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2-04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细胞生物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1

单细胞生物”一节是人教版新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学的重要概念为“单细胞生物”,学生学起来感到抽象、空洞、难学。笔者以草履虫为例,采用多种策略,证明单细胞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并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将学生从生物体的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去探索肉眼很难看见的单细胞生物。

1 简笔画呈现前概念策略,导入新课

教材在第二单元第一章已经阐述过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这部分知识是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复习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再次强调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动植物体都是有大量细胞经过分裂分化而形成的,和学生一起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并画简笔画示意图(图1、2)。

2 科学史教学策略,初建“单细胞生物”概念

教师抛出问题,引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是我们肉眼可见的呢?”

投影科学史资料:著名的显微学家列文?虎克在其1676年10月9日的一封信中写道:“它们小得不可思议;如此之小,在我看来,我判断,即使把100个这些小动物撑开摆在一起,也不会超过一颗粗沙子的长度;如果这是真的,那么100万个这些活物也不够一颗粗沙粒的体积。”这些如此之小的生物,是列文?虎克利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中看到的,他描述说:“他们看上去就像一个点。”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生物圈中还有不少是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称这些生物为“单细胞生物”。在此,引出新课的课题“单细胞生物”,使学生建构起“单细胞生物”是“很小的”概念特征的基本印象。

3 形象思维策略,认识各种“单细胞生物”

本课教学内容针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利用视觉促进接受生物形象信号,在大脑中形成感知表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想一想,议一议”栏目,用PPT补充展示形态各异的“单细胞生物”图片,如杆状的大肠杆菌、发酵用的酵母菌、会变形的变形虫、像太阳的太阳虫、喇叭虫、钟虫、衣藻和像草鞋的草履虫,并讲授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知道生物圈中存在着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的“单细胞生物”。教师利用丰富的感知表象,建立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对“单细胞生物”的概念有更丰富的认识。

4 自主学习和图形对比策略,建构“单细胞”概念

学生带着“草履虫是否有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中的“草履虫结构示意图”(此时教师简笔画“草履虫结构示意图”),结合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找出草履虫作为细胞的基本结构(图3),即草履虫具有表膜、大核和小核、细胞质,教师在黑板上,把“草履虫结构示意图”这3个结构名称,用红色线条与左侧“动物细胞示意图”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连接,从而证明草履虫具有细胞结构,为学生建构起“草履虫”是“单细胞”的概念,即单细胞生物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细胞结构。

5 实验竞赛与激励评价策略,直观感受“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显微镜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也愿意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有热情。老师可采用演示实验法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策略,“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从静态到动态,认识草履虫这种单细胞生物。在学生清点材料用具的基础上,教师演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强调临时装片制作和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1) 由于草履虫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多聚集在培养液表层,为此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

(2) 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培养液时,放大镜需与观察物体平行放置。

(3) 取几丝棉花纤维,成“井”字形放于临时装片上,可将草履虫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利于观察。

(4) 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步骤的注意事项:取镜和安放;对光: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观察: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再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整理实验台。

实验员教师已采集到草履虫并在实验室进行培养,但受课程时间限制,不能在课堂上观察到草履虫全部的生命活动,因此学生和教师搜集了相关草履虫生命活动视频辅助教学。教师播放“观察草履虫的运动视频”,展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草履虫运动状态。整个实验采取竞赛的方式进行,即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给予平时分加分表扬,并请这部分学生帮助检查和指导周围的同学。这样的教学可以较好保证全体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习得,保持实验课堂的高效性,避免出现课堂混乱的局面。

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学生不断体会和品尝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这一重要概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些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科学的态度与世界观的教育。

6 合作学习和简笔画板书策略,建构完整“单细胞生物”概念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再次观察教材中“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以小组竞赛计分的方式,请学生将黑板中草履虫各部分结构的名称补充完整(图4)。同时,视频展示“草履虫的结构”,加深学生对草履虫结构各部分结构功能的认识。

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章已经阐述过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这部分知识也是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请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采用抢答的方式,快速地将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与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相对应,并在黑板上标注出(图5)。

但是,此时,学生发现,根据草履虫的结构无法与生物具有应激性、生长和繁殖以及遗传和变异这三个特征建立联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草履虫的分裂生殖”视频,从而让学生理解,草履虫具有完整的六个生物基本特征,且草履虫仅有一个细胞构成。在此,学生理解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简笔画与板书结合,建构了“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即单细胞生物除具有细胞结构外,还具有生物的六个基本特征(图6)。

之前学生对单细胞生物如何生活以及其具体结构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特点,设计学生活动,满足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7 课前资料收集策略,了解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中有关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模块,了解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展示“厦门市杏林区新阳大桥沿杏滨路往集美方向出现长约3 km的红色海域“图片,以生活实际为例,讲解赤潮及其危害,并提供有关赤潮和海洋生命大发展的相关网址,供学生课后视野拓展所用。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2

一、“细胞分化”概念内涵及层级

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会发生稳定性差异。细胞的这种特化不仅是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而且还能提高细胞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一般说来,体内各种细胞均含有物种的全部基因,但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性。细胞之所以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是因为组织特异性基因选择表达成了组织特异性蛋白的缘故。从理论上讲,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分化是渐进性的,其方向的限定早于形态差异的出现,且分化细胞的表型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不可逆转。

之所以采用完整的陈述句的形式来表述概念,是因为这种表述方式更易于确认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容及意义,也更易于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细胞分化”概念教学的组织

在分析“细胞分化”的概念内涵及层级之后,教学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相应的概念条款展开,通过列举事实、分析讨论,或者基于资料的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层理解这些概念内涵,并基于概念理解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见图1)。

1.列举事实,尝试定义。呈现人的受精卵发育至胎儿的图片:列举学生熟知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分化成伸长区、成熟区的事实,然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会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这是广大教师一贯坚持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事实是用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的,事实当然要围绕着概念的结构来排布。但是,定义常常不等同于概念。“定义”通常用“是……”来表述,说得十分肯定。“概念”描述一类事物的本质,有时并不用“是”来描述。在引导学生下定义之后,教师还应该设置下列问题,吸引学生深入思考细胞分化的结果和生物学意义。①在人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假若没有细胞分化,受精卵能发育成胎儿吗?为什么?②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出现特化,对于细胞完成其生理功能有何意义?③从遗传的角度分析,受精卵为什么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问题3的设置实际上是指向“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的丰富内涵,之所以在此设置问题3,一方面是因为不仅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未分化的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更容易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也就是说,“细胞全能性”这一概念是随着教学进程不断建构起来的;另一方面,其用意还在于探讨细胞分化的原因,起到承上启下的教学功效。

2.探究发现,明晰原因。美国地平线研究组(Horizon Research Team)主席维斯(Weiss)及高级研究助理帕斯利(Pasley)经过了18个月的观察,对364节课详细分析,发现优质课堂主要有几个特征,其中包括: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用多种策略,为某个科学概念提供清晰的阐释;②吸引学生从事动脑筋的活动;③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等。因此,可以引入相关科学史对细胞分化原因进行探讨。

资料1:最早试图对细胞分化机制作出解释的学者是Weismann(1883),他根据当时对马蛔虫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体细胞分化是由于遗传物质丢失造成的,每一种组织只保留了其特有的遗传物质”的见解。在马蛔虫这一特例中,在卵裂过程中体细胞的染色体确实发生丢失现象。因此,Weismann这一观点在当时看来既符合逻辑,又有实际例证,因而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你同意上述观点吗?根据是什么?

资料2:1958年Steward等利用胡萝卜根的韧皮部组织培养出了完整的新植株;1970年Steward用悬浮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资料3:1969年Nitch将烟草的单个单倍体孢子培养成了完整的单倍体植株。

分析资料2和资料3,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基于对上述3则资料的分析探究,学生就容易得出以下结论:①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并没有丢失,仍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基因,具有发育的全能性;②在二倍体染色体组中,只要有一套单倍体的基因组,就含有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植物的生殖细胞也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至此,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内涵已昭然若揭,师生共同归纳(见图2)。学生仍然会有2个疑问:①既然已分化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出现稳定性差异?②已分化的动物细胞是否也像植物细胞那样具有发育的全能性?针对疑问1,教师可以列举事实,循循善诱,问题指向要明确,最终让学生领悟“细胞分化是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结果”。例如:通过分子杂交实验表明,在任何时间一种细胞的基因组只有一少部分基因在活动。在幼红细胞中,糖酵解酶系的编码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均能表达?血红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是否都能表达?细胞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主要由哪种化学物质直接体现?幼红细胞最终分化成红细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疑问2,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地将单个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培养成新个体,这是因为动物细胞的发育潜能随着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变窄。但这种分化潜能的变化是对细胞整体而言的,对细胞核来说是否还保持着全能性呢?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细胞核移植实验。

3.因果分析,把握特征。学生一旦理解了细胞分化的因果关系,就容易从中把握细胞分化的特征:①渐变性——细胞在发生形态差异之前的一定时间,细胞分化命运即已确定,基因活动模式已发生改变,从基因到蛋白质再到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特化是一个渐变过程。②不可逆性——分化细胞的表型保持相对稳定,以执行特

定的功能。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分化细胞的基因活动模式可发生可逆的变化,又回到未分化状态。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3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 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

在高三生物的复习中,为什么要进行概念的复习教学呢?首要原因之一是生物学概念是学生正确答题的重要知识。其次,概念的复习教学也是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课程标准》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理念有这样的描述:“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课程标准》关于“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有这样的描述:“《标准》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简而言之,为体现国际科学教育中“少而精”(lessismore)的原则。生物学教学应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什么叫“核心概念”呢?在词典中,“概念”一词的解释是:思维的基本特征形式之一,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核心”指的是中心的,重要的部分,这样说来生物学“核心概念”指的就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比如,“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免疫”“种群”“基因突变”“伴性遗传”“细胞全能性”“分化”“效应器”,这些核心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认识和实践积累下来能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生物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命科学的“细胞”,是学生终生必备的知识。

因为是反映事物的共同特点,所以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但是,要理解和应用这些“核心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很难,毕竟这些概念不像日常生活用语那么频繁,要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确实不易。在每次的作业和考试批改中,老师们都能发现学生因为对课本的重要概念没有理解透彻而造成选择题错选或简答时用错概念的现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学生因为“核心概念”没理解到位造成错误的实例:

【例1】(2011山东高考2)下列各项中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这道题,几乎每个答案都有学生选中,为什么呢?很显然,学生没有把握“体细胞”和“全能性”两个概念。首先“种子”不是体细胞;其次,“全能性”这个概念课本是这样描述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对于概念中的“个体”二字,如果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没有强调的话,学生出错也就不可避免了。

【例2】(2011年福建高考题2)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时间单位、单位叶面积吸收CO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

B.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得多

C.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速率相同

D.在18:30时,玉米即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

这道题很多有同学选择了D答案,为什么?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掌握“净光合速率”这个概念。虽然这个概念课本中并没有,但所有的高三生物老师肯定都不止一次地解释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关于“净光合速率”的概念,教师至少要让学生记住下列内容:“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一般可以用植物释放到空气中的氧气生成速率、或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净消耗速率或有机物的积累速率表示,当净光合速率为0时,表明此时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如果教师在复习课中能经常强化这些知识,学生出错的概率自然就会降低了。

【例3】(2013年厦门市高三质检13)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效应器5是指上肢的肌肉组织

B.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方向传递

C.3处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到大脑皮层控制

D.神经递质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或上肢肌肉细胞

这道题是错误率很高的一道题,非常多的学生选择了D,显然是学生没有很好把握“效应器”的概念,课本是这样描述的:“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教师如果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到括号内的内容,学生对“效应器”这一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考试中也就不会出错了。

【例4】(2012上海卷8)下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B)

A.染色体易位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倒位

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这道题概念就有四个,完全是考查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情况,学生也常错,很多选择了D和A,原因当然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倒位”“基因重组”这四个可遗传变异中的重要概念,而书中关于“基因重组”的描述是这样的:“基因重组的另一种类型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4

关键词:细胞的生活;基本单位;导学案

《细胞的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的最后一节内容。也就是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之后,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后的一节。在统观初中生物学教材,并结合自己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生活》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有机物、无机物、细胞膜的作用、能量转换器、受精卵、遗传信息等,这几乎是整个初中生物学内容的概述。鉴于此,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现在学习《细胞的生活》内容,只能做到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就像一个电视剧的序幕,精彩的、主要的情节会在今后的节次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比如,叶绿体和线粒体如何转换能量,受精卵怎样将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等。而本节的教学活动只是让学生认识、知道这些概念而已。

《细胞的生活》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教学中我将它们划分为三个部分:(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2)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学生接受困难主要有三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类。(2)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3)遗传物质。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对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了导学案,并辅之以课件。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从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来复习引入。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动物、植物细胞异同点的两道选择题,来达到强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一二级概念。教学中的第一部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的内容,知道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并尝试区分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这是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至于什么是有机物,什么是无机物,只需举种子燃烧的实例略加说明,不能深究。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物质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控制的,从而建立“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这一概念。

第二部分“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由感受汽车和人的运动都需要能量入手,引出细胞内的两个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位置及大致形状。知道叶绿体是储存能量,而线粒体是释放能量。至于如何储存,如何释放,提示学生将在今后的生物学学习中加以认识理解,但要告诉学生无论是叶绿体储存的能量或者线粒体释放的能量最终都是来源于太阳的光能。

第三部分“细胞核是控制的中心”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这个概念的引入要从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入手。通过分析资料使学生明确看出“多莉长得像提供细胞核的母羊B”,从而形成“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的结论。同时通过阅读课本知道:细胞核中控制生物生长发育和遗传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展示图片,了解DNA的结构模型。至于DNA的结构是怎样的?它如何控制遗传信息?那是本节课所不能解决,只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作为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兴趣的手段和方式。

根据每个内容的目的和要求,导学案中设计了适当的练习题,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大部分练习题是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少数的几个综合题,结合前面的知识,大部分学生也有能力完成。在课堂小结后,设计的练习题起回顾、记忆和综合之功效,使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结构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为此,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而恰恰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又正好是突出和强化这一概念的,所以在课堂的剩余时间里,让学生识记并熟读这个内容,我认为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要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要与学生手中的导学案相辅相成,同时又要尽量避免与教材中的内容相左或重复,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我在选择幻灯片的时候,力求少而精,主要是为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题提供帮助。图片有复习引入的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物质的分类、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示意图,反映生活现象的“汽车和人的运动”。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位置、为说明“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的“小羊多莉的身世”资料、DNA的结构模型等。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5

一、概念图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1.用概念图呈现旧知识,导入新的复习内容

案例1:在复习《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2节染色体变异(一)》一节内容时,首先展示染色体结构模式图、人类男女染色体图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示意图等,引导学生回忆与染色体有关的概念,并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图1所示。从而导入本节复习课题。

2.用概念图作为复习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染色体概念图导入案例1的教学后,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结合典例训练法,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下列4项任务(①区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基本类型,说出其对生物的影响。②区分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不同。③区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易位与基因重组中交叉互换的不同。④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两种类型。再呈现染色体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演示雌果蝇形成配子后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动画,讲解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发育的起点及形成前后细胞染色体组的数量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并完成任务⑤举例说出染色体组以及二倍体、多倍体概念。⑥说出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和确定不同生物个体是二倍体或多倍体或单倍体。完善图2,如图3所示。

通过展示单倍体和多倍体形成过程图解,帮助学生完成任务⑦正确区分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的不同。最终与学生共同构建完整的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如图4所示。

由案例1可见,在生物学复习课中,应用概念图策略组织课堂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将相关概念进行合理梳理与串接,使学生能更好掌握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再认为生物学概念繁多而且零乱,在复习过程中随着每项学习任务的达成,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持续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二、概念图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核心的、关键的环节。我们知道,“学会学习是学习的最高目标,它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概念图不仅是教师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策略,同样概念图以它独特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它能使学生在不断进行有意义的建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活动中,有效促进自身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能够把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1.学生学习绘制概念图

通过老师的绘制概念图课堂示范,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建构概念图的复习方法,学会如何利用概念图梳理、归纳生物学相关概念。当学生对概念图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某个章节为主题,将相关的概念绘成概念图并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记忆。

案例2:在复习必修1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复习效果。具体绘制真核细胞的结构概念图教学过程如下。

师:请同学们列出真核细胞结构的相关概念。

生:回忆并列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基质、8种细胞器、细胞核、核膜、核仁、核孔、染色质等。

师:第一步:将核心概念――真核细胞结构(加上椭圆)列在最上层,接着将从属概念――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分别加上椭圆)列在右边,构成概念图的第一层级结构,接着再向右边列出细胞质、细胞核的从属或具体概念,构成概念图的第二层级结构,最后记得写上一个概念图的题目。

生:尝试画出真核细胞的结构概念图。

师:抽取1-2位学生所画的概念图进行点评。

生:讨论、交流、修改。如图5真核细胞结构概念图

2.把概念图作为“知识地图”和“学习清单”

知识地图可以清楚直观地呈现学习内容,体现知识点的层级结构,凸显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可作为学生复习内容的导航图标。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概念图形式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的知识框架,通过概念图记忆的知识也必然比简单机械记忆更牢固,同时也能清楚地对照学习清单,并做好标记,对掌握的和没有掌握的知识做到心知肚明,使自主复习有了更加明确方向,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及时调整复习内容与进度。

案例3:在复习必修1第5章第1节《酶与ATP》时,笔者先呈现本章节复习内容的总概念图,如图6。让学生从宏观角度审视全章内容,理解和掌握全章知识点间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

接着引导学生围绕着“酶”这一核心概念,针对“斯帕兰札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提出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为什么要将肉块放入金属笼内?⑶肉块为什么会消失?⑷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紧接着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①酶来源哪是?②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如何鉴定?③构成酶的基本单位都是氨基酸吗?为什么?④酶只有催化作用吗?⑤酶在哪里合成?酶在哪里发挥作用?酶作用原理是什么?⑥酶的催化效率为什么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⑦如何验证酶的专一性?⑧酶在低温、高温、强酸、强碱下,活性低的原因相同吗?⑨怎样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经过制作、修改、反思、完善等几个环节,最后一幅尤如“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酶的概念图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如图7所示。

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将复习过的知识结构化,提高了复习的效果。因此,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绘制概念图,当学生学会应用概念图进行复习后,就能更好梳理和归纳已复习的概念,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准确解题提供有力的保证,不断提高复习效率。

三、概念图是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帮手

高考生物学试题是以能力立意,以所学知识为载体进行命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学会通过绘制概念图来构建知识网络,便于在考试过程中能快速、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正确运用知识进行快速破题和规范答题。

1.利用概念图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概念图可以用于检测课堂学习的效果,如图8左,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较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补充和完善,优化教学设计。正如案例1中复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课堂检测环节,可以根据学生完成可遗传变异的概念图补充、完善情况,对本节课复习内容掌握做出合理的评价。如图8右所示。

2.利用概念图题诊断学习问题

在复习课教学中应用概念图策略,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解决以概念图形式呈现的题型,同时通过此类试题的完成情况,也能很好地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二轮复习提供备课素材。如例1:如图9为细胞结构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该图表示不够完整,缺少细胞核等结构

B.图中c是指细胞膜,e是指细胞质

C.图中b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D.图中g可以利用h释放的二氧化碳

例2:图10为细胞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

A.图中a、c分别是核膜和细胞膜

B.在m上进行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C.在p中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D.图中的f和g分别指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6

笔者基于十多年来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建构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其汇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灵活运用概念,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剖析模型,构建概念

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剖析模型,可以展示概念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肾单位”概念时,可以展示肾单位模型,在模型上剖析肾单位的结构,再进行以下讨论:①肾单位与肾脏间的关系?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③肾小囊和什么相连?④肾小管和什么相连?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又汇集到哪里?⑤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分别流的是什么血?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二、剖析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通过剖析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理解和应用概念。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剖析,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当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后,就会知道: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解析关键字词,精准概念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概念中关键词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什么是分化?—就是细胞的分别变化。细胞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分裂出来的一群细胞,因为有了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在形态、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并构建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四、列举事例,深化概念

长期的教学实践体会,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大量丰富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例证来说明概念,支撑概念,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认识和灵活应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例如,学习“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正反口令。让学生感受人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调完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接着,向学生呈现反射的科学表述: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反射?①草履虫趋利避害;②含羞草遇到振动时叶片会合拢;③皮肤流血后血液会自动凝固;④鸟听到枪声会飞走;⑤听到上课铃声走近教室;⑥婴儿有了尿意就排尿。通过对①②③的反例分析,说明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通过对④⑤⑥的正例分析,说明引起反射的刺激有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且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这些事例,突出强调了反射的三个构成要素:①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②反射需要有各种刺激、③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反射这个概念得到了深化。

五、亲历实验,验证概念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7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新陈代谢及其调节、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高中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

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必修课(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4课时。讲述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生物学基础知识。

五、教学内容及其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课教学进度

单元

 知 识

 学生实验

 课时

 

要 点

 教学要求

 项 目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B

A

A

 

 2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B

C

 实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1+1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细胞周期

细胞分裂

 B

C

A

 实验:

1.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2+1+2+1

 

 

生物的新陈代谢

 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

动物的营养

呼吸作用

 

A

B

B

B

B

 实验: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2+5

 

应激性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

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A

A

B

 

 1+1+2

 

生殖和发育

 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A

 

  2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绪 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概述。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说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一、细胞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

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 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的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说明:在《细胞》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

2.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3.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有有丝分裂。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矿质代谢——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矿质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

动物的新陈代谢: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物质代谢——食物的消化(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

能量代谢——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同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自养型、异养型的概念和特点)。异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需氧型、厌氧型的概念和特点)。

〔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说明:1.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

*(3)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

(4)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

(5)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6)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4∶0)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的激素调节(内激素、外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一范文 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说明: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生长素的发现。

*2.昆虫的激素调节。

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9∶0)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生殖的种类:无性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中的卵式生殖)。这些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的发育。发育的概念。

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胚的发育过程,胚乳的发育过程。

动物的个体发育(以蛙为例):胚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各期),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成。胚后发育。胚的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说明: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生殖的种类。

*2.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

*3.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

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一)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2.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3.〔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5∶2) 

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矿质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

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3.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

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

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4.〔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2∶0)

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3∶0)

共2页,当前第1页1

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精子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的发育。发育的概念。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这两个观点的教育,要使学生理解现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动植物都是逐渐进化来的,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多实践。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课外作业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要积极地自制直观教具,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

5、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要重视密切联系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补充讲述当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种类。

6、积极组织和指导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8

一、学生生物概念学习出错的原因

从学生方面看,造成所学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混淆出错的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情感因素,即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不明确、不强烈等。二是学习的方式,例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如探究式学习有利于高水平学生概念的形成。三是已有的知识基础就薄弱,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

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的技能、教学方法以及概念教学策略掌握和运用的程度,这些因素也会造成所谓认知上的概念不清。如:有教师讲解体液免疫,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时,不说“增殖分化”而说“变成了”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结果有学生就认为在这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甚至认为发生了基因突变。

二、概念学习错误解决策略

1.教师引领纠错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属性,淡化无关属性。概念的关键属性和无关属性是一并出现的。概念的关键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属性越多,学习越困难。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抓住“活细胞、催化、有机物”。其次,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比较与概括,辨认几组概念之间的差异。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从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核膜、核物质等方面比较,明确原核细胞是没有核膜包被;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这三个概念从模板、原料、场所、产物等方面的比较等。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不同概念的区别及其相互联系,从而防止概念间的混淆。

2.学生自主纠错

(1)同类或相似概念的错误归类反思。

例1: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在这组概念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把“细胞液和细胞质”这组概念混淆过,认为细胞液就是细胞内的液体,与细胞质等同。在学习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时,学生从字面上就简单理解成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与前面这组概念中的“细胞液”又发生混淆),细胞外液是细胞外的液体。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知道血管中流动着血液,血液呈液体状,所以认定在血管中的细胞外液就是血液而不是血浆;再如知道心脏中充满了血液,所以认为心肌细胞的细胞外液就是血浆。所以对于这样的相似概念学生纠错时并没有孤立每个概念,而意识到可以把两组概念中的四个概念罗列在表格中进行归类比较,并记录,先概念的关键属性比较,后成分例证。

(2)创建“自诊病历”或“活页病例卡”。“自诊病历”或“活页病例卡”可以由四个部分组成:①错误原形②错因分析③纠正方法④纠后反思。这些内容可以直接记录在练习原题上(省略①),也可抄录在专门的纠错本上。有的小组把选择题转化成判断“诊治题”,然后组内或组间成员互相练习强化,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让学生增强了改错的自信心。

例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学完细胞膜一节的内容后,学生能很流畅的回答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脂质、蛋白质、糖类;却在完成书本后的一道选择题: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时,选择错误答案――糖脂、糖蛋白,却舍弃正确答案――磷脂和蛋白质。问其原因,才知道学生认为,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这时,在指导学生查阅了书本概念的同时,不忘让他们观察教材封面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观察三种成分的存在,自己判断哪种答案更准确,学生就再没有出现这种错误。

(3)课堂生态资源的自主纠错。学生先自主感悟纠错,同伴互评改错或小组互相纠错,通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改错的印象,解决大部分问题,讨论争辩后若还有没有搞懂的问题可以反馈给老师,老师作有针对性的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例3:“种群”概念的学习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9

一、剖析定义,变式训练,形成概念

生物学中许多概念定义非常严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剖析,完整准确地传授。在学习“种群”概念时,教师往往例举一些正例: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蚱蜢,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等,同时例举一些反例:太湖中所有的鱼,惠山上所有的松树等,然后请学生举例,并对学生的例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学生所接触的例子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形成“种群”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得出种群概念的关键属性:种群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从概念形成的观点看,所谓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正例变化有助于排除无关特征,突出本质特征。如教“种群”概念时,如果只例举一个池塘中所有青鱼,一片稻田中所有青蛙,学生往往以为种群就是一群相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如果教师能举例说明一片森林中两群狼,世界上所有的人,太平洋里所有小黄鱼也是种群,学生便能有效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单倍体”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二倍体和四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中的染色体组数,排除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因为二倍体生物产生的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许多学生就认为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通过变式训练,学生能抓住单倍体本质特点: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同源染色体是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般”两字不可去除,否则异型的XY染色体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教师对概念中出现的关键词要解释,如“主要、一切、一般、大多”等。变式训练是概念教学的较常用方法,如介绍减数分裂时,教师除提供各种正例外,还应不断变换正例的无关特征,如染色体的形态、大小、数目、位置等,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关键特征,形成精确、稳定的概念。

二、合理分类,提供材料,讲清概念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高中生物学的概念,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关系。(1) 从属关系:如原生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中心体、中心粒,细胞质、细胞液,小肠绒毛,微绒毛,性状、相对性状,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2)同一关系:如染色质与染色体,细胞膜与生物膜,淀粉与糖元,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3)并列关系:如吸胀吸水、渗透吸水,噬菌体、原核生物,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生长素、生长激素,植物激素、动物激素,昆虫内激素与外激素,杂交、自交、测交,竞争、捕食、共生、寄生,保护色、警戒色、拟态。(4)对立关系: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质壁分离与复原,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自然突变与诱发突变,单倍体与多倍体。生物学概念的获得与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极大关系。教师应尽量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丰富的表象,从而形成正确概念。如介绍“变态发育”时,可以例举学生熟悉的青蛙和家蚕的变态发育例子。鲜艳的图片,精彩的录像能轻松地让学生理解诸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具体概念。

三、加强比较,突出本质,深化概念

所谓比较,既包括正例之间的比较,也包括正例和反例之间的比较,前者有助于发现其共同本质特征,后者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解,如比较森林、草原、农田、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尽管它们各有特点,但作为生态系统,它们共同特点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如教“竞争”,举出“两狗争骨”这个反例和“鹊巢鸠占”这个正例,学生便能理解竞争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个本质特征。比较是概念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时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比如异化作用,呼吸作用,需氧型和厌氧型这四个概念,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新陈代谢的一个方面,但它们又有区别。异化作用是共性的,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的具体表现,需氧型和厌氧型是异化作用的个性表现。

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篇10

生物学科的知识主要是由生物科学的概念构成的,生物学概念反映了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高中生物新教材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就是重视以生物学基本概念构建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努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各种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传统高中生物课堂主要存在两种概念教学模式:一是“注入式”的生物概念教学模式,还有一个是“说文解字式”的生物概念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有其共同特征:只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重定义,不重现象;只重记忆,不重运用;只限于概念本身,不注意结构联系;只重概念知识,不重科学人文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判断、推理及结论的错误,使学生、教师都不胜其烦。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没有掌握概念学习的要领,而出现“概念不清楚”、“概念掌握不完整”或“概念理解错误”等问题。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我们不能像蚂蚁,单是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肚子中抽丝,而应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培根强调的“既收集又整理”,就是提示我们要善于应用归纳、演绎、比较、类比等多种思维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深刻理解概念,同时改善概念学习的方法和品质。为此,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尝试应用归纳、演绎、比较、类比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绎

从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生物学原理或生命活动规律出发,推理解释某些个别的或特殊的生物现象,这种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叫做演绎法。运用演绎法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演绎思维应用于概念教学中的常见模式为:呈现概念举例说明。

如在学习“酶”的概念后,学生基本能掌握该概念的

外延——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即在一定的温

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强,在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直至高温破坏酶的分子结构而使之完全失活。如何指导学生演绎和应用酶的这一特点呢?可以列出一些生物学现象让学生解释。①为什么高烧病人往往胃口不好?②为什么加酶洗衣粉在温水中去污效果更好?③人们常在冷泉中找到嗜热细菌而很少在热泉中找到嗜冷细菌,这是为什么? ④高温灭菌消毒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什么?

二、归纳

归纳是从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出发,推理得到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思维应用于概念教学中的常见模式为:呈现实例总结概念。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所谓学科逻辑,指组织教学内容时先概念后应用。但我们知道,如果先举例讨论,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在活动中建构知识,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也才更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规律。

例如,学习必修2中“单倍体”的概念时,学生常误解单倍体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具有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一定是多倍体,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单倍体”的概念在课本中是这样描述的: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若照本宣科地讲解单倍体概念,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会机械记背这一概念,不能灵活地运用。笔者在教学中选择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师:同学们知道蜂群中有几种蜂?生:蜂王、雌蜂、雄蜂(蜂王、工蜂、雄蜂)。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三类蜂在蜂群中各有何责任? (学生七嘴八舌,非常兴奋)师:其中雄蜂的职责就是与蜂王,完成后,它们将被工蜂推出巢外,离开家的雄蜂不久便死亡,因为它们发育不良,不能自食其力,为什么呢?原来雄蜂与蜂王和工蜂出身不一样,雄蜂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它的体细胞中只含有该物种的一半染色体。接着笔者又呈现其他单倍体的材料,如“用二倍体黄瓜的花粉进行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普通小麦的单倍体”,通过分析事例最终使学生归纳出单倍体的本质特征是“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而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并非其本质特征。然后在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再设置问题情境加以应用。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方式习得的概念,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应用更灵活。

三、比较

比较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进行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的对照分析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生物学知识体系中存在大量或字面相似或本质接近的概念,如染色体与染色单体、基因与DNA、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质与细胞质基质、种群与物种、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生长素与生长激素等,还有一类是生理过程相关的概念,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转录与翻译、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正因为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效果下降。要解决这些问题,比较法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比较法应用于概念教学的常用形式有表格比较、图解比较。例如,DNA与RNA的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跨膜运输3种方式的比较等。

四、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关系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思维方法。类比思维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而进行的猜测性思维,它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如学习必修2“基因突变”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探讨”中抄写错误的3个英文句子与基因突变的3种类型,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类比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又如在学习细胞器时,可将“溶酶体”比作酶仓库、将“线粒体”比作动力工厂、“叶绿体”比作能量转换站或养料制造厂等,这些比喻对学生理解这些细胞器的功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比喻一定要贴切,在本体和喻体之间要存在较强的相似性。只有这样,抽象、生僻的概念才会变得通俗易懂。

总之,要实现高效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综合应用演绎、归纳和类比交替或齐头并进的多元模式,使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感悟多种逻辑思维方法的魅力,让学生从多视角、多方位立体地透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参考文献

[1] 赵光武.思维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维.学习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