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农业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11-24 17:16:42

村农业工作计划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1

一、积极推进“两区同建”

1、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出精品。在农村土地规模流转的基础上,以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突破口,提升园区质量为重点,围绕大棚瓜菜、黄秋葵、紫红薯、特色葡萄、肉羊养殖及深加工等几大特色,做大做强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跨越,为“两区同建”打下坚实基础。

(1)、加大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从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把分散的小规模土地、闲置土地集中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覆盖乡、村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平台,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2)、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

(3)、①积极提升以前村为核心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档次,以发展现代农业大棚为重点,精心培育集试验、示范、观光、生态、有机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大棚示范园。2015年大棚瓜菜核心区力争突破2000亩,全乡突破3千亩,力争五年内大棚瓜菜达到1万亩,人均增收6千元,实现收入翻番。②积极提升以?泰养殖龙头企业为中心产业区的效益,大力发展循环高效农业,抓好?泰公司的肉羊屠宰加工项目,谋划在大型超市建?泰清真羊肉直销店4个,实现农超对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经济效益。③积极提升以南臣赞为中心特色农业区的知名度,充分利用甘薯的“绿色食品认证”这一名片,建立双丰紫红薯合作社的网上销售平台,做大宣传,在进入专业市场和大型超市上求突破,力促农民得实惠。④改造提升东裴庄红乳葡萄种植观光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马朗特色苗木瓜菜种植区的规模。⑤积极提升以后旧县为中心“健康食品”种植园的品质。该区以黄秋葵、小杂粮种植为主,紧跟市场趋势,扩大“健康食品”种植,今年计划达到1000亩,并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聘请种植技术人员,提高产业附加值。

2、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度。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全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进度。

(1)、加快前新型社区建设进度

一是加快建设2栋6+1居住楼,争取6月份达到入住条件,为搬迁、拆迁奠定基础;加快建设集“两委”办公室、幼儿园、医务室、物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楼,争取今年春天封顶并投入使用;加快拆迁协议的签订和搬迁进度,争取2015年底前基本实现前村整村搬迁。二是进一步督促监督博泰开发公司,确保时间进度和安全建设。三是进一步提高拆迁建设小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监督建设主体和搬迁拆迁责任主体共同遵守已经签订的各项协议,与村委会共同做好群众工作,确保社区建设质量,确保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四是在县农工委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积极跑办落实新型社区建设政策资金,在建设、拆迁、复耕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争取2015年底基本完成前拆迁复耕任务。

(2)、适时启动李庄新型社区建设

在推进?泰公司的土地流转,特色种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启动霍杨孙等村并建的李庄中心社区(属于县域镇村体系规划中的李庄新型社区范围内的村)。

一是充分组织村内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本地和外出参观,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二是科学规划,严格程序。三是加强监督,科学指导。

争取2015年内完成村土地流转和与开发商协商工作,制定出建设规划和拆迁补偿协议,并完成测量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启动社区建设。

二、全面落实普惠民生政策

一是严格按政策落实好新农保、新农合、粮补、综合直补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确保各种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0%以上;切实为育龄妇女服务好,计生工作争上新台阶。

二是加强低保、五保的管理,摸清低保、五保的详细信息,做到应保尽保,保证全乡的弱势群体都能享受都政府的关怀,对于突发性自然灾害,第一时间上报,争取上级资金,减少灾民的损失。做好优抚及残联工作,积极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利用市场化手段,积极推进“新居”建设,争取明年二期开工,改善镇区环境,提升小城镇品味。

三是积极申报落实好地下水压采系统工程的系列工作,并做好协调配合,再争取一部分项目落户。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面

一是提高乡镇机关和基层站所的工作人员素质和法律意识。加强执法队伍思想政法教育,增强其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每年定期组织举办一些常用的现行法律法规及新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的专题培训,不断更新乡镇干部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加强对执法队伍的业务培训,要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对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定期、不定期进行考核,促进执法人员钻研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基层干部进行在职业余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二是坚持把秀贞精神融入到矛盾纠纷排查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去,发挥我乡道德高地的优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一切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率达到100%。加强对原民办教师、信贷员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引导,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情感人;加强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政策引导,讲明利害关系,以理、依法服人,实现赴县级以上访零目标,保稳定、促和谐,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积极稳妥的抓好村“两委”换届,确保按时完成。

为圆满完成以上工作,我乡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积极联系京津籍的老板,借助他们的信息资金优势,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调整,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三)科学规划社区建设,把任务量化、细化,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2

一、2020年工作亮点及主要做法成效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种植业生产情况。一是粮食生产:202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9.7万亩,与2019年持平,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43万亩(早中稻播种面积12.04万亩,中晚稻播种面积12.84万亩,其他粮食5.55万亩),产量达到10.1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42.67万亩,基本与2019年持平。二是水果产业:202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柑桔橙柚种植面积6万亩,水晶梨种植面积5万亩,鹰嘴桃等优质桃水果种植面积1.2万亩,其他特色水果面积约5.8万亩),挂果面积14万亩,总产量预计达14万吨(除水晶梨产业遭遇去年秋冬严重干旱,今年盛花期再遇倒春寒雨水天气影响导致大减产外,柑桔类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他桃李梅等特色水果全面丰产),总产值预计近10亿元。

2.畜牧业生产情况。2020年,生猪存栏20万头以上,出栏约50万头,能繁母猪年底存栏约2.8万头;“三鸟”饲养量1450万只,其中存栏约450万只,全年出栏约1000万只;牛羊年底存栏5.05万头(其中羊4.85万头),全年出栏3.8万头(其中羊2.8万头);畜禽肉类总产量5.4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约10.8亿元。

3.水产生产情况。2020年,全市淡水养殖总面积为2006公顷,其中池塘620公顷,山塘200公顷,水库1299公顷,与去年持平。另外,稻田养鱼面积80公顷。全市水产品上市量为7624吨,其中淡水捕捞产量146吨,养殖产量7478吨。孵化鱼苗8800万尾,投放鱼种产量1000万尾。

(二)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高标准建成XX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XX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投入资金1.9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地方统筹资金505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9274万元,建设项目27个。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已按照相关规范程序使用完毕。目前,菜心种植面积达10.8万亩,产业园农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菜心产业总产值12.9亿元,占产业园农业总产值的63.8%,产业园内农民收入为17345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23%。

2.加快推进农业“3个三”工程。2020年,新增柑橘种植面积约3000亩,全市柑橘种植面积为5.3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800亩,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约为1.1万亩。1-10月,清远鸡出栏795万羽,存栏405万羽。

3.“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有序推进,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一是我市2019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扶持19个新型经营主体支持19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财政补助资金1900万元,资金已使用1883万元,使用进度为99%,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XX水晶梨、XX鹰嘴桃、XX南岭高山茶、XX蜜柚已入选2019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XX菜心、XX砂糖橘、十月红桔、XX高山番薯、XX澳洲龙虾等5个产品已入选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XX市丰阳镇、东陂镇被广东省评定为“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为”专业镇,丰阳镇湖江村、大富头村等22个村被广东省评定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二是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的工作要求,2020年省、清远市下达我市建设任务19个,我市按照省市有关工作布置和要求,对30个入库项目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打分(排序)。经局党组及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在XX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同时征求了市直有关单位和各镇(乡)人民政府的意见。目前市政府已批复,财政扶持资金已于7月30日拨付至实施主体帐户,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

4.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市认定家庭农场243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604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其中县级1家、市级27家(省级以上的12家)。

5.实施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一是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已有1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新增无公害2个申报中,1个地理标志(玉竹)申报中。二是大力推进省名牌产品申报和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共有省名牌产品12个。XX水晶梨、XX鹰嘴桃、XX南岭高山茶、XX蜜柚已入选2019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XX菜心、XX砂糖橘、十月红桔、XX高山番薯、XX澳洲龙虾等5个产品已入选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我局正组织条件成熟的农业企业申报“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6.大力推进农业风险防控监管,保障农产品供给。一是强化抽样检测、筑牢安全防线。广泛开展抽样检测工作,严格风险监督。目前,全市共抽检种植类农产品917批次,合格率99.9%,定量检测215个,合格率100%;瘦肉精检测2350份,合格率100%,定量检测88个,合格率100%;渔业定量检测4个,合格率100%。针对夏季上市水晶梨、鹰嘴桃等本地特色水果,加大检测力度。二是做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瘦肉精监测尿样3000份,检测盐酸克伦特罗3000份,莱克多巴胺3000份,沙丁胺醇3000份,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确保了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1-11月,农资类立案11宗,结案11宗,罚没金额43976元。出动执法人员1564余人次,检查农资门市1006余家次,确保农民群众购买安全放心的农资产品。四是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20年,组织发放了猪口蹄疫疫苗50万毫升,牛羊口蹄疫疫苗20万毫升,禽流感H5+H7疫苗250万毫升,小反刍兽疫疫苗9万头份。免费发放消毒药物393箱,共3930公斤。

7.积极做好农村青年科技教育培训工作。2020年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100人;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农业三品工程领军人才培训、基层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培训班共九期,培训人数360人。

(三)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1.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2017年底我市被批准列入省级第三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选取了10个镇(乡)25个行政村27个试点单元作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拨付4500万元到各镇乡政府,部分项目已生产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9年选取了6个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作为我市2019年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拨付270万元到各镇乡政府,目前,6个试点项目已完工。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2个经济联合总社、165个经济联合社、1605个经济合作社完成清产核资。集体资产总额清查核实为13.4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2.96亿元。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确认成员身份数458334人。发放股权证书到乡镇89870本。

3.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中农发〔2019〕11号)和《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农经发〔2019〕6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规范农村用地建房过程,起草我市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已面向社会征集意见,预计11月可提交市政府出台办法。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持续提升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市切实贯彻农村人居环境整三年行动计划安排,全域开展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清洁专项行动,通过建立“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推动落实农村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截至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已有1142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达标率为80%,达到“美丽宜居村”的行政村67个,达标率40%,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我市66个省定贫困村(下辖488个自然村组)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50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达标率为75.8%。

2.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梯度建设。从2018年开始我市按照《XX市“美丽乡村2025”行动计划》工作部署,持续通过EPC统筹创建和镇村自创的方式开展美丽乡村梯度建设工作。截至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的自然村有676个(其中整洁村347个,示范村286个,特色村40个,生态村3个),美丽乡村覆盖率47.3%。

3.以“三个示范”打造美丽乡村精品工程。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梯度建设的基础上,一是整镇推进丰阳生态宜居示范镇创建,将丰阳镇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目前丰阳镇87个自然村中已建成美丽乡村45个,建成率为51.7%;示范村自然村有158个,已建成美丽乡村的有99个,建成率为62.7%。二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大力打造大路边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龙坪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九陂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XX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西岸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东陂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西江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等7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各片区总体建设进度约为70%,预计年末可基本建设。三是沿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线路启动XX高堆湿地公园至沙坊精品线路、西岸黄花坪至东陂地下河精品线路、九陂镇李屋村至龙潭景区精品线路、丰阳镇畔水村至夏东村精品线路等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目前,项目已启动概念规划等前期工作。

4.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一是按“应改尽改”原则全面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根据各镇乡上报省人居系统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农户118517户,其中不纳入户厕改造范围农户共3408户,纳入户厕改造范围的农户共115109户,截至2020年10月底,累计改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户数共115109户,普及率达97.1%。二是按需推进农村公厕建设。据村庄实际需求,2020年各镇乡计划建设228间公厕,已完成建成公厕94间。

(五)脱贫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XX市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164个(含星子社区),其中,相对贫困村66个,分散村98个。截至2020年11月,XX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39户1670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3077户10344人,占比61.9%;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4762户6361人,占比38.1%。目前,全市相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村已完成退出程序,并在广东新时期脱贫攻坚信息平台完成标识。目前,XX市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长效产业项目22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27个,到户类项目133个,带动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增收约2500元。

1.减贫成效方面。一是实际减贫人口的真实情况。截至2020年11月13日,XX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39户16705人,均达到2019年贫困人口脱贫标准。分别占XX市贫困户户数、人数的100%;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019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6.88元,脱贫人口在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电视信号覆盖、网络信号覆盖、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和稳定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均已得到落实。二是贫困村居民人均可以支配收入情况。XX市2019年相对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53元(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为11022元以上)。

2.精准帮扶方面。一是落实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责任。XX市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定期主持召开有关扶贫工作议题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推进扶贫各项工作。二是落实党委书记遍访制度。市委书记把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遍访工作计划,严格落实党委书记遍访制度。自2018年起至2020年11月13日,市委书记已遍访相对贫困村66条,脱贫任务重的非贫困村35条。三是落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行业扶贫责任。2016年以来,XX市定期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阶段性重点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解决措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聚力攻坚,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扶贫产业项目管理,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一是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各镇(乡)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相对贫困村成立了村扶贫资产管理委员会,高位推进、细化分工,使扶贫资产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扎实推进。二是我市印发了《XX市扶贫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市扶贫资产管理范围、登记、归属、管理职责、管理和收益分配方式、清查处置等六个方面作出了明确指导。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的监督,健全扶贫资产项目常态化监管机制。四是扎实开展扶贫资产清产核资、权属界定、资产登记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摸查和确权登记形成的扶贫资产项目853个,资产金额41473.26万元(其中,经营性项目226个,资产金额32043.5万元;公益性项目627个,资产金额9429.77万元)。

4.继续实施精准扶贫“以奖代补”政策,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通过制定和实施XX市精准扶贫“以奖代补”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户为单位发展种养项目的一次性资金补助;以务工增收的贫困户,按务工合同与时间段为计算补贴;对贫困户创业,扶贫就业基地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进一步激励我市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生产、种植、养殖或外出务工就业的积极性,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确保如期完成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目标任务。

5.推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平稳良性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粤农扶办﹝2019﹞35号)等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落实扶贫小额信贷相关政策,全力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今年以来,我市共新增贷款户数12户,贷款金额60万。为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金需求,我市通过与农业银行、农商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展开合作,深入基层,对有发展愿望、有发展项目的有劳动力贫困户介绍小额贷款免息等优惠政策,逐户入户了解情况,掌握贫困资金需求情况,全面进行风险评估,依法依规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落地和宣传工作。

6.办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开展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不仅为我市的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公众参与和支持扶贫事业的公益慈善环境。2020年,我市“630扶贫济困日”活动接收捐赠资金259笔419.84万元,在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积极探索消费扶贫发展道路。一是制定实施《XX市消费扶贫实施方案》,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支持对象,以购买贫困户农特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手段,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积极跟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消费扶贫新格局。二是积极推销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筹备建立消费扶贫电商平台,着力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提供稳定持续、辐射面广的电商销售渠道。三是根据省扶贫《关于规范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农扶办〔2020〕75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我市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工作,目前已有7家带贫经营主体在广东省扶贫产品认定系统中通过省级公示,认定了水晶梨、鹰嘴桃、黑皮鸡枞菌、腐竹、腊味、茶油、菜干等一系列扶贫农副产品。四是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采购扶贫农产品24.66吨,以购代捐金额31.44万元。

(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7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达到100%。对2018年中央财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剩余1140万资金进行调整,支持第三方处理主体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重点,对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现有处理设施扩建、技改,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转化增值,每间可申报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以内;支持规模畜禽养殖场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企业(含新建、在建)等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与饲养规模匹配的栏舍雨污分离改造、种养平衡管网和沼液储存池、干粪棚和堆滙池、改造节水饮水设施和异位发酵床建设、购置固液分离机和改进节水养殖工艺和设备等,落实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中小规模化养殖场户每间可申报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以内,着重抓好上述申报项目企业的工程进度。

2.加快新建屠宰场规划建设进度。我市城南的XX市畜禽屠宰场项目正在做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项目建设时间约需2年,设计规模为年屠宰生猪150万头、牛5万头、羊30万头,占地面积约100亩,总投资一亿元。力争在2021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生猪屠宰将逐步实现统一收购、检疫、屠宰、配送,从而确保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

3.强力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整县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我市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目标是到2020年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要求达到40%,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中完成雨污分流(或污水暗渠化)的自然村为1062个,占我市自然村总数的74.36%,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村53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7.1%。今年EPC新建的844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中处理终端已基本建成的村有266个,建成率31.5%。按目前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看,今年可完成500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我市今年新建的8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总体进度约为60%,按当前进度看可确保2020年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4.高标农田建设进展顺利。2020年,我市完成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7万亩,按时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3.45万亩建设任务,为我省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国第一名做出了贡献。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向我市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肯定了我市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成绩并向我市表示诚挚感谢。

2020年我市继续跟进实施机构改革后XX市自然资源局移交的2018年度XX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面积4.18万亩,按照省市要求应于今年年底完工。目前,该项目总体工程进度约98.5%,预计11月底完工。

2020年省市下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1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0.15万亩。目前项目总体进度约40%,正在紧张实施中。我局将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确保按照省市要求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

二、2021年工作安排

(一)产业发展

1.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发展。一是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发展,做好粮食生产指导工作,确保完成我市的粮食生产任务及顺利通过清远市的粮食工作政府责任制考评。二是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加强沟通协调,细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项目实施。

2.继续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规范新增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修订我市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50家。

3.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强化服务,积极沟通省绿色食品管理中心,组织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以绿色食品认证为主开展申报工作。

4.充分利用好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平台,通过技术联合,构建起“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式农技推广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乡村建设

我市将按照省市有关部署和我市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提质工程。一是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基础上启动农村“四小园”建设,因地置宜对农村空置地进行美化绿化。二是加快推进沿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线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三是推进大路边镇大路边村、星子镇沈家村、XX镇沙坊村、丰阳镇畔水村进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四是进一步完善村镇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覆盖率。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建立健全脱贫长效机制。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防贫。按照“六个留下”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充实内容,丰富内涵,形成更加系统、科学、具体的长效机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

2.进一步抓作风固成果。加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力度,着力解决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确保正确的攻坚方向。一是坚持目标标准,始终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目标,也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搞数字脱贫,算收入脱贫。二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三是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通过“四项措施”、约谈提醒、执纪问责等方式传导压力,推动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落实,并把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3.进一步抓宣传树典型。一是大力宣传致富带头入的典型案例和自主脱贫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因户,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前有方向,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二是树立脱贫先进典型。树立一批基层扶贫干部典型、一批驻村帮扶干部典型、一批脱贫致富群众典型、一批社会帮扶典型,营造良好攻坚氛围。

4.继续做好2020年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和风险管控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确保扶贫小额贷款按照政策要求落实执行。一是加强扶贫小额贷款的精细化管理,落实风险管控,密切跟踪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出现的风险及早发现、及早化解。二是做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合理运用扶贫小额贷款的风险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担保和补偿功能,实现扶贫小额贷款业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5.做好2021年革命老区项目申报建设工作。着力做好我市2021年革命老区项目相关可行性研究和申报建设工作,抓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解决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上的突出困难,加快我市革命老区的发展。

(四)农业基础设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3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

“*”期间,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基本思路,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成为我省农村工作力度最大、出台措施最实、农民得实惠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农村经济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年全省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068.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656.2亿元,粮食生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151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0.7%、27.6%和3.2%,“*”年均增速分别为5.5%、5%和0.6%。畜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39.7亿元,年均增长11%(未扣物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达到2042元,年均增长6.7%。圆满完成了“*”计划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优质特色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12年连续增产。烤烟和鲜切花产量分别为77万吨和36亿支,保持全国第一位;甘蔗、茶叶、橡胶产量分别为1415万吨、11.6万吨、24万吨,保持全国第二位;马铃薯产量(折原粮)15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人均肉产量67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开始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呈现面积扩大、质量提高的态势,优质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6%。全省有92家企业、19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产品标志,184家企业、38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72个产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年,全省经济作物比例提高,粮经种植结构比调整为69.6:30.4,优质粮食面积突破2000万亩,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到1442万亩;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比由2000年的61:7:30:2调整为56:10:32:2。林牧渔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畜牧业产值和林业社会产值分别突破3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仅次于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份额。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500万亩,建成优势农产品基地600多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外向型农业不断扩大。到*年底,全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561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经国家和省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有96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有49家,辐射带动农户增收50亿元。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000多个。全省共引进省外国外农业企业113家,引进中外资金17.52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4.8亿美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和优势产业集聚,提升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608亿元,实缴税金75亿元,从业人员357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78%、84.3%和26.3%,全省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纯收入600元,超额完成“*”计划目标。农产品加工快速增长,规模以上乡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不仅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器。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达53个,5亿元的乡镇122个,亿元村357个。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2000年的23%提高到*年的29.5%。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减负促增收成效明显。*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的1479元增加563元,“*”年均增速比“九五”期间提高1.5个百分点。畜牧业、冬季农业、优势特色农业、林产业和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新亮点,*年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实施“百万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500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对全年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近20%。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现金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率、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共减轻农民和农业企业负担27亿元,全省农民减负率达67%。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调整思路、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开发、安居工程为重点,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易地搬迁、社会帮扶等行之有效扶贫措施的作用,五年共投入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资金155.73亿元,贫困人口下降到737.8万人,比2000年的1022.1万人减少284.3万人,有30多万户特困农户告别了住破烂茅草房的历史。80个国家和省级扶贫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3元上升到1537元,年均增幅为6.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2个百分点,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7%左右。贫困地区呈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

农业投入明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改善。“*”期间,各级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的支出达474.4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53%,年均递增9.8%,其中争取国家安排我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65亿元,比“九五”增长27.7%。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以高产稳产农田和以“润滇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全省新增柴石滩等大中小水库150件。“润滇工程”中,麻栗坝水库作为我省首个列入国家基建计划的大型水库以及其他20件中型水库已开工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1件中型病险水库、26件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得到国家投资补助,建设情况良好。全省水库建设数量、质量、进度均处于全国前列。农村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取得新进展。“*”期间,全省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556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10万亩,高稳产农田250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农村道路、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到*年,全省农村自来水受益村比重达到83%,有98%的行政村通电、通公路,92%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农村户用沼气池超过150万口、居全国第四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等为主的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累计完成营造林5299.9万亩,封山育林与森林管护面积近2.5亿亩,设立自然保护区181个,完成退牧还草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9%,实现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持续双增长,大部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土地征用制度、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认真实施《*省农村工作守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开展了村级体制改革,实行了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的村级民主自治,保障了村民的民利。农村教育“两基”攻坚战取得新成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达到112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6%,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达到257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新进展,参合农民达到650万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了农业人口家庭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8‰以内。普遍开展了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和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三下乡”等活动,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5%和93.5%。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我省同全国一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一是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为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坚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省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迈上新台阶,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扩大国内外合作带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东中部产业结构升级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合作项目的落实和实施,特别是随着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建立,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劳务输出优势明显,拓宽了我省农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空间。四是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消费需求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趋势更加突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五是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各地实践经验日愈丰富、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三)主要挑战和不利因素

“*”期间,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既有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五大矛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的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矛盾;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与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矛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促进农民生活宽裕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单一的矛盾。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全国相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艰巨。

第一,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业人口多,农民增收困难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042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相比,仅占全国的62.7%,在各省市区排列第29位。我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年底仍有绝对贫困人口248.4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489.4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0.5%和12%,近70万特困群众丧失生存条件,7个人口较少民族整体上处于贫困状态,贫困人口多达125.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4.3:1扩大到*年的4.5:1,最高的官渡区与最低的福贡、贡山县差距达4200元,城乡之间、与全国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弱。一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瓶颈制约突出,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2/3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全省人均库塘蓄水只有22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人畜饮水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不安全。二是农村公路交通等级低。全省县以下的农村公路均为低等级公路,沥青、水泥、弹石路里程仅有1.2万公里,道路硬化率低。三是农村电力开发利用程度低。一些民族贫困边远地区至今尚未通电,农村用电水平较低,到户电价偏高,全省县以下农村人均年用电量仅110千瓦时左右,与全省人均年用电量600千瓦时和全国人均年用电量1000千瓦时相比,差距很大。四是农村生态状况局部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耕地减少、草山退化、湿地消失、河流湖泊污染、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年土壤侵蚀总量5亿吨,占全国年流失量的1/10。全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年均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亿元以上。

第三,农业增长方式粗放,农业竞争力在短期内还难以较快提高。农业产业和布局结构还不合理,林牧业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小、散、弱”,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农产品“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不高;新型合作组织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

第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年,我省尚有17个县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省中小学危房率达1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危房率则达到14.8%;全省有874个乡镇卫生机构还没有实现有房屋、有设备、有人员的“三配备”目标,占乡镇卫生机构总数的59%;有5825个行政村的卫生室没有业务用房,占村卫生室总数的44%。广大农村地区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多数行政村及乡镇体育设施欠缺,不能满足农民健身及传统体育活动的需要;村镇规划滞后,社会事业发展和村镇整治投入不足,生活消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突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和54%。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乡村群众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一些乡镇五保户供养没有经费来源,残疾人保障经费未能足额发放。

第五,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达54%,高中文化程度仅占8.2%,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培育新型农民任务艰巨,农民权益保护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目前全省还有8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就业压力巨大。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为保障,倾力发展六大产业,重点实施工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四村”目标和“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民收入新提高、公共服务新体系、乡村建设新面貌、乡风文明新风尚、民主管理新体制”的“六新”任务,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品、产业和区域布局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二)发展目标

“*”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农业稳步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农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5%以上,力争达到1000亿元。

―——粮食稳定增产。总产量突破1600万吨,年均增长1%以上。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以上,年均增长6%以上,力争达到3000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力争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0万人,实现农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优质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和15%以上,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中畜牧业比重达到40%。

——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良种良法推广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节约型农业稳步发展,土地、水、化肥、农药等利用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农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出口达10亿美元以上;培育国内知名品牌40个,其中国内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培育*省名牌产品10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100个,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蓄水库容12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14亿立方米,建成高稳产农田500万亩、基本农田5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程度提高到4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重点地区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改造农村公路15000公里以上;确保解决500万、力争解决7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48.44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农户通电率达到96%以上;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0万口以上;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主要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围绕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完善“六大支撑体系”,“*”期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⒈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着力构建粮食稳定增产的坚实基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确保耕地保有量达到915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继续加强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继续加强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实施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关键的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病虫害的防治。“*”期间每年建设高稳产农田100万亩,基本农田100万亩。

⒉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积极实施产业支撑打造工程,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全省18类优势农产品,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原料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龙头企业群体、产业集群和产业带,造就精品,创造名牌,不断拓展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科技牌、区位牌、资源牌,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

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增效增值,带动农民增收。继续搞好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积极扶持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各种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⒋加强农村扶贫开发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一体两翼”战略,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建设重点,落实易地搬迁、小额信贷、社会扶贫等扶贫措施,继续开展以工代赈扶贫,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到2010年省级扶持3万个、州市级扶持1万个,共完成4万个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持100个省级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培训转移20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力争完成20万缺乏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

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村群众生活需要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继续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两基”攻坚。到2010年完成全省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多形式开展农民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加快建立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初级卫生保健,在原有5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适合农村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重点产业

⒈畜牧产业

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培育猪禽业、肉牛业、肉羊业、奶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抓好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基地建设、产品深加工等重要环节,发展规模养殖,实现品质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大幅度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创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40万吨、奶产量50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

⒉林业产业

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立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强化资源培育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林纸一体化、木材加工及人造板、林化工产业、特色经济林、森林资源非木材产品、竹、藤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等林产业,培育和营造一批速生高产造纸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优质高产林化原料林、特色经济林、优质竹林基地、建设一批林下产品种植基地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初步建立起定向培育的稳定原料供应基地。加快发展林产品深加工,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稳步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业,努力实现从单一木材利用转向多资源利用,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多门类的产业体系。到201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努力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⒊优势生物产业

稳步发展烟草产业。稳步发展优质烤烟,积极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香料烟、白肋烟,为省内、国内烟厂和国际知名烟草集团生产优质名牌卷烟提供优质原料。实施全省基本烟田建设规划,继续把烤烟生产向最适宜区转移,建成不少于1200万亩基础设施配套、耕种制度科学、保护措施完善、稳定丰产的高标准基本烟田,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烟叶生产量稳定在1600万担左右。形成科学合理的烟叶生产布局,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烟叶生产体系,把我省建成我国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围绕大中城市供应、扩大外销、旅游业发展和深加工,优化布局,加快发展精细蔬菜、反季蔬菜、夏秋补淡蔬菜、野生蔬菜,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产量1600万吨,综合产值180亿元,使我省成为我国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出口基地。

稳定发展甘蔗产业。压缩高海拔和陡坡地蔗园,重点发展潜力大、产业化程度高的滇西南和滇南两个甘蔗糖料优势产区,加速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建设,做好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到2010年,种植面积控制在400万亩,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20亿元,实现年产糖250万吨以上。

提升茶叶产业。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和良种推广的力度,加快加工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的步伐,积极开发生态茶、名优茶。打造以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为主导的三大“云茶”品牌,加强茶叶加工和市场营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实现“云茶”的高产、优质和高效。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2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巩固提升橡胶产业。以整合资源为重点,稳定规模,优化布局,依托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胶木兼优的良种种植和新型割胶技术,改造低产胶园,加强橡胶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和品质,努力降低生产和管理的综合成本。积极发展橡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名优新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橡胶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省橡胶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干胶产量32万吨,总产值46亿元。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加快推进优质花卉倍增、国际市场拓展、物流运输通畅、品种研发创新、“云花”品牌打造工程。依托重点花卉产区,发展壮大花卉重点企业,扶持花农合作组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促进大宗花卉品种、野生驯化花卉品种以及特色花卉品种的开发创新,不断提高以鲜切花为重点的花卉产品质量,完善物流网络,强化出口带动,逐步建立优势明显、特点突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出口花卉产销体系,扩大优质花卉总量规模。到2010年,全省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把我省初步建成享誉海外的亚洲花都和世界花卉研发、生产重要基地。

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马铃薯加工、种薯企业(集团),建立淀粉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菜用及薯条、薯片生产基地,优质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反季加工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积极发展种薯、商品原料及菜用薯、马铃薯食品和淀粉等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逐步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商品薯出口生产基地、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种薯供应基地、全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到201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

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充分利用*野生菌资源优势,在“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重点扶持一批野生食用菌产区县,建立以羊肚菌和牛肝菌为重点的人工促繁基地,积极发展松茸保护技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引进开发先进的保鲜和加工技术,在企业中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野生食用菌的产量、品质和产值;大力发展珍稀、反季节食用菌,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攻克贸易壁垒,稳步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实现野生和人工食用菌出口的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达50亿元,出口量达2.5万吨,出口创汇2亿美元。

着力发展水果、咖啡产业。重点建立一批温带水果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出口基地,提高果品内在质量和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通过品种改良、完善基础设施,改造一批林果基地,提高老果园经济效益;新建一批优质水果基地和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果品业的整体水平,推进水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果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巩固现有咖啡园,积极稳步扩大咖啡种植规模,培育产业龙头,创*小粒咖啡品牌,做强、做大*咖啡产业。2010年,全省水果产量达210万吨,产值32亿元。咖啡种植稳步发展到60万亩,投产面积30万亩,实现年产干豆3万吨,工农业产值6亿元以上,力争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

创新开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规划全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加快研发、选育能源作物和植物品种,推广先进种植、加工技术。在最适宜区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和生物质能源新产业。积极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气化,为农村提供高效清洁的生活燃料;加快生物质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以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开发重点,加大甘蔗、薯类等非粮农作物和膏桐、橡胶等木本油料植物的开发利用,对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把生物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⒋农产品加工业

借鉴烟草产业发展的经验,选择粮油、畜禽、果蔬、淀粉、食糖、茶叶及咖啡、核桃、麻丝、林竹、橡胶和植物药等具有加工潜力的产业为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和特色园区建设,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引导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除烟草以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⒌劳务产业

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构建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政策保障和管理服务等五大体系,实施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就业非农化、农村城镇化、政策制度化、服务优质化等“六化”联动工程,大力实施“百万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法规、职业技能、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转移相结合,就地转移与易地转移相结合,鼓励使用本地劳动力,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到2010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00万人,实现农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

⒍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

加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网络建设。围绕名优特商品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和规范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运行机制,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建设健全的市场网络。规范市场流通秩序,进一步加强“绿色通道”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产品生产销售协会等市场开拓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和推行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积极采用电子商务、期货交易、连锁配送、专供直销、交易、拍卖交易等方式和设办事处、开窗口等办法,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重大工程

⒈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工程

坚持总量基本自给、供需总体平衡的粮食工作方针,确保每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200万亩以上。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三种作物为主,选择6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2400万亩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其中,中心示范600万亩,示范带动1800万亩)。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土地产出能力、粮食加工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三个能力建设,采用中心示范、带动辐射等途径,全面提升综合示范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夯实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

⒉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

继续落实《*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优质烟叶、畜产品、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中药材、花卉、茶叶、橡胶、果类、核桃、“双低”油菜、蚕桑、咖啡、食用菌、杂粮、林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农民增收关联度高、外贸出口拉动力强、原料基地落实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全省7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770万户农户,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85亿元。

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确保麻栗坝大型水库和已开工20件中型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国家第一、第二批规划内的71件中型、125件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开工建设楚雄青山嘴水库和一批大中小型水库等工程;解决5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小型水利设施,通过政府补助,鼓励农户为主参与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水窖等水利设施,完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100万件;力争完成4000公里的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缓解全省水资源供需矛盾。认真做好“滇中调水”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国家支持下,“*”末期开工建设。进一步扩大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结合商品粮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的水利配套,大力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12个大型灌区和19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继续开展节水增效示范县工程,力争累计完成30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2000万亩基本农田的建设任务。

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

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新增农村沼气池100万户以上;新增小水电代燃料150万户,农村改灶50万户,太阳能推广50万平方米,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10个。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农田污灌与底泥施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薄膜等农用化学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继续改革农业供水体制,以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为方向,推行面向农户的终端水价制度,促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巩固成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典型生态区建设。做好丽江拉市海调蓄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以九大湖泊、六大水系和石漠化地区治理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加大对工程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水环境和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立足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把饮水安全、住房条件改善、乡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采用政府补助、群众为主、社会参与等方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饮水质量;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程度和质量等级,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彻底消除农村破烂茅草房、杈杈房,逐步使农村住房整洁适用;开展以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和治脏、治乱、治差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三治”工作,结合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实施农村民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清洁家园。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人口集中,使5万个以上的村庄得到集中整治。

⒍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整合各级农业科技研发技术和人才资源,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基地,以*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为切入点,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强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支持和推进省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和示范推广,建立相对固定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应用技术,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力争在品种良种化、种养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高产化、农产品加工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我省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推广转化长效机制。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乡土人才队伍。

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基准,以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质量认证和质量监测为手段,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推行GAP、GMP、HACCP、GSP认证及相关产品认证。加快建立以畜牧、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烟草、药材、甘蔗和马铃薯等优势农产品产业为主体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整合监测资源,逐步建立以省、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龙头,州、市级区域性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或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点)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等监测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流通和消费。到2010年,建设1500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80%的农业生产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5000万亩耕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⒏农业防灾减灾工程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方针。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及相关灾害预警体系,重点强化灾害预报预警功能,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建设,建立防灾减灾决策指挥和科学的灾情评估体系,形成干旱、大范围致灾暴雨、低温冷害和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全面提高预报预警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滇中、滇东缺水地区积极建设专业的人工增雨作业基地,进一步提高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局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围绕防灾减灾、生态建设的需求,采取工程、生物、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加快烟叶、畜产品、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中药材、花卉、茶叶、橡胶、蚕桑、咖啡、食用菌、林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进程。

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工程。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在6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2400万亩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1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山区半山区新建10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建成高稳产农田500万亩、基本农田5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以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科技入户工程。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主,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2010年,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设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防疫监督、边境动物防疫四道屏障,做好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省、地、县、乡、村五级动物疫病技术支撑系统和兽药质量控制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到2010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率达到50%、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率超过90%。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农村500万人以上的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无电地区通电工程。采用电网延伸、开发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多种方式,解决48.44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2010年户通电率达96.2%。

农村能源。新增沼气池100万口以上,新增小水电代燃料150万户,农村改灶50万户,太阳能推广50万平方米,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10个;营造薪炭林200万亩,改造薪炭林500万亩。

农村公路。改造农村公路15000公里以上,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通乡公路路面硬化;行政村公路的通畅能力广泛提高,基本实现村村通路。

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尚未“普九”的17个县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建设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实施职业教育建设专项规划,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设施。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乡镇卫生院以及贫困县、民族自治县、边境县中的部分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55%。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县级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等。

农村文化。农村广播电视工程。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设备、拷贝配送工作,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

村寨环境整治工程。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整治,力争5万个村寨的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空间布局

从*山区、边疆、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实际出发,围绕现代畜牧产业、现代林业产业、生物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突出在城郊区和平坝区、山区和半山区、热区和边境地区进行农村经济空间布局,加大《*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力度,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行业的束缚,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⒈重点产业布局

畜牧产业。以昆明、玉溪、曲靖等市为重点建设现代加工型原料猪养殖基地,以曲靖、丽江、昆明等市为重点,建设以火腿为代表的传统加工型原料猪养殖基地。以滇东南、滇西南、滇中为重点建设肉牛加工外销基地。以昆明、曲靖、大理、楚雄、保山、丽江、临沧等地为重点建设肉羊生产基地,以昭通、曲靖、丽江、迪庆等州市为重点建设半细毛羊养殖基地。以德宏、保山、大理等州市为重点建设奶水牛养殖基地;以昆明、曲靖为重点建设奶山羊基地。以昆明、玉溪、曲靖、大理、楚雄、保山、德宏为重点建设现代化禽类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主要畜产品产业集群。

林产业。重点在思茅、西双版纳、大理、保山、丽江、迪庆、红河、文山、临沧等区域布局。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带动,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加大8大特色林产业建设力度。重点在林纸一体化、特色经济林、竹藤产业、干果产业、木材加工及人造板、林化工产业、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上,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生物产业。围绕建设以红河为重点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带,以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为重点的橡胶、茶叶产业带,以昆明、玉溪为重点的花卉产业带,以保山、德宏为重点的咖啡、香料产业带,以文山、楚雄为重点的南药产业带,以干热河谷、农业秸秆丰富地区、甘蔗和橡胶产区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带,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

优势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围绕优势畜产品、优势特色林产品、外向型特色生物资源产品的原料基地,向昆明、玉溪、曲靖、大理、蒙自等大中城市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和交通沿线集中布局,加快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培植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

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省内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为营销重点,立足优势农产品产区,构建以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运输网络为线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流通网络,构建以农业生产资料向乡村辐射的服务体系和以农产品价格、供求变化、经纪中介为重点的信息中介服务体系。

⒉重点区域布局

城郊和平坝区。以率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加快无公害蔬菜、高档花卉、优质烟叶、优质稻米和优质畜产品等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下大力气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现代化加工和外销提高原料保障,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力争在优势特色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上取得较大突破。

山区和半山区。围绕发展特色种养业,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水平为重点,加大“五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农林牧结合,大力发展优质草食畜牧产业、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优质蚕桑产业、地道药材产业等,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集体商品林,使畜牧产业和林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热区。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南盘江等低热河谷地区及版纳、德宏等热带地区,发挥光热水土资源富集的优势,以甘蔗、茶叶、橡胶、热果、冬早蔬菜、咖啡、观赏绿化植物等为重点,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冬季农业开发规模、稳步发展生物质能原料产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热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边境地区。在25个边境县市范围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互利合作的“双赢”机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开发与合作,以热带生物资源开发、四季蔬菜生产、畜牧业养殖、林产业和林产品开发加工为重点,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以替代种植为契机,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建立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跨境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促进农业技术、种苗、化肥、农(兽)药、农机具和农用物资的出口。在红河州、思茅市、西双版纳州等地区建立边境农业合作区,以“一港三区”,即瑞丽姐告自由贸易港、河口工业加工区、打洛边境自由贸易区和磨憨边境自由贸易区为载体,建立*邻边加工服务贸易区和农产品进出易市场,加快边境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贯彻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政策,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解机构,创造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民安居乐业的政策环境。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以落实“一地一证”为目标,全面检查并切实纠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规民约中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适当鼓励土地的使用权向农业开发商、种田能手和其它经济组织集中,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农田地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以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流向农业。严格执行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主动做好土地流转法规的宣传普及,培育专业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实行土地征用与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同步进行的制度。继续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和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提高征地占用补偿标准,落实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坚决制止低价征占农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切实加强对农用地转用规划和计划审查,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农建设用地和农户宅基地审批制度,从严从紧控制建设占地的总量和速度,加强城市、工矿、交通、园区占地管理和耕地复垦,切实做到占补平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落实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保持和扩大基本农田规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切实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以耕地质量建设为中心,以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促进耕地集中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加大耕地产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合理规划新村建设,继续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与整理,促进耕地的集约可持续利用。积极建立耕地保护与开发分级管理责任制和动态监测系统。

(二)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市场、政策和价格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继续实施粮食补贴政策,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努力建设优势粮食产业带,不断优化粮食品种,提高粮食质量,积极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健全和完善储备调节制度,提高种粮效益和农民收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林业产业。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继续实施奶牛良种繁育补贴,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畜牧养殖小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积极推进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充分发挥*鱼类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渔业;全面推进水产养殖科学规划布局,培植外向型渔业;建立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疫病的能力。积极推进林纸浆、林板、林化、林果、林下资源和森林旅游一体化经营,坚持基地建设优先的原则,搞好科学布局,合理选择林种树种,完善植造抚育采伐方式;增强国有林发展活力,放活集体商品林,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切实将采伐指标落实造林、护林、用林者。

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坚持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生产力布局,率先推进肉牛产业、乳业、蔬菜产业、茶产业、专用型马铃薯产业、鲜切花产业、食用菌产业等的产业集群建设。“*”期间,重点扶持50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2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骨干企业发展、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冷藏、包装、运输、卫生检疫等加工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采取财政贴息、补助、参股、以奖代补等多种支持方式,引导和拉动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支持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边境贸易,鼓励内外商对乡镇企业进行兼并、收购、租赁、承包,鼓励乡镇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有重点地发展乡镇企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集聚效应,繁荣小城镇经济。

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展以需定培、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和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订单、劳务派遣、能人带动、项目拉动、中介推动等多种模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逐步建立为务工农民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服务网络,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的门槛,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拖欠和子女上学问题,建立和完善民工救助体系,加强以劳动仲裁、司法援助、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民工维权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积极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扶持中高级职业教育学校,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新农村建设全过程,武装干部头脑,教育带动群众,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好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化基地建设、财政信贷扶持龙头企业、技改贷款贴息、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继续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围绕优势产业,按照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办法,选择一批龙头企业,纳入政府扶持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引进、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科技研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鼓励和引导有品牌、有实力和知名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骨干,把政府扶持同企业改制结合起来,采取联合、兼并、改组等多种资产重组方式,推动实施“五个一批”的品牌战略,即支持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一批特色品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品牌、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品牌和扩大一批区域品牌,创造名牌,造就精品,开拓市场,增强我省农业的竞争优势。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推动龙头企业由规模化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加大对原料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到龙头企业建到哪里,原料基地建设到哪里,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到哪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股份制、利润返还、托管或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与农户建立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获得一部分加工、经营环节的市场利润。对农民给予二次分配的企业,要优先扶持。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诚信观念,规范完善合同内容,提高订单履约率。既让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也使农户借助企业增加收入。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加大对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协会、购销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充分依靠农户采用合作、参股、预付定金等方式,引导村集体与供销社、农技组织、龙头企业等合作联合,实行“支部加协会(合作社)”等模式,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四)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良种引育、选育、繁育、栽培技术,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和应用。制定并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先进旱作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和测土施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节约型农业。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等加工处理技术;全面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圈养技术模式和高效、优质、集约化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增加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用于基层站所改造、设备更新及有关科技培训;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开展实用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优良种苗繁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制度和科技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农技110、庄稼医院等服务形式,继续抓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网络,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改变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科技与推广不协调的现象,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尤其是要围绕外向型特色产业,对普洱茶、宣威火腿、冬早蔬菜、专用型马铃薯、出口高档鲜切花、小粒咖啡、野生食用菌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率先实施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优势农产品主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实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机大户和新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引导和扶持,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对水利、生产、加工等中小农业机械服务给予政策性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统筹城乡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目标,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和政策,切实维护和保障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探索改革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城乡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城乡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昆明、玉溪、曲靖、大理、个开蒙等大中城市郊区要先行一步,力争2010年前在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上取得较大进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努力深入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同时,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三农”服务队伍。重视解决乡村债务问题,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把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作为重要方向,积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多渠道、多种模式发展的新路子。省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要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自有资产,采取股份合作、专业承包、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以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结合集体经济发展,加大小型水利产权制度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林业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落实到户、联户、林场或其他经营实体,并配套开展林权流转、林木采伐、资源保护、投融资体制等综合改革。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增加林农收入,调动林农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把林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加快我省边疆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围绕加快建设一批对接大西南乃至全国以及东盟市场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中心,进一步开拓省际“绿色通道”网络,实现鲜活农产品省际、周边国外市场的互通。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储备调节制度,积极探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省省情、粮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网络的改造、整合和提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农产品协会,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突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的二元结构,使农民逐步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把发展农业与减少农民有机结合起来。

(六)加大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坚决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每年新增财力重点用于“三农”。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争取“*”期间省级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期间有所提高。完善政府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优先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严格涉农资金立项程序,建立农业投入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州(市)、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支农支出达到《农业法》的要求。

拓宽以工促农渠道。要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积极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渠道,从土地出让金、基本烟田建设资金等有关资金中筹集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落实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的政策;落实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3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总结烟草产业反哺农业的经验,拓宽和完善以工哺农的支持政策和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大集团以工哺农机制,每年筹措一定数额的以工哺农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建立完善工商企业特别是以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为原料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贸企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回报反哺机制,拓宽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政策和融资渠道。推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保证以工哺农的良性循环。

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为切入点,大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实惠,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经费投入,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创新投融资方式。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投资方式,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投入效率。强化*省农业开发投资公司、*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的融资、担保、整合、扶持等服务功能。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信用社与农民的协商合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业信贷体系,创新贷款支农方式,加快推进金融支持“三农”行动计划。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探索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搞好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切实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民办公助等办法给予支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扩大我省与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利用东盟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创汇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林业、园艺业及农业深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出口创汇产品,增加特色农产品出口量。加快重点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产业优势和规模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逐步完善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加快构建出口农产品预警机制,积极应对国外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加强与东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我省农业企业到省外、境外和国外参加博览会,投资兴办企业,抓住机遇,推动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进一步发展,扩大贸易、资金和人才交流,拓展国际市场。

实施“引进来”战略,大力吸引农业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引资机制,通过农业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农业企业的拍卖、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支持外资投向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吸引国外农业集团公司以独资企业、资本参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加大我省农业利用国外贷款力度,进一步扩大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融资渠道。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推介等经贸活动。鼓励中外合作开展国内外的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提高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金泰宇”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1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发展规划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集中力量推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亮点及主要做法成效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种植业生产情况。一是粮食生产:202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99.7万亩,与2019年持平,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43万亩(早中稻播种面积12.04万亩,中晚稻播种面积12.84万亩,其他粮食5.55万亩),产量达到10.1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42.67万亩,基本与2019年持平。二是水果产业:202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柑桔橙柚种植面积6万亩,水晶梨种植面积5万亩,鹰嘴桃等优质桃水果种植面积1.2万亩,其他特色水果面积约5.8万亩),挂果面积14万亩,总产量预计达14万吨(除水晶梨产业遭遇去年秋冬严重干旱,今年盛花期再遇倒春寒雨水天气影响导致大减产外,柑桔类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他桃李梅等特色水果全面丰产),总产值预计近10亿元。

2.畜牧业生产情况。2020年,生猪存栏20万头以上,出栏约50万头,能繁母猪年底存栏约2.8万头;“三鸟”饲养量1450万只,其中存栏约450万只,全年出栏约1000万只;牛羊年底存栏5.05万头(其中羊4.85万头),全年出栏3.8万头(其中羊2.8万头);畜禽肉类总产量5.41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约10.8亿元。

3.水产生产情况。2020年,全市淡水养殖总面积为2006公顷,其中池塘620公顷,山塘200公顷,水库1299公顷,与去年持平。另外,稻田养鱼面积80公顷。全市水产品上市量为7624吨,其中淡水捕捞产量146吨,养殖产量7478吨。孵化鱼苗8800万尾,投放鱼种产量1000万尾。

(二)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高标准建成连州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连州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投入资金1.93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地方统筹资金505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9274万元,建设项目27个。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已按照相关规范程序使用完毕。目前,菜心种植面积达10.8万亩,产业园农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菜心产业总产值12.9亿元,占产业园农业总产值的63.8%,产业园内农民收入为 17345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23%。

2.加快推进农业“3个三”工程。2020年,新增柑橘种植面积约3000亩,全市柑橘种植面积为5.3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800亩,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约为1.1万亩。1-10月,清远鸡出栏795万羽,存栏405万羽。

3.“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有序推进,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一是我市2019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扶持19个新型经营主体支持19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财政补助资金1900万元 ,资金已使用1883万元,使用进度为99%,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连州水晶梨、连州鹰嘴桃、连州南岭高山茶、连州蜜柚已入选2019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连州菜心、连州砂糖橘、十月红桔、连州高山番薯、连州澳洲龙虾等5个产品已入选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连州市丰阳镇、东陂镇被广东省评定为“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为”专业镇,丰阳镇湖江村、大富头村等22个村被广东省评定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二是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的工作要求,2020年省、清远市下达我市建设任务19个,我市按照省市有关工作布置和要求,对30个入库项目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打分(排序)。经局党组及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在连州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同时征求了市直有关单位和各镇(乡)人民政府的意见。目前市政府已批复,财政扶持资金已于7月30日拨付至实施主体帐户,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

4.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市认定家庭农场243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604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其中县级1家、市级27家(省级以上的12家)。

5.实施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一是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已有1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新增无公害2个申报中,1个地理标志(玉竹)申报中。二是大力推进省名牌产品申报和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共有省名牌产品12个。连州水晶梨、连州鹰嘴桃、连州南岭高山茶、连州蜜柚已入选2019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连州菜心、连州砂糖橘、十月红桔、连州高山番薯、连州澳洲龙虾等5个产品已入选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我局正组织条件成熟的农业企业申报“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

6.大力推进农业风险防控监管,保障农产品供给。一是强化抽样检测、筑牢安全防线。?广泛开展抽样检测工作,严格风险监督。目前,全市共抽检种植类农产品917批次,合格率99.9%,定量检测215个,合格率100%;瘦肉精检测2350份,合格率100%,定量检测88个,合格率100%;渔业定量检测4个,合格率100%。针对夏季上市水晶梨、鹰嘴桃等本地特色水果,加大检测力度。二是做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瘦肉精监测尿样3000份,检测盐酸克伦特罗3000份,莱克多巴胺3000份, 沙丁胺醇3000份,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确保了全市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执法行动。1-11月,农资类立案11宗,结案11宗,罚没金额43976元。出动执法人员1564余人次,检查农资门市1006余家次,确保农民群众购买安全放心的农资产品。四是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20年,组织发放了猪口蹄疫疫苗50万毫升,牛羊口蹄疫疫苗20万毫升,禽流感H5+H7疫苗250万毫升,小反刍兽疫疫苗9万头份。免费发放消毒药物393箱,共3930公斤。

7.积极做好农村青年科技教育培训工作。2020年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100人;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农业三品工程领军人才培训、基层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培训班共九期,培训人数360人。

(三)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1.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2017年底我市被批准列入省级第三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选取了10个镇(乡)25个行政村27个试点单元作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拨付4500万元到各镇乡政府,部分项目已生产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9年选取了6个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作为我市2019年壮大薄弱村空壳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拨付270万元到各镇乡政府,目前,6个试点项目已完工。

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2个经济联合总社、165个经济联合社、1605个经济合作社完成清产核资。集体资产总额清查核实为13.45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总额2.96亿元。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确认成员身份数458334人。发放股权证书到乡镇89870本。

3.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中农发〔2019〕11号)和《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通知》(农经发〔2019〕6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规范农村用地建房过程,起草我市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已面向社会征集意见,预计11月可提交市政府出台办法。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持续提升

1.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市切实贯彻农村人居环境整三年行动计划安排,全域开展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清洁专项行动,通过建立“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推动落实农村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截至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已有1142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达标率为80%,达到“美丽宜居村”的行政村67个,达标率40%,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我市66个省定贫困村(下辖488个自然村组)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50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达标率为75.8%。

2.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梯度建设。从2018年开始我市按照《连州市“美丽乡村2025”行动计划》工作部署,持续通过EPC统筹创建和镇村自创的方式开展美丽乡村梯度建设工作。截至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的自然村有676个(其中整洁村347个,示范村286个,特色村40个,生态村3个),美丽乡村覆盖率47.3%。

3.以“三个示范”打造美丽乡村精品工程。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梯度建设的基础上,一是整镇推进丰阳生态宜居示范镇创建,将丰阳镇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目前丰阳镇87个自然村中已建成美丽乡村45个,建成率为51.7%;示范村自然村有158个,已建成美丽乡村的有99个,建成率为62.7%。二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大力打造大路边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龙坪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九陂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连州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西岸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东陂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西江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等7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各片区总体建设进度约为70%,预计年末可基本建设。三是沿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线路启动连州高堆湿地公园至沙坊精品线路、西岸黄花坪至东陂地下河精品线路、九陂镇李屋村至龙潭景区精品线路、丰阳镇畔水村至夏东村精品线路等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目前,项目已启动概念规划等前期工作。

4.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一是按“应改尽改”原则全面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根据各镇乡上报省人居系统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农户118517户,其中不纳入户厕改造范围农户共3408户,纳入户厕改造范围的农户共115109户,截至2020年10月底,累计改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户数共115109户,普及率达97.1%。二是按需推进农村公厕建设。据村庄实际需求,2020年各镇乡计划建设228间公厕,已完成建成公厕94间。

(五)脱贫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连州市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164个(含星子社区),其中,相对贫困村66个,分散村98个。截至2020年11月,连州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39户1670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3077户10344人,占比61.9%;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4762户6361人,占比38.1%。目前,全市相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村已完成退出程序,并在广东新时期脱贫攻坚信息平台完成标识。目前,连州市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长效产业项目22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27个,到户类项目133个,带动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增收约2500元。

1.减贫成效方面。一是实际减贫人口的真实情况。截至2020年11月13日,连州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39户16705人,均达到2019年贫困人口脱贫标准。分别占连州市贫困户户数、人数的100%;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019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6.88元,脱贫人口在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电视信号覆盖、网络信号覆盖、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和稳定收入或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均已得到落实。二是贫困村居民人均可以支配收入情况。连州市2019年相对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53元(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为11022元以上)。

2.精准帮扶方面。一是落实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责任。连州市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定期主持召开有关扶贫工作议题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推进扶贫各项工作。二是落实党委书记遍访制度。市委书记把扶贫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遍访工作计划,严格落实党委书记遍访制度。自2018年起至2020年11月13日,市委书记已遍访相对贫困村66条,脱贫任务重的非贫困村35条。三是落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行业扶贫责任。2016年以来,连州市定期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阶段性重点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解决措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聚力攻坚,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3.加强扶贫产业项目管理,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一是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各镇(乡)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为组长的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相对贫困村成立了村扶贫资产管理委员会,高位推进、细化分工,使扶贫资产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扎实推进。二是我市印发了《连州市扶贫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市扶贫资产管理范围、登记、归属、管理职责、管理和收益分配方式、清查处置等六个方面作出了明确指导。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的监督,健全扶贫资产项目常态化监管机制。四是扎实开展扶贫资产清产核资、权属界定、资产登记等工作。目前,全市共摸查和确权登记形成的扶贫资产项目853个,资产金额41473.26万元(其中,经营性项目226个,资产金额32043.5万元;公益性项目627个,资产金额9429.77万元)。

4.继续实施精准扶贫“以奖代补”政策,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通过制定和实施连州市精准扶贫“以奖代补”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户为单位发展种养项目的一次性资金补助;以务工增收的贫困户,按务工合同与时间段为计算补贴;对贫困户创业,扶贫就业基地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进一步激励我市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生产、种植、养殖或外出务工就业的积极性,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确保如期完成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目标任务。

5.推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平稳良性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粤农扶办﹝2019﹞35号)等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推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落实扶贫小额信贷相关政策,全力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今年以来,我市共新增贷款户数12户,贷款金额60万。为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金需求,我市通过与农业银行、农商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展开合作,深入基层,对有发展愿望、有发展项目的有劳动力贫困户介绍小额贷款免息等优惠政策,逐户入户了解情况,掌握贫困资金需求情况,全面进行风险评估,依法依规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落地和宣传工作。

6.办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开展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不仅为我市的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公众参与和支持扶贫事业的公益慈善环境。2020年,我市“630扶贫济困日”活动接收捐赠资金259笔419.84万元,在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积极探索消费扶贫发展道路。一是制定实施《连州市消费扶贫实施方案》,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支持对象,以购买贫困户农特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手段,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积极跟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消费扶贫新格局。二是积极推销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筹备建立消费扶贫电商平台,着力为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提供稳定持续、辐射面广的电商销售渠道。三是根据省扶贫《关于规范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粤农扶办〔2020〕75号)精神,加强和规范我市扶贫产品认定管理工作,目前已有7家带贫经营主体在广东省扶贫产品认定系统中通过省级公示,认定了水晶梨、鹰嘴桃、黑皮鸡枞菌、腐竹、腊味、茶油、菜干等一系列扶贫农副产品。四是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采购扶贫农产品24.66吨,以购代捐金额31.44万元。

(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74%,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达到100%。对2018年中央财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剩余1140万资金进行调整,支持第三方处理主体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重点,对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现有处理设施扩建、技改,推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转化增值,每间可申报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以内;支持规模畜禽养殖场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企业(含新建、在建)等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与饲养规模匹配的栏舍雨污分离改造、种养平衡管网和沼液储存池、干粪棚和堆滙池、改造节水饮水设施和异位发酵床建设、购置固液分离机和改进节水养殖工艺和设备等,落实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中小规模化养殖场户每间可申报财政奖补资金30万元以内,着重抓好上述申报项目企业的工程进度。

2.加快新建屠宰场规划建设进度。我市城南的连州市畜禽屠宰场项目正在做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项目建设时间约需2年,设计规模为年屠宰生猪150万头、牛5万头、羊30万头,占地面积约100亩,总投资一亿元。力争在2021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生猪屠宰将逐步实现统一收购、检疫、屠宰、配送,从而确保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

3.强力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整县推进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我市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目标是到2020年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要求达到40%,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我市1428个自然村中完成雨污分流(或污水暗渠化)的自然村为1062个,占我市自然村总数的74.36%,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村530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7.1%。今年EPC新建的844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中处理终端已基本建成的村有266个,建成率31.5%。按目前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看,今年可完成500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我市今年新建的8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总体进度约为60%,按当前进度看可确保2020年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4.高标农田建设进展顺利。2020年,我市完成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47万亩,按时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3.45万亩建设任务,为我省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国第一名做出了贡献。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向我市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肯定了我市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成绩并向我市表示诚挚感谢。

2020年我市继续跟进实施机构改革后连州市自然资源局移交的2018年度连州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面积4.18万亩,按照省市要求应于今年年底完工。目前,该项目总体工程进度约98.5%,预计11月底完工。

2020年省市下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1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0.15万亩。目前项目总体进度约40%,正在紧张实施中。我局将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管,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确保按照省市要求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

二、2021年工作安排

(一)产业发展

1.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发展。一是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发展,做好粮食生产指导工作,确保完成我市的粮食生产任务及顺利通过清远市的粮食工作政府责任制考评。二是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加强沟通协调,细化工作措施,切实抓好项目实施。

2.继续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规范新增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修订我市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力争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50家。

3.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强化服务,积极沟通省绿色食品管理中心,组织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以绿色食品认证为主开展申报工作。

4.充分利用好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平台,通过技术联合,构建起“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位一体的“金字塔”式农技推广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乡村建设

我市将按照省市有关部署和我市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提质工程。一是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的基础上启动农村“四小园”建设,因地置宜对农村空置地进行美化绿化。二是加快推进沿主要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线路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三是推进大路边镇大路边村、星子镇沈家村、连州镇沙坊村、丰阳镇畔水村进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四是进一步完善村镇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覆盖率。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建立健全脱贫长效机制。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防贫。按照“六个留下”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充实内容,丰富内涵,形成更加系统、科学、具体的长效机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

2.进一步抓作风固成果。加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力度,着力解决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确保正确的攻坚方向。一是坚持目标标准,始终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目标,也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搞数字脱贫,算收入脱贫。二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三是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通过“四项措施”、约谈提醒、执纪问责等方式传导压力,推动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落实,并把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3.进一步抓宣传树典型。一是大力宣传致富带头入的典型案例和自主脱贫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引导贫因户,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前有方向,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二是树立脱贫先进典型。树立一批基层扶贫干部典型、一批驻村帮扶干部典型、一批脱贫致富群众典型、一批社会帮扶典型,营造良好攻坚氛围。

4.继续做好2020年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和风险管控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扶贫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确保扶贫小额贷款按照政策要求落实执行。一是加强扶贫小额贷款的精细化管理,落实风险管控,密切跟踪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出现的风险及早发现、及早化解。二是做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合理运用扶贫小额贷款的风险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担保和补偿功能,实现扶贫小额贷款业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5.做好2021年革命老区项目申报建设工作。着力做好我市2021年革命老区项目相关可行性研究和申报建设工作,抓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解决老区群众生产生活上的突出困难,加快我市革命老区的发展。

(四)农业基础设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5

(一)惠农政策落实

2013年共发放粮食补贴(小麦)77.39万元;“一喷三防”肥30959包,农机燃油补贴15.48万元;农业政策性保险,2013年棉花入保面积90357.7亩,入保金额325287.7元,入保户数4212户;小麦入保面积5007.5亩,入保金额10015元,入保户数812户;农业机械补贴上半年共补贴170余台,补贴金额21.4万元;小麦良种补贴面积为4438亩,556户,补贴小麦良种数量32785公斤。

(二)三网绿化工作

2013年镇实施了一系列的三网绿化工程,分别实施了滨孤路、高速连接线、海防路、路等路域补植绿化工程,共补植苗木株;实施了郭河和沾利河等水系绿化,共栽植苗木株;实施了郭河片1万亩农田林网绿化,绿化面积317亩,栽植树木6.1万株,动用土方58.7万方,总投资608.9万元。;种植经济林1500亩,栽植苗木96000株,实施了滨孤路提升工程,动用土方26.5万立方,外调土6.5万方;镜月湖动用土方78万立方,外调土3万方,栽植小苗木3万余株;灵芝湖动用土方152万方,外调土1.2万方。总计动用土方253.5万方,投资633.75万元,栽植苗木34万株,投资346万元。

(三)特色农业发展

镇认真落实富民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规划建设了镇独具特色绿色生态农业布局。

2013年,我镇共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9处,规划种植面积20000余亩,为基地农户人均增收8000元。

1、梁王片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该项目集中规划为3个示范区.一是梁王2万亩示范区。北至老滨孤路,东至街道,南至一分干,西至义虎路,面积2万亩。二是2万亩示范区。西起一分干,北至六义干,东至水库二支,南至北大支渠,面积2万亩。三是老黄河故道2万亩示范区。以老黄河故道为核心,南起五一村,北至寿光村,面积2万亩。

该项目规划5年内完成苹果栽植,现已种植1.5万亩。年购进优质苹果苗木9.6万株,新植优质苹果1500亩。其中在郭河片种植了500亩、黄河故道片种植了500亩、梁王片种植了500亩。

2、镇仁韩片5000亩特色农产品示范园

(1)该项目区西至太平界,东至义英路,北大支渠,北至北水源支渠,总控制面积5000亩。

(2)项目区主要分为五个种植区块,其中围子红薯种植基地2500亩,水库周围杂果园180亩,投资1010万元;富硒黑花生种植基地1200亩,投资450万元;中药材基地1000亩,投资300万元;寿光村高温大棚蔬菜120亩,建设高温大棚60个,投资1400万元,产业区道路配套11公里,投资440万元,高低压线路5.6公里,投资80万元,管道水系8.6公里,投资90万元,总投资3770万元。截至目前,修筑产业路11公里,高低压线路5.6公里,管道水系8.6公里,种植优质红薯2500亩,正在采摘;富硒黑花生种植基地1200亩,正在销售;中药材1000亩,其中丹参200亩、黄芩300亩,无花果500亩,长势良好,部分无花果树已经结果。

3、镇博丰蔬菜种植基地

镇宝三片高温大棚蔬菜基地位于义虎路西侧,南到宝一进村路,北至东西沟,西至宝一村水库,规划面积1100亩。规划建设钢结构高温蔬菜大棚200个,每个2.2亩左右,截至目前,宝一村群众自建冬暖大棚17个,该合作社规划建设冬暖大棚43个,春暖棚39个,总投资2600万元,目前完成建设,订购了蔬菜苗正在种植。

4、镇梁家设施水果休闲采摘园

项目区东至沾利河,西至王集干,南至一份干,北至义五路,涉及镇梁家、大王、三合、七顷、大山等5个村,苹果种植面积10000亩,同时发展了500亩的富硒苹果,大田杂果300亩,大田葡萄200亩,温室葡萄大棚60个,总投资3500万元。项目区将早熟品种嘎啦、藤木、红霞等品种与烟富三、烟富六合理大棚种植,形成了3-4个月的采摘期,充分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截至目前,新建葡萄大棚10个,草莓大棚4个,种植大田草莓100亩,杂果30亩。

5、西黄河故道休闲采摘园

西黄河故道采摘园位于镇薄家村西南800米处,东临高速连接线和新盐路,交通便利,项目区南至三道沟地,北至薄家开发地,东至生态林,西至进水渠,总设计面积2000亩。项目区位于区西黄河故道南首,北至一分干,东至盐新路,南至博丰菜业,西至沾化界,总面积2500亩。项目区分为申丰菜业,草莓采摘,林下经济,珍果园,生态园和优质苹果园六个片区;建设高温钢结构大棚50个,钢结构草莓温室棚60个,钢结构水果温室大棚20个,珍果园200亩,林下食用菌及林下珍禽养殖300亩,大田采摘开心农场300亩,优质苹果园1100亩,建设生态餐厅一处,总投资4680万元。申丰农业开发公司系私营企业,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外聘高级管理人员实施日常管理。前期建设由寿光市多农大棚建造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建成了吸纳本村群众技术培训的后土岗。截至目前,建设草莓大棚60个,并种植了草莓;种植了樱桃、树莓等珍果园200亩,冬暖大棚20个,已经全部种植西红柿,林下养殖笨鸡20000只。

6、七顷村大棚葡萄种植基地

镇七顷村大棚葡萄种植基地位于七顷村北300米处,占地100亩,集中建设钢结构葡萄大棚24个(每个大棚1.2亩),投资120万元。该基地采取公司制运营模式,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并全部流转了土地,今年5月份栽植了苗木,现在正在实施秋季管理。

7、三合蔬菜种植基地

该基地建设余三合村以东,集中建设高标准冬暖大棚10个,总投资260万元。该基地系区西黄河故道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区高品质蔬菜生产的空白,周边地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种植有限,蔬菜消费主要靠外部输入。该基地的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稳定了当地物价,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可吸纳1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已经建设高温大棚10个,种植了辣椒、西红柿等蔬菜。

8、大山反季节西瓜基地

大山村大棚西瓜基地位于大山村以南,规划面积300亩,建设高标准西瓜大棚25个,总投资240万元。

该项目引进荷兰管理模式,采用微滴灌、水肥一体、设施温控生物防治等技术,实行半自动化管理;该基地完全按照公司化规程管理,下设办公室、技术部、生产部和销售部四个科室,按照规划分期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西瓜棚20个,种植蔬菜、西瓜、南瓜等作物。

9、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项目

该项目北至滨孤路,南至同合村东西路,西至沾化界,东至排涝沟,规划耕地面积1600亩,总投资4000余万元。开发公司主要建设农业科技园艺开发、拓展训练、餐饮住宿、设施农业、景观打造和林果种植采摘等项目,目前,所涉及耕地已经完成流转,计划2013年11月份动工建设。

(四)、富民政策落实

1、政策带动。对苹果树新植,镇政府按照3元/株以上标准给予奖补;对新建冬暖式种植大棚,按10000元/亩给予奖补,对新建春暖式种植大棚,按5000元/亩给予奖补;对农业小景点打造,镇政府按实际投资的50%给予奖补;对特色农业贷款,镇政府在区农合行设立担保基金100万元,撬动低息贷款2000万元。

2、行政推动。镇政府成立特色农业服务办公室,并由科级干部带队组成14个小组,包靠推进“两带”及12园建设。

3、科技拉动。镇政府在寿光市高薪聘请技术员1名,对蔬菜大棚的建设、种植策划、技术管理等长年盯靠指导。另外,镇政府与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签订长年合作协议,每月至少有1名专家到镇指导。

4、搞好基础配套。镇政府计划投资600万元,架设输电线路10.5公里,建设产业区循环路10公里,建设小型泵站4座,铺设引水管线8公里。以上各项工程预计7月底前全部竣工。

5、搞好土地流转。截止目前,全镇新注册成立农业公司2家,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0家,均是农村小能人合伙发起。其中申丰公司流转土地1200亩,博丰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亩,盛丰农业公司流转土地200亩,西韩无花果合作社流转土地530亩,东韩中草药合作社流转土地510亩。

6、搞好绿色认证。镇政府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入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安全生产意识,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擦亮绿色品牌。

7、搞好市场分析。一方面,搞好种植策划,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生产;另一方面,坚持做强做大“西黄河故道”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镇特色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8、搞好农民技术培训。镇结合新型农民学校,开展了一些列的农民技术培训。分别建设了博丰菜业实训基地、梁家林果实训基地、艾河杂果实训基地、北大屋葡萄实训基地、小围子红薯实训基地、申丰农庄实训基地等6家培训基地和大牟村等15个农民技术培训教学点,第一期共开展了林果种植、棉花种植、粮食高产技术、大田辣椒种植和大棚蔬菜种植为内容的技术培训课100余次,受训人数5000余人次。

二、2013年工作计划

(一)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建设

西黄河故道生态农庄项目北至滨孤路,南至同合村东西路,支渠两侧,总设计面积1600亩,总投资4000万元。生态农庄以东是义虎路、高速连接线,交通便利,横跨支渠,水浇条件良好,再加上项目区位于黄河故道中心,土质肥沃,产出的林果及农产品品质上乘。生态农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和全区农业产业规划,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向集约化发展,树立“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的意识,走“公司+基地”的发展思路。2013年开发建设设施农业、林果采摘、水上娱乐、拓展训练、餐饮住宿等项目。

截至目前,该项目区涉及土地已经全部流转完成,计划2013年施工建设。

(二)镇葡萄庄园项目建设

项目区位于镇村、村。项目区东至高速连接线,西至村,北至薄家宝分界沟,南至五一灌溉站,总面积1100亩,总投资2000万元,集中建设高标准的蔬菜大棚150个,葡萄大棚600亩200个,实施绿色大棚葡萄种植、采摘,景点打造等工程,集采摘、娱乐、休闲、亲子活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绿色果蔬采摘基地。

该项目正在流转土地,预计2013年春季施工。

三、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规模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宝三珍果、梁家苹果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不强。一是农民素质不高。全镇农业高级科技人才较少。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粮棉种植的传统,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镇级财政对发展特色农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但由于镇级财力有限,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远不够。

(三)抗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八月份的持续强降雨,致使镇域内棉花大面积受灾,给我们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敲响了警钟。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仍处于低层次阶段,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普遍存在,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辖区内沟渠、田间管网等修缮工程,打通阻截沟,清理维修排灌渠,确保涝能排旱能浇。重点抓好大牟片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高效、生态”绿色种植业,逐步走出“棉花农业”困局。依据全区西黄河故道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带规划,整合规范农村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宝三片杂果、薄家草莓及生态园、大山西瓜、梁家苹果、北大屋葡萄、小围子地瓜、六顷五黑花生等特色采摘园。搞好“三网”绿化工程,大力发展木材生产、林下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搞活“农家乐”、“农家游”,努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常年见绿、水清天蓝”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6

(一)产业建设

1.粮食。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三农”工作首位,建立目标责任制,县对乡镇、乡镇对村逐级分解生产任务。钟书记、周县长多次过问粮食生产,亲自办点示范。县财政安排粮食生产发展资金200万元,筹措双季稻县级办点资金350万元,县级示范区的种子由县统一采购、免费提供,并按翻

耕80元/亩、专业化防治40元/亩的标准补助给农户;落实县级双季稻示范办点10个1.5万亩,建立了三阁司、南岳庙和石门两个集中连片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全县扩双增面4万亩。组建了10支技术服务组,实行分片包干巡回指导。整合粮食产能工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山塘清淤、农业保险、科学储粮、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向双季稻主产区倾斜。我县粮食生产受到了徐明华副省长的表扬。

3.金银花和百合。一是做好金银花防冻减灾和救灾补损、品改和南扩等造林工作。指导广大种植户对老园实施深耕改土,加强冬培、修剪、施肥管理及防冻管理工作,开展了金银花品种适应性调研。加强与省林科院协调,加快种苗生产进度;加强金银花研究所建设,招聘高学历工作人员2名。坚持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建园,一季度完成南扩2万多亩,品改1万亩。二是开展龙牙百合脱毒种球快速繁育和试验示范。从江西省农科院拿回第一批龙牙百合脱毒种球组培苗,在山界回族乡等地进行了田间栽培试验。6.“二转”工作。一是利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农民素质教育工程、阳光工程等项目,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各乡镇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到县工业园求职,帮助工业园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以县一职中等机构为平台,举办了金银花标准化栽培管理、嫁接苗培育技术培训班,牲畜品种改良培训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围绕双季稻办点、金银花南扩、百合生产、烤烟生产、蔬菜生产等重点工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培育种植大户,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

(二)基础设施建设

2.基础设施建设。⑴西洋江农综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基本完工,改造中低产田7300亩,总投资830万元。横板桥涉农整合项目区完成初步规划设计。⑵城南防洪堤一桥至二桥主体工程完工,形象进度2.52公里。⑶雨山周旺集中供水工程完工;解决了39个村及5所学校1.88万人的饮水安全;六都寨双江、司门前镇五通供水工程完成招投标。⑷六都寨水库除险加固扫尾工程完成投资450万元。梅树坳等9座小ⅰ型水库完成了总工程量的70%,其中5座完数16150人。⑻主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重点建设横板桥镇水渠、虎形山瑶族乡铜钱坪村公路等。⑼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已征地57.94亩,进入土建工程招投标和整体规划设计阶段。⑽烟基工程荷田乡长鄄项目区总投资680万元,4月底完工。

(三)生态建设

3.清洁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89口,完成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2处。做好了善英养殖场1000m3大型沼气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和世界银行对生态家园项目的财务审计工作。

(四)体系建设

药物2件,下发整改通知书7份。开展了兽药gsp认证工作前期宣传与培训。三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召开了春防动员大会,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免疫工作,正在进行查漏补缺。四是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纠正农机违法违章138台次,未发生重大农机安全事故。五是做好移民稳定工作。召开了移民代表座谈会,及时化解矛盾。接待群众来访180人次,办理来信10件,协调乡镇处理信访问题12件,未出现移民到省、到京上访。

二、第二季度工作计划

(一)突出主导产业建设

1.抓好粮食生产。重点抓好双季稻扩面、超级稻高产创建和旱粮作物的推广。强化早稻育秧技术指导,加快水田翻耕,确保面积落实;加强春粮作物的田间管理和技术服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及早谋划晚稻生产。

2.抓好金银花种苗培育。继续抓好百合脱毒种球快速繁育技术攻关,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国家地理商标使用办法、金银花基地建设标准、金银花产业发展财政奖补办法与工作流程。做好金银花品改和南扩基地的检查验收与资金结算工作,及2011年南扩与品改的规划设计,加快中国金银花交易网的筹建与金银花品种示范园的选址。

3.抓好烟田田间管理。做好烤房的维修工作,抓好烟叶烤制。切实抓好基地单元建设,组建1个综

合服务总社、4个分社和6个专业服务队伍,5月份完成挂牌注册。搞好组织协调,做好横板桥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加强卷烟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4.做好红皮大蒜基地建设和国家地理商标申报工作,落实北山镇新扩城镇专业蔬菜基地,着手制定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

5.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等;尽快出台《隆回县土地流转管理办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项目包装与争取。⑴继续争取列入武陵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做好衡邵干旱走廊水利项目的规划工作,项目总投资不少于10个亿。⑵抓好山界、桃洪镇天福安全饮水项目和城区向北山镇供水工程方案论证,滩头镇安全饮水工程规划,伏龙江、小江河小流域治理项目包装,寨志水库升型的衔接工作等。⑶做好金银花产业国家农业部立项工作,抓好“中国柏林之乡”、长防林三期工程、良种柏木种苗基地、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等项目的申报。

2.基础设施建设。⑴做好涉农整合横板桥项目区工程规划与实施准备工作。6月底前完成田间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⑵抓好生猪活体储备项目争取在5月份开工,标准化养殖场项目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项目要抓紧实施。⑶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梅树坳等8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4月底前七江、六都寨的小流域治理要完成总工程量的90%。⑷继续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和新一轮3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⑸做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工作。⑹加快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进度。⑺加快农业综合服务大楼的规划初设,尽快立项;搞好移民培训大楼的选址。

(三)切实加强生态建设

1.抓好新造林验收和幼林抚育,落实好管护措施;抓好沪昆高速公路隆回段绿色通道建设的扫尾,确保苗木成活率。加强森林防火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开展国有林场经营状况调研活动,做好转型总体方案,完成白马山林场申报省级森林公园的申报工作。

3.抓好生态家园项目实施,新建沼气池150口,完成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6处,做好农村能源乡村服务网点建设。

(四)稳步推进体系建设。

1.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步伐。抓好春防的暗访与检查验收,开展打击“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建设2家兽药gsp示范店;加强农资打假工作与农产品检测。

2.抓好惠农减负专

项治理年活动,搞好自查自纠,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做好2011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申报、审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抓好村级换届财务审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

3.加强和完善防汛避险体系建设,4月底前完成13个气象基站建设,5月份完成气象台站搬迁项目的招投标;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和水利普查工作,组织开展防汛避灾现场演练。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7

一、调整充实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消防安全工作目标

1.人人重视消防、人人参与消防、人人学会消防落到实处。

2.消除火灾隐患,杜绝事故发生,确保办公室、实验室、库房等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

3.火险隐患整改率达100%。

4.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面达100%。要利用黑板报、宣传单、安全教育课等向全局干部职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

5、消防设施、器材完好率达100%。

三、消防安全工作重点

1.加强档案库房管理;加强仓库的消防安全管理。根据各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进行火险疏散演练。

2.加强各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配套消防设备,完善规章制度。

3.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全局干部职工消防安全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四、消防安全工作措施

1.加强对干部职工进行《消防法》等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提高对消防安全工作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初步掌握消防基本常识和消防技能。落实“一畅两会”(各建筑物所有安全疏散通道畅通,人员会扑救初起火灾、会报警自救逃生)的具体要求。

2.定期召开消防安全领导小组会议,布置消防工作,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消防安全工作会议精神,把消防安全工作贯彻落实到每位成员、每个部门,充分调动全局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3.每年召开一至两次消防安全工作培训会。主要对干部职工进行消防知识的教育宣传,提高消防知识水平,懂得火灾的起因、火险的预防、一畅两会、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火场自救逃生方法等。

4.每月不定期地派专人对消防器材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器材及时更换处理。各部门负责人要经常性的对本管辖区的消防器材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及时派人解决处理。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8

一、提高认识,真正把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则是省委为尽快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从深层次上解决农村矛盾,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步伐而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五大连池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市,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则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并决定以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为契机,全面实施农村干部群众素质升级工程,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训5万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和骨干农民5000人,重点培养乡村大学生500人。为保证“村村大学生计划”和农村干部群众素质升级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根据我市农业县市特点和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干部群众承受能力较低的实际情况,决定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市委责成组织部专程赴东北农大进行协商、洽谈,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今年9月,全省县市首家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中心落户五大连池市,省政协、民盟黑龙江省委、省教育厅、东北农大及黑河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亲自出席签字和揭牌仪式。远程教育中心的建立,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可以直接在家里、在村上、在乡镇、在市内接受当前最为先进的科技培训,节省了大量经费投入,为深入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全面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领导力度,确保“村村大学生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省委提出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有关领导为组长,市委组织部、教育局、人事局、农委等各涉农部门和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中的组织、协调、宣传等各项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在实施这一计划过程的具体职责。同时在市委组织部成立了农民培训部,专门负责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等工作。受全省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承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的委托,按照东农确定的模式、内容和要求,市委组织部派出3个调查组,随机抽样调查了我市6个乡镇12个村及北安、孙吴、嫩江等附近市县各2个村,搜集了大量关于农户收入、种植、养殖和加工项目、家庭成员学历情况及是否有参加学习培训意愿等基础资料和数据,并形成了调查报告,为东北农业大学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提供了准确依据。市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户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农村高中毕业都及时了解了“村村大学生计划”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有关政策。为了保证“村村大学生计划”真正能够达到使毕业生回村创业,回村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我们一方面严把政审关,严格履行各项程序,保证生源质量;同时为鼓励农村高中毕业生参加学习,市委专门制定了5条具体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一是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每个参加“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农村大学生给予4000元补助。二是对农村无高中或中专学历,但确有一技之长和自学成才的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和村级后备干部,本人积极要求上进的,由市职业教育中心组织培训,经考试及格后获得农业技术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报考参加“村村大学生计划”。三是对毕业后回村参加工作的,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将他们列为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四是对毕业后回村创业的,根据其所从事的行业和项目特点,由有关部门和乡村负责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协调和扶持。五是对毕业后在本村工作5年的,可根据工作情况调入到市、乡事业单位,或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各乡镇、村及有关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有关扶持政策,有效地激发了乡村干部群众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今年已落实乡村大学生培养计划157人,其中参加全省“村村大学生计划”学习的30人,我市自行培养的127人。

三、整合教育资源,为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打好基础

为了将乡村大学生培养计划和农村干部群众素质升级工程落到实处,我们整合全市教育教学资源,切实加强了教育培训过程的管理。一是将远程教育中心设在市职业教育中心,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已拥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和多功能餐厅等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微机室、农学标本室等实验实习室14个;计算机200余台(套)及鑫诺卫星和亚洲3号卫星接收设备,开通adsl宽带局域网;校内实习基地5处,校外实习基地12处。二是依托远程教育中心这一教育平台,通过调整农村党员电教点和“三个代表”责任区设置,从中确定220多个乡村教学点,配备微机、电视、vcd等设备,并逐步在朝阳乡等偏远乡镇新上卫星接收设备,成立教学分部,形成市、乡、村、教学点四级教育培训网络。三是根据农村特点,以远程教育为龙头,结合开展“科普之冬”、“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三下乡”等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巡回演讲、参观、交流等方式,并辅之以电视讲座等形式,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有效地开展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构建了新形势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符合农民致富需求的教育培训格局。四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切实增强了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选择了我市急需的农村管理与发展、法律和金融会计等专业,其中“农村管理与发展”是东北农业大学最新开设的专业,该专业包含了农村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设置了较多农村实用技术选修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学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既能培养自身管理能力,又能掌握较多的致富项目,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培训,我们主要选择了农村政策法规、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畜牧养殖知识、劳动力转移有关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十大类培训内容,得到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注意加强组织管理,为学员和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保证了教育培训工作质量。东北农大领导、专家多次检查和评估,对中心招收学员、组织培训考试及日常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十分满意,认定我市远程教育中心各项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可以为东北农大组织承办我省北部地区学历班和短期班学员的培训。目前我们已利用远程教育形式培训农民1927人,乡村干部745人,招收学历班学员127人,其中“农村管理与发展”专业专科班学员73人,全部是农村干部群众;本科班农林管理专业23人,法律专业15人,金融会计专业16人,共计54人,农村学员比例占70%。

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根据我市前期的运作情况,我们感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增强机遇意识是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前提。农村人才匮乏,干部群众整体素质较低是一个非常现实性的问题,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进行培训,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省委提出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省政府拿出资金,组织各大学免费为农村培养大学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增强抢抓机遇的意识,全面的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

2、加强组织领导是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保证。受农村经济基础条件和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落实难度较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健全考察考核机制,把其作为履行各级党委“第一责任人责任”的主要依据进行考核,切实加大推进力度,才能保证“村村大学生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3、制定扶持政策是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基础。农村干部群众生产、工作较为繁忙,经济条件较差,必须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以扶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保证他们安心学习。

4、全面进行管理是落实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关键。要使“村村大学生计划”真正达到培养农村发展人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必须把好“三关”,全面加强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一是要把好“选拔关”。加强对报名者的考核,严格进行政审,使真正想提高自身素质,热爱农村发展事业,愿意到农村进行创业,并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参加到“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来;二是要把好“学习关”。要注意配合学校,实施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其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学好知识,提高本领,增强素质。三是要把好“使用关”。要根据农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帮助扶持他们选项目,谋发展,对其中能力突出、业绩明显、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要注意提拔重用,努力使他们尽快成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9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农民收入倍增为目标,在对我县农民收入结构、现状、劳动力变化趋势、主导产业及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产业支撑能力和制约农民增收因素进行详实分类调查,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编制出科学严谨、合理可行的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二、计划目标

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以到2020年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同等水平为目标,在认真分析我县农民收入现状和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支撑依据的基础上,分解年度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倍增计划。

三、编制原则

(一)农业牵头,部门配合。为搞好我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在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农业局牵头、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如期完成编制任务。

(二)科学严谨,合理可行。编制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必须建立在对本县、本部门农民收入现状、构成、增长潜力、支撑收入倍增因素的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科学方法,明确各年度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确保倍增计划的合理可行。

(三)确保质量,按时完成。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必须在认真调研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步骤组织落实,打好总撰基础,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高质量完成。

四、工作任务

(一)全面开展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和农民收入水平调查。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总量、构成、劳动力转情况、农村土地经营及经营主体发展变化情况、现代农业及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农村社会保障情况等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摸清农民收入底数、构成和现状,以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为目标,算清收入差距,分年度明确追赶型增长计划。

(二)深入分析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路径和措施。各有关部门都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重点领域、关键支撑点,分年度制定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保障目标规划顺利实现的具体措施(包括工作措施、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

(三)科学编制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在上述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领导,确定专门工作队伍,认真开展倍增计划编制工作。倍增计划编制必须做到情况掌握全面准确、分析有理有据、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据充分、切实可行,保障措施坚实有力并有分年度目标计划。

五、方法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3年4月28日前)

1.县政府召开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会议,明确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涉及的内容和要求,落实部门编制责任和目标任务;

2.根据编制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任务要求,制定农民收入倍增计划调查摸底方案,为编制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打好基础。

(二)第二阶段(2013年5月上旬)

1.依据农民收入倍增计划调查摸底方案,组织开展各项调查摸底工作;

2.汇总整理、筛选、提炼出编制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所需的各类有价资料。

(三)第三阶段(2013年5月中旬-6月底)

1.对调查摸底资料进行分析评估,拟定编制提纲;

2.分部门编制出各自收入倍增计划;

3.依据大纲,完成我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

六、责任分工

根据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任务要求,由县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总责,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编制工作。县农业局要会同县发改局拟定编制提纲,协调解决倍增计划编制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协调、推进各部门倍增计划编制工作,并负责完成有关专题计划编制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总编工作。县直有关部门责任分工如下:

(一)县发改局负责提供我县“十二五”规划中农业发展规划资料,分析国家新的政策导向对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影响。

(二)县财政局负责提供2010年以来财政支农投入(包括惠农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今后财政支农投入增长趋势和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资料。

(三)县农业局除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外,负责提供粮油、蔬菜、畜牧及现代农业发展等农村产业基本资料,编制2010-2020年相关产业发展及对农民收入倍增贡献规划。

(四)县统计局负责提供2010年以来我县农民收入底数、构成等相关资料;进行农民收入构成分析,摸清收入底数、算清收入差距,提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支撑依据和保障措施,制定分年度分县区追赶型增长目标。

(五)县人社局负责对2010年以来我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和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资料,在科学分析和预测基础上编制2010—202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倍增贡献规划。

(六)县林业局负责提供2010年以来我县茶叶、蚕桑、山林经济等产业基本情况,编制2010—2020年我县茶叶、蚕桑、山林经济等产业规划及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倍增贡献规划。

(七)县水利局负责提供2010年以来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和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民收入影响资料,分析今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农民收入倍增的影响,编制2010-2020年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倍增贡献规划。

(八)烟草局负责提供2010年以来我县烤烟产业基本资料,编制2010—2020年烤烟发展对农民收入倍增贡献规划。

(九)县扶贫局负责提供2010年以来扶贫开发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实施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资料。

(十)县民政局负责提供2010年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今后农村社会保障规划实施对农民增收影响资料。

(十一)县国土局负责提供2010年以来农村土地总量变化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后续土地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资料。

(十二)县住建局负责提供全县城镇化水平及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资料。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县政府决定成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发改局、县农业局负责同志为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倍增计划编制提纲审定,研究倍增计划编制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协调各部门倍增计划编制工作。各相关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领导、责任部门,抽调得力人员组织开展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工作,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按时顺利完成。

(二)强化部门协调。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编制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工作,各部门要按照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目标、任务、要求及各自的工作责任,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加强调查研究,为县编制工作组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和情况分析报告。同时要认真编制好各自负责的部门、行业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

村农业工作计划篇10

在全镇春耕生产掀起高潮、“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大好形势下,今天,旧县镇召开了“万元增收计划”动员大会,这对我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央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镇“三农”工作,广泛动员全镇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万元增收计划”目标,因地制宜、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推进我镇“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明确思路、认清形势,深刻认识“万元增收计划”对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及特征,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市委、市政府立足曲靖市情,在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率先组织开展了“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现又提出了“万元增收计划”的奋斗目标,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和镇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中,全力推进全镇农村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一)要清醒认识我镇落实“万元增收计划”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农村工作方针,克服频发的自然灾害,多方筹措资金,大力解决群众行路、饮水、看病、上学、增收等“八难”问题,使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9250万元,比2004年增13.6%;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7307万元,比2004年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750元,比2004年增9.8%。为推进全镇“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了1750元,虽然连续两年保持三位数增长,但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增长速度仍然偏慢。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收”的状况,旱涝保收的稳定性较差。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低。传统农业比重大,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小;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发展不快,工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缺乏规模档次,带动力不强;主导产业链条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滞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面对这些问题和差距,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围绕既定目标和工作重点,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认真落实“万元增收计划”,扎实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

(二)要深刻理解“万元增收计划”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落实“万元增收计划”的主要问题是破解群众增收难题,其最终目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落实“万元增收计划”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是落实“万元增收计划”的首要前提。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总体上看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这一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能否保持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对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落实“万元增收计划”作为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紧迫的任务、最重要的方面和最薄弱的环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检验标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扎实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是解决群众增收问题。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统筹抓好城乡发展,认真落实“万元增收计划”,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