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的好处十篇

时间:2023-08-28 17:02:29

混龄教育的好处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1

一、幼儿园混龄教育相关概述

混龄教育就是将3~6岁的幼儿混编在同一班级,使其彼此合作、模仿的教育形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独生子女不断增多,一些幼儿园开始采取混龄编班策略,力求通过“以大带小”的形式,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共同成长。就目前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是“间断性混龄”教育。混龄教育的实施缺乏全面性,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众多问题。

二、混龄教育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1.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发现,幼儿异龄互动更能够引发相互之间的模仿。很多年龄较小的幼儿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并不理解,但是能够从年龄较大的幼儿身上实现良好学习。由此可见,混龄教育对幼儿认知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对于混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有“年龄小的幼儿怕被欺负,年龄大的幼儿怕影响发展”的担忧,但是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在面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时,年龄较大的幼儿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自居,主动向年幼的儿童示范积极行为,维护年幼的儿童,同时也在获取年龄较小儿童尊重的同时,实现自身知识整理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在一些公办幼儿园,师资力量十分充足,教师在混龄教育中能够对幼儿关系进行适当调节,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采用分层指导方式,促进所有幼儿认知的共同发展。

2.促进幼儿教育组织形式创新

我国幼儿园传统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按照幼儿年龄编排班级,每个班级幼儿的年龄不会超过一岁,但是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无法满足独生子女的跨年龄交流的需求。而混龄教育中,将学生按照年龄不同,混合进行编制的组织形式,充分尊重了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对幼儿各方面素质以及教育效果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是对传统幼儿教育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创新。例如,目前很多公办幼儿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都采用30人一班的组织形式,以幼儿年龄划分成几个班级,但是在混龄教育的组织形式下,虽然整体人数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以实施分层教学,实际每个年龄段幼儿仅有10人,其教学效果与30人的同龄幼儿教育相比显然更加明显。

三、混龄教育的实施对策

1.加强混龄教育推广实践

目前,混龄教育在国外很多幼儿园已经得到了普及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国在学前教育改革方面,也应加强对混龄教育的推广实践,吸取国外优秀经验,设计专门的教育试点。针对幼儿园所在地区、经济情况等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发展方案,进一步落实混龄教育。例如,大型公办幼儿园,幼儿人数较多,可以采用每周定期定时的混龄教育,每周安排1~2次的混龄教育活动。由于间断性混龄时间有限,异龄幼儿彼此熟悉度不足会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应采用连续混龄的方式,每次混龄教育活动时间为全天。

2.健全幼儿园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体系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人对混龄教育理念还难以认同,相关规范制度未能得到确立。且在国家统一制度下,具有较大差异的幼儿园混龄教育也未能得到良好落实,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健全幼儿园教育体系,全面考虑影响混龄教育实施的各种因素,制定相应制度,以为幼儿园混龄教育和学前教育改革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

3.提升幼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2

 

关键词:混龄教育 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①[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 bingham,1995, aasa,1992)。②[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③[是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的。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④[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他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促进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二、混龄教育的分类

我们在谈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之前,还应该了解一下混龄教育有哪几种类型。混龄教育通常是分为两类:连续性混龄与间断性混龄。⑤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很多幼儿园的硬件也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连续性混龄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采用得很少,也不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现在凡是尝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分段的混龄教育。但这种混龄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时间的间隔,异龄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的学习需要刺激重复出现并且时间间隔不能太久才可能习惯化、敏感化,从而产生高效的学习。

 

虽然间断性混龄是现阶段最适合我国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我认为它不如连续性混龄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混龄教育会在我国普遍采用,但最初都将以间断性混龄间的形式出现,逐步的将发展到连续性混龄,最终连续性混龄将代替间断性混龄。

 

三、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别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育,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一致的。而这种同龄编班较少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⑥[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儿童的交往机会,然而这样却限制了幼儿和异龄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这是有悖于幼儿的天性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3.1 混龄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其代表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⑦[这种学习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他还认为,有些行为学习者不必亲自体验,直接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致的间接强化而学习。而儿童的语言的学习和其他的行为的学习也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得来的。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他们通过观察同伴或成人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间接经验。这说明,榜样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混龄教育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和多种多样的榜样。年幼的幼儿通过观察年长的幼儿玩耍而学会一些玩具的玩耍,观察年长幼儿的角色扮演,观察年长幼儿的生活习惯等等,甚至涉及年长幼儿的各个方面;而年长的幼儿则可以借鉴年幼的幼儿的奇特的想法,来充分实现他们的能力等。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一起,他们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年长的幼儿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幼儿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在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幼儿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接触,年长幼儿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让年幼的幼儿模仿学习,使年幼的幼儿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幼儿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混龄教育的开展,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为年长的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3.2 混龄教育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绝对与儿童年龄相符,各个阶段儿童的发展会因社会环境和习得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缓。⑧[因此,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认知冲突迫使儿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幼儿与各种发展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会增加同伴的认知冲突。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在成人与幼儿的关系中,成人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幼儿则处于被动或劣势地位,幼儿可能屈从于成人的权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观点;幼儿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感情的共鸣使幼儿具有积极参加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主动操作等的倾向。皮亚杰认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率。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有助于刺激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而促进幼儿的认知冲突的发展。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了幼儿体验、任职、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幼儿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感。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榜样,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也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教育每一个幼儿,必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多层次的目标和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这样就从客观上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无拘无束、充满自信的进行活动。幼儿的心情放松后,就更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和实践中去,更能体验大批成功的快乐,同时成功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3 混龄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仅作部分的说明。有的学者认为,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⑨[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集合在一起,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类似于一个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气氛,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满足了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对幼儿的角色扮演、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我在《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幼儿园存在大量的攻击性行为,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异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长的幼儿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是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于年长幼儿的交往,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关系他人。这样,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3.4 混龄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情感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玩耍,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的,现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这样幼儿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促进他们不断繁荣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幼儿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环境,一名幼儿既可以是老师的学生,又可以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还可以是同龄人的伙伴。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既让幼儿体验到了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或嫉妒,又让幼儿体验到了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系、爱护或轻视等。因此,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对各种情感的敏锐性,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又要防止幼儿过多的体验不健康的情感,如傲慢、轻视、嫉妒等,把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向关怀互助的方向,为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混龄教育还有效的增加了幼儿与其他幼儿交流的层面,是多角度的,也是扩大了幼儿情感体验的范围,增强了幼儿读积极情感的敏锐性和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锻炼了幼儿的情感控制能力。年长的幼儿的积极的行为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正面的良好的榜样,并由于年龄的相近而更具有感染力,因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与年长的幼儿交流可逐步的克服自己的消极的情感(如胆怯、任性等);年长的幼儿也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愿意在与年幼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自觉的展现积极的情感(如谦让、耐心等),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3.5 混龄教育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具有补充作用

 

由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犹如台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混龄教育可以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补充,对我国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混龄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与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这个环境给幼儿造成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气氛,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互助等,也让幼儿学会了谦让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

 

3.6 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在混龄教育活动中,年幼的幼儿与年长幼儿之间自然存在差距,年幼的幼儿想年长的幼儿询问和模仿,而年长的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向年幼的幼儿解释和说明,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超越他们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的发展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争取达到“最近发展区”所能叨叨的最高水平,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内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结论

混龄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幼儿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根据本园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园的教育组织形式,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达到发展幼儿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充分了解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对混龄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的方面,而且都是很有价值的,这里仅对意义做了阐述,剩下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邵郊.生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j].2005,2

 

[8]武建芬,称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教育[j].2006,2

 

[9]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幼儿教育[j].2006,2

 

[10]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j].2006,3

 

[11]刘永明.幼儿混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9

 

[12]lilian.katznongraded and mixed-age grouping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rbana il 1992-00-00

 

[13]教育大辞典[j].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9-50

 

[14]徐汉林. 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m]. 北京:海豚出版社,2004:125-133

 

[15]胡世发,王艳华.早期教育与天才[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208-211

 

[16]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1

 

[17]中外教育思想全书[j].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1002-1004

 

[18]郑雪. 人格心理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41

 

[19]小雨. 让孩子在奖赏教育中成长[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21-31

 

[20]耿聪.儿童早期教育浅析[j]. 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04

 

--------------------------------------------------------------------------------

① 引自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幼儿教育[j].2006,2

② 引自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j].2006,3

③ 引自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j].2006,3

④ 引自刘永明.幼儿混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9

⑤ 引自武建芬,称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教育[j].2006,2

⑥ 引自武建芬,称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教育[j].2006,2

⑦ 引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3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Bingham,1995,AASA,1992)。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的。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他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促进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二、混龄教育的分类

我们在谈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之前,还应该了解一下混龄教育有哪几种类型。混龄教育通常是分为两类:连续性混龄与间断性混龄。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很多幼儿园的硬件也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连续性混龄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采用得很少,也不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现在凡是尝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分段的混龄教育。但这种混龄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时间的间隔,异龄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的学习需要刺激重复出现并且时间间隔不能太久才可能习惯化、敏感化,从而产生高效的学习。

虽然间断性混龄是现阶段最适合我国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我认为它不如连续性混龄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混龄教育会在我国普遍采用,但最初都将以间断性混龄间的形式出现,逐步的将发展到连续性混龄,最终连续性混龄将代替间断性混龄。

三、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别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育,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一致的。而这种同龄编班较少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儿童的交往机会,然而这样却限制了幼儿和异龄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这是有悖于幼儿的天性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3.1混龄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其代表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这种学习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他还认为,有些行为学习者不必亲自体验,直接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致的间接强化而学习。而儿童的语言的学习和其他的行为的学习也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得来的。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他们通过观察同伴或成人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间接经验。这说明,榜样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混龄教育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和多种多样的榜样。年幼的幼儿通过观察年长的幼儿玩耍而学会一些玩具的玩耍,观察年长幼儿的角色扮演,观察年长幼儿的生活习惯等等,甚至涉及年长幼儿的各个方面;而年长的幼儿则可以借鉴年幼的幼儿的奇特的想法,来充分实现他们的能力等。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一起,他们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年长的幼儿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幼儿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在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幼儿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接触,年长幼儿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让年幼的幼儿模仿学习,使年幼的幼儿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幼儿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混龄教育的开展,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为年长的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3.2混龄教育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绝对与儿童年龄相符,各个阶段儿童的发展会因社会环境和习得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缓。⑧因此,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认知冲突迫使儿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幼儿与各种发展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会增加同伴的认知冲突。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在成人与幼儿的关系中,成人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幼儿则处于被动或劣势地位,幼儿可能屈从于成人的权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观点;幼儿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感情的共鸣使幼儿具有积极参加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主动操作等的倾向。皮亚杰认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率。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有助于刺激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而促进幼儿的认知冲突的发展。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了幼儿体验、任职、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幼儿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感。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榜样,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也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教育每一个幼儿,必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多层次的目标和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这样就从客观上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无拘无束、充满自信的进行活动。幼儿的心情放松后,就更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和实践中去,更能体验大批成功的快乐,同时成功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3混龄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仅作部分的说明。有的学者认为,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集合在一起,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类似于一个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气氛,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满足了幼儿社会往的需要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对幼儿的角色扮演、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我在《浅谈幼儿攻击的矫正策略》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幼儿园存在大量的攻击,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而异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长的幼儿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是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于年长幼儿的交往,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关系他人。这样,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3.4混龄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情感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玩耍,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的,现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这样幼儿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促进他们不断繁荣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幼儿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环境,一名幼儿既可以是老师的学生,又可以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还可以是同龄人的伙伴。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既让幼儿体验到了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或嫉妒,又让幼儿体验到了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系、爱护或轻视等。因此,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对各种情感的敏锐性,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又要防止幼儿过多的体验不健康的情感,如傲慢、轻视、嫉妒等,把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向关怀互助的方向,为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混龄教育还有效的增加了幼儿与其他幼儿交流的层面,是多角度的,也是扩大了幼儿情感体验的范围,增强了幼儿读积极情感的敏锐性和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锻炼了幼儿的情感控制能力。年长的幼儿的积极的行为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正面的良好的榜样,并由于年龄的相近而更具有感染力,因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与年长的幼儿交流可逐步的克服自己的消极的情感(如胆怯、任性等);年长的幼儿也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愿意在与年幼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自觉的展现积极的情感(如谦让、耐心等),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3.5混龄教育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具有补充作用

由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犹如台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混龄教育可以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补充,对我国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混龄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与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这个环境给幼儿造成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气氛,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互助等,也让幼儿学会了谦让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

3.6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在混龄教育活动中,年幼的幼儿与年长幼儿之间自然存在差距,年幼的幼儿想年长的幼儿询问和模仿,而年长的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向年幼的幼儿解释和说明,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超越他们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的发展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争取达到“最近发展区”所能叨叨的最高水平,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内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结论

混龄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幼儿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根据本园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园的教育组织形式,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达到发展幼儿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充分了解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对混龄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的方面,而且都是很有价值的,这里仅对意义做了阐述,剩下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邵郊.生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4

一、混龄教育的内涵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3~6周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有很多东西教师是不能传授给3岁儿童的,但5岁的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而且3岁儿童对5岁儿童所做的事情也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与他自己的能力相差不远。蒙特梭利认为,混龄班有利于儿童的交往与合作。通常年龄大的幼儿会自发地去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会被年幼儿童重复时,就会要求自己为年幼者做出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而年龄较小的幼儿则能从年龄较大幼儿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

这种教育方法非常可贵,因为5岁孩子的心智比成年人更接近3岁幼儿的心智,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自然发生的“渗透作用”,所以幼小的儿童很容易模仿那些我们班级传授的事物。有一些父母担心自己孩子年龄偏大,和年龄小的幼儿在一起,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而一些家长亦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偏小,和大孩子在一起会跟不上,产生自卑感……事实并非如此。蒙台梭利指出:“年龄偏大的幼儿并非一直在教别人,教学比他小的幼儿,可以帮他更了解自己先前所学的一切。”他必须分析、重组自己的知识,才能传授给别人。他们还认为自己是较小幼儿的保护者,于是自律和责任感自然产生,所以他们的“牺牲”并非毫无所获。而较小的幼儿在大孩子的带动下发展能力获得提高,并且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许多成年人用“语言”无法传授给他们的东西。

二、提倡混龄教育的意义

前面也提到了一些混龄教育的优点,但远远不止。那些传统教育模式容易突显孩子的个体差异,使一些聪明、能干的孩子显得突出,这往往会产生嫉妒、憎恨、羞辱、攀比等情绪,较突出的幼儿会变得自负,处处想凌架于他人之上。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混龄幼儿之间避免了这些情绪的滋生,只有和谐、融洽与爱。

1. 能让孩子们学会包容。在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或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混合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个班时,这里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孩子可以面对不同年纪、类型、能力、特质的孩子。在交叉互动之下,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尊重彼此的不同、互相包容及互相协助。孩子不光由教师方面获得知识,同时他们由其他的孩子身上看到了不同阶段的成长结果,这亦会成为督促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孩子在环境中看到较大孩子的表现时,会期待自己能赶快长大,并视长大为一件光荣的事。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能力帮助他人,就成为长大的象征,而这样的孩子经常成为孩子崇拜的对象。因此,在教室内,常会看到较大的孩子或能力较好的孩子会主动地协助年龄小的或较弱的孩子,因为他们自己曾经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被其他的孩子照顾过。孩子与孩子之间相处不再是恶性的竞争,而是较多的相互支持。

2. 促进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混龄的设置是和蒙特梭利的吸收性心智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讲,在演示各个教具或材料时,老师和孩子是一对一的,即老师必须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进度来演示不同的教具。在给一个5 岁的孩子演示十进位制的教具时,经常可以看到有几个4岁的孩子在旁边饶有兴致的观察着。在和4岁的孩子作英语语音游戏时,3岁的孩子会一边做他手上的工作,一边看两眼我们的游戏。等下次再邀请这个3岁孩子做同样游戏时,他会非常高兴地答应而且他的接受程度有可能比4岁还快些,因为他已经吸收了一些东西在他的头脑中。有些孩子甚至等不及我的邀请,直接就要求演示某种教具给她看。孩子的心智无时不在运动着,他吸收着环境中的一切,在和环境的互动中成长着。

对于大孩子来说,他又能像小老师那样教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这不仅仅滋养了他的自信心,领导的感觉,教的过程本身对他来说更是一种复习,他必须是非常了解掌握这项工作的玩法才有可能去教。而对小孩子来讲,就像一个哥哥姐姐在教他玩一样东西,他的状态是最放松的,一点也没有被老师“教育”的感觉。这种孩子之间和谐的相互学习也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点之一。

蒙特梭利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为孩子设置一个符合孩子年龄和成长规律的“有准备的环境”,在学校中,这环境有3个要素:孩子,指导老师本人和老师设置的整个教室(室内室外),缺一不可。从孩子这个要素来看,就是孩子的年龄组合必须是混龄的。从学龄前来说,就是0~3 混龄,3~6岁混龄;小学是6~9,9~12混龄。这是蒙特梭利学校或班级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存在大班、小班一说。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5

一、认识户外混龄活动中投放材料的价值所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户外混龄活动对幼儿来说是游戏的盛宴。从游戏可以发掘出混龄教育包括的发展需求和教学契机,而纵观幼儿混龄教学的各类活动,只有游戏才能将混龄教育的特征与目标一览无余地体现和表达出来。对混龄活动的考察有诸多影响因素,围绕混龄活动的设计,也有诸多考量因素。但这其中,材料是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材料的选择可以说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能否体现材料的多变、趣味,能否切合幼儿机体发育的特点,能否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求,将在幼儿参与户外混龄活动中直接体现,甚至影响活动的设计目标能否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户外混龄活动的材料是促进幼儿正常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开展混龄活动的基础保障。重视材料的设计、重视材料的收集、重视材料的投放,根据活动中幼儿的反映及时进行调整、引导,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欲望,实现让材料代替教师说话,是关系到户外混龄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把握户外混龄活动中投放材料的客观因素

户外混龄活动中投放材料要充分考虑混龄儿童的特点,既防止“吃不饱”,又避免“咽不下”的现象,这需要教师在户外混龄活动开始之前,对幼儿的情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针对参与学生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合理设计活动目标,突出活动的针对性。

1.在材料准备上坚持拿来主义。对于混龄活动的材料,可以通过教师的制作、家长的收集、幼儿的参与、社会的提供等多种形式,只要能实现活动预期目标,都可以“拿来”。实践中,我们除了提供各式物品,如轮胎、竹子、木板等外,更注重发挥教师、家长、幼儿的能动性,从废旧材料制作活动需要的物品,如活动主题“葫芦兄弟”,就采取利用各式各样的葫芦,制作成葫芦串、哑铃、沙锤、抛接球。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动手作用,如大班幼儿是帮助扎、绕,中班幼儿是葫芦涂色,小班幼儿是分类、挑拣。这样的材料制作建立在幼儿发展不同阶段基础上,锻炼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肌肉群。同时,通过动手制作户外活动材料,增强幼儿勤俭节约意识,增进混龄教育中幼儿之间的友谊,为混龄户外活动打下情感基础。

2.材料投放中坚持层次丰富。对于混龄户外活动,在确立一个共同教育大目标下,可以分解成若干子目标,针对不同年龄幼儿进行分解细化。在材料投放上,要在共同大前提下确定材料的主要类型,随后根据子目标进行分类。如根据幼儿的操作现实情况,区分难易程度,体现针对性。又如在“轮胎游戏”中,小中班幼儿在大班幼儿的帮助下稳定轮胎前进,在材料投放时,就选择普通车轮胎、电动车轮胎等不同类型。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轮胎的特性,制作轮胎攀爬墙、轮胎荡秋千、轮胎滑板等,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重视户外混龄活动中投放材料的主观因素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6

关键词:幼儿混龄教育;情感能力;发展

作为一种不同年龄段幼儿混合学习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效果具有全面影响,经过不断尝试,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情感English培养与发展影响比较突出,其在情感能力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情感体验、交流及调控三方面。

1.内涵概述

混龄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将不同年龄段幼儿安排在同一班级,共同进行学习与生活。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经过多年幼儿教育实践,创立了一套完善而又独立的儿童教育法,作为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混龄教育是人们所熟悉的。蒙台梭利提出同龄编班使得幼儿远离真实世界,对幼儿全面发展有很大影响。随着该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更多的国家开始接受混龄教育理念,尤其是美、法、英及德等西方发达国家,混龄教育广泛应用混龄教育。尤其是德国,目前已成为混龄教育的代表国家。

2.情感能力l展表现

2.1促进幼儿形成善良人格

由于幼儿年龄差异,使得幼儿能力与经验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使得团体中的每位幼儿有不同的角色与地位,面对较为复杂的环境关系;同时,混龄教育是动态变化的,这些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即幼儿在从小组到大组成长间,身份发生的纵向变化,从需要帮助懂得付出。这一角色的动态变化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机会。比如在某一幼儿园班级中,幼儿角色比较单一,是老师的学生,其他幼儿的同龄伙伴;但在混龄班中,其在混龄班中,则是老师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甚至是同龄伙伴。幼儿同时拥有这么多角色,其感受比同龄幼儿要复杂的多,能够从年长者那里得到关爱或压抑,或是从年幼者那里得到钦佩或妒忌,随着成长自身能够体会年幼及年长者的成长感受。这种纵横交织的体验,为幼儿增加了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因此,老师要充分认识混龄教育并做好引导,保护幼儿情感体验体会,培养幼儿情感敏锐性,使得幼儿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同时还要预防幼儿不健康情感体验,比如妒忌、傲慢、害怕等,及时制止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非正常行为,促进幼儿与同伴关系朝向相互关怀、促进的方向发展。

2.2培养幼儿集体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个体合作情感交流能力日益提高,促进个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与理解,增进相互合作。随着混龄教育模式的推进,幼儿面对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幼儿关系也由平面转换为立体的,因此,幼儿情感交流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比如某一幼儿,不但要与同龄幼儿交流,还要与其他两个年龄段幼儿交流,三个年龄段幼儿能力、经验及情感体验是不同,因此其交流方式与难易程度也与同一年龄幼儿交流所不同。例如,比如某幼儿园××小朋友,在上学期从中班转入混龄班,由于该小朋友不善言谈,因此只与几个同龄小朋友玩得比较好,与年长、年幼的小朋友交往比较少。但由于他们处于同一班级中,在教育活动中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在原始情感体验基础上,出现的情感交流不可避免,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也可有意识的组织各种活动促进这种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在纵向上比传统的横向交流更为复杂,经过一段时间的混龄生活、体验及交流,幼儿与同伴间逐渐形成相互关怀、学习及体谅的关系。通过复杂、多样的情感交流,幼儿情感交流能力逐步增强,幼儿在情感交流中学会了体会别人的感受、同情与理解别人,且能够用自身情感去感染别的幼儿,或获得精神鼓励,在此基础上,俄日集体、合作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3促进幼儿反复实践情感调控

幼儿的情感调控能力,就是指幼儿情感出现波动或形成消极情感时,能够自觉将自身晴感体验朝向积极方向发展,一般情况下,这种调控能力形式是在环境所迫到自觉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这种调控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全方位情感交流则是其重要条件。

在幼儿混龄教育中,情感控制能力的培养过程为:混龄教育使得幼儿情感体验范围不断扩大,在积极与消极情感体验中,幼儿积极情感体验敏锐性增强,消极情感体验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老师的鼓励与引导,幼儿能够有效克服胆怯、嫉妒及自大等消极情感体验,更加认同积极情感,比如在幼儿对别的小朋友表示关爱或表现勇敢时,老师要及时肯定并赞扬幼儿这种行为,帮助幼儿加深积极情感体验印象。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积极与消极情感体验机会,在老师引导下,能够增强消极情感的承受力与排斥,对积极情感增强认同与渴望意识。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7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作用,再具体分析提升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互动性的对策,旨在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混龄交往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1-01

幼儿混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之前我国一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让混龄幼儿交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异龄同伴交往的遗憾,所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混龄交往的作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一、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作用

混龄交往主要是一种以幼儿社会性发展为切入点的教学手段,而幼儿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主要就是学会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但需要学会关怀别人,而且也应该学会如何获得他人的关爱;不但需要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需要加强与同伴进行学习合作。因此,混龄交往比同龄交往具有更大的优势,不但有利于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而且还能够增加幼儿认知冲突发生的几率,引导幼儿提升社会认知水平。

二、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对策

(一)为混龄交往创造必要的环境,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幼儿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来采取混龄交往的教学方式。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与其他幼儿交往的机会较少,很容易产生孤僻和自私的心理。因此,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为幼儿创造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构建良好的混龄交往环境。其中,幼儿老师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条件设置混龄交往的特定区域,并结合幼儿的年龄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创设和谐的混龄交往环境,以便每一位幼儿都具备参与区域活动的机会,从而在根本上防止幼儿因流动性过大而影响幼儿之间的情感基础,全面提升混龄幼儿情感交流的水平。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其提供多种交流方式

在引导幼儿进行混龄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其提供多种交流方式,以便为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实行不同的交流方式,以确保幼儿之间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在幼儿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充分利用图书、拼图和绘画等道具,开展丰富多样的交往活动,以便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交流渠道。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摘苹果”的小游戏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时间将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树、木棍、凳子、苹果和小筐等道具分发给各个小组的幼儿,并让各个小组的幼儿比赛谁能够摘得最多的苹果。而老师则在这个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方式。这次活动开展的意义就是: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整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努力完成这次比赛游戏。通过开展这样的交往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在混龄交往中更好的成长。

(三)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间的分工与合作越老越密切,所以人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对其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的日常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促使幼儿深入理解正确的合作理念。其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混龄交往是一种立体型的交往模式,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在同一个活动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混龄交往中的幼儿相互配合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一项游戏或者任务。这种体验是同龄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无法实现的。例如,在组织混龄幼儿交往的过程中,一般年长的幼儿常常会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年幼的幼儿则会选择听从年长幼儿的安排,这种合作与分工的形式能够有效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案例:一个幼儿中班的孩子杨阳与幼儿小班的孩子宇宇,一同在玩具教室中,而杨阳正在使用拼插玩具拼一个桌子,而宇宇则在一边进行观看。宇宇看了一会儿便对杨阳说道:“这种玩具是怎么样做出来呢?”杨阳便放下自己手中的玩具说道:“我教你吧。”然后,杨阳便将自己拼好的玩具拆开,重新给宇宇进行拼了一遍。宇宇用哥哥教的方法拼起来,两位孩子便非常愉快的玩起了拼插玩具,并不断探索更多新的玩法。在整个活动场景中,两个孩子都能够很好的进行合作与交流。其中,小的孩子能够主动向大孩子进行请教,而大孩子也能够给予弟弟一些帮助,所以可以说这两个孩子的互动是比较成功的。同时,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也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而年龄稍微小一点的孩子也学会了主动向别人请教,充分展现出了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优势,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有效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四)及时处理好交流中的问题,做好疏导工作

以混龄交往的方式展开幼儿教育,虽能促进幼儿之间友好情感的发展,却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情感,如年龄稍长的幼儿会对年幼幼儿持轻视态度,而年幼的幼儿往往会因对年长幼儿的嫉妒而产生厌烦之心,因而在游戏过程中,年幼幼儿因经常犯错而导致年长幼儿不愿意与之进行合作,加之无论年长或年幼幼儿,均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此种关系。对此,教师便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做好幼儿之间的疏导工作,并加强对年长幼儿的引导,使其懂得关心、爱护年幼的幼儿。进而真正体现出婚龄交往的价值,确保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实例:小强是一个大班的孩子,年龄偏大,而小刚则是幼儿中班的一名学生,年g较小,两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为手套找朋友。小刚站在一堆手套之前仔细的瞧了瞧,什么也没有做,而小强则跑过来对小刚说道:“你的那个手套是绿色的,上面有一朵花。”待小强说完,小刚便跑去手套堆里进行寻找,而小强却没有动。这时,小强看到小刚没有任何行动,便将自己找到的手套拿给小刚看,并说道:“我已经找到了。”然后,自己就走到一边去玩去了。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与年龄稍微小的孩子比较而言,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要稍微强一些,而在活动的过程中,小刚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小刚主动告诉弟弟怎么寻找手套的朋友,并且自己认真的寻找手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小强具备一定的沟通意识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更立, 沈静.幼儿混龄交往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分析[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 2007(2).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8

时间往前推20年,1990年,多数家庭还住在老式里弄里,一出家门,招呼一声,年龄相差5岁之内的伙伴立马呼应而来。

时间往前推30年,1980年,很多家庭的老小在这一年出生,家里有哥哥姐姐真是好不热闹。

时间回到现在,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独门独户的公寓里,一到周末还有各种各样的早教课程等着他们,哪有机会与不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啊……

要是小孩能常常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他的成长会跟现在有什么不同呢?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也许这些字眼用得有些重,但是能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起相处,一起玩,的确会给他们增添很多与同龄伙伴交往所无法给予的乐趣。

“混龄”相处益处多

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当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时,每个孩子都有区别于以往的、更复杂的角色与地位。一个人可能既是哥哥姐姐,又是弟弟妹妹,既是大人眼里的孩子,又是其他孩子眼里的小大人。对于年长的孩子来说,处处会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谦让、耐心、合作,并克服任性霸道等性格习惯;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与年长的孩子在年龄上相近,年长孩子的榜样作用会比家长更具有标杆性,会更愿意亲近并模仿年长孩子身上的各种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促进孩子认知发展

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的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之间产生认知冲突的概率。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大孩子的想法或做法对他们会是一种启发性的挑战,既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同于成人般高不可攀,是他们跳一下,就可以够到的高度。而对于大孩子来说,与小孩子合作时,会在一遍又一遍的沟通与解释中,进一步清晰与完善自己的认知。这种不断体会认知冲突的过程,有助于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促使孩子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感。

促进孩子情感发展

有研究表明,进入“混龄”班的孩子要比进入同龄编班的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经历分离焦虑情绪的时间明显更短一些。这是因为小孩子更乐意跟大孩子玩,结伴游戏能迅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分散一些不良情绪。而且由于年龄相近,孩子比较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容易排解自身的负面情绪。而大孩子一旦感觉到自己承担了榜样的责任,会下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更自觉地表现出坚强、乐观等积极情绪。

其实,孩子混龄交往的益处还远不止这些,所以蒙台梭利一直推行混龄编班的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孩子能够接触到混龄交往的机会并不多。上幼儿园之前主要跟成人玩,上幼儿园之后,虽然开始有了小伙伴,但由于幼儿园多数实行同龄编班,基本都是与同龄的伙伴玩。那么,除了上蒙氏班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途径为孩子创造一个混龄交往的平台呢?

如何实现“混龄”?

你有没有想过为孩子创造一些与不同年龄段小朋友相处的机会呢?比如,约上邻居或者亲朋好友,利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间,在家庭里开展自助式混龄教育。几个家庭组建一个小组,轮流开展活动,实现玩具、图书等资源共享,为孩子创设一个较为稳定的混龄交往平台。那么应该如何组织小朋友参与混龄活动呢?这个可能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吧。

家长的角色定位

家庭自助式混龄活动的主角应该是孩子,让孩子在整个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玩什么、怎么玩,更多地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和决定,家长要扮演的是材料提供者与协助者的角色,为孩子提供玩耍的场地和材料,当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千万不要过多干涉,或控制孩子该怎么玩。

哪些活动适合“混龄”?

过家家类(家长角色定位:环境的布置者、材料的提供者)

这类游戏孩子天生就喜欢,基本不需要家长刻意组织,就能启动不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并且具备持续性,不会玩一两次就不玩了。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提供过家家的材料。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这几类过家家的游戏。

A.家庭生活。比如做饭、带孩子、串门。这需要家长提供洋娃娃、模拟炊具等,一般来说,你提供的材料越丰富,小孩子能发挥想象的空间就越大。比如你提供了一块地毯、一个小竹篮,孩子可能就会由简单的做饭联想到野炊,就会假想出到郊外野炊的游戏。你提供了一块小红布,孩子可能就会假想出婚嫁的游戏。至于具体玩什么样的游戏内容,角色如何分配,这个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游戏中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角色去扮演。

B.商店买卖。小孩子对于买卖活动也有种天生的喜好。家长可以事先在客厅的茶几或者柜子上,用彩纸做一个简单的标牌(最好有图片),写明某某商店或者超市,然后再放置一些塑料筐和盒子,用来分类装商品,这样一个简单的商店就布置好了。有了场地与材料,小孩子就很容易开展买卖游戏了。至于买卖什么东西,定价如何,如何使用货币,家长可以发起一个小小的讨论会,组织小孩子自己商量,并且自己动手添置商品。可以直接选择家中已有的物品,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比如用纸剪出小鱼、蔬菜,用雪花片代替货币等。要是家长还想进一步充实游戏内容的话,可以在“商店”旁再简单布置一个“银行”或者“ATM取款机”,这样小孩子还能进一步将买卖活动延伸至银行游戏。这样的游戏具有多样性,大孩子不会觉得太无趣,小年龄孩子也容易参与。

C.医生游戏。小孩子很怕去医院,但是却喜欢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在假装给洋娃娃看病打针的过程中,既能满足孩子模仿成人的需求,又能缓解他们潜意识里对于医院的恐惧。尤其是混龄合作时,大年龄的孩子扮演医生,可以使小年龄的孩子缓解看病的恐惧感。家长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套医院模拟玩具,比如模拟针筒、听诊器等。

科学小实验类(家长角色定位:实验的演示者、材料的提供者)

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周围世界充满了疑问与探索欲,而日常生活中其实处处蕴含着科学探索的契机,就地取材就能为孩子构建简单的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实验能提供不少协作的机会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演示科学实验、提供材料,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家长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A.科学实验的选择

对于这类活动,家长最愁的应该是不知道要给孩子做什么科学实验。这个有很多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在一些网上书城,以“科学实验”为关键词就能搜出多本针对儿童的相关书籍,家长可依据自己的需求来挑选。

一般来说,一本好的适合孩子的科学实验书应该符合下列标准。从结构上来说:应该包括实验材料、实验过程、所运用的科学原理及注意事项。从内容上来说:实验材料应尽量生活化、简单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就地取材的,比如矿泉水瓶、牛奶盒、气球、打火机、盐等。

实验过程的描述应详细、清晰,有些书对于过程寥寥几笔就带过,对实验的关键点没有重点突出,导致家长在实验时失败。比如,这样一个实验,将水杯盛满水,将纸片盖在杯口上,再将整杯水倒置过来,纸片不会掉,水也不会洒出来,实验就完成了。单看这段描述就去做,估计很多家长都会失败,因为它未详细突出实验的几个关键点,一是水一定要装满,二是纸片要选择有一定厚度的硬质纸,三是纸片一定要在杯口盖严实,四是将整杯水倒置过来时,动作一定要迅速。只有交待清楚了这几点,实验才能成功。

B.科学实验的演示

家长给孩子演示实验时,要注意:针对孩子的科学小实验往往都带有魔术的性质,充满悬念。因此,家长在演示时,要牢牢抓住这点,可以试试下面两种方法。一是先抛出实验结果,让孩子感到惊讶,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让他们自己先想一想,做一做,看是否能试验成功。但是,有些实验还是适合家长来操作,比如用打火机烤一下一张空白的纸,纸上就会显示出图案来,这对孩子来说非常神奇,但有一点小危险。家长可以让孩子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最后家长再揭示答案。二是按照实验的原有顺序向孩子一步一步展示,期间家长

也假装不知道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设置悬念感。

TIPS:

1.家长要注意自己的站位,应面向全体孩子,保证所有孩子都能看得见。

2.做实验前,最好向孩子一一展示一下材料,并简单说明是什么,或者让大年龄的孩子给小一些的孩子讲一讲。

3.在演示实验时,动作要尽可能慢、清楚,对于实验的关键点要重点强调;

4.要鼓励大孩子指导小孩子,既能让大孩子有成就感,又能使小孩子对实验产生兴趣。

阅读活动类(家长角色定位:讲故事者、材料提供者)

阅读活动不仅仅是讲个故事那么简单,可以有以下几种玩法。

A.分享阅读

让孩子自己来讲故事,将他们喜欢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的角色可以让大孩子来扮演。

B.故事表演

家长先给孩子们讲故事,等孩子熟悉情节后,再进行角色分配,让孩子根据故事情节来表演,大小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为了保证故事能顺利表演出来,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故事至少讲2~3遍。为了不让孩子厌烦内容,可以先完整地讲一遍故事,让孩子熟悉大概情节,然后提问,这个时候孩子只能答出少量问题,为了验证是否正确,让孩子再带着问题听一遍故事,边讲边纠正,最后再完整地欣赏一遍故事。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对故事情节的熟悉性。二是可以带领孩子一起为故事表演制作相应的道具,比如小动物的头饰等。这个又可以拓展为一次大小孩子一起分工合作的手工活动了。

C.独自阅读

“混龄”不代表任何时候都要把不同年龄的孩子聚在一起活动,也应该给他们一些各自独处的时间。可以先交换彼此家中的图书,选择孩子自己觉得舒适的位置,独自安静阅读。然后,再一起交流自己收获的内容。这样,比孩子单独阅读会收获更大,而且还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户外活动类(家长角色定位:活动的组织者、安全的保障者)

家庭混龄交往不仅仅局限在室内,还可以充分利用户外资源,如小区绿地、公园、博物馆等。可以开展如下几类活动。

A.户外小拓展

选择简单的项目,将孩子分组,进行拓展训练。比如,事先在小区绿地里进行简易的布置,并制作地图,策划一次“寻宝”活动。这类活动对孩子的年龄大小没有限制,而且小年龄的孩子先找到“宝物”,还能让大年龄的孩子刮目相看哦,可以缓解大年龄孩子不愿与小年龄孩子玩耍的问题。

B.传统游戏

很多传统游戏都具备较强的规则性,能充分培养孩子的协作性。如老鹰捉小鸡、123木头人、狼来了等。在做此类游戏时,可以安排大年龄的孩子扮演老鹰或者狼的角色,这样气氛会很热烈哦。

C.野炊活动

利用假期几个家庭一起组织去郊外野炊,这样孩子就多了混龄交往的机会。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户外活动,日程是既定的,相处的时间也相对密集,除了创造了孩子混龄相处的机会,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D.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

参观活动也很适合年龄不同的孩子,博物馆和科技馆提供的内容相对丰富,大孩子的认知发展比较强,会对复杂的内容感兴趣,小年龄的孩子也能找到自己理解并感兴趣的内容。但此类参观活动最好能有一到二个家长陪同,并注意安全、防止走丢。

“混龄教育”在中国

如果你对如何开展混龄活动还不够有把握的话,可以先参照下面这些。

蒙氏班

这个词很多家长或多或少都听过,但到底是什么,可能又不太清楚。“蒙氏”实际上是蒙台梭利的简称,蒙台梭利是20世纪初意大利的一位教育家,由她创办的一套教育方法称为蒙台梭利教育法,推行这套教育方法的幼儿园或者班级简称为蒙氏幼儿园或者蒙氏班。

专门都做蒙氏教育的幼儿园很少,一般都以班级为主,就是一个幼儿园里单独开几个蒙氏班。蒙氏班最大的特点是混龄编班,玩教具是专门成套的蒙氏教具,让不同年龄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如果你想让孩子体验混龄教育,这是一个最便捷,又相对成熟的途径。

“拼”班

现在什么都流行“拼”,教育也不例外,有些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都会选择“拼”的方式,一方面既降低费用,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这类信息可在网站或者论坛上获取。除了这种常见的拼班,还可以延伸到“拼师”,请蒙氏教师或者当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家里做兼职教师,同时教几个小孩,也是混龄的一种途径。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9

混龄孩子在一起学习英语,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认知冲突让学习更自然

在混龄班里,孩子们的年龄往往会相差12个月以上。这等于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在这里,孩子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是“学生”,也是“小老师”,是“哥哥”(姐姐),又是“弟弟”(妹妹)。大年龄的孩子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例如,“你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也无意识地教小年龄孩子一些知识和技能,而在这种“教授”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技能也得到了复习和巩固;小年龄孩子虽然不会有目的地请教大年龄孩子,但是他们会在潜意识中对大年龄孩子进行模仿、学习和提问(例如,“这里能用这个单词吗?”),知识就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中进行循环和流动。这种因年龄差异而发生的认知冲突,以及不同年龄之间引起的示范和模仿,远远比老师刻意的教学设计来得自然和贴切,也与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有大有小效果更佳

混龄编班打破了以年龄为标准的界限,又鼓励孩子们以兄弟姐妹相称,因而有了“家”的感觉。每个孩子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分子,在自由、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中,孩子们在语言上更明显地表现为想说、愿说、敢说,一起享受着说的快乐。多多是个性格活泼开朗却比较贪玩的小男孩,学习英语的时候总显得兴趣不大,总是一会玩玩这、一会玩玩那的。有一次,正当他准备趁老师不注意开小差的时候,比他小两岁的奇奇好奇地指着一张图片问他,"多多哥哥,草莓用英语怎么读啊?这么长的单词好难记啊!"多多一愣,马上神气地说:“叫做strawberry,一点也不难记。我来教你吧。”于是,多多像一名小老师一样,用半小时的时间,带着奇奇妹妹复习了老师教过的所有单词。在这以后,奇奇经常在学习中请教多多,这让多多对英语越来越感兴趣,主动探索的欲望也不断增加。不同年龄的儿童一起活动,既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又缓解了课堂上单调的气氛,大帮小、小促大,大小儿童积极互动,从而得到了更佳的学习效果。

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

混龄教育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混龄班的教师,只有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与儿童沟通,善于观察儿童,能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又能针对全班的共同特点进行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混龄教育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采取开放式的、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让儿童能够自由地学习,充分地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才会更好地运用"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如同龄促进、异龄促进、角色换位等,身心获得同步成长。

相关链接:

如今大多数中国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的宠爱让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涌现出来。孩子们通过混龄英语教育,不但能够学习到知识,还能改掉独生子女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性格特征,社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是我国儿童英语教学的一个趋势。目前已经有一些教育机构在做着有益的探索,例如耀华国际教育机构旗下的耀华语艺教育中心(Yew Wah Arts and Language Center),就特别邀请到英语口语协会的资深考官主持开发团队,推出了“环球英语口语”课程(主要面向小学及初中学生)。课堂环境模拟多国文化情景,老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不同年龄孩子的英语水平在互动中得以提高。

耀华语艺教育中心

浦东上课地点及联络方式:

浦东新区浦电路86号6楼

Tel:6888622568880831

Fax:68880834

Email:

省略

浦西上课地点及联络方式:

古北新区荣华西道28弄6号

Tel:6219170662085124

Fax:62083144

混龄教育的好处篇10

1.必要性

自从赫尔巴特正式推行班级授课制以来,同龄编班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然而同龄编班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同龄班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学单一性和儿童个体发展多样性之间的矛盾,适应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独创性和信息反馈等不足的局限性遭到强烈指责。[5]同时,同龄教育容易形成儿童发展的同质化、情绪情感的单维化以及心理结构的简单化倾向。[6]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克服同龄编班的局限。

2.可能性

首先是补偿功能。当我国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幼儿园开始了混龄教育的尝试,一般是以“大带小”的形式在部分时间或局部领域里进行的一些混龄活动,试图补偿独生子女社会化方面的某些缺憾。“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与同龄伙伴和混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以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7]混龄教育提供了社会性方面的补偿功能。其次是能促进幼儿认知和语言方面的发展。通过和不同年龄、不同特质幼儿的交往,当发生认知冲突时,年长幼儿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给弟弟妹妹讲解他们掌握的知识,这既能帮助年幼幼儿扩展经验,又能使年长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混龄教育还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汉密尔顿和斯图尔特研究证实,年长幼儿为年幼幼儿提供了适当难度的语言,能相互学习词汇;贝茨研究认为,年长儿童对年幼儿童语言清晰性的要求帮助年幼儿童减少自我中心语言[8]。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纵使混龄教育有不少正面价值,但并不是这些价值都能发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幼儿园多数属于间断式混龄,以“大带小”活动为主,在观察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形式化严重

案例一:某日上午,某幼儿园开展中班与托班的大带小混龄活动,活动内容是户外体操。活动开始前老师先将两个年龄段幼儿混龄搭配比例约为1:1,然后进行3分钟左右的开火车钻山洞的游戏,热身后幼儿列队跟中班老师学做操,动作内容多为单脚双脚跳,中班幼儿基本能模仿老师做,且动作比较标准,对于托班幼儿来说,由于动作复杂、变化速度快,他们大多数只是拍拍手或看着身边的哥哥姐姐做不到10分钟,活动结束,其他老师或在一旁看着,或忙于拍照,结束后幼儿分别回各自班级,教师均无对刚才的活动做评价。事后了解到,带操的中班老师活动前并没有准备,动作都是临时随意编的。原因分析:混龄教育在国外已实施多年,国内也有些幼儿园进行过成功的探索,尤其近几年关于混龄教育的研究持续升温,不少幼儿园努力尝试开展此种形式,但开展动机直接影响实施的效果。一些幼儿园管理者为了申请某些课题或打造特色项目盲目引入混龄教育理论,未经调查分析即在全园开展,造成教师怨声载道,开展活动不过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每周一到两次的混龄活动还未准备好就开始,还未看到效果就结束,活动过程中教师忙于拍照记录而顾不上幼儿,原本新颖有效的教育形式成为师生心中的“累赘”。该案例正是这种形式化的表现,教师既无事前准备也无事后诊断,活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幼儿如同纵的傀儡上演一出无趣的表演。

(二)操作不系统

案例二:某幼儿园一日开展中———小班图书分享活动,活动开始前中班教师在自己班上告诉中班幼儿一会下楼要和弟弟妹妹一起看书,要讲故事给弟弟妹妹听,简单说明活动要求后,老师在安排幼儿排队下楼的问题上花了很多时间,幼儿必须按老师要求的路线排队等待,好一会儿后开始进入小班,由于没有提前准备,在幼儿搭配上花了很多时间,结果还有几个小班幼儿没人“认领”,所有人挤在本来空间就不大的教室里非常混乱。活动过程中,大姐姐们多数能耐心地讲故事给弟弟妹妹听,而不少男孩面对弟弟妹妹则很难表现出照顾的热情,很快翻完一本书后注意力就被中班教室内的材料吸引了,小班幼儿被晾在一边,无所事事。原因分析:案例中的混龄活动的整个过程显得比较混乱,间断性混龄虽然不像连续性混龄,异龄幼儿之间有充分的互动、教师全天侯指导、操作时间连续且整体性强,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断性混龄就无律可循。一个活动的开展,从准备到实施再到评价是个完整的过程,同时又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很难找到一种像学科课程一样,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去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会产生诸如:哪些年龄的幼儿适合、可以开展哪些类型的混龄活动、从哪个年龄段在什么时间开展、教师如何扮演角色等困惑,这些问题如果不先解决就盲目开展,必然造成活动很难进行下去,不仅正向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产生消极作用。

(三)忽视幼儿自身需求

案例三:彦彤姐姐吃完饭后主动督促弟弟妹妹进餐,而昆澍哥哥、珈玮哥哥三下五除二吃完,抹把嘴就冲出教室拼积塑去了。教师出去问:“你们的弟弟妹妹吃完了吗?哪有这样当哥哥的?”两位哥哥对视了一下,磨蹭着放下手中的积塑去喂弟弟妹妹,昆澍瞪大眼睛对弟弟说:“快点!快点!烦!”看弟弟一口饭菜嚼了半天还没吞下,夺过弟弟的汤匙舀了一大口饭就往弟弟嘴里塞,边塞边盯着门外的玩具。珈玮哥哥边督促妹妹,边一字一句地说:“当哥哥真辛苦。”原因分析:随着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的价值不断被重视,“以人为本”成为当下几乎所有领域推崇的价值观。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关照、理解与尊重,充分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和人与环境(自然的、社会的等)和谐共生的价值祈求。”[9]人文追求的起点就是要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教育者最先考虑的也应该是学生的需要、可能和兴趣。混龄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及情感方面需求的缺失,幼儿通过“大带小”等活动学会照顾他人、感受兄弟姐妹般的家庭温暖。然而案例中的两位哥哥却因为强制性的混龄而丧失了他们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需求———游戏,正是没有从儿童的需求出发,让孩子失去了自由与快乐,歪曲了混龄的初衷。

三、发展方向

(一)混龄教育应建立在儿童需要基础上,真正以儿童为中心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种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学前期的儿童同样具备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因此混龄活动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满足何种需要及多大程度上满足其需要是我们在进行任何教育活动前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混龄教育首先要保证幼儿的生理需求,尤其对于较小幼儿来说,满足其生理方面的需要是确保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如混龄活动开展的时间不能过长,某些户外活动需要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活动量及动作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其次,安全需要包括身心两方面,一方面混龄活动必须在保证幼儿不受身体伤害的条件下进行,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这一点尤其重要。如在间断性混龄活动中,一些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次数较少,各年龄段之间的幼儿彼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信任感,因此我们要给予幼儿日程方面的安全感,保证间断性混龄活动周全、有规律的安排,最好不要随意变更活动内容,将活动时间固定下来,以保护幼儿原本有规律的常规活动。再次,归属和爱的需要对幼儿尤为重要。开展混龄或“大带小”活动的初衷就是让幼儿体验兄弟姐妹间的情谊,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这种感情,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中班和托班的混龄,由于大部分托班幼儿还未形式与人积极沟通的能力,因此要保证每个托班幼儿都有被照顾的对象,避免个别幼儿被冷落。此外,教师也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对幼儿的行为尽可能做出积极的评价,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最后,幼儿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幼儿来说“自我实现”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同及达到目标后的满足感,混龄活动要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能力,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也就是创设一个“最近发展区”,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

(二)整合规划活动,循序渐进开展

在确立了以满足儿童需要为基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则需为混龄教育的实施开展做整体规划。首先在内容设置上,可从两点出发:活动主题从建立认识到促进交往;活动设置从高结构到低结构。具体来说,混龄教育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被大多数人认可,这也是开展混龄教育的重要目的,但活动内容的设置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指向这个目的,对于不同年龄、同一年龄个体差异的幼儿来说,最先开始的活动是帮助异龄幼儿之间建立熟知感。如老师可以在开学的前一个月先带托班和小班幼儿参观哥哥姐姐的教室、观察他们的活动,帮助减少异龄幼儿之间的隔阂,教师在刚开始需起到桥梁中介的作用,让低龄幼儿多了解哥哥姐姐的学习生活,不急于让他们去交往,一段时间后教师逐渐减少干预,幼儿之间的信任感形成后慢慢放手开展与社会性有关的活动。其次,混龄活动尤其是间断性混龄,由于活动内容的开放性程度大,教师实施起来感到困难,往往强调幼儿需完成的目标,如同案例三中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目标让幼儿失去了活动的乐趣。低结构的混龄活动强调活动过程的生成性,不过于注重是否完成预设目标,还幼儿活动的主动权,看起来似乎是降低了显性效果,但由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同,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幼儿在同一时间达到同一目标,重要的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近自然的自由交往的环境,关注活动本身的乐趣。其次在组织安排上,需做到:适宜的活动时间;适宜的活动场地;整合的活动进程。具体表现在,活动时间既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主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活动现场的状况。场地的选择需遵循渐进原则,从室内到户外,对于托小班的低龄幼儿首先应在室内开展混龄活动,为的是保护幼儿对安全环境的需求,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活动进程需循序渐进,包括活动前的准备、过程的持续、活动后的评价,活动前最好将混龄的两个班组织在一起向他们讲明活动过程中该怎么做,事前说明如果不面向所有的异龄幼儿,实际上就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混龄教育机会,甚至可以说剥夺了幼儿对活动设置的知情权。除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结束后还需要对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给予评价,并且以正面评价为主,帮助幼儿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冷静评估混龄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