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底蕴十篇

时间:2023-12-14 17:38:33

旅游文化底蕴

旅游文化底蕴篇1

如果不懂得旅游自然客体的附会文化,而被传统的文化观念所禁锢,就难以策划设计让游客获得文化精神需求的满足?如果不懂得附会文化,就难以组织游客对自然旅游客体文化的观赏和体念。这样旅游文化的感受这,岂非成了盲目、混乱的空谈!

要展现旅游客体附会文化的内涵,旅游策划者还应该懂得自然旅游客体附会文化的“形”和“意”。这是旅游自然客体附会文化最高文化内涵的展现。也是人们在对自然客体进行“人化的自然”过程中的认知、想象和认同的文化内涵。

自然旅游客体附会文化文化的“形”,也就是景区、景点实体的“形”,这个实体是大自然的实体,它本身是没有文化内涵的。它的文化的“形”,是经过人们对其探索、认知、想象、策划、设计、认同后,才形成的“形”。即提供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供游览、观赏自然旅游客体附会文化外在形式韵律美的“形”。

旅游自然客体附会文化的“意”,是指旅游自然客体结构内,隐含的又经过“人化”了的无形底蕴美的“意”,是心物感应的“人化”的“意”。也是经过人们对其探索、认知、想象、策划、设计、认同后,才形成的“意”。即提供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供游览、观赏自然旅游客体附会文化内在底蕴美的“意”。

“形”与“意”是紧密相连的,“意”随“形”现,“形”随“意”存,“意”是“形”的灵魂,“形”是“意”的载体。“意”是“形”的内在文化底蕴,“形”是“意”的外在文化形式韵律。“意”与“形”是统一的,旅游自然客体文化的“形”,凝聚着策划者与欣赏者的“意”。

掌握了这些理念,自然就会懂得如何去发掘自然旅游客体的内在“文化”底蕴美,自然就会塑造自然旅游客体外在文化的形式韵律美。也就会懂得如何建设桂林国际旅游

胜地。

此外,还有旅游商品文化建设,旅游商品文化形象识别设计,包括经营理念文化形象、经营行为文化形象和经营视觉文化形象设计,以及审美文化、四大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等等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成为旅游发展的制约

旅游文化底蕴篇2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文化遗产保护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0YJC76010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2011zDIXM015),教育部中央高校专项基金研究项目(项目号:JUSRP21149与JUSRP21015)

引言

近年旅游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中文化遗产旅游更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这是因为人们文化水平越提高,寻根意识和获取归属感的需要就越强烈。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各地更是纷纷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品牌。但却忽视了其中作为文化宣传和体验重要载体之一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大多数纪念品只是将文化遗产的表层形象生硬地复制出来,缺乏深层文化内涵且做工粗糙。

文化遗产旅游不仅是为了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使旅游者了解遗产的历史文化及其重要性,倡导更多人和机构保护文化遗产。因而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除了要有地域性、纪念性、美观性、便携性等这些旅游纪念品普遍性特征外,更要有它自身的设计原则。基于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笔者延伸出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几点设计原则。

一、原真性

原真性,原即原本的,真即真实的。原真性是评价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绩效的重要准则。遗产的原真性问题是遗产旅游的核心问题,也关系到旅游者的体验。旅游者都希望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到的是真实的遗产文化,但由于时间、空间及文化认知程度的限制等原因,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并不是直接的,更多是通过旅游管理、开发等部门传递出的信息来了解文化遗产。因此尽管不同时代的表达途径或有不同,旅游纪念品作为遗产地形象及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也应向旅游者传递遗产最真实的遗产文化,引导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当原真性与商业化利益相冲突时,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眼前的商业利益,过分夸大甚至编造纪念品中的文化意蕴,产生“伪文化”,误导旅游者,对文化遗产信息的传递造成不良影响。

二、可读性

可读性,即旅游纪念品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要能够被旅游者接受和理解。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一方面我们要避免直接照搬原型,缺少对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纪念品过于直白和写实,使旅游者只能停留在单纯的感官刺激上,失去了进一步探索其中文化意蕴的乐趣。如澳门市场上常见的大三巴模型纪念品,仅仅是对大三巴原型的简单复制,让人没有回味的余地,难以形成难忘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另一方面设计者也要考虑旅游者的认知程度,避免在内容和形式上太追求深刻的立意,文化意蕴过于隐藏、抽象难懂,且不对其进行说明,使旅游者产生文化上的认知障碍。如图1的葡国鸡,是澳门最富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之一,但设计者没有对葡国鸡所隐藏的西方宗教故事进行说明,不能给旅游者带来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三、参与性

旅游者进行文化遗产旅游的目的是探寻文化的不同,在旅游纪念品的制作或者把玩过程中,旅游者参与的越多,对纪念品所传达的文化意味理解的越深,对旅游过程越满意。

第一种是旅游者参与纪念品制作过程。当然考虑到旅途时间、成本等因素,旅游者可能参与纪念品制作的全过程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过程,这样的纪念品不仅使旅游者对于文化的体验更进了一步,且其中融入了旅游者的情感,变得更有纪念价值。

另一种,参与性也可以是旅游者没有亲自参与纪念品的制作,但在把玩或使用时,产生了行为上的互动体验。如图2的右边图是苏州拙政园旅游纪念品,鞋底是经过设计者艺术化处理的花和古钱币组成的精美图案,其创意来自拙政园一段石子路的图案和美好寓意(如左边图)――先踩钱、后踩花,有钱花。旅游者穿在脚上,每一步都是有钱花,在体验文化的同时,也会想起美好的苏州园林之旅。

四、完整性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纪念品的设计元素不应仅针对于物质遗产,如建筑样式等;更应深入了解遗产地文化,积极挖掘物质遗产背后的文化意蕴及遗产地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这些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更能引起人们注意,便于保护;而非物质遗产是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却难以被人发觉,因此也更容易在无意识中消逝。深入挖掘非物质遗产不仅会使纪念品更有文化魅力,还有助于旅游者对遗产文化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增加旅游者满意度;同时使有形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大有意义。如图3,是针对于绍兴兰亭卉人曲水流觞、优雅洒脱的酒文化而设计的酒具。酒文化延续到现代,人们在碰杯敬酒之时,往往因为距离较远,以酒杯轻敲桌面代表碰杯敬意,而这却缺失了酒文化该有的优雅。这款酒具,隐藏在杯底的铃铛,可在敬酒之时,代替之前的敲击桌面,双方轻摇酒杯,叮当一响,一饮而尽,不仅产生了听觉上的愉悦,也活跃了气氛。

五、发展性

文化是活态的,人们不是机械的接受而是积极的创造文化,不断在延续中出现新的文化。作为旅游者,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种文化形式的理解和可接受形式也是不同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者应立足于时代,在保留遗产中最核心的文化要素的同时,利用传统符号在人们记忆中所具备的文化认同性,通过形态、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文化认知的纪念品。如当人们对于洛阳三彩旅游纪念品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彩骆驼等色调、表现形式单一的形象时,设计大师郭爱和却在保留三彩工艺最本真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色系、造型、选材内容等方面创新,结合当代人的文化认知,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三彩艺术作品,使三彩艺术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同时也为三彩工艺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一般原则,更要结合文化遗产旅游的特殊性及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蕴,立体的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达到游客文化体验需求、文化遗产形象定位、保护宣传以及开发者利益等多方面要素的平衡和满意。

参考文献;

[1]宋强,高喜银,郑泽锋.体验设计指导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商业现代化,2008(13):206.

[2]艾佩.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旅游研究[D].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3]初晓恒,吕宛青.我国旅游产品文化挖掘与传递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旅游文化底蕴篇3

1.提升人文艺术气息,体现文化艺术深厚底蕴

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正是通过城市的文化氛围以及艺术气息表现出来的。它不仅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上,也充溢于景观设计中的每一个角落。如古南门保留的黄庭坚系舟处、芙蓉亭、唐景崧五美堂戏台等,都体现了桂林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桂林素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称,“两江四湖”的规划设计将人工雕塑与文化氛围巧妙融合。在榕湖与杉湖的两岸,精选了桂林历代山水诗文37首,由桂林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再由著名篆刻工匠摹刻于奇石之上。

2.拓宽城市视野,丰富建筑物表现力

城市视野的开阔度、舒畅无遮挡的视觉感受以及环境的优雅宁静程度,都是衡量景观宜人性和建筑物表现力的重要指标。“两江四湖”的建设,开阔了桂林城市的视野空间。以山水湖泊贯穿于城市之中,并用亭宇、桥梁点缀其间,使江湖美景一脉相通,构筑了桂林山水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意境。“两江四湖”沿岸的建筑正是由于桥梁、园林、绿化等要素的加入,展示出了回环曲折的空间效果,使建筑物具备丰富的生态美、艺术美的特点。

3.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古典桥梁魅力

在“两江四湖”的景观规划中,模仿建造中国古典桥梁,强化了景区内传统美、社会美的特质,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技术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在仿造的古典桥梁当中,有仿照圆明园天宝坞桥设计而成的汉白玉桥——古榕双桥。此桥采用波型桥梁,设计为人行并列的双桥,优美而舒畅,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有广西目前最大的汉白玉桥——北斗桥,桥形布局是按北斗七星的曲折分布。而木龙桥是仿照北宋都城东京的木拱桥所建,桥身用精木雕刻,涌透出了浓厚的古文化气息。

二、桂林“两江四湖”景观开发经验思考

1.关于外来文化的评价问题

“两江四湖”景区还建有数座“异域名桥”,如参照梵蒂冈大教堂维特马尔桥设计的新阳桥,类似罗马尼亚加勒斯特所锁桥的迎宾桥,借鉴了美国金门大桥造型的丽泽桥等。但盲目模仿,只会使建筑风格显得不伦不类,造成建筑的视觉污染。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要避免景区同质化,将自己的鲜明艺术个性和深厚文化底蕴展示在世界面前。以当地独特的“一元”,在多元化的国际建筑文化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整体与局部建筑设计上有失偏颇

桂林旧城中原有的建筑以低层为主,充分映衬桂林秀丽的山水,如在“两江四湖”沿岸的桂山饭店和桂湖饭店等。虽体积庞大,但仍是低层楼形。而附近层出不穷的中高层建筑破坏了传统城市轮廓线,使江湖亭宇之间的“通视走廊”受阻,建筑以及建筑物上的巨型广告牌与景区的风景不甚协调。事实上,空间的组织协调要从整体出发。只有兼顾局部以及人的视觉感受,才能达到自然与人文美的统一。

三、“两江四湖”的景观价值定位

桂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于山水风光、生态旅游和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还要与后代人相平等。

1.满足城市居民的休憩需求

作为城市生活一部分,“两江四湖”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要满足城市居民的休憩需求。应该增强市民归属感,形成具有个性化色彩的文化。因此,需要合理规划用地,平衡城市滨水区域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著名规划师勃南认为,城市环境应起到净化公众心灵及塑造具有良好品德和善行市民阶层的作用。他提出:“一切从湖滨开始,湖滨属于市民”。景区采取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和道路管网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河流、绿带、道路和建筑共同组成滨水景观,形成水、绿、路和文化四个圈。从而把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形体,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

2.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

今之“两江四湖”,已成为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景点。区内景观资源丰富,无论从园林绿化、园林建筑,还是从名花、名草、中外名人雕塑博览园,还是桂林山水诗廊、名人故居,均能感受到桂林的天生丽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漓江自然山水游不同的是,“两江四湖”环城水系游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如通过古环城水系的恢复,使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唐代)、宋城墙、李济深故居等被湮没、遗忘的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修缮、保护和挖掘。

四、结语

旅游文化底蕴篇4

[关键词]金源文化;旅游产业;旅游价值

兴起于阿城的金源文化是以女真族传统文化为底蕴,又广泛吸纳和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其他民族部落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时代性和特定区域特点的文化。从金太祖定都会宁(阿城)开始,由女真族人们劳动生活所产生的金朝文化以及与在其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都是金源文化一部分。金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悠久的历程,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勤劳智慧的女真人创造了无数让我们现今都惊叹不已的文化与历史奇迹,这些金源文化是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历史、考古、美学、旅游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金源文化的旅游价值内涵

金源文化是黑龙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一支优秀的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方式,并渗透到民俗民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也体现了金源文化特有的人文资源。而旅游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人与古代祖先进行思想沟通的桥梁,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引领着我们探索认识另一种文化体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金源文化关注的度也在逐年上升。所以金源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深远的。为了更好的推动金源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势必需要旅游业的大力支持,同样开发金源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金源文化的旅游价值内涵被充分的体现出来,它的价值分量是不可估量的。

1.金源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800年前女真人崛起在“白山黑水“之间,为后世留下了灿烂辉煌的金源文化遗产,金源文化中所体现的开拓性、拼搏进取、自强自立的精神是黑龙江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也是人们了解女真部落文化的有效途径,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强大民族的兴起与旺盛。而且金源文化不仅存留于黄籍之中,在以金上京会宁府为中心的黑龙江大地上有着丰富的金源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具有旅游价值的历史遗迹。例如:极具特色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2.金源文化遗迹的人文景观丰富性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独一无二的四代金帝主政的金朝第一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址记录讲述了一代金国枭雄的光辉岁月,金上京博物馆内馆藏丰富多彩。它们集中的构成了金源文化遗存与人文景观,从多个角度向大众展示了女真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更立体的感受到女真人的思想文化结晶。阿城还有很多可供开发旅游的景观,如金朝古城、亚沟石刻、冶铁遗址、金代界壕、五国城徽钦二帝囚禁之地、金兀术运粮河。无一不蕴藏着巨大的旅游价值。

二、金源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价值

1、金源文化作品推广吸引广大游客

金源文化以其深远宏达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金源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大型歌舞史诗《赫赫女真》古朴典雅,祭祀活动场面壮观无比,吸引无数旅游者前往,盛况空前。阿城向世人展示了灿烂的金源文化,产生了轰动效应。此外,已通过的电视剧《金帝春秋》也时刻准备着向世人展示这段历史。通过金源文化的媒体宣传以及人文活动,金源文化旅游的备受关注,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契机。

2、金源文化资源动态开发,让游客“动”起来

目前金源文化的旅游活动项目只有博物馆、阿骨打陵可供游人参观,对游客了解金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开展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毕竟能力有限,不能将金源文化更完整的展示给游人。特别是一些体验性的旅游活动完全没涉及,不能完全调动起游客的兴致。要让游客“动”起来、“游”起来,例如增加女真族服饰、礼仪、饮食体验,让游客更立体的、更具体的感受到,参与到金源文化中。让游人积极的动起来,也为历史文化和民俗活动增添些许生命力。

3.金源文化资源开发与山水资源有机结合

金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金祥地阿城境内,与灿烂的金源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秋日,山上枫叶红遍,站在金龙山山腰向上仰望,阳光透过红叶间隙斑驳洒落,游人用镜头捕捉着红叶飘落的唯美和金朝定都的遗迹,仿若置身于历史之中,忘我出神。在旅游开发上,将金源文化融入到山水风光中,让文化与风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灿烂的金源文化与优美的山水风光相得益彰,更添旅游吸引力。

金源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所体现旅游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在金源文化旅游开发上,我们要立足长远。实现可持续性开发,进而实现金源文化旅游科学快速的发展。总之,金源文化的旅游资源是先人赐予我们的遗迹,保护好这笔宝贵的遗产是我们的义务。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底蕴篇5

【关键词】文化 生态旅游 梁平县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实现文化和生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跨行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实践,对于生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梁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按照重庆市功能区划分,梁平属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该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合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和基础。

(2)风光优美。梁平境内主要有双桂堂、观音竹海、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景区。双桂堂景区是以双桂堂为核心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区;观音竹海拥有约20万亩原生态竹林,是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体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拥有自然、人文景观74处。还有“全国第二高石塔”文峰塔、“全国四大蟠龙洞”之一的蟠龙洞、第四纪冰川遗址等20多个景点。

(3)体系完备。一是按照“城市即生态旅游”、“景城合一”的理念,将新城区打造为山水园林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将双桂湖城市生态旅游综合体打造为城市典范之作。二是加快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导,生态旅游度假村、农家乐为支撑的生态旅游食宿接待体系。三是以生态旅游业支撑特色风情集镇建设,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编制完善农家乐发展规划,拟新发展星级农家乐30家,建成特色餐饮店10家。四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城区规划建设非遗展演馆,在城市建设、景区打造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不断研发文化新产品,逐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体系。另外,梁平内部环境优势,交通条件便利,地理条件优越。

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梁平也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办法不多、缺乏精品、模式单一和设施与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

二、因地制宜,探析梁平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有专家说,“生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是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事。如何结合梁平现状,推动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呢?

(1)以文化为灵魂,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体系。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就要注意改变文化资源展示、阵列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贴近游客、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改造、包装、升级,使无形的文化底蕴有形化、场景化,让游客在细节的体验中固化某些文化特征,有回味的空间,有离别的思念。同时要使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比如,把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竹帘、癞子锣鼓和抬儿调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特色民间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与景区资源、生态旅游线路整合,构建博物馆模式、民俗文化村模式、遗产公园模式、旅游节庆模式、舞台演出模式、手工艺制作模式、旅游商品模式等,切实融入三峡黄金旅游的精品线路,推动梁平旅游由“过境游”向“目的游”转变。

(2)以景观为基础,营造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打造环境生态友好型的旅游,各区县应找准本地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梁平应立足资源和交通等优势,拓展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资源,要高标准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馆、破山竹禅纪念馆、来知德纪念馆等“文化六馆”,增强文化硬实力;要高起点策划、规划和保护性开发景点景区,把双桂湖、双桂堂整体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把百里竹海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山地自行车运动及露营基地,并加大创意力度,打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竹阵迷宫、世界最长的竹海栈道、世界最长的竹海画廊、国内最大的中医养老社区等,努力营造自然、野奢、“天人合一”的养生度假胜地,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旅游文化底蕴篇6

[关键词] 后奥运 青岛 旅游品牌 城市

一、引言

奥运会对举办国或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在“前奥运”阶段、“中奥运”阶段、“后奥运”阶段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可以说“奥运经济”这块蛋糕最大的受益者是旅游业。但从总体来讲,对旅游业影响最大、受关注度最高的是奥运会后的影响。青岛市必须要抓住机遇,对后奥运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旅游品牌城市推向世界。

二、旅游品牌城市的内涵

旅游品牌城市是一个整体概念,由城市内各种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总体景观、城市人文底蕴、居民好客程度等多种因素共同组成且相互作用而形成。它集中体现了区域旅游开发成果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塑造旅游品牌城市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旅游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区域旅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旅游经济向高层次、高级化发展的希望所在。

三、后奥运,塑造青岛旅游品牌城市策略

1.延续前奥帆赛的旅游品牌战略规划,完善旅游品牌城市架构体系

品牌规划是塑造旅游品牌的基础和关键。青岛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城市, 创造了啤酒节、海洋节、电子家电博览会等一批节庆、会展品牌,这些都已成为城市旅游的品牌。前奥运,青岛市已经做了整体形象宣传;奥运期间,要充分借助奥运的“曝光效应”推广自己的品牌;在后奥运,更要抓紧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应以奥运会可影响到的10年为期限,以扩大奥运对旅游的持续影响为主题,以打造国际旅游品牌为目标,按照“ 山、海、城、文、商” 五大特色从战略高度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将青岛打造为“帆船之都”、“海上度假天堂”。

2.挖掘青岛特色文化,塑造旅游品牌的精品载体

文化是旅游品牌的灵魂,特色是旅游品牌的生命。一个城市的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游客最根本的所在。我们应以奥帆赛作为接合点,将青岛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底蕴进行和谐的串联与包装,打造丰富动感的青岛文化形象,在手段上充分利用海滨、大剧院、现代艺术中心等舞台,通过具有创造力和丰富内涵的大型文艺演出与综合推介活动,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震撼,感受国内独一无二的“青岛风情”,体现青岛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3.巩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旅游品牌城市硬件基础

为成功举办奥帆赛,青岛市投资800多亿美元建设奥帆基地和改造基础设施。从城市基础设施到城市生态环境,从市区道路到航空、铁路,从媒体通讯设施到气象服务,都得到了全面的改观,城市面貌和城市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奥运会后还要依据青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奥运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舒适性、服务性优良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

4.充分利用奥运场馆与设施,创建旅游品牌的特色项目

(1)创设“青岛国际帆船周”。奥帆赛留下了价值无限的奥运遗产,包括有形的设施,也包括无形的服务,这些遗产为青岛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尤其为体育旅游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契机。应充分利用奥帆赛的奥运遗产,设立“青岛国际帆船周”节庆活动,地点以奥帆基地为主会场,汇泉湾与石老人浴场为分会场。借鉴“瓦尔蒙德周”的成功经验,以帆船比赛为主题,同时举行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滑翔等比赛项目,附之以趣味帆船赛、海上观光、空中观光、帆船知识有奖竞猜、文艺演出等娱乐活动。

(2)打造“会展之都”,带动会展旅游的发展。会展业作为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将有效带动经贸、旅游、广告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前奥运阶段,青岛市的会展业就获得了迅速发展,成功地举办了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青岛国际时装周、APEC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以及韩国周、日本周等国际汇展交流活动,在国际上已崭露头角。奥运会后,更应抓住时机,学习悉尼的经验,加强同全球性行业协会,以及各大国际组织的联系,构建全球营销宣传网络,利用国际传媒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推介宣传工作,打造青岛“会展之都”形象。

5.科学开发突出奥运主体和青岛特色旅游纪念品,制造宣传媒介

对青岛海洋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建立海洋旅游产品生产基地:加强特色干鲜海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定期组织产品设计大赛,发动民间力量为开发纪念品出谋划策;对原有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同时对外招商,利用外资开发特色产品。加大力度整顿旅游产品市场,建设海洋旅游商品街,创造高品位的海洋旅游购物环境。

6.控制海洋污染,保护旅游环境,树立旅游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观

海洋环境是海洋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海洋旅游的开发要有生态经济观点。要严格控制陆源污染,严禁沿海区未经处理的生活、生产污水直排入海,切实保证污水的达标排放;对各游船企业应加强管理,防止燃油泄漏污染海面;要利用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广大游客和居民的海洋旅游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旅游观,促进青岛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底蕴篇7

文化以创造性精神劳动形式产生,通过积极创新与继承发扬才能稳固文化地位,这也是文化发展内在本性和文化发展关键点所在。需知,只有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文化自有特色,旅游文化也是如此,因为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其本体旅游文化始终都不是静态与不变的,都会在不断发展中加以完善,所以应适时进行旅游文化整合与旅游文化创新,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整体文化结构与发展轨迹,对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以及相关旅游中介体等进行有效重组,以达到预期操作目的。

一、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于旅游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核心任务便是要在具体实践流程中去进行当前文化缺陷反思与不利局面调整,要做到去糟取精、正当扬弃,随之要与基本时代要求达成吻合,满足时展需求和旅游文化发展需求等,从而更好更优的设计出优质旅游动机,激发与吸引旅游者进行参观与欣赏。旅游文化创新务必具备一定民族特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容以及先进旅游文化产品等,全方位、都角度进行旅游文化品牌创建,形成较为新颖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

(二)助力文化水平提升

应该了解到,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水平内容中的重点,其主要是指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造力量,所以此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动力,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创造力内容和精神文化创造力内容两种。旅游文化以民族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形式产生,对其进行创新显得十分有意义,并能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领域的发展。旅游文化创新能够在世界平台上与其他国家达成立体式交流和开放式交流以及多元化交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内涵完美创新,有效提升我国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

二、旅游文化创新策略要点分析

(一)文化素质强化

具备文化修养才能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假设脱离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是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发展环节内,旅游商品要素和旅游服务要素至关重要,要对上述二者进行创新补充,营造充实旅游氛围与满意旅游氛围以及有价值旅游氛围。不同类型旅游区域,旅游者素质应该是一种超越性精神思考与精神追求,只有达成文化素质强化才能完善自我,并助力旅游业发展。所以应突出软性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文化意识作为主要导向,在此背景下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摆放在正确位置之上,有力彰显不同类型文化底蕴,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旅游者心存期盼,并以此种方式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源利用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中详尽文化内容,随之对相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与重新定位,逐渐培养文化底蕴有所缺失的旅游资源文化。借助河潭景区与峡谷景区以及湖水景区等进行文化宣传,因为此类景观均是依靠地区地貌而形成,可进行景观发展过程科学性内涵宣传,要让旅游者体会到景观渊源和基本发展历程,不仅如此,旅游者也会从中找寻诸多事物演变规律,增加了对地区景观的深度认知。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主要包含地貌内容、地层内容、矿物内容、气候内容、江湖内容、土壤内容、植被内容、花卉内容和社会内容以及民俗民居内容等,通过不同类型事物的分析与探索,来提升旅游者本体景观观赏鉴别能力,再有就是景区亭台楼阁以及灯光系统等,对这些事物加以创新设置与配合,通过合理布局与积极利用来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三)人文资源探索

此条首要一点就是应对历史遗存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加以利用,从历史方位去寻求旅游资源本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态势及内在史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历史遗存现状内容中和对应艺术特征中去认真考究,主要分为绘画内容、雕塑意识内容、建筑艺术内容和书法艺术内容以及设计艺术内容等,务必做到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也要尊重发展实情,最大限度上还原旅游资源本真特质,维护传统旅游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社会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需适时挖掘其潜在内涵,通过异质文化传统挖掘和地方方言文化挖掘以及地区居民风俗习惯挖掘等来展现社会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运用此种方式正确引导旅游者形成良性思维,从而为其带来充裕满足感。

三、结束语

旅游文化底蕴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发展;管理

一.引言

文化管理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贴近文化底蕴这一深层次的东西。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并从多个方面得到了支持与发展。但是,发展就会带来相关的问题。文化的渲染逐步被商业化所取代,一些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与带动下变得偏离了主旋律。这些现象表明,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旅游需要进行适当妥善管理,从而保证文化与旅游的双重保障。

二.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结合传统文化的旅游模式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分析,其更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以吸引游客的目的,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内涵。而从能动关系的角度分析,也正是因为作为游客身份的国民对于传统文化也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才促使了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的发展。从基本形式分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文化旅游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众多较为成功的文化旅游的案例。北京故宫作为封建王朝的历史遗产,对于我国国民而言,充满着莫大的吸引力。故宫是清代君王生活、从政的地方,人们都有一颗帝王之心,都憧憬着这一代表着权利与地位的圣地。因此,这一简单的理由,就足以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鱼参观。如此,文化旅游的游客源就有了保证,对于其发展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要真正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拥有了游客源这一基础后,还要进行文化的结合以及文化的旅游式传播演示。仍然以故宫为例,游客来到了故宫必然是有目的性的去探寻这里的奥秘。但是故宫的奥秘众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性供游客参考,必然会如走马观花般毫无收获。因此,作为相关的文化旅游管理人员,应该从传统文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故宫的整体脉络进行必要的划分。例如,将故宫的整体景致进行分块处理,在进行游览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游览。这样目的性较强,也能保证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了解最多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魅力。让游客真正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并在游览过程中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

总体上可以这样总结,即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有值得游客游览的文化景观;在拥有了这一基础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搭建与设计,从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业。

三.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管理

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得以大力发展,在收获利益与效益的同时,却也伴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复杂而多样化,无法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却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去分层解析,避免一些弊端的发生,减少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旅游带来了文化的破坏。文化旅游的文化破坏主要体现在一些实体传统文化,例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等这样的文化圣地,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举动,造成文化古迹的损坏。很多传统文化的旅游景点经常会遭受一些有意或者是无意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就要重点加强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在一些重要的景区添加游客提示牌,提示以及警示游客注意对这些重点景点的保护。

(二)文化景区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出行游客必然会携带一些用品,而这些用品就成为了景区的主要污染源。游客往往在游览的过程中,会因为比较劳累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随手扔掉这些垃圾,造成了文化景区的污染。对于此类问题的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景区内垃圾箱的分布密度,在各处路口以及不同的景区节点处安置垃圾投放设备。并采用一些劝导式话语,提醒游客要保护景区自然环境,注意环保。

总之,妥善合适的管理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发展非常有利。

四.结语

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大方向,从文化传播以及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信息爆炸和物欲横流的时代,能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传递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以这样轻松的方式去让游客们感悟文化,其长远意义非常明显而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结合传统文化的文化旅游是顺应时展,切具有较为深刻的意义的事情。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要注重发展规划,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管理,保证其文化旅游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其始终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建平,菏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初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2(01):44-47

旅游文化底蕴篇9

[关键词] 风水 园林景观设计 旅游文化价值

依照中国风水文化修建的园林,是世界园林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过去的一段时间,风水一说,多被人称为迷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风水文化逐渐走出迷信的阴影,还原其本来面目,而那些风水文化园林,也逐渐成为中国旅游景点的一大主力军。风水学遵循的是每块地的场地精神以及含义。风水文化将因为中国旅游文化的开发逐渐走向世界。而如何在保护好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把这些体现中国风水文化的园林推向世界,是我们需要仔细探索的问题。

一、风水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中国人讲究风水,无论是居室、园林、甚至墓葬都要先看了风水,再决定如何设计,自古至今,中国的风水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导致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风水成了封建迷信,逐渐被驱离出园林设计的思想殿堂。到了现代,科学大力发展的时候,却导致了环境的迅速恶化,地震、海啸、山洪、雨雪,这些自然灾害接二连三的上演,让人类意识到对大自然的伤害。为了自身的生存,人们开始希望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尊重大自然规律的风水文化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研究“风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是实用而且必要的。

二、中国风水园林的旅游文化价值

旅游文化中,只有旅游主客体的文化趣味保持一致,旅游文化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在现代的旅游文化中,旅游场所多是提供娱乐休闲的地方,人们来旅游景点的目的是为了放松。但是中国那些传统风水园林大多是以陵园、墓葬、或者是宗教活动场地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把中国风水园林推向世界旅游文化的时候,就首先要考虑这些景点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与现代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属性的融合。一方面,在园林的构造布局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作为旅游景点的性质,要综合考虑游客的流量、以及旅游业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对于景点的开放时间以及旅游观光线路的安排,都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尽量让游客感到舒适和开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强旅游景点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让他们带给游客舒适服务的同时,增加他们对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作为风水园林的参观者,作为旅游观光的主体,游客也要在能力范围内学习一些风水文化的常识,这样对于缓解文化价值不同带来的冲击,克服文化差别,增加对风水园林的理解,实现风水园林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风水园林,之所以可以在众多的园林景观中,异军突起、大放异彩,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在它的景观构造和建筑设计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和丰富的处事哲学。尚方建筑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与外方内圆的处世原则;面南为尊的建筑理念,体现了中国封建帝王的观念和思想等等。

中国的风水园林之所以可以具备这么强大的旅游文化价值,还在于其自身的创造力量。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很多的文化都灿烂一时之后而消逝于历史烟海中,但是中国的风水园林,却可以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光彩夺目,主要是在于它自身承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希贤.人居环境与风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 -3

[2]萧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施小梅,李永清,谢嫦等.风水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0(1):

旅游文化底蕴篇10

关键词:开封市文化工艺品行业

一、引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强盛的朝代,其经济、文化和社会都高度发达,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北宋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70%以上。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据史料记载开封当时的人口数量超过一百万,在一千年以前这个数字是数十倍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开封也许很难回到一千年前的繁华,但是一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必定会为开封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目前开封市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工艺品作为与旅游业相伴随的产业也就成了重点发展的产业,现在我们就对开封的文化产品行业情况进行分析。

二、宏观经济分析

在整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的形势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新产品、新业态正在大量涌现,融合发展渐成趋势,继续深化改革也成为各方共识。第三产业增速较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1%,超过第二产业(47.1%)1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产业调整取得成效,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也明显快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和增速居前的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投入型发展经济进入到效率推动型发展经济阶段。

近年来,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领域融合发展,顺应了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从近年发展来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势不可挡,表现出较强的抗衰性。2006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发展较为平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比较新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占GDP比重3.63%。现在,全国文化产业的企业数是91.8万,从业人员是1760万人,不包括个体户,资产总额已经超过10万亿。

2011年国庆前夕,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中原经济区(CPER)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已领跑河南。开封是文化资源大市,文化资源丰厚,历史遗存众多。新的历史时期下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开封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和步伐,积极引导市场力量介入文化产业的培育、打造和转型升级,采取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开封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开封市委市政府提出来“文化+”的发展战略,对文化产品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作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的开封,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各项政策的相继出台,也使得开封成为一片“宝地”,各大金融机构,地产商也纷纷涌进郑东汴西。文化工艺品行业发展存在巨大机遇。

三、中观行业分析

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总国民生产总值过半,特别是文化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2014年开封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90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55.2亿元,增长20.9%。全市有4A级旅游景区(点)7处,5A级旅游景区(点)1处。开封市的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旅游业带来的文化工艺品的销售。随着开封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工艺品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Τ平峁剐悦盾的状况之中。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和不讲经济效益的突出特点。在文化市场迅速成型的今天,这些特点全部转化为弱点。

相关调查显示:开封的旅游文化产品主要还是来自各地小商品的生产作坊,这对于开封市文化旅游市场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很多外地游客表示很多产品都是他们家乡设计和制造的,这就直接影响外地游客的消费量。开封市旅游景区售卖的文化工艺产品没有和开封深厚文化底蕴相结合,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大宋特色文化),开封市旅游景区售卖的文化工艺产品品种单一,样式落后,没有融入时代特色,导致文化工艺产品行业发展缓慢。

开封市依然主要利用传统的报纸、电视等手段宣传当地文化,对外宣传理念、宣传方式滞后,导致开封市文化影响力低。开封旅游业没有较好的和新兴媒体相结合,导致文化产品和旅游业发展遭遇瓶颈。

开封市文化旅游已经初成规模,并且由文化旅游带动的工艺品市场也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果在相关行业中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工艺品行业的发展是非常具有前景的。

四、微观层面分析

开封市文化产品行业的趋于低层次的饱和状态的根本原因是开封的文化产品没有于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没有引入创新的元素。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对于文化元素并不或缺。把以宋朝为依托的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产品发掘出来,如果能把他们还原出来,加以现代工艺的制造,定能给开封的文化产工艺品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