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11-27 17:30:38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1

(1)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教学仪器和设备购买满足不了实际教学的要求,很多仪器和设备是为以前的教学购买的,新的仪器和设备很少购买。但由于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快,教学实验也日新月异,与之配套的仪器和设备更新也很快。因此,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面临着老仪器不能用,要用的新的仪器和设备却没有的尴尬。于是,很多老仪器和设备被闲置浪费,而且老师和学生没有达到教学实验的要求。其次,教学软件引进不到位,在如今的教学中,好的教学软件可以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但好的教学软件通常意味着高的购买价格和后期的维护费用,比一般的软件高出许多费用。很多经济管理实验室的购买人员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往往舍弃了好的教学软件,而购买了一般的教学软件用于教学。因而导致了很多老师和学生在实验时没有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利于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其三,教学资源共享水平不高。不同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各有特色,有各自的优势。这些优势的教学资源不仅能满足自身的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的要求,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给其他经济管理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使用。如果不同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都开放自己的优势教学资源给其他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共享,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下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管理实验室教学实验水平的提高。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出于狭隘的保护主义的思想,或是出于管理成本的提升和安全威胁的考虑,限制了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就不利于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实验水平的提升。

(2)科研创新能力不够

第一,专职科研人员较少,很多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是在职的高校教学老师,这些教学老师本身就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于科研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不够,导致基本的科研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更不要说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工作了。第二,科研课题没有创新性。科研创新需要付出比一般的科研多得多的努力,要一直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许多不同寻常的科研见解,这样就要求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具有很大能力和勇气选择具有科研创新性的课题。可现实情况下,很多高校研究人员科研素质不足,他们往往没有紧跟国际科研的最新研究动态。而且科研人员担心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失败的风险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因而通常研究课题选择在容易出研究成果,但往往科研创新性不够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因此导致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科研课题不具有创新性。第三,科研创新氛围不够浓烈,很多高校把他们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定义为按部就班完成经济管理实验的场所,对科研创新不重视,没有鼓励科研创新的氛围。由于这种思想的主导,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创新的支持政策。在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眼中,觉得科研创新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是自寻麻烦,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去科研创新,这样就很难形成浓烈的科研创新氛围。

(3)管理制度落后

首先,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多数制度形同虚设。在多数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眼中,个人利益高于实验室利益,现象普遍存在。但这些违反了管理制度的现象很少得到制止。因为很多工作人员觉得自己或他人侵蚀实验室利益是在侵蚀国家利益,而不是侵蚀某个人的利益,因而没有某个人能够代表国家对这些侵犯国家利益的行为进行惩罚,很多人对这种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熟视无睹,没有制裁措施。而且,中国是人情社会,很多人心中有着情大于法的思想,得饶人处且饶人,因而也导致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其二,很多管理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依据多年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管理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修改,这样就对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发展形成了阻碍。比如现在学术交流很多,人才流动频繁,需要经济管理实验室的人事管理制度灵活一点,这样才能留住优秀人才,但很多经济管理实验室的人事管理制度很死板,人才引进的审批制度苛刻而复杂,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不利于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管理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造成的。

二、解决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解决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对策

第一,对于教学仪器和设备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更新,置换和报废。一些已经过了使用年限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要及时清理,不要超期使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一些还在使用年限内的旧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如果不适应当前教学和实验的要求,且预计以后也不会使用的,要通过一定手段以合理价格处理掉,以节约保管费用和获得经济效益。对于现今和以后教学要求所必需且经济管理实验室没有的仪器和设备,要及时购买,以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如果资金比较紧张,缺乏资金购买新的仪器和设备时,可通过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资金的统筹协调出必要资金,或从经济管理实验室外部渠道融资,比如银行贷款等方式融取资金。第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购买高配置的教学软件。高配置的教学软件性能好,后期维护方便,有利于实现较高的教学和实验效果和减少教学和实验故障。虽然前期购买费用较高,可能会让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采购人员从价格上感觉到昂贵,但一分钱一分货,高配置的教学软件性能好。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高配置的教学软件大于低配置的教学软件,其实是给经济管理实验室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要大力提高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优质的经济管理实验室的教学资源是稀缺资源,不可浪费。各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共享教学资源的获得的效益远大于增加的行政管理成本。要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的竞争心理,合作共赢才能得到更多利益。因此,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要建立合作机制,要在满足自身教学和实验的情况下,相互开放各自多余的教学资源给其他经济管理实验室共享,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多余的教学资源,提高整体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2)解决科研创新不够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保证经济管理实验室有必要数量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是科研创新之本,有充足的科研人员才能保证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各项科研工作正常开展,才有可能有科研创新成果的出现。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可以建立专门的内部科研人员培养体系,通过自身人才培养系统训练出合格的科研人员。也可以与外部的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委托培养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培训出合格的科研人员。当然,也可建立专门的外部科研人才引进体制,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外部的科研精英。其次,要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科研创新是经济管理实验室发展的根本,各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要把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工作做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保证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工作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从事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要对进行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实行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政策,促使科研人员有足够动力去获得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成果。最后,要大力弘扬经济管理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的气氛。要把经济管理实验室定位为科研创新的单位。要建立全方位的科研创新的体系。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要经常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课题的探讨,鼓励资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实践的经验分享,支持所有科研人员提出新的科研研究思想,集思广益,形成科研创新全体总动员的优良氛围。另外,要从经济管理实验室外部邀请一些资深的科研专家传授先进的科研创新经验,形成兼容并包的科研创新的氛围。

(3)解决管理制度落后问题的对策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

目前,高校实验室建设机制及管理水平等比较落后,严重制约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方面的发展。只有解决处理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的管理机制,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科学科研成果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目前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规定不健全,没有统一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不确定。高校没有统一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方针制度,导致系部的实验室管理不统一,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虽然高校有一套自己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但不适合现代技术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加强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管理实验室,充分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二、实验室建设配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比较重视科研成果,在购买仪器设备等配套设施时,没有对仪器设备的可行性及实用性进行实地的考察评估,导致设备的重复购买或者闲置使用率低下,仪器设备在科研课题结束后,没有专人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后期的维护及保养。资产管理处缺乏统一的调度,导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分散,资源无法共享。况且科研仪器设备的价格昂贵,使用技术精密,操作起来难度较高,一般不适合实验教学使用。造成浪费现象;实验室建设投入方面的偏重,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既需要满足科研成果又需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如果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不合理,会造成教学实验结果,影响教学质量。

三、实验室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高校实验室在管理配套方面不够重视,管理水平低。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淡薄、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一旦引进,对实验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很少有再学习、再培训的机会,相应的仪器设备使用培训没有跟上,知识方面存在过时、陈旧的现象,一些新型的仪器设备不懂使用,只会简单的操作。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不够重视,导致仪器设备闲置、使用率低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立健全实验室建设管理机制

健立健全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学校设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学校的实验室。制定一套完善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管理制度,实验室主要是从事科研及实验教学的地方,根据不同方向的实验室制定不同的趋向制度。仪器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应严格制订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仪器设备管理机构,制订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及责任。使得实验室人员的日常工作能够做到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高校管理。

(二)合理配置实验室建设

高校投入建设实验室的初期,应对已建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清查,考虑实验室建设是否能够平衡于实验教学及学科建设需要,结合学生在实验技能操作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实验室。针对仪器设备的购买,应该根据学校的经费及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评定后购买,特别是科研方面的仪器设备。该种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在购买时应该考虑其可行性及操作性。加强对已购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管理利用,在科研课题完成后,科研仪器设备由学校统一调度,确保科研仪器设备按规定合理利用,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高校要加强重视实验室建设的管理,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及工作积极性。需要建立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重视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高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及学科发展交叉的要求,制定一套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让实验室技术人员有更多进行学习、进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知识层面,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发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在具体的实验室管理中针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应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要做到有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维护和保养。根据公正性、合理性、可操作的考核制度,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激励,有效提高实验室的管理的工作效率。

总之,实验室建设管理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水平高低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及科研成果,高校既要重视实验室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加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生物学;科研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安全

一、引言

生物学科研实验室是指与生物学研究相关的并专属用于研究生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涉及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1-5]。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育场所[6],更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的发源地[7]。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曾经指出,“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现代大学的心脏[8]”。科研实验室运行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这一专业的科研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由于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存在多种生物活性材料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还常会产生大量生物垃圾的特点,所以对其进行安全控制和科学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的特点

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具有与其他实验室共同的特性:精密仪器集中、技术含量高、操作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9];同时由于生物学研究的高度专业性,又具有自己的特征:(1)有毒有害物质集中(包括易燃易爆试剂、易制毒试剂、剧毒药品、致癌化合物);(2)生物活性材料复杂(包括致病细菌、致病病毒、实验细胞菌株、转基因材料、实验动物)。由此可见对生物科研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策略

目前,按照实验室人数分,国内的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模式,详见图1。以下三种规模的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少则一间多则几十间,但是不管哪种模式的科研实验室,如不进行科学的管理,都有可能成为交叉污染之源。这不仅会影响小区域的环境,甚至会波及到该区域以外的较大区域甚至是周边的土壤、水源等,产生严重的后果。目前已发表的文章多是针对学校或学院公共实验室或本科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而针对于研究生科研实验室管理的文章却论述很少。本人近十年来先后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生物工程实训中心教学示范平台从事生物科研实验室管理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的一线工作,现结合单位实际和个人工作体会,就生物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谈一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1.实验室功能区域的划分。由于生物科研实验室有其特殊的性质,所以实验室的建设必须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特殊的设计(包括气体过滤、污水处理)才可以投入使用。对于硬件条件措施,在不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不尽相同,本文不进行深入讨论,这里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实验室内部的区域划分。生物学科研实验室一般由生物培养区、试剂存放区、实验操作区和污染区等组成。实验室功能区域的划分能够强化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避免或减少交叉污染,方便开展实验。生物培养区是实验核心区,通常包含实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培养,一般必须以满足生物的正常生长为最基本条件;试剂存放区中的试剂必须分类存放在试剂柜中,适宜安放在室内空气流通性较好的地方,对于剧毒和特殊管制的试剂必须专人专管并存放在特定区域;实验操作区主要是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区域,往往是多种生物体和仪器、试剂汇聚的集合,必须保障操作台的条件能够安全顺利的开展实验;而污染区在生物实验室中一般为电泳和病原菌处理区,一般在此区域要对危险性做出明确提示,并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处理废弃物的存放,避免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和环境产生二次危害。

2.落实实验室成员主体责任。实验室是每个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并完成学业的重要场所,也是所有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紧密集体。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实验室中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让实验室中的每个成员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是保障实验室健康运行的基础。首先,实验室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对实验室的参与权、建议权,同时还必须完成实验室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对其安排的合理任务。其次,对于实验室功能区域和工作台的管理必须落实到特定人员,不可进行模糊化的笼统管理。同时,还要通过定期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实。为了保证实验室管理的责任能够具体落实在每位学生身上,制度制定时必须考虑到现实可行性,任务分配时要注重公平合理。制定管理措施时要明确,制度是为了让实验室更流畅高效的运行,让每个在实验室中的学生能够安全、顺心的完成实验,同时还能够体会到合作互助所带来的乐趣。切不可为了管理而管理,最终让制度流于形式,实验室趋于混乱。

3.实验试剂材料订购。现在很多生物学实验室在研究中都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等最新的研究技术,通常所购买的相关试剂和材料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制定合理的试剂材料订购制度对于科研经费的高效利用非常重要。实验室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订购平台,可以使用软件系统或者自己建立数据库,固定周期集中采购,同时要对试剂的品牌、价格、公司、原产厂家以及实验室可用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智能化的动态管理节约开支、减少浪费。

4.实验室垃圾的安全处理。生物实验室由于其研究对象是活体生物,而且常常会接触到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因此对于生物垃圾的处理是实验室安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生物垃圾一般分为普通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对于普通垃圾,包装分类后按照日常垃圾处理要求即可处理;而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必须依据其危害和毒性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专门处理或交相关专业公司进行处理。常见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方式具体包含:(1)对于病原菌及其他有活性的质粒、菌类及肿瘤细胞培养废弃物如液体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及提取物,必须进过高压灭活后才可以排放。(2)含有有毒物质的电泳凝胶及被污染的手套应该存放在专用收纳的容器里,交给学校相关部门统一处理。(3)对于有毒的试剂及药品容器及其废液,应将其倒废液桶收集,然后交给学院相关部门,对于有毒有害的空试剂瓶,应对试剂瓶清洗干净后并将标签除去,才可作为普通垃圾处理。(4)对于实验动物尸体不能随便丢弃,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统一交给学校专门机构进行处置。

5.实验室技术培训和数据保存。生物学实验室作为一个专业技术集成化比较高的研究机构,特定的实验室中总有不少多年来形成的专门技术。为了使进入到实验室中的新成员能够快速了解、掌握相关仪器和技术的使用方法,必须对其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除涵盖相关仪器、技术的操作方法以外,还应该使新成员了解实验室中相关的规章制度,方便大家遵照执行,同时有利于新成员更快融入研究团队,提升整个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具体培训工作可以由实验室中专业技术人员或者高年级的研究生担任,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新成员对整个实验室的了解。培训结束后,应当进修针对性的考核并颁发相关实验室准入资格证,督促新成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整个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实验室的不断运行,积累的科研材料、数据和成果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是科研工作不断顺利向前推进的重要保障,是整个实验室别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环。我国的很多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由于早期的研究基础较弱,研究方向不固定,很多时候研究资料往往随着学术论文的发表和研究生的毕业就丢失了,形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对实验室中积累的科研资料要建立一个有效妥善的保存方式,使所有资料数据都做到有据可查,保管妥当。特别是对实验记录,应该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系统,每个实验室尽量统一实验记录本,研究生在特定时间段对实验记录要复印并上交导师,毕业后要对实验记录本原件全部上交,由实验室专门保存。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也有一些实验室采用了电子实验记录系统,对这些新的电子记录数据应当做到定期数据备份,建立多个拷贝,避免由于硬件原因丢失数据。

6.建立实验室文化。科研实验室成员一般由在某一时期内具有特定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组成,作为一群高级人才组成的研究团队,实验室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验室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沿着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脉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10]。实验室文化建设是属一种综合性的激励,它更强调人的精神力量作为行动、行为的动力源泉[11]。良好的实验室文化对实验室成员以及实验室的整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12]。科研实验室的日常活动一般有小组学生学术报告、专家学术讲座和实验室游玩聚会活动。小组学生学术报告一般由学生汇报文献阅读和研究最新进展,这应该是实验室一项常规活动,实验室成员不仅可以通过汇报的方式增进学术交流,而且对于锻炼学生的学术演讲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专家学术讲座可以让大家对最新的学术动态有一个了解,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于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在紧张的实验之余,组织一些游玩活动对于放松大家的身心,增强实验室的凝聚力也很有必要。实验室作为一个大集体,不同的成员对于管理制度的执行肯定会存在差异,甚至会有因为违反相关制度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发生;同时不同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也良莠不齐,因而制订合理可行的奖惩制度对于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奖励和惩罚制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制度制定中要广泛征求各实验室成员的意见,确保参与权,注重可行性,一旦形成最终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对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科研实验室也相应逐年增多[13]。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重要的科学发展领域,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在推动其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是推动生物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验室管理中,要注意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的特点,以维护生物安全为底线,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将科学化的管理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同时,要注重培育实验室文化,充分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特长和学术研究潜能,为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生物学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陈惜燕 兰晓继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唐淑坤.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功能转变与设备更新[J].中国医学装备,2006,3(1):46-48.

[2]周黎,谷大丰,李五一.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75-178.

[3]潘勋,张淑平,赵庆双.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4):115-118.

[4]杨怡姝,沈思嗣,王小利,等.大学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88-190.

[5]朱道立.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6):125-126.

[6]温钢,刘海燕.普通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报,2015,32(3):48-51.

[7]冯端.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从卡文迪什实验室看实验室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5.

[8]朱杰,张艺馨,蒋尔鹏,等.基础医学科研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初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24-26.

[9]苏益,蔺万煌,胡超,等.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155-158.

[10]柯红岩,钱大益,刘云,等.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28-330.

[11]茹少峰,宫胜,李文斌.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5-6.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3-02

我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将我校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的目标定位已由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研究型高校逐步转变。高校的科研成果是实现这一成功转变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是否能顺利产出科研成果,并对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我校成功申请到中央、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实验室建设工作,从2010年至今,学校累计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110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00万元,对提高我校办学水平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我校实验室还处于教学型高校的管理体制下,一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机制已不能适应我校发展需要。

一、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实验室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1]。我院对实验中心和实验员考核仅体现了工作量方面,而对是否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实验室资源共享、综合效益方面缺乏相应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实验员片面追求工作量,难以调动实验人员的相关工作积极性。

2.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够。目前我院部分专业实验技术队伍还相对缺乏,实验人员对从事本工作的认同感相对较低,思想稳定性不高,这与学校的考核制度有一定关系。实验系列与教学辅助系列、行政人员的年终考核待遇上存在不协调,工作待遇、晋升机制、对实验人员的关怀和重视程度,影响了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从事相关工作的热情。

3.学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我校属于教学科研型高校,实验室建设主要以教学为主,无单独科研实验室。教师的科研只能依赖于教学实验室。在学科团队建设方面,相对松散,教师和实验管理员不能以学科团队方式进行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进步。

4.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造成仪器设备不能有效利用。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仪器由于缺乏维护管理,加之部分仪器质量本身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维修,然而学校对设备维修基金不足,同时维修不够及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有效利用。

二、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针对我院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我院着手进行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改革内容主要围绕着运行体制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两方面的内容。运行体制建设主要围绕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考核机制主要围绕实验室改革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进行建设。通过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推动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良性循环。

1.实验室管理运行体制建设。借鉴“211”,“985”高校和我们同类型高校中好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进行实验室运行管理和运行体制改革探索,目前,实验室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1)以学科教研室管理型。以学科教研室为主导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考核权下放到学科教研室或学科负责人。实验中心对学科教研室负责人管理的实验室进行考核,学科教研组考核相关实验员[2]。(2)实验中心管理型。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对实验中心进行考核[3]。(3)复合型。这类模式既保持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又增加了在考核体制中,是否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实验室资源共享、综合效益等方面的量化考核内容。

2.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实验室规章制度是从事实验室科学管理的行为准则,它能保证实验室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实验室管理,理顺各种关系。在新的运行管理机制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人、实验员、指导老师职责,做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安全与卫生、仪器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教学,实现资源充分开放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培养,充分发挥实验室综合效益。

3.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制定对有专业技术专长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提供进修培养机会、制定对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加强实验室队伍考核及进出机制,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聘任,竞争上岗,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和实验室管理人员。

4.集中经费投入,建设重点实验室、示范中心。学院集中资金投向那些学科发展必不可少、利用率高的仪器设备上,重点建设利用本科教学和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实验室。统一调配各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建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加大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力度。实验室是教师科研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学院对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大了开放力度,努力为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实验室考核体系中增加关于实验室开放和资源共享以及对教学科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的量化指标,促进实验室的开发和资源共享。

三、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尝试

1.分类试点,搞好探索,逐步推进。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这里面既有涉及学校层面的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方面,又有涉及学院层面、教师、实验队伍及管理人员方面关系及利益。要做到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最终达到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的目标,需根据实验室特点进行分类试点,进行探索,逐步推进。通过探索,我院实验室管理与运行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2.做好实验室考核机制探索,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搞好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最终还是理顺各方面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搞好实验室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实验室考核机制是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验室考核机制需要将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结合学院学科发展情况和实验室管理与运行的客观规律进行。

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不仅是深化中国高校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实验室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应通过对现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实现实验室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达到实验设备利用效果最大化,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谢红梅,蓝孝帅.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161-163.

[2]李强,衡容,崔超.基于开放导向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228-231.

[3]吴晓东,左健民,朱晓春,等.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44.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5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专业实验室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实验室人员与教研室相对独立,缺乏参与教学和科研的机会。另外,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福利待遇方面较专职教师还有一定的差距,多数只是做好眼前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

(2)设备使用率低下。高校实验室应该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专业实验室主要用来满足教学的需求,然而学生实验教学的课时有限,因此每年实验室设备的实际有效开机时间短,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资源闲置,造成巨大浪费。

(3)实验室设备陈旧,资金严重不足。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学校实验室普遍存在存规模偏小,条件差,层次低,实验内容陈旧等问题。但是随着大幅度扩招,学生人均实验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明显增长,有些甚至出现下滑趋势。此外,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实验室建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另外,针对基础教育实验而言,缺乏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经费来源单一。

(4)专业实验室对科研的支撑力有限。高校实验室应是学校科研的基础。高校教师的科研普遍创新性较强,大都是国际国内前沿课题,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作为支撑。然而由于实际功能定位的问题,高校专业实验室普遍设备陈旧,层次低,管理机制落后,对于高校科研的支撑力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专业方向(先进陶瓷材料方向)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办学体系进行了试点改革,即实行课题组、实验室和教研室(材料科学系)三位一体化管理。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不足,充分发挥课题组、实验室和教研室三者的优势和特长,尤其是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

1、促进材料的基础理论、新型陶瓷材料、材料新技术及材料设计的研究,贯彻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开创性研究与开发性研究相结合的方针。

2、通过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创建教学和科研平台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能创造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建立起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平台。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1)调整机构设置。打破传统实验室、教研室和课题组各自分离的壁垒,专业建设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管理,即课题组组长、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三位一体负责制。由推选出的学识水平高且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总负责人,主要从整体上进行运筹规划和控制,其职责既包括课题组规划、组织,也包括教研室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实验室的主任。其下设置副主任若干名和一般成员,由原教研室和实验室成员组成,且吸收实验室成员进入课题组。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和采购及考虑教学的需求,也兼顾科研的需求。这种方式既能克服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的不足,提高原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也能便于原教研室和课题组成员方便地利用设备开展科研,提升实验室设备的实际利用率,较少资源浪费,提高对科研的支撑力。

(2)明确实验室任务,建立新型实验室管理体系。实验室除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心工作外,经实验室主任协调后,对课题组学术研究型、本科生第二课堂实验型及对社会开放服务型等实行开放性管理。即实验室开放项目分为教学计划内项目和自选项目,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两大类。为此,在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中,除了规范实行仪器、药品和人员等管理制度外,还实行了实验室主任——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四级责任制。实验室主任负责指定实验室负责人(专业教师),并由相应专业教师指导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包括相关设备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本科生在经过导师的严格培训下方可进入实验室,并遵循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围绕相关课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质量,同时方便了实验室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提高了实验室的人员和设备的管理效率。

(3)建立经费和成果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引入奖惩机制,提高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成果数量和质量。

实践表明,课题组、实验室和教研室三位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实行一段时间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优化了资源配置,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吸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实验室运行和管理中,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促进了他们对实验原理、方法、内容和结果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新制度激励了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方便了课题组的课题开展,整个实验室面貌焕然一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积极进步。

参考文献:

[1]丁轲,李广录,赵芙蓉,等.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0(5):25— 28.

[2]邵德福.地方高等院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实验室科学,2010(5):49—51.

[3]李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6—21.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引言

实验室是科研人员的培养基地,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必备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逐渐被高校所重视,因此加大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具有现实意义。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加强事故防范意识,营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

1、仪器涉及内容较为复杂

我国高校实验室的专业面涉及较为广泛,加上高校理工类的科研项目、高校实验室的转型和发展、以及科研人员的培养等教育需求。大多数高校都陆续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及实验,实验室是高校实验研究以及科研的重要阵地,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对于高校实验室安全极其重要。高校实验室仪器较多,种类复杂,实验室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都需要进行安全检查和管理。实验室的安全检查需要全面,才能真正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

2、仪器种类繁多危险性大

高校实验室所进行的实验种类非常多,相对来说危险系数也就越高。加上许多的外在因素影响,高校实验室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实验室安全隐患中包括机械设备、危险化学用品、电气压力以及军用科研材料等较多类型,且个别设备安全隐患极大,不容许有一点操作失误或疏忽。例如机械设备隐患,焊工、机械加工等实验,存在刺伤、高温、飞物等安全隐患。

3、教学与科研存安全隐患

由于许多外国高校长期以来重视科研实验,科研仿佛成为高校的主要职能,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开始了教学科研的路程。此时,实验室安全管理成为了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实验时,多数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但仍有许多学生,不顾危险擅自操作实验仪器。教师对此有很大的责任,教师在实验前,就理应为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集中注意力,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验,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因为实验事故的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较为疏忽,往往是高校的领导层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到其下级的系或院中往往重视度不够,而到了实验的操作人员,往往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实验安全没有强烈的意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导致学生认为实验是安全的,不会存在隐患。在实验过程中一心专注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隐患。高校实验室的大多数实验人员为学生、青少年,对于安全隐患认知较为浅薄,始终对事故抱侥幸心理,在事故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甚至对身体及心灵造成伤害。安全问题是实验过程中相对于实验结果和实验目的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安全管理不容小觑。

2、实验室安全机制不完善

许多国外的发达国家在实验室安全问题上的细则较为科学规范,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较为健全。我国的整体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相对而言有待完善,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实验室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的二级院校中许多教师和领导对于安全管理构架体系不清晰,导致了在完善制度时无从下手。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落实管理到个人,明确管理人员负责的区域,注重管理人员安全培训。管理者应严格要求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首先进行登记,其次检查携带物品是否存在危险隐患,最后佩戴好实验室专用手套、服装等进入实验室操作。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忽略了这些小事所带来的无穷后患,安全机制必须进一步完善。

3、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匮乏

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严格规范的执行这些安全管理制度,则成为了主要应注重的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在执行方面并未严格遵守,很多高校仅仅是挂在墙上展示,并未真正的贯彻落实。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碍于情面,导致事故责任划分不明确,对于实验事故的处罚力度也没有实施,导致了制度成为了形式化的摆设,对于事故的处理方式,也多是进行批评教育结束。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实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实验室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管理人员缺乏执行力度,对于规章制度的模式,对于安全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安全隐患的几率。

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施策略

1、严格实施准入机制

大部分的高校实验室都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在实验人员首次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及严格考核,但在培训过程中,往往为实验者灌输的都是安全教育意识,缺少专业系统的实践培训。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应针对培训以及考核制度,只有通过培训及考核的实验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根据实验室不同的物品的危险系数,进而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标准,其中应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化学及物理物品的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后的处理方式以及发生安全事故时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同时,高校在实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设立安全教育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方法相结合,详细的为学生讲述实验安全常识以及应对安全问题时的具体措施,加强学生自身事故防范意识以及安全观念。

2、建立专业管理队伍

高校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人员为资产管理部门、设备部门、实验室以及保卫科等,管理的部门人员多数为高校二级行政管理人员。相对而言,这些人员对于化学药品、辐射、物理知识以及机械设备方面缺乏认识,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无误的发现设备的问题,为学校实验室加大了安全隐患。若想高校实验室规范科学严谨的运行,离不开专业的管理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对实验室器材设备以及药品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保证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安全隐患,学校需要对管理队伍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管理人员在安全方面具有极高的防范意识。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不仅能够维护实验室的安全,还能在高校师生进行实验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告知,做到实验室安全防患于未然。

3、完善安全检查制度

无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人员有多专业,安全管理制度有多完善,如若没有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这些起到的作用将微乎其微,不足以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实践,最终安全管理制度将会流于形式。安全检查制度需要具备三方面素养,一是严谨、二是具有权威性、三是跟随问题导向。高校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高校实验室进行安全排查,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完备、化学药品是否保存完整等多项内容。安全检查制度必须落实到个人,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上报整改,若因检查不到位而发生隐患,则免除该检查人员一年评职称、评奖资格,并对造成的问题负全部责任。安全检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所以对检察人员应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并进行严格筛选,通过检查监督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维护实验室以及校园安全。

4、规范管理高危实验用品

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最大隐患之一,便来自于实验室的高危实验用品。所以,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在规范严格的管理下,使高危用品能够发挥积极地实验效果,同时避免实验室事故的发生。高危实验用品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章程,对其与其他实验用品进行分别管理,挑选专人负责检查和管理。对高危物品进行单独存放,进行双门双锁以及双人保管和领用的制度,此外,应彻底排查高危用品数量和领用记录,保证高危物品只能在实验室进行专门存放。高危物品在进入实验时,应有严格的领取、实验以及用后销毁制度,做到高危用品的严格规范科学的使用,使用、归还或销毁都应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统一操作,不允许师生在实验后私自处理,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排除最大的安全隐患。

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室是科研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体现高校整体水平的标志。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也是一项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工作。伴随高校实验事故频发,高校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与管理,制止一切不安全不规范的行为在实验中发生。实验室安全关系着学校科研成果,为高校科研能够顺利开展,师生实验安全得到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应被学校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徐红岩,曾令宇,陆召军.地方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2).

[2]谭棉,冯夫健.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5).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246-02

一、实验室在民办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民办高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的提升,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总结,这就是理论到实践,实践总结到理论的普遍自然过程规律。实验室是实现上述职能的必要条件,因此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验证,生产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1]。可以说,没有实验室就没有自然科学理论产生,实验室的工作水平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3]。

1.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作为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结合起来,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为社会作贡献。结合现代大学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集中授课为主要特征的授课模式,使学生不可能在学习期间,直接参加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因此,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做到的,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1]。因此,实验室在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研究的重要基地。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高等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平台,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拥有一批领先水平的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3]。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科学校来说,离开相应水平的实验室,就不可能有相应水平的学科。纵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先进实验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它们成为开拓科学新领域,发展前沿学科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所必需的重要条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科研中心的重要标志[1]。

二、实验室建设

1.实验室投资规划。严格根据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理论教学的需要,制定长中期投资计划。短期,侧重理论教学;中期,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长期,则侧重学科的发展。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侧重重点学科的需要。根据各阶段的特点需要,添置相应的设备仪器仪表,把实验室资金集中投放在重点学科,以点带面,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规划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国内外情况,列出不同时段学科要达到的目标,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以及各个计划阶段投入的资金,引进的人才质量、考核的依据等。

2.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实验人员是院校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靠力量,教学队伍的结构、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科研创新的水平和效果。实验人员由实验教学的教员队伍、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三部分组成。为此,必须从教学实施、创新科研、管理运行和技术保障四个层面着手,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高、适应民办高校实验教学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按照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在年龄结构、专业知识结构、职能素质结构上,实行梯次配备、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增加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人员比例,以形成群体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等形式,组织各种实验教学集训[4]。有针对性地加强实验教学人员的在职培训业务学习,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提高其从事本专业实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根据学科的发展,制定实验室人力资源规划,树立目标,形成实验室人力资源的优势,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需要[5]。

3.实验内容的整合。一般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试验,在这三类实验内容上,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科建设的需要,对试验内容进行整合。特别是基础教学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模块运作。创新性实验,内容要具有前沿性,探索性或应用性。把实验室按照学科建设进行分类:专业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科研探索实验室,强化整合专业实验内容,重视综合实验内容,鼓励科研探索。实验内容也必须改革,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提倡把教师的科研成果,经过条理化,编写成部分可操作的实验,以更新实验内容,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增加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实质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实验教学,学生做验证性实验得到的都是对书本知识的感官理解,然而学生做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能够得到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6~7]。

三、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1.实验仪器物品的规范化管理。(1)建立健全仪器借入借出登记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分明。同时按仪器设备的档次价格,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相关的账、卡、册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登记簿。通过仪器借入借出登记制度,确保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1]。(2)建立精密仪器专人保管制度。精密仪器是实验室的宝贵财富,价格高,容易损害,维修费用也高,对教学、科研工作十分重要,需要有专人维护才能保障其正常使用,对其养护保存一定按精密仪器的要求,科学规划,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其必须建立由专人管理的岗位责任制,运行与维修过程必须按时准确地登记。不准擅自操作、调试、拆卸,建立相应的拆卸审批制度和罚款制度[8]。(3)建立危险试验品专人保管制度。因为危险用品,具有爆炸、有毒、易燃等性质,容易造成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因此,保存使用必须依据一定程序。危险试验品使用保存需要专门的知识,不正当的使用就会带来生命危险,不恰当的保存处理,同样可能造成环境污染,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危险试验品必须由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专人保管[9]。

2.实验室安全思想教育制。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在自己岗位上爱护仪器,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技术知识,充分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及需要做好的物质准备,经常关注仪器的工作状态,把一些可能出现的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在实验室内悬挂学生条例并严格执行。除对学生加强爱护仪器设备的正面教育外,还实行对小仪器,小工具借还手续及损坏仪器酌情赔偿制度。这一工作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仪器设备的工作寿命和无故障工作时间[1,9,10]。

3.实验教学的规范化管理。(1)做好实验教学科研规划。实验项目是每个实验室在一定时段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专业课实验内容,或是各个专业的综合实验,或是本学科的科研创新,是一个时期内全校实验室可以开和拟开项目的总和。包括项目名称、目的、所需仪器、耗材、实验要求、仪器现状,学生使用情况。有了上述内容,就明确了各实验室的任务,各实验室需要什么仪器,仪器现状及其在实验中的作用[3]。(2)采取实验室管理系统,做好实验教学进度计划的管理。各个专业需要开出的专业实验项目、课程综合项目,各个学科学要开出的综合实验项目或科研性项目,及时输入管理系统,给予合理的安排计划,便于实验室的控制。这样既可给学生、老师自主性,又可以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教学科研进度的顺利进行[7]。(3)做好实验科研考核。学生通过各种教学实验而获得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掌握仪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实验的操作和测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又要能独立操作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而后者更为重要。

4.实验室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的分析。实验室档案内容广、专业性强,所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会很高。实验室档案要求准确、完整、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所以,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11]。

四、小结

实验室是民办高校专业课程理论实证的场所,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理解有着重要意义,是教务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又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第一场所,是书本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训练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要环节,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同样,实验室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实验室的科学创新,学科就不可能发展壮大,学科就会失去优势,就会危及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甚至危机学校的生存。由于各个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侧重点不同,专业有不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验室建设管理会有所不同,具体学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管理,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探索研究,论文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探讨,对各个实验室建设管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名扬,王麒麟.实验室系统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3):120-121.

[2]朱威同,杨厚俊,范延滨.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差别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9):107-109.

[3]庞原鹏,崔占臣,杨柏.探索培养机制培育创新人才[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5,(1):55-57.

[4]沈剑敏,陈强,张东凯.适应形势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J].实验室科学,2009,(1):151-153.

[5]张景华,郭蕾.基础实验室的建设与完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2):l7.

[6]蒋洁,李琦,李冬娜.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海南医学报,2006,(3):277-278.

[7]陈春淼.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路[J].实验室科学,2006,(1):77-78.

[8]蔡布阳.试论实验室安全规范化管理[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1995,(2):80-81.

[9]张显竹.化学实验室管理初探[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35-35.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完善 实验室管理 安全

高校实验室是现代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地,是中国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也是展示高校教育水平的窗口。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会越来越重要并且越来越频繁,所以加强实验室管理以确保实验室能够安全的进行科研活动和时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现代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谈谈如何管理实验室的安全。

一、目前实验室管理现状

1.资金不足,实验设备单一。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实验室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都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一支笔、一本讲义和一本教材就可以完成教学计划。因此普遍高校都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资金不多,也正是因为资金方面的原因,一般高校的实验室都存在规模偏小、设备单一、条件差等不足。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验室能学到的操作技能、实验技巧就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这就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2.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体制不健全。随着高校教育水平的发展,原有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合高校实验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了。有些行业已经不再满足于目前高校输送的员工技能的要求,而是要求高校能够提供一些技能好、操作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同时企业的需要层次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实验室一定要适应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高校也要培养出各行业需要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要科学的管理好并且运用好这些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所,充分的发挥实验室在高校的作用,从整体上形成独立的完善的高校校内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

3.实验室师资队伍培养速度慢。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师的文化素质水平严重影响到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高校实验室是作为一般性实验室,所以对于仪器的管理及实验的程序应当遵循实验室ISO标准。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师资队伍专业人员缺少、学历层次低、工作热情不高的状态。所以如果只对实验室的硬件进行控制升级,就往往会出现购买了先进的仪器,但是却无人能操作的情况。既然无人能操作仪器那就更谈不上有人能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了。可见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已经不容等待了。

二、完善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1.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完善实验室设备。实验室资金投入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一了一个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经费和设备经费的投入,鼓励多渠道、多方式的筹集资金,并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占学校其他建设总投资比例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并持续增长。逐渐的扩大学校实验室规模,完善实验室教学设备,创造舒适的实验环境。

2.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的实验室科学管理体制是完善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一个高校实验室必须要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和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科学的实验室管理:①建立健全的实验教学文件,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指导教材是进行实验室教学的重要依据。②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建立完整的实验教学档案,再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最后要对每个实验所需的材料进行定量化配备。③ 定期对实验教学质量的进行评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并将评比结果予以公开,对教学效果突出者予以奖励。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①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设定一些具体的实施检查项目,比如:实验登记表、实验项目本、实验仪器、实验班级等,有利于及时的反应实验室工作情况。②建立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制定仪器设备维护及保养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仪器的损坏或者老化,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③建立考核制度,科学地合理地按照试验大纲的要求制定试验教学要求,定时的对试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

3.加速培养实验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计划。对于高校的实验教学的质量而言,实验教师队伍的文化知识水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观能动者,劳动在实验教学的第一线。可以说,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实验室科研水平的发展。一个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应当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的科学理论水平,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学历的培养方式之外,还需要注意自己教学经验的培养。所以学校应多鼓励和提供实验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学历深造,使教师不断的在各方面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国内其他高校甚至国外去吸取实验教学经验。高校要赋予实验教师队伍相当独立的地位,以确保实验教师队伍能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三、结语

完善实验室管理不是一时之事,它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工程,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它需要实验教师及各管理人员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高校实验室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的成果。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能够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探索的平台,为实验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因此加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学校要不断地集思广益,探索并实践出一条适合实验室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新星,蒋昊,申丽,武海艳,曹中一. 资源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01)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基层学术组织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组织设计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普通工科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是按学科、专业设置的基层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服务性的学术组织,基层学术组织中的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直接面对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进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等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管理、发展功能,对于普通院校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目前状况下,一方面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院(系)管理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普通院校开始实行学院制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学校(学院)-系”两级管理形式,转变为三级管理形式,主要的类型有:“学校(学院)-学院(院系)-专业系(教研室)”型式。不可否认的是,若我们仅追求形式,充实内涵不够,则可将这种形式看作是传统结构的“升级版”,其中的大部分学院仅是院系的翻版,而专业系仅是“大教研室”,虽然组织名称发生了变化,但组织文化、组织功能和运行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正因为如此,研究如何搞好基层学术组织的各项建设工作显得更加迫切。根据我校2008年修定的基层学术组织工作条例(例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研室(专业系)工作条例》等),分析我校2009、2010两个年度各院(系)、专业系(教研室)、实验室等基层学术组织工作状态、教学科研管理状况,认识到我校各基层学术组织的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地位逐步提高、工作活力不断增强。但目前仍存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从学校、院(系)来看.其问题表现为:

1.对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功能、目标、结构研究重视不够,对营造学术氛围,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存在的困难重视程度和支持不够。

2.学校虽然制定了“教研室(专业系)工作条例”,校、院(系)将工作职责下交给基层后,权、利未能下放。

3.目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实施对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评价和表彰。

(二)从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本身的工作状态来看,其问题表现为:

1.部分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工作任务重,人员梯队跟不上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2.大多数教研室、实验室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大,但学术团队不多,产学研项目不多,研究所未能起到作用。

3.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工作虽已激活但活力不足。

4.基层学术组织运行中,组织负责人、组织内部人员将面对学研产任务并存,时间精力分配产生矛盾。

目前我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在一般工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具有共性。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功能,提升基层学术组织活动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一)研究目标

我校2008年修定的基层学术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教研室(专业系)与研究所、学科专业建设小组、课程建设小组的工作职责与任务;提出要完善教研室(专业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研室(专业系)的评估、监督及激励制度。在2009、2010两个年度,学校已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善了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的软、硬件工作条件,并要求各系院努力解决教研室(专业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针对我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我们首先研究如何通过持续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功能,提升它们的活动效率,然后进一步探索、设计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探索通过组织建设使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任务结合为一体的实施措施。

(二)研究内容

1.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功能、目标、结构研究。

2.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研究。

3.提升基层学术组织活力的激励机制研究。

4.基层学术组织工作状态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方法研究。

5.基层学术组织中的团队建设研究。

(三)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不断提高基层学术组织地位、作用:

一是处理好学校、系(院)与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是处理好基层学术组织中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专业性与事务性的关系。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与教研活动,在管理中必须突出为教学服务、为研究服务职能,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组织功能、指导功能、研究功能、教师培养功能、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功能。

三是处理好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恰当处理好教学和科研这一关系,是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经常要面对的。从另一方面讲,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对科研的管理职能和责任不明确,由于科研项目的完成是以课题组的形式,项目的审批由学校的科技部门负责,因此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对的管理主要是传达、组织项目的申报。目前,科研课题组与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关系并不密切,在科研工作中的若即若离状态如何解决是需要理顺的。

四是处理好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与研究所、学术团队、课题组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的主要特色

主要是基层学术组织初步设计及不断完善: 1.设计强化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规范运行与管理的机制。2.试图建立学校与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直接对话的机制和会议制度,解决具体问题。3.制定相应激励制度和交流措施。增强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活力。4.分析、设计基层学术组织教学、学术带头人培养和选拔措施。5.分析、设计加强基层学术组织科学管理和评估的方法。

三、预期研究成果

(一)设计可行的基层学术组织机构框架和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研究的重点在专业系、教研室)。

(二)研究实践中不断增强基层学术组织(主要是专业系、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学术整体水平。

(三)研究实践中不断提升基层学术组织(重点在专业系、教研室)内部成员的素质与能力。

(四)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特色,在本校以及同类院校推广。

按照上述研究计划,目前研究进展情况顺利,已取得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总之,我们将通过对基层学术组织的设计及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调动他们进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学校实现产学研互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方明、谷成久.现代大学制度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对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篇10

Chen Xiaoli

(安康学院,安康 725000)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实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必须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章制度、文档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着手,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Abstract: The aspects about implementing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were considered from building up experimental teams, regulation and system, management of the assets and documents, the laboratory safety. The purpose w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teaching and the general ability of student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关键词: 实验室 管理 规范化

Key words: laboratory;management;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03-02

0引言

高校实验室既是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也是教师开展科研、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场所,还是衡量高等院校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所以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是必须之举。本文分析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应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章制度、文档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着手。

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技术人员是实验室队伍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执行实验室管理的主要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和业务水平决定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效。实验教学任务会在高素质实验室工作者的指挥下顺利完成,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因此要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做好,配备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到实验教学的准备、改进、创新,都要通过他们辛勤劳动来实施;除此,他们还要发挥好助手作用,帮助主讲教师上好实验课。同时,随着升本、专业转型和实验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实验理论和实验技术的知识更新,接受再教育,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自我完善,以适应现代实验室管理的需要。

很多高校认为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把实验教学人员当作教辅人员,严重挫伤了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改变观念,要大力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实验室师资队伍。首先院校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进修计划,分批次、分层次地进行;要加大与其他院校的学术交流,学习他人的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要做好业务培训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提高仪器设备和使用维修能力,保证实验环境和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其次要鼓励实验人员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在与他人进行合作中总结经验和积累科研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2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建全

实验室规章制度就是实验室系统中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在实验室现代化建设、科学管理、以及完成实验室基本任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指挥和协调实验系统中人们从事实验活动各个环节的准则和规范,是维护实验室管理秩序,确保实现实验室管理功能、管理对象及其基本要求的、不可缺少的强制手段,同时又是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激励性手段。它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了保证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按照教学评估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违章必究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使实验室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增强各类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做好实验室建设项目、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仪器设备管理(包括采购、效益评估、报废等)、实验教学等各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3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建立与完善

实验室档案是实验室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主要效用是它的参考价值,它对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考查、经验总结及以后的科研研究工作有着广泛的参考作用。实验人员应该平时及时收集并记载各种存档材料,建立完整的文档,促进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教学登记制度、实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损坏、维护维修、丢失赔偿、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仪器设备借用、贵重仪器使用登记等)、卫生制度、安全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工作档案的管理制度。②实验教学档案,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大纲、加血计划任务书、课表),教材,分组表,点名表,实验登记表,教学工作日志,实验报告,成绩表。③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包括仪器明细账,仪器损坏维护维修登记表,仪器报损表,仪器借(领)用登记表,大型仪器使用情况登记表,有毒药品的使用情况登记表。④其他,实验室工作日志,实验室教研、科研、社会服务记载等

4仪器设备管理

4.1 设备的管理要实行全程管理,就是对每个实验室建设时的仪器购置、仪器的使用、维护、报损等的全过程管理仪器设备购置必须要有前期的论证工作。首先,由使用单位召集相关学科老师,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和学院现有条件提出论证报告,提供仪器设备规格型号和技术参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是否合理等方面论证依据,报经设备管理部门审查。大型仪器设备、批量仪器设备及药品的采购要采用招标方式。购置的仪器设备,经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向商家付款95%,仪器试用一年后质量有保证付余下的5%的保质金。

仪器购置回来后应该在设备管理处建账,使用单位入账,建立仪器设备表,主要包括:设备的学员代码、仪器设备编号、分类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国别、单价、购置日期、现状、使用单位、使用方向。

仪器下放到各个实验室运行使用,应该实行使用单位负责制,责任层层落实到部门到个人。实验人员在仪器使用前,必须对其检查、调试,学生使用时,仔细给其讲解使用方法。对于一些操作比较复杂的仪器,应多次示范,使用时随时纠正学生错误操作。对每台仪器都要有使用记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使用一次都要认真填写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所做的实验名称、使用的时间、使用过程中的情况、使用人签名、指导老师签名,并且检查验收。这样对每台仪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记载,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2 实验室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尽力提高利用率首先进行实验室资源整合,打破“小而全”的实验室格局。建立实验中心,从而避免重复购置仪器设备。一些通用设备如万用表、示波器在电信类实验中都要使用,就可以把一些专业课实验室整合到一起,既可以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又提高了房间的率用率。

4.3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有效措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验室开放可以采取的方式:科研课题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设置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选择相关的实验项目;设置设计性、创新性以及扩展开放类实验项目,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根据目标和要求,自主组织竞赛队伍完成实验项目。

实验室仪器设备除了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和科研课题任务之外,还可以开放共享实行有偿服务,直接为社会服务。科学定价、统一收费、合理分配,鼓励大型仪器设备主动对外开放,既可以增加收入,弥补实验经费不足,又扩展了科研方向,使教师的科研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仪器设备的社会价值。

4.4 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还需加强设备维修工作管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维修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够保持仪器的完好率。做到随时坏随时修,这样不仅可节省开支,节约时间,更可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健全工作日记和维修日记,每次维修要记录故障情况及检修过程,以便更好地掌握仪器的性能和每台设备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建立维修资料档案,为仪器维修建立参考资料库。

4.5 仪器都有使用年限,超期服役的仪器就会经常出现故障,测量结果不准确,应及时报废或报损在这些仪器设备中,有些是完全没有使用价值了,而有一部分经过适当修理,还可以在一些低要求的场合使用。因此,可将这些仪器设备以及那些由于实验改革、更新而搁置的仪器设备,一方面组织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修旧利废,挖潜改造,改进仪器性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让相关专业学院的学生去拆卸、组装,让学生了解仪器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就是本着“物尽其用,合理调剂”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调剂给相应的大专院校、高职学校和农村中学,以使其得到有效地利用。

5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每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容忽视的问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包括对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实验室安全和环境安全的管理。对进人实验室的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明确安全操作程序。实验室应配备适当的、充足的灭火器材和急救药箱及喷淋设施,并应定期检查其有效性。实验室使用完毕,及时关水、关电、关窗、关门。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回收和处理,以保护环境。

6结束语

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科研的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就必须不断地总结,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杜玉杰.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9):168-170.

[2]杨春文.高等师范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4150-14151.

[3]徐舶.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97.

[4]祝社民.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2-24.

[5]方伟红.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0,(2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