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2-01 17:44:06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1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市绿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

1.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情况。一是化肥使用情况。为深入贯彻落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根据我市《2020年耕地质量提升及化肥减量增效》、《2020年有机肥应用示范推广》《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建设》等项目方案,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核心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100%以上;示范区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带动全市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2020年化肥总用量13000吨(折纯),较上年减少用量800吨(折纯),配方肥用量11200吨(折纯),商品有机肥用量19000吨。二是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林果为重点,以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为平台,推行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实现化肥减量增效。2020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推广面积61万亩,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2019年全市水肥一体化实施面积0.5万亩,2020年推广面积达到0.6万亩。大力推广侧施肥、机械深施肥,示范推广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法,推广叶面喷施等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到2020年化肥转化利用率由2019年的39%提高到40%以上。四是推广应用有机肥料。扩大有机肥应用范围,提升耕地质量。2019年全市有机肥施用面积17万亩,2020年有机肥施用面积达到18.7万亩。推广主要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技术,2019年秸秆直接还田面积 5 万亩,2020年主要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累计秸秆还田10万吨以上。示范推广以冬牧70黑麦为主的绿肥还田技术,替代化肥用量1.5万吨以上。

2.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情况。2019年全市农药使用量为38.88吨,2020年农药年使用量不超过38吨。一是进一步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按照科学、先进、实用的原则,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6个,健全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农作物有害生物信息监控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二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主要作物和特色作物,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器、多旋翼无人机、风送式喷雾器等现代植保机械,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提高喷雾对靶性,降低飘逸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通过示范带动,全市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6.5万亩以上,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三是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按照自治区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推荐目录,示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采用种子、种苗、土壤处理等预防措施,减少中后期农药施用次数,对症用药,合理添加助剂,促进农药减量增效,提高防治效果。四是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

3.治理农田残膜污染。2019年全市农业覆膜面积3.5万亩,残膜回收率83%。2020年,全市农业覆膜面积5.5万亩,残膜回收率要达到87%以上。一是严禁使用厚度0.01mm以下地膜,从源头确保农田残膜可回收。二是建立残膜回收加工机制。设立农用废弃地膜回收企业,开展农用废弃地膜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鼓励引导加工企业在覆膜面积0.8万亩以上的镇建立回收网点。制定回收网点管理规范和办法,确保田间残膜及时、足量回收,确保残膜回收率达到87%以上。三是建设地膜污染治理示范区。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市场监管的方式,建设地膜污染治理示范区,通过标准膜使用、残膜回收、生物降解等措施,示范推广先进高效的残膜污染防治技术,实现残膜零污染。

4.深入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27.02万吨,资源化利用总量为24.4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5%。一是积极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大秸秆转化饲料的利用力度,依托养殖业发展,以订单生产为主要方式,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实施国家粮改饲示范县等项目,大力推广青贮、黄贮和秸秆压块打捆等实用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2020年,秸秆饲料化利用总量达到16.21万吨。二是大力实施秸秆还田。实施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以主要粮食作物秸秆为重点,推广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新型栅条犁、玉米联合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械。大力推广水稻留茬还田和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等技术,到2020年全市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6.9万亩。三是严禁秸秆焚烧。加强秸秆焚烧督查管理,禁止焚烧秸秆和杂草、枯枝落叶等杂物,制定相关的管理考核办法。市直相关部门、各镇(场)落实禁烧责任制,建立秸秆禁烧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秸秆禁烧的常态化监管。

5.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聚焦我市特色优势农业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成因、阻控、消减等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开展肥药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肥药减施增效、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创新,强化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保障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二)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

1.制定工作方案。突出规划控制,切实加强畜禽养殖粪污源头管理,制定印发《青铜峡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和《青铜峡市畜禽散养户粪污治理工作方案》,出台了《青铜峡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明确了工作任务、建设内容、工作进度、工作措施等,确保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序推进。

2.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处理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地方板块项目,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处理设施建设。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完成种养一体、三改两分再利用、粪污污水深度处理的29家,建设堆粪场的72家,建设粪污收贮池22家,与粪污集中处理企业签订协议的2家。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备率达到100 %。

3.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实施种养结合一体化项目、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全市32家奶牛规模养殖场,依托奶牛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建设项目,建设26家粪污综合处理设施,利用自有资金建设4家粪污综合处理设施,2家养殖场与第三方签订拉运协议进行处理。利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化项目资金,对2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全部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产生的粪污通过干湿分离、黑膜厌氧发酵、堆积发酵进行还田利用或由第三方统一拉运集中处理。

4.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青铜峡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吴忠市生态环境保护青铜峡分局对青铜峡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不完善的、运行不规范的责令改正,对个别养殖场原有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挖根断源。共下发整改通知书5份。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2家奶牛养殖场分别处以20万元的行政处罚。严格落实养殖场医疗废物处置,要求养殖场签订医疗废物处置协议,养殖医疗废物必须由专门医疗废物处置公司统一回收处理。严格落实达标排放制度,要求养殖场对污水水质进行季度检测,提供季度检测报告,污水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5.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治理。针对畜禽养殖场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青铜峡市委农办制定印发了《关于对农业园区及规模养殖场环境卫生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对养殖场办公区域、职工宿舍、灶房餐厅、养殖生产区环境卫生进行专项整治,加强对养殖场环境卫生检查工作力度,成立专项检查组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对打分不合格的养殖场暂扣生鲜乳准运证、动物防疫合格证,责令其进行整改,直到整治到位。

6.培育粪污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养治分离、专业生产、市场运作”的治理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畜禽养殖环境治理领域,建立粪污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宁夏瑞威尔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顺宝现代农业、宁夏丰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3处,形成畜禽粪污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宁夏瑞威尔公司自建规模化沼气生产基地,发展沼气发电和生物沼气,收集拉运处理畜禽粪污4.2万余吨,生产有机肥3000吨,完成发电408万kWh。

7.建设饲草料基地。按照“好草好牛好品质”的优质可循环产业链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引导养殖场和种植大户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全市种植粮饲兼用玉米14.22万亩,其中:养殖场通过土地流转、自有土地种植青贮玉米4.58万亩。全市种植紫花苜蓿1万亩,其中:2020年种植4000亩。饲草80%满足养殖场需求。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废弃物面广量大,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成熟。二是废旧农膜回收难度大。由于回收价格较低,调动不起农民交售废膜的积极性。对废旧农膜的清理回收,农民普遍不重视,不能自觉捡拾、交售残膜。同时,许多农户使用非标准厚度农膜,再加上农膜回收机械少,造成回收困难。三是粪污处理设施资金投入量大,养殖企业利润不高,很多养殖企业很难承受这样大的投入。四是秸秆还田由于粉碎的玉米秸秆量大,翻耕覆盖深度无法保证,造成来年播种墒情不好,影响下茬作物的出苗率;秸秆的熟化周期较长,土地的产出呈下降趋势,直接影响秸秆回收利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业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特别是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回收,要因地制宜,出台奖励办法,对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的企业及各个回收点,每年根据其回收加工量,采取以奖代补扶持措施,给予一次性奖励扶持。积极探索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有效方式,引领农村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采用循环农业经济理念催生农业废弃物利用产业。一是鼓励农业企业采取“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肥—有机农业”循环利用模式,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特别是在畜禽养殖密集区域采取“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二是鼓励养殖企业采取“秸秆—饲料—畜牧业”循环利用模式,把秸秆变成猪牛羊可以吃的饲料。三是“畜禽粪便—沼气—发电—沼渣、沼液、肥料—种植业”循环利用模式,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源。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2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开展好*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污染源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是全面掌握我市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开展污染源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市污染源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依据。搞好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三、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市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9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含酿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含皮毛硝染)及其制品业、电镀(含热镀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1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及*湖自然保护区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粉煤灰、炉渣、煤矸石、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四、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测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市、县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我市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由农业部门组织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商同级环保部门加以落实。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

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市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

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根据省要求,分三个阶段进行。

1.普查准备阶段(20*年12月前):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选聘普查员,组织系统培训,完善各项技术规范、技术方法。

2.全面普查阶段(2008年1月-6月):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经市普查小组验收后,于2008年6月前上报省级。

3.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建立全市污染源数据库,上报和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五、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市统一领导,县区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普查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普查工作在市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设立部门协调员,建立协调员工作会议制度,负责普查工作中部门间的联络协调,整体性工作的研究拟定,普查工作信息的沟通交流。

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实施工作,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全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经市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编制普查经费预算;

3.制订和组织实施全市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4.组织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5.对各县(市、区)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6.向市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根据市普查领导小组决定普查数据。

县级以上政府要设立行政区域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时成立行政区域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市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普查中,可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有关教育单位临时聘用部分普查员。

(三)部门分工。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全市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组织普查工作培训,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普查领导小组其他

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地方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协调落实相关事项: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城管部门负责生活源普查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水务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普查;

*湖管委会负责*湖保护区污染源普查;

农业部门成立农业污染源普查办公室,在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开展农业污染源的普查;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

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统计部门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四)培训。

市负责县(市、区)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以及各县(市、区)级普查培训教师的培训。县负责其余普查人员的培训。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

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六)宣传动员。

各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市的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六、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和县(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各级政府应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市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全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制订,软件及信息系统采购与建设,宣

传与培训,普查员选聘及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仪器购置,数据的录入与总校核、检查验收、总结。

地方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主要用于:各地普查方案制订,交通工具购买,组织动员、培训,普查员选聘及入户调查,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有关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七、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省统计检查监督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此次普查得到的普查对象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与其完成"十一五"总量削减计划挂钩,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

八、组织领导

成立*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

组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成员:**市环保局局长

**市发改委主任

**市财政局局长

**市水务局局长

**市城管局局长

**市农业局局长

**市工商局局长

**市统计局局长

**市公安交警支队支队长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3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区域分布,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市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动态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年*月*日。

时期资料:20*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市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污染源普查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重点污染源范围:

(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燉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燉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燉鞋燉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养殖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沙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市里指导,区、县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80%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由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年*月之前)。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定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组织污染源监测,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聘用普查员,开展普查培训。

2.全面普查阶段(20*年*月至*月)。进行入户调查,组织排污单位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汇总、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市级进行审核验收等。20*年*月底前,各县(市)区完成本辖区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和汇总,报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5月底前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对污染源普查进行抽查及审核验收,并按程序完成省级上报工作。

3.总结阶段(20*年*月至*月)。建立*市污染源动态数据库,核实修订污染源普查数据。

4.数据阶段(2009年*月至*月)。普查数据,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县(市)区具体实施,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全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经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3.组织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4.对各部门及县(市)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5.向市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根据市普查领导小组的决定普查数据。

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三)部门工作分工。

1.市环保局负责牵头组织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具体实施市管重点工业污染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入户调查和数据整理工作。负责拟定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工作方案,组织制定普查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培训,负责污染源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验收。

2.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全市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3.市工商局负责向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单位的登记注册资料,并协助做好单位清查工作。

4.市发改委和经委负责协调企业做好工业污染源普查配合工作。

5.市建委、市政公用局、市容环卫局负责协助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的普查。

6.市公安局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工作。

7.市农业局负责牵头组织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污染源的普查,组织制定农业普查工作方案、工作细则和技术规定等,组织农业源产排污系数测算,组织实施农业源普查并对相关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等。市畜牧办具体负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污染源普查。

8.市卫生局负责提供医疗单位名单,并配合做好危险废物中医疗废物的普查和数据审核工作。9.市统计局配合环保部门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和有关具体政策,做好普查所需资料的提供和有关资料的衔接工作,参与普查相关数据的核定和普查结果的分析工作。

10.市财政局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11.*警备区负责组织驻济军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四)培训。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各县(市)区普查办负责人、骨干、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培训。各县(市)区负责选聘本级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规定,指导全市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各县(市)区普查领导小组要根据市里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县(市)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组织调查。

(六)宣传动员。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文件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全市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各县(市)区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市级财政主要承担以下方面的经费保障: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运转;制定全市总体方案、编制各项普查技术实施方案;编印全市各类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对市级普查办负责人和普查骨干进行培训;开展宣传工作;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数据的采集、分析测试、质量控制;农业污染源样本测试;普查数据的汇总、加工、分析和建档;建立市级污染源动态数据管理系统;普查验收与总结等。

各县(市)区普查经费分别由县(市)区财政部门安排,主要用于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污染源的数据采集、分析测试和质量控制工作,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4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县级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县人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12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12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秭归县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含放射源,下同)、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县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属国控、省控污染源、其他占全县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以及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可采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国家、省、市农业普查试点测试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县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普查年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按照国家统一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全县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年2月底以前,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编制普查表,开展普查培训。分类选择普查对象试填。

2、全面普查阶段:年3初开始,在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的基础上,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普查表的审核录入汇总工作,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和污染源档案,由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普查办)进行审核验收。年3月底前各乡镇将本乡镇普查表全部收齐后上报县普查办,县属规模企业于年3月底前直接报县普查办。年4月底前完成普查表的审核及正式普查表的填报。年5月底前完成数据录入、汇总,年月6月完成验收。将数据上报宜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3、总结阶段:年底以前,建立秭归县污染源数据库,经上级核定的普查数据,提交报告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开展污染源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普查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县直相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相关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对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组织机构。

秭归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由相关单位抽调专人组成工业污染源组、农业污染源组、生活污染源组,集中办公,统一指挥,县普查办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全国污染源普查行政法规、落实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相关文件精神;

2、组织拟订全县污染源普查方案,经秭归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印发实施;

3、制订和组织实施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实施细则、技术规定等;

4、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5、对各乡镇、各企业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6、组织指导对污染源进行清查,正确填报普查表,完成数据录入审核,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和污染源档案;

7、拟定普查报告,并根据县普查领导小组决定上报和普查数据。

普查中,在乡镇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及村委会等单位临时聘用部分普查员。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设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县普查领导小组及普查办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重点产业活动单位应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相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经过培训后担任普查员。

(三)部门分工。

1、相关职能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秭归县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地方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协调落实相关事项,各职能部门分工如下:

县环保局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全县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培训,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负责对工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理设施普查的指导;

县广电局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参与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县发改局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县经商局负责督促工商企业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指导企业做好普查表的填报;

县公安局负责提供各类机动车数量等基本信息,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县财政局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资金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

县建设局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县环保局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县卫生局负责督促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污染源普查;

县农业局牵头负责农业源的普查;

县工商局负责提供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企业名单的核对工作;

县统计局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县环保局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其他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协调配合此次普查工作。

2、普查监测任务分工。

(1)工业源、生活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由县环保局组织实施;

(2)农业源由县农业局组织协调落实;

(3)新建项目以验收监测报告作为普查依据。

(四)培训工作。

县普查办负责全县普查指导员及普查员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的填报方法,指标解释,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普查员要求:所有普查工作人员均需经过培训,并获得普查员证后方可开展普查工作。

(五)质量保证。

县普查办依据上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确定普查工作评价的标准,指导全县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县、乡两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乡镇及企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普查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普查表格填写不规范的均须再次调查或监测核实后重新填写上报。

(六)宣传动员。

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国家、省关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组织开展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广泛深入地宣传污染源普查的重要意义和有关要求,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普查经费

本次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县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县普查办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列入部门预算,分年度按时拨付。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对策;陕西渭南

1概况

1.1自然环境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 km,东西宽149.7 km,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辖1区(临渭区)、2市(韩城、华阴)、8县(华县、 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196个乡镇(办事处),3 236个行政村,农业劳动力240万人;国土总面积1.3万km2,耕地面积47.73万hm2;总人口5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万人,水浇地28.40万hm2,农民人均耕地0.11 hm2。

渭南市农业资源丰富,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宜农、林、牧发展。种植业尤以小麦、玉米、豆类、棉花、油菜、花生、苹果、酥梨、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最为丰富,是陕西最优的农业生态区。渭南市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粮食年产量占全省的1/5,水果产量占全省的1/4,棉花产量占全省的3/4,素有“陕西粮仓”和“陕西棉库”之称,是陕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

1.2种植业现状

渭南市农业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其中,南部灌区采用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和棉花、油料单作模式。渭北旱原区采用渭北一年一熟冬小麦耕作模式,渭北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和渭北小麦豆类及玉米两年三熟耕作模式。

2种植业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渭南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投入品不断增加,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以及生产方式不合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和园地(以下简称农田)总面积611 067 hm2。全市耕地总面积477 743.47 hm2,其中旱地477 177.53 hm2、水田6 25.94 hm2,保护地16 075.53 hm2;全省园地总面积133 323.53 hm2,其中果园100 126.93 hm2,桑园20.00 hm2、其他园地33 176.60 hm2。按照地形坡度分类:平地面积(坡度≤5°)481 662.47 hm2;坡地面积129 404.53 hm2,其中缓坡地(坡度5~15°)87 692.47 hm2、陡坡地(坡度>5°)41 712.07 hm2。坡地按照种植方向的不同分类,其中顺坡种植31 596.60 hm2、横坡种植34 501.13 hm2。

2.1肥料使用情况

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养分失衡。全市年施用肥料309 974.56 t,其中施用磷肥(折纯p2o5)122 318.84 t,占肥料施用量的39.46%;氮肥(折纯n)187 655.72 t,占肥料施用量的60.54%。以全市耕地、园地总面积611 067.00 hm2计算,肥料平均施用量达507.27 kg/hm2。其中p2o5施用量为200.17 kg/hm2,氮肥施用量为307.10 kg/hm2。

肥料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2种途径流失。由于磷肥容易被土壤、植物吸附,被淋溶到地下的比例很小。因此,磷肥的流失只考虑地表径流,地下淋溶造成的流失忽略不计。全市氮磷肥料流失总量9 720 t,占肥料施用总量的3.14%。其中p2o5流失484.81 t、占p2o5施用量的0.40%;氮肥流失9 235.19 t,占氮肥施用量的4.92%。氨氮流失413.59 t,占肥料施用总量的0.13%。

地表径流中共流失肥料2 875.85 t,其中总磷流失484.81 t,占p2o5施用量的0.40%;总氮流失共2 193.39 t,占氮肥施用量的1.17%;氨氮流失197.65 t,占肥料施用量的0.06%。地下淋溶中共流失肥料6 844.15 t,总氮流失6 627.58 t,占氮肥施用量的3.53%。氨氮流失量216.57 t,占肥料施用量的0.07%。通过地表径流流失的总磷中有44.8%流入洛河流域,51.4%流入渭河流域,3.8%流入黄河流域;流失总氮2 193.39 t,有46.8%流入洛河流域,48.8%流入渭河流域。4.4%流入黄河流域;通过地下淋溶流失的总氮中有49.2%流入洛河流域,46.9%流入渭河流域,3.9%流入黄河流域。

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渭南市施肥结构以氮、磷施用量最大,肥料施用量偏高。从肥料流失数据来看,肥料的流失给地表水和地下水质带来一定负效应。不合理施肥和过量施肥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有效氮磷含量偏高,微量元素失衡,施肥效益下降,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2]。

2.2农药使用情况

农药使用不当,会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渭南市各类农药年使用量1 573 420 kg,其中毒死蜱63 357.05 kg、阿特拉津11 010.91 kg、2,4-d丁酯30 890.14 kg、丁草胺施用量88 967.49 kg、乙草胺112 458.31 kg、涕灭威14 742.99 kg、氟虫腈1 796.43 kg、克百威60 224.87 kg、吡虫啉72 622.58 kg、其他有机磷188 629.89 kg、其他有机氯类5 473.01 kg、其他菊酯类131 531.96 kg、其他甲酸酯类60 073.11 kg、其他类用量731 641.43 kg。总流失量35.80 kg,其中毒死蜱流失0.16 kg、2,4-d丁酯流失0.11 kg、乙草胺流失35.53 kg。

农药主要通过作物生长被吸收,自然降解后流失率微乎其微。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一是农产品农残超标,对农产品安全生产造成危胁;二是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对大气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3]。

2.3秸秆利用情况

渭南市农作物每年共产生秸秆430.55万t。在使用中,丢弃8.90万t,占2.1%;田间焚烧10.05万t,占2.3%;还田262.85万t,占61.0%;堆肥4.95万t,占1.2%;作饲料56.11万t、占13.0%;作燃料70.53万t,占16.4%;作原料12.19万t,占2.8%;其他用途4.97万t,占1.2%。

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被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8.96万t(占总量的4.4%)秸秆没有被利用,而是被丢弃或田间焚烧。如何利用这部分秸秆资源,从而减少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值得研究。

2.4地膜使用情况

渭南市共使用农用薄膜4 380.50 t,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大荔县1 525.24 t、蒲城县705.96 t、合阳县529.42 t,分别占全市使用量的34.8%、16.1%、12.1%。全市残留农用薄膜885.4 t,其中残留较多的是大荔县380.88 t、临渭区117.5 t、蒲城县92.78 t,分别占全市的43.0%、13.3%、10.5%。残留量占施用量的比例值全市平均为20.2%,比例较高的是富平县42.1%、华阴市29.8%、临渭区28.2%。  铺设地膜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措施,对改变作物生长区域小气候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地膜的残留积累也越来越明显,全市农田耕作层共残留地膜885.4 t,残留量大的主要集中在大荔县、华阴市、蒲城县。

3存在的问题

3.1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基层领导依然存在“重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视了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4]。二是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一方面,一味追求产量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科学地应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已建好的环保设施管理不善,垃圾、粪便乱堆乱放等陋习乃不同程度地存在。

3.2政策不配套

政策导向不明确,响应政策导向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难大。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结构简单,附加值低,单位产值污染量较大。二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3.3投入不足

一方面,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厕所、垃圾清运、给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极大困难。另一方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农业面原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另外,缺乏技术和设施资金投入,以致无法顺利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重点项目的科研、攻关、落实、治理等方面工作。

3.4监管不力

对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投入监管不力,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如2010年6月底用渭河水对临渭区5个乡镇和蒲城县的2个乡镇进行玉米灌溉,引起大面积污染事件,使该区域玉米等作物大面积减产。这次污染事件是由于水利、环保等部门责任不明,对灌溉水质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的。

4对策

4.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一是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领导。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面源污染危害的认识,树立“无公害农业,精品农业”的观念,同时要通过法规技术讲座的形式,提高和扩大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认知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2建立机构,完善机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研究、指导和监管。一是要建立分工明确、高效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农、林、水、环保等部门,要落实牵头部门和人员,明确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分工,编制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权责明确的机制,对农业面源污染工作进行统一监管。二是建立垂直管理的基层农业环保监察机制,市、县、乡镇各级要设立机构,建立工作制度,配置环境污染监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监管。

4.3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一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扶持,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基金[5]。二是建立市本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制定资金使用制度和标准。三是指导县、镇基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四是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科研攻关的投入。

4.4建管并重,加强监管

环保部门要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生态功能要求和环境污染状况,划定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使用重点控制区。在重点控制区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因农药、化肥等带来的面源污染。在污灌区内建立严格的水质动态监测机制,避免污染事故发生。

4.5合理规化,综合治污

一是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二是发挥农技推广部门作用,推动渭南市农业科学施肥、施药进程,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7],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②建立专家咨询系统指导施肥。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及作物需肥规律,建立平衡施肥专家系统,进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采取有机、无机、微肥相结合,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方式,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做到化肥中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的平衡配套施用,以提高各类元素肥料的综合利用率,发挥最大增产潜力,在农业生产中实现低投入、高产出。③科学施用。大力提倡化肥深施,提高施肥效果,改变化肥施用方式,如改磷、钾肥撒施为穴施、条施,集中施用,减少磷、钾在土壤中的固定及随水流失量。④采用免耕和其他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水土流失。⑤在农作物收获期严禁焚烧秸秆。

5参考文献

[1] 张青,周国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3):4-7,48.

[2] 肖正权,汤安莉.梁平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0(5):15-17.

[3] 赵丽莉,钟崇林,李有.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 (7):186-188.

[4] 韩红煊.余姚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23-325.

[5] 周早弘,张敏新.农业面源污染的外部经济性及其对策研究 [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86-88,92.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6

此次的普查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污染一直都是与工业密切相关的。不曾想农业环境污染的代价是如此惨重,不仅已经对现有的生态环境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还将长期影响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到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

为什么我国的农业污染成了大户?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从农户角度来看,我国农民缺乏科学的营养配方施肥知识与习惯,存在单纯靠追施化肥获得产量的思想误区。过量施肥污染严重,浪费也很严重。

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的9%,但所耗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消费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35%和20%。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达每平方公里40吨,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的安全上限 。过量使用的化肥作物吸收不完,会渗入到地下或通过生活污水流入水体产生二次污染。禽畜粪便中大量的氮和磷也会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农民之所以大量施用化肥,是缺乏相关的营养配方知识的原因,如何增强农民的营养配方施肥观念,加强技术指导,是未来降低农业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

其二,宏观政策导向一直单纯追求农产品供给量的提高,缺乏对高施用肥料的相应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农业污染的快速上升趋势。

欧洲的许多国家,规定不能直接向土壤中施用化肥,必须根据作物的营养需求进行包衣,量身定做,以防止过量的化肥吸收不完全污染地下水。但我国却缺乏相关政策。多年来我国的农业政策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量,结果是粮食、蔬菜、肉蛋奶等产量上来了,但各种污染排放也大大增加。唯产量论,并没有计算产量背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前几年太湖的蓝藻污染屡治不愈,政府部门把周边的小化工厂都给关闭了但效果还是不显著。研究发现,原来是太湖的水系源头化肥施用量极高所致,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已到了很危险的地步。

其三,在监管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监控重点一直在城市与工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监控一直关注不足,缺乏有效的治理方式。

同时,目前国家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缺乏有效的对策,存在着多头治理和“一刀切”的弊病,并且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的非市场特性,往往易将政府干预当作解决问题的“万能药”,这些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都不利于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困境。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7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近10年来的全国的环境统计年报、农业部环境监测中心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资料及有关普查,可以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的贡献率接近1/3。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

  

其次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例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浙江省环保局2002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农村聚居点的环境质量除了大气污染指标外,其余已经显着劣于城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第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着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居民消费能力强和农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必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有80%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 年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因为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着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 %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总之,在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农村环境污染,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将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和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现代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加重,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过于注重经济目标,因此在农业集约化生产、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基本不考虑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制度缺失,导致农村极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居民集中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天气等),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必须注意到,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由于政府缺位,导致在农村聚居点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上存在一种悖论:根据亚当·斯密的“市场大小决定分工”理论,可以推出“市场大小决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的最小规模”。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更难以估计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种悖论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现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54-2

1 长春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据研究分析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左右。流经长春市的河流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8条,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9条,即第二松花江、沐石河、饮马河、双阳河、雾开河、伊通河、新开河、拉林河、卡岔河。长春市主要有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两个流域。第二松花江在长春境内主要包括饮马河和沐石河两个流域,伊通河、雾开河、双阳河是饮马河的三个支流。这几年由于长春市种植业、养殖业的大力发展,面源污染日趋加剧,诸如松花江、新立城水库等饮用水源地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据监测表明:19个断面中,有9个断面水质为Ⅲ类,有4个断面为Ⅳ类,有6个为劣Ⅴ类。经定量检测分析,长春市农业面源污染占第二松花江流域富营养问题的65%左右。

1.1 化肥施用引起的污染

2007年长春市化肥使用折纯量46.65万吨。其中,氮肥29.87万吨,占总量的64%;五氧化二磷16.79万吨,占总量的36%。地表径流总磷321.74吨,总氮3295.78吨,氨氮469.82吨。地下淋溶总氮2645.93吨,氨氮241.68吨。化肥流失总量6974.95吨,流失率1.5%。全市单位施用量28.65千克/亩,单位流失量0.43千克/亩。化肥单位施用量高于全国21.8千克/亩的平均水平。

化肥施用、流失量最大的是第二松花江流域,施用量为402276.03吨,占全市种植业化肥施用总量的86%;流失量为5623.09吨,占全市种植业化肥流失总量的81%。

拉林河流域施用量相对较小,为64273.14吨,仅占全市种植业化肥施用总量的14%;流失量为1351.88吨,占全市种植业化肥流失总量的19%。

1.2 农药使用引起的污染

2007年长春市农药施用总量5925.07吨,流失量0.51吨,流失0.0085%。施用的农药以阿特拉津和乙草胺为主。全市农药单位施用量363.90克/亩,单位流失量0.03克/亩。农药单位施用量低于全国1000克/亩的平均水平。

农药使用、流失量最大的是第二松花江流域,使用量为4805.72吨,占全市种植业农药使用总量的81%;流失量为494.89千克,占全市种植业农药流失总量的98%,流失率为0.01%。拉林河流域的农药使用量相对较小,为1119.35吨,仅占全市种植业农药使用总量的19%;流失量很小,为10.12千克,仅占全市种植业农药流失总量的2%,流失率0.0009%。

1.3 畜牧养殖业引起的污染

2007年长春市畜禽养殖业污水(尿液)产生总量为135.13万吨,粪便产生总量268.24万吨;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产生量分别为581346.92吨、40528.61吨、7043.18吨和1931.7吨。畜禽养殖业污水(尿液)、固体废物利用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2525757立方米、14299928吨、91169.95吨、10449.65吨、1251.18吨、1666.86吨。

污水(尿液)、粪便、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产生排放量最大的是第二松花江流域,产生量分别是3111513.93立方米、256.90万吨、553157.74吨、37914.82吨、6726.23吨和1730.5吨;排放量分别是2196249.7立方米、256.90万吨、87119.14吨、9482.01吨、1206.96吨和1479.13吨。拉林河流域污水(尿液)、粪便、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产生排放量相对较小,分别为331923.07立方米、11.34万吨、28189.19吨、2613.80吨、316.95吨和201.2吨;排放量分别为329507.08立方米、4050.81吨、967.64吨、44.22吨和187.73吨。

2 长春市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种植业方面

长春市是粮食主产区,一方面是由于粮食安全和保障农产品供应的压力大,长期以来一直强调高产,忽视环境保护;另一方面是技术推广体系薄弱,农民施肥盲目性大。当前,一些高产地区农民过量施肥现象十分普遍,由于栽培技术和水肥管理技术不配套,导致氮肥利用率低、损失率高,并引起病虫害加重、农药使用频繁,加重了氮肥和农药的面源污染。

2.2 养殖业方面

主要是:一方面是缺乏统一考虑畜禽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是畜禽粪尿的资源化缺乏政策的鼓励和支持。由于资源化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成本高,违法排污的成本低,因而经营者缺乏进行畜禽粪尿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导致其处理率低和随意排放。农业上重点使用化肥,结果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兽药的残留,通过人们摄食转移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另外有害物质通过畜禽的排泄,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建立一支知农业,懂技术的农业环境保护队伍,要切实提高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3.2 开展农业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要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开展农业环境执法学习和宣传活动,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检测工作。

3.3 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

实施土样检测,科学合理的使用肥料;实施赤眼蜂、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水稻稻瘟病、二化螟生物防治等。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数量,特别是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降低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的发生。

3.4 实施机械深施肥

为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采用机械深施肥、保护性耕作技术。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覆盖,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蚀风蚀,有效降低肥料的挥发和流失,特别是氮素损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适时适量施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减少盲目施肥,可有效降低因施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5 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抗病虫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安全的有效方法,也是控制面源污染最经济实用的有效方法。要种植抗性强品种,减轻病虫害发生,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坚决淘汰发病重品种。发挥自然生态控害的潜能,实施农作物健身栽培,充分发挥作物自身的补偿抗逆的能力,增强作物抗病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防止因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

3.6 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应用技术,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小区沼气工程,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秸秆利用率,大力推广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和扶持有机肥生产企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立乡村物业等设施建设,减轻农村生活污染,控制面源污染。

3.7 科学合理的发展畜牧业

优化整合畜禽分散饲养场(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建设标准养殖小区,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准养区,主城区和水源区禁止饲养畜禽;加强畜禽排泄物污染的控制,采用多种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合理配制饲料,降低饲料中的矿物质及粗蛋白含量,以达到降低粪便中的氮和矿物质含量的目的,加强环保型饲料的研究应用,加强生物饲料的研究应用。建立生态型畜牧场或“综合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

3.8 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

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工作,建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控制豚草、稻水象甲等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为生物多样性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平台;为植物改良育种提供可能性;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面源污染提供条件。

3.9 建设生态拦截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农业面污染;主要污染物;污染物入河量;邯郸市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4-0072-03

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企业;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没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1-3]和农业活动造成的污染。面源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而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农业造成的污染往往跟土地利用的活动方式有关。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土壤中未被作物吸收或土壤固定的氮和磷通过人为或自然途径进入水体还会引起水体污染[4]。目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导致的面源污染过程和状况成为水文和农业环境等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邯郸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单元,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农业面污染源矛盾较为突出,通过面源污染分析估算,明确污染状况,可以为该区面污染源控防提供科学依据。

1邯郸市农业面污染源分项计算

1.1化肥、农药施用量及流失量

面污染源的组成包括很多方面,但主要有流域面上的水土流失、农药及化肥施用等。化肥从农田流失到水域中的途径有径流、农田排水和渗漏淋洗等[5]。天然降水和不适当的灌溉方式形成的地表径流,将农田氮素转移带入到地表水体中,造成氮素的大量损失,包括通过水土流失和农田径流所带走的养分[6]。由于起伏的地形、植被状况及不当的农业生产措施,养分流失量也会很大[6]。作物吸收、土壤残留和环境损失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营养元素的3个去向[7]。

氮肥流失系数的计算:一般农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为35%左右,65%通过挥发、淋失、渗漏而损失。有氮肥流失研究成果的地区按当地的流失系数进行估算,无研究成果的地区,按最低随水流失量20%进行测算。总氮计算公式为:

总氮=(氮肥+复合肥×0.3+磷肥×0.185)×20%(1)

磷肥流失系数的计算:一般作物对磷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为20%左右,约15%随水流失。有磷肥流失研究成果的地区按当地的流失系数进行估算,无研究成果的地区,按15%进行估算。总磷计算公式为:

总磷=(磷肥+复合肥×0.3)×15%(2)

NH3-N流失量的估算:NH3-N是地表水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NH3-N流失量按照TN流失量的10%估算)。氨氮计算公式为:

氨氮=(氮肥+复合肥×0.3+磷肥×0.185)×20%×10%(3)

根据农村经济统计年鉴及相关控制站点监测调查,2005年邯郸市农药使用量7 752 t,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448 380 t,其中氮肥216 230 t、磷肥117 155 t、钾肥38 188 t、复合肥76 834 t。利用公式(1)、(2)、(3),可以计算出邯郸市2005年化肥农药污染物入河量,见表1。

1.2农作物秸秆废弃物污染物入河量

作物秸秆量计算。据有关资料介绍,每公斤玉米籽实产秸量为1.87 kg,2000年资料统计,全国每吨粮食产秸量为1.3 t。根据河北省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秸秆产量系数选用1.5,以此来计算相应种植面积的秸秆产量。小麦秸秆的单位面积产量直接测定比较困难,故多采用小麦秸秆系数法进行估测。根据北京市顺义区测定结果[8-9],全株小麦的秸秆系数为1.339,机械收割的秸秆系数为1.039。表2为邯郸市2005年粮食产量统计表,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为500.41万t。

3结论

邯郸市农业面污染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化肥流失、水土流失等分项面污染类型,农业面污染物入河量总量达89 601.27 t。4种污染物质比重中,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总氮占污染物总量的63.58%,总磷占总污染物的27.22%。化肥流失量是农业面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占农业污染物的比重为90.91%。因此,当地有必要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消减、控制农业面污染。

参考文献:

[1]尹澄清.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原理和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金苗,任泽,史建鹏,等.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中农业面污染源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10):106-109.

[3]漆辉,伍均,田晓刚,等.沱江流域资阳段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79-1682.

[4]龚正,何文源,魏兴耀,等.面源污染模型浅析[J].西南给排水,2012,(6):56-66.

[5]王春泽,乔光建.河北水文基础知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6 ]张国梁,章申.农田氮素淋失研究进展[J].土壤,1998,(6):291-297.

[7]司友斌,王慎强,陈怀满.农田氮、磷的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J].土壤,2004,(4):188-192.

[8]李冰,侯纲,常亚芳.浅议秸秆的综合利用[J].环境卫生工程,2004,12(4):235-237.

[9]史青山,杨国俊,诸化斌.发展食用菌产业 推动秸秆循环利用[J].上海农业科技,2004,(5):17-18.

[10]闫文彤,张秉政.小麦秸秆系数的测定[J].当代畜牧,1999,(2):35.

农业面源污染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 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国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存放,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3-4]。

3参考文献

[1]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 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