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30

习作教学的概念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1

>> 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概念图在工科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整合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例谈概念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诊断迷思概念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课堂中“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在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评价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物理复习课中的应用オ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概念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在阐述概念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从概念图用于教学设计;概念图贯穿学习每个环节;概念图用于章节的复习巩固三个方面归纳概念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图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物理计算、物理实验等恰当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 物理知识的网络结构才能形成。而概念图正是联系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教师通过概念图的教学,有关新概念的信息就会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相互作用, 并加入到学生已有概念结构中, 逐步建构更加完善的认知结构。

一、概念图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物理的知识树干怎样用几句话来归纳, 是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基础, 物理基本原理为主线, 基本概念贯穿始终, 并以物理实验为其基本特征。但由此而发散出去的知识树支、树梢却很多, 一般规律中有特殊, 特殊之中又有规律可循, 再加上特殊的一套物理用语。

1.概念图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建构宏观上的概念图, 尽量将整个教材中出现的主要概念全部放进去, 另外对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知识结构也要用小概念图显示, 并将大概念图的节点与小概念图的节点连接在一起, 譬如,教材规划概念图、年度教学概念图、学期教学概念图、章节或单元教学概念图、课时教学概念图、知识点教学概念图等。

2.概念图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中学物理的探究学习中, 教师应尝试用概念图改变学生死记概念的传统学习方式,课堂上大胆使用“头脑风暴”学习法, 制定探究学习方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应倡导学生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总之,概念图可以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表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概念图能真实反馈教学情况

教学效果如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连接的概念图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譬如,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找出概念的多少、概念图的层级结构、连线的数量等, 很快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还有哪些不足及其相关原因, 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随时修改自己设计概念图或记录于教学后记概念图中,为日后教学提供参考。

二、概念图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探索

1.概念图用于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是指物理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对高一物理教材中“力”, 运用概念图完成教学设计(如图1)

图1“力”概念图

教学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性质、分类。

学生特点:学生在初中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知识, 对它的性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有关“力”的性质进一步探讨。

教学内容设计: 力的性质, 条件、定律、分类、应用等。重点是力的性质。

2.概念图贯穿学习每个环节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概念图皆可贯穿之中,譬如,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撰写笔记、物理实验、课后复习及作业等。

课前预习: 针对下一节课堂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课前自行阅读, 认真总结学习内容中的主要概念或主题, 在笔记本上勾画这些概念或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草拟概念图草图。

课堂学习: 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可一边听讲一边用有彩笔修改完善课前草拟概念图草图。努力思考每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不同概念之间大小范围,层级结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还可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物理实验: 思考实验原理、观察实验想象,记录实验数据并作实验的概念图草图。

做作业: 解题时用概念图把思路画下来, 以帮助思考。

课后复习: 学习一段时间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用概念图形式进行总结。

3.概念图用于章节的复习巩固

一个章节或一个学习模块内容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概念图的形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对一些平常无法理解的各种概念原理加深认识,把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讨论不同小组建构的概念图,反思个人心学习方式,弥补掌握知识的缺陷,拓展自己的思维。譬如“运动”为例,如图2。图2“运动”概念图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2

“概念图”由英文conceptmap翻译而来,又称为概念构图或概念地图。概念图的研究源于早期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E.C.Tolman)的“认知地图”。概念图是一种评价的工具,其最初是用来测定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后来,人们发现作为工具的概念图,在教学上的意义远不止是评价原有知识和修正错误概念,它同时也是学习工具、创造工具、合作工具、课程和教学设计工具。

1概念图的内涵

1.1概念图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教育系的诺瓦克(JosephD.Novak)教授根据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图。一般说来,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层级是概念的展现方式;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概念图就是这样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从而把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

1.2概念图的理论依据

1)脑科学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为了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1]。概念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信息的加工组块。此外,现代脑科学发现,人的大脑是由大约140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的神经元形成功能网络。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系统来进行的。概念图的结构特征完好地符合了人脑的这一生理机制。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2]。在知识的系统中,概念是构成和联结知识的“节点”,命题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基础上形成的,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诺瓦克认为,概念和命题的数目是相对有限的,而它们构成的知识是无限的。正是概念与命题的框架赋予了学习过程以意义[3]。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概念图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脚手架”。

3)有意义学习理论。概念图的提出是基于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是将新的概念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国外学者Klausmeir等[4]通过研究发现,画概念图策略,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对某一概念的新例做出概括,并能辨别出该概念的反例;通过意义连接,能找到某一概念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及组合关系的概念;找出某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各种对应关系;解决与某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概念的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层级排列最终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4)元认知理论。根据约翰·弗拉维尔(JohnHurleyFlavell)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自己的认知水平,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表现出清醒的认识,随时评估和调整。建构概念图后,通过与专家概念图的对比,学习者自觉地进行反思修正,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2概念图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国外,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策略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但国内的研究还较少,尤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少。通过搜索中国知识库CNKI,1995年至今,仅有3篇论文。在理科教学中,科学概念之问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理科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5]。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概念图及其理论的深入挖掘,来探索概念图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概念图应用于概率统计的教学是有效的。

2.1教学设计中概念图的应用

很多研究证实:概念图有利于组织教学材料,更有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的设计。Beyerbach[6]等的研究发现,新手型教师将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时,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更清晰。

概率统计是一门概念较多,并且错综复杂的数学课程。因此,笔者在备课中,一直使用概念图进行课程体系分析、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课程单元的重点、将自己在备课中的一些复杂想法借助概念图来展示和分析等等。将概念图运用于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能将显现在头脑中的教学内容、经验或灵感,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当于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了一次教学过程。根据笔者的切身体会,将概念图应用于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使得教师能够提纲挈领,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2.2新课导入中概念图的应用

课堂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应该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旅行,首先要买张地图一样,教师告诉学生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以及前进的方向,使学生不会迷失学习的方向和意义。使用概念图教学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概念图自身的结构决定了它更为强调概念和原理的重要作用,因此适用于概率统计这门概念错综复杂的课程。它能使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概念化、系统化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进而实现有意义学习。

例如,在统计学教学的新课导入中,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统计学的知识模块概念图,如图1所示,这样使学生清晰地认知统计学的知识系统结构,了解该部分课程的全貌,从整体上把握学习的内容。其实不仅仅是新课的导入,每一堂课之前都可以用概念图来辅助课堂教学。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概率统计的导入教学中用概念图来展示知识的全貌,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复习课中概念图的应用

对于数学课程来说,上好复习课至关重要。数学的教学是分成小片段进行的,复习课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小片段联结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达到融会贯通。就好像学习跳体操时,先学习分节动作,然后再连接起来一样,要在知识片段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组织认知内容,从而促进知识建构。概念图又成为了十分适宜的工具。

例如,笔者在“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这一章的复习课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如图2所示。同学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各个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前后联系,进行有意义学习。概念图在概率统计复习课中应用使得学生从零碎的、片段的学习提升到有机的脉络,头脑中形成了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不容易忘记。

2.4教学评价中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最初的应用目的是测定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诺瓦克就是用概念图来检测儿童的原有知识和抽象概念的。传统的评价方法只能考查学习者的离散知识,而概念图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却可以检测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把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评价方式。每当完成一章或一个知识段落的教学,必有一项常规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绘制概念图。透过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找出不足,在教学中及时修正,并要提供“专家概念图”,供学生参考。实践证明,通过协作建构概念图的作业方式,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清晰,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3概念图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3.1知识学习层面

概念图以简明扼要的形式把相关概念或原理表示出来,是一种对知识高度的浓缩[7]。概念图的运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概念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楚,从整体把握知识领域的全貌,即对知识的掌握不仅有深度,有宽度,更有广度。在笔者近几年的概率统计教学实践中,概念图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得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直接占有教材上的结论,或是直接记住教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概念图将概率统计知识结构化,便于知识的储存、理解、提取和运用[8]。

3.2合作交流层面

概念图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学生收集新知识和新信息,并与他人共享。概念图提供了一种合作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进行对话与合作[9]。在小组合作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自觉地成为他人学习资源的贡献者和帮助者,学生感受到的是真诚、公平与责任。国外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概念图能降低学生的认知负担和学习焦虑水平[10]。小组协作绘制概念图的作业方式,学生会逐渐意识到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体验到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11]。

3.3思维能力层面

Roth等(1992)研究认为[12],概念图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而且还是学生的一种“思维体操”。不论是概念图的建构还是解读过程,对于绘制者和解读者来说都是一次头脑风暴的经历,在教学中融入概念图,对培养思维大有益处。

概念图是一种层级的网络结构图,它以逻辑的方式去组织信息,因此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图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利于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认知结构的批判,从而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概念图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由概念图的自身形式决定的[13]。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这对增强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起到极大的作用。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3

关键词 概念图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 应用研究

许多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零散、概念复杂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缺乏系统性、连贯性。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借助于大量的习题反复训练来促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概念,但是效果不佳,学生很难做到灵活运用知识,尤其是难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将概念图策略引入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借助概念图把人脑中储存的概念用图表的形式组织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生物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获得知识。以下谈谈自己在《概念图作为导学工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中的几点体会。

1概念图简介

1.1概念图的含义

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形象地表现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1.2概念图的要素和构建步骤

概念图有四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两个概念之间意义的联系词,层次中关键概念置于顶层,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类推,显示等级关系。

概念图绘制步骤一般包括①先确定核心概念和各级概念。②分好大致层次。③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对层次之间的关系用恰当的关联词联系起来。④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概念图。

1.3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策略

1.3.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应用概念图,提高听课效率

生物课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些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预习了,但是到上课时对新概念仍然没有印象。为了提高预习效率,教师采取在课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在导学案的最后设置了总结知识网络结构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对其进行补充(如图1)。 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生物概念,然后按照概念的包容性大小进行排列绘制在概念图中,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授课时对新知识的接受。

1.3.2在新课教学中巧妙应用概念图,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W策略,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是否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若遇上概念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我们不妨采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例如高一生物课“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其特点是陈述性知识多,内容枯燥。通过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细胞中糖类的知识放射性网络结构(图2),把零散的知识整合到一个系统内,使知识点成串记忆,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帮助联系记忆。在概念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轻松的达到知识的组合和记忆。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1.3.3在章末总结或复习课时运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果

在复习课教学中,如果采用概念图来总结学习内容,就能建立起“概念树”。在章末复习时,引导学生自己整合一个概念结构,将已学过的“散装”“孤立”的概念整理到一个相关的知识系统里,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1.3.4在教学评价中对概念图的应用

教师可以运用概念图来评价教学情况。例如,概念图是形成性评价的高效工具。学生画的概念图表达了他们对概念正确的或错误的痕迹保留在概念图中,这有助于教师诊断被学生误解的概念,从而及时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进程。同样,概念图也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工具,作为对学生学业测试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手段。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0题,2011年山东高考试卷第7题。

2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2.1不要过分强调绘制概念图的规则

在应用初期,学生能将知识整合到概念图中就可以了,不要要求绘制的概念图一致,也不要过分强调绘制规则。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对概念理解也不尽不同,因此绘制的概念图就不一样,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依照个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构建。对于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教师要认真评判,耐心指导,鼓励学生使用概念图。

2.2小组合作制作概念图减轻学习压力

制作概念图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以减轻学习者的压力。学习初期,学生独立制作概念图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各自分工,互相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此外,小组成员共同建构的概念图时还可以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作用。

2.3引入概念图要循序渐进

在开始引入概念图教学时,不可一味求快,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每次使用的时间不能过长。在制作概念图的同时,还要结合传统的练习题,二者相辅相成。

2.4概念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概念图策略不能够完全替代以往的学习方式的位置,用概念图辅助学习,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概念图的渗透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不能一下子完全掌握概念图的制作方法与技巧,而且达到熟练运用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应该一边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边渗透概念图。此外,有些章节内容的联系性不是很强,不太适应用概念图,不必强求一定要用概念图,此类章节更适合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总之,概念图策略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内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视觉记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自觉反思,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独立完善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仕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巧用概念图[J].学科教育,2016.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法中职药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38-02

《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学科 ,它倚重繁杂的基础学科为支撑,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很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效果不佳。而概念图通过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从而将药理学众多的新旧知识点以图示的方式展示,简明清晰,易学易记。本文就概念图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笔者在任教学校2010级平行班中随机选取高护3班和高护4班为实验对象,两班均为纯女生班级, 2010级高护3班41人,高护4班40人,调取两个班级的《生理学》期末考试成绩,按照P≤0.05的标准,两个班级的成绩无差异,与曾经任课的老师座谈,两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也相似,因此两个班级具有可比性,确定为实验对象。随机选择高护3班为对照班级,高护4班为实验班级。

1.2实验设计

以《药理学》教材为教学材料;以《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药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测试材料;在实验班级采用概念图教与学为自变量,在对照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与学,即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认知方式以记忆为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为因变量,为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进行了必要的变量控制,如两个班级选择同一版本的教材,课时相同, 授课教师相同,课堂测试要求一致,问卷调查、期末考试时间及要求相同。

1.3实验方法

1.3.1.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反映课程概念和框架结构的概念图,包括课程概念图、授课计划概念图、模块(章节)概念图和显示某一命题知识结构的课时概念图。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利用概念图完成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围绕概念图逐步展开。

1.3.2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和复习。

①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预习时学生先找出本节内容的主要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列出概念及层级关系,做出概念图框架,连接词可暂空。②学生利用概念图记笔记: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用符号、颜色、补充实例等方式对自己的概念图框架进行修改、细化,完善概念图。 ③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模块复习:某一模块授课结束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概念图对该模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该模块的重难点概念,并确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模块概念图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念图、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概念图等;课程结束后,各小组合作制作本课程的整体概念图,小组制作的概念图要进行展示和评比。

2.结果与分析

2. 1调查问卷

在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采用同一问卷调查两次,前测在概念图教学之前,两个班级均采用讲授法授课, 随后实验班级采用概念图教学,对照班级仍采用讲授法。问卷共11题,每题设置A、B、C、D四个选项,A~D依次赋分4分、3分、2分、1分。1~7题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最高得分28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越浓厚;8~13题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最高得分24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学中对能力培养越有效。

(1)学习兴趣的比较

表2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实验前后《药理学》学习兴趣的对比

班级 人数(N)平均赋分标准差(S) 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前测 41 20.1 4.1 0.0012 极其显著差异

后测 41 22.2 2.9

对照班前测 40 20.3 4.4 0.51 无显著性差异

后测 40 19.8 4.5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照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利于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2)学习能力培养的比较

表3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实验前后学习能力培养的对比

班级 人数(N) 平均赋分 标准差(S)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 前测 41 18.7 5.21 0.0013极其显著差异

后测 41 20.5 3.05

对照班 前测 40 18.5 5.21 0.53 无显著差异

后测 40 18 8.97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在能力培养上,实验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照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

2. 2期末考试成绩

表8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药理学》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班级 人数(N) 平均分 标准差(S) 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级 41 83.6 11.2 0.0045 显著差异

对照班级 40 76.8 10.1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以上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

3.结论

3.1概念图作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概念图以可视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概念、命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绘制概念图的过程就是整合相关知识、将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有效组织到一起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明确重点难点概念,组建整个课程、章节和某一主题的课堂教学框架,并有效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围绕概念图逐步呈现,直观形象、条理清晰,即利于管理知识信息,又便于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2概念图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利于形成正确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提高学习成绩。药理学中包含大量的概念、基本事实、规律等,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势必死记硬背大量的事实与概念,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绘制概念图,完成“整理资料―提取新概念―在已有知识结构中纳入新概念―整合新旧知识―修正完善知识结构―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了有意义学习和知识构建,而且在概念图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从而形成正确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和体系。

3.3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必须要理清知识脉络、整合新旧知识、浓缩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这对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整理、 归纳及思维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大有帮助。而且还可促使学生摆脱依赖现成的资料及机械式记忆的学习惯性,培养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 迅速理清概念关系、形成主要概念结构的认知能力。

3.4概念图是教学评价的有效工具。概念图可以反映出制图者的思考过程。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头脑中对概念及概念关系的理解,包括对概念的误解和错误观念。授课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及听取学生对概念图的解释,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存在错误,其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的缺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关的指导。因此概念图作为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某个主题的概念以及概念间联系的掌握情况。另外概念图也可以作为学生自评或互评的工具。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是否清晰,某些必要的内容上的缺失或相关内容的不足。

3.5概念图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一群普遍被边缘化的学生,自信心缺失,在以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听不懂、学不会、记不住的情况,致使学习兴趣低下。概念图教学中,概念图的制作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绘制不同形状和层级关系的图形,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之处,从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不在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自己的头脑和手指间自然形成。另外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美化概念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一幅概念图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尤其是向班级展示获得肯定时,学生会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概念图教学对学生的态度产生了正面影响,减轻了学习焦虑,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功喜悦。

总之,概念图教学将繁杂的知识信息以可视图形的形式呈现,直观、条理、清晰。基于概念图的教学,即有利于教师整理归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又可以改变单纯笔试的教学评价模式,通过概念图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基于概念图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学习成绩, 这对于中职医校生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欣.生理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实验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7 ,(6):424-425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5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教科书上一般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给出。现行高中教师上课主要是“以教为主”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通过练习来掌握概念,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恰恰违背了数学学习过程。形成上述数学教学概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形成:

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的是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是重视结论轻视过程,由于在考试解题中我们用到的基本是结论,而不是过程,所以教师包括学生认为知道结论,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练习巩固。

三是学校计划安排不合理,现在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是两年学完三年的所有知识,导致教师大都注重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四是教师工作量的制约,现在教师经常是听课、评课,教案的反复抄写,教师工作量大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教学过程。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1.数据概念概念和结构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它的基础就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主要揭示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表现形式的本质,基本特征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总和。

2.数学原则

(1)多角度揭示概念内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

(2)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每个数学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某些数学概念之间必定存在一些特定关系。

(3)加强应用,概念的应用分为不同的层次,一个是知觉水平的应用,一个是思维水平的应用。知觉水平应用主要是对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内涵的理解,而思维水平的应用是要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意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由原来的研究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如何学,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由原来的追求学会了转变为会学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要求。

四、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1.数学概念的学习内容及形式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例子和概念的属性。

(2)学习形式

①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的形成从现实背景出发,对同一类事物加以比较分析,进而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再通过实例加以验证和修改,最后得出概念。

②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已经知道的概念去学习新的概念,要求新的概念要有逻辑意义和学生具备同化新概念基础知识。只有教师了解学了生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原概念理解越透彻,新概念的同化也就更容易。

2. 概念形成教学过程设计

(1)提供概念例证。可以用日常的经验或事物或典型事例为学生提供熟悉的例证,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概念的属性。例如,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以先提供太阳东升西落、守株待兔、掷骰子等具体事例。

(2)抽象本质,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对每个例子的分析、比较,进而概括出本质属性,初步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分析上述例子学生可以得出,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守株待兔这件事有可能发生。

(3)概念深化。步形成概念后还要对概念进行深化认识。可以通过正反例,来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的含义来深化概念。

(4)概念应用。概念的应用要注意帮助学生完成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的应用。设计练习题要注意循序渐进。

(5)形成概念体系。概念运用后,要引导学生把概念加入对应的概念体系中。概念体系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相邻概念形成;b.由相反概念形成;c.并列概念形成;d.由从属概念形成。

3.概念同化教学过程设计

概念同化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1)提供定义。首先给出概念的名称、定义以及数学符号,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2)解释定义。对概念中的词语、符号、式子做出解释,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准确理解;3)辨别例证。促进迁移。给出实例让学生辨认正例和反例,确认本质属性,使新旧概念分化;4)概念运用。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学习过程中必经的一步,通过练习达到概念的运用;5)形成概念体系。将新概念和旧概念建立联系,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4.在APOS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APOS理论由美国教育家杜?e斯基等人提出。APOS也就是action(操作)、process(过程)、object(对象)、schema(图式,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思维的操作、过程、对象阶段,形成概念图式的过程这四个阶段。

(1)操作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材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型的使用、对图形进行观察、利用图标计算、实际动手操作等多种操作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过程阶段设计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就要对操作的对象进行分析,获得共同属性,再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形成数学概念。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反思操作活动,反思操作经历的体会、反思自己的收获、反思和他人交流的内容;2)组织属性语言,将反思的结果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对自然语言提炼加工转变为数学语言;3)获得数学概念,将所组织的数学语言进一步提炼加工,形成数学概念。

(3)对象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就是要将获得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理解。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辨析比较,通过正例、反例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2)模仿训练,教师同时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来掌握概念;3)变式训练,找一下同类型的问题加以训练,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4)图式阶段设计

概念理解的最后阶段就是要形成图式。图式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来不断完善的。图式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形成概念体系。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学习,概念体系也会不断扩大与完善。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6

【摘 要】利用概念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近年来,概念图教学得到老师们的重视,很多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教学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让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对概念图进行自己绘制,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进行对高中物理进行概念的整理,结合教学的需要对概念图自己绘制的过程理解概念,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概念图教学;物理教学;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习通过概念图不断的对知识进行拓展,概念图就是有一些节点、连接词和连线组成,有一个节点代表题目的概念,连接词代表链接的逻辑关系,连接线就是代表概念间的内部联系。物理概念图就是对于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图解,对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在概念图上进行充分的展示,能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结构,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就会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老师指导教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概念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1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于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结构,让学生不仅能够有时间学习,更加增加了教学效率,教师同样可以通过概念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学生也就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们在学习重力这节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重力和重心通过概念图进行分析,对作用力的三要素进行充分的诠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如图1)

1.2概念图在复习教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复习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理解了也就不能达到复习的功效,对于复习的时候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梳理,主要就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复习的时候不能过多的话费时间,主要就是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记忆进行巩固。这些都是概念图的特点,复习的时候充分利用概念图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最终达到对知识运用和迁移的目的。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尽量对知识进行总结,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再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自建构的概念图,并形成各小组的概念图以便交流,使学生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图2是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能这一章后做的概念图。

1.3概念图在评价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也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对于概念图的评价主要就是对学生画的概念图的完整性和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的理解,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评分,老师主要就是对学生知识是否准确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年龄心理和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时候对概念的理解并没有达到十分全面,这些都是学生在构建概念图的时候存在的思维障碍,对学生概念图的评价可以更好的改正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发展。将概念图作为评价的一种工具,可以考查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可以检测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面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他比传统的文字试题有着不可比拟的效能。

2.结束语

高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结构概念图教学,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懂的学习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复习中构建概念图能够促进学生的新旧知识的整合,提高学习的综合学习能力,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新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6).

[2]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

[3]游隆信.物理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实验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9.

【作者简介】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构建;科学概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55-02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而科学教学则是要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也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概念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前概念简介

我们都知道,前概念大多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形成的大部分概念都是前概念,由于没有转变为科学概念,导致小学生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时,通常不容易摒弃已经形成的错误认识,有时甚至对正确的概念加以排斥,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及时纠正,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科学概念的建构。除此之外,学生的前概念还具有自发性、隐蔽性、顽固性等特点,错误的前概念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负作用。因此,教师要想在科学课堂上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首先就注意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可以对前概念水平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可以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访谈法是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的重要方法,更科学,层次更深,灵活性也较大。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充分的访谈时机,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原有的想法,不断对前概念进行纠正。

二、科学概念构建

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科学认知,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不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的来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实验,对科学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一定的认知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这种认知,让学生对将要建构的概念有一个逐渐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切不可强行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此外,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的反复思考,在每一次思考中对科学概念有新的认识,在每一次思考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有人将小学科学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主要意思就是说,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要自己学会不断消化和吸收,并最终学会如何自己“过河”。

三、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是重中之重。如何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成为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个大致的了解,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沟通,而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前概念水平,那只是教师自己的想法,并不能代表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也不是孩子们真正的前概念水平。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科学概念建构的进程,要让科学概念的构建有一个逐步的递进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慢,因此,构建科学概念时,教师要不断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惑,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理解科学概念,往往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教师只要时刻关注学生即可,不用把学生直接从起点推到终点,这样反而不利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要让学生自己摸索,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支持,这样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学习和理解到科学概念,更加容易记忆。对同一科学概念的构建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建构科学概念。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从学生前概念出发,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四、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关注前概念。前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过程中是不容被忽视的。学生在进入校园接受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科学教育之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经历对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入学前,广泛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它主要来源于对日常经验和生活的积累。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为了促进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的教学时,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增加一个环节,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这样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性。在每堂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个调查,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进行交谈或者以做问卷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比如,在讲“水和水蒸气”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水蒸气了吗?”“你们知道水可以变为水蒸气吗?”等等问题,这种问题可以让教师在最快的时间内知道学生前概念的大致水平,比较方便。

2.重视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当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是一种很有效的接受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方式。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的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科学概念是内容,而科学探究是形式,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概念的一种方式,科学概念可以借助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活动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概念的特点,促使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教师要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供的材料要有多样性和选择性,重视学生的科学体验,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学概念。比如,在讲“水溶解物质”时,对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小学生们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必须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慢慢消失的过程,再让学生用吸管品尝一下水的味道,这样可以充分证明盐已经变成肉眼看不到的小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了。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和有趣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科学概念的构建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3.重视合作学习。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互动,强调沟通与交流。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都不同,每个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也都存在着差异,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与他人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和探究的活动中去。有的合作学习往往能够得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甚至能够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揭露前概念的不合理性,但正是这样才能够建立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比如,在学习“摆”时,合作小组成员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负责计时的,有负责操作的,有负责记录的,还有负责监督的。这个实验需要所有成员间严谨和默契的配合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将科学概念的建构融于生活。科学概念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一定要从实际的日常生活入手,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将学习与生活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知识后,再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时时感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和有趣。将科学概念融于生活,使科学这个十分抽象的名词,变得更具目的性和实用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将科学概念的构建融于生活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给他们一种想要参与和验证的渴望和冲动。比如,在讲“沉浮”时,教师不仅要准备材料,在课堂上演示浮沉的原理,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浮沉”这一科学概念,还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这一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

五、结语

科学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概念体系,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水平,重视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不仅要将科学概念的学习融于现实生活,还要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科学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盛桂兴.基于学生前概念的科学概念建构策略[J].探秘(科学课),2012,(02):6-8.

[2]朱颂伟,周斌.建构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Z1):97-98.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8

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形成判断和进行推理的基本要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也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增加了“尝试建立教学模型”的能力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构建概念模型,落实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Inspiration是一种基于可视化学习技术的专用概念模型建构软件,直观、易用的界面可以非常形象地表达抽象的思维及复杂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Inspiration进行概念模型的制作及相关复杂思维的表征,它是脑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可以发展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凭借个人的经验基础,根据主题概念来建构新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灌输式的,使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记忆的位置。

2 运用于教学的实验与分析

整个实验遵照对照原则,其中实验班运用Inspiration软件进行概念教学,以苏教版生物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为例。

2.1 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

(1) 学生学习教材,找出主题概念,联想并列出相关的新旧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学习资料,重点分析主题概念与新旧概念间的各种关系。

(3) 构建某一命题的概念模型:

① 确定主题概念;② 绘制概念到概念模型;③ 为概念间添加关联关系;④ 为概念添加属性;⑤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模型并作出评价。

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绘制的概念模型以源文件电脑保存,并与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辅助练习进行超链接,以便于课后进行调整修改、复习巩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4) 根据学习进程,随着对原有知识的理解的加深和改变,再不断充实、完善和拓展。

图1所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Inspiration软件画出的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模型。

每一章节学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出各概念间的关系,形成综合概念模型。图2即为整个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的综合概念模型(由学生独立完成,此为其中一小组制作的概念模型)。学生利用Inspiration软件在计算机上直接将图中的每一概念超链接到相关内容的概念模型,从而开展有意义的复习学习。

2.2 实验结果

经过近半学期的教学实验尝试后,对学生进行检测,满分100分。

2.3 实验分析

从表1、2的结果看,无论是均分还是优秀率和及格率,实验班的成绩优于对照班;运用Inspiration软件建构概念模型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体较为明显的作用。

3 运用于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3.1 可用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

在新授课中应用Inspiration软件建构概念模型和知识结构,将转变单一的教师“教”,为“教”与“学”并举,教师启发、辅导和因材施教,而学生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其统领概念、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例如,有关细胞类型与结构的知识,教材先简略提出原核细胞,然后较详细介绍真核细胞的结构。学习初期师生可利用Inspiration共同绘制细胞的概念模型(图3)。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了解更多的细胞名词: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液泡、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蛋白质合成、遗传物质等,可借助Inspiration软件进一步在原有基础上建构动、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概念模型。如此,学生不仅对真核细胞的结构有了整体的认识,而且在操作Inspiration软件的过程中,十分想弄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究竟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联系,强烈的求知欲也油然而生。

3.2 可用于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不仅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再现,还要对其作梳理和拓展,达到强化知识迁移、发展知行能力及培养情感态度。复习课往往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多的信息,促使学生强化和重构知识体系,提升应用和创新能力。

在高考复习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基础强化阶段轻松自如,但在进入能力提升阶段解答情境转换问题时往往会一筹莫展。原因在于灌输式教学、多而重复的习题,导致学生获得的多数是未经思维加工、只是机械记忆的零散信息,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认,没能建构起概念及相关知识命题的模型,在新情境中迁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较差。而教师应用Inspiration软件建构概念模型于复习教学,学生会主动开展回忆与归纳,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体系,达到灵活迁移。例如,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两者的过程和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又是高考的热点,教师训练学生运用Inspiration软件绘制相应概念模型(图4),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学生先独自完成,再小组讨论,最后汇报交流的方式。这样使学生自行体验、评判不同学习时期所建概念模型,获取认知进步,思维拓展;同时会发现一些新的知识间联系,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且还能产生一些创新的理解。

运用Inspiration软件建构概念模型于复习课,可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最终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复习效果明显。

3.3 可用作为教学评价的新型工具

首先概念模型可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的工具,用于对不同阶段教学活动的教学评价。例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运用Inspiration软件设计基因工程概念模型的建构过程,可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思维活动,诊断出所误解的概念意义及概念间关系,有助于找到影响教学效益的原因,从而及时改进教学,这是形成性评价的好方法(图5)。利用Inspiration软件绘制概念模型时,借助于多媒体功能,学生会努力创造更生动、鲜艳的画面,对认知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出。显然,这不仅可以评价学习者对理性认知的准确性,且也可以评价其情感态度。

其次,概念模型也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工具,它不同于传统试题测试的优点是为学生提供的考试结果,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抽象的分数,而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式化再现。下题是考试卷中设计的一道教学评价题:

概念模型是一种能够比较直观呈现概念间关系的图式。请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填写完成“遗传信息的表达”相关的概念模型。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

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理解水平参差有别,建构的概念模型自会存在差异,教师借助概念模型形式的试题可以判断学生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且教师也能有针对性施教。

4 结语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图式表达信息,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运用Inspiration软件建构高中生物概念模型正是一种可视化学习,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 外显思维过程: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显示如何组织和构建知识间联系。

② 深化概念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形式表达所理解的知识。

③ 统整新旧知识:理清新旧知识的关联和区别,将其统整合一。

④ 纠正认知错误:检测对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的认知水平,发现并纠正错误。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9

【摘 要】生物概念图,就是把生物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用图示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的一种工具,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学会学习。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教者合理运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知识。本文介绍了概念图的定义、理论基础及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概念图;概念教学;初中生物

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本身就是初中生物中一个很重要的策略。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概念间的联系。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理念缺失、教学功利等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照本宣科的陈述性教法和文字解释的文字学教法,形成“注入式”或“说文解字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关于概念知识、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系统结构、计划流程等的图形化表征方式,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一幅概念图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

1.节点:由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表示某个概念,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同一层级的概念用同种的符号(图形)标识。

2.链接:表示不同节点间的有意义的关系,常用各种形式的线链接不同节点,这其中表达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3.文字标注:可以是表示不同节点上的概念的关系,也可以是对节点上的概念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有关说明。

二、概念图的绘制

概念图绘制步骤大致可以概括为:①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②确定概念等级关系。③确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即概念图草图构思。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形成概念图。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概念图绘制规范为:①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③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④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 所以,绘制概念图首先要明确概念图的要点和关键,注重科学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三、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

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引入概念图,可以使学生明确当前所学概念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延伸情况,进一步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从零碎、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脉络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从而促进生物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生物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之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归类,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2.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

复习不仅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展,更重要的是促进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复习中最高境界是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培养最强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学生还要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重新建构,最终达到迁移和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生物与环境》一节时在初学时构建的概念图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整体的概念图(如下图),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和体现概念图的作用。

所以,在概念复习课中,引入概念图,可以统整学习的概念,帮助学生探索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现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概念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生成。

3.作为实验设计的思维导图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初中学生虽对实验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概念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引导思维活动、激发思维灵感、记录思维过程、呈现思维成果,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思维品质,可以帮助大家完成实验设计。

总之,构建概念图,将知识结构化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整个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储存,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记忆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系统、清晰和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学科教学,2004,(2):41

[2]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析.生物学教学,2005,30(2):46

[3]徐辉.谈生物教学中对概念的处理方法.中学生物教学,2003,(10):21

习作教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数学概念;创设;实践研究

一、解读数学概念的本真

概念是数学的基本细胞,概念之间形成“网络”就构成了数学的基本内容。“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首要条件,也是培养合理数学思维的理论基础。

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中涉及许多基本的、重要的数学概念,特别是在要进行大量知识点储备的低段。学生首先要弄明白“是什么”,才能“怎么用”。

对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

二、反观数学概念学习的现状

随着2011年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关重视概念学习,夯实数学基础的研究日趋增多。老师们都知道要通过经历(感受)、体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体现过程性的学习方式来使学生获得概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仍存在着误区:

(一)重数学本质,忽视儿童现实

课改十年,很多数学教师已经走出了片面追求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为活动而活动,为合作而合作的数学学习怪圈。“数学课要有数学味”重新成为共识,越来越被重视,同样,概念学习也越来越趋向探究数学本质。

而当概念学习的天平偏重“数学”一侧时,现实就又产生新的冲突:

1.内容枯燥,难以调动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概念本身抽象性强,感性度弱,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在探索其本质属性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数学抽象概括,忽略了学生的“儿童现实”,仅从概念到概念,凭老师单一的语言,呆板的说教,那必是平淡的、枯燥的、乏味的,难以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进行数学思考了。

2.设计面窄,难以关照全体学生

概念教学设计的普适性不够,只关照到了少数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甚至出现用个体感悟代替全体学生的现象。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前,学生已经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学生在学习前已有了知识点的前概念,当他们说出概念内涵、本质属性时,教师就马上进行小结,以少数学生的感受来决定全体学生的体验感悟,揭示概念。因此在数学课上,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学习概念时并没有弄明白或完全弄懂,是自己通过后面的练习,做错了订正,往返几次的边做边悟学会概念的。

反思:寻求“数学本质”与“儿童现实”间的平衡。

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对学生智力具有促进作用。所以,在概念学习时,教师既要把握概念本身的特性,也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开发数学的思维,积累数学的经验。在“数学本质”与“儿童现实”中寻求新的平衡,让概念在孩子心中得到完美内化。

(二)重判断记忆,忽视理解运用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不出现知识性错误,让学生知道那一、两句定义、特征就行了,甚至指望背诵抽象的概念名称就能掌握其内涵,停留于对关键词语的字面理解;有的教师认为,只需让学生一味地接受形成的概念,不用了解它的由来,会做题就行了,如囫囵吞枣般的学习概念。

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概念学习时(甚至一些公开示范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匆匆地“走过场”,很快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只知其然,忽视其所以然”,会让数学概念缺少根基,一个个概念名称就如一块块零乱摆放的砖,垒得越高越容易倒塌,难以形成概念体系。

反思:经历数学概念内化的过程。

数学概念不是靠讲授式、练习式来获得的,也不是简单的文本定义记忆的。概念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把印象中的数学自然经验内化为概念模型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概念的经历和获得概念的体验。因此,透彻理解一个概念需要丰富挖掘内涵,充分展示外延,多维度、多层次的感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让概念学习变得生动起来,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三)重填表活动,忽视数学思维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老师们都知道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习得概念。于是就出现,在一些课堂上,学生忙碌于一个一个的活动中,深陷其中。但有的概念学习活动本身是为了操作而操作,没有思维活动介入;有的学生忙于操作,却是低层次的或模仿操作,没有思维的空间。

笔者曾听过一堂《2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整理课,为了呈现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小组活动的成果“20以内加法表”,老师事先将一个个加法算式规定分配给学生,但在上课时仅让学生一一粘贴在指定位置就可以了。

在这种操作情境中,学生被迫沦为一个熟练的、机械的操作工,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都动起来了,但缺少深层次的,对加法间变化规律的理性思考与分析,为活动而活动。没有思维充分外显的动手操作只能是形式主义,学生还停留在原来的概念认知水平,甚至是错误概念上。

反思:让数学思维在活动中深入发展。

概念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是活动,更是为了习得概念、发展思维、积累经验的活动,它是概念学习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操作而操作;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使操作的功效发生变异。归根结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应让数学思维在操作活动中同步发展。

三、实践研究

根据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和概念学习的现状,笔者进行了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创设的实践研究,对好玩的概念学习的内涵取向与创设策略进行了具体实践与思考。

(一)内涵取向

从数学概念内涵与概念学习现状两点阐述来看,创设数学概念学习活动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数学概念学习活动究竟应是怎么样的呢?笔者借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提字“数学好玩”中的“好玩”一词,提出数学概念学习活动应是好玩的,即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

顾名思义,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好玩”,其本质属性是“数学概念学习”。笔者认为其内涵取向,要寻求“数学本质”与“儿童现实”间的平衡;要经历数学概念内化的过程中;要让数学思维在活动中深入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习得数学概念。

(二)创设策略

以三点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取向为基准,创设了与之相配的策略及具体操作措施:

策略一:从儿童的现实出发,活动内容富有童趣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生活实际。”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着他的学习必须以直观、具体形象为主。因此,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就要从儿童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一方面,把贴近儿童的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精心处理后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有创造性地开发受儿童喜爱的概念学习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动力。

概念学习活动以儿童为出发点,以儿童为本,附以内容的形象化和趣味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产生学习的欲望,数学概念也就不再高高在上。

操作1:寻找生活原型

数学概念本身比较抽象,直白的讲授,小学生难以理解,也容易遗忘。数学概念都能从生活中来,为学生提供大量而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中寻找概念的生活原型,建立概念的丰富表象。

如人教版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对于1克的重量概念认知是非常肤浅的,只是知道是个很小的、很轻的重量,但究竟到什么程度,学生知之甚少。

为了建立1克的重量概念,老师为学生准备了7种物品(药片、黄豆、餐巾纸、笔芯、2分硬币、牛皮筋、牙签),并要求用天平称出每种物品的1克重。通过不同材质、形状、大小物体的多次称重、比较,对1克进行了具体化的表征,学生知道了1个2分硬币、1根圆珠笔芯、1张餐巾纸、3颗黄豆等重1克,增加了对克概念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头脑中对重量单位——克的概念建立从模糊走向具体。

操作2:开发趣味内容

当老师觉得数学教材上的概念知识点编排内容离本班学生实际较远,或是对概念知识点内容有更好的见解分析的时候,都会对概念知识点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分析思考,拓宽设计思路,进行内容重组、架构。这可以是各种数学版本同一概念知识点的整合,当然也可以是老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发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更好地呈现知识点的趣味内容。

人教版教材二下《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内容是用火柴棒一根根地搭图形。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整体感知几个几,理解相同加数,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老师开发了“印印章、数个数、写算式”的趣味活动:用羽毛球拍表示2,电风扇叶子表示3,正方形表示4、一只手表示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印章,先印一印,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最后写出算式。如印羽毛球拍,印几个章,就是几个2。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印、数、算的活动中,这样的内容,既有趣,又强化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整体感知。学得味道好,又有营养。

在数学课具有数学味的同时,笔者认为,好玩的概念学习活动,是需要寻求“数学本质”与“儿童现实”间的平衡,童趣性也同样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学习的是小学数学概念。

策略二:从开放的问题入手,活动方式注重探究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学习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学习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点概念一一告知,而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内化的过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感”,让学生去“悟”,直至明晰。

这就需要老师综合考虑概念的内涵、外延,预设一个包含丰富信息含量,能统领整节概念学习课的问题情境或主要任务,并提供可供操作的学习建议,让学生亲身经历,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会概念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

操作1:设计开放的问题情境

开放的问题情境,包含2个关键点:一是问题;二是开放。众所周知,“问题意识”是现在学生所缺少的一种意识,要增强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修订版的新课程也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概念学习活动也因围绕一个问题情境或主要任务,开展大板块推进的新授学习。

从整个问题情境中,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量是丰富的,也能唤醒学生已有的概念认知,而不是单一知识点概念的呈现、或堆砌。“开放”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交流、争辩中,体验并理解数学概念成为可能。

如笔者曾先后两次执教人教版教材三上的《年月日》。第一次的新授展开学习片段,如下:

师:关于年月日,你有哪些了解?

(生根据自己认知,进行简单的作答)

师:同学们都有一份年历(组内各不相同),仔细观察,你发现些什么?

……

教学时,感觉到有学生对“从年历上,你发现些什么”这个问题,不太感兴趣,没有真正专注地去观察年历,比较敷衍。

课后,对他们进行了访谈,学生认为,年历上的内容,都知道,没什么好看的。笔者反思:第一次的概念学习,有为“认识”而去认识的成分,反馈交流也是知识点概念的一一呈现,是一种“线性的推进”。表面看去是让学生自主发现,究其实质,还是学生完成教师统一的规定动作。学生学习年月日概念的需求,没有得到激活。

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年历中蕴含的年月日概念,进行主动探究呢?怎样才能利用好年历这个学习工具呢?

笔者尝试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进行了第二次的新授展开学习,片段如下: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去部队,向学习。想去吗?

(生表现出比较高兴的样子)

师:打算在某个月的27日出发,接下去那个月的2日回来。想一想,27日、2日都算上,你觉得一共去了几天?

(生说的答案不一,有些比较迷茫)

师:可以利用你手中的年历卡(组内各不相同),想一想。

教学时,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了“网状构建”。首先在独立思考时,利用手中的年历,调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共去了几天”的问题;再者在组内交流时,又因为所观察的月份、年份的不同,总天数也不相同,相对开放的答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继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去观察年历,探究年历中年月日概念知识点的系统性。笔者和听课教师都感到第二次的新授教学比第一次更有效。

操作2:提供操作性学习建议

有了开放的问题情境,为概念学习的探索营造了时空。但学生不是有了开放的问题情境,就一定能顺利地进行探究的,还需要老师提供可操作的学习建议,也就是对学生概念学习探究的过程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习得、内化概念。

学习建议可以在学生学习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提示、引导、帮助的作用;也可以问题解决后起到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作用。因此,学习建议需要具体明确,驱动概念学习的开展。具体是指学习建议内容的着眼点、层次性考虑得非常周全、详细;明确是在指学习建议语言的表述非常清晰、简洁。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一上《认识立体图形》一课中,老师设计了如下的学习建议:自由选择一个物体—独立研究—找研究同类物体的小朋友交流—回到自己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老师对立体图形概念学习过程,进行了细致地引导,这和以往的概念结论的学习指导不同,更注重概念学习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建议的第一步,一定是先独立思考或独立研究,让学生有一个自己思考的空间。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同样,好玩的概念学习活动,也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内化的过程,用开放的问题情境创造内化的前提,用操作性学习建议为内化做引导。

策略三:从认知的冲突辨析,活动整体蕴含思维

概念学习活动不能只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在挖掘概念的内涵,理清概念外延的过程中,通过变化、对比、验证等方式,增加矛盾冲突,逐步发掘概念学习的本质内核,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操作1:引发认知冲突

学习数学概念不是简单地背诵定义,而是在认知冲突中,逐步促进、完善、修正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主动将其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去的过程。学生在冲突中引发思辨,在思辨中推进概念认知。

笔者经常碰到学生会分别讲述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甚至四边形的定义、特征,但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往往到了六年级还不知甚解。笔者在六年级检测发现,不能正确用集合圈表示各种四边形归属层次的学生达65%。说明学生虽然知道各种四边形的特征、定义,但并没有纳入到头脑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对概念知识掌握情况还是模糊的、零散的。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概念学习活动: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印有一个表示四边形的大集合圈纸;写有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名称的卡片;一支记号笔。围绕“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在四边形集合圈里该怎样摆放,表示它们的关系”这一活动问题,让学生将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卡片放在集合圈中,并用记号笔圈出它们的从属关系,实质上是让学生能从整体出发,进一步清晰这些图形的内涵和外延,理清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笔者执教过的四年级班级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

(1)平行四边形包含梯形,梯形包含长方形;

(2)平行四边形包含梯形和长方形,梯形和长方形并列关系;

(3)梯形包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4)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并列关系,平行四边形包含长方形。

这些集合圈是学生主动运用这些图形概念进行加工,外在显形化的体现。虽然前三种是不正确的,但充分地暴露了学生的对概念的理解水平、内化程度的情况,真实地呈现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他们往往把一些局部的、表面的现象视为概念的本质,随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学生认知的差异点往往就是概念学习的重难点,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各种四边形在四边形集合圈内归属关系的讨论中,老师将课堂的中心交给学生,由他们介绍各自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保障。

操作流程可以是:先请大家疑义多的那种先来汇报;再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表决并提出相关质疑;接着进行讨论辨析,可能有的学生拿着图样上台边比划,边解释,将思考过程清晰阐述,可能有的学生没有想明白,自由地进行提问,同伴现场解答。学生是思辨的主体,教师在旁共同参与,始终紧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区别”的是辨析点;最后再次学生表决统一意见。

概念学习时,教师要经常为制造不同的“声音”、意见、想法而创造条件,再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解决。在学生说理由,阐述他们的思维过程中,让懂的同学能说得更清楚,让不懂的同学听得明白。从认知冲突的失衡,走向认知的平衡,学生的知识脉络在建构、冲突、完善的过程中清晰起来,这也是学生的思维得到历练和提高的过程。

操作2:融入变式比较

概念学习需要向学生呈现大量的实例。通常,实例是指概念中的正例和反例。实例中的这两种不同属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概念。

用与数学概念相关或相似的概念,作为反例进行反面衬托、补充比较,更凸显了教学概念的特征。一般用图片表征的形式,当学生做出正确匹配。

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变式训练:下列这些图形中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这些富有变化的感性材料的出现,让概念教学从最初的感性具象、抽象概括,再回归到具体实例的探讨上。

创设好玩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能经历概念学习的全过程,并蕴含思维增量,对习得概念和后续的数学学习,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创设富有童趣、注重探究、蕴含思维的数学概念学习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唐彩斌.思想改变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吕志明.小学生数学策略学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潘俭,赵雅玲.从概念学习的认知分析看数学概念教学[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

[5]张翼文.遵循认知规律,促进有效学习[J].江西教育,2006.

[6]胡艳.“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及其思考[J].好家长·新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