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05 17:56:06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教育 新价值 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新价值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常用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1.明确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5.讨论操作的结果。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必须突出重点。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幼儿数学教学的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这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在幼儿中、后期的数学教学中引导幼儿运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两种促进幼儿初步推理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希望出版社,2001,8.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2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充满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为。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也需要立足于幼儿发展的情况,让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对于幼儿而言动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可以帮助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本文主要是从幼儿数学教师的视角出发,分析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研究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让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学;数学教育;生活化;有效途径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老师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年龄问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无法理解,主要依靠直观感受来认识和学习知识。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数学教学而言,老师应该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让幼儿在各种生活化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一生教育的起点,也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的数学教育过程中,老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可以把数学知识简单化和形象化,让幼儿更容易学习知识。幼儿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实行教育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幼儿和老师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下,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各种趣味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入门的基础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幼儿园数学的课堂教学里面,数学老师可以让幼儿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调动幼儿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学习效果。例如,数学老师在教授幼儿学生比较数字大小的时候,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表示成各种形象的事物,如一颗糖果、两枚鸡蛋等,这样形象的表达,可以让幼儿学生很好地理解大小概念。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幼儿可以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还能够加强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的发展以及逻辑能力的形成。

2.丰富幼儿的认知和思考的能力

幼儿园的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还较弱,对于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还是处于较为低级的直接感知阶段。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又是非常抽象的逻辑运算,因此对于幼儿学生而言,各种具体化、生活化的场景教学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长短数学概念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几张凳子并排在一起和单独放一张凳子,让幼儿学生尝试坐在凳子上感受两者的区别,从而能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幼儿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获得知识,这对于掌握数学知识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对于幼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让幼儿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无论是对幼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还是对于幼儿园的教学老师而言都是有极大的帮助。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对于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数学教学老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帮助幼儿学习入门的基础数学知识。因此,就如何更好地让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1.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前苏联教育学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和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对于幼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而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贴近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教版幼儿园教学内容《高矮》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可以有多种的教学方法选择。首先,老师可以请几位幼儿学生站在课堂面前,然后请下面在座的学生给这三位同学按身高的高矮秩序进行排位置。这样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来,也能够让学生对于高矮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其次,数学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室中已有的教学器材让幼儿学生来学习。例如,数学老师可以先选取一块黑板檫,让幼儿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比这个长的东西,再找一找比这个短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幼儿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也可以增强他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力。最后,在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中,都可以联系起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完成课外游戏后,需要全体的幼儿学生收拾游戏玩具,可以发展学生的分类能力;中午进行午餐的时候,可以请幼儿学生分发餐具,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数一数有多少位学生,需要如何分发等等。对于幼儿的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周围的生活事物,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2.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在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教学中,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也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当考虑教学内容情况与幼儿学生特点,选择能够被幼儿学生认同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学生有所收获。例如,在苏教版幼儿教材《认识简单数字》内容讲授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幼儿学生活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可以让幼儿学生认识数字,然后安排游戏活动进行认识数字。比如,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数字2,就需要两位学生站起来;写上数字6,也就相应需要六位学生站起来。这样一种富有趣味轻松简单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幼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数学老师还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形式,让幼儿学生来学习较为难一点的数学知识。对于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老师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时刻注意幼儿学生的学习情况,密切关注幼儿学生们的情况。在合作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每一个幼儿学生都需要和其他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可以使得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更有利于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幼儿学生的发展。

3.生活化教学情景的创设

在进行幼儿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在苏教版幼儿教材《认识水果》章节内容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准备一些苹果和香蕉,让幼儿认识水果和平分水果。首先,数学老师拿出苹果和香蕉,让幼儿学生观察苹果、香蕉的颜色、形状和闻一闻气味;然后,老师可以请幼儿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并说一说苹果和香蕉的区别;接着,让幼儿学生数一数班级有几位同学和教室里有多少数量的水果;最后,老师引导幼儿学生进行水果的平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幼儿教材《认识数字》这一内容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联系幼儿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回忆说出家庭住址门牌号码、数一数家庭成员人数和量一量自己鞋子的尺码等等。这样的数学教学情境,通过数字的联系可以充分地激发幼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能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再者,数学老师还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如“小课堂”,事先准备一些白纸、铅笔和橡皮,让学生来平均分发这些学习工具,这样能够让学生增强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认识。通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幼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就会越来越感兴趣,也可以将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好。

4.充分利用n外生活环境

对于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仅需要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贯彻和执行,在幼儿学生的课外生活中也需要家长很好地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教育。数学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数学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也需要应用于生活。因此,家长在幼儿学生的课外生活中也需要多引导,例如带孩子逛超市进行购物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列清单、计算每一项花费多少钱,看看最后需要付多少金额。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幼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很好锻炼幼儿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在课外生活中,数学老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数学实践任务,让幼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进行实际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感受,提高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数学老师在讲解完苏教版幼儿教材《重量单位》后,可以让幼儿学生在周末进行生活体验。看看1kg大米和20kg食用油之间的区别,充分感知不同重量单位的大小差别。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可以帮助幼儿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

总之,对于现在提出的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幼儿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因为这种教学理念是根据幼儿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提出来的,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对于幼儿园的学生而言是具有相当作用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老师,我认为想要实践好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首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需要实现生活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应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来进行相关教学;最后,还需要家庭与学校良好配合,让幼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综上所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王翠英.浅谈幼儿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23):317-318.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生活化 情景教育 兴趣培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枯燥的教育方式往往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根据新《纲领》精神,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开始尝试以将数学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数学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数学教学看似独立,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幼儿数学教育更加需要与生活相结合,以幼儿的生活为主体,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数学的认识程度所出发,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和游戏,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想象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贴近现实、十分自然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1.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内容,为幼儿模拟出一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超市的样子,并且把每种商品设定为5元钱一件。然后分别发给每个幼儿面值不同的纸币,让幼儿学习怎样通过组合不同的纸币购买商品。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分别使用了哪些纸币。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思维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帮助幼儿识别纸币,最终达到使幼儿学会组合纸币的目标。从而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利用区角活动游戏配合幼儿数学教育,让幼儿通过对某些材料的操作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幼儿坐在各自座位上时,教师可以借机让幼儿数出第一排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头,并一起数出6个小朋友。之后,教师取出5个苹果,问:“把5个苹果分给6个小朋友,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呢?”幼儿会齐声回答:“少一个。”接下来,教师可以让每排负责发苹果的小朋友根据每排的人数领取相对应的苹果,并放到每位小朋友的盘子里。用这种“发苹果”的方法使幼儿在脑中形成算数和对比的数学能力,在提供给幼儿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数量少的物品,再提供数量多的物品,供幼儿进行分辨,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和魅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吃水果的时候用水果的形状启发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有的幼儿喜欢吃整个橙子而不喜欢吃切开的橙子,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两个半球形的橙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橙子,使幼儿在吃橙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球形、半球形”的认识,这种方法比专门教授形状更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桌椅、门窗的形状;在吃饭时观察饭碗、勺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引导幼儿认识形状,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一定就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3.在生活中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配合教学活动,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发现数学的情境,让幼儿运用学到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橱,或者在与家长共同到超市购物时,运用学到的简单加减法计算购买商品的价钱。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互动,幼儿能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生活化,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对数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强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时,目的不仅是让幼儿学会认识纸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自己认识到十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引导幼儿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探索意识。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分别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等,同时准备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幼儿在选择完物品之后结账,比如一件玩具是6元,教师付给幼儿10元,应该找回多少呢?由此启发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并可以趁机提示他“10-6=?”幼儿会及时反应过来:“等于4。”于是他拿出四张1元的纸币找给顾客。这种玩游戏的方法不仅让幼儿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幼儿生活的经验,懂得在超市中购物的每个环节,培养了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幼儿生活,把握幼儿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一种情感唤醒和认识的动力,因此,只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醒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往往会发现幼儿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吃饭时,幼儿会关心其他人碗中的食物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样多;在玩投球游戏时,会关心其他人是否比自己投的更远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生活包含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够清楚地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放大,使幼儿近距离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和做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幼儿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获得知识,从各方面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等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新时代的幼儿数学教育提倡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营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

[2]张莉.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07(02).

[3]徐海晶.幼儿数学教育刍议[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数学教育 幼儿 智力开发 游戏法 操作法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以往独立存在的数学领域纳入到科学领域之中,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对自然界的探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转变: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际意义为主的学习的重大变革。那么如何探求适合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数学活动,是当前幼儿数学教育领域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主要教育活动之一。智力是幼儿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在以认数、计算开始到掌握运算法则,从认识形体到了解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掌握数学概学概念到具体运算技能,都应十分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通过这些认知过程,发展幼儿思维的自觉性与有意性。

幼儿的数学教育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一、游戏法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纲要》十分强调游戏对于幼儿的作用,它是幼儿的生命,可是如果老师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游戏氛围和环境,又怎样能调动起幼儿自主学习的资源?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去体验快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命赋予的活力和乐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幼儿在孩童时期就能感受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苏联教育家普鲁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幼儿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量概念,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幼儿的观察力极其敏锐,但其目的性差,不深入,不持久,缺少有效观察的方法。幼儿的形象记忆强于抽象记忆,无意记忆力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形成,但记忆的精确性差。幼儿的想象力以无意想象为主,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上升为创造性思维。根据这些特点,教师通过一系列数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综合能力的基础训练。

在应用游戏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克服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实践证明,玩是儿童进行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注重“上课”、不爱“玩”的孩子上小学后成绩不一定好,而喜欢“玩耍”的孩子上小学后多数发言积极,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智力发展水平较高。

2.游戏设计不宜单一,缺少幼儿独立思考成分。如幼儿在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可组织进行拆拼游戏。先让幼儿将一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再用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之后,让幼儿想一想,拼一拼,四个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什么图形?用八个三角形又可拼成什么图形?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操作法

操作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幼儿爱动手、喜欢活动的特点,给幼儿提供小玩具、游戏棒等东西,让幼儿做集合、分类、排序等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获取数学知识。操作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示范性操作、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此外还有巩固性操作、个人操作、集体操作、实物操作、抽象操作等。这些操作方法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幼儿接受能力,灵活掌握运用。如早晨活动时,可让幼儿清点人数。先数小组人数,再数全班人数;开始时一个一个地数,然后两个两个地数。通过让幼儿收发餐具、碗勺等活动,渗透“多与少”“一样多”“平均分”等概念和对应思想。玩积木时,可让幼儿按积木块的形状大小进行归类,渗透物体“形”的概念,培养幼儿初步的综合归纳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会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提高。

在使用教具和学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具应是幼儿所熟悉的,不宜采用趣味性太强或陌生的教具,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达不到操作教学的目的。同时,也应注意教具的安全性,以防幼儿吞咽或戳伤。

二是教具必须多样化,但也并非数量越多越好。如在认识数字“4”时,只提供4个红皮球,幼儿可能出现认为“4”只代表4个红皮球的片面认识。因此,教学时应提供适当种类和数量的教具,如提供4朵红花、4朵白花、4张桌子、4把椅子、4只小狗、拍四下手,学小猫叫四声、学小兔跳四下等,使幼儿充分理解“4”所代表的抽象含义。

三是教具使用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适当减少,使其思维脱离对直观事物的依赖,促使其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思考操作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有趣化,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生理特征,用自身的教育热情和情绪去感染带动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产生对数学的情趣,幼儿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迁移,终身受益,让孩子一生对数学的情感有极大的影响效应,正如《纲要》中指出那样,“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薛丽花;游戏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吉林教育

[2]刘加英;让幼儿学数学更加生活化[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3]孙臻;如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教学的效果[J];科教文汇(中旬刊)

[4]王金娥;蒙台梭利教育对幼儿数学思维养成的延续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5

【关键词】浅谈 幼儿教育 教学

数学作为描述和解释对物质存在的方式,反映了物质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它能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领悟建立在人脑的抽象关系,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为什么说幼儿教育不能离开数学教育?结合现代教育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幼儿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

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能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能比较简单的掌握一些集合、对应、统计、符号等知识,为数学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

在数学教育时间中必须层层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分解成可以再一次教学活动中实现所需的目标,必须通过认识,操作技能,材料运用与数学结合在一起,不同年龄的幼儿用不同的游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幼儿的数学教育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应用知识,以前的教学是总法、演示、讲解大多有教师操作,现在应该让幼儿自己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教师应该把时间交给幼儿,让幼儿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发现新的知识。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园长;教师素质;期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29-04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是幼儿园高品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幼儿园一切先进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者。考察幼儿园园长对教师素质的期望可以为幼儿园教师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按比例随机抽取深圳和珠海两个城市九个城区中的483名幼儿园园长,其中86.5%的园长来自民办幼儿园,4%的园长来自公立企业单位附属幼儿园,9.5%的园长来自公立事业单位附属幼儿园。调查分别考察了园长对教师专业技能、特长、相关素质、教育观念、学历以及受教育年限等方面的期望。

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每个问题提供若干选项,包括开放式选项“其他”,由样本园长根据自己的认识在选项中进行多项选择或在“其他”选项中填写内容。

二、调查结果

(一)园长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期望

教师的专业技能就是教师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幼儿园教师需具备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创设安全、卫生、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和制订教育计划的技能;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指导和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技能;观察、记录、测查和评价幼儿发展的技能;参与幼儿园管理和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等等。

调查显示。大多数园长都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教育技能分别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技能、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认同率分别为88.5%、87.8%、85.5%;而对于科研能力,舞蹈、戏剧、文学创编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以及教具功能认识制作技能重要性的认同人数都不足30%。少数园长重视组织各种大型活动的能力(12.4%)、文字能力(5.3%)。

设计教学活动的技能、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需的技能。这些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日常工作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以及幼儿在园的收获。因此,这些基本的日常教育教学技能深受大多数园长重视。同时,数据显示,多数园长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是很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幼儿园园长还缺乏持续发展的意识。

对幼儿园教师而言,教育教学不仅需要学前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些与日常工作相关的能力。如英语、音乐等方面的能力。就教师的这类能力对样本园长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最希望教师具备英语方面的特长,其次是音乐舞蹈特长(见表1)。

相对英语等特长而言,园长们不太重视科研能力和文字总结能力,其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园长希望教师能够承担英语教学任务,或者是在英语教师教学时,带班教师能够从旁辅导。第二,不少园长表示,在科研方面,除了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难以掌握之外,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还要受到文献、时间、精力、经费等条件的限制。

(二)园长对教师职业相关素质的期望

教师除需具备专业理论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一些其他素质。

由表2可见,多数园长认为幼儿园教师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其次分别是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园长认为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合作意识都很重要;二是教师的这些素质还有待提高。园长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素质,是因为实际表现更为直接地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家长对幼儿园的评价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影响到幼儿园的生源。

(三)园长对教师所持教育观念的期望

所谓教育观念,就是对教育总的观点和看法。其中儿童观和教学观是核心内容。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其教育行为,又通过教育行为得以体现。考察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够反观其教育观念,而转变教育观念又能改善其教育行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合理、进步的教育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行为。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上,并未将其落实到教育行为上,出现了说是说、做是做,会说不会做的现象。园长的评价是影响教师教育观念及其能力发展,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了解园长对教师所持教育观念的态度非常必要。

1 儿童观

儿童观是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是一个需要照顾关心的个体,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生存权、发展权。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儿童,尊重其人格、独特需要及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就“当教师不满幼儿园管理致使心情不好怎么办”这一问题调查发现,不足1%的园长认为教师可以向家长发脾气,没有园长希望教师向幼儿发脾气。此外,有63.9%的园长认为“幼儿园有必要将幼儿厕所按性别进行区分”,这反映出多数园长都认识到尊重儿童人格的必要。

调查还发现,很少有园长重视有特殊情况的儿童的需要。对于“如果有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幼儿来幼儿园报名,不会说、听不懂中国话,而且要求幼儿园为其单独开伙食”这一问题,54.2%的园长表示会给他推荐更合适的幼儿园,32.4%的园长表示会接纳,8.2%的园长表示会委婉拒绝。事实上,多数园长采取推荐更合适幼儿园的方式其实是委婉拒绝,真正能够接纳特殊情况儿童的园长只占极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怕麻烦。为了避免麻烦,不少园长认为幼儿园或教师可以选择拒绝有特殊情况的儿童。应该说,向特殊情况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不可避免会耗费不少人力物力,但选择拒绝无疑是置特殊情况儿童的受教育权于不顾,拒绝特殊情况儿童实际上也错过了向普通儿童进行爱心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的良好机会。调查发现,有些园长虽然在思想上认识到提供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却在实际的教育行为中不愿履行对特珠情况儿童教育的义务。实际上这正是不少园长忽视特殊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表现。

众所周知,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在他原有的水平上有听发展,而不是优差均一。对于“教材中含有认识蔬菜的内容,班级中一半幼儿在家中认识了这些蔬菜,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58.2%的园长认为教师应该实施该教学内容,以便不懂的幼儿能够学到这些内容;20.3%的园长认为教师应该只教不会的幼儿;1.5%的园长认为教师应该让不

会的幼儿问家长;不足1%的园长认为应该删除这部分内容。对于“当班级里幼儿语言发展差异较大时,如果教师使用分组教学,应当按什么标准分组”这一问题。38.4%的园长认为教师应该以好带差分组:35.4%的园长认为教师应该根据能力分组;26.8%的园长认为应根据兴趣分组;20.3%的园长认为可以随机分组。这表明,目前幼儿园园长对因人施教这一理念的认识不太统一。在教育行为上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儿童个体差异问题,多数园长认为教师应该照顾差的、发展慢的幼儿,而往往忽视了那些发展快的幼儿。当然,在大容量的班级中完全做到因人施教确实存在一定难度,这就更要求教师具备高素质,及时发现幼儿的差异,并使用恰当的方法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

2 教学观

教学观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是教师确立目标,制订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计划,达到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对于如何安排和落实教学计划,82.4%的园长希望教师自己制订教学计划,因为那样可能更适合孩子;8.8%的园长则赞成教师采用现成的教学计划,因为那样可能既科学又省时省力:77.5%的园长认为教师需要制订一个独特的、结构完善的年度教学计划;13.6%的园长则认为不需要制订长期教学计划。在教师实施教学计划过程中,如果发现“班级里三分之一的幼儿对原订计划不感兴趣”时,75.3%的园长希望教师想办法使不感兴趣的幼儿产生兴趣,而26.8%的园长则希望教师改变计划,重新选定一项所有儿童都感兴趣的内容。众所周知,教学要有计划性和准备性,但又不能刻板地照搬教学计划。调查显示。多数园长希望教师能够制订适合孩子的教学计划,并希望教师能够坚持实施这一计划。当计划与一部分幼儿的需要产生矛盾时,园长们希望教师能够通过其他方式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要研究课程,将课程建立在研究幼儿的基础之上,而且要能够灵活地根据当前教育情境来调整课程或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教育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半数以上的园长希望教师能发掘儿童的潜力,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增长知识。在“进行数的教学”时,85.1%的园长希望教师能使用激励幼儿探索的教学方法,14.5%的园长希望教师使用示范的方法,13.7%的园长则希望教师使用讲解的方法;在“进行折飞机教学”时,57.5%的园长希望让幼儿自主探索,44.4%的园长则希望教师示范,只有11.9%的园长希望教师使用讲解的方法;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62.6%的园长希望教师先让幼儿想象再进行讲解,27.2%的园长希望教师不讲解让幼儿自己展开想象,18.7%的园长希望教师先讲解再让幼儿想象,只有2.3%的园长希望教师用讲解的方法。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园长希望教师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当然,还有不少园长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比如,在回答“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对识字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快速认识很多字,希望幼儿园能教孩子认字,这时教师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时,44%的园长认为教师应该开展识字教学,只有25.5%的园长认为教师应该告诉家长幼儿不宜大量识字的道理。

(四)园长对教师学历的期望

20世纪末。随着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我国师范教育开始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各幼儿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为专科,或与高师合并升格为专科或本科。招生由原来的初中毕业上三年幼儿师范学校转变为高中毕业后上四年本科幼儿师范学院。教师学历已经成为评估幼儿园等级以及收费的重要指标。

调查显示,目前幼教界对教师的需求仍以专科为主。60%以上的幼儿园都希望引进具有大专学历的幼儿园教师,74.6%的园长希望带班教师最好是大专学历,只有17%的园长希望带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在被调查的483名幼儿园园长中,有87.9%的园长认为幼儿园教师最好接受过3-4年的专业教育,这也比较符合园长对教师学历的要求。当前大专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更受欢迎的原因如下。

首先,从幼教年龄和受教育水平两个因素考虑,大多数园长认为幼儿园教师在职前最好接受3-4年的教育,这恰恰就是专科和本科的教育年限。其次,可能是出于对工资待遇与工作胜任度的考虑,园长更倾向于选择专科学历的教师,而非本科学历的教师。调查发现,多数园长认为本科学历的教师每月收入至少要比专科层次的教师高出500元,同时,他们认为大专学历目前足以胜任幼儿教育的日常工作,没必要用较高工资聘用更高学历的教师。此外,在不少幼儿园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比率还较小,在与其他学历教师合作时还存在一定的不和谐,这使园长感觉难以管理。

三、给园长的意见和建议

综观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当前幼儿园园长具有下列倾向:比较重视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技能,重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但忽视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计划,而对于教师要根据儿童兴趣和需要随时调整课程内容的意识不够强;重视课堂教学,但忽视教学的情境性;忽视个体差异,缺乏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所以,我们希望园长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正确认识幼儿学习的性质和特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重视教师理论素养、研究意识及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成长。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可以使教师在多变的教学情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师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可能进行深入反思,发现具有价值的教育生长点,才能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园长应该注重教师科研理论的学习,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思维方式,从而辩证、系统、动态地来看待幼儿发展。

(二)更新知识,正确认识学前儿童学习的性质,减少教育要求的强制性,增强教育的随机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同时取决于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㈨因此,强加的学习是无效的。学前儿童的学习是非义务的,幼儿园的课程具有非义务性。所以,当面临儿童和教材之间的冲突时,园长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儿童本身,是儿童的兴趣、需要,然后再考虑教材所载知识对于儿童的价值,不能要求教师照搬教材内容,更不能认为忽略教材就是教师的失职。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数学;思维;动手操作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变化,不被时代所抛弃,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数学,才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

幼儿阶段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有效的途径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纲要的目标中能看出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要从生活和教学两方面进行。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让幼儿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若智能训练目的是在于形成智力,而不在于记忆许多事,在于培养明智的探索者,那么,传统教育显然具有严重的缺陷。”他认为儿童学习绝非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学习,正如他们学游泳,不只是坐在看台上观察水中的成人游泳,而必须跳入水中去游才可以。幼儿数学操作的内容较多,让幼儿多进行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团体精神,达到轻松乐学的氛围。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应适时营造合作操作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应从生活出发,帮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作为教师要刻意引导幼儿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数学的应用,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他的实际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大人给他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三、在幼儿年龄阶段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就是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体验中各种事物的数、量、形、空间和时间等特征,但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数学的学习和认知的发展阶段能力也是不同的。中班的幼儿在小班学习数学的基础上,会手口一致点数并输出总数,会按照大人的要求取放相应数量的物体,浅浅地开始认识认识数字之间的关系,到了大班,数概念初步发展,能不完全依靠直觉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加减运算。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所以,他们对物体数量特征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所接触的数学教育内容是否合适幼儿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在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条件下进行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

四、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机会以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1、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中教育内容都包括了数学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加入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2、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游戏和玩耍中度过,因此在游戏中渗透数学学习内容,能够巩固数学学习。3、在教学中,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幼儿在眼睛看、耳朵听、小手动、嘴巴说中进行数学学习,这样一来,幼儿对知识有了深刻的感知,更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4、幼儿学习数学要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各种关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际上也说明了事物间的各种关系,但幼儿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通常要从具体的事物中认识和感知他们的数形成数概念。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带领幼儿动手操作图形、图片、食物等来感知数学,幼儿通过对形状、颜色、大小等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了幼儿的直觉的思维能力。5、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和生活中包含着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只要我们多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实际去认真发掘,我们就能找到与幼儿数学活动有着某些联系的知识点和教学基本素材了。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8

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要能够引导幼儿从材料的操作中、从其自身的游戏行为中感知数学知识点并尝试在生活中延伸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需要教师具备无论在正式教学环境还是日常活动情境中均能启发幼儿建立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之间联系的相关智慧。〔4〕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缺少对幼儿主体认知发展规律的研究,表现出试图推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超前意识”,比如,活动设计中随意拔高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前让幼儿学习还没有认知经验的数学概念;单次活动中有多个新的数学概念同时出现等。这些看似超前的活动设计,事实上是扼杀了幼儿逐步感知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的机会。有正确数学活动设计理念的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关注幼儿活动,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动机,通过选择、整合和提升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琐事”来构建课程的内容,〔5〕多预设一些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探索的操作环节,向幼儿提供充分认知数学现象和规律的机会。

二、活动指导方面: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实际需求,重视生成

对数学活动的预设固然是重要的,但也要关注活动生成。因为幼儿的数学认知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幼儿个体在数学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的潜力、经验、能力、兴趣和需要。由此,教师在指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顺应幼儿的数学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幼儿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仔细观察并及时根据幼儿的探索发现和发展需要,对不同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作出不同的反馈和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生成点,善于将这些生成点转化为新的活动内容,以调整预设中的不合理之处。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教育目的。但在一些数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引导仍带有强制性———不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仍然按照自己固有模式和预设思路进行教学。比如,在一次大班的非标准测量学习活动中,教师预设用一根竹杆来量“房子”的高低。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尝试运用了其他工具进行测量且兴趣盎然,教师却不予采纳,坚持要求幼儿用预设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强制性教育行为,可能使幼儿在这次活动中失去了探索学习非标准测量和用数量表征的极好时机,还可能令幼儿丧失了继续探索数学现象的兴趣以及运用不同数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随时关注幼儿的想法,能及时调整预设活动方式,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在与同伴的讨论和比较中尝试判断、分析测量工具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等,那么,幼儿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将远远大于教师的预期。

三、活动评价方面:关注幼儿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反思力度

幼儿个体之间对知识的反应能力、接受能力及掌握程度等存在差异性。这可能是幼儿自身认知发展阶段性问题,也有可能是家庭教育问题或受其他因素影响。教师在数学活动评价中,应关注幼儿个体发展水平,发挥评价对每个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关注幼儿个体,引发其学习兴趣目前的幼儿数学教育仍存在活动评价行为简单化的倾向,不论幼儿的认知程度如何、幼儿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了学习目标,部分教师都一概以“棒、棒、你真棒”或直接否定等“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评价。而较少关注幼儿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概念的认知变化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过程和数学经验水平的提高过程。还有些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评价依据的是活动最后结果,这是比较简便直观的方法,对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这种评价方式更多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所达到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策略水平,也无法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又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太多促进意义。幼儿个体的数学认知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关注不同幼儿的数学发展状况,顺应幼儿的数学认知规律,耐心等待他们从最初并不连贯的一些概念和技能中,逐步相互联结形成对数学知识较完整的理解。让幼儿通过不断体验去感知、表达其所获得的数学经验。因为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得数学的相关知识,更要引发幼儿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幼儿发展过程,促进活动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数学教育中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水平并及时调整课程进展状况;引导幼儿不断接近预定目标;激励幼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每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评价也为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近年来,新的评价方式已逐渐走向多元———从目标取向的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主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带给教师的应该是理念的更新和评价方式的改变。在数学教育评价中,教师应该从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其整个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自觉提高对幼儿个体数学发展的研究水平和数学课程构建能力。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9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幼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02-01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因而作为数学教育的最本源、初步的幼儿数学教育采用生活化模式能够更为直观、具体实行。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才能使幼儿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数学的神奇,因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动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和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可以紧密联系幼儿生活来开展教学,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激发兴趣,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教师要有效运用生活化数学教学,就要让幼儿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体现。因此,我们要合理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寻找出具体的数学现象。

(一)从自身开始,寻找数学现象

幼儿在上学之前对自己的各个部位有所认识,当我们教儿歌“一个青蛙两只眼睛四条腿,二个青蛙四只眼睛八条腿”时,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和确定自己的身体部位构造,如把眼睛、鼻子、耳朵、手、脚、手指、脚趾等部位列表制卡,让他们对应填上相应的数字;再继而把他们身上穿的上衣、裤子、鞋等物品列表上让他们填上数字。这样就可以让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上就跟数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通过填表发现以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自己的整体,在数字的填写时又融合了对应的关系。

(二)观察生活,寻找数学现象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深入到熟悉的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数学现象,如服饰和家居用品的颜色、图案,物体的多少、大小、远近、高矮、形状等。例如在“数字住进我的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给幼儿回家观察家里的物品那些存在数字,然后进行归类、整理。我们的小朋友可以在日历、时钟、电脑键盘、遥控器、手机、洗衣机、电饭煲等物品找出数字现象,然后引导他们说出在不同物品数字的含义和作用,从而让幼儿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去获取新的经验,并且领略到数字的有趣和重要的作用。

(三)体验生活,从抽象过渡具体

幼儿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有着高昂的兴奋点和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允许幼儿把自己观察的与数字相似的物品说出来,与同伴分享,发散思维和拓宽认识途径引发幼儿的“寻找数字”游戏。如有的幼儿发现同伴的两只眼睛连起来就是“8”;有的幼儿发现自己吃的早餐油条是“1”,鸡蛋是“0”,他吃了一根油条2个鸡蛋得了“100”分等。幼儿每天在生活中对数字都有新发现,不久就喜欢和数字做好朋友。

二、创设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幼儿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幼儿认识数学、接触数学,更要将数学回归到幼儿生活的世界中,即将数学教育融入幼儿生活情境中,将学习生活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幼儿亲自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以求幼儿体会数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和乐趣,培养良好和健康的数学学习观念。

(一)设置亲身体验生活事件,深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幼儿的数学教育存在于每一个活动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日常教学和生活拓展数学教育方式和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发现、快乐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思维上的锻炼,知识营养上的吸收。如在户外进行活动时,我们在组织幼儿排队时,可以教导孩子们自觉根据数学知识去按照身高的高矮去排序排位,这时候幼儿会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也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到自己比前面的同学“高”,比后面的同学“矮”,同时也认识和深刻感受了方位“前”和“后”。在队伍前进时调整方向时又需要用到“左”和“右”,在跑步时又可以感知速度“快”与“慢”的变化。又如在礼堂举行大型活动时,可以通过发票位的方式促使幼儿根据序数双重标准去寻找自己的座位,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让幼儿明确数字的功用,体验数学运用的快乐的神奇。

(二)运用熟悉材料,引导自主探索数学操作

教师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之中感受数学和学习数学,甚至自己主动去探索、运用数学,就能很好地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当然,在实质的教学操作中,我们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天性和心理,科学运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去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如要练习数学排序,我们可以组织幼儿把幼儿园玩具室的玩具车、超人、飞机、火车、推土机、大象、犀牛等按大小、重轻、高矮进行不同角度进行。幼儿就会一起合作把玩具按照教师要求去进行自主的探索,在比较和协商中进行最终确定。在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排序中会发现,不同的要求,玩具要在的位置有明显的不同,但按照一定数学法则都可以令到所有玩具整齐有序,如果没要求则杂乱无章。此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进行如动物、人物、机械等进行玩具分类等。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自觉运用数学的基本元素对生活中的熟悉物件进行“排兵布阵”,在玩的过程中逐步锻炼了思维,开发了智力。

(三)设置社会生活场景,体验数学的运用和乐趣

幼儿的天性是模仿,他们在拥有自己的童话世界的同时构筑一个社会世界。而这个世界场景往往就是成年人特别是父母的社会活动的映照。如幼儿平时玩的“做家家”,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好学和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分别扮演家庭中的“男主人”和“女主人”招呼客人,比如在“斟茶”时要根据年纪的大小顺序,在吃饭的时候分配餐具,食物运用配套对应,并且明确“一和许多”的关系。又如提供积木玩具,让幼儿感知盖房子正方体、三角形和圆柱体等各种材料,以及拼凑运用等。通过成年生活在幼儿数学课堂中的模拟化,不仅能增加他们的生活知识,提高学兴趣,也进一步进行了数的学习和实践。

总言而之,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要使数学教育为幼儿综合素质打好基础必须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性和心理接受具体进行,把握生活中的点滴,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数学教育素质化。

参考文献:

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认识篇10

一、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由于现 代社会信息的增大,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纲要》所规定的内容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学习《纲要》以外的知识。例如:学前班数学课本上只有简单的5以内的组成分解、加减法、序数及简单的形体内容。原来半年学完的课本,现在幼儿园只用几个活动就学完了,而且全都能领 会。再就是各年龄班存在着重复教学。如中班讲了5 以内的组成分解,到了大班还要学习5以内的组成分解,学前班也还得如此。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不但激发不了幼儿的求知欲,反而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 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 以内的数的认识。大 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 “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 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 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 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 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 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 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 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相邻数: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 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 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 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 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 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 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 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 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 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 料。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进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