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困境十篇

时间:2023-11-16 17:29:27

大学生创业困境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1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困境;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一、大学生缺乏资金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启动资金的短缺,无疑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第一道难题。众所周知创业需要资金,对于某些领域的创业甚至需要大量资金。这只拦路虎几乎让大部分大学生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对创业者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渠道获得资金,一是自筹,二是借贷,三是风险投资。自筹数量有限,加之大部分大学生家境并不富裕,就算亲戚朋友有心帮助,如何偿还也是问题;借贷则资信不足,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抵押的东西,加之在校期间更是无偿还能力,贷款实属不易,而且有期限要求,不能满足创业的长期投资需要;风险投资是最好形式,特别适合大学生创业者。但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市场还很不成熟,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投资的投资者很少,数量也有限。根据某权威机构研究表明:有89%的大学生房企创业的原因就是资金短缺。

二、大学生缺乏经验

由于当前中国教育体制的限制,创业者从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到大学的高等教育阶段,都在校园里,几乎与社会或者说真正的社会有一道天然的屏障,与其说是学到了专业知识,不如说是学会了学校这个特殊群体的游戏规则。学校这个机构,虽然也具有社会属性,也会折射出某些社会现象,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还远远不够。适应了学校的游戏规则,并不代表就适应了社会。初出校园的大学生尚不具备进入市场的经验,对社会中复杂的层级及人际关系还处于懵懂状态,还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从一份抽象且看似完美的创业计划书到成功的实施再到被市场接受,运作起来,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借助长时间积累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加以磨合消化,这不是啃一啃书本上的纲常条目就能达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本身没有实际经验,仅依靠在校园里面学到的一点皮毛就一知半解、满腔热血地去搞创业,况且在自主创业时,方方面面琐碎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打理,工商、税务,经营场地,装修等等都要进行沟通、打交道。这些对于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确实很难:疲劳不堪,不能适应,办事碰钉子。这样的情形见多了,就容易使这些大学生创业者灰心失望,甚至半途而废。

三、大学生缺乏恒心

有些大学生对创业历程的艰辛性和创业道路的曲折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与预见性,持一种非理性盲目乐观状态,创业之初怀揣激情和梦想,觉得自己的创业计划可以稳赚。只看见许多成功人士人前之辉煌,却不见创业道路之漫长。抱着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然而却不从小事做起,缺乏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精神,一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总想像别人一样一举成名、一飞冲天,创业开始是豪情万丈,到最后却落得个空空的行囊;还有一些创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估计过高,认识不到自身社会阅历的匮乏和创业经验的不足,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脉资源的逐步培养,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一遇到挫折往往会灰心丧气,从此一蹶不振,最终导致创业活动的中途夭折。

四、引入案例

公司创业人有两名,下面分别阐述其创业轨迹,以便分析研究。

小徐,公司法人,贵州人,毕业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9岁,在校期间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以及校内资源,带着舞蹈团队演出,自己也经常在校外酒吧驻场,赚的第一桶金。

后来资源越来越多,来找小徐的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可出现了一个问题,小徐还是在校生,并未开办公司,而许多企业客户必须要出示正规发表,这让小徐有了开办公司的冲动。经咨询,大学生开公司有诸多优惠政策,家境并不富裕小徐再三衡量,决定拿出之前所赚的钱一鼓作气开办公司。

从咨询开公司的条件到完善各种手续,从公司选址到装修,再到设计公司LOGO,这一切的一切可让小徐累得够呛,但他还是抱着一颗坚持的心终于把公司打点就绪了。公司有了,起初小徐觉得很充实,可慢慢公司客户越来越多,小现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决定招聘员工,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加上小徐对公司管理这一块也不清楚,这无疑对公司扩大,招揽更多的业务形成了障碍。就在此种状况下,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徐认识了笔者。因为共同的爱好的关系两人很快熟悉起来,笔者经过考虑,欣然答应入伙。

笔者,公司股东,重庆人,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自考学院,25岁,由于就业前景不太乐观,及其诸多因素。笔者在校期间,心中已萌生创业的念头,深知经验与知识的不足,所以在大学四年时间里,笔者利用上课之余,提前踏入社会打工,当过服务生,跑过销售,当过家教等等。别的大学生上了四年学,而我在上学的同时还打了四年工。

由于本人兴趣爱好是唱歌和音乐,因一次偶然机会,在网上查找到该公司可以制作音乐,便去与小徐交流,笔者对公司感觉甚好,小徐也认为笔者在音乐上面可以胜任录音师一职,一来二去互相达成协议。就此开始了笔者的就业生涯。在公司任职期间,笔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仅能胜任手下的工作,还可以利用大学期间管理学的知识,帮助管理公司,经过一个有一个项目的完成,也积累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作为公司的初创人员,便向小徐提出入股事宜,小徐也觉得可行,就这样笔者完成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1] 陈晓菁,张婷,赵倩.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2010(11):19-21.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2

摘要:大学生是创业型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在优势的创业者,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着创业信心、资金、能力不足,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机会型创业比例不高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大学生创业现状,通过分析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困境

一、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

1.创业资金不足

资金是创业的先决条件。有的被调查者虽已选定了创业项口和发展方向,但因为资金问题,致使创业项目无法启动或半路搁浅。当被问及“导致你无法创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选择最多的是“资金缺乏”,比例为38%,其他的为“创业风险大”(占35%)、“创业能力不足”(占32%)和“经验不足”(占27%)等。这说明“缺乏资金”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很不完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结构单一,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虽已出台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政策,但手续繁琐、门槛重重等诸多问题,使得实施情况极不理想。有数据统计,自2006年开始,广东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可到口前为止,发放的贷款寥寥无几。

2.相应的政策、法规发展滞后

目前国家、政府出台的政策、法律等制度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比较多,但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尚处于空白,地方性法规就更少了。由于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的历史比较短暂,各方面认识不够,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金融等设施不完备。政府政策尚未到位,从行业归属角度讲,“创业”涉及劳动就业、科技创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民营经济、投资融资等部门,许多地方都在热衷于设立上述管理机构,以便把“创业”这项工作管起来,造成各项手续审核过多,通常情况下还要准备一笔不菲的办证费以及多种手续费,市场准入的成本和门槛太高,对创业者来说是一种严重阻碍。

3.有创业机会,但创业能力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国实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战略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技术机会、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可在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及“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什么”,选择最多的除“创业资金”(占45 %)外,其次是“创业机会”,比例为42%。这说明被调查者尚未认识到我国创业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创业空间和无限的创业商机,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足。在被问及“你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什么”,选择最多的是“创业能力”,比例为42%。在被问及“如果你想创业,你希望得到学校哪些帮助”,人数比例较高的依此是“创业能力训练”、“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知识”等。

二、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对策

1.拓展多元化的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提高大学生创业资金的可获得率

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作为创业的引导性资金,资金可来源于政府、社会、银行等多种渠道。政府出资或鼓励民间成立专门为初创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可借鉴美国做法,和企业联系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对于企业感兴趣的创业项口,可探索以科技、人才、项口入股等方式,直接纳入企业自身的运营,建立大学生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创业模式

2.完善和健全创业政策法规

政府应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鼓励、支持、引导和服务,清除一切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体制性障碍,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规保障系统,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创办企业的相关费用,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对在异地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户口、档案等方面的照顾,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法制环境建设,特别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切实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还可以给予创业大学生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对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予以重视和扶持,使得创业大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拿到启动资金厂另外,针对很多毕业生不了解创业政策的状况,建议当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如劳动局、人事局等)到大学里开展创业知识宣讲活动,把当前出台的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支持、金融资助第一时间带给学生,可有效避免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种损失。

3.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创业者个人的因素,创业者的能力以及对创业的认识、准备决定着整个创业团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做充足的准备,要做详细的市场调研,要有“风险意识”,有能承受风险和失败的能力。要通过各种方式补充创业缺乏的经验,要督促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创业教育培训,使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创业成功者的经验深入内心,同时多调研、多搜集相关行业的信息加以总结,以补充缺乏的商业经验。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率;创业教育;创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40

1 引言

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大众创新创业高度重视。总理多次对此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将创新创业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其创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不断推出各种相应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门先后建立了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在政策的号召下,部分高校也创建了自己的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尽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得到了各方面的诸多支持,但其现状仍令人堪忧。一方面,虽然我国部分大学生创业基地已有一定的规模,在促进大学生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有许多大学在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模式上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另一方面,虽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高涨,但真正参与创业实践的人占总数的比例较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只有8.4%。在众多的创业者中,成功创业率又仅有2%-3%。如何提升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研究小组围绕该论题,以其所在学校―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展开了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创业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创业现状

2.1 调研过程与方法

为了解武汉科技大学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包括学生创业意向及所需支持,发展状况,创业中的困难及主要原因,研究小组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首先通过随机问卷对武汉科技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5份,其中被调查者男生占65%,女生占35%;随后对已入驻创业基地自主创业的8名学生及基地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进而在访谈的基础上对武汉科技大学25位在校创业者进行了量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创业基地现状,创业者素质要求以及对创业基地的期待。

2.2 创业现状

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做到政策扶持、机制推动、平台实战、指导服务,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大学生创业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已注册80余家,前后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创业典型。

2015年9月,武汉科技大学创业基地正式建成,并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领导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中心制定有一套完整的审核筛选,定期考核及退出机制。此外,学校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专项经费,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基金。在其承载力范围之内,创业基地目前已入驻近40支团队。团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有运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的项目,也有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真正盈利的团队。创业者分布的领域较广泛,主要集中在机械类,互联网创业,其次是技术服务,商贸,文化传媒一块。机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其专业背景,以及现有的专利技术展开创业,占比近30%,其中不乏虚拟现实,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高科技产品。互联网创业的比例更高,达到37%,其中大部分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商贸服务,占比近22%;此外也有从事APP,移动互联网开发的技术开发团队,占比15%。此外智力服务,文化传媒的相关创业各占15%,主要集中在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项目上,如毕业季,翻译,设计,校园推广等项目。

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业具有创新性高,技术含量也较高的特点。但是,科技服务类公司在创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如实体的盈利模式好掌握,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客户开发难,导致盈利方式不理想;互联网创业团队也存在着流量不够,用户粘性低等问题。目前很多团队处于初创阶段,尚未摸清市场,建立较好的盈利模式,客户积累不足,还未开始真正盈利。综合来说,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总体创业比例较低,自主创业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及问题,创业成功率较低。

2.3 在校生创业意向

2.3.1 创业想法

调查结果显示,有创业想法的多,真正实践的少。根据回收的455份有效问卷,71%的被调查者具有创业想法,同时近半数同学认为自己的创业想法有条件就可以实现。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对创业有较高程度的认可。但提及创业想法的实践问题,仅有5%的同学正在积极实施创业中,毫无疑问,现实中存在诸多方面的因素阻碍大学生创业想法的实践,对此研究小组将在下文中作详细探讨。

2.3.2 创业意向领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的同学有意在“科技成果与技术服务”领域内创业,同时调查也显示,创业基地中的创业团队48%的创业项目与“科技成果与技术服务”有关。其次,35%左右的同学会选择“智力服务”与“互联网平台”创业。而打算以“加盟连锁店”、“创意小店”形式创业的同学占比20%左右。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创业的意愿更大程度建立在知识、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在校大学生乐意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创业中。而社会上常见的“开店”创业在大学生群体中没有受到青睐,这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2.3.3 创业者所需支持

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具有一定的启动资金,较高的创业者才能和优质的创业想法,这三项各占比约20%。而对于外界的影响支持如政府政策支持,学校政策及创业氛围,亲朋好友的支持及人脉关系,只有较少一部分同学认为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2.3.4 创业者所需才能和素质

通过对创业者所需才能和素质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小组发现无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在校创业者都认为:强烈的创业意愿,市场意识及创新精神,较强的综合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创业者们在经过创业后发现“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创业路上会遇到不少瓶颈。”调查显示:尽管个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差异,但创业者们在这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此外,部分创业者表示缺乏经验,团队建设能力不足也是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这说明高校创业基地在提供较好的政策支持及硬件服务的同时,全面而又具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才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关键。

3 大学生创业困境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创业教育宣传推广欠缺

许多学校的创业基地的建设还停留在“挂牌”(仅仅响应号召建立,并未有效运营)阶段,品牌影响力不够,社会公众甚至是在校学生根本不了解创业基地。在针对在校普通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中,80%的普通在校生表示对本校创业基地不了解,65%的学生表示校园创业氛围一般,仅20%认为校园创业氛围较好。这与针对创业者的调查结果有很大出入,绝大部分在校创业者认为我校创业氛围良好,创业基地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创业者提供了不少帮助指导。表明创业基地目前影响力较小,在基础创业教育及宣传推广方面有所欠缺。

3.2 缺乏创业资金及配套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大学生认为阻碍自身创业的原因中,占比前三项分别是创业想法不成熟、缺乏资金支持、个人创业素质一般;而对在校创业者的调查中,缺乏资金、技术难以创新与团队管理是创业者易遭遇的困境,其中缺乏资金支持居首位。由此可见,无论是启动创业还是创业中,资金支持都必不可少。目前政府出台的众多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中,存在较强的不匹配性,大多数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障碍,大学生创业缺乏来自金融、咨询业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的配套扶持。

3.3 大学生整体创业素质水平偏低

首先,整体上看,大学生创业素质偏低。我国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初期对创新创业存在盲区和误区。根据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仅38%的大学生创业目的在于实现自己的商业理想和价值。甚至存在着因创业成本低而盲目跟风,或是为逃避就业,利用大学生优惠政策等创业不正之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全民创业热潮,但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仍然很低,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创业理念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武汉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技能类为长的高校,擅长对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方面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创业意识未能得到有效的正向强化和转化。接受本次调查的在校创业者都表示,除了自身专业技能素质之外的其他创业素质也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后,大学生未正式踏足社会,缺乏社会经验积累;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所受创业教育不足:高校采取以专业作为划分依据的培养模式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高效的创业团队的组建;高校体制内创业资源相对缺乏,高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创业及实践经验,创业教育课程只采用了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校创业大学生难以获得针对性指导。

3.4 创业基地处于建设阶段,尚未发挥其功能性

3.4.1 基础设施不完备

创业基地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为入驻的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和便利的功能设施。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目前基地已入驻近40支创业团队,各团队均分配了免费办公间、办公用具以供其日常会议及办公,内设桌椅柜。但校区分离而只有新校区设有基地,卫生设施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基地网络通信设施尚未搭建,这使得创业团队在基地办公存在极大障碍,给许多创业者造成了不便。

3.4.2 桥梁平台服务功能未充分发挥

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目前学校创业基地虽对以上服务都有涉及,但力度不够。在校学生对基地所提供服务的了解程度、获得渠道都了解甚少。对于入驻基地的创业者们而言,基地服务一对一的形式针对性强,但基础创业管理知识咨询、技术知识指导、融资担保这些服务的数量、质量方面无法满足在校创业者的需求。基地开展的相关活动诸如:创业交流会、创业讲座、路演等虽然形式多样,但缺乏规划性和连续性,不足以满足创业学生的内在需求。

3.4.3 缺乏市场化导向和活力

许多大学创业基地是以服务型企业的形式来对创业大学生群体提供服务与支持的,但是目前来看,除了少数的优异的创业基地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大多数创业基地都很难从中获得利润,甚至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初期内低孵化率致使低的盈利水平,导致了创业基地缺乏活力,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目前众多创业基地共同面临的难题。

4 对策分析

如何优化创业环境,全面推进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研究小组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4.1 逐步优化大学生创业政策及环境

4.1.1 强化相关政策扶持

大学生作为创业创新的生力军,国家和地政府在此之前就有许多鼓励支持和扶持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在于各级政府如何深入落实。各级部门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支持工作,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存在的现实困难,增强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加强各部门间的监督协作,整合资源,优化操作方案和实施细则。

4.1.2 改善大学生创业融资环境

根据采访和问卷调查发现资金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问题,不少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遇到过资金不足、周转不灵的困境。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契合创业者的需求及选择,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资渠道。高校创业基地可结合普惠金融青年创业扶持体系,积极帮助大学生扩展创业资金融通渠道,同时为一些优质项目提供融资担保。

4.2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

4.2.1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价值观

在不断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创业价值观。正确的创业理念是获得创业成功的前提,只有具备强烈的创业意愿和精神,才能克服创业路上的重重困难并成功。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坚韧、进取,诚信等良好的创业品格,为创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2.2 加强高校各部门紧密联系,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改革

为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业基地应与学校各级部门,各学院展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研究小组认为:首先,创业领导小组要承担起普及基础创业教育的牵头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将其有效地、针对性地落实到各学院、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品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其次,创业基地可建立独立的“创业创新学院”,在每一学年都接收不同年级的转入。在通识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院建立自己的创业教学体系,不设固定班级,以技术,管理,财务,政策法律等分类设立不同的流动性班级,让每个同学根据自身需要针对性选课学习,获得创新教育学分,创新教育学分和普通学分具有同等效力。

4.3 充分发挥创业基地的服务作用

通过对创业者的量表调查,研究小组发现创业者对创业基地的期待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优化办公环境;搭建项目资金双选平台,提供融资担保或直接投资;加大对外宣传,提升基地品牌。

4.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创业基地作为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部门,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吸引创业者的重要因素。根据笔者的观察与采访,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给创业者带来了些许不便,导致入驻基地的创业团队较少在此办公。在能力范围内逐步扩大基地,优化基础设施是提高基地孵化率的基本要求,也是吸引更多创业者和优质项目的前提。

4.3.2 发挥基地的桥梁、平台服务作用

大学生创业发展时间较短,而大学生创业相关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更晚,尚处于起步阶段,很不健全,尚未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大学生本身社会基础薄弱,相关能力经验缺乏。因此基地在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策、工商注册、财务咨询、融资中介与担保等都是基地应承担的职责。这些要求基地具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来保证基地各方面服务工作的落实。此外,在稳步开展日常事务的基础上,基地不仅要利用学校师资力量,也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导师门诊,创业讲座,沙龙及举办相关比赛纳为创业基地常规化项目,与政府企业展开广泛合作,积极搭建导师,资金,项目双选平台,推动促进学生创业。

4.3.3 提升基地品牌,市场化运行激发基地活力

提升高校创业基地品牌影响力,激发基地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业。这需要基地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发挥创业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建立自身品牌;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打通基地与外部联系,激发基地活力;在校创业者可以以基地为纽带,形成创业联盟,更有利于资源整合,解决融资难,市场客户开发难等问题。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提升基地品牌,起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6):117-121.

[2]王季,李靖舒,李倩.高校创业教育基地发展现状与建设办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5,(2):152-155.

[3]刘晓玲,付铨盛,李锦等.高校创业实践基地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2):152-155.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4

【关键词】自主创业 心理素质 创业教育 政策扶持

大学生创业的内涵及现状

大学生创业,即高校大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技术等优势和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以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毕业包分配制度,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即被安排到工作岗位上。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毕业生分配制度逐渐被取消,“双向选择”制度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制度安排,大学生创业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意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自主创业队伍中去,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随之不断加大。大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专业、技术优势创业,不但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及就业水平,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知识型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实现。考察国内众多高校不难发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首选在国家机关、国家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工作,其次才应当去大中型民营企业工作。而对于毕业后自主创业的问题,不少大学生表示不会考虑也不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所呈现出的问题,值得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困境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但是通过考察发现,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困境。

心理素质较差、创业意识薄弱。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在心理素质、机会识别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其中,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心理意识扮演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市场、经济运作了解甚少,对创业的心理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创业的理解也不透彻,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者也往往受到“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企业工作”等片面观点的影响,容易产生动摇心理,创业的目标和意志不够坚定,从而导致创业意识薄弱,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创业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课程的培训、创业心理的训练、创业技能的养成。创业教育对于将来走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教育部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但是国内不少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创业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不少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课程、科技活动当成创业教育内容来看待,并没有根据时代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设置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许多创业教育课程缺乏鲜活的本土案例,在师资安排上不少老师都缺少创业经验或者创业实证研究。在社会实践引导方面,许多高校没有与企业建立充分的联系,一方面没有安排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另一方面也很少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创业课堂的授课、指导。

政府政策可操作性弱、扶持不到位。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然而,尽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纷纷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部分较为宏观,可操作性并不高。“有些政策存在形式主义,甚至不同部门的扶持政策相互矛盾,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各地各部门也各自为政,大学生创业扶持措施和社会保障政策得不到落实,有些优惠的政策还停留在文件上”。①由于不少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较为抽象并且不具体,许多大学生对如何享受这些政策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于开展创业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应对策略

强化创业心理,培养创业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坚定的创业心理,较高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促进大学生创业发展,首要的任务是努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创业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较大的创造性事业,往往没有可以遵循的规律,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因此,大学生创业者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业意识。心理素质好的人,创业意识强的人,能以强大的热情投身于创业事业中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确保创业行动正确地延续下去。

重视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能力。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社会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大学生创业的基础性工程。2010年,我国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纲要明确规定了创业教育的基本意义和范畴,对于规范、推进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实,西方发达国家对创业教育十分重视,比如美国的创业教育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业学科体系,其范畴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的教育。我国可以引进美国先进的创业教育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丰富创业课程培训体系,创新创业培育模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制定创业计划。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安排经费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高校还可以探索引进企业教育和培训模式,“聘请有着丰富创业和创业投资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指导,并定期和学员见面,并具体建议指导”。②而且,“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创业的动态跟踪系统,探索跟踪大学生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样本,把握大学生创业过程的时间动态性本质以及创业演化特征”,③为创业教育提供鲜活的案例范本。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积极设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资金、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并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另外还从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前所言,由于目前政策规定的抽象性、不协调性、难以操作性等缺陷,因此迫切需要各级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各项具体实施细则,以“尽量扩大政策的受益面和不同创业类型大学生的需求”。④当前,政府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努力在社会保障政策上予以倾斜,确保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社会待遇。此外,政府应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求以及企业特点,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对有强烈的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开展定期的创业培训课程,促使其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自我创新能力。

争取社会支持,拓宽创业培养渠道。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问题,不仅要依靠高校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各项支持,更需要社会的共同关心。我国高校应该主动走出去,不但要与企业合作,还要与科技园区、社会公共组织、各级行业协会建立稳定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沟通机制,努力拓宽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和渠道。有学者指出,要共同构建互动发展的“三区联动”创新网络机制,以大学校区为依托,以科技园区为平台,以资源在公共社区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创新集聚氛围的区域创新网络。⑤大学生可以在各种社会渠道中,学习创业技能,感受创业文化,积累各种创业资源,为将来走向创业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本文系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基于高校危机干预体系的心理转介标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2YG17)

注释

①夏大庆,解芳:“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期。

②张帆,张玮:“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才》,2003年第7期。

③马君,郭敏,张昊民:“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3期。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5

摘 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自主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就业压力。本文旨在研究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困境,分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若干原因,并提出促进当代大学生创业取得成功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现状;困境;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远远超过社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数,且此形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期望大学生创业能够带领大学生就业形式走出低迷。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因此,在新形势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当前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高校真正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针,加快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起步较晚,多数大学生对创业相关优惠政策缺乏了解,同时因自身能力的不足表现出创业信心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低、创业成功率低。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

1.拥有创业梦想,但目标模糊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拥有创业梦想,但是平时为学业或班级社团等其他琐事所累,在创业氛围原本就不浓厚的高校里,创业梦想也仅是始于想象而止于想象。在校没有创业实践锻炼,对创业经验积累不足,加上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初出大学校门,又对社会及当下市场趋势没有充分的调查与把握,创业找不到新鲜的创业点,这必会将一个大学生的创业梦想扼杀在摇篮之中。

2.拥有创业目标,但自身能力有限

中国教育在线网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749万,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大致比例约为1%。选择自主创业并且已经有自我定位的大学生毕竟仅有一小部分,加之虽拥有创业目标,但最后能够成功实施并且取得成效的更是少之又少。创业并不是徒有一腔创业热情,有了目标定位,但是个人创业方面的能力有限,导致对自身创业的不自信,加之受到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物质条件限制,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低比例以及低成功率。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尚在起步阶段,创业条件尚不够成熟,政府虽然出台相应的措施,一方面一些高校落实不够;另一方面,高校虽有落实,如各大高校及社会团体组织会组织举办创业大赛,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参与度很低,实践锻炼不够,便导致创业能力结构不完善。此外,各高校创业教育力度改革不够,短时间内,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相关的专业素质很难全面提高,造成创业相关专业知识欠缺,虽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但不能弥补创业相关能力的缺失。

3.安稳就业,志不在创业

创业风险大,创业之路太过艰辛且短时期内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且真正创业成功的人很少,前车之鉴太多,畏难思想让大家望而却步;对于部分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真的志不在创业,只想找个安稳的工作,让人生的道路早点有个保障。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困境原因分析

1.高校缺乏创业教育师资及创业教育培训

国外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历史,一直深受政府、高校及社会的重视,已经发展成熟,至今已颇具规模。譬如,国外高校不仅开设了创业课程,还不断在原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实行课程结构改革和调整,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已有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及系统化、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且创业教育授课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等等。

相比较而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政府所有政策出台,但是落实不到位;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尚未纳入高校的育人体系之中;大部分高校中缺乏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讲创业课程的老师大多长年从事理论教学工作,自身创业经历有限,教学形式单一呆板,对学生吸引不够;此外,创业教育不是十分注重学生对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高校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很低,造成学生创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2.政府创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大学生自主创业虽说是个人的事情,但是要想创业成功仍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如政府政策及相关创业保障体系的支持、家庭社会等各方的资金条件的支持等等。众所周知,虽然目前政府出台许多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真正得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大学生很少,一方面政府政策及创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政策支持的前提及限制条件很多,目前,大部分能够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定位的创业目标都是在服务业,由于自身物质资金不充足,加上得到政府贷款的额度的限制,大学生自主创业便在束缚中艰难前行。

政府所提倡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鼓励政策大多围绕着高科创新,以此来提升我国的技术竞争力,层次低的服务型创业得不到政府完善的创业政策机制的保障。一部分受大学所学专业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在初期创业将目光投向服务业的大学生,往往会因为种种束缚而使自己的初期创业以失败而告终。

三、促进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与建议

1.从政府角度

完善创业保障体系,充分落实创业教育。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相对不够完善并且各级政府及高校落实不到位。国家应该结合多种有效途径推进创业相关教育改革及服务。

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创业保障体系,一方面出台创业相关政策,合理增加对服务型等初期创业层次较低行业的支持鼓励政策,建立健全相关创业保障体系。

其次,呼吁社会媒介积极配合国家政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落实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熟悉创业相关理念与优惠政策,营造浓厚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创业氛围。

再次,政府可以先对一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试点成功从而将成功模式推广至全国。与此同时,政府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外,建立一套针对创业教育实施的监察机制,以便督促各级政府及各高校真正有效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2.从社会角度

大学生自主创业除需政府支持外,更需要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支持,给予大学生创业者一个相对宽裕的创业环境,让创业者通过实践积累创业相关经验,为自主创业打下夯实的创业基础。有些高校积极展开校企合作,但遇到的多数情况是高校一方很有热情的和企业合作,企业一般热情不大,校企合作大多只是形式,没有真正帮助大学生去积累创业相关经验。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就有先富带动后富,仿而效之,为带动大学生更多地选择自主创业,增加自主创业成功的机率,可以鼓励先行者带动后来者,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比如,我校就有一位初创业的学生在创业成功的前辈的帮助下,创业梦想得以实现,现在他的店已经步入正轨。新的创业成功者“反哺”创业新人,从而形成创业先行者带动后来人的良性循环。

3.从高校角度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直接影响人,所以高校在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高校应重视并落实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创业相关教育模式。高校应该增设创业相关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修或辅修类课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教育,让有创业意愿的同学能够更多的学习创业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只通过学校或国家举办的创业大赛,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一方面学生缺少系统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这对以后的自主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利;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在创业大赛方面参与度低,不能将创业意识普及给大众。各高校需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模式,摸索生动趣味的教学课堂模式,让更多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兴趣,引导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以此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显然,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加强与完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但是现阶段高校聘用的教师大多是一专多能,利用此特点,培养现有师资,将专业相关的教师重点培养成精通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高校在创业教育改革初期可以适当地给这类教师以物质或精神上的鼓励,有了专业创业师资,才能提高学生创业相关素质,加强学生创业相关能力,培养出创业人才。

其次,加强在校创业培训,搭建创业实践平台。高校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在低年级进行以培养创业意识和营造创业环境为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年级则进行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知识以及实用技能等的创业培训。以此来让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接受较为全面、正规的素质培训,能在创业前全面地认识自我,以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弥补自身创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增加大学生社会经验,积累创业经验和技能。

最后,建立严格的创业项目过程考核机制。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初期申请成功后,后期只需要把相关的字面材料写得得当,最后的创业项目就能顺利结项,没有真正地去实施项目计划。期间,很少有创业项目组分工合作进行市场调研、实地考察,有的只是纸上谈兵。这就需要高校认真对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严格地考察,建立健全创业项目过程考核机制,让大学生创业者能够真正在实践得到锻炼,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虽然大学生最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但是和真正创业实践相差甚远,也不利于创业相关实践经验的积累,自身创业能力结构也得不到完善。

4.从大学生自身角度

提高个人能力。创业之路孤独艰辛且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创业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坚韧进取。与此同时,平时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做事坚决果断及自我观察等专业能力,培养与创业相契合的独特素质。根据新环境适当地调控身心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潜能。

认识自我,找准目标。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切入点,做好创业方向的选择和创业项目的确定。选择一项自己既有能力去做又是市场需要的创新创业项目,是创业者创业的第一步。这要求创业者必须对市场有相当了解,因为一个好的创意要通过市场调研来确定其市场价值,使即将推出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君,郭敏.大学生创业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2(02).

[2]吴小龙,李德平.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3]徐建伟,张杰.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对策分析---以江南大学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1(6).

[4]杨雄,叶建蒙.大学生创业现状的SWOT分析及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万细梅,朱光喜.我国大学生创业模式探[J].青年探索,2007(01).

[6]朱永华,许霞.大学生创业模式调查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6).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政策 困境 发展对策

当代大学生创业参与率与国家现行创业政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政府在颁布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以来有很多大学生步入这一行列,但是就整体形势上来看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我国参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群体,尚不足历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一般可以达到30%左右。因此,当前我国大学生在现行创业政策下的创业率处于较低水平,现行创业政策难以激发更多毕业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创业行列中来,所以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在发展中应注重大学生创业政策施行中存在的缺陷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来对创业政策进行整体优化与调整。

1.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发展的现状

我国教育部于1999年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强调各大高等教育单位要注重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这也是我国政府首次正式提出大学生创业政策,教育部每年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将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要求来出台相应大学生创业政策。现阶段我国当代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以提升创业技能、减少创业风险以及优化创业环境为主要内容,并且将大学生创业政策内容细化到创业激励、创业教育、科技创业以及创业财税等政策方面,但是就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较多缺陷,我国政府与教育部也在致力于推动大学生政策体系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所以关于当代大学生创业政策困境的研究可以为其下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确保通过创业政策的实施可以将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提升至世界领先的水平层次。

2.当代大学生创业政策面临的困境

2.1针对性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覆盖范围与具体内容较为广泛、丰富,但是很少有创业政策是基于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而针对性设置的,其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政策制定中要结合高校所处区域和层次,因为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不同地区则面临着差异性的市场机会,同时也决定了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所能利用的资源量。然而,我国当前施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中没有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差异化设置,导致大学生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整体效果有限,尤其是针对“985”和“211工程”高校所施行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等同,严重缺乏针对性设置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实施效果上也受到极大影响。

2.2系统性不足

现阶段各级政府所推行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缺乏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都分散于中央、教育部以及社会保障部等各个部门,近十几个部位都先后出台了不同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这些创业政策在施行过程中缺乏一个专门机构进行协调、管理,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效力相对较差。再者,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匮乏一个协同的服务性机构,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为自主创业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因此,就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政策来说其严重匮乏系统性,难以将这些创业政策有效贯穿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始末。

2.3合理性不足

我国现行大学生创业政策均是由行政部门以“通知”、“意见”等形式进行颁布,当前很少有大学生创业政策被有效落实到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中,所以对于当前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来说其匮乏一定的法律效力,这也是一些地区大学生创业政策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当前各大院校所制定的创业政策紧紧围绕创业教育而展开,虽然该类创业政策的施行可以在校园内部打造一个创业文化氛围,但是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成功率没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再加上这些创业政策制定者匮乏良好的创业经验,导致很多高校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中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

3.当代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发展对策

3.1强化创业教育基础

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激发其主动进行创业的核心动力,而各大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成效主要取决于创业政策,因此,高校在发展中应进一步细化所指定的创业教育政策,不仅要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来打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也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清楚感受到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存在的效力。各大高校应基于自身性质特点和所处区域特点来制定差异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大学生实际情况来设置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受高等教育阶段的始末,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在该阶段萌芽创业意愿,同时也对提高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3.2加强创业财税支持

首先,建议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来说小额贷款是主要的途径,而且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十分倾向于机会型产业,例如,科技成果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所以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来源来说很难适应其需求,建议各级政府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多渠道、全方位的创业筹措资金政策。再者,虽然当前各级政府就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优惠力度方面依旧不足,对于走出校园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一些实质性帮助,所以建议各级政府应结合大学生自主创业特点来对税收优惠政策加以优化调整,只有让参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真正体验到税收优惠,才能让更多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自主创业行列中来。

3.3加大创业保障力度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在施行中严重匮乏一个可以对各类创业政策进行整合的组织机构,并且各行政部门在各类创业政策落实阶段也缺乏一个沟通与交流平台,这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创业政策在施行中缺乏系统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对各类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以及指导。再者,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政策创新中要重视创业风险规避政策的建立,这是因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很多内外部因素都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成果产生影响,所以只有在政府的带动下建立完善的创业风险规避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可以积极加入到自主创业这一行列中,避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活动中受到各种风险因素影响而缺乏有力的规避措施。

4.结语

现阶段大学生创业政策在施行与创新过程中依旧面临较多的困境,其主要体现在现行大学生创业政策缺乏系统性、合理性以及针对性,所以政府要广泛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来对创业政策体系加以完善,确保将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可以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准。

参考文献:

[1]李良成.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实证研究[J].技术管理与经济研究.2012(12).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69-03

创业是创业者利用自身已拥有或通过努力可以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新一代的希望,最具活力的主力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使用不仅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是为经济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在如今国家提倡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和创新也正在这样一个优良的环境下蓬勃向前与成长。大学生们也将迄今所学所感所悟在创业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既能让大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有了自我认识与成长的平台,又能解决了如今就业难的问题。届时通过剖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现状,整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以更好地指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近日,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学生随机发放150份调查问卷,回收146份,其中5份无效。对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后可知,现今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相对较高,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同学愿意尝试创业,但并不愿意付出实际行动,缺乏主动性,归结而言,大学身创业具备以下特点:

(一)创业意识高,实践能力弱

随年龄的增长,步入社会节奏的加快,无论从实现自我还是获得金钱的角度上来看,创业算是一条既可以实现自我又可以获得金钱地位的快速通道。这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具有诱惑的,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不得不去考虑诸多主客观因素,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创业在意识上积极性颇高。但真正付出实际行动的大学生群体少之又少。通过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于创业都抱有“想过但没有尝试”的心态(见图1),也就是说明对于创业,大学生还是具有创业意识,但由于各种自身及外界因素(见下页图2),而各种因素里,经验、技术不足占了主要原因从而未能进行真正的创业实践。

(二)责任意识不强

无论身居何位,“责任”这个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和否认的,就好比一个人身为学生,首要责任就是学习一样。一名创业者,一定要肩负同等代价的责任,管理、经营、操作、创新、洽谈等,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做支撑,创业者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更不能肩负起创业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责任。

(三)创新点集中且小

根据2015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4年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统计资料可知,大学生自主创业集中的行业包括了中小学教育机构(约占6.5%),教育辅导服务业(约占3.8%),互联网运营与网络搜索引擎业(约占2.8%)、其他金融投资业(约占2.4%)、其他学院和培训机构(约占2.4%),如此看来,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教育培训相关、其他金融投资行业上,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点的集中。

(四)缺乏创业文化

对于多数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来说,这一想法并不能很好地得到来自家庭、朋友、甚至是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实际上,创业是一项具有风险性、挑战性、开拓性、现实性、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对于自己子女今后的发展态度始终是“平淡安稳”即可,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去吃苦,并且无从给子女一些有关创业的实际经验引导,或者说,父母自身都不愿意或者是没有胆量去尝试这一过程。除此之外,国家对于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的信念还不够坚定,导致一些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未能得到普及,79%的大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都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由此可得,相比国外来说,中国的创业文化不管从自我还是外界都没有达到一个广泛的普及,并且创业文化根基还不够稳固。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占少数的愿意创业者已经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了。针对这一部分少数的在创业者,进行重点调查的访谈方法,了解该部分创业团体创业的全过程。总体上看来,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各方面的困难:

(一)资金不足

在重点调查中,大三年级的张某与其他两名同学合伙预备开一家做“互联网+”公司,就现阶段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放宽了项目资金申请的门槛,但对这样一个正在研发阶段的创业团队来说,申请创业贷款并不经济划算,并且在申请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附加条件,而很多的O2O模式的电子商务公司,大多都是在“烧钱”,资金的不足甚至会导致项目中断或变更,影响整个项目的进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因此,资金不足对于任何发展阶段的创业团队而言都是最大困难。

(二)人事结构不完善

张某与同学合伙设立的“互联网+”公司,三个人都是典型的IT工科人士,在对资金、人员分配、项目调整与变更、人事构造等问题上都尚缺成熟的管理模式,这是他们在创业初期就未认识到的漏洞,导致现在团队内部每一个人都身兼多职,对管理知识等进行再学习深造,增加了团队人员的负担,最终可能会影响项目成果。此外,同是大三的陈某,在选择团队人员的时候缺乏理性判断,原定五人的创业团队,因出国、专业不对口、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团队内部人员流失,项目实施的各方面必须亲历亲为。以上两位同学的创业经历无一不说明着,人事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创业遇到了瓶颈。大学生创业的发起者必须是大学生,而该发起者要根据他的创业理念,利用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搜索出他认为具备创业条件的同龄人,来组建成一个创业团体,这样的团体根据创业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但管理决策者是任何一个团队都应具备的智囊主干,管理决策者根据创业性质制定创业计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书,来使得整个创业团体更加高效地合作,从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缺乏市场背景

陈某的项目内容是学生宿舍网络圈内的网上超市APP平台开发,在项目推广初期,他们通过地毯式的分楼层分宿舍的宣传,务必让在宿舍的每一个同学都认识这个APP,但60%的同学还是不愿意下载,只有足够诱人的优惠活动,才会吸引少数同学下载并成功注册会员。而且整个创业团队的人员都是在读或应届大学生,无论是资金、经验、口碑都不如类似饿了么、宅猫网等先发起的、具有一定市场背景、正规的网络销售平台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这对每一个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项目宣传推广环节中的一大壁垒;另外,由雷某与同学合伙开办的墨笙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背景,无法与大中型知名传媒公司公平竞标,而导致业务开展滞缓,公司运作进入了胶着状态。两则案例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处于市场最基层的大学生营销团体,由于没有知名度和信誉度而导致缺乏强大的市场背景做支撑,很多人对于这种基层团体抱有一种防范的心理,使得在项目推广与宣传的过程中举步维艰,致使创业项目前进与发展更为艰难。

(四)硬件、软件储备有待于提高

在本次参与重点调查的创业者中,当问及现在创业的进程和创业目标是否还在原计划轨道中时,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已经或多或少地脱离了原计划。资金不足是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的置办上,而软件储备的不足,则是由于创业过程各方面知识技能准备不够充分,导致不得不对项目进行变更或调整。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都局限于书面知识和浅短的社会实践中,当这些认识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之前的学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这一点,都是每个创业者后知后觉的问题,从而致使在创业过程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及熟练度不够。

三、解决途径

(一)制定完整的创业计划书

创业之初必须通过真实有效地市场调查之后,客观分析创业理念,拟定一套包含社会背景、行业预测、创新点与特色、生产与运营、投融资方案、管理模式、风险预测及应对措施、效益预测等全面的创业计划书,并在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短期目标。

(二)拥有周密的资金运作链

在上述大学生创业环节出现的问题中,已经明确指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不足。因为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创业的艰巨性和风险性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就必须做好自负盈亏的准备,无论是盈是亏,都要为项目的开展准备足够的储备周转资金以做保险处理,严格来说,就是要有周密的资金运作链。

(三)采用初期人事管理,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模式

初期人事管理的方式,可以适当减少员工量、从而减少创业成本,在这一阶段,以实现组织短期目标为目的,以事为中心,减少组织用度;在组织运行进入正轨后,再灵活机动地变更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视员工为第一资源,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利益为首要目标,分别从战略层、管理层、决策层、执行层的金字塔层级结构来统筹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地规避一些由于初期资金、技术、人事结构漏洞带来的组织危机,更具备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四)选择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确定一套符合组织发展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不仅能对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维护、传递和使用,还能为战略层的决策提供关键因素成功法的科学依据,并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上组织内部各层级间及多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同时也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是创业者实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力举措,是大学生自我实现和解决就业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环节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这项重要工程的成功与否。本文通过实证数据从资金不足、人事结构不完善、缺乏市场背景、软硬件储备有待提高四个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制定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周密的资金运作链、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模式及选择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解决途径。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创业者,通过此次研究与调查,了解现今的创业风向,切实改善大学生创业的实践状况,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商应美,方琳,马成龙.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1):43-47.

[2] 杨宝忠.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51-53.

[3] 周清华.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9):73-76.

[4] 万刘军.大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研究[D].成都: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调研分析 创业倾向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44-02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增长减缓,结构调整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就业渠道逐渐萎缩。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但普通高校准备得并不充分。本文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调研,揭示当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障碍,并对普通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提供一些改革参考方案。

二、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对于目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有一些学者已经开始通过调研等方式进行研究。刘营军,吴彦宁等通过对江苏省25所高校开展的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且已经逐步形成了课程和实践教育体系,但是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偏差。西凤茹、代凤美等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促进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发展,必须注重培育积极的个人特质,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社会环境等。乔孟涛、焦昆等通过在河北农业大学的调研,提出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并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机制来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上述调研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高校在创业教育上的投入及效果,但是对经管类专业,尤其是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及其面临的困境研究得不够,缺乏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调研,分析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调研分析

作为地方性高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较早地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管理学院也率先推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笔者对管理学院二年级以上的本科学生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有434份,鉴于学生的创业倾向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次调研综合了学校教育、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三方面,以期更全面地解析这一问题。

(一)学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分析

1.学校创业教育的普及效果分析。从问卷调研情况来看,接受过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教育的学生仅有14.98%,而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有19.59%。调研也显示,有10.83%的学生同时参与了创新创业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浓厚的兴趣。但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未超过30%,这说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率仍然较低。

2.学校创业教育的兴趣培养分析。在调研中,有39.63%的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表示出较感兴趣,而明确表示不感兴趣的仅为7.13%。在接受过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教育的学生中,明确表示感兴趣的分别占64.62%和61.18%,这说明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对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3.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分析。在高校对大学生所提供的最有效的帮助这一问题上,学生的分歧较大,有39.63%的学生认为高校最主要的是提供创业的专业技能;17.29%的学生则认为应提供相关的知识储备;18.89%的学生认为应提供专家的咨询,24.19%的学生最希望高校能直接提供资金支持。这说明学生对自主创业所需要学校提供的资源尚未形成明确的意向。

在高校创业教育方式的问题上,有50%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模式给予了肯定,但也有7.14%的学生完全否定高校的教育模式,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问题,希望单独由专业教师或社会力量提供辅导和咨询的占比都较低,有30.41%的学生希望由专业教师与社会力量组成团队提供咨询,有8.29%的学生希望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社会力量三方共同提供“保姆式”的咨询。这说明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对教师以及社会力量的依赖思想较重。

(二)家庭环境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

1.父母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分析。有50.59%的学生表示,父母把“学好基础文化知识”作为对其大学生涯的首要要求,仅有4.45%的学生父母把准备创业作为对学生的首要要求。在这4.45%的学生中,有42.11%的学生父母具有个体或私营企业主的背景。可见,目前家长仍然认为自主创业存在较高风险,父母的工作环境和经历也对学生的创业倾向有影响。

2.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因素。在家长对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的支持中,最普遍的是“资金”支持(67.0%),其次为“社会关系”(63.17%)、“咨询建议”(43.99%)、“要素资源”(26.60)和“技术”(11.76%)。由此可见,技术是家庭对学生创业支持的短板,而家庭资源与学校资源在支持大学生创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3.学生创业对家长支持的依赖性。有64.19%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支持对其创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见,学生自主创业的倾向对家长支持的依赖性非常强。

(三)社会环境对创新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

1.社会环境判断。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学生对目前创业环境的判断还是比较中性的,其中44.47%的学生认为“自主创业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态度的学生也高达39.53%,过于乐观和悲观的比例都很低。

2.社会环境影响。67.14%的学生认为“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影响较大,其次为金融与投资环境(65.02%)、行业企业景气程度(43.19%)。可见,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经管类学生对社会风险也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

四、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通过问卷调研,笔者发现当前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单向推广的模式上。除了文献所总结的在师资、教学形式和理念上的一些普遍问题以外,笔者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供给”与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存在的偏差,是当前普通高校创业教育难以有实效的最根本的问题。

首先,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存在偏差。普通高校经管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创业的风险具有回避的倾向,创业主导意识较弱,这就决定了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定位应是基础性的,应起到引导学生勇敢地走进创业公司的作用,而并非强调培养创业“掌门人”。因此,普通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定位,以通识性的创业教育为基础,形成梯度培养体系,逐步发掘和培养有意向的创业人才。

其次,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存在偏差。普通高校经管专业目前主要采用由教师发起的、单向“推动”的以理论教育和模拟项目为主的创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渴望参与或体验真实创业环境或项目的需求,即使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项目,普通高校也难以跟进推广。这使得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挫。对此,普通高校需要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发起创业项目,推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推引”模式。

第三,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在师资配备上存在偏差。高校专业教师是目前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的主力军,但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对市场竞争、政策环境缺乏敏感性,对学生的指导也难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普通高校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为其寻找创业机会提供真实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普通高校组建校外专业创业指导团队奠定基础,补充高校专业教师的不足,尤其是加强与该校历年的毕业生的联络与合作。

第四,现行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不够。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有很多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及大学科技园区专门孵化创业企业,但详细政策并没有传递到有需求的学生。这就需要普通高校打通大学科技园区和学生之间的创业信息通道,比如加强自主创业意识的引导,开设创业扶持政策的宣讲课程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营军,吴彦宁,狄传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22-24.

[2] 西凤茹,代凤美.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3):89-92.

[3] 乔孟涛,焦昆,孟许峰.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影响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9-11.

[收稿时间]2014-11-23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9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困境

2008 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不仅远远没有消除,而且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愈来愈严重。如果说2010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 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在2012 年则是最严峻的一年。可想而知。解决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现实困难和庞大的社会工程。

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目前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困境、结构性就业困境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困境。

(一)一般性就业困境

一般性就业困境,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又处于人口高峰期,加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一般性就业困境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二)结构性就业困境

结构性就业困境,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表现为有空闲的岗位,劳动者也有意去填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就业;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最关健的因素也就是结构性就业困境.

(三)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

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是指毕业生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困境。表现为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尽管有岗位空着,自身也不缺乏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只是由于个人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或待遇低等原因,因此,宁肯待业也不愿去填补缺额。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则比较难。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工作可找,而是不想把自己随便“嫁”出去,更不肯“贱卖”自己,是想找一个“如意郎君”。这样,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就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 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却超过2000 万,每年出现200多万富余劳动力。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一份调查数据则显示:2011 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 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 万。

这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供需总量是供过于求,但专业技术人才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既有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机制的影响,还有就业指导和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滑坡、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不平衡,对就业形势影响较大。国内大批中小企业和外企的倒闭、迁移和收缩,大幅度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的挑战。

(二)高校年年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近10 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高校举办招聘会,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供需见面会及人才市场,网络招聘、国际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熟人介绍、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计划等。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而且网站和招聘会虚假招聘信息太多,令人望而生畏。

(四)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用人单位多数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很好解决。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发展前景不明,并伴有苛刻的扣薪、罚款、辞退等制度。所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追求实用能力和低廉成本。

(五)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一些高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不仅传统守旧,而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六)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很多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部分毕业生对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尚未调整好求职心态,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思想依然存在,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意原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

(七)宽进没有严出,教育质量下降。

近年来,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几乎成反比,说是宽进严出,其实是宽进宽出。只要交足够的学费就可以上大学,只要读完基本学分就可以混个毕业证。而且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尤其是文科大学生。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仍然十分隔膜,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依然陈旧,授课内容多为政治化、程序化、空洞化。

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尤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首位,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岗位,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工作。

(一)各级政府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给予政策上的宏观指导。

一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三是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不断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大量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就业歧视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二)高校要改革教育机制,在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一是要搞好素质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度。

二是要改革教育机制,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没有以广博为基础的“精专”,不是真正的精专。只有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持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水平。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力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精心引导大学毕业生纠正择业误区,变“主动失业”为“主动就业”。

一是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注意自我调整,相信自己有实力总会脱颖而出。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

二是从观念上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从观念上引导,就是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第一是“主动就业”,不要等待,也不要抱怨,以主动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第二是“理性就业”,不要迷失方向,坚守自己的目标;第三是“反思就业”,善于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第四,先就业后择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大学生创业困境篇10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 择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36 ― 0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仅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全面扩招,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已然成为中国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高等教育遇到的严峻挑战之一。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也因此变得尤为突出。而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之一,在就业过程中会较普通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值得我们高校教育者去关注。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心理现状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他们大多具有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他们不甘失败、不气馁,具有较强的自我独立能力和意识。但由于受到经济压力的困扰,贫困生群体在面临就业的择业过程中会普遍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大多具有自卑、焦虑、多疑、恐慌、偏执等消极心理特征,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交织在一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认知的角度

部分贫困生在面临就业、择业时更容易对自我概念的认知出现偏差,产生高期望值的认知绝对化倾向。习惯性地对本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就读学校不够理想、学习的专业没有就业前景不好等负面现实进行自我夸大。并且认为只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

(二)情绪心理角度

多数的贫困大学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从偏远之地来到繁华的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环境的强烈反差致使题目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敏感、甚至会滋生一定的嫉妒心理和怨恨情绪。这种情绪心理在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本来就挫折感沉重的贫困生,更是雪上加霜。他们既没有强大的家庭经济实力做后盾,也没有丰富的社交人脉作支撑。就业择业的巨大压力与诸多的不确定性,常常使他们感到社会不公、前途无望或是沉浸在紧张苦闷和自卑焦虑的心理状态下,部分较为敏感和心理承受能力欠佳贫困生还会因此出现一定的躯体反应症状,如坐立不安、心慌失眠、脾气暴躁等。一旦求职过程中屡遭挫折,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失去积极争取就业机会的勇气和斗志。

(三)价值观念角度

由于受时代环境和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追求上不仅考虑的是就业单位的综合性指标:如地理位置、城市大小、是否有发展前景等,而是更具有趋利性,将将高薪多资作为择业和就业的首要标准。在这种高要求、高标准的功利性价值观念驱使下,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独来独往,孤军奋战。不愿意轻易屈就的他们往往会屡屡碰壁,而在多次失利的打击下,其内心择业、就业的高标准的压抑感更加沉重,孤独感愈加严重,容易形成恶性心理循环。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受自身家庭经济环境一方面的影响,具体要从大学生就业择业自身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学校等外界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就业环境客观加压

首先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我国人口多,经济体制和就业机制还不完善,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众多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结构调整、裁员的局面。社会的就业大环境遇到逐年不断增加的毕业生就业大军,这无疑在客观上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难度,尤其是加重了高校贫困生的择业就业心理压力。

(二)家庭教育与就业条件基础薄弱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生家庭所带来的经济条件的欠缺,二是贫困生父母的社会关系的缺失。

从经济条件来看,目前大学毕业生由于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而出现了很多“考证”现象,考研的势头也越来越迅猛。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就需要各种复习资料,例如在考研的过程中需要书费、报名费、培训费等,各种费用让许多家庭贫困的毕业生望而却步,他们即使想报考也只能放弃,只能选择一些费用较低的项目,这使得他们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两难的地位。这些贫困大学生往往会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而放弃考研,选择先就业,加入到就业大军中。由此可见,经济条件已成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严重阻碍着贫困大学生的继续深造以及顺利就业。

从社会关系来看,贫困群体集中在农民阶层和城镇普通市民阶层,这两个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教育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了他们在社会人脉资源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子女在就业机会上的不平等,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生输在起跑线上,使他们连展示才华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于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帮扶层面,通过“奖、助、减、免、贷”等资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但是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帮扶体制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来看,资助育人中缺少职业指导、人格教育、挫折教育,往往重视指导内容的实用性、速效性,而不注重其科学性和创造性。高校在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方面过多地强调解燃眉之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和问题,这种就业指导往往是程序式、被动式指导,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

从就业指导的形式来看,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具有两大显著特点:滞后性和内容空洞。在就业指导思想上,有的高校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次性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进行着“临时抱佛脚”的就业指导。?只要让大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也就不辱使命,大功告成。绝大多数的高校就业指导仅针对于毕业生,很少有对于广大的非毕业班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尤其是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对于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来看,很多都是由于专兼职辅导员来担任的,没有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师,由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而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无论在信息量占有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都远远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对于贫困生的就业指导,更是鞭长莫及。

(四)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与能力发展限制因素

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除却以上客观因素以外,也有其自身因素,下面就从两个方面剖析其成因。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的农村及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家庭,其中单亲家庭、老弱病残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等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背负着太多的改变家庭贫困境况,改变个人命运的思想负担和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就业期望过高,倾向于选择去大城市、去国家机关位,不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同时因为家庭贫困,许多贫困生往往急于尽快参加工作,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来减轻家庭重担。这就导致了盲目签约、盲目就业的现象,他们这种就业择业时的心理倾向不仅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他们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选择就业难度加大。

另外一方面,贫困生普遍就业综合实力较弱,缺少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所处地区不发达,所在的学校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很多学生的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在创新实践、人际交流等方面体验的也较少。进入大学以后,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他们平时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考试上,很少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又进一步的造成自己没有较强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贫困生就业择业心理的调试策略

(一)健全政府扶持与社会援助体系是调试贫困生就业择业心理前提

政府除了要在经济上大力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证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另外,在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方面,也应该出台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扶持政策,要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有所倾斜,如规范、完善就业竞争市场,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同时还要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引导贫困毕业生回到自己的生源地,去就业、去创业,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也能为建设家乡,贡献社会挥洒青春。

(二)高校采取对策是调试贫困生就业择业心理的重中之重

高校在调试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心理上,要担负起很大的责任。很显然,目前各高校对贫困生的就业择业心理调适,还远远不够。要想切实的帮助贫困生实现良好的就业,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对贫困大学生援助的侧重点,切实帮助贫困生就业

高校不仅要资助,而且要育人。不仅要注重经济上的资助,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应及时、有针对性的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开展勤工助学和公益劳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与了解社会的锻炼平台,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另外高校还应开展专项的就业引导。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情况,开展专项的就业指导活动。如:举办贫困生就业国家政策补助和扶持的专场讲座,解读国家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创建专门的网络互助平台,及时地传递信息,宣传政策,互通有无。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形式,提高工作实效性

目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般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或必修课,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虽然这些工作都很有意义,但这仅是学校一厢情愿的事。据调查,学生更多的会应付了事,因为学生本身就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一定要动态地了解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采用形式多样的心理帮扶措施和课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克服心理上的不足,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减轻他们面对就业时的心理压力,勇敢地面对困难,迎接生活中的挑战,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榜样引领励志成才,创造和谐的校园风气

校园风气的培养和创造是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板报、各种新媒体等形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塑造优秀贫困生励志成才的典型,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贫困生摆脱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摆脱困境,激励他们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命运。

(三)贫困生的自我调节同样不容忽视

仅仅依靠外界的帮助也是远远不够的,贫困大学生还应当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调整心态,做到客观的认识自己、积极的处理人际关系和正确的对待贫困。惟其如此,才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就业择业这一人生大关。

1.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自己

贫困生应该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自己,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予自己恰当的定位,对自己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要积极探索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用自己的优点鼓励肯定自己,还要找机会展现自己的优点,得到他人的喜欢与认可。总之,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助于贫困生在就业择业中缓解心理贫困。

2.学会正确对待贫困和自我调控情绪

一方面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养成勤劳刻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的对待贫困,勇敢面对贫困。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自己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克服心理贫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决心。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要相信只有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才能够改变自己的状况,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3.刻苦学习专业技能和参加实践锻炼

贫困大学生要在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学的四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充分借助实习实践的平台,一方面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所在,找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理想职位之间的差距,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全面参加实习实践中,体验并深入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形势,合理调整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初期设定的职业规划,为顺利就业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段琼辉,李永.关注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积极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张耀灿,等.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