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基地盈利模式十篇

时间:2023-12-15 17:29:57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 盈利预测;自愿披露;经济动机

盈利预测是公司对未来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所做的预计和测算,属于预测性财务信息。吴联生(2005)调查显示,73.33%的机构投资者和80.00%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未来信息,而只有10%的机构投资者和1.11%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历史信息。这说明了投资者对未来信息的需求程度比历史信息高。而公司管理者是管理公司投资经营战略的专家,管理者可以通过正规教育、行业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公司专用知识的投资等方式来获得这种专长。因此,他们比外界投资者能更好地理解公司目前的状况、预测未来的表现(Ross,1977;Miller andRock,1985;Majluf,1984)。由于我国盈利预测2001年3月15日,由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性披露,管理者当局对信息的披露有选择权,基于信息披露成本与效益原则以及我国特有的制度背景,研究管理者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经济动机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外盈利预测披露动机研究现状

国外资本市场成熟,盈利预测披露制度比较完善,对盈利预测经济动机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学者主要以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信号理论等视角研究了管理者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经济动机。

以委托理论为研究视角,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问题引发了股票报酬激励机制的建立。Noe(1999)从股票内部交易的角度,Aboody&Kasznik(2000)从CEO针对员工股票期权回报期与信息释放期限角度,Miller&Piotroski(2000)从股票期权的风险角度,Nagar et al(2003)从股票期权比例角度,都证实了管理者会为了减少企业股票被低估带来的风险,会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

以资本需求为研究视角,新资本需求是影响公司管理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一个重要动因(lees,1981;Ruland etal,1990)。Frankel et al(1995)对纽约或美洲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980~1983年的1880家公司的盈利预测与外部融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外部融资的公司,更有可能盈利预测,而且筹资频率越高,自愿披露的次数也越多。

而以信号理论为研究视角,披露良好信息能向相关信息使用者传递信号,树立良好的声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避免出现逆向选择的风险(Penman,1980;Trueman,1986;Lev&Penman,1990)。Clarkson et al(1992)对加拿大IPO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不在IPO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企业,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企业向外界传递了自身拥有更好的盈利前景的“好信息”。

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研究视角,更多信息的披露能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股权资本成本(Amihud&Mendelson,1986;Diamond&Verrecchia,1991)。因为,更多信息披露会增加股票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投资者对证券的需求,从而降低资本成本;信息披露较少时,投资者将承受预测未来效用的风险,对信息风险要求有更高回报,致使披露较少信息的企业资本成本更高。Clement et al(2000)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表明了盈余预测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影响,而Baginski and Rakow(2009)则在控制诸如盈余质量、公司规模、风险因素后,Rakow(2010)则考虑前期盈余预测有交互影响下,研究都表明,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此外,信息披露能降低一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新股定价更为真实反应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降低新股发行抑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股低价发行作为投资者投资补偿的压力,减少发行企业在抑价中的经济损失。学者针对信息披露对新股发行抑价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新股发行抑价(Ibbotson et al,1994;How et al,1995;Leeet al,1996)。以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角度解释新股发行抑价问题,Jog and McConomy(2003)针对加拿大IPO样本公司,Keasey and McGuinness(2008)针对香港IPO样本公司,却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

二、国内盈利预测披露动机研究现状

国内由于IPO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2001年3月15日由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性披露,现有研究针对盈利预测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多(王鹏程,1997;徐宗宇,1998;宋凯歌,2007等),且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而立足于自愿披露盈利预测动机的研究文献较少,现有关研究文献基本都是从信息自愿性披露角度进行的研究。

一类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论述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比如,陈艳(2004)从理论、信号理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性支持着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王雄元(2005)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信息租金与管制层面入手,得出经营者获利是经营者自愿披露信息的核心动机。洪剑峭(2009)提出信息披露成本模型和管理层初始信息不确定模型,是对管理层有选择信息披露问题的最重要的两个解释。

一类主要以建立自愿性披露水平指数来实证研究信息披露的动机。比如,汪炜、蒋高峰(2004)是最早检验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以2002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16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与披露水平、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率之间的回归计量方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陈晓红和林莎(2009)以我国2004~2007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规模大的中小上市公司更注重自身社会形象的塑造,通过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在投资者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越好,越倾向于主动披露信息。

近来,有学者基于国外已有研究,检验了中国证券市场盈利预测披露行为与新股发行抑价的关系。张雁翎(2004)选取2001.3~2002.12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25家公司,研究了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对新股抑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是否披露盈利预测与新股发行抑价显著负相关,表明市场能够接受盈利预测信息,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有助于降低新股发行抑价。胡松(2007)以2001.3~2005.12的IPO-A公司为样本,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三、国内外盈利预测自愿披露研究启示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2

一、欧洲大陆留存收益会计模式

在欧洲大陆,许多国家为了约束公司过量分配,往往从法律上要求公司必须留有一定积累,以利公司持续经营,维护债权人利益。欧洲大陆国家对留存收益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商法》和《公司法》中。通常预先提留“盈余公积”,即按法律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留存收益作为盈余公积。

(一)德国模式

在德国,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目下列有盈余公积,盈余公积下面又列有四个子项:法定盈余公积(Legal reserve)、对自己股票的盈余公积(Reserve for own shares)、规章性的盈余公积(Statutory reserves)、其他盈余公积(Other revenue reserves)。

法定盈余公积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这个做法与我国是类似的,所不同的在于计提比例不一样。根据德国《股份法》第15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将年度盈余减除上个年度的亏损结转后的5%划入法定盈余公积(Legal reserve),其数额最高可达资本金的10%或者达到章程上规定的更高比例为止。上述规定表明:公司每年把当年利润弥补上年亏损后,将余额的5%作为法定盈余公积,并且还规定了计提上限10%.一般来说,当资本公积与法定公积之和不超过股本比例的10%时,可用法定公积弥补本年度亏损或以前年度亏损;当资本公积与法定公积之和超过股本的10%时,除了弥补亏损外还可以转增资本。

对自己股票的盈余公积,其数额为“自己股票”(相当于国际惯例中的“库藏股票”)的市值,主要是用于当自己股票再出售、再发行、注销时,或当自己股票价值按一个较少价值调整时,减少或注销该盈余公积。规章性盈余公积,主要是根据公司的规定自主计提的盈余公积,或根据法规计提法定盈余公积与资本公积之和超过10%的部分。由于有这样两种来源,所以它可以由公司按其规章使用或按法定盈余公积规定的用途使用。其他盈余公积类似于我国的任意盈余公积,由公司自主决定计提比例,主要是为了稳定股利的分配,确保小股东在公司盈利时能分得一定的股利。

(二)法国模式

法国对留存收益的规定同德国相似。根据《1966年7月24日第66-537号关于商事公司的法律》第345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制公司,应从当年会计年度利润中,减去过去的亏损数额之后,提取至少1/20的款额用于设立准备基金,称为法定准备金。在准备金数额达到公司资本1/10时,上述款项的提取不再具有强制性。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德法两国对计提法定盈余公积的规定实质是相同的,甚至连计提比例也相同。

法国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盈余公积列示为:法定盈余公积、由条例或规则规定的盈余公积(Reserves required by articles or Reserves required by regulatlons)、其他(任意)盈余公积。与德国相比,法国的盈余公积少了“对自己股票的盈余公积”这一项。同时,法国财务报表附注中还要求对盈余公积进行更详细地披露。

二、英美留存收益会计模式

在英美会计模式中,公司的利润分配由公司自行决定。对留存收益,法律上没有强制要求公司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这是与欧洲大陆模式最大的一个差别。公司对于因特定目的而需要保存的留存收益,只能是暂时的,在特定目的达到或不再需要时,应转回供利润分配之用。而在欧洲大陆模式中,公司每年按法定比例固定提留的盈余公积,则是永久性的,不能转入未分配利润。

(一)英国模式

根据英国《公司法》第117条规定:董事会在提出任何股息前,可从公司盈余中提取他们认为适当的数目作为一项或多项储备金,董事会可以自由决定把储备金使用于最适宜使用盈余的任何地方,在使用期间董事会可根据同样的自由决定权,或是把它用在公司的业务上,或是用于董事会认为合适的投资(除公司的股份外)上。董事会也可为谨慎起见,将他们认为不宜分派的任何盈余结转下届而不提作储备金。上述规定表明:公司对于因特定目的而需要保存一部分留存收益时,决定权在公司董事会,并且认为有必要时才提。

由于英国对盈余公积的计提不作法定要求,因此英国的财务报告中不存在“法定盈余公积”项目。但对于根据董事会决定提留的储备则要求披露。在英国资产负债表中,要求披露“对自己股票的储备”(Reserve for own shares)、“公司条例(或章程)所规定的储备”(Reserves provided for by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等内容,并列于“资本和储备”(Capital and reserves)栏下的第四部分“其他储备”(Other reserves)中。如果公司当年根据董事会的决议不提取这些储备,则不用披露,灵活性很大。

(二)美国模式

同英国做法类似,美国也没有要求公司计提法定盈余公积,留存收益的分配由公司自己决定。根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留存收益分为“已分拨的留存收益(Appropriated rerained earnings)”和“未分拨的留存收益(Unappropriated retained earnings)”。

在美国,股份公司在进行留存收益的分配时,如果不用于支付股利而被指定为其他用途,并从当年税后利润中扣除,称为留存收益的分拨(Appropriations of retained earnings),或称为限制用途(或指定用途)的留存收益(Restrictions of retained earnings)。这个“其他用途”包括:用于公司股票回购(同德英两国“对自己股票的盈余公积”)用于公司扩张的内部融资以及公司章程的限制等。公司的税后利润在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和用于指定用途之后,剩下的才是可分配给股东的留存收益,即未分拨的留存收益。在《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Delaware General Corporation Law)第171条“特殊用途储备金”中规定:董事可从该公司资金中划拨出一部分,作为一项或多项储备金,用于任何适当目的下的股息支付,且可对一项或多项储备金子以撤销。

美国的财务报告中有一张专门报表用来反映留存收益,即留存收益表(The statement of retained earnings)。这张表中涉及了留存收益的期初、期末数及股利分配情况,但对留存收益的分拨情况没有披露。公司往往在资产负债表中对留存收益的分拨进行说明,一般是在“留存收益”项目后面加括号注明分拨的金额及用途。另外,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也对分拨情况予以反映。

三、两种会计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一)两种会计模式的比较

在利润分配中预先提留盈余公积的制度,是欧洲大陆国家会计实务中通常的做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还有重大的影响,像发达国家中的意大利、日本,发展中国家中的墨西哥、中国等都有类似的做法。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要求公司定期计提固定比例的法定盈余公积,其目的在于促使公司稳健经营和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大陆法系国家重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职能的一种表现。

在英美法系国家,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充分重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因此政府极少干预公司的具体事务。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英美两国留存收益的分配由公司自行决定的做法了。由于法律上没有作强制性的要求,因此公司对留存收益的分拨,只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性的。在特定目的达到或不再需要时,立即从已分拨的留存收益转回至未分拨的留存收益,用于向股东派发股利。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维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能及时得到回报。

另外,由于各国对留存收益的具体规定不同,导致各国对其披露要求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德法两国在法律上有明确计提盈余公积的规定,财务报告中均有固定的披露,而且均须披露法定盈余公积。英美两国将留存收益的分配权交给了公司董事会,因此留存收益分配的披露视公司情况而定,但若有分配则必须披露。英美两国不要求计提法定盈余公积,自然也就不用披露。

(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留存收益制度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法定盈余公积的规定和披露上同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类似,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有差别。在当今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背景下,我国留存收益制度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适当调低法定盈余公积的计提比例和上限。德法两国的计提比例均为5%,且有上限为10%;我国计提比例为10%,上限为50%,无论是计提比例还是上限均高于德法两国。可见我国的会计政策倾向于保护国家(大股东)利益。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投身于资本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定盈余公积制度也应作适当修改。笔者认为应适当调低法定盈余公积的计提比例和上限,将更多的利润分配给广大投资者(中小股东),使他们的投资能够得到充分回报,这样才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2.特定公司应不受法定盈余公积的限制。从法律上看,强制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就是强制公司增加自有资本,减少股利分配,扩大经营规模。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的。对特定的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希望资本退出的公司,它们不是要增资,而是要减资。例如,对于一个处于夕阳产业的公司,如果逐步缩小公司规模,逐步退出资本更符合股东利益,那么强制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也就是要求公司增资,这样就会损害股东利益。我国《公司法》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公司的特殊要求,缩小了法律的适用范围。因此建议《公司法》考虑这些公司的特殊需求,对专门的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应作专门的规定,使其不受法定盈余公积的限制。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3

关 键 词:财务预测;基本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审计鉴证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0-0105-06

一、引言

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论改进企业报告》中指出:“目前,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有关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可以弥补现行财务报告偏重历史信息的缺陷,降低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社会交易费用,从而大大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

从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证券界、法律界和会计界就对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及监管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期间经历了由禁止到鼓励但非强制性披露的政策演变过程,至今美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对预测性财务信息内容的界定;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的区分标准的确立;“安全港规则”的确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财务预测准则和制度。在1975年至1985年的10年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先后了《财务预测编制制度指南》、《财务预测揭示与说明――立场声明75―4》、《财务预测检查指南》、《财务预测可行性研究报告》四个文件,并随着信息使用者对财务预测信息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协会又于1985、1986年分别了《财务预测审计准则》、《预测财务报表指南》取代了前四个文件,使预测性财务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客观情况,使市场价格更准确、可靠地反映其本质价值。

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主要是指盈利预测)的规范,从1990年证券市场建立开始至今,期间经历了由强制性广泛披露到自愿性有限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相结合的政策演变过程。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属于前瞻性的预测信息一般采用强制披露方式,而对盈利预测信息则采用自愿披露方式。但不管是强制性披露的前瞻性信息,还是自愿性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都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由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有关财务预测信息编制、披露的准则制度尚未系统的建立起来,加上财务预测信息固有的不确定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披露财务预测信息的风险性。同时,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预测审计业务只能依据1997年1月1日起试行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①, 而这一准则只涉及盈利预测的审核,其它大量的盈利预测以外的财务预测信息的审计没有相应的准则作为依据,这更加大了财务预测审计的风险。因此,本文将对财务预测审计鉴证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二、上市公司财务预测的内容

财务预测是对未来经济事项的反映,是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其计划及经营环境,对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所作的最佳估计。财务预测信息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我国现行的证券法规将财务预测信息主要划分为四大类:一是在业务发展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中涉及财务指标的前瞻性信息;二是盈利预测,其内容主要包括盈利预测的本质、提示性规定、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期间、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等部分,核心是盈利预测表的编制;三是业绩预告;四是风险因素。下面分别对这四大类内容进行概括阐述。

1. 业务发展目标。目前我国规定披露业务发展目标的规范性文件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等。根据招股说明书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发行人应披露发行当年及未来两年内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发行人的发展战略,整体经营目标及主要业务的经营目标;产品开发计划;人员扩充计划;技术开发与创新计划;市场开发与营销网络建设计划;再融资和运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与设备更新计划;收购兼并及对外扩充计划等。发行人还应说明拟定上述计划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实施上述计划将面临的主要困难等情况。另外,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的规定,公司还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公司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等项目对公司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可见,在上述上市公司披露的业务发展目标中,涉及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

2. 年度经营计划。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规定,公司董事会应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收入、费用成本计划,及新年度的经营目标,如销售额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成本升降、研发计划等,为达到上述经营目标拟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另外,半年度报告准则还要求披露发行人下半年的经营计划,包括:公司针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所要着重进行的工作以及针对上半年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上述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经营计划中同样涉及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

3. 管理者讨论与分析。 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准则均有专节规定披露管理者讨论与分析,要求对财务报告与其他必要的统计数据以及报告期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与分析。其中,有关对未来情况的披露及分析就是财务预测性信息。而且各准则也要求讨论与分析不能只重复财务报告的内容,应着重于其已知的、可能导致财务报告难以显示公司未来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和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未对报告期产生影响但对未来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等。管理者讨论与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公司财务经营状况、现金流量、重大投融资及资本支出计划、表外事项等重要方面。

4.盈利预测。盈利预测是指在对一般经济条件、经营环境、发行人生产经营条件和财务状况等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按发行人正常的发展速度,本着审慎的原则对会计年度净利润总额、盈利、市盈率等财务事项做出的预计。盈利预测分为公开发行时的盈利预测和年度盈利预测。根据《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的规定,盈利预测报告的内容包括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四个部分。其中盈利预测基准是公司盈利预测的编制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前三年经营业绩;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盈利预测基本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等盈利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出的合理假设。盈利预测报告中应说明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税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等假定条件。盈利预测表是反映预测期间利润来源和构成的预测报表。盈利预测表应按利润表格式编制。盈利预测说明是对预测期间利润形成的原因、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所做出的详细分析。盈利预测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筹建情况、经营方针、经营范围和预测期间的生产、营销和对外投资的安排;公司的主要会计政策,重点说明有关费用的摊提标准;盈利预测表中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等各项目的预测依据和计算方法;影响盈利预测结果实现的主要问题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5.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是指上市公司在正式公布定期报告前,预先披露公司该会计期间业绩的大致情况。由于预告期与正式报告期尚有一段时间的间隔,预告的业绩与实际业绩之间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业绩预告在本质上也属于预测性信息。业绩预告制度从1998年开始推行,是强制性披露的信息。证监会当时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导致连续3年亏损或当年重大亏损的情况,应当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此后有关业绩预告制度的规定主要由交易所制定。到目前为止,业绩预告制度已从年报扩展到中报和季报,预告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预亏公告、业绩预警公告和业绩大幅增长提示性公告。

6.风险因素。证监会要求专节披露风险因素的规定主要在招股说明书、配股说明书、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年报披露准则等规范性文件中。这些规范性文件对风险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主要涉及与发行人相关的所有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发行人在业务、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募股资金投向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障碍、或有损失。这些因素包括: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募集资金投向风险、政策性风险、法律诉讼和仲裁风险、因安全隐患和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公司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披露的内容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同时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可见风险因素中涉及财务预测信息的内容也是强制性披露的。

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测的内容还比较杂乱、分散,且偏重于盈利预测。因此,根据财务预测的本质及其特征,结合考虑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本文认为,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可概括为以下三大内容:一是在业务发展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中涉及财务指标的前瞻性信息,盈利预测,业绩预告和证监会要求在有关报告文件中应专节披露的风险因素。二是对上述事项所依据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及其编制基础和其他相关事项的陈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基本假设是指上市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市场情况等财务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的合理假设;会计政策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采用的基本惯例、基本原则、程序及方法等;编制基础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时确定的基准。三是独立第三者出具的对财务预测信息的鉴证报告。

三、上市公司财务预测审计的特点

财务预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查与复核,并发表审计意见。由于财务预测是对未来经济事实的反映,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因此,财务预测审计具有明显的区别于以历史信息为主体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 审计的目标不同。传统财务报表是以客观的交易事项为基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判断被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本国的会计准则,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同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者确定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而财务预测是关于未来的陈述,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复合信息,但陈述者往往缺乏系统的数据证实其陈述的准确性。评价财务预测的可靠性往往首先是基于对陈述者和预测人员本人的可信度的评价,然后才是从技术方法对预测基础、假设、方法的衡量。预测人员在预测财务信息时,是将过去的趋势延伸到未来,隐含的假设是未来将与过去一样。因此,预测只是预测者基于过去、现在的信息,而对未来形成的一种期望[1]。AICPA在其《财务报告的目标》中也认为:“在预测中使用区间来代替单一的数字是可行的,区间的上下限将表明预测所隐含的不确定性。一组区间也能提醒报告使用者,他们所面对的数字远不如他们所期望的精确。”由于财务预测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加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整、系统的财务预测信息编报准则和审计准则,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预测审计业务时,无法将审计目标像传统财务报表审计那样定位为:“在所有重大方面合法、公允的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只能通过对预测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与方法的审计来发表审计意见。

2. 审计方法不同。在传统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包括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借助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与评价,充分运用审计抽样技术,花费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其审计意见。而财务预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判断基础上的,许多外部假设,如国家的政策、方针,利率、汇率等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并且许多内部假设,如新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涉及面广。这些都将严重影响财务预测审计方法的系统形成,并为财务预测假设、财务预测编制基础的审计设置了障碍,从而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3. 合理保证的程度不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预测信息时既缺乏像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制度,及证监会的信息披露准则那样相对完备的财务预测编制和披露准则(指南)作为判断尺度(目前仅有证监会的《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又缺乏像中注协的财务报表审计准则那样系统的财务预测审核标准作为操作规程(目前仅有中注协的于1997年1月1日起试行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加上财务预测审计方法很不成熟,而财务预测信息比财务报表信息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些都决定了对财务预测信息的审计鉴证,其合理保证程度要远低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

4.承担的信息用户的期望值不同。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论改进企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目前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财务预测信息是目前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能公开获得的最重要的关于公司未来的信息,由于财务预测信息在投资者决策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因而引起投资者的日益关注。在美国成熟的证券市场中,财务预测信息即使与实际结果只有很小的差异,也会引起公司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并招致证券分析师的批评和投资者的民事诉讼。这都缘于投资者对财务预测信息具有比历史信息更高的期望值。但如前所述,由于财务预测信息的可靠性低于财务报表信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信息提供的审计鉴证的合理保证程度要低于财务报表信息,而信息使用者对财务预测信息审计意见的期望值又要高于财务报表信息,这必然大幅度提高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风险和审计风险,这是研究财务预测编制责任和审计责任时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上市公司财务预测审计的基本程序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财务预测审核准则、指南,因此,本文只就财务预测审计中的一些基本程序进行探讨。

1. 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获得被审单位公司法人及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负责人签署的声明书。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前,首先应了解被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影响财务预测信息编制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被审单位的历史背景、行业性质、组织结构与经营特点、产品与服务及其营销计划和市场占有率、影响业务的主要因素、主要关联方、重要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其他符合重要性原则的重大事项。其次,要了解被审单位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目的、能力和经验,如果不是首次编制,还要查阅历年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实际执行情况。因为只有被审单位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目的是基于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且被审单位确信有能力对未来期间的财务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这样的财务预测才可能有决策价值,并能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最后,获得被审单位法人及财务预测负责人联合签署的声明书。声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客户承担财务预测信息的编制责任,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承诺财务预测是公司基于对最有可能出现的经济情况及其运营结果的最佳判断;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用的假设是合理的、恰当的,支持假设的所有重要信息是恰当的、可信的,所有与预测有关的重要数据已被充分和恰当的利用,且依据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及行业惯例保持一致,与财务报表的编制保持一致。但是,由于预测信息固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公司不能保证预测信息全部实现,但公司负有及时更正重大预测信息的义务。

2. 注册会计师一般只对涉及重大事件的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计。根据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可能对财务预测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⑴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⑵公司章程的变更、注册资本和注册地址的变更;⑶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资产的决定,及公司经营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30%的事项,公司的重大关联方交易事项;⑷公司订立重要合同,而该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⑸公司发生重大债务和未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⑹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遭受超过净资产10%以上的重大损失;⑺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有显著影响;⑻公司减资、合并、分裂,解释及申请破产的规定;⑼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法院依法撤销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⑽公司或持股5%以上股东在报告期内对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前款未作规定但确属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或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也应视为重大事件 。注册会计师一般只对上述涉及重大事件的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计。

3. 对财务预测所依据的假设条件进行审计。预测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政策法律、市场情况等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所作的合理假设。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预测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以下内容:第一,支撑预测假设的基础资料和信息是否权威、可靠,如外部经济环境方面的假设,应由政府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计划、制度等作为基础;内部经营条件方面的假设,应由董事会、管理层正式批准的文件,如计划、合同、协议、纪要等作为基础。如果预测假设部分来自于专业权威人士的支持,则应审计这些专业人士的相关背景及他们合法的预测数据,如评估报告、鉴定证书等。第二,预测假设是否与行业经常使用的会计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保持一致,是否与编制财务报表信息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保持一致,这些假设是否是基于对公司的预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所有重要因素而作出的,假设之间是否有内在逻辑上的矛盾。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重点分析比较企业前期的财务数据编制过程中是否采纳了这些假设,如果前期已经采纳且有效,则意味着这些假设经得起查验;也可以比较行业中有相同背景企业的财务预测资料,如果这些假设被相似企业采用,则意味着这些假设具有可比性;如果预测数据中使用了历史数据,则应分析预测数据是否与历史信息具有可比性,即其使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是否保持一致。第三,支撑预测假设的理论基础是否权威、充分,预测假设的选择与设计是否有一个公允的程序作支撑,如收集、计算及统计预测数据的方式应科学合理,确认和量化假设变量的方法应切合实际,等等。第四,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客户是否运用了不合理假设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假设:对预测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假设,而对那些不重要的假设,注册会计师无须一一进行评价,只需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评估其是否会对财务预测产生实质性影响;特别容易受关键因素影响的假设,这些关键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偏离历史趋势的假设,如果没有恰当的支撑理由,这种假设应不予采纳;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假设,这种假设由于背离了预测的相对可确定性要求,也不宜采纳。第五,敏感性分析。财务预测结果对假设变动的敏感性可能不同,有些假设稍有变动即可能对财务预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有些则可能相反,即虽有重大变动也不会对财务预测的结果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预期结果产生重大的差异,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审查那些稍有差异就可能对预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的假设,以及产生差异可能性很高的假设[2]。

4.对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进行审计。编制基础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时所确定的基准,主要包括财务预测依据的财务报表信息(主要指历史信息)以及预测期间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等。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进行审核,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预测所依赖的财务报表信息是否符合现有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真实可靠;二是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等编制前提是否充分可靠,属于源头性信息,且这些信息相互间有没有逻辑矛盾,是否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三是分析与评价相关主要业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特别是对财务预测表中各项目的预测值按趋势分析法进行总体合理性复核,分析其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如属非正常波动,应重点寻找导致非正常波动的原因,是否为因假设不合理、编制基础不合理或计算方法不合理所引起的。

5. 对财务预测依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进行审计。会计政策和方法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采用的基本惯例、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等。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所依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预测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是否与基准期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保持可比性和一致性,与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度是否保持一致。但对下列会计政策的采用不应视为会计政策变更:财务预测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方法,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能够提供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财务预测信息[3]。

6. 编制财务预测审计报告。财务预测审计报告应包括:编制目的、预测假设、预测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合理性;预测结果与实际执行结果存在差异的可能性;警示性语言等。具体地说,首先,应指出财务预测报告是公司基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情况及运营结果编制的,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对预测结果提供保证,实际运营结果可能会与预测结果存在偏差,有时这些偏差还可能是重大的,提醒投资者要谨慎使用审计报告,规避风险。其次,应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依据,注册会计师实施了哪些审计项目,重点说明对基本假设、 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及重大事项的审计情况。对可能影响审计报告真实性的所有重大事项,即使被审单位作了充分披露,但注册会计师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意见段后面加上说明段,以特别强调这些事项的重要性,引起报告使用者的重点关注。第三,应说明上述这些重要审计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准则、制度的要求,当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因客户的重要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等不符合有关法规、准则、制度的要求,或者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或者因环境限制、管理层限制或个人能力限制无法收集支持重要假设、编制基础和会计政策的信息,而注册会计师认为这些限制可能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则注册会计师应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拒绝发表意见。第四,如果审计报告的结论依赖了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如资产评估师等提供的专业报告,则注册会计师应对这些专业报告进行复核性审计,并在审计报告别说明,同时对利用专家工作结果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如果审计报告涉及对历史信息的采用,也应特别说明,并对利用历史信息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第五,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四种。

注释:

① 财政部批准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仍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预测审核业务,且该准则非常简单,操作性不强,与AICPA的《财务预测审计准则》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

参考文献:

[1]William A.Sherdern. 预测业神话[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参阅我国台湾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第16号公告《财务预测编制要点》.

[3]何亮. 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与管制[D].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

责任编校:朱星文

On the Financial Audit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JIANG Yao-m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ancé &EconomicsNanchang,330013)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资本配置效率 关系研究

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企业股权所有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盈余信息质量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被认为是导致盈余信息质量低劣的重要因素。占据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核心地位的盈余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最终将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因此作为市场透明度水平不高、信息机制不够健全的新兴股票市场,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更是引人关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游家兴(2006)以我国2001年至2005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Wurlger(2000)的资源配置效率估算模型,且以股价波动同步性(R2)作为市场信息效率衡量指标,结果发现随着市场信息效率的提高,资本更快地实现由低效率领域向高效率领域的转移,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改善。曾颖和陆正飞(2006)、于李胜和王艳艳(2006)等主要是研究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成本间的相关性,而甚少提供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影响公司实际投资决策的经验证据。李青原(2009)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高质量会计信息有助于改善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周春梅(2010)研究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但以上学者均未单独从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角度研究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由于占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核心地位的是盈余会计信息,由此本文提出假设:

H0: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越高,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越高,即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的提高能显著改善公司资本配置效率。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 本次实证选取在2001年前在深交所有A股上市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共取得469家样本公司;以2001年至2007年作为研究的样本区间(其中考虑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滞后性,真正的观测期应该为6年)。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系统。数据处理软件为Office Excel和Eviews5.0统计软件。

(三)变量定义 本文拟采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方式来实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对公司层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在实证过程中本文使用三个变量:因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1)因变量。因变量为公司层面资本配置效率指标(INVEST)。在公司层面资本配置效率方面,目前西方学者比较主流的做法是以非效率投资作为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变量。其中Richardson(2006)模型流行最为广泛,,该模型能直接度量特定公司和年度的资本配置效率,从微观角度分析资本配置效率。Richardson(2006)模型是在公司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公司投资期望模型,投资期望模型的残差即为公司的非正常投资。Richardson(2006)的该项研究主要关注过度投资与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关系,但此后投资期望模型被迅速应用到公司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中。本文对资本配置效率的计量基本延续Richardson(2006)的方法,计量模型如下:INVi,t = α + β1Growthi,t-1 + β2Leverage i,t-1+β3Cash i,t-1 +β4Age i,t-1+β5Size i,t-1+β6RET i,t-1+β7INV i,t-1

其中, INVi,t代表i公司第t期投资水平,以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的净值改变量/平均总资产表示;Growthi,t-1代表t-1期成长机会,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代替;Leveragei,t-1表示t-1期财务杠杆率,以资产负债率代替;Cashi,t-1代表公司t-1期现金期末余额/总资产;Agei,t-1代表公司上市年龄;Sizei,t-1代表公司t-1期公司规模,以平均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替;RETi,t-1代表公司t-1期股票收益率;INVi,t-1代表公司第t-1期投资水平。回归模型的残差即为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残差绝对值越大意味着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越低。在实证过程中,采用分年度回归,以充分考虑公司预期投资水平在不同年度的差异。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是盈余信息质量指标。基于上市公司人为操纵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较为普遍,本文主要侧重捕捉盈余信息的可靠性,比较目前较衡量盈余质量模型后,最终确定选择CF-Jones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经营现金变量对于经营性应计项目的,其他扩展模型则考虑了上期应计项目逆转的影响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上期应计项目逆转会产生当期现金流,而当期现金流也可以作为经营业绩的近似替代,因此其他扩展模型与CF-Jones模型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因此,最终选择CF-Jones模型对盈余信息质量进行量化。CF-Jones模型如下:■=k1■+k2■+k3■+k4■+?着j,t

式中Asset为总资产,Accr为总应计项目,Rev为营业收入比上年的增加额,PPE固定资产原值,CFO为经营净现金流量比上年增加数,k1,k2,k3,k4为回归系数,?着代表模型残差,回归模型的残差即为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告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残差绝对值越大意味着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低。由于我国会计报表编制与西方不同,因此必须对模型进行修正,以适应我国国情。考虑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及数据获取的便利程度,本次采用间接法获取Accr,定义如下:Accr= 营业利润+财务费用-经营净现金流量。

(3)控制变量。目前只有较少学者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参考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公司规模、资本结构、股权结构、管理费用率作为多元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第一,公司规模。Diamond和Verrecchia(1991)研究发现规模大的企业更愿意增加信息披露,因为其从融资成本降低上收益更多。Kutsuma和Smith(2004)为公司规模越大,公司透明度越高,投资者能了解企业价值的渠道越多。本文认为公司规模越大,公司信息透明度越高,投资者能了解企业投资价值的渠道越多,资本配置效率就越高。预计公司规模与资本配置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在计算过程中,本文以公司资产的自然对数来代替公司规模。第二,资本结构。关于企业最优资本结构,MM理论指出,企业负债率越高,则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也越大,从而股东相应要求更高的回报以弥补其承担的破产风险。Fama & French(1992)发现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盈余增长越稳定,相应的市场回报率越高。Goyaletal.(2001)的实证研究证实增长机会(以市值/账面值比值衡量)与财务杠杆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企业增长机会越多,财务杠杆率越低。本文认为企业财务杠杆率(即负债率)越高,股权风险就越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就越高,则资本配置效率越高,即预计财务杠杆率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计算过程中,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替代变量。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Schadewitz and Blevins(1998)研究认为,机构所有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即股权越集中的企业,易产生投资者保护情形;而为了保护大股东的利益,往往选择牺牲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大、小股东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故而减损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从而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故本文预计股权集中度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在具体实证过程中,选择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为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替代变量。第四,盈利能力。Lang和Lundholm(1993)发现信息披露评级较高的公司当期盈利水平往往较高。而投资者在评价企业价值时,往往会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市场定价有效率的状态下,盈利能力应该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盈利能力与资产价格之间应该呈正相关。而企业盈利能力越好,代表企业越值得投资,在信息能有效鉴别条件下,市场资本将流向这些盈利能力好的优质企业,市场资本配置效率将得到优化。本文预计盈利能力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计算过程中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能力的替代变量。第五,成本。经营费用率与资产周转率都是计量成本的重要指标。本文将资产周转率作为成本的替代变量。Angetal.(2000)认为,企业资产周转率的高低反映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地使用公司的资产,因此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率。企业资产周转率越高,经营效率越高,相对投资者的风险就会降低,在投资者能有效鉴别会计信息质量的条件下,市场资金就会从经营效率差的企业撤出流向这些经营效率高的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得以优化。本文也将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并预计资产周转率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四)模型建立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建立模型如下:

Invest i,t=α+β1EQ i,t-1+γ1c_Scale i,t-1+γ2c_structure i,t-1+γ3 L_

share i,t-1+γ4 Pra i,t-1+γ5 A_cost i,t-1,研究变量解释如表(1)所示: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单变量模型检验本文分别对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和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模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第一,资本配置效率模型统计结果。 由表(2)可知,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可决系数

R-squared是判断回归模型拟合优度的最常用指标,本模型中的R-squared=0.972,表明市场投资的97%以上的变动都可以由该模型解释。在5%显著性水平下,模型F-statistic=14114.1,拒绝模型整体不显著的原假设,表明模型整体显著。同时,在5%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模型各变量系数除Growth变量以外,变量系数t统计量对应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5%,表明回归模型变量系数显著。第二,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模型统计结果由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回归模型输出结果表(3)可知,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R-squared=0.53,表明模型的解释效果较好。在5%显著性水平下,模型F-statistic=1051.1,拒绝模型整体不显著的原假设,表明模型整体显著。同时,在5%显著性水平下,回归模型各变量系数t统计量对应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5%,表明回归模型变量系数整体显著。

(二)相关性检验根据研究设计,公司资本配置效率以资本配置偏离度的绝对值度量,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以信息未作同步变化偏离度的绝对值度量,以深圳A股市场2001年至2006年的469个公司的面板数据,建立混合回归模型。由于各截面统计量数据存在异方差,故采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并对计量数据进行 cross-section weights加权,估计过程通过Eviwes5.0完成。由关系模型估计结果见表(4)可知,回归模型各变量系数除Scale(公司规模)变量以外,其余变量系数t统计值都较大对应P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模型F-statistic=77.41对应p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拒绝模型整体不显著的原假设,表明模型整体显著。对微观资本配置效率与盈余信息质量关系模型的残差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残差数据序列不含有单位根,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模型稳定性较好,可以用来分析公司层资本配置效率与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等变量的关系及影响。

(三)回归分析表(4)报告了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对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模型还包括了公司规模、资本结构、大股东持股比例、盈利能力、成本等控制变量。变量关系实证结果与预计符号对比表见表(5)所示。可以发现,就2001年至2007年深市A股整体样本而言,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之间与预期符号一致呈正相关关系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意味着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的改善能显著提高公司资本配置效率,这与前面理论分析一致。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公司规模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实证符号与预计符号不一致,意味着公司规模越大不一定资本配置效率越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上市而成,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公司内外盈余信息呈现一定的不对称程度,故而影响了资本配置效率,但公司规模对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负作用不太明显。资本结构用资产负债率代替,与资本配置效率为预期为正相关关系,但实证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越差,为负相关关系,而且负作用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举债主要是通过向银行借债的途径来解决,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举债主要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解决。银行往往出于地方政府和政策的压力将大量资金借贷给资本配置效率不高的企业用于周转,而外部债权人监督又不到位,致使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降低。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且作用显著,这与本文的预计一致。从实证结果看,公司盈利能力与成本能显著改善公司资本配置效率,这与实证预期结果相一致。

三、结论

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如何,目前尚不存在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证结论。探讨盈余信息可靠性质量对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可以给国家有关部门及公司管理层提供解决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的方案和对策措施的理论依据。基于前文的论述与分析,本文认为:在盈余管理行为普遍存在的中国股票市场,要提高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扭转目前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的现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约束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盈余信息的可靠性质量。为此,在现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制度下,监管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并在治理市场信息操纵方面作出切实举措。

参考文献:

[1]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2]田翠香等著:《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蒋宏义等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米建华,龙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竞争中的溢出效应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7年第10期。

[5]周春梅:《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5

(一)会计行为界定

会计行为是在内部动因和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按照会计行为目标的要求,遵循一定行为准则,会计行为主体采用会计特有的程序、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加工处理生成会计报表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的一种能动性和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它主要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动因、会计行为规范、会计行为手段、会计行为方式和会计行为客体组成。会计行为中的政策选择,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企业最高层经营者的控制或操纵,会计行为是企业经理行为的一部分。

(二)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的表现形式

经营者可以通过构造交易的手段,如关联购销或改变赊销政策来调整销售额,可以规划公司合并使其符合权益法核算的标准,也可以调整投资额以改变报表的合并范围。经营者可以通过会计选择来实施特定的会计行为:(1)公司业务的分类问题。如主营业务与其它业务的分类、资本化费用化问题,经营者为了获取短期利益,将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而非费用化。(2)会计估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对经济业务的某方面状况进行估计,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折旧的计提等。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经营者可能倾向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直线法而非加速折旧法。(3)备选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中做出选择,如收入确认的方法、折旧计提的方法、养老金计划成本、存货核算的方法等。经营者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物价上升时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4)公开披露的政策。当经营者的业绩好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经理可以选择无强制要求的自愿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财务报表中的某些细节、附注及报表、重大购销合同、资本投资计划、产品研发、盈利预测等。

(三)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选择

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是以经营者在会计上拥有选择为前提的。经营者只有拥有了选择的可能性,会计行为偏好才有分析和研究的必要。会汁选择是指各利益集团,如股东、债权^、政府、注册会计师、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政策选择在本质上是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不同结果的会计信息,进而直接影响财富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各个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Watts和Zimmerman(1990)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表明会计政策的选择实际上归属于经营者。经营者拥有了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最终会导致两种行为:效率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效率行为指把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交给经营者,使其可以选择与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会计方法,进而实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策略。机会主义行为指经营者在签约后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上给予的灵活性而对会计数据进行操纵,使契约各方的财富重新分配,尤其是从事有利于经营者的财富再分配。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会计盈余的管理和操纵、会计舞弊、选择性信息披露、游说会计准则制定、购买审计意见以及合谋审计师等。经营者在会计估计、会计程序和方法上都有一定的选择权,从而也会有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的存在。经营者的会计行为受众多因素影响,有经营者个体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所以经营者最终会选择效率行为还是机会主义行为,会随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经营者的会计行为偏好不会一成不变的。

二、经理人控制模式分析

(一)经理人控制模式的产生

经理人控制模式是由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所导致。公司股权高度分散的直接结果是,没有任何一位股东能够直接控制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位理智的股东都会计算:要参与公司的决策,一方面必须说服其它的股东授权于自己,使其拥有足够的资格参与公司决策,这必须花费巨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必须直接收集足够的公司内外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成本将极其高昂;在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与成本参与公司决策后的收益难以对称。股东的机会主义导致了单个股东不愿意,实际上也不可能对公司的经理层进行监督,小股东难以对公司施加直接的影响,导致强管理者,弱所有者。

(二)经理人控制模式分析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经营者)是三个基本要素,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选择确定董事会;董事会是股东的代表,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计划,选举和任命经理人员;经理人员(经营者)负责战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其中,股东与董事会本质上是利益共同体,而经理人员则是另一利益主体。股东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收益,经理人员(经营者)通过管理技能的运用实现其利益。在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经营者)关系中董事会应突出其独立性和主导性,但在经理人控制的治理模式下,董事会基本上被公司的经理人(经营者)所控制。经理人(经营者)的主导地位可从董事的任免上体现出来。董事的任免体现了公司治理的基本制度,任免权属于谁,谁事实上就是公司的控制者。在美国的大公司中,董事的任免权实际上掌握在经理手中。尽管依照法律规定董事会的选举过程应通过股东大会进行,但实际上新董事的提名工作由高级经理主持,即使对在职的外部董事被允许并且被鼓励推荐和提出新的董事候选人,高级经理仍保留接受或拒绝提名候选人的权利。美国大公司的外部董事大都由高级经理提名,而被提名的候选人选又大都与高级经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部董事大多来自与公司有着直接业务关系的其他公司,但基于业务关系进入公司的外部董事受公司间维持稳定业务关系的考虑,独立性有一定的局限,对公司经理阶层并不构成有效的约束。另外,银行也会向公司派遣外部董事,但出于与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考虑,他们只在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危及其利益时才对经理阶层采取强硬态度。在这种模式下,股东一般很少积极去监督公司经营者的行为,而主要通过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外部压力形成对公司经营者行为的约束。

三、经理人控制模式下的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好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效的外部市场有效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

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可以通过公司的股票价格体现。当经营者业绩良好时,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上升,公司股东的价值得到提高,经营者能够继续经营管理此公司;当经营者管理不善时,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下跌,股东对公司经营者业绩不满,使股票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时董事便会对公司经营者进行改组,同时有能力的企业家或其他公司会趁机低价收购股份,从而接管企业改组现任管理层,重新组织公司的生产经营。经营者迫于资本市场的压力,不让股东用脚投票,会

采用有利于企业正常发展的会计选择,即效率行为,从而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有效的经营者市场会给经营者施加压力,完全竞争的经营者市场可以把有能力和尽职的经营者与没有能力和不尽职的经营者区分开。前者能很快晋升和获得高薪,而后者只能获得低职位和低工资,甚至被驱逐出市场。有效的经营者市场保证了公司所选聘的经营者能力是比较强的,能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壮大发展规模。经理向企业贡献管理技能,管理技能不能转变为现金、财产或其他人力资本,会导致经营者退出劳动市场变得困难;又由于经营者不能同时为多家企业服务,经营者管理技能的投资组合无法多样化以降低风险;最后因管理技能价值无法直接观察,所以在雇佣契约中无法明确规定经理人员应该把其工作能力以怎样的程度出售给雇主,这样在签订雇佣契约时经营者以往的管理业绩及其所积累的声誉将作为其管理技能的衡量标准。有效的经营者市场使经营者会计行为偏向于效率行为。在股权分散的经理控制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控制权市场也是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的重要机制。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跌破其正常价格,就容易被其他公司并购,从而使经营者面临被解雇的危险。所以,公司的经营者为避免被接管后职位的丧失,他们有动力改进经营管理、维持分红和稳定的股价。经过以上分析,有效的资本市场、经营者市场和公司控制市场使得经营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得不偿失,所以经营者偏好于效率行为。有效的外部市场可以考核经营者业绩,从而决定经营者去留。由于不同会计信息代表了经营者管理技能的不同贡献程度,经营者处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拥有会计信息职业判断的权利,所以有动机通过操纵会计行为来掩盖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保住自己的职位。外部市场虽然有效,但只要存在信息成本,市场就无法完全判断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公司的经营者能够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公司股价。

(二)报酬契约

在委托理论下,为了控制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委托人(所有者)就有动力设计针对经营者行动的激励性报酬契约。为了更好的激励经营者,其报酬有固定工资、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组成,其中股票和股票期权的激励成为一种趋势。一般认为,在经营者的报酬结构中,股权报酬比现金报酬的激励效果更优。以期权为例,期权激励以股权为纽带,通过股票期权制度的附加安排,联结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契约关系。国外通行的做法是规定期权在授予一定期限后方可行使,并在期权存续期内,分期分批、均速或非均速行使。经营者如果在存续期内离开公司,尚未行使的剩余期权将直接丧失,而这无疑加大了经理层离职的机会成本。因此,以期权为基础的股权激励被人们称誉为稳定与约束公司经营者的金手铐。股票期权激励赋予了经营者合理的剩余索取权,有利于形成自我监督约束机制。能够有效抑制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从而解决其决策短视问题。据上述理论分析可知,企业经营者在奖金和股票期权为内容的报酬激励下,经营者偏好于效率行为,但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营者同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西方实证会计领域中会计政策选择三大假设之一分红计划假设,即管理报酬契约中与会计盈余相联系的奖酬计划的存在,是驱使经理人操纵会计行为最直接的动因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盈余管理。WattsandZimmerman(1978)关于奖金计划假设的研究表明,在采用以盈余为基础的报酬契约企业中,经理有动机报告能使其奖金报酬价值最大化的会计结果。在没有考虑奖金契约可能存在非线性形态的情况下,认为经理总是选择能增加其利益的会计政策。Healy(1985)在进行更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深化了Watts andZimmerman的研究。发现由于外部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经理层便会乘机操纵利润。在存在上下限的非线性奖金计划中,经理并不总是选择可增加当期盈利的会计程序,若当期盈利高于奖金计划所规定的可转为红利基金的上限,则经理人有降低当期盈余以将超过部分转入未来收入的动机,以避免永远丧失获得这部分红利的机会;若当期盈利低于目标下限,则经理人员会采取措施进行巨额冲销;只有当盈利界于目标盈利的上下限之间时,经理才努力增加盈利已使其刚好等于上限。总之,经理人会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大化其预期红利的现值。Healy还发现经理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对会计收益进行管理:一是通过对各种应计项目的操纵来实现;二是通过对会计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Hohhausen等(1995)通过对1982年至1990年间的443家公司以盈余为基础的年度奖金计划进行了仔细观察,结果发现,获得奖金最高金额的经营者,操纵应计项目是为了减少报告盈利,这与Healy的结论是一致的。Guidry Flora等(1998)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或无法按照报酬契约计划规定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递延收益。正的可操控性收入与CEO的现金报酬正相关,并且当可操控性应计项目之前的盈余低于零或低于以前年度时,经理会选择正的可操控性应计收入。Aboody and Kasznik(1999)运用1992年至1996年美国572家公司2039项有固定期权授予日的期权计划数据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检验。其预测经理人将于期权授予日之前,提前公布坏的消息(如未预期损失等),延迟公布好的消息,而在期权授予日之后则采取反向的披露策略。这样的披露管理策略保证了与坏消息相伴随而引起的股价下跌发生在授予日之前,而与好消息相伴的股价上涨则发生在期权授予日之后。在实证检验中,分别采取如下方法:(1)以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悲观还是乐观态度的分布来代表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操纵。因为在美国资本市场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很大程度上源于与管理层的沟通与交流。研究表明同一公司在期权授予日之前三个月相比其他月份,显著悲观。(2)对期权授予日附近股价的波动直接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股价变动方向明显不同于期权授予日之前的表现为负的超额收益及期权授予日之后的显著正的超额收益。(3)运用样本分组,直接检验管理当局所盈利预测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经理人期权授予日在盈余宣布之前确实倾向于坏消息,而在盈余宣布之后倾向于好消息。

四、经理人控制模式下经营者不良会计行为治理对策

(一)提高外部董事独立性在经理人控股模式下,公司董事会中的内部董事大多数是公司的经营者,为了更好的约束经营者行为,董事会要引入外部董事,外部董事能加强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外部董事一要保证与公司经营者没有密切的联系,二要保证外部董事不能在与本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担当外部董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的保证外部董事的独立性,从而发挥外部董事的积极作用。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6

内容摘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使用者做出决策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准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 会计准则

会计盈余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盈余及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会计盈余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会计盈余是企业所披露的最重要的会计信息之一,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利润及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指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而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其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相互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财务信息使用者最有利的信息。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调和会计信息的这两种不同作用。

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它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个人,并且应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会对所有信息做出反应。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综合,于1980年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第二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结构图。

(二)国外相关准则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中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为完整的理论概括。整个质量特征体系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由相关性和可靠性组成。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美国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结构―“原则公告”,将会计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与报表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指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公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会计政策的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汇总与分类,使用者能力要求;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包括在质量标准间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了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以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所涉及的信息质量标准共计二十条。

盈余管理及其动因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管理行为,也是一种管理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而且盈余管理的程度较大。吴连生等(2007)的研究显示,1998-2004年期间,占亏损公司60.73%的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王婷等(2009)的研究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普遍运用应收账款、投资收益和补贴收入进行盈余管理,而且盈余管理的幅度较大。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市主板公司2007年年报业绩分析》报告显示:主营业务对公司利润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减弱,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密切相关。张雷(2009)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显示:江苏省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现象,而且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也各不相同。上述已有的研究说明,我国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且盈余管理的幅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加大。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根据斯科特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的手段。

盈余管理行为可以从契约和财务报告两个方面来看。从契约角度看,在合同为刚性和不完全时,盈余管理是一种低成本的用以保护公司免受未预期状况的影响的方法。从财务报告角度来看,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影响公司的股票价值。盈余管理可以视为管理层用来传递内部信息给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机制。

然而,一些管理人员可能会滥用盈余管理。从契约角度看,管理层可能投机性地运用盈余管理,以牺牲契约其他参与方的利益为代价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财务报告角度看,可能记录过高的费用,或强调盈余的构成而不是净利润。因此,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

1.分红计划。希利(1985)发表题为“分红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的文章,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层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由于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可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层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2.其他契约动因。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层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以及政治成本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盈余管理动因也来自于隐含契约,也被称之为关系契约,它产生于公司与股东(股东、雇员、供应商、贷款者和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并代表一种基于公司过去业务的期望行为。

3.政治动因。很多公司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包括巨型公司、战略性生产行业、垄断或接近垄断的企业。这些公司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这也使得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来使净利润最小化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手段。

4.税收动因。所得税是盈余管理最明显的动因之一,然而,由于税务部门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来计算应纳税款,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可操纵的空间。

5.首席执行官的变动。在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的时期,盈余管理的各种动因都可能会出现。例如,分红计划假设预测,首席执行官即将离职时,会采取使报告期利润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他们的奖金。同样,业绩差的企业首席执行官会使盈利最大化,以防止或者推迟被解雇。

6.首次公开发行。克拉克森、唐顿、理查德森和西弗斯克(1992)发现的经验证据表明,盈余的预测信息作为公司价值的一个信号,会引起市场的正面反应。这说明一个即将上市的企业的管理层可能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进行操纵,以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

(三)盈余管理的方式

1.洗大澡。这种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发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主要是指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时。如果企业不得不报告亏损,管理层会夸大这一亏损额。因为在首席执行官发生变动时,企业亏损不会对新任管理层造成影响,所以,企业会注销资产,把未来发生的费用列支在当期,以及“清洗甲板”。

2.利润最小化。这种方式类似于洗大澡,但没有那么激进。受到政治关注的企业在高盈利的年度,一般会采用利润最小化的方式。使利润最小化可以采用快速注销资本性资产和无形资产,费用化广告支出和研究开发支出,采用成功成本法处理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本等方式。所得税因素也是促使管理人员达到利润最小化的诱因。

3.利润最大化。管理层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净利润达到最大,只要净利润不会超过分红计划中规定的盈余上限。

4.利润平滑。管理层为使企业利润稳定地保持在盈余下限和上限之间,一般都会采取利润平滑的方法。由于分红计划的限制,一部分利润会暂时或永久的失去获得奖金的机会。风险规避型的管理人员会希望奖金收入保持,因此,他们会采用利润平滑方法来确保自己的奖金收入。此外,管理人员也可能采用利润平滑的方法以降低被解雇的可能和违约风险。公司为满足对外报告的目的,也会平滑报告净利润。

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括法律制度、产品与要素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债务融资、信息披露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战略投资者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散公司控制权,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2.完善外部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加外部独立董事所占的比重。外部独立董事持有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能给其提供代表股东利益的激励,进而有效地监督公司经理层。独立董事一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并尽量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声誉价值,能够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

3.董事会应保持合适的规模。上市公司应当适当控制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过大,经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也越低。公司在选择合适的董事会规模时,需要考虑诸多相关的因素。

4.加强法制建设,尤其要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增加透明度,妥善处理中小投资者的投诉等问题。

(二)完善会计准则并提高其质量

针对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应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方法及冲回时间,对预计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期的选择应加强规范,压缩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强化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盈余管理的难度。建立企业信息库及专门的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动态监管。

(三)建立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改变有关法规过于注重盈余水平的评价标准,建立更科学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中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是经调整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致力于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可以避免会计利润存在的局限,消除或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机会。在财务报告中应引入“综合收益”概念,要求公司编制综合收益表,综合收益表比利润表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四)加强审计监控以健全盈余管理的外部约束机制

应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加强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检查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黄珍文.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1

2.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柳木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7

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问题建议

一、非盈利组织的概念解释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际上对非盈利组织概念没有统一定义,“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即为NOP的缩写,中文翻译为“非营利组织”。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非盈利组织的数量日趋增加,其在社会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迅猛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演化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部门,在社会的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汶川”、“玉树”等严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会计学会(AAA)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委员会报告》中的阐述是:“一般来说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营利的动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2年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4号“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目标”中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的三个基本特征:(1)大部分财产来自于不以期望收回财产或者获得经济利益的捐赠者;(2)组织运营的目的不是取得额外的利润而提品服务;(3)没有确定所有者权益的出售转让或赎回,以及在组织清算解散时凭借所有者权益分享剩余权益。我国在2004年颁布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非营利组织需要同时符合以下三个特征:(l)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2)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3)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一定义与FASB的要求基本是相同。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

根据《中国慈善白皮书》(2010)的统计数据,全国正式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已经超过了40万个,加上尚未正式登记注册以及正在准备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合计数超过百万,而前100家公益基金会的总资产已经超过250亿元。通过这样的数据,表明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国民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几年发生的“郭美美”、“卢美美”事件,直接影响我国公益事业的捐赠步入寒冬,全国捐赠数据显示,“郭美美”、“卢美美”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公众通过慈善组织的捐赠大幅度降低,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怎样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效率、加强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是我们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性问题。

二、我国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及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作用和功能,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制约了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及其信息披露机制,阻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1.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很多规定简单笼统,没有可操作性,并且对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并不具有强制性。因为没有信息披露的压力的约束,是否披露与获得捐款的金额没有关系,而且部分非营利组织达不到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却很少受到处罚。

2.非营利组织运营管理过度商业化。(1)通过服务的高收费营利。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营利活动,使得组织的目标和宗旨难以避免地带上营利性的痕迹。(2)通过金融资产投资营利。部分基金会将资金投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但又缺少专业投资运营管理和长远规划,风险较高,损害了捐赠人的积极性。

3.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监管体系薄弱。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没有规范的市场,不对社会公众负责,缺少社会公众的问责压力,没有信息公开的动力,基本靠自律,成为是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透明的最大障碍。

三、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关于改进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的一些建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快体制改革。制度上的缺失会降低社会公众参与慈善公益的积极性,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导致缺少竞争市场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因此需要比盈利企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包括:(1)完善非营利组织管理监督的相关法规和税收相关法律法规;(2)改革双重管理体制,降低准入门槛。

2.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全方位的监管模式。缺乏监管会导致非营利组织的低效率和腐败行为,运营和管理不透明,缺少强制性责任机制,只有暴露出重大问题时才能揭示其内幕信息。政府应当依靠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基于问责、评估、参与、自律、互律框架下的多元化严格的社会监督体系。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8

一是降低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可能。过去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均规定资产应建立减值准备(资产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升值转回)。但事实表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这一核算规定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频度及深度均很大。如何有效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新“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舍弃了过去与IASB趋同,即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的做法,转而向FASB靠拢,采取了在长期资产存续期间只计提不允许转回的做法,这样就使资产减值的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从而反制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另外,对流动资产计提的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新会计准则虽然允许计提和冲回,但对其计提和冲回也进行了严格限制,如应收账款作为一项金融工具,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如债务人发生严重灾害、财务困难、即将倒闭或财务重组等)”表明发生减值才能计提,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也必须提出证明原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和资产价值于本期确实大幅回升的充分适当的证据,否则视为调节利润而建立的秘密准备,必须按“重大会计差错”来处理。

二是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过程进行了适当限制。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范围及具体方法上更加谨慎,这既是对我国过去曾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出现问题的总结和改进,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的现实选择。如在基本准则第43条中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10条明确规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非货币换准则中规定了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确定换人资产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价值损益的首要条件是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同时还明确指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此外,公允价值使用的限制性规定还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股份支付、套期保值等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向企业传达的信息是严肃而鲜明的,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基础上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

三是消除了死角。过去有不少经济业务,要么会计准则、制度未作规范,要么准则、制度虽作规范,但规范粗糙、模糊,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成为企业进行盈余操控的最佳选择。新会计准则基本上消除这些会计规范的“盲区”,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企业盈余管理。如企业合并业务,过去各企业在如何确定合并成本及其分配、如何确定作为对价付出的相关资产的相关损益、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等方面一直很混乱,影响了盈余的核算口径。新会计准则第20号对此作了专门规范,要求企业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两大类,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规则进行处理。又如,对传统金融企业出现的创新金融业务和一般企业的套期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年金基金等新业务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进行了统一规范,减少了企业会计处理上的随意性。

四是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确认的损益金额;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双方的重组利得或损失的金额;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房地产转让的情况和理由、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等;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等;分部报告准则要求在附注中将企业的损益按地区分部或业务分部进行分部披露等。这些会计报表列报要求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较好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币Ⅱ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决策科学性。

二、新会计准则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

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二)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

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三)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

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四)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新无形资产准则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五)预计负债计量的新规定

新或有事项准则对预计负债的初始计量增加了“……如果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同时还增加了后续计量的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作相应的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些新规定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增加了余地。

(六)新债务重组的三大变化

一是债务重组利得的会计处理由“资本公积”科目回归到“营业外收入”科目,而且由此增加的利润只需在附注中披露,勿需在计算每股收益指标时扣除;

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既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又确认转让非现金资产损益,而且用以抵债的资产的转让损益应根据资产的性质确认为正常情形下的出售损益,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投资收益等;

三是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未来应收金额或应付金额由过去以协议中规定的未来的本利和确定,改为按未来现金流量的公允价值确定。新债务重组准则的这三大重要变化也给企业盈余管理留有一定空间。

此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交易类别划分和不同类别相关损益的不同处理规定,存货准则有关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重分类的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合并准则中有关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界定及不同的会计处理规定等,都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差异分析

(一)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同

由于新会计准则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调查研究后设计的,而且出台后其实施范围又暂定于上市公司,所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必然大于非上市公司。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随时都可能扩大,因此其对非上市公司的影响在1—2年后也会逐渐显现。

(二)对境内公司和境外公司的影响不同

新会计准则对设立在我国境内的公司影响较大,而对设立在境外或设立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由于其必须遵守所在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新会计准则对其影响也小。但是,对于内地企业设立在境外或港、澳、台等地的子公司,因其财务会计报告要与大陆的母公司合并,其会计信息需要遵从新会计准则进行折算、调整和合并,所以新准则对其的影响也不亚于境内公司。

(三)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同

就上市公司而言,不同行业板块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其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冲击是不同的,对其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冲击也不尽相同。如经营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其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不再为单纯的成本计量模式,而可能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将随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而调整,调整的金额要计人当期损益。这意味着过去市价大幅上升或下降带来的资产价值和潜在利润波动不予反映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总体上讲,新准则对石油、天然气、金融、保险、农业、房地产、特许经营服务等行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产生较大影响,其盈余管理的空间也随之变大。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这些影响,应采取正确态度和方略。

第一,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会计准则只不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唯一可资利用的工具。实际上,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盈余管理即已存在。会计准则并不影响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的只是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非标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

截至2008年4月30日,我国A股市场共有155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7年年报,117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以下简称“非标意见”),占全部上市公司的7.54%。在非标意见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88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75.21%;保留意见为15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12.82%;无法表示意见的有14份,占非标意见总数的11.97%。非标意见对市场评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程度地表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醒使用者需谨慎使用会计报表资料。因此,对上市公司非标意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假设

李淑华的研究发现,资产规模小、盈利能力较低、流动性较差的上市公司较容易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朱小平、余谦的研究显示,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现金流量比率等因素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概率正相关。唐跃军、左晶晶依据2000—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非标意见与年报披露迟滞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的资产规模、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情况,给审计师判断审计风险提供了依据。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5大假设(H):

H1:经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低的上市公司比较容易收到非标意见。

H2:资产规模与上市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H3:债务杠杆高、流动性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

H4:总现金流量金额与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负相关。

H5: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存在显著的时间迟滞。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2004—2007年连续4年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43家A股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10家公司,将余下的3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择同一行业被出具标准意见的33家公司作为控制样本。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CCER数据库及巨潮资讯网,并经过逐一整理。同时,笔者对所选取审计意见的统计数据与中国证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进行了核对,以确保其准确性。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设计

(一)研究方法

笔者以连续4年被出具非标意见的3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公司的规模、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等方面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选取研究样本和配对样本时已经考虑了公司年报披露的时间、公司的行业和规模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另外再选取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5个关于财务状况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控制其他变量对测试假设可能产生的干扰。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笔者以OP表示审计意见,OP=1表示非标意见;OP=0表示标准意见,意味着审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不存在重大错报且不存在取证限制。

2.控制变量。企业资产规模也会对审计意见造成影响。资产规模小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而且往往容易面临能否持续经营和经营失败的问题,因此比较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笔者以TA表示总资产,取自然对数(即lnTA=X1),预期上市公司规模与非标意见负相关。

3.解释变量。每股收益(X2)指标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越差,盈余操纵动机越强烈,越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本文预测每股收益对非标意见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值。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X3)可以作为企业业绩的预警信号,其相对信息含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笔者预测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非标意见负相关。流动比率(X4)直接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一般地,流动比率越低,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越低,越容易被出具非标意见。本文预测该指标与非标意见类型负相关。资产负债率(X5)指标既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又反映了公司资本结构的稳定性。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差,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越差。本文预测该指标与非标意见类型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X6)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本文预测该指标对非标意见类型的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数。年报披露天数(X7)对审计意见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笔者以实际披露日期与当年资产负债表日的时距(天)作为审计意见的一个变量,并预测其与非标意见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

笔者基于前面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文献,并针对这些研究的缺陷,设计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在模型设计方面,笔者基本参考了以前的研究,将审计意见作为因变量,以每股收益、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年报披露天数作为解释变量,并加入一个控制变量,构成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模型的表达式为:

lnp/1-p=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

其中,P为非标意见的概率。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收集的数据可知各影响因素的平均值比较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从被审计公司的资产规模看,标准意见组总资产的平均数为739467万元,高于非标意见组的99509万元,初步验证了假设2。从盈利能力看,标准意见组的每股收益的平均数为0.5,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6,说明盈利能力低的公司更容易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标准意见组的总资产周转率平均数为1.12,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42,从而验证了假设1。从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看,标准意见组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平均数为0.96,明显高于非标意见组的-0.0625,于是假设4得到初步验证。从公司的偿债能力看,标准意见组的公司的流动比率平均数是1.49,而非标意见组的流动比率为0.85,流动比率是标准意见公司高于非标意见公司;标准意见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数显著低于非标意见公司的306.15,因此假设3也得到初步验证。标准意见的公司报表披露时间距资产负债表日平均为84天,时间少于非标意见组的103天,假设5得到初步验证。

(二)逻辑回归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系数值的符号均与预测的符号一致。上市公司的规模对审计意见不存在显著影响,虽然大公司治理结构一般优于小公司,但大公司审计风险高,审计成本和诉讼成本高。安然、世通等事件使审计师已经淡化了客户的规模优势

总资产周转率与非标意见在0.01水平上负相关,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较为关注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上市公司的资产周转率较低时,则预示着资产周转速度慢,利用效率低,公司的营运能力较差,这将使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资产负债率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当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时,注册会计师则会认为公司长期偿债能力不佳,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更倾向于出具非标意见;每股收益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非标意见负相关,说明获利能力与财务困境是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重要考虑因素。假设1、3、4得到充分支持。

年报披露迟滞时间与非标意见显著正相关,绩差公司往往到4月底(法定截止日前夕)才披露年报。公司在年报盈亏的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在意,需要在会计上进行“特殊的处理”,这自然容易招致非标意见。同时,为求得注册会计师的认同,公司与审计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沟通,这又会影响到年报披露的时间,假设5得到验证。

五、建议及对策

(一)优化公司财务结构,降低审计风险

上市公司获得中长期资金主要依靠再融资,不仅途径单一,而且由于不断稀释股东收益,不利于公司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募集中长期资金,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提高流动比率,降低流动性风险,降低不必要的借贷成本支出;通过采取固定利息方式锁定未来资金成本,有效降低财务费用;拓展融资渠道,降低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提升股东权益收益,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外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要强化上市公司的独立性,使控股股东真正做到与上市公司人员、资产、财务分开,机构、业务独立,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要求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准则的权威性。同时,要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严惩。要建立资本市场诚信原则及相关的法规,让上市公司大股东与经营者担负起诚信义务,这既是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精髓所在,也是证券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的核心是规范大股东及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的行为,应建立完善的法规,明确大股东等有关法人、董事长和其他主要经营人员所负诚信义务的具体内容与标准,规定在违反诚信义务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不仅仅是调整董事会的结构,增加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在美国安然事件中,安然公司拥有多名独立董事,从董事会的结构看,应能达到有效的公司治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此,只有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约束机制,才能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使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行业规范、健康地发展。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提高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政府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公司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应对被出具非标类型审计意见的公司和亏损公司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公司管理层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故意推迟披露的机会,保护投资者利益,使其他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取公司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国外实践及投资者对信息及时性的需求,考虑缩短年报的披露期限。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国的年度报告披露期相对较短,为90天左右。考虑到年度报表需经审计以及定期报告披露的频率,本文认为我国将披露期限制在3个月内比较合适。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06).

露营基地盈利模式篇10

论文关键词: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一、引言

在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历史性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比较多,尤其集中在强制性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方面,对预测性会计信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IPO公司和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研究,对管理层的预测性信息研究相对较少。

预算信息作为一种预测性信息,笔者查阅文献发现,现有有关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也只有少量的规范性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文献对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及其可靠性进行实证研究。在盈利预测信息由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性披露的情况下,笔者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进行研究,找出影响预算可靠性的因素,可以发现公司预算的质量和水平,反映公司治理的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预算信息披露作为一种预测性信息,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盈利预测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下面经过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1、外部环境变动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预测是一种基于目前客观性情况推测未来趋势的主观性行为。对于预测的准确性,一方面取决于预测所涉及的预测期间的长短,预测期越长财务管理论文,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从而预测的准确性也就越差。另一方面,公司预测期间的盈利变动幅度(程度)也是影响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盈利变动程度越大,代表盈利越不稳定,即盈利增长幅度或降低幅度越大,预测的误差就大,则难以对下期盈利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由于预算活动属于预测行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外部环境变动幅度与预算的可靠性负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2、股权集中度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传统理论认为,股权结构越分散,单个股东就无力去监督经营者,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大股东就更有动力和能力去监督经营者,提高经营者管理效能,从而减少成本。但是,在股权过度集中的情况下,比如我国上市公司就存在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大股东较容易操控上市公司,这样,大股东实际上成为上市公司的“内部人”。Laporta等(1999)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Fan(2002)分析东亚国家股权结构与盈余信息含量时指出,控股股东运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进行“掏空”时,控股股东会操纵盈余信息,这降低了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同时,控股股东为避免外部股东的密切监督,也会降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假设2:公司股权集中度与预算可靠性负相关。

3、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会计事务所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公司盈利预测报告进行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盈利预测的实现。相对来说,声誉越高、规模越大的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也较高,致使公司预算的误差较低。由于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声誉较高,他们对上市公司具有更严厉、更广泛的信息披露要求(Graswell和Taylor,1992),通常认为经“四大”会计事务所审核的预算报告比经“非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预算报告的可靠性要高。蒋义宏、魏刚(2001)研究认为会计事务所审计对预测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

假设3:经过“四大”会计事务所审核的预算报告的可靠性较高。

4、财务杠杆与预算信息可靠性

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公司面临较多的市场风险。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公司的资本来源在考虑资本成本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论文,通常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再是股权融资,最后才是债务融资。但内部筹资有限,配股和期权融资受公司盈利能力和业绩影响,外部债务融资面临的风险较大。从而公司有操纵盈利预测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预算的可靠性也就越低。

假设4:资产负债率与预算可靠性呈负相关关系。

5、公司治理机制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公司治理机制反映了公司的基本特征。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等公司治理变量对公司的盈利预测和预算信息披露可能产生影响,通常认为,董事会规模和监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监控和约束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降低CEO或董事长控制董事会的可能性,促进信息的透明化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聘任有能力的外部董事参与公司决策,会促使公司管理层披露更多的信息,从而对预算信息披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显然也会影响到预算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假设5:公司治理特征对预算可靠性有系统影响论文格式范文。

6、成本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笔者在研究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中,预期成本与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负相关,并得到了实证检验,即成本越大,公司越不愿意披露预算信息。通常情况下,成本能影响公司管理层的信息披露行为,从而也对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假设6:成本对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系统影响。

7、信息性质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信息披露能向外界释放有关公司基本信息和私人信息的信号,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投资者理性投资和决策,减少成本。管理层在有利好消息时,通常会向投资者披露更多信息(Clarkson,1992)。笔者在研究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中,已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信息性质与预算披露行为正相关的结论,即公司有利好信息时,管理层对公司前景持乐观态度,也更愿意披露来年的预算。因此,信息性质对盈利预测披露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也造成盈利预测误差存在差异(张翼、林小驰,2005)。

假设7:信息性质对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系统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深市和沪市的A股上市公司2005-2008年共4年的年度公开数据。在原来研究预算自愿披露行为的3595家样本中,我们筛选出对预算进行披露了的公司,有1215家。经过数据整理财务管理论文,剔除异常值和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1189家样本公司。所有样本都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和PT公司。预算数据来自于各年度财务报告中的披露,笔者从其“董事会报告”一栏中一一查出,并经手工整理。财务报告主要从巨潮网中下载,其他如公司理治、董事会特征、会计事务所审计等变量的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

2、变量设计

笔者将会用到的变量指标进行了整理和归类,所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指标的选取都参考了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取舍和适当修正,使得各指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各具体变量及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表

变量名称

变量指标描述

度量

因变量

Error

预算误差,代表预算的可靠性(也可称之为预算编制松弛)

(营业收入预算数-当年营业收入实际数)/当年营业收入实际数的绝对值[2]

自变量

Cost

成本

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

News

是否拥有“好”消息

哑变量:有取1,没有取0。收入预算数大于当年收入实际数,为好消息,否则为坏消息[3]

Ceodual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由同一人担任

哑变量:是取1,否则取0

Board

董事会规模

为董事会成员数

Ourdir

独立董事规模

为独立董事人数

Supervise

监事会规模

为监事会成员数

Environ

外部环境变动幅度

为小行业营业收入年度增长率

Audit

财务报告是否由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

哑变量:是取1,否取0

Square

股权集中度

赫尔芬德指数,等于公司前10位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Liability

财务杠杆

资产负债率

控制变量

Size

资产规模

为公司总资产的对数。

Year

年份虚拟变量

哑变量:若年度为2006,Year=1,否则取Year=0,依次类推

Industry

行业

哑变量:若为制造业,取1,否则取0

3、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预算的可靠性。

Error=a0+a1Environ+a2Cost+a3Ceodual+a4Board+a5Ourdir+a6Supervise+a7Audit+a8News+a9Square+a10Liability+a11LgSize+a12Industry+a13Year+ε

四、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国证监会于2004年12月31日条款规定,若公司公开披露过本年度的盈利预测,其利润的实际数较预测数低10%以上或较预测数高20%以上,要求公司详细阐明造成差异的原因。于鹏(2007)将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范围定义为预测误差在10%以内论文格式范文。本文将预算相对误差进行分类,不管是预算数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只要误差绝对值位于0-10%、10%-20%和20%以上的,就分别认为预算是准确的、比较准确的和不准确的。

表2报告了预算相对误差的分布情况。从各年份和整体上看,预算误差在0-10%范围内的公司比例在06年、07年和08年分别为50.99%、44.31%和42.83%,三年的平均值为45.33%,可以看出,我国有近一半上市公司的预算是准确的,但公司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预算误差在10%-20%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预算误差在20%以上的公司比例没有太大波动,各年份和整体平均值的公司比例保持在25%-30%之间;预算误差在10%-20%范围内和20%以上的公司比例在各年份和整体平均值上都是相当的;各年度的预算误差平均值分别为14.55%、16.16%和17.23%,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三年整体的平均值为16.24%财务管理论文,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预算总体上是比较准确的,可靠性一般,但可靠性越来越差。

表2 预算相对误差统计表

年份

预算误差范围

各年度预算误差均值

0-10%

10%-20%

20%以上

2006年

155(50.99%)

72(23.68%)

77(25.33%)

304(14.55%)

2007年

148(44.31%)

91(27.25%)

95(28.44%)

334(16.16%)

2008年

236(42.83%)

165(29.95%)

150(27.22%)

551(17.23%)

合计

539(45.33%)

328(27.59%)

322(27.08%)

1189(16.24%)

表3反映了各变量的基本信息。在1189家样本公司中,预算误差均值为16.24%,从整体上看,预算准确性比较好,可靠性一般;外部环境变动均值为25.47%,公司面临的环境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成本均值为7.85%;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样本有124家,占10.43%,董事会规模平均有9.5人,独立董事人数平均为3.3人,监事会规模平均为4.2人;公司财务报告由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有67家,占5.65%,说明绝大部分公司还是选择“非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审计;有利好消息的公司共996家,占83.77%,说明绝大部分公司有利好消息;股权集中度均值为19.08%,最大值达70.29%,说明我国“一股独大”现象非常严重;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2.14%。

表3 描述性统计

变 量

均值(1/0或总数)

中位数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Error

0.1624

0.1127

0.1673

0.0000

0.9892

Environ

0.2547

0.1943

0.4694

-0.3395

12.5749

Cost

0.0785

0.0610

0.0767

-0.1498

0.9809

Ceodual

124/1065

Board

9.5374

9.0000

1.9660

2.0000

17.0000

Ourdir

3.3263

3.0000

0.7405

1.0000

6.0000

Supervise

4.2330

4.0000

1.4744

1.0000

13.0000

Audit

67/1122

News

996/193

Square

0.1908

0.1652

0.1226

0.0099

0.7029

LgSize

9.3429

9.3102

0.4210

7.9667

11.2749

Liability

0.5214

0.5252

0.2339

0.0348

5.0638

Industry

806/383

2、变量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只是揭示了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4]。本文的相关性分析结论如下:公司具有的信息性质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外部环境变动指标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在Pearson系数下统计不显著;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监事会规模、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负相关,但统计不显著;成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分别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都不显著;单变量相关分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变量两两之间的关系,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揭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相关分析表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都小于0.5),不存在高度相关性,表4中的每个变量的VIF值都小于5,故模型中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回归分析

在利用Eviews、SPSS软件回归检验中,利用怀特检验,我们发现模型有异方差现象,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消除了异方差。又模型的D-W值为2.047,说明模型没有自相关现象。模型的F值为39.833,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同时,修正的R2值为0.314财务管理论文,说明模型成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解释力。

我们发现,成本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成本越大,预算越不准确,预算的可靠性就越低;通常成本越大,公司越不愿意披露预算信息,同时,对预算信息披露了的公司,成本越大的公司,预算的可靠性也比较差。具有“好消息”的公司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即具有利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误差越小,其可靠性就越高;通常具有“好消息”的公司更愿意披露预算信息,同时,对预算进行了披露和具有“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可靠性比较高。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即经过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预算的误差较低,可靠性相对就高,这些与本文的预期相一致,假设得到了检验。资产负债率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虽然自愿披露了预算信息,但预算的误差也越大,其可靠性也就低,这也与本文预期相一致。

在董事会特征变量中, 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都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不显著。由于我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大股东有较强的控制权和表决权,董事会成员内部存在普遍的“搭便车”行为,同时,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完善财务管理论文,独立董事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工作精力和态度严重影响到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运行,致使独立董事制度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董事会治理效率和作用并没有显著提高。监事会规模也与预算误差不显著正相关,通常情况下,监事会只起到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控,但无权加以干涉,所以,监事会对预算可靠性没有实质性影响。

此外,公司规模、行业虚拟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也与预算误差正相关。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就不同,资产的配置也不一样,故预算的可靠性也就不同。样本在各年度由于公司不同、数量不同、环境不同,故各年度的预算可靠性也不一样论文格式范文。

表4 回归检验表

Variables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B

Std. Error

Beta

Tolerance

VIF

Constant

0.290***

0.044

6.607

0.000

Environ

0.006

0.004

0.044

1.462

0.144

0.635

1.575

Cost

0.063***

0.023

0.078***

2.682

0.007

0.682

1.466

Ceodual

0.006

0.004

0.042

1.325

0.185

0.562

1.778

Board

0.001

0.002

0.043

0.825

0.410

0.211

4.748

Ourdir

0.005

0.004

0.058

1.149

0.251

0.229

4.362

Supervise

-0.001

0.001

-0.032

-1.060

0.289

0.641

1.560

Audit

-0.031***

0.007

-0.106***

-4.194

0.000

0.902

1.109

News

-0.069***

0.005

-0.340***

-13.048

0.000

0.848

1.179

Square

0.072***

0.016

0.125***

4.578

0.000

0.769

1.301

Size

-0.021***

0.005

-0.137***

-4.466

0.000

0.611

1.637

Liability

0.093***

0.008

0.301***

11.156

0.000

0.796

1.257

Industry

0.014***

0.004

0.113***

3.858

0.000

0.675

1.482

06Year

0.020***

0.004

0.161***

4.705

0.000

0.492

2.030

07Yeay

0.032***

0.004

0.274***

7.212

0.000

0.399

2.505

R Square

0.322

Adjusted R Square

0.314

F Change

39.833

Sig. F Change

0.000

Durbin-Watson

2.047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4、稳定性测试

在稳定性测试中,我们可以从总样本中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样本数,再进行回归检验,看回归结果是否与总样本回归结果一致[5]。在1189家披露了预算信息的公司中,我们随机抽了350家公司对模型进行了回归检验,检验结果与本文上述的结论基本一致(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回归结果表),所以本文通过了稳定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在描述统计方面,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的预算误差维持在10%以内,预算误差均值为16.2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预算的可靠性较一般;且预算误差逐年上升,预算的可靠性越来越差。

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中,我们发现,成本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成本越大,预算越不准确,预算的可靠性就越低。具有“好消息”的公司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具有利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误差越小财务管理论文,其可靠性就越高。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经过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预算的误差较低,可靠性相对较高。财务杠杆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虽然披露了预算信息,但预算的误差也越大,其可靠性也越低。在董事会特征变量中,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都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不显著。监事会规模也与预算误差不显著正相关。此外,公司规模、行业虚拟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也与预算误差正相关。

对后续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公司由于面临更严格的市场监管和信息需求,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应该较高,故样本选择可以扩展到B股上市公司,进而比较A股与B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差异。再者,地区市场化水平不同,面临的环境和市场竞争程度也不同,从而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披露水平也不同,因此,我们也可以考虑把这些因素引入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蒋义宏,魏刚.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

[2]唐跃军,程新生.信息披露机制评价、信息披露指数与企业业绩-基于931家上市公司的调查[J].管理评论.2005(10):8-16.

[3]叶少琴,胡玮.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影响因素与准确性[J].金融研究2006.9.

[4]张翼,林小驰.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盈利预测[J].中国会计评论,2006,12.

[5]Clarkson,P.A. Dontoh,G. The voluntary inclusion of earningsforecasts in IPO prospectus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2,(Spring):601-626.

[6]Chen,C.J.P. Jaggi,B. 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non-executive director, 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285-310.

[7]Fan,J.P.H. T.J.Wong.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2,(33):401-425.

[8]Ferris,K.R.D. C.Kayes. Some evidence on determinants of Profitforecast accurac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 1987,(16):27-36

[9]Craswell,A.Taylor S.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of reserves byoiland gas companies: an economic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2(19):295-308.

[10]Haskins,M.E. Ferris,K.R.,Selling,T.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reporting and analysis: a contextual emphasis, Irwin McGraw-Hill,Bosto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