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2-04 18:02:14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1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工作,严防农业行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我局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站办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二、全面落实农业行业安全防火防汛工作

1、加强宣传,提高安全防汛防火意识。一是对所有防汛成员及应急队员进行了防汛应急知识培训,邀请市消防大队专业人员为全局干部职工进行现场防火、灭火培训;二是积极开展汛期预警、安全撤离、增强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给全局干部职工敲响了防汛防火工作的警钟。

2、认真排查,彻底消除火灾安全隐患。在单位各站办自查的基础上,组织进行了拉网式的检查、排查。同时,立足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落实检查登记制度和复检回访制度,对排查出的隐患要造册登记,落实专人负责,限期整改、定期回访,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花费3万多元对农业农村局办公大楼安装防雷设施,撤除停车棚里电瓶车充电设施,有效的消除了火灾安全隐患。

3、值班责任到位。5月1日起,严格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坚守岗位,做好信息的收集统计工作,确保信息畅通,及时解决和应对复杂情况,以便领导能快速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安全度汛。

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一)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按照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部署,我局采取了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应免动物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加大动物疫情监测力度,开展免疫抗体、病原学监测,监测合格率100%,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程序,通过焚烧、深埋等措施处理病死畜禽99300头(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二)强化生猪屠宰监管

严格按照屠宰管理相关规定,与符合规定的生猪屠宰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切实把生猪入场和肉品出场安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并加强屠宰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做到了全年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年初以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对各生猪屠宰场生猪进场验收、屠宰流程规范、屠宰检疫检验、病害猪无害化处理、日常台账登记与管理、屠宰生产安全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和检查。要求各屠宰场要严把生猪入场、生猪屠宰、产品出场三道关口,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和规范操作,消除隐患。开展屠宰厂清查检查,关停私屠滥宰场所6个,目前基本杜绝私屠烂宰。加强畜禽的检疫和检验,确保了全市肉产品的卫生安全。

(三)强化农村能源安全监管

为落实监管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根据要求由乡镇沼气服务网点为沼气用户提供沼气技术指导和管护服务。沼气服务点与乡镇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并纳入年终考核评比内容,做到层层有安排,各级有落实,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沼气安全事故的发生。结合工作要求对沼气用户、养殖业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沼气安全使用水平。今年,对沼气池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对是否张贴安全生产标识,是否悬挂安全警示标志,是否摆放灭火器,是否建立安全生产制度,沼气灶具管道是否漏气,出料间盖板是否损坏,沼气管线布线不合理和管线老化以及管线压埋隐患进行重点排查,对检查中存在个别用户管线埋在地板砖下的不合理布线做法进行了现场教育,及时下达书面整改通知限期整改。

(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制定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整治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建立生产档案,入网登记信用档案登记507家企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完成试点追溯管理企业扫码入市。与各乡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17份,与农业生产企业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340份,不定期对重点企业如******(学生营养餐企业)生产经营监督检查,开展果蔬和猪牛瘦肉精速测3515批次,完成定量检测294批次,顺利圆满完成重大接待及节假日期间食用农产品和基地农产品检测工作,确保全市不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五)强化渔业安全监管

1.强化渔业执法力度。今年以来,渔政执法常态化开展渔政执法工作,开展渔政执法专项巡查68次,出动执法车辆68台次、执法人员348人次,悬挂宣传标语48条,发放宣传单5000张,张贴禁止毒鱼电鱼炸鱼公告150份,与沿河乡镇协作摸排电鱼人员,引导自行销毁电鱼工具,查处电鱼案件8起,扣缴涉案船只1艘,收缴各种电鱼工具18套,地笼125幅,拆除非法电鱼船18艘,立案查处2起毒鱼的违法案件,有效地打击了毒电鱼的违法行为。

3.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渔业生产投入品监管力度,确保水产品安全生产,我局针对我市渔业生产的自身特点,着重加强对鳗鱼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特别注重养鳗企业用药制度的完善,规范养殖行为,杜绝使用违禁药物,确保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六)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

1、认真规范兽用抗菌药和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工作。坚持开展饲料、兽用抗菌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强化监督管理。组织力量重新对全市兽药经营企业进行GSP认证验收,对2家兽药经营企业发出整改意见,进一步强化兽药经营企业监管,对全市30多家较大规模养殖场进行了巡查督导,对1家规模场在使用兽药记录不规范提出整改意见,加强对养殖环节违规使用兽用抗菌药物行为监管。

2、强化农资监管。出台《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扩大农资抽检范围,提高抽检密度,全年抽检农资105批次,有效防止不合格农资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农业执法工作重心下移,以是否经营假劣农资,未审定(登记)农资,标识标签不合格农资及禁、限用农资等为重点,对辖区内农资生产及网点实行拉网式检查,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保证农资市场监管不留盲区死角。出动执法车辆189台次、执法人员940人次,清查整治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农资经营企业286家,对农资违法行为立案查处10起,罚没金额3万余元,参与农资纠纷调解8起,挽回农民经济损失10多万元。

3、落实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对我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农药经营者实行颁证管理。进一步落实进货查验制度、进销货台账制度、禁销禁限用高毒农药制度、过期失效农药专柜销售制度等,通过各经营管理制度的落实,确保经营者做到守法经营,诚信经营。

四、强化宣传,提高全民农业生产安全意识

1、在单位悬挂了宣传标语,并组织了农业系统干部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和省里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安全生产法》和《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江西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

2、广泛宣传,强化培训。开展食品安全周宣传、放心农资下乡、送科技下乡、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开展了赣州市食安问计于民调查等活动,发放了各项宣传单1000份。举办农药知识专题培训班,开展安全科学用药培训12期培训1200人次。积极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宣传活动,发放了宣传资料10000余份,发放宣传光盘110盒,接受群众现场咨询3000多人次,并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对活动进行了报道,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普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渔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农业法律法规的认识,营造了专项整治活动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下一步打算。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 featur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rural industry in different stage of rural industry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coordinated theory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rural industry by stages ,regions and degrees ,discussed the coordinated road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rural industry for different stage of rural industry and different area of china.

关键词 农业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阶段性区域性

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工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是我国农村工农业关系的主要体现。但农村工业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两者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工业发展并不是总是对农业有利,认识到这一点,选择适宜的协调发展道路,发挥农村工农业之间的正关系,抑制负关系,对农村工农业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我们在广东东莞市,江苏无锡县,山东诸城市、苍山县,湖南双峰县,四川米易县等17个典型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地区、农村工业不同阶段的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特征,提出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道路。

1农村工业不同阶段农业与农村工业关系的特征

依据反映农村工业发展水平以及与农业关系特点的若干指标(如人均农村工业产值、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农业人口人均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等),根据17县农村工农业关系及全国总体状况,确立每个指标在各个阶段的范围,运用要素贡献率与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法,确立各项指标的权重,将我国农业与农村工业的关系划分为五个阶段:

1.1第一阶段为“农为主,工萌芽”阶段这时工业刚刚开始发展,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低于5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不足4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小于0.2,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小于10%。农村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的剩余资金、剩余劳力、剩余农产品和占用少量土地,对农业的竞争作用不明显,对农业的互补作用也不大。

1.2第二阶段为“农哺工,工起步”阶段工业开始发展且以外延型发展为主,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500—1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40—5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5—1.5,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2—0.4,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10—20%。农村工业发展占用较多的资金、土地和吸收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体现出农哺工的特征,这时工业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如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以工补农等)还较小。总体上看,劳力转移对农业利大于弊,而资金对农业的争夺对农业弊大于利。

1.3第三阶段为“工农业互争互利”阶段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3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7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1.5—3.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4—0.6,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20—50%。对农村资金、土地具有明显地竞争作用,但农村工业通过工资和以工补农对农业资金的返还已较为明显;劳动力的数量竞争开始出现,质量竞争较为明显化;体现出互争互利的特征。

1.4第四阶段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3000—1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为70—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3.0—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为0.6—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为50—80%。农村工业发展到具有补农的实力,但全面改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水平还未达到;农业劳动力在现有规模下出现局部不足或季节性紧张,农村工业占用土地较多,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分化,以工补农水平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好、农村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农业及粮食生产继续发展;相反,农业及粮食生产出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资金关系对农业相对有利,劳动力关系对农业相对不利;体现出工补农,农开始分化的特征。

1.5第五阶段为“工为主,农分化”阶段人均农村工业产值为10000—20000元,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的90%,农村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0,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大于1.0,乡镇企业工资占农民收入比重高于80%。农村工业已具备建农的实力,关键是政策的引导,或者以工建农、农村工业集中发展保护农田,农业规模化经营解决劳力不足和提高农业及粮食生产的效益,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或者工业发展不顾农业,大量占用农田,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弱化,农田抛荒、半抛荒,农业萎缩;体现出工为主,农分化的特征。

2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梯度推进理论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3

这次区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我区“十五”期间和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会前做了专题研究,今天的大会上,区委x书记、区政府x区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顾“十五”期间,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十五”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的五年。五年来,我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历史机遇,围绕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四区”建设目标,落实惠农政策,狠抓“三大基地”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一)农民增收迅猛。“十五”期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2292元增长到2005年的3365元,年均增长214.6元,年均增长46.8%,较全市的3188元高出了5.5%,而且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两年增收超过300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我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以畜牧、蔬菜、花卉、水果、水产五个主导产业和草编、蚕桑两个特色产业的农业优势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其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由2000年的57.4%提高到2005年的62.9%,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3.7%提高到2005年51.5%。董家花卉示范区、团结莲花精细蔬菜示范区、团结土柱特色水产示范区、何市王家和大山铺盐井生猪换种示范村等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示范效果明显。

(三)带动主体迅速壮大,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我区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专合组织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动明显增强。培育了市级龙头企业4家(即:自贡市龙雨渔业公司、川泰饲料公司、倍乐瑞克动物药业公司和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其中自贡市龙雨渔业公司被评为自贡市十强龙头企业)。全区已累计发展专合组织20个,成员超过3000人。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农村经纪人800余名、农村专业大户近2000户,带动农户1.5万户。引进云南久泰药业、四川康源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尚乐食品等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五”期间,畜牧、水利、农林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生猪换种项目超额完成“十五”目标,建成规模化纯种猪场1个,选留和更换二杂母猪2683头。投资151.16万元,建成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2.5万亩,治理旱山村五个村。完成低产田造3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万亩,建成农药残留检测中心一个。完成退耕还林24098.5亩,天保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750亩,封山育林5500亩。实施新村扶贫村7个,卫生院扶贫2个,中央扶贫贴息贷款龙头企业1个,扶贫资金总额2037万元。立项并启动了计划投资5003万元的日元贷款生态县建设项目和计划投资1430万元完成1.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新改扩建农村公路80.14公里,乡村机耕道建设28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31平方公里。整治病险水库10座,防治白蚁水库6座。技改电力提灌站7个。新增水井800口。新改场镇供水工程3处。完成投资217.42万元的团结渠节水灌溉工程。继续推进了红层找水、沼气池建设、农村特困对象危、破、烂改造工程,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二、总结2005年,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5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1.32万吨,超市下目标任务0.29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达6.41亿元,同比增长5.8%,超目标任务0.3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增加值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6.7%,超目标任务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5元,较上年增加358元,增长11.91%;劳务输出7.4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73亿元;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粮经比调整为37.12:62.88。农民增收目标考核全市第一名,畜牧工作考核全市第一名,林业工作二等奖,文明新村建设受到表彰,劳务开发基地评为2005年度市劳务开发先进示范并推荐为省的优秀示范基地,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加速推进

畜禽产业。积极推进了生猪换种工程,巩固了何市镇王家村生猪换种成果,投资137万元引进良种公猪30头,引进洋二杂母猪1126头,培育二杂母猪种猪场1个,发展重点乡镇2个,建设市级生猪换种示范村1个,区级示范村7个,全区换种1500头以上,新发展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猪养殖户120户,全年出栏生猪17.6万头。蛋鸡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建设蛋鸡养殖示范区,现已发展1000只以上养殖户26户,3000只以上16户,1万只以上3户,全区蛋鸡存栏达40万。

蔬菜、花卉、水果、高密度养鱼等产业。通过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力度,巩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100亩,新发展设施栽培6000亩,启动了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蔬菜年产达到15.73万吨,产值1.42亿元。北环路花卉产业带发展花卉300余亩。巩固无花果生产基地1500亩。完成水果高换700亩。巩固完善市级核心区100亩特色渔业基地,发展高密度养鱼农户2000户,助农增收2000万元。

草编、蚕桑、手套加工产业。集中成片新发展灯蒲草种植300亩,全区已达1050亩,新开发品种5个,培训草编人员500余人;通过佳宝公司与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荣成公司合作新发展桑园1500亩。采取政府引导、协会助推、龙头带动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发展以新店镇为主的手套加工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

(二)狠抓“四轮驱动”带动主体作用明显增强

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扶持力度,使其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依托蔬菜协会、尚乐食品厂,发展订单蔬菜2.5万亩;依托龙雨渔业公司,发展高密度养鱼基地0.8万亩;依托多利种猪场,实现生猪换种1500头;依托天花井食品公司,发展无公害优质肉猪定单3000头;依托蛋鸡协会,发展规模养鸡40万只;依托佳宝公司发展桑园0.4万亩,养蚕2512张。同时,新发展专合组织2个,新培育农村经纪人200余名,专业大户500余户。版权所有

(三)实施品牌战略取得实效

以市场营销的理念,着力培养大安农产品品牌,努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及品牌附加值。在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明火边子牛肉”和牛佛宫廷烘肘两个产品夺得金牌(全市4块)。倍乐饲料有限公司的“倍乐牌”饲料获省著名商标。区养鸡协会申报的蛋鸡生产基地、鸡蛋分别获省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金河源肉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猪肉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山”牌和“三多寨”牌鸡蛋,朝天寺牌蔬菜全面进入城区超市,无公害水产、畜禽产品正在抓紧申报。

(四)农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成功引进了四川久泰药业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二是成功引进四川康源无花果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无花果种植及深加工。三是成功引进浙江台州业主成片开发进行西瓜新品种规模种植200亩。四是引进北京泛华公司在凤凰乡结合花卉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五是在第十三届重庆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上,成功签约协议项目5个,协议资金达5.6亿元。在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农博会项目册中,成功录入投资7400万元的优质肉兔产业化项目和1000万元的花卉科技示范园项目,是全市两个成功录入的区县之一。

(五)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基地示范区和文明新村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实施各类农业项目31个,投资额达1508万元,与去年同期比增加500万元,增长49.6%。2005年底日元贷款建设生态县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5年建设期总投资5003万元,其中日方贷款3312.83万元。成功争取1.2万亩省级土地整理项目,1430万元专项资金已到位部份,正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永嘉瓦厂村、三多寨洞云村、何市三和村三个新村扶贫建设工程,启动了大山铺盐井村、团结朝天村两个新村扶贫建设工程。2005年度市产业化示范村建设项目全面或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即:投资230万元实施了团结镇土柱村、凤凰乡永胜村以花卉、蔬菜、水产为主的示范村建设。投资77.05万元实施了大山铺盐井村、永和村生猪换种示范村建设。按照文明新村建设要求,超目标任务实施了三多寨卢家村文明新村建设。

(六)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得要求,建立健全了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在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到了“九个必须”,实现了“十个不漏”和“8个100%”的目标,使我区成为全市唯一的无疫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疫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已完成了全面防治的阶段目标。版权所有

(七)加强银政、银企合作,金融信贷支农上了一个新台阶

积极为银企牵线搭桥,川泰集团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了贷款2000万元的受信额。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投放以小额农贷为主的农业贷款达2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00万元,增长10%。

(八)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快了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农业税全面取消。落实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计生补助等政策。规范和推进了农村“一事一议”工作。实施了村组财务双代管。农村信用社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农村贫困、特困户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

(九)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52期,培训劳动力3.34万人次,对外劳务输出8.1万人次,就地转移5.9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93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仍然处在爬坡阶段,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业产业化推进缺乏有力支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四是农村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新划入乡镇无项目支撑。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2006年的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总思路和总抓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和劳务开发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促农增收为目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多元投入为主体,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

(二)总体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五个理念:树立市场导向的理念、集约经营的理念、和谐发展的理念、外向开发的理念,现代化发展的理念;遵循六大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先行”的原则,“发展主导,项目推动”的原则,“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原则,“民为主体,实惠农民”的原则,“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原则,“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抓好七件事发展新产业、创建新组织、培训新农民、建设新设施、打造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建好村班子。

(三)工作目标

全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1.32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6%,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实现52000万元、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0元以上;对外输出务工人员8.0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67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个、启动新村扶贫和和谐新村2个;新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以上;对上争取项目11个、资金500万元。

(四)2006年农业工作重点

1.以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园区经济建设。北环路都市休闲观光农业要坚持绿色、生态、特色、精品之路,结合区域内各项农业项目,4月底前,建设局、农业基地管委会、凤凰乡政府负责完成示范区规划编制,落实产业发展规划3000亩,设计规范民居建筑风格;凤凰乡、农业基地管委会负责完成永胜村核心区作业设计,5月份前初见成效。示范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万元,引进建设规模50亩以上的业主3户以上,花卉龙头企业3户以上,力争建设花卉展示中心1个。大牛路畜禽养殖示范区建设:推进何市王家村养殖示范小区和以大山铺盐井村、永嘉瓦厂村、新店余家村、回龙狮子村、牛佛藕塘村等为重点的优质肉猪养殖小区建设,全区新培育100头以上养殖户20户,200头以上养殖户10户,年生猪出栏达26.9万头;示范区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50户以上,无公害蛋鸡养殖达20万只以上;在大山铺大山村、青龙村和新民董家村各建设无公害蛋鸡规模养殖小区1个,带动全区蛋鸡养殖达50万只以上。以牛佛为中心的种植加工示范区建设:优质粮种植达6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0亩;新申报以牛佛、永嘉、新店、何市、回龙、庙坝为主的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2.5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品种2个。全区力争蔬菜总产量达16万吨,产值达1.45亿元。

2.结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带。经贸局牵头,农业部门、各乡镇配合,以饲料、兽药、中草药加工、肉类加工、蛋鸡加工为重点,3月20日前完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规划。按照“扶龙头、壮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继续扶持龙雨渔业、川泰饲料、倍乐药业、天花井食品集团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将久泰药业、金河源食品加工、吉星药业、联益帽业等企业培育成市级龙头企业,确保全年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户以上。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以四川久泰药业、泰山药业为龙头,在三多寨、大山铺、何市等乡镇集中发展中药材示范基地500亩,全区发展5000亩。以天花井食品加工、金河源食品加工等为龙头,发展优质肉猪、肉牛养殖加工基地。以佳宝公司为龙头,力争养蚕达3000张,鲜茧产量80吨以上,以庙坝镇为主新发展小桑园3000亩。以康源果业、青兴果业公司为龙头,巩固现有3000亩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力争实施低产果园改造1000亩,在大山铺、团结等乡镇带动农户发展无花果种植3000亩。以龙雨渔业为龙头,在团结、三多寨、新店等乡镇新发展高密度养鱼500亩,特色鱼养殖100亩,适度发展生态鱼养殖。以联益帽业公司为龙头,巩固现有蒲草种植面积1000亩,新发展200亩,全年实现产值1000万元。以科龙公司为龙头,抓好优质稻订单生产,使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

3.以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农业基地管委会牵头,农业、建设等部门和各乡镇配合,按照“以促农增收为目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多元投入为主体”的思路,于4月10日前完成我区“十一五”新农村试点建设规划和2006年即将启动的凤凰永胜村、三多寨芦家村、公平村、元湾村新村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启动和平乡金胜村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确立各村主导产业支撑,规划基础设施配套体系。芦家村于梨花节前,永胜村于5月份前实现阶段性目标。做好6月份市的新农村建设迎检工作。二是全力以赴实施好2006年度土地整理项目和日元贷款项目年度计划。3月15日前完成项目实施方案。农林局、农业基地管委会、财政局等抓紧组建自贡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月份前完成土地整理项目招投标启动工作。三是全面实施农村道路“通畅”、“通达”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实施渡改桥4座,配合实施乡镇小码头建设4个。四是争取新开工新村扶贫、水产产业化、蚕桑基地建设等14个项目;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力提灌站等8个项目。五是农业、国土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分系统做好旱山村治理、病害水库整治、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团结渠续建配套、林业中心建设、机耕道路建设等9个项目的包装、申报等工作,全年力争对上争取项目11个,争取资金500万元。六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年引进投资额达5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

4.以科技为支撑,强化品牌营销。一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技术优势和农村经济人才和实用人才的作用,切实开展好先进实用技术的指导、培训和推广。二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实施“科技兴农”项目,发挥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三是树立品牌营销意识,着力打造“朝天寺”、“天花井”等农产品品牌,规范统一使用农产品品牌行为,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做好劳务开发工作,拓宽增收渠道

劳务开发工作要坚持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经营理念,大力培育和完善五大体系,实施好六项工程建设。一是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启动劳务开发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二是建立健全培训资源体系,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充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确保全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73万人。三是完善劳务转移输出体系,实施成建制输出工程,全年实现劳务输出7.44万人,就地转移5.68万人,外派劳务50人以上。四是建立与劳务输入地协作体系,强力推进劳务合作工程。五是建立维权救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维权救助工程。六是大力抓好“回引”工程。全年回引投资额达50万元以上的业主20个,其中投资额达200万元以上的5个。

(六)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奖惩逗硬

1.各乡镇党委、政府、区级各部门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带领和组织广大农民加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特别是对口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注意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

2.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宣传。要切实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动员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局面。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增强宗旨观念和法制、政策意识,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和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提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

3.明确责任、强化目标考核。各农业部门、乡镇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每月要将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每季度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半年区委、区政府将组织专门力量,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的督查,确保各项工程建设落到实处。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4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从到农业合作化、化阶段。全市老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6月,中共南通地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新解放区工作方案。至1951年1月,新区全面开展,于年底结束。全市没收、征收土地总面积的45%,27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300多万亩土地以及耕畜、家具、房屋、粮食等。封建土地制度在南通被彻底摧毁。后,南通农村按照中央“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普遍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至1952年4月,全市已建立固定性互助组8699个,临时性互助组20327个。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3月,全市农业合作化基本结束。据统计,共有合作社3812个,入社农户达总农户的95.91%。其中高级社3641个、初级社171个,入社农户分别占总农户的95.16%、0.75%。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八成;粮食总产跨过了100万吨大关,达到111万吨,比1949年增长31.3%;棉花、油料总产分别是1949年的6.2倍、1.6倍。195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问题的决议》,南通全市部署化运动。10月7日,全市实现化,共建立238个政社合一的,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5%。起初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后来调整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一阶段,农业经济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辅之畜禽鱼等称之为副业的养殖业,而种植业又以纯粮纯棉为主。一些公社和生产大队开始兴办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企业,谓之社队企业。由于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的体制,管理方式以“出工一窝蜂,分配一拉平”为特征,严重束缚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相当多的农民衣单被薄,腹内苦饥。

第二阶段,1979年~1984年,废除体制,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农村旧的经济体制,形成新时期农村经济制度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全市农村首先在生产队内部,建立起若干个常年相对固定的作业组,实行联产到组的责任制。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下发后,全市普遍推行了联产到劳生产责任制。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1982年秋播到1983年春,全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之成为南通农业经营的主体形式。1983年下半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市全面废除农村建制,并以其行政区为基础,建立了262个乡人民政府和31个镇人民政府。与此同时,取消生产大队,建立了4798个行政村和村民委员会。1984年,按中央统一部署,全市完成了延长土地承包期十五年不变和发放土地使用证工作。在农村第一步改革阶段,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象火山爆发一样喷射出来,长期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第三阶段,1985年~1991年,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结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开始探索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对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改革。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棉、油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的国家计划合同定购的新政策,并逐步放开肉、禽、蛋、奶、鱼、菜、果等农产品的购销价格,实行随行就市。我市为适应这一改革,迈出了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路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主粮自给率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特种农产品种植,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1年产值达115.9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30.39%,并以工建农、补农。当年,农村三次产业之比由1978年的81.1:14.5:4.4调整为22.9:68.8:8.3,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进步。全市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恢复了村经济合作社、农工商公司(实业公司)等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原有村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巩固完善,并逐步从种植业向林牧副渔业拓展,从农业向工商建运服等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延伸。全市农村经济登上了新的台阶。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5

一、基本概况

××村位于××镇西南,与便仓镇、盐都大冈镇毗邻。全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63户,人口1703人,劳动力940人。全村总面积3130亩,耕地面积2900亩,水稻种植面积2050亩,其中杂交稻制种1500亩,棉花380亩,其他经济作物470亩。生猪出栏4400头,家禽出栏11万只。农业总产值1100万元,其中林牧渔总产值400万元。工业以生产加工长毛绒玩具为主,“双带”玩具厂吸纳全镇近千名农村妇女从事玩具加工,吸纳村民160多人就业,年销售200万元,利税25万元。全村实现一二三产业增加值14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9:48:13,人均纯收入4562元。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快步发展服务业,突出发展玩具加工、服装加工及水稻制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促进全村经济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及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围绕“以工兴村快突破、以农富民快调整、二三产业并举促增收”的发展道路,全力实施“二一二一”工程(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每年新办2家企业,工业销售1亿元),大力度招商引资,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促进村级经济全面发展。到2009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万元,年均增幅20%,其中二产增加值预期达2000万元,三产增加值预期达950万元,人均gdp2.6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1:59:20。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1000美元),年均增幅12.7%,可支配村级集体积累总额500万元。

1、工业:以玩具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左右扩展,引进服装、轻工、电子等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5-10家。实现增加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利润400万元。

2、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导,稳定发展水稻制种面积,大力发展家畜饲养量,积极发展油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实现农业增加值730万元;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其中林牧渔业产值800万元。

3、建筑、服务业:以在外务工的瓦工、木工、油漆工等600多人的服务人员为主体,组建外出人员中心;围绕中心村建设,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新建现代化的农民服务中心。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重抓集中区建设,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办好工业集中区是促进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把玩具加工作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以现有的××村"双带"玩具厂为龙头,建设一个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的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要坚持“四个结合、一个统一”,的原则,即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开发本地资源和产品优势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一是大力推进工业招商。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大力引进玩具加工配套企业、电子玩具企业、服装加工业和轻工业等劳动密集企业。加大对玩具加工业的引入力度,开发引进电子玩具、智能玩具、宠物玩具等,着力拉长产业链,注重吸引与本村产业有关联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来××落户。力争每年新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2家以上,项目达产新增销售2000万元以上。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变企业在产品工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在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达到扩大总量、提高效益要求。三是重点培植销售收入过千万骨干企业,在熟练劳动力、短期周转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村里给予优先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增强支柱企业的发展能力。到2009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700万元。

2、重抓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做大规模化产业基地:一是依靠本村传统的水稻制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与农技、科研单位合作,扩大抗病稻、抗虫稻等示范区面积,高度重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把绿色食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攻方向,建立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组建××水稻种子服务公司,注册“××”商标,提高水稻良种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巩固畜禽饲养基地。在农民分散饲养母猪繁育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品种、提高品质,鼓励养殖能人建设百头母猪繁育饲养场,全村建设1000头母猪繁育基地,实现销售100万元;建设大型养鸡场1个,年出栏量80万只以上,实现销售400万元。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基地,新上肉鸡食品加工厂,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推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积极发展网上农业工程,全面及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情况,正确引导农业生产。力争在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6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农业工作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20*年农业工作回顾

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十一五”规划中承前启后的一年,我县农业工作在中共*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工作目标。立足区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抓住机遇,打牢农业基础,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

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18元,完成年计划的127.1%,比上年增长37.3%;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0955万元,比上年增长0.8%;农村经济纯收入17873万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农业增加值348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4%;粮食产量3462.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3%;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352公斤,比上年增长0.6%;农民人均口粮264公斤,比上年增长0.8%;橡胶、茶叶、甘蔗产值分别实现8092万元、8990万元和2751万元。

(二)突出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1、粮食直补。20*年种粮农民综合直补面积14.72万亩,补贴金额863.36万元。涉及7个乡镇48个村民委员会,受益农户16510户。

2、“阳光工程”。20*年争取“阳光工程”项目资金37万元,培训农民工1000人,转移就业801人,转移就业率达80.1%,为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3、农机具补贴。20*年争取省级农机具购机补贴50万元,补助耕整机械303台,受益农户303户。

4、测土配方施肥。20*年争取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资金60万元,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4期107人次。在全县范围内完成了1000个野外土样采集工作。

5、新农村建设。20*年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50万元,实施4个村民小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完成路面及地板硬化3050平方米,修建太阳能洗澡室90间、450平方米。

(三)各项业务工作完成情况

冬农开发:完成冬农开发面积10.09万亩,总产量45.365吨,创造产值3409万元。其中:订单农业14991亩,产量4093吨,产值757万元。种桑养蚕:桑园种植面积达3113.3亩(其中20*年新植450亩),桑园投产面积699.3亩,共养蚕444张,完成鲜茧产量14603.2公斤,累计实现产值286361.9元,平均每张产量32.9公斤,优质茧率达90%,平均单价19.6元。植保工作:全县共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150.67万亩次,防治162.01万亩次;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审拖拉机1239辆,检查拖拉机1070台次,纠正违章160起,签订安全生产整改告知书3770份,安全生产责任书3770份,建立了完善的基础台帐。“数字乡村”完成35个村委会315个自然村的报表数据更新工作,并积极开展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水产渔政工作:全县水产养殖面积62000亩,产量528吨,渔业总产值528万元。落实符合发放水产养殖证农户64户,养殖面积540亩。查处渔业违法案件12起。农村经济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承包法》、《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云南省实施土地承包法》宣传。重点开展农村“一事一议”、征地费管理使用等专项审计,全年审计32个村组,审计金额64万元。科技培训与农技推广: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接受农民咨询1.2万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1.8万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126期8300人次,培训农民和各类专业户70人。

(四)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农业效益

在突出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引导,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发展具有我县特点和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使全县农业结构布局进一步趋向区域化和优质化,形成了六大较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一是橡胶产业基地。以云胶*分公司、天骄公司为主,20*年底橡胶种植面积达28.3万亩,比上年增加0.5万亩,增1.8%;干胶产量达3680吨,比上年增加691吨,增23.1%;总产值8092万元。二是茶叶产业基地。以牛洛河茶厂、明子山茶厂为主,形成了11.6万亩茶叶产业基地,比上年增加0.8万亩,增7.4%;总产量(干毛茶)为7584吨,比上年减少16吨,减0.2%;总产值8990万元。三是甘蔗产业基地。20*年甘蔗种植面积3.4万亩,比上年减少0.4万亩,减10.5%;总产量为15万吨,比上年减少6万吨,减28.5%;总产值2751万元。四是水果产业基地。20*年水果种植面积3.4万亩,与上年持平;总产量为3659吨,比上年减320吨,减8%;总产值543.8万元。五是咖啡产业基地。20*年咖啡种植面积0.8万亩,比上年增0.01万亩,增1.3%;总产量为1056吨,比上年减344吨,减24.6%,总产值211万元。六是蔬菜产业基地。20*年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大棚蔬菜255亩),比上年增0.1万亩,增2.8%;总产量为1.96万吨,比上年增0.1万吨,增5.5%,总产值3.7万元。我县蔬菜市场年需求量为4.35万吨,县内种植蔬菜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需向外调运2.39万吨。

二、2009年1—4月工作情况

2009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主题,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重点,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增加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开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2009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2009年计划农村经济总收入23051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9元,比上年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3462.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实现上述目标,1—4月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一是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项目。兑付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98户、1046.5亩、10465.00元。二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购肥补贴项目。补助边远贫困地区农民购肥补贴2万亩、补助化肥7.82万公斤。兑付资金17.515万元,兑付面积14012亩。三是农机具补贴项目。农机购机补贴48.907万元,完成任务数的97.91%。四是桑农补贴情况。2009年全县共发放补助资金479144.4元,其中:桑苗补助费119144.4元,农药补助21000元,化肥补助105000元,蚕房建设补助234000元。共涉及蚕桑补助户743户。

(二)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核实工作

根据普洱市农业局《关于认真核实种粮面积的紧急通知》(普农〔2009〕74号)精神,按照户、组、村、乡(镇)的顺序逐级调查统计。通过核查,我县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41698.68亩,比20*年增加71958.68亩。其中,稻谷73533.88亩,玉米145460.02亩,小麦2932.28亩,豆类5858亩,薯类12375.2亩,杂粮1539.3亩。

(三)蚕桑生产情况。目前,全县桑园面积3473.9亩,其中:20*年新植2100亩,2007年桑园面积为1373.9亩。由于今年旱情严重,长期不降雨,新植面积造成绝收781.3亩。建成小蚕共育室47间。建成大蚕专用蚕房67间。投产桑园面积377.5亩,共饲养春蚕90张。书记、县长200亩蚕桑示范样板地现已全部定植完成,养殖春蚕5张,预计产量200公斤,收入4000元。

(四)甘蔗生产情况。种植任务完成情况:目前,落实甘蔗种植面积312*亩,占总任务数的89.2%。其中:落实新植面积72*亩,占新植任务数10000亩的72.*%;完成宿根种植面积24000亩,占宿根任务数25000亩的96%。入榨甘蔗11.83万吨,生产白糖1.54万吨,支付甘蔗款1300万元,占应付款数的50%。由于糖厂不能及时足额支付甘蔗款,会削弱蔗农种蔗的积极性,难免出现甘蔗种植面积下滑、甘蔗入榨量不足现象,影响糖厂正常生产经营,深层次影响蔗农的收入。

(五)春耕生产。目前,已完成粮豆种植面积72600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3200亩。就位各种化肥5959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692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财政不能自求平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投资手段单一,仍以补助、贴息手段为主,缺乏政府资金与其它社会资金的多种结合方式,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业。

(二)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科技水平低。我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以上,耕地质量差,抗灾能力不强。加之雨量较集中,水毁沟渠较多,滩塌渗漏严重,重复投资情况较多。半山区、山区的群众农业生产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滞后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必须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为基础,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农技推广设施不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弱,农业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结构老化,更新难度大。

(五)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我县农村人口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把优良品种推广特别是“两杂”良种和优质稻品种推广作为粮食生产的重点,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步增长,确保粮食安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橡胶、茶叶、蔗糖三大支柱产业,提升冬农开发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做好订单农业,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化。继续实施好农民种粮补贴项目,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使粮食总产量达到3462.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扩大“公司+基础+农户”产业化经营覆盖面,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经济效益,带动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以便提高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促进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加强农产品的营销工作,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

(三)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十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抓好种子、肥料、耕作、设施、管理五项“农业革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完成科技培训140期10000人次,完成10万亩大春作物测土配方示范推广和实施1万亩核心示范样板。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农机化事业发展,大力推广实用、高效的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广机耕面积10万亩,机收面积2万亩。加强水土保持,稳定和固定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利化程度,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逐步由雨养农业转变为灌溉农业。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改造中低产田地、坡地改梯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完成基本口粮田0.13万亩中低产田(地)建设任务,建主干渠取水坝1座,建设田间三面光主干渠2条,全长3040米,改善灌溉面积900亩,建设坡改梯400亩。

(五)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大产业来抓,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争取资金40万元,力争完成转移100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任务。

(六)广辟投资渠道,增加农业收入。一是严格按照《农业科技推广法》规定的“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资金增长”的规定,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增加农业的信贷投入;三是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四是深化体制改革,实行以工补农,以贸补农,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五是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利用土地占用偿还的资金进行农业开发;六是管好用好农业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七)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把水产养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认真抓紧抓好,大力推广稻田养鱼,认真组织实施稻鱼工程,扩大水产养殖覆盖面,提高水产品产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水产品养殖结构,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生产和土著鱼类的驯化养殖,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渔政执法工作,依法保护好野生渔业资源,严肃查处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抓好水产养殖证、鱼种生产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加强水产品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计划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8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650吨,渔业总产值达600万元。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7

今年,我驻点河市镇村。该村地处河市镇西南方向,三面环山,总人口余人,耕地亩,山地亩,主要种植柑桔、龙眼等农作物。年经济作物效益显著,农村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市场变化,农产品价格下滑,利润大幅度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缺乏动力和亮点,现有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的限制,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外部工业区建设难以惠及农民;农民增收缺乏支撑,规模较大的产品增产不增收,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缓慢,村里现只有两家小型鞋业加工场,经营困难,而相对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却未能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观念陈旧、技术技能缺乏、就业信息不灵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向相关产业转移。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就业格局

年,全村劳动力总数人,(劳动力指岁-岁从业人员,下同),其中:男人,女人。劳动力中,小学以下(含小学)文化程度人,初中文化人,高中文化人,全村从事农业、果林生产人(其中从事水果场承包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人,长期外出从事其他行业人。××年全村劳动力总数人,其中男人,女人,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人,初中文化人,高中文化人,全村从事农业、果林生产人(其中从事果场承包人)在村从事手工加工业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人,长期外出打工从事其他行业人。农村岁以上的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未能掌握从事工业生产必要的技术或技能,劳动力转移受到制约。又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农民原来的收入都比较高,在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①年岁的长期外出人员中,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有一部分人员回村从事手工加工业。②××年岁,在家人员比较多,他们受家庭和农活的约束,又没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力大面积转移,只能依靠技能的提高和本地企业的吸纳。)

二、农民收入情况

年,全村农民柑桔产量万担,平均销售单价元担,每担生产成本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元,柑桔总盈利万元。全村农民龙眼产量万担,平均销售单价元担,每担生产成本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元,龙眼总盈利万元。粮食作物、蔬菜、畜牧业,外出承包果林场等盈利万元,外出从事其他行业收入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万元万元,人均元。××年,全村农民柑桔产量增加到万担,平均销售单价元担,每担生产成本元(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元,柑桔总盈利万元。全村农民龙眼产量万担,平均销售单价元担,每担生产成本元担(不含人工成本)每担盈利元,龙眼总盈利万元。粮食作物、蔬菜、畜牧业等盈利万元,外出劳工(含小商贩)等从事其它行业收入万元,全村农民纯收入万元,人均元。由于村主要农作物只有三种,没有相应的农作物深加工企业,农产品品种单一,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农民收入受市场价格变动大。加上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未能规模化经营,生产成本偏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出现增产不增收。此外,交通设施落后,也制约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生态型企业的入驻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村农民收入来源情况单位:万元(①农闲时外出打工人员,因流动性比较大,其收入未能统计。②其它产业指外出劳工从事各行业的收入。)

三、劳动力转移动因

村农业属粗放型,农村品结构单一,质量不够精细,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加上加入后,关税下降,农业保护垒壁逐步消失,国外农产品(如进口优质水果)冲击市场,国内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偏高,保鲜措施不足,未能形成农副产品产业链,导致销售时间短,市场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有的甚至出现亏本,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迫使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为提高收入找出路。年外出劳务人员占总劳力的,劳务收入占劳动力总收入%;××年外出劳务人员占总劳动力的,劳力收入占劳动力总收入的%,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外出劳工人员不含在家从事手工业人员,收入也不含在家从事手工业人员的收入)

四、发展思路

面对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双重目标,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任务。我们认为,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⒈抓好农民工劳动技能的培训工作,首先要做好农村闲置劳动力的调查工作,了解他们的年龄、爱好、文化程度、就业意向,工薪要求等;其次要摸清我区产业工人的需求情况,做好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之间的桥梁作用,尽量培训河市工业区所需的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在今后一至两年内在当地就业,(能减少住宿费用、伙食费用,又能关照到家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形成劳动力转移和企业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⒉积极研究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措施。目前村共有水田左右亩,每户平均亩左右水田地,许多青壮年不愿放弃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成本太高,同时也制约劳动力的转移。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能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把短期闲置劳动力转化为长期闲置,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也可先进行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土地集约经营的压力)。

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共有山地左右亩,年产柑桔万担,龙眼万担,占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但这些产品质量不高,精细不够,有的上市时间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今后要加大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和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指导,积极争取扶持政策,种植速生丰产林、野山辣、反季节蔬菜等农作物和水果高接改良,分散市场风险,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水源保持能力。

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村水源严重贫乏,现有的两个小五型水库存在渗透现象,每年万元的村财收入是难以解决水库的维修问题,今后需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扶持,解决水库问题。

⒌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公里,生态环境优美,村级公路面窄,弯度大,严重制约农产品的外销,生态开发企业的入驻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每天人的学生和大量村民面临交通安全的威胁,要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拓宽完善现有的公里公路。

五、意见和建议

要改变村的现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前提,乡村公路、农业设施建设是基础,大力引进各类企业,增加人气商机是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推广订单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为此,我们建议:

⒈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取消歧视性政策,避免出现类似干部下乡“补贴”,农民进城“收费”,农村三级办学,城市包干办学的现象。其次,要大力发展工业小区,壮大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阵地,对吸纳和培训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企业,要给予扶持和奖励。再次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出台针对入城农民工的经济适用房或解困房政策,把城镇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转化为常住人口。(购房农民必须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流用和集约化经营,低价转让农村旧房,有利于农村的整体规划和旧村改造)

⒉做好相关服务,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力度,排除成年人学习劳动技能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充分发挥村、镇、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就业岗位信息和劳动力情况信息,强化沟通协调,加速劳动力的转移。再次要做好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利用敬德职业学校,选择好就业方向,采用校企联办的方式,积极培养农村初中毕业生,使他们具有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要针对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企业用工的需求,采取镇村组织,劳动部门协调,企业培训,政府扶持的方式,做到边学边用,培养实用型劳动者。

⒊根据实际,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涉及到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是解决我区农业生产水平低、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市场风险大的有力措施,是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重要方法,鉴于我区的现状,在符合区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将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放在山地开发,选择一至两个较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水利设施,山地给水灌溉,果树高接改良,产品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指导,实行多种经营分散市场风险,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扶持生态性开发企业,努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8

过去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4.2亿元,增长14.6%;农业增加值(现价)2.15亿元,增幅11.8%;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增长14.9%;9个行政村达到市“十有”标准,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一)主导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制订出台了《*区农业六大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鼓励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茶叶、蔬菜、、肉蛋、蜂及水产品等主导产业增产增收,基地规模日益扩大。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扶优扶强,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全区龙头企业总数达27家,其中黄山众望工贸有限公司被定为省级储备肉活畜储备单位,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新建蔬菜、蜂业、经果林等专业合作组织18家,产业引导作用初步发挥;新培育市级农民创业带头人6名,农民致富带头作用不断显现;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谢裕大茶业清洁化生产线、众望食品、茶博馆、养生源蜂业、春满园工贸、龙山山庄、茶花生态园等项目进展顺利;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华川高科技养殖、强英鸭业、三佳园林绿化、安邦竹业、天工保健果蔬等一批农业项目,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三)农村人居环境逐渐改善。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效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完成53个行政村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其中区级示范村10个,非示范村43个);完成“村村通”硬化里程105.2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全覆盖”;兴建和修复各类水利工程784处,建成12处农村供水工程,解决5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兴建农民新村9处,完成26个村部综合大楼和党员活动室建设,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处;呈坎古村落、潜口民宅景区晋升4A级景区,西溪南古村落旅游对外营业,乡村旅游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大型沼气池1处,农村户用沼气1500口;完成改徽562幢、改厕516个、整治坟墓1760棺,扩大火化区工作顺利展开,火化率达100%;兴建垃圾中转站8个,新建垃圾池42个;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评出十星级文明户5775户,农村文明创建成效明显。

(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区乡镇行政编制精减13.8%。率先对区直三个涉农主管部门内设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1个减少为4个,精简63.6%,直属事业单位由原来的11个减少为8个,精简27.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局良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林权关系进一步明晰,林农权益受到保护。

(五)农村社会事业和谐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方面建设不断加强。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新建农村小学校舍2075平方米;实施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21个村卫生室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参合率达85%以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推进,20个行政村的广播电视实施联网;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示范点2个,开通“12316”信息咨询服务热线;以西溪南村为试点,积极创建“关工先进村”和“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31位农民得到教育培训;灾害救助、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救助体系初步形成,1883名农民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1500元/年,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1800元/年。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农民增收渠道仍很狭窄,增收难度较大;农业基础仍很薄弱,抗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很低,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农民的“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农业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发展步伐不快。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清差距,找准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不断提高抓好“三农”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视察安徽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巩固示范村成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用好“四力”。一是调动主力。新农村建设受益的是农民,建设的主力也应该是农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更好地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始终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拿出精力。对新农村建设各乡镇、村都要拿出主要精力,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各地要在总结以往好的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出新的发展之路。要继续实行好帮扶责任制和村企共建帮扶长效机制,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四是借助外力。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狠抓政策机遇,整合资源,抓紧编报项目,尽快逐级上报,以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二)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要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抓好“四化”。一是抓好农业规模化生产。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区农业六大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二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重点,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三是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各乡镇、相关部门要依托产业优势,本着“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和区域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提升标准化水平。四是抓好农业机械化推广。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发展茶叶机械加工和茶园管理机械化,积极推广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蚕茧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三)坚持以农业基础建设为动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和谐发展

今年要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着力做好“四个加强”。一是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二是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三是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9

农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一年的乡镇农业发展工作该怎么总结呢?那么乡镇农业工作总结范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2021乡镇农业工作总结范文3篇_农业工作总结范文大全,希望对你有用!

乡镇农业工作总结精选【一】

一年来,在市农业局正确指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落实党的亲民、爱民、扶民、利民的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脚踏实地服务于三农,狠抓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21年度,粮食单产夏粮540公斤,秋粮650公斤,总产85780吨。较去年分别增长20公斤,32。5公斤,3777吨,增长率为3。8%,3。6%,4。6%,年内,徐集马铃薯基地连片流转土地1000余亩,增建马铃薯钢架大棚380个,食用菌基地连片流转土地506亩,增建香菇180个,增建土耳大棚100个。

目前,全镇已发展大宗村(秸秆利用、玉米淀粉、生物制剂)、太和村(香菇)、北李庄、冯唐(木耳)、徐集、俞河涯、苏河、西周楼(马铃薯)、南胡庄(早春西瓜)、葛村、苏庄、苑庄(木材加工)、白楼(水泥制品)(苗木花卉)、小于村(植保机防)、城后张庄(板鸭加工)、邓寨、东邵村(蔬菜种植)等30余个特色经济专业村,形成了大宗生物、木材加工、苗木花卉、蔬菜种植、食用菌生产、张汪板鸭、早春西瓜等六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二、积极做好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年内完成小麦保险、玉米保险,保险率为100%。

三、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

1、示范村建设。市分配任务4个村,建池户数312户。年内实际建池的示范村有4个,已建池312户。其中,五所楼村120户、西周楼56户、徐集100户、杜村56户,本年度已完成。

2、服务网点的管理。2008年度四个服务网点,2009年度四个服务网点分别是:镇、苏河、北宋庄、白楼、杨仓、五所楼、辛庄、夏楼等沼气服务站管理工作。

四、农业龙头企业

1、年内扩建新发展8个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市ZZ生态科技有限公司、ZZ有限公司、--市ZZ木业、ZZ化工有限公司、--市ZZ有限公司、--市ZZ木业有限公司、--市ZZ专业合作社、--市ZZ木业。

2、标准化基地建设:年内新建徐集村马铃薯基地1000亩,新建大棚409个。食用菌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今年新建大棚120个。

3、特色专业村的建设:完成14个村(徐集、葛村、冯堂、苏河、城后张庄、圈里、西周楼、大苏庄、东绍桥、白楼、孟仓、杜坦、邓寨、颜村)。并相应成立了11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主导产品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进行了有效地对接。

五、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建设

市分配任务太阳能路灯安装两个村,实际完成2个村,任庄、蒋庄共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7盏,太阳能热水器2360台。

乡镇农业工作总结精选【二】

2021年太平店镇农业农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委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力度,狠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全镇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结构调整顺利推进,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农业总产值达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00元。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021年,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积极创造好环境,大力招商,鼓励自主创业,加速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新增蔬菜大棚200多个。莫岗、龙李村大棚西瓜种植面积突破500亩,宋闸村新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有机蔬菜,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二是本地创业成效显著。沈河村蔬菜种植大户汪军,新流转土地500亩,扩大基地生产,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田山村发展绿色大棚100个,初步形成种、赏、售、餐、玩一条龙现代观光农业模式。徐堤村新投资100万元,新建草莓大棚50个,加强传统优势种植项目。三是畜牧业大户培植结硕果。新引进喻星公司投资200万元,建成150模式8栋。新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16家,其中养猪6家,肉鸡2家,蛋鸡2家,野生珍禽养猪1家,养羊2家,养牛3家。

养殖生产进一步向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全年实现牲猪出栏6.93头,现存栏1.83头;肉牛出栏6200头,牛存栏1.23头;养出栏1.23只,存栏13只;家禽出栏250万羽,存栏60万羽。

二、农业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效益显著提高

2021年,全镇农口各单位,主动克服了经费、人手困难,加大三农服务力度,有力支持农民增收。一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试验和推广。推广新品种“y两优5845”、“y两优6号”、“郑麦7698”等20余个,新技术“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10余个。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监测机制,以“一喷三防”为引导,高效及时指导农民防病治虫。基本完成科技示范户网络建设,全镇确定了420户种养殖示范户,组建了28位技术指导人员入户帮带,有力推动了科技入户,示范带动、技术更新,增效显著的新型农业种养殖模式形成。同时,与区农广校一起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全年培训11场次,受训人员达6000余人次。二是加大重大动物防疫力度,抓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严把动物检疫检验关。全年全镇共防猪瘟7.5万头,口蹄疫7.5万头,牲猪蓝耳病7.5万头,牛口蹄疫2.9万头,羊痘1.5万,羊口蹄疫2.1万,禽流感138万余,鸡瘟131万。发放免疫卡50万张。重点部位、老疫区、大型养殖场、农贸市场消毒2次。强制免疫密度的免疫率达100%,确保了全镇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有力地保证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完成速生丰产林建设及地产林改造面积3400余亩。7-9月,林业病虫害防治面积2.6万亩。调运苗木13万株,大力支持我镇城镇建设和乡村国道绿化工程。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种植香樟400株,银杏430株用于昌盛大道、化纤东路等人行道的绿化补栽。24个行政村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状》,重点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200人。

三、采取得力措施,争创粮食生产大镇

2021年,我镇农业工作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置。多种举措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突破1.6亿斤大关,实现争创粮食生产大镇的目标。一是抗旱措施得力。今年,8座小(二)型水库,683口堰塘蓄水不足,汉江水位偏低0.8米,给群众插秧带来严重困难。面对以上旱情,全镇主动出击,组织抽水机械230台套,新打机井30眼,积极维修泵站、机井,满足了群众生产需要。二是积极推广新品种21个,新技术10个,积极创办高产示范田、测土配方试验田,大力开发冬闲田。三是抓好秋播生产,秋播面积8.3万亩,其中小麦6.5万亩,油菜9千亩,土豆4千亩,杂粮5千亩。

四、农村新社区建设全面开展,村庄面貌日新月异

我镇按区委、区政府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把新型农村建设作为全镇工作重中之重。一是幸福社区、星光社区、王台新社区建设工程进展迅速。二是巩固“四点两线”,全面推进村庄整治。三是全面推进化纤东路和316国道沿线绿化、净化工作。四是全年新建沼气池500口,创造了新能源,美化了村庄环境。

五、严格执行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

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严格遵照各级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21年全镇粮补面积159063.2亩,粮补全额1380668.24元;综合补贴4655778.72元,以上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群众“一折通”,无一截留、挪用、抵扣情况发生。加强日常监督管理,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专门负责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二是落实责任制。居民签订责任状,开展督办检查,实行年终考核。三是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切实落实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四是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惠农扶农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农民信访上访和举报案件,杜绝违规违纪案件侵犯农民合法权益。

2021年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

一、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规模经营步伐。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200亩,新增蔬菜大棚230个,确保百事公司新增土豆种植面积500亩以上。莫岗、龙李、徐营村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要达800亩。鼓励引导农民通过入股、托管等形式,将承包土地向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龙头企业流转。力争土地流转率达30%,3万余亩。

二、加快徐堤、朱坡、宋闸高产示范田建设,以示范田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个,采用奖补的办法鼓励专业合作社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莫岗、朱坡、徐堤、上茶庵、高田等五村为重点316绿化,上茶庵、莫岗新社区、金牛村新装太阳能路灯500盏。316国道沿线由镇统一规划统一招标村组配合,建垃圾池、安装塑胶栅栏,栅栏内主要种植低矮植被和球状灌木,禁止种植高杆或藤蔓作物。其它各村按镇里统一标准自建垃圾池,主要乡村路沿线种植景观树,清理乱堆乱放杂物。

四、做好重大项目服务协调工作。抓好徐堤、龚洲两个农村新社区,围绕农村新社区建设3-5个3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抓好海信隆食品公司,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好宋闸休闲观光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农民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开心农场。

乡镇农业工作总结精选【三】

--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在--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又有了跨越性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跃上新台阶,高效农业亮点频现、精彩纷呈,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前所未有,农业后劲明显增强,农民居住、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基础地位明显加强,“三农”工作迈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一、基本情况

1、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是我镇的第一产业,今年来,我镇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落实发放各类惠农补贴,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年,我镇粮食总产10743吨,产值2345.99万元,超出目标任务6.9%,其中:夏粮获收1.76万亩,总产5578吨,产值1171.38万元;秋粮获收1.0731万亩,总产5165吨,产值1174.61万元。

2、--年我镇充分抓住机遇,争取上级项目倾斜,以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全年新建大棚113座,其中哈家店村新建拱棚50座,香花村新建温室大棚28座,卧龙村新建温室大棚35座。每棚年收入可达2万余元。截止目前,全镇共建成大棚273座。

3、要想让农民尽早的步入小康社会,就必须想法设法的让农民增收,今年来,镇党委政府本着为民谋利的思想,扶持建成农业企业2个,分别是小章镇放心面粉厂,兴农有机肥厂。放心面粉厂的建成,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种粮效益,兴农有机肥厂生产的有机肥,将直接为小章镇及其周边乡镇,乃至周边县市提供高效、可靠的有机肥。

4、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亮点。镇党委政府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新产业2个,其中,在西堡村建设苗圃基地,计划栽植苗木1000亩,涉及西堡、小灵台、东新、路村。目前已栽植1071亩,278.5万株,3年后按30元/株计算,预计亩产值可达7.2万元,苗圃建设将成为全镇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个新门路。在路村、东新、南乙方、香花、坡头庄、小灵台6个村新建核桃园2584亩,核桃园瓜果后,每年每亩核桃园将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超过3000元。

5、积极实施农民技术培训工程,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全年邀请西农大专家及县上农业、林业、劳务等部门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28期,培训各类技术人才4201人次,发放资料3.5万余份、科技书籍1000多本,农业信息181条。

6、加强农产品、农机安全监管,保障安全生产。努力创建部级“农机安全”示范镇,年初,镇上成立了农机安全领导小组,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和谐的生产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今年五月镇上成立了小麦吸浆虫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放小麦吸浆虫农药20箱,

7、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今年来我镇新增种养殖专业村3个,新增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注册成立了彬县农园蔬菜花卉种植农民合作社、彬县绿之源农民合作社。赵寨核桃园种植技术协会、南乙方果园种植技术协会、香花春芽苜蓿种植技术协会等7个协会,指导农民学习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藏、生产技术改良、销售等实用技术。粮油产品深加工项目陕西福气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已入驻义门农产品加工园区。

8、积极争取陕西省科学储粮惠民项目,为全镇13个村800户群众发放科学储粮罐800个,有效解决了群众储粮难的问题。

二、几点经验

1、全面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年初,镇上遵照县委、县政府的文件精神,及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各包片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上级下达的农业生产任务落实到各村,并与各村签定责任书,把任务落实到农户和地块上,确保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地完成

2、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健全工作机制。

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利用春耕和农闲时节,组织各包村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各村广泛宣传新型农业技术,为春耕的正常生产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将农业生产进展情况及时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并把各类作物种植面积建档立卡,健全档案,分配专人负责保管,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正常的农业生产。

3、调整产业结构,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我镇在抓好落实种植面积的同时,督促农技人员按时跟进,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做好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向农户提供和传授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田间施肥等农业科技知识和旱作玉米保湿保墒原理。为我乡的旱作的推广起到了带动作用,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提供了一条便利的捷径!

三、几点打算

回首--年农业农村工件,概括地说,粮食及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农业发展后劲及农业生产支撑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镇广大干群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农业战线团结奋进、奋力拼搏的结果。展望新的一年,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拓宽思路、务实苦干、奋力赶超,以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加速“强镇富民”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而努力奋斗。为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的突破,现将--年我镇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提出以下计划。

--年全镇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助农增收为目标,以抓点示范为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好县委、县政府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推动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

村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10

拼搏之年。省级有关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年是市实施“十二五”计划的关键之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九届五次会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人为本,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一、主要工作

1.农村能源建设。

节柴改灶推广10000眼,年全市计划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沼气综合利用10万亩,培训技工和农户50000人次,实施村容村貌整治50个自然村。截止年5月31日,全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11628口,占年计划的116.28%;节柴改灶8559眼,占年计划的85.59%;沼气综合利用推广5.5万亩,占年计划的54.96%;培训农户21353人次,占年计划的42.7%。新建沼气的总产气量达465.12万立方米,节约薪柴2.3万吨,相当于4万亩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减少水土流失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二氧化硫158吨,节约燃料费、电费406.98万元,同时为农户增收节支930.24万元,促进了庭院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沼气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纽带,既能提供生活用能,又可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节柴改灶年可节柴0.86万吨。

截止到5月31日,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培训农户。全市共完成沼气综合利用5.5万亩,培训农户2.14万人次,共施用沼肥40万吨,为农户节约了农药和化肥,为我市推广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沼气建设项目。

对年中央扩大内需新增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年农业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115号要求。

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2906口(石林1373口、东川733口、禄劝800口)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计划54个(石林36个、东川18个)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12个(东川2个、禄劝10个)。

分别是五华(市五华区众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官渡(羊甫联合牧业有限公司)石林(神龙育种有限公司)嵩明(农生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安宁(惠嘉托佩克育种有限公司)原种场)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年下达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计划5291口(东川2291口、富民1000口、禄劝1000口、寻甸10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5座。

农村户用沼气、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农村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项目及大中型沼气工程属于国家拉动内需新增的国家重点项目,根据中央要求。年新增投资在今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年新增投资要求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局在省农业厅召开项目启动会后,已要求项目县全力投入到项目建设中,经过九个县区的奋力拼搏,市共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967口,其余的正抓紧时间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3家已完工,有4家正在建设中。

3.完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培训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7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通知》云政办发〔〕82号)要求及省农业厅的安排。确保我市技术人员能够正确掌握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邀请了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和老师为我市业务技术人员分别对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调查与评价方法、入户调查技巧、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及审核上报等工作作了认真、细致的讲解。

4.完成《滇池“十二五”防治规划》中农田径流控制项目方案

明确我局负责滇池流域范围内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及农田径流方面的污染防治工作。分工明确后,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第153期会议纪要。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局已完成了滇池流域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省农业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六处。

5.起草《市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规范项目建设,为加强我市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的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市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6.起草《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为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随着农村能源户用沼气池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项目建后管理,确保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农村沼气管理办法(试行)起草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意见》讨论稿)

7.建立市农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认真对照年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分解,为进一步做好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现场评价考核。准备相关材料,迎接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考核。

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根据《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市年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昆节减办发〔〕5号)精神。将年市农业局节能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8.编制《市农业节能减排规划》

也是唯一的特大型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为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打造成带动全省、辐射西南、沟通全国,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农产品信息流通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工程。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充分认识到农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将目前单纯追求高产的农业增长模式逐步转变为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增长模式,最终实现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就是要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农业节能减排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需要。

9.编制完成《十二五”市农村能源规划》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目标之一,确保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实现“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市农村能源建设以“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为方针,经过市级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提出了市20112015年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

10.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省级建设资金510万元(每村10万元)截止年11月底,年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村51个。省级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年5月,按照农业厅《关于上报年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总结的通知》云农办经字〔〕91号)进行了检查总结。全市51个项目村共完成投资3453.21万元,除省级补助510万元外(每村补助10万元)引导投入资金2943.2万元,占总投资的85%3003.21万元拉动资金中,市、县、乡投入1007.68万元,占拉动经费的33.6%社会资金624.39万元,占21%;群众自筹集资1311.15万元,占43.7%群众累计投劳46739个。通过整治工程,项目村完成村庄道路硬化49346.21米,新建村庄道路22060.74米,支砌排灌沟渠12362.37米,安装人畜引水管道25189米,种植绿化树161604棵,绿化花草27635平方米,安装路灯247盏(其中,太阳能LED路灯40盏)建设文化室67个2618.9平方米、公厕73座、垃圾收集点139个,项目村村容村貌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省级下达我市村容村貌项目村建议数50个,年。控制数60个。市组织县区申报省级村容村貌项目57个,项目正在申报中。

11.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省农业组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市农业组已按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有关要求完成了工作,数据上报及普查档案整理工作已通过省级质量验收,目前,现正在进行普查数据开发及撰写普查技术报告工作。

普查范围涉及14个县(市)区,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共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及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源四个污染源。127个乡镇,330个行政村。全市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22715个(其中:种植业污染源7229个、畜禽养殖污染源6464个、水产养殖污染源1694个、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7328个)

普查结果显示:

占全流域总排放量10130.01吨的22.54%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排放占77.46%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格局没有变化。①滇池流域总氮总磷合计: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2283.31吨。

畜禽养殖业排放的8844.75吨COD基本上没有处理,②滇池流域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2.36%主要是农村生活污水产生的15718.18吨。而城市污水COD处理率达到产生98038.02吨,去除83096.5吨)84.76%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占总量的80%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20%总磷的污染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占60%工业和城镇生活占40%化学需氧量(COD由于城市污水去除率较高,③滇池流域总氮的污染以工业及城镇生活为主。农村污水几乎没有处理,农村生活比重占40%农业生产占22%工业和城镇生活占38%农村生活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市年农村能源建设及农业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正确领导下。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较大,县区与县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长不平衡,自筹能力低;二是国家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影响沼气池的推广;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缺少发展后劲。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