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5:52

混龄教育的概念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1

[关键词]混读班;入学认知准备;儿童发展;影响因素;农村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17-04

混读班是将学前儿童混合在小学一年级学生中,对其进行“学前教育”的一种班级组织形式。混读班具有以下特点:学前儿童通常在同一个小学一年级中连续混读、跟读几年:通常使用小学教材;教师在教学时主要关注学龄儿童,较少关注学前儿童。当前我国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如湖南、甘肃、广西、内蒙古、贵州、江西、宁夏、云南等)的农村贫困地区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混读班。

混读班对学前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有促进作用吗?如果没有促进作用,其原因何在?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我国西部某省一部级贫困县为例,将混读班儿童与幼儿园儿童、学前班儿童和散居儿童对比(测查时被试均刚升入小学一年级),探讨混读班受教育经历对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使用Bracken基本概念量表(修订版)(BBCS-R)测查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该量表共分为11项分测验,前6项构成了入学准备基本概念测查,后5项构成了入学准备综合概念测查。研究者还对被试儿童父母进行了育儿历史问卷调查。之后,研究者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辅助使用实物分析法和观察法来探讨影响混读班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因素。

研究者选择了不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小学校长、镇幼儿教育管理人员和具有不同学前教育经历的儿童的家长进行访谈。访谈问题包括混读班产生原因、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班级师资、一日活动安排、课程设置及实施等,并依据不同研究对象将问题进行分解。结合以上问题和被访者提供的信息,研究者在访谈中进行了追问。之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加以转录和类属分析。

在调查各个小学的混读班时,研究者还收集了混读班的作息时间表、教师教案、座位安排图等资料,希望据此分析教师的教育观念。

为深入了解混读班儿童的受教育状况,研究者还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研究者对混读班的一日课堂活动进行了拍摄,共拍摄课堂活动5节。

二、研究结果

1.混读班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

参与测查的儿童共203名,均为刚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被试儿童平均年龄为85.72个月,除去年龄过大和过小的儿童,共保留儿童174名,其中具有学前班或幼儿园教育经历的儿童各51名,具有混读班教育经历的儿童41名,学前时期散居在家的儿童31名。

研究者将学前教育经历类型、性别、民族、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等影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多个可能变量作为自变量,将儿童在入学认知准备多个项目上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分析显示,性别、民族、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对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影响均不显著,且交互作用不显著,但学前教育经历类型在所有项目上的主效应显著。

随后,研究者将儿童的测查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学前教育经历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具有不同学前教育经历的儿童在入学准备基本概念得分、入学准备综合概念得分和入学准备总分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无论是基本概念测查得分还是综合概念得分,抑或是认知准备总分,具有幼儿园或学前班教育经历的儿童均好于具有混读班教育经历的儿童,具有混读班教育经历的儿童与散居儿童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在农村贫困地区,即使儿童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不同学前教育经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进入小学之初,与学前班和幼儿园相比,来自混读班的儿童发展落后,混读班教育经历对儿童在小学一年级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影响混读班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因素

研究显示,儿童较早进入保育机构对其入学准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低收入或者少数族裔儿童而言。学前教育是对家庭教育不足或不利的一种重要补偿。那为什么混读班教育经历没有促进儿童的发展呢?这主要与混读班的课程安排、师幼互动、管理等有关。

(1)课程安排

在混读班,尽管同时有小学生和学前儿童,但课程安排和普通一年级一样,使用的教材也是普通一年级的教材。在上课时,教师基本上都将学前儿童当作一年级小学生来辅导,只是在纪律、作业等方面对学前儿童和小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要求。研究者实地观察发现,混读班的实际教学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的。比如,在座位安排上,教师有意将小学生与学前儿童分开,或者两边为学前儿童,中间为小学生,或者前几排为小学生,后几排为学前儿童;在一日安排上,课程表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学前儿童与小学生一样,一堂课上40分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按照一年级的教材上课,没有针对学前儿童的教学内容;在布置作业上,“一年级的都要写作业,学前儿童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是按照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对包含学前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进行教学。一年级的课程显然不适合学前儿童,教师又没有设计针对学前儿童的教学内容,所以混读班中的学前儿童在认知方面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

(2)师幼互动

在混读班,教师要保证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管理只局限在保证安全、约束纪律方面。只有个别发展尚好、能跟上一年级学习进度的学前儿童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以数学课“认识时间”为例。在教师的20次提问中,仅有两名学前儿童获得了被提问的机会,其余幼儿大多东张西望,不专心听课。

由此可见,即使在混读班中待两三年,学前儿童一直处于受忽视的状态,这种长期得不到关注的状态自然会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3)管理

访谈发现,县教育主管部门对混读班持“不允许”但“默认”的态度。一年级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将学前儿童放入一年级的做法显然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对于混读班,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说法是,“按规定是不允许的,这些地方不足龄的学生是不上报的”。县教育局管理人员也知道存在混读现象,但表示“一旦孩子进入一年级。我们就不好掌控了”。可以想象,上级管理部门对混读班

默认但不管理的态度自然会影响到乡镇和各个小学对混读班儿童的态度,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发展,导致混读班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散居儿童无明显差异。

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开办混读班,“(学前班)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不得搬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不允许和小学生合班进行复式教学”,但是时至今日,混读班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混读班的存在有当地的实际原因,家长和学校都出于各种原因将学前儿童放在一年级跟读多年,他们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期望是极低的,这也影响了混读班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思考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混读班的管理

面对混读班现象,到底是该严厉禁止还是该重新思考其定位和管理,这是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混读班的产生是由当地实际状况决定的,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断然禁止和取消混读班,既无法满足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托管需要,也不利于学前儿童的入学适应。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允许混读班存在,但必须对混读班加强管理。

就混读班而言,保证儿童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将混读班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分开,7岁以上的儿童组成一年级,7岁以下的儿童组成混龄学前班。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办独立学前班时,应为其提供一间开办学前班的教室,为其提供桌椅等教学用具,并为教师提供一定数额的工资,工资不足部分由小学从学前儿童缴纳的学费中拿出一部分来补贴。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要规范对学前班的教学、教材、经费等的管理。比如在经费管理上,学前儿童缴纳的费用应用于改善学前班的室内外环境,用于购买玩具等,禁止用学前班学费补贴小学经费。

在无法废除混读班、改办混龄学前班的地区,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首先不要将混读班与普通一年级进行比较。在对混读班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时,教育主管部门可在普通一年级标准的基础上,下调几个百分点。这样,任课教师压力减轻,也将会有更多时间关注班级中学前儿童的发展。其次,将对学前儿童的考核放入对任课教师的考核之中,将对混读班中学前儿童的发展评价作为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这样会迫使教师关注班级中学前儿童的发展。当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评价不是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而是口头测试或者观察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数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再次,为任课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混读班确实难教。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教师一起讨论,交流经验。该地教师对混读班并不陌生,不少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教育主管部门又置之不理,所以任课教师之间交流甚少。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门的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混读班任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面对混读班的特殊情况,任课教师要改变班级教学形式,采用统一上课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便兼顾班级中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一方面,音乐、体育、美术、游戏等科目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参加。这些科目操作性强,动手机会多,小学生和幼儿都喜欢,不同年龄的儿童都可以从中获益。另一方面,对儿童认知要求较高的科目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尤其是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小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学前儿童很难跟上教学进度。这时教师需要实施复式教学,即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同一位教师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不同教学。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士;掌握现状;调查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心身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连贯的、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医疗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医疗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变[1],在护理过程中逐渐的将健康教育引入进来。因此,本文对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126名护士中,76名为护理管理者,50名为非管理者。护士的年龄为21岁及以上者有35名,31岁及以上者有54名,37名为41~52岁。护士的护龄不高于5年者为15名,34名护龄为6年,35名护龄为11年,42名护龄为16年。60名为中专学历,42名为大专学历,24名为本科以上学历。24名为护士,68名为护师,44名为主观护师以上。126名护士的年龄、学历及职称等,均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很好可比性。

1.2方法

按照健康教育知、信、行三级目标的理论模式,对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包括3个方面,即知识、行为和观念。使用本院自行制定的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包括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表,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态度,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实践。调查主要为医院,与个人一般情况,及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涉及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评估、计划,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共计20题。答对题目总数,即为得分的计算,总分20分。及格分数的设定,在正确回答题数中,占60%,即12分为及格。同时,此问卷调查表,也可对健康教育的态度,及护士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进行调查。调查的设计,经邀请相关专家,对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后,进行预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组间数据对比,我院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从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得分情况上看,126名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总分为4~14分,其中15名及格,及格率为11.9%,健康教育的概念,有44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4.9%,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有45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5.7%,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有43名回答正确,正确率为34.1%,42名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混同,占33.3%。126名护士得分无明显差异,以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管理者得分为8.8分,非管理者为7.7分,护理管理者明显高于非管理者,以P

从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态度上看,126名护士中,47例认为健康教育,对疾病的康复,无显著的作用,占37.3%,66例认为健康教育,可减少危险因素,或者消除危险因素,并可预防疾病、促使患者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占52.4%。

从护士的健康教育实践情况上看,93名未曾使用健康教育程序,占73.8%,即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进行评估,并拟定、实施教育计划,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根据个人,或者科室经验,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般性知识教育为13名,占10.3%。介绍专业护士,进行饮食指导,及与疾病相关注意事项为80名,占63.5%。16名护士运用健康教育程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其行为,占12.7%。

3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度均较低,其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从客观原因上分析,主要因我国多数学校,未设立独立健康教育课程[2],导致大部分护士,无法接受系统性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导致护士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自觉提供健康教育的观念,均较为缺乏。本组调查中,多数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程序,及其基本概念,均尚不了解,并与卫生宣教概念,进行混同。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学习,使护士对有关循症医学,或者循征护理知识[3],进行了解掌握,并选择多种健康教育方式,以寻找最佳教育方法,及最科学教育方法,进而使健康教育由经验,过渡至科学阶段。

参考文献

[1] 消化科护士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知识及患者健康教育认识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9,9(5):8-9.

[2] 许莉萍,刘桂萍.不同职称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2):260-262.

[3] 张婕,黄婷婷.消化科及肝胆外科护士对肝硬化相关知识及患者健康教育认识的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2):191-193.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3

关键词:混龄环境; 混龄教育; 特色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19-002

混龄教育,是指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孩子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生活,游戏。而我国基本采用的是分龄教育。让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起学习、生活、游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儿童的交往机会,限制了幼儿和异龄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特别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家庭成分中缺少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在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改善办园条件,营造家园式的混龄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该给幼儿一个什么样的氛围?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环境创设的理念和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园应该像一个“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这温馨、愉悦的环境中有助于他们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而我园开办于1981年,规模小,班级少,园舍陈旧。但是我们在分析自身情况后,本着节约的理念、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投入必要的经费,改善美化幼儿园环境。

1.加大硬件建设,创设现代化的混龄环境

只有创设适合混龄孩子交往互动的环境,才能促进混龄孩子的发展。为此,我园在近几年内,筹集投资近53万元改造了场地和设施:园内铺设了400多平方米的彩色塑胶软地,700多平方米的绿地草坪,新建了景观瀑布墙,改建了幼儿玩沙池,园内创设了富有现代特色的电脑房、多功能室、创意室、娃娃书屋和工作实践室,为混龄幼儿学习和游戏活动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2.关注细节设计,构建个性化的混龄环境

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为幼儿营造一种类似于兄弟姐妹聚集在一起的家庭氛围,可以弥补独生子女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的不足,因此,整个幼儿园细节的设计就要体现混龄教育内涵。教育特色标记,代表友爱互助的三人标识随处可见,不断暗示着孩子、老师、家长我们是亲亲一家人,在实施混龄教育。混龄涂鸦墙,在游戏的时候孩子们俩俩结对,用菜根、毛笔、印章等不同作画工具进行混龄涂鸦。班级特色墙,每个班都设计了反映混龄活动过程的混龄特色墙,张贴的混龄结对活动引人注目,洋溢着关爱友爱、合作互助的大家庭的温馨气氛。丰富的混龄玩具,如两人合作玩的脚踏车、三轮车等。通过玩具的购置,满足混龄活动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幼儿园“大手拉小手,快乐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二、加强园本教研,塑造混龄科研师资队伍

混龄科研师资队伍是有思想、有研究能力、敢于开拓的教师队伍,而我园虽然教工人数不多,但是我们在建设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工队伍目标的引领下,以“塑造师德”为核心,以“提高专业”为内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本园的每一位教师既是混龄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混龄教育的受益者。她们拥有不同的年龄、知识、能力层次,来到同一所幼儿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研究与探讨、合作与交流、实践与竞争,时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就形成了一支团结互助、取长补短、自信竞争、敢想敢超的教师队伍。

1.转变教师观念,从服从到自主

我园坚持混龄教育已有十多年了。刚开始,教师着手从事混龄教育,只是出于生源等原因,带着许多无奈,甚至还抱怨过。但是,在多年来的实施中,教师们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从毫无经验,到初见成效,慢慢地体会到了混龄教育的内涵,感受到了混龄教育对自己的磨练。观念的转变使教师们不断地克服理论上的不足,教师们经常搜集相关资料,运用电脑与网络上的各大资源,了解相关经验,并结合资料进行交流、讨论,使混龄教育不断本园化。教师们多角度多渠道地吸收外界信息和最新动态,加强了园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从服从变成了自主性。

2.转变教师角色,提升教师素养

有了观念的转变,教师们做好了角色定位,既做孩子的导师,又做孩子的朋友。园方也利用大量的时间,做好师资培养工作,加强园本教研,如混龄活动设计专题研究,混龄观察记录的撰写研究,混龄活动方式的研讨……在这些研究中,教师们逐步学会了做孩子们的导师和朋友。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及个性。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身边,才能让活动不断的丰富起来,让孩子在混龄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大带小、小促大。于是在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后,教师们渐渐树立了正确的目标意识,学会了从观察到构建,从预设到生成,从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教师们放下了自己的身份,与孩子们融为一体,提升了素养,也真正了解到“因材施教”的意义。作为一名导师和朋友,这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好的锻炼。

三、坚持混龄研究,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

鲜明的教育特色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尝试获得,在编班、活动中形成了一套能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科学、合理的模式。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园坚持十余年对幼儿园“混龄教育”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九五”期间参与省教育学会的《幼儿园混合管理,分组教学的研究》,“十五”期间参与了市教科所《幼儿园混龄班管理和教育模式研究》,现又申报实施了无锡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混龄游戏活动的开发》研究,既顺应了幼儿园自我发展的需求,又为小规模幼儿园招生、编班、活动研究等提供了可借鉴的又一新范式。

幼儿园是孩子们共同的家,为使混龄幼儿在这个“家”里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园能在深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混龄教育的特色模式,现形成两种编班模式:

模式一:混龄编班,根据家长的意愿和孩子的需要,开设了一个中小混龄班,让孩子两两结对,合作、学习、生活、游戏,并进行跟踪评价,作好记录,老师作为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力争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模式二:分龄编班,我园还有目的的创造条件,将分龄班幼儿在一日活动和一周活动中的固定时间开展混龄活动,形成了以混龄晨间、混龄活动日、混龄区域游戏和混龄家庭结对四种活动方式。

1.混龄晨间活动

每周三次的混龄晨间活动是全园幼儿自由结伴、充分合作的好形式,将全园户外活动场地按不同的活动内容分为若干个功能区,如跑跳区、钻爬区、球类区、车类区等,晨间户外活动时在老师的带领下,鼓励全园幼儿大小结伴合作进行体育活动,教师在各区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并适时地帮助和指导。丰富的民间游戏,各类体育活动锻炼,为幼儿和异龄同伴的交往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往能力,增强了幼儿的体质。

2.混龄区域游戏活动

每周一次将全园各室设置为不同活动内容的区域活动室,如混龄泥工区域、混龄创意区域、混龄涂鸦区域、混龄娃娃电脑区域、混龄玩具区域、混龄玩沙区域。每个区域的教师是通过学期初招投标形式,由教师根据自身爱好特长自主选择。幼儿每周二上午

9:45-10:45可按自己的意愿到各活动区域内去活动,自然进行交往合作,游戏玩耍。混龄区域游戏活动做到三个三,在设计活动时我们遵循三个原则,(1)异龄互动原则;(2)趣味操作原则;(3)多层次需要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我们采用三种混龄形式:创意区域――大中小混龄、混龄泥工区域――大中小混龄、混龄娃娃电脑区域――中大混龄、混龄玩沙区域――中大混龄、混龄涂鸦区域――中小混龄、混龄玩具区域――中小混龄。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做到三条:积极引导,适度参与,赏识肯定。创设了一种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幼儿交往态度热情的人数有所增加,特别是在交往结果中交往的成功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3.混龄活动日活动

每周一次将全园班级按大带小的原则两两结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适合异龄互动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幼儿找到相对固定的同伴进行半日活动,菜场、马路、医院、超市都是我们开展混龄活动的良好场所,特别是我们幼儿园的工作实践室,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带着弟弟妹妹按照自己的需要任意选购所需的食品、物品、蔬菜和水果等。在活动中我们还积极带领幼儿大胆地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有效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开阔幼儿视野。

4.混龄家庭结对活动

每月一次教师组织结对家庭开展活动,如迎奥运沙海畅游、渤公岛欢乐游等,丰富多彩的混龄家庭结对亲子活动,增进同伴间以及家庭间的感情,弥补家庭成份的缺失,感受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结对家庭的经验交流会,提高了家长育儿的能力,使幼儿园、社区、家庭、教师、幼儿、家长之间产生互动的教育功能,从而营造出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幼儿园影响一个社区的和谐的教育氛围。

四、构建特色课程,促进师幼能力提高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4

下面小编就将带大家走进独特的“混龄教育”,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一定会让您对不同年龄宝宝的相处有全新的感受。

真混龄VS假混龄

真混龄:

不同国家对“混龄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只要是混龄教育,就不难发现以下三个共同要素:不管宝宝能力如何,将不同年龄的宝宝编在同一班级中;强调的是“宝宝发展的需要和如何最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做到以每个宝宝不同的特点为根据进行分班管理,这样同一个班的宝宝往往拥有着共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甚至生活习惯。

班与班之间的“混龄”特征往往各不相同。混龄编班的同时。注意到宝宝年龄和能力的分布;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在“求同”的同时“存异”,强化培养宝宝共性中的自身特点;全方位学习。引导不同年龄的宝宝积极参与活动。利用幼儿园大孩子带动小宝宝的积极性。

假混龄: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班级号称“混龄班”。但并非真正的混龄班。有时只是单纯的为了适应宝宝人数过多的现状,就将两个相邻的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但在教授宝宝课程时,还是会按年龄段分开进行。这样,其实只是“假混龄”。仍然是按照硬性的“年龄标准”将宝宝分组,老师管理起来也是单独面向某一年龄段。实质上就是一个老师带两个班级。混龄的形式算是有了。效果却没有收到。

管理VS支持

管理:在混龄班级的管理方面,不少国家已经拥有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如果可能,每一个混龄班级宝宝在合作的同时,最好有另一位混龄教师一起合作,鼓励和允许宝宝在游戏背景下的同伴辅导、合作或是自主分组,让他们共同在娱乐中成长。尽量带宝宝们到开放的室外,构思和设计内容广泛、能够使宝宝充分合作的集体活动,和宝宝们一起为集体活动作准备,培养宝宝成为合作者、在合作中共同成长。活动设置附和符合宝宝的兴趣和能力结合点,接纳不同的风格、习惯,从宝宝能力都达得到的活动开始,让能够自律的大孩子自我管理,鼓励整个班级互帮互助。以团体形式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鼓励小宝宝在需要时主动从别人那里寻求帮助。常常让宝宝们对集体行动发表感想和评价,这其中既包括对他人的也包括对自己的;明确集体活动规定、目标或是完成时间,让宝宝们知道何时必须完成工作,学会互相监督。对父母提出期望,争取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支持:为混龄教育提供支持,非常重要。尤其是来源于宝宝爸妈的支持。老师或幼儿园会利用各种途径,聊天也好、会议通知也罢,传递宝宝正在接受混龄教育的信息,以获取支持。其实年轻爸妈有很多种方式参与到混龄教育中,比如,爸妈协助宝宝完成活动,在家中为宝宝创造更多“混龄”机会等等。

优势VS劣势

优势:国外幼儿混龄教育其实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试验。既然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当然是有不少优势可言的。

促进混龄班宝宝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技巧。促进单个宝宝能力的提高,强调班级整体和个性化教育,多增加一些集体活动内容:将有特殊需要的宝宝纳入主流;在班级中利用大孩子的积极主动带动班级气氛;帮助不同年龄的宝宝理清层次和步骤;让大孩子学会主动帮助和谦让,小宝宝更快学会分享、全面提高各种能力;让宝宝们在自助与互助中。对“合作”与“团队意识”的概念更加清晰。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5

 

蒙台梭利教育”是意大利女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并受到普遍的欢迎,影响了整个20世纪,并在21世纪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蒙台梭利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已经为我们所实践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并不算深奥难懂,却处处充满了真知灼见。

 

一、混龄教育概述

 

在蒙台梭利的众多教育思想观点中,混龄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所谓混龄教育是指把三至六岁的学龄前儿童组织在一个创设好的区域一起学习共同生活及游戏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打破了班级和年龄的界限,这种教学类似生活实际,能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国外蒙台梭利式的幼儿园和蒙台梭利教育中,班级组织形式基本上采用了“垂直式”的混龄编班,因此混龄编班可以被看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一个重要特点。蒙台梭利认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残酷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对儿童也是如此。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的滋养。在大多数学校里起初是按性别,然后是按年龄进行分班的… …这其实是一种人为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因此她提出,混龄班有利于幼儿的交往与合作。因为,5岁儿童的心理比我们更接近3岁儿童的心理,幼儿很容易学会我们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在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人们在成人与幼儿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当下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独生子女在个性发展上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差,独立性差,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力,不懂友爱和关心他人,并且不怎么懂得谦让与宽容;除此之外,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素质也处于需要不断提高的状态,教师要判断和分析不同儿童行为的发展意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答和指导策略。因而对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观察能力和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同一班级中,年龄跨度越大,成人和儿童所能接受的行为和成绩的跨度就越大。具体而言,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年长的幼儿更愿意表现自己的谦让,勇于作出分享的行为,从而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这有助于克服独生子女身上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而年幼的幼儿在与年长幼儿的交往过程中,其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发展,独生子女的自私、缺乏责任感、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也得到了纠正。混龄教育的实施也改变了幼儿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幼儿提供了再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不管对年长幼儿,年幼幼儿或是特殊儿童都需要有观察模仿多种能力的机会,也需要有在同辈中发现同伴的机会。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类似于兄弟姐妹相处的大家庭氛围"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满足了幼儿社会性交往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增加了幼儿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促使幼儿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成为自主、自立、自信的人同时对幼儿的角色扮演和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实施混龄教育的具体策略

 

实现目标的游戏策略,培养合作增强认知,社会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认知教育包括对自我及他人的认识,对日常行为规则、社会性交往规则的了解与掌握,对他人意见和想法的理解、领会与尊重。提高幼儿的社会知识是开展幼儿社会性认知教育的知识基础。认识自我、他人、社会的有机结合是开展幼儿混龄教育的必然选择;培养情感学会分享混龄教育的实施对幼儿社会性情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影响尤为突出,其作用体现在情感体验、交流、调控三大方面。

 

所以,在进行对幼儿园蒙氏混龄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要多考虑到现在社会的现状与现在教育的模式。多考虑孩子们的想法:一些游戏孩子们是希望与年龄相仿或年龄不同但相差不大的孩子一起去探索还是与教师一起,并且要尊重信任孩子的成长速度与能力,为他们的以后兴趣习惯的建立奠定基础。

 

实际上却可以收到常规思维中难以产生的效果。即使有的学生不能实现目标,但把握过程总比放弃过程好,有目标总比无目标好,希望总比失望好。

 

五、尊重式激励。

 

鲁迅认为“要教育儿童必须尊重和理解儿童,如果不先行尊重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发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成长的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健康发展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新课程理念要求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对教师基本的品德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用信任和尊重传递出期望和要求,远比任何说教、批评都更有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班主任应摒弃年龄、权威、阅历方面的所谓优势地位,主动蹲下来,去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和探讨,要从心底尊重另一个心灵。

 

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快乐教育”思想的要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就得善于运用符合“快乐教育”思想的各种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挖掘其潜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内部力量”的作用,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合格人才。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6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Bingham,1995,AASA,1992)。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的。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他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促进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二、混龄教育的分类

我们在谈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之前,还应该了解一下混龄教育有哪几种类型。混龄教育通常是分为两类:连续性混龄与间断性混龄。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很多幼儿园的硬件也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连续性混龄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采用得很少,也不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现在凡是尝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分段的混龄教育。但这种混龄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时间的间隔,异龄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的学习需要刺激重复出现并且时间间隔不能太久才可能习惯化、敏感化,从而产生高效的学习。

虽然间断性混龄是现阶段最适合我国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我认为它不如连续性混龄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混龄教育会在我国普遍采用,但最初都将以间断性混龄间的形式出现,逐步的将发展到连续性混龄,最终连续性混龄将代替间断性混龄。

三、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别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育,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一致的。而这种同龄编班较少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儿童的交往机会,然而这样却限制了幼儿和异龄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这是有悖于幼儿的天性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3.1混龄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其代表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这种学习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他还认为,有些行为学习者不必亲自体验,直接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致的间接强化而学习。而儿童的语言的学习和其他的行为的学习也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得来的。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他们通过观察同伴或成人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间接经验。这说明,榜样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混龄教育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和多种多样的榜样。年幼的幼儿通过观察年长的幼儿玩耍而学会一些玩具的玩耍,观察年长幼儿的角色扮演,观察年长幼儿的生活习惯等等,甚至涉及年长幼儿的各个方面;而年长的幼儿则可以借鉴年幼的幼儿的奇特的想法,来充分实现他们的能力等。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一起,他们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年长的幼儿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幼儿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在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幼儿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接触,年长幼儿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让年幼的幼儿模仿学习,使年幼的幼儿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幼儿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混龄教育的开展,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为年长的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3.2混龄教育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绝对与儿童年龄相符,各个阶段儿童的发展会因社会环境和习得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缓。⑧因此,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认知冲突迫使儿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幼儿与各种发展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会增加同伴的认知冲突。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在成人与幼儿的关系中,成人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幼儿则处于被动或劣势地位,幼儿可能屈从于成人的权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观点;幼儿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感情的共鸣使幼儿具有积极参加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主动操作等的倾向。皮亚杰认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率。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有助于刺激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而促进幼儿的认知冲突的发展。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了幼儿体验、任职、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幼儿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感。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榜样,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也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教育每一个幼儿,必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多层次的目标和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这样就从客观上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无拘无束、充满自信的进行活动。幼儿的心情放松后,就更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和实践中去,更能体验大批成功的快乐,同时成功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3混龄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仅作部分的说明。有的学者认为,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集合在一起,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类似于一个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气氛,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满足了幼儿社会往的需要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对幼儿的角色扮演、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我在《浅谈幼儿攻击的矫正策略》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幼儿园存在大量的攻击,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而异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长的幼儿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是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于年长幼儿的交往,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关系他人。这样,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3.4混龄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情感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玩耍,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的,现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这样幼儿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促进他们不断繁荣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幼儿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环境,一名幼儿既可以是老师的学生,又可以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还可以是同龄人的伙伴。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既让幼儿体验到了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或嫉妒,又让幼儿体验到了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系、爱护或轻视等。因此,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对各种情感的敏锐性,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又要防止幼儿过多的体验不健康的情感,如傲慢、轻视、嫉妒等,把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向关怀互助的方向,为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混龄教育还有效的增加了幼儿与其他幼儿交流的层面,是多角度的,也是扩大了幼儿情感体验的范围,增强了幼儿读积极情感的敏锐性和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锻炼了幼儿的情感控制能力。年长的幼儿的积极的行为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正面的良好的榜样,并由于年龄的相近而更具有感染力,因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与年长的幼儿交流可逐步的克服自己的消极的情感(如胆怯、任性等);年长的幼儿也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愿意在与年幼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自觉的展现积极的情感(如谦让、耐心等),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3.5混龄教育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具有补充作用

由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犹如台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混龄教育可以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补充,对我国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混龄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与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这个环境给幼儿造成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气氛,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互助等,也让幼儿学会了谦让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

3.6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在混龄教育活动中,年幼的幼儿与年长幼儿之间自然存在差距,年幼的幼儿想年长的幼儿询问和模仿,而年长的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向年幼的幼儿解释和说明,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超越他们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的发展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争取达到“最近发展区”所能叨叨的最高水平,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内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结论

混龄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幼儿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根据本园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园的教育组织形式,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达到发展幼儿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充分了解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对混龄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的方面,而且都是很有价值的,这里仅对意义做了阐述,剩下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邵郊.生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7

我班是以双语为特色的混龄实验班,旨在给幼儿创造一个适宜的、轻松的学习语言环境,偏重英语教学,探索混龄教育。

幼儿混龄教育是将3—6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混同再一起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混龄教育模式的初步尝试,是针对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与之交往,家庭的娇纵和过多的保护,造成现今的幼儿都不善于交往,惟我独尊更是现今幼儿的主要心态,在生活中常表现为以自我居先,与伙伴之间争执的现象也常常发生。如何改善这样的趋势,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成为我们的探索目标,发展方向。

二、本学期发展目标及重点

健康领域:

1、培养在集体中独立生活的能力,愿意学习并形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知道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愿意锻炼身体,接受预防措施,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知道一些最基本的安全保护和健康常识,并具备相关的能力;认识有关安全标志,学习遵守交通规则,了解家居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4、练习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

5、认识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了解简单的保护方法,了解预防龋齿及换牙的有关知识

6、主动参加集体游戏和体能活动;掌握有关幼儿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方法;能独立或合作收拾各种小型体育器材

7、敢于克服困难,勇敢坚强,能体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后的愉悦,保持情绪愉快,知道快乐有益于健康。

社会领域:

1、喜欢上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喜欢幼儿园的生活和教师

2、对周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事物有较广泛的兴趣;扩大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增强对幼儿园所在地区的认识与感情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认识与感情,热爱祖国;增强对世界一些国家的认识,知道世界的概念;理解几种常见职业的工作意义

4、学习礼貌待人接物,激发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培养初步的交往技能;会同情、关心和帮助他人

5、初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与同伴,知道做错事应当改正;学会分辨简单的是非,懂得要学习好的榜样,不模仿不良行为,激发初步的爱憎感

6、提高集体意识,主动做对集体有益的事,具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则,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7、热爱劳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各种劳动任务,爱惜劳动成果和公共财物。 自然领域:

1、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感兴趣;愿意自己独立思考,喜欢接触自然界的事物,有主动探索的兴趣。

2、学习运用几种方法去发现事物的特点;能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学习观察的方法和几种推理方法,发展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3、知道一些简单的自然常识;知道四季的主要特征及人们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植物与动物,以及它们和环境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有爱护、关心的态度;介绍环境污染的现象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4、学习初步的数的概念,认识简单图形;点数10以内数,会按物取物,认识10以内阿拉伯数字,感知10以内数的形成;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学习序数、单双数、相邻数的知识;学习10以内加减法,自编10以内加减法应用题。

5、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进行分类,理解数的守恒,并建立物体守恒概念;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学习自然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6、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简单关系;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

7、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认识一元以内的货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和名称,知道它们的值不相同。

语言领域:

1、愿意学习语言,形成一些良好的语言习惯;安静听成人和同伴说话,听懂主要内容;巩固和加强语言能力。

2、增强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喜欢与同伴交流,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说话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逐步丰富词汇量,能运用一些词汇进行表达。

3、会复述情节较简单的童话和故事;学习创编故事,复述情节较复杂的故事

4、继续学习正确阅读的方法,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在理解文学作品人物、情节或画面情节的基础上,学习理解作品的主题或感受作品的情感脉络;初步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

5、掌握基本的书写姿势,在有趣的图形练习中做好写字的准备。

艺术领域:

1、用自然声音唱歌,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内容;听不同类型的乐曲,丰富对音乐的印象;提高欣赏和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的兴趣和能力。

2、学习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能够比较准确地按音乐的节奏做比较复杂的基本动作、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

3、学习多种打击乐器的基本奏法;学习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情。

4、喜欢看色彩鲜艳的图画;能用画面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学习色彩的调配和均衡对称地安排画面。

5、学习塑造、粘贴等,掌握初步的美工技能;能参加一定的建构活动,如:搭积木、拼插泥土建构;欣赏能理解绘画作品、工艺品、雕塑、建筑物等,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美。

6、学习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技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体验创造的乐趣。

7、提高对颜色的区分度;愿意大胆地参加艺术活动。

8、学习欣赏艺术作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初步学习正确评价美,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

三、具体工作

常规训练:

1、教师利用标记帮助幼儿在水杯架、毛巾架、物品柜等地方贴上标记;帮助每位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

2、幼儿入园,教师主动向家长、幼儿热情问好、道别,以身作则来培养幼儿主动打招呼的习惯。

3、通过开展为小班弟弟、妹妹服务的活动,教育幼儿要关心、爱护比自己小的同伴。

4、爱护活动室的物品(桌、椅、活动区材料等),建立入区常规和生活常规

5、教育幼儿知道饭前、便后、手脏时要洗手,用脏手拿东西吃会生病,教给正确的洗手、擦手方法,并在平时注意指导、检查。

6、能与同伴分享玩具,懂得谦让;要求幼儿分类。

教育模式:

1、集体教学

2、分组教学

3、分区教学

4、方案教学

环保教育:

1、学习收集废旧物品,变废为宝。

2、定期举行环保宣传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

3、组织幼儿参观农庄,亲近大自然。

4、种养一些动植物,让幼儿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长、习性,同时教育幼儿要爱护动植物。

四、家长工作

1、定期更换家长园地的内容供家长了解、学习。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8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合乎语法和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问题进行叙述和说明的行为方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探讨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对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教学语言的特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的特点。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相比其他领域而言,数学教学语言具有以下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简练性

简练即数学教学语言应直接指向相关数、量、形等信息,以引发幼儿的关注和思考。数学教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等领域的教学语言有所不同,不强调过多的形容及细节的描述。例如,教幼儿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一张数量关系图片,口头编应用题:“草地上有3只小鸡,又跑来了2只小鸡,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鸡?”再如,教小班幼儿认识“1”和“许多”时,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提问:“小朋友,这些东西中哪些是1个?哪些是许多个?”。教师还要着重突出“又”“一共”“许多”“1个”的词语的含义。精练的语言排除了无关情境和词语的干扰,能有效引发幼儿对数量关系的思考。

2.规范性

规范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及阐述数学概念。幼儿数学教育内容虽然简单,但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数学术语、数学概念。如一些数学符号的名称、加减算式的读法等。以大班认识“4的组成”内容为例,4称为“总数”,分成的2和2称为“部分数”,符号“∧”称为“分合号”。幼儿数学教育中也涉及到某些数学概念,如基数、序数、相邻数、数的守恒、加法、减法、梯形、椭圆形等。这些数学概念虽然不需要幼儿掌握。但教师必须掌握概念的属性,讲解要规范。

3.逻辑性

逻辑性即数学教学语言要条理清晰、前后连贯。逻辑性是语言的内在结构力量,就如建筑物里的钢筋。具有逻辑性的数学教学语言能很好促进幼儿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颠三倒四,会影响幼儿对数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掌握。

二、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要求

1.依据幼儿思维特点,处理好语言的情境性与简练性关系

简练是数学教学语言特点之一。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也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情境性描述语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语言的情境性,忽视数学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体现在过多使用情境性描述语言,干扰了幼儿的记忆和思维。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简练是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情境性描述语言只是起辅助作用,点到为止。例如,某小班教师教幼儿认识5以内数数,教师创设到小兔家做客的情境,其语言重点不是指向数量,而是用大段的话描述小兔家的情形,如小兔家很漂亮,兔爸爸及兔妈妈很爱小兔,小兔很喜欢小朋友等。其结果是干扰了幼儿对5以内数量的认知。数学教学语言的简练性是本,情境性语言为末,切忌本末倒置。

此外,情境性语言应随幼儿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3~4岁幼儿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在小班,教师情境性语言描述可以多一些,以适应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如教幼儿点数时把教具称为“苹果娃娃,香蕉娃娃”,但注意不宜过多渲染。中、大班幼儿思维的抽象性逐步提高,教师要减少情境性语言。如大班幼儿能理解“5的相邻数”,就不必要描述为“5的两个好邻居、好朋友”等。

2.把握数学概念属性,处理好语言的规范性与通俗性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因考虑幼儿的年龄,一些数学概念需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语言的规范性和通俗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对立关系。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通俗的语言就不可能规范。那么,数学教学语言如何即便于幼儿理解又不失规范呢?达到这一要求,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用幼儿容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数学上“相邻数”的概念是:自然数列中某数相邻的两个数称为这个数的相邻数。有的教师给幼儿解释为“相邻数就是一个数前面和后面的两个数”,这种说法很不准确,教师忽略了“在自然数列中” 这个前提。如果这样讲解:相邻数是比某个数小1和比它大1的两个数。这样既突出了相邻数的数量关系也能为幼儿所理解。教师还需注意不要自己编一些数学概念。如有的教师给幼儿解释:“梯形就是像梯子一样的形状”,“椭圆形就是扁扁的圆形,有一根长径和一根短径”等,这些不正确的概念容易使幼儿形成错误的理解,不利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此外,教师要注意正确使用数学术语。例如,有的教师讲解数的组成时,把“分合号(∧)”称为“分号”、“分解号”。还有的教师把“部分数”称为“加数”,在描述“1和1合起来是2时”,就说成“1加1是2”,和加法术语混淆在一起。再如,某教师教幼儿认识“大于”“小于”“时,说:6比7小,6少于7。应该说“6小于7”。教师使用规范的数学术语,能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为幼儿入小学后学习数学语言奠定良好的基础。

3.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语言,关注其内在逻辑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体现了教师逻辑思维能力水平。具体来说,建议如下。

首先,数学教学语言应明确,避免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例如,某教师问幼儿:七星瓢虫是数字几?此语言就很不明确,应该这样问:七星瓢虫身上的7个点用数字几表示?再如,某教师这样提问4的相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朋友,3比4少几?4比3大几?”教师前半句用多少,后半句用大小,前后问法不一致,造成幼儿认识上的混乱。

此外,数学教学语言应条理清晰,表达严谨。例如,某教师教幼儿认识序数时,呈现横排的6只小动物图片,提问:小朋友,小兔子排在第几?结果有的幼儿说排第2,有的幼儿说排第5。原来幼儿是从不同方向数的。教师这种问法不严谨,应该给幼儿指明从哪边开始数。因为序数具有方向性,从不同方向数,物体的排列位置当然不同。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判断、推理要准确。

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语言中的失误主要源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幼儿年龄小,讲不好甚至讲错都没关系,往往不介意脱口而出。另外,教师数学专业知识欠缺也是原因之一。幼儿教师需加强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幼儿数学的核心概念,明确幼儿数学内容的科学定义,不断提高自身数学教学语言水平,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9

现代艺术体操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2001一20()4规则的全方位、跳跃性变化,促进了艺术体操训练所有领域的发展和变革。足见这场变革是通向2008奥运会的前奏曲。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取得是多元素综合效应的结果,其中运动员早期良好扎实的基础训练是日后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坚实基础和保障。基础训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关系到我国竞技艺术体操水平的发展。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对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的认识,弥补我国艺术体操在基础训练理论方面研究的不足,为艺术体操训练提供准确的信息,为国家艺术体操队备战20(科、2008年奥运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最终实现我国艺术体操在2008年奥运会上升国旗的奋斗目标。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基础训练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中外基础训练研究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尤其参考体操等与艺术体操较为相近项目的基础训练详细状况,并结合艺术体操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归纳和分析。

2.2调查法

(1)专家调查:用“特尔菲”法对全国13名艺术体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调查(见表1),收集专家对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其相关方面问题的观点;

(2)问卷调查:通过在2002年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比赛期间和2003年全国艺术体操教练员、裁判员新规则培训班期间对教练员、裁判员进行基础训练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的基本概况;

(3)实地考察:对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浙江省杭州市的艺术体操业余体校进行现场调查,并对教练员进行实地交流,了解我国艺术体操省体校和业余体校基础训练的实际情况。

(4)访谈法:在对基础训练的训练内容、方法、训练计划等方面内容确定过程中,与多名艺术体操教练和长期从事基础训练方面研究的专家进行交流。

2.3统计分析法用计算机对收集和测量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国内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理论研究现状

从我国艺术体操运动训练理论研究来看,大多数是有关高水平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研究,对青少年艺术体操训练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幼儿艺术体操训练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见表2)。对艺术体操基础训练理论方面的研究更为罕见。而且陈旧,多以教练员的经验总结为主。当然,也有少数科研者在艺术体操训练某些方面有较为深人研究,如王爱兰撰写的《艺术体操运动训练之研究》(1991);马更娣、刁在篇的《苏中艺术体操训练特点之研究》(1995);于丽群的《我国部分少年艺术体操运动员早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1992)等。上述研究在当时曾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已明显落后于当今技术的发展和新规则的大幅度变更以及新的训练方法、手段和先进的训练理念。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我国与世界艺术体操先进水平国家在训练理论有着较大的差距,基础训练理论研究薄弱是阻碍我国艺术体操基础训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2对艺术体操基础训练概念的界定

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启蒙训练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见表3)。其中基础训练阶段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持续时间为3一5年。主要任务是根据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发展基础运动能力。通常可将3一5年的基础训练阶段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一般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的1一2年内,应该全面学习多种运动技能,学习多项运动技术,并在这个过程中相应地发展一般运动素质,培养参加运动训练所需要的一般心理品质。随着运动员发育情况的变化,根据他们在初期基础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才能,使教练员能够对其发展潜力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并确定其专项训练的方向,然后便进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在专项基础训练阶段,应围绕着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基础组织训练,发展运动素质的训练比例应逐渐增大。技术比较复杂的技能主导类项群,应着重抓好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对艺术体操基层教练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基层教练员对基础训练、基本训练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常常混为一谈。认为基本技术训练就是基础训练。而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里对这两个概念也未做详尽的定义。通过查阅辞海了解这两个词在字面上的差别。“基础”泛指事物发展的根基和起点。“基本”则泛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从字面上看,“基础”与“基本”两个词是有本质的差别的。可见,艺术体操基础训练是艺术体操运动训练发展的根基和起点,是艺术体操运动员成才过程中“发育阶段”;而基本训练是艺术体操训练的基本内容。基础训练阶段只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一个阶段,而基本训练指的是基本技术训练。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在我国,对“早期训练”的认识,多年来学术界和广大教练员的认识很不一致。正因为如此,对早期训练目标和初训年龄的确定也是各说其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因而早期训练阶段实际上是全过程多年训练过程中的一个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是指一个运动员在进人专项高水平训练之前的基础训练阶段,是多年训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动员多年训练及其成长的规律表明,儿童少年早期训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打基础的训练过程,其训练效果直接影响运动员能否最终成材。“早期训练”是早期启蒙训练、早期专门化训练和早期专项化训练的一个总称。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儿童少年早期训练的终极目标是进行基础训练,也就是为专项的提高打好全面、一般和专项的基础。

3.3艺术体操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训练年龄、训练年限的界定

对儿童少年进行多年系统训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科学地确定他们开始进行早期训练的年龄。尤其是开始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既不能太晚也不能太早。现代训练不少项目运动员的始训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多年以来,我国艺术体操界对基础训练初训年龄和各阶段的年龄、训练年限以及训练任务没有统一认识,以致于许多基层教练员只能凭经验对其进行模糊的划分,这就导致基础训练不系统、科学。通过进行大量调查和系统研究,参考国外训练的经验,我们认为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始训年龄为5一6岁。其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年限为4一6年,即一般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为1一2年;专项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为3一4年,其运动员在专项基础训练阶段的年龄为9一12岁。

混龄教育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活动;儿童体育;青少年(儿)体育;学前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章号:1009-783X(2017)01-0026-05 文献标志码:A

1问题的提出

幼儿体育是一个特定人群概念,与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青年体育、老年体育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体育规律和特点。提高人口素质,关注幼儿健康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当前,幼儿体育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学科、多国家互通有无、共同攻关的实效性阶段。例如,加拿大幼儿体育指南就是在借鉴美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而澳大利亚的体育活动报告卡制度又是在模拟加拿大相关制度上建立起来的。2005年创办的亚洲幼儿体育学会成为亚洲各国进行幼儿体育学术交流的平台。多渠道的交流促进了幼儿体育事业的繁荣,但不同学术成果存在研究内涵和外延的不对等。“幼儿体育”“幼儿体力活动”“幼儿体育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学前体育”“儿童体育”“婴幼儿体育”“青少年体育”等多个概念的使用,使得理论界之间、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对话难以产生问题的共识阈。本文作者发表的《幼儿体育学: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兴学科》曾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学者们纷纷表示,幼儿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现在到了厘清研究对象的时候了;因此,本研究试图对有关幼儿体育的多个概念做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辨析,抛砖引玉,以引起幼儿体育领域的讨论。

2幼儿体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含义和适用范围。我们所探讨的幼儿体育及其相关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它们的语义和属性又有一定的重合和交叉,因此,在学科研究中便容易产生混淆。

2.1幼儿体育与幼儿体育游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同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这些法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保证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并以“体”为先。这一思想在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首次完整地表述,在幼儿体育政策和理论实践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在所有的政策文本中,与幼儿身体活动相关,出现最多的词汇并不是“体育”2字,而是“游戏”2字。二者在学理上的区别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体育”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体育”的定义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游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游戏”这样定义:“游戏是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也叫游戏。”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游戏与体育的区别在于二者在竞争性、娱乐性和教育性3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幼儿游戏贯穿了幼儿的整个成长期,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之一。当前,在体育学理界和幼儿教育界存在问题研究的不对等性,体育学理界将幼儿通过户内或者户外的身体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称为幼儿体育,它包括跑、跳、攀、爬、钻等身体锻炼活动。学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则将幼儿参与的所有体力游戏和智力游戏统称为幼儿游戏,甚至在学前教育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不认同“幼儿体育”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幼儿参与的全部为“幼儿游戏”或“幼儿游戏活动”;因此,便造成了体育学理界和幼儿教育界对幼儿体育认识的不一致、不统一,难以在同一维度探讨问题。

为更好地区分“幼儿体育”“幼儿游戏”和“幼儿体育游戏”,有学者试图从“游戏”中剥离出“体育游戏”,指出“体育游戏是熔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于一体,有鲜明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方法,体育游戏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体育教学和训练,而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进行体育教育的专门手段,以体力性活动结合智力活动,有浓重娱乐气息的身体联系和思维练习方法”。从以上体育游戏的概念可以看出,体育游戏并不等同于体育,幼儿体育游戏也并不等同于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游戏仅是幼儿体育的手段或形式之一,它们侧重于竞争性、娱乐性和教育性,是幼儿通过走、跑、跳、投、钻、爬、攀登、平衡等身体基本动作,有规则、有结果、有角色、有情节、有竞赛性质,调动感知觉和运动器官,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幼儿体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于幼儿体育游戏,二者的关系是种属关系。种属关系,也即真包含关系、上属关系等,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其中:外延大的概念叫属概念,或上位概念;外延小的概念叫种概念,或下位概念。幼儿体育与幼儿体育游戏之间的种属关系如图1所示。

关于幼儿体育游戏,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的术语为“幼儿运动游戏”。台湾地区于2004年开始推动幼稚园运动游戏方案,并成立了推动幼稚园运动游戏方案委员会,幼儿运动游戏方案成为体育政策的策略之一。这也进一步说明,幼儿体育游戏(运动游戏)和幼儿体育之间是种属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台湾地区“运动游戏”相比于大陆“体育游戏”更强调“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活动,弱化活动的竞争性,强调游戏的参与性”。

当前,幼儿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研究最为活跃的论题。例如:首都体育学院王凯珍对3~6岁家庭幼儿体育游戏的内容、活动时间、游戏环境等做了详尽调研和理论探讨;辽宁师范大学全海英从幼儿体育游戏的组织开展、体育游戏的创编入手进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的张烨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了隔代抚养幼儿和非隔代抚养幼儿在体育游戏参与行为方面的差异。在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们做了大量有关幼儿体育游戏的研究。台湾国立体育学院杨宗文从制度角度探讨幼儿体育游戏开展的价值和政策理论;台湾长庚科技大学黄静惟以台湾地区3195所幼稚园为研究对象,调查幼儿运动游戏课程的实施情况,研究指出,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实施运动游戏课程的幼儿园比例开始由2002年的78%提升至85.88%。在日本,研究者们创编出大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并就幼儿体育游戏用具做了探索性研究和市场开发。

2.2幼儿体育与幼儿体力活动、幼儿体育活动

幼儿体育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目前,在国内有幼儿体育、儿童体育、幼儿体育活动、幼儿运动等不同提法。那么英语语系国家如何表述这一概念?加拿大学术界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这一概念,学者大多将其译为“幼儿体力活动”。根据加拿大运动生理学协会(CSEP)颁布的加拿大幼儿体力活动指南(Canadian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Years/Children),婴幼儿(出生~1岁)每天应进行几次地面互动游戏。学步儿(1~2岁)和学龄前儿童(3~4岁)每天至少应该有180 min不同度身体活动时间,以促进个体的运动技能,年龄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应该至少达到60 min。

美国同样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幼儿体力活动,这一表达见诸于多个政策性文本,例如《美国促进儿童和青少年体育运动综合性指导》(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该参加60min或更多时间的体力活动。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强健幼儿的骨骼和肌肉,降低他们未来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减少心理焦虑和压力,同时对幼儿和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课堂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澳大利亚模拟加拿大于2005年开始实施“体育活动报告卡制度(The Physical Activity Report Card)”,目的就在于增加本国青少儿体育活动的参与,鼓励澳大利亚人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减少就坐行为。在这一制度中,澳大利亚官方同样采用“Physical Activity”表述。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使用的“幼儿体力活动”概念相比于我国“幼儿体育”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较大差别。“幼儿体力活动”指幼儿在个体、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建筑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的身体活动。它的内涵和外延均大于幼儿体育。

与此同时,在国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庄弼在比较了多个概念之后提出,“幼儿体育活动”是较好描述幼儿体育目标和内容的概念,他认为“幼儿体育活动是指对幼儿(3~6岁)进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培育及发展的过程”,幼儿体育活动这一概念较“幼儿体育”更少的竞技性,强调了幼儿体育的活动性和游戏性体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张莹也多次通过幼儿动作发展研究幼儿体育活动的内容和设计。

从发达国家幼儿体育政策文本表述及我国学者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实践可以发现:“幼儿体力活动”之一概念强调幼儿身体活动的多维影响因素和全面的身体活动水平和活动能力;“幼儿体育活动”这一概念侧重于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活动过程,关注幼儿体育活动与组织,这是对幼儿体育概念的工具性认识。

2.3幼儿体育与儿童体育、青少年(儿)体育、学前体育

幼儿体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儿童的幼儿阶段。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指出“幼儿”就是指从3岁到6、7岁的儿童。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这类人群的年龄划分不尽相同,因此,相应的研究对象表达术语也各有不同(见表1)。

综览我国幼儿体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出现了幼儿体育、婴幼儿体育、学前体育、幼儿园体育、儿童体育等多种年龄阶段有交叉,但又有根本性区别的研究术语。

2.3.1儿童体育

“儿童体育”这一概念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儿童体育究竟指哪一个阶段的体育取决于对“儿童”这一概念的认识。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少于18岁”。美国《1997年儿童法案》同样将“儿童”定义为“低于18岁的人”。根据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根据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的观点,儿童包括乳儿期/哺乳期(0~1岁),婴儿期/托儿期(1~3岁),学龄前期/幼儿园时期(3~6、7岁),学龄初期/小学时期(6、7~11、12岁),少年期/学龄中期(初中时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学龄晚期(高中时期)(14、15~17、18岁)。从以上对儿童年龄的界定,可以看出,儿童体育是一个属概念,它涵盖了青年期以前的未成年期,年龄跨度大,适用于对特定人群和特定事项的研究,特定人群如“留守儿童体育”“残疾儿童体育”“民间儿童体育”等,特定事项如“儿童体育培训”“儿童体育主题公园”“儿童体育保健”等。

2.3.2青少儿体育(青少年体育)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活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为大众体育研究的关键词。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体育涵盖了幼儿体育,部分政府管理部门也同样将幼儿体育管理纳入到青少司(处)政府管理范畴,那么,幼儿是否包含在青少年中?一般认为,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人群,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在体育领域,按照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要求,参赛选手年龄限制定为14~18周岁。若从以上2个划分维度来看,幼儿不属于青少年之列;但在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而又要保证幼儿体育有效开展及幼小体育顺畅衔接和管理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可将“青少年体育”延展更名为“青少儿体育”,便于理论研究、实践开展和管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