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6:11:42

齐鲁范文篇1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齐鲁范文篇2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齐鲁范文篇3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齐鲁范文篇4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齐鲁范文篇5

关键词: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民间体育”可以解读为非官方的,源于民众且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风俗及特色的体育形式[1]。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了齐鲁文化的精髓,蕴含了富饶多彩的齐鲁“文化软实力”。本文从体育的视角出发,将齐鲁地区强身健体的民间锻炼活动以及孔子、孟子的养生文化同古代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生活面貌融合起来,以期搭建新平台,探索新途径,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启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征程。

一、独具特色的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

(一)齐鲁民间传统体育的起源。齐鲁民间传统体育起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劳作、民间信仰等,传承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中,以娱乐为主的有潍坊的风筝、临淄的蹴鞠等;以民间武术项目为主的有查拳、螳螂拳等;还有以体育养生文化为主的孔孟思想的导引术、健身气功、养生理念等。(二)齐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齐鲁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区,饱含深厚文化历史渊源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大多源于生产生活、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休闲娱乐和健身养生这五种类型。1.生产生活。生产生活,顾名思义也就是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劳作及生活中演变、发展、传承而来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情,独具活态民间特色,例如商河鼓子秧歌、花鞭鼓舞、跑旱船、打花棍、高跷等。2.岁时节令。岁时节令,是指岁时和节日两个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岁时具有自然性、原始性、政治性等特点,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2]。例如农历二月十五人们结伴而行的传统踏青活动“花神节”,清明寒食的荡秋千、放风筝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3.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集宗教祭祀、图腾崇拜、世代传承于一体的大众情感表达方式,齐鲁大地上的人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通过耍龙灯、上杠高跷、跑龙船、玩狮狍、扇鼓舞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神灵、祖先的敬畏和祈求。4.休闲娱乐。休闲娱乐是人们闲暇时间休息放松的生活形式,一般在岁时节庆、农闲时自行组织,是人们自娱自乐的户外活动,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加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齐鲁大地上颇具代表性的有抖空竹、跑竹马、打陀螺、斗拐、拔河等。5.健身养生。自先秦以来,齐鲁之地不仅是文化之邦,也是武术之邦,其文化中“崇文尚武”的体育思想也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中表现出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齐鲁民间传统的体育技击形式逐步演变为以养生健身为主的武术活动,如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少林拳、气功、导引术等。

二、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及特性

(一)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承对于民间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出一个民族和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文化交流、互通的当今,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也将采取不同的方式,传播和发扬着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1.艺术文化传承齐鲁民间传统体育种类繁多,许多项目是集表演性、艺术观赏性于一体的,例如像舞龙、扭秧歌、划旱船等,在舞动中,身体运动与道具的完美配合极具艺术美感。可以说,艺术文化传承的方式使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拥有了艺术气息,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使得齐鲁民间传统体育艺术文化得以发展。2.非物质文化传承代代相传、口口相传以及口传心授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在保存民间体育文化功能和价值上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是文化活的传承,由此可见,传承人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二)齐鲁民间传统体育的文化特性。齐鲁地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融汇了儒家文化的特点,在精神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崇文尚武、文武相融”的体育思想和“中庸重德、仁和为本”的体育伦理观念,在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的类型上主要表现在“礼乐文化、融汇其中”的体育精神教养以及“以儒养生、以德健身”的体育发展脉络[3]。1.“崇文尚武、文武相融”的体育思想。鲁国以缓和的文教立国,推崇宗周文礼,故而鲁文化崇文;齐国以较为突进的武力强国,善于灵活变通,形成了富有谋略的兵家文化,故而齐文化尚武。鲁文齐武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衍延续而采取的具体行为表现,两国的不同则表现在侧重点的差异。在孔子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中尤为突出地表现了崇文尚武的具体思想。2.“中庸重德、仁和为本”的体育伦理观念。“仁”“德”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精神人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见仁”等都是儒家伦理规范的鲜明体现,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规则的制定等也深受其影响。武德始终把“尚德尚仁”放在首位,切合了儒家以仁为本的道德思想本质。3.“礼乐文化、融汇其中”的体育精神教养。礼乐教化对于在齐鲁地区开展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论语•季氏》中曾记载“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儒家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就如齐鲁秧歌在其发展和传播中所形成的鲜明礼仪特征,也正顺应了“礼乐文化、融汇其中”的体育精神教养,带有明显的儒家文化烙印。4.“以儒养生、以德健身”的体育发展脉络。武德是习武之人在从事社会活动中最本质的道德规范及准则,在齐鲁大地上,受儒家“中庸平和”哲学思想的熏陶,当地的传统体育活动的竞技风格也都打上适中、适度的“中和”思想烙印,形成了气功、导引术等以养生、健身为主的体育发展脉络。

三、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多元化创新发展是时展的主旋律。齐鲁地区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聚集地,更应该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与时代接轨,树立整体意识,建立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形成自己的特色,传承发扬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一)紧密结合齐鲁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遗产。齐鲁文化自殷商时期形成,经西周至今已有八九千年,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进步,本地的民间民俗文化融汇了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齐鲁风格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体育文化是开放、动态、包容的,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继承是其发展的基础,而创新是其文化与时俱进的动力与源泉,所以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于创新过程中紧密结合齐鲁地区优秀文化遗产,借鉴优秀文化传承的成果。在继承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齐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蕴涵的文化价值与传播价值,丰富和完善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传播体系。(二)加强民众对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齐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齐鲁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齐鲁地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区,深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该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体育道德、人格价值取向、人文教养等,通过身体锻炼内化为无形精神的具体表现。现阶段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入,使我国广大群众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功能、文化价值及内涵缺乏正确了解,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强,对于那些相对古老的、缺乏时代感的,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几乎无人问津,这也就造成了历史文化的断层、传统技艺的流逝等问题的出现。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要创新其传承发展的路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齐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中带有迷信色彩、不科学的项目摈弃,同现代健身理念相结合促使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被大众接受,从而在其参与的过程中传承其内在的文化。(三)将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纳入当地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战场,青少年是传承传播推广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由此可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应以学校为主战场,与当地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相融合。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是融竞技、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趣味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易教、易学、易赛的特点,有利于在学校开展和推广。将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纳入当地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中,在学校专设相关课程、兴趣班以及知识讲座等,顺应了当今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方向,同时也是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初心。通过这个创新的途径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同时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与此同时还能获得体育运动背后所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知识,从而达到弘扬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展要求。(四)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道路。在齐鲁大地上孕育形成的齐鲁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其丰富内涵的拥有者,应积极打造体育和旅游两大朝阳产业的合作模式,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在一起,以体育文化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市场运作等方式,充分挖掘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潜在资源和经济价值。以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脉络,结合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开发一些趣味性、观赏性强且富有地方民俗特色,易于参与的互动活动项目,这样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可以让游客乐享其中,充实文化储备。与此同时,可以抓住机遇、正确切入,结合农令节日,民俗风情,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和表演,使广大游客不仅观赏了当地自然人文风光,也能亲身体验齐鲁民间传统体育的乐趣,从而自觉成为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忠实的传播者,更进一步地将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正如淄博的蹴鞠作为体育历史文化名胜足球的发源地,可以通过宣传,采用“蹴鞠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运作模式,打造齐鲁体育竞技旅游的品牌,将体育、旅游、文化、经贸有效地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走市场品牌化发展道路,从而为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助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五)将齐鲁民间传统体育融入全民健身中。齐鲁民间传统体育饱含了深厚文化历史渊源及深厚历史背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特殊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体育价值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形成了大众健身意识和需求增强的现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越来越多受大众喜爱、接受、参与的民间传统健身体育项目涌现出来,例如深受老年人喜爱的五禽戏、导引术、太极拳等。在齐鲁民间传统体育中还有许多受儿童及成年人喜爱的项目,例如放风筝、秋千、拔河、登山、打陀螺等,可以通过全民健身的形式,把本地区特有的体育文化传播给大众,不仅愉悦身心,还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成为人人享用的精神财富。

四、结语

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形成了“仁者爱人、中庸和平”的体育价值观念,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和丰富的精神追求。传承与发展是推动文化前进的动力,我们要不断充分挖掘、整理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点滴,采取创新的手段和路径去继承和传播,在遵循民间风俗习惯的前提下,使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得到更好的发展。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所存在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四个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要树立全局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好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推广,创新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将齐鲁民间传统体育融入全民健身中,以纳入当地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为突破口,加强民众对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道路,使齐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财富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6).

[2]张艳.齐鲁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之研究——以济南民俗体育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4).

[3]牟燕.儒家伦理思想对齐鲁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7(4).

[4]宋晓楠,陈效科,孙健.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软实力”及提升策略——以齐鲁传统体育文化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9).

齐鲁范文篇6

创新报道形式,打造融媒产品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关系千家万户。而晚报都市类媒体,与市民百姓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晚报都市类媒体的基础教育领域可谓是举足轻重。融媒时代,依赖文+图的传统纸质新闻,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齐鲁晚报借助客户端“齐鲁壹点”,近几年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海报、视频、直播、H5等齐上阵,打造了系列融媒体产品,让报纸上的新闻活起来。1.“壹点潘谈”直播访谈。视频直播已经成为当下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抓手和流量担当。齐鲁晚报在基础教育领域打造了一款“壹点潘谈”直播栏目,用跑口记者的潘姓取谐音“攀谈”,将记者打造成主持人,定期邀请中小学校校长、名师、学霸做客直播间,分别推出“校长专访”“名师有话说”“学霸来了”等主题访谈,聚焦家长教育,解读教育政策,解码名校特色,宣传好老师的教育故事,挖掘优秀学生的成长密码等。2.“壹点网课”空中课堂。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延期开学,教育部要求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学校纷纷开展网上教学。在这种特殊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增进联系,做好服务,同时扩大齐鲁壹点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2月1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公益空中课堂——“壹点网课”,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征集优质视频课程,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等各学科。同时还推出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名师专题特色课程,满足学子多元化需求。“壹点网课”空中课堂供学生和家长免费点播收看。复学之前,“壹点网课”共征集了千余节课程,阅读量高达两百多万。济南市市中区科学教研员郑会战老师给“壹点网课”提供了100多节最新的科学类网课,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壹点网课”提供的本地化课程更懂山东学生,也彰显了媒体的公益性,真正为教育普惠助力,也进一步密切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和各学校的关系。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天桥区滨河左岸小学等多所学校主动联系,专门开设“壹点网课”学校课程专题。3.“壹点问学”名师在线。与“壹点网课”相结合,今年延期开学期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还联合山东省中小学校打造了“壹点问学”名师在线平台,包括全年级段、全学科的中小学名师入驻齐鲁壹点,在线答疑,提供优质的学习指导。通过“壹点问学”平台,上线的名师成为齐鲁壹点的忠实用户,而名师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家长关注齐鲁壹点,齐鲁壹点因此在师生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了提升。同时,“壹点问学”平台也为名师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给齐鲁壹点积累了一批优质名师资源,成为我们的专家智库成员。未来,“壹点问学”平台将邀请更多的名师入驻,并结合家长、学生需求,策划相关话题,引导家长、学生与名师互动,进一步解答中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困惑,让更多学生享受更专业、更便捷的学习指导,进一步扩大齐鲁壹点的影响力。

拓展线下活动,深度连接用户

为了深度连接用户,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打出“找记者上壹点”口号,目前全省683位记者在线。在基础教育领域,齐鲁晚报通过拓展系列线下活动,也在不断地走到读者和用户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里,把他们培养成忠实的粉丝。1.齐鲁校园直通车系列公益讲座。齐鲁校园直通车微信号是齐鲁晚报基础教育领域的微信公众号,解读权威教育资讯、报道身边好老师、关注中小学校园新鲜事,目前粉丝量超过10万。依托齐鲁校园直通车微信公众号,我们又打造了齐鲁校园直通车系列公益讲座,邀请业内专家走进中小学校,给学生和家长送上“大餐”。主动对接学校,了解学校需求,开好校园直通车,为学校提供资源服务。借助齐鲁校园直通车这一线上和线下载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中小学校的影响力再上新台阶。2.济南中考志愿填报融媒咨询会。为了让考生和家长及时了解中考相关资讯,科学有效地填报中考志愿,继高招会后,2018年齐鲁晚报在基础教育领域成功推出首届济南中考志愿填报融媒咨询会。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市历城二中等近30所高中、职专学校参加,展会还吸引了济南和外地知名教育培训学校参展,并带动了创收。2019年,齐鲁晚报和生活日报联合推出第二届济南中考志愿填报融媒咨询会,40多所学校参加,到场考生和家长数量与首届相比也大幅增加。现场除了咨询区,还特别设置了宣讲区和直播间,大大提升了齐鲁晚报的影响力和公信力。2020年的第三届济南中考志愿填报融媒咨询会也成功举办。3.山东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2019年,山东省首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闪亮登场,这是齐鲁晚报联合山东省作家协会在基础教育领域打造的又一全新赛事,是一项服务于中小学生写作实践,引导中小学生进行写作创新性尝试的公益性作文竞赛活动。大赛以“文学点亮生活”为主题,旨在为全省中小学生搭建高水平写作平台,提升中小学生写作素养,发现文学新苗,助力发展素质教育。首届大赛从5月持续到10月,初赛收到来自全省学生的6000余篇作品,经过组委会评审,千余名学子进行了现场决赛,最终产生50名“齐鲁小作家”。大赛举办期间,齐鲁晚报所属报、网、端、微等渠道进行全媒体、全覆盖报道。齐鲁晚报“青未了”板块、齐鲁壹点“齐鲁小作家”壹点号、齐鲁校园直通车微信号等媒体平台上刊登学生优秀作品。大赛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文学才华展示平台的基础上,还组织了线上和线下写作指导公益讲座。

跨界融合,布局教育新业态

齐鲁范文篇7

关键词:齐鲁传统文化;高等艺术教育;传承;路径

一齐鲁传统文化相关含义阐述

齐鲁传统文化,顾名思义,主要指的是齐地传统文化与鲁地传统文化。具体来说,齐鲁传统文化其实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合称,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的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齐文化”与“鲁文化”这两种古老的文化源起差异极大,相对来说,“齐文化”受以渔盐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影响比较崇尚功利,“鲁文化”受以农桑为代表的内陆经济影响更加注重伦理;“齐文化”对革新较为重视,“鲁文化”对传统较为尊重。“齐文化”与“鲁文化”这两种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性格魅力和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由于在较长历史时期上的经济富足,政治稳定,军事强大,促成了齐鲁传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甚至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文化都不为过。由孔子开创的“儒学”就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儒学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传承齐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齐鲁文化尤其是其中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节气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勤谨睿智的创新精神等,更是成为推动我们这些华夏儿女不断开展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工作的力量源泉,初心所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不能背离,甚至要深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地,撇开齐鲁传统文化来套文化自信建设也是不可取的。当前,有些国人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逐渐迷失在犬马声色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必须为他们敲响警钟,让他们珍惜当前生活条件的来之不易,接受齐鲁传统文化的洗礼,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设文化中国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奋斗,国家只能起到一个带动引领的作用,而真正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的人仍然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以,必须借助于齐鲁传统文化让每个中国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复兴、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习齐鲁传统文化,用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实现全面学习齐鲁传统文化的局面。当前,层次不齐、形形色色的西方外来文化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国人周边文化环境进行净化,那么很容易使国人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做出违法乱纪、伤害他人的行为。在这个时候,齐鲁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可以起到“引路人”的作用,让国人在学习齐鲁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到齐鲁传统精神的滋养,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强民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为了子女教育不惜投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其中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物资短缺之窘境,没有体验父辈生活之艰辛,没有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历练,不懂得适度节俭,量入为出,有时候用挥金如土形容他们的生活也不为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常态,他们把所有的挣钱压力都给了父母,然而正值青壮年的他们却没有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措施给他们当头棒喝,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从而制定出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规划,理解父母,为父母着想,坦然接受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目标都可以借助于对齐鲁传统文化的传承来实现,让他们接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行体会其中的道理,传承其中的精神,感受齐鲁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三利用高等艺术教育实现齐鲁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点

高等艺术教育能够为齐鲁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适当的环境和群众基础。首先,高等艺术教育是完成对戏曲、音乐、美术、舞蹈等传统民族艺术的教学为目标,以形成重点学科、开展精品课程、成立名师队伍为主要手段,完成相关教学要求。所以,这与齐鲁传统文化有很多的交叉部分,可以说,在完成对这些科目教授的过程中就能部分完成对齐鲁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底蕴,艺术教育也是学生有更好发展的底蕴,艺术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启迪心智,引导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言行,这就为齐鲁传统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社会基础资源储备。而接受齐鲁传统文化的教育,也能够让高等艺术教育学生有更丰富的文化结构支撑,让他们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对于高校艺术教育来说,他们必须把传承优秀文化作为他们的教学任务之一,才能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出艺术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内容与传统优秀文化息息相关,很多艺术教育内容都取材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其实是让那些学生找到了教学内容的根源,对于强化艺术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基于齐鲁传统文化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国家对包括齐鲁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把开展高等艺术教育与传承齐鲁传统文化两个过程有机结合,那么就可以保证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单纯地开展高等艺术教育会让学生对某些内容不明所以,而单纯地开展齐鲁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按照高等艺术教育实际情况将齐鲁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丰富教学内容,让齐鲁传统文化通过学生这个媒介发扬光大,发挥出其作用,让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一)构建有利于传承齐鲁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一些齐鲁传统文化添加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就接触到相关内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首先,把对齐鲁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内化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里,分别以知识技能传授、寻找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感态度等方式,加强学生对齐鲁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当前,大多数的高等艺术教育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上面有所欠缺,不仅没有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相关的课程,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绝口不提传统文化,致使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所以,高等艺术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相关齐鲁传统文化课程,让他们学习基本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传承齐鲁传统文化的兴趣。(二)加强对齐鲁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将高等艺术教育作为传承齐鲁传统文化的阵地,不仅可以有效促进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而且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学习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高等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比如美术、音乐、舞蹈等,所以为了让传承齐鲁传统文化与培养艺术方面的人才两个过程有更高的契合度,我们应该加强对齐鲁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让学生多接触或者学习一些有关齐鲁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从而最大程度上地发挥出高等艺术教育对传承文化的作用,同时还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不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举两得。让学生在掌握艺术技能的基础上还不断接受齐鲁传统文化的洗礼,对于促进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让他们不断学习先人的崇高精神,他们才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保持清醒,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庞庆超.音乐学专业和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微——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6):37-38+41.

[2]杨朝明.山东精神:公、信、仁、和——基于孔子“大同”社会理想研究的思考[J].孔子研究,2012(05):110-113.

[3]张成水.全国第一次齐鲁文化研讨会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123.

[4]周爱华.濒危民间戏曲传承意义的文化学、价值观、实践性解读——从“依团代传”传承创新模式谈起[J].戏曲艺术,2014,35(04):104-107.

[5]李霞.新时期高等艺术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12):110-111.

[6]陈群,刘文晓.增长极理论视域下区域高等艺术教育竞争力之培育——以上海市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04):32-38.

齐鲁范文篇8

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与数字化传承保护概述

齐鲁民间美术是山东地方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创作通常来源于山东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劳作以及民事习俗活动。其图形图像等艺术符号还蕴含传统儒学思想,揭示着山东地区的民族文化意识、自然生态观念以及时代精神特征等内涵,通常色彩浓厚,形式变化多样,有着超脱的造型观念和不可代替的审美情趣,涵盖丰富的种类,例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郎庄面塑等,分布在齐鲁大地的各个角落。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是通过数字摄影、交互触觉媒体、动画设计、数字模型制作等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实现采集、存储、加工、完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保存和传播的一系列过程。站在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角度来说,民间美术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符号,带有审美功能和精神文明色彩;数字技术与产业化实现实用功能与批量产出,顺应社会时展需要。民族美术与数字化相互补充,促使数字化产品满足现代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同时推动民族美术适应现代社会,实现创新性发展。

数字化传承对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的意义和作用

(一)形式转化: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产劳动实践,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与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一个活的过程,其传承也具有活态性。活态性传承可以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来体现。横向体现在传承的关注点不仅涵盖非遗作品本身,而且包含其历史沿革、技术演进和文明延续的整个过程。纵向体现在以传承人为中心的延续,注重技艺知识的传授过程。活态性传承的需要,意味着山东传统民间美术需要根植于齐鲁乡土文化土壤,真正投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其传承方式需要贴合民间美术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样齐鲁民间美术才能实现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及合理性,其真实性和自身文化艺术价值才能得到整体的延续。而山东民间美术传统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既无法形成系统的记录,也不适应现代化发展,不利于扩大传承者规模,也会限制民间美术的创新性发展。基于民间美术传承人数少且老龄化严重、物质载体可能出现损坏的现状以及作品体积大、数量多的情况,数字化手段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扫描等技术对民间美术非遗的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其中包含作品成品直观样貌以及整体制作流程,保证素材的全面及准确为民间美术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并且,现代数字化手段以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实现对民间美术类非遗的历史与工艺进行复原与再现,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对技艺展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取代原有家族制和师徒制口传心授式的传承。在保护民间美术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整体性的展示和快速地宣传推送,为传统技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内容构建:传播效果与文化内涵

对民族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其特有的集成性、直观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征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扩大非遗的吸引力和受众群体,增强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数字化技术可以把大量民间美术非遗作品的信息转变为数字化的资料,结合创作和加工,还原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优势,强化民间美术作品各种艺术元素的视觉效果,模拟原有作品实物的存在形式。与存储实际作品相比,数字化资料能够占用更少的空间,保存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资料,并且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改变原有只能依托当地旅游进行的宣传渠道和实地考察学习的方式。同时,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促使由官方与传承人主导,以展示、参观为主的单向传播形式,转变为由受众参与的双向互动。通过各种社交与电商平台,受众可以在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最新信息的同时,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进来,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扩大民间美术信息的传播范围,也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热情。另一方面,民间美术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文化内涵,也能丰富的数字化产品的内容价值。山东传统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滋养,显示民族文化观念和时代价值理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重视内容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山东民间美术能为新媒体提供丰富图形纹样等艺术素材和深刻的文化价值,赋予数字化产品和新媒体独特的吸引力,丰富新媒体艺术的文化内涵,推动创作更多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作品。

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数字化传承现状及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

数据资源库与数字展览馆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的互联化信息集成空间。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种类丰富,信息资源复杂多样,建立数据库有利于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管理,方便非遗传承后续流程运营。同时,数字展览馆可以对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的信息进行全面、具体的展示,在方便人们查找相关资料的同时,直观地展现民间美术作品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的根本是实现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传承和延续,因此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山东民间美术知识的教学,以及培养具备数字化专业知识的传承人是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活态性传承的有效途径。并且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的发展,也为具备数字技术专业的传承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创作方式。电子商务的持续火爆不断影响着各产业的运作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也加入了电商平台,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商平台从消费端发力,帮助民间美术类非遗传承人创造更多收益,以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延续。近年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在社交平台中增加,因此,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和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了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的重要传播方式,在推动山东民间美术非遗信息社群形成的同时,也创新了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存在问题

1.数字意识欠缺,传播渠道不畅显然,目前山东民间美术数字化传承引起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网站平台建设有所欠缺。在数据资源库与数字展览馆建设上,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教联盟数字展览馆为例,虽然设有栏目板块,但内容并不完善,民间美术的板块仅有代表性非遗名录,相关具体资料内容较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的相关账号非常少,多为个体或者企业账号,并且往往个人或机构只有一个平台的账号,具有官方认证的账号更是少之又少,还有很多内容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同时,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山东非遗店铺,商品种类及数量都不尽如人意。例如天猫好客山东旗舰店虽然商品种类齐全,但经营范围还包含母婴用品和日用百货等,关于非遗的商品也以食品为主,有关民间美术类的商品更是少之又少。2.内容笼统零散,缺乏专门类别民间美术大多只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类别涵盖在山东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框架之下,没有专门的数据库或展览馆,有关民间美术的资料介绍很少,或是仅有个别项目作品的具体展示,没有进行归类整理。同时在媒体平台上,查询不到山东民间美术专门的官方账号。另外,山东民间美术的自媒体账号多以民间美术中某一具体种类为中心,难以提及“齐鲁民间美术”的大范畴,各个自媒体、产品、店铺之间的联系较少,在各大社交媒体及电商平台都没有形成信息社群和爱好群体,民间美术爱好者的聚集仍以线下活动为主要方式。因此想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权威性资料的途径较少,同时也未能对“齐鲁民间美术”这一概念进行强有力的传播。3.主体定位不清,内容质量落后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在各个社交网络平台的内容,多以用户生产为主,官方带动的效应微乎其微。由于新媒体内容生产的门槛较低,大量自媒体用户负责内容生产,由此也引发专业化程度欠缺以及内容质量落后等问题,创作内容和更新周期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进而因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出现停更或僵化。齐鲁美术类非遗相关的许多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毫无周期性规律,且时常夹杂与非遗关联度低的其他内容,定位缺失导致一些自媒体账号阅读量和点赞量很少;而相关微博内容短小且更新频次低,甚至有账号出现停更现象,很难与受众形成互动;短视频平台也存在僵化账号的现象,视频内容专业性欠缺。在以内容为王的全媒体时代,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传播,因而在扩大影响力及吸引传承人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数字化传承发展建议

首先以保护为基础,尽快建立和完善民族美术数字档案与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将民间美术作为专门的类别,以其特征为基础,通过数字摄影和图像扫描采集齐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纹路色彩、工艺成品等要素,生成数字化信息并归类整理这些设计元素。另外可以通过三维动画、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拓宽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维度,利用好山东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优化展示效果,增强参观者体验感。通过各种平台的融汇互通,打造齐鲁民间美术的品牌性和联动性。由官方积极正向引导,加强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直播平台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周期性持续推送创作内容,减少僵化账号;实现多平台渠道的联动效应,整合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的资源,而非个体账号在一个平台单打独斗。由此形成齐鲁民间美术品牌化宣传,通过扩大知名度带动电商产业链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利用社交与网站平台打造信息社群,帮助不同地区的受众及传承人交流合作,方便人们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山东民间美术类非遗不能仅仅局限于静态展示,可以通过设计微信小程序、APP应用,加入自主化、多模式的交互设计,让人们体验非遗制作的过程,获取成就感。以非遗为基础拓展出更多有意思的人物关系、人物故事以及场景等元素,赋予非遗活动更多的互动性和社交属性。从活态性传承的角度来说,以传承人为中心,是实现数字技术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结合根本途径。目前有关齐鲁民间美术类非遗的数字化内容,多以简单的展示介绍为主,创新性成果极少,虽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非遗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但并未达到真正培养传承人的目的。因此应当进一步将民间美术非遗课程纳入数字化、新媒体及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有利于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增强非遗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二是以此培养具备数字化技术的传承人,避免非遗手艺人与数字化技术从业者过度分割的情况。齐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虽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民族文化发展对民间艺术的需要,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不断探索的时代趋势下,山东民间美术丰富的价值内涵,依托数字技术手段的推广和发展,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凯.郎庄面塑的数字化保护研究[D].青岛大学,2014.

[2]周松林,赵凤芹.山东民间美术数字化保护研究[J].美术大观,2010,000(004):22-23.

[3]陈琦.民间美术何以“活态性”传承[EB/OL].

[4]彭心勤,葛田田.探析民间美术的数字化保护[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00(005):66-67.

[5]夏兆冬.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6]王琛,任雪玲.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9(7).

[7]郭慧玲.山东省民间美术类非遗档案化保护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9.

齐鲁范文篇9

今天下午,省政协召开机关及事业单位全体党员大会,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要求,对省政协机关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争做齐鲁先锋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省政协秘书长**讲话。

对这项活动,省政协党组高度重视,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刘伟专门作出批示。批示中说:“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增强省政协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更好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按照‘五好五带头’的基本要求,切实做好组织领导工作,确保此项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一定要从政协工作的职能特点出发,做好结合文章,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形成政协的特色。一定要把整个活动的着力点放在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政协意识、学习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上,放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标准、质量和效率上,放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强化纪律观念上,放在健全完善机制和制度,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上,切实加强教育引导,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真正把省政协机关建设成为标准一流、作风一流、服务一流的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建设成为政协委员之家、各界人士之家、基层政协之家和机关干部职工之家,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树立省政协机关的良好形象。”

**在讲话中说,要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搞好活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省政协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政协工作实际和自身实际,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要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是机关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迫切需要。要深刻认识,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是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

**要求,准确把握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紧密联系政协工作实际推动活动深入扎实开展。省政协机关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一定要从政协工作的职能特点出发,做好结合文章,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形成政协的特色。机关各党总支、支部和广大党员要自觉地把创先争优活动同政协履行职能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政协意识、学习意识、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上下工夫。着力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标准、质量和效率上下工夫。着力在健全完善机制和制度,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上下工夫。着力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强化纪律观念上下工夫,充分展现政协机关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强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圆满成功。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确保活动开展得认真扎实、富有成效。办公厅党组研究确定,成立省政协机关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指导、协调和考评工作。要切实形成厅党组负总责、活动办公室具体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基层党支部狠抓落实、全体党员积极参与的活动局面,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要精心组织,务实创新。要宣传引导,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联合日报》、《委员天地》、《政协信息》、省政协网站、《机关建设专报》等舆论宣传阵地,借助各种新闻媒体,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督查,狠抓落实。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机关各党总支、支部和广大党员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真正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

齐鲁范文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战略;齐鲁文化

一、“一带一路”战略简要概述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一带一路”策略是现阶段我国最高等级的战略目标。主席在二〇一五年十月份访问英国时,重点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议。在该建议中,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虽然起源于古代丝绸之路,却不完全局限于丝绸之路,拥有更广阔的领域,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自己加入该范围当中。强烈地表明了本国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国共同加入“一带一路”战略目标中。

二、“一带一路”文化战略及政策的实施现状

二〇一五年,山东省得到文化部门的全力支持,并在党与政府的领导下,对文化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开拓了全新的交流平台,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为对象的对外文化交流制度,力求于将齐鲁文化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在二〇一五年,山东省共派出一百四十二组访问团对外进行访问,共计1562人;共接待四百零六组外来访问团,共计4894人。

(一)根据国家外交以及全省外交现状,策划各种文化话交流活动

首先,安排高质量演出团队协同国家领导人员外出访问。二〇一五年十二月,省杂技团的《鼓韵》节目登入了中非合作项目推出的约翰内斯堡峰会文艺晚会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二是以省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与要求为依托安排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例如,山东省曾在法国地区组织了“孔府乐舞”、“山东鲁绣精品展览”等活动、在立陶宛开展了“孔子文化展”以及各种古典文化表演,在米兰世界博览会中通过演出的方式展示山东文化等;三是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山东省的文化水平。例如参加海外组织的“欢度节日”相关活动,在二〇一五年,山东省共派出十二批团队参加海外城市组织的“欢度节日”活动,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一次对外交流活动,充分展现了我国齐鲁文化的文化底蕴与特色;五是通过组织“东亚文化行动”来展示山东省的东亚文化之都形象及齐鲁文化底蕴。“东亚文化之都”对于山东省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渠道,山东省于二〇一五年举办了“东亚文化之都•青岛活动年”活动,该活动共由4个部分构成,其中包括一百五十多项框架内项目,该活动对山东省“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依托孔子故里、齐鲁文化建立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首先是在海外建立“尼山论坛”这一品牌。具体是在泰国围绕“儒学、佛学宗教交流”等主题建立“尼山论坛”,中外各领导纷纷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开幕典礼。此外,中泰两国的研究人员共同针对这一主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尼山论坛”活动海外的成功举办,象征着我国齐鲁文化进一步推向了国际;其次是推动“尼山书屋”项目的构建。“尼山书屋”于二〇一五年正式在美国洛杉矶、纽约以及泰国曼谷等地区成立,截止至现在,“尼山书屋”已经在全球十四个国家正式落户,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三是组建“文化中国、齐鲁风韵”演出团队,并奔赴世界各国进行表演。山东省与国务院侨办、省侨办、省外办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批演团队,专门赴海外进行各种以齐鲁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演出,向全球推广我国传统特色文化;四是将山东杂技推向全球各地。山东杂技是我省甚至我国较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也是将齐鲁文化推向世界的核心品牌。山东省杂技团与日本、美国以及欧盟各国建立了合作表演的良好互动关系,常年与上述国家联合开展巡回式商业演出,不仅获取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促进了齐鲁文化在国际市场中的传播。济南市杂技团在二〇一五年八月至十二月之间,将京剧意象杂技晚会《北京梦》在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进行了持续一百天的巡回商演,共计出演了九十二场演出,踏遍了美国二十五个州以及加拿大七十多个城市,刷新了我国杂技演出团队国际巡演的记录。

(三)文化贸易活动取得了理想的初步效果

山东省每年会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的开展,致力于发展良好的国际文化交流关系。从二〇一三年至二〇一四年间,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共拨款一千万元用于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例如山东齐鲁文化以及品牌的推广、文化进出口贸易工作的宣传、齐鲁文化贸易平台及相关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的构建。二〇一五年,山东省的关键文化产品以及实现了四十五点三亿美元的进出口额,以及百分之四十点四的同比增长率。

三、“一带一路”文化战略及政策的计划

山东省会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工作的开展,以“一带一路”文化为基础,将齐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深入地推广。致力于研究与策划,加强行业、部门以及区域文化的整合,深入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清晰的工作方向,以服务国家及本全身为格局,依托省政府为核心开展相关工作,坚持梳理全省“孔子故里、齐鲁文化”的国际品牌,创新活动方式,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进展,向全世界讲述山东的故事,建立优质的山东品牌。山东省委政府在《山东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施是我国发扬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山东省素来享有“孔孟故里”的美誉,是我国齐鲁文化的发源地,齐鲁文化代表的是鲁家文化,对世界各国的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加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中可以将山东省的特色文化以及资源优势丰富地发挥出来,有助于齐鲁文化在全球市场中的推广,使山东省在全球的品牌形象良好地树立起来,享有更高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强化沿线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的民间文化铺设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各国之间实现良好的文化交流与借鉴,增强国际文化的包容性。要加大人文交流平台合作机制的构建力度,进一步挖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底蕴,通过创新的方式来宣传儒家思想的精髓,做好“山东故事”的讲述工作,使国际文化交流工作更有效地落实。构建高质量文化交流平台,以促进齐鲁文化传播为目的,全面提高全省地文化软实力,形成一个具有国际文化特色地文化交流中心。并构建一批独具我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品牌。二〇一七年,山东省将以“一带一路”文化战略为基础,致力于以下工作的落实:建立省部合作机制,全面贯彻文化部门的策划与统筹工作,与新加坡共同举办“二〇一七新加坡与中国山东的文化交流年”活动,两国并肩策划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遗产展览、各种文化交流研讨会、旅游特色介绍等项目。全面贯彻“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构建工作。在“一三五”期间,山东省将与文化部门及山东高速集团进行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塞尔维亚中国文化中心,全面做好设计与策划工作,向上海以及北京等一线城市借鉴资源投入方式、人员派遣模式以及管理形式等方面的经验,充分做好塞尔维亚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工作。积极完善“东亚文化之都”的遗留工作。“东亚文化之都--青岛活动年”的开展取得了理想的活动效果,并掀开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最新序幕,我们应充分利用好“东亚文化之都”的良好口碑,将中韩文化交流工作推向更高的深度。扩大“尼山书屋”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范围。在二〇一七年,山东省将联合山东友谊出版社共同落实“尼山书屋”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工作,其中包含韩国安东大学孔子学院、安东市图书馆、韩国首尔尼山书屋等。5、庆祝山东省与澳洲合作关系建立三十周年活动。该活动主要包括:按照省委书记姜异康二〇一年九月与澳洲南部州长魏杰签订的《山东省--南澳州友好合作行动计划》,山东省计划于二〇一七年组建一个画家采风团队赴往澳洲进行有关国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的写生活动,随后又接着举办了有关山东画家眼里的南澳州艺术画展示。山东省计划在明年十月份继续举办“南澳州文化周”活动,活动由双方合作表演、南澳州艺术文化展、南澳州电影展等活动组成。“南澳州文化周”活动将作为两国三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开幕式,并邀请了两省州的领导共同参与,此外山东省还将派出艺术演出团协同省级领导共同访问南澳州。6、选拔并派出相关人才至海外进行深造学习。基于省委组织部在《关于加强儒学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山东省将选拔一批儒学传播人才至其他国家进行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播,预计在明年拟派出两名儒学派人才赴往海外图书馆进行研修学习。7、积极推广对外文化贸易交易的开展。持续更新对外文化贸易模式,构建更多优秀体系用于推广齐鲁优秀文化,维护山东良好的国际形象。山东省组织了对外文化贸易团队至日本以及韩国等过进行文化交流,对日本与韩国的文化产业以及贸易政策进行进一步了解,并共同讨论我省与日韩两国的具体合作机制。计划于明年赴新加坡举行以山东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产品展销交流会,强化与韩国在儒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增强两国的文化交流机制。

参与文化部门举办的海外春节联欢活动。山东省将组织各类杂技演员以及文化遗产研究人员共赴泰国参加“春节联欢活动”,在活动上开展风筝年画展览并形成风筝制作培训班,并将其作为泰中文化交流活动的最终闭幕式,同时也作为庆祝泰国王后八十四岁诞辰的表演活动。此外,山东省还将以“山东木版年画展”为代表至德国进行展示。预计在明年左右,山东省将组建十五个团体共同赴往十几个海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最后,山东省还致力于加强与港澳台三地的文化交流活动力度,与港澳台相关文化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使中国京剧、戏曲以及笔墨等传统文化传播至港澳台地区。

作者:刘洪健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

[2]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J].宏观经济研究,2014

[3]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J].国际商务财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