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使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4:18:36

正规使用范文篇1

内容提要:善意取得制度是非依法律行为引起物权变动的重要类型。自《物权法》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第106条、第107条)以来,实践中相关案例频频出现,不乏一些复杂疑难案例。针对实践中一起冒名出售房屋案,《判解研究》(2009年第2辑)特邀多位著名法学家和青年学者,就《物权法》视野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若干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涉及到善意取得的诸多具体理论和实践问题。现将这些讨论陆续登出,以供参考和交流。本篇为博士生熊丙万的《论善意取得制度正当性的运用》。

[案情回顾]一起冒名出售房屋案

2006年5月,某市居民张焕购买了该市东方家园小区的一套住宅,面积200平方米。2007年5月,张焕在某报纸上刊登了出售其东方家园房屋的信息,一位自称刘金龙的男士根据该信息提供的方式联系张焕,商谈购房事宜。在第三次见面和洽谈期间,刘金龙将事先准备好的假房产证与张焕出示的真房产证做了“调包”。随后,刘金龙提出要先期租用一个月,张焕未与刘金龙签订租赁合同便把钥匙交给刘金龙。2007年7月15日,拟买受人李大庆根据张焕的信息中的地址和看房时间,直接到东方家园了解房屋状况。刘金龙自称张焕,与李大庆就购房事宜进行了磋商。双方初步约定,以11000元每平米的价格交易该房屋,并约定于同年7月23日一起到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办理过户手续。一旦房管部门审查无误,李大庆便立即付款。

7月23日,刘金龙携其妻子前往房屋登记管理部门,冒充张焕夫妇与李大庆共同现场办理房屋移转登记手续。刘金龙出示了其与李焕调包的真实的房产证。登记机关经审核认为,确实为真实的房产证,但在刘金龙出示伪造的张焕的身份证(名字为张焕、照片为刘金龙,高仿真)以后,尽管该身份证与登记部门存档的张焕的身份证复印件明显不符,且刘金龙冒充张焕的签字也与存档资料中张焕的签字不符,但登记部门对此均未审核。登记机关认为过户手续齐全,随即办理了过户登记。李大庆于次日按照刘金龙提供的银行账号汇付了220万元房款。

3天以后,李大庆欲了解张焕是否已经收到房款,便按照刘金龙提供的电话联系,但手机已经关机,无法联系。其再次来到东方花园,只遇到张焕之子张平。张平告知李大庆,其父张焕已经出差,并且告知了张焕联系电话。房间内挂了一张张焕夫妇的结婚照片,李大庆并未因此产生怀疑,事后也未与张焕电话联系。10天后,李大庆前往东方家园,与张焕商量房屋交接事宜,但发现此前与其交易的“张焕”是骗子。张焕认为,李大庆上当受骗应当自担后果,而拒绝交付房屋。第二天,房屋管理部门通知李大庆领取房屋登记证书(证书上记载的变更登记日期为7月31日),李大庆领取登记证的当天下午,再次持证要求张焕交付房屋。双方为此发生争议,张焕首先到公安机关报案,但案件始终未能告破,刘金龙下落不明。三个月后,张焕便诉至人民法院,要求撤销房屋管理部门所作出的房屋移转登记,或者登记部门按照市价赔偿全部房款。

[焦点笔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本案中,刘金龙通过窃取房产证和伪造身份证等刑事违法手段,在违背原所有人张焕意志的情况下,冒充张焕名义,将不动产房屋出卖给买受人李大庆,使原权利人丧失对其不动产的占有和登记。刘氏已携款逃之夭夭,难以及时寻找甚至无法寻找。因此,原所有人张焕与买受人李大庆就房屋权属发生争议。房屋经刘金龙无权处分之后,其到底归谁所有呢,双方争议应如何解决呢?这与《物权法》确立的善意取得制度密切相关,也与《合同法》中的无权制度有关,主要涉及如下问题[1]:

一是不动产善意取得中“无权处分”应当如何理解,冒名处分行为是否属于该“无权处分”?

二是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三是善意取得中“无权处分”与表见中“无权处分”的关系如何?冒名处分行为能否适用表见制度?

这些问题都有赖于对善意取得制度正当性的深入认识,只有对其深刻把握并加以运用,才能对本案具体问题作出准确判断。本文试对善意取得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作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动产善意取得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最后提出对本案的意见。

二、善意取得制度正当性之间的逻辑体系

善意取得制度以“无权处分”为前提,其在保护善意买受人利益,维护市场交易安全的同时,牺牲了原所有权人的利益。其以牺牲一方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另一方利益,因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正当性理由。这也是百年来困惑法律人的历史难题。“无权处分”等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2]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借助支撑善意取得制度的正当性理由来判断。自20世纪初叶开始,学理上先后提出了诸多理由来证成该制度的正当性,其中,有影响力和实质意义的大致有三种:一是权利外观说[3];二是风险支配说[4];三是防患成本说[5]。从提出这些学说的历史背景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以后一种学说来弥补前一种学说的不足,以对善意取得制度的正当性进行修正和完善。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研究仍然引用前述学说来阐述善意取得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也仅限于简单列举和描述前述理由,而鲜有对其逻辑关系的讨论,未能形成论证上的合力。笔者以为,若能厘清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正当性基础的关系,并形成一个正当性基础的逻辑体系,将更有利于增强善意取得制度的正当性,也能为其具体适用提供更为有力的判断标准。就对善意取得制度的正当性的证成来说,权利外观说、风险支配说、防患成本说之间既不是简单的平行割裂关系,也不是论证中强势理由与弱势理由的关系[6],相反,它们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尤其是在运用的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分别用于判断善意取得制度中不同的问题,形成了一个伴随着时间的纵深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权利外观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前提;风险支配力是决定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的一般标准;防患成本是在风险支配能力相同情况下的补充判断标准。

(一)权利外观: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前提

谈及善意取得制度的功能时,通常称其为了满足维护交易安全的需要。而这一“需要”蕴含着一个前提,即当前的交易活动已经面临着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其主要表现为“不真实的权利外观”。在正常交易中,出让人必须对交易标的享有出售或者设立担保等处分权,而这种处分权是根据法定物权公示方法来对外表彰的,即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出让人依据法定公示方法对外形成的客观状态即为“权利外观”。因此,受让人也需要凭借权利外观来判断出让人是否真正享有处分权。只有出让人通过不动产登记或动产占有等方式表现出了权利外观,受让人对“出让人有处分权”的信赖才能够获得法律上的积极评价,基于这种信赖从事交易活动的安全性才能受法律保护。再进一步说,当这种权利外观不真实,才有讨论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的必要。反之,如果没有权利外观,则买受人的信赖就是一种不能获得法律的积极评价和保护的误信,也无所谓保护交易安全的需求了,自然也谈不上善意取得的适用问题。因此,只有无权处分人表现了权利外观时,才有保护交易安全的需求,才有讨论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必要。

那么,不真实权利外观是否一定导致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呢?笔者认为,其只是引起了保护交易安全的需求,但此种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法律支持。因为,这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对立的需求——所有权的保护,如果法律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来支持前者,则意味着让原所有人承担向无权处分人追偿的负担和追偿不能的风险,[7]从而限制甚至牺牲了后者。问题在于,法律以牺牲后者为代价来保护前者的理由何在呢?纵观各家著述,大多数理由认为:交易动态安全应优先于所有权静态安全,若交易安全得不到维护,则人们不敢随便从事交易,或者付出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去调查处分人权属状况,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繁荣。但是,从所有人的角度来看,保护所有权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除非基于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其不受他人剥夺。也有学者认为,善意买受人的利益代表了整个市场的交易安全,而交易安全即构成了公共利益。笔者认为,此种理由恐难成立,因为:一方面,从微观上看,以“公共利益”为理由来限制私人利益,其主要逻辑在于,用极少数人的利益来换取了多数人的更大利益。但是,每一个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其在保护特定买受人的利益同时,通常也牺牲了相应的所有权人的利益,被保护人的数量和被牺牲人的数量是相当的。这显然不是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从宏观上看,如果说善意取得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消除广大潜在商品买受人对权利外观的信赖,促进交易的开展,那么,这同时意味着,广大所有权人将对自身财产的现行保护制度的不信赖,不敢轻易移转财产,反过来阻碍交易正常开展。这显然是以一种公共利益为代价,来牺牲了另外一种公共利益。如果所有权这一基本权利就得不到保护,那又岂敢轻易参与生产或市场交易活动呢?又何谈动态安全呢?因此,“公共利益”难以成为善意取得最终适用的正当性理由。在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矛盾对立的局面下,孰应优先保护,“动态交易安全优先于静态安全”这一理由的说服力是苍白的。因为,在这一论证中,“动态交易安全优先于静态安全”既是结论又是原因,患了“以结论论证结论”的错误。

因此,不真实权利外观的形成,只是引起了保护交易安全的需求,引发了讨论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并不必然导致善意取得的适用。至于善意取得制度能否最终适用,还需要借助其它因素来考量。

(二)风险支配: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的一般标准

当不真实权利外观这一前提条件成就之后,善意买受人与无权处分人从事交易,且支付了交易对价。在此情形下,如果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交易安全优先于所有权静态安全得到保护,原权利人承担向无权处分人追偿的负担和追偿不能得风险;反之,如果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所有权静态安全优先于交易安全得到保护,善意买受人负担向无权处分人追偿的负担和追偿不能的风险。因此,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是前述负担和风险的分配,无论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都将使原所有权人或者善意买受人承受负担和风险。那么,到底由哪一方来承担这种风险呢?风险支配理论认为,应当由最有能力预测和控制风险的一方来承担。在善意取得制度中,所有权人和善意买受人都具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但又存在差异。

对买受人来说,除了信赖依据法定公示方法表征的权属状况之外,法律让其承担更多义务来查明交易相对人是否享有真正处分权是不合理的:一方面,在迅捷的市场交易中,除非有相反的证据,受让人只能依据不动产登记或者动产占有来确定登记权利人或者占有人为有处分权人,并与其发生交易;另一方面,即使受让人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查明商品的权利归属状况,这也将大大增加善意受让人的市场交易成本,阻碍市场交易有序进行。这也是法律赋予不动产登记和动产占有以公信力的原因所在。

而对原所有权人来说,理论通说和立法实践大都认为,若其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对不真实权利外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无权处分人基于原权利人的意思取得了不动产登记或者动产占有,那么,不论受托人是否享有处理该物的授权,所有人自动使其物脱离了自己名下的登记或者自身的占有,[8]从而自然触发了其物最终被无权处分人转让的链条。正如加利福利亚法院的一个判决指出:“将其财产信托给他人后,所有人便创造了一个其物被善意买受人购买的外观,其也应当因转让带来的不利益承担责任。”

在此情况下,不真实权利外观已经形成,善意买受人通常只能根据权利外观来判断权属状况,其“识别不真实权利外观”这一风险的能力较弱;而原权利人的行为对不真实权利外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其防止“引起不真实权利外观”这一风险的能力则相对较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原权利人有较强的风险防患能力,但没有积极去防患,则其具有可责性要素。即便原所有权人遭受欺诈,其也没有理由给善意买受人造成交易上的负担。[10]因此,应当让原权利人承担向无权处分人追偿的负担和追偿不能的风险。也即是说,应当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赋予善意买受人取得物权的权利。

(三)防患成本: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的补充判断标准

通常情况下,无权处分人权利外观的形成与原权利人的行为有着积极的联系,风险支配能力可以成为判断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的一般标准。例如,基于对其它共有人的信赖而将共有不动产登记在部分共有人名下,给予欺诈等错误认识变更了不动产登记,基于信赖将动产移转给他人占有(借用、保管、维修等)[11]。原权利人的风险预测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强,应当承担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不利后果。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不真实权利外观的形成与原所有权人的行为几乎没有联系,也不符合其内心意思。此时,风险支配能力强弱关系的比较和判断则十分困难。例如,乙伪造与甲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甲的房产证和身份证件,并串通登记机关工作人员,将甲的房屋变更登记到乙名下,办理了房产证,然后将该房屋出售给不知情的买受人。又如,乙盗取了甲的笔记本电脑,并将该电脑出卖给不知情的丙。在此情况下,既不能说原权利人更有能力防止“引起不真实权利外观”的风险,亦不能认为,买受人更有能力“识别不真实权利外观”。在此,可以说双方风险支配能力相当,则不能用风险支配能力作为判断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标准。

那么,到底应当由谁来承担向无权处分人追偿的负担和追偿不能的风险呢?在回答之前,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在《物权法》颁布之后,仍有不少学者以“维护市场交易安全”为由,主张应当对占有脱离物同样适用善意取得。对此,前文已经做详细评析,切不可以结论论证结论。二是占有脱离物是否善意取得,与社会道德风尚没有实质性联系。仍有不少著述认为,如果占有脱离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既可能助长各种违法行为,也可能破坏传统的诚信善良道德标准。事实上,这是20世纪计划经济时代基于“不劳而获”的简单道德观的延续,未能正确认识该制度。[12]善意取得制度以买受人的“善意”为前提,非善意买受人不能得利于善意取得,因此,这一观点也就缺乏了依据。与风险支配说相反,传统民法关于占有脱离物[13]的研究路径可以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通过对防患财产被盗成本和识别赃物成本的经济学对比分析,有经济学家得出了如下结论:对盗赃物等占有脱离物来说,让善意购买者负担交易风险的社会成本低。[14]因为,如果被害人无法追回其物,那么其将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防盗,而这部分资源本可以投入新的生产来创造新的价值;相反,如果被害人可以从买受人处追回其物,则上述“盗赃相关成本”就会降低。[15]因此,从社会整体角度来分析,排除占有脱离物适用善意取得,则有利于社会整体财富的增长,是可取的。因此,如果原所有权人与买受人预测风险的能力相当或者难以判断强弱关系,则应当以防患成本来判断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并将其作为判断善意取得适用的补充标准。

如果盗赃物等占有脱离物被排除适用善意取得,那么,原权利人除了可请求无权处分人损害赔偿外,还享有对买受人的回复请求权,其既可请求撤销变更登记,也可请求买受人返还原物。在静态的个人利益和动态的公共利益激烈的冲突之间,法律做出了艰难的取舍,善意取得被排除适用后,善意买受人就要承担向无权处分人追偿的负担和追偿不能的风险。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必然要求兼顾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对原所有权人的回复请求权的行使加以适当限制。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所有人必须在法定的时间内行使回复请求权,即为回复请求权设定时效;二是要求特定情况下所有人以有偿方式回复其物,即有偿回复制度;三是原则上禁止被害人对货币、无记名证券等流通性极强的物行使回复请求权。《物权法》第107条[16]对遗失物的善意取得问题作出了特别规定,我国学界通说认为,应对该条作扩大解释,将其扩大适用于包括盗赃物在内的所有占有脱离物。笔者也持该观点。[17]具体到不动产,可采如下规则:不动产所有人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要求撤销房屋变更登记,但是,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不动产的,所有权人请求变更登记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所有权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之后,有权向无权处分人追偿。

三、善意取得制度正当性的运用

在张焕与李大庆房屋产权纠纷一案中,李大庆能否依据我国《物权法》确立的善意取得制度获得房屋所有权是争议的焦点。对此,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肯定说。该说认为,本案符合《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无权处分、支付合理对价、受让人是善意、办理变更登记等四个要件,应当适用善意取得。二是否定说。该说认为,本案不符合善意取得构成要件,因为:第一,《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无权处分”主要是指发生登记错误时或者登记不准确时(如登记在部分共有人名下),买受人基于对登记簿公信力的信赖而认为,记载于登记簿的权利人就是真正权利人。而本案中,李大庆信赖的登记簿本身就是真实的,只不过错误地信赖了刘金龙冒名表现出的真实权利人身份,不构成善意取得制度中的“无权处分”。第二,本案中,刘金龙是通过违法犯罪行为占有张焕房屋所有权凭证的,违背了张焕的意思,因此房屋是赃物。而根据我国《物权法》,赃物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第三,李大庆看见“房间内挂了一幅张焕夫妇的结婚照片”,但其并未因此产生怀疑,事后也未与张焕电话联系。因此,不能认为其主观上构成“善意”。三是表见说。该说认为,对于本案中刘金龙的冒名处分行为,虽然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可以类推适用表见制度,李大庆可以据此取得房屋所有权。

下文将结合前述善意取得制度的正当性,对此相关争议问题进行分析。

(一)善意取得制度中的“无权处分”是否包括冒名处分行为?

本案中,刘金龙并非房屋的物权人,其处分房屋的行为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无权处分行为。但问题在于,其是否属于《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中的“无权处分”呢?有学者提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项物权变动制度,其旨在维护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公信力,具体来说就是弥补现行登记制度存在的两个潜在缺陷:一是登记信息错误;二是登记信息不详尽(如共有人登记不详)。“无权处分人”只能是“名义”权利人或部分共有人等,买受人信赖的只能是“‘名义’权利人有权利,或者部分共有人有处分权”,而不应当包括对处分人本身行为能力的信赖。[18]例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人处分自己财产的行为,即不属于善意取得之“无权处分”。至于类似于刘金龙的冒名处分行为是否属于善意取得制度中的“无权处分”,鲜有论述。

前述观点将欠缺行为能力的处分行为排除在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之外,笔者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善意取得制度建构在“所有权人”、“无权处分人”和“买受人”三方当事人基础上,而在“欠缺行为能力的处分行为”中只有两方当事人,不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要求。但前述观点将“无权处分”仅限于两种登记信息缺陷的情形,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从解释论的视角来看,刘金龙的冒名处分行为也应当属于我国善意取得制度中的“无权处分”,主要理由在于:

第一,冒名处分行为也是形成不真实权利外观的事由。不真实权利外观是讨论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也是该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冒名处分行为同样可以引起不真实权利外观,且足以使买受人信赖。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当事人除了要根据登记信息查阅“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是谁”之外,还必须要确认与其磋商不动产交易人就是被记载的人。就登记信息而言,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登记通常是不动产权利设立和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动产登记也因此具备了彰显权利的机能。[19]同样,当事人身份信息也具有特定的彰显方法,在房屋登记过户时,具有两个渠道,一是直接通过身份证持有人出示的身份证来判断,二是通过登记机关审核后的结论来判断。在本案中,不但刘金龙出示了高仿真的身份证件,而且登记机关对“刘金龙就是登记簿上的张焕”进行了确认,这两项信息足以使买受人李大庆相信,与其进行交易的人就是张焕。因此,冒名行为同样能够导致买受人面临“不真实权利外观”,破坏交易的安全性,“维护动态交易安全”的需求也因此产生,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由此引发。

第二,法律之所以保护对登记簿上不真实权利外观的信赖,是因为登记簿由政府部门管理,其上记载信息的真实性以政府的信用来担保,具有极高的可信度。法律保护买受人对不真实权利外观的信赖,实际上就是对政府信用的维护。就身份信息而言,无论是身份证件,还是登记部门对处分人身份信息的确认,同样是以政府信用来担保的。按照类似情况类似处理的原则,冒名处分行为引发的不真实权利外观也应当与登记信息错误同样对待,即通过考虑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对其予以保护。

正规使用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路径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1],是中国庞大网民队伍主力军。网络社会的兴起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失范同现实社会的行为失范相比,其行为后果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因此,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管理者和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J.汤因比指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2]网络传播作为一把双刃剑,给人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网络道德失范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谓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3]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速度跟不上生理成熟的速度,受网络的负面影响非常突出,由此而形成的主要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表现如下:(1)出现双重人格、自我价值迷失。人格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离不开现实社会的环境影响。而网络社会中交往,主体是虚拟的身份,可不受社会道德的约束。这种高度自由使大学生可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没来得及理性思考就已被网络社会所同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约束,造成现实和虚拟的双重人格特点。(2)信息污染与欺骗行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言论自由达到了极限,产生了大量垃圾信息、网络言行不文明与欺骗行为。这些消极的传播诱惑着大学生,易借此肆意宣泄,并借此逃脱法律的约束。因而约翰·奈斯比特曾说:“失去控制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却构成信息污染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3)网络犯罪行为。网络犯罪行为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以此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占有他人物质或精神财产的目的的行为。网上操作的匿名性与隐蔽性,大学生极易道德责任意识与自律性不强,滋生破坏欲望和犯罪意识,利用网络技术盗窃、诈骗、窃取隐私,剽窃网络成果行为,甚至黑客侵入计算机网站,盗取资料、修改主页画面、制造事端。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道德失范行为还很多,日益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众多调查结果足以说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信息和商机,也带来了挑战。高校这个新技术开发利用的前沿阵地,需要我们用心守护。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成因

形形色色的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需要我们透过现象来关注和研究背后的原因,把握问题的本质。总的来说,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创造了一个神话,自身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文化传播的阵地。但它开拓人视野、丰富人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引发许多现实问题,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自由化言论,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文化,对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道德辨别力较差、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扰乱了其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易导致其网络行为失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处于心理困境多发期,网络道德需要与意识易弱化,网络道德评价易紊乱,网络道德人格易缺失。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断乳期”、自我发现期。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到了“虚拟实在”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社会诸多伦理关系束缚没有了,易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完全吻合更直接造成网络中的大学生评价标准与价值混乱。隐匿或篡改身份情况下,“赤裸裸”释放心理诸多困境,恣意表达新环境中的交流渴望,践踏网络道德规范,最终道德失范乃至犯罪。

3.社会管理和学校德育不到位。互联网的超前发展与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相对滞后,网络政策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技术监控的漏洞与局限,社会管理亟须加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网络德育空缺、滞后、低效等,均为网上不道德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和现实土壤,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三维模式共建网络文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路径选择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完美品性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校、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法律法规的作用,构建三维模式,共建网络道德文明,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去防范和矫治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墓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充分说明,个体的自律意识对其良好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其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其“慎独”境界,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件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使网络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要开展网络知识宣传和网络法制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教育大学生要洁身自好,从自身做起,注意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努力做到网络公德意识,加强道德自律。

2.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建设。迈克尔·奥克肖特曾指出:“道德生活的每一种形式都……取决于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面对当前大学生的网上道德失范现象,高校必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工作,实施相关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德育应与时俱进,转变德育观念和模式,高度重视网络德育工作,让德育工作进网络,让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要培养造就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握网上育人主动权,用主导性意识形态抢占网络空间的制高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3.社会应加强完善网络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的监控。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是使学生远离网络伤害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最终责任人。因此,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构建网络文明,还需社会加强完善网络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的监控。要加强网络立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网络行为;要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做好信息把关。政府必须从法律层面上建立社会主义网络道德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法律建设与教育。国家相关部门要控制网络信息源头,正本清源。

总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定然需要很长的过程。但我们相信大学生在发自内心的自律、网络法规的他律以及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作用下,定能恪守良知、抵制诱惑、拒绝失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EB/OL]../develst/2009.

[2]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因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388.

[3][美]杰克·D.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53.

[4]蔡蓉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03,(152):4-6.

[5]叶通贤,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71-74.

[6]载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13.

[7]张素玲,张宝华,上官林武.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65-69.

[8]毛明江.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之负面影响[J].当代传播,2001,(5):84-87.

正规使用范文篇3

一、诚信危机与轨制缺失踪

我国正处在由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代,社会转型就其素质而言是一个轨制变迁的过程。在这一轨制变迁过程中,旧的轨制放置被打破或者被削弱,而新的轨制放置又处在形成过程之中,这样就极轻易呈现轨制约束的真空时代和地带。我国今朝保险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其根源就在于缺乏解决信息不合错误称的

一系列轨制放置。诺斯认为:轨制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轨则,或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抉择人们的彼此关系而酬报设定的一些制约,搜罗“正规约束”(例如规章和法令)和“非正规约束”(例如习惯、行为准则、伦理规范),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征”。按照今朝保险市场诚信培植的具体情形,我们将轨制分为正规轨制、准正规轨制和非正规轨制。正规轨制搜罗法令、律例和规章;非正规轨制首要搜罗人们在持久交往中所形成的伦理规范和风尚习惯等;准正规轨制是一种介乎于正规的与非正规的之间的轨制类型,首要指各行业自愿缔结的行业准则、自律性公约等。

轨制的首要功能就在于经由过程外部正规轨制的强制约束,使内部非正规轨制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防止生意中的机缘主义,削减生意后果的不确定性,辅佐生意主体形成不变的预期,进而降低生意费用的目的。而今朝我国保险市场上碰着了正规轨制严重缺失踪的约束,使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合错误称问题无法有用解决,人们的机缘主义行为流行,导致准正规轨制和非正规轨制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的道德规范,使保险市场上诚信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

二、保险诚信与正规轨制培植

信息的充实水平抉择了人们对有限资本争夺的手段,若是信息充实,那么经济主体之间经由充实博弈最终达到双赢,这是最好的功效。而在保险市场上,因为保险当事人在保险标的和保险条目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合错误称,再加上保险合同的射幸性,作为理性人,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必然会操作这种优势去棍骗、褫夺信息劣势一方的益处,以实现自身益处最年夜化。这就要求保险合同当事人必需遵守最年夜诚信原则,并将其以正规轨制的体例划定在列国保险法中。若何保证保险合同当事人履行最年夜诚信原则?这就要依靠一系列正规轨制放置,以保证保险合同当事人有获取对方充实信息的机制和违约的赏罚机制。

今朝,我国已公布了新《保险法》、《保险企业打点暂行条例》、《保险打点暂行划定》、《保险代办署理人打点划定(试行)》、《保险掮客人打点划定(试行)》、《保险公司高级打点人员任职资格打点划定》、《人身保险新型产物信息披露打点暂行法子》、《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打点法子》等一系列法令律例。而且为了进一步增强保险诚信培植,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陆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保险业诚信培植的通知》、关于增强诚信轨制培植提高车险理赔处事质量的通知》、《关于开展2005年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这些通知布告的出台进一步加速了保险诚信正规轨制的培植,明晰了此后一段时代保险诚信培植的标的目的,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浸染。

但我国现行的有关诚信培植的法令、律例还不够完美,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解决信息不合错误称的路子之一,就是设立信息公司,由信息公司负责收集和出产区别口角的信息,然后卖给需要者。但信息在某种水平上是一种公共产物,其效应并不会因为别人的使用而下降,对信息产物消费的边际成本也为零,而且,对信息的使用是难以看管的。是以,在信息的消费中普遍存在“搭便车”的现象。于是,由私人出产、加工信息就会导致这种公共产物的供给不足。在我国信用系统尚未形成,征信、评估机构相当匮乏的情形下,可由政府牵头成立一套收集、记实、剖析各类信息的收集,缓解信息不合错误称引致的保险市场上的诚信危机。如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已经起头着手成立连系征信系统。北京、山东分袂搭建起了车险信息共享平台;上海对社会开放了保险营销员小我根基信息及保险执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更是在全国率先建起了保险营业员“黑名单”轨制,不诚信的营业员将遭到整个保险行业和“集体封杀”等等。然而,在征信和信息披露过程中必然会碰着诸如信息开放、保密规模若何界定、违约若何赏罚效应最年夜等法令问题,是以,必需加速这方面的正规轨制培植。

1、加速成立界定信息开放规模的法令律例,划定必需开放的数据源。关于征信数据的开放,就国外的经验来看,发家国家一般对取得企业资信查询拜访数据不加限制,而只对消费者小我的信用查询拜访数据征信加以限制。是以,我们也需要成立近似于欧洲的“数据呵护法案”和美国的“老实租借法”3的法案。

2、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规模的法令律例,即在强制性公开年夜部门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需保密的部门,充实呵护消费者小我隐私权和企业的商业神秘。从征集数据到供给信息打点处事都要求公开公、透明化,不成避免地涉及到消费者小我隐私权和企业商业神秘的呵护问题。是以,加速这方面的法令律例培植就显得尤为主要。

3、应该成立一个关于企业和平正易近必需依法供给真实数据的法令律例,并设置严惩不真实数据供给者的条目。

4、加速小我信用立法的培植。要尽快颂布实施《小我信用轨制法》、《小我财富申报轨制》、《小我财富破产轨制》等相关配套律例,用法

律的形式对小我账户,小我信用记载与移交,小我信用档案打点,小我信用级此外评定、披露和使用,小我信用主体的权力义务及行为规范明晰作出划定。

5、参照发家国家的《合理信用陈述法》拟定有关律例,严酷规范涉及信用记实、使用及评估勾当的机构和组织行为。

6、尽快成立反欺诈法。对欺诈和犯警侵略等恶意背约行为(搜罗自然人犯罪、法人犯罪和政府工作人员犯罪)依法严惩。

7、尽快成立《保险业法》,使之成为一门自力的法令,以更好的约束和呵护保险公司的行为。

新的立法应充实浮现对平正易近和法人生意自由权以及财富权的呵护。国家经由过程拟定法令律例增强对平正易近和法人生意自由权以及财富权的呵护,这是成立我国社会信用系统,也是成立保险业信用系统的最基本性轨制。这些轨制既搜罗对所有权、债权、契约等所作的界定和规范,又搜罗各类权力让渡和通顺轨制的划定。在这些轨制中,对权力和权力行使收益的呵护,可以发生对人们生意行为的有用激励;而对权力行使规模、前提和赏罚的明晰界定,又可以对人们的权力行使勾当进行有用制约,强化违约责任究查。

三、保险诚信与准正规轨制培植

培植准正规轨制现实上就是成立行业自律的问题。我国保险行业协会针对保险业的行业自律已经做了年夜量的工作,且取得了必然的成效。可是,我国保险业的行业自律并未起到保险业高度发家的地域和国家那样应有的浸染。究其原因,主若是因为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初级成长阶段:一方面,保险业还不够发家、成熟,没有丰硕的经验,尚未形成自己的行业尺度;另一方面,今朝国内一些保险公司采纳的是粗放式经营模式,将保费规模作为公司经营的首要方针,上级公司对下级的查核系统也凸起强调保费收入,为达目的,在竞争中肆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打点等,根柢无暇顾及公司的产物质量——诚信、公司整体益处和久远成长。是以,在今朝的成长阶段,准正规轨制无法阐扬其应有的行业自律浸染,这就需要且则借助政府的力量,在保监会的率领下使准正规轨制上升到正规轨制,等保险业成长较成熟后,再还其行业自律的原本面容。今朝在保监会率领下的行业协会应做好如下轨制培植:

1、组织签定行业自律公约,约束不正当竞争行为,看管会员单元依法经营,维护公允竞争的市场情形。

2、组织拟定行业尺度。依据有关法令律例和保险业成长情形,组织拟定保险行业的手艺规范、处事尺度和行规行约,拟定从业人员道德和行为准则,并督促会员单元配合遵守。

3、拟定行业指导性条目。经济、手艺和人员等前提具备的省级以上保险行业协会,可以拟定行业指导性条目或尺度化条目,在报经保险监管部门审批后可对处,会员单元须予以落实。

4、积极推进保险业诚信系统培植。加速成立保险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信息系统,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介入成立信用评价和披露机制,增强诚信搜检和看管。与汽车和医疗行业合作,成立消费者信息库。保险行业信用数据库的成立,今朝必需在保监会的统一率领下,放置各保险公司按期供给各项数据。因为该系统中有的信息神秘性极强,是以,应该由保险监管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维护,维护费用可由各保险公司分摊。

5、对保险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进行自律打点。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视所辖行业协会的培植情形,慢慢授权其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培训、资格考试、执业、流动和奖惩等进行打点,撑持其组织有关职业道德、法令律例、专业常识、营销手艺、诚信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增强保险代办署理公司、掮客公司、公估公司以及兼业代办署理机构的行业自律打点;加年夜对保险从业人员及中介机构失踪信行为的披露和赏罚力度。

6、进行自律惩戒。对于违反协会章程、自律公约和打点轨制,损害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正当权益,介入不正当竞争等,致使行业益处和形象受损的会员,可按章程或自律公约的有关划定,实施警告、业内攻讦、公开传递攻讦、扣罚违约金、解雇会员资格等惩戒法子,并建议监管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赏罚。

7、保险学会要承担起保险理论和保险实务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对保险从业人员进行高起点的全方位的系统教育,为保险业的健康成长供给理论指导。

四、保险诚信与非正规轨制培植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帮,老实守信一贯被视为中华平易近族的优良传统,甚至被视为一个社会个体处世立身的根基准则之一,人们的这种诚信不美观念就是一种典型的约束人们言行的非正式轨制。然而,因为市场的急剧扩张和生意性质的日益转型,使传统的与人格化生意和小市场半径相匹配的信用维持机制失踪去了阐扬浸染的客不美观前提。客不美观前提的改变使人们的社会糊口规模年夜年夜扩展了,自然经济前提下使人们必需死守的小我信用的外在威胁不复存在,失踪信行为的成本年夜年夜削减。而在一个急剧转型的经济机体中,成本的原始堆集正以各类分歧的体例睁开着,对经济益处的追求异常强烈,这又刺激了生意者经由过程失踪信行为获得经济益处的念头。在以上两个身分的配合浸染下,当前的经济个体有最年夜的激励去进行违约失踪信,以牟取经济益处。老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对人们言行的约束力正在逐渐削弱。

我们知道,老实守信的自觉行为是基于生意主体彼此信赖基本上的,而生意主体彼此信赖的前提前提是生意主体之间的一再博弈。若是生意主体之间的博弈只是一次性的,各生意主体就不会具有履行契约、信守承诺的充实激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生意中的机缘主义与不合作。若是生意双方进行的是多次博弈,本次采纳的不诚信行为会对往后的生意造成很年夜的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损失踪往后的生意机缘,在巨年夜的失踪信成本压力下,双方很可能会采纳诚信行为,最终达到双赢以达到相对理想的平衡状况。由此看来,只有当生意双方今朝的生意是未来生意的一个组成部门时,才可能具有信守承诺的充实激励,从而采纳合作的立场。这就要经由过程成立较为完美的轨制约束框架,给生意双方缔造多次、一再博弈的情形。

那么,我们事实该若何操作轨制来规范人们的不诚信行为呢?我们认为,首先,应增强征信、评级轨制的培植,使信息传递渠道进一步通顺;其次,成立各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削减消费者采纳诸如骗保等不诚信行为的空间,奉行诸如不诚信“黑名单”轨制等,进一步加年夜不诚信行为的成本;再次,应拟定对失踪信行为进行严惩(既搜罗经济上的,也搜罗法令上的)法令、律例;最后,增强保险营业常识、法令律例培训,使保险公司的员工及其代办署理人了然哪些行为属于违信行为,不诚信应承担哪些法令责任等。

上述四个法子,最终都是经由过程加年夜失踪信行为成本的体例,对生意双方的行为加以规范的。除了以法令的形式,对各失踪信行为主体进行赏罚外,上述法子其实还达到了为行为主体缔造多次、一再博弈的下场。因为,一旦成立起健全的征信、评级轨制,那么,市场上的行为主体的任何不诚信行为都将被记其实案,响应的其诚信级别也将下降,这样即使该失踪信主体未必是与原生意对手进行多次、一再博弈,但其不诚信记实也会被往后与之生意的行为主体所获知,这样也就相当于给各行为主体缔造出了一个可进行持久、一再博弈的情形,自然也就达到了规范不诚信行为的下场。可见,保险诚信与非正规轨制之间的不变关系也是经由过程正规轨制的约束而形成的,保险诚信最终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轨制问题。

正规使用范文篇4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风波,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虽然一般是信用贷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关系,借款者如果选择欺诈或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将损害私人关系和招致舆论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潜在的还贷义务,即存在一种隐性担保,这促使资金需求者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相对于商业银行,这些资金供应方会更加积极地追讨负债,甚至出现违法讨债行为,从而导致资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约束。另外,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与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建立长期关系,促使它们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和积极还贷,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6)抵押担保方面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可以作为担保,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关联契约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除了在信贷市场上存在借贷关系外,还在其他市场上(如在商品市场上)存在交易关系,因此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到里面。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成本,使得贷款人能够对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强了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具有示范效应

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由于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因长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双方的道德风险,而且还会使违规者因受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成员之间合约的履行率越高,从而借款者就更重视偿还非正规金融贷款,以便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其相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民间金融这一古老的融资渠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在肯定非正规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1)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非正规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其次,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且不稳定,抗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再次,从总体上看,非正规金融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竞争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贷产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

保护,容易产生敲诈、违约行为。

(2)非正规金融的负面效应

非正规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因此,应该对非正规金融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面作用。

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所独具的与中小企业天然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于非正规融不应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使其在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非正规金融交易通常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没有合法的法律手续、可靠的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而且所融通资金的投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较大。如果对那些负债率高、资信状况差的企业进行融资后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形成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监控体系。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银行,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被纳入政府监管的体系之中。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在对民营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正当保护的同时,对其违法、不正当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罚,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化。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因此,应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

正规使用范文篇5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风波,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虽然一般是信用贷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关系,借款者如果选择欺诈或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将损害私人关系和招致舆论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潜在的还贷义务,即存在一种隐性担保,这促使资金需求者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相对于商业银行,这些资金供应方会更加积极地追讨负债,甚至出现违法讨债行为,从而导致资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约束。另外,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与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建立长期关系,促使它们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和积极还贷,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6)抵押担保方面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可以作为担保,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关联契约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除了在信贷市场上存在借贷关系外,还在其他市场上(如在商品市场上)存在交易关系,因此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到里面。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成本,使得贷款人能够对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强了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具有示范效应

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由于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因长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双方的道德风险,而且还会使违规者因受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成员之间合约的履行率越高,从而借款者就更重视偿还非正规金融贷款,以便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其相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民间金融这一古老的融资渠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在肯定非正规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1)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非正规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其次,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且不稳定,抗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再次,从总体上看,非正规金融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竞争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贷产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

保护,容易产生敲诈、违约行为。

(2)非正规金融的负面效应

非正规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因此,应该对非正规金融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面作用。

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所独具的与中小企业天然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于非正规融不应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使其在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非正规金融交易通常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没有合法的法律手续、可靠的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而且所融通资金的投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较大。如果对那些负债率高、资信状况差的企业进行融资后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形成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监控体系。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银行,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被纳入政府监管的体系之中。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在对民营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正当保护的同时,对其违法、不正当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罚,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化。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因此,应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

正规使用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正作风、严纪律、强素质、树形象为目的,紧密围绕打造“一切为了质量”质监品牌,不断增强质监工作的保障力、公信力和服务力,打造一支“保障安全靠得住、提供服务信得过”的质监队伍,为质监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推进正规化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确保全局思想统一、政令畅通、管理规范、工作高效。

三、主要任务

(一)以加强党建为牵引,推动组织建设正规化

局总支要把组织建设正规化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制度;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参观见学、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书记抓作风、带队伍、促发展的意识,提高组织领导、协调创新、工作落实、抓大事议大事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上级决策的坚定性和执行力。

(二)以警示教育为牵引,推进廉政建设正规化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实现廉政建设的经常化和正规化。

加强教育引导。适时开展岗位廉政教育,筑牢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防线。利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剖析等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采取上廉政党课、学廉政手册、建廉政专栏等多种方式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唱响反腐倡廉的主旋律。

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出台干部廉洁预警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廉洁预警机制、健全关键岗位廉洁预防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现廉政制度建设正规化,为确保干部队伍政治安全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

(三)以提升能力为牵引,推动队伍建设正规化

加强干部力量。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规范人才使用制度。

加强人员管理。完善考核奖惩管理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管理正规化。

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并落实干部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职工队伍,实现干部职工队伍教育正规化。

规范收入分配。加大事业单位工资总额管理力度,落实市局工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四)以落实流程为牵引,推进工作秩序正规化

修改完善流程。对职责和流程督查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职责、流程进行修改和完善,为推进工作秩序正规化奠定基础。

贯彻执行流程。严格按照修改完善后的职责和流程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实现工作职责明确、工作流程清晰、工作关系顺畅、工作互补到位,形成有条不紊、正规有序的工作秩序。

(五)以整治环境为牵引,推进办公秩序正规化

室内秩序正规化。选择4个办公室作为试点单位,对桌椅放置、办公物品摆放、文件资料存放及室内卫生清洁等做出统一要求,成型后在全局推广,实现办公秩序正规化。

车辆管理正规化。出台机关车辆停放规定,对院区车辆停放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车辆管理正规化。

办公环境正规化。加强办公环境的整治力度,明确卫生责任区,分片包干,杜绝卫生死角,实现卫生管理正规化。

工作纪律正规化。严格养成教育,引导干部职工严格遵守办公纪律和作息时间,做到工作纪律严明,办公秩序井然,办公氛围和谐。

(六)以“双基”建设为牵引,推进基层建设正规化

规范基础工作。要按照市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管理,加强基础建设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局办公室牵头组织下,指定专人,对本部门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填报基础信息,建立健全人员、资产和业务等工作台帐,切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数据实。

规范业务工作。全面应用金质县级局综合管理系统,达到工作规范统一、检验报告可查可控、监督管理高效迅捷,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业务管理模式,树立正规有序、规范高效的质监形象。

规范管理工作。全面加强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综合业务管理。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按照市局要求,推行政事分开。加强机关、稽查、事业人员的流动管理。

(七)以落实标准为牵引,推进业务管理正规化

按照“流程”要求,将业务工作纳入标准化管理,不断提升业务工作管理的正规化水平。

食品安全监管正规化。规范食品生产许可受理和上报程序。全面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规化。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正规化。加强特种设备动态管理,实现安全监察、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加强动态监管效果分析,推进特种设备监管正规化。

标准化业务管理正规化。标准化业务工作以农业强基础、工业上水平、服务拓领域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标准数据信息化管理,推进标准化业务管理的正规化。

计量管理工作正规化。计量业务工作以提升行政许可效能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计量数据信息化管理,突出计划性、进度督查和结果报告等关键环节的衔接。以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建立并完善计量行政许可管理台帐等信息库,逐步实现定期更新的动态化管理,确保对重点计量器具正规有序地进行管理,推进计量业务管理正规化。

质量管理正规化。完善全市质量工作和名牌创建工作组织协调制度和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联席制度。实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定期召开质量提升、名牌培育和创建工作调度会。完善名牌培育体系,做好名牌产品申报现场调研,严格申报程序,推行材料审查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名牌企业质量工作调查和后续管理,对品牌企业、品牌产品扶持和监督,为深入名牌战略的实施奠定正规化基础。建立工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和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制度,推进质量管理正规化。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紧紧围绕保障安全、引导消费、促进发展三项工作目标,深入做好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查、区域监管和许可证证后监管四项工作,着力解决抽样检测不规范、后处理工作不及时、证后监管不扎实问题,不断提高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正规化水平。

监督与法制工作正规化。法制工作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指导原则,全面做好提升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证件管理、完善执法办案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健全责任追究办法五项工作,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质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做好行政执法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实现质监法制工作正规化。

行政执法工作正规化。稽查执法工作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主线,围绕强基础、提技能、促发展、维民生工作目标,狠抓“双基”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提升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稽查执法综合指标考核体系,强化稽查执法工作分析通报机制,积极推广“网上办案”工作经验,大力推进“和谐执法、阳光办案”和研究性执法活动,着力提高服务质监事业发展的主动性和服务全市经济建设的有效性。

(八)以落实规章为牵引,推进后勤管理正规化

加强财务管理。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制定财务管理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加强法人单位独立核算。严格落实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日常考核和财务监督。

加强日常后勤管理。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后勤人员的管理教育,树立全局观念,不断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采取业务培训和考核评比等办法,加大后勤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真正达到“素质强,业务精”。加强与物业公司的协调,强化物业服务人员的双重管理,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逐步实现后勤日常管理的正规化。

(九)以规范言行为牵引,推进个人举止正规化

加强文明教育。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倡导热情服务,礼貌待人的服务理念,在提升个人素质、规范个人言行上下功夫。

学习公务礼仪。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公务礼仪,克服行为举止是小节问题的模糊思想。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使用文明用语,端正行为举止,服装穿着得体,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文明规范的要求,努力做到举止端正,谈吐文明,精神振作,姿态良好,树立文明质监的良好形象。

四、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正规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正确处理好正规化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以正规化建设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正规使用范文篇7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宏观的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获得资金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对非正规金融行为有较大需求。相对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许多优势,但其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发挥优势,防范负面效应,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风波,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虽然一般是信用贷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关系,借款者如果选择欺诈或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将损害私人关系和招致舆论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潜在的还贷义务,即存在一种隐性担保,这促使资金需求者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相对于商业银行,这些资金供应方会更加积极地追讨负债,甚至出现违法讨债行为,从而导致资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约束。另外,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与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建立长期关系,促使它们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和积极还贷,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6)抵押担保方面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可以作为担保,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关联契约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除了在信贷市场上存在借贷关系外,还在其他市场上(如在商品市场上)存在交易关系,因此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到里面。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成本,使得贷款人能够对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强了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具有示范效应

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由于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因长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双方的道德风险,而且还会使违规者因受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成员之间合约的履行率越高,从而借款者就更重视偿还非正规金融贷款,以便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其相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民间金融这一古老的融资渠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在肯定非正规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1)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非正规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其次,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且不稳定,抗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再次,从总体上看,非正规金融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竞争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贷产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容易产生敲诈、违约行为。

(2)非正规金融的负面效应

非正规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因此,应该对非正规金融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面作用。

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所独具的与中小企业天然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于非正规融不应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使其在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非正规金融交易通常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没有合法的法律手续、可靠的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而且所融通资金的投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较大。如果对那些负债率高、资信状况差的企业进行融资后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形成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监控体系。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银行,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被纳入政府监管的体系之中。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在对民营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正当保护的同时,对其违法、不正当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罚,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化。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因此,应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

正规使用范文篇8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风波,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虽然一般是信用贷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关系,借款者如果选择欺诈或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将损害私人关系和招致舆论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潜在的还贷义务,即存在一种隐性担保,这促使资金需求者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相对于商业银行,这些资金供应方会更加积极地追讨负债,甚至出现违法讨债行为,从而导致资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约束。另外,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与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建立长期关系,促使它们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和积极还贷,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6)抵押担保方面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可以作为担保,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关联契约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除了在信贷市场上存在借贷关系外,还在其他市场上(如在商品市场上)存在交易关系,因此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到里面。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成本,使得贷款人能够对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强了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具有示范效应

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由于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因长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双方的道德风险,而且还会使违规者因受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成员之间合约的履行率越高,从而借款者就更重视偿还非正规金融贷款,以便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其相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民间金融这一古老的融资渠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在肯定非正规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1)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非正规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其次,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且不稳定,抗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再次,从总体上看,非正规金融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竞争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贷产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容易产生敲诈、违约行为。

(2)非正规金融的负面效应

非正规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因此,应该对非正规金融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面作用。公务员之家

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所独具的与中小企业天然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于非正规融不应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使其在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非正规金融交易通常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没有合法的法律手续、可靠的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而且所融通资金的投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较大。如果对那些负债率高、资信状况差的企业进行融资后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形成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监控体系。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银行,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被纳入政府监管的体系之中。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在对民营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正当保护的同时,对其违法、不正当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罚,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化。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因此,应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

正规使用范文篇9

1对象

1•1考生概况

237名考生分别来自全市各级医院,其中一级医院54名,占22•8%;二级医院139名,占58•7%;三级院34名,占14•3%;其他10名,占4•2%。从事临床护理者194名,占81•8%;从事护理管理者39名,占16•5%;非护理岗位者4名,占1•7%。考生均为中等护理专业毕业。年龄21岁~46岁,平均32岁。中级职称2名,占0•8%;初级职称235名,占99•2%。

1•2考核方法及内容

从《护基》技术操作项目中选取6项(铺备用床、口腔护理、肌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静脉输液法、穿脱隔离衣)临床常用的操作作为考核内容,每位考生随机抽取1项参加考核。由2位老师同时监考,按全市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2考核结果

2•1总体成绩

及格者209名,占总考人数的88•2%,其中60分~70分74名,71分~80分82名,81分~90分46名,90分以上7名。不及格者28名,占总考人数的11•8%。

2•2不同岗位成绩见表1。

2•3各级医院成绩见表2。

3讨论

3•1重视《护基》技术的正规操作《护基》是护理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基础护理工作是临床护理和各专科护理的基础[1]。《护基》技术操作是在中专护理教学时就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护理专科自考生都是中等护理专业毕业、从事护理工作2年以上的护士,总体不及格率为11•8%(表1),原因是除了少数考生(非临床护理)长期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少数考生心理素质较差,以致造成考试紧张、怯场、遗忘等因素以外,绝大部分考生是因为不正规操作所致,诸如无菌观念不强,导致无菌操作不规范;查对制度不严,导致用错药或注射错患者等。有的考生认为平时护理工作繁忙,无法按正规操作去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形成“游击”习气,也是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之一;从事护理管理的考生不及格率为17•9%(表1),原因是有的护理管理者长期脱离临床护理实践,以致操作生疏,流程遗忘,护理管理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是技术操作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其技术操作的正确程度对护士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护理管理者要经常深入临床第一线,在实践中巩固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从事临床护理的考生技术操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护理质量,有的考生还兼任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故技术操作正规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优劣。因此,各护理岗位都要重视《护基》技术的正规操作,要所有护士按正规操作去做,习惯成自然,工作效率必定会提高。

3•2医院护理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或督查表2显示,一级医院不及格率最高,达14•8%,原因是基层医院护士有的技术操作做的少,易出现遗忘程序、标准不清的现象。因此,基层护士应是培训的重点,随着医保改革的深入,相当部分的就医者要去基层医院接受治疗和护理,基层护士技术操作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康复。三级医院不及格率为14•7%是意想不到的,据了解,部分考生可能与抽到的操作项目不常做,比较生疏有关,部分考生是由于平时护理工作量大,在操作中出现简化程序、降低标准的现象。因此,各级医院(尤其是一级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应根据本院护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护基》技术操作的培训或督查。

3•3临床实践与学校教学应高度统一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在护理教学中都采用目标教学法,尤其是《护基》技术操作的教学,设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时间目标……,按目标施训;有的学校还实行达标考核[2],即对一些重要技术操作如无菌技术操作等,制定出评分和达标要求(并非60分及格),上课时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练习时就做到心中有数,争取考核时一次达标。对考核中一次不达标的学生,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组织再辅导、再练习、再考核,直至达标。这样,促使学生养成严格按目标训练的习惯,提高了正规化操作程度。但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尤其是独立工作后,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相对较少,工作较忙的情况下,往往出现简化程序等不正规操作现象,久而久之,不正规操作的习惯成了自然,逐渐替代了正规操作,导致临床护理岗位不及格率达10•3%的考核结果。《护基》技术操作是护士的基本功,尤如医生必须掌握体格检查技能一样,避免出现忙时做不到,贬低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临床护理实践与学校护理教学必须高度一致,才能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3•4建议

3•4•1提供部分考生的考前辅导有的考生在考前化去的练习时间很多,但成绩并不理想;有的考生考前化去时间不多,成绩却较好。关键在于对操作流程标准要求的理解及平时单位对操作的要求是否严格。鉴于有的考生中专毕业时间较长,对考核标准遗忘较多;有的考生一直在基层医院工作,正规化操作程度略低以及多数考生的要求,建议考前由主考单位或有辅导条件的医院办班进行应考项目的辅导,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酌情报名参加辅导。这样可使考生标准明确,按标准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今后工作中正规化操作。

正规使用范文篇10

一、发挥资源优势,依赖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沿着机械技术的方向进行的,例如与农业机械化相关的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新型动力的引进等等,这种创新是为了节约劳动力而进行的。另一类技术创新活动是沿着生物技术的方向进行的,如动植物品种的培育和改良,化肥农药的发明及其施用方法的改进等等。其目的是为了节约土地而进行的,结果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认为,农业生产对于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特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农民总是选择那种能够节约稀缺生产要素,并能更充分的利用丰富的生产要素的技术。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禀赋不尽相同,因而这种诱致性技术变迁的途径也不一样。

我国的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特点是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所以应选择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物技术以及节约土地而多用劳动力的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在这方面,我国的台湾省较为成功。我国的台湾省具有耕地缺乏的典型特点,在发展的早期,台湾省利用劳动力丰富的特点,形成了少占用土地而多使用劳动力的农业生产结构,并成功出口了蘑菇,芦笋、鳗鱼和食用蜗牛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形成了自己的农业比较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农业收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台湾农业逐渐丧失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随即转向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应改变,转向出口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园艺产品。

我国政府应根据农业生产资源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制订规划,加强宏观指导,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农民种植市场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现时期,农业部门应下大力气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多样化指数和复种指数,面对加入WTO后,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所带来的压力,我国农业应切实注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绿色农业,实现精品农业,改粗放式经营为精耕细作,改追求产量为追求质量。这样既可以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劳动投入,又可以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二、提高农业公共投资,培养坚实的农业基础,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有研究表明,由于农业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可相互替代,故增加农业领域的公共投资,如农业科研、水利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可使生产者在私人物质投入(如土地、化肥、机械动力、种子和其他物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得到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或者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必要投入和私人成本,或者在增加一定私人成本投入的同时得到更高的产量。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单位产品的私人成本都可能降低,从而降低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提高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政府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至少有三点启示:

首先,政府应舍得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农田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路筑桥,疏浚河道,完善市场设施等。在开展上述工程时,政府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动员当地农民,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其次,农业公共投资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生产及流通环境的改善可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农户而言,当农业生产的收益水平提高时,农户就可能增加农业劳动的投入,从而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

最后,农业公共投资的增加,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民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其就业岗位的获得机会及收入之间呈现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关于这一点,我将在下面做详细的论述。

三、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促使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和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这已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在广东,有近一半以上的电子通讯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已经基本上停止招收初中及高中毕业生,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不断在升级,技术和资本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但是企业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上招收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成本。所以,企业对低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下降了,而且,对劳动力总量的需求也在下降。这一研究虽然是基于广东进行分析的,但其结论对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具有普遍意义。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1985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仍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占90%以上。在农村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也较少,以广东省为例,1998年,农村中受过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只有13.8%。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高要求,一方面是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以下的一组数据也许更使人们清楚农民素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相关性。有资料显示,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是我国农村人口中的精英阶层。首先,他们年轻,72.3%的农民工年龄在30岁以下;其次,他们通常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据湖南省攸县农调队调查,目前攸县在外县外省从事劳务,打工的劳动力中,大专文化的约占2.1%,中专文化的约占7.2%,高中文化的约占14.4%,初中文化的约占58.8%,小学文化的约占16.9%,文盲或半文盲的占0.8%。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远高于全省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最后,他们不少都有一技之长,48.2%的农民工在进入城镇就业前都会一门以上的技术,而全部劳动力中会一门技术的仅占22.9%。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就可能或较容易地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低素质的劳动力将会被拒绝于城镇之外。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但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城市管理成本的大小。经济学家比尔约翰逊曾指出:农村中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增加了向城市转移和管理的成本,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则可以大大减少城市居民对于迁居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的抵触,而且更能使农村人口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以及减少城市管理的成本。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条件。

就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均进行过有益探索,总结之,其基本思路如下:1、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有关研究表明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初等教育的回报率都是最高的。所以,应将发展初等教育放在农村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上。政府投资于农村教育的资金应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正常发展,有效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率。2、将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这种办学方式在我国农村的一些中学已进行了很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关部门应下大力气将这种教育模式发扬推广。

四、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地区,特别是大城市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没有本地户口的外来劳动力进入本地市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政策制定者认为,在大城市,本地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外来劳动力却占据着大量的岗位,如果把由外来劳动力所占据的岗位转移给本地下岗职工,就可以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为了保护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各地对农民进城务工设置了形式繁多的限制,具体包括:1、设置“经济门槛”,提高使用农民工的成本,迫使各单位、部门不吸纳或少吸纳民工;2、按不同工种限制外来工的吸纳比例;3、城市各部门、单位招用外来民工都需要经过劳动部门批准,否则要清退、罚款。

由于保护性市场低技能劳动工资的高估,导致低技能劳动力期望工资过高,影响到其在开放性市场上的竞争力,他们被保护性市场排出后,要么选择自愿失业,要么再难以找到工作。保护性市场还存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低估的情况,由此导致高技能劳动力从保护性市场流向开放性市场,最终导致保护性市场中的劳动力的“逆淘汰”,影响整个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将不可避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有关政府部门应转变思想,打破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对于日益增多的进城农民,不能简单的采取堵、卡、驱的限制性措施,而要认真研究农民流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结合目前的新情况,应着重以下工作:1、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向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转变;2、实行身份证管理,建立新的劳动就业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接轨;3、依据劳动法规等加强监管和保护劳动者权益,完善农民进城落户后的社会保障体系;4、建立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网络,使农村宜流动劳动力及时获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准确信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和成本。

五、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为转移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非正规就业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包括:1、非正规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这里的非正规部门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之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实体单位。包括三类:一类是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如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二类是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三类是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2、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动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即“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是转型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就业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在现时期,我国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大量过剩的低素质劳动力无法通过有限的正规部门来充分吸纳,而非正规部门具有经营方式灵活,对劳动技能要求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经营条件要求简单等特点,正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