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评价观十篇

时间:2023-11-18 10:54:50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1

正确的评价观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只责怪学生。教师不再是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是学生的"学长",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生生互动,也需要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确定任务,以充满激情的活力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如何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合作、感受成功,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热情、存在问题、学习效果,教师都要做出有效的评价,予以认可、鼓励、给予希望,激励奋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英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而传统的评价方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的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让学生放开对考试结果过分担忧的包袱,重视过程,享受过程。积极有效的评价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发挥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抬头走路",这句话包含着深刻内涵,要求教师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英语课堂上--提问学生问题,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不发难,避免学生恐惧、焦虑、紧张,尽量少点名,避免后进生觉得"我不行",怕出错误而不敢参与等消极心理。应鼓励全班学生参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多说些鼓励性的话语,让成绩好的同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让成绩差的同学消除紧张、害怕的情绪,这些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同时,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习效果,教师应以激励其更加努力为出发点,从表情和语言传递信息,尽量不打"×"号,指出存在问题,面带微笑,微笑是一种谅解,是一种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

英语考试后--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不看中总分,不公布成绩,不排名。教师根据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改进教法。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对考试成绩也应作科学分析,多评价学生的优点,优点再少也应该表扬,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课后多与其进行交流。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既体验了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敢于承认存在问题,并设法解决。总之,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正向发展,有利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2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课 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一、引言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显然,信息技术课被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且《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定位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把握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这给我们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评价方式外,还要求有一个更加合理、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

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基本差异

课堂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及发展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笔者通过分析发现,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存在以下差异。

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忽视评价的帮助与激励的功能;重学科学业成绩评价,轻综合能力评价;强调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轻视对过程的评价;重测试性评价,轻非测试性评价;过分依赖于纸笔测验,追求客观性和标准化;将评价与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地位。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的改进和激励的功能,弱化甄别、选拔与评优的功能;其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强调其既要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将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强调应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将评价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强调要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强调要重视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根本宗旨。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素质培养,自控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发展潜力培养等,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2.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3.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新课标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并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不是事先安排好并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及时反馈,根据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

4.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宽松、民主、平等、和谐。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回答、质疑能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弛有度。课堂气氛活跃但又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平等、积极。师生兴趣浓厚,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5.课堂教学中是否合理使用了评价标准。新课标要求根据每一次的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的不同,对评价标准进行适当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只是教师教学的目标。

四、合理选择教学评价方法,完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由于很多文献都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进行详细研究,笔者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由于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丰富性、方式的多样性和成果的新颖性,其评价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开展诸如学生现场观察、档案袋、成长记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活动,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表现,也可以设置特定的项目或任务来引发学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搜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

此外,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评价时必须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也应认为他的学习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为此,教师要全方位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仔细观察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表现。

五、结束语

总之,有效地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都依赖于教学的各个层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和课堂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最终帮助他们展现所学的知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课堂成为评价的主要场所,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评价过程中,都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真正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吕张号.课改形势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7,(34).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3

其实当我们认真地审视传统教学的评课机制,就不难发现其局限性,相比之下,新的评课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就更加凸显出来。新课标下的评课有哪些新的标准呢?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首先是“人本性”原则,过去的语文教学评价离不开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倾向知识的传授,只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完全忽视学生本身的发展。新的评课机制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除了关注教师预定的知识能力的达成外,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学到了什么?关注教师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同时是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总之,“人本性”原则正是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将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

第二是开放性原则 ,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新的课堂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体验与潜能的发掘,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是开放的,是灵活多变的,关注课堂能否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体验和探索意识。关注教师对课堂生成现象的应变处理能力。这完全不同与传统的课堂评价,要求面面俱到、环节齐全、合理有序、井井有条,只关注教师的预设是否环环相扣、流畅自然。现在看来,那就是教师在表演一场精心排练的好戏,是僵化呆板的。

第三是多元性原则,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以学生在课堂当中掌握了多少学识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损伤了学生的课堂新创造。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向多元化辐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创造意识,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选择最佳教法;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分类推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讲究教学的实效。

第四是激励创新性原则 一堂好课就一定能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新,只有激发学生大胆的质疑、猜想、探索,才可能打破常规,不会人云亦云。教师以赏识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赏识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在快乐中开启心智,去激发他们涌动的灵感,适时适当地激励学生,让学生拥有自信,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语文,最大可能的调动每个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创造 。

综上所述,评价一节语文课,必须有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体现现代教育观念,把学生参与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的养成、教学设计的创造性等纳入到听课评课的标准体系,从而确定听评课的具体策略及方式,以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

通常情况下课堂评价策略包括以下方式:

1自主评价教学设计 在评课活动中先由施教者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阐述课堂组织的初衷及创新点,阐述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也可以及时反思授课的成败得失,还可以提出对教学过程的修正意见等等。

2学生评价课堂收效新课标评价的重点从教师教转向学生的学,因而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思维、情绪等状态能更直观的反应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自主性,合作行、探究性去解读课堂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可以在课后对学生进行测试访谈,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评议自己学会了什么,这样更能准确的评估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实际性。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4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提出“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因此,学校内部评价制度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而评价的主体则必须呈现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多元主体形式。但由于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新课程实验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师在学校评价工作中,尤其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评价仍然发挥主导作用。

一、基于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性评价

“评价”原意为评论货物的价值,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活动。因此评价受评价主体价值取向的引导,这就是价值观对评价具有的指向性。在以追求升学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指导下,高中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完全不同于以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目的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在新课程实验中,要真正实现发展性评价,唯有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价值观。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主要是树立现代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在人才观上,我们认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所希望的品德,能够担负某种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皆为人才。

在质量观上,我们强调质量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牺牲学生的求知欲来单纯地追求今天的分数是一种教育价值的缺失。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促进知识、能力、道德品质、完善人格的和谐发展。

在学生观上,我们强调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关切每一位学生的需要,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赏识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在教学观上,我们承认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强调“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学教结合、互教互学”。教学过程是指导和激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

基于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也不可忽视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的评价;既要评价问题结论的正确与否,也要评价学生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合理性;既要评价学生遵循规律严谨笃学的一面,也要评价学生展示个性乐于交流的一面。

二、建立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的学生评价机制

新课程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给高中学生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学生评价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淡化分数与评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所以,高中新课程评价在学生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和个性化发展目标。

2.重视课程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评价标准与内容多元化。采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3.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三、建立“以学论教”的教师课堂表现评价模式

新课程实验必须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专

业成长、教育过程和效果。教师评价的信息源:(1)学生全面发展的状态;(2)教师教学表现;(3)教师学历提升和专业培训情况。

对教师课堂表现的客观评价,不仅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也要把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真正体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出下列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1.在评价功能上,淡化评比与选拔,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作用。

2.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师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并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

3.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教师的教,又关心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和谐发展。

4.在评价标准与要求上,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

5.在评价方法上,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和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等等。

教师课堂表现评价尽管不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全部,却是其主要方面。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改进学习。

课后评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堂表现评价的延伸,是对教师课堂表现的课后反思。课后评价可以采用自我反思的“自评”方式,同时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评价,从而体现评价的多主体形式。这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实验要求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升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实验过程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通过评价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融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军.课题评价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教材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55-01

实施新课标以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因学情不同而存在不少困难。如课标规定宽泛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感到困难;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而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感到困难;课时相对不足而完成教学任务感到困难等。因此,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教材的关系与课程评价,已成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正确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关系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导中学历史教学的法规性文件。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历史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和目标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

其次,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删、改,确定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教学内容。要改变那种单纯“教教材”、死抱教材不放的旧观念,要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用活教材。

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理念与评价

第一,以人为本,是中学历史课改的根本理念。中学历史教学要尊重学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人性发展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师来说,不仅要在专业素质方面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把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综合地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要明确新课程改革是中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变化,教师应成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动者,组织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营造课堂真实情景的导演。

对学生而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使学生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与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中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愉悦的氛围下得以良性发展、不断提高。

第二,新课标下的历史课程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要打破评价的思维定势,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深化和实践推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过程与阶段成果不断转化为评价改革的深化过程与重要资源。这就要求建立一个正确、公正、全面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前历史教学评价主要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评价的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淡化德育教育;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影响。而正确、公正、全面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学改革,所以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评价应该使评价内容、主体、标准、方式多元化,不仅是由专家来进行评价,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对教学参与的评价,同时也要注意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在评价目的上,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其学习成绩高低的唯一标准;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6

一、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以化学教学原则和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综合评价。

目前由各级组织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很多,这些评价活动的具体操作大多由专家(或各级领导) 组成的评价小组进行。如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公开课、教学观摩课等,然而这些评价活动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少被评价者关注。评价结果成为“鉴定”教师的主要依据,将之与对教师的奖惩紧密结合。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存在诸多弊端:其一,与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脱离,评价观念落后,目的及功能认识片面;其二,重结果而轻过程;其三,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使评价活动单边化,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有效反馈;其四,评价活动方法单一,指标不科学。

二、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坚持的原则

针对目前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以及世界性的评价理论的新发展,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实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为实现以上目标,教学过程要能体现素质教育思想,要从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民主教学原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共同发展;体现现代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多元化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以学论教;体现学以致用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高度关注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形成“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相融合的教育价值观,并保证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三、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完善

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目的是改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功能在于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首先,在评价功能的价值评判上,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作用,同时也需兼顾教师考核。为教师同行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发现各自的优缺点提供机会,为教师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和对策提供依据。另外,重视评价过程的反馈及调整,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队伍加强管理。

其次,做好评价人员的选拔、培训工作,加强评价过程的管理并改进评价方法,可以建立由领导(专家)、学生、同行互评及教师自评的模式。教师自评环节充分体现了其主体性,有利于被评价者产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并解除其心理负担。

再次,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管理和统计分析,从而使课堂教学评价更为全面、完整、客观。另外,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更多使用现代化的评价技术, 有利于反馈评价结果和定量评价。

最后,教学质量观要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中要保持评价指标的动态变化,根据不同教师、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类型课程以及不同的评价目的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7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1.导言

目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一些职业学校,它将理论与实习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是一种“边做边学”双向程序的教学模式。

没有标准或者说没有合理的标准,就无所谓优劣、是非或好坏,教学或教改成果也无从谈起,构建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操作技能、智力技能为中心,有其固有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别于以知识、方法、价值观和思维能力开发为中心的专业理论教学、文化课教学。目前流行的范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生搬硬套地应用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去,会大大制约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2.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理性思考

2.1 再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目的

教改新理念下提提出,评价的行为目标是多维度地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历程,激励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评价观是:从评教到评学,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

2.2 课堂评价标准的指向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们对课堂教学评价指向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见表1)。

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向不同,评价标准的视角和维度也就不同。在我国先后出现了与上表中对评价指向的理解相对应的以下几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见表2)。

2.3 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具有不同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教育研究者,就会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当前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可以归结为两类:

(1)社会本位: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个人本位: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近年来我国流行的发展性评价,就十分重视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个人发展的价值。

(3)我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观:当代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观的发展趋势是寻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二者之间的统一。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2.4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

不同的评价指向、不同的教育评价理念和价值取向,会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趋势具有共性:

(1)评价指向从关注“教”的过程和要素转向关注“学”的过程和要素。

(2)从只关注知识意义构建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3)既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评价标准多元化,注重预设评价指标与生成性指标的评价。

(5)从关注教学效果转向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3.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方案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项目化的配套教材、双师型的师资、社会化的质量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因此,技能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其固有的标准及其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要科学、规范地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方案。

(1)实施方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了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应针对某一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或教学阶段进行评价。

(2)实施方案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动态特征。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要关注知识的意义构建,关注技能教学的动态性,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3)实施方案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要有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评价标准要有多元性,评价形式要多样性。

3.2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学业水平评价体系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保障。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与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体系两部分。

3.2.1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思想

新教学理念对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本位”的理念下评价,注重学生在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学与做一体化”、“学生徒弟一体化”的转变。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职校生走上工作岗位学习能力必不可少,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帮助下要构建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做人。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要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树立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会做人,成为有个性、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

(4)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创新。

职业教育既要求学生学会专业技能的继承,又要求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向创新教育方向转变,教师由技术技能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3.2.2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见表1)

3.3.3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下学业水平评价指标(见表2)

参考文献:

[1]李子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取向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2]陈志明.理实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探究[J].教师,2011(5).

[3]龚孝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探索,2002(11).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8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新教材 现代教育观 新型的教师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好的发展时期,它的鲜明标志是新课改、新课程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发展的主题,由此素质教育向内涵性质的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为了实现这一跨越,新课改倡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倡导“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尽管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已有了解,但真正使用新教材仍然感到问题颇多:教材的内容不断增加,词汇量不断加大,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任务型”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课时又不增加,教材怎么能教得完?形成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教师一直把教材奉为圣经,总是想学透教材、教透教材,把课文当作是课堂上的法定文化,甚至高于课程,高于大纲。因此,要能真正得心应手地运用新教材,我认为首要的是教师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转变传统观念,落实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教育的不适应,首先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收效不大,主要是教育观念转变不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抛弃落后的、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的教育观念。

1. 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一 ———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材的更新虽然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首先,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部分,学生可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其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英语教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且新目标具有学科融合特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从原来的教材观中迈出来,要清楚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平台,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创造的。

2.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二 ———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1)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2)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体系的建构者

在原有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修筑的围城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任何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新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因此,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将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和建构过程。

3)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三 ———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展的需求。

4.新课程英语教师观念转变之四 ———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1)评价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评价不仅仅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更要调动教师自评的积极性,发展其自我反思能力。

2)评价现状

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大都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重视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这种以分数、结果来判断学生优劣的做法存在不少弊端,是很不科学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的,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容易在评价过程中打击一大批虽成绩不好,但在其他方面有潜能的学生,同时还限制了学生在其他多方面的发展。

3)评价原则

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灵活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不以单一的考试来评价,而是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单一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状况,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而教师则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的指导者。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学习潜能、学科特长等,教师给予即时、真诚、有效的评价,以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

4)评价方法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原则的整体性,也就决定了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①档案袋法。通过收集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建立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人纵向评价,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

②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就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③活动法。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如开展社会调查、现场实验、口头答辩等。

5) 变单向评价为多元化评价

传统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实施评价,注重单纯的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人文性,而新课程倡导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评价氛围,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重激励、重发展、重能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1、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力,不是他们不会说,而是他们不敢说,怎样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呢?我们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他们。例如:表演对话时,我会提出几个评价要求,英语的语音、语调、流利程度、面部表情等。表演后,我总要问其他学生,“他演得怎么样?”此时学生们各抒己见,兴致很高。在评价中学生拼发出了创新的火花,使英语综合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家长评价学生。课后,我给学生准备一本家校联系本,里面记了学生平时用英语和朋友进行交流的情况,以及朗读时间长短。让家长采用a、b、c三个等级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因而,我们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变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体系,由浅入深地对目标予以网络构建。创立“纵向连环递进,横向螺旋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纵向以分层教学目标为链条,其环节的顺序为“基础——迁移——延伸”;每一环节又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横断面,回环逐层深入。这样,教学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链条式螺旋式交织集成线路、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2、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在学校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设想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鉴于二十一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龚亚夫 “新教材课程标准与修订高中教材”,《任务型教学新教案》(高一上),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

3. 刘道义 “英语:新课程所引起的教材变革”,《人教期刊》,2003年1月

4. 陶国平 “如何解决高中英语新教材‘课时不够’的问题”,《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9

关键词: 新课程 一标多本 多元评价体系 应试教育

一、新教材内容多和新课程课时少的矛盾

目前,我们所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除正文为基本要求外,其他部分(包括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不作统一要求,但关键选什么,我认为应该考虑四个因素。

1.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作为历史教科书的主干知识无疑是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不是一个人编写的,而是编委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编写充分考虑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标就是指挥棒,是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教材编写者、教师、考试命题者是三张皮,只有课标对三者有约束力,才能发挥课标的正确导向作用。有两种错误倾向值得注意:一是“无标”,二是“唯标”。“无标”将使课程经验化,上课时信口开河,信马由缰,对自己熟悉的内容不管课标有无要求,大讲特讲。“唯标”把课程教条化,教学时“唯标时从”,造成课堂死水一潭,缺乏生气。

2.有利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要讲。在历史课中,虽然新教材上没有提到,但有些内容是构建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即使课标未作要求,教师也得讲。

3.各种版本交叉的内容要讲。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各种版本都有的内容肯定是重点,这样的内容得讲深、讲细、讲透、讲实。

4.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要讲。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育的功能不管有多少,任何功能都不能代替借鉴功能。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国家统一”、“民主法治”、“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在历史上能找到的应多讲。

二、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新教材跳跃性大的矛盾

历史发展纵向有时序性,横向有阶段性,鸟瞰呈现立体感。按照以前旧的教材体系,初中与高中、大学相比,都采取循环拓展的办法,初中教材就是高中、大学教材的浓缩,都采取通史体系。现在的教材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有部分知识从略,对历史教师来说,讲的内容需要有很多补充,使知识结构完整,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

三、社会流行的多元价值观和教材宣传的核心价值观的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现代中国社会成为多元社会,各种利益群体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特别是随着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和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新观念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德育受到挑战。新课程规定“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落实。由于学生看到的负面东西太多,他们心中的传统偶像已被搬下神坛。他们不再单纯,不再学生气,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批判的眼光重新认识身边的一切。这就产生了社会流行的多元价值观与教材宣传的核心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比如:传统价值观鼓励节俭,现代价值观鼓励消费;传统价值观提倡谦虚,在现代市场信息条件下,人才也是商品,学生也需要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张扬个性;传统价值观提倡集体主义、团队意识,而现代则尊重个人价值,崇尚个人奋斗,以人为本。道德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基本道德规范,而是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区别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应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新课程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应试教育的矛盾

建立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一线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多元评价体系,不应该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

1.评价目标多样性。主要看新课程的实施:(1)是否有利于课标和课时目标的实现和课堂问题的生成,一堂课学生如果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就说明学生思维活跃。(2)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精神。(3)是否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4)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终身发展。(5)是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6)是否实现了师生的良性互动。一句话,看历史课程能否承担培养合格公民的任务。

2.评价对象多元性。评价对象应包括:课程评价、课堂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对教材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表现性评价 评价标准 观察与记录

新课程指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那么,该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在课堂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通过评价来强化那些被评价的正面表现,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我现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和评价实施方案及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增强教与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认识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主要是用来测量那些不能被客观性试题很好测量的学习结果。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定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的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真实情景下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融评价与学习为一体,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这种评价主要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并从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不仅是评价的工具,更是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根本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是真实性评价的一种形式。

二、实施表现性评价

(一)为学生提供活动表现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都有自身的特长与爱好。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开展一系列的贴近学生生活、与所学教材紧密相关的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展示的机会。

所有学生都需要有一个表现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教师要善于给全体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

(二)列出要考查表现的重要方面。

表现性评价实际上是对被评价者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因此,必须事先确定评价的内容,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

(三)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的被评价者的行为和成果特质作为界定表现的标准。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教师一般应把《语文课程标准》上对相应知识、能力和情意、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一般情况下,评价标准主要由教师制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对标准的商讨。

公开了表现性标准,使所有的人――学生、教师、家长――都知道优秀的含义和成功的要素,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指导和调控的作用,融评价与学习为一体,使学生们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真正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按行为表现的顺序排列考查内容,以便于观察和判断。

以语文朗读教学为例:初读课文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评价,字读准了没有,是否流畅;默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积极思维,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段落与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品尝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默读完毕回答课后问题时,就可及时组织现场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答题的水平、表达的能力和表述的效果,看谁的思维灵活,谁的见解独到;再次朗读课文时,分小组、分角色赛读,然后马上评价,谁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谁又读出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课文学完了,评谁能熟读成诵,谁能最先背诵。

(五)着眼观察与记录。

有专家指出:“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本身,那么最有效的评价就是在对学习起关键作用的情景中观察学生。”“我们可以用许多种方法评价学生:我们可以观察他们所做的,听他们所说的,看他们所写的,以及分析他们所创作的。任何可以觉察到的行为都适用于评价。”

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工具,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并有效地把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和学期的等级评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

表现性评价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获得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自评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互评重在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和参与活动的情况。

家长评价重在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的方面及自身的一个纵向比较。

(七)评价结果的收集和分析、反馈。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除在教学过程中作即时评价,在教学活动中作及时反馈外,教师还应分阶段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将日常学习情况记录进行综合分析,填写《学生语文学习表现性评价结果报告单》,使学生明确改进要点,制订改进计划。

及时反馈,对结果的再分析和讨论,使评价的结果得到有效的运用,为形成下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更适应学生差异、更富针对性的个性评价表提供支撑,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改进教学这一最终目标积累素材。

总之,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或学业成果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仅为学生展示和证明自己的学业进步提供了机会,而且为教师更真实性地了解学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提供让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抓住任何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反馈他们的表现和发展,采用有意识有目的的随机性教学与评价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部级实验区长沙开福区新课程实验探索.体验新课程语文.湖南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