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十篇

时间:2023-12-14 17:38:35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综合素养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115-02

语文阅读教学课是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相关课程,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最好用培养阅读观念、积累阅读量、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等方式实现新课改理念下开设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初衷。

一 培养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改理念下,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实现新课改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需要先为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现在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更为开放、信息量更大、阅读的对象仍是各种各样的文章,而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则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读懂文章内容,读透文章内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能从阅读的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文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概括总结,还要能将文章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能给予文章最为中肯、客观的评价和鉴赏意见。

二 做足阅读教学辅助工作

教学方式想要达到最佳效果,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外还有许多辅佐工作需要及时完成。有时阅读教学的辅助工作反而会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所以督促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做好各项阅读教学辅助工作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

1.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教学工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整个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从现实情况和辩证唯物主义双重标准考察下不难发现,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反之高效的语文教学工作也能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分属于语文教学范畴之内的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有影响。

2.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不仅能为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从管理层次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学校中的校风校纪管理、教师授课的安排等内容都属于学校日常管理范畴,而且这些内容也都能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条件。如以普通的高中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为例,在有序的学校管理后营造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为阅读教学提供环境上的支持和帮助。

3.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

语文阅读课比较新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都还处于探索中前进的阶段。根据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可包括互动式的教学和梯度化教学设计等。

梯度化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参与阅读教学的学生层次和水平的不同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设计。梯度化的教学能让学生避免阅读时选择不一的干扰,还能促进学生层层递进式地掌握阅读教学的精髓。梯度化的教学设计可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生能在合适的教学设计下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间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教师负责教授阅读方式、推荐阅读内容、安排阅读教学进度,而学生负责根据阅读教学安排阅读相关书籍并加以分析和理解,并将理解后的感悟和不理解的问题一一反馈给老师,向老师寻求解惑。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还要多注意心理沟通,家访和电话访问以及一对一的谈心等都是主动出击的互动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值得持续和发展。

4.做好学生心态管理

心态问题是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态管理也是教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乐观积极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之中或是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主动好学的心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方坦然的心态能帮助学生降低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 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性格决定命运”,在明白这些道理时更不应忘记“细节决定成败”。阅读习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系统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最易被忽视和放弃。但被习惯性理解为细节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决定中学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新课改理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初高中学生们需要培养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1)确保每周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对阅读时的坐姿、看书方式等都有着明确规定,以确保身体健康、知识积累为主。(2)避免走马观花式阅读,阅读文章时要深入、细致,能明确分析出各类阅读文章的本质内涵。(3)养成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根据自身语文知识水平和高中学业进度规划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和基本数量。(4)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一方面保证阅读时“灵光一现”的产物能完整保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阅读时集中精神,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5)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性不强,大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强迫和监督才能完成历时较长的阅读任务。然而一旦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便能顺利地持续下去。

四 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

“感同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力较强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若能多积累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便能真正从文字的世界中读懂感情。多增强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带入其中,从文章中某一角色的角度去感悟和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道理。这样感同身受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本质特点。

参考文献

[1]付瑶.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G633.3

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试教育中阅读始终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虽然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阅读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知,但现阶段,我国仍旧存在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存在认知偏差,所以,眼前的务之急就是将阅读的重要性进行明确,让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理念,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阅读效率的目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枯燥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不足开始逐渐显露了出来,而丧失学习兴趣、禁锢思维等问题在初中学生群体中体现的尤为严重,这是因为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为单向讲解,师生间缺少应有互动,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初中教师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新课改的有关要求,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

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认为,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学生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对其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理解,最终获得优异的成绩,正是由于这种落后理念的影响,才导致大量的初中学生无法体会阅读的乐趣所在,久而久之,甚至使学生丧失对阅读和语文学习的兴趣[1]。

二、高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关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绝对的主导者,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全部来自于教师的讲述,这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是非常不利的,随著新课改的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通过适时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主动对所学文章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转变教学方式

想要保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其核心在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首先通过亲自示范的方式,将阅读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方式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展示,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发现阅读的乐趣所在,提高阅读效率[2]。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想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来,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情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开展预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将教学内容加以展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教学开始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补充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四)关注学生情感

想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情感体现,关键在于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实际体验进行唤醒,例如,在对《春》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发散,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春景进行描述等,另外,教师还应当明确阅读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大量、反复的阅读,将文章的情感加以领悟,最后,教师应当保证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认知成果产生质疑,而是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3]。

(五)应用多媒体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初中均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用以辅助教师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将阅读内容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有机结合的能力,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加入全新的科技元素,激发学生积极性,例如在当今课堂上较为常见的教学课件的运用等,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应用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应当保证自身对相关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件与教学内容割裂的情况发生。

(六)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课改对师生关系提出了全新的理解,也就是说,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应当始终处于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教师通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式,是学生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意义具有准确了解,并且将自身的功能进行充分发挥,提高教学效率,强化自身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当对学生主动进行阅读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保持充分尊重的态度,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当今社会,即使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具有了相对准确的认识,但仍旧存在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对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式的方法,保证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姝芳.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J]. 科技创新导报,2016,29:150-151.

[2]万玲. 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05.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走素质教育的道路,新课程改革迅速展开,各种各样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充斥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传统意义教学下的学生知识获得基本上是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其实际效益就是应试能力的"有效"提高,而无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变,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一场革命。语文新课程改革体现出传统语文的精髓与现代语文的创新,体现出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

一、学生阅读现状及原因

分析当今学生阅读现状,真是令人担忧,他们的阅读量不够,阅读时间不多,更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阅读,阅读方法匮乏,因而阅读兴趣不浓。据一份调查报告统计: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40 %。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8 %。

造成这种现象的大致原因,首先是图书资源不足,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很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所有社区都建有图书馆,且藏书量都很大。并在车站、码头、医院等公众场合都设有读书栏。而我国的重视力度不够,图书馆的建设很有限,有的学校有图书馆但藏书量又不多,有的仅作“摆设”而已,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建图书室(馆);第二是家庭重视不够,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重要环节,为了养成良好习惯,美国家长要陪伴孩子阅读,而中国家庭的教育,近几年来情况稍微好些,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反映,有时很想多买几本课外书,但都遭家长制止,理由是与学习无关;第三是学校教育因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很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学生对课外读物选择的错位,没有读书兴趣,也缺少必要的阅读指导;第四是受其他信息渠道的影响,学生课余大多时间是挤于电视前观看影视节目,或上网聊天,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减少。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务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组织和开展好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时尽可能增加趣味性,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有了阅读的兴趣,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是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可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学者读书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读书,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在体验到读书乐趣的同时培养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文章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摘抄等形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培养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心

阅读需要讲求一定的方法,而学生的阅读往往是处于无计划无序无方法的状态中,因此,教师对阅读的指导相当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表现在主动地读书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分析讲解。教学主导作用在于指引阅读方向,指导阅读方法,设计并组织多种方式的阅读训练,点拨、诱导,帮助克服阅读中的困难。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反复阅读,扎实地学好课文。在默读中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在赏读中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情感,品出味道,说出佳处和感受;在研读中,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写,完成思考练习题,等阅读方法。

也可把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对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旁枝侧叶,分清阅读的重点和次要的部分。

还可以用“以读导读”,以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读;“以境诱读”,以语言描述、画面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音乐渲染让学生在情境中读;“以问促读”,以画龙点睛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以评促读”,通过互相评读促进读的效果。

四、把握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形成阅读教学的整体

要改变过去语文教育中弱化阅读教学的这种现象,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尤其要十分重视文本的解读,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基本要素,阅读文本的具体方法,教会他们自己会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达到我们所要求的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互补”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理解水平有高有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正误之分,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品味语言,如何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如何获得审美的愉悦,如何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信息社会里尤其是这样。首先,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

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

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是语文学科的生命,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石,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课内引导好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粹》 张定远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10月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于漪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3】 龚春燕 郎天燕 编著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漓江出版社 2000.4

【4】《教学与管理》2006年 第二期

【5】 孙春成 著 《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师范出版社 2003.6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早春,思维活跃,知识接受能力强,可塑性高,如何适应其阅读能力的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其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水平提高及后续发展夯实基础,是新课改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崭新课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阅读教学又是锻炼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中心。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形成互动对话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要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情感共鸣,感受郑振铎《海燕》爱恋故国故土的乡愁,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茅盾《白杨礼赞》对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赞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及其中蕴藏的深厚感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多视角、多角度的的自主阅读,从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直至批判性总结中逐步提炼出文章主题、文章论点,无疑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1.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初读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这同样可以看做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与切入点。由学生初感中的分歧、偏误着手,设计出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无疑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与文本间形成初步的、基本的接触。扫除生字词、理清故事或任务线索、掌握文章构架及主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记叙的是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初步阅读下来,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描写仲春、小雪后、节日夜景下周庄的文字中,发现一幅淡雅迷蒙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一幅张灯结彩的七彩梦幻图,对周庄迷人的风景产生向往之情,进而全身心地融入到阅读学习中。

(2)在默读中才能自读自悟。“有声”的诵读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感培养,“无声”的默读则更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涵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发言谈谈自己的体验。学生甲就提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提领全文,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形象塑造也是围绕它展开的。”学生乙说:“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这句话才是文章所要阐释的重点,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可见,抛开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不谈,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感悟理解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中的部分任务。当然,对于字词句的使用、写作手法等细节的体悟,仍需侧重于教师的指导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文本,进行细点讲解。

2. 合作共读――交流感悟,群体研学

合作共读的实施步骤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步,是针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形成的初步感悟进行课堂讨论,文章的感情基调、人物形象塑造、景物描写等,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如余光中《乡愁》一课的教授,有的学生提出全诗以昏暗、忧郁的情感为主调,诗人的乡愁一字未提,却句句在写;也有学生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浓浓的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学生们的感受与文章主题都有着紧密的关系。第二步,教师应当就学生们对文章的感知印象进行及时的梳理、引导,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靠拢。关键是让学生们的学习思路紧紧贴近文本,从文本中找出证明、找出答案。以前文提到的《乡愁》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设问:“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那么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呢,描写的对象在深浅层次上有什么不同?”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回顾文本、交流讨论的时间,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总结出以下答案:

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当然,对于学生们的不脱离文本的其他理解,只要说得合理,教师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 “听说读写”用读――迁移运用,巩固提高

语言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知识、技能的获取与运用。所谓“用读”,就是要求阅读课的学习应当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拓展,学习有所得。如课文讲授完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读说结合,联系其他文章、或人或事,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并借此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仿写、缩写、续写课文等都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及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不是万能的,脸谱化、模式化都是不正确的,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定。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探索应用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飚.语文阅读教学对中学艺术生审美能力提升的作用[J].现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 阅读教学

一、培养并激活文章阅读的心理定式

1.文学样式、文体不同阅读方法各异、不同表达方式对应不同的心理反映对象。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因此阅读方法当以明诗意、悟诗境、品诗味为要;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 (刘锡庆),因此阅读时需注意其广泛的选材,表现方法的灵活多变 ,更不能忽略文中“自我”,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阅读时需注意其三要素;而阅读戏剧必然要关注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记叙文阅读需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议论文为“论题、论点、论据、主张”四要素,说明文为“内质、外观、特点、分类、结构、功能”等诸要素。

2.不同的语词引发相异的审美感受。在文章阅读过程中,不同的语词引发不同的阅读心态,而不同的阅读心态又必然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当我们在文学作品中看到“青松”“寒梅”“白莲”“岩石”之类的语词时,会期待着作者对那种冰清玉洁、坚忍不拔的人格精神的赞美;当我们看到“阴沉的云”“凌厉的风”“雨巷”“孤雁”之类的语词时,也会期待作品展现一个悲哀的故事,或熔铸一个抑郁的抒情意境。(曾祥芹主编《文章阅读学》转引自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这样的阅读心理图式更容易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应努力使学生进入一种心理准备和期待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应努力激活学生的“前阅读”经验。

二、潜入文本,与文本深度对话、交流

1.披文入情,得意忘言。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与文本对话,首先要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文本,这应也使多重对话有了基础和可能。独立阅读从披文入情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尤其是文学作品,更需潜入文本,“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忘却语言,达成灵魂的共识,情感的共鸣,以至“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境界,则文意虽幽,终则必显。即庄子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熟读深思,涵泳体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在《读书之要》里也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姚鼐亦言“大抵文学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只有让学生熟读文本,才能使之在解读文本时点面兼顾,不致一叶障目,避免盲人摸象,甚至曲解、误读。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而真正理解文本离不开学生的思悟。只有思而得悟才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当然,对文章的思悟离不开对语言的涵泳。涵是“沉也。”《集韵?覃韵》,沉浸的意思;泳是“潜行水中也。”《说文》;后比喻在阅读时对文章的反复咀嚼和品味,曾国藩对此有精妙的形容:“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总之,阅读课的“涵泳”,须使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索,以求获得其中的三昧,力求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

3.参照语境,多面探究。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其内部的字、词、句、段、篇构成文本解读的内环境,而读者、编者、作者及其各自所处的时代则构成文本解读的外环境,它们或多或少的都会为文本解读打上不同的烙印,这就使得文本自身的价值在被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将处于永远被创造之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内环境,文章中的字词句一旦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便不能确定其意义。如《沁园春?雪》中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句,“风流” 一词如不结合全诗来理解,则很难确定其真实含义。其次便是外环境,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之后便“疯”了,如果我们不考虑整部《儒林外史》的旨趣所在,不考虑范进中举的时代背景,便很难领悟“疯”字背后的讽刺意义。此外,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巨人阔步行进,学生也宜站在更高的起点进行创造性阅读,使阅读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开掘、发展文本自身的价值。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6

1 教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时间短,文章长,文章中的语言点多,如果不讲总觉得没有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但是,如果讲授了语言点,时间又太紧,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既实现不了阅读课的讲授目标,也有悖于阅读课的设立目的。现在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所有的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理想。

2 学的现状

教师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的课堂环境,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就不能在外语学习中取得突破。从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中知道,学习结果的好坏取决于外因和内因,外因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不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而更加重要的是因为内因。倘若学习者没有学习的兴趣,内因不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仅仅凭借外因来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结果往往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学习者的阅读动机就显得非常重要。

3 新课改要求下阅读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对于教师角色提出新要求。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学比较单调、枯燥,教学效率不高,不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不能够使阅读教学顺利地、有效地进行,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分为多个环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必须担当一系列重要的角色。

3.1 阅读之前的“导入者”

“导入者”的主要任务是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并进一步对阅读产生一种欲望。作为一名“导入者”,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信息,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应该帮助学生去除部分理解障碍,包括陌生单词、短语、句式等,让学生对整篇文章对一个整体的认识,使之在阅读前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地方进一步加强。同时学生还应该具有必要的语言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

3.2 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

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采用一些比较容易解释的方法,并遵循认知梯度原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了解后,可以给学生设定一系列的任务,题型可以各种各样,可以是选择标题,可以是回答问题,可以是找主题句,也可以是填充细节信息,等等。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并采用相关的方法去阅读,教师应从旁进行监督调控,做好引导指点工作。

3.3 阅读后的“总结者”

在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并且做了相关的一些问题之后,学生应该对整篇英语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就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将文章进行梳理,指出文章比较关键的地方,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句、语法等,了解文章的关键语言点。同时可采用部分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答案,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答案持开放态度,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4 阅读后期的“检验者”

在教师进行引导阅读,并且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就应该对阅读效果进行检查。学生在了解文章相关资料,明白整篇文章的内容,并且做了一系列题目之后,教师可编写一些小测验试卷,试卷内容应该注意层次梯度,看看学生阅读的态度以及阅读效果。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对错误频率出现比较高的地方集中起来进行讲解,分别讲评试卷。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内化,从而实现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这一最终学习目标。

4 新课改中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新课改条件下,对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就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诸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等,需要对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一些改变,这些改变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学的需要。

1)应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即体现学生和教师一为主体、一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也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氛围,使其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改的积极传播下,就体现出新课改优于传统的优势特点,包括教学信息的即时性,能够及时运用最新的资料,以及最为主要的是学生发言的自由,并得到很大程度的开放,释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2)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以往过分强调学习结果也就是考试成绩的做法,不仅削弱甚至剥夺了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乐趣,而且有悖于学习知识时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更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思维过程的培养。因此,教师就必须在新课改的环境条件下寻求新的方法。教师应该突破以往的模式,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能够有话说,避免一旦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应对的方法和能力。

3)由重模式转变为重个性,即强调由以往的注重标准化模式化教学,转变为提倡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要针对教学的不同题材、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实际而进行教学创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和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本,寻找解决答案。教师是学校与学生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者,为此对学校新环境条件下的教师队伍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课改的促进下怎样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对新课改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才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主动权。运用比较坦诚的态度以及高的语言技巧,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从心里得到理解和认同。

5 总结

在全国普遍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意识到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我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以上几点看法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新课改要求而提出的。面对新课改,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教学实际,在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张伊娜.对当前外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研究,2001(1):65-67.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自主阅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应该处于一个核心位置,传统的阅读越来越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来顺应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难度和阅读速度是新课改下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测评的一个标准,也是今后高考考核的方向。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自主阅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帮助很大,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必将成为今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新课改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大多数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也在试着对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家都意识到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那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体如何呢?

1.重语法轻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老师先进行阅读然后详细地、透彻地讲解,尤其是对英语语法的分析可谓面面俱到,唯恐学生不能掌握。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处于被灌输状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不能引起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抵触心理。

2.面临升学压力时间紧

面对升学压力,很多教师对待阅读材料不是精讲细练就是简单处理答案。英语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本为主,其余的基本是试卷的阅读练习题。为数不少的教师都忽视课外阅读的练习,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慢慢的学生就失去阅读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课堂占用大部分时间讲解,学生阅读时间很少,课下又有大量的练习题需要完成,学生忙于应付这些,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所以,学生的阅读量都少得可怜。

二、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改对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促使“自主阅读”教学成为必然

高中英语新课标设定了英语课程目标,即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难度和阅读速度是新课改下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测评的一个标准,而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把它作为今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2.高考方向的改变促使“自主阅读”教学成为必然

此外,笔者对2007年以来的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题型的词汇量在增加,难度也在逐渐提高。可见,高考对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阅读速度、阅读量和阅读难度都成为高考考核的方向,这就要求高中学生要增加英语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和增大难度。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自主阅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帮助很大,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必将成为今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实践

笔者在进行高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时采用了“先预读―设定问题―细读―自主解决问题―通读全文”的方法。预读就是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教师设定一定问题,学生自己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了解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人教版高二(下)“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文时,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略读,然后给学生设定疑问:“Isn’t it legal for Shylock to ask Antonio to pay for the money?”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再次阅读,我提示学生可以自由分成两组以辩论的形式解决问题,我给了学生一晚上查找资料的时间,再上课时我发现学生各司其职,有的从网上下载了材料,有的抓住了课文中的细节,甚至还有人把相关的法律条文翻译成英文。辩论时我让几个同学做评委。整堂课双方用英语搏杀十分惨烈,辩论状态极佳,辩论场许多“铁齿铜牙”现身,直到下课精彩辩论还让人回味。通过辩论,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观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起来更卖力了。

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只是本人在新课标教学中的实践。如何完善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使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待于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现。

参考文献:

[1]袁晓峰.阅读是教育的核心[J].人民教育,2009(41):577.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8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22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频繁使用的交际工具。初中语文的教学既延续着小学语文的知识内容,又是在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奠定基础,需要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语文本身具有文化凝聚的特点,能够使学生们的思想得到熏陶,促进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建立,同时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阅读教学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大的,阅读能够使学生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新课改指出,初中阶段需要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并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笔者认为,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还需要一个缓冲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比较不平衡,既有着独立性又有着不小的依赖性,另外他们的自觉性和冲动性也是交错发展的。面对这些情况,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进行教学,采取措施使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新课改指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此加以关注。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语文教师给学生定时布置阅读任务。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常常在无意识的条件下打破自己的学习计划,不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学习。初中阶段的学生隐约开始有了比较强的自我意识,比较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而对于语文教师布置的任务,会比较顺从的去完成。语文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应当注重选择趣味性比较高的阅读材料,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冲动,如果语文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比较枯燥生硬的书籍,学生容易因为不耐烦而产生反感情绪,最终丧失对阅读的兴趣。

因此,在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为了保证阅读的趣味性,语文教师需要有选择的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内容比较轻松有趣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草房子》、《简・爱》、《傲慢与偏见》等书籍。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进行阅读,一些内容富有哲理和趣味的文言文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古代贤哲的智慧,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有自豪感。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心底里开始热爱阅读,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需要语文教师完善课堂教学。一个气氛融洽,环境和谐的阅读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更加有效率。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注意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有一个有利的环境。俗话说,环境决定一切。这句话虽然不能说一定对,但还是比较有道理的,一个喧闹无序的课堂环境,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没有效率,这种混乱的课堂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善课堂教学,需要语文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常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语文教师虽然在学识上比学生高出不少,但是不能就此故步自封,踟蹰不前了,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学习和进步的一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语文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来使自己的课堂增色。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一个良性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提取学生提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有助于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使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所以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最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阅读教学需要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辅,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有不妥之处的。语文教师采用这种生硬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容易剥夺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年龄阶层,彼此的经历和见识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喜欢阅读童话或者寓言故事,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不应强行让学生阅读其他类型的名著经典,而应该在尊重学生的爱好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学习相关的书籍资料。此外,一些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容易以自己为教学主体,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是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

二、要求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训练,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改指出,语文是属于我们的母语,这门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使阅读教学达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但要学会阅读,还要在学会阅读后运用写作来记录自己的心得。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应用等综合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不浓厚

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时教学方法单一,选择的教学材料内容陈旧,也不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和情境,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另外,课程讲解繁琐、缺乏针对性,不区别课文的难易程度,采用从头到尾的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学习使学生多停留在具体的句子、短语的理解中,不能理解课文的整体内涵,导致缺乏学习兴趣。

2.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模式,未能正确协调与学生间的关系,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留给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机会比较少,使学生处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知识难以理解和消化。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问题,也没有及时对学生开展专门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少动手强化和扩展知识。

3.学生个体差异不区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不注意区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甚至给出标准答案,不讲究学生的阅读感受。导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甚至伤害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资料,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作品内涵,感受文字情感,融入情境。了解掌握阅读文本,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还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求知欲望,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扩展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范畴,选择和推荐适应的读物,鼓励学生扩展知识面,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优秀作品和书籍,使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拓展,激发阅读学习的热情。再次,教师要在讲解过程中注重整体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理解文本。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江三峡》课文中,寻找与该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在课堂开始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好奇心。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穿插相关文学、历史以及社会学知识,扩展丰富学生思维。

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积极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第一,要具备民主思想,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感受,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第二,在课堂中留出部分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思考和实践,引导启发学生的感悟,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听说读写训练。

例如,在《江南的冬景》讲授过程中,教师首先营造情境氛围,并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谈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根据内容脉络简单描述曝背谈天、午后郊游、寒村微雨、江南雪景、旱冬闲步五幅场景,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针对每幅场景回答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的基础上,以我家乡的美景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现场写作,鼓励大胆创新内涵和立意,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能力。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升整体阅读水平

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差异,通过开展分层教学和训练,兼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尤其要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强化学习训练,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和训练的可能,促进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整体阅读水平。建立合作互助小组,鼓励呼吸分享心得体会,在互帮互助中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积极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和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展现个性观点和语文魅力,体现个人价值。

比如,讲授《阿房宫赋》时,让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运用自身文言文阅读能力自学,教师设置具有不同梯度的问题,对理解能力比较强的优秀生要求回答词类和句式活用等语法问题,对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要求翻译一些难度适中的句子。提供该文部分选修材料,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共同翻译和分析文章的重、难点段落,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实际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提升阅读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贺健,焦丽玲.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6(06):75-76.

[2]程玄福.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9(S2):198.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篇10

镜头一:学生眼中的“阅读”。 “我身边很多的同学选择‘读’参考书,我认为那样的阅读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我们和文本中的主人公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只关心考试。”

镜头二:语文教师眼中的“阅读”。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培养。但是我们很多的学生不喜欢静下心来读书,这是很让人担忧的,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怎么会提高呢?”

镜头三:中学生的文学类作品阅读面相对来说还是很窄。学生往往对言情类、科幻类、武侠类作品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其中,言情类的作品比较受女生的偏爱,科幻、武侠类作品比较受男生偏爱。比如卫斯理小说,我们发现很多中学生一本不落地都读,在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少的情况下,中学生大量地进行这种重复性的阅读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中学生阅读畅销书的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比较少。四大名著以及国外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或者作为任务强制性要求他们阅读,很少有学生阅读。”

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仅占39.3%,每天课外阅读3~5分钟的竟占46%,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有14.7%。14.5%的家长不赞成孩子看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表扬,看见孩子读课外就批评。学生喜欢的书籍是:《漫画》、《读者》、《福尔摩斯探案集》、《西游记》、网络小说。

学生低效的阅读的状况根源出在我们的阅读课上。现阶段高中阅读教学的困境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学生阅读热情不高;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压力增大;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依然严重;阅读环境对阅读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太大。

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与作者心情相契合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在1937年就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又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通篇明晓”。所以现阶段高中阅读课仍不能忽视阅读习惯的养成。高中的阅读养成习惯就是要与作者心情相契合,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就应该依次介绍作者、介绍背景,教师要力图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意图去理解作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故乡》是我意思中的《呐喊》的压卷。闰土由一个活泼新鲜的儿童一变而为一个眼红面皱颜色灰黄衣单掌裂的中年人,拣选与实利主义离得很远的香炉烛台带回去,又在灰堆中藏起十多个碗碟。我所唯一不满于这篇结构的地方便是最后三段不该赘入。”我们在现实教学中并不是这样做的。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却是这样的:“阅读这篇小说,要注意一个变字。看故乡的人物有什么变化,故乡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显示这些变化的,从这些变化中能看到些什么,悟出些什么。还要注意小说的议论,看这些议论队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在这种提示引导下,教师们分析闰土的悲惨命运是辛亥革命不彻底造成的。这就是作品的主题。小说的结尾也成了神来之笔。鲁迅的情感变化被冲淡了。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的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思维定势,特别是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应试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怪圈,一些教师无视、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漠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无视、漠视学生的个性学习仍然是当前教学的主格局。走进任何一所中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惊人相似的境况:校园里树木成林,春风一吹,枝丫绽放,在细雨中流淌着嫩黄的光芒。在树丛中,耸立着教学大楼,底层大厅里,迎面立着块巨大的倒计时牌,上面写着距中考(或高考)还有多少天,字迹如血。这块牌子,每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就竖立起来,它不说话,却是最有力的指挥棒,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着它转,全校师生匍匐在这块倒计时牌底下,忘记了春雨,也忘记了春光……我们也不难找到这样的老师:没有哪节课不拖堂,就是学生做眼保健操,也要继续听老师讲课,广播里声音很大,讲课教师也要把那声音压下去,就哑着嗓子喊,嗓子被撕成一绺一绺的,带着血腥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早早到教室,学生一到,立即开讲。毕业班的许多老师没有娱乐,就连散步也成了奢望,无论干什么都是一路小跑,他们的眼神永远绷地直直的。基于这种生活状态的教师所上的阅读课几乎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要么满堂灌,要么做试卷。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要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就是美学的集中体现,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美的旅行。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要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问题整体感知。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在文学作品中,让学生感受作品的人物之美、自然之美,把握作品的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善于从作品含义丰富的语句中,体会文学之美。

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