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推广策划十篇

时间:2023-11-15 17:46:07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1

关键词:全域旅游辽宁滨海旅游旅游形象

一、辽宁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辽宁省作为我国最北的临海省份,海岸线长2920公里,有各类岛礁506个,岛屿总面积187.7平方公里,滨海旅游景区近百处,天然海水浴场众多。目前,辽宁已经形成以大连金州区海滨喀斯特地貌景观、大连市南部的海蚀柱、海蚀洞,锦州的笔架山等为主“海蚀景观游”;以盘锦红海滩、丹东鸭绿江入海口为主的“滨海湿地自然景观游”;以大连大黑石海滨浴场、金沙滩海滨浴场,葫芦岛兴城海滨,营口鲅鱼圈海滨等为主的“天然海水浴场游”;以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长兴岛、岛、凤鸣岛、西中岛等为主的“海岛游”。

2009年开通的西起葫芦岛绥中县,东至丹东境内的虎山长城,全长1443公里的辽宁滨海大道,连接了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大连、丹东六个沿海城市,旅游景点130多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同时也是全国最长的一条沿海公路。

二、辽宁滨海旅游现状

(一)辽宁滨海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恚随着辽宁进入经济转型时期,辽宁旅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率12.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14.5%。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32950万人次;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722亿元,是2010年的1.97倍。其中,锦州、盘锦、葫芦岛等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在全省经济普遍滑坡,下行风险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虽然经济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拉动全省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辽宁以“海洋旅游年”为契机,依托滨海大道,打造海洋旅游特色拳头产品。把海洋旅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村生态、民俗风情相结合。规划开发高端海洋、海岛旅游产品和国际水准的旅游服务设施,全力打造辽宁“北方国家海岸”。

(二)辽宁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辽宁滨海旅游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模式、旅游服务质量、景区管理水平、旅游形象策划、旅游品牌推广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辽宁作为中国最北的沿海省份,虽然海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很多地区在海滨资源开发中只注重自然资源的简单利用,忽视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景区开发仅限于现有资源的最初级利用,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商业价值的挖掘不够;第二,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普遍是旅游景区单打独斗,各个景区间未进行统一规划开发与形象策划,旅游资源和客源无法实现共享;第三,虽然辽宁省各沿海城市签署了《辽宁滨海大道6城市旅游联合体丹东宣言》,但从实际运作看,并未取得具体效果。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各地市各自为政,过分强调本地资源的开发,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由于缺乏整体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导致辽宁滨海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现象较为突出。

2.旅游经营模式不规范和景区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导致辽宁滨海旅游景区规模较小,很多景区仅仅对海滩、海岛等资源进行划地为界,景区经营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门票,以及少数的附加运营项目。很多景区仍处在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层面上,缺少企业化运作,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旅游者的需求,经营观念落后,各景区景点经营项目同质化情况严重,项目设施陈旧,缺乏特色,因此,造成景区建设管理与旅游市场的需求脱节、景区盈利能力不高,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景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等现象。

3.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景区自身的管理水平不高和行政部门监管不到位,直接导致辽宁滨海旅游景区出现销售商品质量不高、拉客、欺客的事件屡有发生,不仅损坏了景区的声誉,更直接影响了整个辽宁省滨海旅游业的声誉。如今年网上曝光的东戴河景区游客骑快艇挨宰、商家强行拦路揽客等事件,虽然,事实并没有网上写的那么严重,但也暴露了东戴河景区经营主体小且散乱、拉客宰客已成潜规则、旅游业无规划,监管乏力等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还在于辽宁海滨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大多是依托海滨资源形成的传统观光旅游项目,旅游附加产品欠缺,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此外,各个景区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当地的村民,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必然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之旅。

4.旅游配套实施不够完善。目前,辽宁滨海旅游仍处于旅游六大要素初步整合的阶段,旅游各要素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旅游经营项目简单雷同。各个景区都仍以旅游观光为主,娱乐项目匮乏,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较差,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景点建设缺少统一规划,餐饮、住宿配套建设严重滞后,大多以农家院的形式为主,虽然价格不高,但条件较差,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休闲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景区的建设即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也没有体现现代化服务功能。

5.旅游形象不够鲜明和品牌推广力度不足。辽宁滨海旅游除大连具有鲜明的形象外,其他滨海城市还未形成自身的旅游品牌,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形象不鲜明。各地现有滨海旅游产品形态单一化、同质化严重,对新兴旅游理念接受不足、理解不深,缺乏针对目标市场设计旅游形象和开发旅游产品的意识。旅游景区建设对本地区文化和民俗的挖掘不足,缺少用文化底蕴来设计旅游形象和打造休闲旅游品牌的意识。辽宁滨海旅游仅仅依靠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靠自然资源吸引游客,缺少对区域旅游形象的凝练和设计、滨海旅游城市和景区特色不鲜明、对外营销推广力度不足,因此,没有形成鲜明区域特色品牌,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竞争力。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要求,景区建设要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优化整体环境;转变过去过度依靠门票收入的经营方式,推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以旅游为导向,推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优化环境,实现城乡一体化,调动各部门、多方位、全民参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使景区建设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能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经济需求;以区域为单位,协调各县市、各景区,实行区域旅游发展的一体化,以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知名度较高的景区为龙头,带动区域旅游业分发展,打破地方壁垒,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探索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新途径;以区域为单位,塑造整体旅游形象,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以提高游客满意度、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为目标,实现旅游过程的全民参与,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

(二)辽宁滨海旅游资源的全域开发与管理

1.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应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全面进行辽宁滨海旅游资源普查,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摆脱仅仅依靠海滨、温泉等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开发观念,强调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和地方属性,实行文化与资源结合、民俗与景点结合,将辽宁地方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旅游资源开发之中,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内涵,使辽宁滨海旅游有鲜明的辽宁文化色彩,打造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滨海大道、高速公路、省级公路等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交通,串联沿途旅游资源,打造滨海观光、避暑休闲、民宿体验、生态绿色、温泉养生等特色旅游经济带,形成以滨海风光、温泉养生、关东民俗为主要特色的一个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行畅通,各景区和旅游点有机连接的辽宁滨海旅游经济带。

2.实现产业融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目前因资源而旅游的封闭模式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加大旅游产业与地方农、林、牧、渔相结合,发展工业旅游,加强与商业、金融业、文体、医疗保健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业为核心整合各方面资源,强化地方企业、社区参与旅游业的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例如,将发展辽宁滨海全域旅游与现代化新型城镇建设战略结合,以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小镇、美丽乡村为突破口,构建全域旅游的支点;将发展全域旅游与区域生态建设战略结合,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将全域旅游与区域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民生建设结合,有效促进当地社会结构的优化、人们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等。

3.转变发展理念,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围绕“全域旅游”概念,不仅要开发打造观光、体验、休闲等特色旅游产品,更要打造生态、养生、会展等高层次、高附加值的旅游板块。以重点旅游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统筹整合辽宁滨海优质旅游资源,推进跨行业、跨地区合作,打破地域行政区划,破除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推动辽宁滨海全域旅游的建设。转变经营观念,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加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实现旅游供求平衡,实现全域旅游依法治理。从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全域旅游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四、辽宁滨海全域旅游形象策划与推广

全域旅游形象是对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进行概括和凝练,挖掘辽宁滨海旅游的资源禀赋,突出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品味,确定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并通过传播推广,使目标顾客了解本地区旅游业的特色和品味,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保证客源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一)辽宁滨海旅游形象策划

辽宁滨海旅游在进行全域旅游形象设计时要依靠本地区具有规模性、地域性、垄断性的旅游资源,立足于辽宁省整体旅游形象,借助辽宁省对外旅游形象宣传的契机,突出滨海旅游的优势与特色。旅游形象策划的基础是本地旅游资源,因此,在进行辽宁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形象策划时要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本文在进行辽宁滨海旅游形象策划时主要从首要印象资源、光环效应资源、地标效应资源、最后印象资源进行梳理。根据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进行总体形象策划,确立一个鲜明的旅游形象,强化辽宁滨海旅游带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表1辽宁滨海旅游资源分类

首要印象

资源首要印象资源是指在游客心目中印象最深、最能体现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辽宁滨海旅游带在游客心目中的首要印象是海滨、沙滩、海岛。主要包括的旅游景区有:葫芦岛兴城海滨、营口鲅鱼圈、大连金石滩,及附近海岛。光环效应

资源光环效应资源是指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x,能够扩大区域旅游影响力,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辽宁滨海旅游带中的温泉旅游资源是本区域的光环效应资源。这其中包括:丹东五龙背、营口熊岳、大连步云山温泉区、大连安波温泉滑雪度假区等。地标效益

资源地标效应资源是指区域中具有特殊历史文化意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要进行精品化开发,使其能够代表当地的旅游形象,成为当地的旅游地标。包括: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盘锦红海滩、锦州笔架山、大连老虎滩、金石滩、丹东鸭绿江、虎山长城等。最后印象

资源最后印象资源是指能够体现当地民俗风情、地理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和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让旅游者切实体会到当地旅游与众不同的氛围和特色。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餐饮设施的建设、旅游商品开发等。从区域范围来看,辽宁滨海旅游带是辽宁省,乃至东三省唯一的滨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滨、海岛旅游资源。从全国范围来看,辽宁滨海旅游带是体验关东风情的好地方,地理上具有离京津冀较近,交通便利的优势。从旅游资源上看,辽宁滨海旅游带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结合辽宁省大力发展温泉旅游,实现“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发展目标,统筹区域内的温泉旅游资源,实现温泉旅游的全域化发展,是辽宁滨海旅游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辽宁滨海旅游带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将辽宁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形象策划为:以休闲养生、生态度假为主导,以家庭、自驾旅游为主体,大力发展温泉养生旅游和滨海休闲旅游。基于此,辽宁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形象口号可设计为:“泡温泉、洗海澡,休闲养生关东情”。

(二)辽宁滨海旅游形象推广

辽宁滨海旅游形象经过策划后,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包括媒体广告、节假日及公关活动、网络营销等方式将形象定为传播推广。通过形象传播吸引更多旅游者的到来,全面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媒体广告。传统的媒体广告宣传可以选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牌等作为媒介。辽宁滨海旅游可以通过拍摄旅游广告、旅游专题片、策划温泉养生类专题节目,在报纸、杂志上开办旅游专版、在高速公路、机场、车站树立广告牌,向各地酒店、旅行社、汽车站等免费发放《辽宁滨海旅游指南》、《辽宁滨海旅游画册》、《温泉养生知识》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向本地区、国内外推广滨海旅游带的旅游形象,激发人们潜在的旅游热情。

2.节假日及公关活动。旅游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能够塑造旅游地的良好形象,并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如锦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大连服装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盘锦红海滩观赏会等。在借鉴以往节庆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后辽宁滨海旅游带应加大投入力度,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如“亲近大海――家庭休闲度假月”、“温泉文化节”、关东风情文化节等,滨海旅游带各地市对各个节庆活动进行统一策划、统一行动,提高活动品位,组织水平,与省内外各种媒体广泛合作,使之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活动中各地市旅游管理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各景区景点积极配合,加强管理和组织,注重活动内容,提升游客体验,达到对滨海旅游带的宣传和促销的目的。

3.网络营销。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进行宣传推广时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活动。辽宁滨海旅游带应建立统一的旅游网页,成立相关组织专门负责网站的建设与开发,建立网上咨询、投诉的客服服务内容,完善网络销售服务,提供预定服务等内容。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进行产品宣传和推广。

准确地形象策划定位,积极的宣传推广,有利于推动辽宁滨海各地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对于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邱剑.区域旅游形象策划――以湖北恩施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27―128.

[2]李小芳.海南旅游形象策划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72―73.

[3]靳慧霞,魏宝祥.谈临夏市的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9―42.

[5]李t.全域旅游视阈下县域旅游发展探究――以安徽省霍山县为例[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53.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2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招商局的指导下,我局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狠抓责任落实,强化了项目包装策划,拓宽招商渠道,丰富招商形式,注重招商工作实效,积极落实全省旅游招大引强行动的相关工作部署,加强了对区县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协调,向各区(县)转发了《省旅游局关于推进全省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旅游招商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方法步骤,推动招商工作向前迈进,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领导重视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局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队、所)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场开发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制定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坚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旅游工作不动摇,一手抓招商引资工作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工作来推动旅游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强化招商措施,加大招商力度

在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组织中心”发展战略指导下,坚持“引资、项目”两大带动战略,继续以景区招商为重点、项目为核心、服务为宗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稳住增势,突出重点,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服务工作,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强化招商引资以及旅游宣传促销,努力发挥招商引资在推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包装项目

为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旅游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局高度重视项目包装策划工作,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招商的理念,先后委托高端策划机构策划我市重点旅游项目;收集汇总全市旅游项目进行精心包装;专门印制招商画册,建立了××旅游招商项目库,全年累计包装策划了旅游招商项目41个,为××旅游招商工作储备了详尽的资料。

1、建立招商项目库

在项目包装储备上,聘请专业机构包装策划了“一江揽五秀”5个项目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分析,并将其列入全省大力支持的重点旅游储备项目。另外,收集、汇总、包装了张坝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方山生态园、华阳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双加镇松滩湖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项目、凤凰湖景区项目、普照山景区项目、天仙洞景区项目、百吉滩温泉项目、玉蟾山温泉项目、玉兰山景区旅游建设项目、福宝古镇旅游整体开发建设项目、尧坝古镇维修保护建设项目、法王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震东民族文化特色度假村项目、红龙湖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画稿溪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黄荆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丹山中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计18个旅游招商项目报送了市招商局,完善充实了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

2、编印招商画册

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比较,精心包装了张坝桂圆林及沿江旅游带开发建设项目、方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笔架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神臂城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荆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凤凰湖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芙蓉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百吉滩温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天仙硐景区前山与后山整体旅游开发项目、叙永县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心景区、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画稿溪开发建设项目、红龙湖度假旅游区开发建设、佛宝景区天堂坝片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玉兰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泸县龙蟾温泉度假村开发建设项目15个招商项目,并委托专业公司策划、设计、编印了精美的《××旅游招商画册》,为全市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委托机构策划项目

为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包装策划具有投资价值的旅游项目开展对外招商,今年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了200万元聘请了北京大地风景旅游咨询集团和北京时代科旅等专业策划机构分别策划了江阳区美酒湾旅游项目和纳溪区天仙洞、凤凰湖景区等3个旅游项目,这3个项目的成功策划为我市以后旅游招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行性材料。

(二)利用展会开展招商

在招商方式上,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利用参加各种展会的时机,组织有关项目招商单位到重庆、成都、大连、义乌等地开展旅游招商活动8次,先后参加了第十二届“渝洽会”、“重庆·××投资说明会”、中国国内旅交会、第十届西博会、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进行了项目推介,向参会客商重点推介了我市佛宝、黄荆、张坝等旅游招商项目,与客商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洽谈,为××旅游招商开辟了途径,拓宽了××旅游招商渠道。

1、1月9日至11日,我们精心组织了合江县旅游局、佛宝景区以及古蔺县旅游局等有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到重庆参加了由省旅游局主办的四川旅游产品冬季宣传促销活动,借助这个平台散发旅游招商引资宣传资料1000多份。

2、3月27日至29日,我们组织各区(县)旅游局、旅游景区及旅行社的有关负责人共计30余人参加了2009中国重庆城际旅游交易会,在会上经与有关友好地(市、州)的旅游部门、旅游骨干企业、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的协商,参与加入了中国城际旅游联盟,有效推进了我市的区域旅游合作,为我市在重庆的旅游招商奠定了基础。 4、5月11日至13日,我们组织江阳区旅游局、合江县旅游局、佛宝景区、尧坝古镇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到重庆参加了第十二届重庆渝洽会,在××投资说明会上向参会客商详细介绍了我市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并推介了我市佛宝玉兰山开发建设项目、黄荆旅游开发项目和一江揽五秀旅游项目等三个重点旅游招商项目,引起了参会客商的积极关注和浓厚兴趣。并组织有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展览,现场接受了大量客商和游客咨询。 7、11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浙江义乌举行,为筹备此次旅游商品博会,我市精心包装了佛宝旅游招商项目和黄荆老林招商项目报送省旅游局统一推介,最终,黄荆老林项目入选全省十大重点旅游推介项目在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进行了推介,赢得了众多旅游商家的青睐; (三)重点出击,专场推介针对重庆主客源市场,我市在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旅游商会的大力协助下,与市招商局联合在重庆召开了××旅游招商推介会,重点推介了我市古蔺黄荆老林旅游项目、叙永丹山旅游项目、合江佛宝景区旅游项目、法王寺旅游项目和尧坝古镇旅游项目、江阳区长江美酒湾旅游项目、纳溪区凤凰湖和天仙洞旅游项目共8个旅游招商项目,宣传了我市旅游资源和产品,与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进行洽谈和磋商,并积极邀请前来考察环境和项目。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旅游商会领导出席了我市推介会并分别讲话,他们表示将于近期组织重庆市投资商和旅行社负责人考察团来我市考察。

(四)强化媒体,重在宣传

今年,我局在招商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加大了与相关平面媒体的合作,在××日报、××晚报上开辟了专题专栏,分别介绍了我市旅游招商项目和招商相关信息。其次,加大了网络宣传力度,建立了网站旅游招商专栏,设置了旅游招商项目库,公示了我市的旅游招商相关政策和服务项目,借助网络的广泛覆盖性,获得了较高点击率,有效地宣传了我市的旅游招商情况。

(五)邀请客商,来泸考察

“走出去”的目的是宣传,“请进来”才能让客商更直观更详尽的了解我市旅游资源情况和旅游项目情况。因此,从实效性考虑,我市旅游招商在走出去宣传的基础上,工作重心开始向“请进来”倾斜,遵循广泛宣传、深入洽谈、实地考察的招商步骤,积极邀请对我市旅游项目感兴趣的外地客商来泸实际考察。先后有香港竣洋集团、香港环球投资公司、广东东莞王评设计公司以及重庆、广东、浙江等多家投资商来我市考察了佛宝景区、法王寺景区、尧坝古镇等景区景点和分水乡、黄舣镇、华阳街道、弥陀镇等相关旅游项目,目前仍有几个项目在密切联系之中,可望有实质性进展。

(六)改善环境,强化服务

实践证明,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进招商工作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工作的重点,坚持用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作风、最优秀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工作搭建广阔的平台。实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行政效能建设,执行优化投资环境的“九项制度”,即: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首办负责制、文明办公制、软环境建设责任追究制等。同时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了我局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了重大旅游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招商实效

经过全市旅游系统的共同努力,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的成效。从签约情况看,我市已新引进张坝桂圆林生态健身中心、笔架山生态观光园、玉蟾温泉度假区、洞窝峡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张坝景区二期土地整理项目、天仙硐景区天全寺项目和鼓楼山景区项目,项目合计投资32.928亿元。其中,洞窝峡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玉蟾温泉项目和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黄荆、福宝、百节温泉景区也正在与投资商洽谈中。 2、泸县玉蟾山温泉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3.6亿元,主要开发建设温泉池群、温泉度假区、濑溪河二桥等景点。目前已完成200亩征地。

3、合江县城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进行合江县三星级宾馆及配套设施投资建设。

4、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设计工作,正在开展前期建设工作。

5、张坝景区二期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亿元,进行景区二期开发建设,主要包括张坝核心景区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将其打造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6、天仙硐景区天全寺项目。实现招商引资3480万元,用于修建天全寺景点接待处、圆通店。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3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景区;景区建设;对策

一、引言

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欧美各国开展了低碳发展研究和低碳产品认证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经验和成果。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业界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低碳旅游这一新型旅游形式。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低碳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当前,低碳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低碳研究大多集中在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路径选择、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研究、低碳城市发展、低碳旅游等方面。而本文以低碳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内涵解析、建设的重要性和对策等方面着手对低碳旅游景区进行相关研究。

二、相关概念解析

目前,学界对低碳旅游的理解可概括为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而对低碳旅游景区的概念界定很少,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谭锦、程乾认为低碳旅游景区主要是自然资源型景区,如湿地和森林等。赵金凌,高峻则指出低碳旅游景区主要是指提供住宿、交通、观光、休闲、温泉、民宿、餐饮等的综合的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景区,不包括主题公园、历史遗迹等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史云、田甜、许晓明则认为除自然生态资源外,一部分文化景观也属于低碳旅游景区的范畴。一个完善的低碳旅游景区的特点是以满足旅游者最低旅游体验效果为前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统一体。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低碳旅游景区应具备以下特点:

1 以低碳环保为核心。低碳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般景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低碳旅游理念、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在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应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减小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使旅游消费活动符合低碳环保可持续要求。

2 以不降低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为前提。游客参与旅游的直接原因是为获得轻松愉悦的旅游体验,在旅游参与中感受快乐。因此,旅游景区在强调低碳化操作的同时必须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3 多方参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需要依靠政府、旅游企业、景区居民和游客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只有社会各界对建设低碳旅游景区充分理解并自觉融入到低碳旅游景区的活动中,才能切实推进低碳旅游。

三、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重要性

(一)推动低碳旅游形式的开展

低碳旅游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旅游应当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但这种推广和实施是一个涉及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能将这些因素有效结合,理顺管理体制,统筹整合旅游资源,为进一步宣传低碳旅游理念和实施低碳旅游活动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平台。

(二)促进民众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

在低碳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低碳的理念已融入到景区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各个环节。因此,游客在景区内不仅能够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方式,更能有助于游客在旅游活动结束后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将不再只是政府、业界和学界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成为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三)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低碳旅游景区,既可以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又能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低碳旅游是目前和未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低碳旅游景区也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将低碳理念在旅游业中付诸实践,有利于建立旅游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最终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低碳旅游景区创建对策探析

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对策主要包括完善低碳旅游机制、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景区管理体制、创新低碳旅游开发要素等(图1)。

(一)完善低碳旅游机制

低碳旅游机制的完善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模式,建立扶持激励、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等低碳旅游机制。建立扶持激励机制,针对景区内低碳环保应用状况,政府给予相应税收及资金支持,引导低碳旅游的开展;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景区应在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建设和应用无碳化改良的新旅游设施;建立示范推广机制,在低碳旅游开展的初期,设立低碳旅游示范区进行试点,而后再全方位推广。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作为由台北县政府策划,当地居民参与的台湾第一个低碳旅游示范区,通过开展低碳活动,取得了可观的低碳效益,成为低碳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成功案例。

(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低碳旅游景区在规划和开发时应明确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的理念,注重低碳体系构建,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特色,保持环境的自然特征与文化的原真性,确保规划的建筑、设施、产品等在低碳化操作的前提下融入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中;合理配置多层次、多类型低碳旅游项目,引导客流时空分布,提高旅游环境容量水平,以促进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保护;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的低碳旅游景区评价机制,构建旅游景区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尽量减少资源、能源的利用,引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三)优化景区管理体制

景区管理是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往往涉及到景区开发与保护、管理与经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等多方面问题。而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和市场化运作将成为景区改革的两大趋势,创新低碳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是适应旅游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旅游景区应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景区进一步规划和营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既可避免垄

断带来的制度僵化、缺乏竞争力等弊端,同时又有利于景区发展和品牌的打造。

(四)创新低碳旅游开发要素

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需围绕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体验环境和旅游消费方式等元素的低碳化而展开。

1 打造低碳旅游吸引物体系

低碳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游客前往景区参观、体验的最重要因素,对景区旅游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碳旅游景区将低碳理念运用于景区的规划和设计,由此而打造的旅游吸引物成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新型旅游吸引物。这一旅游吸引物体系范畴宽广,包含景区内各种自然旅游资源、人造低碳景观、低碳旅游活动、低碳旅游产品等。景区可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合理安排旅游路线和规划低碳旅游活动产品。在四川燕子沟景区的高山特有的生态环境下生成了世界最大的红石滩和多处矿温泉,而后,燕子沟积极打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开展观光旅游,建设休闲避暑及疗养度假区。

2 完善低碳旅游相关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在节能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下建造的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设施。低碳旅游相关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能源供应、环境卫生、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及旅游娱乐等设施,完善低碳旅游设施需从这些方面着手。如进行无碳化改良,将新技术、新能源、天然能源等在景区各项公共设施中广泛应用;在景区内采用低噪音、低能耗、低排放量的交通运输工具,设置新能源观光游览车、电瓶车、自行车道、步行道,设计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交通工具;加强景区、酒店的节能减排工作,执行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被称为“世界最大太阳能酒店”的山东德州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所用建材及酒店用品均为环保材料,应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外墙保温技术,比国家节能标准低30%左右。其建成的太阳能游乐园,包含世界最长的光电大道、可再生能源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能够让游客体验未来能源新生活。

3 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

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是一种高品质的旅游体验环境。对游客而言,降低资源耗损的绿色化旅游消费及加倍亲近自然的低碳化旅游消费可以获得更多精神体验,较普通旅游环境而言更能提高旅游过程中的游客满意度。低碳旅游体验环境的营造必须举全社会之力,采取多种形式,形成整体合力。要通过政府低碳政策支持、旅游企业低碳技术革新、景区居民及游客的积极参与,培育和谐的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提高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4 推动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一种能够使游客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减少个人碳排放的消费形式。推动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应提倡游客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徒步、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自带垃圾袋和旅游必备用品,自觉回收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主动参与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绿色活动及碳补偿等低碳旅游活动。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4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的基石和根本,只有正确的市场细分,才能为营销工作奠定基础,使产品适销对路变得可能。

(一)团队市场

省外团队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对于省外团队游客,营销工作主要围绕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与客源地的主要组团社洽谈联系,为旅行社提供各方面的便利等。

省内团队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济南、曲阜等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对于省内团队游客,营销工作主要通过与地市旅游局行业管理处或旅行社协会协商,请其协助召集辖区旅行社与我景区签订旅行社优惠协议,做客当地广播电台开展景区宣传推广工作。同时参加省市旅游局组织的旅游大篷车、推介会等活动与当地组团旅行社签订优惠合作协议。

市内团队客源市场主要包括团队和散客两大块。景区应对青岛地接旅行社给予特殊的政策优惠,加大门票折扣和年终返点力度,使其更乐于推销我景点线路。对学生团应在门票半价优惠的基础上给予特殊的政策,在年前就与该类旅行社接触洽谈,协助其解决交通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争取促其成行。针对会议团消费能力高、计划性强、多次重复购买、不受旅游淡旺季影响等特点。应直接与会议组织方联系洽谈,以提供超值服务的形式促其成行。

(二)散客市场

市外散客市场主要指青岛市以外,自驾游、自由行的游客。他们个性明显、注重享受,习惯于出行前将行程自行安排妥当,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针对这一特点,景区应充分利用网络对目标客户群的锁定等优势功能,开通在线预定一条龙服务,开辟景区营销的新天地。

市内散客市场主要指青岛市民、在青高校学生、来青务工人员等。针对该类市场的特点,参照兄弟景区的成功经验。景区可对该市场推出进山年卡。同时可进一步对该市场加以细分,针对政府官员等VIP客户推出贵宾卡;针对有青岛市户口的居民推出市民卡;针对青年男女推出情侣卡;针对有小孩的年轻夫妇推出亲子卡;针对家庭游客推出家庭卡、针对大学生推出骄子卡。不同的卡种,价位各异,可以自由选择,在市、区设置多个年卡销售,使其形成彼此竞争的态势。

二、4P策略

4P策略是市场营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行动指南。以下将以“4P”为主线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产品

产品即为顾客提供的服务。顾客来景区旅游“除了相片什么也没有带走,除了记忆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购买的是一种体验、一种享受、一段经历。针对我景区当前状况,一线面客人员应加强业务培训,树立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使其真正意识到游客才是景区的衣食父母。借奥运文明礼仪进崂山之机,大力宣传文明礼仪,真正树立起“诚信崂山、和谐崂山”,使崂山开遍诚信礼仪之花,大力提升服务质量。

中远期景区应在大力深挖道教文化的同时,开发一批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如针对中小学生的“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道教文化与中国式管理”系列讲座,针对普通游客的“道教文化与处世哲学”系列讲座,针对青年男女的“相恋北九水、情定巨崂顶、蜜月在仰口、养生在太清”系列产品,增加漂流、滑草、水上娱乐、数字实战等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二)价格

当前景区单个景点的门票价格处于中低端价位,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太明显。但为了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缓解旅行社紧绷的现金流,建议将门票折扣现场返还。另外为了调动导游推介我景点的积极性,建议对临时增加景点的旅游团除了按合同约定的价格之外,另给与导游一定的返点优惠。

(三)渠道

目前景区销售渠道过于单一,过分依赖产业链末端的地接旅行社。与省内组团旅行社的合作才刚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跟省外组团社的合作基本上处于论证阶段。而在市内年卡的销售上也是独家。这种过于单一的销售渠道使景区在市场开拓上,在客源开发上受制于人,不能从根本上广开客源。针对低价旅游年的挑战,景区必须广开客源,缩短中间环节,将优惠直接让利于组团社。为此景区应充分利用好旅游局“搭台”包括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等,积极与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签订优惠协议。同时为了吸引外地散客,应积极与国内主要旅游网站结盟,与各地旅游集散中心洽谈合作,尽可能多的吸引游客前来。同时也应与青岛各大企事业单位、会展公司洽谈,承接其奖励旅行、会议旅游业务。中远期加入全球旅游分销系统,借助其分销渠道,吸引海外游客。

(四)促销

目前景区的促销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参加旅游局组织的各种旅游交易会、旅游推介会等相关活动。多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被动参与局面,鲜有主动走出去宣传的先例。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将促销宣传做新、做精、做实才能在竞争中傲立潮头争得先机。

首先,响应号召,抓住机遇。利用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特殊的身份地位,紧紧抓住和利用好国家及省内的一些重大政策,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全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入境旅游发展计划”、“上海世博会全球推广计划”等一系列拉动内需的促销,针对计划中倡导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及乡村旅游、农民旅游等旅游活动,将我景区市场进一步细分,针对各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凭借青岛台湾直航的历史机遇,利用中华文明基石的道教文化,与青岛旅游局联合同台湾旅行社接洽,向台湾游客推出“道教文化寻根问祖游”、“国学山水游”、“青岛――百年历史看栈桥,千年历史游崂山”等产品,迅速打开我景区海外旅游市场。

其次,假日促销,创造节假日小高潮。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教师节等节假日,提前一个月宣传将在节假日当天对特定人群实行门票优惠活动,倡导假日休闲新时尚,以此带动二级市场,达到平衡旅游淡季,制造旅游小高潮的效果。同时,应借助节假日缩短省内游升温的现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省内中短途旅游宣传上。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5

关键词: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创新模式

旅游景区发展主要表现为旅游品牌的竞争,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是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武当山为例,就旅游景区品牌建设的模式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初步的探讨。

一、品牌形象塑造创新

品牌形象塑造创新就是旅游景区将自身个性化的信息在市场中推广,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景区应该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扩大景区的市场规模,使旅游者通过该形象认知旅游景区。可见,旅游景区品牌塑造有多种渠道的选择,因此把景区特点传递给旅游者就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目标之一。

武当山是老牌景区,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但是随着新景区的不断增多,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成为武当山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旅游形象塑造,武当山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品牌形象要调整

旅游者的需求、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旅游景区要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如武当山要在原有的观赏性景点的基础上,以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依托,举办大型宗教朝拜盛典,吸引海内外游客到武当山观光;并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形象宣传和促销,让游客对武当山有不同的感知。武当山还应该在道教文化上下功夫,确定“中华道教第一名山”的品牌主题,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

(二)形象定位要准确

旅游景区在其市场范围内的准确定位非常重要,这是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的关键。好的品牌定位是旅游景区成功的重要保障,旅游品牌定位就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最终赢得市场客源。武当山在品牌定位上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挖掘道教文化的内涵,并借助文学作品中对道教文化名人的描述,兴建文化长廊,通过策划一系列旅游活动项目,打响“道教名山”的至尊品牌,奠定武当山在中国旅游景区的地位。

(三)品牌创意要新颖

旅游景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对旅游景区精心策划,并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因此,品牌创意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灵魂,是品牌成功的关键。新意的策划可以避免景区雷同,从而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重点策划包装武当文化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形成名山秀水一体化,将武当道教文化、武当武术、武当古建筑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大力开发武当武术修学、古建筑鉴赏、民歌民俗等特色专项旅游产品的推广,创建知名旅游品牌。

二、品牌营销推广创新

品牌的经营不仅要经营好形象力,还要经营好注意力。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争夺注意力的竞争,因此,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就要靠品牌有效传播。长期以来,武当山形象单一、地方特色不浓一直制约着武当山对外品牌形象的推广,也影响了旅游者对武当山的进一步了解。为此武当山应该在品牌推广上加大力度,通过加大旅游品牌市场营销,实现品牌传播的有效运作。

(一)借助媒体宣传的强势作用

以强势电视媒体为依托,联动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展开超强度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攻势,形成持续不断的影响力和高强度的视听冲击力。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聚焦游客的吸引力,并提升道教名山武当山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品牌也就转化为持续的生产力。还可以同旅游主流媒体合作,定期举办品牌点评活动,从品牌定位、品牌传播、旅游管理、发展潜力等多方面让旅游者对武当山进行立体客观的了解,同时对旅游品牌进行有效的传播,极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二)借助节事活动的拉动效应

“皇家修道场,百姓朝武当”。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源远流长的道教历史、仙山琼阁般的道教建筑、梵音天成的玄都仙乐、独具神韵的武当功夫以及高深神秘的道教养生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武当道教文化。可以依托武当山的文化特色,举办节事活动,通过其强大的拉动效应,使武当山这一品牌鲜明立体。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武当山新形象,提高其知名度,从而为全面提高武当山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形象品位,最终为其品牌形象推广带来良好的效益。

(三)借助政府职能的有效保障

政府部门要做好旅游景区的规划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古建筑的保护与管理、部门配套设施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快武当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景区发展实施有效的监控,保障景区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三、品牌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还依靠政府的决策和主导作用。武当山要在品牌管理上致力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局面,全面推行政府主导的品牌建设。

(一)推行政府管理

武当山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优势和作用,领导决策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品牌意识,将品牌经营管理放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对武当旅游发展和品牌建设进行指导和协调,运用全新的模式进行品牌管理,举办旅游品牌推介会,通过政府景区的联动发展,为武当山在国际范围内树立道教名山的形象做出贡献。

(二)理顺经营管理

旅游景区目前被众多部门管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造成了旅游景区管理上的混乱和低效,使得某些旅游景区为了获得片面的经济效益,忽视联合协作,景区之间因为信息之间沟通的不畅,致使区域景点条块分割,建设重复雷同。因此,武当山必须尽快建立协调机制,理顺经营管理,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纷争,明确各自为政的局面,把武当山建成为权责明确的独立法人,为建立品牌景区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建立管理输出模式

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世界知名旅游景区,要利用专业化的管理技术,把无形资产效益化。要开发思路,运用企业参股、抵押、保证金等企业运作方式,实行开发管理、培训管理,并通过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提供给母体经营景区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建立管理输出模式,既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其他景区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四、品牌维护机制创新

旅游景区的品牌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对旅游景区品牌要进行定期维护,通过对品牌的维护可以有效的保证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延长旅游景区品牌的生命周期。

(一)实行品牌跟踪监测机制

武当山以宏伟的建筑著称,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历经数百年沧桑,现存有近5万平方米,这些古建筑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统一设计布局,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被誉为“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并在1994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要对旅游品牌进行跟踪检测,对破坏古建筑的行为要进行有效惩罚,同时对景区实施监控,建立动态的数据系统,将武当山景区的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维护品牌在较长时间内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景区保护法规制度

完善景区保护法规和相关制度,树立当地居民保护武当山有形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产品的意识,除当地居民外,旅游者、各旅游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有关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同时当地政府还应该同文物保护和建设部门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法律制度。必须对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等做出相关的政策,明确保护的程序和财政资金。如可以从景区收入中提取相应的比例作为武当山古建筑建设的保护资金。

(三)建立危机预警反馈体系

旅游景区品牌的维护还包括建立旅游预报、旅游应急预报、受损品牌的修复工作等,以此来树立景区的公众诚信度。首先,要建立旅游预报,即对不同时期旅游景区的游客容量等进行预报,引导游客分流;二是建立责任制,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旅游安全问题;三是成立应急预案,可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四是对受损品牌进行修复,消除负面影响,重新树立品牌形象。

五、品牌资源整合创新

(一)创建景区联盟

武当山作为湖北省“两山一江”品牌景区,要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将其周边景区和武汉市景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共同做大湖北旅游品牌,以特色线路为基础,实现产业对接,建立以产品为纽带的营销整体,提高整个景区联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的统一品牌,借此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保持旅游者重游的几率,最终实现大品牌下的共赢。

(二)打造整体产品

根据武当山现有旅游产品发展的趋势,应该将以武当山道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作为基本产品和旅游实体,同时将武当武术、武当古建筑等旅游产品作为延伸产品,增加旅游者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整体产品应该包括基本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和潜在产品,通过打造“中国道教第一山”来深化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

(三)实施协同营销

旅游景区的联合营销是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策划、包装、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塑造区域化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源,通过分担营销费用,协同进行营销宣传、品牌建设、产品促销等方面营销活动,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营销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四)建立信息共享

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达到信息交流的通畅和各类资源的共享。因此,要更新信息观念,引入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对客户资源也要实现共享,完善网上交流平台,及时将各个方面工作简报、近期旅游特色项目等上传,开展网上营销互助,带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六、结语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在品牌建设和管理上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武当山作为道教名山应该意识到品牌对于景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旅游景区的形象塑造,将品牌管理与具体的品牌建设相结合,同时对品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把握,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加大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武当山品牌建设的有效探索,必将对国内老景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翦迪岸.试论人造旅游景区的建设经营与创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0(4).

2、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1(6).

3、杜青龙,袁光才.城市品牌定位理论与实证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姚作为.我国旅游业品牌化进程初探[J].经济经纬,2001(5).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9月23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在北京举行新闻会,共同《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文化旅游结合的工作机制进行了安排。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是文化和旅游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阐述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这一重大决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加强文化产业大发展,犹如催化剂般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联姻。

近年来,随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综合性高校、师范和农业等专门性院校、高职高专等众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与文化联姻时代的到来之际,整合艺术院校的文化资源,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西艺术学院于2011年秋季招收了首届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开创了全国艺术类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先河。相比综合性高校、高职高专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院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学科特点。广西艺术学院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挂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它属于广西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的一个本科教学方向,这与其他综合类高校与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有所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依托艺术院校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突出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培养节庆旅游策划与管理、旅游演艺产品策划与管理的专门性人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突出艺术院校的特点设置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二、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等学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都已开设,然而大部分的综合类院校都以培养整个行业各方面的大众人才为培养目标,而与艺术结合,单独开设培养旅游演艺策划与管理以及节庆旅游策划与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院校还很有限。广西艺术学院作为艺术类院校,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结合艺术学院的特点,本研究初步提出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四部分构成的课程体系设置,即以文化艺术类基础课程和管理类基础课程作为知识根基,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体,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将书面化的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化的策划和管理能力。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对艺术院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管理类的基本课程以及艺术类的基本课程,而艺术类的基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一些最基本的艺术常识。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必须课程中,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课程群以及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课程群是能够突出广西艺术院校地域特点以及艺术特点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要求每名学生至少选修4门课程。

有关实践教学部分,在规定的教学计划中,能力培养型课程主要包括各种实践实习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等。旅游行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行业,其所需要的管理者必然是理论与实务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这一行业的特殊要求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对行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即培养具有较灵活适用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较高管理理论水平的文化旅游管理人才预备队。因此,在实践实习项目课程的设置上,突出了文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比重,在立足广西多样的民俗民族资源基础上,拟通过建立多个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旅游、旅游演艺产品实践教学基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行为能力。拟建立的实践基地包括:(1)南宁市区内(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实践教学基地):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青秀山风景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对博物馆中相关民俗文化内容的深入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感知能力,同时在旅游景区可以深入了解景区经营与管理的相关实践知识。(2)广西区内各县市(节庆文化旅游实践教学基地):与南宁武鸣县(“三月三”歌圩文化旅游节)、百色田阳县(布罗陀文化旅游节)、百色德保县(红枫文化旅游节)等具有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县市建立合作关系,在每年各县市举办相关文化旅游节时,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节庆活动的筹备以及初期策划活动当中,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3)桂林漓江旅游景区(旅游演艺产品策划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桂林漓江景区内的大型实景旅游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可谓是旅游演艺产品的典范。广西艺术学院可以结合处于广西的地域优势,与景区内“印象刘三姐”大型演艺剧组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旅游演艺产品在管理和策划的实践中应当具备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除了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外,带领学生参与调研项目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管理学与艺术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中节庆旅游策划与管理以及景区旅游演艺产品策划与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并能够在景区或策划公司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与管理工作。

此外,在毕业论文设计上,开设针对性的写作指导课,从论文的选题到写作再到最后成文,均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使学生基本掌握研究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实践中选题,使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核心课程的打造

在做好基本课程设置开发的同时,重点将《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建设成为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从而更好地带动专业其它课程建设,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

《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是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包括《广西民俗文化》、《广西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四个板块。其中田野调查板块穿插在《广西民俗文化》课程中进行讲授,其余三门课程各开设一个学期,每学期36课时,2学分。共计108课时,6学分。该课程群立足于广西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培养学生如何开发具有民俗文化特点的旅游演艺产品,将民族民俗文化与演艺相结合,策划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策划能力具有铺垫作用。此外,该课程群建设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独讲为主的模式,实现“教师”、“学生”、“多媒体”相结合的转变;即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单纯的内容讲授向问题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思路的引导者等导航者的角色转变;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自主学习者转变。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使知识的获得更加生动形象。

《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是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包括旅游策划与管理基本理论、旅游演艺产品策划与管理、节庆旅游策划、民俗旅游策划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各开设一个学期,每学期72课时,4学分,共计16学分。该课程群立足于广西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资源以及广西艺术学院的艺术资源,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采用“五位一体”的立体式建设思路,即通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视频音频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对于实践教学,开设课程的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采风实践。目前广西艺术学院已带学生深入武鸣“三月三”歌圩民俗文化旅游节、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等地进行田野采风。此外,鼓励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要及时反馈自主学习成果。

三、关于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建设,突出艺术院校特点与优势

在艺术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综合类院校相比,艺术院校拥有雄厚的艺术教学资源。广西艺术院校开设有演艺策划、表演艺术等专业,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同时,广西大型景区内山水实景表演基地,以及广西部分具有民族特色节庆活动的县市,也是艺术院校的实践基地。这都为广西艺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与就业资源。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院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突出的艺术学科优势,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鲜明的艺术学科独特性,应有更明确的专业定位,把旅游与艺术资源相结合,突出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着重培养旅游演艺策划与管理、节庆旅游策划以及民俗旅游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明确的前提下再进行课程建设的探讨,才能突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独特性,突出艺术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二)注重实践环节,展现实践教学的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也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应结合自身优势,充分规划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大板块[2]。校内实践方面,结合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音乐厅以及漓江画派艺术中心等艺术资源,在校内建立艺术会展旅游实习基地、艺术演艺旅游实习基地等,充分运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外实践方面,建立旅游演艺、节庆旅游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将知识活学活用。此外,广西艺术学院每个学期开学的前两周为实践教学周,实践教学周中由指导老师负责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与自己专业相关领域的实习中,在实习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实践教学周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以及实践总结,进行实践汇报。只有注重实践教学,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与实践结合、善动脑、会动手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课程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专业建设上不仅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以及合理的课程体系,还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应符合学科的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点,能满足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努力建设学科互补化、结构梯队化、高效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由于艺术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与艺术相结合,要突出艺术特色,因此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师资队伍的结构应该是多学科多领域的结合,既要有旅游管理类课程群教师,同时也要有艺术类课程群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更要不断扩充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艺术学领域,从而形成旅游管理与艺术学科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能对旅游演艺领域、旅游创意领域以及节庆文化领域有较好的把握。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以及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力。积极聘请校外知名行业专家、教授和颇有心得的相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企业家来学校讲学、开办讲座和实习实践指导,通过与他们交流学习,多方面开拓了解、掌握旅游行业发展动态的信息渠道[3]。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原有教师进行学历学位层次提高,攻读相关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助力。

(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直接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学生整体的学习自觉性与综合类大学相比有一些差距。因此,在艺术院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为重要。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意策划大赛、旅游创意大赛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鼓励学生组建自学小组,做好自主学习。此外还应加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书籍以及电子阅览资源,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资源。

四、小结

总之,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全国艺术类院校中首个开设文化旅游管理与策划专业方向的院校,需要做的努力和探索还有很多很多。只有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思考探索,才能找出一条适合艺术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才能不断提高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新世纪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具有特色的艺术类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家红,王慧琴,李浩文.论湖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60-163.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广西旅游;发展路径

1广西旅游发展现状

广西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自然地理条件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以及种类丰富、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浑然天成的山水美景、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对于广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先决条件。

1.1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断丰富

2020年,广西各地区共接待游客超6.6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7267.53亿元,旅游产业以及相关的配套产业蓬勃发展。

1.2旅游特色资源及路线的挖掘不断深入

经过广西各地区多年的自然以及人文旅游资源及路线的开发,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桂林龙胜龙脊梯田观光景区、贺州黄姚古镇、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景区、百色靖西市通灵大峡谷景区、崇左大新县德天瀑布景区等100多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最近兴起的红色游中,涌现出了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部级4A红色旅游品牌。

1.3地方旅游文化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的产品化不断深入

广西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地区旅游资源产品化体系日趋完善,旅游文化资源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在原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成功开发并发展了一批以人文山水田园风光、广西崇左凭祥中越边境风光、革命地区红色教育基地和壮乡民族文化特色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区和产品,桂林山水、大新德天瀑布等旅游景点已成为当地招揽海内外游客的知名旅游资源品牌和成为了旅游景点所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点。

1.4旅游景点地区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由于广西大多数自然和人文景观集中在桂西北、桂北以及桂西南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属于地形较为崎岖的山地、丘陵地区,交通不便成为了严重制约将地区旅游资源转变为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因素。因此,广西采取集中建设资金大力发展旅游资源较为集中地区的交通建设的举措,使得广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很好地开发,在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投资环境也日益完善,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地区旅游资源挖掘不够,旅游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

由于广西地处西南边陲,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但是由于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实现地区旅游发展提档升级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深度挖掘人文以及自然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发展以及提升服务内涵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广西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动力相对较差,很多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仅仅停留在了表面,没有很好地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导致广西的旅游发展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2.2交通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广西地处西南边疆地区,大多数旅游景区处于地形崎岖的大石山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游客难以进入,很多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交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是吸引游客前往的重要考核指标,广西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拓展不仅在交通设施以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完善,各地区旅游景点的卫生、游客住宿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2.3景点内涵式发展缺乏动力,文化娱乐服务水平低

广西文化旅游资源多样,是实现各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同时也是实现旅游资源与丰富的人文内涵相衔接的重要着力点。但是由于广西各地区旅游景点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不足,导致旅游资源无法与文化内涵相适应,有一些景区重点打造与当地文化背景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无法从根本上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也导致了游客无法从根本上体验沉浸式的旅游模式,使得旅游景点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提档升级。

2.4广西旅游景区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广西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投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的资金不足,而旅游资源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宣传推介,只有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广西各地区旅游资源重点以政府宣传为主,辅以必要的社会和景点宣传,绝大多数地处偏远山区、小型农村地区的旅游景点由于宣传途径有限,无法得到更多的宣传推介,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无法真正地吸引到游客,地区特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很难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广西各地区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3提高广西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3.1强化政府主导,拓宽发展内生动力

广西各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在推动旅游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充分实施因地制宜政策,坚持开发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措施,从而拓展景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政府参与,从根本上从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大力加强各地区景点的计划制定,严格落实旅游景点的开发与保护,挖掘各地区旅游景点的潜在增长力,让景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2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完善景区路网建设

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是一个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指引,对于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推动力,广西各地区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边远落后地区,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完善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从而实现旅游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3.3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景区卫生环境工程

由于广西各地区旅游景点的建设存在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坚决制止污染环境的行为,从而提升对于各地区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对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实施适度开发原则,坚决贯彻生态先行的政策措施,加强制定对于旅游景区破坏环境的惩罚措施,建立破坏景区环境的惩戒名单,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实施处罚措施,加大景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大力实施景区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优化景区发展结构,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景区。

3.4加强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旅游发展提质增效

由于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很多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浪费资源现象时常发生。旅游景区的发展局限于表面资源的开发,无法形成更深层次的产业链融合发展,旅游产业链短,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致使旅游业不能与其他产业在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重点发挥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旅游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推动功能,加强各地区旅游资源特色挖掘,制定各地区旅游景点富有特色的产业化以及商品化发展计划,通过延长旅游产业发展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提高旅游产业化进程,推动旅游产业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桦.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2021(4):107-108.

[2]公茂峰.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8):114-115.

[3]李梦柯,付伟,李仲铭,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4):135-137.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8

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桂林要打造国际旅游胜地。2012年国家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纲要》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空间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支撑条件、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具体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桂林特色的绿色农业体系,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桂林休闲农业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蒲彦伦等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邱云认为桂林依托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基本上实现了“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本文旨在分析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桂林休闲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面临新的挑战,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桂林的休闲农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广西乃至全国前列。桂林市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壮大“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设,基本形成了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的“一核三区”休闲农业发展框架。截止目前,已经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6个,三星级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8个,获自治区级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的数量居全区首位。据桂林农业信息网报道,到2015年年底,桂林市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农家乐总个数达到1200多个,从业户数达4万多户,接待人数达超过1500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逐步成为桂林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

二、桂林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禀赋

桂林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发展休闲农业。

(二)丰富的农业资源

桂林是农业大市,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近70%,动植物品种2500多种。近年来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桂林优势产业之一,建立起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济带,如湘桂走廊,百里生态小康文明长廊沿线,漓江流域、资江流域和湘江(含灌江)流域经济带。根据桂林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8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分别达到343.09亿元、33.09亿元、139.73亿元、12.95亿元,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独特的旅游文化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奇山秀水美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著称,除漓江外,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洞穴自然景观,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景点。桂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汉至清乃至近代,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如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人类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二者浑然一体,相互辉映。丰富的旅游资源给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发展平台。

(四)宜人的田园风光

在桂林的各县区,到处都是奇峰林立,阡陌纵横,绿树掩映的农家,一派田园风光。尤以阳朔福利、高田一带为代表,无论春夏秋冬,田园景色四季分明。利用宜人的田园风光,能够发展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如世外桃源、会仙湿地、阳朔遇龙河、灵川海洋银杏林等独具特色的景区都是充分利用田园风光的典型。

(五)浓郁的民族风情

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桂林市总人口的8.5%左右。古朴、奇特、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达努节,苗族芦笙节、拉鼓节,侗族花炮节、冬节对中外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具有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的坚实基础。

(六)丰富的名优特产

桂林地处亚热带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落差较大,造就桂林农产品品种十分丰富,号称“桂北粮仓”,是广西最大的水果生产区,蔬菜产量稳居广西第二,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永福、平乐、阳朔和恭城等是中国名特产之乡,罗汉果、银杏、金桔、马蹄、沙田柚、荔浦芋等驰名中外,特色农业发展迅速。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可以不断探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

三、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优越的政策环境

《规划纲要》指出,在未来几年的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桂林将充分利用特色农业基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大力度地推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不断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使游客常年能够欣赏到“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为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做了定位,指明了发展方向。2015年、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分别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国家层面为桂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列入广西国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东盟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等利好政策都必将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

近年来,桂林市紧紧围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广西特色农业产业“10+3”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优先推动“一村一品”建设,启动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绿色农业工程”,其中“两高一优”农业、出口创汇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桂林市逐渐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必将带动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

(三)激增的游客群体

随着旅游胜地建设的加快推进,各项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来桂旅游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必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201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71.16万人次,其中,休闲农业游客接近950万人次,占总人数的25%,2015年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69.95万人次,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占总人数的36%,游客人数激增,将直接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四)便捷的交通环境

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推动下,桂林的航空、铁路、公路等立体旅游大通道不断完善,初步成为西南交通枢纽。在航空方面,通过复航、新开通多条国内、国际航线、扩建新航站楼,将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枢纽机场。在铁路方面,已经建成的贵广高铁、湘桂线在桂林交汇,使桂林高铁通车里程达440公里,占全广西高铁通车总里程的三分之一,成为国内首个“一市九站两高铁”的地级市。在公路方面,已经建成的多条出省大通道(如“灌凤”高速)及国省干线公路路网,使桂林拥有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达到1750公里。桂林西南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必将更加有力地拉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加速前行,促进休闲农业发展。

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品牌建设压力加大

近年来,桂林市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的创建工作中,打造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培育了数条中国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扶持了一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但是仍然没有形成叫响广西甚至全国的休闲农业品牌,与《规划纲要》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需要继续加强品牌建设。

(二)发展规划执行不彻底

2012年桂林市编制了《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发展方向、工作措施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个规划是休闲农业的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打造桂林休闲农业品牌、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随着国际旅游建胜地建设的深入开展,部分发展规划已经得到了落实,但是如何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与落实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还需要不断努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农业行业的属性及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休闲农业的旅游景点、景区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按照目前的基础建设条件显然不能满足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要求。

(四)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与单一传统的农业和单一的旅游业不同,抓好休闲农业的发展既需要一批既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又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大多是当地从事农业的村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无法满足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需要。

五、对策措施

(一)抢抓政策机遇,培育发展环境

以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契机,积极编写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国家及自治区支持的的政策和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融入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施方案中,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强化产业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在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的同时,将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传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进一步夯实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如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委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点,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桂黄公路全州段、龙胜大寨村、草坪乡等地建立冬油菜、红花草观赏示范点等。

(三)落实发展规划,创建特色品牌

各级各地应根据职能与分工,全面贯彻落实《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打造“一核”即雁山、七星、叠彩、秀峰、象山五城区及临桂、灵川两县城郊型休闲农业核心区,“三带”即南部、北部、西部休闲农业示范带,“四园”即资源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龙胜温泉国家森林公园、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发展格局。将“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要内容的多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打造成特色品牌。

(四)强化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发展活力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9

关键词:生态旅游;森林公园;精品线路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65-02

1引言

近年,广东省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增长点,围绕“绿色”和“生态环境”的主题,深挖森林生态旅游与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其中因森林生态旅游最易于接受且为广大旅游者所钟情,全省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2 广东生态旅游精品景区状况

目前,广东省内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仍以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为主,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建立森林公园415处,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超过237处。森林旅游景区的分布划分为5个功能区。

2.1粤北森林休闲度假、自然风光旅游区

粤北地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核心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为森林公园的发展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粤北森林休闲度假、自然风光旅游区主要包括韶关市、清远市和肇庆市,该区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大小不等的盆谷地,大体北高南低。

2.2粤东北森林山水、客家风情旅游区

粤东北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以自然山水和客家特色人文风情为主,突出观光休闲功能。主要包括河源市和梅州市,该区以低山为主,山体连绵,海拔多在500~1000m左右,在东江和韩江上游及梅江间夹有广大的丘陵及宽阔的盆地谷地,分布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风景资源比较丰富。

2.3粤东南潮汕文化、滨海风光旅游区

粤东南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以人文历史型、滨海森林型为主。主要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尾市,区内有莲花山和凤凰山从东北至西南横亘,海拔在500~1000m之间;南部则毗邻南海,海岸线长达710多km,形成优美的海岸风光带。

2.4粤西滨海风光、林果休闲旅游区

主要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云浮市,该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台地和积阶地,海拔多在500~1000m之间,最高为信宜大田顶,海拔1703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5珠三角休闲保健、综合旅游观光区

珠三角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区建设速度较快,主要突出休闲保健、综合旅游的功能。该区多平原、台地、丘陵,岛屿众多,地带性植物主要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该区森林风景资源比较丰富。

3 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策划方案

结合广东省内现有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状况以及景区的建设情况,策划13条精品旅游线路。

3.1南岭高山峡谷森林生态旅游线

推荐路线: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大顶山管理处――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乳源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

3.2北江山水风光森林生态旅游线

推荐路线:英德国家森林公园――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小坑国家森林公园――广东车八岭部级自然保护区。

3.3西江山林竹海森林生态旅游线

推荐路线:肇庆星湖风景区――广宁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新岗森林公园,大稠顶自然保护区――广东烂柯山森林公园羚羊峡森林公园――广东螺壳山森林公园――广东九龙湖森林公园。

3.4 清远温泉森林山水生态旅游线

推荐路线:广东笔架山森林公园――广东三坑温泉森林公园――广东太和洞森林公园――广东银盏森林公园――广东天湖森林公园――广东羊角山森林公园――广东贤令山森林公园――南岭部级自然保护区秤架管理处――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3.5东江、韩江上游森林山水客家文化旅游线

推荐路线: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梅县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南台山森林公园――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

3.6粤东滨海风光森林山水、潮汕文化旅游线

推荐路线:广东御景峰国家森林公园――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惠东巽寮平海森林公园――惠东莲花山百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广东大南山森林公园――广东红山森林公园――广东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

3.7粤西滨海风光热带森林山水生态旅游线

推荐路线:电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东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东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湛江红树林部级自然保护区――信宜大雾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3.8从化龙门绿色幽林森林保健生态旅游线

推荐路线:从化温泉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广州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广东黄龙湖森林公园――广东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广州市白水寨森林公园――广州市大封门森林公园。

3.9萝岗博罗科普史迹生态文化旅游线

推荐路线:广东天鹿湖森林公园――广州长洲观音山森林公园――广东象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象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汤泉森林公园――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3.10白云花都休闲度假森林生态旅游线

推荐线路:广东帽峰山森林公园――广东王子山森林公园――广东九龙潭森林公园。

4 结语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项朝阳产业,它不仅能拓宽旅游业的经营范畴,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精品旅游线路的策划有利于推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推广,也希望能够通过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和完善推动森林生态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章文.森林旅游区环境资源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旅游景区推广策划篇10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00万人次,入境游客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65亿元;十大景区门票收入4854万元。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发展思路,大力营造发展旅游氛围。

首先,市委、市政府大手笔谋划旅游,组织党政部门到*学习考察旅游,学习旅游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市旅游局随市领导专程向国家旅游局领导汇报我市旅游工作,听取对*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指示。

其次,召开*旅游发展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会议上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建设生态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府办印发了《关于贯彻加快全市旅游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的通知》。

第三,各县区认真贯彻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纷纷出台促进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各县区*、*分别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县还出台了加快生态旅游强县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县区在旅游发展经费上给予扶持,20*年*200万、*300万、*300万、*区25万、*区100万。

二、以规划为龙头,全面推进旅游规划和项目建设。

1、加强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高起点编制*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魏小安研究员来湖考察,作规划指导,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于年内完成编制评审工作。各地以规划为龙头,推进景点开发,*区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景区控制性详规、风车口水库旅游规划、埭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白鹭谷规划、环城河水上旅游规划;*区的荻港渔家乐规划;*县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山*规划、孟郊故里苑规划、*儒商文化园规划;*县的大竹海景区规划、云龙景区规划、银坑旅游区规划;*县的仙山湖旅游总体规划、*旅游区建设控制规划、环*开发带图影旅游度假区规划、金钉子部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规划等编制工作先后启动评审。

2、旅游项目建设取得突出进展。按照“整合资源,打造明月”的工作思路,今年市、县区两级进一步加强旅游区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据统计,20*年全市在建旅游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达43.37亿元,已投资10.15亿元。*县在专门召开了县旅游景点建设工作推进会后,景点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扬子鳄村以全新面貌准备申报3A级旅游区;地质博物馆累计投资了3300多万元,完成主体结构,已进入装修阶段;古银杏长廊的*泉生态园完善了内部绿化、标识系统建设;新四军旧址群有8处景点完成整修;*县天下银坑景区、姚家大院红色旅游区、大汉七十二峰等景区建成开放;*县防风古国文化园、下渚湖豸山岛度假酒店、杨墩休闲农庄、莫干山农业生态园、苕溪温寨、洛舍漾等建成开放。莫干山投资2300多万对景区内荫山街、武陵村、白云山馆、芦花荡饭店、黄庙等景点及饭店进行改造修缮。市区景点串线、环湖河水上旅游项目启动前期筹备工作。*区*古镇旅游区修复项目。至今*古镇已投入了3.5亿元,基本完成了500多间建筑的立面修复改造,1万平方米石板路铺设,东大街、百间楼、南东街1900米三线下埋,13个厕所改造及广惠宫、浔溪中学、新天地、观光茶楼、剧院戏台、十家港景观等节点建设。

3、提高景区管理水平。*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单列,完善了*旅游开发的管理体制,*县建立了下渚湖湿地风景区管委会,并出台了《风景区管理办法》,同时*区出台了《*古镇管理办法》。*竹博园、中南百草园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旅游局于11月来湖验收后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中南百草园申报4A级旅游区,在台帐、硬件设施配备、环境整治、内部管理等进行全面准备。

4、督导重点项目,推进旅游景点开发建设。

(1)筹备市中心景点串线。我局提出了市区主要景点串线联票方案,推出*名城游一日游、半日游旅游产品,对串线的莲花庄、钱业会馆、飞英塔、飞英公园、*乐园、法华寺等六处景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召开了串线联票景点的负责人会议,协商联票价格。目前,由于园林公司在成立联票服务公司上有困难,只是通过集散中心在部分景点间歇运行。

(2)荻港村旅游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荻港村旅游详细规划完成,并已全面启动建设,荻港已投入800多万元,启动道路改造、绿化亮化、桥梁改造、河道开挖、渔家乐、古建筑修复、厕所建造等工程建设。

(3)环城河水上旅游观光项目初步规划已完成。为推进环城河水上游的发展,我局组织规划编制单位专程赴绍兴学习水上游开发经营情况。目前,*环城河水上旅游观光项目已初步完成,并落实红卫公司负责投资实施观光游艇的设计建造,实施环城河水上休闲旅游线路的运营。

四、扩大宣传领域,打响*旅游六大品牌。

1、加强媒体宣传。全市旅游部门加强了媒体和广告的宣传力度,市旅游局制作了*旅游形象宣传光盘、*旅游三带十区宣传折页、新版旅游地图,先后与*日报社联办*日报旅游版、*晚报旅游版,与*电视办“*旅游新看点”专栏,与*电办“假日旅游”频道,与浙江电台旅游之声联办*旅游整点形象宣传广告,与南京电视台“玩家真好”栏目合作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宣传专题片。*区邀请*6家报社的摄影记者来*拍摄景点风光,加强对外宣传。*县制作“中国古生态之乡——*”宣传册、旅游地图、高炮广告等加强对外宣传。*县在30多家报刊刊登旅游广告,南京电视台等直播*5档旅游专题片。*县和浙江卫视联合拍摄制作了下渚湖外宣专题片。莫干山风景区在浙江卫视、旅游之声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与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举办中国摄影看*的摄影比赛评奖活动。

2、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4月成功举办了浙江“红色之旅”*分会场启动仪式,包装推出*、*两条“红色之旅”线路,打出了我市红色旅游品牌。*区组织了第二届*白鹭谷采桃风情游系列活动,推销*的绿色产品。*县在“杭州活动月”期间,分别举办了“*休闲产业研讨会”、“山风竹韵”启动仪式和“休闲旅游摄影形象展”,引导杭州市民和游客到*休闲旅游。*县组织了杭州·*“三八节”万名好妈妈两地联游活动,取得良好促销成果。*区举办了第十届含山蚕花节、*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与*市委组织部联系,组织厅局级干部休养团来*度假6批次300余人。

3、搭建长三角旅游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合作。组织全市重点旅游企业,赴无锡、常州、镇江、济南、泰州、扬州等市巡回促销,并会同环*城市达成了“共饮*水同唱*美”的形象口号,共打“中国*”品牌。通过开通*-*旅游直通车,举办小型旅游推介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杭州、南京两个周边特大城市的促销工作,稳定了长三角的客源市场。与省内及苏锡常等周边城市旅游部门一起,组团赴*、*、*、*等三级客源市场进行营销,努力扩大全市旅游的客源半径。9月,第三届湖笔文化节——*旅游交易会隆重举办,来自长三角15个城市的110家旅游单位,参加了交易会。全市有12家单位与长三角地区的21家旅行商进行了签约,出台优惠政策35项,达成近期组团意向17.7万人,旅游收入8189万元人民币,为长三角旅游合作搭建平台,此项活动市旅游局获得湖笔文化节组委会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

4、大力推进入境游发展。为了拓展*入境旅游市场,鼓励长三角城市的国际旅行社组织入境游客来湖旅游,经反复调研,进一步完善了入境游奖励政策,制定了《*市入境旅游组团奖励办法》,对长三角城市的国际旅行社组团来湖旅游,按照“过夜旅游”、“一日游”及“用餐”等三个标准分别予以奖励。同时,市、县区旅游部门还积极参与和组织境外宣传促销,主要是香港、澳门、台湾和欧洲等。还专门邀请省内的20多家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来*踏线,强化入境旅游的营销工作。

五、规范旅游市场,强化行业管理。

1、促进和规范农家乐旅游。为发展和规范农家乐,拓展乡村旅游领域,我局与市农办一起,对三县二区的农家乐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快我市农家乐发展的对策措施,起草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制订了《*市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对农家乐的界定、评定和复核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全市农家乐发展现场会和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现场会相继在*县召开,我市家乐旅游工作,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各县把农家乐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抓,均出台了农家乐发展管理办法,做好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标准宣贯工作。*县农家乐旅游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立了组织、制度、政策“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县着手编制全县农家乐总体规划。

2、认真做好旅行社管理。以年检为抓手,加强对旅行社的管理。对全市40家旅行社进行了业务年检,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国内旅行社38家。通过年检的有37家,不予通过年检的3家。有5家旅行社被评为2004年度优秀旅行社,有10家旅行社被评为市级诚信旅行社,6家旅行社被评为省级诚信旅行社。全市有3家旅行社入选浙江省50强国内旅行社,其中*快乐旅游公司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到10月止审批国内旅行社10家,审批旅行社分支机构4家,按照“出入挂钩”原则,审批控股式国际社2家。

3、加强星级饭店的评定和管理。加强对在建、改造的星级饭店的指导,共评定星级饭店5(6)家,其中三星级饭店1家,二星级饭店4(5)家。完成全市17家五年期星级饭店重新评定工作。倡导绿色理念,评定市级绿色饭店10家,推荐申报省级绿色饭店4(5)家,完成2家绿色饭店复评。鼓励和指导星级饭店推出“绿色”服务项目,进行节电节水改造,推荐17家星级饭店申报省节电改造项目,1家星级饭店获省专项资金奖励。国际大酒店总台、*莫干山大酒店前厅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注重星级饭店业服务技能的提高,市县层层举办饭店业服务技能选拔赛,从中推荐4家饭店12名选手参加了浙江省服务技能大赛,6名选手获省总成绩,最佳组织奖。

4、加强旅游培训和导游管理。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为目标,拓宽培养人才的途径。联合总工会、劳动局兴办0*年*市导游技能比赛。全年共举办国导资格证书、省景点导游、主管领班资格证书、星级饭店员工岗位培训等8期培训班。配合省局组织好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认证培训。同时为提高国导资格证培训合格率,组织编写国导现场资格考试教材。完善导游证申办流程,今年新增全国导游87人,对全市251名全国导游进行年审。

5、强化市场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管理,明确全年安全目标任务,市局与各县区旅游局、市区有关旅游企业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重视黄金周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旅游安全无事故。加强联合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今年共出动检查317人次,联合相关部门检查7次,发出整改意见24条。处理各类旅游投诉25起,已全部结案。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做好4次强台风的御防保卫工作。以“规范服务,理性维权”为主题,举办*现场咨询服务活动和市区旅行社总经理座谈会,组织旅行社向社会公开“规范经营服务”承诺,充分发挥了监督管理作用。

六、抓好内部建设,推进机关工作高效有效开展。

1、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先进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学习动员、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全体党员干部实事求是找差距,集中精力抓整改,积极开展“关爱基层,落实三真”活动,局领导和机关党员干部与7名特困群众扶贫结对,组织为老党员捐献慰问活动,普遍使党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使理想信念、宗旨观念都得到了升华,并以此推动旅游工作创新破难,确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做到教育活动和推进宣传工作两促进,两不误。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机关学习日,注重全体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多次组织机关党员学习活动,及时传达贯彻省市主要会议精神,选送年轻干部到国外、党校参加学习充电。年初,我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委予年轻干部以重任,经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程序,选拔多名年轻干部走上机关中层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