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十篇

时间:2023-03-30 06:38:58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篇1

齐鲁七贤文化城,便是借助者省会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丰富的人文背景和深厚的收藏底蕴应运而生的。自2009年9月建立之初就将“致力于打造全省规模大、起点高、最具文化内涵的综合性专业文化市场,弘扬、传承齐鲁文化,促进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发展目标。在成立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己具有新时期新市场得鲜明特点:

规模大、经营广、交通便利,真正体现综合性市场的优越性

齐鲁七贤文化城总占地面积16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整个市场共有两层复式楼35排,商铺800余套另外,还配套建设了1700余平方米的中心休闲广场和近万平方米的前广场,拥有车位近150个;市场安装有96个红外线监控摄像头,并有保安24小时巡逻值班。

齐鲁七贤文化城按类划片分区经营,奇石异石、古典家具、珠宝玉器、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文房四宝、古玩字画、陶瓷民俗、茶艺、水族等。丰富的经营品种不仅体现了市场的综合,更互相带动了人气与客户群。随着山东省赏石协会、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山东地区分会、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实习基地、齐鲁艺术研究院等相关协会的迁入,更增添了市场的文化氛围。

齐鲁七贤文化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济南市南大门二环南路和104国道交汇处,是济南前往泰安、曲阜的必经之地,可谓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线路的黄金节点齐鲁七贤文化城西距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5公里,南距京福高速10公里,北距济青高速30公里,东距遥墙国际机场50公里;市内乘坐9路支线、74路、86路、K92路、K94路、102路、21路等9条公交车线路可直达市场。

观赏石――综合市场发展重头戏

观赏石区占市场总经营面积的四分之一。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观赏石经营商户150余家,观赏石品种涵盖泰山石、大化石、鸡血石、树化玉、梨皮石、五彩石、黄蜡石、彩陶石、草花石、摩尔石、来宾石、硅化木、风砺石、彩玉、戈壁石、孔雀石、长江石、灵璧石、黄河石、三江石、九龙璧、国画石、毛发石、梅花石、金钱石等几十个品种。品目繁多的观赏石,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形态与纹彩之美,透视出深藏于其中情感化的内涵,表达了难以言传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意境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城的对外服务水平,致力于打造对外形象,在中心广场南侧建设的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综合大型展厅,其中2000平米的面积设为大型珍品观赏石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知识培训、收藏品交流、鉴评拍卖基地,是优质的交流平台。整个会展中心设计古朴典雅,极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大厅宽敞明亮,6.7米挑高孤形透光圆顶增添了无限延深的空间视觉感受。

举办活动丰富多彩,高效率高效益

齐鲁七贤文化城自开业以来,先后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宣传推介及公益活动:

2009年7月17日邀请亚洲巨人黄长求、康建华到此进行互动,活跃了试营业的现场气氛;

9月11日-13日举办了齐鲁七贤文化城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近200家业主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在齐鲁七贤文化城展出,我国著名的剪纸专家范祚信、皮影戏专家陈守科等先后展示才艺,3天时间内有2万多人前来参观;

9月19日举办了《收藏中国》济南站――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走进齐鲁七贤文化城大型鉴宝活动,鉴宝近千件,所收全部款项12.9万元,通过山东省红十字会转交台湾地震灾区;

9月26日举办的齐鲁七贤文化城杯国际旅游小姐形象大使选拔赛和齐鲁七贤文化城首届赏石根艺博览会,拉开了文化城开业庆典序幕。在为期15天的赏石根艺评选活动中,山东省十七地市全部组团参赛,交易额达260万元,受到全国藏友的广泛关注;

2010年2月27日-3月3日举办了“好客山东”贺年会;齐鲁七贤文化城杯首届山东省收藏家协会藏品展览交流会暨山东电视台《收藏家》鉴宝走进齐鲁七贤文化城大型活动;

3月27日举办了“齐鲁七贤文化城第二届赏石根艺博览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近200家,交易额达300余万元;

4月24日,齐鲁七贤文化城与山东省红十字会、山东省广播电合举办了“用爱彩绘希望――援助西南旱灾、玉树震灾”大型募捐义演义卖活动。筹得善款、善物价值40余万元,所得款项全部通过省红十字会捐献给受灾地区;

5月1日举办了“慰问济南市市中区一线环卫工人专场文艺演出”,并向环232人赠送了礼品;

10月28日举办了“2010中国济南齐鲁七贤文化城大型秋季观赏石博览会暨‘中国观赏石综合基地’揭牌仪式”。

除此之外,齐鲁七贤文化城在公益之路上也扬起爱的风帆,在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文化城自开业以来,本着以优先为下岗职工提供创业、再就业机会与平台为宗旨。截止目前共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齐鲁文化篇2

每每这个时候,温和的天气,伴随着暖暖的春意,乌鲁木齐人脱去厚厚的冬衣,年轻的姑娘穿上时尚裙摆,小伙子露出坚实的臂膀,穿梭于都市中不同区域的夜市,品味自己喜欢的美食。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首府,地处中亚要道,汇集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美食文化,而这些美食文化传递给我们的是完全清新的感触是,你还没有开始品味就可以被深深地吸引。

维吾尔音、回族音、四川音、河南音、广东音等等这些不同民族、不同省份的音调就奠定了他们会带给你不同的口味美食。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准备好你足够大的胃口来填补你对于这些美味的欲望。

乌鲁木齐最为著名的夜市当属长江路五一星光夜市了,这里曾经是新疆乃至全国闻名的旅游名吃圣地。来过新疆的游客,提起乌鲁木齐的美食,更多的都会联想到五一星光夜市。

每当夜幕降临,乌鲁木齐的夜市,在耀眼的星光灯架下,已经摆好了各色丰盛的美食,这里也集中了乌鲁木齐乃至新疆最全的美食小吃,让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美食摊位旁师傅们穿着整洁的服装,一字排开列队等待食客们的到来,很是壮观。

每到节假日、周末,食客们总是蜂拥而至,所以这里经常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盛夏季节,无论你走过乌鲁木齐的哪条街道,都会被豪爽而激情的新疆人所吸引,无论是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但是,在这一刻,他们或三五成群、或一家三口,放下一天的辛苦劳作。可以没有任何拘束,烤羊肉串、馕坑烤肉烤鱼。当然,还有比这更为丰盛的烤鸡、烤全羊,各色美食都会在夜市上出现。

迎着都市夜晚的凉风,或海吃或豪饮

这就是新疆的“儿子娃娃”,这也是新疆人的豪爽性格,在此刻他们可以将一天的工作疲惫完全地抛开,畅快淋漓,对酒当歌。使原本沉静呆板的都市生活,在夜晚时分更增添了一份活力。扑面而来的烧烤味道,也随着夜风飘过都市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诱人的清香,也总能使那些正在饥肠辘辘的夜归人,吸引过来,加入到夜市文化大军中来,不醉不休!

齐鲁文化篇3

这是泰安市文化产业的又个亮点。

泰山在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黄河在这里人海 泰山文化、儒家文化、黄河文化、齐文化、泉水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谁也不敢否认山东历史文化的丰富与厚重,每一个文化种类都有占据全国之首的文化资源。

但在文化产业迅疾发展之下,山东并没有得到厚重文化应该带来的经济效益,许多文化资源被顶礼膜拜而没能赚出钱来,文化带来的收益远远落后于文化大省的头衔。与文化积淀丰厚相比,山东针对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产品数量少、品种单一、形态呆板,难以适应现形势下普通大众的需求。

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进程中,产业化正在考验山东的传统文化的去向。

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文化名人,这些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大多尚处在产业化初级阶段。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经济,就必须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文化产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色彩浓重,有些产品甚至具有惟一性。从这一点出发,山东各地开始逐渐开发自己的独特文化产品,靠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创造多样化的、富有亲和力的文化产品为中心来推进文化的资源化、促进文化品牌的成长。

以泰安为例。拥有泰山这个文化名山,却在很长的时间里只是依靠登山来吸引游客,没有把泰山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泰安市提出了“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总体部署,着力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泰山文化旅游圈。他们策划实施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项目,项目总投资2.6亿元,以戏曲、歌舞、礼仪完美结合为载体,再现秦、汉、唐、宋、请五朝封禅的宏大场景,投资20亿元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项目,给游客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两个项目今年4月正式亮相。仅“五一”3天时间,《封禅大典》就创下营业收入89万元,泰安市接待游客12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以上。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享誉全球,孔子是曲阜文化的金字招牌。曲阜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连续举办26届的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祭孔大典、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享誉中外,文博会、科博会、书博会的成功举办,成就了曲阜节庆会展品牌。曲阜为了打造孔子文化产品,成功推出大型舞剧《孔子》和《杏坛圣梦》和祭孔乐舞、开城仪式、鲁国古乐等演艺项目,形成了集人才培养、营销推广、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演艺品牌。曲阜市文化旅游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25.3亿元,增长21%,占GDP的比重达到11.6%,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孔子文化,山东省也在进行大力的开发利用。在文化产业规划中的鲁文化产业园区,就是集鲁文化特别是孔子文化产品创意、科研、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形成强大的集约优势。具体内容是组建孔子文化产业集团,重点开发富含孔子又化底蕴、创意新颖、深受市场欢迎的孔子文化系列产品,推动集团在国内和境外上市:保护开发曲阜明故城,进一步挖掘、提升和整合孔子文化资源,建设孔子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传播孔子文化的窗口,开展“孔子文化世界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对外贸易,扩大孔子文化的国际影响,推动孔子文化走向世界。

曲《沂蒙山小调》唱了几十年,红色文化丰富的临沂却没能在红色文化上开发出响亮的品牌。为了把文化资源变成经济效益,临沂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红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力度,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相继建成。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更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演绎出临沂的文化的源远流长,打响了蒙山沂水的文化品牌。山东计划建设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将充分利用沂蒙革命老区文化资源,重点开发山东红色旅游连线,突出生态、民俗、兵学、影视、书法和红色旅游特色,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链,打造以临沂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淄博是蒲松龄的故乡、《聊斋志异》的诞生地。淄博市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演绎成丰富多彩的聊斋文化,在蒲松龄的故乡建成了著名景区“聊斋城”。以此为切入点,山东省整合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孙子故里资源,突出齐文化尚功利、重革新、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重点研发齐文化系列产品,将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以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产业园区。

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给了山东丰富的海洋文化。如何把这个特色文化做出看点々沿海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开发这个文化的富矿。青岛把海洋文化与现代歌舞艺术和音乐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打造出大型舞剧《蓝色畅想》,即体现了青岛的蓝色文化,又有现代青岛的特色,成为青岛的文化名片和固定滨出节目。

齐鲁文化篇4

一、齐鲁文化对山东人素质的影响

山东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巨匠鲁班、医圣扁鹊、笔圣蒙恬、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农圣贾思勰等,都是齐鲁文化熏陶出来的杰出代表。

山东人具有许多传统美德和优秀人格特质。山东人大多“知礼逊,习俗节俭,人多读书,士风彬彬,贤良宏博”。山东人还常以坚持“孔颜人格”为骄傲,造就了忠实厚道、豪爽豁达、勤俭朴实、吃苦耐劳、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人格形象。

山东人富有牺牲精神。山东人本性仁厚,对上讲忠诚,对朋友讲义气,对前辈讲孝敬,对革命的忠诚和奉献更是有口皆碑。新中国成立前,山东总人口4000万,其中男子2000万,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最多不过1000万。然而,却有1100万人次支前,100万人当兵,22万人牺牲。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出兵百万赴朝作战,其中山东将士28万,有2万人长眠在朝鲜战场。

山东人富有进取精神。山东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讲做人,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官员要做百姓的表率,教师要为学生的师表,长辈要为晚辈树立榜样,前人要做后人的楷模。“立功”,讲做事,就是要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为黎民百姓谋福利。“立言”,讲学问,就是要会写文章,著书立说。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可以做到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这种理念,对启动人们的进取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齐鲁文化对山东人家庭的影响

山东人家庭观念特别强烈。中国社会是“国与家”的结合,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社会方方面面都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齐鲁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始终对山东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中“齐家”占中心地位。山东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既有“孝”的成分,又反映其家庭观念比较强烈。

山东人具有一套特殊的家庭价值体系。齐鲁文化提倡“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各安其位,各行其是,长幼有序,和谐相处。这样就保证了山东人的家庭特别稳定。

三、齐鲁文化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山东人重义轻利,从而造就了无数反对见利忘义、讲究义利并重的“儒商”的出现。成就了一大批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著名企业。

齐鲁文化篇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社交化媒体时代和微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打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为小康社会建设服务,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互联网需要管理,网站需要发展,网络文化更需要建设。作为背后的推动者,一股发自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的力量,正成为实现网络大省向网络强省新征程中强大的动力。为此,本刊记者对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主任刘致福进行了专访。

《网络传播》:山东省内重点新闻网站达到八家,省网络办对这些网站如何定位发展?

刘致福:目前,山东取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备案并获得国家一类网络新闻资质的网站达到八家,名列全国前茅。这八家重点新闻网站各有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山东网络新闻宣传矩阵。

大众网以打造山东新闻第一网为定位,逐步形成了以综合信息为主的山东网友生活圈;齐鲁网牢牢把握“新兴信息网络主流媒体”的定位,致力于打造山东省第一视频门户,并全力打造了“齐鲁拍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音视频栏目;鲁网则在本地特色的基础上更重视财经特色,向做窄、做深、做精的方向发展,力争打造成山东电商第一网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山东网以服务外宣为定位,打造成山东对外开放的新门户;舜网立足省会优势,以服务济南、展示泉城文化为定位,打造成泉城济南的新窗口;青岛新闻网确立了以青岛新闻为主,满足青岛籍和关心青岛的读者需要,面向全国全世界宣传青岛的传播思路,打造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发展舆论新阵地;胶东在线以民生服务系列品牌为着力点,打造网络问政和网络服务新平台,并成功构建“桥”系列品牌栏目服务民生;中华泰山网以“泰山幸福e家园”为基础,打造网络文化惠民新高地。

通过抓地方特色,避免了这些重点新闻网站内容同质化问题,增强了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网络传播》:山东在重大主题宣传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你们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开展主旋律宣传报道?

刘致福: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从2009年以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庆国庆、迎全运”、“聚焦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春到黄三角——全国网络媒体黄河三角洲采访考察活动”、“文化强省看山东”、“全国网络媒体山东红色老区行”、“科学发展新山东”、“聚焦乡村文明行动”、 “金秋果香全国名博齐鲁采风”、“聚焦美丽山东”、“多彩十艺文化山东”等十余次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舆论支持。在网上掀起了大规模集中宣传报道山东实施科学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和乡村文明建设的舆论热潮,为喜迎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了喜庆热烈、团结奋进的网上舆论氛围。

2011年以来,全省各新闻网站按照中央和省里统一部署,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学雷锋做山东好人”、“锋行齐鲁—寻找身边的好人”、“爱传百城——寻找最美的你”等,深入挖掘报道了“山东汉子牛作涛”、“最美女孩刁娜”等一批草根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染和影响了亿万网民,受到广泛赞誉。

今年以来,围绕“中国梦”的网上宣传,以中国山东网推出的“中国梦·我的梦”大型互动专题为代表,各新闻网站策划了“同心共筑中国梦”、“青春中国梦访谈”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弘扬了主旋律,传递和凝聚了正能量。

《网络传播》:互联网管理成为当前一大难题,省网络办在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等方面有何经验?

刘致福:为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整治互联网传播秩序乱象,省网络办着力加强全省网络舆论管控能力建设:

一是持续开展“创建‘文明网站’、清理政治类有害信息、非法网络公关和色情信息整治、网络谣言整治、规范网站新闻信息传播秩序、整治网站地方频道”等净化网络环境“六大专项行动”。制定详细工作推进表,由“突击整治”变为日常化管理,常年抓不松懈,有效净化网上舆论环境,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特别是积极推动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常态化,2012年评选表彰15家省级文明网站,其中10家入围“全国文明网站”终评。

二是加强属地网站备案和内容管理,牢牢把握网上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对全省备案的新闻网站、中央媒体地方频道、商业网站进行严格的资质年检,依法查处违规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违规网站。

三是加强微博客等新技术新应用管理,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微博客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积极推进微博客实名制管理。

《网络传播》:山东省重点新闻网站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五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网络文化主管部门,你们是如何助推网站品牌建设,又是如何打造系列网络文化品牌布局的?

刘致福:以品牌建设带动内容建设,是全省网络内容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目前网络品牌战略成为各网站发展的新引擎和提升影响力的总抓手。省里从资金、政策和品牌推动等多方面支持和促进网站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一是抓策划。省网络办与网站一起,分析优势,找准定位,确定突破点、创新点和发展思路;二是倾力推动。对已经确定的品牌项目,通过研讨会、推介会以及开展相关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推动、包装、扩大影响,锤炼锻造;三是资金扶持。省里专门设立了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网站品牌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凡在全国获奖的品牌栏目,省里都要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

各网站立足自身优势,推出了一批立意高远、原创风格强、服务特色鲜明的优秀栏目、优秀作品,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系列网络文化品牌,带动和促进了网站内容建设。大众网的综合信息、齐鲁网的视频与网络电视、胶东在线的民生服务已经成为山东网络文化的优势和品牌。

2009年胶东在线“网上民声”栏目,获得中国新闻奖网络专栏一等奖;2010年,大众网“中国一日”获得中国新闻奖网页设计一等奖;2011年,大众网页面设计“生死抉择 惊天一坠”获得中国新闻奖网页设计一等奖;2012年,大众网宣传纪念建党90周年的《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活动》专题和胶东在线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接力寻美 温暖中国》网络专题包揽第22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一等奖,山东成为连续四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网络类)省份。

大众网的“独立调查”,齐鲁网的“齐鲁拍客”,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爱心无限”、“网上问法”、“考试”等网上民生“桥”系列品牌栏目连续五年当选“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网上问诊”栏目被卫生部确定为“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典型向全国推广。

《网络传播》:省网络办最近两年重点力推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可否介绍一下推动网络文化普惠民生的一些举措?

刘致福: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推动实施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各市、各重点新闻网站秉持“服务民众、贴近民生”的理念,借助网络搭建政民沟通交流平台,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积极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实现了各级新闻网站网上民生服务互动平台全覆盖。

在胶东在线“网上民声”、“网上问法”等民生系列服务品牌、济南公安微博服务平台享誉全国的基础上,2012年又涌现出“泰山幸福e家园”、青岛黄岛区网络问政平台、诸城网上书屋、新泰“网上民意通”等系列服务品牌。山东的网络问政、官方微博群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网络文化惠民效应初步显现。

2011年6月1日,由山东省网络办主办、大众网承办的全国第一个青少年绿色网站“网上少年宫”成功开通上线,为全省1000多万少年儿童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网上精神家园。

2011年,各新闻网站大都建立了民生类的服务栏目,大众网的“齐鲁民声”、齐鲁网的“民生频道”、青岛新闻网的“民生在线”、鲁南在线的“枣庄民意通”、中国寿光网的“寿光民声”、胜利石油管理局的“网络民生直通车”等一系列汇民智、传民情、解民困的栏目,共同构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网上民生服务方阵,成为山东网络文化一道靓丽风景。

2012年10月,省里专门在泰安市召开现场会,推广泰安等地网络文化惠民经验。各地、各网站还十分注重线上与线下互动,青岛市组织各新闻网站成立了“网事如歌”、“蒲公英”等39支网友爱心团队,设立了爱心基金,今年第一季度,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30多场次。

网络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普及了网络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网络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山东特色的网络文化惠民之路。

《网络传播》:省网络办十分注重和强化新闻网站自身发展的能力建设,你们是如何激发网站活力的?

刘致福:山东新闻网站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全省8家省级重点新闻网站日均网页浏览量(PV)为571.45万,日均独立访客(UV)101.5万,新闻栏目日均访问量196.9万,显示了网民对网站内容的强烈关注。

地方新闻网站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已经成为地方舆论传播的主阵地。为促进省内各大新闻网站做大做强,激发内生动力,省里积极推动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增强网站自身发展能力。目前全省有4家新闻网站列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转企改制名单,数量居各省市区首位。2012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山东召开“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大众网、齐鲁网转企改制工作经验。

改革激发了网站发展内生活力,全国200余家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综合实力排名中,大众网、青岛新闻网、舜网、胶东在线列居前15位,其中大众网稳居前三位。

《网络传播》:省网络办一大特色就是编辑出版了系统性、连续性、理论性的网络管理与发展的书籍,你们为什么要做网络文化积累工程?

刘致福:网络文化是新生事物,必须加强跟踪研究和积累提升。省网络办着力强化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网络新闻传播规律认知能力建设,推动先进网络文化积累和传播。在抓发展、抓管理的同时,省网络办不断强化网络文化的积累。2012年以来,着力加大网络文化建设规律性的研究和网络文化成果的推广普及。一方面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步伐,积极在实践中提炼经验,在总结经验中探索规律,努力增强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的本领,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立足向全省网宣干部队伍提供指导性、针对性参考读物和为各级领导干部普及网络知识,方便各级干部读网、知网、懂网,下大力气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规律的研究,下大力气加大网络文化建设成果的积累和沉淀,集中推出了40余部涉及网络文化研究、教育、普及的图书和相关资料。

编写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选编》、《国外互联网法律法规选编》、《网上舆论引导案例选编》、《网论》等工作指导性读物;编写出版了《网络之门》、《网言网语》、《中国互联网重大事件》、《山东省互联网重大事件》、《山东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等年度系列丛书;创办了内部参考读物《读网》(半月刊),为领导干部熟悉网络、了解网络、运用网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参考;为打造和培养本土意见领袖,每年推出一套4本《齐鲁网评之星》丛书。各网站也十分注重成果积累,胶东在线编写出版的《中国式网络问政》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网络问政的理论专著,升华了胶东在线十年来在网络问政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大众网编辑出版的《手机语文》杂志,通过网络信息的反向阅读,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纸质的网络文化产品。这些网络成果适应了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为网络文化的建设管理以及宣传普及提供了专业的工作指导和丰富的资料参考。

《网络传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舆论格局,人们的网络化生活成为常态,您从事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多年,对建设好、运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最深刻的体会有哪些?

齐鲁文化篇6

森林公园主要植被是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87.8%,植被覆盖率92.4%,活立木蓄积量60.5万立方米。森林植物1110种,有银杏、水杉、红松、杜仲、核桃楸、黄连木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种,有树龄10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000余株。龙凤松、迎客松、一亩松等4株千年古松树形优美、长势旺盛,被林业专家赞叹为“中华第一松”。寺庙道观周围,还分布有近500株奇特壮美的古栎树。。森林公园有草本植物806种,其中包括以何首乌、黄精、紫草、泰山参组成的“泰山四大名药”为代表的名贵中草药近百种。徂徕山有鸟类15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0种。有兽类动物30种,两栖类动物7种,昆虫则达740种。

徂徕山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部级森林公园,1999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自然保护区、被山东省旅游局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徂徕山园区。

这里的岩石为太古界泰山杂岩,周边地带有灰岩出露,山体突兀峻拔,峰峦嵯峨,沟谷幽深,绵延起伏。山上奇峰怪石遍布,姿态万千。西面、北面有柴汶河,南有牟汶河,三面环水,山水相映,形成“汶水徂徕如画”的美丽画卷。徂徕山森林资源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据史料记载,徂徕山历史上“松柏森森”,诸多朝代的名篇巨作中都有“山多美松”的记载:《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水经注》记“山多松柏”;《邹山记》载“犹有美松”等等。“独秀峰前落照红,千岩飒飒晚来风”的“徂徕夕照”更是著名的“泰安八景”之一。景区内层峦叠嶂、风光宜人,山体连绵起伏、沟壑遍布、流水潺潺,是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地质文化于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成景:春季樱花如火,连翘似锦,槐花飞雪,漫山飘香;夏时草长莺飞,野花盛放,飞瀑流泉,犹如天籁;秋来丹枫如染,槲栌金黄,天高气爽,鲜艳耀眼;冬至青松万叠,明月千涧,白雪皑皑,气象万千。

森林公园内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瞬间值可达到每立方厘米1.8万个,整体平均值为每立方厘米7000个,PM10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0.026毫克,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0.007毫克。同时,徂徕山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春秋相接,山上气温比山下低3℃~6℃。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泉水遍布,涧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受地形和植被的影响,山地小气候明显,冬暖夏凉特点显著,山区空气含氧量明显高于周边,是天然吸氧保健场所,已成为“自驾游胜地,消夏者天堂”。

徂徕山历史文化深厚,人文遗迹众多。徂徕山是《诗经》、《山海经》、《水经注》记载的重要名山,是古代文人游览、隐居与吟诵的对象。曾子、诸葛亮、唐代国子监博士王希夷、 “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金代党怀英,清代赵国麟等都曾在徂徕山隐逸或居住。公元737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淑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留下大量名篇佳作,世人时称“竹溪六逸”,清朝乾隆皇帝游历徂徕山时也曾发出“六逸怀竹溪,高风迷所处”的咏叹。魏文学家曹植、金末文学家元好问、明末文学家王世贞、清朝文学家王士祯也都曾登临徂徕山。同时,徂徕山还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后期赤眉军起义、春秋时期“吴王伐齐”都曾将司令部设在徂徕山。

主峰下的梁父山为禅地场所之一。据史籍记载,上古至秦汉时期历代帝王君主封泰山必禅梁父,故梁父山有“地神”之称,《史记・封禅书》记载:“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秦始皇于二十八年,汉武帝于西汉元封元年、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均登封泰山又降徂徕山禅梁父。孔子登梁父,作《邱陵歌》喻推行仁道的艰难;东汉张衡以《梁父吟》喻仕途险恶;诸葛圭曾任梁父尉,诸葛亮随父宦游,好为《梁父吟》,因此,梁父山有着浓厚的文化和宗教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徂徕山有光华寺、二圣宫、四禅寺、青云寺、隐仙观、蓬莱观等寺庙道观30余处。光华寺为最早传入泰安寺庙之一,相传孔子游历徂徕山,恰逢老子亦在此卧禅悟道,便向他请教“礼”的问题,后人仰慕二位圣人的贤德,建二圣宫祭奉。“大般若经”和“般若波罗蜜经”摩崖石刻与泰山经石峪齐名。历史的积淀给徂徕山留下了中军帐、竹溪六逸、作书房等名胜古迹十几处,“独秀峰”、“炼丹炉”、“贫乐岩”、“观涛”等隶、草、篆名人石刻几十处。

徂徕山是一部岩岩石书,它记录了华夏政治、历史、文学、书艺、宗教、民俗对它的浸润与影响,留镌了文人墨客的轶闻与行迹,在齐鲁大地上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齐鲁文化篇7

关键词:二道桥;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1703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结晶,是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非物质文化作为特定地区、特定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二道桥街区地处乌鲁木齐市核心地段,北起新市路,南至胜利路一巷,由北到南贯通解放南路和胜利路,城市干道外环路从街区中东西方向穿过。原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同时还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处处洋溢着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因此,积存着各族居民聪明智慧的二道桥非物质文化保护成为重中之重。

2 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的价值

2.1 历史价值

二道桥街区的非物质文化承载着一定时期的历史传统,是鲜明的活态化的表述,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和传统的变迁,记录了传统向现代演变的信息,是原生态的文化元素。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可以了解到二道桥街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本源地去认识历史及文化。从而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砣鲜独史和评价历史。

2.2 社会价值

二道桥非物质文化是世居于此的各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这些居民绝大多数是穆斯林,一部分民族文化包含在伊斯兰教教义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和精神,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这些民俗文化确保了二道桥各个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促进了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同时具有教义性质的民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正确地规范、引导居民的生活行为,包含的民俗事项具有使信仰、观念呈现法规制度化的作用,以及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许多民俗事项本身并不是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具有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积极的约束作用,引导了健康的价值是非观念,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2.3 文化价值

二道桥街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丰富壮丽的非物质文化使得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绚丽多彩。通过这些具有二道桥特色的生活艺术作品,结合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可以从中梳理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发展方式,把握其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同时,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中广袤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社会习俗、服饰饮食、婚丧礼仪等也蕴藏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包含有大量未挖掘的文化艺术创作素材和原型,为现代的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

2.4 经济价值

二道桥街区地处边疆,异域风情浓郁,拥有大量独特的文化遗产,这是非常丰富的潜在旅游资源,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最大的满足。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旅游环境、旅游体验和旅游活动内容。这样以多民族风情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就会吸引大量旅游者前来旅游观光,为二道桥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 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3.1 文化内涵认识不够

二道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流于形式,使传统的民俗文化保护与现实社会的创新发展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未能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影响到二道桥街区的发展。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内涵是要注重其活态的传承,最终让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3.2 原生态环境的消失

随着城市建设的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的商业气息愈发浓厚,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二道桥街区内传统民俗活动开展的氛围,影响着当地年轻人对本民族特色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扬,甚至导致一些原本充满特色的民俗活动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民俗活动进行和展示的必要场所也更多地被商业大厦,住宅小区等等所代替。

3.3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国内对非物质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较晚,在此之前政府部门在思想上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相应的,人民群众也严重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正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该有的重视和关注,才导致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地被自然和人为地破坏,缺乏了原有的完整性。

4 二道桥街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4.1 传统生活的保护

在保护二道桥民俗文化时,保持穆斯林的聚居是首要的, 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聚居使穆斯林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促进了社会交往,并对居住环境产生了归属感。生活习俗、经营活动都蕴含着浓郁的新疆特色与文化内涵,环寺而生的生活模式,直接反映街区的历史面貌。因此,必须尊重穆斯林的习俗和宗教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一起实现延续性发展。

4.2 民族商贸的延续

二道桥街区具有悠久的巴扎历史,曾是新疆各族人民互通有无,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在传统巴扎逐步向现代巴扎过渡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保持传统商业经营的原真性,展示独特的穆斯林聚居文化,严厉打击历史街区内的不法经营,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使其成为民俗产品展示的平台,让民族商贸得到延续,重现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街区民族商贸的延续,是指对该街区的经济资源加以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其经济价值,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其经济价值。并不是一味地出于商业目的,将有些传统民俗项目彻底地商品化、市场化,失去其原汁原味,与最初要保护的艺术本体和保护意义渐行渐远。

4.3 民俗活动的复兴

二道桥街区是文化性、商业性、居住性并存的综合性历史街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体现了穆斯林同胞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歌舞是新疆向世人展示民俗文化的最主要途径。对于这些,可以依托二道桥大剧院、宴会厅等场所,定期举办大型民族风情歌舞表演,提供展示、发展民俗活动的机会。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可起动宣扬和推广的目的,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经济回报。打造二道桥街区的知名度。还应多举办穆斯林节日纪念活动。针对二道桥街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活动,阿肯弹唱、那达慕大会、高空走绳等民族活动。这些传统民俗活动都是根植于新疆,并且有助于创造二道桥街区的多样性,从而让民俗文化活动在人们现实的生活生产中得到复兴,让其成为二道桥街区少数民族生活的文化内涵和标志。

4.4 文化场所的保护

二道桥街区的保护中,应该保留有价值的历史记忆,保留真实的历史遗存,并以有效的途径使其更好地生存下去。政府应高度重视清真寺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清真寺文物保护条例,真正实现对其的保护。可以把部分清真寺列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排专人管理,有关政府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对清真寺进行维修,恢复原有面貌。对于部分清真寺,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性的进行开放。依托二道桥街区深厚民族资源文化优势,开发为旅游景点,与大巴扎一样成为旅游景点,既实现增收,也能够宣传伊斯兰的宗教文化。

二道桥街区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发生、发展的场所就是经过多年来人们共同认可的、约定俗成的活动空间。它们与数千年来乌鲁木齐乃至二道桥区域里的民俗在特定真实场所中的再现,使民俗活动的场所得以“鲜活”的保存。

4.5 文化旅游的组织

二道桥街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不仅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也是乌鲁木齐的城市名片。因此,二道桥街区作为展示民族风情的窗口,合理地组织其文化旅游的线路,对于二道桥的旅游开发和知名度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街区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街区整体风格的统一,营造特色的伊斯兰景观,建筑改造可采用伊斯兰风格的装饰,叠涩拱券、穹隆和彩色琉璃砖装饰,重点打造其特色的伊斯兰文化。

利用二道桥百年的商业品牌,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将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成为经营性的景区或纪念馆;安排游客参与商品制作、发展农家乐旅游等,促进旅客和店主互相交流,从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旅游的娱乐性、趣味性,带来经济收益。使旅游与开发并进,促进经济的发展。

5 结语

当今,国际社会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提升到了愈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社会在不断加大对街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的同时,也正在加紧探索完善相应的保护措施。二道桥街区特有的多民族民俗文化是新疆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稍有缺失便会逐渐丧失自己的文化特色,进而丧失在中国文化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席之地。二道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社会整体的义务与职责,全民参与到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中来,形成自觉保护的良好氛围和意识,对其进行充分的保护、科学合理的传承,将会极大地促进乌鲁木齐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穆顺瑛.西域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w荣织.论伊斯兰教在新疆兴起的社会根源[J].西域研究,2001(3).

[4]吴国华.伊斯兰建筑美学谈[J].社会科学论坛,2004(5).

[5]阮仪三.顾晓伟.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6]郭明卓.如何理解地方特色[J].建筑学报,2004(1).

[7]范庭刚.新疆伊犁伊斯兰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8]姚佩佩.新疆伊斯兰地区城市空间景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2.

[9]刘 伟.试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中国穆斯林,2009(1).

[10]郭丽娜.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乌鲁木齐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规划[J].建筑创作,2005(7).

[11]戴林琳.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J].华中建筑,2009(5).

[12]黄燕妮.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3]刘正江.新疆城市民族商业社区变迁研究――以乌鲁木齐市南关民族社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4]冶建明.乌鲁木齐二道桥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15]孙 倩.凤凰古城传统街巷界面解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齐鲁文化篇8

齐鲁文化的前身是史前至夏商时期山东地区的东夷文化。东夷族中的太吴、少吴、虞舜等族群,在当时的华夏各族中具有广泛的影响,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目前山东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至前2500年)和山东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一般认为就是东夷族的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所反映的物质文明及社会发展水平,不低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在骨角牙器雕刻技术、制陶工艺、玉器制作、文字创制等方面,还要领先于中原地区。史前至夏商时期的山东地区还逐渐形成了两个文化中心:一个在今山东曲阜,这里曾是少昊族的故地和商朝中期的都城;一个在今山东临淄,它是少昊族的分支爽鸠氏的故地,以后成为商朝方国蒲姑氏的都邑。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两个核心城邑的形成,为周代齐、鲁两国的建立和齐鲁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周初年齐国、鲁国的建立,标志着齐鲁文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周王朝为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分封姜太公于蒲姑故地,建立齐国,定都营丘(临淄附近,后迁都临淄);分封周公旦至鲁,定都“少吴之虚”(曲阜),建立鲁国,由其长子伯禽代为治理。齐鲁两国大致以泰山为界,分别控制山东的北部和南部地区。

齐、鲁两国一开始就确立了不同的治国方针。姜太公对齐地逐利求富的风气采取了宽容态度,“因其俗,简其礼”,大力发展工商渔盐事业;政治上“尊贤商功”,重视有才干的异姓贵族和低级贵族,追求效益和功利。周公为鲁国制定的政治方针则是“变其俗,革其礼”和“亲亲尚恩”,即在鲁国强力推行周朝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注重维护姬姓周族的统治地位,主张通过亲情和恩惠来加强贵族内部的团结。这两种治国方针,对后来齐鲁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鲁国的文化发展水平已超越其他地区,两国文化各自的特点也表现得更加突出。

齐文化随着齐国的强大率先崛起。春秋初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这时的齐国事实上已取代周王室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管仲继承了姜太公的治国理念,认为政令要顺从人民的求利之心和致富愿望,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管仲还主张强化社会纲纪,有所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名言。

在齐国霸业的推动下,齐文化特别是齐国的功利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婴以推崇礼制、倡导节俭而著称,他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充满辩证精神。同时期的齐国还诞生了两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司马穰苴和孙武,前者有《司马兵法》传世,后者被世人尊为“兵圣”,所著《孙子兵法》成为千古流传的军事经典。姜太公曾在周王朝担任负责军事的太师之职,管仲也是出色的战略家,司马穰苴、孙武以及后来的孙膑都传承了齐国这种悠久的军事学传统。

战国时代,齐国的都城临淄极其繁华,城中居民多达七万户,人人喜欢“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文化气氛十分浓厚。齐威王、齐宣王礼贤下士,广招人才,众多一流的思想家和学者汇聚于临淄的稷下学宫,著书立说,自由辩论,齐国学术事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稷下学宫前后延续了一个世纪,囊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学派,成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滑稽多辩”的淳于髡,主张“性无善恶”的告子,融合墨家和道家学说的宋妍、尹文,黄老道家的代表田骈、慎到,儒学大师荀子,阴阳家的创始人邹衍,都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其中,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直接影响了秦朝的礼仪制度,田骈、慎到等人的黄老道家学说成为汉初七十年的主导思想,荀子的礼法结合的理论更是对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齐文化相比,鲁文化则展现出另一种风貌。春秋时期的鲁国号称是保留“周礼”最多的国家,周公提倡的“明德慎罚”、“亲亲尚恩”等思想在这里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春秋末期,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在继承周公思想的同时,总结了春秋“礼治”思潮的理论成果,提出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礼”强调等级秩序,“仁”强调以亲情为基础的相互友爱和同情,两者各有侧重而又相辅相成。孔子提倡道德教化,反对过度依赖行政强制和刑罚手段,要求通过“仁”和“礼”的统一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些观点都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孔子晚年还系统地整理了西周以来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传统经典,为后世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国民教育读本。

孔子之后,子思(孔子之孙)著有《中庸》等作品,从天命和心性角度发挥了孔子学说。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提出“性善说”,把儒家的道德教化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孔子、子思、孟子的学说,都是鲁文化的结晶,带有鲁文化重视亲情、强调友爱和倡导德治的一贯特点。

此外,稍晚于孔子的鲁国人墨子,提倡普遍的无差别的“兼爱”,创立了具有平民色彩的墨家学派。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仁爱学说的发挥和改造,同样也带有鲁文化的特点。

战国时代的鲁国没有出现齐国那种“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但鲁国的儒家学说比稷下学术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力。到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最终取得思想战线上的胜利,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占统治地位的学说。

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齐文化追求国家的富强和发展,鲁文化更侧重谋求社会的稳定与安宁。齐文化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气象雄浑博大;鲁文化则坚守宗周礼乐传统,注重维护文化的专一和精醇。齐文化崇尚功利和实用,军事学、工商学等实用性学术高度发达;鲁文化更注重道德名节,注重研究传统文献和阐发宗法伦理观念。齐文化是中国传统学术中“子学”的源头,鲁文化则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经学”的摇篮。齐文化和鲁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仍然属于同一种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篇9

关键词:休闲旅游 SWOT分析

一.乌鲁木齐休闲旅游优势分析

1. 交通优势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交通的枢纽,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互联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明显。乌鲁木齐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现已成为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特别是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乌鲁木齐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航空方面,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已开通国际、国内、区内航线100多条。铁路方面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地,直通国际、国内列车20多对。公路方面新疆的公路交通网较为完整,由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全自治区各地州市。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市内交通方面乌鲁木齐市现拥有公交营运线路70余条,2000多辆大型豪华公交车辆贯穿往返于乌鲁木齐各商业区、居民区、乡村集镇、旅游名胜,为您的出行带来了方便。

2. 经济优势

2008年,乌鲁木齐GDP突破1000亿大关,达102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4945美元(3.5万元人民币);2009年GDP为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GDP冲破5000美元大关。至2009年,乌鲁木齐GDP已连续7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增速超过成都、重庆、昆明等西部明星城市。随着乌鲁木齐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闲暇时具备了外出旅游的条件,从而构成了乌鲁木齐休闲旅游最稳定最主要的客源,这为乌鲁木齐周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契机。

3. 资源优势

乌鲁木齐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其中,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民俗风情、公园、游乐园、科教文化设施比较突出。自然旅游资源以风景河段、冰川、森林、草原、湖泊较突出。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形成一幅幅神奇、古老、美丽的自然风光。乌鲁木齐位于古“丝绸之路”,东两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吸收、碰撞、整合。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乌鲁木齐形成了具有壮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如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二道桥,中外驰名的达坂城等。这些地域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构成了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特色旅游资源。

二. 乌鲁木齐休闲旅游劣势分析

1 .区位劣势

乌鲁木齐地处祖国西北,到沿海主要城市平均飞行距离为3760公里,与区外主要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限制外省市区游客量增长的主要阻力乌鲁木齐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在吸引疆外游客时受到制约,同时也给乌鲁木齐市居民远山旅游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 受气候影响、存在季节性

新疆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受气候条件影响,乌鲁木齐环休闲旅游存在明显的淡旺季落差,往往夏秋季节游人如织,门庭若市:但到了冬季,天气寒冷, 利于户外活动,则门庭冷落,旅游人数寥寥无几,造成旅游基础设施大量闲置,冬季旅游活动开展艰难。

三.乌鲁木齐休闲旅游机遇分析

1.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针对新疆的开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乌鲁木齐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2.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

2008年乌鲁木齐市人口达到236万,人均占用的游憩空间不断减少,市区内的公园、广场在周末或节假目总是人满为患,已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促使大最的市民到城市周边更为广阔的游憩地带休闲娱乐。

旅游专家指出,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乌鲁木齐城乡居民收入从1995年的4593元上升到2008年的12317元,收入的不断增长,使人们的休闲意识越来越强,并有能力支付类似旅游的这种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需求。

3.私家车的迅速普及

私家车的普及使城市居民的环城游憩时间机会成本和交通成本降低,2010年6月乌鲁木齐私家车保有量达163645辆,据估算,约80多万户家庭拥有私家车,拥有汽车的家庭已超过20%;目前,每天有200辆新车登记注册。随着交通的改善,私家车拥有量迅速上升,人们的时空观念、消费方式正发生变化。观光型的旅游向休闲度假型发展,团队型旅游向自主、自组、自助、自驾车型旅游发展。

四.乌鲁木齐休闲旅游威胁分析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 从乌鲁木齐市所处的旅游区位来看,周边的城市,如吐鲁番、喀什等,而疆外的兰州、敦煌、青海等其他省市旅游景区的存在,使乌鲁木齐市旅游形象的树立难度加大,旅游市场扩展面临激烈竞争。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众强林立中起步,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五.结语

总之,乌鲁木齐市休闲旅游造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仅鼓舞本市旅游工作者、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奋斗精神,而且可以发挥旅游整体优势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对于乌鲁木齐来讲是经济新亮点,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新疆有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旅游资源,而首府乌鲁木齐则具有代表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旅游经营不能老一套,需要我们用一些新的眼光和思路去认识、改进,真正把乌鲁木齐市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孙凤芝.休闲旅游之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7:19.

[2] 许宗元.论休闲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一12一12.

[3] 娄世娣.论双休日休闲旅游开发[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7(4):87-88.

[4] 幻孙英兰.休闲旅游业-一一门方兴未艾的产业[J]. 隙望,1996,12(5):18.

[5] 喻学才.回归自然与休闲旅游[J]. 华中建筑.1998,10(1):5

[6] 马惠娣.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6.

[7] 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 旅游学刊(京),1998.1.47-49.Vo.l 24,No. 1

[8] 海热提・涂尔逊倪天麒等.乌鲁木齐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Vo.l 10,No. 4, 74―77.

[9] 郭英之.新疆旅游特色资源界值体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9.3. Vo.l 17,No. 2,4-5.

[10] 张静.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1):14.

[11] 乌鲁木齐正式迈入汽车社会,私家车占总数超五成[EB/OL].http:/.

[12] 李爽.厦漳龙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3] 杨雁. 旅游动机和行为研究[J].渝州大学学报,2002、19(4):9.

作者简介:

齐鲁文化篇10

论文关键词:乌鲁木齐,旅游形象,旅游品牌,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迄今为止,不同城市间在旅游业领域的竞争也明显突出和激烈。在这种竞争加剧的趋势中,构建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城市旅游形象作为城市旅游质量提升的新领域,如果缺乏鲜明、独特和整体的旅游形象,就难以达到持续大量长期地吸引旅游者从而建立竞争优势的目的,有鉴于此,我国各地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市在分析和确定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都开始加强对自身城市旅游形象的关注。实际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性之所以突出,还在于现代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快速化和个性化特征。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可以有助于旅游地的政府和公众更清楚地认识本地旅游资源核心,准确定位旅游产品,从而保证正确的发展目标旅游资源,并且将这些优势信息快速更广范围内传递,从而帮助本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从众多的旅游产品中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帮助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乌鲁木齐市由于地处边境,给游客的印象是贫穷,不发达,不利于在旅游市场上开展竞争。而且乌鲁木齐在其发展城市旅游的过程中只是对境内的旅游资源进行简单的堆砌宣传,并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独特和反映城市面貌的整体旅游形象。在现今城市旅游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乌鲁木齐更加需要塑造一个统一的、特色鲜明、反映城市新貌的旅游形象。

一、城市形象与城市旅游形象

(一)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是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神会的内涵。①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②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形象应由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形象设计三部分构成。③

(二)城市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形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展现城市形象的一面鲜明旗帜杂志网。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城市管理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对城市的总体印象。④

城市旅游形象这一概念的实质可以理解为整个城市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看,所具有的特色和综合的质量等级,这一形象是该城市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城市具有的多方面功能所共同构成的或表现出来的一种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为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城市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每个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都会逐渐形成一种一致的感知形象,并最终固化。如果具有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可以帮助城市现代众多的城市之林中引人瞩目,从而有助于城市与市民整体发展目标的达成。

二、乌鲁木齐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她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全市辖七区一县,总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1.8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31.3万人(公安年报数),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等47个民族。⑤

(一)优势

1、旅游资源的特色分明

乌鲁木齐地区的地势起伏剧烈,而且全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多样化特点。从巍巍天山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依次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景观、山地森林景观、山地草原景观、山麓荒漠景观、沙漠景观。千变万化的垂直自然景观为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乌鲁木齐市区有著名的红山、鉴湖、阅微草堂等“八景”旅游资源,市郊有南山风景区、天山天池等旅游胜地。

2、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居住在乌鲁木齐的众多民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创造了多姿多彩、富有神奇魅力的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族风俗、宗教文化、建筑风貌、节日庆典、服饰装束、工艺土产、风味佳肴、娱乐习俗等构成了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肯弹唱等民族文体活动以及边疆民族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对异国他乡的游客深具魅力。

(二)劣势

1、城市旅游文化底蕴不足

要有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旅游文化底蕴必不可少。例如北京的“登长城,吃烤鸭,看京剧”,重庆的“世界的重庆,永远的三峡”,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等,而相对来看,乌鲁木齐的旅游文化底蕴就要单薄很多,不能够拥有一种全国知名旅游品牌的那种文化基础。这一方面甚至和地域相近的凸显民族风情的绿洲喀什,火洲吐鲁番,塞外江南伊犁以及哈密瓜故乡哈密等城市相比较而言,乌鲁木齐都要逊色很多,阻碍了乌鲁木齐旅游形象的提升。由于缺少文化的旅游难以具备旅游的灵魂,文化薄弱的城市会丧失独有的精神,因此,文化底蕴的单薄是乌鲁木齐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劣势。

2、冰雪特色旅游发展不尽人意

特色旅游可以有助于城市旅游形象提升,但是对于乌鲁木齐来说,虽然该地特色旅游项目冰雪节年年召开,投入很多资源,但是旅游消费来源到目前还主要来源于本市的内需,其他城市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的还非常少。主要原因在于该市交通配套不足,旅行社缺乏参与动力以及雪场审批缺少资质监管而导致的恶性竞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乌鲁木齐遭遇多年暖冬,进一步造成雪场空置率上升,不利于特色冰雪旅游的开展。

3、独特市情影响旅游形象提升

乌鲁木齐航空港逐渐对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中亚国家的居民简化了入境手续旅游资源,已经实行落地签证的方式,但是本国居民进入乌鲁木齐却要历经复杂的签证手续,并且还要缴纳较为高额的签证费用,以及忍耐两周以上的漫长等待时间,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乌鲁木齐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及境外拓展。

4、社会秩序不稳定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于“3?14”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被干扰以及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乌鲁木齐周边的喀什、库车以及和田等地制造的爆炸和暗杀等恐怖活动,都对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建立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机遇

1、政府大力扶持

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围绕建设“亚心之都、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的战略,目前,该市已经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快该市的重点旅游景区建设进程。不但编制了《乌鲁木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乌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而且制定了《乌鲁木齐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该市的《南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在积极争取到国家投入的100万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达坂城区旅游发展规划》和《南山景区规划》。另外,市内有关区县也根据上述规划各自制定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几年来乌鲁木齐累计投入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高达9500万元,同时吸引社会资金高达40亿元。

2、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乌鲁木齐近年来大力完善和落实城市发展规划,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得到统一发展,使得该市的市容市貌改善和城市污染治理等城市综合整治的治理工程得到了快速推进,已经使得乌鲁木齐的城市面貌改观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已经逐步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现代城市杂志网。城市建设的新面貌无疑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挑战

乌鲁木齐提升城市旅游形象的广义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例如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西安和洛阳等,或者是经济发达的上海、广州以及深圳等;实际上,对乌鲁木齐具有直接挑战的是疆内的一些旅游城市,主要是指吐鲁番和喀什,这两座城市和乌鲁木齐一样属于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此外,伊宁市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也会对乌鲁木齐的城市形象建立提出了挑战。

在城市旅游业竞争激烈并以形象驱动发展的今天,乌鲁木齐市如何能成为西部旅游城市中的亮点,关键在于它如何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树立与西部其它城市相比风格独特的旅游形象。

三、乌鲁木齐市旅游形象策略

(一)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旅游资源,城市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将产生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动力,同时,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制约城市旅游形象的高度,而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将有利于城市总体发展进度的加快。故而,要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旅游形象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良好发展局面,通过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从而使得该市旅游形象的建设获得长久的支撑。

(二)加强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乌鲁木齐旅游季节性很分明,一般来说,在旅游旺季时期,该市各景区的住宿、餐饮等条件都有一定不足,旅游服务质量档次不够。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在于该市交通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该市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学习大连,逐步建设人性化旅游服务设施,提供全面配套的旅游道路标识系统,专门迎合自驾车旅游等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在乌鲁木齐就近的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的沿线投入必要的资源,建设服务于自驾车旅游者的各类汽车旅馆和旅游营地等服务基础设施,利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应的服务水平提升,在乌鲁木齐的城市旅游形象上实现新突破。

(三)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力度

在提升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的同时,要注意将这一重要信息及时鲜明地传递给全球范围内的“潜在旅游者”,利用有效的媒体实现高层次、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积极提升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利用旅游形象广告进行宣传。主要是选择乌鲁木齐的客源目标市场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络平台等,设计和当地民众容易接受的城市旅游形象信息;

2、建立特色旅游形象“宣传平台”,进行全国氛围内的巡游,实现拉近旅游者的宣传交流,利用这一形式将乌鲁木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更为鲜明突出地展现在潜在的旅游者面前;

3、采取建立旅游形象大使的方式旅游资源,借助良好的形象或声望来更加直接地增加乌鲁木齐旅游对游客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更好地推进乌鲁木齐的各种形象宣传活动更加有效;

4、制作以乌鲁木齐民族风情等特色题材或背景的影视节目,利用电视效果来更为立体地展示乌鲁木齐的旅游文化积淀,借助于美丽的都市自然风光来吸引游客的关注;

5、向定位好的目标市场所在地的酒店、旅行社以及火车站等游客集中地免费发放专门制作的《乌鲁木齐旅游指南》和《乌鲁木齐旅游画册》等宣传材料,激发人们潜在的旅游热情。

(四)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增强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旅游形象之间关系紧密,两者的发展有着互动的效果。因此,为了提升乌鲁木齐城市旅游形象,应当积极挖掘乌鲁木齐当地的文化底蕴,将该市地处中亚腹地和欧亚大陆地理中心的有利地理文化得以呈现,使得该市的多民族聚居的多元文化优势得以发挥,利用古丝绸之路所链接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挖掘该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专家研讨会等专业研讨形式,采取向市民征集,想兄弟城市学习的办法,尽快将乌鲁木齐的旅游打造出精品,从而利用旅游品牌的建设推动该市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①孟凡荣.CIS战略与长春城市旅游形象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②夏学英.论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J].经济地理,2002年第5期:620-623.

③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5-47.

④袁开国、肖雁飞、邓湘琳.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及对策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1):69-71.

⑤资料来源:乌鲁木齐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