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5:52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1

[关键词]齐鲁文化;齐文化;儒家;山东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73 ― 02

以儒学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当代政治、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审视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功能和作用,有助于使我们对齐鲁文化的认识更具时代性,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继承齐鲁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提升齐鲁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实现“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

一、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文化中的“齐鲁”不仅是表示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齐鲁”指山东地区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最大诸侯国齐国和鲁国;作为时间概念,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在历史上皆存在了800年左右,其后为其他诸侯国所灭。但虽然政权被灭,齐鲁两国的文化体系和思想成果却传承下来,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燕赵文化、秦楚文化等地域文化一样,齐鲁文化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齐鲁文化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自秦汉以来,齐鲁文化逐渐融合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界在探讨齐鲁文化的结构时,一般认为齐鲁文化包含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两个文化圈。齐文化侧重“功利”,较重视耕战、农业发展;鲁文化注重“道德”,较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规则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齐文化与鲁文化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我们可以把齐鲁文化理解为“以先秦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和主干,以两国文化的渊源发生和延续展现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文化。”〔1〕在齐鲁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始终保持了开放性的特点,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优点,从而使自身具备了良好的调节功能。西汉时期,随着儒学被统治者定为处于独尊地位的意识形态,齐鲁文化也获得了在社会诸种文化和思潮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并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

齐鲁文化表现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和而不同、崇尚民本、诚信友爱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的政治价值和社会理念曾经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有序发展,对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自强不息,重视经济

齐鲁文化中有崇尚气节、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齐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实际的重视。姜太公、管仲等人都重视人的积极因素,以积极入世的精神推进社会变革与发展,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重视经济是齐鲁文化的特点之一。尤其在传统农业社会,齐鲁地区的农业较为发达,渔业、盐铁工业、及社会化的水利、交通等都比较发达。以齐文化为例,齐相管仲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盐铁专卖制度,不仅富强了当时的齐国,也极大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成为后世盐的专营制度的起始源头。管仲关于“四民分业”的思想将齐人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后来的传统社会一直沿用。这种重视经济的思想与当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相通的。

2.崇尚人本,天下为公

民本思想是齐鲁文化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在齐文化中,管仲提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管仲的改革也是围绕人本展开的,其改革思想与民本精神为后代统治者继承发扬。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鲁文化中,民本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先王之道”、“尧舜之道”、“文王之治”等等,其“仁政”思想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另外,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的追求,也是齐鲁文化的思想特色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公正问题的凸显,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内涵中的地位,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当发扬传统齐鲁文化中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政治理念,进一步维护、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仁者爱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齐鲁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也是齐鲁思想家思想体系中重点倡导的。孔子构建了其仁学思想体系,把克己、爱人、复礼作为仁的具体内容,并将之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并要求人们都按照有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尽管孔子所讲的礼的核心是上下等级关系,但其中的一些因素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如“正礼”、“修己”、“自戒”、“自讼”、“自省”、“自责”等思想,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对今天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孟子则突出了孔子学说中的仁义礼智,并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解释人伦关系,这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挥,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传统齐鲁文化中也有一些与现念不相符的消极因素,诸如重农轻商意识较浓、宗法观念凝重、法治意识缺失等。对于这些消极因素,我们应辩证对待。要看到这是与当时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严密的等级制度和思想相应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

三、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的途径

两千多年来,齐鲁文化对于维护传统大一统理念及国家统一、社会伦理规范的遵守及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应继续呼唤齐鲁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继续挖掘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形成提升齐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合力。

1.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政府在社会资源的掌握和分配中具有其他任何组织都不具有的优势,因此政府在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就文化建设来说,政府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地位,能够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证。因此,提升齐鲁文化的当代影响力,首先要重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扶持、监管协调等功能,为齐鲁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良好的政策保证和社会平台。

2.利用好齐鲁文化影响力提升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有利于齐鲁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普及齐鲁文化,如各级各类道德讲堂、各种层次的文化讲堂等。这些载体形式促进了文化产业品牌的推广,提升了齐鲁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山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构建并推进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文化展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须新一步创新理论和工作机制,探索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贸易和对外文化传播的新领域、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3.培育“山东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力离不开人的精神的改造与提升,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支撑。而提高人的素质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应该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当前的重点之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可以把“山东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切入点。“山东精神”的主要内涵有“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这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树立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也为地区发展竖起了一面精神旗帜。近十年来,围绕这一价值目标,结合山东的区域实际和文化传统,我们在改革创新、诚信和谐等方面展开了诸多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弘扬山东精神有利于激活齐鲁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积极因素,实现传统美德与当代价值相贯通。

四、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齐鲁文化资源

需要明确,在当代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震荡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传统齐鲁文化。对待传统齐鲁文化,应该有科学的态度。换言之,我们固然不能否定文化传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优秀因素,然而,要避免走入另一极端,避免盲目地一味颂扬以齐鲁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要避免对齐鲁文化研究中的“主观投射过度”现象,避免“认识主体用现代性的认知替代传统认知,把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当下流行的现念或观念,投射到古人身上。”〔2〕例如,现在有诸多学者著文立说,提出儒家学说中的“君子”人格即是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人格,并从各方面、各角度去论证这一学说,进而提出传统儒家文化中含有现代公民理论的成分。实际上,儒家理论中的君子根本不具有现代公民概念的内涵,把二者等同起来或者认为二者想通的观点从本质上混淆了传统臣民型政治文化与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的区别,是一种认识的误解。所以,对齐鲁文化传统的价值要区别对待,不能忽视其本身的局限性。不可否认,在传统齐鲁文化有诸多优秀的因子,对当今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从总体上来说,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政治与社会理念相悖的。齐鲁文化产生于传统封闭的小农社会,具有重义轻利、道德政治化等缺陷。对于这些缺陷,我们应理性分析。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能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流,对于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有益成分,要根据当今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不加区分地把传统齐鲁文化照搬到当今的社会之中,更不能把传统齐鲁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扣上“优秀”的帽子而大力提倡。

总之,挖掘齐鲁文化的深刻内涵,发挥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并提升其影响力,从而使齐鲁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代条件下,既不能守着传统照本宣科,也不能对传统置若罔闻,要立足于当今的社会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新的有益因子,从而实现齐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2

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

此观点,正与张仲亭的思路相契合。作为一个书法家,张仲亭一直在为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思考。

终于,这个思考在2010年臻于成熟,而破题契机是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由张仲亭书写的杜甫诗《望岳》,在其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在全运会开幕式巨大的视频“碗幕”上,那典型的二王风格,那潇洒俊美的线条,让山东、全国、乃至世界欣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看到了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联系到2013年“十艺节”将要在山东举办这一文艺盛事,一个创意油然而生:举办“齐鲁情――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山东”书法展览系列活动。

齐鲁文化的核心是“一山、一水、一圣人”,那么,把一山一水一圣人分为三个部分,每次一个主题,举办一个展览活动,然后汇总起来,作为献给十艺节的厚礼,岂不是一次对齐鲁文化的系统推广和弘扬?

于是,在以张仲亭为院长的兰亭书法院努力下,在中国书协、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山东省社科联、济南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齐鲁情”书法展览系列活动顺利开展起来。

目前,活动的前两部分已经成功举办,即2010年,“巍巍岱宗 雄峙天地――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泰山”;2011年,“黄河入海 趵突腾空――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母亲河、第一泉”。活动的第三部分,“齐鲁圣贤 礼运大同――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圣贤经典诗句”将在2012年举行。

在世界各民族中,把应用文字的书写同时作为独立观赏艺术的,只有中华民族。这一艺术,以应用汉字作为它唯一的载体。欧阳中石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

张仲亭创意并正努力实施的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利用书法艺术这一载体,以最便捷而又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并发扬齐鲁传统文化。作品内容基本上以名言警句、名诗名文、经典句章等为主。读者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通过内容可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焕发爱国思想,振奋精神,对宣传山东,展示齐鲁文化品牌,提升山东形象,建设文化强省都有极大的意义。

正如张仲亭所说,作品都是从浩如烟海的名诗名词中选出的,本身就是一绝;参与者从全国书协主席、副主席、理事,到各省书协主席、副主席,是一个名家群体的聚集,代表着当今书坛不同流派和风格;三个活动分别结集出版三套邮票珍藏册。

2012年2月20日,一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省筹委会的红头文件送到了张仲亭手上,看着“关于把 ‘齐鲁情’书法展览活动列为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社会文化活动的通知”,张仲亭感慨良久,这是省委省政府对自己多年为齐鲁文化奔波的认可,在这中国最高的艺术盛会上展示齐鲁文化是张仲亭的心愿。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整合推出“齐鲁情――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山东”书法展览,以“名山厅、名水厅、名人厅”集体亮相,一定会成为十艺节的一大亮点。同时三套珍藏册将打包结集出版,无疑也是一套集学习、传播、收藏为一体的,具有山东文化特色的很好的珍藏礼品。而由济南兰亭书法院征集的全部作品将无偿捐赠给山东省博物馆永久保存,这对于山东更是一笔很大的宝贵财富。

现如今,当我们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一些国人的文化素养却正在出现危机,尤其是许多青少年,其传统文化知识之少和感情之薄令人担忧。作为书法家,技巧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将技巧和情感以及文化精神相融合,文化精神是一个书法家最后成为书法大家的必然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只记载那些真正有学问、有人格精神者的书法作品。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3

【关键词】乌鲁木齐;大学城;新疆艺术学院;建设

1.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简介和建设背景

新疆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坐落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占地面积12780亩,毗邻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头屯河工业加工区。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拟定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当时拟定中的大学城位于乌鲁木齐、昌吉和米泉之间,后考虑到该地要用大片农田而搁浅。2005年,乌鲁木齐头屯河区根据《乌鲁木齐市荒山承包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荒山绿化承包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于2006年5月起逐步引进七所院校投资新建大学城。目前,新疆的25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面积只有约1.5万亩,乌鲁木齐地区12所普通高校总共占地不到7000亩,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每位学生平均占地80平方米的规定。同时,由于各高校相距较远,新疆高等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利用。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将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1.1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建设的必要性。

1.1.1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发达省、区、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与新疆各族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应。办学规模不足,是近期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

(1)缺乏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流大学。

(2)高校整体实力不强。

(3)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大学城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现象,其形成主要是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建设大学城一方面可以满足学校拓展办学空间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建设、整合资源、联合发展。

1.1.2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依照全新的教育理念规划,大学城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重大机遇。大学城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文化胜地,还可以极大地推动全新疆及乌鲁木齐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1.2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意义。 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发展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新疆地区高等、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它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高等学校用地困难问题,还要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实质推进乌鲁木齐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1.2.1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它拓展了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是其主要功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学城内,这是大学城建设的直接成效。由于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共享和互补,传统的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等都需要调整和改进,因而,它能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效能,使学校环境优化。

1.2.2提升了城市的学术和文化品位。 大学城是相对独立的文化社区。大学城本质上属大学联合体,因而其文化属于大学文化,也就是学术文化,而且还是高品位的学术文化。这给城市(或城镇)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其图书馆、音乐厅、实验剧场、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愉悦身心,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1.2.3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了所在地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乃至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大学科技园区,促进高技术成果的孵化。

2.新疆艺术学院入驻大学城的原因及其好处

面对近几年学生的急速扩招,新疆艺术学院可谓是大显身手,战绩如火如荼。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大有成效。但是入驻大学城对于新疆艺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学城是一个高校的聚居地,会面临着各高校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而且大学城的各方面氛围是否有利于新疆艺术学院这样的艺术类学校的发展及壮大呢?上述已想到了乌鲁木齐大学城(职教园)建设的重大意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入住大学城对新疆艺术学院的利与弊。

2.1新疆艺术学院入驻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必要性。 新疆艺术学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是全国六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地方特点显著、民族特色浓郁、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学科专业的不断整合,学院有普通本科、成人专升本、成人大专、中专(附中)等办学层次。设有普通本科19个专业(37个方向)。目前,我院已成为新疆民族艺术专业齐全,办学实力雄厚的民族艺术教育基地。 新疆艺术学院进入大学城可以扩大原有学校的规模,提高办学的水平,建造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空间,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为学校及广大师生服务,吸引更优秀的莘莘学子前来深造,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这对于新疆艺术学院来说是巨大的契机。新疆艺术学院将继续大力实现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把“一校两区”建设为开放式、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高等艺术院校;建设为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艺术重镇与殿堂。

2.2新疆艺术学院入驻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好处。

2.2.1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影响的,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及想象。新疆艺术学院大学城新校区占地面积571990平方米,约为老校区的5.2倍(老校区110098平方米);全部建成后预计建筑面积420720平方米(老校区117257平方米),是老校区建筑面积的3.6倍。待新校区全部建成后,学院将是绿树成荫,鲜花环绕,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殿堂,优雅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院还建有音乐厅、实验剧场、图书馆、计算机中心、艺术交流馆、室内体育馆等,为学院教学、科研创作、成果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2学术上方便交流。学术交流是一类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否则就会像一滩死水,完全缺乏创造力、新颖性。学术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流动的思想才有利于创新,吸纳新元素用于自身的发展,所以学术交流至关重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成功地构建了新疆民族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重视将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和教学优势,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艺术人才8000余名,就业率一直在8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艺术家的摇篮”。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新疆及内地的艺术表演团体、新闻传播媒体单位、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在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事业领域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了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在教学、科研、表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2.2.3有利于推销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传播新疆艺术学院人文和艺术精神。 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以艺术美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及创造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在共性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两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互相影响并且互相冲突,更何况是几种不同的高校文化的传播。如何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保持学校自身的特色是新疆艺术学院面对的一大难题。所以新疆艺术学院广大师生要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大力改革创新,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传播新疆艺术学院人文和艺术精神。

3.新疆艺术学院入住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不足之处

利与弊是相伴而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建筑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大学城在短短几个月就落成,其速度之快着实惊人。所以刚竣工的建筑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一些建筑物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了,比如宿舍的墙壁灰浆脱落,架空层钢筋不牢固,水管爆裂,路面坑洼不平等,虽然没有严重事故出现,但是这些现象已经困扰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学城管理机构应该予以警惕并做修补措施。

3.2软件资源共享实施较为困难。 大学城中的实际情况是高校各自为政、封闭办校,对于硬件资源共享较容易,而对于如名师共享、名牌学科、公共课程等软件资源共享则较为困难。因此,建设大学城必须解决好软件资源共享这一难题,从而缓解师资队伍短缺的状况,更好地培育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本部相比,大学城的硬件更为雄厚,但软件设施实力(艺术氛围)缺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事业的发展。

3.3大学城社区文化环境单一。 大学城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是从学生的角度设置的,所形成的氛围主要是学术氛围,而且是高品位的学术氛围,故而形成的社区文化也是学术文化。环境多是按照校园特色所布置;城中的商业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产品难免有些单一,虽然是城镇化模式,但毕竟难以把大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复制进来,与正常社会结构相比仍不够丰富、不够饱满。

3.4从安全角度来讲,大学城会带来安全保障问题。 众多的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汇集于大学城,将给大学城的秩序稳定、治安带来挑战。由于大学城的开放性,专业设置的不平衡性,还由于社会发展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同时大学城作为学校、居民、企业之间的混合,容易导致公共安全问题。

3.5地处郊区,缺乏与外界联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交通不便利是大学城建设到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学城地处郊区,信息较为闭塞,缺乏与外界联系。教师上完课就离开学校,这样往返老师非常疲惫,也影响到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另外学生的课外调研、休闲娱乐等方面也都不能顺利进行,比如学生家庭困难想要勤工俭学,但是时间与金钱都花费在路途上,这很不划算。交通问题尤其对毕业生找工作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降低学校的竞争力。

4.结束语

从上述新疆艺术学院进驻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利与弊分析来看,我们用长远的目光看这一问题。随着大学城的发展与逐渐成熟,几种弊端都在逐渐消除。比如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可以在大学城的逐步完善中消除,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公交线路的增多,轻轨线建设,提高市政建设运转速度等,逐步完善新疆艺术学院师生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激发创造力。以期新疆艺术学院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高校中的一座璀璨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4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吴先生的画、读着吴先生的文长大的,对吴先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庸俗社会学猖獗,“高、大、全、红、光、亮”风靡美术界的年代,吴先生顶着压力,探索艺术的形式美,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特立独行的真性情,很是令人敬佩。另外,吴先生的谈艺,尤其是谈艺术的形式美,亦有过人之处,形式美本是难以诉诸语言的东西,经吴先生一解释,立刻头头是道,一清二楚。

然而,随着长大成人,我对吴先生渐渐感到不满足,觉得吴先生在艺术形式美探索上虽有一套,但对艺术更澡层次的东西(指精神文化)缺乏理解和把握,精神根基不够深厚博大。吴先生后来的种种表现,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美术圈人士都知道,吴先生没有握管挥毫的能力,这不能怪他。吴先生没有书法童子功,后来到法国留学,学的是西洋画,对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造型,尤其是“形式美”颇有会心。得力于东方人的气质与文化基因,吴先生画出了水墨意境的油画,令油画发源地的西洋人大开眼界。后来吴先生又照这种路子画中国画,弄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也暴露了弱点,有人批评吴先生这些画没有笔墨(意思就是用笔不过关),不耐看,吴先生很生气,声称“笔墨等于零”,于是引发一场关于笔墨是否等于零的大争论。吴冠中将中国画的“笔墨”等同于墨汁,视若雕塑前的“泥巴”,是供艺术家任意驱使的“奴才”,实际上是以西方“内容决定形式”的理论解释中国的艺术,难免错位。

从吴先生对中国画“笔墨”的误读与彻底否定中,可以看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投影。尽管吴先生一再称赞自己的传统艺术功底,称年轻时曾“临遍石涛、、沈周、老莲、上溯宋元”,但明眼人却可看出,恰好是传统功底的不足,才导致他对“笔墨”这一中国画最基本概念的误会。事实上,吴先生早已被西方绘画的“形式美”洗脑,“形式美”成了他衡量中国绘画的绝对标准,这是“全盘西化”背景下许多负笈欧美的中国艺术家难以避免的文化宿命。吴先生评品中国绘画,常常给人“挟洋自重”的感觉,引起人们的反感,也是这个原因。

前两年,吴先生又放出惊人之语――“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令人不知这是哪跟哪。鲁迅与齐白石,一个是杰出的文学大师,一个是卓越的绘画大师,可以说分别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和美术的最高成就。在精神价值上,他们之间难道有什么可比性吗?为什么非要将他们放在对立的位置上衡量?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认为齐白石的绘画不如鲁迅的小说深刻,那确实如此,但这并不能成为贬低齐白石抬高鲁迅的理由,绘画与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不同的美学特征、功能与价值,不能混为一谈。要求绘画具有文学那样深刻犀利的思想,是不现实的,且不说齐白石,即使吴先生本人的绘画,又有多少深刻的思想呢?绘画的价值,体现在笔墨与意境;文学的价值,体现在语言与思想。齐白石的绘画在意境的悠远、笔墨的精妙上,犹如鲁迅的小说在思想的深邃、文字的洗练上,可以视若双星拱月,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5

山东是古代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山东文化也称为齐鲁文化。实际上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分别形成的,两种文化形态是有明显差异的。周武王把姜太公和周公分别分到了齐和鲁两个地方,由于两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部有明显的差异,加之他们及以后的统治者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所以两地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齐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有鱼盐之利,工商业也就发达起来,“尊贤尚功”、“尚功利”、开放进取、雍容大度、与时变、随势化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与时俱进’:鲁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强调“亲亲上恩”、“布德于民”,其文化特征中积极的一面是强调责任和承担,重和谐与秩序,讲诚信仁义,消极面则是重农抑商,因循守成,“不知时变”,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比较严重。当然,随着齐鲁两国的统一,齐、鲁文化也在不断地博弈、碰撞、磨合中经历了一个互相审视、选择和渗透的过程,已经交融为一个整体。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实际上,齐文化和鲁文化又都深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内圣外王

新鲁商深得“内圣外王”之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内圣外王”,这一说法并非儒家首创,而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文中说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这一学说后来演变为儒家的基本命题,所谓“内圣”即孟子所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即要求在个人生命内完成最高的道德修养:所谓“外王”,即要求圣贤不只是追求个人生命的道德完美,更要求把这种“内圣”外化为道德实践和“经国济民”,立志为地方、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相当于《大学》里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反映在新鲁商的经营哲学方面,是儒家精神对新鲁商“义利”观的影响和启示。后世往往错误地认为,儒家过分“重义轻利”。实际上,虽然孔子没少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类的言论,但他并没有以言利为耻他排斥的是“不义而言”且贵 反对的是“见利忘义”,他也讲“富且贵,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我们说的“义”,“信义”,即诚信,又是最基本的“义”,诚如孔子所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应该说,新鲁商已经深得其中精髓。

以海信为例,它的名字本身就是“海纳百川,信诚无限”的意思,1999年海信的总裁周厚健提出要打造“百年海信”,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实现这一梦想,诚信是根基。虽周厚健在他20年的企业生涯中,对诚信有着深刻体会他说:“人无信不立,对企业来讲,要讲品牌,先讲品德。”“诚信是币场游戏的最基本规则,也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通行证。”

10年来,海信从没有拖欠过一笔银行贷款,因此赢得了A级信用。海信集团也不断发展壮大,一跃而成为中国家电业巨头之一。目前,海信家电、通讯、信息三类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就已经超过160亿元。

仁者爱人以人为本

新鲁商尊崇“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则将它发展为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孟子讲“民为贵,社程次之,君为轻”,它的首要含义就是“富民”,“先富而后教”。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一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人民富裕了,才能实现大道流行的社会理想。这与齐国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是一致的。

新鲁商深悟“老祖宗”遗训,颇懂得其中的奥秘。济南钢铁集团的董事长李长顺就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是济钢发展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不断增加职工收入是企业的无形竞争力”,“人人心情舒畅的生活和工作,企业才有活力”。他再三强调,济钢“不让一名职工因经济困难而生活没有着落,不让一名职工因经济困难而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不让一名职工子女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不让一名鳏、寡、孤、独者因无亲人照料而无助”。

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凝聚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节节攀升,职工收入也不断增加。2003年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2004年达到3 6万元,2005年则超过了5万元。职工都以身为济钢人而自豪,企业竞争力也随之不断增强。

博施济众依群利己

新鲁商信奉“博施济众”、“依群利己”。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自然难以摆脱“经济人”的身份。司马迁也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家虽然是企业的“掌舵人”,但也要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然而,众多新鲁商做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还有不少新鲁商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临沂华盛董事长王廷江,上世纪90年代就把自己价值600万元的私人企业无偿捐给了村集体;德州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的农民企业家梁希森,在接手北京一个别墅项目赚了不少钱后,回乡投资4200万元为全村136户村民盖起了联排别墅,实践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币民化、农业产业化”的新农村发展之路。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6

关键词:齐鲁文化;领导者;文化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指的是领导者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力,是领导力的核心和灵魂,对领导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制约和示范作用。①文化是民族之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提升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也应注意汲取齐鲁文化中的精髓,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全面推进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弘扬齐鲁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升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

国家能否治理好,其根本在于是否顺应民心。齐鲁文化是围绕着“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始终把人作为治国的根本。如,孟子看到了民众的重要作用,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 首先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非命、节葬、贵义、兴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更是对人本主义的最高概括。他们都是从“人”出发,强调为人谋利益,为劳动人民谋利益。

齐鲁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思想认为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稳固。曾比喻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④作为领导者,应汲取“民贵君轻”思想,以人为本,重视民心民意,做到顺应民心,尊重民权。一是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将管理方式由“管制人”转变为“服务人”,健全各项服务制度,履行服务职责,通过规定服务任务、量化服务指标、优化服务考核、科学评价服务政绩等制度建设,督促领导者履行服务职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快捷、优质、满意的公共服务。二是树立共同治理的理念。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公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三是树立协商协调的理念。领导者应从重行政命令管理转变为重服务型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弘扬齐鲁文化中的创新思想,提升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

创新精神是社会改革、科学进步的动力,也是文化长盛不衰的内在驱动力。齐鲁古代文化之所以兴旺发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勤谨睿智的改革创新精神。齐鲁文化的思想家们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标新立异,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管仲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改革,就具有这种改革创新精神。他在执政齐国过程中对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创新,他所实行的改革,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他主张“定四民之居,使各安其业,制国鄙之制,参其国而伍其鄙;军政合一,寄军令于内政;尽地力、官山海、正盐策;尊王室、亲邻国、攘夷狄”。管仲的创新思想造就了齐国的一代霸业。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完全是他的创造,一直流传至今。孙子的《孙子兵法》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兵典。此外,在科学技术方面,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不仅是能工巧匠,也是一位发明家,被尊为土木工匠的祖师。由此可见,改革创新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特质。

齐鲁文化中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造就了齐鲁大地人才济济、圣贤辈出,优越于其他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期,改革创新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只有在传统文化中找寻改革创新的历史传统,并将其植根于人的意识深处,才能使改革创新成为人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作用。当前,进一步推进经济文化建设,迫切需要领导者汲取勤谨睿智的创造思想,改革创新,知难而进、勇于担当,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一是增强创新意识。领导者应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质疑,主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二是加强实践锻炼。这是培养领导者改革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领导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深入实际,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应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的文化,完善创新制度、机制,为领导者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弘扬齐鲁文化中的诚实守信思想,提升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

从本质来讲,西方的领导力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克己复礼’的“德性”文化。⑤诚实守信思想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特征。管仲将诚信看做是天下平定、商贾振兴的关键,认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孔子则将诚信上升到礼的高度,提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任,那么国家的秩序不可能稳定。因此,领导者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够凝聚民心、团结一致。

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诚信在流失。从“地沟油”、“毒奶粉”,到“瘦肉精”、“染色馒头”,这些事件昭示了诚信的缺失。领导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不仅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工作上被更多人所关注。因此,领导者作为党的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汲取诚实守信思想,说实话、做实事,自己做到诚信,也监督他人做到诚信,从根本上形成讲诚信、讲文明、讲良心的社会氛围。一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领导者应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带头讲诚信,做诚信的模范。二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领导者只有代表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负责,正确地行使权力,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大多数人的幸福。三是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敢于负责任,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执政为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用诚信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弘扬齐鲁文化中的宜疏不宜堵思想,提升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

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道、法等学说的长处,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从《荀子》三十二篇的内容来看,《荀子》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个总结,而且是整个先秦思想的总结,既批判了各家学派的观点,也吸收了各家学派的观点。在《荀子·解蔽》中提出:“宣则成,隐则败”的治国名言。⑥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一个问题和矛盾的多发时期,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各级领导者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引导舆论,保障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已成为考验领导者执政能力的重大现实课题。领导者应汲取宜疏不宜堵的思想,采取疏导为主的方式,引导舆情。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在信息的和引导舆论上,要注意多疏少堵。中国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古训。因此,领导者一方面应注意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占领信息的主渠道,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确保准、快、好的引导舆论。另一方面,领导者还应积极协调处理好与各种媒体之间的关系,保持开放的态度,不回避、敷衍面临的任何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将各种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

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充满着文化的神韵,在文化积淀的前提下,对领导的实践过程予以指导,是一股无形的文化推动力。因此,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应汲取齐鲁文化中的精华,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升领导者的文化领导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有机互动。

参考文献:

1.贺善侃.文化领导力:领导力的核心和灵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7.第4 期.31-36.

2. 《孟子》.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9.1

3. 《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162页.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7

【关键词】齐鲁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业

旅游业既是一种经济产业,又是一种文化事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部门,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以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为旨趣的文化消费者或审美消费者。因此,文化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是旅游业的灵魂。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出于求知的欲望,希望学习和探索异国他乡的文化、历史、艺术、民俗而旅游,他们的文化旅游动机明显强烈。文化旅游已然成为一种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

齐鲁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它在山东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沃土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作为我国的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从先秦延续到现在,有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山东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现出它的特点,也因而形成山东旅游资源的沃土:

数量丰富的文化建筑古迹是齐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齐鲁大地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厚,分布十分广泛,有部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9座,有不可移动文物16000多处,它们反映出齐鲁文化的源头,对游人有种神奇但又很亲切的感召力。

文化集聚的山、河、海、湖、泉极富旅游魅力。山东丰厚的文化资源集聚于山、河、海、湖、泉等自然地理事象上,并通过这些自然地理事象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如泰山,其自然景观固然很好,但它被称为“五岳独尊”而闻名中外,更多的则是仰赖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

在齐鲁文化的长期孕育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民俗文化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是历史的,又是现实中正在传承的。齐鲁风范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今仍存活于大众的生活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成长。

二、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

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是指跨时空的古今人类的生活遗存和行为创造的痕迹,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的需要。人文旅游资源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无形的文化内涵,一是具体的物化资源。两者中文化是主体,是灵魂,这就要求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必须注意对其主体文化的挖掘。

山东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多是在齐鲁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的,都蕴含着某一层面齐鲁文化的内容。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所以在对山东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文化内涵的发掘,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将资源所蕴含的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此,目前在旅游开发中做的还有很多不足,如曲阜,尽管山东省加强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保护、整理、开发三孔文化景点,但仍然只是橱窗式的展示,如何将孔子代表的伦理社会学从学术研究领域普及到群众文化中去,融进新时代思想道德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去,还任重道远。

三、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资源地方特色的基础

旅游得以产生的基础就是地域间的差异。不同地域都应有自己所独有的特色,而且也只有不断突出这种特色,才能不断增强其旅游的吸引力。地域间的差异除由自然因素造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外,其它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是形成地方特色的基础,也是形成旅游资源地方特色的基础。

山东的地域特色早就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这是山东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所必须大力加以重视的。目前,齐鲁文化这座宝藏开发得还远远不够,很多齐鲁文化的精髓还未开发出来。只有根据现代旅游发展的规律,不断加大对齐鲁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才有巨大潜力。

四、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提升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起到垄断或近似垄断的作用,能不断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地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就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加大文化的开发力度,为旅游者提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文化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山东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而其旅游资源又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齐鲁文化是山东地域特色形成的基础。所以,提升山东旅游吸引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对齐鲁文化的深入开发挖掘。开发得好,吸引力就强。如儒家文化,由于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对它的研究也比较广泛深入,以曲阜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旅游区正是利用这一点,大作儒家文化的文章,突出其文化特色,使其吸引力大增。

五、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宣传促销的手段

齐鲁文化是山东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她塑造了山东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山东的地域特色。对它的挖掘和开发能极大地提升山东的旅游吸引力,因而是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当然,要更好地发挥齐鲁文化这一优势,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加强齐鲁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齐鲁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齐鲁文化中其他方面内容的影响力就相对较小。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齐鲁文化各层面的深入研究,组织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定期召开学术会议,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向各地吸取经验。

其次,要大力保护山东各地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历史性、地方性等特点,并且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各种自然演变过程、自然灾害会对文化资源造成直接损害;旅游经营者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完全不考虑资源保护与管理,甚至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旅游者行为不规范;古建筑承载游人过多等都会损坏文化资源。因此,必须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三,要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合理开发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对齐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其次要在开发中注意突出齐鲁文化的地域特色,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与山东地区的文脉相吻合。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8

摘要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山东省政府今年的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把建设文化强省作为重点战略。而把山东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离不开“品牌”这把利器。良好的品牌是一笔无价的资产,而如何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牌品,成为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品牌竞争区域特色品牌

一、丰富的齐鲁本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况

(一)丰富的齐鲁本土文化资源

传统上齐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但其影响力远播四海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至于文化资源,除了具有自然属性特点外,还具有抽象方面的文化属性。本文主要从作为物质存在的有形文化资源及作为精神存在的无形文化资源方面论述可利用的、具有齐鲁特色的现实本土资源。

山东有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遗迹及文物。如古迹、碑刻、人物故居、革命历史纪念碑等。山东各地的文化设施与资源设备的建设也相当的完备,很多地方有自己标志性的建筑,各地图书馆数量众多,戏剧院等各种公共娱乐设施都达到一定的现代化水平。

齐鲁自古以来就是孔孟故乡,同时也是礼仪之邦。通过文学、艺术等体现出的审美资源也是数不胜数。如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民俗风情方面,有千佛山庙会、在清初兴起的济南药市会、淄博灯会等。许多口述的神话也是来源于我们的齐鲁大地,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齐鲁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其留下的物质、精神文明远远不止这些,还等待下一步的发掘及研究。

(二)齐鲁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较早,但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与自身丰富而较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其次,精品不多。虽然有精品力作,但是总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加工和制作水平不高,缺乏原创性或个性,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缺少深度创意,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一)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广大群众拥有了较高的购买力,具有消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我省传统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将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因此应积极把握机遇,努力加快齐鲁特色文化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齐鲁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风格迥异的鲁文化和齐文化,成为我国地域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加上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我省的开发潜力是具体大的。

(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山东有丰富的特色文化品牌资源。泰山、“三孔”等是

在国内市场及海外市场最为出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齐文化、聊斋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等等也都是尚大有开发潜力的特色文化资源。此外,烟台的葡萄和葡萄酒、潍坊的风筝、淄博的周村烧饼等,都是极具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色资源决定了我省成功打造特色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竞争可以给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在品牌竞争意识方面普遍不强,品牌竞争的成败,关乎我省经济发展的快慢及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加强品牌竞争刻不容缓。依附齐鲁大地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依附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强势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一)搞好我省文化资源研究发掘工作

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如果没有科学严谨的研究做基础,盲目地开发,其文化价值会被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宝贵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那就意味着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省政协委员刘德龙提出的“摸清齐鲁文化资源的家底”工作,是我们做好开发利用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树立品牌战略的意识

对任何企业和产业项目来说,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强势品牌,成为保持战略领先性的关键。目前强化品牌意识是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领导要备加关注的紧迫任务。我们要加强品牌的使用意识、品牌的保护意识和品牌的发展意识。

(三)依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许多非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地方区域扎根立足,但是由于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条件,使他们的发展历程举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这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但达不到应有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还使我们的特色文化被趋同。因此要充分的依附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君,林曦.贵州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研究.2008.

[2][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3]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9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乌鲁木齐市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乌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乌鲁木齐市于2005年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目前,已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45个,设置床位518张,服务社区老年人15000余人,构建了区(县)、街道、社区等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开设了生活照料、陪护、上门餐饮、老年病防治、精神慰藉、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等20多项社区养老必备服务项目。

已形成了覆盖乌鲁木齐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和主动关怀三方面50多项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形成了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等为服务实体,上门服务、日间照料、助餐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及志愿者公益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现行建设模式的不足

(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欠缺

虽然不少社区响应政府号召建立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依托养老机构建立了托老站,但大多数还处在初创阶段。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建设前没有充分征求社区老人的意见,建成后对社区老人宣传也不到位,导致大多数已挂牌的养老服务站点成为了社区活动室的另一个翻版,降低了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一些老旧小区、社区很难达标。尽管近年来,市、区两级财政对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给予一次性开办补贴,但目前全市90%以上的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向社区群众免费开放,市场化程度低,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人员、资金的短缺是实际运营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难题。

(二)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与受众需求有一定差距

目前,乌鲁木齐社区居家养老以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为依托,以不同方式向社区老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但就整体服务水平而言,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在建设时都是通过观摩学习其他先进社区的创建模式,在自己社区原样复制,很少分析其他社区特色以及自己社区的特点,导致全市大部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都大同小异,开展的服务也基本相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表面上看起来有声有色,但离老人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无法达到专业养老服务水平。

(三)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短缺,现有服务队伍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乌鲁木齐市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一方面,从数量上看,90%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都是以兼职的形式开展相关养老服务工作,拥有专业技能和思维的人员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从人员来源来看,乌鲁木齐市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大多以城市年龄偏大的“4050”的下岗女工为主,缺乏专业技能。虽然符合有耐心的条件,但因自身并未经过系统培训或参加过相关工作,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执业资格专业资质。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较高层次的服务更是少之又少,这不仅影响了乌鲁木齐市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并且也制约了养老市场的发展。

三、加强乌鲁木齐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与措施

(一)加大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力度

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是发挥社区这个“大家庭”的作用,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解除他们居家养老孤独和寂寞的重要途径。自2012年起,乌鲁木齐市政府每年投入1600万元福彩资金,用于现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条件改善和设备购置,极大提升了社区老年文化生活质量。对于老城区一些社区没有老年活动中心(站、室)的问题,建议采取各级政府按比例出资购买和租用现房、利用一些单位从旧城区搬离后的闲置房产、驻区单位及企业职工活动中心资源共享等方式,想方设法解决老年活动中心(站、室)问题。已经建有社区活动中心的社区,通过老年协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区老年活动成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养老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中介机构。建立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先考核后付款的方式,在社区尝试设置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平台。要利用现有资源,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工作管理和服务人员,为社区的发展储备力资源。同时以政策利好支持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发展,鼓励志愿养老服务活动。

(三)拓宽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渠道

财政要加大投入,安排财政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产业投资等方面的扶持资金,发挥资金投入合力,采取投入金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补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加速引导非政府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市场;通过发行等方式补充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费用,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补贴;鼓励社会资助和个人捐助,形成多渠道筹集机制,保障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文振.构建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的多元化养老体系[J].钱敏南方人口,2006,01.

[2]持续的挑战:21世纪中国人口形势!问题与对策[M].6,李建民,原新等科学出版社,2000.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篇10

【展会时间】

布展时间:2009年6月15日-17日

展览时间:2009年6月18日-27日

撤展时间:2009年6月27日

【展会地点】

新疆国际博览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167号)

【主办单位】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

新疆观赏石协会

新疆和田玉协会

【协办单位】

新疆根雕协会

哈密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市、

石河子市等地市观赏石协会

【媒体支持】

《中华奇石》杂志、《宝藏》杂志、《鉴石》杂志、中华奇石网、中国奇石交易网、新疆奇石网、都市消费晨报、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承办单位】

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览有限公司

都市消费晨报社

【展区规划】

1、观赏石精品展厅(109厅,1500平方米)

2、和田玉精品展示厅(104-105厅,

1500平方米)

3、玉石展示展销厅(102厅,1000平

方米)

4、民族工艺品、收藏品、字画、根

雕、花卉展示展销厅(101厅,800

平方米)

5、室外展销区(A、B、C区共15000

平方米、500个标准展位)

【参展范围】

各种观赏石、玉石、根雕、字画、古玩、水晶、陶瓷、民族工艺品。

【主题活动】

1、观赏石、玉石、根雕、字画、各种收藏品、民族工艺品展销。

2、观赏石精品评比:由专家及观众对入围精品石进行现场评比,并颁发获奖证书。

3、“新疆石文化发展与鉴赏论坛”:与您共同探讨新疆石文化。

4、“神秘新疆・奇石之旅”:带您在领略新具特色的美丽风景的同时,探寻吐鲁番、克拉玛依等奇石原产地,了解丰富的物产资源,品味西域风情。

此外,展会期间将同时举办“新疆国际石油石化经贸洽谈会”、“中亚婴幼儿用品及教育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届时,来自国内外、区内外的数千名客商将云集展会现场。

【收费标准】

室外标准展棚:3m×3m800元/个

口展棚:3m×3m1000元/个

基本配置:展棚、一桌两椅

室内标准展位:3m×3m3000元/个

基本配置:展板、一桌两椅、日光

灯、电源

玻璃平柜:1m×0.5m×0.75 m200元/个/展期

特别提示:组团参展展位数在10个以上的,组委会将给予特别优惠。组团参展咨询电话:0991-4844343

【参展须知】

1、报名请致电组委会,以款到先后顺序为确认展位的依据,预定展位者7日内须交纳全额展位费,逾期不予保留展位。

2、组委会可代为预定酒店,安排住宿及旅游。

接待会务组联系人:任磊林燕

联系电话:0991-48276624823770

3、展销期间(包含夜间),请参展商自觉保持展区环境卫生,维护好公共设施,保管好个人财物。

4、展位确认后,参展单位或个人无法到会、中途退展或减少展位者,已交费用概不退还。

组委会联系方式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167号

(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办公楼1楼)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811282 0991-4818153

0991-4814103

传真:0991-4842869

组委会帐号

收款单位: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展览有限公司

开 户 行:乌鲁木齐商业银行友好支行

帐号:0000 0061 1112 1200 0543 08

行号:3138 8100 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