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员技工培训十篇

时间:2023-12-06 17:54:22

船员技工培训

船员技工培训篇1

一、船舶行业技能工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概述

随着我国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近5-10年来,船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根据统计:仅江苏省内大小船厂目前已有100多家。然而,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船企对技能工人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经济危机过后,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2.需求分析

(1)总需求量大增。技能工人需求量随着船舶行业的发展而大增。以南通为例举证。南通是著名的“钣焊之乡”,船舶劳务输出闻名国内外,有船舶劳务输出单位10余家,在中国十多家大船厂工作的南通籍熟练劳务工人有近十万人,大连船厂VLCC超级油轮一半以上的焊接工作量由南通劳务大军承包。高素质的劳务大军,为南通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但是,近年来,随着船舶工业的蓬勃发展,船舶制造行业招工难的矛盾日益显现。具有地位优势的江海城市南通涌现出熔盛重工、明德、韩通、惠生、道达等十几家上规模的民营船厂,加上老字号的中远川崎、中远船务,(南通目前的造船完工量在2010年占全国造船完工量的1/7),加上舱口盖、分段制作、钢结构、甲板机械设备等相关配套工厂,共有200余家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船企的用工量大幅增加。近两年,南通已经成为了船企工人的输入地。不仅如此,尽管工人整体的薪资待遇有明显增幅,用工荒的情形近两年十分突出。

(2)技术要求渐长。国际船运行业对中国造船成本优势的青睐给中国造船行业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比较优势。然而随着国外造船行业的贸易保护盛行,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一系列新规则、新标准等技术壁垒将给中国造船业带来最大困难与挑战。今年4月份中国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论坛上,业内人士介绍,今后几年可能进入实施的新标准有:协调共同结构规范(HCSR)、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GBS)、国际拆船公约(《2009年香港国际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公约》)、压载水公约、NOx/SOx排放新标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原油船货油舱涂层性能标准等。举例说明,作为船体结构的主要工种-电焊工,近年来其技术要求不断提高。除了要求船厂焊工必须要持指定船级社焊工证才能上岗操作以外,对整个船厂一类、二类、三类焊工的等级比例提出要求,对某些船型、某些位置等提出要求必须三类焊工操作。

3.供给分析

随着船舶企业的发展,其主体工种技能工人(焊工、装配工、管工等)也出现了地区集聚化、年轻化、稳定率较差的特点。

(1)地区集聚化特点。根据南通地区几家大型船厂的在职员工数据统计分析,船舶企业工人的地区特色比较明显,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根据统计,船舶企业工人主要地区分布比例:江苏、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占船舶工人总量的1/3;河南、安徽、黑龙江、湖北等中部地区占比超过一半。而对于某些工种,其地区集聚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2)年轻化特点。根据南通地区几家船厂在职工人的年龄统计,25岁以下的占比65%以上。如下图所示:

(3)稳定率较差特点

原因一:由于船舶企业特殊的本工与外包工相结合的用工模式,加之船舶生产制造连续性较低的特点,加剧了技能工人的流动,导致了船舶企业员工稳定率较差。

原因二:船舶制造企业较之一般的行业,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大。根据离职人员所在部门、生产工序的统计可知:船体制造部门(组立、合拢)离职的人数占比近70%;生产准备、船舶舾装、涂装部门中离职的人数约1/3。

原因三:年轻人缺乏吃苦精神、职业忠诚度很低。根据对离职人员的分析,得知(1)离职的年龄特征:离职员工出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同一统计口径内30岁以内离职员工占比过60%。且二次跳槽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2)离职的原因分析:笔者通过对在6个月内离职的新进员工(学徒工)的调查得出:因不适应工作环境、怕吃苦而离职的占比76%之多。

二、内部培养工程

解决技能工人短缺问题,应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现代产业工人,全力推进“内部培养工程”。

1.对现代产业工人的解释

农民工须经过专业化、职业化两道坎儿,以“大机器生产”为特色,成为工业化的主力(现代产业工人)。具体表现在:

(1)专业化的技能。一般说来,农民工进入的是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如建筑业。而船舶行业的技术要求渐长,使得农民工转化为船舶产业工人,需掌握专业化的技能,需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以提高人均产值、以提供专业化技能服务。

(2)职业化的技术通道。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通道的打开,在现代企业中形成尊重技术、膜拜科学技能的氛围,产业工人同时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2.培训目的与方向。

(1)职业化。重视工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帮助工人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2)知识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农民工、职校学生的培养,要坚持实践加理论的专业培训,适时开展学历教育,这有利于引导产业工人学知识、比技术,也有利于产业工人的自我职业发展。

(3)公司化。除了培养工人的技能、职业观念外,把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也要宣贯到工人层面,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以保障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三、采取“N+1”的培养模式

1.培训对象的“N+1”模式:立足本地+布局各地

船舶技术工人的培养,应完全挖掘当地劳动力资源,培养一批认可企业文化、忠诚度高、十分稳定的工人队伍,这有利于稳定生产、和谐劳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本地资源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时,应扩大企业影响力,充分开发附近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并适当发展省外资源,有针对性地对接有工种特色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以满足自身生产发展之需。

2.培训渠道的“N+1”模式:立足厂内培训+多方校企合作

(1)立足厂内自主培训。船舶技术工人供求矛盾的形势,使南通地区的熔盛、明德、向海等一批新民营造船厂近几年来不约而同地通过内部学徒工的培养以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有的通过内部推荐形式招收社会学徒工,有的则成立专门的独立法人性质的学校,引进专业人才、大规模招生,实施规范化管理。

(2)开展多方校企合作,探索提前对接、无缝对接新模式。船舶行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指本科性质的科研院校,还应包括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的大中专、技校、职校等在内的职业技术院校。在合作模式上,除了校企实习期间的合作外,应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如“订单”式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在培训内容上,应在职业院校早期导入企业文化与技术需求,力争提前对接、无缝对接。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一方面,参与合作的船舶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有条件的,可以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院校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同时,根据企业需求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企业文化、生产流程、技术革新等课程。有条件的,应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同时,也要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3.培训形式的“N+1”模式:岗前集训+师带徒

(1)岗前集训。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船舶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应在船舶焊接、装配、船舶钳工、船舶电工等四个专业领域开展集训。一方面,依托内部培训师资、工位、原材料等资源;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基地培养培训能力,开展短期培训。具体操作上,应先建立内部培训的示范基地,摸索出技能短训的规律,培养一批能实践、会理论、有经验的教员;根据实际需求,在其他合作院校的培训基地复制此短训模式。

(2)师带徒。经过短训的员工,只是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要培养为成熟的船舶技能工人,还需要时间的磨炼。因此,需安排在岗培训。在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部根据资格条件每位新进员工安排1名带教师傅,签订《传帮带协议》,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计划,开展定期考核评估。

4.培训内容的“N+1”模式: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培养

技能培训解决了生产岗位的短缺问题,而不能解决员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针对船舶行业员工年轻化的特点,应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有理想、能吃苦、懂技能、爱企业的现代船舶产业工人。具体包括:

(1)不断加强对新员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制度规范新员工的行为。不断鼓励新员工积极进取,同时对出现违纪现象的新员工及时严肃的处理。对于出现思想波动的新员工,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2)加大新员工的考核和淘汰力度,实行优胜劣汰,对素质较差的新员工及时进行清理,提高整体队伍的学习氛围。

(3)通过现场跟踪、调查、座谈会、文体活动等方式加强交流,加强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熏陶教育,使新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尽快的融入到公司的生产节奏中去。

5.培养方向的“N+1”模式:产业工人为主,基层管理与技术人才为辅

(1)为产业工人构建一条职业发展路线: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打破学历、年龄、工龄、资历、用工方式等传统的框架、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人才。公司制定培养计划,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产业工人培养。产业工人被聘为技师以后,公司召开隆重的技师称号授予大会,颁发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享受技师津贴。

(2)对优秀员工实施激励,给予内部竞聘机会,优先晋升班组长或工程技术人员,优先转招为长期合同工。同时,实施一年一考评,实行动态管理,更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

四、结语

船员技工培训篇2

关键词 培训 教育 航海 安全

中图分类号:U676.2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Crew and the Safety of Navigation

WANG Yan

(Maritime Trai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6)

Abstract Security is the top priority of all our work shipping companies, maritime security assurance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of the crew has a higher overall quality, able to calmly deal with various emergency situations that occur during sailing. In this paper, the education and safety of navigation as the crew discusses the objects presented in crew training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deas, mental health, ethics, conventions and regulations, technical expertise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 training; education; navigation; safety

0 引言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的竞争,这对于船舶业也完全适用,一支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船员队伍是确保航运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船员素质的提高也是确保航海安全的关键因素。目前,加强船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实施各项船员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船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只有利用正确的培训方法与手段,加强对船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才能提高船舶的航海安全性,推动我国航海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1 加强安全教育,培养船员安全责任意识

1.1 通过安全意识培训,确保船舶安全深入人心

“安全第一,以防为主”对每名船员来说都烂熟于心,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安全观念。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安全性问题,而往往大的事故都是由许多细节的疏忽所导致,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教育,从上到下,无论是船长还是船员,无论是在船上还是在船下都不可忽视。在培训时应加强对船员进行安袭法规制度的学习,以实例教学方式强化人身安全、航行安全、防偷渡、防海盗、防恐怖袭击等安全工作的教育。

1.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保障船舶安全性

船员的工作环境通常比较艰苦,也具有一定危险性。船员的工作必须严谨务实,这对职业道德意识提出了很高要求,职业道德操守不足会严重损害船舶安全性。在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对船员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培养,让每位船员能够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另外,船员的交流范围有限,彼此之间应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主人翁精神,共同营造安全氛围。对责任心不强,对本职工作冷漠的船员而言是肯定难以完成好本职工作的,也会直接威胁船舶安全。因此,在培训教育时应引导船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船员培养良好的意志力,激励船员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船舶的安全保障。

1.3 加强教学实践培训

在教学培训中应重视实践环节,理论固然必不可少,但实践才是检验和评判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实践教学中,应以航行安全、污染防治及人身安全作为重点,让船员能够学到更多新知识和新技能,培养学员多动手,多思考的习惯。安全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避免紧急情况出现,而一旦事故和危险发生,也能做到应急措施到位,将危险降到最低,把损失减少到最少。①这必须要求船员具有良好的自身职业素质。对此,实践教学培训是非常关键的,在实践教学中除了对技能进行培训外,还可进行紧急情况的演习。

1.4 抓好安全思想教育指导

思想行为是行动行为的先导,只有重视素质教育,灌输船舶文化氛围,才能提高安全素养,增强船员安全意识,这种思想熏陶不是一蹴而就的,须针对船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进行专门思想心理培训,将船员安全教育思想穿插到船舶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通过思想教育指导,使船员能深刻认识到人身安全重要性,认识防范工作的必要性,不断增强船员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切实把安全工作抓紧、抓早、抓好。

1.5 加强心理素质引导

船员技工培训篇3

关键词:船舶企业现状;安全教育;分析与对策

与其他企业相比较,船舶企业85%以上的工程都采取外包的方式进行生产。船舶建造的从业人员除高级技工外,更多的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民工。在行业划分方面,船舶建造属于“高危”行业。其作业环境复杂,作业强度大、周期长,易发生事故。农民工在进入船舶建造行业后,因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使得船舶安全建造培训面临巨大挑战。为了保证船舶建造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对农民工进行安全培训工作势在必行。

一、培训重要性研究

(一)培训是企业收益的保证安全培训从表面看都是资金的投入,短期内没有任何回报,但就长远而言,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违规操作引起的事故会导致企业资金损失,影响工期。进行安全培训在有效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更能推动生产流程的智能化。

(二)思想层面的重视安全培训首先要在领导阶层引进重视,才能保证在企业内部有效开展。在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时,领导层要身先士卒。领导层接受教育,从更深层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员工接受教育的经费等便有所保证。其次是管理层。管理层是培训一般员工中的主力军,接受教育培训能够提升其对事故的分析、把控能力。管理层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其培训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最后是员工培训。员工培训最为重要的是思想认知。思想上对培训重视起来,他们学习就会主动、认真。

二、安全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行业对安全培训认识不足船舶建造中大部分企业的领导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重视,导致在整个行业领域中安全教育培训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员工培训时间不足,相关经费不到位使得大多数情况下安全教育都流于形式。

(二)培训走过场,缺乏实用性船舶建造行业安全培训面对的人群是企业新员工,培训内容为公司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培训内容笼统单一,结构划分不合理,人员覆盖面小。大多企业在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时采用的方式多为理论授课,没有实操性。建造从业人员中的特殊工种缺少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导致整个安全培训存在的意义不大。

(三)外包从业人员缺乏安全操作培训船舶作业属于“高危”作业,愿意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农民工。农民工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想要通过简单的几节安全教育课程使其掌握安全操作技能不现实。大多数企业对农民工安全操作不重视,往往为了赶工期,对农民工进行简单的培训后就让他们单独工作,使得违规事故多发,不安全系数进一步加大。

(四)安全教育机制设置不全面通常情况下,企业都有系统的安全教育工程、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却往往忽略安全操作评价、考核机制的建立。实施培训计划可以使员工学到安全操作技能,考核机制不完善则导致员工的学习不扎实,对相关内容一知半解。建立完善的操作技能考核能够调动员工对安全生产的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教育培训改革

船舶业的迅速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安全操作培训方面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科技发展使得船舶制造相关设备更新换代,安全操作技术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加大对技术操作培训投入,在短时间内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是企业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大技能培训投资科技进步使得相关生产设备更加智能化,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则进一步提升。面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农民工,企业在技能投资方面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培训方式与内容要更具实用性。如:电焊工技能培训可以分为岗前培训与上岗后培训。岗前培训的要求是员工能够取得三类焊工的从业资格证。上岗后培训指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继续强化技能,由三类焊工向中高级焊工方向靠拢。船舶建造整个流程的工种非常多,不同工种的安全培训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安全培训要分门别类,即针对不同的工种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法,不同教育层次的工人相关培训内容与方法也应有所区分。

(二)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船舶建造企业在安全培训方面除自我经验总结外,更要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企业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对高级技师进行授课,或聘请他们在企业内部担任技术指导等,以促进内部发展。内部培训方面,可以多举办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也可以与同类型企业进行技能比拼,以求共同前进。

(三)培训更具实用性安全教育培训最忌理论丰富,实操为零。安全培训课程可以在生产车间进行,以实际操作带动理论讲授,使整个授课清晰、直观。检验员工学习成果方面,建立操作考核机制,考核通过则给予奖励,考核不通过则扣除一定薪资。这样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从思想深处重视安全培训,从而积极学习实践。

四、结束语

船舶企业要适应社会发展,要使质量与数量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不可或缺。船舶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存在着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培训方法缺乏实用性等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整个船舶行业的发展才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资料:

船员技工培训篇4

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夜大学(专升本)招生简章

江苏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合署,是学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含自学考试)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同时作为办学主体承担部分办学任务。目前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首批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军队专业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江苏省船舶工业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粮食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镇江市管理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是江苏省优秀继续教育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始于1980年,当年第六机械工业部批示同意镇江船舶学院举办夜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始于1982年,同年举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厂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学校1984年成立干部培训部。1988年1月成立成人教育部,归口管理干部培训和夜大学教育。此后,逐步增加其它办学类型。1993年3月成立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1997年1月8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我校设立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后改名为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2008年7月江苏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招生办公室、自学考试办公室、培训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

学历继续教育

成人高等学历现有高中起点本科、专升本、专科三种教育类型,具有业余(夜大)、函授两种教育形式。目前有高中起点本科专业25个,专升本专业39个,保留2个专科专业。函授教育分布沿江沿海省份,除在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徐州、盐城、常州等地以及金陵船厂、招商重工有限公司、澄西船厂等企业设立教学站外,还在重庆、湖北、广东、福建、辽宁、上海、浙江、安徽等省设有函授站、以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福建马尾造船公司等知名船企设教学站。学生参加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或我校成人高教自主招生)被录取,通过学习完成学业,江苏科技大学颁发成人本、专科毕业证书(教育部电子注册),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可以获得成人学士学位。目前成人学历在藉学生已达1万2千余人。学院还面向普通全日制学生开办助学专业本科第二学历教育,开展自考助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形成多元办学体系。自1980年开办成人学历教育以来,现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万5千多名应用型人才,为国防事业、船舶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船员技工培训篇5

论文关键词: stcw78/10公约;船舶安全;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实训基地;团队意识;训练

随着现代航运业的飞速发展,海上交通运输日益繁忙,而船舶趋于专用化、自动化、大型化,船上配员由多个国家的人员组成,安全成为船舶运输永恒的主题。船舶机舱是船舶的动力中枢—心脏,船舶机舱的安全性对提高船舶运输的整体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自动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给船舶安全带来质的变化。据统计,近几年来在国内外一些大的航运公司发生的有统计的几百起重大机损案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产生的案例达全部案例的超过了83%,这与国际社会上公认的80%的人为因素失误比率非常接近,充分证实了船舶事故在许多方面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人为因素是船舶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对船舶机舱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对于减少机舱人为因素失误很有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欧洲一些国家的交通与海事安全主管部门、船东协会、航运公司联合对海上事故发生与预防进行调查和分析,开发了“驾驶台资源管理(bridge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brm)”的培训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使船舶轮机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所有人员的团队作用,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进一步强化意识和端正工作态度,减少人为失误,预防事故发生,保证船舶安全航行的目的[4]。在brm 培训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船舶机舱的特点开发了“机舱资源管理( engine room resource management,erm)”的培训课程。

国际海事组织imo(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于2010年6月5日在菲律宾马尼拉通过最新stcw(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tandards of training certification and watchkeeping for seafarers)公约2010年修正案。将erm作为强制性适任标准,进一步突显出erm培训的重要性,根本目的就是要确保航运安全。

一、船舶机舱资源与管理

(一)船舶机舱资源

航运企业要达到“航运更安全、海洋更清洁,高效、经济”营运的目的,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对船舶进行管理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船舶机舱系统,既人、机、环境和管理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体化系统,核心内容就是致力于现代化船舶机舱所需要的管理质量、快速学习的科学方法和团队一体化的环境,形成“人—机—环境—管理”一体化的现代化船舶机舱资源管理模式。

1.人力资源。指涉及到船舶安全营运工作中的所有人员。包括船长、轮机长、各位驾驶员和轮机员;水手、机工等普通船员,还包括在特定港内作业中来自他方的引航员、港作拖轮及码头工作人员等及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协作能力。人力资源是船舶营运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资源[4]。

2.物质资源。指涉及到确保船舶正常营运操作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备(如:主机、柴油发电机组、锅炉等)、仪器仪表、备件、工具等。物质资源是确保船舶正常营运与操作的基本资源。

3.环境资源。指涉及到确保船舶本身正常营运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与资料,如:海洋环境、航行计划、机舱环境、驾驶台命令、操作手册、使用指导书、港口信息等。信息资源是确保船舶正常营运的必要资源。

4.管理资源。指涉及到确保船舶本身正常航行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经验、技能和与有关部门(如主管当局、企业等方面) 的合作及支持的程度。管理资源将有助于船舶正常营运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培训的目的

通过船舶机舱资源管理相关内容的培训,可以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态度、完善工作行为;提高情景意识,正确掌握船舶周围的局面,掌握每一个失误(或事故)链的形成过程,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避免事故的产生;注重相关人员之间的文化意识与背景,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明确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作用,改进管理作风,提高操纵决策水平和应变能力。

(三)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培训的主要内容

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可以定义为:“为达到船舶安全营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目的,运用和协调好全部船员所具有的技能与经验、船舶设备和其他外界相关各种资源”。根据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海事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结合船舶航行安全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5] [6]。

1.明确人为因素和船舶事故的发生与预防之间的关系。随着水上运输变的日益繁忙,同时伴随着航运科技的发展,对船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根据资料统计,近几年来,海上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与船员的人为失误有关。为减少船舶事故和预防船舶事故的发生,必须要明确在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失误链与最终事故发生相互之间的关系中人为因素所起的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破断失误链的产生与发展,从而达到减少和预防船舶事故的发生。

2.多元文化意识对船舶安全工作的影响。随着航运的发展,同一条船上的船员往往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船员在他们各自的工作中经常体现出多元文化意识的特点,并对船舶安全工作的实际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远洋船舶航行于世界各地,船员在工作过程还要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域、不同公司的船舶与人员。为此,船员之间应通过对彼此文化意识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保证船舶航行的正常进行和安全。

3.阐述情景意识对船舶航行安全的作用。航运的繁忙也导致船舶航行时经常会面临紧张而复杂局面。船员船员必须要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才能保持高度的情景意识,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相关的信息,以便于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合理的措施与行动避免船舶事故的发生。

4.强调船舶通信和人员交流沟通在船舶航行

安全中的重要性。船舶之间的通信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是船舶安全航行的基本保证之一。由于通信设备与外界条件的局限性以及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船员之间由于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限制,会导致船舶在航行的过程中有紧迫局面的产生或导致事故的发生。

5.明确团队与团队工作在船舶航行中的必要性。船舶在海上、沿海或港内航行时,全船人员在工作中的要积极配合和协调。所有轮机值班人员组成一个工作团队,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团队的目标任务,确保航行安全。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必须要互相协作,这是每个成员的责任。

6.探讨决策的重要性与领导工作方法的改进。鉴于船舶航行工作的特点,船员在船舶航行与靠、离泊等作业的等各种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作出一些果断的决策以确保船舶正确的操纵与安全,在团队工作中发挥必要的领导作用。果断的决策在船舶的实际航行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改进和提高决策能力,更好地发挥团队工作的领导作用,对船舶安全航行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7.规范化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船舶安全航行的水平,必须进一步规范船员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船舶航行时必须严格执行国际海上避碰、防污染等相关公约与安全规则,并遵守各国政府和主管部门制定的涉及特定水域安全的规章制度。同时,船员还必须根据航行与作业的需要,认真地按照规定的各类操作规程来控制和操纵船舶。

二、依托现代化实训基地探索培训新途径

船舶机舱资源管理是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实景训练,我院新建成的部级实训基---自动化模拟机舱就是完成这些任务的最好实训平台。运用与实船机舱真实环境几乎相同的自动化模拟机舱,通过完成不同的模拟任务,明确受训人员在船舶机舱日常工作中的义务与责任,在合理地利用自动化模拟机舱的各种设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人在团队工作中的作用,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程序完成各项工作,以保证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减少和避免潜在的人为事故。

(一)自动化模拟机舱的设备组成

自动化模拟机舱提供了与实船机舱十分相近的各类硬件环境,主要有:船用主机和轴系、供配电系统、大型集中控制室、模拟驾控台、燃、滑油系统、冷却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锅炉系统、防污染设备、压载、消防、舱底水系统、制淡装置、淡水压力柜、机舱风机等;设有与现代化船舶机舱相一致的新型主机遥控、安保系统等;还配有通用仪表实验台和燃油黏度控制系统等半实物操作训练台;设有大型水力测功器、pid调节器、油雾浓度计等设备。

(二)自动化模拟机舱的培训功能

自动化模拟机舱可用于学员对各种设备操作训练、轮机安全值班、动力装置运行和性能测试、机舱保养、维修和应急故障排除等训练。学员在自动化模拟机舱受训时如同操作和管理实船一样,达到快速学习现代化船舶轮机的操作与管理。满足stcw公约要求对轮机人员的相关要求。

(三)自动化机舱的实训效果

自动化模拟机舱建成以来,已先后为多家航运企业和造船厂培训轮机工程技术在职人员多个班次,特别是全国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举办,充分展现了自动化模拟机舱的特殊培训功能,在几乎与实船完全相同的实景中,培训学员根据实际需要,组成不同的团队,通过完成多种工作任务来得到训练,使得全体参训人员的船舶机舱管理水平得到较高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对开展船舶资源管理培训的建议

(一)全面开展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培训

为更好地履行stcw新公约,减少人为因素对船舶安全的影响,海事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航运企业与航海院校展开全面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培训工作。加大培训投入,深化培训工作。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在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培训方面的水平。

(二)航海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受相关培训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船舶机舱资源管理知识的相关培训,对于指导他们今后上船工作时端正态度、规范工作中的行为是非常有益的。要注意在教学过程采用带有引导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方式来实施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船员技工培训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机制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学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组建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的一种教育模式。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于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立项建设单位,为确保建设目标的全面完成,学院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企合作。随着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的推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基本完成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基本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办学水平,提高了船舶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大批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主力军。职业院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及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紧密,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行业、依托企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之路,使学生了解真实工作场景,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提高他们对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应力,切实满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开展终身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性地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不仅将受教育对象定位为在校学生,还应该包括在岗职工及再就业人群,使得他们获得再受教育的机会。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转变观念,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统一起来,用各种手段挖掘人才的同时,积极为在职员工提供业务培训、技术更新、素质拓展的机会,在企业构建一套完备的、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齐抓并进,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即利用学校实训场地、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扶持。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生产车间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使他们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一线所需工作技能结合起来,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就业及创业的机会,二者相互支撑、不可分割。进一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之路,能够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及合作企业层次,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他们能够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机会,真正为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机制探索

(一)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为保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葫芦岛市政府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葫芦岛市政府下发了《葫政办发中长期发展规划任务分工的通知》、《关于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会议制度》、《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生产设计项目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订单培养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产学研基地管理办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实训、实习环节教学管理规定》、《渤海船舶职业学院顶岗实习实施细则》等19个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2013年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支持下,学院组建了由大连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北昌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47家主要船舶企业参与的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这一组织的成立,促进了学院与船舶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了校企合作平台的有效运行。同时,由葫芦岛市人民政府牵头,组建了由方大锦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葫芦岛七星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绥四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辽宁东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参与的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搭建了更加稳固的平台,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加入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升级”、“平台升级”和“模式升级”,实现了“目标一体化”和“利益一体化”,真正体现了“利益共同体”。

三、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实践成效

(一)形成了“三结合、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利用真实产品作为教学任务目标,将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在校实习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教师队伍建设与双师结构要求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对接的“六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企合作董事会等机构并完善相关制度来保障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实现企业生产任务与培养学生阶段性能力相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与编制生产流程、熟悉生产过程的能力相结合,企业真实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即实现“三结合”。与企业共同研究行业企业发展情况,确定未来人才培养规格,制订专业建设规划;通过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分析行业企业标准,开发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典型生产任务、生产过程、真实产品制订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共同开展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共同建设企业专家工作室、教师工作站和兼职教师资源库,通过校企互动优化专业教学团队,提升双师素质;通过企业回馈,修正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二)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学院在秉承“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立校”发展方针的基础上,积极引进船舶类高素质科技人才,并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实训中,通过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在企业建立了9个教师工作站,企业在学院建立了5个企业专家工作室和1个企业项目工作室,为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提供了平台。学院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及顶岗锻炼等活动,使其能够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等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完善课程开发的步骤、内容、标准、方法,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满足“教、学、做”一体化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建成了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养成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11个,顶岗实习基地115个,使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毕业生顶岗实习率达到100%。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企业岗位责任制度相融合,依据企业管理条例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同时将企业优秀文化、纪律章程等张贴上墙。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成立了由系主任全面负责,企业与专业教师齐抓共管的管理队伍,学生通过在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掌握产品技术要点、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四)校企共建船舶特色文化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及“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构建船舶特色文化,实现了校园文化与船舶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学院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到船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去亲身领略企业“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的文化内涵。在学院的主动策划实施及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凝练升华校园文化精神,使“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的船舶精神与“和谐、勤奋、务实、创新”为核心价值的学院精神融为一体。同时把企业所需的诚实守信、勇于创新、高质高效、爱岗敬业等精神融入到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毕业后成为高素质的职业人。

(五)校企携手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大力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开展再就业和在岗人员提升素质、更新知识提供培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依托央财支持的部级电工电子自动化实训基地、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基地、辽宁海事局辽西船员培训中心、中国船级社无损检测人员培训基地以及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建设期内,共为企业职工、普惠制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各类人员19913人次,承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总量1750人次;为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鉴定机构3个,技能鉴定工种22个,累计鉴定6997人次;承担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市东宝集团、葫芦岛船舶产业园区(海洋装备园区)等企业管理队伍、技术干部队伍、操作工人队伍培训任务,累计完成面向企业的各类职业培训72811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23人次。综上而言,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符合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是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高职院校要在深化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机制方面下大力气,别把企业当成“乙方”,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将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校企双方要在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实现途径等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以期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更多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在铁.“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04):33-37.

[2]孙元政,刘向东.国家骨干高职院“行企校”一体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5,(05):1-6.

[3]孙元政,刘向东.“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04):1-5.

船员技工培训篇7

对于船员教育来言,利用互联网+完全可以为航运院校的招生、船员的教育、船员证书的办理等方面为船员提供便利,本文就互联网对教育方面的应用做探讨。

一、船员职业的特点更适合互联网教育

(一)船员工作与休假

无论是国际海员还是从事国内货运运输的船员,其合同期一般为8-10个月,在合同期内工作地点就是船上,因为工作特性,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尽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他们能够通话、能够上网,但是仍然无法亲人团聚。船员休假时间比较短,一般为4个月左右,按照11规则职务晋升的要求,为了职务晋升,他们到学校参强制培训,对海员而言,利用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参加这种培训缺少人性化,最终将被取消。

(二)船员在线教育的优势

1、降低培训费用有利航运事业

随着近年来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二副、二管轮以下职务人员上船越来越难,收入也越来越低,其流失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船员晋升培训考试费用居高不下也是船员流失的一个方面。构成晋升培训的费用包括:学校收取的培训费用,海事局收取的考试费,食宿费,交通费四部分组成,在这四项费用中,学校收取的培训费用应该有议价的空间,另外食宿费也是可以通过缩短在校时间得以降低,缩短在校时间完全可以通过在线教育来补充。

2、航海在线教学解决时空的问题

航海课程网络化不但可以实现学员在休假时候学习,也可以在船上工作期间学习,只要有网络能上网,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有时间,均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跨越时空的障碍。

如果这种学习过程能得到海事局的认可,将可以加快船员晋升历程,船员选择的机会更大,对那些远洋的船员来说,将是福音。

(三)船员培训内容更符合在线教育

船员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以航海技术专业为例,其培训分为两个部分,理论考试和实操评估,对于理论的内容总共就五门课程,航海学、船舶值班与避碰、货物运输、航海英语、船舶管理,我们只需要按照强制培训要求的课程录像,将录像放到网上,同时附上配套的练习,只需做好过程监控即可。

对于实操评估的环节,仍将采取回到院校评估的方式。

二、航海教育在互联网教育方面的不足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航海”,我们可以发现很少有与航海相关的课程资源,更多的是船员招聘公司和船员考试相关的网站,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强制培训政策使在线教育缺乏意义

船员职务晋升是成为船长、轮机长的必由之路,而晋升培训不应是必有选项。

航海职业受国际公约《STCW》来管辖的,中国海事局的《船员考试发证值班》规则在该公约的基础上制定的,国际公约并没有列明晋升过程过一定要强制参加培训,只是增加了“适任船员的发证要求和对参加考试人员在各种职能层次上通过海上运输服务资质培训的规范”,在公约第二章关于船长和甲板部的标准里面,对负责航行值班的高级船员发证强制性最低要求里面,虽然做了培训的要求,但是并没有明确标明在线的培训不符合要求。

(二)航海类院校缺少动力

目前中国具备航海资质的院校多达100多所,随着航运的低迷普遍面临着招生难,在校学生少的窘境,在职船员的晋升培训成为每个院校的生财之路,如果开通了在线教育,将出现大量航海院校的关门倒闭。

三、如何破解航海在线教育难题

(一)公司与院校共同参与

学院承建在线教育资源,不但可以用于在校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以为广大社会船员提供在线教育,船员群体分布虽然很广,但是特点非常鲜明,签约船员集中在几大船员公司,自由船员活动的地点比较固定,几个比较大的船员网站是他们比较活跃的地方,航运在线、国际海员服务中心网、船员招聘网、海员联盟,以及船员相关的群,可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将更多的企业团结在培训机构身边,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二)海事局政策予以倾斜

国际海事组织在新的STCW公约里面提到了船员登记的信息化,也就是国际海事组织也注意到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海事局也应该顺应时代趋势,从人性化的角度、从服务船员的角度将在线教育纳入培训的范畴。

船员技工培训篇8

【关键词】 湖北;高速船;船员培训;船员素质;储备机制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高速船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高速船日益增多,对高速船船员的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促使高速船船员的特殊培训寻求更高的发展平台。经统计分析发现,80%的水上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人为因素又直接与船员素质有关,船员素质又涉及船员培训工作。因此,为了提高高速船船员队伍的素质,分析影响湖北地区高速船船员培训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十分必要。

1 湖北地区高速船运营现状

1.1 高速船运营状况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地区高速船运营状况见表1。该地区高速船有以下特点:(1)高速船主要从事水上娱乐项目,以旅游业为主;(2)船公司规模都不大,最大船公司拥有高速船16艘,最小船公司拥有高速船1艘;(3)库区高速船数量多,65%的高速船集中在库区运营,如丹江口水库、漳河水库、汉江崔家营库区等;(4)运营场地点多面广,主要分布在江河、水库和湖泊等;(5)私人拥有的高速船舶(游船、摩托艇等)规模发展迅速,主要用于自娱自乐;(6)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1.2 高速船船员现状

笔者对湖北地区高速船运营公司的船员进行抽查发现:从船员年龄结构看,年龄普遍偏大,平均达44岁,说明年轻船员难以留住,这将不利于高速船的可持续发展;从学历结构看,船员以初中毕业为主,中、高等教育少,说明船员文化素质不高;从高速船船员工龄看,从事高速船1~2年的船员多,3~4年的少,说明船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而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5~10年的船员较多,但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这部分船员是从其他船舶转到高速船上工作的老船员,普遍年龄较大。

表1 湖北地区高速船运营现状统计

2 高速船船员培训工作的必 要性

2.1 是提高高速船船员素质的需要

湖北地区高速船船员学历以初中毕业为主,中、高等教育学历较少,船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内河航运专业教育的船员少,在工作中难以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违章操作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船员培训工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船员培训工作做好,提高培训质量,船员的总体素质才会有所提高,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事故才会逐渐减少。

2.2 是确保高速船航行安全的需要

加强船员的安全意识是内河航运安全的保障,高速船船员培训重点应在船员操作技术和安全技能培养方面,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等,减少在作业、航行、停泊过程中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高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确保航行安全。

2.3 是高速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舟楫之利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四大要素“衣、食、住、行”之一,内河航运是一种既能满足古代人、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人的需要构成危害的最为节能、环保、节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高速船的出现顺应时代的发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建立高效的高速船管理和高素质的船员队伍是高速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影响高速船船员培训的因素

3.1 有利因素

3.1.1 对从事高速船船员培训机构有严格准入制

《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10条规定,开展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的培训机构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的相关要求,申请并取得规定的船员培训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相应的船员培训业务。这一规定对开展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的培训机构设定门槛,避免培训机构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确保高速船船员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3.1.2 船员参加高速船特殊培训有强制性要求

我国《办法》第5条第7款和第6条规定,在高速船上任职的船员,应完成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并取得《内河船舶船员特殊培训合格证》(以下简称《合格证》)。第14条规定,《合格证》的有效期为5年。第19条规定,申请《合格证》再有效审验应完成规定的知识更新培训和考核。此条规定可以确保高速船船员培训市场规模。

3.2 不利因素

3.2.1 政策宣传不到位

海事主管部门、高速船公司和培训机构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力度不够,特别是对指导性强、对高速船公司和船员影响力大的《办法》学习不深入,宣讲不到位,船公司和船员对其不够了解,导致文件精神难以落实。

3.2.2 船员法制意识淡薄

根据《办法》文件要求,从事高速船工作的船员必须持高速船特殊培训《合格证》。从调查情况看,持证船员只占15.5%,多数未取得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合格证》的船员仍在船上工作,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未意识到无证上岗属于违法、违规行为。

3.2.3 船员队伍不稳定

内河高速船航速快,操纵难度大,需要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船员队伍。从调查情况来看,高速船船员学历偏低,船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高速船船员工龄偏少,船员队伍流动性大且不稳定。究其原因:一是船员薪水低,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二是船员流动性大,显示出阶段性、临时性的特点,船员培训学习意愿不强,没有长期规划,职业稳定性差,很少有人将其作为终身职业。

3.2.4 船员监管难度大

湖北水域高速船运营地点较为分散,江河、水库、湖泊、公园等旅游景区的水域基本上均有高速船在运营,此现象易导致如下问题:(1)船员监管范围难以全面覆盖。海事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少,管理水域面积大,高速船分布比较分散,少数水域对高速船船员管理力度不够,监管范围难以做到全面覆盖。(2)监督管理职责不明。非通航水域的湖泊、公园等旅游景区的高速船运营监督管理职责不明,造成高速船船员监督管理难以到位。(3)船员逃避监管。摩托艇速度快,又不需要固定码头,随时下水,随时运走,因而监督管理难度大。

3.2.5 培训质量标准难统一

高速船经过多年发展仍未形成一支稳定的高速船船员队伍,仍存在船员接受再教育和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机会少、培训机构开展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缺乏教材等问题。目前,国家虽出台了《内河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考试大纲》,但没有配套的培训教材和题库,培训质量标准无法统一,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培训质量也难以保障。

4 加强高速船船员培训的措施

4.1 加强宣传,依法办事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加强政策宣传,搭建海事管理机构、船公司、船员培训机构以及船员宣传体系,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横幅等媒体平台,大力学习和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 《办法》等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海事管理机构和船公司各自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将国家法规落到实处,加大船员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培训机构依法开展船员培训,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实现水路运输健康发展。

4.2 多方联动,服务船员

构建海事管理机构、船公司、船员培训机构服务平台,在海事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全心全意为船员服务。海事管理机构加强对船公司和船员的管理,积极做好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协调工作;船公司规范船员用工市场,加强对船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积极输送船员参加培训,确保公司船员符合相关文件要求;船员培训机构提供符合船员培训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提供相适应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的船员培训管理制度、安全防护制度及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为船员提供优质服务,切实做到保障船员的人身利益,从而稳定船员队伍。

4.3 建章立制,强化监管

建立健全船员监督检查管理制度,加强海事管理机构对船公司的监督检查,保护船员合法权益,督促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以及船公司等相关单位建立健全船员在船舶上的人身安全、卫生、健康和劳动安全保障制度,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加强对船员的管理和监督,督促船员全面履行法定职责。通过严格执法,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确保船员证书适用、有效;加强对船员培训机构和船员服务机构在开展船员培训和提供船员服务业务方面的监督,对违反规定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许可证,从而促进高速船船员培训市场可持续发展。

4.4 统一标准,开发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提高船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重视船员培训教材的编写,按照《内河高速船船员特殊培训考试大纲》的要求,主管机关应组织专家编写一套统一的、高质量的教材,这将有助于统一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培训标准,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实现高速船船员培训目标,提高高速船船员素质,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 结 语

提高高速船船员综合素质,规范船员培训,是船员管理的主要内容,更是减少人为事故发生、保证航行安全的基础。高速船的发展,离不开船员的培养,做好船员培训工作,是船员培训机构、船公司和海事机构共同的责任,高速船要发展,船员培训要先行。

参考文献:

船员技工培训篇9

1.培养目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非常明显的方向性,应着眼于船舶设备和船舶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不必将太多的重点放在船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上,而是要掌握广泛的船舶专业知识,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和船厂生产现场实习之后,拥有了在现代造船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水准。因此,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船舶修造施工、船舶检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并可向船舶舾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船舶涂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等岗位顺利迁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能够跟上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步伐,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

2.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高职系统培养方案应适用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各类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两方面,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①对船舶制造过程中涉及的英文文件能够准确理解;②能从事船体放样、构件装配、部件装配、平面分段流水线、钢材料加工与装配工作;③对船舶修造施工现场进行指导;④可以绘制设计图纸,参与造船生产设计,进行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⑤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行查找国内外文献综述;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⑦善于进行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学习风格,求实创新,能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研究,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以上的几点要求,就是对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标准,要求高职教育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二、构建中高职系统培养教学体系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船舶制造技术并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辅以现场实习,主要是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岗位任务进行实践和顶岗实习。我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十家船舶制造企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研工作,探索得到了培养船舶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的方向,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教学,注重现代船舶工程技术的发展,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增加船舶制造业要求的技能项目训练。

1.构建中高职系统化课程体系。调研发现,目前开设船舶制造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少,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焊接技术专业在临近毕业的时候,通过临时培训,进入到造船企业,来担任船舶焊接或船体组装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船舶焊接工艺》、《船舶舾装工艺》、《船舶与制图》、《船体建造与修理工艺》、《修造船安全生产技术》以及各种实习课程。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船体建造工艺》、《船体生产设计》、《船舶检验》、《船舶实用英语》等。专业实训课程一般包括金工实习、船舶焊接实训、船体放样实训、船舶CAD/CAM实训等。从课程设置上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基于船舶类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岗位群需求,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最终确定支撑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课程,并且充分考虑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技能拓展课程以及顶岗实习。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以及德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文字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与CAD、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船舶建造安全技术、造船材料与焊接、金工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和基本专业能力;核心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船体建造工艺、船体检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CAD/CAM、造船工程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船体建造能力、检验能力、生产设计能力和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技能拓展课程主要包括船舶主机与辅机、船舶涂装、船舶舾装、船舶工程导论、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等课程,培养学生船舶主辅机装调能力、涂装与舾装能力以及可迁移能力;顶岗实习主要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中高职系统设计构建课程体系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有效整合利用了中高职教学资源,注重了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衔接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构建中高职系统实践教学体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架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专业认识实践、专业基础实验、校内专项实训。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指到大中型造船厂参观,了解船体建造流程,真正理解船体分段建造的含义,具体实践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参观放样车间、成型车间布局、分段装配车间、散货船体下水等。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习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则包含了船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等。这些实验项目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是对船舶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应用,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校内专项实训则包含了船舶焊缝无损检测培训、船舶钳工、焊工培训、船体制图、手工放样实训、船体生产设计实训、船舶装配实训等,这部分实训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船体生产设计、放样、成型加工、装配以及检验岗位能力有更加具体的认识,并在实训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3.构建渗透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教学尤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努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渗透教育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分别是:①身心素质: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积极的态度,拥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在制造一线奋斗的准备。②职业素质:善于跟他人合作,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抱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求实创新,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造船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③人文素质: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科学文明,懂礼貌,知荣辱,诚实守信,求真务实。④思想道德素质:秉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奉献精神,能够全心全意为振兴船舶工业做出努力。因此,只有把好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工作,让学生的职业素质达到船舶企业的要求,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以及更宽广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学校企业合作打造高素质师资力量

1.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想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采用培养、引进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施校企双向兼职、双导师制等举措,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德艺兼备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专任教师企业兼职制度。学校对教师联系企业挂职锻炼制定规划,每年下发任务书,明确教师企业兼职的任务、内容和职责,在企业实践结束后,教师应写出个人实践报告,企业对教师做出鉴定,系里进行考评。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期间,主动参与船体生产设计、船舶生产组织管理,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船舶建造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等技术服务,促进专任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参加高职教育研讨、参与船舶企业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其专业建设的把握掌控能力,带领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承担船舶制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工作;引进与培养骨干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技术培训等具体措施,使骨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专业建设、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2.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在校教师,校方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不过,在考核方面应同校内的专任教师区别开来。对于外部兼职的教师可以侧重于他们的实践能力,可以考虑聘请在船厂参与生产的技术专家。校方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来给兼职教师支付工资和课时津贴,充分体现他们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所做出的贡献,还可以从船舶企业一线聘请资深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学术演讲。

四、结语

船员技工培训篇10

20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2010年修订的STCW78/10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国内法规都要求有关航海培训机构通过运用科学规范、公平公正、高效便民的技能培训模式,使船员在实践上真正达到适任要求,从而确保船舶航行的安全。与旧法规相比,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等最新国内外法规对驾驶人员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船舶操纵学科为例,对于下列项目:船速与载重量等内部因素对操纵性能的影响、风流等外部因素对操纵性能的影响、进港时的减速过程、船舶交通管理区域的船舶操纵、大风浪中的船舶操纵、碰撞与搁浅等应急操纵、锚泊作业以及靠离码头操纵等,驾驶人员必须从“仿真培训或实践培训”中获取海事主管机关认可的实践能力。[1]2011年6月,中国海事服务中心受交通运输部的委托在洛阳召开船员考核模式改革专家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现行的船员考核模式对于切实提高船员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必须立即实施改革。于是该中心决定:从2012年起,逐步推广基于计算机仿真的多媒体考核方式。由于船员在上岗前必须首先参加海事主管机关组织的船员适任考试,为了适应将来新的考核模式,航海教育机构必须着手对船员开展计算机仿真航海实践培训。

2实船、模拟器与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的比较

2.1实船培训存在的缺陷

实船培训是培养船员专业技能的最佳方式,它还能培养船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心理素质。但问题是:(1)实船培训面临着安全风险大、租船难、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2)消耗能源并排放污染,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时代要求。[2]

2.2模拟器培训存在的缺陷

虽然模拟器能够仿真各种典型通航环境和船舶,从而能确保培训的质量。但问题是:(1)硬件配备需要投入巨额资金;(2)模拟器建设涉及知识产权与专利问题,软件与模型各自封闭;(3)模拟器培训所能容纳的船员数量有限,培训效率低。

2.3计算机仿真培训的优势

提高船员技能的最佳方法是:让船员处于与船员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环境之下,并设置类似实际工作可能碰到的问题,培养船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模式恰能提供水上实践的真实操作环境,能让船员获得与实际情况几乎一致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有利于培训的逼真性、针对性;其次,伴随着航海科技的快速发展,驾驶人员对船舶发出的指令都将通过电脑操作来实现,而不再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因此它代表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需求。

3计算机多媒体航海场景的创建

3.1计算机多媒体航海场景的创建思路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多媒体航海场景:增设二维动画场景、三维动画场景、(声响信号的)音频、视频、号灯与号型动画等表现媒体,运用这些媒体制作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知识单元,包括“操控船舶”的训练单元。计算机提供虚拟船舶、电子水道图、航行环境等实景演示,船员通过键盘鼠标操作场景中的有关对象,从而实现人机双向交互。也可运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参加远程培训。[3]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创建具有全功能仿真的二维及三维立体可视化软件系统界面。船员通过键盘与鼠标操作便可获得以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呈现的航海场景,尤其可获得与实船操控功能几乎相同的仿真操作机会(在计算机上“开船”),实现真正意义上计算机仿真船员培训模式。

3.2平面与立体动画实践场景的设计

①平面动画实践场景设计:例如由计算机动画表现出船舶在电子海图上有四种走法,船员凭借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各种走船方法的利弊,点击鼠标选出正确选项;又如在某一水域的电子海图上划出四块区域,让船员根据地理地貌物标等特征识别哪一块是锚地。[4]②立体动画场景设计:例如计算机演示动画(如图1)“一船横越另一顺航道船前方”,要求船员判断两船会遇时的避让行动是否正确,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③有关号灯号型动画的场景设计(如图1):点击电脑上的有关提示窗口,将显示号灯与号型图片,要求船员据此判断是何种类型的船舶,如屏上显示一个圆柱形的号型,应该判断出是“限于吃水的船舶”。

3.3有关音频与视频实践场景的设计

音频:通过操作电脑屏幕上的按键图标倾听“汽笛”,如”五声短而急、一长一短一长一短声、一长声、三短声”,按先后顺序作出判断,答案分别是“怀疑与警告你的意图和行动、同意你船追越我船、周围船舶请注意、我船正在向后推进”。[5]视频:录制典型地段视频,主要用于对船员在主要、重点和险要航段上的培训,掌握本航段的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如:播放水面开阔、两山对峙的三峡库区,船员通过观看航段地貌,自然推导出“容易起雾且峡谷风大”的气象特征。录制典型的通航场景视频,用于培养船员的航路选择和操船避让技能。

4智能化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的创建构想

(1)现行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的局限性现行体系主观性较强,不同的教员对同一个船员的评价结果存在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因此在对船员进行培训效果检测时,对船员的知识、技能和操作的掌握程度不能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公正评判[6](2)创建的技术路线首先改进能模拟人类判断力的计算机软件,然后让计算机把船员的操作指令、次数、时间和效果与机内预先设置的评价标准相对照,从而自动记录和评分。(3)创建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标准答案)(1)创立航海领域的知识库、创建能获取并运用该知识库的机构;构建符合国家海事局培训要求的、符合航行规则要求的、符合船员通常做法要求的、符合船舶通航环境要求的并经计算机优化了的船舶操作方案的数学模型,从而得以作出智能化评价标准;(2)以评价标准为依据构建数据库子系统,即具有模仿专家思维功能的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4)运用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在航海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易定性分析而难用量化数据表达,为此应采用模糊数学集合理论,依据船员培训时被计算机录入的各种表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评价值。即以最优表现为基准值1,稍差的为0.99;各种表现依据欠优的程度得到相应的评价值,从而建立表现与评价值之间的隶属度函数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展开计算,最后得出船员的培训成绩。(5)智能化船员培训效果检测体系设计:由图2可见:综合运用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把船员实操步骤及结果与航海智能化专家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比较,运用智能化模糊综合评价技术得出船员培训效果的实际评分。(6)智能化培训评价体系典型案例剖析以考题“丹徒水道航路的确定”为例(如图3),测评船员在江苏定线制水域的走船技术。深水航道宽度为500m,两侧界限分别用左侧标(黑浮)、右侧标(红浮)标示,在深水航道内设置了上、下行通航分道和分隔带,分别占航道宽度的五分之二、五分之二、五分之一。计算机根据船员所摆船位的合适程度打分。如果能把船位控制在靠黑浮一侧200m宽的分道内的最合适位置,以距黑浮100m处得满分,99m处得99分,依次类推,0m处得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