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1-20 17:28:28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农业植保 乡村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90-01

农业作为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的首要产业,只有在农业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工业发展、生产,进行第三方产业。在这过程中,农业产量提升与否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种子、肥料与水分是关键因素。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植保,通过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保障乡村生产质量。

一、农业植保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农作物生产过程来看,都需要经过几个时期,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虫害对其造成影响。由于产生的性质不同,所以防治方法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增强农村植保工作,必须进行有效的病虫预报以及防治工作;通过提供合理的防治方案,从根本上增强病虫防治工作,提高农村作为产量。在2008年某镇发生的小麦病虫防治工作来看,为了及时发现每种病虫,得到病虫情报,并且将相关内容传输给农民,让农民掌握小麦病虫产生特征以及危害性,从而使用有利的防治措施与技术进行处理。在这次防治过程中,进行了三十多次现场会议,技术讲座高达二十多次,并且还印制了专题性病虫防治讲座,让麦田杂草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小了40%,和以往相比,小麦纹枯病也减小了51%,白粉病减小了44%,蚜虫减少了36%。

从整体来看,近年自然灾害影响越来越严重,同时也让农业病虫影响越来越突出,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植物都遭到虫、病、鼠、草以及其他动物影响,这不仅让很多植物不能正常发育、生长,同时也让作物减产,严重时还有无产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必须综合应用农业防治措施,避免大面积损失,而植保工作久显得尤其重要。

二、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

为了认真贯彻十三中全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用“三个代表”具体思想指导工作。三个代表作为新形势下行动与思想的指南,对植保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各个方面增强农业植保工作进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减少农药残留污染,强化植保工作

在乡村建设中,开展植保工作,可以从农作物病虫检疫、预报,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防治,从而降低农药在作物生长中的用量与使用次数。在这次乡镇调查中,在小麦用药上超过5次的用户超过123户,只有4次的有47户,3次或者更少的只有29户。这些农民大部分是高中学历,都是和农业技术人员联系密切的农户,和产量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在玉米种植中,从苗期直到收获结束,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药在7次以下的只有32户;7次以上,9次以下的有43户,9次以上的有78户。根据每亩用药量50毫升每次来计算,可以降低200毫升以上,由于一般用药都具有中级到高级的毒性,所以不管对作物,还是病虫都具有杀伤力。从这一系列数据来看,在农业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不仅能保障农业生产、增产,还能降低农药用量,达到节省成本消耗,减小环境污染的目的。

2.增强植保工作,保障产品品质

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农药残留量过高,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对农产品销售、流通也会造成影响。虽然利用药剂能有效提升作物产量,但是如果产品不能卖出,仍然会对增收造成影响。为了进一步增强植保工作,必须进行恰当的植保工作,通过病虫预报以及综合性农业防治措施,充分应用生物、物理进行防治。在这过程中,应该尽量少使用化学药剂,甚至不同高、中毒性的农药。

3.打造绿色植保理念,保障作物产量

在农业植保中,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必须树立良好的绿色植保观念,在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下,将植保工作视为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保障,从而突出优质、高产、生态、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通过建立高标准的红薯、小麦、蔬菜、瓜果等重要作物病虫防治区,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在科学先进的施药技术、实施中,进一步减小农药用量、污染与残留,杜绝对作物或者人畜造成影响。因此,在这过程中,必须加强药械、农药、施药过程研究、推广力度,通过增强落后机械、高毒农药、施药技术的更新,进一步提高防治成效。

4.加强农业植保投入

在农业发展中,农民、农业是植保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在加大业务培训、学习的同时,强化植保系统建设基础,并且设置先进的设备仪器,保障植保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还应该增强农民培训工作,在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乡村植保工作。

三、结束语

农业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产业建设要求以及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增强农业植保投入,健全植保体系,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炯,李国清.浅谈农业植保工作对乡村的重要性[J].现代农业,2012,(6):31-31.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2

1我国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分析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发现虽然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1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现阶段,负责农村农业推广技术的部门对自身职责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偏低,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也受到影响,不利于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优化开展[1]。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忽视技术的创新,造成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受到限制,甚至农村工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无法为农村农业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1.2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对技术推广工作的掌控力度不够具体,无法做到明确的人员分工,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自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会对技术推广工作的优化开展以及技术成果的转化产生限制性影响。1.3新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随着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普及性发展,新农技推广工作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都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相关部门技术推广工作中投入更大的经费支持,只有保证资金的充足,新技术推广工作才能更为全面和具体,产生更大的影响。但在当前开展推广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所提供的经费不足以支撑推广工作的全面开展,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优化创新。

2提高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各类型问题,要想改善现状,借助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为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就应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用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探索提高村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措施。2.1提高农业生产人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在开展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群众,并且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为了确保新农业技术和新农业生产设备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相对广泛的应用,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让农业生产人员能够认识到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优化开展,希望能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奠定群众基础,促进整体推广效果的发挥,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2]。在具体操作实践中,相关推广人员可以尝试带领农民群众到生产基地中参观学习,让农业生产者能够真正认识到新技术和新设备在辅助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开拓其眼界,让其对农业新技术和新设备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积极配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优化开展。唯有如此,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获得群众基础,整体推广工作水平也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对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2.2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农业地区积极探索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投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只有认识到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并在相关部门资金投入的支持下对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有效完善,才能够循序渐进的提高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整体水平。所以在积极开展和创新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内容进行适当的完善,引入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保证推广效果[3]。只有这样,才能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促进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例62页)如,在对某地区推广新种子技术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就结合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加大资金投入,为农民群众提供部分免费的优良种子进行试种植,并对农民群众的种植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农民群众能够亲身感受到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民群众对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同感,进而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2.3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对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在积极探索提高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提高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速度[4]。同时,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也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专业素质,保证与信息时代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相适应,促进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有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2.4全面推进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在开展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农民的正确引导,有效地创新技术推广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实际需求[5]。相关工作人员应认识到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建设示范基地,让农民在学习新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也能切实感受到新技术应用效果,增强对新技术的认同度和信任感,进而积极参与到农村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实践中,保证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全面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在新时期背景下能够取得新的发展成效。

3结语

在当前我国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对推广效果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限制了农村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无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全面分析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优化措施,增强农村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为农村经济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借鉴。

作者:蓝松年 单位:广西忻城县安东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孔继林,刘昌勇.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12):188.

[2]张子民.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5(4):203.

[3]王世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5(18):68.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镇村;经管干部;问题;建议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稳定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地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稳定,当前左右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就是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三资管理是镇、街道经管站和村(居)委会事务管理最主要的职责内容,镇、街道经管站农经管理干部和村(居)委会记账员(会计、出纳)是执行三资管理的主要力量,因此进一步加强镇村两级农村经济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是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地方稳定与发展的关键。

一、影响镇村两级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化、电算化、技术化、专业化、智能化给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要求,基层农经管理干部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工作人员编制少,力量严重不足

1. 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经管站负责记账一般一名会计负责十个村左右的账务,这些会计普遍没有正式编制,是单位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对于经济条件一般,财务收支不是很多的村、居委会,会计对十个村的业务量勉强可以接受,如果是经济大村,收支账务比较繁多的,一名会计负责十个村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农经队伍工作人员编制少,聘用临时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现在农经站的“三资”委托、土地流转服务、农业承包合同的管理、农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农村调查研究等工作,其工作职能广、职责多、任务重、工作量大,人员少根本无法胜任门类繁多的业务要求,也不符合“三资”管理的财务制度。

2. 村一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一般为记账员、出纳员,一般一村两人,规模中型的村“两委”干部一般是四人到五人,除去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外负责具体业务的寥寥无几,况且当前村一级事务种类繁多,诸如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森林防火、计划生育、查处违章建设、社区建设、各种业务口的报表,另村一级经济管理人员应接不暇,人员力量严重不足。

(二)人员结构老龄化

目前基层包括镇、街道,包括村一级农经管理人员老龄化及其严重。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化的日新月异,虽然这些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有所下降,普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农村“三资”管理的电算化、系统管理的网络化、基础管理的信息化等,大部分年龄偏大的同志操作起来很吃力或者“跟不上趟”,完全不能胜任当前工作的较高要求。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业务素质不达标

镇村两级农经管理干部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执政能力较差。并且这些人员年龄结构较大普遍在50到60周岁之间,这些人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是能胜任工作的,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人生活压力较大,接受能力明显不足,最明显的莫过于操作电脑和软件很吃力,不能运用电子手段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四)工作人员待遇低

1. 乡镇、街道办事处经管站代记账会计一般是临时工,其工资一般是在编工作人员工资的一半,且没有正规的晋升职务、职称和工资上涨的渠道,往往一干就是一辈子,工作量相当的前提下显失公平。

2. 我地区组织部门规定村一级记账员、出纳是支部书记工资的70%,发达一点的村支部书记工资平均4万元/年左右,西部不发达村支部书记平均工资只有1万元/年左右。对人口大村来说,业务繁多,服务对象多,在重视“三农”工作的今天,服务于“三农”工作一线且为稳定基层工作作出贡献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

(五)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对三农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没有得到农经管理人员的充分认识,直接导致了执行力差、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改变固有思想;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与要求,造成经济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很多政策没能彻底贯彻执行;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增加人员编制,稳定农经队伍

逐步添加工作人员,不断更新优化人员结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经管站编制逐步应达到2~3人,达到定编、定岗、定员,确保有专人承担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完善问责制度。村一级要逐步加强将记账员列入村“两委”主要干部行列,变“四职干部”为“五职干部”,增加记账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村一级组织的经济管理活力。

(二)改善年龄结构,适应业务需求

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逐步自然减员,招录年轻干部充实经管队伍。村一级要注重发展年轻后备干部力量,达到岗位有接班,业务有人精。村一级要在村“两委”换届中对记账员职务的竞争人选提出严格年龄要求。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镇村两级首先在用人、进人时要对学历、能力把好关,更要经常参加农经干部培训,既要重视业务知识的培训,政策法规培训,更要重视提高农经人员的政治素质培训,造就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农经工作队伍,鼓励经济管理人员多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把握和运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能力。

(四)提高待遇,激励工作干劲

在定编、定岗、定员的前提下,确定提高镇、村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做到人人能干事,人人想干事。

(五)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

农经系统的全体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和正确运用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以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进一步增强驾驭农经管理和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针对党对农村提出的政策要切实领悟、贯彻和落实实施,加强农村经管理,充分保障政策的制度化,经常化以及它的稳定性。保证农村矛盾的化解,保持农村的稳定,保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调动农民对生产的积极性,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宝瑞.中国农业经济管理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03).

[2]王征兵.村干部合法收入标准的确定[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3]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宏观经济,2013(01).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农民教育主体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只有不断分析研究新时期农民教育的特点,完善农民教育体系,改进农民教育方式,使真正的农民内在素质“质变”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更可靠的保障。

一、农民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长期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多渠道、多形式农民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依然表现出农民素质偏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农民收入不能稳定提高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在农民教育中,真正从业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农民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一)“农民”定义上的不清晰,使得农民教育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农民是指农村中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居民,而人们习惯上不是以农村居民的职业特性界定农民身分,往往是以农村户籍为依据,将农村户籍的居民统称为农民,模糊了农民与农村居民的概念。农民教育则应以农业科学技术为内容,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居民为对象,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由于“农民”定义不清晰,使得农村开展的各种技能培训和教育活动,自然也就纳入农民教育的范围。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和鳃决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从业农民从未设定也难以设定年龄界限,在年龄段上也不易明确农民教育应突出的主体对象。习惯上或广义上的农民概念,极容易忽视真正从业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的受教育问题,使得农民是农民教育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二)对解决“三农”问题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农民教育的方向发生偏移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村增收、农民致富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我国有8亿多农村居民,农村劳动力4.8亿左右,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需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增加收入,富裕农村,改变农村面貌等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输出后从业的适应性,有必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高素质的农民为基础,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同时,并不能放松或忽视农民教育工作。事实上在农村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往往出现重劳动力转移培训,轻农民教育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对象,这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得到转移后,农民教育又不能同步开展,更突显农民素质低下和农民老龄化问题,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三)接受教育的需求意识不强,使得农民自我放弃接受教育的主体地位

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具有眼见为实的特点,农民获取的农业科技知识较多的是通过农民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示范影响,加之“学者不农、农者不学”的传统意识和传统耕作方式的沿袭,影响了农民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农民接受教育在时间和经济上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付出,农民的收入状况和接受教育后获得收益的滞后性,同样影响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更突出的是农村劳动力中38%左右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9%左右是初中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难度,降低了接受教育的欲望和信心。农民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某种程度上是自我放弃接受教育的主体地位。

(四)农民教育的体系虽然健全,但培养新一代农民的重视程度不够

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农民教育工作,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论是教育职能,还是地域分布的覆盖面上,都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民教育体系,这是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民教育或农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加之社会对学农、务农的偏见,农民教育体系中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职能有所削弱。农业院校不断向多科性、综合性学校发展,农科专业学生数在学校中只占30%左右,同时学生“服务农村、献身农业”的观念比较淡薄;农村职业教育并没有突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办学理念,往往偏重于以劳动力输出为培训导向;农村基础教育不仅缺乏对学生“学农、务农”的必要引导,往往以跳出“农门”作为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和经营,要求农民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取得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不能仅仅依靠对现有农民的教育和提高,更重要的是确立培养新一代农民的教育理念,着力于对新一代农民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二、突出农民是受教育的主体地位的措施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念不可动摇。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惟有进一步重视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对现有农民的教育,重视对新一代农民的培养。只有突出农民是受教育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一)推行农民登记制度,合理界定农民教育的主体对象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历来没有从业条件和职业要求,使得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不能显现。推行农民登记制度,就是从职业特性和年龄要求上明确农民从业条件和职业要求,从机制和制度上确定农民的职业身分,真正意义上赋予农民与工人、教师一样具有职业内涵。农村居民通过系统的农民教育获得“农民从业资格证书”,使农民有表明职业身分和职业技能的“工作证”,或是农村劳动者从业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准人证”。只有推行农民登记制度,合理界定农民的职业资格,规范农民的从业条件和职业要求,才有利于突出农民是受教育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教育的针对性,让从事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真正得到教育和提高。

(二)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职能,调动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农民无论是受教育的程度,还是收入水平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的素质状况和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教育不仅是要加强引导,使农民从关心自身利益的角度提高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农民教育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国家必须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相关保障机制,推动和促进农民教育工作的开展,调动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1.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农业,从制度上调动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小规模、家庭式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保持农村现有行政组织体系的框架下,注册成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新型的农村政企关系,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农业。农民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下,必须主动接受教育,获得“农民从业资格证书”,使农民更新传统农业和经验农业理念,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真正在素质上“质变”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同时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农业,能够有效地开拓农村就业市场,吸收更多的接受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生回到农村创业,从而改变农民的整体素质状况。

2.进一步调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式,让受教育者有施展才能的空间。由于土地是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显示公平,农村居民均享有土地承包权。随着农民家庭人口的变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散、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必须调整,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必须改变。鉴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农村居民享有土地承包权的特殊性,农村居民可将土地承包权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到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并参与分红,使土地相对集中达到适度经营规模,实现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将通过农民教育取得“农民从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吸收为职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得劳动报酬,同时在失业、养老、医疗服务等方面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农村居民土地收益与农民劳动收益的分离。

3.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让农村居民获得基本保障。确立农民职业化,提高农民教育的成果,离不开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撑,实行农村居民土地收益与农民劳动收益的分离更离不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居民转移后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其离开土地后的后顾之忧。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往往都被称谓“农民工”,在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上均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平。农村居民通过技能培训后转移到城镇就业,国家必须实施强制性政策措施,使之在失业、养老、医疗服务等方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居民转移后的基本权益。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让老龄农民老有所养。目前农村还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老龄农民不得不依靠承包土地的粗放经营来维持生计。如果让老龄农民在维持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退出农事操作,必须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使老龄农民的生活通过承包土地的股份分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途径得到基本保障。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5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得到提升,尤其在前几年“三农”战略目标提出之后,农村经济成为了国家与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其中在农村工作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便是经济管理,只有保证农村经济管理越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序性。但是从实际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整体运行过程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与解决,以此推动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村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场所,自古以来,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家政府的关注与重视。“三农”口号提出之后,农村、农业、农民成为了发展的重点,农业经济问题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党中央提出“一免三补”政策之后,我国农村经济成为了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制度的制约与影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仍旧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另外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甚至有很多农村基层管理人员认为土地承包制度的完善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农村经济管理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处理事情多为应付。此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像农村财务、农民负担等,这些工作在开展的时候需要国家的政策,但是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少,导致诸多土地承包合同所引起的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阻碍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农村债务比较沉重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为现实的问题便是债务沉重,如果农村债务则会对整个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产生影响。由于受到诸多外界因素与内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财政收入比较低,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或者很多农村基层单位还出现新债与借债的现象。各种类型的债务活动致使整个村级管理部门的经费比较紧张,无法将农村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进行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则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三)农村土地规模过小,农民收益过低

在当前农村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比如像部分丘陵地区,如今所采取的经营国民以零散为主,这种地区无法利用大型机械进行作业,从而出现劳动强度大,劳动收益小的现象,这不仅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会影响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近几年我国扶农、支农口号的提出之后,农民都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承包者,这样一来,则无法扩大农村经营的规模,并且也会逐渐形成“农业大国、经济小市”的发展局面,导致农民受益过低。

二、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近几年,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中,各种农村政策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且这一类政策呈现出经常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领导人员缺乏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加强当代农业领导人员的认识,要让农村领导人员清楚的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另外,还要积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制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执法责任制度,或者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从而保证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对农村债务进行合理处理

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利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等方法减少农村资金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费或者债务,还要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发展需求建设工程,保证管理费用的具体化以及精细化,还要对农村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与评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还能节约公共管理经费。此外,还要采取激励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考核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建设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要想真正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建设农村经济管理队伍,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道德素养,对这一类人群进行培训与教育,将工作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还要积极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对在职人员进行合理编排,提高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权威性以及全面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争取让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之中发挥出自己的热情,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越来越好。

(四)积极增加资金投入

在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以高标准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加以重视,我国政府部门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给予经费的补贴。比如像偏远贫困地区,需要给予资金、设备上的支持,鼓励大型机械产品进行作业,将传统格局下农业收益少的局面进行打破,还要给予当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特殊的工作要求,争取以经济管理工作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且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积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多个角度探析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其中要组建一批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从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等多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作者:徐之坤 单位: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14:156-157

[2]管明旺.试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经,2014,05:37-38+41

[3]张凤岐.简议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78+180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6

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是春节过后市委召开的一个大型会议,也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市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专门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刚才,爱美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对20*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对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会议还对20*年全市农业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各县(市、区)就2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完成情况及20*年工作打算作了很好的发言,大家都深受启发,倍受鼓舞。希望同志们根据这次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20*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下面,我再强调三个问题。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年是我市农业稳定发展、农村深刻变化、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一年来,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总的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四年丰产丰收,总产达到万吨,增长%;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增加值达到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连续四年增速超过两位数,首次实现连续四年每年农民增收元以上。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战略深入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1家;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累计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4万亩;畜牧养殖密集区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三大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发全面推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工作扎实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振奋人心。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农村沼气用户万户,累计达万户,解决了万农民的用气问题;完成农村安全饮水万人,累计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40.3万人;累计解决和巩固温饱贫困人口24.43万人,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39个,累计完成157个;农村公路建设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投资2.1亿元,新修乡村道路548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97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完成“盲点村”电网改造185个,17万农民用上了电;1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四是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土地流转改革稳步推行,在XX县率先开展了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粮食、供销两系统的流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供销社等多项改革取得新进展。五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投入“两免一补”资金1.4亿元,共惠及学生174.7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投资550万元新建国债卫生院9所;全面推行和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巩固加强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驻村帮扶工作扎实进行,全市共抽调名干部深入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驻村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万元,协调引进项目资金余万元。六是农村党建工作全面展开。通过实施农村党建工程,全市70%以上的农村党组织达到了“五个好”标准,71%党支部书记达到“双强”标准,构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终端接收点3634个。建成全国文明镇1个,全省文明村镇12个,全市文明村镇112个,全市73%的村庄达到了平安创建标准。

20*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同向合力的结果,而根本的一条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20*-20*年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明确了“三农”工作的核心、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今年中央1号文件又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出台了更加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更强大动力。可以说,这5个中央文件围绕加强“三农”工作的主线,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构建了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搭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了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同时,中央又相继出台了种粮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种子补贴和免收农业税等一系列支农亲农惠农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实践充分证明,中央也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这些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是符合农村实际的,是深受农民欢迎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回顾我市过去的一年,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确实很好,成效确实显著;综观当前的变化,农业农村发展机遇确实很多,挑战确实严峻;放眼未来的发展,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确实很高,任务确实艰巨。总的来看,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民仍是弱势群体、农村仍是落后区域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阶段,解决好我市“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强”。“三农”问题,始终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强调: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在去年底中央农村会召开之前,总书记还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全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大意不得、疏忽不得、放松不得;总理作出批示,要求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三农”工作,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坚持优先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中央领导的讲话和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在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极端关注。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也高度重视。1月7日,省委书记XXX在省委常委会上,就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时强调指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必须要把握三个工作方向、四项原则和六个工作着力点”。结合“三农”问题针对每一个要点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三个工作方向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三农”大好形势;四个原则即重心不转移、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松劲、扶持不减力;六个着力点是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发展为先导、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转移农民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1月12日,XXX书记又就贯彻回良玉副总理来XX视察农业农村工作指示精神时强调指出,做好我省“三农”工作,必须努力做到“四个始终不渝”。即始终不渝地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决不动摇,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决不动摇,始终不渝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决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决不动摇。这两个讲话又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传达。同时,XX省长、XXX副书记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针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也都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重视“三农”的战略思想。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20*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这是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干部群众关切的热点,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认为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十七大提出,“要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努力方向。

二是必须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必须要改善农村民生。在教育方面,强调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在就业方面,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社会保障方面,强调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在医疗卫生方面,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必须要保证农民平等权利。保证农民的平等权利,必须树立公平对待农民的理念,完善保证农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氛围。

因此,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准确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深刻把握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密切跟踪农业农村正在经历的广泛而复杂的变革,清醒认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务必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加大农业农村投入为重点,切实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较快的有利时机,不断巩固、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是要抓好中央、省委政策措施的落实。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谨慎,要切实做好“五个三”的落实,即切实做到“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二是要抓好各项补贴资金的落实。要坚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继续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农机具、测土配方施肥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项补贴力度;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力度;要继续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一是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今年粮食生产发展起点比较高、难度比较大、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多,必须把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力,推广一批优质品种;要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撑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带动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致富;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力,保持农业不断增效、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要发挥改革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充分发挥基础建设的保障力,保障粮食安全丰收。要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凝聚力,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机遇。

二是要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菜篮子”产品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百姓生计。要认真研究去年以来猪肉、食用油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把握产销波动规律,要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高度认真抓好,尽快健全有关促进“菜篮子”产品生产的长效机制,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要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继续加大防控体系建设力度;要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构筑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固防线,让消费者吃上营养、安全、放心的食品。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四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抓紧研究制定农产品加工业政策,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层次、大幅度提高附加值。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

(三)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市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脆弱、物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要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必须切实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要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二是要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进一步拓展农机作业领域。三是加快生态林建设。要按照省高标准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尽快制定我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我市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要实行林业生态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确保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强化林业工程质量管理,落实设计、施工、监理等多层次的质量责任制;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林地林木权属,充分调动农民和造林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以发展社会化服务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和人才体系建设。

随着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迅速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对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比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强农业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要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推进农业科技的转化与推广应用。要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加大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力度;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有关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资金,要向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倾斜。

二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公益的支持力度,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

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度。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培育农村流通主体,促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同时,要在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发挥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费向教育阶段提供教科书。进一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覆盖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上不起学”的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积极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发展农村民办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二是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管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快建立健全全市农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加强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乡镇医院建设改造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和监测系统,提高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能力。

三是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继续加强人口控制,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办)创建活动。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试点工作,努力构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体系;继续做好20*年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体系。大力推进以小康工程、奖励优惠政策、婚育新风、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法规等“五进农户”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落实好“阳光生育计划”。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

四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快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服务新农村建设出版物的出版比例。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大力开展各级各类以“图书、戏曲、电影”为主体的文化下乡活动,实施“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体育健身活动。

五是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和扶贫开发力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在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五保供养资金。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孤有所救、残有所助、困有所济。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

六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六)以加强农村改革为重点,切实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

一是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要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落实和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认真开展延包后续完善工作,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索土地流转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做到规范程序、严格审批、强化管理。

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方面,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农村工作运行机制。在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切实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乡财县管”制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在妥善处置乡村债务方面,要在制止新债、锁定旧债的前提下,分类、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同时,要全面铺开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

三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其他改革。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业务,切实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功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治理结构,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同时,要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供销、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等改革,努力取得新的进展。

(七)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抓好试点,提高水平,以点带面。认真实施“五型农户”创建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继续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培植支柱产业。成立专门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全面启动辖区内各行政村的新一轮的村庄建设规划工作,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加强街巷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房舍美化的“村容四化”建设,切实“改善民生”。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二是树立标兵,示范带动,典型引路。进一步巩固、完善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基础设施,切实提升标兵村建设档次。着力培养、扶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对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加大投入,有目标地进行建设,培养一批新的典型。三是增点扩面,逐步推进,辐射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和“百村示范、千村率先”的要求,启动安阳市第二批试点村,扩大试点带动作用。启动“矿业农庄”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启动“爱民连心桥”项目建设,切实加大农村危桥改造力度。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全市百万农民的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历史的、发展的、全局的高度,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认清发展现状,顺应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强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和一个重大原则,也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法宝。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深化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切实把“重中之重”反映在认识上、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上,自觉做到在感情上亲近“三农”,在思想上重视“三农”,在工作上突出“三农”,在资金投入、干部配备上支持“三农”。要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责任体系,细化工作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加强督察指导,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工作部署落到基层和千家万户。

(二)加强作风转变。要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断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增加对农村的了解,增进对农民的感情,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级干部要坚持扑下身子“真干事”、雷厉风行“快干事”、知难而进“多干事”、心系群众“干实事”,进一步形成高效率、快节奏、扎实干、有作为的良好风气,真正把精力用在求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到抓工作上,对群众有“亲情感”、对事业有“责任感”、对岗位有“光荣感”,做到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富起来,靓起来,舒心起来。

(三)加强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配合意识、服务意识,形成齐心协力、协调一致推进“三农”工作的整体合力,对农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财力倾斜,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充分理解。财政、计划、交通、建设、国土、公路、教育、卫生、金融等部门,要从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出发,大力支持农村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7

关于20*年农村工作的总体取向

20*年全县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工作重点已全面体现在县委21号文件之中。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是: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亿斤,粮经产值比达到35:65,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1%,劳务总收入实现6.9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5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60元以上,启动30个村、6000户生态小康新村建设。

这个任务体系的制定,一是考量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给县委县政府目标的确保完成,并留有余地;二是考量了全县发展大局中农业应该拉动的份额;三是体现“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使大家有干头有奔头,又不轻易走到头。会上,已把这些任务分解到部门和乡镇,随后将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一些重要的目标,还将捆绑下达,并加大权重。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有充分的有利条件,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七大利好消息: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将从各方面保障农业的发展;二是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据了解,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量将比去年翻一番,达到1000多亿元,省市的投入相应提高;三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这也是我们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得机遇;四是今年冬天的冰雪冷冻灾害,有可能带来“塞翁失马”的效应,重建投入加大,农产品持续紧缺、价格持续走高,农产品产区将从中获利;五是农业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项目增多、科技投入加大,农业生产效率将持续提高;六是今年春耕生产部分条件较好,特别是去年秋天工程蓄水较好,长时间雨雪天气使土壤墒情好,实现大春栽播满栽满插的可能性较大,今年工作又抓得主动,将全力确保粮不减、钱增收的目标;七是过去几年特色产业基础打得较好,今明年一些新发展的将陆续发挥效益。当然,单就农牧业生产来讲,也有一些诸如生长期延迟、苗价不好,畜牧业种源奇缺、防疫压力大,劳动力更加趋紧等不利因素。关键是要善于趋利避害,早安排、早行动,掌握工作主动权;要善于从总体上把握农村工作,在整体推进的同时,要能够重点突破,并在一些领域创新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加快小康建设进程解难题、建机制。我们要努力争取在20*年取得的成绩之上,敢于向全市先进行列靠拢,向先进行列看齐,实现旺苍农村工作的实质性进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气魄。我们大家都应该为之不懈奋斗。

关于20*年农村工作估价

刚刚过去的20*年,对于“三农”工作来说,是一个收获年、丰收年,值得回顾总结。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县上四套班子和衷共济,部门乡镇企业三军用命,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夺取了“三农”工作的全面胜利。

从宏观经济运行参数来看,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65亿元,农业增加值9.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6%和4.4%,带动全县GDP增长1.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557元,达到2715元,增长25.8%,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多的一年,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6.5%,森林覆盖率达到55.96%。农业的较快增长和健康发展,为全县经济实现历史性的快速增长,形成三次产业协同推进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农村发展的微观基础来看,通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人饮工程、水土保持、农村能源、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气象测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提高,农村的基础条件和农民的居住环境逐渐改善,全县粮食和油料产量达到3.36亿斤和0.23亿斤,分别比上年增长3.95%和8.06%;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力推进,按照“大抓整合、抓大整合”的思路,对米仓山茶叶的扩张发展创新性地理清了思路,形成了方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全县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17家,米仓山茶业、东河食品、天马丝绸三家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分别过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4亿元,理顺了专合组织建设、审批程序,规范性地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专业协会37个,辐射带动农户3.2万户;坚持科学避灾促增收,循优做大特色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粮经比达到37:63,新发展了茶叶1万亩、蚕桑1.58万亩、中药材0.5万亩、核桃4500亩、薯类1.2万亩,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82.5万亩,以生猪品种改良和适度规模养殖为突破口,建成了首家良种繁育场和21个养殖小区,畜牧业实现量和质的突破;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在春秋两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因地制宜地改种、补种,大力发展避灾农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全年转移输出劳动力10.1万人,加快小集镇建设,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大力度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了以“五大工程”、“五大板块”为主要内容的黄(洋)金(溪)线新农村百里示范长廊,普济清江佳苑、农建青坪、张华宋水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涌现;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了十大惠民行动,农民的生活保障、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转变;高度重视农村稳定、农村保障和救灾救济工作,欣欣向荣的和谐农村局面开始形成。

总起来说,我们全面实现了当年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农村工作综合考核获得了三等奖,并获得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畜牧百亿工程、农产品品牌创建三个单项奖。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尤其令人鼓舞的是,“三农”工作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决策指挥更加科学有效,全年几次关键的工作会和现场会,使展开布局迅速,难点突破顺畅,县委农工委、目标办、统计局、财政局、发改局等综合协调部门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参谋协调高质高效;“以事论官,选贤任能”目标考核体系的建立,将“三农”工作的繁重任务具体化,并与单位考核、干部使用挂钩,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项目争取、实施的资金配套、本级财政支农投入得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破题,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建设局面开始形成,第一个农村社区普济清江社区建成;特色支柱产业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渐完备,重新制定、补充完善了生猪、茶叶、蚕桑、薯业等特色产业的鼓励扶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优的机制建立,TCC5项目建设、化解农村债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农村创新工作得到上级认可,会上将予以重奖。

当前,我县“三农”工作处于健康发展的上升时期。但客观上讲,我们是在较低起点上、较差基础上、较低要求上的发展,如与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与县委政府给农村工作的任务,与各兄弟县区的激烈竞争态势相比,则差距大、压力大,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冷静,务必不闪火、不松劲。站在新起点按照新的要求进行审视:我们既有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产业结构不优,农业基础脆弱,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共性问题;也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总体发展不平衡、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任务重、产业支撑力不强,整个农村工作亮点不太多不太亮、兴奋点不足以引起兴奋等个性问题;更有部分地方部分干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纪律上的差距,还有我们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瞬息万变的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我们认真总结成绩,是给大家以信心;努力寻找差距,是给大家以压力;客观分析形势,是给大家以动力。面对充满激情、希望、期待的新一年,我们理当满怀信心,扬鞭催马,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关于“三农”工作的重点和亮点

最近一个时期,中央、省市委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周密扎实的部署,提出了“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根本途径,加大城乡统筹推进力度,加快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特别地阐释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涵。这是对今年农村工作方向上的要求,具体到我县“三农”工作的方面上,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新突破,五大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专合组织建设和农业品牌建设进一步突破,力争创建1家部级龙头企业,新培育2家省级龙头企业,加大绿色食品基地的创建力度,提高农产品品质,保证农产品安全,维护人民身心健康,顺利取得全国绿色食品基地认证证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按照“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的要求,实施好重点农业工程,加快道路、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是生态小康新村建设要有新突破,继续巩固完善黄(洋)金(溪)线新农村百里示范长廊建设,完成五大板块建设,把亮点做亮,同时加快启动20*年4个示范村、6个重点村和20个一般村的建设,把汶水建成有形象、有影响的新村示范片;四是科技兴农要有新突破,围绕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良种良法、防疫抗病、避灾增收、农业机具、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五是生态旺苍建设要有新突破,大力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加强林业资源管理,高标准完成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实施好退耕还林专项建设,做好农业染污源调查,加强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依法管理力度,使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六是改善民生要有新突破,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兑付各项惠民资金,认真实施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医疗救助、特困救助等惠民行动,逐步建立完善农村保险制度,认真开展好扶贫开发、对口帮扶、残疾人工作,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业;七是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金融新机制,巩固农村债务化解成果,不断减轻乡镇运转压力;八是建立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统筹城乡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等项目建设;九是农村稳定和谐局面进一步形成,坚持以发展为动力、以增收为根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治安、农村矛盾纠纷调处、来信来访工作责任制,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卫生、体育活动。

要坚持把重点工作具体化、项目化。按照我县产业布局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科学规划、重点建设嘉川鸡鸣山现代畜牧产业园、南阳万亩果草畜生态农业示范园、尚武万家沟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五权茶叶、汶水蚕桑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园,启动十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培育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20*年,将重点打造鸡鸣山现代畜牧产业园、南阳万亩果草畜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尚武镇万家沟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好汶水蚕桑、五权茶叶等重点特色产业示范园,把普济“清江佳苑”、汶水新村示范片、农建青坪、张华宋水、高阳鹿渡的新村建成产业突出、基础配套、环境优美、令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县“三院一站”项目建成惠民行动示范工程,把东河肉食品、天马丝绸、四川桃园申报成为省级龙头企业,以上要作为农业的亮点工程,组装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好;同时,加大“三农”工作的创新力度,这次会上单独表彰农业创新工作,就是一个导向,希望大家敢想敢干敢创新,米仓山茶业整合扩张要做出更大成效,努力把TCC5项目实施好,成功争取、办好全国性的会议,继续巩固化解乡镇债务成果,加强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并争取办好全市性的专业会议,这些工作要努力成为有影响的极具创新的亮点工作。

今年农村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规划的亮点工程、亮点工作也较多。我们务必认真研究推进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目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大重点工作、亮点工作的权重;二是加大对农村工作的统筹力度,充分发挥综合部门、参谋部门、协调部门的作用,密切部门和乡镇的配合;三是研究制定鼓励争取项目资金的办法和保障措施;四是提高本级涉农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预算钢性和使用效益;五是切实搞好涉农资金整合、项目组装配套,发挥集合效应;六是灵活运用流动现场会、抓两头促中间、以点带面等工作方法,调动基层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于当前要抓好的几项工作

配合县委这次农村工作会议,已在2月24日和昨天分别召开了TCC5项目工作会议、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工作会议、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其它专业性的农村工作会议,要尽量开在基层、开在现场,开得及时有成效。这里我重点强调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好抗灾减灾和春耕生产。去冬今春,全县范围内持续了较长时间冰雪冷冻天气,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搞好灾后重建和春耕生产。要抓好小春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确保小春丰收;抓好大春备耕工作,及早贮备好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物资,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确保农业生产材料的质量和价格。各乡镇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现场示范和技术培训。

第二、抓好春季经济作物管理。重点对茶叶、蚕桑、蔬菜加强管理,抓紧做好烟叶育苗准备和留地工作,确保栽植任务圆满完成。

第三、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利用大春生产前的一段时间,搞好群众组织和发动工作,加强病险水库的整治,渠堰防渗配套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蓄水保水和农业机具维修工作,提早安排春提春灌。

第四、抓好畜牧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前生猪市场行情较好的时机,动员群众搞好生猪补栏;要加强市场调剂,保证仔猪供应;抓好动物疫病的防控,严防疫病发生;畜牧小区建设项目,要抓紧启动,确保质量。

第五、抓好新村建设和TCC5项目。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认真搞好今年新启动的30个村的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的组织发动和规划建设,必须在3月底前完成规划任务。扎实抓好TCC5项目培训、项目竞选定村准备等相关工作,确保下半年全国TCC5项目现场会在旺苍成功召开。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8

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农村发展是解决民生、构建和谐的主线,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诸暨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大建设的任务之一,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的需要。

一、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农村”是一个恒久的概念,“新”是相对的,更是动态的。农村之所以会新,是因为发展,发展赋予农村新的内涵、新的活力、新的形象。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发展,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变的主题和永恒的道理。诸暨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农村的发展;诸暨今后的发展,仍将依托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是诸暨经济的主体,农村发展是诸暨发展之母,农民群众是诸暨发展的功臣。

发展需要方向。我市新农村建设到底往哪里去?简单地说,是三个字,那就是“现代化”;展开来说是三句话,即发展现代产业、建设现代村镇、培育现代农民。根本出路在于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和“三农”对“三化”的促进作用,让农民主动地参与到“三化”进程中去,成为“三化”的主力军和“三化”成果的享有者,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和反哺产业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达成市域的整体统筹与和谐发展,使农村成为诸暨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水平线、保障线。

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作为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抓手和核心载体,新农村建设主要抓什么,着力点必须抓准。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五句话,我市根据实际提出了六句话。不管是五句话还是六句话,如果再作归纳,就派生出新农村建设的三大任务:一是围绕“经济发展,生活富裕”这两句话发展农村经济,二是围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这两句话改善农村环境,三是围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两句话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轨迹找规律,关键问题是两个: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钱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是指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发展农村经济;“钱往哪里去”是指财富的分配和使用,可供选择很多,但对于目前的农村和农民来说,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不管是“钱从哪里来”,还是“钱往哪里去”,解决问题的主体还是人,人的观念、能力、素质决定了经济发展和发展成果的运用,决定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因此,不管从各级要求来看,还是从新农村建设的自身规律来看,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共同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三大基本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所在,发展农村经济是源头,改善农村环境是基础,提高农民素质是根本,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紧抓不放。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研究

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分布散,新农村建设需求多元、视角多样、体系庞大,所以,要加强研究、注重结合。

一是注重要求与需求的结合,找准工作定位。要求自上而下,很清楚;需求自下而上,很多元。新农村工作的定位就是通过要求引导农民,同时通过满足需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情况下,可能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需求,体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享有更多的成果,更好地体现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

二是注重主导与主体的结合,增强工作合力。新农村建设县市是主战场,镇村是主阵地,农民是主力军。目前情况下,必须以党政为主导,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领导,二是方法指导,三是政策引导,尤其是政策,要制订在要求和需求的结合点上。政策引导得当,工作指导得法,宣传教育得力,农民才能从自发响应,到自主投入,到自觉参与,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新农村建设才能避免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实现上下互动、整体联动。

三是注重点与面的结合,提高工作效果。农村工作是面上的工作,新农村建设需要面上的效果。整体提升是目的,所以基础工作必须抓面,不能以点代面(比如村庄卫生);点是手段、是方法,点的价值必须体现在特色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上,所以,超前性、导向性、示范性、特色性的工作应该抓点,通过抓点促面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四是注重眼前与长远的结合,建立工作规范。去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我们又面临一个难得的机遇,那就是对农村规划需要而且可以进行全面调理,并形成严格的管理规范和刚性的监督实施。农村整治很难改变农村的历史,但规划可以设计未来。规划比整治更重要、更有价值,影响的层面也更广、时间也更长。所以,新农村建设眼前要按规矩抓整治、长远要按规划抓建管,使其走上规范、有序、健康的轨道。

四、明确任务、明确政策、明确责任,扎扎实实抓好07年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根据省、绍兴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和市党代会、全委会、人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围绕建设富裕农村、整洁农村、文化农村、和谐农村的目标,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是五个方面:

(一)以发展民营经济、个私经济、家庭工业为主体,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头活水和持续后劲。

这里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诸暨农村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个私经济和家庭工业,尤其是家庭工业,既是诸暨经济今天的源,也是新农村建设明天财富的流,发展农村经济不能忘了这个本。希望各镇乡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紧抓不放,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要素上予以支持,在服务上予以保障,促其健康发展。今天这个会议上主要布置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基地、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色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主要内容,抓好星级特色农业镇乡创建。本项工作由农办牵头负责。

二是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培育并鼓励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收购本地农产品多、自营出口多、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培育优势特色农林产业。重点发展香榧、茶叶、水果、食用笋、药材、花卉、出口蔬菜等各类特色农林产业,鼓励发展毛竹生产、设施农业、蔬菜基地以及供港、供沪瘦肉型猪养殖场等。

四是构建农业服务平台。支持鼓励企业、单位开展农业“三新”技术项目应用推广、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各类体系(产品)认证和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

以上三项工作由农业局、林业局分头负责,有关部门共同配合。

五是保护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生产,扩大面积(尤其是早稻),依托科技,提高单产,发展种粮大户,提高粮食加工和应急供应能力。本项工作由农业局和粮食局负责。

与此同时,要加强欠发达镇乡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

上述各项工作,市财政安排资金1200万元,其中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1000万元,欠发达镇乡帮扶200万元。

(二)以市党代会、人代会确定的十大实事工程和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六整治一提高”活动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新村建设工程。修编完善“1-6-80”建设规划,积极创建3—5个诸暨市样板村、8个省、绍兴全面小康示范村、30个诸暨市级新村,并力争有更多的村进入这些行列。本项工作由农办牵头,相关镇乡街道共同负责实施,规划局负责规划的修编工作。(按市人代会的要求,今年要做好200个村的规划。为此强调:1、规划要做得起,一是财政要扶持,二是修编单位要支持;要做得好,一是规划要科学,二是规划要可行;要做得了,一是要刚性执行,二是要严格管理。2、建议规划按三级要求修编:集镇所在村纳入集镇规划,中心村做整体深度规划,一般村做宅基地规划,既便于执行,又节省成本。)

二是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以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和生活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六整治一提高”工程,鼓励以镇乡街道为单位成片整体推进。尤其要巩固和拓展农村固体垃圾集中处理,落实专人保洁,鼓励专业保洁,建立完善垃圾收运及考核机制,建成店口垃圾焚烧厂并投入使用。本项工作由农办牵头,建设局、环保局、卫生局、农业局等部门按各自职能分块负责。(生活污水处理突出重点,与饮用水源保护相结合,从源头抓起。)

三是继续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建成30个饮用水源、30个农村小型蓄水池,增加解决6万名农民的饮用水安全。本项工作由水电局和水务集团负责。

四是积极开展行政村河塘整治工程,大力整治河塘环境,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本项工作由水电局负责。

五是在康庄工程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加强后续管理,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并着手开展新村联网公路建设,新建联网公路200公里。本项工作由交通局负责。

六是积极开展新农村电气化试点,建设6个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镇和61个电气化示范村。本项工作由供电局负责。

上述各项工作,市财政安排资金14850万元,由各职能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政策意见,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确保政策到位、工作到位。

另外,特别强调一点,中心镇建设既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中各级都高度重视的一大课题,希望有关镇乡,特别是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已通过验收的示范村,也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完善。

(三)以农民素质培训、农民健康工程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全方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切实加强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和在岗农民继续培训等各类素质培训,拓展培训渠道,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农民就业素质,促进农民就业转移。本项工作由农办负责。

二是继续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改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调整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本项工作由卫生局负责。

三是继续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切实加强镇乡街道、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及其他文化阵地建设,积极争创文明村镇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类先进,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和各类阵地建设的水平,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本项工作由宣传部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负责。

上述各项工作,市财政安排资金4917万元。

(四)以政府主导、多方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主线,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切实增加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在此基础上,规范政策、明确导向,四两拨千斤,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尤其要注意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各政策牵头和执行单位要充分听取镇、村的意见,认真负责、科学合理地研究和制订政策的实施细则,同时要充分调动镇乡街道、机关部门的公共资源和行政资源,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与市委、市政府的政策相呼应、相配套,形成政策合力。请各部门和镇乡街道切实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二是切实抓好“双百结对”工程。百企联百村要向纵深推进,有项目、有投入、有督查、见实效;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媒体要大力宣传。会议以后,要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迅速启动百部门联百村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全员参与、八方投入、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本项工作由农办牵头。

三是积极拓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平台和渠道。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按照市场原则投资农业、投资农村,发展自己、回报社会。

(五)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这一现状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现实需要,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制度创新。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镇乡运行机制研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重点明确驻村干部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的工作职能,以此落实驻村干部的工作制度、工作责任、工作考核。

二是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教育、引导、激励作用,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亮点、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扎实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以强有力的舆论声势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凝聚力量。

三是完善维稳、保障机制。落实“枫桥经验”,加强农村管理,重视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为目标,深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村养老保险等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切实构建以就业保障为根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基础,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农村保障网络,促进农村社会的整体和谐。

四是切实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组织核心作用,积极探索行政村主要干部职业化路子,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市财政将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村干部职业化试点。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5-10-19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篇10

一、当前县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2008年,该县获得了“全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荣誉。但目前,农村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大,甚至把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目前,全县每年的化肥施用量折纯达55kg/亩,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定的安全上限(15kg/亩);每年农药施用量也达到1.9kg/亩的较高水平,且高毒、高残留农药还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由于科技水平的制约,化肥、农药的使用率约为30-40%,绝大多数未被使用而流失,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二是农村生活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已由过去的易自腐菜叶、瓜皮等发展为塑料袋(瓶)、碎玻璃、建筑垃圾及腐烂植物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据初步统计,全县每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达12万吨以上,其中的不可降解成分呈增加趋势,且农村垃圾无收集和处理系统,绝大多数被随意弃置,未经处理的垃圾随风、雨进入水体,形成污染。而农村生活污水也绝大多数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沟渠、河道,每年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达1500万吨以上。同时,全县农村不少沟渠、河道淤积严重,水体自净能力弱。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水环境。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加重。该县是全省畜禽养殖大县,发展畜禽养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据县农业部门统计,全县年生猪饲养量为50万头以上、牛饲养量为2.8万头、家禽饲养量为2200万只。以此测算,每年全县畜禽粪便产生量达83万吨以上,而大多数畜禽粪便都随意排放,导致水体和土壤污染,并可能成为疾病传染源。“晴天臭气熏天、蚊蝇成群环绕,雨天粪水横流、使人无法下足”是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的真实写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呈现“量大、面广、危害大、生态压力重”的特点。四是农村工业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县不少乡镇企业兴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工艺比较落后、无环保设施,导致农村地区部分区域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甚至还造成了局部的生态破坏,这些农村工业污染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县境内部分河流流域污染严重,部分河流、沟渠、湿地已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以上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农村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都是改革发展在向纵深方向推进产生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条。一是各级重视程度不够。相对城市环境问题,各级领导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引导不够、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力度不够。二是农村环保设施落后。虽然这几年全县农村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全县农村建设总体上仍缺乏规划,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三是农民环保意识不强。作为农村环境保护主体的农民群众科技素质不高,环境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农村环保投入太少。由于农村环境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很少,推动不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正是时

实践证明,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改变农民群众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利于保护饮用水源安全;有利于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绿色农产品;有利于加快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正是时候。一是有了发展机遇。2008年,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首个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突出地摆上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高度,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列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农村环保事业正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二是有了政策支持。目前,我省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出台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为农村环境保护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有了资金保障。2009年,中央财政首次建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中,国家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安全饮水、改水改厕、户用沼气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事关占县域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幸福指数,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八项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是农村环保工作综合决策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强有力领导下开展.要把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从现在起,各级政府要将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综合决策机构,定期研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常态化管理与监督。

二是农村环保工作宣教机制。要结合“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将环保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农村职业学校及中小学课程,让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通过中小学生把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突出宣传农村环保中的先进典型。要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以留守妇女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妇联的优势,开展“以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评比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生力军作用。要有计划地组织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去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参观学习,使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的保障机制。农村环境保护不是一时的运动,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要巩固农村环保工作成果,除了要有完备的长效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有长效管理的资金来源。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应该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要组织编制《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做好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国家、省农村环保“以奖促治”专项资金。要积极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利用城乡共建、村企合作平台,引导城市资金支持农村环保工作。要动员群众筹资筹劳,提高村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自觉性。

四是群众主动参与机制。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力军和受益者。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实地了解环境污染对生产、生活及健康的危害,增强其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引导他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鼓励农民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农业。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有突出贡献者,当地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保才大有希望。

五是部门合作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清洁工程、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村地区工矿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务。必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环保、建设、农业、国土、水务、林业、卫生、发展改革等部门要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步调一致的合作机制。要整合资源,在条件具备的镇,打造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创造经验,以点带面,在全县推广。目前,作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汤池镇已初步具备开展农村环境大整治的条件。

六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引进、应用机制。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如果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除了面源污染难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类污染用末端治理常会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引进、应用机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形)、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治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