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十篇

时间:2023-12-13 17:51:49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 思辨能力 “自上而下”的阅读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43-03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已经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工具。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应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当今高等教育疾呼培养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又自然离不开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和方式,大学英语阅读是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思辨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无疑应该成为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培养目标。

一 思辨能力

作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解释的一个思维科学的概念,思辨能力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提出的“反思性思维”。思辨能力译为critical thinking skills。“Critical”来源于拉丁文和希腊文,意为“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Paul与Elder 2006:20)。在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中“critical”的一个意义为“对文学或艺术作品的美妙和不足之处做出分析和评判”。在现有的研究中,教育专家们对思辨能力给出了不同的解读。国外学者Ermis(1989)提出,思辨能力是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国内学者文秋芳(2009)认为思辨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之,思辨能力就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认真地分析和论证,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挑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思辨能力能帮助我们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有目的地选择正确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解决问题。

二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阅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部分英语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及个性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普遍采用是“自下而上”(bottom-up model)的阅读范式,即教师在课文的讲解中采取“一言堂”的形式,从词到句,对文章逐句讲解,逐段分析。因此,阅读课的基本步骤就是: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大意解释文章中的重点单词和语法完成课后练习。这样的教学范式基本上还是属于死记硬背式的“填鸭式”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学生“记”和“听”为主。学生不是主动地参与阅读,而是被动的参与者;学生不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思辨能力,只需要死记硬背孤立的语言点。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中,输入到学生头脑中的信息也只是单词、语法和对句子片面的理解,完全忽视了文章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更别提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评价、总结作者的观点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实现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更谈不上思辨能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导致思辨能力的缺失

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主动和被动,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最后导致课堂教学中缺乏情感交流,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学生自主意识渐渐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学习动机逐渐减弱。尤其在技术与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教学对象又是个性突出的“90后”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厌倦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常常会妨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假设、积极推理和验证,使他们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自然导致思辨能力的缺失。当然,将此现象完全归咎于大学英语教学也有失公允。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和高考选拔制度,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生倾向于接受已有的结论,很少对教师及教材的权威提出质疑。这种被动的思维倾向致使学生不关心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也成为大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部分原因。

3.大班教学和课时缩减制约了思辨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普遍采用大班制的教学模式。一个班少则四五十名学生,多则二百名学生以上,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概率很低,所以很难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且目前的大学英语课时设置有越来越少的倾向,部分院校已经降到每周2课时。客观上这也对教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也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 在大学英语阅读中培养思辨能力的策略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难点剖析对策研究

1.引言

高中英语的阅读训练与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学习语言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从阅读文章中提取词汇、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才能够为进一步的说和写,以及将这些模块组合起来的综合语言的运用提供发展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进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阅读能力的目的,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课程已经认识到了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入了大量的阅读内容,阅读课占的课时较多,在教材的编排方面也给了阅读课程与训练以较大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训练和考试过程当中,英语阅读仍然使很多学生感到十分困难。本文将在总结英语阅读常见难点的基础上,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训练和相关练习等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2.阅读难点分析

通过对学生进行日常阅读训练,对考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词汇、语句理解、文化背景知识及知识面等方面,这些阅读中容易遇到的难点将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2.1词汇辨析能力不足

阅读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难点是遇到生僻的词汇,容易在对其释义的辨析上出现问题或停留时间过长。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课程主要以大纲设定的单词范围为主,如果没有或较少进行对课外词汇知识的拓展,就很容易遇到生疏的单词。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往往就因为对某一单词的意义无法理解,同时又缺乏对上下文意义的全面理解或对词汇本身结构的解析进而推理分析出词汇含义的能力,在陌生单词上耗费的时间过多,导致之前已经形成的对全文或句子的理解弱化,甚至全部消失。由此可见,阅读文章中生词越多、对词汇意思推理辨析的能力越低,就越容易导致阅读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问题。

2.2长难句分析难度高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的表达与建构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特别是英语更为强调句子的逻辑性,在英语句子中倒装、省略,定语、状语从句的使用模式和悬垂现象,意群中主次信息出现的次序等因素都为学生分析长难句的过程设置了难点与障碍。即使突破了单词意思辨析的难点,在对结构较为复杂的长难句的理解上也容易出现错误和障碍。

2.3文化背景知识欠缺

英语阅读中有不少词汇和句子呈现出带有鲜明英美国家文化特征的特点,从字面上难以完全的理解。有些词源于英语国家的文学名著、宗教深化故事和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有些则源于重要的历史事件、脍炙人口的名人逸事,还有的词汇和材料背景则与英美国家的风度、人名、地名、商业、政治等要素有关。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很难有渠道自主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就容易使得学生在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上出现问题。

2.4知识面因素

知识面因素也是导致阅读出现困难的重要因素,对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医药等学科知识的欠缺会导致学生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上很难十分准确。再加上学生在考试时遇到较为生疏的知识背景就容易慌张,出现断章取义、辨析不明等现象,失去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阅读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出现的难点,结合教学与管理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帮助其提高克服难点的能力。

3.1词汇记忆与释义推理并重的教学思想

为了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疏词汇难以理解的情况,教师应当转变以往单纯强调对词汇的记忆、背诵的原始模式,加强对词汇释义的推理能力,将其提高到与词汇的背诵同等的地位。这种推理能力的训练主要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对词汇上下文的理解,例如下面的句子中,His shirt was clean,but his trousers were grubby.“grubby”一词就属于生词,但是句子中的“but”一词的转折意思就明确了grubby与clean的相反意思。其二是从词语本身的结构的辨析词汇的意思,例如:“The Titanic” was thought to be unsinkable.这一句中的unsinkable一词,从其词根sink中可以认识到其“不可沉没”的实际含义。通过设置这两种类型的词汇释义辨析联系,能够较好地解决词汇辨析能力不足的问题。

3.2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并重的教学模式

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背景知识欠缺与当前一些学校在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方面片面注重教材的内容,仅仅注重在教材内容的现状不无关系。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和教师应当转变当前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注重对教材内容理解深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应当增加课外拓展的范围与机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备较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3日常积累与解题技巧并重的解题训练

应试教育之下,学校课程教学过分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知识的日常积累。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更多地涉猎课外阅读书籍,并对一些疑难点,特别是对长难句的理解加以指导,构建日常积累的良好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4.结语

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需要调动起所有参与主体的力量来使之运行,而不仅仅是学校、教师或者家长和学生单方面的努力能够达到的。因此,学校、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应当建立起合作与反馈交流的机制,共同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得余.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教育革新,2007,(7).

[2]郭轶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革新,2008,(11).

[3]董庆珍.高中英语阅读及阅读能力的形成[J].教育革新,2007,(9).

[4]丁云芬.高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研究[J].中学生英语,2009,(10).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英语阅读技能训练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0-02

一、问题与分析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很受重视。可尽管教师与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阅读教学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这种“高耗低效”的结果极大地困扰着我们。就拿笔者来说吧,自认为对阅读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能灵活地运用阅读理论指导教学。但在一次绍兴市的期末调研统测中,笔者所任两个班的学生阅读题失分率普遍较高,全对的只有21.8%、25%。失落之余,静心分析学生错误,发现中等生及学困生存在以下问题:

1.语句识别能力较弱,无法快速感知句子结构,不会分析长难句,不清楚指代关系。

2.篇章能力较差,无法理顺文章脉络,不会找主题句和语篇标记词、把握不住段与段、句与句的逻辑关系。

3.只是凭感觉做题,细节错位、脱离原文、以偏概全、混淆推断与事实。

4.缺乏耐心,尤其是遇到篇幅较长或语句较长时,心烦意乱,或是粗心大意、焦虑紧张。

反思自己的教学,尽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语言知识教学与阅读策略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训练,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的同步,阅读能力较弱。

二、措施与实践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采取措施,整体规划培养过程,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结合教材,既有分阶段的专门训练,又有所侧重的交互训练,在日常教学中着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训练词句识别,提高学生“自下而上”的解码能力

词句识别能力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并识别各种句式是实现跳读的基础。相互作用模式专家指出:“熟练读者读得快,并不是他的猜测能力强,而是因为他能迅速自动地辨别大部分词汇。” (转引龚作导,2008)

1.快速识别单词和词组练习列出本节课或本单元的单词和词组,利用课前三、五分钟,训练快速识别词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相同的词汇,不准回看、声读,强调速度,反复训练。如:photo, potato, photo, phone, photo; pound, proud, pound, pride, pretend……

2.简单句辨认训练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学习五种简单句句型。训练学生在“找谓语,定主语”, 最短时间“去枝叶,找主干”,找到关键词。如在 “This week we asked students at New Star High School the best ways to learn more English.”一句中,we,asked,students,ways为关键词。

3.长句识别训练有了简单句的识别能力后,逐步加强并列句与从属句等长句的识别训练。训练学生“找主句,辨从句”,把握句子的核心意义;“寻关联,辨逻辑”,分辨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4.简单句和复杂句限时训练 选择10句本节课中或本单元中的简单句和长难句,利用课前三、五分钟,让学生快速找出带有生词的句子主干,深化句式识别能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让学生把句式和高频词汇结合起来造句,作为课后作业,既巩固了单词,又深化了识别能力,充分利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训练既熟悉词汇,快速识别关键词,又增强句式识别能力,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解码能力。

(二)训练阅读策略,提高学生“自上而下”的篇章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培养阅读策略,教会学生根据大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等方式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运用上下文和构词法猜测词义;通过查找主题句或首尾段内容整体把握文章脉络;查读、略读等。在训练具体某一策略时,为了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阅读策略的培养中,采用O?蒺Malley 和Chamot(1990)的经典五步法:

1.教师解读目标阅读策略,让学生理解该目标策略的含义。在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把策略运用的情况展示给学生听,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阅读技巧。

2.选用教材外素材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策略使用演示,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策略的使用过程,体会使用该策略对自身的英语阅读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3.结合教材中阅读文本进行策略训练,让学生实践并运用目标策略,获得直接经验。

4.经过练习后,学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身的策略运用情况进行评估、反思和交流。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策略使用情况,以决定下次课程的设置和改进。

5.布置新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体验运用刚学的策略以利于巩固。

阅读策略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一段时间侧重训练一种策略。有些策略必须在课内进行,如:段落略读限时训练,向学生展示一段新课文,要求学生通过略读关键词和语义群找出大意,然后将标出关键词和语义群的段落展示给他们进行验证,以提高阅读速度。而有些则可以课内外相结合,如:语篇连贯训练,段落主题句练习和猜词等等。圈出语篇标记词或通过阅读段落,填上合适的语篇标记词,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给出100字以内的段落,让学生找主题句、选择主题句或写主题句;给出上下文(3-4个句子),学生通过阅读,猜测生词词义。

除此之外,笔者还选择了一些与课文同步、难度适中,有趣味性和时效性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复习单词,巩固句式,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在阅读策略方面使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注重语篇的理解。如看到文章标题、黑体字就能预测文章大意、背景情况和文章风格;能够关注文章开头第一段、段落主题句和结论句,理清文章脉络;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猜测词义。改进阅读题的讲评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

(三)精选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相互作用”的综合能力

阅读中的问题类型主要有主旨题、细节题、推理题和词义题,既考查学生“自上而下”的篇章能力,又考查学生“自下而上”的解码能力,在考试时,学生又面临时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精选课外阅读文章,训练学生“相互作用”的综合能力。

1.文体结构训练阅读前,引导学生对文体结构进行预测,可以降低阅读难度。如记叙文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等要素;说明文包括事物的特征、优缺点和方法步骤;新闻则要从事件、过程、结果、叙述顺序和作者(或不同人物)的态度等方面去把握;议论文需抓住作者的观点及例证,或正反两面的论述。笔者选择不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通过排序、填表格等形式来检测学生是否理清文章脉络。

2.阅读速度训练阅读速度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限时阅读是训练速度的有效方法。在经过词汇、句式、主题句和文体等训练后,进行限时阅读,阅读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幅度提高。

3.扩展阅读当学生的理解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精彩词和段落进行讨论、复述,并介绍一些英语课外读物,如《21世纪报》(初中版)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逐步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的同步。

三、几点体会

在阅读教学的探索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

1.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既要有扎实的词句基础,又要有较强的篇章分析能力。教师不能片面理解现代英语阅读理论,单一地采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或者忽视中下生,采用“相互作用”模式,应该在不同阶段交互运用多种阅读模式。

2.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淀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方法指导,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大量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内化阅读技巧,提升阅读技能。

3.阅读技能的训练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作业为延伸,要求教师站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精心设计词汇、语法和篇章教学。

参考文献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4

一、有规划――制定一生的读书计划

书籍浩如烟海,怎样把热爱阅读的种子,尽早播进每个学生心田,让他们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呢?教师无疑要及早培养孩子有目标,有计划的阅读。这些规划包括人的一生要读那些书?在小学阶段该读哪些书?今年准备读哪些种类的书?哪些精读哪些略读?每天的读书时间安排有多长?当然这些规划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兴趣、文本类型做充分考虑。我在执教不同年级的学生时,阅读规划各有侧重点,并把阅读计划和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统一起来,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二、会选择――我的阅读我做主

我们人类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记载和反映人类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面对如此丰富的图书,怎样找到我需要的书呢?

1、关注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对于获得图书信息的渠道,我按照不同的媒体类型做以区分:一是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电视、广播等电波媒体对优秀图书的介绍。二是网络媒体。包括当当网五星图书榜,儿童阅读资源网等对各类获奖图书和畅销书籍的分机推荐。三是人际传播。包括老师、家长、同学、售书人员推荐。四是定向传播。 主要指书店内广告宣传品和畅销书架的介绍。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的特殊地位,教师和学生推荐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2、带着学生进图书馆、阅览室、逛书店。寻找读物的途径主要有图书馆,阅览室和书店。面对种类繁多的图书,我们要常根据每个人爱好的不同交给学生一些方法。

(1)教给学生查阅的方法、图书分类的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利用电脑查询图书资料,了解馆藏情况,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到他所需要的书。图书的书脊下面贴的是书标,书标上写着分类号和种次号。《世界名山大川》是K,属于历史地理;作文书下是G,属于教育大类。

(2)指导学生利用电脑查询图书资料,了解馆藏情况。可以用:题名、作者、丛书名、出版社等几种方式查询。想查描写杨红樱,选择题名查询内容后,进入详细信息,介绍馆藏信息。

(3)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的方法:我在教完了《黄果树瀑布》一文后,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形成原因、周围环境等,是他们的课内阅读能得到有效拓展。

3、传授一些版本知识。指导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的作家,出版社和版本知识也能使学生更好的选择到适合自己年龄阶段的国外优秀翻译作品,逐渐由帮助选择或推荐课外读物向学生独立选择读物过渡。

三、寻策略――掌握文本阅读的密钥

阅读内容本身的丰富性要求我们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策略,适当的阅读策略可以让阅读迅速以最佳状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诗词经典侧重于反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散文诗歌需要抓住意象,品味语言,欣赏艺术特色;童话需带学生展开想象;科普读物要着重于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历史故事则要把握好时代背景、时间、重要记事及人物形象。

为了培养学生掌握阅读不同类文本的有效方法,我十分注重在导读阶段下功夫。一般常用的方法是:1)内容梗概介绍法。适合于人物情节强的读物。我一般简要地把主要的人物、事件,精彩的段落或生动的描写,向学生进行介绍,这样足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2)情节介绍法。即在简要介绍全书内容基础上突出某些情节作重点介绍。例如《男生贾里》《我的小姐姐克拉拉》。3)悬念介绍法。绘声绘色地描述一个精彩的片断,当学生饶有兴趣时嘎然而止,这样更能激起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如《窗边的小豆豆》4)主题串联法,围绕一个主题介绍几本有关读物。我在动物主题单元中向学生推荐了《西顿动物故事》和《沈石溪动物故事集》。在死亡话题中像孩子推荐了《一片叶子落下来》和《爷爷变成了幽灵》

今年我校添置了大量的“人物传记”读本。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传记的种类包括:自传和评传。然后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作品。再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海伦凯勒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进行认识和感悟后。以期学生能正确认识后天环境,挫折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对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

四、善思辨――尽信书不如无书

思辨品质主要指在阅读过程中对其相关的内容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反复论辩、主动探索的心理素质。我把它归纳为二点:

一是质疑问难。我国古代学者强调思辨,注重理解。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是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怀疑,不要盲目相信。读书善疑者,往往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这样就能多思多问,深入其内,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所以又有“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说法。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 语文高考 参考试卷 高考试卷 备考策略

通过多年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高考语文的复习效率,优化高考语文的复习效果,应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高考“考什么”;二是“怎么备考”。前一个问题容易解决,依据《考试说明》逐点明晰即可。而后一个问题,往往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依循考点,做系统的诠释、真题演练、巩固提高,这是极其必要的,而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备考策略的深悟、践行,也是极有助力的。

笔者从“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2014高考语文备考策略”三个方面,谈谈对2014语文备考的意见,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之认同与辨异

1.认同。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相同:

(1)识记字音。题干设置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或“没有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多音字、形声字、误读字、形近音异字等。涉及词语16个,课内、课外兼顾考查。

(2)使用词语。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理解。

(3)辨析语病。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病句类型。

(4)小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注重考查辨别、筛选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大现代文阅读。设主观题5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形象、结构、内涵(主旨)等的赏析能力。

(6)文言文阅读。客观题考题分别为:实词题、虚词题、内容赏析题。加点实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辨析、推断词义的能力;加点虚词考查考生将选文例句与课文所学例句进行比较,把握不同句子中同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内容赏析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及对文章构思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的鉴赏能力。主观题考题为断句题和翻译题。断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翻译题设题2小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等的理解能力。

(7)古诗文默写。题干设置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题目基本出自《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第(5)句主要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2.辨异。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略有变化:

(1)识记字形。2013年高考卷创设语境考查“登录”的辨识,“录”设误为“陆”。到底是“登陆”,还是“登录”?考查近义词语语境中的辨识,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相比,提升了字形辨识题的难度。

(2)语用题。2013年高考卷5、6、7三题分别设题为衔接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概括寓意题和仿句题,完全不按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套路出题。

(3)诗歌鉴赏。2013年高考卷第21题设题考查理解与迁移,有别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从文本中整合相关信息;第22题要求考生“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的特色”,命题直言答题指向,较以往易把握。

(4)《论语》阅读。2013年高考卷第23题,要求补出材料中的空缺部分,对考生理解并识记经典提出了更高要求。

(5)作文。尽管同样是材料作文,但2013年高考卷审题较2012年高考卷、2013年参考卷难,对考生的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从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的比较看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

1.试卷结构与类型。

结构上,试卷分为四部分并先后设题没有变。这四部分分别是:(1)语言文字运用(24分);(2)现代文阅读(29分);(3)古代诗文阅读(37分);(4)作文(60分)。总题量为26题。

类型上,与2013年参考卷、2012年高考卷相比,2013年高考卷几无变化,形式为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只是诗歌鉴赏填空题、论语填空题(23题)由原先的注重考查文本内容整合能力转变为注重考查理解与迁移能力,体现出了新意。

2.试卷命制与试题特征。

2013年高考卷,在选材、立意、考点分布、试题内容、命题思路、难易度区分等方面,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贴近课改理念,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既保持了浙江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

语言基础试题取材新颖,直面生活。打开试卷,你会看到诸如城镇化建设、“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重建家园的芦山、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片、3D打印技术等关键词,极富时代气息,凸显新课程“大语文观”,寓意“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

语言运用试题,情境鲜活,设题精巧。衔接题取材于清代文学家张潮的作品《幽梦影》,寓意概括题取材于著名语言教育家、作家刘征的杂文诗《刺和花》,仿句题语料出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年的《青龙峡的夜》,创设鲜活情境考查考生的内蕴与思辨能力。

阅读材料选材典范,如实用类文本《社会建筑》、文学类文本《牛铃叮当》、文言文《送丁琰序》、诗歌鉴赏《秦中吟·歌舞》等材料均出自大家手笔,人文蕴含丰厚,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作文题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深化了新课程理念。试题材料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自然无痕。讨论“童真早泯”,话题重大,却举重若轻,尤胜于往年。

3.重点把握如下关键词。

(1)同义词辨析。同义词辨析是浙江卷传统考点,自2007年以后不再单独设题。2013年高考卷字形题“登录”设误为“登陆”、词语使用题“热忱”设误为“热诚”,可谓从多种语境隐性、动态考查同义词辨析能力,应引起注意。

(2)语言运用题。与2013参考卷、2012高考卷相比,2013高考卷语言运用题全被更新,它们分别是第5题衔接题、第6题寓意概括题和第7题仿句题。需要注意的信息是,这并非简单的考点轮换,而是对语文套题、猜题或题海战术的一次修正,比如,“对今年的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6题或偶有涉猎;第7题即使大量模拟也于事无补,该题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月亮、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可得基本分。”(湖州中学特级教师羊刚《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3)填空题。2013年高考卷,“古诗鉴赏与《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与知识迁移能力,看似平常,却见匠心。这一形式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陆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周红阳《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三、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研读2013、2014《考试说明》,明确方向。

认真研读2013《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语文的精神实质,明确备考的方向,尤其是2014《考试说明》出台后,要认真比较两者的异同,把握变化点。唯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2.研习2013高考卷,探究“变”与“不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比较才有鉴别。2013高考卷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相比,尽管作了局部调整,但科学性更强,针对性更高,语文味更足,考查范围、考查方向更明确。我们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2013高考卷,挖掘各考题的潜在内涵,从容应对“变”与“不变”,依纲备考。譬如,字音、字形考点,把握“常用”二字及高考试题潜藏的信息:考题不会考繁、难、偏、怪字。这两个考点的复习,我们只需重点整理高中课本(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与相关读本中的字词读音、字形和日常生活中易误读误写的字,关注以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基本语素构成的词语,加强训练即可。

3.熟悉考点,掌握方法,锤炼技巧。

高考就是应试,应试就有技巧。高三,学生会做很多专题和综合训练题,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道题,通一类题。应该说,考试说明规定的每一个考点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如字形的辨认,可综合运用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语段的压缩,可采用合并同类并举异义、摘中心句打叶削枝、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舍末逐本等方法。文言文断句可综合运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或通文意、抓标志、察对话、懂常识、知语法、依总分、明修辞、辨句式等方法。文言文翻译要领为“一大原则四项注意”:(1)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2)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3)注意特殊句式,(4)注意词类活用,(5)注意译文通顺流畅。顺序为:(1)先分解(按句子成分解剖,找出动词);(2)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3)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一般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诗歌鉴赏依凭“整体感知,主旨先行”、“找准通道,准确切入”、“熟悉术语,点面结合”的策略,等等。

4.加强思维和语言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2014年高考语文,很大程度上,仍将是材料作文的考试样式。为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极其重要。笔者认为,审题方面考生应注意培养三种能力,即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写出构思新颖、材料新鲜、用词贴切有表现力、见解独特的好作文。

平时作文训练,应注意片段和整体相结合,把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训练和整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做到各个突破,又做到整体提高。

特级教师羊刚老师有句话说得极好:“开阔胸襟视野,唤醒切身体验,思考精神成长,着力于此,作文应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明确了备考方向,认识了自我实际,增加了语言积累,锤炼了答题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高考中以实力争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任务设计 教学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01-02

一、观察背景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倍受重视,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如:“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浅显的文学作品并获取主要信息、摘录要点;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等。”高考英语改革后,英语阅读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既能概括文章主旨大意,又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分析、概括、归纳、推断文章细节。大量阅读教学成功的案例表明,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取决于阅读任务设计的最优化。为了帮助某高中英语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发现阅读教学任务设计的优缺点,笔者对其进行了一次阅读课堂教学视频观察。

二、观察步骤

此次教学观察侧重点为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任务设计,内容选自高中英语选修6教材Unit 3 A healthy life中的阅读文章Advice from grandad。本次观察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现场观察教学及视频录像;第二步,课后反复观看视频,记录下每一个阅读任务的时间分配、内容设置和师生的教学和反馈方式,以找出各教学环节中每一任务活动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观察结果和讨论

(一)热身训练环节

在此环节中,熊老师给出两句跟健康相关的名言:“Health is priceless to people’s life”,“Health is vital to people’s happiness and health”,但他只对“priceless”和“vital”这两个词进行了讲解,而没有对整句话的含义进行分析,部分学生基础好,不存在句子理解问题,但部分学困生在课堂最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理解问题,便会降低这堂课的学习积极性。孙纪坤提出阅读教学任务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选择一些跟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运用适当的手段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话题,形成阅读前的心理准备,并为“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打下基础。在此环节中,熊老师也没有完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是直接给予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吸收,如果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句名言后让学生分析其含义,并让学生举手作答,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学生分析有误,此时教师给予指正,更能加深学生对这两句话的印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讨论导入环节

此环节是小组合作讨论环节,以此导入本课学习话题。小组讨论学习能够集思广益,博取众长,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课堂运用最多的一种策略。但是在此环节学生进行了4分钟的热烈讨论,教师却只点了3名学生起来作答,其他组讨论的结果并没有在全班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打消了其他组的学习积极性,二来使得其他同学失去了一次观点共享的机会。如果教师明确规定,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环节,每个组都必须派一个代表发言,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感觉到些许压力,讨论也会更投入。

(三)阅读环节

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得学生具备阅读思辨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逻辑能力。根据学生基础各异的特点和阅读能力发展的需求,教师在阅读任务设置上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活动也应该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但是从观察结果来看,熊老师的阅读任务设置不够合理,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熊老师共设置了5个任务,前4个任务都是填空题,答案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要么是原词,要么是文中不须太费力就能找出的归纳性的句子,这种题目对于能力强的学生,难度系数过低,即使有最后一个难度大一点的任务,也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阅读思辨能力和综合判断力、逻辑力。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应照顾各水平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增设一些障碍题、综合判断题、易混淆主旨题,同时设置一些须用到归纳、演绎、推理等技巧的问答题,让学生提炼出正确的答案。在阅读活动设置的最后可以发给学生设置几个思考题,如“Do you think this suggestions are effective,why?”“Do you have any other good suggestions?”等,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四)读后活动环节

阅读后的活动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并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判断和评价。本堂课阅读活动结束后,熊老师要求各学习小组共同设计一张海报,海报以号召中学生戒除抽烟、喝酒、等坏习惯为主题。这种活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跟本课戒烟的主题相关,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但是一节40分钟的阅读课本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各活动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理解判断为主,而本课海报设计却占了12分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当然,在阅读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应该设置一个5分钟内的读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现行阅读教材中许多文章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于想象力的空白,教师要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五)师生互动方式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此次阅读各任务环节教学中教师以讲解、描述和给出阅读指令为主,而学生的反馈方式以齐答为主,只点少数几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虽然整堂课学生表现得很活跃,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但是,这种一问众答的反馈方式使得整体堂课成为基础较好学生的展示课。部分基础差的学生由于阅读能力有限,在各任务环节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阅读困难,难免理解会出错,而教师在这种一问众答的互动环节,无法照顾基础差的学生,导致其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促使其阅读积极性下降,阅读能力越来越差。课堂教学有效的互动方式应该使全班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任务,在互动中获取知识,这取决于教师在任务设置时遵循从易到难、分层进次的原则。

四、反思

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一个好的教学任务设计是关键。笔者结合此次观课的体会并反思后认识到:教师在阅读教学任务设计中要精心设计各环节问题,照顾各层次学生,由易入难,环环深入;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和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判断思辨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教师要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使其变被动于主动,提升学习积极性,最终提升其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医学生;阅读课程;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毕秋玲(1981―),女,山东滨州人,滨州医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ional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医学毕业生必须具有思辨能力――对现有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评价。而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早在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为 “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指出医学毕业生能够“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加强医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注重相关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

培养思辨能力,对于医学生发现自身的质疑能力、提高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临床思维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中没有专门训练思辨能力的课程,而思辨能力的内容与语言学、心理学、修辞学和辩论学等人文学科相关。大学英Z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应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以开拓其国际视野为目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和解决各种医学问题的最终目的。

一、思辨能力的构成及研究现状

思辨能力的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西方对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可谓多如牛毛。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 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教育目标分类学,Lorin Anderson(1990)对其认知能力分类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六级模型。

不难发现精读课的训练基本停留在“remembering(识记)”和 “understanding (理解)” 的基本层级。而思辨能力集中体现在认知能力阶梯中的“ applying(应用)”“analyzing (分析)” 和“evaluating (评价)” 等高层级;“creating(创造能力)” 可以视为思辨能力的最高表现,也可视为建立在思辨能力之上的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

目前,有关医学院校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比较研究或多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已有报道,但多数是从护理等医学学科角度出发,而以人文学科角度对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鲜有研究。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本文拟从实践层面论证大学英语精读课对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据笔者对滨州医学院医学专业学生的粗略调查,有36%的同学,尤其是大一学生对于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感到迷茫。大多数同学仍认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内容等同于高中时期,即注重单词、句型等语言技能,而不关注文章结构、内容分析理解等思维能力的学习。这种过分地强调记忆学习为主的方式,与医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无关系。由于医学相对于理工科而言,逻辑推理少,需要记忆大量知识点。在内容多,时间紧的情况下,学生在记忆时不会主动思考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性地记忆,而是被动地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定势,造成了思辨能力的缺乏。

二、精读课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1.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关系

精读课在大学英语的课程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不仅是因为所占课时最多,投入的师资力量最大,还因为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贡献最大。在精读课中,具体到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一般称之为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或分析性阅读(analytical reading)。作为一种高水平的阅读活动,批判式阅读不是阅读者对文本进行粗略扫视,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其中内容的阅读方式,而是以批判的视角对所读到的材料进行分析、评价、整合的阅读策略。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精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通过训练学生积极、准确、深入的理解、分析、评价和整合等高等阅读能力以及由此所需的语言能力而实现,从而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将这种能力迁移、应用到其他课程的目的。这对于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如何有效地分析、评价及整合大量的英文医学资料,解决临床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教学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大学英语精读课的目标有清晰而统一的认识:一方面要与中学英语课的学习衔接,进一步夯实语言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功,加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应 用、分析、评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开阔她们的视野和思维,使其摆脱英语课就是学单词、记句子的固有思维。

(2)调整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多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讲知识和固有观念进行理性质疑和论证的方法,多讲知识应用过程中应具备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讲“knowledge ‘of ’”,还要讲“knowledge ‘about’”。

课前预习阶段:课前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制订任务表,主要分语言部分和内容部分。语言方面:课前预习形式主要是通过“任务表”来完成。教师可根据具体每课的单词表,列出一些单词或短语,学生需完成的任务是找到以前学过意思对应的单词或短语。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可以让其列举,找到对应词。在此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内容方面:由以前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变为学生提问题大家来讨论的方式。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问题的范围不限定,可以是作者的生活背景与其观点的关系,也可以是作者观点的论述方法,等等。

在教材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课文主题教师可补充适当的其他材料。可以是适合每单元主题内容的视频资料(如:TED演讲)或是文字材料(如:时代周刊相关文章)。阅读材料的选择多种多样,可以选择与课文主题相同,不同难度层次的文章,以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是与课文主题不同,甚至是相反主题的文章以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社会问题,从多角度比较、分析、反思问题。在课堂中结合具有启发性的文化、社会问题,不仅扩充了医科生对于人文知识的知识体系,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启发学生寻找自身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从中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课堂上,精选本年度国内外发生的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件分组做class report。既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发展。

(3)改善教学模式。精读课历来被视为一门以语言输入为主的课程,即以课文为中心,以阅读带动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写作则是一门以语言输出为主的课程,因此以阅读―讨论―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黄源深,2010)创造性地将对文本分析、鉴赏与写作的训练结合起来,从对学生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进行人文性渗透和思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presentation 和discussion。此过程不仅是学生查阅相关背景知识并向学生介绍,还要向学生展示从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样的结论。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甄别、筛选、综合真正相关的信息,并从自己角度来进行阐释,这个过程涉及了思辨能力培养的多个方面。

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布置相关的不同的阅读和写作任务以符合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比如以主题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等等。在此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会用到自身的思考方式来完成任务,实现思辨中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

(4)完善课程评价、测试机制。 改革原来以师评为主的评价机制,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完善传统的以语言能力测试为中心的单一形成性评价,建立语言能力测试与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式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与反思、学生间较为客观的评价结合老师的评价与反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充分了解。对学生成绩的考查不再是一次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估,而是结合平时课堂的参与度、课后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的形成性评估。

三、结语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分析和判断各种信息,对其成长十分重要。大学英语精读课作为医学生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在担负着进一步夯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融入思辨的内容。此外,教师也应在适合医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编写,对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价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A Crismore.Helping ESL and EFL University Students Read Critically: A 2000's Challenge[J].Classroom.Technique,2000(28).

[2]Annie Fisher. Teaching comprehension and critical literacy: investigating guided reading in three primary classrooms[J].Literacy,2008,42(11).

[3]Jun Xu. The Applic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J].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1(2):136-141.

[4]S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5]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J].中国外语,2011(3):66-73.

[6]侯毅凌.英语阅读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7]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8

一、以趣为轴,挖掘阅读趣味,诱发阅读的欲望

“万事趣为先。”这或许有些武断,有些偏激,但对于教学来说,尤其是小学教学来说,一点也不过。“趣”是高兴、愉快、欢喜、热爱、敬慕,“趣”是对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和平、生命产生积极情感的源泉。可以这样说,没有“趣”就没有幸福,没有“趣”就没有真正的追求。为此,想要学生真正地喜欢阅读,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唤醒学生对阅读喜悦的趣,进而激发他们走进阅读。如何挖掘阅读的趣味,诱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呢?

我们可以立足学生探知的需要,来诱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世界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挖掘文本所呈现的“好奇”“趣味”,让学生在“好奇”“趣味”的激发下,急切地盼望进入书本。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中所描写的多姿多彩的动植物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海底世界的神奇、神秘,当学生被课文、课件所吸引时,我抛出“海里只有这些动物吗”的话题,当学生的眼球被紧紧吸引之时,我再抛出“它们又是怎样的?”的话题,让学生产生“按捺不住”的心理,看到学生的阅读欲望被充分诱发后,我将《海洋中的动物》《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了解。由于充分挖掘文本的趣味,诱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故而学生们都很投入地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

二、以法为经,教给学生方法,提升阅读的深度

或许有人会说,阅读就是一个用眼看、用嘴读的过程,其实不然,阅读是一个讲究方法与策略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揭开迷茫与困惑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挖掘语言背后意蕴的过程。目前我们所看、所读的文本基本上都蕴含着作者浓浓的真情,寄托着作者满心的希冀,闪烁着作者生活的哲思,这些浓浓的真情、满心的希冀、生活的哲思常常不是显性的呈现,这就需要我们读者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思辨、进行揣摩,从而参透其中的内涵。为此,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这些策略方法的保驾护航下抵达思想的深度。

我们运用合适的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如“游园不值”的阅读教学,这首诗通过诗人游访友人而没遇到后的所见、所感的描写,呈现出一幅清新典雅,而又不失哲理的思辨。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从字面上进行理解,那么这首诗内含的意蕴就无法被学生习得,为此,我在教学时,运用“顺推法”与“类比法”帮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首先引导学生循着诗人的脚步、心境去拜访友人,帮助学生理顺诗人的情感变化――由“小扣柴扉久不开”而联想到主人担心诗人的“屐齿”“印苍台”;由诗人“埋怨”主人的“吝啬”,进入转忧为喜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接着,我再用“类比法”,旁征博引,帮助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深层含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正是由于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故而学生都能透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哲思。

三、以用为纬,提供语用舞台,推进阅读的质量

阅读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吸取营养的过程,又是一个建构自己审美情智与审美哲学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这三个过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之时,既能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又能给学生创造语用的空间,我想学生的阅读质量定会大幅提升。

利用语用舞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质量。如在教学完“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负荆请罪”等课文后,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来展示文本内涵,这样既可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更能化作自己的行动指南。又如,通过课前的3分钟,设置“我的小世界”栏目,让学生展示自己一天的收获与不足。

阅读是一个讲究趣味、讲究方法、讲究成效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多种策略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也唯有此,学生的阅读质量才能有效提升。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微课设计

1.“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介绍

“连续性文本”对应着“非连续性文本”,前者主要指叙事性强的阅读材料,后者则主要指叙事性不强的片段阅读文本材料。

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将非连续性文本成为间断性文本,其主要有逻辑性或是语感较为紧密的段落后是结构层次来构成,通常的表现为统计图表、使用说明书、图标曲线、凭证单和图解文字等。有着直观、简明、概括性强以及容易比较等特点,处于实用性文章。

在日常的生活中,非连续性非常常见,并且具有鲜明的实用与特殊性,对该类文章的阅读技能实现掌握,并且在非连续文本中获得自身需要的日常生活信息,是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生活素质与技能,因此该项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努力培养和熟练掌握的阅读技巧。

2.“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认识现状

2.1“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非连续性文本”,因而其具备了鲜明的使用特征。对相关的阅读技能进行掌握,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相应的生活日常信息,是一项公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对此小学生要努力培养并且对相应的阅读技能实现数显掌握。

2.2“非连续性文本”的掌握情况

自2011年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目前仍旧属于较新的研究课题,该领域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针对当前小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教学以及相关的阅读策略仍旧十分薄弱,特别是对第三学段的图表式非连续文本研究数量更是十分的少。对此,笔者将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在第三段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实现提升。

3.微课设计

3.1微课设计运用的主要策略

关于阅读策略,在本次研究中,开展全面研究前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情况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对概括性强、文字简洁、信息量庞大的图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较差,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专门选出了非连续文本的具体种类:认识说明书。针对该类阅读类型,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看题目、知类型、读栏目、解内容、找细节、明信息。以上过程是可以实施和检测的阅读方法,并且可以提炼出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看、读、知、辨、命、提。

实现对阅读策略的完善,针对学生对生活常识的不常接触和生疏性。在文本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织对具体的文本阅读内容实行教学实践,依据之前检测中反映出的不具备任何学生在文中会做标记的情况,加入表符号和抓重点的方法,在原来总结的阅读方法上实现继续完善,将本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实现进一步提出:看、读、辨、标、知、明、抓、提。

3.2微课课程的设计和制作

PISA阅读测试中的“非连续文本”测试材料的类型来源主要是站在学生未来的成人生活视角来进行考虑的,因而具备了很强的现实生活模型性。学生在对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时,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阅读,主要在于怎样将表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良好运用。笔者对微课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保证学生借助微课技术实现更好的学习,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文章将从系列微课程中挑选出一个来,并实行详细介绍,对课程的设计、制作等进行探讨,并借此来说明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要求以及方法。

知识模块的组成,笔者在制作和设计“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微课中,将类型整理作为依据,设计和制作出专题微课程,其中包含有“学会看交通示意图”、“学会看作息时间表”等存在联系的知识点微课程。将每一个微课中都设置五种组成部分:微课视频、微课PPT、微课习题、微课设计、微课反思。

例如在设计学会看交通示意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交通示意图中的重点,若学生指导自己要坐哪一站,先在示意图中找出自己当前所在的站点,随后,找出自己想要到的站点,如果目的站点在所处站点的前面则需要到马路对面乘坐,如果目的站点在所在站点的下方则等待公交车的到来即可,同时在设计中可以引出相关图表信息,如自己需要乘坐几站路,有几种乘坐方法等等。

具体的教学策略,本课程中创设了学生对自己独自乘车外出的情景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引入,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结合,对图表式的非连续性文本构成因素以及阅读方法进行讲解;讲解例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方法进行掌握;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能力。

3.3微课设计的展望

后续的研究构思,“非连续性文本”在测定学生的阅读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解决能力的迁移中,具备了十分独特的教育优势,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延伸就是生活”这一道理。在后续研究中,能够实现对更多的文本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甚至可以当成是开发评价的量表,对学生的阅读过程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帮助学生运用阅读技能,或是提升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借助阅读策略对实际问题实现解决。

4.小结

本文对“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并且提出了阅读“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具体策略,并对策略的完善方法进行了了解。最终分析了如何在微课中应用“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张润柳.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及其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01期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策略篇10

1. 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

1.1 语言因素

英语能够进行准确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是词汇量,能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文章,是由词汇量的多寡决定着。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不能够真正地重视词汇的积累,就会在阅读过程中出现单词望文生义、似曾相识的现象。因于对句子理解的偏差,就会直接导致整个阅读材料的误解。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语法知识,例如:各种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及从句等等。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会因为长句、难句的出现,而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辨别,直接影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1.2 非语言因素

阅读心理、动机、策略、技巧都属于影响阅读理解的非语言因素,同时还包括阅读习惯和一定的文化知识等因素。例如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阅读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减轻阅读过程中的阅读难度。英语的阅读是多种阅读习惯与技巧的综合体,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技巧的培养,也决定着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

2.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2.1 改变观念,明确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思维与语言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它是阅读者以书面信息为基础,进行推理的一种活动,并且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积累。想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是要不得的,阅读不但是英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还是英语学习的最基本要求。

我们从英语教材的编排中就可以看出一二,每一个单元都开始有阅读课文的出现,它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适时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2 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词汇、句子和语法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基础,只有学生们拥有撰写的语言功底,才能让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得以提高。首先,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因为单词组成了句子,而句子又构成了文章,让词汇量成为决定英语阅读强弱的重要指标。学生们只有弄明白了单词的意思,才能真正地理解句子、段落所要表达的含义;其次,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复杂的长句、难句,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的。不能辨别句子的主干结构,就不能进一步分析句子,影响文章的整体理解。只有掌握了基本语法和阅读技巧,才能真正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2.3 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这句话。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让学生们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就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的教学方法。经常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摘抄一些难度适宜的文章,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所选材料的范围可以体裁多样、内容广泛,并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息息相关,循序渐进地涉及多种类型的材料,让学生不再为阅读犯难。

2.4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加快其阅读速度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就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工具。要想提高学生们的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最基本的。课堂中,在限时阅读、按意群读的训练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上,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有关阅读技巧的培养,则可以让学生在略读、寻读过程中找主题句和关键词,来增强对材料的理解和提高阅读的速度。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帮助他们改掉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让他们在鼓励与自信中提高阅读能力。

2.5 充分发挥网络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