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新意识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1-24 17:59:42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 缺失原因 培养措施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创新意识首先是一种动机,是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和探索究竟的冲动,并能够在这种动机的引导下发挥潜在的能力解决问题或者创新方法。所以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离不开的意识行为,因为只有对未知的探究和解密才让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才让文明得到了进步。所以创新意识归根结底是人类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广义地看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发明创造的意识。发现的意识是让人类能察觉问题和新的事物,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发明意识是人类创造新的事物、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动,这是对发现意识延续,形成完整创新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从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还可以理解为:问题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方法创新、发明的创新、评价的创新等。无论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都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原因

1.发现问题的动力缺失

在传统教育方式的教导下,大多数的学生都以学会为首要前提,再加上考核制度的单一,就导致了学生过度的依赖课本、依赖教师、依赖课堂,而且满足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主动探究的兴趣日趋淡化。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愿望及能力的大学生即使掌握了网络技术也不能利用资源进行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这种创新意识的丧失是在发现问题阶段上出现了根本性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根本原因。

2.提出问题意识的匮乏

目前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出现学生打断教师授课并提出问题的情况,尤其是与课本相违背的问题更是没人提及也没人敢提,因为一旦提出问题就会出现两种状况,其一,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保证问题的准确性,一旦出现错误怕出丑的心理往往占据了上风;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准备不足,对提出的问题不进行当即的解答,将问题冷处理,这样就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提出问题后真正得到解决的少之又少,学生当然不愿意挑战课本和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也就失去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没有了出发点。

3.探究进取的意识丧失

创新意识往往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探究和进取意识,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具备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但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却普遍存在兴趣局限、好奇心不强、不思进取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长期的课业压力,导致了思想活跃性的下降,高考、就业的压力让他们无法顾及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更谈不上好奇和广泛的涉猎了,所以逐渐丧失了探究和进取意识。

4.害怕失败的思想突出

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成长中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一路走来听到的都是鼓励和赞扬。害怕失败是当代大学生的突出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对创新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害怕失败就不会尝试,没有尝试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成功,所以这种思想是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诱因之一。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1.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

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首先改变教育的思想方针,把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从学生的智慧潜能入手,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解疑,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并建立起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害怕失败的思想是阻碍创新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失败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解疑、敢于创新。同时这样的心理素质将伴随学生进入到社会中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还要着力提高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因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尤其是大学教师一定要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基础、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应首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引导学生一起来进行创新。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只有愿意创新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时候,要鼓励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要从教学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决,教师应多提问,鼓励学生多质疑,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其次,要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无论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要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优点并加以肯定。最后,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利用解决实验难题或者课题的机会,提倡分工合作,鼓励团队的创新和合作,以此让学生树立信心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以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3.在教改中调整知识结构力求全面而合理

创新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形成。创新的初级阶段就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试想,如果学生连知识基础都没,当然不会发现问题,谈不上解决问题,而创新更是虚无缥缈。所以创新需要学生具备更加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强调知识的全面和合理,全面主要就是指要将知识进行整合,并且用一个主线贯穿起来,以此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基础,做到学的全、学的广。另外,在合理性上,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专业性、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到创新中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所以在教学上应当注意精难搭配、文理综合,让学生不仅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更多层面,无疑增添了创新的信心和能力,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四、总结

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发现意识需要的是探究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则需要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开始,并使其全面合理地掌握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既有发现意识又具备创新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具备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潘立达.以创新教育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9,(3).

[2]王惠兰.创新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2009,(4).

[3]高丹.加强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J].航空工业,2009,(6).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2

关键词:triz;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必须要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计算机文化技术的重心在欧美,我们要想迅速掌握这种计算机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我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创新工具等。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单靠做几次创新技术讲座、做几次报告是不会起太大作用的,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创新教育形成一种良性氛围,为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去抓:

一 选择创新理论工具,培养创新型教师

triz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通过在250万份发明专利中抽取的200万份总结出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从而确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目前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工具,实际上也是解决矛盾的工具。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适用于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微软、三星、nec等大公司屡见奇功,并且这一创新理论在美国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黑龙江省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科技创新试点省,黑河市被定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率先在垒国举办了全国第一期triz理论研讨班,我院于2008年4月份还成立了部级triz理论研究所。并对全院教师进行triz创新理论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使用triz理论工具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选用以triz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探索。

二 理解创新内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一提到创新,学生们往往理解为新技术的发明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见字生畏,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中增加了“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加强学生对创新内含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triz理论体系中对创新内含的五个层次一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只是新产品的发明、新技术的革新,一些小的技术改造、产品的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的界面优化等都属于创新,同时我们列举出大量创新实例,引导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如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发明usb接口,人体工学键盘,维护工具箱,利用“联合”发明原理生产出cd宝、计算机反病毒软件系统等,利用“多功能”发明原理发明带红外线的遥控器(可做教鞭)、具有扫描、传真和复印功能的打印机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创新,另外,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创新,不只是生产出新的产品,既有原始创新,也有理论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改进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使用方法创新、引进消化中的再创新等。

对已开设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利用我国2007年申报专利中自主创新比例情况数据说明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dvd技术是日本技术专利,而我们中国是生产dvd的世界大国,但我们的企业去年出口到欧美1台dvd,成本是12美元,需支付日本技术转让费18美元,而我们出口1台dvd只卖到31美元,我们的利润只有1美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谁掌握创新技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主动。

然后我们列举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方面创新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只需要我们时时、事事留心,再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三、紧扣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氛围

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所有教师根据当前我国it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坐在一起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合理编排、论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合理,教材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目标。如在讲接口时,我们利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和矛盾矩阵表从串口讲到并口,再到usb接口,从键盘鼠标的ps/2接口讲到usb接口,从硬盘的ide、scsi到sata等等;又如在讲计算方法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从顺序高斯消元法算法讲到高斯主元素消去法算法,让学生在编程中比较两算法结构的优劣,在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时时渗透着创新意识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教师刻意进行的,师生都感觉到非常的自然。

教师授课方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大学课堂教学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大讲特讲的讲授方式还是主角,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系教学网站和答疑邮箱,将课程资源事先放到网上,这样在授课时“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应用。利用问题创设情景,然后利用triz理论分析,找出对应的通用工程参数,利用矛盾矩阵表查找出解决矛盾的发明原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三主教学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作为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等多种课外技术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学院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学生讲课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四 triz创新理论工具的教育使用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3

1.知识水平。知识水平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哲学和思维学科知识。教练员在具有训练经验的基础上,若能掌握一些有关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以此来指导训练实践,就可以逐步使训练从无序到有序,从盲目的自觉,从经验到科学化生产一个飞跃,这无疑为创新意识提供前提条件。这些基础知识包括体育教学法、体育社会学、管理学、运动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等。哲学和思维等科学知识又是直接为创新意识提供科学思维方法,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更科学的认识训练中的问题,拓宽思路,对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知识主要有哲学、自然辩证法和逻辑学等。概括地说,训练基础理论知识是从训练实践的角度给我们提供指导,而哲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从思维方式的角度为我们提供帮助,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基础。

2.训练经历。训练经历是积累实践经验过程,为创新意识提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的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训练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各项目的特点和发展动态,通过全面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我们训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次来确立解决问题的动机,有了这个确定动机,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因此说训练经历是全面了解认识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用开阔的视野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训练,并在训练中多观察多思考。

3.训练能力。训练能力指的是教练员进行专项训练进行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顺利实践意识的保证。虽然有良好的创新动机,但是训练能力差,即使创新构思再好也无法使其变为现实。因此我们教练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训练能力,才能保证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创新意识形成阶段

创新意识是教练员具备上述3个条件基础之上,结合训练实践,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在专项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大脑对创新活动的主观反映,是在运动训练与竞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比赛对创新的需求和价值决定的。因此创新意识的形成分为如下3个阶段:

1.发现问题阶段。在专项训练和竞赛过程中,教练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大量的观察,发现问题。

2.创新动机阶段。根据比赛中对创新的需求和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或效益,针对所发现问题进行思维活动,形成创新动机阶段。

3.形成创新意识。由于创新动机的驱动,在专项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在创造性解决所发现问题时,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三、对运动员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个运动员要达到更高、更快、更强,除了需要具备竞技能力要求的各种条件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它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样需要通过训练来逐步培养提高。因此,注意和加强运动员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运动员的创造潜力,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快地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水平,而且可以为运动员达到更高水平提供能力储备。

1.营造创造性的环境。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潜力的重要因素。运动员是处在运动集体的环境中,在运动集体中教练员处于领导地位,教练员的行为、作风、管理方法、训练方法对于营造创造性环境和培养创新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创新意识需要适宜的环境,一个有作为的教练员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努力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

2.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在运动训练中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在教练员与运动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运动员的成败、全队竞技任务就是依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洽、相互协调来实现的。运动员对教练员布置的训练任务,讲解的技术环节等是一个理解、认识最终体现在自身躯体运动的过程。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掌握动作的关键部分,得到最佳的效果,另外,除了文化素质之外,运动员自身对本专业的一种特殊灵感也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文化素质还对纠正、改进运动员技战术环节的不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运动技术水平达到一个较高层次时,要想再提高运动成绩,达到创新的效果,困难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那么教练员首先要从改进和纠正细小的技术环节和不合理的技术动作入手,对教练员的提示,运动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使技术动作更趋于合理,缩短成才周期。

3.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融合在各种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应掌握一些培养运动员创新意识的方法。

①理论讲授法。根据运动员的接受能力,结合训练,讲授本项目技术、战术发展演变的历史知识,开阔运动员的眼界。启发运动员的思维,使创新在运动员的头脑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②诱导法。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在某些训练课中,教练员指提出训练任务和要求,诱导运动员自己去探求和设计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法,最后,教练员再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讲评,这有利于启发运动员进行独立思考,为运动员自我潜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③设疑法。在训练中,教练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由运动员通过积极思维给与回答和解决,然后教练员给与讲评。也可以让运动员通过训练去尝试、去探求。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4

关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为了既定的目标,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而获得独特的、新颖的、有意义的处理方法和结果的能力。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诱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激发创新兴趣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胆突破,确立创造性教学原则。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中学生好奇心理强,怀疑心理重,求知欲望高,表现心理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巩固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动机、增进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入高中后,随着自身知识的积累,高中学生常常会对某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有意设置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在遇到障碍时,思维迅速转向,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或侧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当k是什么实数时,一元二次方程(k+1)x2-4x+k-2=0至少有一个正根?此题从正面求解,解法势必较繁,但若考虑从其反面入手,然后求得补集,这样解法较简捷,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还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质疑”是创新的手段。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学会了怎样用“质疑”的技巧和方法,那么他们的心理就会处于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思维也会随之而活跃起来,进而就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再用悬念法、故事法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质疑。把不同于老师和课本的想法和见解提出来。不论学生提出的异议如何,教师都应耐心地给予解释和答复,鼓励学生这种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营造出了一种平和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讨、大胆质疑。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简接的)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结论传授为主线的传递性教学思路,而采取探究、研究性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揭示数学规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助跳板”,加强观察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根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寻找独特的解题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想象力的训练。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就是让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5

关键词:培养;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一、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创新意识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动力和源泉”这句话的深刻性。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方式上,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意识,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情况表现,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所以,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二、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其重要。顾名思义,创新意识就是指在一定的思维程度上能够加强思维的开发和延伸,能够通过实践得出真知,高中阶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限,不善于总结找出结论,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加强创新意识的渗透。(2)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然后对知识进行概括。(3)使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具备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推理能力。(4)如何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例如,在讲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七节“圆的一般方程”授课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意识,通过学习圆的一般方程,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又该怎样去创新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当今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对学生综合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其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推动数学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创造一个新的数学领域。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6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过程”,这一过程隐涵了大量的创新。因此,数学教学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维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不仅要揭露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更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家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暴露”,不断地创新,将隐涵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头脑中,学会思维,提高能力。

一、创新意识及其特征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教学中所提倡的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处理问题上具备自己的思想,并且用带有创新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法正是我们主要培养的方向。高中数学课堂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但并不能仅仅培养学生停留在兴趣上,更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问题的本质,让学生进入更深一层次的学习与研究.这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做好带头作用,用自身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去鼓舞学生,将创新思维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带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去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就要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只是停留在某一阶段,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发现。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培养其利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的能力,这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主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1)允许“插嘴”。问题也就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得到解决,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想”出来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能冲破旧藩篱,立异标新,发挥其创造性的威力。

2、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对学生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的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可见,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4、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但模型的构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足够强的构造能力,而学生构造能力的提高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性地使用已知条件,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

5、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数学活动探究。数学课不能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但也不能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而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的思考”。以培养他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与加强,在活动中发展,在过程中升华。

在数学发现中,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起着主要作用。“类比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类比的基础是比较,类比的关键是联想,而联想是一种由此即彼的创造思考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到质变时候,发散就变成创造了。在教学中,时时不忘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类比联想,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7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①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的组合原理,说明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④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⑤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意识;教学策略

高中教学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对于我国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为了更好的促进素质教学的改革,加强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素质教学模式的推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效率性,不能够有效的帮助W生提高成绩,获取知识,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需要将实验操作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当下时代最珍贵的学习品质,对于社会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社会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当下社会最为宝贵的个人品质,创新能力通常指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在生产实践和从事领域不断的激发思维,根据实际的要求和工艺需求提出具有独特价值的方法和技术,这种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以及新的能力都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时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而言,高中化学教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新的能力和思维的要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解决实际中问题做好基础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的教学任务。在素质教学的不断发展中,加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创新思维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增加对事物的分析兴趣,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创新能力有效的将学生思维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注重对于高中化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未来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教学过程忽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不能够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都是陈旧的领读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对所讲知识进行单一的罗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缺乏对教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枯燥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思维相对较为僵化,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较差。

2.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不完善

在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学课程中,实验教学虽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校为了缩减教学课程,降低教学经费投入,缺乏相关的实验操作器材,会尽可能的对实验性教学课程进行缩减,实验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切实的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提高高中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高中化学教学处于学生的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加强高中教学的素质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帮助老师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发展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1从思维意识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程属于理工类的教学范畴,学习过程强调思维能力的分析和理解,特别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而言,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积极的注重素质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意识的角度进行知识教学;其次,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中的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教学过程积极注重实验课程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操作中的相关知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培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2提高教学实验的教学地位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体系与实验有密切联系,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学反应之间的原理,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注重化学实验的地位,在化学实验中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反应过程;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老师要通过基础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逐渐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实践技能,从而为相关的实验创新做好基础工作。

加强高中化学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高中化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主要对高中化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教育教学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家水.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J].新课程・中学,2015,(2):241.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9

1现今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是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能力的培养;以毫无遗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教学目标,甚至是简单的重述教材,照本宣科,重点抓不住,难点突不破,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教师独占讲台,唱主角,学生只听,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一堂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到底”,教学效果差,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经,不重视课外活动等其他教学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获取局限于教材,没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2.1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和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1)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2)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2.2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几个特点,即流畅性、灵活性、求异性、综合性、图像性。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1)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2)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地理科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超乎寻常、进行假设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各种地理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了解。地理图像直、简明地表述了地理现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开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的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的规律时,如果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掌握这一点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培养创新能力

对创新意识的理解篇10

一、目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一是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能力的培养;以毫无遗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教学目标,甚至是简单的重述教材,照本宣科,重点抓不住,难点突不破,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教师独占讲台,唱主角,学生只听,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一堂课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讲到底”,教学效果差,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影响教学质量。三是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经,不重视课外活动等其他教学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获取局限于教材,没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1.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和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

(1)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2)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

2.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几个特点,即流畅性、灵活性、求异性、综合性、图像性。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

(1)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2)加强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地理科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超乎寻常、进行假设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各种地理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了解。地理图像直、简明地表述了地理现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开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的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的规律时,如果单纯用语言说明,学生掌握这一点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变成一幅简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能力

1.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品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思考与探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过程让学生去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和背诵结果,还是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能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再次发现人类积累知识的参与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