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行业研究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5:50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新常态;新思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业也正经历着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深度叠加的新变革。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必须适应金融科技新常态,育先机,开新局。

一、金融科技的本质和新常态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究其本质,金融科技是金融机构将数据作为新的、战略性的生产资料,推动实现金融生产力的一次全面升级。其中,5G技术,着重解决数据获取和传输问题,传输速度的提升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数据的获取和传输将不再是瓶颈;大数据技术,着重解决数据的全量管理问题,成熟的底层技术框架使得数据采集、存储、集成、计算、分析等不再是瓶颈;云计算,着重解决数据的运算能力问题,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使得实施数据传输和运算的网络、系统、硬件、软件等不再是瓶颈;人工智能,着重解决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问题,机器学习、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技术、知识图谱等极大提升了基于数据的分析、操作、管理和决策能力;区块链,着重解决数据的信任问题,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了数据存储、传输和访问的一致性、真实性、准确性。现实生活中,金融科技带来的改变比比皆是:智慧网点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当客户步入一个基于5G和人工智能服务构建的智慧网点,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客户识别系统第一时间识别客户身份,客户可以在智能交互屏完成各类常用业务,如需客服支持,远程坐席通过视频接入,实现“一对一”服务。“技术应用+服务功能+场景链接+生态融合”四位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突破了银行服务在交易介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客户带来更加安全、便捷、智慧的金融服务体验。智能投顾提供专属客户服务。理财投资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客户通过网点的客户经理获取专业的财富咨询,受客户经理人数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客户无法享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智能投顾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客户个人特质和资产情况,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无需客户经理,就能为客户定制投资组合产品,客户无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设定预期收益率,实现一键投资。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模型,为客户提供在线组合配置建议及组合管理的理财顾问服务。金融科技始于金融、融于金融。各类金融创新将突破时空限制,潜移默化或急速改变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习惯,也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对银行而言,对物理网点和网点从业人员的需求会降低,对长尾客户的服务效能会提升。对客户来说,缩短了业务办理的等待时间,能获得更专属的金融服务,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和体验,更多的业务无需到网点就能办理。这些新服务、新产品,将银行打造成“空中银行”,将客户变成“空客”,客户的新习惯与银行经营管理新模式相互促进,成为金融科技新常态。由此产生新的风险管理数据、模式和需求,要求风险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建立三大思维应对金融科技新常态

金融科技,未来已来。新常态需要新思维,商业银行应加快适应金融科技带来的转变,以全量思维思考问题,以智能思维推进工作,以底线思维防范风险。

(一)建立全量思维,适应以大数据为驱动的风险管理新趋势

全量思维下的风险管理以大数据为驱动,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中数据来源单一、数据维度有限的困境,用全量、有效、合规的数据做好风险管理。一是加强数据获取。金融科技视角下的风险管理建立在多维、海量、动态的数据基础之上,需要整合自有数据、收集公开数据、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以及新渠道开发等方式,构建包含市场数据、业务数据、行为数据等维度全量数据,实现数据持续更新,为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二是提升数据质量。多渠道、多维度、海量的数据会带来数据质量的挑战。一方面,不同数据来源会导致数据标准不统一,需要在金融大数据平台汇总成统一数据格式;另一方面,各个数据来源的数据有效性不同,可能存在数据缺失、失真等问题,需要对数据有效性进行校验。三是保障数据合规。全量数据思维下,数据来源更广,除了公开的市场数据外,还需要利用业务数据、行为数据,甚至是客户在行业内其他机构的数据和跨行业的数据,需要有效使用合规数据,避免掉入合规陷阱。

(二)建立智能思维,掌握以人工智能为手段的风险管理技术

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智能思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改进信息获取时效,前移风险防控手段,实现数据实时获取、模型自主学习、参数动态调整,创新风险控制、监测和预警。一是前瞻性的风险控制。传统的数据获取方式使得风险的防控更多集中在事中和事后,对于事前控制手段较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多维度的数据更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将风险管理的控制点向事前移动。二是高时效的风险监测。传统模式下,由于数据获取滞后和需要人为调整模型参数,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发现会有延时。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并处理海量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间断运行并动态调整风险模型,实现高效的风险识别。三是新形势的风险预警。前置的风险控制和高效的风险监测方式,使风险信息的发现和获取变得更加灵活、高效,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三)建立底线思维,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挑战

金融科技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挑战。需要建立底线思维,应对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合规风险。无论是依托大数据平台的数据获取和使用,依托人工智能的实时运算模型和高频的量化交易方式,还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发展,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符合法律和监管的要求,防范合规风险。二是操作风险。一方面,大数据管理和使用不当,会造成海量数据泄漏,需要防范数据使用中的信息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模型运行中出现的模型准确度下降甚至误报情况,需要通过持续的模型监测、评估和优化防范模型风险。

三、金融科技新常态给风险管理带来新机遇

新常态下,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为金融业务领域带来丰富应用创新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诸多机遇。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依赖专家经验判断,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于客户的集群风险、行业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较难识别。金融科技带来风险管理的方法创新,使得风险管理能够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便捷地完成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和控制工作。

(一)构建智能反欺诈监控平台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发展与普及给金融业态带来了深刻变革。传统欺诈防控方法以专家经验规则为主,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人工依赖程度较高,效率低下。在银行业务线上化、网络黑产技术化的形势下,银行传统的反欺诈方式已经难以奏效。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构建的全流程、多维度欺诈风险防控体系,能够实时识别、监测、阻断欺诈风险。工行智能反欺诈基于工银智慧大脑训练智能AI反欺诈模型,嵌入每笔用户动账交易,实现交易过程中毫秒级智能反欺诈识别和处理,直接避免客户欺诈损失。当客户在进行大额交易或向可疑账户汇款时,需要进行二次确认;在客户进行信用卡申请时,无需再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核实,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法进行信息核对,风险控制更加高效、准确。

(二)创新交叉线风险智能监控

近年来,杠杆高、嵌套深、产品复杂、资金空转的市场和业务乱象不断,市场动荡极易带来交叉性金融风险传播。传统情况下,因为业务数据分散,每一次市场震动,都需要很多团队和人员分工协作,各自独立分析数据,再统一汇总分析,很长时间才能全面摸透客户存量业务和风险传染路径。金融科技整合全量大数据,一键看清客户业务关系和资金流向,使得交叉性金融风险防范更加高效。工行集团投融资风险监控平台,应用于债券投资、风险排查、风险预警、专题分析,能够支持单客户和组合客户一键式风险排查,15 分钟内分析客户相关的债券、股票、贷款、租赁、票据、交易、存款、结算、资产、评级、财报、舆情等7 大类、25 小类信息,每日4 次获取客户股票债券价格异常波动、经营管理层变化、企业重大盈亏、经营管理重大变化等负面舆情,准实时地识别全市场的高风险客户和高风险债券,支持总分行加强交叉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管理而言,金融科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金融科技可以使金融业务有效提速和扩容,但也显著加大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和维度。工商银行愿意迎接各类挑战,坚持“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风险管理路径,强化专业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顺应时展趋势,加快金融科技的应用,持续推动风险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优化,积极支持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2

张利珍(1989-),女,四川内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摘 要: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科技与金融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也在科技金融发展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科技发展各阶段的资金投入进行分析,同时与发达国家比较得出我国对基础阶段研究投入不足以及融资难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得出要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就要改变政府单一投入的现状,同时优化资金来源以及资金资源配置结构。

关键词:经济形势;科技金融;发展动态;融合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的金融产品也是日新月异。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动态以及发展的方向趋势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何使科技与金融更好的融合并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是我们亟需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与发达国家研究经费来源及使用情况的比较,发现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R&D经费,不仅在量上有决定的优势,而且在质上更有良好的优化配置。大量而且优化的资金投入不仅为美国的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而且成为近些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点。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我国的R&D经费总量在世界上处于中上等水平,但是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非常低,并且经费的优化配置非常不合理,中国的R&D经费投入大多集中在“试验发展研究支出”,投入在产品的末端,中国的基础研究支出最为薄弱,因此造成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的难度非常大,中国产品附加值低,只能通过较低的人力成本取得收益。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且优化资金来源及资金的投入方式。

二、我国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动态

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本促进科技创新以及帮助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简单说来,就是金融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产生离不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从高技术产业出发,探究科技金融发展的动态,通过总结我们得出:在当今形势下科技金融具有以下特征:

(一)我国科技与金融发展稳步增长,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升高,从1995年的0.065增加到2011年的0.187,比重增长了将近二倍,由此可见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企业的转型。

(二)我国R&D经费投入以政府为主,企业投入严重不足,但这一现状在逐渐改变,企业投入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并且R&D经费投入的分配不合理。比如2011年我国R&D经费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经费的分布结构为4.7%、11.8%、83.4%,由此可见我国经费的投入大多集中在“试验发展研究支出”上,照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企业主要侧重于试验发展活动,因为试验发展的投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基础投入的高风险相比,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也照成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有效专利水平不高,基础研究非常薄弱,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三)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高,无形资产往往高于有型资产。传统型企业在创办时大多以设备、机器等有型资产为主,而在高技术企业则不同,在中国的科技型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有形资产规模小,通常拥有的是专利权、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等,由于无形资产占比高,也就造成了高风险性。

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问题及分析

(一)R&D经费总量与分配不合理

我国的R&D经费从1995年的384.67亿元到2011年的8687.01亿元,扣除CPI的增长也是有了不错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分析,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从1995年的0.0085到2011年0.0185,也有了不小的提高,所以我国高新技术研发投入量是在稳步增加,从市场上来看,我国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良好,并且其主营业务收入也在稳步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来看,还是有很大差距,并且相关投入的分配也不合理,资金的来源也没有优化,政府负担绝大多数的研发资金。在资金分配方面,以2011年为例,美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的百分比分别为16%、23%、61%。然而在我国以上三种研究支出比例为:4.8%、11.8%、83.4%。由此可见我国的R&D经费投入大多集中在研发的末端——试验发展研究,这就决定了我国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现状,这也是我国产品低附加值的根本原因。

(二)高技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经历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当今无论世界上还是我国,银行业都高度重视风险控制,普遍以安全性为经营第一原则,严格实施贷款责任人追究制度,减少银行的坏账率。由于科技金融存在高风险,使得高科技中小企业要获得贷款,尤其是研发贷款非常困难,这就制约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讲,目前政策鼓励银行向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有相应的扶持,通过贷款支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以及高科技产业得到发展时,虽然银行承担了高风险,但是因为我国贷款利率的管制,也无法实现与风险对应的收益,这就势必降低银行实施贷款的积极性。

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增大基础研究投入量,提高企业投入积极性

我国应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体系,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企业是研发的主体,我国也应该通过鼓励企业自身进行基础、应用、试验发展全链条研究,再通过完善的专利保护体制,合理的技术转让条例保护企业的研发利益,增加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二)完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建立市场化融资模式

由于我国金融没有完全市场化,银行贷款利率受到管制,银行的信贷收益是相对固定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虽然承受了高风险,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违背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建立专门性的科技银行,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这肯定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第二,从根本上讲,建立良好的贷款担保机制,将高科技企业贷款进行市场化融资,成立对科技企业专门的审批机制,适当增加银行的自,此外还可以让民间资本参与其中,让政府和民间共同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低碳经济浪潮下科技金融的发展动态及融合趋势,CX2014SP124)资助。

参考文献

[1] 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

[2] 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

[3] 约瑟夫·熊彼特.何畏,易家详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0-60

[4] 索洛.对增长理论的贡献[J].北京:经济学季刊,1956,(2)

[5] 王新红.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特区,2007,(10):270-271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 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科技型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科技进步与创新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据统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自筹、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大约分别占83%、8%和9%左右,90%以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资金{1}。外源性融资难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受到抑制,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成果难以真正产业化,经济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

科技型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学者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早已开始,梁峰(2000){2},李大武(2001){3}分别从银行,中小企业两个主体提出了融资难的原因,林毅夫、李永军(2001){4}认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委托问题是导致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直接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单位外部资金所需要支付的信息披露费用相对较高,在间接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同样因为透明度不高且抵押物不足,银行等金融机构单位贷款成本高被要求一个较高的风险溢价。徐洪水(2001){5}也提出商业银行收益不对称和激励不对称是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赵昌文等(2009)在《科技金融》一书中首次定义科技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从一般中小企业融资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陈玉荣等(2009)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具有的高风险性、高度信息不对称,融资体系缺陷,政府扶持力度小是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马秋君(2013)分别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和政府等5个角度进行分析, 总结各方研究,可以将其概括为: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单位信息披露成本高,收益成本不匹配导致积极性不高,二是金融抑制严重,资本市场深度不够,三是金融机构单位投资成本高,较高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委托问题严重。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更多地采用市场方式配置资源,地方政府多以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方式实现政府职能,依托政府财政投入进行运营,本文逐一分析这些机构运作模式及存在问题,并给出科技金融实践的建议措施。

二、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运作模式

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一是为科技金融提供对接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二是提供财政资金放大作用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三是提供科技贷款的科技支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四是科技保险,五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一)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为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平台,部分地方成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功能主要包括:一是信息服务功能,重点实现企业融资需求、创投机构投资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科技信贷产品各类基础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与集中展示。二是对接服务功能,重点针对平台各类投融资主体需求,开展需求分析与评价、商业策划与包装、项目宣传与推介等撮合服务。该模式下提供的服务大多是准公共服务,只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本质上无法降低融资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委托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建立了增值服务分享机制,各类会员线上、线下将形成的信贷审批意见、投资建议,以及尽职调查等相关业务信息作为平台增值服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互通、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资源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为贯彻《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财政部,科技部印发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对象为在境内从事创业投资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以下统称创业投资机构),及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该模式类似美国硅谷银行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将资金投给VC机构,再通过VC机构对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进行投资从而放大财政资金倍数,但该模式在国内复制并不成功,一是资本市场深度不够,创业投资企业退出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创业投资企业发展,二是国资转让程序复杂,降低了市场融资效率。

(三)科技贷款机构

科技贷款机构特指商业银行设立的科技支行和部分从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其中商业银行设立的科技支行是科技贷款的主要供给者。科技支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贷款产品创新。科技支行贷款产品的创新主要是抵质押物的创新,例如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的知识产权质押、交通银行苏州分行的股权质押贷款业务,这些创新本质上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透明度低,贷款机构单位贷款成本高的问题。二是商业模式创新。科技支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寻求和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采用“科技贷款+股权投资”的合作模式,通过联合风险投资“搭便车”来降低科技贷款风险,该商业模式源于美国硅谷银行,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三是风险理念的革新,从过去重资产转为重未来现金流覆盖,例如浦发银行天津科技支行的贷款审核更多关注行业与市场接受度,企业的发展阶段、融资的用途、股东背景与公司治理结构、比较优势、发展市场空间等方面。当前,科技贷款依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方式,未来发展重点将是风险识别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四)科技保险

2007年,北京举行“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备忘录签署仪式”,科技保险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主要大型保险公司是科技保险的主要供给者。吕文栋等(2008)6指出科技保险存在弱可保性、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正外部性等特点,邵学清(2009)7提出,科技保险不是一般的商业保险,而是政策性保险,这是科技风险的内在特征所决定的。胡慧源、王京安(2010)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政策性科技保险的存在原因,认为由于科技保险外部性和价格效应的存在,需要政府采取包括财税手段在内的干预,以帮助科技保险市场从失灵状态中恢复。我国科技保险仍处于试验阶段,采取的补贴方式主要为保费补贴,黄英君(2012)基于政策性科技保险财政补贴中的“道德风险”和内生最优财政补贴规模理论模型提出应丰富财政补贴形式,增加经营主体管理费补贴、再保险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方式,实行差别补贴标准避免科技保险市场失灵,发展科技保险市场。

(五)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担保机构属于信用提升机构,2010年,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融资性担保机构。各地方通过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或同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提供间接融资担保、直接融资担保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新近成立的上海浦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均属于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何光辉,杨咸月(2000)认为政府的融资担保过程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政策性融资担保相当于市场利率的降低,这种“利率的下降有两种效应:一是市场利率的降低诱使原先那些有高收入和高还贷概率但没有投资的小企业进行投资,增进了社会福利;另一种效应是扩大了B区域,使低收入和低还贷概率的小企业被吸引到投资行列中来,如果第一种效应大于第二种效应,则政府信贷担保的总效应为正。8目前我国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更多地起到风险补偿的作用,一味通过风险转移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在经营过程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风险没有很好地进行防范和控制。

三、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议

一是创新财政资金运作方式,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金融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风险特征,依靠单一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无法满足不同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考虑搭建涵盖多类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综合体,提供多元化金融市场工具,充分利用风险投资、科技贷款、融资担保租赁、科技保险等市场配置资源,带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入,最终形成收益-风险相匹配的科技金融环境。

二是加快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丰富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探索集合信托、集合票据等新型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尽快启动“新三板”扩容工程,加快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非公开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柜台交易市场,为各类投资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

三是尽快搭建科技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完善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征信、信用评级、信用增进等内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评级也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以担保机构为主体的信用增进内容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积极寻求同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进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以征信机构为载体,信用评级为支撑,信用增进机构为主体的信用生态环境。

注释

{1}唐雯,陈爱祖,饶倩.以科技金融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融资困境[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7期。

{2}梁峰.《试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J].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P44。

{3}李大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剖析及对策选择[J].金融研究,2001第10期,p125。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第1期,p14。

{5}徐洪水.《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研究与政策路径——理论分析与宁波个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p48。

{6}吕文栋,赵杨,彭彬.科技保险相关问题探析[J].保险研究,2008年第2期。

{7}邵学清.对科技保险试点的经验总结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4期。

{8}何光辉,杨咸月.《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的理论研究》[J].财经研究,200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魏玮,毕超,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9月第17期.

[2]卢金贵,陈振权,广东科技金融工作的实践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第24期.

[3]潘子欣,谢惠芳,后金融危机环境下科技金融前路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第6期.

[4]邓天佐,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8期.

[5]谭中明,宋俊,江苏科技银行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0期.

[6]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3期.

[7]樊星,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悖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3期.

[8]杨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支撑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8期.

[9]龙海洋,尚智丛,区域科技金融发展初探—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对台金融合作的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2期.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4

关键词:科技金融;风险救助;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研发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科技厅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专题项目:“科技金融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绩效评价及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ZC024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1日

一、科技金融的概念及特征

现有研究认为,科技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含义揭示了科技发展与金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它从宏观上阐述了科技金融的本质。它认为,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技术――经济范式”,是一个“科学技术资本化的过程”,即金融资本助长了现代科技转化为创造财富的工具;与此同时,金融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异质化的配置,获取高附加回报”。

狭义上的科技金融含义,强调了金融活动保障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层含义把科技金融视为知识经济背景下金融创新的结果。有研究认为,科技金融是“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现代金融系统里的一部分,它“借助财政、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资产财富化”。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子系统,它以系列化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与金融服务,促进高新科技的研发以及成果转化。为了研究需要,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从狭义层面上来研究科技金融的,本文也不例外。

科技金融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是现代金融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的创新,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它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科技金融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的融合。高新科技产业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其研发与孵化都需要一大笔资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金融产业的大力支持。所以,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金融部门解决研发资金的需求问题。

(二)它以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为导向。目前,科技金融被视为是一种金融创新活动,是对传统金融活动的继承和发展,它的服务对象是当今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不是其他的实体经济部门,它以高新产业的融资需求为导向,提供金融服务。

(三)科技金融提供综合。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科技金融的服务除了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外,作为产业金融的一种形式,它能根据高新科技研发的特征、技术生命周期和产业集群来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推动技术的不断革新。

二、科技金融风险法律分类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由于科技金融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相融合的结果,它既有传统金融活动的信用风险,也有高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此外,它还有管理系统中的L险以及法律环节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也称为违约风险,是合约的一方未能履约而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在传统金融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债务人遇到经济不景气或者价格波动等原因不能按期偿还本息,不能履行债务而产生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研发的资金需求量大,抗市场风险的力量弱,这些都增加了银行发放贷款中的风险。

(二)科技风险。科技风险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研发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它受到实验条件、研发人员素质、资金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发能否取得成果,不能排除各种意外情况,成果能否转化成规模效益等,也是不确定的。

(三)操作管理风险。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专业性强、国际竞争力大、发展速度快等特点,而这些企业中小规模企业较多,它们管理机制不完善,组织结构单一,产品市场波动性大,这些特点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容易造成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风险。

(四)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协议如果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或部分条款在法律上不具备实施条件,或者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内与此相关的纠纷解决机制还不完善,因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三、国外科技金融运行法律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为主,其科技金融产业在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双重主导下,整合了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等多个机制。

1、在立法上,美国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了给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健全的法律环境,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如《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此外,美国政府还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在相关法律框架下,履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能。

2、在财政税收上,美国采取优惠措施,激励企业开展尖端研发。美国根据《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经济复兴税法》给予创业投资以低税率优惠,对设备折旧给予减税优惠政策;根据《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中小企业的科研开发还可以获得政府财政补贴等。

(二)银行主导型模式。与美国相比较,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风险投资行业也不够发达,它们属于银行主导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在科技金融产业中起到关键作用,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间接融资是主要的融资方式。例如,日本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科技园区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研发孵化基地,同时利用其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构建以银行为主导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德国依照《反对限制竞争法》,鼓励科技创新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德国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财政支持。

(三)政府主导型模式。这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模式,它尤其适用于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像中国、印度等这些国家,高新技术市场的早期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研发阶段的前期投入很大。这种模式要求政府在科技金融产业的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直接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全过程,通过设立种子基金或者风险投资基金,向科技型企业注入大量资金,为创业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及时的融资服务。

四、国外金融风险救助的法律实践

金融救助要求相关机构在危机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范或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并降低损失,恢复市场信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金融服务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

(一)救助主体。金融风险与防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众多的救助主体,既包括金融机构的自救,也包括它救。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救助是由政府、保险机构、监管机构等部门来完成的。

1、金融机构自救。金融机构加强风险防范,表现为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在国际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规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措施、监管活动等方面,在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这些都构成了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方案的指导原则。

2、行业协会救助。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各类商业银行都有它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自律性组织,可以发挥监管与协调作用,很多协会内部还具有存款保险机构,对风险预警与防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3、政府实施救助。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利用它的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中的银行加以援助。由于政府是以国家信用作为前提条件的,所以政府救助能迅速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安定人心。在金融救助的早期,国际上奉行的“大则不倒”原则,从某些方面就反映出政府对关键金融机构的保护,而不是任凭它在危机中倒下去。

4、保险理赔救助。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分散措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业务过程中承担了风险,根据存款保险制度,它可以按照再保险的形式,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以分散风险、减少损失。因此,存款保险机构在危机发生后可以进行保险救助。

(二)救助措施

1、央行救助制度。在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行使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职能,对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加强宏观调控,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在金融救助过程中,央行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利用存款准备率可以调节货币流量,进而影响金融市场。在某些国家,例如英国,它的中央银行在特定环境下甚至可以接管问题严重的商业银行。另外,在救助过程中,中央银行还可以提供信息、人员、技术上的支持。

2、存款保险机构救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金融保障制度,它以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当发生保险范围内的事项时,存款保险机构就可以向存款人提供直接赔付,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例如,日本在《小企业贷款保险法》的指导精神,制定了小企业信用保险制度。

3、政府财政救助制度。政府财政援助是最直接的救助形式。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宏观手段,它有方式直接、见效快的特点。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运行的需要,在金融风险发生后,直接提供公共资金援助。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科技金融风险防范的借鉴

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2015年市场调研的报告,目前我国区域科技金融发展势头良好,杭州、苏州、深圳、武汉等主要城市已建立起区域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也出现了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苏州市借鉴以色列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开创了独特的“苏州模式”,就具有代表性。它以银行为中心,以政府的产业政策为基础,整合了投机构、保险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为科技企业提供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但是,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相对较迟,且还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大城市,辐射能力有限,范围相对较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金融产业比较,国内科技金融在融资规模、对科技的促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科技金融产业的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政府加强引导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宏观政策支持、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设立专项研发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加以扶持;成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补偿银行的借贷损失,降低银行的风险。政府还可以采用税收政策,降低投资所得税率、税收减免等,减少科技投入的成本,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研发投入。美国根据《经济增长和税款减免的和解法案》、《创造就业机会和帮助工人法案》,降低高技术企业的税赋成本,这值得借鉴。

(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为了促进我国科技金融产业的发展,要从立法上健全法律制度,完善科技金融的规章制度,行业协会要有效监督,优化政府、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为科技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我国可以在《担保法》、《公司法》等法律中,增加关于高科技企业创新金融的内容。

(三)提升银行金融创新水平。目前,我国科技部出台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规定》,银监会也了《支持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政策性金融政策实施细则》等,以促进我国的金融创新,但是它们只是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而不是立法体系。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出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产业经济服务。

(四)完善监管,防范风险。美国在2012年制定了对金融科技加强监管的《创业企业融资法案》,而我国尚未制定相关法律。技术创新、金融创新都是高风险性的活动,需要面对研发环节、金融市场上的诸多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事前能及时识别风险,把损失减到最低程度,促进资金快速周转,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志强,王可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两种主要模式初探[J].时代金融,2016.10.

[2]王祥兵,林巍.科技金融投入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32.

[3]房汉廷.创新视角下的科技金融本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3.

[4]徐家力.科技金融立法问题简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3.

[5]刘澄,黄翔,杨成毅.欧洲金融救助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6.

[6]白婧,刘澄,王大鹏.问题金融机构救助的国际经验[J].现代管理科学,2008.9.

[7]韩冰.科技金融的模式研究――以中关村科技园为例[D].暨南大学,2015.6.

[8]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9]赵轶.北京市科技金融的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2016.6.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金融资源配置;金融资源利用效率;金融投入;科技产出;规模效应;三阶段DEA模型;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F222.33;F8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4010108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和产出皆在大幅度增加,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转型动力和路径。早在2011年,国家就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规划中对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以及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和多渠道多层次融资体系进行了专门的阐述。而在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资源投入的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研究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有关金融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来自银行的影响。Benfratello等(2008)对意大利公司的研究表明地方银行显著地影响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Giannetti(2012)认为银行的金融支持对高技术企业引进新产品能力和开展创新活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第二,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King等(1993)、Aghion等(2005)分别研究了直接融资市场流动成本、金融创新、金融约束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认为直接融资市场可降低科技创新风险、促进全社会的投资。第三,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Gil等(2006)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风险投资是推动高新技术集群转化的重要因素。第四,政策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Gerard等(2003)认为政策性金融通过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科技创新;而Fontana(2009)则认为政策性金融通过统筹调控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近年来,国内关于金融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王认真(2014)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俞立平(2015)研究了国家创新中科研经费投入的贡献,结果表明对科技创新贡献最大的是政府科技投入,其次是企业科技投入,最低的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贡献不显著的是银行科技贷款。郑玉航(2015)等分析了政府、金融信贷、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有效程度。程慧平(2015)等运用SFA方法,对我国的R&D创新和转化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效率低下,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差。目前国内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第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加权评价。王海等(2003)利用经过AHP加权后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对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运用传统DEA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孙伍琴等(2008)运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23个省市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认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和技术产出效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呈现逐渐加强的态势。第三,运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进行效率的静态和动态评价。马卫刚(2014)对我国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效益进行了动态与静态分析,结果表明其结合效益负增长主要在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第四,运用三阶段DEA模型进行效率评价。杨凤鸣(2014)等基于三阶段DEA 模型对我国2011年省际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

曾胜,张明龙: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文献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从要素投入来看,已有文献更多是从产业内部的要素投入和科技产出进行效率评价,没有以金融为要素投入进行效率研究;二是从研究方法来看,有关金融与科技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而Fried等(2002)认为DEA模型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决策单元的影响,得到的效率值并不一定真实,而已有的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缺乏时间跨度的考察;三是从研究范围来看,已有文献的研究侧重于部分省份或经济区域,缺乏考察全国范围内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金融资源为要素投入、科技创新为产出,并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运用三阶段DEA模型,采用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更为全面的测算;同时,根据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分析结果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以发现调整前后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而为提高各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提供政策参考。

二、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Fried等(2002)提出的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测算。其模型描述如下:

(1)采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的BCC修正模型作为第一阶段DEA模型。假定规模报酬可变,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规模效率(SE)和纯技术效率(PTE),即导致无效率的原因包括决策单元未达到规模效应和自身技术上的无效率两个方面。这里将各个省份作为决策单元(DMU),从而得到各个省份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还得到各个省份金融投入差额(Slack),即实际金融投入与最佳效率下的金融投入之差,该差额值会受到环境因素、随机干扰和管理无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2)采用SFA回归模型对金融投入差额进行分析(第二阶段),将环境因素、随机干扰和管理无效率分离出来。对每一项金融投入的松弛变量建立一个SFA模型回归方程,以环境条件或运气较差的省份为基准,增加环境或运气相对较好的省份的金融投入,将所有省份调整到相同的环境或运气条件下,同时考虑随机干扰的影响,得到各省份调整后的金融资源投入,以排除随机干扰项和环境变量的影响。

(3)调整后的DEA模型(第三阶段)。将初始的科技产出和调整后的金融资源投入再次代入BCC修正模型评价其效率,得到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的影响后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值。

2.投入产出变量和环境变量

(1)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变量。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数据的代表性、相关性和可得性,采用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

(2)环境变量。本文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参考前人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选择了5个变量来反映影响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外部因素(见表2)。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我国2006―2013年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数据缺失较多的地区)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相应年度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年鉴调整了编制体系,2008年以后不再有各省级地区“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数据,本文根据其历史序列数据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估计该指标2009―2013年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结果

1.第一阶段DEA分析

第一阶段DEA测算值结果如表3所示。从整体来看,在不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41,其中规模效率的均值为0.938、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890。科技产出的总体效率没在效率的前沿面上,纯技术效率低是其主要原因。从各省份看,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海南和陕西8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值达到有效值1;而宁夏和内蒙古两地的效率值排在最后两位,仅为0.373和0.354,其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各不相同:宁夏在于规模效率低,没有形成相应的科技产业规模;内蒙古则在于纯技术效率低,科技产业发展中投入的金融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第二阶段的SFA回归,被解释变量是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省份金融投入变量中的松弛值,解释变量是政府支持力度、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外商依存度、进出口程度以及市场竞争五个外部环境变量,利用Frontier 4.1软件,通过SFA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实证结果显示sigma平方和gamma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外部环境比随机干扰的影响要更为明显;从大部分显著的参数估值来看,金融投入的冗余量受到了外部环境的显著影响。

(1)政府资助力度。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说明用于科技创新的政府资金并没有有效降低地方财政拨款和企业自身资金投入的冗余量。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属于国家导向模式,国家给予科技创新更多的是资金支持,地方财政也给予科技创新相应的资金补助,可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缺乏对补助资金的有效管理,造成资金投入效率不高。

(2)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与金融机构科技贷款显著负相关,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降低财政科技拨款和企业资金的冗余量,但降低了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冗余量。由于金融市场属于商业性金融范畴,对于高风险的科技产业需要高收益作为回报,而我国的科技产业的发展更多还是依靠政策性金融予以扶持,造成政府科技拨款过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因此金融发展有效减少了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冗余量。而科技型企业在间接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会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进而造成企业资金的冗余。

(3)外商依存度。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和企业资金的松弛值负相关,与其他资金(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正相关,这说明外商投资能降低财政科技拨款、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以及企业自有资金的冗余量,但增加了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支出。各地企业和研究机构利用国外资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挤占了政策性金融和国内商业性金融的融资渠道,而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则会因为外资的引入而增加

(4)对外开放程度。该指标与各种金融投入的松弛值均显著正相关,表明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投入并没有因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下降。这是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得到国际的认可,科技成果通过出口带来的收益也带动了金融资源对科技产业投入的增加。

(5)市场竞争。该指标与财政科技拨款和金融机构科技贷款的松弛值显著负相关,与企业资金的松弛值显著正相关,说明市场竞争能有效降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过多投入,但却不能降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原因在于,有效竞争能促使企业或研发机构加大资金投入以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3.第三阶段DEA分析

根据第二阶段SFA结果,对各区初始金融投入指标进行调整,再次利用DEAP 2.1软件进行BCC模型测算,得到调整后的第三阶段DEA效率值,结果如表3所示。

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三阶段DEA效率值下降明显,其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507,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也只有0.595和0.838。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三阶段规模效率均值显著下降,而纯技术效率的表现较为稳定。调整之后,技术效率平均值降低39.71%,纯技术效率平均值降低5.84%,规模效率平均值降36.57%,说明技术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低,并非第一阶段结果显示的纯技术效率低。

从各个省份的技术效率来看,仅有北京和广东在调整前后均位于效率前沿面上,其余28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下降尤为明显的有新疆、内蒙古、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宁夏和青海等西部省份。从各个省份的规模效率来看,除了北京和广东外,其余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青海、宁夏、内蒙古、贵州、云南、广西和新疆等省份的下降幅度超过70%,其中青海达到93.78%,说明西部地区的科技产业与形成规模效应还有很大的距离。从各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来看,湖北、福建、重庆、山东、四川和陕西等省市的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平均降幅超过了20%,说明这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省份科技产业的经营管理不够完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西部的一些省份与之相比则恰好相反,虽然科技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但有限的金融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如内蒙古、新疆和云南,其纯技术效率分别增加了64.09%、32.69%和16.58%。

可以看出,第一、三阶段的分析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根据各个省份的不同情况而不同。因此,在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测算时,有必要将全国各地置于统一环境和运气条件下,这样才能得到更为真实的效率值。

4.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聚类分析

本文运用Stata 12.0软件对我国30个省市调整前后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值分别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高效层、中效层和低效层,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余省份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都处于中高层次;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中效层,说明未来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西部地区除甘肃、四川和陕西外,其余省份主要集中于低效层,说明西部地区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科技产业的规模效应尚未形成,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高效层的省份,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乃至人力资源聚集等情况均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和拥有优势地位,不仅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利用,而且科技成果也得到有效的转化,从而提升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中效层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并具备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但金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不高;未来这些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金融资源的管理和利用,降低金融资源浪费并提高科技的有效产出。低效层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也没有实现规模效应,还存在非市场化配置科技金融资源等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金融支持变量为投入要素,以环境因素为控制变量,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2006―2013年我国30个省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对各省份的效率值进行分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对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的产出效率具有显著影响;(2)外部环境对用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投入效率的影响是显著的,政府资助、金融市场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对政策性金融和企业资金的配置不利,金融市场的发展能优化商业性金融资源的配置,对外商投资依存度越高越有利于政策性金融和企业资金的配置,市场竞争程度的提升可以提高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3)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的影响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相比第一阶段下降十分明显,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下降39.71%和36.57%,而纯技术效率仅下降了5.84%;(4)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处于中高效层,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中效层,西部地区(除甘肃、四川和陕西外)主要集中于低效层。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效率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山东、安徽、山西等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地区,应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强科技创新管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而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等规模效率较低的地区,应增加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数量,增强地区科技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技产业规模扩张,实现规模效益。各地区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支持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逐渐将商业性金融作为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同时充分利用外商投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我国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程慧平,万莉,黄炜,等.2015.中国省际R&D创新与转化效率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7(4):2937.

马卫刚,张红丽.2014.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益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34(20):4347.

孙伍琴,朱顺林.2008.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分析[J].统计研究,25(3):4650.

王海,叶元煦.2003.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16(2):6772.

王认真.2014.中国省域技术创新的科技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4):93100.

杨凤鸣,陈国生,彭文武.2014.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6):193197.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科技金融;经济一体化;财政科技投入

一、发展科技金融的必要性

(一)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压力

现今我国逐渐的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的加速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使得我国获得了大量的收入,但是过度的发展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产生,如果经济发展只寻求发展的速度,就会造成高度的消耗能量,效率也比较低,进而造成大量的资源被浪费,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并且现在很多企业仅仅按部就班国外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缺乏创新性,同样也缺少了竞争力度。社会的发展也会随着受到影响,很有可能造成社会发生动荡,社会的安全以及和谐稳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要想改变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不仅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还要加大力度发展科技金融产业。

(二)发挥科技支撑的引导作用

用实际行动来发挥出科技作为引导支撑,才能逐渐的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要想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科技支撑的引导作用,第一步可以先从科技创新研究,以及创业之路的开发开始着手,并且要全方面的增强企业创新性和竞争力度,最大程度的发展企业空间。还要不断的对科技制度、管理模式等,进行创新性研究,并且要积极鼓励科技的发展成果设计到创新的产业中去,才能深入的发挥出科技支撑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相关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最近几年我国加速的发展科技金融产业,科技的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并且在试行的城市中都得到了体现,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的政府重视科技的程度不够,如果政府没有大力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那么科技金融产业就失去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不仅如此,在2006年之后,虽然我国相继制定了有关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等有关科技金融的制度,但是科技金融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制定的制度并没有全方面的考虑到金融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也就会导致科技金融发展的速度缓慢。

(二)科技金融信息沟通不够

科技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关系到我国大小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会涉及到我国政府的部门,金融产业部门等。就现在我国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的有关合作来说,虽然创建了彼此合作的关系,但是相应的讨论和狗头比较少,也就缺乏了必要的沟通,也就会对政府部门和金融信息之间的传递速度得不到提升,进而造成科技金融企业发展缓慢。所以,必须要创建一个公开公正的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及制度,逐渐的增强金融信息的发展。

(三)金融创新相对比较落后

现今我国科技金融产业发展的比较缓慢,从我国金融企业方面来看,我国很多的金融企业主要是把传统的业务作为企业的主导,并且在股票、债券、基金等方面的运用并不熟悉,难以研究储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空间变得狭隘,因此,我国科技金融企业应该极大程度的发展创新性的产品,才能加速企业科技金融的发展速度。

(四)科技金融发展的统筹机制不完善

现今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统筹方面的制度并不全面,首先,现在我国企业的类型多种多样,并且有很多是跨行业跨界线的科技企业,并且所有制的结构大都不相同,企业中设置的部门比较多,不仅会造成管理的缺失也会造成资源的使用浪费现象发生。第二点就是现在我国虽然制定了很多用来支持金融科技的制度,但是仍然没有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并且全面系统的科技金融制度。

三、加快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重视的力度,完善政策的体系

要想加快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速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对科技金融重视的力度,并且要完善政府的制度,我国地方政府应该逐渐重视起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求,并且可以创建一个完善全面的金融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可以在地方创建一个科技金融管理部门,部门的职责不仅要执行政府的科技金融的要求,还要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并且,我国的政府部门可以和监督管理有关的部门进行相互的联系,要把科技金融有关的地方部门引导的方向正确、健康加速的发展。

(二)创建高效的科技金融信息交流的平台

要想解决现今我国金融产业信息不完善等问题,可以创建一个高效的科技金融发展的信息交流的平台,科技金融信息交流的平台能够极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需求。创建高效的科技金融发展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并且可以加强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信息的共有,另一方面,能够深入的了解并且分析出适合企业的金融制度,企业金融制度必须要符合企业发展的自身情况以及发展的要求。

(三)增强科技金融体系的创新

科技金融要想不断的发展就离不开金融体制的创新研究,具体来说,金融机构在对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可以运用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的有关信息,例如科技金融信用的担保等方式,还可以把我国的税收的有关制度和科技金融制度进行相互的融合,政府的优惠政策的实施会极大程度的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增强我国金融制度的创新性,会使得我国科技金融类型的企业拥有更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四)增强统筹并且创建完善的联动工作制度

要想创建全面的科技金融联动制度,首先可以从创建科技金融创新研究部门开始着手,创建科技金融创新研究发展的部门,要对我国的科技金融发展的阶段进行研究,并且要研究政府制定的金融制度,要制定有关的金融发展计划,并且统筹科技金融资金的利用。其次就是要收集并且要整理企业的信息,以及企业的信用方面有关的信息,要创建全面完善、公开公正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以及科技金融服务的平台,以此提高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速度。

四、总结

本文主要对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提出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首先是从我国发展科技金融的必要性开始写起,发展科技金融的必要性体现在,要适应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竞争,以及要发挥出科技支撑和引导的作用。接着描写现今我国在科技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有关的部门重视的程度不够,科技金融信息沟通的不够,金融创新性的研究也相对比较落后以及科技金融发展的统筹机制并不全面,根据问题的提出,文章描述了加速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有关对策,首先就是要加大重视的力度要完善政策体系,接着就是要创建高校的科技金融信息交流的平台,并且要增强科技金融体系的创新,最后就是要增加统筹制度,以及要创建全面完善的联动工作制度,虽然我国现今科技金融管理制度仍有不足,但是通过自我的改善依旧可以创建一个健康公平公正的金融发展科技。要想使得我国不断的发展一个好的金融科技发展的科技,才能够不断的加速我国科技金融类型的企业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妮.关于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102-103.

[2]陈柳钦.关于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01:83-88.

[3]别凌.关于我国合作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四川金融,1996,12:43-45.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7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 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 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 ,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着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 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 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着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其次,合理定位我国的金融工程研究。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具有左右和驾驭经济局势的力量。一方面,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断推动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深化着与社会各个层面的联系,极大地推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金融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迅速膨胀的游离于实体经济的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又必然加大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谁能在复杂的金融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活动的各个层面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中国作为世界开放经济中的一员,引进消化西方金融业的先进技术,积极向国际惯例靠拢已是无可避免,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正在转轨中的经济金融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当前我国金融工程研究和应用的定位应根据中国金融制度的特点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实际确定,必须从我国金融安全和发展效益这两个战略基础出发做出选择。建议我国尽快在有关高校和金融机构建立起跨学科的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将国家的金融竞争力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思考,加快金融工程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金融工程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金融工程是一门融合金融学、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为一体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按我国目前高校的学科分类目录,可以将它放在金融学科,也可以将它放在管理工程学科。19世纪90年代初期才基本定型的金融工程在短短数年间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体现在国外众多的金融实业界人士开始实际应用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事金融创新和金融管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已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和金融实务部门越来越重视引进与吸收国外先进的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已对金融工程的学科设立有过多次批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名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及金融管理”的九五重大研究项目,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金融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着作和译着得以发表出版。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于金融工程尚处于系统介绍和初步研究的阶段,需要我们对金融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早期的金融工程研究主要是在一些理工科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展开的,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新兴专业,它的发展模式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最先是在博士阶段开展的,然后依次下延至硕士、本科阶段,这是由金融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决定的。目前我国博士、硕士阶段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于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我国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金融工程师人才。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等。第二层次为技术方法,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经济博弈论、统计学、计量金融学、随机过程、软件基础与应用、数据库原理等。第三层次为专业知识,包括金融工程、期货期权与特种衍生证券、财务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数理金融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必须建立金融工程模拟实验室,针对金融工程领域二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学,考虑到经济成本和计算机的兼容问题,在Excel(电子表格上)就可以完成这些模拟实验,且学生易于掌握使用。同时该专业学生应该至少熟悉一门计算机语言(如C语言、Fortran、Basic等),学会一门以上软件应用(如Excel、Spss、SAS、Matlab、Eview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金融工程专业知识,成为真正的金融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宗成.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8).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8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对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首先,King和Levine(1993)、Stulz(2000)、Alessandra和Stoneman(2008)等主流学者对金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其次,Levine和Zervos(1998) 、Luigi、Fabio和Alessandro(2008)等部分学者进一步从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角度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第三,近20年来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Ronald Gilson(1998)、Hall(2002)、Keuschning(2004)等学者认为风险投资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另外,Quinn(1999)、Haemming(2005)、Hyytinena和Toivanen(2005)等小部分学者就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对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

国内众多学者对金融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首先,刘鹏(2004)、沈能(2008)和邓平(2009)等探讨了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支持政策建设等;其次,马晓霞(2006)、巴曙松(2000)、陈柳钦(2008)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开展了研究;第三,刘健钧(2004)、周志丹(2008)和张景安(2008)等众多学者探讨了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国内外科技与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对科技型企业融资的研究甚多,但从金融环境角度对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进行研究的较少。

二、科技型企业及金融环境发展实证分析

本文以常州、无锡、扬州、嘉兴为研究对象,四市同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发达,高端人才密集,配套措施完备,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一)模型的引入与修正

TOPSIS法是一种常用的有限方案多属性决策分析法,通过比较方案点距正、负理想点的距离大小来判断被评价方案的优劣。但由于按相对欧式距离对方案进行排序的结果,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各方案的优劣性。本文着眼于欧式距离的替换,采用一种新的基于联系度的改进TOPSIS法来作分析。根据集对分析思想,将各方案分别与正理想解、负理想解组成集对,并计算出相应的联系距离。在该方法中,与正理想解的联系向量距离更近的方案,则与负理想解的联系向量距离更远。根据各方案与正理想解相对贴近程度的大小,即可对各方案的优劣性进行排序。

(二)科技型企业成长性实证研究

为考察科技型企业成长能力特征,本文进一步选取财务潜力、人力资本力量等4个二级指标和3年平均总资产增长率、3年平均劳动生产率等8个三级指标,以常州、无锡、扬州、嘉兴的部分企业为样本,运用基于联系度的改进TOPSIS方法进行计算和排序。计算结果显示(如表1)。

(三)金融环境发展总体评价

为考察区域金融环境发展情况,本文依据中科院2005年制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指标,选取经济基础、产业活力等7个指标为二级指标,宏观经济基础、对外经济基础等17个指标为三级指标,并以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等34个指标为定量代表性指标,依据基于联系度改进的TOPSIS模型计算可得(如表2)。

无锡金融环境的优势在于较大的经济总量,庞大的市场规模,富足的人力、资金、技术资源,以及对金融环境建设的积极态度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常州与无锡等相对优势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产业基础、金融体系健全度和政策倾斜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但常州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服务环境,目前正在建设以“一核八园”为中心的“国家创新型园区”,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

三、金融环境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相关性评价

本文选取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模型选取存款余额(C)和贷款余额(D)、金融中介总量指标(TFLR)、保险市场发展指标(IR)为金融环境的比较指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HTG)为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参考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2000-2010年四市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

结果显示,在区域金融环境和科技创新的关联效果上,四市关联度系数均未达到0.8,即都需要不断改善金融环境,完善金融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充分说明金融环境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进一步选择江苏具有代表性的常州市和无锡市进行比较分析。选取存款余额(C)、贷款余额(D)、金融中介总量指标(TFLR)和保险市场发展指标(IR)作为比较数列,选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OP)、营业总收入(IC)、利润总额(P)和资产总计(A)作为参数数列,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关联系数矩阵:

从两市的矩阵数据来看,金融环境各指标与高新技术产值的关联度相对较高,与利润总额的关联度较低,说明金融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大,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但对科技型企业盈利能力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此外,常州的金融环境指标与科技型企业成长关联度,与无锡相比总体存在一定差距,金融环境对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其中,常州金融环境与存、贷款指标关联度的相对劣势表明,如何把存、贷款有效的转化为创新投资资金,使其发挥支持科技型企业的作用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金融环境与金融中介总量、保险市场发展指标关联度的比较劣势则说明,常州进行金融改革和融资结构调整中,应在完善间接融资市场的同时,着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适度调节金融中介比率。

四、对策建议

优化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区域金融环境,需要政策环境、产业活力、金融市场和科技型企业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完善政府扶持政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1.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协同效应和杠杆效应。目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不缺政策缺协同”。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整体规划,组织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研究,减少政策交叉和政策真空,注重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在政策实施上,要落实具体的牵头部门,使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形成政策的协同性。

2.健全科技型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一方面,要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中介服务市场。积极建立区域性产权及技术转让交易市场,促进登记、评估、交易等综合集聚化。另一方面,要建立科技型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业孵化、专业服务和投融资等八类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在科技资源拥有者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有效机制与渠道。

3.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地方政府要着力为科技型企业创造包括创新环境、人文环境等吸引人力资本的“软环境”。通过提高社会对科技创新风险的包容度,激励更多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引导企业家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科技型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学会有效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企业提供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生存发展环境;通过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维护企业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和充分享受自身创新成果的权益。

(二)增强高新产业活力,提高产业集聚能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本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竞争力和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培育一批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具有较大经济规模的创新型企业和集团,建设一批知名度较高、活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健全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科技金融建设

1.加强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尝试建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建立独立的科技信贷政策。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和额度、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专门营销方案等,为科技企业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提高信贷效率;三是完善科技贷款的激励、考核机制。给予科技贷款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一定优惠政策,提高发放和维护科技贷款的积极性;四是加快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拓展期权贷款、订单贷款、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适合科技型企业的新型业务。

2.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科技型企业通过股票市场上市实现外部融资。二是鼓励科技型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3.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第一,加强政策引导,拓宽非政府资金来源。第二,拓宽引资模式,引入海外创投资金。第三,推行有限合伙制,实现创投机构组织模式多样化。按照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通过各种契约,明确出资人和管理人的责任。

4.培育金融中介体系。一是要发展科技担保市场。改善担保机构的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本、海外资本进入担保市场,逐步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形成多种资本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多种层次结构的担保体系;二是要发展科技保险市场。鼓励保险机构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保险服务支持,以实现风险的有效分摊和转移;三是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实现股权流转和融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知识产权的交易。

(四)加强科技型企业自身发展,培育科技创新生力军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9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引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金融工程学科。

一、切实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在准确识辨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要求金融业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伴随着当今国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与贸易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如,能够形成全球范围最优的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的配置效率也增加。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如,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单个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力,金融风险会依次扩散、放大、发生连锁反应。一国的金融动荡,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的显现和恶化,严重威胁着金融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是金融机构减少损失提高收益的必要保证,也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指导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入wto使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金融业也将要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种种限制也会逐步取消,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把已趋于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等带人中国市场,繁荣金融市场,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挤占市场份额,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国际业务量比重大,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营业网点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他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经济危机与国际金融动荡的一个传导渠道。我国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经济变量越来越多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分享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和化解我国经济运行中无时不在的金融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求银行业必须注重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多年来一直采取国有制形式,产权均属国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他们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承担的社会职能繁多而且刚性化,其经营目标只能多元化,从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最终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国家作为所有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惟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投资的风险中介,风险转移和规避只有国家自我消化一条路,使负有资产经营权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责任风险,风险从下至上逐级“上交”。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可操作的指标方案,因此,“防范”风险往往沦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可以上市。”因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运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它要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现有的商业银行将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与风险控制的质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利用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安全运营。

二、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金融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涌现并迅速发展、风行起来的一门工程型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交易技术、套利与投机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如果把金融业看作一个产业,那么,就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它的产品——金融产品,有生产、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金融工程技术,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金融产品的市场——金融市场。就像机械工程支持机械产业发展、电子工程支持电子工业发展一样,金融工程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研究市场动态、调查客户需求,不断探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繁荣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正是金融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各个银行都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计算机软件系统,例如,jpmorgan集团的信用矩阵(creditmetrics)系统,mc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portfolioview)系统等。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工程集合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与财务方面的棘手问题。在西方,由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新的交易手段不断使用,监管机关必须制定新的监管法规和开发新的监管工具,因此,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活动不仅能转移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完备性和提高市场效率来创造价值,从而使金融科学的工程化不只是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

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负债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缺口管理等,而真正定量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在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等金融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black—scholes—morton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第一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人用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等交易技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很多,目前在西方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atrisk),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单一的金融资产或证券投资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的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价,它考虑了金融资产对某一风险来源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变化的可能性,它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技术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及金融证券监管机构广泛应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var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报告,同意各国监管当局以var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作为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的最低起点。国际互换与衍生证券协会也建议扩展var风险计量类型的方法来确定信用风险资本金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向金融界提出:要重新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型了!因此,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又有新的进展,如整体风险管理trm(totalriskmanagement),它就是在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单一变量即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另外两个要素:价格和偏好。谋略在三个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量的计量与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它不仅可以对基础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也可以管理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再如,最近在美国开始萌发的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其中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该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有专家预测: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总之,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金融工程研究及应用的展望与思考

(一)加强金融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学科

金融工程是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它革命性地改变着金融理论和实务,改变着整个资本市场和全球的金融状况。最近,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文明冲突》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称霸全球的十四大战略要点,金融竞争力被列入前几条。有关资料表明,计算机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取代“两弹一星”成为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战场,十多年来,西方大批“火箭科学家”向金融工程转移。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均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许多金融机构成立了金融工程部,同时,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如纽约工业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能致力于金融工程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因此,我国有关专家呼吁,如果中国政府不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与扩展,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可喜的是,我国金融工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及金融机构也有一批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加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等学校是研究金融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中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梯队的人才组合,有利于开展前沿性的、交叉性的新学科探索。例如,1997年获第29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merton和斯坦福大学教授myronscholes,在期权定价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两人同已故的black所做的给金融期权定价的工作,把处理风险从猜测变成了科学,而且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期权定价公式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股票市场的期权交易。之后,morton又将black—scholesmodel加以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其他金融商品市场的期权交易,进而又延伸到保险、抵押、投资、贸易等领域的风险管理上。因此,高等学校与金融机构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能使金融工程更快走向市场。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

逐步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使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彻底转变经营管理体制,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之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仍很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行政干预、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缓慢、证券市场投机成分较浓、衍生金融工具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把“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作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预示着金融工程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即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硬件支撑平台。

科技金融行业研究篇10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