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教育的弊端十篇

时间:2023-11-30 17:27:51

私立教育的弊端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1

一、教育的瓶颈

“应试”的危害有目共睹,但却“屡禁不止”,说明有其深层原因,就是高等教育“供求”关系长期严重“失衡”,“求”一直远远大于“供”。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本应同步发展,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在学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阶段,以上为大众教育阶段。据统计,我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为4%左右,远低于1994 年的世界平均水平(15.3%),而我国愿意上大学的生源数量远远超过大学的招生数量。很明显,高等教育在中国目前尚属稀缺资源,这必然要形成“过度竞争”,无论人们多不情愿,只要这种状况不改变,过度竞争自然要向中、小学蔓延扩展。由于大学容量太小,高中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致使多数初中生无法升入普通高中;为了上大学,人们只有千方百计考上高中,尽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要上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又要千方百计上重点初中;要上重点初中,就必须“从小抓起”,结果本应天真浪漫、嬉戏玩耍的儿童不得不背起沉重的学习负担。这种过度竞争持久不退说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度膨胀,但反过来看,这种“需求高度膨胀”又恰恰是高等教育大发展强大、积极的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动力,高教反而难以发展。这说明,近20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教育此时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转变,也只有高等教育大众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民办/私立大学,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过半是私立大学,从哈佛、耶鲁到庆应、早稻田……私立大学可说是高等教育的顶梁柱。中国一直有私立办学传统,所谓“私塾”曾是教育的主流,近代虽引入现代化学校、建立现代化学制,国家对教育取得主控地位,但私立学校仍有不小的空间,不仅有大量的私立中、小学,而且有相当数量的私立大学,如南开、燕京、辅仁、金陵、圣约翰、光华、中法、之江、复旦、齐鲁、协和、湘雅、华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教育实行“全包下”的方针,从1950年起开始接收私立大学,到1952年私立高等院校的接收、改造全部完毕,高等教育完全由国家垄断。这种高等教育体制,与逐步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

但最近20年,中国进行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变革,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使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膨胀,而高等教育制度实际却仍以计划经济为基础,一直没有根本性变化,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虽然从80年代中期起国家重新允许创办“民办大学”,但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中,民办/私立大学的大发展毫无可能。除去政治的、 观念的原因(如所有制、计划体制、教育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等)外,发展民办/私立大学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严重限制。城乡“二元化”,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点。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到1958年通过“户口登记条例”,这种二元结构被固定下来,公民因此被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种壁垒森严的不同身份,而占人口少数的“非农业人口”一直享受着由国家提供的比“农业人口”多得多的各种“优惠”。几十年来,要想“农转非”几乎“难于上青天”,而考入中专以上的学校,则是广大农村青年可以凭自己努力“农转非”甚至“当干部”、改变“身份”的少数渠道之一。然而民办大学则无此功能(权力),不能转户口、没有干部指标……农村学生考上民办大学虽然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但目前国家批准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也只有24所),但仍然无法改变其“农民”身份,更难成为干部/公务员/官员,而私立大学的学历目前仍未得到国家承认,其他更不必论。所以,这些学校根本招不到较好的生源,也无法大发展,这样怎能产生与北大、清华比肩而立的民办/私立大学呢?只有在两种条件下,民办/私立大学才能获得质、量的大发展:或是它们获得与国立大学同等的权利/权力,或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从根本上废除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的“身份制”(如果说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为了加速工业化还有一定合理性,现在则很难说“合理”,甚至已成社会发展的障碍,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亦证明了这一点)。否则,民办/私立大学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高教大众化也难以实现, 应试教育也不可能根本改变。

应该认识到,民办/私立高校与公立高校的区别只在于投资渠道的不同, 二者在其他方面应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国家应公平对待民办/私立高校的师生, 其学历证书具有与公立高校同级同类学历证书同等效力。当然,国家要对民办/私立大学进行严格的审批、监督,严格、科学地对其办学水平进行监测。但这种监管(不是具体管理、干涉学校内部事务)的目地是为了促进民办/私立高校的健康发展,而不能将其视为“另类”加以歧视。在严格监管的同时,国家更应对民办/私立高校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对其用地、用人给予适当优惠。总之,要用政策导向使社会和私人资本流向教育领域。

进一步说,民办或曰私立大学是否发达,也是“社会”是否成熟、发达的重要标志。衡以中国之现状,我们只能说,中国尚处为时不短的社会转型期,“公民社会”才刚开始产生。

二、考试的是与非

中国社会“二元制”结构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变革,教育的格局也难有根本性变化。在这种现实条件下,高等教育和中小学的优质教育长期将均属“稀缺资源”。如何分配这种稀缺资源,是任何教育体制的“制度设计”都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更是我国教育“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背景。离开这一基本背景来谈论“教改”,如果不使情况更糟,起码是难中肯綮。

从原则上说,所有适龄青少年都有分享这种稀缺资源的权利,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分享的机会,因此不得不设计出种种方法、制度选拔少数、淘汰多数。可以“举荐”,如凭血统、家庭出身、家长的政治权力、本人的表现(古时是“举孝廉”,现在是“三好生保送”)等作为推荐的标准;可以考试,以考分作为选取的标准;可以用金钱购买,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抽签,如现在某些地方小学升初中实行的“电脑派位”;可以按地域分配,如“就近入学”。虽然种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每种方法的利弊并不完全相等,历史表明,相对而言只有考试制是利大于弊。

当然,考试必然会有种种弊病,对此确不能忽视。但在恢复高考制度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一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制的各种弊病,因而患了“历史健忘症”,忘记当年废除考试制必然带来的更大的弊病,甚至荒诞不经、费尽心机地要为当年的“推荐制”寻找某种“合理性”,并想以此来补考试之弊,这的确是“吃错了药”。“推荐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有一个完全公正无私,能了解、洞察学生一切,并不受各方干扰、压力,将最优者推荐上去的“推荐者”。但实际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推荐者”,因此,“推荐”实际成为“走后门”的同义语,“文革”废除考试、实行“推荐”的“教改”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还有少数“推荐”名额,原本是为补考试之弊,但在许多地方实际成为权势者子女享受的特权,亦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有人提出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校长的招生权来补考试之弊,但这种观点忘记了中国的大学并不“独立”,而同时还是一个行政单位,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在这种权力架构中,如果扩大校方的招生权力,校方实际很难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即便在现在,每到招生时有关人员已为来自各方的电话、“条子”所苦,感到难以招架,如果再扩大校方的招生权限,其后果可想而知。“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原本是一些地方为减轻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进行的入学改革,但在实际中,凡有权力有关系者,子女统统成为“择校生”,广大没有关系、权势的家长也想尽一切办法“拉关系”交钱,让自己的孩子“择校”。之所以要拉关系是因为“择校”严格说并不合法,所以如果没有“关系”有钱也交不上,用广大家长的话说就是“拎着猪头也找不着庙门”,“想交这几万块钱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由于择校费并不是公开的明码标价,而是“看人下菜碟”,根据“关系”的亲疏、权力的大小决定“择校费”的多少,少则几千元,多则好几万元。在这种“运作”过程中,充满了惊人的黑幕。所以广大家长不禁发出“还是考试好”的感叹。更严重的是,这种政策实际上剥夺了贫寒人家子女原本凭考试的“高分”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即便在美国,收费昂贵的私立中学也十分注重考试,贫寒人家子女只要考分高,就能免费(免学费甚至免食宿费)被“择优”录取。教育产业化无疑是教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正确方向,但这就更要有考试制使贫家子女能凭高分享受优质教育,而不是一切都由金钱决定,因为教育毕竟是种特殊商品,这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需要,更是一种基本权利;同时,要防止现在已很严重的一些学校滥卖文凭和某些权势者拿公款买文凭的现象在“教育产业化”的名目下合法化。

也就是说,如果真想以“推荐”、“扩大校长招生权限”、“电脑派位”、“就近分配”等方法来补考试之弊,如果要使教育产业化改革健康发展,那实际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对现在的教育权力结构、行政体制作相当大的改变。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在教育权力结构、行政体制没有较大改变之前,这些措施不仅不能补考试之弊,而只会使腐败更加严重。改革,需要一定的“路径依赖”,当所依赖的路径并不存在时,改革实际无从下手;若不考虑“路径”问题而执意“向前走”,很可能欲速不达,甚至与原来的目标南辕北辙,所付成本之巨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考试制度确有十分严重的弊病,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以及弹性极大的所谓“表现”作为录取标准。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推荐”弊端丛丛,远不如考试,所以在几千年前选拔官员时就以考试的“科举”取代了推荐的“举孝廉”。不问家庭出身、背景的考试制,把个人的能力、才学放在首位,无疑是对把家庭出身、背景放在首位的“身份社会”的否定。而推荐制的实行,恰恰是使一个阶层可以相对流动的社会向阶层壁累森严的“身份社会”的倒退。当然,考试的成败对某些个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体而言却是公平、正常的。对少数因偶然性而落榜的考生来说,的确不公,但若因此而否定考试,则会对绝大多数考生更为不公。当然不能说每一个考分低的学生就一定不如每一个考高分的学生,但如果作群体性比较,高分群体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确高于低分群体。现在有种颇为流行观点,将“高分”等于“低能”;还有人认为:“那些在历次考试中获胜的学生,他们的证书文凭是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而取得的。”照此逻辑,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低于专科生,专科生的创新能力要低于落榜生,而创新能力最低的应是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与事实明显不符,事实说明,从总体上说,考分就是考生水平、能力的体现。

由于考试的优点明显,所以这一方法被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的考试会越来越多,几乎各行各业都要经过考试才能获得上岗的资格。如开车的要考驾照,想开出租车更要考“五证”,当厨师的要考级,烧锅炉要考上岗证,工人学完徒要有出师考,更不用说会计、出纳、护士……种种数不胜数的专业考试和职称考试,乃至最近才有的选用官员的公务员考试。虽说这些考试不胜烦琐,但考试却有自愿性,能使“人尽其才”,使应试者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同时,考试又有筛选性,把不合格、不适宜者淘汰。正是这种自愿性和筛选性,避免了“分配工作”的强迫性和任意性。只要不健忘,总该记得当年“招工”是如何分配工作的,不管你是否愿意,分配你干什么你就必须干什么。同时,如果有关系,不论是否合适,想做什么工作就可以做什么,端看你的“关系”有多硬,“路子”有多野,“后门”有多宽。所以,当时知青从招工返城到分配工作,几乎每个人都想方设法拉关系、趟路子、走后门,因为这是早日回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唯一办法。可以说,社会风气的败坏,道德的失范,实际是从那时开始的,是从废除考试制度开始的。人类社会的实践表明,尽管十分无奈,但我们今天还不得不面对的考试却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本身就说明考试制度位居社会结构的核心之内,因此对考试制度的废与立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变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体制的变化。所以,三十年前“文革”开始时第一个被废除的制度就是考试制度。同样,近二十年前“拨乱反正”时首先恢复的制度还是考试制度。一个正常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考试社会”;一个废除了考试制度的社会,必然会使社会价值体系严重紊乱,必然会由失范、失序而渐渐演变成一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混乱世界。

应当承认考试制度是一个弊端重重的制度,但还应当承认目前仍无更好的制度能够取而代之。因此,不应因考试的弊病而过激地否定它,而应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对于一个曾经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当然不可能是没有任何弊病的。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2

一、主要问题

(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编制待遇问题

以某公立幼儿园为例:现有在岗职工130人,有编制职工47人,其他人员均为聘任。由于大部分幼儿教师没有编制,故导致无法留住成手教师,培训的成手教师因没有编制而大量流失。

现在幼儿入园需求远远大于幼儿园所能承载的容量。以前,幼儿园园长考虑的是幼儿教育如何发展;现在,幼儿园园长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为应聘教师筹到工资;聘任教师因工资低(月薪只有1600-1700元),远不及私立幼儿园的工资高,也没有其它的福利待遇,聘任教师没有可能进编,所以好的教师也留不住。

(二)幼儿园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现有的公立幼儿园财政投入很少或者没有,并且很多幼儿园既不在教育系统管理范围,也不在公益事业管理范围,整体处在不受重视的状态之中。

(三)公立幼儿园大班生源严重流失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公立幼儿园基本执行了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规定,不在幼儿教育期间涉入小学课程,但也因此导致了公立幼儿园大班孩子的严重流失,流失率可达56%(数据来自省二园)。很多公立幼儿园的孩子在升到大班时,家长为了以后便于上小学时择校进入重点小学,便去参加了重点小学设立的学前班,导致很多孩子提早进入小学教育,为今后孩子科学的成长埋下了严重的厌学伏笔。

(四)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很严重

1.许多私立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让孩子做大卷子,追求提高识字量和做题量,很多家长也有这样的需求。让幼儿过早进入小学化,是当前幼儿教育的一大弊端。

2.小学办学前班更有诸多弊端。

二、应对策略

(一)将幼儿园归口管理,解决公立幼儿园教师的编制问题

如果幼儿园教师编制能解决,幼儿园园长考虑的就不是怎样赚钱,而是如何研究幼儿教育,如何进行科学的幼儿教学。现在的幼儿园园长,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部分时间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教学。应聘教师也要解决生存问题,所以晚上下班后个人还要私下办班。如果能从根上解决问题,我省的幼儿教育水平将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如果教师待遇不能跟个体幼儿园拉齐,大多数优秀幼儿教师就一定会流失。

(二)加大政府公益财政投入,投资幼儿园的基本建设,建立更多的公立幼儿园

只有加大政府的公益财政投入,建设更多更好的公立幼儿园,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真正接受到科学、人文的幼儿教育。

(三)呼吁政府取缔小学化教育的学前班,加强督导,彻底解决幼儿在未上学之前的“小学化”问题

幼儿园是游戏的地方,按照教育规律,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的。小学化教育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呼吁停止这种在学前班进行小学化教育的做法。

许多教育部门主管的小学就在办学前班,促进了学前儿童的小学化,导致学生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厌学和弃学,因为在幼儿时期该游戏时没有给孩子游戏的时间。这一点非常需要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建议:

1.还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

2.学前儿童不整体上课教计算和识字。俄罗斯、德国等国家都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儿童上小学后,用3年时间学习的计算,使用计算机后三天就可以达到3年的效果。

(四)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专业监管,尤其是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

1.豪华幼儿园不等于幼儿教育。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小,怕孩子受委屈,不得不违心地讨好孩子的老师,导致幼儿教育的道德沦丧。这种现象尤以豪华私立幼儿园比较严重。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3

关键词:美国;最新;教育体系

一、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力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育在增强国力中所起的作用,在美国。教育家和政治家均把教育视为个人成功和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尽管教育很受重视,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机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不严谨、思想道德教育匮乏、学费暴增,无法满足少数学生的特殊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美国教学质量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的讨论。

由于人们越来越对公立学校不满意,并对教育改革的欲望愈加强烈,因而建立了一些新型学校并融入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教育代券、特许学校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三种教育体制。在调查了美国公立学校所存在的弊端后,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非传统学校的相关事宜。这些新型学校只是全国范围内教育改革项目的一部分,作为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它们将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

二、美国传统公立学校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美国学生中约85%所上的学校是纳税人资助的学校,这种学校一般是有着184年的历史且一直尚未进行改革。与其他国家的学校相比,美国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令人满意。

公立学校中费用一直是居高不下,作为主要的教育资助的当地政府承担着沉重的财政负担,除巨额开销外。公立学校中还存在其它问题,如:教学不严谨、思想道德教育匮乏,大量毕业生心理失调和出现反宗教的情绪,另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是如今的公立学校往往忽略了道德教育,而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教育甚至比教学生外语或解代数方程式更为重要,但可惜的是学校在作为道德行为的监护者和在社会伦理准则的传播媒介中所起的作用急剧减退。在学校,师生之间总是缺乏合作与协调,关系疏远,早孕、自杀、泛滥和一系列社会弊端等。

(一)教育代券

教育代券是把子女送到公立学校读书所需的年均费用,依照此选择方案,家长可选择用代用券去任何一个他们想去的学校,无论公立、私立的均可,它可以如数返还你的税费并如实告之你的钱数,你用它选择自己的学校。

人们对教育代用券的支持率稳步上升,在199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51%的人赞成此举措,这项举措允许家长支付学费并把子女送到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在99年的另一项调查汇总,子女在公立学校读书的家长有60%赞成使用教育代用券。1955年在美国就有人引入了教育代券的概念,一些倡导者宣称,教育代用券将给穷困家庭提供更多教育选择。富裕家庭也可享受其带来的益处,例如可以不用选择教学效果差的学校。然而另一部分人认为使用教育代用券使这些学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公立学校要么改良更新,要么就有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家庭教育

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替补,这是可行的,按照此类教育的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子女可在父母的看管之下学习,家长和子女可相互交换意见,对学习内容量力而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将会在家庭教育子女。全美国在约35万学生中有将近2%的适龄学生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赞成的人认为这样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科技博物馆。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各类讲座和其它特别活动。因为从教他们的家长那得到的是个人的关注,所以在家上学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在学校上学的孩子学的更快更全面,当家长一旦发现方法没有他们希望中那样好时就可适当的改变他们的方法,而一般学校则要等好长时间,待新规定出来再改变方法。家庭教育也能避免因商业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在家上学的孩子不逊色于那些传统学校的学生。如在人生价值观、生活态度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一点也不逊色。严格的说,特许学校算得上公立学校,因为它也是靠税费来筹集资金并经当地学校机构允许后经营的,与传统公立学校不同的是政府不直接管辖其行政事务,如课程的设置和老师的聘请。这让人觉得特许学校像非宗教的私立学校,但它们不可能是真正的私立的,因为特许学校收费是违法的。目前,特许学校在为学生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传统公立学校中未得到周到服务的学生可在特许学校中得到补偿。比如: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开始,为得到国家提供资助和招到优秀的学生,公立学校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特许学校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优越的无宗教影响的学习环境来使因学校代用券而引起的争端得到了解决。特许学校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它们可以促进周边公立学校在为学生和资金的竞争中发展它们的计划。由于不受政府诸多条例规章的影响,特许学校的管理人员只需负责学校日常运转的相关事情,它们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改善那些有问题的公立教育,Minnesota1991年开始建立了两所特许学校,到2004年美国37个州和哥伦比亚、PuertoRico地区已达到三千所这类学校。并招收了750000名学生。

三、教育创新中的问题

这些学校在教育改革方面十分积极,但它们须努力解决自身内在问题。评论家认为,在家学习的孩子与外界隔绝因而不善与人交往,整天呆在家里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家长作为老师有点不够专业,美国很多州中甚至不要求家长获得高中文凭,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也只能教自己所擅长的。这样会使孩子暴露出其能力中的不足,同时,由于材料有限,孩子很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学到很多东西,同时课外活动也受到了局限。特许学校也存在诸多弊端,反对派的观点是降低某些要求将有损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在一个要求相对松懈的环境中父母很难做出明智的决策。而且特许学校是从公立学校获取资金,其稳定性也存在问题。有一些这样的学校已经开办了,但后来又因管理不当或财务问题而关闭。还有一些只开办了几年就倒闭了。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4

【关键词】作弊;哈佛;教育

去年8月30日,哈佛大学发表声明称,在上学期某门课程开卷考试中出现雷同现象,有可能学生集体涉嫌作弊,学校对此将展开调查。据报道,在上学期5月的一门《国会入门》课上,任课教师宣布该课程考试为开卷,学生可将试题带回家做,但要求彼此间不得讨论。但之后批改作业的一位助教发现,有不少学生的答案相似甚至一致,有抄袭之嫌,遂向授课教师反映。校方在初步审查的基础上,作出对事件进行调查的决定。对于此事,哈佛学子有不同的看法。一位面临作弊指控的学生辩解:“我只是和人共享了笔记,然后就被卷入其中,班上每个人都分享了笔记,出现相似的答案并不奇怪”。那么,何为作弊,我们对于此次事件应该如何看待?

一、作弊的概念

根据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作弊是指“用欺骗的手段做不合法或不合规定的事”。作弊一般分为考场作弊和学术作品作弊。传统的大学生考场作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与方法。一是团体协作型。考生在考前已经自发组成小团队,商量考试作弊手段。二是孤军奋战型。考生在考前独自一人搜集各种作弊方法,运用到考场中。三是临时冲动型。考生事先没有做过任何作弊准备,在考试时东张西望偷看旁人答卷。但近些年来,我国利用高科技器材作弊的事件屡禁不绝,高考、等级考试试题的泄露事件也时有发生。中国教育部于今年5月14日公布新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以杜绝作弊行为。美国大学应对各种学术造假、欺骗、伪造、抄袭等作弊行为较为普遍的一个举措是制定学校“荣誉行为准则”,一旦发现有学术上的不诚实行为,就会依照“荣誉行为准则”对其进行惩罚。关于学术作品作弊,美国有着较苛刻的规定。学生但凡在文章中引用他人言语,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一律视为学术性作弊。

二、对于此次事件作弊的认定

此次事件与传统的中国式作弊不同,它不是考场作弊,也不是学术论文作弊,而是在开放式考试中,学生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通过相互讨论而使得所写的试卷答案相似。学生不能在答考试卷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这是一个确定性规范,考生必须遵守。那么,以哈佛考生的说法“借助课本、课堂笔记以及网络资源来完成试题”是不是应该归为作弊呢?我的观点是肯定的。

首先,我认为此种行为与学生间讨论交流行为性质相似。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化时代,知识不再专属于知识分子或专家学者,而是愈加走向大众。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料,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公布到网上。由此,网络资源成了群众思想的混合体。而这与同学间交流得到答案的效果相同。

其次,把美国教育文化中“引用专家言语必须注明出处”的规定引申到答题卷上来看,我认为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判断个人知识水平的依据的前提下,考生的试卷答案应该具有鲜明的个人性,应该汇集考生个人的思想和对考题的看法,而不是绝对地引用老师的观点。当试卷答题变成了纯粹的教授观点的死搬硬套,那么我们所受的教育只是知识的继承,而没有了创新发展,这是完全违背哈佛的教育理念的。对此,我国《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七条第二款也有规定:评卷过程中被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有两份以上(含两份)答卷答案雷同的,应当认定相关的考生实施了考试作弊行为。

三、哈佛的应对措施

对于此次作弊案的发生,哈佛的应对措施及时而又理智。

首先,哈佛对此事表示公开。据报道,学校在获得消息后马上对此事展开了初步调查。校长和文理学院院长都公开表示,一旦此事被认定,将是哈佛的学术规范所不能容忍的。而这与国内高校的做法大不相同。国内高校大多选择隐瞒事实。这体现了哈佛对此的公开性。其次,事件在尚未被确认为作弊前,哈佛以保护学生利益为重,拒绝透露教师姓名和涉案学生的名字。此种做法与国内高校做法又存在很大区别。国内高校往往公开学生姓名,以示警告。哈佛此种保护学生隐私权的行为是需要国内高校学习的。最后,哈佛采取严格的调查程序,对待每个学生都做到公平公正。据了解,哈佛没有对此事的调查设定期限。对每个涉案人员都采取了单独交流。

四、对作弊现象应做的反思

此次哈佛作弊事件不仅引起了舆论高潮,也引发了美国教育界与美国社会的深刻反思。在这样一个世界高等学府,却出现了作弊这种不光彩的行为,这说明我们所受的教育还存在很大弊端,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一)作弊现象逐年增多,趋向普遍化

根据一项针对全美4万名公私立高中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59.4的学生承认曾在考试时作弊,而且1/3的学生在前一年作弊至少2次以上;80%以上学生抄别人的作业、1/3从网络抄袭文章、61%的学生自认曾为一些重要事项,对老师说过1次以上的谎,相对的,只有20%的学生曾在体育项目作假。在中国,根据某高校的调查资料显示,在该校297名大学生中,共计有66%的同学承认自己考试经常作弊或偶尔作弊,89%的同学承认自己曾有过作弊的念头。作弊人数越来越多,体现了现代大学生一味忽略诚信原则。

(二)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风气不正

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学校、社会、学生对成绩极为看重,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对高分的膜拜现象。有调查发现,虽然有96%的大学生不赞成作弊,但却有90%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公开抵制作弊。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5

许多学校以“容易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中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很多是一种炫耀和装饰,易于引发攀比心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较大的思想负担和影响”为手机的弊端之一,以我个人的看法,这不乎是在危言耸听。如果照他这样说,那么我们国家是否要规定不许个人驾私家车外出呢?是否要统一服饰外出呢?如果照他这样说开宝马奔驰的就是诱人犯法?如果照他这样说:那么李嘉诚不就是要将他的身家平等分配,是不是分配不均就落得个“诱人犯法”的罪名。也就不许公民到银行取钱,以免遭人劫财,诱人犯法。很显然学校所谓的“弊端”分明是在强词夺理。试图以“弊端”之名将其移花接木到手机问题上。

相反,我认为学校的这个“弊端”反而是手机的一个魅力所在。你看看当今不少的青年俊士发愤图强不也是受了如李嘉诚,李兆基等绝等富豪的影响吗?手机也一样。再次,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功劳看是不可磨灭的吧?若不是你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看似也不能在当今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吧?在一个我认为手机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科技革命的一大重要因素,正因为不断的需求才会有不断的供应。而供应要符合要求,则科技发明是必须的。如今经济萧条,消费是解决方法,手机消费又是重要的环节。所以………。.

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这我想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一些学生在午休、睡前、半夜甚至课堂上发短信几乎达到痴迷状态,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但是纵观如此等学生不就是早已不学无术了吗?玩手机只是他们的手段之一,换句话来说:即使他们不玩手机,也会有其他的途径来“消遣”。然而切不可一概而论!!而学生在课堂上的隐蔽动作老师很难发现,难以有效制止,课堂的学习效果肯定每况愈下。动作如何隐蔽?隐蔽到那个程度?实质上教师什么都一清二楚的,只是不想管。这等老师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很好的例子了。在课堂上不想管,而下了课就好像满口仁义的在办公室像”大义凛凛“那样向领导。家长告状。对于这个我实在无语……。.试问你老师已经都不想管了,学校还何必要管呢?如果是这样,老师不就是失职?

而一旦考试季节来临,用手机作弊现象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然而难道就要将这原因归罪到学生携带手机到校上了吗??我也斗胆问问,带手机到校就可以作弊了吗?或者说:手机到校就可以互发答案了吗?我想问问你们做老师的是如何监考的?一个试室就30人,这样也”监控“不住吗?以我所见:这根本是老师的态度问题,如此看来学生早晚会拿着手提电脑去考试!!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此等老师尤有愧对我们,也愧对老师这个职位。虚说为人师表,如此不负责任,真如同是:辅人之作奸犯科,等同促人之犯法,置社会之风气于不顾,虚荣不分。悲者悲其悲,哀者悲其哀。更令我觉得冒烟的是,竟然将自己过错归罪到学生身上。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6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81-02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工作中较常采用的一种检测形式,它对评定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帮助和督促大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作弊行为既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又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良品德,还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根据教育部最近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规定,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携带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抄袭或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其他作弊行为。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制售假劣商品、投机钻营、盗窃诈骗以及各种编造假文凭、假身份证、假荣誉证等追名逐利的不法行为在社会上时有发生。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不诚信是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导致在考试中作弊以获得高分。

2.社会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的思想也是导致大学生作弊的原因之一。许多社会用人单位忽视对人才的内在特质要求,在选拔人才时,往往仅凭借学生成绩、文凭、获得证书多少、发放单位的级别等来评判人才,而对人才实际能力则没做出必要检验,形成了偏于一端、浮于表面的社会用人价值取向,即学习等于考试、考证书,好成绩、多证书,就能顺利毕业,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些学生为了将来得到较好的工作岗位,便在考试中作弊,希望获得高分。

3.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学校的专业课程与时展存在明显的不适应,专业课程知识陈旧,导致学生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不明确,觉得学非所用,思想上有失落感,学习没有积极性,产生厌学心理。平时学不好,到了考试时只能作弊。

4.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法,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此种教学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反而加剧了学生的逃课。到了考试时,学生只能求助于作弊。

5.“唯分数论”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的负面影响。在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代替应试教育的前提下,考试成绩仍是学校衡量一名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它决定着三好学生的评比、奖学金的发放、党员的发展、毕业分配、学位的获得等一系列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于是一些学生把分数看成自己的“命根子”,那些平时学习不认真而力图过关、顺利拿到毕业文凭的学生便贸然“以身试法”,而有些学生为了拿奖学金、评上三好学生,也“铤而走险”。

6.老师监考不严。一些监考老师“心慈手软”,觉得学生能考上大学很不容易,为考试作弊背个处分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太可怜,监考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老师监考时态度不认真,在考场上看报纸、聊天,监考形同虚设,无形中给作弊学生提供了方便。

7.学习目标的缺失。有些学生自踏进大学的校门后,就认为“完事大吉了”,可以松一口气了,失去学习目标。因此,他们平时学习不用功,经常旷课,把宝贵的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大好时光白白浪费掉了,到了考试时,只有靠作弊来过关。

二、防范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各种大众媒体应切实担负起教育的职责,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理念和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对社会上各种制售假劣商品、投机钻营、盗窃诈骗等不法行为进行揭露并给予坚决抨击,对诚信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良好诚信风气的形成。

2.改革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按照这些要求,坚决改变“唯分数论”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起“重能力、重整体素质”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于素质教育中。

3.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根据时展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增加新研究成果的教学,淘汰与实际相脱节的课程与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竞赛式、案例式等教学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

5.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应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始终,通过正面教育和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领悟考试的真实意义,彻底摒弃侥幸心理;督促学生平时下功夫,持之以恒地做好知识积累,临考时自然就厚积薄发;号召学生“从我做起,端正考风、学风,用自己的行动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争做精神文明楷模”,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养成诚信作风,在深层次上清除考场作弊意识。

6.规范考务管理工作。要加强对监考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监考教师对监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监考的具体工作规则和要求,使监考教师能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监考职责,在具体的监考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个工作细节,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作弊倾向,尽量把学生作弊的动机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个别考试作弊学生,及时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处理,不徇私情。

参考文献:

[1]段涛,陈书翔.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6):71-72.

[2]何云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动向、归因及防治[J].高等农业教育,2009,(3):39-41.

[3]万永坤,李海涛.对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3):86-90.

[4]闻亮.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动机及遏制的对策分析[J].北方经贸,2003,(9):124-125.

[5]谢倩.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8,(9):41-43.

[6]邓文艳.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1):120-121.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7

关于成绩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而教育成果的评定就是通过考试,从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可以看出。考试的结果是成绩,无论古今,成绩对一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代,一朝金榜题名就等于终生荣华富贵了。在现代,从校园最流行的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以看出成绩对学生的重要性。

不论是在什么学校,成绩都是评价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标准。其实不只是学生,成绩对老师和学校同样很重要。学生评优看学习成绩,教师评优看教学成绩,学校评先进看升学率,就连家长之间见了面也问孩子的成绩,孩子考不好让家长也很没面子。一切都已成绩为标准的评比束缚了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成绩。我们高中时学校领导去先进学校“取经”,取回来的经竟然就是“天天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成绩。虽然社会上也有人呼吁不要看重成绩,但是只要考试存在,成绩就是重要的,否则考试有事么意义呢?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但是没有成绩光有能力也扯淡,一切还的一成绩为前提。有成绩社会不一定承认你,但是没成绩社会一定不承认你。如果你有大学生的水平却没有大学生的文凭,你去社会上找工作,看看哪家单位要你。

假如没有考试,假如没有成绩,假如成绩对学生没那么重要,没有重要到让学生丧失理智的程度,我想那些想非法赚钱的人也就不会打这方面的主意。

关于道德

中国自古以来也非常重视道德的修养,《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就是要让一个学生达到至善的境界。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求知。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而我们的学习就意味着将来的工作,学习就好像是安排生活的唯一出路,社会的发展逼的学生只能如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学习就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不能生活。

在这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也越来越自私,道德缺失越来越严重。很多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我想能泄题的人权力一定也不小吧,相信他也受过高等教育,确实道德素质这般低下的人,由此也能暴露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对那些考试舞弊的考生来说,如果事件没有被揭发的话,这样一批没有真水平道德素质又低下的人就蒙混过关,成为社会的人才了。

虽然国家要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各个学校也都设有思想道德课,但由于“它的地位不是很高”,学校不重视,老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有的学校甚至形同虚设。

当代学生的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屡查不绝的考试舞弊现象可以看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弊手法越来越高明,作弊手法也越来越先进。查出来的只是少数,查不出来的还有多数。如果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作弊现象永远不会消失。

泄题事件发生后,不少人呼吁《考试法》的出台。但我认为法律约束只是一个方面,用道德观念约束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加强道德控制,完善考试诚信道德建设。

关于教育制度

有考试想到的当然离不开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应试教育制度。

跨入大学的我们其实没有理由抱怨应试教育,因为我们都是在这种教育制度下通过高考跨入高等学府的大门的。准确地说,我们应该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但是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应试教育的弊端是不能回避的一个话题。我们不能否认,应试教育曾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前的教育制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进步。我们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并不能掩饰应试教育在总体上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制约。

有专家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太实用化了。中国目前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台台缺乏创造力的考试机器,不仅不培养学生的批判和独立精神,反而还扼杀。

虽然国家也推行素质教育,而且素质教育的意义也远比考试和成绩的意义重大,但没有人会以某个学校学生素质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学校不重视,国家也不深入实行。

初中时我的一个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受不了老师和父母没完没了的训导,竟然选择了死亡。高中时,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因为高考没考好跳楼自杀。还有前段时间的学生杀老师事件,我有时就像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8

关键词: 考试作弊心理 原因 措施

一、学生存在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

考试作弊现象禁而不止,使学生对监考的权威性产生怀疑,继而仿效之,且作弊手段日益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让监考老师防不胜防。是什么力量使得学生不惜花大力气研究作弊的技巧,又冒风险在严肃的考场上,置监考老师的眼睛、摄像镜头的监控、同学的目光、自己的良心、规则的警戒于不顾而作弊呢?很多时候,作弊者接受处理时都免不了要写检查,名曰深刻反省,而在谈到作弊动机时往往都会有这样的内容:平时没好学,又想考试好,便铤而走险,希望侥幸过关。乍一看,不无道理,细想起来,学生作弊的原因远不止这么简单。

(一)作弊有深广的社会根源

从表面上看,作弊只是个别学生的个体行为,但作弊实质上就是作假,是一种病态的社会性心理和行为。在赛场内,有裁判的黑哨;在官场中,有上下级的卖官、买官;在生意场上,有商品的假、冒、伪、劣;在娱乐圈里,有假声、假嗓,等等。尽管国家职能部门、执法部门对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严厉的制裁,但收效并不明显。难道造假者不惧怕法律的严惩吗?他们当然怕,但是利益的诱感驱使着他们不惜以身试法。事实上,真正受到法律制裁的也只是少数,更多人仍逍遥法外,这又助长了造假者的言行。用造假者自己的话说,执法者也是人,是人就有需要,有需要就有私心,有私心就有缺点,有缺点就有被收买的可能。简言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的结果,势必让更多的人对作假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说也白说,做也白做。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学生不是真空中的物品,他们一样在用眼睛、用心灵观察着、体验着这个形形的世界和社会生活,他们的作弊不正是一种社会化心理的表现形式吗?

(二)学校对作弊行为惩戒乏力助长学生的作弊心理。

学校对作弊者的处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取消其当场考试资格,成绩为“零”,操行不及格,根据情节受警告、记过、处分等,我们总不能因为学生一次作弊,就长期取消其考试资格,更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而本着“治病救人,教育为先”的方针,我们总免不了费大力气反复地批评、教育、引导,以期其对自己的作弊行为有深刻的认识,激发其内在的自省因素,痛下决心地诚实应考,诚实做人。学生也的确未再犯同样的错误,给老师的信息是:教育有了成效,但实际情形如何呢?作弊仍在继续。曾有一个作弊学生在反省时说,反省错误?我的错误在于:作弊的手段不高明,为什么不小心?某某不也作弊,却平安无事。我想,这样反省的不会只是一个学生。考试后,常听学生议论,某场某科考试有某某作弊,当询问事实时,却都缄口不语。究其根底,学生的议论中有对作弊者的嫉妒、批评,有对监考者的不满和失望。他们中也有人想报告老师,但怕失去同学情义,怕被孤立,只有期盼,看老师能否心有灵犀地给作弊者惩罚,结果往往又在他们意料之中,作弊者仍“我还是我”,未受任何影响。

(三)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自我的层层压力刺激了学生的作弊心理。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学生仍承担着社会的使命,社会需要学生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为社会服务;学校希望学生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为学校争光;家长希望学生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为父母争气;学生自我也希望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母校,回报家长,为自己扬眉。但担负着太多的希望,承载着太重的压力,学生并不轻松,尤其是当他们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因成绩不同而得到的待遇不同时,他们的心理难免失衡,行为也难免出现偏差。作弊只是他们不得已的下策,用作弊学生的话说是没办法的办法。有成绩好的学生为追求完美而作弊,有成绩不差也不出众的学生为赶名次而作弊,有成绩差的学生为避免责罚而作弊。作弊存在于各类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之中,动机不同,行为一样,性质相同。

(四)学生的个性、品质缺陷直接诱发其作弊心理和行为。

哲学上讲,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同样的外因,对不同内因的学生来讲,意义大不相同。为什么作弊的行为只在少数人身上发生?细究起来,他们的个性、品质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有的特别好胜、好强、自负,有的虚荣心明显,有的过分自卑,看不起自己,有的害怕困难,有的懒惰,有的投机取巧,有的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约束能力,等等。他们往往在其他一些事情上也容易暴露自己的缺点,而作弊则是他们在考试过程中的一种病态反映。

因此,要杜绝考试作弊的心理和行为,实在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社会化工程,需社会、学校、家长,学生自我多方合力,下狠心,费苦功,拼耐心,搏恒心,一步一个脚印地齐抓共管才能实现。

二、消除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措施

(一)改革现行考试、评估制度。

这里的考试、评估的内涵是广义的,包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选拔制度、用人制度等。在这些方面的改革上,国际国内都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如:淡化考试评估的绝对权威意识,革除考试评估中的暗箱操作、文实不符弊端,提倡考评制度的公开化、公平化,加强考评制度的全面性、发展性、科学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地扼制了作弊和造假的现象。作为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更不必将考试评估制度定得太死,一层不变,一切都应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目标;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为宗旨,灵活地安排考试,有效地组织评估,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考试只不过是一种检查手段,决不是以检查为目的,从而自觉地释放考试压力,轻松地进入考场,诚实地面对考试。

(二)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贯把知识和积累作为教学考试的内容,而忽视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客观上让学生逐渐形成了重结果、轻过程和方法的观念,也为学生作弊创造了条件。而目前世界一些先进国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值得我们借鉴。考试内容和形式应该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探索和想象的空间,他们的考场不应只是在课堂、学校里,还在生活中,在学习的任何地方,这时即使你要他作弊,他也不会。

(三)帮助学生强化是非观念,树立诚信思想,克服侥幸心理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9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

诚信自古就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只有百姓遵守诚实守信的行为标准,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保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根本

《大学》中曾提出:“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诚实守信是人身处社会中,做学问、成就事业、与人交往的道德原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诚信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为人的基本素质。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是大学生修身立命之根本。

二、大学生失信现状及表现

(一)学业失信

1.考试作弊行为

尽管每学期高校都会召开考试教育大会强调考场纪律,但作弊行为依然屡禁不止。与学生交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作弊,也不支持别人作弊,但依然有部分学生认为作弊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

2.学术行为不端

撰写学术论文是对高素质人才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求撰写学术论文在很多专业科目中很普遍。目前个别高校中存在着论文抄袭,论文等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尤其在撰写毕业论文的高峰期,很多小广告便出现在高校的各种宣传板上。这种学术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的权威性。

(二)经济失信

1.恶意透支信用卡

有的学生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购买奢侈品,如手机,电脑等。父母不给予支持便申请信用卡透支消费购买,甚至不惜花销父母给的学费。导致恶意拖欠学校学费,甚至收到银行他们的法院传票。

2.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入学时申请银行助学贷款,保证他们四年学业顺利完成并获得毕业证书。但他们走向社会后却不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甚至影响到下几届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信用。

(三)交往失信

1.交往过程中不真诚

个别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诚信问题。例如表面与同学交好,私下散步同学谣言;对人对己的诚信标准不统一,往往认为自己更诚信,而对于他人的诚信程度表示怀疑;还有极个别学生借人钱财不按时归还等现象。

2.恋爱交往不诚信

在大学中谈恋爱的情况很普遍,但有部分学生的恋爱观存在问题,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对待对方不真诚,对待恋爱不严肃。例如交往动机不纯,贪图对方钱财,爱慕虚荣;在恋爱中没有共同的志向与理想,致使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这些错误的恋爱观念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新形势下,各高校非常重视诚信教育工作的体制建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努力探索优秀的诚信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诚信活动,使学生认同诚信

每学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诚信教育活动,结合时事政治和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多项诚信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诚信教育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持久性。包括诚信标语征集、“寻找身边诚信人”诚信榜样评选、网络诚信大讨论、生活用品无人售卖、图书漂流、诚信微小说等活动。通过每个诚信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使得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教育,践行诚信行为。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使学生崇尚诚信

为扩大诚信教育的覆盖面,使同学们了解诚信教育的内容,积极参与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感受诚信教育活动月强大的诚信氛围,通过人人网公共主页、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空间、各班级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对诚信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及大力动员,为实施诚信教育搭建了广博的诚信空间,营造了和谐的诚信氛围,使全体学生普遍崇尚诚实守信这一风向标。

(三)监督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使学生自觉诚信

私立教育的弊端篇10

关键词:教育改革行政化伪市场化

在我国三十年的社会改革浪潮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三十年风雨历程,我们可以得出正是因为其他改革中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才推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教育改革仍然在稳步中前进。作为社会发展的平衡器,教育成为一个社会追求公正、公平、自由、民主等高贵价值的工具,一旦社会偏离这些价值,教育必然成为批判的靶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畅通,人民更多的了解到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在这种开放的言论空间里,人人批评教育改革的弊端,而人人又呼吁教育改革,于是教育改革在走过短暂的良性循环后逐渐显示出了疲软的姿态,而制约其良性发展的因素也浮出水面。

1 制约教育改革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

1.1素质教改停滞不前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曾经掀起了批评素质教育的高潮,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人们觉得教育改革是多么的明智,但是现实是,直到现在孩子负担也没有减少,因为应试教育的根本在于高考,可谓一考定终身。同时素质教育的附带品——高考加分制度的出现,被人们大呼这就是教育改革中最大的败笔,于是渐渐的,有一部分人开始呼吁“裸考”回归,可是素质教育发展了十几年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说回去就回去,这让教育改革的拟定者们情何以堪。

1.2教育服务不公平

人们一直希望不费多少代价就能获取优质的教育服务,但是并不愿意仔细思考优质教育服务的社会短缺性、择校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以及解决所谓“择校” 问题的根本之道,而是一味地迷信年复一年都无功而返的一纸“禁止令”。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可是在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中国,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永远只能近似而不能完全等于,也就是说必定会存在不公平的方面,这是个市场经济的社会,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优质教育,那么优质学校就不会消失,而抱怨被择校的人其实只是没有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而已。

1.3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的市场化是一种被行政干预了的伪市场化,也就是说,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政府鼓励公立教育机构去争取来自市场和社会的投资,同时政府也会拨发教育资源,这种被扭曲的市场化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人们不去追究旧制度,不去推行公立教育机构的公平竞争,不去批评政府干预的扩大,反而希望通过更多的行政干预来避免市场化的冲击。

2 促进教育改革良性循环的对策建议

2.1建立多元化竞争模式

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高考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线是必然的,现在的面临的局面是“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模式,针对这一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考存在的价值,必须保留高考这一制度,但是要逐渐增加高考的次数,例如一年三考。而考生可以在填报志愿时使用三次高考中的最优成绩,这样完全可以避免高考变战场的局面,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高校在招生上可以采用多模式招生,不能仅仅看高考分数决定考生命运,例如怪才、偏才,我们也应该给予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一个人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一直坚持到底就一定会给社会带来贡献。

2.2将基础教育引向公平

不管政府如何颁布禁制令,禁止五花八门的“择校费”,政府是无法控制民众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以自愿精神争相向这些学校“奉献爱心”的。无论是为了禁止择校还是义务教育的长远发展,唯一解决之路就是放开义务教育市场,让政府的作用渐渐退出教育领域。首先政府要把公立中小学与私立中小学的标准统一起来,一视同仁。这样民众完全可以选择私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对于公立中小学的放开实施有条件的放开。再就是学校自行制定收费标准,如此一来,收费的高低就与教育品质的高下、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使得学校的收费走向了市场化。家长们对于高收费的选择就会完全基于市场化的判断,有利的促进了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促使他们尽力去改善教育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但是贫困生是不是就没有学上了?我想利用过去政府对公立学校的投入资金完全可以救助这些学生。而且还可以使这部分经费转而投向各地的贫困地区,在当地兴办公立学校。

2.3取消高校行政级别,管办分开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院校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终点,因此新教育改革的重点无疑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目前的高校是完全行政化的高校,真正拥有学术地位的教育家并不是某个高校的一把手,反而是政府下派的党委书记才是一把手,这一问题无论怎么说都只能说明,教育已经被行政化了,即是高等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形成了上下等级关系,再就是高等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复制了高校与教育部门的等级化制度。我认为,这种完全行政化的高校制度就是造成高等教育种种弊端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化,那么就要管办分开,使得高校不再是教育部门的下属机构,并且还要完全实现教育者管理大学,使得学术权力占据优势地位,政府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一个监管者,监督他们投入的资源在高校的使用情况。

总之,教育改革在自我矛盾中虽然步履艰辛,但是也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三十多年,我们不仅要对过往取得的成绩加以巩固和肯定,也要对走过的弯路加以总结,从而找到真正属于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石中英,张夏青.《30 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袁兆春.《教育改革与发展: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完善》.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