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十篇

时间:2023-11-21 18:14:17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1

“细胞工程”是人教版新课程教材《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内容,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大领域。本部分内容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了解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手段,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单倍体育种的基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核移植、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等技术手段的基础。本部分内容以必修1中的细胞学、必修2中的遗传学,以及必修3中的内环境与稳态等知识为基础,为“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个体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重、难点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是本节的重点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重点讲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基本原理,即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不仅在知识上对细胞结构、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分化进行深化和扩展,而且还为培育无病菌植株、制备人工种子及植物体细胞杂交等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这门新技术将日益普及和深入,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2.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本节的难点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借助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生物技术。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应用表格和动物细胞融合比较学习。

3.单克隆抗体是本节的重点、难点

分析: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核移植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其他技术(单抗、细胞融合、核移植等)的基础,其价值更多是通过其他技术成果来体现的。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是目前较成熟的、其最重要的用途便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可见单克隆抗体应列为本节的重点内容,同时单克隆抗体技术本身环节多,技术复杂,因此也列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从新旧知识联系入手,进一步深入学习细胞全能性理论,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借助于多种直观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单克隆抗体由点及面的学习;智能训练,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细胞全能性(理解)。

(2)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知道)。

(3)动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核移植(知道)、单克隆抗体(知道)。

2.道德目标

通过向学生介绍几大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3.能力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整合、运用科学信息的能力;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手段〗

CAI教学、讨论教学、对比教学。

〖教学策略和程序〗

1.教师课前准备

图片资料,科学文摘,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

上网、阅览室查找资料;复习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

3.教学过程(见表1)

4.作业设计

(1)完成《世纪金榜》基础梳理部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任何新技术的诞生,总会让人们争论不休,支持者当然可以举出无数理由,反对者也能历数此项技术的种种不足,对于“克隆动物”,你是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并分别举出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本专题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的比较少,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此采用了学生先复习,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图表、流程图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整合、运用科学信息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堂的调动不够,基础好的同学思维活跃,而基础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参与的较少。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2

1.知识体系的概念

知识体系是指学习者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方式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学科知识体系。

2.构建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1)知识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主要注重的是对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的学习,贯穿于其中的知识主线是“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而选修模块更是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基础从微观方面展开,纵观所有知识,脉络清晰,主线明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知识点较分散,不易把握,而构建知识体系能把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一个层次,从原来仅仅注重单点知识学习转变到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体系学习,易于比较、归纳和综合,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2)解答习题的需要

高中生物习题考查的趋势已经不再是只从一个角度单独考查某一知识点,而是系统地考查,注重从复杂的知识网络中进行归纳综合,提炼出最佳答案。如2009年江苏生物高考第14题从卵子和的形态特点与功能入手,对细胞器(线粒体的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等方面综合考查,2008江苏生物高考第21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平常在复习的时候注重对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纳和整合,连接成体系。

二、生物复习课中构建知识体系的策略探究

1.生物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呈现方法

(1)线索框架图式

框架图式的典型特点就是概括性强,知识内在联系紧密,易于构建,具体构建方法是找点―连线―建网。要求对于本模块知识掌握得十分熟练,具体如下:

①找点

即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特别注意防止遗漏,知识点可以根据范围大小,分为一级知识点和二级知识点:如构建细胞模块专题知识体系时,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工程就是一级知识点,而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就是二级知识点。

②连线

连线就是把所找出来的知识点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连起来,又有主线和支线之分,所谓主线就是连接一级知识点的线,数目一般较少,而支线则是连接二级知识点之间的线,数目众多:如细胞模块部分,主线即为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

能―细胞工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二级知识点可以连接为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

(2)中心辐射式

中心辐射式的要点是找准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即专题的中心点,以此向外辐射延伸,然后可以二级知识点为中心继续向下延伸,如基因工程部分知识体系可以整理如下:

(3)括号概括式

括号概括式的典型特点就是操作简单、概括性强、清晰明了,主题思路和中心辐射式类似,也是先找准中心,然后向外层层延伸。

2.生物复习课中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1)根据知识发展特点和分层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安排是层层递进的,是按照知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安排的,即可从大的角度帮助学生把握生物各个学习阶段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考试大纲对此部分知识的考试内容,即框架明示的主干知识点,立足于教材,并弄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概念和基本理论,而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线索就是各个阶段学习的主干知识点。然后以基本线索为中心向外延伸,就成了基本框架。

(2)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构建知识点

知识不是单独存在的,高中生物学中各模块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整理知识体系也可以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

开,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前后知识的衔接、过渡多加注意,并带领学生从深层次挖掘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三、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的反思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3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生物;细胞知识模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73-03

一、概念图教学

概念图是一种能有效地组织和表达知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它最早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Novak与Gowin提出,并在1984年出版的《Learning How to Learn》一书中正式提出定义,他们认为概念图是一种能够清晰形象地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图解。目前,概念图作为科学课程中概念教与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是盛行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的一种教学形式,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使用概念图,能够直观形象地表达知识结构、有效呈现思考过程以及知识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学习,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概念图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要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效果,有效地减少遗忘的发生。对于学生而言,构建概念图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既能促使他们对旧知识进行整合,又能构建新的知识网络,达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繁杂的信息中梳理出关键信息的目的,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知识。

二、《分子与细胞》知识模块的重新构建

生物学中的总体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学生常常会感到茫无头绪,不得要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记忆的知识概念、知识结构、知识联系较多,例如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概念、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概念、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的概念等概念意思相近、关系交错,极易混淆。如何使学生准确而有效地掌握众多知识概念、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在各种情境中灵活应用以解决问题,一直是困扰师生教与学的难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模块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细胞,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生物体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将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按照细胞的分子、系统、细胞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四个层次重新归纳划分板块,让学生从基本结构上了解细胞,从基本功能和基本活动上认识细胞作用和活动规律,并系统地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主要任务,既是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同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细胞的分子模块中,从分子角度讲述细胞组成的元素与化合物,此外,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章节也是从分子层次上讲述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因此,将位于书中第二章的“组成细胞的分子”与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两个章节内容整合为“细胞的分子层次”一大版块,再根据组成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中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三个知识板块结合概念图进行具体讲述。利用概念图讲述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的划分标准及各自的元素组成、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的主要内容及各自的功能、水分子以及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在细胞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如图1)。通过概念图构架的细胞知识概念更加简洁、且明确体现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在细胞的系统层次部分设计的概念图中,根据自然界中生物是由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共同构成了整体的生物系统,按照有无生命系统归结分为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两大类。在生命系统中,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利用对比记忆的方式,讲解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制备方法、主要成分、功能,细胞质和细胞核包含的成分;在非生命系统中则涉及到病毒、无机环境等相关的知识概念(如图2)。因此,通过概念图展示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明确生命系统中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组成及其各自的功能。

依据《分子与细胞》细胞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知识模块设计概念图(如图3),主题线索引导学生理解细胞进行生命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能量,只有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生物化学反应才能获得所需要的能量(即ATP)。在该板块中将ATP所涉及的较多知识点进行逻辑建构,包括ATP的化学结构、来源、最终来源等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对较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掌握ATP分子结构的基础之上,清楚ATP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以及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进行,继而比对两种呼吸方式的主要场所、不同阶段以及不同产物;ATP最终来源是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其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继而明确各阶段发生的场所和产物。通过网络状的概念图,将《分子与细胞》细胞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部分复杂的知识点系统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记忆难度,更好地展示出概念图辅助理解和记忆的作用与效果。

在细胞的生命历程概念图设计中(如图4),“细胞的生命历程层次”位处本册书中的最后一章内容,教师在利用概念图教学策略讲解此部分知识时,根据一学期的锻炼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绘制简单易懂的网状概念图,还可以向学生列举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衰老的例子,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达到教学目的。在参与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等知识概念,可进一步对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清晰明确的概念图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全面整合,形成教学知识网络、明确教学阶段安排、减轻备课压力、提升授课效果。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知识模块运用概念图辅助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细胞知识网络,拓展学生对细胞知识的记忆容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概念图教学帮助学生对细胞的知识概念、知识结构、知识联系等形成系统的逻辑结构,促进学生对细胞知识点的记忆和整合。第三,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认知差异,学生对细胞概念、结构等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鼓励学生自主绘制细胞知识概念图,通过交流与讨论、成果展示等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概念图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准确掌握知识的核心概念,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有效利用概念图进行高中生物细胞知识教学,对学生建构有序的细胞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学生对细胞知识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均有很好的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入概念图教学策略,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评价或者评价不及时给学生学习造成的倦怠感,解决概念图教学策略与课时不匹配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偏好冲突等问题,充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概念图作为一种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我国中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许荣良.概念图及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1).

[2]顾娟.概念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2).

[3]李红.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细胞――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的知识体系解读[J].生物学教学,2007,(09).

[4]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廖如春,窦玉敏.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4,(10).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4

关键词: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线索;生物基础知识;复习

随着广东高考改革形势的新变化,高中生物科的高考也出现了新变化。在2010年以前,高考对生物科的考试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生物专业的形式进行考试,这种考试题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得比较深,面对的是选择了生物为专业的理科考生;第二种是以理科综合(把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政治六科合成一科,生物、化学、物理占的分值相对较大,题量多,难度也较大)的形式考试,这种考试全是选择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面对的是所有参考的理科考生;第三种是以文科综合(也是把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政治六科合成一科,只是生物、化学、物理占的分值相对较小,题量少,难度也较小)的形式进行考试,也全是选择题,考查得更基础,面对的是所有文科考生。从2010年开始,广东高考对生物科的考试做出了新的调整:一是不再设置生物专业考试(也就不存在生物专业班了);二是在理科班以理科基础(生物、化学、物理三科合成,总分300分,三科各占100分)科目进行考试;三是在文科班以水平测试科目的形式进行考试,生物(包括化学、物理)不再放入高考科目中,水平测试成绩以分等次的形式作为来年考生录取批次的资格条件。针对以上所述,目前广东高考的新变化,即在理科班设置理科基础科目和在文科班设置水平测试科目,侧重对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我觉得在学习完高中生物新课程后,利用合理的时间对高中所学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复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这种复习应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并能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基础知识网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这一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线索来进行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复习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目标。以下我就粗浅地谈谈如何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线索进行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

高中生物中,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这样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九个层次。以这九个层次的顺序为线索进行复习,生物必修中的主要基础知识就会很好地得以重现,而且能很好地将各知识点有效地联系整合起来,大大提高复习效果。

一、复习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着重复习以下知识点:

1.细胞的种类

2.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3.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清单式)

4.细胞的基本结构(识图)

5.各种细胞器

6.物质跨膜的方式

7.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8.细胞分裂

9.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二、复习组织

组织是由许多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在一起形成的细胞团,着重复习以下知识点:

1.动物组织的种类(以人为例)

2.植物组织(举例)

三、复习器官

把握以下知识点:

1.器官的概念

2.动物器官的种类与功能(以人为例)

3.植物器官的种类与功能

4.特殊器官(如胰腺与胰岛)

四、进入系统的复习

抓好下列知识点:

1.系统的概念

2.神经调节

3.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4.内分泌腺与激素

5.植物没有系统

五、关于个体

个体有单细胞个体和多细胞个体。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就可以了。对于个体的详细描述,那是初中生物的范畴。

六、复习种群

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关键复习以下知识点:

1.种群的概念(要检查理解情况)

2.种群的特征

3.种群数量的变化(两种曲线)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七、群落

复习建立在种群之上的群落,抓好以下知识点的复习:

1.群落的概念

2.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3.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5.群落的演替

八、复习生态系统

落实下列知识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范围、分类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九、复习生物圈

这个知识点主要是理解好生物圈的范围,知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5

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学习细胞亚显微结构时,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料中的图片,建立细胞的空间立体模式图。结合教材的插图,明确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及两者的区别。然后以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为核心,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特点去学习、掌握细胞的有关结构和功能。要准确识别各种细胞或细胞器,必须牢记教材中相关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同时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绘制,并关注以下知识:

一、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1.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2.不同点: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有中心体;有些低等的动物有液泡;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中心体见于低等植物中。

二、细胞结构图像辨别

1.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图像的判断图像中:有核膜(或有核膜围成的真正的细胞核),则为真核细胞;无核膜则为原核细胞。2.动植物细胞图像的判断图像中: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叶绿体、液泡,则为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则为低等的植物细胞图;无中心体,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则为高等植物细胞图。

三、相关细胞结构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产生水的结构:线粒体(有氧呼吸)、核糖体(脱水缩合)、叶绿体(光合作用)。2.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光合作用:光能―电能―ATP―稳定的化学能)、线粒体(有氧呼吸:稳定的化学能――ATP)、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3.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4.生理活动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结构:细胞核(DNA复制、转录)、线粒体(自身DNA复制、转录、翻译)、叶绿体(自身DNA复制、转录、翻译)、核糖体(翻译)。5.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中心体(间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尔基体(末期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6.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含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液泡(含花青素等)。7.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及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内质网(将肽链折叠、组装和加糖基团)、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再加工)、线粒体(供能)。

四、特别提醒

1.在同一个细胞内,CO2从产生到利用要经过4层膜,8层磷脂分子;在相邻细胞间,CO2从产生到利用要经过6层膜,12层磷脂分子。2.真核生物: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3.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含光合色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无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

典例:下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

(1)如果B图是蓝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除了没有 外,在细胞质中应只有 种细胞器。

(2)如果B图是根尖生长点细胞,细胞的形状应为 ,同时还应没有图中的 、 等结构。此类细胞分裂时,代谢特别旺盛的是 、 、 等细胞器。若B图是洋葱表皮细胞,A图是口腔上皮细胞,将其同时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将分别发生 和 现象。

(3)在生物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应首先用 酶去掉 ,得到 体。

(4)若A图为人体的效应B细胞,则该细胞应由 细胞分化而来,其产生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它能与 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属于 ―免疫阶段。抗体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依次经过的细胞结构是 (写标号)。

(5)若A图是人的大腿肌肉细胞,在人体进行长跑时,大腿肌肉感到酸痛,这是由于在活动中产生 所引起的。该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和血浆中的pH缓冲物质 发生反应。

(6)若B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一分子CO2扩散进入一个相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则该CO2分子穿过的细胞膜的方式称为 。

(7)若B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的一部分,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

答案:(1)细胞核 1 (2)正方形 液泡 叶绿体 ③ ⑥ ⑦ 质壁分离 细胞萎缩 (3)纤维素酶和果胶 细胞壁 原生质 (4)B淋巴细胞或记忆 蛋白质 抗原 效应 ③⑦⑤ (5)乳酸 NaHCO3 (6)自由扩散 (7)⑨液泡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6

课型:复习课

学习目标

①1.概述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功能。描述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说出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3.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及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②通过观察电脑演示,同学间相互出竞赛题,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

③认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关注细胞的研究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习有关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的功能等相关知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的生活形成整体意识.

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讨论法分析法

学习内容

一、知识回顾。

情境导入:

观看有关植物的受精卵及动物受精卵分裂生长的光盘(利用微观技术展示学生深感奥秘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某些植物或动物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或动物体的过程,奇吗?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利用在第二章细胞的生活所学习的知识来分析我们是怎样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整的人体的。

二、知识索引

1.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细胞生长、分裂

观察录像演示,回忆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印象。

利用录像显示一个动物细胞结构及细胞生长分裂过程,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

问题:

1.细胞膜的作用;细胞膜在控制哪些物质的进出;细胞膜怎样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质的主要作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否一样;线粒体、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的作用;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查阅书本,小组讨论。

进行小组分工:选出问题及主要答题人。

选内容出考题,从而复习本节知识。

小组间通过游戏复习记忆细胞生活的知识。

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针对细胞的一个结构出考题。5分钟后,被抽到的人到前边闯关。

三、图像感知

通过对代孕母亲的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2.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发生变化。

四.我型我秀

同步练习

(一)填空。

1、-----------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西瓜和橘子甜美说明在细胞中含有-------和----------。

3.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中有——,DNA上有————。

4.细胞分裂时,——-先一分为二,随后————分成两份,最后形成新的——和————。

(二)大比拼

1、植物细胞中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试着用文字和箭头写一写。并且思考回答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哪?

叶绿体线粒体

(太阳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细胞中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试着用文字和箭头写一写。思考回答食物中的能量形式属于哪种?

线粒体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自食物)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五.拓展延伸

光合作用公式:光照

水+二氧化碳======氧气+有机物

叶绿体

六.生活链接;

1.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举出一两个实例来证明一下吗?

2.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说一下生活中见到的遗传病的例子,并详细介绍一下导致这种病的根源。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7

关键词 细胞工程 教学改革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细胞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很高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命遗传物质,以获得具有目的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它既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具,在高校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①

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上,细胞工程应具有有别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应用实例。结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和现有教材,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调整,注重其在食品生物技术上的特色和应用,并保持教学内容系统性与完整性,保证授课内容的全面、趣味、实用。站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这些动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技术和课题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本文对该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1 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随着对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学内容具体为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对于细胞工程来讲,涵盖了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部分内容,在通常的专业设置上,各学校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侧重于植物细胞工程或者动物细胞工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在植物细胞工程中会涉及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快速繁殖、原生质体培养、单倍体育种等内容;在动物细胞工程中会涉及动物的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单抗的生产、转基因动物的获得等内容。②

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领域,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知识都要涉及,简单来说植物细胞工程为食品来源提供基础研究手段,动物细胞工程可以为食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提供研究方法。植物细胞工程可以为学科建设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供包括组织培养、细胞培养、转基因技术等在内的知识,这些内容会应用在植物有用次生代谢物的生产方面,忽略传统生物学科中的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等偏重于生物学和农学的内容;动物细胞工程中的组织和细胞培养,不仅可以提供食品中功能成分研究的体系,还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和生产方式。所以,本研究从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方面选择在食品学科和食品生物技术中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内容,对细胞工程原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结合以上所述食品学科特点和细胞工程学科特点,本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细胞工程基础,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细胞培养的基本设施、条件、方法和技术等;二是植物细胞工程, 包括植物组织培养、脱毒与快繁、原生质体融合、转基因技术等;三是动物细胞工程,包括动物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重组与克隆、转基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等;四是细胞工程的实践与应用,包括细胞工程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进展,及其产业化发展前景等。把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融化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内容先进性、科学性;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并联系在食品生物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

1.2 补充教学内容

在食品生物技术中,需要补充通常的生物技术中不会涉及的内容,如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的次生代谢物部分,通常来讲会涉及像黄酮类、萜类等有药用功效的次生代谢物,而对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来讲,选择一些色素类、香料类物质的次生代谢,可能应用在食品工业上的物质更符合专业特点。在动物细胞工程中,转基因动物内容的设置需要淡化,对于本专业来讲,动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在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检测上的作用和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1.3 开展细胞工程在食品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讨论

面对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环节出现的问题,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细胞工程应该提供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方式,如对膨胀素在西瓜早熟过程中的作用、某些食品成分的安全性问题。在细胞工程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细胞融合、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差异,可以在他们的知识层面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提高社会民众的素质,应该至少从专业的学生做起,让他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学习的有效验证和补充、延伸,在改革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教学应当同步调整。细胞工程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某种意义上讲,细胞工程仍然是一种方法和技术,而且与其它生物技术课程交叉性很强。③在细胞工程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选取代表性的,能够体现细胞工程特点和技术的内容进行开展。④⑤如在植物细胞工程的组织培养环节,通常的生物技术课程会选择烟草等模式植物进行再生,虽然说烟草作为模式植物在通常的研究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但是在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就具有食品特色材料进行展开,比如胡萝卜、番茄等的组织和细胞培养,在培养技术和过程上具有普遍性,从材料上和应用性上比较贴近食品。

改变通常的实验教学内容零散、断续和不相关的特点,在植物细胞工程部分,整个实验内容自成体系,每个实验环环相扣,而这一系列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对细胞工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例如,在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无菌苗繁育、快速繁殖、愈伤组织的诱导、细胞培养等,这一系列的实验,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分组、选择自己的材料来完成,由此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实验技能,还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

作为综合技术课程,细胞工程的各章节逻辑性不强,理论表述较少,应用技术细节较多,给欠缺基础知识的学生在理解、记忆课本内容时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启发式、问题探究式、讨论式、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⑥在讲授细胞重组与克隆过程中,只讲解细胞重组和克隆相关原理,而克隆的最新进展则由学生在查阅资料后,对其做讲解和归纳总结,由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修正;并在介绍各种技术后,通过自主查阅文献,学生会发现更多自己更感兴趣的应用。

3.2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细胞工程是一个基础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信息量大,内容基本是微观水平,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呈现如此大量的课程内容,而且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懈怠,降低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录像、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使那些抽象的、在普通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生长周期长的过程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⑦

3.3 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在听讲,但是却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没有提出问题。究其原因,在教师方面,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诱导他们去思考;在学生方面,习惯于接受固定的、不需要质疑的知识,而在教学过程中的没有质疑、没有问题,某种程度上体现教学环节上的缺失,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提问、讨论的环节,无疑会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晰,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来讲,知识跨越了食品和生物两个学科,简单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见,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在科研中探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本专业中开展提问、讨论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多重方式来诱导和实现。

4 结语

在细胞工程的课程改革中,我们的目标是调整为符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采用能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本文对细胞工程教学的改革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角度进行的思考和尝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进行调整和补充,希望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提升和知识体系建设有所启发和帮助。

课题项目:中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46

注释

① 王蒂.细胞工程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② 赵会敏.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细胞工程课程的改革与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6):172-173.

③ 刘清波,黄红梅,赵燕.农业院校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0(15):27-28.

④ 李艳红.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51-52,66.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8

关键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阅读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我认为学生要能自主建构知识,必须能有内心的渴望,与知识产生共鸣,那么阅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生命的光合作用。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简而言之,读书,就是与文本沟通,具体地说就是对一套符号系统的破解,对文本内容的体验,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发展思维并拓展想象力,与文本进行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通过文本感悟新的内容,发现新的线索,找寻新的答案。

二、阅读的意义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提高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阅读是获取信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同时,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大量以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理论、社会热点并结合生活实际为背景知识,这些题目情境新、题干叙述长、信息量大、阅读量大,需要学生快速、仔细地从叙述中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并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相连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必然要求学生有强大的阅读能力。

三、学生阅读的现状、困难

1.阅读能力较低,自主性不高

快餐式文化横亘天下,学生从小到大接触的多为漫画、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声讯媒体,长期在这种直观文化、被动式学习的影响下,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不爱读书,阅读归纳概括能力差、自然科学素养低,且初中生物结业考试基本是“背背就能考”,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了“死记硬背”生物知识的习惯,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课堂阅读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阅读指导

虽然课改进行了多年,多数老师也深知新课程理念,但难改教学方式,仍然力求把教科书分析得淋漓尽致,内容讲得面面俱到,环节设计得丝丝相扣,把讲得好、讲得到位、讲得全面作为追求的目标,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好、考得好,因而忽视对学生阅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机会,代替了学生思考的需要,造成学生在高中生物课上总是不断地识记知识;课后不断地整理知识;考试时不断地背诵知识。总之,一切的教学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3.生物学科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抽象微观、模糊

生物专有名词如“原生质层”“原生质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囊胚”“极体”;模糊的词如“主要”“几乎”“一般”“大多”“通常”都可能阻碍学生的理解与认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四、以阅读促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策略

1.列出参考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

高一新生可塑性强,课余时间多,习惯容易养成,兴趣也容易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由浅入深,从科普、科学家传记到专业书籍,借用校图书馆资源,列一些书目给学生自行阅读,如《生物知识探源》《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干细胞》《物种起源》《进化之谜》《生物发展史》《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生命的微观旅程――基因的故事》《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史资源》《人体地图》……对于有志于参加竞赛的同学还可以推荐《普通生物学》《生物奥赛教程》《精英教案》等书目,通过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对宏观生物的认识过渡到高中生物抽象思维――对微观生物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科前沿发展的了解,增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情境的感受,对生物知识、名词有亲切感,从而乐于研究新知识。通过实践表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些学生没有经过老师专门培训而自学竞赛材料,参加竞赛也能获奖。显然好学生可以不是教出来,而是自己学出来的。

2.指导课堂阅读,通过类比培养阅读方法

如果课外阅读是泛读,那么课堂阅读则是精读。关于阅读,最重要的不是读过什么书,而是知道如何读书,所以,要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

人教版教材在设计时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除了教材整体编写有这一特点外,每一章节的编写往往也是如此。基于此,高中第一堂生物课我便指导学生浏览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目录,了解6个章节间的相互关系,搭建整本书总的框架,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出现。如,第一章《走近细胞》为初中和高中教材的衔接,承上启下,体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感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并通过生命系统各个层次这条主线贯彻3本必修课本。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表明生命是由物质组成的,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上。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初中教材的拖延与延伸,从亚显微结构层面认识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是对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拓展。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体现了细胞质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体现了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则以细胞核为核心,体现了遗传信息的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过程的传递与表达。

分析完目录后,引领学生用这个线索分析章与节的联系、节与标题的联系,建立知识间的框架。通过类比学习,学生知道通过某章的每一节的标题,了解该章的基本结构;通过某一节文中的标题,读出该节的基本结构,并通过本节内容的具体学习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结构体系。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每一小节一般由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旁栏思考、资料分析、与生活的联系、相关信息、知识链接等几部分构成。其中本节聚焦是每一小节的核心知识和学习目标,是学生的必学内容;旁栏思考内容丰富新颖,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资料分析则是培养基于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知识链接是前后概念间形成的知识网络;课外阅读则是必修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它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

新教材中的这些栏目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创设了学习的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考的前提,是探索的根源,是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学生能有计划、按步骤地按照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串,不断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过程中得到方法,进行知识构建。

3.尝试独立学习,整理归纳知识点

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基石,经常反思自己的阅读方式、习惯、方法等,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学无定法,但是有章法,这个阶段主要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归纳的能力。

课例:《细胞的分化》片段

师出示课文资料:“有的细胞发育为红细胞,合成运输氧的血红蛋白,有的细胞发育为心肌细胞,合成行使运动功能的蛋白”。

生:通过上诉资料分析,认识到“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

师:如图,分析这个细胞,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个分化的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和代谢特点。

生:①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

②该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葡萄糖丙酮酸,丙酮酸+H2O[H]+CO2,[H]+O2H2O

③该细胞体内有ATP和ADP的相互转化:ATPADP+Pi+能量,ADP+Pi+能量ATP

④胰岛素分泌蛋白,它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⑤有些代谢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同细胞,都要进行代谢,如细胞呼吸和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但有些代谢只能在特定的细胞中进行,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师: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你能也用实验证明吗?

生:植物,植物组织培养;动物,核移植。

上面这个课例,学生能从一小段简单的资料,分析到细胞分化其内涵是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并能结合生物体内一个常见的细胞,将细胞内的代谢一一罗列,表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归纳能力,并能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并加以灵活应用。

4.研读课外资料,体验知识间的联系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对阅读技能的顿悟提升阶段,重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必修1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在完成课标要求后,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193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医学家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博士(Dr.OttoWarburg)发现,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这个例子中,癌变的细胞有哪些代谢的变化?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推理:癌细胞即使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也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途径获取能量氧条件下,癌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的活性增加了有癌细胞的线粒体可能存在功能障碍长期无氧呼吸为主,易引起内环境pH失调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远大于正常细胞的原因来自于能量的来源差别。由此,学生分析体验癌变的细胞终究还是因为遗传信息改变引起的细胞代谢异常,而不仅仅只是会举例癌变细胞的特征和致癌因子。

5.每课分享

生物学科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他历史悠久,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科学史,最能见人、见事、见知识、见过程、见方法、见精神,每节课留5~10分钟把讲台交给学生,分享一个与课程相关的科学史或科技新进展,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阅读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展开去,用此法推动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从科学家身上感悟研究精神、研究态度甚至人生规划。

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和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所以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懂得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巴丹.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40.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9

授课教师

 

学科

生物

微课名称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视频长度

时间07分25秒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知识点描述

生物体生长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的过程

预备知识

细胞的结构

教学类型

模型法

适用对象

已学习细胞的结构组成

设计思路

利用生物3D视频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分裂变化过程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4、模型对比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重    点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微课平台及课件   耳麦

教学过程

(时间7分25秒)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长度

一、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微课堂,我们今天来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5秒

 

 

图片对比直观感受大小

1分02秒

 

数目对比直观感受数量变化

 

总结归纳

细胞的生长

 

 

 

观看视频,思考细胞是一直生长下去吗?

43秒

 

讲解细胞生长有限度,所以生物体生长还需数目的增多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的概念

2分31秒

 

观看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分析总结分裂的几个阶段

 

观看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分析总结分裂的几个阶段

 

总结细胞分裂的过程

二、染色体组成及分裂的变化

染色体的组成

 

染色体的位置

1分12秒

 

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体在分裂时的变化

 

观察对比分裂前后染色体的变化

46秒

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

56秒

单细胞生物的知识点篇10

一、教学情景

1.导入

细胞结构的发现有着漫长的历程,直到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人们才公认为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由许多细胞构成,那细胞的边界是什么?(细胞膜)(屏幕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请问,该模型是怎样建立和完善的?

2.探究细胞膜的结构

屏幕展示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的表皮细胞、人血液中的红细胞等结构图。

讲述:请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看,能不能看清细胞的内部结构?(看不清)因为细胞膜很薄,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厚度只有约8 nm。

细胞非常的小,细胞膜如此的薄,许多科学家在前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无数次大胆的推测、想象和实验,反复探究,最终弄清了细胞膜的结构。科学研究离不开大胆的推测和想象,现在就请大家打开思维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来探索细胞膜的结构。

(1)探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资料1: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脂容性的物质比非脂容性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讲述:从中可得知细胞膜含有什么成分?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脂质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讲述:从中可得知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含脂质和蛋白质)据科学进一步提纯、分析,发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糖类。

总结: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为磷脂、蛋白质、糖类。

讲述:那么,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和糖类又是怎样进一步组合形成完整的细胞膜的呢?科学家对细胞膜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2)探索细胞膜的结构

资料3:1925年荷兰科学家高特和格伦德把红细胞的磷脂抽提出来,在水面排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磷脂分子排成单层后的面积恰恰等于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讲述: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总结: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

讲述:我们知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那么,蛋白质分子分布在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

资料4:20世纪40年代,曾经有学者推测磷脂双分子层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直到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3层结构。

阅读并讨论:你认为暗的是什么?亮的又是什么?

总结:罗伯特森结合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最后认为暗的是蛋白质,亮的是磷脂分子,并且由此构建了“蛋白质—磷脂—蛋白质”3层结构模型。

讲述:当时罗伯特森提出的3层结构模型有两个特点:(1)蛋白质分子都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2)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是静止不动的。随着科学的发展,3层结构模型的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那么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是如何排布的呢?

资料5:随着近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应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蛋白质不是全部平铺在磷脂的表面,而是蛋白质或镶嵌,或贯穿,或覆盖于磷脂分子中。而糖类连接在蛋白质的表面。

(3)探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资料6:1970年费雷和埃迪登用红色荧光染料对小鼠细胞膜的蛋白质进行标志,用绿色荧光染料对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标志,然后,让这两种细胞融合,发现一半呈红色一半呈绿色,经过40分钟培养后,红色荧光点和绿色荧光点均匀分布。

阅读并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什么?为什么?

总结:这个实验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简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资料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体会与反思

教学中巧妙地将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历程的科学史进行组织、分析,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历程进行探究学习。更好地体现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上述案例表现了多方面的优点。

1.创设了情境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生都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如果仅用知识介绍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准确地引进细胞膜的发现过程的史实资料,巧妙地设计探究性问题,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欲望。如,当资料6中人、鼠细胞杂交时,就是班上几位平时不爱听讲的学生学习热情也明显提高,并与我们一起思考、回答问题。

2.实现了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材上关于细胞膜的知识都是简单的结论性介绍,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但通过科学史有关资料和经典实验的分析,例如,采用“提出问题—分析经典实验或材料—师生讨论—得出结论”进行探究式教学,较好地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由知识接受者到知识探索者的角色转换。同时也帮助了学生合作探究,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引用科学史不失为一条探究性教学的好途径。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章节都可以推广这种探究教学,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