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十篇

时间:2023-11-21 17:52:57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1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随着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与实施[1],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安全问题仍是工作中的重点[3]。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微生物实验室要接触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指示剂所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

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中,检验生产检品时的微生物感染预防问题;微生物培养物污染环境问题;微生物菌种安全保藏问题;生物指示剂保管问题;微生物废弃物处理问题等,是噬待实验室管理人员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人员管理是基层微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4]。只有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对生物安全设备良好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在检验生产检品时微生物感染预防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基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

1.1强化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对新进人员也要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菌种保藏、生物指示剂保管与使用、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提高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水平。

2.规范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基层实验室由于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加之品种丰富,产生的微生物培养物也日以增多。因此必须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以达到对操作人员的保护,每次实验后,要按照实验室卫生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2.1实验室消毒实验室空气消毒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另外每周安排进行一次臭氧杀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配制一定浓度的酸酚或碱酚消毒剂进行擦拭。

2.2生物安全柜消毒每次进行实验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挡板内外侧等部位来消毒。

2.3仪器消毒制备菌液使用的移液枪、移液吸头、离心机等在使用前后都应进行消毒,灭菌。

2.4其他一般的实验器材采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消毒,实验人员每次使用后要消毒灭菌。实验后要及时对使用的实验台面和有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3.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

实验菌种是生产单位微生物检验部门的重要生产资源,故而它是细菌工作中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学因子。为了保证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生物指示剂作为产品工艺验证的实验用品,因含有耐热芽孢细菌,故其管理方法应与菌种管理一致。

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安全的处理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种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保证对实验室感染和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5]。

由于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2]规范废弃物处置,防止感染发生。

4.1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1)实验过程中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应弃置于专用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容器。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感染性废弃物应放在硬质、防漏且耐高温高压的,有标识的专用容器中,对于产生的损伤性废物,应弃于耐扎容器内。

4.2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废弃物,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安全。其灭菌处理的效果要经过验证,废弃物应按规定统一存放、统一处理。

5结语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部门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生产的药品提供质量的保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之后的物品处理中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对菌种、生物指示剂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确保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

[3] 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 2005,12(1):6-7.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2

【关键词】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性疾病及相关病患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开展质量控制,包括室间质量控制和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控制是各实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方式,也是上级实验室对各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的手段。室间质控是建立在一个较好的室内质控基础上的,做好室内质控直接关系到日常检验工作的质量。室内质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标本的质量控制、常用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1 室内质量控制

1.1 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 要求参加检验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和分析判断能力。应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检验水平和处理各种样品的能力。实验室应统一检验方法,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对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

1.2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配置培养基一般质量要求: (1)培养基应有明确标记与配制日期。液体培养基应清澈。含倒管者,倒管内应液体充盈,无气泡;固体培养基应保持适当的硬度,接种前无菌落。 (2)不定期检查pH值,要求在规定的pH值±0.2内。有指示剂的培养基要保持应出现的颜色。 (3)倾注琼脂平板的体积一般为15ml,斜面不超过试管的2/3。 (4)无菌分装的培养基应在培养箱(36℃)过夜,无菌生长才能使用,高压灭菌培养基应随机抽样5%~10%作无菌试验。 (5)培养基应放在适当 温度下保存。 (6)需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时观察培养基是否变质。

1.3 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 标本的合格与否是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所以标本的正确采集、保存、运送和处理至关主要。

1.3.1 标本的采集 (1)注意选择采样的时间,一般选择疾病的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食物中毒的标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 (2)注意采集方法,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如需氧菌、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真菌、L-型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 (3)盛装标本的容器,除大便、肛拭子、咽拭子和痰等标本外,其他标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并以无菌容器盛装; (4)标本量,所采集的标本应具有合理的布点; (5)注意安全,标本采集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1.3.2 标本保存和运送 一般样本应就地采集并及时送检,若现场离实验室远,则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妥为保存,往往采用适当的保存液和保存条件(如保温、冷藏、厌氧或接种人培养基),以避免标本腐败变质;标本运送应有专人负责,特别是烈性传染病样本应密封,并保证由两人以最快的交通工具运送,还应确保安全。

1.4 常用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1)恒温培养箱要求36±1℃,恒温水浴箱可调至56℃±1℃ 或44℃±1℃、霉菌培养箱25℃±1℃、电冰箱4℃±2℃,低温冰箱-20℃±5℃,所用仪器应恒温准确,要每天观察和记录温度的变化。 (2)高压蒸气消毒器的质量控制主要有生物学方法及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利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对热的耐受性,把纸片放入高压蒸气消毒器内,灭菌后取出置于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化学方法是化学指示卡检测方法,将既能指示蒸气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卡放人物品中央,经过灭菌后取出指示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 室间质量控制

由部级省级市级检验指控中心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发给未知样品,考核实验室真实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总结分析检测结果,促进提高检验人员理论和检验技术水平。

总之,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尤其室内质量控制要做好,主要在于坚持,持之以恒。实验室制订了自己的实验室操作手册后,就要在日常工作中执行,不要松懈,才能充分发挥出质量控制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传新,王国礼.现代检验医学技术及质量控制.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9.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3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管理;要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为医生准确诊断及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其检验质量则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发生误诊、漏诊等情况,贻误患者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并给予微生物检验的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后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降低误诊、漏诊几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2年前来我院就诊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共有患者7231例,其中男性3907例、女性3324例,年龄18~92岁,平均年龄(47.86±2.95)岁。按照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012组(3451例)及2013组(378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2011年我院采用传统临床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2012年,我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对现有质量控制模式进行改进及完善。记录两组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误诊、漏诊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后实验室质量控制 ①检验报告:问题:检验报告是医生诊治患者病情的有效凭,若检验人员出具报告出现质量问题(书写、表达等)将直接影响医生临床诊治效果;对策: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检验报告规范书写模式,不定期抽查检验报告,对检验报告评价优秀及较差人员进行相应奖惩;②相互沟通:问题:检验人员出具报告后,均由护士或专职人员领取并告知医生,检验人员与医生相互交流较少,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并判断检验结果正确性;对策:临床微生物检验完成后,应及时将结果告知主治医生,若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表示异议,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及时分析检验过程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如操作人员失误、仪器精密度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若经复查后检验结果仍不符合患者临床体征,则应进一步将分析范围扩大,如患者治疗用药、样品采集过程、报告单是否填写正确等,从而及时纠正问题,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③样本处理:问题:样本检验完成后,部分工作人员将其随意放置,未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理,易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导致新进样本检测结果异常甚至威胁检验人员人身安全;对策:制定完善的实验室样本处理方案,样本检测完成后应将其回收至专用容器中集中销毁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指定专职人员检查监督实验室中样本回收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做法,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011组、2012组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检验结果不合格,最终造成误诊、漏诊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2011组我院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误诊、漏诊率高达3.51%,显著高于2012组0.45%,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显著提高,已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及判断疗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微生物检验质量是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1],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主要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其中检验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培养基制备等;检验中主要对工作人员操作过程及实验室环境进行质量控制;检验后质量控制主要涉及检验报告规范性、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等。

有研究显示[2],目前临床检验人员对检验前及检验中质量控制较为重视,因此该阶段检验质量可有效保障。有研究显示,由于部分临床检验工作者认为只有检验前及检验中工作任务与自身相关,检验后不属于本职工作范畴,往往忽略检验后质量控制,造成严重后果。本文研究可知,2011年我院仅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实施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管理,由此引发误诊、漏诊率较高(3.51%);2012年我院改进现有工作内容,提高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该年度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导致误诊、漏诊率仅为0.45%,较2011年显著减少,质量控制效果较为满意。

综上所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视微生物检验后质量控制工作,从而提高临床诊治正确率,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谢达禄.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要点[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3(4A): 223-224.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4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

临床微生物检验全面的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分析后质量管理。平时我们说质量控制,大多数临床医师甚至实验室工作人员都会认为这是实验室的事,也就是只注重了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有学者对发生在不同阶段的误差率进行了统计,发现由于分析前因素导致的误差率占总误差率的46.0%-68.2%,由于分析中产生的误差率在占总误差的15%以下,由分析后原因导致的误差率占总误差的18.5%-47.0%[1]。据本人统计,2012年我院微生物检验由于分析前因素造成的误差率高达65%。由此可见,分析前因素是目前全面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对分析前质量管理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提高医疗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前质量管理,从临床医师开检验申请单,至样本送到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程序正式启动时终止。关于微生物分析前质量管理,我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1微生物实验室外分析前质量管理

造成分析前误差的原因有:临床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检验的认识不足、分析前涉及的人员多、影响因素复杂、质量缺陷隐蔽、责任很难确定等,都不是检验人员完全可控制的,需要临床医护人员甚至患者的参与和配合。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能真实客观的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所采取的必要的措施:

1.1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也就是临床医师要根据患者病情正确的开出检验申请单,实验室能正确的解读并执行。

1.1.1申请单的填写①病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等。②申请单上医师签名。③检验项目。④标本种类⑤开单时间,采样时间,日期。⑥临床诊断。⑦其他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和及时报告的相关信息。检验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不做过多无用的检查,比如肺部感染的患者有25%-50%可能发生菌血症,应在痰培养的同时作血培养。

1.1.2申请单及样本的运输,标本运送人员应根据申请单上检验项目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微生物实验室。

1.2病人的准备、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时送检与保存病人准备,即病人在采样之前的准备。比如:痰培养需清晨漱口3次后的第一口痰,尿培养需清晨清洁中断尿。样本的正确采集,要重视可控制下的环节:

1.2.1采样时间宜选择阳性率高的时间段采集,例如:血培养:①宜在发热开始时②抗生素使用之前③如果已经使用了抗生素,又必须采集时,选择在下次用药之前④应采集双侧双瓶送检,至少要双瓶送检,因为单瓶报阳并不能判断其是感染菌还是污染菌。血培养先采需氧瓶,后采厌氧瓶。

1.2.2无菌操作血培养护士要严格无菌操作,因为即使按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仍有10%左右的污染率。及时送检与保存,微生物标本要求采集样本后及时送到实验室,比如:脑脊液标本要求15-30分钟送到微生物实验室,亦可将脑脊液注入儿童瓶增菌培养,提高检出率。脑脊液培养建议同时送血培养。血培养不能及时送检,应该放室温保存,而不能放冰箱保存。

2微生物实验室内的分析前质量管理

分析前实验室应采取以下措施:

2.1要求实验室内工作人员较强的责任心,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2]。人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与交流,切实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实验室手册,各种规章制度,对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监测,实验室需要使用的实验器材、试剂准备充足。

2.2在院内开展样本采集、运送的学术讲座,对临床医师、护士、患者关于样本的正确采集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制定《样本采集手册》发放到临床。这样有利于实验室和临床的沟通,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引起临床对分析前质量管理的重视。

2.3微生物实验室严格执行样本接收制度。微生物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姓名、科别、床号是否与申请单一致,检验项目,标本类别是否填写清楚,盛装的容器是否合符规定,是否规定时间内送到实验室。确保微生物实验室收到的是合格的样本,一份合格的样本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样本来源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例如:脑脊液样本、胸腹水样本、婴幼儿及ICU的病人,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作为让步标本处理,要做好登记,报告时在备注栏加以说明。对于不合格标本,要坚决拒收。拒收标本包括:①样本无标签。②送检延误。③使用容器不当或有渗漏。④样本不符合要求。⑤一天之内收到同一患者多份样本检测相同项目,除非样本性状发生改变。拒收标本要做好记录,拒收原因、注明科室。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各实验室和临床医护人员要重视和加强分析前质量管理,严格按要求执行,提高微生物样本的合格率,为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保证,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为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而努力。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5

随着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设实验课进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它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基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也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果防范措施不力,将会造成实验室操作人员的感染、或因传染性微生物外泄,污染环境、殃及社会[1]。因此,认真分析实验室安全状况,研究探索实验室安全防护对策,防止实验室感染、环境污染,就显得十分重要。

1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是进行学生实验和科研的工作场所,操作者在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培养、鉴定、生化、药敏、血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要暴露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尽管作为以学生实验教学为主的一个场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及危害因子种类没有临床检验室多,但由于操作的特殊性,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病原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属于医学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上都安排第一学年,该阶段学生的医学知识甚少,也很少有学校安排相应完整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间,只是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学习一下实验室规则和注意事项,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漠,许多学生思想上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或意识不强,对来自实验标本的威胁性往往认识不足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视各种实验标本为普通东西,完全忽视了其生物危害性。同时,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大量增加,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室的扩建、实验时数和仪器设备增多,因此,实验室具有使用率高、人员相对集中且流动性大、有大量的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存放等特点。这也说明,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防护对策

2.1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标准和有关法规, 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国家先后实施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国家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为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教学、科研工作者了解熟悉、正确使用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了技术保障。实验室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国家标准和相应的法规,在掌握本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标本的来源、微生物致病力、传播途径、稳定性、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的保存和使用等,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2]。

2.2 加强对学生的自我防护教育,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护教育是医学院校不可忽视的职责,应高度重视。大一的医学生具备的医学基础知识甚少,在实验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漠,不知道实验标本的生物危害性,把日常生活中的有些习惯带入实验室,对自身健康和周围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因此,指导老师应时时对学生进行自我防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包括:学生进微生物实验室必须穿好工作服,离室需脱下反折,要经常清洗消毒;进实验室时随带书包、衣物等与实验无关物品一律存放指定的储物柜内;严禁在实验室进食、饮水和抽烟;手拿培养物后或出实验室前要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实验过程中避免一切不良的个人习惯;操作中产生的垃圾不得随意抛掷,要扔在指定的桶内[3]。

2.3 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规范操作:实验开始前,指导教师要负责给学生讲解本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尤其是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的实验项目时,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对此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使学生有充分认识和心理准备。在实验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加强巡视,认真指导、监督,要经常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规范操作, 正确握持接种环、接种针、微量移液器等,操作过程中严格树立无菌观念,防止一切污染周围器材物品的动作发生,如遇有污染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进行ELISA实验、临床未知标本的分离鉴定等实验项目或有同学皮肤破损时要戴上手套操作。

2.4 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也是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微生物学实验室主要有培养箱、药品冷藏箱、低温冰箱、高压灭菌锅、冷冻离心机、超净工作台、干烤箱等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检查制度,经常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如高压灭菌锅的水量是否合适,橡胶圈是否发生变形,关闭消毒锅时是否严密;冰箱、冰柜、培养箱的温度值是否正常等,当发生异常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

2.5 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管理[4]: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要符合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实验室的消毒处理要遵循及时消毒、彻底消毒、有效消毒的原则。实验室要备有必要的清洁和消毒用品,包括拖把、抹布、水桶、消毒液等,实验室管理者要经常对这些用品进行检查,缺少时及时进行补充。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保证消毒效果。每次实验结束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卫生,实验台面及所用仪器表面用消毒液擦拭,实验室要加强通风或定期紫外照射消毒,因紫外线的穿透能力特别弱,故应定期对紫外线灯进行清洁,还应经常检测紫外线灯的照射强度,当照射强度低于原始强度的70%时,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更换。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6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1-00-01

1 设备、设施

(1)实验室实验区域独立,布局合理,通风良好。根据工作场所可能受污染的程度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2)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并按期检查验证合格;设有空气消毒装置(移动式紫外线灯)。(3)实验室出口处设有专用感应式洗手池、干手器和洗眼器,并配有专用的工作服、口罩、乳胶手套、消毒剂等,工作时必须佩带好。(4)实验室配有专用于保存标本和菌(毒)种的冰箱,并配备双锁。

2 制度健全,明确分工和责任

实验室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实验室人员分工与责任,实行科主任、组长、消毒监督员三级负责制。实验室制定SOP制度、SOP操作技术规范: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生物安全培训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保卫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实验室标本接收、登记、保存与使用制度;实验室技术操作责任制度和标准操作技术常规;实验室消毒与实验废物处理管理制度;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和程序;实验室设施、设备的使用常规与维护制度;实验室菌(毒)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管理制度;实验室涉及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危害评估报告制度等。

3 做好培训,提高认识[1]

(1)每年定期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培训,由专家讲座,考试合格发证上岗。(2)不定期地组织全科人员参加医院主办的各种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和科室内部的业务学习与考核。重点学习医院对检验科预防感染的管理要求,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提高对消毒隔离和医院内感染的认识,掌握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和技能,规范医疗行为,人人重视消毒隔离的每个环节。(3)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掌握工作中的防护技术。

4 落实生物安全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4.1 物体表面

工作台面实验前、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湿拖,上、下午各1次并根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使用不同标识的拖布。

4.2 工作人员的手

由于采血需要,工作人员的手必须与患者接触,并且所有标本都要通过检验师的双手进行检测。因此要求所有人员在采集、检测处理标本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完后按“六步法”正确洗手[2],并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进行微生物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3 门诊静脉采血

坚持一人一巾、一针、一管、一止血带;微量采血,也要做到一人一巾、一针、一管、一片。给每位患者采血前洗手或用消毒巾擦手。采集标本时不得污染容器外部,运送过程中防止容器破碎和标本外溢,以确保环境安全。

4.4 危险、突发事件处理

对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的样本和材料处理尽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设有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程序及医疗记录;设有潜在危险性气溶胶释放应急处理程序等,并将这些应急处理程序张贴于相应部位,以便做好应急处理。

4.5 废弃物处理

利器存放在利器盒中集中处理;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采血管应浸泡在含氯消毒液中1h后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回收站集中处理;医疗垃圾存放在无渗透、无破损的黄色塑料袋中,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回收站集中处理;实验室内配有高压消毒锅,由经过专业培训配有上岗证的消毒员对所有的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保养液等进行就地灭菌,以免在送消毒过程中扩散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3]。总之,所有废弃物在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均应达到生物安全的标准,并有详细的登记。

5 记录、报告单的处理

实验室指定专人对涉及含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一切实验活动进行如实的、可溯源的记录,以便备查。为防止病原微生物随着检验报告单进一步传播,对污染的报告单在送出前用移动式紫外线杀菌车进行消毒,保证有始有终。

总之,检验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4]。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每一个标本都视为可危害性处理,这样我们才能做好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娜平,李玉敏.隔离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护理体会.河北医药,2004,26(3):280.

[2]文珊,陈爱娟.医务人员洗手效果观察.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62-363.

[3]范秋萍,王静.消毒隔离与SARS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601-604.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7

关键词:生物安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活的病原微生物或者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标本。因此,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在教授学生实验理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因操作意外导致的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指对病原微生物、基因修饰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其目的是防止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疫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LBS):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避免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1]。

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1974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CDC/NIH)首次出版了《基于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分类》一书;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随后,CDC/NIH又制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定。

在我国,由于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于2002年卫生部首次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但没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3年SARS 爆发后,我国才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管力度,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该法规的颁布使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逐渐走向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的崭新阶段。

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

(1)北华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医学检验实验课涉及医学检验、口腔、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预防医学等多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因此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对于不同群体的实验教师管理难度也较大。

(2)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针对我校医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个人防护措施仅限于了解,少数学生进入实验室不佩戴口罩、帽子、手套,一部分学生缺少无菌操作意识,偶尔会有学生在实验室吃东西,实验结束后没有彻底消毒洗手,实验废弃物随意丢弃等一系列不良的个人习惯折射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的匮乏。

(3)由于我校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教师人数的限制,不能对学生逐一辅导,以至于学生对实验技术操作不熟练,现学现用,易导致实验事故的发生。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1.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使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达到普及化

(1)实验教师要对卫生部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的主要内容做详细讲解,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物安全知识,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无菌操作观念,纠正不良实验习惯。

(2)实验教师要从根本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护。在实验室管理中,由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有些实验教师往往只注重实验教学理论及实验教学技术环节,但忽略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忽视了本应该承担的安全防护责任。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强化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非常必要。

2.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各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各医学检验实验室实际情况,以国家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地落实和执行,不能流于形式。每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均采取人员登记制度;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手册以及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要实行危险标识制度,在实验室醒目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制定实验室消毒灭菌制度,建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记录本,严格进行消毒记录;实验室要建立各种使用记录,使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建立个人防护制度以及提供必需的急救设施;为了应对实验室里的突发事件,要建立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

3.加强培训

(1)加强学生操作技术培训。实验室主要生物危害包括: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刺伤割伤、皮肤黏膜污染、食入、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等;感染的途径主要包括:皮肤接触或黏膜接触、吸入、食入、接触动物等;产生气溶胶的实验室操作主要包括:倾倒毒液、离心、抽取培养液、玻片凝集实验、打开培养容器的螺旋瓶盖、刷衣服拍打衣服等。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室内发生感染的途径,强调个人物理防护[2],反复强调规范学生的操作技术,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2)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在实验室中可能会出现有害飞溅物不慎进入眼睛或皮肤,这时我们就要学会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冲洗设备的使用;对于实验室的有毒化学药品如二甲苯、甲醛、EB、苯酚等,以及放射物的泄漏采取有效的防护知识培训。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在实验室内会出现学生在实验室不穿白大衣,不戴手套、口罩;实验完毕不用消毒液彻底洗手;不摘手套触摸生活用品;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这些不良的实验习惯,说明师生从根本上忽视了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我们要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实验室习惯,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为此,学生们不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储藏食物、涂抹化妆品、摘戴隐形眼镜或吸烟。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好工作衣,实验结束后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自觉做好手的清洗和消毒。

4.医疗垃圾的处理

作为医疗垃圾的实验室废弃物应该严格地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显微镜、试管、滴管等回收的实验器材要由实验教师统一收回,严格消毒清洗;应配备专用包装物或容器以及相应的标识、标签及封口,将实验废弃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如纱布、棉签、棉球、标本等直接丢入专用污物袋并且每个包装物或者容器上应系中文标签,损伤性废物如采血针等应丢入利器盒中。

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医学检验专业师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实验教师的职责。因此,要加大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8

多年来,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包括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问题一直未能得足够的重视,某些检验者其防护重点均放在了环境因素对标本的污染,而对自身的防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2003年上半年爆发的SARS和后期从实验室传播出去的SARS病例,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管理,防止从实验室传播传染性疾病,国务院于2004年11月12日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升到依法管理的层次上,因此,努力做好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就成了当务之急。

实验室的结构设施及安全设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根据病原微生物对人或环境的危害程度,将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分为Ⅳ个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而我们检验科面对未知疾病的标本,则无法预先判断标本中所带的致病微生物的高危程度,更难确定哪种类型的检测应该在哪级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因此,医院检验科在实验室设施上必须达到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标准,以防备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①实验室门窗带锁可自动关闭,实验室的门要有可视窗。②每个实验室均应设置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出口处。③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易于清洁,不适宜用地毯,地面应防滑。④实验台表面应能防水、耐酸碱、耐有机溶液、耐热、耐用于消毒的相关化学物质。⑤实验室中的家具应牢固,各种家具和设备之间应保持一定间隙,以易于清洁。实验室使用的椅子及其他器具应覆盖易于清洗的非织物。⑥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如高压灭菌锅、化学消毒装置等,对废弃物进行处理。⑦应设置洗眼装置。⑧实验室出口应有发光指示标志。实验室应有可开启的窗户,应设置纱窗。⑨实验室通风换气次数宜≥3次/小时。⑩实验室应备有生物安全柜,安装生物安全柜时,要考虑到房间的通风和排风,不会导致生物安全柜超出正常参数运行。生物安全柜应远离门、远离能打开的窗,远离行走区,远离其他可能引起风压混乱的设备,保证生物安全柜气流参数在有效范围内。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与致病微生物接触。

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对于检验科而言,是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因为多数检验科的建筑格局已形成,很难改变,添置实验室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也不是我们检验科力所能及的,检验科的软件建设则是检验科的安全防护重点工作。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包括器具安全使用制度、实验室消毒防护制度、差错事故处理制度、生物安全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制度、废弃物处理程序、生物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等。

建立健全了生物安全防护制度,还应加强生物安全的管理,科室应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维护和监督检验科生物安全计划制度的实施,促进实验室安全行为的程序。实验室入口处须粘贴生物安全标志,注明危险因素,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程序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行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后方可进入。

提高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加强自身安全防护

实验室人员对安全防护的认识,是搞好安全防护的基础,只有认识以位,才可能努力按照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执行,做好生物安全防护。过去,由于一些单位对生物安全防护重视不够,检验科的基础设施与微生物实验室结构设施要求相差较大,检验科的分区不明显,部分实验室无更衣室,工作人员在工作室内就餐,还有些检验人员进行检测样本时不习惯戴手套、穿工作服到清洁区,等等。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就要经常对检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的培训,包括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的的指导和有经验的检验人员的周期再培训。通过培训使实验人员真正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检验工作存在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同时提高对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做到严格遵守生物安全防护制度,执行各项工作的操作规程,掌握各科消毒防护操作要点,同时注意好个人保健。①注意个人保健对于减少感染的危险性很重要,皮肤受损、患病都会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②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③应当穿实验室的工作服、戴手套和其他防护衣物,以防污染暴露的皮肤和衣物。如有可见的血液或体液污染,应换防护服。④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抽烟和使用化妆品。⑤尽可能减少利器(包括注射器及采血设备)的使用,避免使用玻璃器皿、刀、剪、镊子等利器,吸管、量杯、平皿等可使用塑料制品代替。针头、玻璃、刀、剪、镊子等利器都应倒放在安全耐扎的容器中。利器(包括使用过的针头在内)使用后,一定不能用手折断、弯曲、毁形等。不要用手从注射器上卸下用过的针头,以减少刺伤机会。⑥工作完毕,工作台面应当用1000mg/L次氯酸溶液消毒。对大量溅出的浓度高的传染物,在清洁之前应先用10 000mg/L次氯酸溶液浸泡,然后戴上手套擦净。⑦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去防护服。摘除手套彻底洗净双手。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9

【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 概述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其直接影响检验室出具的各项检测结果及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 具体内容 包括以下几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检验工作者的质量;具体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和检验前、中、后期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积极应对日益凸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职能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疾控中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核心工作即卫生技术检测服务工作基本是靠所设的微生物检验室来完成的。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检验得出的各项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其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防控策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人们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的稳定[1]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由上可见,如何有效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的检验工作质量及水平,确保所提供数据和结论的准确可靠,是相关部门检验工作者急需探讨摸索的课题。笔者通过对我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探讨。现汇报如下。

1室内质量控制概述

微生物检验室的各项工作都是疾控中心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因此对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其开展的严格度和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出具的各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室整体质量管理体系依据规定和指南进行质量控制;对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各项检验操作技术进行质量控制;对具体检验分析样本的检验过程依照前、中、后顺序依次进行质量控制。

2室内质量控制具体方面

2.1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

要提高室内质量控制(IQC),首先应依照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等级评定和实验室认可相关的文件要求及操作指南,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结合本检验室的客观实际,规范编写本检验室如下各项标准文件: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的使用、存放及管理;待检样本的采集、运送及保存;培养与检验的操作规范;检验报告的形成与签发流程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本检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工作中切实严格执行。同时进行不定期的进行抽查与考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总结及时解决,最终达到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该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2.2检验工作者的质量控制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工作者日常检验工作量大,任务很繁重,承担的风险高。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检验经验和很强的分析应变能力。所以,要实现对检验工作人员检验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必须要加强对检验员的教育培训,包括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操作技术的培训,对检定能力的培训,对应急能力的培训以及开展部门间的经验交流活动。

2.3具体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2.3.1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

(1)每批培养基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进行至少一次的无菌试验及已知菌生长试验[3]。(2)细菌染色试剂需要在换新前或保证每周至少一次使用标准菌进行有效性验证。(3)利用标准菌进行的细菌鉴定试验每周至少完成一次。(4)微生物药敏试验所用的标准指示试剂的有效性均需每周验证一次以上。(5)微生物培养及检验、试验所使用的每一种仪器设备都需要定期进行性能维护,以保证其性能的稳定。(6)每批一次性耗材在投入使用前均需进行无菌试验。

2.3.2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在完成上述需要定期进行的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保证待检样本的有效性。具体如下[4]:如实填写待检样本的各项背景信息;规范样本的送交和储存环节,严格登记、记录环节,便于日后的复核和查询。

2.3.3检验中及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1)检验过程中,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依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对检验室每日的质量记录和所有的操作过程严格依照记录规范[5]进行书写;规范使用试剂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规范操作仪器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损坏。(2)检验完成后,与其它近期检验结果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检验过程中是否存在疏忽与遗漏;生成检验报告,并依规范进行核实,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无误;严格审核签发制度,进行最后把关,并完成存档和送达工作。

3 讨论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担负着本辖区内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多种重要的检验工作。且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的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受关注,微生物检验室需快速、准确出具检验报告,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为事件发展注入“稳定剂”。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艰苦复杂的工程。我们应加大投入为检验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将室内质量控制贯穿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全过程,持之以恒的进行质控工作,完善体系并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发展,以确保每份检验结果的精准与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宏.疾控中心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03):173,175.

[2] 赵惠,刘勋.临床微生物学室内质量控制的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08(06):757-758.

[3] 杨军.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6):1740-1741.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篇10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R1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413-02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常用的技术手段,其对各项卫生行政执法行为的实施有很大促进作用。开展对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内部检测的一项基础工作,会直接影响到细菌学最终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②检验人员的操作质量控制。③实验室检验质量分析全过程的控制,即分析前、中、后三方面的质量控制。笔者结合多年的检验室工作实践和经验,提出对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与医学界同仁商讨。

1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1.1加强对微生物检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关系到检验室各项大小工作的开展,因而必须加强对其的资质认定,即做好计量认证工作,应按照检验室相关的资质认定检验要求、评审准则来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完善以及有效运行此质量管理体系。诸如检验室所要用到的标本采集、运送以及保存、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以及相关步骤要求、报告签发、日常管理、实验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等各方面的检验必须均建立于标准操作的程序,要按照实验室的相关管理手册要求,进行正确的管理及使用各种设备仪器、药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要随着不断发展的检验技术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此外,要明确每一个实验室人员具体的岗位职责,并督促其坚决执行。

1.2加强对微生物检验员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人员每日的工作量繁琐又复杂,此项工作需要的是专业性强的检验员,检验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熟练掌握检验的技能,实践经验丰富,判断分析能力强,工作态度严谨,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加强对检验员的质控,首先应为检验员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机会,定期派送人员到先进的院校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等,定期安排检验员参加一些应急演练和实际考核,对未知菌株进行分离鉴定,以促使检验员对各种样品的检测能力。

1.3微生物检验分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1.3.1分析前的质控:分析前的质控包括:A、填写检验样品的申请单。这个环节要求检验员如实地、详细地填写病患者基本的情况(姓名、年龄、性别、门诊号以及临床诊断、发病史等),以利于为临床的诊治提供相关依据。B、病患者的准备工作。检验员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要求医护人员提醒病患者在采集样品标本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休息、饮食等各方面。

应选择在病患停药或是治疗前后的3天采集样品标本,以避免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C、标本采集关系到分析的结果。因而,检验员应规范标本采集的部位、时间、器具以及储存等环节的工作。D、标本验收。检验员应仔细核对标本的标签内容是否符合检验申请单的内容,详细了解标本的采集方法及送检时间,检查标本的质量是否达标,且可根据检验目的做出相应的处理。

1.3.2分析中的质控:在对微生物检验的质控中,应制定行之有效且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要求的管理文件。为微生物检验质量提供可控依据,严格记录检验室日常的质量记录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提高检测的质量。检验室设备的质量方面,应每日对冰箱等设备进行使用监控记录。对于高压灭菌器等仪器应进行定期保养、维修,,并进行记录,以确保检验室各类仪器的正常运行。此外,还应对培养基、抗血清以及试剂等进行质控。

1.3.3分析后的质控:随着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自动化的快速提高,要求检验员之间互相配合。检验员在进行标本编号、分离以及病患信息录入、检验结果审核评估、仪器操作等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这就要求要加强分析后的质控。检验员首先要核实好化验单内容,保证病患资料无误,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根据。其次,检验员应仔细比较近期检测结果和最终的检测结果,分析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便于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地、科学地分析。其三,严格按照报告单的审核制度,安排专人对报告单进行统一接收、送达以及签收。检验人员应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合理地、科学地规定标本在检测后的正确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日后的信息资料复查及核对。

2总结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且需要极大耐性的复杂工作。因此,唯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地质量控制,从各个工作环节中找出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地采取相关改善措施,这样才可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室对各种检验样品的检验质量,进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从而提高检验能力以及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颜晓宁,周志敏.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