正式聘用的依据,同时也为明年的岗前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七、培训效果分析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3

关键词:医学教育;住院医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23--01

医学教育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个医学生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只获得了在工作中能够使用得上的10%的医学基础知识,其余90%要通过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才能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住院医师接受严格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掌握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我校人才培养,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我校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

一、我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情况

1988年,我校在军内最早参加了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试点工作。自199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工作的通知》以来,学校坚持以临床专业学位为导向,引导住院医师(Resident,R)通过参加规范化培训,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Medicine,M.M.),晋升主治医师(Attending,A),再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Doctor Of Medicine,M.D.),形成了R-M(M.M)-A-D(M.D)两段三站式培训模式。

该模式在2003年正式确立并运行,6年来,我校三所医院共有626名住院医师参加了规范化培训。其中,五年制本科毕业生311人,七年制和硕士研究生315人;已完成培训者239人,正在培训中的387人;参加全程培训的275人,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的351人;500人通过了全国医师资格考试;60人通过培训获得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88人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198人完成培训后顺利晋升主治医师,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我校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验

(一)领导高度重视。我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末,当全国试点刚刚开始,当时的校领导就决定,要积极参加到试点工作中去。2003年,校党委从附属医院医师队伍的实际出发,为了避免研究生教育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果断作出“住院医师不参加脱产研究生培养,通过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临床能力,在职申请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决定。这一做法,在全国卫生系统中是罕有的。但在学校党委的坚持和医院党委的支持下,该规定顺利推行,避免了受训者中途转考研究生而中止培训的弊端,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措施全面到位。

1 基础培训阶段。各医院参照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的培训细则,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订了具体的轮转计划,涵盖了10个二级学科和18个三级学科。培训前,受训住院医师必须先接受岗前教育,明确轮转目标,熟知轮转计划。医院邀请著名医学专家开设人文讲座,树立廉洁行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和良好医风。培训过程中,教研室给每位受训住院医师及培训教员定期发出规范正式的轮转通知,明确其交接日期、下一个轮转科室、报到日期,提醒受训医师及时上交上轮科室考核成绩及科室反馈。

2 提高培训阶段。此阶段的参训医师已明确学科方向,医院针对受训者不同的专业,为他们个体化安排培训计划。参训医师主要在本学科内部和密切相关学科的轮转学习,以期在诊疗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这一阶段,多数科室都安排了一对一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负责受训医师的医疗工作能力及科研工作能力的指导,并定期督促住院医师的学习和工作。

3 学位申请阶段。受训者在完成规范化培训的第一、二阶段后,鼓励他们申请临床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学校训练部和研究生院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安排进入学位课程的学习。

(三)考核严格把关。为确保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得到落实,每位住院医师人手一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册”,由住院医师本人如实填写培训情况,带教老师、科室主任进行核定签字,最后由教研室主任签字核定。另外,根据学校规定,规范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晋升主治医师。6年来,学校和医院机关严格把关,先后有17人因为培训不合格而延迟晋升。

三、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主动适应变革形势。根据国家卫生部部署,住院医师培训将逐步过渡到专科医师培养,从形势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多的变化。实施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是卫生人才建设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主动适应并参与其中。做好住院医师培训与专科医师培训的交接工作,加快推进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4

关键词:新职工 岗前培训

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是加强医院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的开端,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1]。岗前培训可以了解医院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特别是医院的核心制度和各类岗位、人员、流程的行为规范。熟悉奖励和处罚机制,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培养团结友爱的团体意识。便于掌握部分基本技能,如信息技术、急救技能、病案书写规范,熟悉掌握与领导、同事、患者的沟通技巧。我院自2008年以来,经过8年的摸索和实践,建立了较完备的岗前培训体系,培训效果显著,取得了宝贵经验。

一、岗前培训计划必须科学,内容必须结合工作实际

规范的岗前培训必须建立在科学、完善的年度岗前培训计划之上,培训内容以医院文化理念为出发点,兼顾年度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根据培训内容对培训的形式、时间、地点、要求、师资、评估、负责人等做出详细的计划。时间、内容调整随需而动,针对新员工的岗位、类别设置培训时间,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适合的培训形式。提高新员工的学习兴趣。我院按照医院制定的《新职工岗前培训方案》要求,形成了主管领导负责,人力资源部统筹管理并负责具体实施,各职能科室包括党委、团委、工会、医务处、护理部、科教处、感染办、医保办、保卫科等的配合,形成了从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到培训结束的总结、评价、反馈、改进的组织管理体系。

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医院新职工,他们感到最困惑、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今后在职业道路上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取得成功。针对这些问题,在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班上,医院领导有的放矢地介绍医院历史沿革,医院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使新职工选择在本院工作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介绍本院专科特色、学科地位、医教研新进展,有利于新职工稳定专业思想;介绍医院发展前景,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使新职工对前途充满信心;介绍医院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科研管理条例、各项激励奖惩办法,使新职工从同样的起点、同样的规则、同样的机会,公正地参与竞争;介绍医院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地位及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使新职工有一个近距离可以学习的榜样,从而引导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建立一个长远的努方向和具体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并指导他们制定一个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将在今后的职业生涯管理中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和修订。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引导新职工为自己设计未来。新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目标确定、发展策略、规划修订等环节。自我评估:客观地看待自己,充分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包括学历、经历、性格、兴趣、智商、特长、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环境评估:指各种外在因素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影响。如医院发展前景、学科专业发展前景,医院可能给自己发展提供的机会,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目标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2015年我院新职工岗前培训自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其中,8月下旬为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行业法律法规知识、医院规章制度和医院文化建设等等;包括院史介绍,防火、防盗等安全教育,员工奖惩、福利政策,基本礼仪,医院信息系统操作知识,医院设施、后勤保障、宿舍管理,人文医院介绍,外出学习、进修、继续教育及爱婴医院知识,医保政策,医院科研管理政策,职称、工资绩效、职工假期管理政策,财务制度及医疗收费规定等,医院预防保健管理相关政策,人才培养政策、合同签订相关政策等,门诊工作制度、流程、服务规范,职业道德教育等等。《病历书写规范》是岗前培训中非常重要的授课内容,但又是授课者和听课者感到解析条文最多和内容枯燥无味的课程。因为上岗前的医学生急需写好病案的能力,选择这个时期结合电脑课件使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很快能初步感受到病历书写与临床实际工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帮助衔接好医学生到医生的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9月上旬为业务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医护基本操作技能以及重要的法律法规。参加培训的人员包括了43名在编医师,92位合同制卫技人员。2015年新职工岗前培训共计划39项课程,其中,涉及法律法规等课程18项,专业技能及操作课程21项。培训工作由各职能处室安排人员授课,22位职能处室的负责同志和13位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参加授课,高级职称18位,中级职称17位;职能处室处长亲自培训达到95%;临床医护人员授课老师多年来承担授课任务,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

住院医师岗前教育,首先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训。医者德为先。职业道德在不同的职业中有不同的体现,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工作者来说,遵从医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尤为重要。加强医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医学专业的实际出发,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的荣誉感,只有爱岗,才能敬业,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报告等,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德以廉为重,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还要时刻提醒大家要把患者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拒收红包,拒绝回扣,拒腐防变,做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更要做到急患者之所急,对患者要做到耐心细致,作为医者,更要有一种大爱的精神,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病患。

医院文化的学习,使新职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医院的一分子,提升新职工的自豪感及共同责任感。努力培育“医院、医院员工、患者三者是利益体”的价值观,更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成为有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医生的医德修养与病人的生命安危和健康直接相关,充分认识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价值,真正担负起关乎健康和生命的医学科学所赋予的义务和责任。有效医患沟通,可以减少不安全的问题发生。医生沟通技巧和沟通六要素的内容的掌握和应用,为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打下了基础。医生沟通技巧及六要素、患者安全目标,把这两者融为一体,从自身行为做起严格行为规范,以患者安全为目标,达成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规章制度医疗纠纷处理办法、传染病法律法规以及人力、医务处、院感、医保、科研教学、工会和共青团等部门制定的其他制度内容,由于培训时间较短,部分内容可以用授课的形式完成。

岗前培训期间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让每一位新职工对规章制度、医院行事规则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印象;二是让每一位新职工熟悉了职能处室工作范围和风格,以及工作重点有了基本的了解;三是让每一位新职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135位新职工通过考核测试,平均成绩95.13分,另外92位合同制人员取得了市人社局颁发的“健康管理师”证书。

二、岗前培训的评价和总结

为确保岗前培训计划落到实处,取得培训的预期效果,在岗前培训结束后,牵头负责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的职能部门根据岗前培训现场情况以及考核情况对组织岗前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培训实用性、授课深度与广度、授课条理性这四个方面,护理专业满意度最高;培训效果方面,临床专业满意度最高。同样显示新职工建议分专业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注重培训内容实用性。培训内容越有实用性,对新职工的吸引力越大。加强培训针对性。系统了解新职工的组成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分布,加强岗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根据人员不同的学历、专业进行分类,使各类新职工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学习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细化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在授课形式上,还比较单一,灌输方式比较多。

2016年新职工岗前培训将围绕“气氛和谐轻松、效果十分明显、评价科学规范”要求做好计划、部署、组织、落实和跟进。一是授课内容和时间安排上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归并,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授课方式上,要求授课老师要结合讲课、提问、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形象生动授课;三是加入新职工对授课评价打分的环节,并根据评分情况评选出岗前培训最受欢迎的授课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效果较差的要求改正;打分不及格的更换讲课老师;四是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配套,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贯通的人才培训测评系统。

三、结束语

规范的培训,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团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无止境、培训无终点.在搞好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如何继续加强员工的岗位培训,促使他们跟上新形势、适应新常态,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成为一名医院员工,是摆在医院面前的又一课题。岗前培训对新职工核心能力培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同时也看到了新职工核心能力的薄弱之处以及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对新职工岗前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另外,有研究指出[2],新职工岗前培训应与其在医院的后续培训相结合,保证培训环节前后衔接,培训内容完整且不重复,以提升医院培训工作的效果。通过研究,医院管理者将采纳此建议,在完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搭建新同志从岗前到各阶段培训的核心课程,增加新职工培训内容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5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6

1.1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师(医科学生)的意义

医学教育由3个不同阶段组成,包括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一个医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只够满足毕业后需求的10%,其余90%要靠医学继续教育取得。所以,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以后的重要阶段。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培训对象是当年毕业未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应届医学本科生,他们面临着培训后的再就业问题。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要求的工作能力,它由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主要体现在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而这几种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

1.2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床位数、硬件设备、医师教育背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然而真正能反映出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的是看其是否拥有安全、有效的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手术、药物治疗标准及能否被全体医务工作者掌握与执行。规范化的医师培训能够帮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系统地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效率,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卫生资源。

2药学教育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的作用

随着药物品种和药害事件的日益增多,医师对药物性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国内外用药规范的需求就越发迫切。然而,目前的规范化医师培训往往忽视药学知识和合理用药能力的培养,致使医师用药信息多来源于药品说明书或者医药代表的“指导”,导致医师在药物治疗中随意化、尝试化和无序化严重。例如,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或联合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给药方法不当、给药次数不正确、重复给药、药物的溶剂选择不当、过度使用高档进口药品等,高昂的药费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滥用药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某些事件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都医药》记者曾就“看感冒需多少钱”对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暗访,发现感冒药价格最多可相差达15倍。对于药物自身的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对同一种疾病的敏感性、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治疗作用差异、医师在治疗病患过程中对病程进展的观察如何做到规范化、把医疗过程中的失误减少到最小等,都可以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通过药学教育得到最优化解决。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诊疗水平的高低,其中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则是诊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报道显示,导致全球死亡患者的原因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为此,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最有效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规范化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药学教育。此外,在药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年代,如何帮助临床医师找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廉价且适合患者个体化治疗的药物,是摆在所有临床医师面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强化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药学教育非常有必要。

3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如何开展药学教育

3.1将药学教育纳入规范化医师培训大纲

自1999年我国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中,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系统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加入药学教育不仅是对以往药学教育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医师药学知识的局限,更是对现有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一种尝试,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西京医院在制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创新性地加入了药学教育环节。在大纲中,对于药学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了详细描写,同时对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也进行了量化处理,对培训内容、时间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重点增加参训医师对临床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标准的掌握,使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临床上常见的重复用药、错误用药、不恰当用药的现象。经过近3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参训医师在药品相关信息的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水平等方面比同级别医师具有明显的优势,突出体现在大处方、无适应证用药、违反经济学用药等方面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同级别医师。为此,西京医院在2011年获得了原国家卫生部“全国医院药事管理优秀奖”。

3.2通过任务和兴趣引导药学教育

药学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虽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很难系统、全面地让参训医师掌握所有的药学知识,但是可以通过大纲制订有针对性的任务,以完成任务来强化关键点知识的学习。例如,针对“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行动”中各项指标和规范执行的内容时,首先将参训医师分成两组,然后选择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的真实病例,让两组参训医师分别讨论存在的问题,并互相评判,最后由带教老师指正,最终参训医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剂量、时机和疗程等内容耳熟能详。通过上述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参训医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参训医师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参训医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3年军队抗菌药物飞行检查中,西京医院获得全军第一。以兴趣引导的教学方式在药学教学实践中也经常被采用。兴趣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参训医师积极思维,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培训大纲》中要求参训医师必须掌握8~10种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时,可以让参训医师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病种。他们有的是为了治疗自己亲友的疾病而作出选择,有的是为了今后的工作领域需要而作出选择。这些疾病基本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临床常见病种。这样,参训医师在学习中就有了针对性、自觉性、主动性,有了“核动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据文献报道,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增加10%,则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1%。因此,在规范化医师的药学培训中,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指南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培养规范化医师的合理用药思维,西京医院依托军队“十一五”和国家“863”课题建立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并应用到临床和规范化医师培训中。该系统将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指南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参训医师提供随需而得的药学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近2年的应用,参训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从原来的10.2%提高到了71.9%。

3.4建立医师药学教育培训考评机制

制度本身的激励性和约束性决定了没有完善的制度工作将很难开展。规范化医师培训药学教育不是短期行为,不是通过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考核制度。我国医师规范化教育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使制度的约束性涵盖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同样,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药学教育考评体系也应重视参训医师药物治疗规范性和合理性的考核。在《培训大纲》中,将药剂科“出科考核”分为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首先,由药剂科和相关科室专家组成考核小组,针对住院医师选择的疾病进行合理用药思维模式考核,不合格的医师给予1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需重新进行药学教育培训,即在药剂科重新轮转。同时,将考核与参训医师的“超劳”补贴和学分挂钩,对不按药物治疗标准用药的医师视情节轻重实行30%、50%和100%的三级扣罚标准,对造成医疗事故的医师要追究本人和相关带教老师的责任。随着药学教育在医师培训考评中的推进,全院医师的药物治疗水平趋向合理,全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均呈下降趋势。结合国家临床路径的推行,西京医院“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2488.53元,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3050.84元;总体“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5.72天,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7.15天。

4总结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7

重点是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对招收对象、培训模式、培训招收、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和考核认证等方面的政策性安排。

《意见》指出,“5+3”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意见》明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是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对象为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高等院校医学类专业(指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中西医结合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培训基地原则上设在三级甲等医院。

财政给予必要补助

《意见》明确,机构编制部门在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时,将有关机构承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作为核定编制时统筹考虑的因素。

培训对象是培训基地住院医师队伍的一部分,享受相关待遇。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委派单位发放的工资低于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工资水平的部分,由培训基地负责发放;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与培训基地签订培训协议,其培训期间的生活补助由培训基地负责发放,标准参照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工资水平确定。

在经费保障方面,《意见》提出,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对按规划建设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并对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

逐步与专业硕士教育衔接

《意见》提出,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逐步统一两者的内容和方式。取得规培合格证书并符合国家学位要求的临床医师,可授予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要求,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取得规培合格证书。

在执业注册上,规范化培训前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培训对象,应当将培训基地注册为执业地点,可不限执业范围。培训期间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可在具有执业资格的带教师资指导下进行临床诊疗工作。培训期间,可依照《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培训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执业范围和地点,依法办理相应执业注册变更手续。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8

关键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教学

1师承教学是传统中医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阴阳学说”、“精气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的支撑下逐渐孕育而出的医学体系,千百年来守护着华夏先民的繁衍生息。中医学依靠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得以流传并发展至今,从师承授受到院校教育,中医教育模式经历了漫长时期[1]。师承,又称“亲炙”,是指通过以师带徒形式进行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并在此过程中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以使徒弟有所继承甚至丰富、创新的中医药教育方法[2]。师承教学是传统中医人才培养的主体模式,也是中医学术流派思想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传承性与实践性特色。古有黄帝师于岐伯,扁鹊师于长桑君,金元以降,更见刘完素二传罗知悌,罗知悌收徒朱丹溪,创“河间派”,张元素传艺李东垣、王好古,立“易水派”,师承教学在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师承教学具有周期长、人员局限化、官方认定和监管困难等弊端[3],当代规培作为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经阶段,也是青年医生临床知识技能提升的重要节点,将师承教学搭建于现有规培上,是保留中医传统人才培养特色的合理化、现代化可行性方案。

2探索突出师承教学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

现代中医药人才应在掌握现代医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中医药传统思维方式、实践能力与人文精神,形成中医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具有其独特性,要想培养出符合中医药发展需求、保持中医药发展特色的现代医学人才,就不能单纯嫁接西医人才培养方式,中医规培模式应突出中医特色[4]。将中医药师承教学模式与现代规培制度相互融合,探索突出师承教学的规培模式,是培养出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特点及要求的可行性方案。虽然目前中医规培已将师承教学纳入其篇幅中,但并未凸显其独特地位,且具体实施细则也未明晰。形成突出师承教学的中医规培模式,主要在于以下几个要点。

2.1突出师承教学主体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2015版)将规培过程划分为基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两个阶段,仍强调临床科室轮转过程,医生主要集中在各临床科室轮转学习。虽然科室轮转对于住院医师技能提升必不可少,但培养中医药人才应符合其自身特点,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搭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离不开师承教学,在规培过程中,应当为师承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一步细化师承教学细则及要求,把控师承教学质量,决不能流于形式,方能达到培养合格中医规培医生的目的。

2.2将师承教学贯穿

规培始终2017年中医规培工作推进会上也强调师承教育应贯穿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始终。师承授受要求积年累月跟师临证、经典学习,收集、整理老师的学术思想,并能为己所用,有所发挥,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在时间上,应当要求自规培开始即选定师承导师,并实行整个规培期间的全程化带教,与科室轮转并行,以保障跟师学习的合理周期而不是单纯的一周一次的门诊跟师。

2.3突出名中医关键要素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规培中的师承教学,应以名中医为带教主体,突出名中医关键要素,明确限定临证年资、学术地位、医德医风等条件,形成严格的《师承导师遴选标准》,保证师承导师队伍的高层次。一方面,能保障学生学有所获,使得师承教学真正取得成效;另一方面,德艺双馨的名中医们是中医学宝贵的资源,学习、整理、继承、发展当代名中医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发展的急切要求。

2.4强调经典理论学习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为后世杏林中人奉为圭臬,任何中医的学术传承和创新都离不开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基石,“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三位一体的优秀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缺一不可,忽略了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师承教学更是空中楼阁。在规范化培训中,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内容必不可少,可开展类似于“名医大讲堂”、“中医经典课程讲座”、“读书会”等教学活动。

2.5注重中医传统文化培养

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孕育而生的,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理论体系更是一脉相承,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医药人才不仅应具备中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培养,《大医习业》:“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基地在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应适当组织中医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内容,以羽翼中医理论知识的提升。

2.6细化质控管理

在规培过程中应当形成严格、细致的师承教学质控管理,把控住院医师跟师过程,保障师承教学成果。由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定期查阅跟师签到记录、成果考察、病案梳理、心得撰写、老师学术经验总结及师生诊后问答等,形成阶段性跟师成果考核机制和师生互评机制,促进中医学术传承和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使得师承教学在中医规培和中医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实践经验

天津市某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自2014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切实履行规培基地培训任务,积极进行提升规培质量的探索和实践。自2017年起,基地采取突出师承教学的中医规培模式,主要包括上文所述的突出名中医要素以及开展“名医大讲堂”、“中医经典课程讲座”、“读书会”等教学活动等要素。基地师承导师情况,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规培学员考核情况,由此可见突出师承教学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能提高规培学员中医综合技能水平,在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9

关键词:检验医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目前,检验医学理论和技术发展迅猛,大量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不断应用于临床检验,新的检验项目日益增多,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断更新,包含的实验诊断信息更加丰富,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几乎涉及临床的每一个学科[1]。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检验医学的工作任务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还必须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正确解释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充分挖掘实验诊断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和检验技师之间缺乏互动,工作逐渐脱节,一方面检验科开设的检验新项目,因临床医师不清楚或不完全了解其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而放弃选用,阻碍了检验新项目的临床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的检验项目,检验科又没有开展,导致医技双方的工作均处于被动地位[2]。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医院临床实验室(检验科)越来越重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并逐步设立了检验医师工作岗位。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将检验医师纳入专科医师分类,并实行专科医师准入试点。目前,我国尚未开设专门培养临床检验医师的本科教育专业,检验医师的培养完全依靠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09年国家教育部决定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随着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又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二者有机合一[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培养检验医师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文从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检验医师培养中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

1检验医师岗位的定位

1.1检验医师岗位设置的依据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检验医师属于病理学科。美国病理学家协会成立已近100年,有力地促进了检验医师的成长和发展。在国内,检验医学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起步较晚,尽管在2003年就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标志着我国检验医师的正式诞生,但由于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资格准入、岗位职责、职称晋升等配套制度和政策还处于空白或不完善阶段,因此阻碍了检验医师队伍的发展壮大[4]。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诊断性检验报告应当由执业医师出具;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解释和咨询的服务。该规定为检验医师岗位的设立提供了法理依据。

1.2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新变化,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科)的工作定位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重视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提供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也势在必行,现已推出了多个诊断性报告模式的专家共识[5]。检验医师作为临床实验室和临床医师交流、沟通和咨询互动的桥梁,是提升检验医学服务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2006年全国检验医师分会《第三届检验与临床高级研讨会》首次提出了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近年来,关于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在业界讨论非常热烈,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主要概括为[6]:(1)指导、培训临床医护人员正确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运送;(2)对检验项目及项目组合的设置、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提供解释、答疑和咨询服务;(3)参与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和临床会诊,从实验诊断角度提出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4)掌握临床医学发展动态,及时开设检验新项目,结合临床诊疗需求合理制定检验项目组合,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检验项目及组合的诊断效能;(5)参与检验质量全程管理,审核检验结果,出具、签发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6)准确收集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检验效率、检验质量、服务质量的反馈意见,并组织持续改进;(7)承担科研和教学工作。

2检验医师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检验医师的岗位职责看,一名合格的检验医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检验医学理论和检验操作技能,还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知识和诊治经验,才能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由此可见,检验医师需同时具备执业医师和检验技师的双重任职资格,资质要求几近苛刻[7]。一方面,检验医师要熟悉检验科所开展的各种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检验结果解释、质量控制等业务环节,并能承担部分日常检验工作,负责检验结果的审核,签发诊断性检验报告。另一方面,检验医师应具有足够的临床医疗知识、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活跃的临床综合思维、良好的交流能力,才能做好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和咨询,才能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指导和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才能对细菌药敏、基因测序等检测结果出具分析型检验报告,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将有限的检验结果有效转化为高效的疾病诊治信息,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合格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

3.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满足检验医师岗位职责要求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随着学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标志着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面推开[8]。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学位、学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有效沟通能力为目标,使学生成为能够将实验室检验与临床诊疗相结合,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即培养“能看病的医生”。由此可见,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提高临床检验医师理论素质、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教育目标与检验医师岗位职责要求完全一致,成为了我国检验医学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3.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合检验医师的培养

目前,检验医师的培养主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9]。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区、市)须在2015年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按照该方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限为3年,主要采取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学习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3“双轨合一”的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欢迎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都是培养临床应用型高级人才,相同的培养目标使二者实现了“双轨合一”,这不仅不会产生冲突,而且还能相辅相成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3]。“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通过毕业答辩后,可同时获得《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即受训学员在完成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的同时,又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为受训学员节约了培训时间,有效提高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效益,深受检验医师培训学员的普遍欢迎。近年来,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有理由相信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必将成为未来检验医师培养的主渠道。4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4.1医学检验技术本科教育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脱节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该目录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这就意味着2013年之后医学检验将不存在,而都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与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但学科性质为理学,定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越离越远,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完全背道而驰。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由此可见,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不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检验医师的未来发展之路被堵死。这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全脱节,严重阻碍了检验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因此,强烈呼吁改变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模式,从检验医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出发,建议尝试设置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方向)本科专业。4.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有待完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并轨后,临床规范化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其中检验医学科的专科训练为22个月。从培训时间安排看,11个月的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学员是合理的;但对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学员来讲,由于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缺乏的是临床诊疗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是似乎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医学检验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商讨。另外,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为3年,临床科研创新研究、论文撰写以及答辩的时间仅为3个月,导致科研实验研究和毕业论文准备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多多少少与临床轮转培训存在时间冲突。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总之,从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岗位职责要求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均能较好地满足检验医师的培养需求,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既能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能使学生获得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和学历教育,对有意从事检验医师工作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检验医师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其培养模式有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封忠昕,陈琦,闵迅.检验医师的困境与出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569-570.

[2]马红雨,朱美财,吕建晓,等.我院检验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81-182.

[3]黄彬,陶丽华,唐乾利,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现状及实施“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19-21.

[4]张竹君,粟薇,邹丽琴.检验医师何去何从[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5):707-708.

[5]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感染性疾病快速诊断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肠道感染性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4):1083-1086.

[6]张继瑜,裘宇容,杨佳,等.检验医师培养的实践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7):904-906.

[7]石应康,秦莉,王兰兰.从医学教育和医院管理看检验医师的定位和培养[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3):1-2.

[8]王凤超,朱安友,胡建国,等.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会[J].淮海医药,2014,32(3):302-303.

正规的中医培训篇10

关键词:医院培训;现状;对策

培训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具有技术密集型的单位,高质量高效率的培训能促进人才队伍素质水平和医院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科学规范的培训工作,才能真正彰显它的价值。然而目前医院培训工作只是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不乏只是为了完成培训工作而培训的现象存在。培训工作的落后导致了医疗质量差、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增多、医院管理混乱、人才流失等问题。因此,必须真正认识医院培训的重要性,针对问题采取对应的对策才可以帮助医院提高竞争力,帮助个人实现职业价值。

1医院培训的重要性

1.1对医院而言,培训是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的需要,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发展兴衰的关键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只有创立属于自己的拳头品牌技术,向患者提供独一无二并且优于竞争对手的医疗服务,才能使医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探索、沉淀、确立、维护和增值创新的过程,是对人的知识和潜能不断的开发和使用。开发人力资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培训,培训是医院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

医院绝大多数员工的日常工作要直接面对病患及其家属,对其提供重要的医疗服务。因此,如何与病患交流、服务以及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1]。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可以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更新医疗知识,提高服务能力,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就医环境,除了医学技能培训,文化、管理等培训也能打造医院的软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气氛。因此,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医疗技术的提升、和谐环境的构建等等这些与医院发展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通过培训来获得,培训对于医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对员工个人而言,培训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主要途径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个人的价值实现依托医院构建的平台,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医院的员工培训体系时,要重视和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目标是使员工与医院目标相同,步调一致,成为互利互赢的整体。对于员工而言,在学校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尚未满足职业发展的真正需要,要想取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除了在本专业里继续深造,还得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医生不仅仅靠在学校学到的救死扶伤的技术,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来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有掌握管理能力、沟通技巧、协调能力等等协的知识技能,才能做好一个医生的工作。员工成长的每个阶段对自己的要求,想汲取的知识技能都不尽相同,因此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机会对个人成长、对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非常重要。当员工个人感受到在医院发展的同时,通过医院提供的培训自己也获得了成长,实现了个人价值,认可了医院的文化,这种认同和信任使得员工愿意在岗位上作出最大的努力,愿意为集体的发展添砖加瓦,加强了医院的凝聚力[2]。

2医院培训现状分析

尽管每年医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培训中去,院内外组织了多种培训,员工也比较积极的参加学习,但是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医院培训管理存在有培训没管理,有投入但产出不显著,有需求未能完全满足,有计划但不实施,有侧重但不全面,主动学习没有很好的指引,被动学习效率低下等。

2.1对培训的认识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足够的重视 培训带有投入大,短期内回报低的特点,因为医院培训常见的问题就是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重视。培训即使列入了医院的发展战略里,但在执行中往往都流于形式,脱离员工实际需要和医院长远目标。谈起医院的培训工作,都能列出一二,但是深究下去不难发现其实做的不扎实,不到位。员工参加培训也只是被动的参与,真正能再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利用的很少,致使培训失效。同时,医院的年度培训计划缺乏科学的、规范的、长期性的规划,每年的培训都是独立的板块,没有延续性和改进性,使得培训工作处于疲沓、应付的状态。培训后期缺乏整体性评估,培训工作往往停留在为培训而培训的程度,效益低下,浪费大量资源。

2.2培训内容和员工需求脱节,培训满意度低 培训内容是培训的“灵魂”,一项以员工自我完善的需求以及培训管理者对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后确定的培训需求为基础的培训工作才是科学、有效的。员工自己知道“缺什么”,因此他渴望“补什么”,培训管理者知道组织未来要“干什么”,因此会计划组织大家“学什么”。然而培训管理者通常都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对员工现状缺乏全面性掌控,不了解员工到底需求什么,医院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往往根据比较模糊的培训建议和培训管理者的经验、想法来制定培训计划,使得培训计划片面,缺乏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不科学、培训内容与员工的F实需求脱节、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效能。

2.3培训后人员流失,造成负面影响 每个医院都面临着人才流动流失的问题。医院的初衷是通过培训既提高个人的素质,也能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然而现实中也不乏员工接受了培训后便跳槽的现象,这种消极的影响会降低医院管理者对培训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甚至可能不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培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的培训工作过于片面和不实用,培训效果的不理想,医院员工不能感受到来自医院对其自身发展的关注和引导,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找不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很容易失去对在医院工作的热情[3],医院整体工作氛围受到很大影响,从而陷入“培训后人才流失-对培训不再重视-员工失去在医院工作热情-人才再流失”的循环。因此,如何减少培训后的人才流失也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

2.4缺乏培训管理体系支撑,培训工作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医院对培训不够重视,培训组织工作始终处于初级阶段和松散的结构,只局限在制定计划、实施培训,仅以完成多少次培训为目的,与满足医院发展、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医疗竞争力的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医院缺乏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的确定、培训计划试试、培训效果评估等环节没有一个科学的管理,失去对培训工作的有力保障。

3医院培训工作的对策

3.1完善制度,重视培训工作 重视是做好培训的第一步。从确定培训目标到组织培训工作再到每位员工接受培训,需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层层抓落实,逐级明确相应职责。建立起规范的培训管理制度,明确各项具体培训工作的责任,制定医院员工培训责任分工实施方案,指定专门部门专人负责,强化信息沟通和协同反馈,及时掌握培训工作进度,分类指导推进员工培训管理工作。

医院每年应组织一次培训工作会议,作为一个独立板块来总结规划,避免混淆在其他工作里受到挤压或者忽略。针对培训管理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剖析建议。对培训工作完成质量比较高的和员工满意度高的部分进行分析、肯定,在下一年培训中继续保留并探索能否再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做得不够的,存在问题比较多的短板,需加强和改进的管理工作重点,并提出管理提升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医院培训管理现状、同行业先进培训水平的对比;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原因分析;改进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途径;改进培训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及培训进度要求等。另外,医院应对员工培训管理提升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逐年备案,提出要求,督查整改,跟踪落实[4]。

3.2做好培训调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进行培训前的需求调查是增强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员工的培训应从任务、组织和员工本身三个维度来进行需求分析。从培训任务维度看,在培训中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和医院发展需求,重点分析每个员工岗位的知识储备水平、岗位必需的技能和资格、岗位必需的态度和行为规范等,让员工培训满足员工岗位发展的要求;从组织维度来看,员工培训既服务于医院总体发展战略需要,也是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员工培训需求调研中着重分析培训项目和培训计划的持续性和规划性,突出从整体性上考量培训方案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保障后续制定的培训方案或规划能更好地服务于医院整体的发展;从员工自身角度来看,员工是培训的主体,培训目的是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满足岗位的需要,重点分析医院员工个人表现与岗位要求之间存在哪些差距,通过什么样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地改进其中的问题,也要结合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素养提升目标,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需求的内容和方向,从而,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5]。

3.3采取灵活多样培训方法,激发培训学习兴趣 采取多种多样灵活的培训方法,结合现代化培训途径,提供快捷有效的培训学习机会。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能激起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内部培训方式主要有:①专题讲座,这是医疗系统最受青睐的培训方式,专题讲座知识体系较全面系统,信息量大,集中学习,时间好控制,但这种培训方式的内容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需要有后续的学习保证。②角色情景演练,比较适合操作性强的培训比如护理、设备操作等,进入角色实施培训,亲身体验所处角色的特点,学习印象深刻,能激发培训主动性,可与实际工作实现很好的结合。③训练式培训,如礼仪培训、沟通技巧、应急演练等,亲身实践,感受直观,直接纠错。外部培训方式主要有:①学术交流会议,信息量大,解除理论前沿知识,开阔眼界,参训灵活度高,可增加与外界交流机会。②进修或脱产教育,通过阶段性的集中学习可以更深入更系统掌握内容,学习时间得到保证,有利于缓解短期学习带来的压力[6]。对于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医疗行业,到行业先进水平的单位进修或者攻读高一层次学历学位的学习很有必要。③拓展培训、体验式培训,适合于增强团队精神、锻炼个人意志、挑战自我等方面,有利于团队建设,加强集体主义观念。不同的培训内容套用不同的培训方式,灵活多变,特别是τ谂嘌凳奔浔冉辖粽诺囊轿袢嗽保利用合适的培训方式提供信息量最大的培训最受青睐。

3.4注重培训监督,提高培训的效能 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和救死扶伤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紧张忙碌、争分夺秒是每一位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尽管个人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强烈,但是宝贵的培训机会往往都会被挤压或者放弃,即使是对于强制性的培训,也存在着敷衍了事的现象。所以如何在不影响紧张有序的工作的基础上保证培训学习时间,需要合理规划员工的工作安排,挤出时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身能力。医院应当制定出相对固定的培训时间表,除特殊情况之外,这个培训时间表要严格执行。培训主管部门对培训人员的参训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运用 PDCA 管理工具,对培训时间的安排运转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建立医院员工培训时间参训人员数据库,掌握个人参加培训的情况。比外,医院还可以在晋升、聘任、竞争上岗等环节设置对培训时间的要求,从而要加强对培训的认识和主动性,改变散漫的学习状态。

3.5采集培训反馈信息,为做好下次做好铺垫 培训并不是一个单向维度的工作,它需要被培训者的积极反馈和建议。培训安排“由上而下”反馈信息“由下而上”,上下相通才能保证目标一致。参训的员工对培训的内容、方式、老师、甚至地点、培训机构的服务等等,都应有一个全面的评价。这些来自最真实的客观评价是组织者做好下次工作的依据,是下次接受培训人员的最好的福利。培训反馈信息对修正培训工作显得尤为宝贵。

4构建医院培训管理体系,提供医院培训的有力保障

构建医院培训管理体系,是做好医院培训的目标;待培训体系成熟完善的运作,又保障了医院培训正常规范的进行。医院培训管理体系包括如下部分。

4.1培训需求分析体系,这是管理体系的基础 将已有的培训纪录根据岗位类别、职称、年龄段、学历等划分不同类别整理归纳,分析每个类别的培训针对性,总结特点,尽可能做到有规律可循。利用调查问卷法、重点访谈法、座谈法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需求分析。通过自上而下统筹及自下而上反馈的培训需求分析体系,科学全面的掌握培训需求。这需要由多个职能部门以及临床医技科室员工代表等共同完成。

4.2确立培训计划体系,是管理体系的核心,根据掌握的培训需求分析数据结合医院实际发展确定培训计划,计划覆盖全院各类岗位各个级别人员,在把握总体原则的前提下,留有科室个人安排培训的机动部分,避免计划脱离实际,水土不服。计划在正式实施前需要经过反馈期,综合反映的建议和意见修正计划。培训计划的制定由领导层支持、各科室的配合下具体操作。

4.3实施培训体系,这是培训管理体系的关键,完善报批、审核、备案、跟踪、监督环节,做到严格管理、规范统一、服务到位,改变目前信息凌乱、交叉管理、只管头不管尾的现象,并且通过掌握员工的培训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扩宽培训管理思路,更新对培训管理的认识,避免闭门造车,做到与时俱进。

4.4培训评估体系,这是管理系统的保障,也是培训管理体系构建中的难点,在现有的考试、汇报等基础评估手段上探索开发量化、客观的评估途径,评估不能简单走过场,有效评估能很好的了解投入收益的比例,κ苎嫡弑旧硎且恢旨喽胶涂己耍也是对该类培训形式内容的客观鉴定,起到保障的作用。

4.5注意培训开发转化成果是在评估的基础上的跟进,培训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技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熟悉,学习方法和态度需要更长时间的内化,定期不定期的观察、访谈、测试促进培训转化成果。

4.6培训开展风险防范策略的探索是整个体系构建的补充,医院往往因为培训投入和人才流失而对培训态度不坚定,然而医院本身组织文化、工作环境、管理制度等软环境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可采取从完善培训协议、培训与晋升挂钩、打造吸引人才的软环境入手。

医院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作能够很好的"破"目前培训工作遇到的困难和瓶颈,"立"培训管理工作的方向和规矩,保障医院培训管理工作有效顺利进行,促进医院可持续的发展,是值得继续探索、研究、完善的实操性体系。

参考文献:

[1]冯晓军.论医院员工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8):719-721.

[2]鲜永刚.事业单位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管理学家,2012(23):1672-1722.

[3]陈凤平,陈辉平.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性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3):40-42.

[4]陈倩等.综合医院员工培训体系探析[J].现代医院,2014(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