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十篇

时间:2023-12-15 17:33:32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微课;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业界瞩。自2012年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的一些网络培训机构不断推出 一些微课比赛,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对微课的理解、制作、应用等。经过几年时间的推进,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国微课程的研究当前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特征、制作技巧等浅层次的探究,对微课的应用方面的极少。因此我们申请研究课题《微课与高中生物自主学习的融合研究》,旨在跟踪、研究微课的使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力争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微课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本课题自2015年7月开始筹备,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微课的内容,及制作微课的注意事项。经过各成员几个月的努力,微课终于在2016年3月份即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陆续投入使用。为了了解微课使用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对使用微课的班级和未使用班级进行包括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期末三次大型考试的纵向分析因为这三次大型考试的试卷难度适中,可信度高。

本次选择2015级学生为调查、跟踪、研究的对象,因为微课的使用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较高,要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对于2015级新生来说,刚刚经过了文理分科,学习积极性很高,对生物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用来自主性学习。另外2015级学生这阶段学习内容为必修第1第4、6、7章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学习,知识点繁琐复杂,是高中生物重点、难点的最集中的时期,对学生逻辑思绪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且易遗忘,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感觉力不从心。正是使用微课对课堂学习补充、巩固、提升的最佳时期。

2015级共有26各教学班,18各理科班,其中9-20为12个普通理科班、21-26为8个理科重点班,选择每个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中的部分普通班使用微课作为实验班,部分班级不使用微课作为对照班,排除不同代课老师带来的差异。即9、10、13、14、16、17、18、20班作为实验班,观察使用微课前后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变化。11、12、15、19作为对照班,用以横向对照分析,以增加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现将成绩分析如下,包括各次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秀率三方面。

实验班9、10、13、14、16、17、18、20各次成绩分析如下:

对照班11、12、15、19各次成绩分析如下

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在微课普遍投入使用后:

一、学生在学习方面有着很多方面的改善

1.对三次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以及平均分的数据上进行处理、比较,可以看出8个实验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均较大提高,优秀率个别班级也有着明显提高。

2.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各次考试成绩,在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分析,实验班比对照班也有较明显提高。

3.就个人成绩而言,多数学生的成绩逐渐提升。例如9班的李洪运三次考试的成绩分别为78、84、89;16班的李莎莎三次的成绩分别为:58、65、78等。

4.对这三次考试的生物试卷进行分析,各次试卷难度系数相似、可信度高、成绩真实。

因此说明微课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微课的使用依赖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反过来也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形成和提高

本次制作的微课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重难点,供学生课下巩固知识,补差不缺时使用,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W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借助于现在的网络通讯和微机的普及,教师把学习中的重难点等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有选择的随时点播学习,达到与学生自主学习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微课投入使用后,由于制作时知识点是经过调查归纳而来,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使用时可以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练习,也可提前预习,学生成绩明显在使用微课有着明显进步。另外由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看到经常使用微课的同学进步很大,也可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促进其他同学自主性学习。所以,微课的使用也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参考文献】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2

关键词:微型课题;特征;质量;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5-0030-03

作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微型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和欢迎。微型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向校本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加强对微型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分析,是促进中小学微型课题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性

微型课题研究是指中小学教师运用确当的思维和方法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细小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实践性教育研究活动。微型课题研究所指向的问题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教育教学中的细节表现出来,具有“真”、“实”、“小”的特点,因而它是一种典型的小问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施简便易行,可以吸引众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因而微型课题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从研究的实施与达成的结果来看,微型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实践为主线

微型课题的实质是研究者在“以校为本”理念指导下确定的教育教学问题。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都是从教师实际、学校实际出发来进行的。实践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归宿点,实践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一般说来,微型课题选择的切入点非常小,常常产生于教师所遭遇的教育教学事件、面临的教育教学困境、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与教师的本职工作紧密联系,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境中,是教师“自己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操作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是研究的重点,它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并具体表现为研究者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对教育事件的反思、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与改造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场境中进行,既追求解决现实问题,又力图探寻、揭示其中蕴含的教育规律。

(二)教师为主体

“教师是研究者”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微型课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它是与教师的本职工作、个人兴趣与特长相结合的,在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真正发现者,是课题的提出者,是研究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整个研究过程教师自始至终都是深度地介入其中的,并通过自己对研究活动的判断与反思来对研究进程加以调节。从具体的研究活动来看说,确定研究题目、设计研究方案、反思研究进程、调控研究进程、收集研究成果、物化研究成效等工作均依靠教师自己完成。同时,作为研究者的教师立足于研究的现实需要,主动地通过同事、同行之间的互助、互动来获取对课题研究有益的信息,对同事、同行提出的参考意见作出取舍;研究成果则由研究者与同事、同行共享。因此,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群众性科研活动。

(三)成效高关联

“对策即成果,收获即效果”是对微型课题研究成效的朴实写照。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追求问题的高效解决,这两个目标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是高度整合在一起的。微型课题的研究是一个“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边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得承载问题的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和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因此,研究成果的形成是在研究效果的达成过程中实现的,而且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掌握相应的技能。离开了具体的效果,成果就失去了基本的事实证明,就不存在任何实在价值。

(四)多维灵活性

在遵循中小学教育科研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微型课题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具有突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在研究的选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物化与表现等多个环节和方面。从选题来看,研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或研究能力的强弱,确定课题的大小,设定研究的周期,选择研究所作用的对象,预设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单独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统计法、个案法等,也可以综合地、灵活地采用其中的两种或多种方法。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单独一人承担研究任务,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几人或按年级组、教研组等不同的形式组成课题组来承担研究任务。在研究的调控上,可以根据预设的目标的达成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研究周期。在立项与管理上,可以是教师的自主研究,也可以是各级立项研究。在发展方向上,可以始终定位于小课题研究,也可以随着课题的价值的发掘与研究领域的拓展,使课题研究从小课题向大课题方向发展。在成果表现方式上,可以表现为调查报告、教学方案、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或报告等文字形式,也可以借助于直接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再现或叙述来表现,还可以通过学具、教具等作品来表现。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判断

微型课题研究的质量是由其选题与设计、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共同构成的。选题的契合度、设计的准确性、实施的实践性、结果的实效性是判断微型课题研究的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选题的契合性

选题的契合度是指课题的基本定位、课题的大小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相关支持条件的吻合程度。一般来说,微型课题是与具体的教育教学任务相联系的真问题、小问题,它应当是研究者凭借自身力量能够完成的,其解决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教育教学场境中借助具体的操作实践进行的,而且解决问题的周期短、见效快。选题的契合度是判断课题是否是微型课题的首要标准。通过选题的契合度的判断,可以预测课题的未来走向,可以判断课题在通常情况下能否顺利地完成及其达到的结果。一旦选题脱离了研究者的能力与相关条件的支持,那么,它实质上就变成了其他性质的研究,就不宜用微型课题的标准对其进行判断了。

(二)设计的准确性

设计的准确性是指研究者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的明晰程度。研究设计反映了研究的基本蓝图。对于微型课题来说,判断研究设计的准确性就是要了解研究者对于解决问题的设想是否符合课题的基本定位,能否围绕和突出课题的核心问题,有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对达到的结果是否有明确的规定。问题明、周期短、操作灵是微型课题研究设计准确性的重要体现。设计的准确程度是制约研究的结果实现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以为微型课题研究可以很快完成、不需要事先设计,那么,极可能使研究变得无序、随意,难以真正解决问题。

(三)实施的实践性

实施的实践性就是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是否是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的实施过程就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实践性的判断关键是看“教师是研究者”这一理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现程度。具体地说,就是要看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是不是教师,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教师采取的研究行动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研究工作是否依靠教师的力量来完成。如果不能够以教师为主体来实施研究,那么,这样的研究是难以完成对教育实践的改造和优化的。

(四)结果的实效性

结果的实效性包括效果和成果的达成度两个方面。从效果来看,主要是表现为参与研究的实践主体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积极变化。这包括研究实践的实施者和作用对象两个主体的变化。研究实践的实施者的变化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作用对象的变化主要是指学生的发展变化。从成果来看,主要表现为引发参研主体发生变化的认识与技术。效果和成果都是研究产生的结果。从效果来看,它应当是积极的、可测的。从成果来看,它应当是可以提炼、概括出来的,是可以应用于解决同类问题或对于解决同类问题具有参考价值的。如果研究的结果缺乏实效性,那么,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实在的价值。

三、微型课题研究策略

(一)树立求精求深的目标追求

微型课题是研究者对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梳理、筛选和提炼。虽然这些问题是小问题,但其中也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因此,求精求深是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追求。求精求深的关键是要做到以小见大。实践中,可以根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对课题进行深刻地挖掘,并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尽可能地把每一步骤涉及的相关因素考虑得周详一些,把自己的新认识、新策略融入其中,增强研究的预设性、创新性,以求及时有效地处置研究中的意外情况,揭示小问题中蕴含的大道理。如果缺少求精求深的目标追求,就常常会不自觉地降低研究的质量。

(二)明确研究的特殊定位

微型课题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每一个课题都有其特殊的定位,研究者要善于从自己选题的原始冲动中梳理出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取得什么结果,分析课题在其所涉及的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多角度的论证,从而确定恰当的研究题目,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使之引领研究实践。微型课题研究要抓住一点,深挖细研,而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因此,研究者要结合个人所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研究取向,从特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改造,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在课题确定的逻辑框架内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者对别人的建议或意见要坚持“唯我所用”的原则进行取舍,切忌与别的研究进行盲目的攀比或对理论的无限引入。否则,研究过程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扩大或缩小课题的内涵,导致偏离研究的初衷,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可能会因为失去基本的线索而变得杂乱无章。

(三)全程扎根于实践

微型课题研究必须树立全程的“实践意识”。以实践引领研究,以实践展示研究,是对微型课题研究的一个客观要求。在确定课题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使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在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后,要从实践中物化出相应的成果。如果脱离了实践,微型课题研究就失去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意义。

(四)坚持包容与开放的心态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灵活性、自主性,是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但是这种自主性并不是封闭性,也不是排它性。相反,微型课题研究更强调研究的开放性,强调研究者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他们的身上吸取经验和智慧。可以说,研究者的心态越开放,越能包容不同的见解,那么,研究的思路就会越开阔,研究就会越高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切忌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指导,而是要充分利用外来的指导,不断开拓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与实践,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五)力求成果表现多样化

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以表现为文字,也可以表现为学具或教具,还可以借助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表现。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抓住成果的核心,就可以把对问题的基本认识、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与策略、达到的实际效果等囊括其中,从而整体地、全面地反映成果的面目。研究者要善于从课题本身的特点和自身的特长出发来选择适合的成果表现方式,展现研究的特色与个性。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3

1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现状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和改革问题,微课程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小学教学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实现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的教学理念,⑤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微观方面进行各种学习模式的革新和改进。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关注,本文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分析微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2)“微课程”在我市的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微课程是2010年在广州佛山基础教育实践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微课程教学比赛,2014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届山东省优秀中小学微课程比赛,推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大容量、大板块、灵活性差的特点,对于学习的自制力和学习控制能力较弱。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通过在微观背景下的学习,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短、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设计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的模式

2.1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分析智能微课程,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运用建构主义方法,集合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用微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主持人讲授性。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主持人可以出镜,通过信息技术授课和远程通信课程辅导,实现专注于学生学习。(2)流媒体播放性。微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流媒体播放性,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网络流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3)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程教学5~10分钟为宜,特别适合于小学教学,因为小学生的专注性和学习兴趣有待于慢慢培养,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教学时间最合适。(4)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征,通过精致教学设计,真实地、具体地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素质教学。

2.2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目标(1)构建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程适宜的设计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等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适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模式。(2)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规范、科学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微课程在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方法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一是研究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探寻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二是研究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及实践现状,设计和使用情况,研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需要的微课程设计架构。三是归纳总结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开展实证研究,以期改革现有的课堂模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综上分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革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面着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调査研究法。使得建构的设计模型和实施策略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为前测调查问卷及后测调查问卷。前测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选定的实验学校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学生,目的在于更直接地了解实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同样是所实验的小学的学习过微课程的所有学生,主要是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微课程来学习知识的感受和期望,以及对微课程设计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微课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3)实例研究法。通过利用课题提出的设计模型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并利用课题提出的应用方式进行施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4结语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4

一、明确把握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强调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围绕学科,关注的是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校本教研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内涵不难看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一是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二是研究的主体基本相同,都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三是从研究定位看,都侧重于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自主研究。可见,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是相辅相成的一种教研形式。把微型课题研究融入到校本教研中,有利于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有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二、依托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微型课题研究融入校本教研中,就是把研究植根于课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明确一个中心、遵循两个原则、实施三条策略”的研究基本思路,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发挥了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强调教师要树立三种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常态课教学中,要通过课堂观察,察觉问题、记录问题、科学地整理问题。这样,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提炼成微型课题,在校本教研中与同伴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增强教师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和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1)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原则。

我们提倡教师把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用教科研的视角从多角度寻找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搭建多种平台,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就是根据年级学科组或个人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校本教研中解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探究。二是以细化分解学校主课题为方向的校本教研。就是将学校的主打课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子课题,让各个学科小组认领子课题进行研究。如北辰区实验小学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学生适合教育模式研究”设立9项子课题,分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及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样,不仅使学校主课题研究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一是把研究与学习相结合。在校本教研中,各学科组结合研究主题查阅文献,寻找理论支撑,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在学习思考中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把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第一,加强对实验学校明确操作路径的培训;第二,深入实验学校加强选题指导和课题论证与设计指导的培训;第三,在实验校开展微型课题专题培训;第四,利用QQ群进行系列科研知识培训;第五,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运用教科研方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三是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记录个人的教学经历,便于日后进行总结、提升。四是把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研究、学习和培训。通过把研、学、训、教有机结合,教师带着问题思考研究,精心备课、上课,捕捉教学研究中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3.实施区域推动,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1)实施区域推动策略。

由区教科室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布置工作流程,把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

一是申报实验学校。2011年至2012年,北辰区教科室确定首批实验学校7所,在经过2个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扩大实验学校参与范围,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自愿申报实验学校,实验学校由原来的7所发展到30所,占学校总数的47.6%。

二是培训实验学校。区教科室每学期在开学第二周,对实验学校进行《北辰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实施、管理及规程》和阶段工作流程解读培训。各实验学校按教科室制定校本教研整体实施计划、各学科组按学校整体实施计划制定学科组计划,并落实到校本教研中。

三是由自上而下变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指南。为了给实验学校教师提供选题参考,我们本着解决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的实际问题,面向实验学校,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拟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进行征集、汇总,编制成微型课题指南。

四是区教科室牵头与实验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区教科室为了引领基层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开展好微型课题研究,与北仓小学等3所小学共同开展了“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加强教学反思、突出教案研究,以“同课异构”为主题,开展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聘请特级教师做引领课。同时,我们按计划有序开展主题交流,撰写教学反思,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这样,不仅辅助实验学校督促检查,还指导实验学校规范了过程管理。

五是区教科室定期评选研究成果和组织成果交流。按照区教科室总体工作要求,每学期末对各实验学校备案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成果征集、评选。同时,评选优秀组织奖,定期组织成果交流活动。

(2)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

一是学校整体实施策略。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的部署,一是由实验学校负责向本校征集年级学科组或个人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二是各实验学校负责分类汇总;三是各实验学校把分类汇总征集的课题上报区教科室;四是各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下发的课题指南选定课题或根据个人需要自定课题,组织本校教师申报微型课题,并上报区教科室备案;五是强化学校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管理(包括填写研究手册)和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六是根据区教科室要求上报参评研究成果。

二是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围绕课题选择材料(文献学习)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反思研究成果改进研究方案再进行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的操作路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

(3)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为发挥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作用,区教科室为实验学校提供理论书籍、典型案例,组织现场科研交流、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网络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接触更多的典型案例,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运用科研方法,结合教学进行实践。如北辰区华辰学校一位英语教师研究的微型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借助简笔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按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体要经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个阶段。在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中,借助简笔画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提供了具体表象,使之产生联想,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参评的“小学英语简笔画情境教学法”在北辰区优秀教法学法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做了区级展示课。

三、实践取得的效果

1.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

以往在访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课题研究。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研究。即使参加课题研究,解决的不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而是学校的宏观问题。在开展“依托微型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区教科室下发了“北辰区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30所实验学校的86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需要和愿意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参加微型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态度认真,教师对这样的教研形式有较好评价。因为这样的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而且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2.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在常态课教学中,贯穿了“问题―主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在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做到边教、边研、边思,逐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研究为教学服务。如,通过开展“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高中物理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具体策略的研究”等微型课题研究,将微型课题研究指向课堂教学,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了课堂教学,优化了教与学的方法,使师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发现问题、生成主题、提炼成课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虽然能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提炼成课题,但对课题名称的表述和控制大小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2.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待加强。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虽然能结合微型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但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还不够灵活有效,需要加强理论支撑的指导。

3.科研方法的运用还不到位。

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些科研方法,但针对研究的课题,在选择适合的科研方法上还把握不好。需要加强科研方法运用的指导。

4.成果表述上还不规范。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特征;资源;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2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教育生产力。

2014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龙头全面推行全市微课建设,把微课建设作为新时期教育科研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切实加以研究推进,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行微课建设项目化管理,形成了“有规划、有组织、有网络、有评价”的微课热。在推进过程中,以“私人定制”作为区域推进微课建设的重要平台,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普及到全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了全学段、全学科微课上线。

所谓“私人定制”是指基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研制的微课设计以单个教育主题为研究命题,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育者用较为直观的呈现方式、简短的教学时间、精炼的教学语言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的教学方式。

一、“私人定制”型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以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取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解决个别教学问题为单元,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堂在线教学。“私人定制”作为微课推进的本质特征,对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构建起立足基础、彰显特色、信息支撑、在线学习特色、科学便捷的微视频资源群,为打造智慧教育、创新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服务性。按需分享,个性定制,基于电脑端和微信服务号的双平台架构,让学生在家、学校、公共场所等随时可以学习交流,所有学生可以通过注册自己的学校、姓名等信息,进入微课平台,点播自己想看的课程。学生既可以在扬州教育网登录收看,也可使用微信服务号收看,即智能手机、手持平板设备等点播,实现了只要有网络信号就能接受服务。

实效性。紧扣热点,解惑释疑,各学科专家以团队方式开展研究,首期主要推出高三扬泰通联考难题解答、初三中考题及模拟题解答、部分小学数学及语文阅读课程试讲视频等,每节课主要围绕一个难题或热点,时间约5到10分钟。今后,霸陆围绕热点为全中小学生提供服务,随项目的深入,微课开发将一直延伸到学前教育。该平台还设计了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功能,方便线上和线下互动。

发展性。智慧教育,师生共进,扬州微课项目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翻转课堂理念、微视频功能,随着项目的开展,教师从演员、导游走向全能导演型专家,学生从学习者走向自我课程的设计者,为教师形成鲜明个性风格提供舞台,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个性化课程表奠定基础。

完整性。“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一个结构紧凑的教育资源。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二、“私人定制”微课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常态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微课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突破口和平台,微课克服了教学时间限制,克服了教学主体参与方式束缚,克服了教学主题的规范,是一种基于教学主体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在线教学服务,也是学习主体自主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者关注的学习问题是微课建设的重要起点。推行微课建设、提高微课的教师参与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必须要坚持强化并不断优化微课的教学设计。以优秀的教学设计为下一步微课视频制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微课是信息化时代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所以细化微课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把信息化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的理论、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传授给全体教师,并帮助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这样微课建设就有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对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全员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和制度保障,成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受到了许多工作一线教师们的热衷追捧,涌现出了一批微课实践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拓展资源是微课深化的重要基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微课作为新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与资源是新教改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微课资源建设是推进微课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微课设计进行有效建构和开拓。“微课不仅是一项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更是一项集网络课程的设计、规划、建设应用与研究的系统性工作。”扬州市自推进微课平台以来,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在微课平台之上,由课本资源拓展到课外的学习资源,由教师理解的教学资源丰富到学生积极探寻的教育资源,由静态的文本资源拓展到生动的实验活动,由集体教学资源拓展到适合学习者个体体验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学资源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

夯实微课教学设计这一基础是提高微课质量的重点。胡铁生曾做过调查,76%的教师认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34%的教师认为在微课制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扬州市在推进微课建设过程中,重视加强微课教学设计。他们从微课的特点出发,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组织精干的教学设计团队,围绕各学科微课程知识点、实验项目、典型例题、易错题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开展微课教学设计与研究。比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们把各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解剖,提炼出核心知识点,然后组织了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包括省特级教师组成的教学精英力量,对每一个核心知识点进行研究,然后再集体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使每一节微课都达到短小精悍的要求,成为微课精品。

三、提高视频制作技术水平是“私人定制”微课施行的保证

在推动微课建设进程中,始终把微课视频制作作为重要环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优化提升微课视频质量。他们主动依托扬州市电化教育馆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一方面积极配齐配优微视频制作设备,一方面组建微视频制作团队并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制作骨干。

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微课作为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微课制作主体认知的局限性,微课内容单一性,微课制作技术的差异性,微课的制作成本简约性,使得微课制作技术成为微课建设的关键。

微视频制作者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些知识和能力要素,制作出来的微课视频才会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欢迎。无论微课教学设计如何用心,如何精彩,没有与教学设计相匹配的微视频制作,再精彩的微课内容也难以呈现出来。文字、画面、解说以及适量的音乐怎样组合,如何搭配,制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好的技术专长,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课堂能力。

不断优化微视频制作过程,努力提高微视频制作质量,是微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内容无误,排版格式规范,版面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与后期制作统筹策划,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四、发挥行政推动,提高“私人定制”微课建设实效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想确保教育平台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就必须加强教育行政的服务意识,强化教育顶层设计,提高微课建设的整体效益,提高实效,加强微课建设、强化微课资源应用管理是微课建设的重要工作。

强化微课建设工程的整体建构。江苏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微课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微课资源推介与应用,做到微课内容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三维一体,同步推进、共同提高。一方面通过专家引领、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微课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精打细磨的微课视频,吸引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网观看。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借助教育行政的力量,把微课建设列入教科研项目,形成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集体攻关。

加大微课视频制作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微课视频制作质量,微课才会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否则只能有微课的热潮,难以有微课的常态。选派专家给教育行政人员进行微课建设辅导讲座,大力普及微课基本知识,提高微课的知晓率和普及率,形成微课建设的整体氛围,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网上微课点击率不高、下载率不高、使用率不高以及微课建设参与率不高等实际状况在较大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和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微课教学实践中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微课建设,自觉主动地使用微课资源,自觉主动地研究探索提高微课质量的新路径、新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微课建设的当务之急。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6

>>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微信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浅议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微信平台的现代汉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探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研究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微信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基于微信的会计入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C程序设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刘成新,李兴保.信息化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9]李又玲.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16.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6502

0引言

近年来,英语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人文基础薄弱,在思想深度和广度、思辨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戴炜栋,2007;宋林珊,2012)。近年来,国内英语方面的专家学者纷纷着眼于英语专业如何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培养“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因此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中开展了研究型“语言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笔者以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共130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笔者发现,研究型“语言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同时,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微课”资源,探究基于微课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和“微课”教学手段

“工作坊(workshop)”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英文简称为“workshop”,主要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个概念源于教育心理学,是将由多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对话、沟通、共同探讨、共同调查、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规划或行动方案等)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过程。这种方式发展至今逐渐演变为一种集研究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参与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语言工作坊”是一种参与体验互动式的语言学习模式,它将主题学习与互动相结合,教学互长,鼓励参与和思辨、创新以及建设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团体讨论、教师点评等方式,使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共同研究思考,提出方案,促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开始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深入应用,微课成为现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学习形式。微课(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acgrew教授(1993)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1995)所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David Penrose(2008)提出的。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国内外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三大类。第一,微课基本理论。很多涉及微课的文章只是介绍了微课的概念产生,含义、特征和发展趋势等(胡铁生,2011&2014;金陵,2013);第二,微课相关技术和设计。技术研究主要是微课资源的平台建设,或者是基于微课的课程建设和设计(梁乐明,2013;余胜泉,2014);第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陈颖,2013;卢海燕,2014;刘红霞等,2014;刘锐,2014),这些探索涉及了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和课上课下的使用方式,教师角色等。总的来说,微课在国内的起步较晚,虽然对微课的基本理论的介绍和设计开发应用方面做了研究,但深度不够,同时对技术及评价标准的研究还有待加深。

国外微课平台建设已较为成熟,也已经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资源网站是可汗学院,它是由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旨在向世界各地的网络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学习服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而国内微课资源在教学上的实践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这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尤其是基于微课资源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对微课引入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基于微课资源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2基于“微课”资源的课堂设计

“语言工作坊”教学模式不同于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讲练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内容主题与互动相结合,教学互长,鼓励参与、创新以及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库,丰富课上课下资源,从而调动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全面互动,积极学习。

第一,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期待。要建设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和实际需求。笔者在问卷和访谈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着就业焦虑心理,他们急于了解未来职场对于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期待学习到更加实用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主题设计时除了关注人性剖析的主题,例如爱、自由、勇气、理想、责任等,也需要考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事件及经济发展态势,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入职场性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了解企业文化,进行职业设计与规划或开展对于创业的思考。

第二,语言学习主题系统的分解和版块设计。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设定语言学习的目标和版块,将教学目标、学习项目、学习要求和学习过程都目标化、具体化和层次化,并提供相应的网站及微课资源。在设计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收集各方资料,开展访谈、问卷等形式的社会调查,组织影像录制、英文报刊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商务谈判等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

第三,指导教师仍然是该模式实施的核心,在教学模式中主要起主题设计者、项目组织者、微课资源设计开发者、教学导向者,学习研究推动者、学习效果评价者作用。

第四,学习小组是该教学模式的中心主体,每4-6个学生组织自己学习研讨的小组,便于小组成员间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协调,也可以在小组中充当“教”的角色。各个小工作坊积极参与,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集体分享、团体讨论等方式鼓励学习者共同参与,促进教学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研究成果的汇报可以采取不同的模式,例如各工作坊之间展开辩论,进行英文话剧表演、职场模拟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3翻转型教学方式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认为: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但他们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课堂时间更多地放到第二步吸收内化之上。

笔者的研究团队所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在课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微课资源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进行学习和交流,形成智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学习范式。全面颠覆传统“手工”作坊,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全面互动,将传统课堂元素移至课外,将口头讲授变为视频媒介,将“一个单元”变为“多个微重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设微课视频资源库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但完整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选择能让学生自己看得懂学得会的,不需要在课堂听老师讲授传授的知识点、重点内容,采取学生课下自学的方式,了解基本知识点。腾出实体课堂输入时间,解放师生围绕课本和知识点“传输接受”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话题开展讨论和分享,从而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可以组织同头课的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制作课堂教学视频,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学习“小环境”。通过微课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实现英语优势资源在校内和校际教师间的共享。既有利于教师自身思路和视野的开阔,又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资源。

此外,网络上的资源也应该充分利用,拓展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例如,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2000段,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速度。此外,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每年会邀请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和探索。TED演讲种类繁多,看法新颖,对学生英语学习和思维启发也非常有帮助。

5评价体系创新

在研究型语言工作坊模式下,通过集体分享、团体讨论、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鼓励学习者共同参与和积极参与,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即时的评价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基于“微课”资源的论坛或平台也可以使教师突破课堂限制,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研究型“语言工作坊”模式下应该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既要进行反映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估

(summative assessment),也要进行反映自主学习过程

的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教师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参与活动进行有效记录和评价,还可以在课堂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创立学生作品集等,提供评价的说服力,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教师的评价可以随时通过e-mail,qq群等方式,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在工作坊内部通过成员互评,团队互评竞争等方式进行。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8

1.1高职英语微课程研究的目标

高职英语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应本着满足高职学生英语应用的需要,使通用英语的学习与专业英语的学习相关联的目标。解决学生通用英语学习倦怠,专业英语学习周期长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以“项目式教学”为核心,围绕项目的实施进行英语微课程的设计,通过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采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旨在挑战有意义问题或难题的模式,使学生参与到设计规划、解决问题、决策或调查的微课程所设置的活动中。师生相互建构学习内容,形成学习资源的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得微课程扎根于现实课堂,承担课堂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探究过程的演示、课后练习等等不同角色;对学生英语学习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学习内容,建构微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师生互动,把语言的运用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设计出基于“项目式教学”的大学通用英语EGP与专业英语ESP微课程设置框架,进行教学实践。

1.2高职英语微课程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今后的研究应对现有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尤其是高职英语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总结,提出具体的设计模式。

2)研究应以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教授与学习为内容基础,以“项目式教学法”为核心,使英语教学的微课程内容与设计围绕项目的实施进行。深入了解各项目的特色,把握微课程的整体结构,探索如何设计有效的微课程模式及评价框架,以及运用微课程理念更好地促进英语学习。

3)微课程的研究要突破循规蹈矩的模式化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局限,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结合更能具体化、细致化、人性化,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媒介、方法与手段来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教课或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要使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要素来支持学习。

4)英语微课程网络化学习平台的建设是微课程实践应用的基础。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方便、有效的远程学习,对于高职学生薄弱的英语学习基础,教学平台应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和科学的学习过程,能充分代替分级教学的新的英语课堂模式。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编制、上传、和点播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教师能够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轨迹,了解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拟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教学平台的安全稳定性能要好,确保24小时在线畅通运行。

二、实践意义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9

一、发现“真问题”――确定好微型课题研究方向

“真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研究具有研究价值的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三级子课题研究内容、班级特色、幼儿个案调查、抽样测试情况等对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细化,选择切入点更小的微型课题主题。如:小四班谢X对幼儿进行了抽样测试,发现大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涂色技巧,这将影响到幼儿以后的作画水平。这一“真”问题的提出很符合年龄特点,研究很有价值。于是她就结合总课题《艺术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二级子课题《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三级子课题《借助图案进行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对班级微型课题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确定,于是《借助图案进行小班创意涂色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就此产生,它的研究方向性更明确、层次性更深入。

二、实践“真研究”――把关好微型课题研究方法

“真研究”――研究即行动。在 “真”研究中,我们提倡行动研究法。做实做细每一项研究,落实好以下三项行动,真正把关好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法。

1 有调查才有研究权

针对班级里的微型课题,教师在学期初都对本班幼儿进行了抽样调查以及个案观察,如:小一班对幼儿的节奏感进行了前测;中二班对幼儿的歌唱音调的把握度进行了前测,大三班对幼儿的写生技能进行了前测,发现了幼儿在艺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主题,进行下一步工作计划。

2 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都严格按照具体研究方法的要求,如艺术总课题中主要运用到了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针对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照这个标准,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基本模式,使研究进入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真正体现行动研究的动态性、参与性、反思性。依据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步骤,重点研究幼儿学习策略的观察、教师导学策略的观察、课堂文化特质的观察。如:中三班研究的是《奥尔夫音乐声势律动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在特色活动中,我们就组织课题组成员就幼儿的合作学习进行了观察记录。从观察者和幼儿的座位关系记录――关键学习点不同幼儿的不同反应进行“白描”记录,从中发现幼儿在合作表演中的学习性互动、社会性互动、教师的设计和实施是否符合孩子的发展,再进行有目的修改与调整,从而让幼儿能更好地学,教师更好地教,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

3 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

我们为每个月建立了课题研究资料包,内容分为基础资料(立项证书、过程性管理手册、开题论证、研究进度表、双月汇报表、结题鉴定)、过程资料(课题研究活动、特色活动资料)、成果资料(成果汇总表、课题论文、课题心得、评优课、课题资源库)三大块,每个月,我们要求教师及时把内容放到资料包里,特别是注重资源库的建立。美术组要求收集幼儿的美术作品,并拍成照片统一打包归类,音乐组要求随时注意抓拍幼儿表演的照片,编辑幼儿自创的节奏、念谣等录像。采集记录相关数据资料,为后期的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收获“真成果”――积累好微型课题研究成果

“真成果”――成果即成长。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很关注课题研究实践性成果的生成。

1 正确定位研究的预期成果

例如:艺术总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将会出版专著《艺术与和谐》,那么这项工作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的微型课题入手,去梳理目录内容。本学期,通过课题核心组成员的多次研讨,初步确定了著书的目录,这样就可以引领教师在研究的路程中有针对性地积累成果,撰写论文。

2 发现成果应用中的新问题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以及反思的策略都会在每月的“教科心得”中得以呈现,我们教科室不断鼓励教师在实践―反思―实践的循环上升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确立新的课题,开展新的研究。

基于微课的课题研究篇10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中数学;应用方法

前 言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极大关注,“微课”教学成为高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探究问题.高中数学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顺利的进行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有利于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因此,在高中数学阶段,重视“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非常重要.

一、“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微课”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借助视频课件,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微课”教学的核心的教学视频的有效选择,其中教学视频主要涉及课程的教学设计、反思、练习以及问题反馈等教学资源,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高中数学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状况,深入分析“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非常重要.因此,“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的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在“微课”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促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丰富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活动 更加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究,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数学“微课”制作

由于“微课”教学方式比较特别和新奇,在融入式的数学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的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相对轻松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探究欲望,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一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及认知规律,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及激发学生的兴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究过程中,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数学教师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疏导紧张的学习情绪.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促使数学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数学教师选择、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素养.

(三)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也是“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微课”教学思路清晰,目标突出,有利于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主动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利用“微课”构建数学活动,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有利于数学教师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生遇到问题的环节,数学教师可以及时的提供帮助.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数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的课程,重视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能力与素质,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探究“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改善以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为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自超.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70):55-55.

[2]张海云.浅析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意义及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25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