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总结十篇

时间:2023-11-15 17:45:04

病虫害防治总结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1

一、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

(一)概况

2005年,广西遭遇50年一遇大旱,先是春夏连旱,7月份全区大部遭受洪涝灾害,但时间不长,接着是秋冬持续高温连旱,全年没有台风登陆广西。早晚稻播插期偏迟、拉长,早稻普遍偏迟7~15天,局部稻区播插期拉长至1个月左右,田间桥梁天多,苗情复杂。全区全年水稻病虫总体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有常发性的稻瘟病、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和鼠害等。其中全年三化螟、上半年稻纵卷叶螟、下半年稻瘟病的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比上年同期偏重,局部稻区稻蝽象、稻蝗、螨类、稻胡麻叶斑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它病虫基本持平。发生总面积约8300万亩次,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36.6%,略比2004年重,防治面积约8870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06.87%,总体防效86.0%,经防治后挽回稻谷损失约160万吨,实际损失约21万吨(见附表1)。

综观2005年广西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半年重于下半年,虫害重于病害。上半年为中等程度偏重局部大发生,下半年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后期病害偏轻发生。

2、迁飞性害虫来势猛,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次多、面广、量大。稻飞虱维持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格局。粘虫发生早、量大面广。

3、流行性病害发生流行快,稻瘟病发生呈回升态势,在局部出现“落窝”现象。稻瘟病桂东北、桂东及右江河谷历史性发病区及种植感病品种较多的稻区发生严重,象州、博白等县局部出现“落窝”。

4、钻蛀性害虫比上年偏重发生。桂中、桂东北稻区及桂西北稻区局部三化螟发生期长、为害重,回升态势明显。

5、持续严重干旱天气,导致三化螟发生为害期延长,下半年稻纹枯病、稻飞虱发生偏轻。次要病虫如稻象甲、稻螨、稻胡麻叶斑病、稻赤枯病、稻根结线虫的发生为害在局部呈上升趋势,稻蝗、蔗蝗、竹蝗等土蝗发生范围广,呈点、片为害。

(二)发生原因简析:1、气候:严重持续干旱影响水稻移植和生长,也对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产生较大影响。2、栽培:中稻面积较大,晚稻移植期比上年偏迟,田间水稻生育期差异大,苗情复杂,不仅利于病虫的扩展蔓延,也可能使病虫发生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钻蛀性害虫的发生期拉长,迁飞性害虫为害期增多。3、防治:下半年开始禁止使用高毒农药,部分农民对替代农药的使用还不完全适应;由于干旱禾苗长势较差,个别农户不重视防治工作,影响防治效果。

二、防治组织实施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和强化公益性防治行为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农业厅成立由张明沛厅长、韦祖汉副厅长为正、副组长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领导小组,全区各地也相应成立了由当地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挂帅的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防治指挥机构,切实加大对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领导、组织、资金、技术、物资”五到位,扎实有效的开展水稻病虫防治工作。年初自治区农业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开展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5]1号),以此拉开全年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序幕。2月下旬,自治区农业厅韦祖汉副厅长在“2005年全区植保工作会议”上对植保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服务“三农”,促进“三增”作了重要动员部署,具体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植保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根据此次会议精神,自治区植保总站及时形成重大病虫灾害控制预案制度,制订出台广西水稻重大病虫、水稻螟虫“四虫三病”及农区鼠害、蝗虫等10个防治预案,以预案指导开展全年防治工作。

根据各时期病虫防治重点和进度安排,自治区植保总站以农业厅名义先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2005年全区中后期粮食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发生动态趋势及防治意见》(6月)、《当前病虫害对晚稻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9月)2个材料和10个防治预案。以农业厅名义先后召开“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对策专家研讨会”、“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会议”、“全区晚稻中后期病虫防治网上工作会议”3个会议,韦祖汉副厅长都亲自动员部署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总站名义先后组织召开“全区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暨早稻病虫防治动员会”(柳州)、“全区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现场会议”、“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对策研讨会”、“全区早稻重大病虫防治现场动员会”(合浦)、“全区下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暨防治会商会”、“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现场动员会”(临桂、邕宁、柳江)“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现场会”和举办“全区农作物病虫化学防治替代技术高级研修班”(南宁)、“全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可视化培训班”(南宁)“全区蝗虫防治技术培训班”(桂林)等8个会议和3个大型培训班。先后下发全区各地《关于切实抓好早稻中后期及中稻病虫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植保发[2005] 26号)、《关于切实抓好洪涝灾后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植保发[2005]28号)、《关于切实抓好晚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桂农业办发[2005]176号)、《关于开展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的通知》(桂农业办发[2005]190号)、《关于切实做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的函》(桂植保函[2005]1号)、《关于切实做好农区灭鼠示范专用竹筒控鼠毒饵站制作的函》(桂植保函[2005]3号)等6个文件(函)。先后印发全区各地《2005年全区水稻重大病虫防治预案》、《2005年全区农区鼠害监测控制预案》、《2005年全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意见》(农业厅名义)、《2005年全区农区统一灭鼠工作意见》(农业厅名义)、《2005年全区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实施方案》、《全区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方案》、《广西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实施方案》、《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策略研讨会议纪要》《2005年全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意见》、《2005年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实施方案》、《广西农区鼠害区划与综防技术协作研究实施方案》《2005年广西蝗虫防治预案》、《2005年全区秋蝗防治工作意见》13个技术方案及“2005年春播春种农田灭鼠技术要点”、“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牌”、“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区示范牌”、“毒饵站控鼠技术示范牌”等系列技术应用和示范资料,组织和指导全区开展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

各地积极响应,采取相应有力措施,切实有效地抓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尤其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及早做好下半年粮食生产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防治水稻重大病虫的组织协调、动员部署、协作联动和督促落实,初步构建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快速反应、高效运作和农民广泛参与的水稻重大病虫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通过几次大规模防治战役、几个重点区域和综合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区面上常规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除局部稻区穗颈瘟、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危害造成一定损失外,水稻病虫总体上控制在其为害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未出现大面积病虫为害减产失收事故,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安全。(见附表1、2)。

(二)加强监测预警,明确主攻对象,打好关键防治战役

全区各级植保部门在加强病虫调查监测,及时、准确情报,科学指导防治的基础上,切实当好各级领导参谋,协助政府组织好三水稻病虫灾害防治的各项有关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级测报站全年共病虫情报约1800期,平均每县15期以上,病虫覆盖乡镇率达100%,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指导防治工作开展。全区水稻病虫防治仍以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四虫三病”为主攻防治对象,同时抓好农区统一灭鼠,重点组织实施三大关键防治战役。一是春秋两季农区统一灭鼠。全区统一灭鼠1750万亩、420万户,挽回粮食损失16.5万吨,建设完善农区灭鼠示范区(样板)78个,示范面积约90.4万亩、32万户。春季农区灭鼠以农田灭鼠保春耕春种生产安全为主,秋季灭鼠重点抓好灭鼠保晚稻穗、保冬种和灭鼠示范建设。二是早稻重大病虫防治战役。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病虫。全区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切实做好防治组织发动、宣传培训、试验示范和技物配套服务,全区早稻病虫防治约4500万亩,挽回损失约90万吨。三是中、晚稻病虫防治战役。以稻瘿蚊、三化螟、稻飞虱、稻瘟病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病虫。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早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及早做好下半年粮食生产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和“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技政结合、技物结合、上下结合、统分结合和点面结合(即示范带动)组织实施,全区晚稻病虫防治约3800万亩,挽回损失约70万吨。

此外,突出抓好来宾、北海2市东亚飞蝗和隆安、合浦、全州、桂林叠彩、隆安、容县、银海、邕宁、南宁郊区等地腹露蝗、异岐蔗蝗、绵蝗、竹蝗等应急防治,切实抓好靖西、德保、宜州、南丹、天峨、环江、象州、柳江、兴宾等县(市、区)粘虫历史性发生区粘虫,以及局部地区如港南区晚稻胡麻叶斑病、田东晚稻害螨等次要病虫的应急防治工作。

(三)抓好重大病虫区域治理, 推动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根据水稻病虫区划研究,实行综合治理与应急防治结合、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的策略,重点抓好全区稻飞虱综合治理,桂东北包括桂林、贺州、梧州3市的16县(市)稻瘟病、稻瘿蚊重发区综合治理,桂中、桂东北、桂西南右江河谷20余县(市)三化螟重发区综合治理,桂东南包括玉林、贵港、钦州、北海4市的15县(市)细菌性条斑病普发区综合治理和桂中、桂西南约20个县(市)稻瘿蚊重发区综合治理,以及桂南、桂东南、桂西北稻纵卷叶螟的应急防治。通过重大病虫区域治理,推动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四)推广关键配套技术和配套服务,实行全程技术控害

在大区病虫治理上,按照《广西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规范》,从稻田生态出发,推行“农业防治压基数,科学用药控为害,保护天敌促平衡”的防治技术模式,突出准确测报、达标防治、健身栽培、保护天敌和科学安全用药,大力推广水稻综合防治规范技术,实行全程技术控害。

在重大病虫防治上,针对三化螟发生为害的特点、规律,普遍采取“抓秧田,保本田”、“抓1、3代、控2、4代”、“防秧田枯心,控本田白穗”的治理策略和措施,协调应用农业、人工、化学应急防治措施。防治稻瘿蚊推行“一并重、二把关、三选准、四为主、五结合”的防治策略、措施及其实施模式,做到秧田本田防治并重,把好秧苗针叶及禾苗分蘖两道危险受害关口、培育无虫壮秧,保有效分蘖成穗,选准高效对口农药、防治时机和田块,药剂防治以施保护药为主,以水稻为主,以施颗粒剂为主,以毒土为主。防治稻瘟病实施以种植抗(耐)性品种(组合)为主体,以强化高产健身控害栽培为基础,以科学用药应急防治为保证的“三一”(一主体、一基础、一保证)的治理策略,挑治苗叶瘟发病中心,狠治穗颈瘟流行区域,抓住大胎破肚危险感病期施药的配套技术。

在应急防治用药上,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对口防治用药品种:稻瘟病:丰登、三环唑、春雷霉素等;纹枯病:井冈霉素、纹枯净等;稻飞虱: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噻嗪酮(扑虱灵)等;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抗虫灵、杀虫双、杀虫单、氟虫腈;稻瘿蚊:毒死蜱、氟虫腈、丙线磷(益舒宝、益舒丰)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消菌灵、菌毒清、三氯异氰尿酸等。

在技物配套服务上,全区植保系统继续发挥自身技术及网络优势,巩固和发展全区14个市的50多个县(市)的防治技术推广网络和试验示范基地。在全区重点推广应用水稻重大病虫主导防治用药、农药新品种及其相应配套技术,做好试验示范,增加防治技术贮备和增强服务能力,通过技物结合服务,实现控害与效益的统一。

(五)建设完善水稻重大病虫综防示范网络体系,促进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根据《全区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方案》,全区14个市分桂东北、桂东南、桂中、桂南、桂北、桂西7大区域在桂北的永福、临桂,桂东北的钟山、八步,桂东南的北流、容县、博白、合浦、防城,桂中的柳江、象州,桂南的邕宁、灵山,桂西的宜州等粮食主产县(市、区)建设14个自治区与市级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另有52个县(市、区)也建设相应县级示范区。示范区统一设综防、常规防治、不施药防治三个处理,并树立示范牌,公示示范内容及技术措施,印发技术资料,做好宣传培训,关键防治时期组织群众开展现场培训(内容包括病虫调查、决策防治、现场防治配药及科学安全用药等),适当免费发放防治用药,开展统一防治行动,并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做好实况宣传报道,及时指导和带动面上病虫大区防治工作开展。全区示范面积约82万亩,辐射面积400万亩以上,示范区内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稻谷基本都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同时开展水稻螟虫灾害调查和禁用高毒农药替代品中筛选试验,均取得一定成效。

(六)组织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策略研讨与实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桂政办[2005]13号)要求自2005年6月1日起,全区范围禁止任何单位及个人销售和在各类作物上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其混配制剂后,全区农业植保系统及时研究和调整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策略,围绕“禁高”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3月和6月,自治区植保总站先后组织召开“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对策研讨会”、“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对策专家研讨会”,区内农业植保领域科研、教学、管理、推广及农药生产、销售方面的有关专家及全区市、县植保站负责人参加会议,自治区农业厅分管副厅长及有关处室领导也到会指导。这两次研讨会从我区高毒农药品种现状、替代品种、农作物病虫防治对象及防治技术、禁高后病虫应急防治对策和中长期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研讨,确定了我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和禁用高毒农药后我区农作物病虫灾害应急防治技术,对禁高后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9月,再次组织全区市、县植保站负责人召开“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交流会”,总结阶段性成果,部署下一步工作。南宁、桂林、柳州、玉林、贺州、崇左及柳江、灵川、灌阳、全州等市、县取得较好实践成效。

(七)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抓好农民培训和技术普及

一是实行品牌带动战略。广西《植保进农家》大型电视节目作为广西植保系统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的科普品牌于2004年成功注册。在《植保进农家》科普品牌带动下,2005年全区植保系统围绕“禁高”主题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服务,累计培训农民达10.8万人次,并通过病虫情报和防治意见张贴到乡村,实行零距离指导防治,使“禁高”政策法规、无害化治理技术及科学安全用药意识进入千家万户。6月,自治区植保总站联合广西电视台在合浦县成功举办主题为《生态农业病虫无害化治理——科学安全说“禁药”》的广西第六届《植保进农家》大型电视科普活动,以合浦县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样板为平台,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禁高”后广西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对策、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及“禁高”的有关法律法规。整个活动实况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在广西电视台连续播出,并将电视专题片刻录成光盘作为宣传培训资料下发全区植保系统。

二是推进防治指导可视化、网络化。4月,自治区植保总站举办全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节目制作培训班,全区50余县(市、区)不定期开展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工作,玉林市坚持每周一至周六定期播放。自治区植保总站在广西卫视《走进农家》栏目中制作播出“病虫预测与防治”节目11期,在广西卫星广播《金土地》节目板块中播出32期;在《广西日报》、《南方科技报》等报刊杂志上刊登有关防治技术稿件约30篇。同时利用“广西植保信息网”植保信息交流园地和宣传窗口。全区50余个县(市、区)实现与自治区总站联网,崇左、北海等市拥有率达100%。广西以电视(卫星、有线)、互联网为中心的集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和技术资料、标语板报等传统方式于一体的病虫信息传递和防治指导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是以现场为主形式的大众宣传培训。按照区域治理要求,在重点区域、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各级植保部门及时组织群众开展现场动员培训,并制作成电视节目播出,指导面上大区防治工作开展。自治区组织大规模防治动员培训现场16场(次),在水稻螟虫、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防治关键时期,深入合浦、临桂、邕宁、柳江、玉林等地现场培训和动员开展群防群治,拍摄应急防治电视指导节目播放,为及时有效控制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水稻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措施及其效益

(一) 春秋两季稻田统一灭鼠。推行“春季农田为主,统一毒饵诱杀;秋季农田农舍并重,分区分类控制”的技术策略。春季推行毒饵诱杀的“统一行动、全面围歼;选好药剂、正确制饵;因地制宜、有效覆盖;饱和投毒、药饵到位;查遗补漏、扫除残鼠;常年监测,巩固灭效”全套灭鼠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杀鼠醚及毒铒站控鼠技术。2005年全区春秋两季稻田统一灭鼠175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31500万元。

(二) 农业防治压基数

1、压低害虫基数和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及时春耕灌水、犁耙沤田,压低越冬螟虫源基数;打捞浪渣,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纹枯病菌核;收割后,及时销毁带病稻草,或堆放在远离稻草的地方,或沤制完全腐熟的堆肥;搞好种子消毒工作,用使百克等消毒,预防稻瘟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全区全年实行种子消毒约410亩次,新增纯效益6500万元。

2、搞好健身控害栽培。①培育无病虫壮秧。提倡旱育秧、抛秧或直播等新型栽培技术。②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尽量避免早、中、晚稻混栽,减少“桥梁田”,使水稻受害危险期避过螟虫发生危害期。③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多施有机肥,忌偏施、迟施氮肥,以免禾苗过于贪青,有利病虫侵染为害。④科学用水。浅水插秧,寸水回青,溥水分蘖,够苗晒田,抽穗杨花时回浅水灌溉,后期干干湿湿管理。实施稻田农业防治配套技术约14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22400万元;

(三)科学用药控制为害。(1)坚持达标防治。(2)合理选用农药品种,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推广应用生物农药。(3)巧用防治策略。采用“兼治”、“挑治”方法,尽量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巧用“治小田,保大田”,做好秧田稻瘟病、稻瘿蚊、三化螟的防治工作,减轻大田为害;通过“压前代、控后代”压低上一代的数量控制下一代的发生为害。实施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稻瘟病为主的早稻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综防配套技术约40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80000万元;实施以三化螟、稻瘿蚊、稻飞虱、细菌性条斑病为主的晚稻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综防配套技术约3600万亩,新增纯效益72000万元;实施稻田化学除草技术约1900万亩次,新增纯效益30700万元。此外,在螟虫盛发期,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螟蛾类成虫,减少发生基数,全年推广面积约8万亩,新增纯效益160万元。

四、水稻病虫防治补助经费使用情况

2005年中央财政支持广西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补助经费450万元,根据经费使用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和病虫发生区域特点,自治区本级使用180万元,有关市县使用27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重大病虫防治组织实施、监测预警、灾害调查、成灾机制及持续控害技术研究、技术宣传和农民培训、示范区建设、应急防治药剂发放和应急机制构建(见下表)。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质谷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杂交稻种植比例稳步上升,但缺乏抗性考虑;育秧方式的变革,“旱育稀植”、“免耕抛秧”、“抛秧”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插期不统一,田间苗情复杂;效益农业迅猛发展,栽培方式呈现多样化;加上气候变异,如去年秋冬以来的持续干旱少雨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结构也不断变化,全区迁飞性、钻蛀性害虫发生严重,局部流行性部还发生偏早、为害严重,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病虫灾变风险不断增大,但相应的测报与防治技术跟不上,运作高效、反应快捷、多元投入、广泛参与的病虫防治机制也尚未形成,应急防治工作尤显被动。

2、群众施药防治病虫害观念根深蒂固对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有较大负面影响。

3、全区各级财政普遍困难,业务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县市工作开展难以正常保障,防治手段陈旧落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工作开展不平衡。

4、农药市场比较混乱,地方经营政策不一,农药监督管理缺乏力度,假冒伪劣或陈旧失效农药时有充斥市场,坑农害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防治成效和新农药、新技术推广。

(二)持续治理水稻重大病虫的对策建议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加强病虫监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治手段,增强技术创新和贮备后劲,创新防治技术模式和以民为本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政策保证、运作高效、快速反应、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实施机制,使水稻害虫综合治理逐步进入可持续控制新阶段。

1、加强重大病虫监控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提高灾害控制能力。总体上,广西水稻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已较为成熟、规范,但监控基础设施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尤其是应急防治体系和手段亟需健全改善。立足于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推进集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应急防治、农药试验和安全使用于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奠定水稻重大病虫可持续控制的基础。

2、加大救灾减灾投入力度,创新重大病虫防治实施机制。水稻重大病虫灾害危及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大局,是国家和政府必须重视和治理的自然灾害。因此,立足本职,形成重大病虫防治预案制度、专项基金机制和资金追加制度,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减灾救灾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一个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政策保证、运作高效、快速反应、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实施机制,是实现对水稻重大病虫持续控制的关键所在。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2

1 试验目的

在花生生长的苗期、初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通过使用除草剂、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控旺增效农药等,防治花生常见病虫害,达到壮苗抗早衰的目的,并调查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增产效果。

2 供试药剂

除草:亩用5%精喹禾灵100毫升+44%氟醚灭草松100毫升。

第一次用药:亩用25%嘧菌酯20毫升+博邦(10%苯醚甲环唑)10克+加乐好(丙酰芸薹素内酯)5毫升。

防花生根腐病:亩用土菌消32毫升。

第二次用药:亩用25%嘧菌酯20毫升+博邦(10%苯醚甲环唑)30克+加乐好(丙酰芸苔素内酯)10毫升。

防虫:12%甲维氟酰胺10毫升。

第三次用药:亩用25%嘧菌酯20毫升+12.5%氟环唑15毫升+加乐好(丙酰芸苔素内酯)5毫升。

3 试验地点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地点选在我县原种场,试验面积200亩,对照面积5亩。

4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地块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适宜花生种植的黄棕壤土,PH值7.1,前茬作物种植的小麦,小麦收获后,于6月2日用旋耕机对地块进行旋耕,旋耕后对地块进行了镇压,6月4日进行种肥异位起垄播种,播种时亩播复合肥80斤,亩播种子30斤。

5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取大区试验法,不设重复,在原种场选择好试验地块,面积200亩,对照田5亩。对照区出苗后不用除草剂,病虫害防治选择当地通常的用药。

6 试验步骤

根据试验要求,试验田在花生出苗后进行除草,初花期、下针期进行第一次用药,结荚期进行第二次用药,饱果成熟期进行第三次用药,按照供试药剂所列亩用量,严格配制好试验点对应面积的用药量,然后用3WX-280H自走式旱田作物喷杆喷雾机进行茎叶喷雾施药。试验田每次用药时间见附表。

7 调查方法

7.1 在花生出苗后,初花下针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等每次施药前及施药后一周,采用3点取样法对各个试验点花生田杂草、病虫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杂草每点查1平方米,调查杂草总数,叶斑病、根腐病每点调查2行,每行10株,记录病株数,并分级;花生叶斑病再从每点调查的20株中选择主茎上的100片叶进行调查,记录病叶数并分级;甜菜夜蛾每点调查1平方米,查1平方米内的所有虫数,对调查的数据做好记录,按国家规定的分级方法进行分级,计算出病害的病情指数、虫害的虫口减退率、计算防治效果,由于分级不是很准确,计算过程中可能有少量误差。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是指单一一次施药后的防治效果,前一次施药后,药剂的持效期可能会对下次施药后病虫害的发生有影响,因此,每次施药后药剂对病虫害的防效,应是前几次施药后药效的累计,病虫草害的防效详情见附表。

7.2 花生收获前仍采用3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平方米,挖出1平方米内花生的总果数,然后把3点鲜果放在一起进行混合,去杂、洗净、晾干后用秤称有效果鲜重,根据所秤量的3平方米鲜果重,计算出每平方米的鲜果重,根据花生测产方法,求花生亩产量,然后再与对照比较,计算增产效果。详情见附表。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河南三门峡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1]。笔者通过对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的研究,总结出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相关经验,以为林业地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近年来,随着生态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与各级林业部门的科学防治和统筹安全是密不可分的。森林病虫害覆盖率降低、无虫害面积大幅度的增加,生态科技和生物科技在防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是我国在防治森林林业灾害方面取得的成绩[2]。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防治工作中,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和活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科技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现有的办法还不多,与国外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经验上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就必须加强国际间合作,推广防治经验。

2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2.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准则,预防是关键,治理是手段[3]。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物平衡,三门峡市制定了合理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相应的病虫害防治的应急预案,通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虫和预防相结合、防治与营造生态林相结合的原则,获得了很好的效果。2009年三门峡市共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5 753.33 hm2,挽回各类经济损失逾亿元。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三门峡市林业部门加强了对其区域内的林业安全体系的监测。该市所有林区分片分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针对不同林区的特点,政府还进行了指导性的区分和政策引导工作,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对该区的森林治理工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结合三门峡市的防治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加强政府组织,群众参与,做到群防群治,分清治理重点,划清防治和治理的责任区域,才能保证林业安全,更好地将预防和治理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之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消除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持久、长期的工作,其政策性强、工作面大,还涉及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林业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

2.2突出防治重点,做好定点、定时监测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点是加强实时监测、实地监测[4]。结合三门峡市的防治策略,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市林业部门切实做到了重点布控、分布实施、科学监测3项工作。为了切实加强森林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三门峡市及时组织实施疫情监测调查,全市所有林区设立监测点,对松林和旅游林区虫害进行了全面普查和取样分析,同时各级林业部门加强对三门峡市各旅游景点的常年定点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定点林业监测员在监测中发现林木枯死的情况时,应立即取样送上级林业科技部门检验,发现重大的危险性病害后,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组织的调查培训,并立即对全区松林进行危险性病虫害普查。根据松树危险性病害除治与预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危险性病虫的监测普查工作,实行定点监测、定期巡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疫情、及时彻底除治。同时,结合全市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形势,三门峡市林业部门定期举行林业专家进行会商,调整和优化防治方案,通过汇总全市不同监测区域的统计数据,确定防治的区域重点和措施。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把握科学的防治和监测重点,全区森林病虫害覆盖率逐年大幅地下降,有效防治林面积上升,林业生态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科学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除了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外,还要充分把握防治重点,掌握生物病虫害防治规律,才能充分解决防治中的各类难题,做好林业安全工作。

2.3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切实做好检疫检查工作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由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密度大,工作要求高,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客观上都对资金和技术提出了要求[5-6]。在深入了解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三门峡市通过不断研究,总结出先进的除治、预防手段,这些宝贵的经验正是基于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有效整合,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升了预治水平和成效。三门峡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对防治体系的投入和防治科技的引进,采取国际先进的防治灭虫措施。2006年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引进飞机进行大片林区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资金和科技稳步投入的基础上,林木的检疫检查工作也是防治重点,三门峡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对其辖区范围内所有的松林进行严格封锁,规定不准调运。为了杜绝危险性病虫害人为传入,加强森林植物检疫检查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发现问题或可疑问题应及时处理和上报。同时,各级林业部门认真贯彻林业检疫检查条例,加强定期的林木检查,检疫人员到义务植树基地开展造林苗木检疫与复检,截至2009年,全市共检疫、复检苗木20余万株。检疫检查工作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首要环节,三门峡市林业部门对此十分重视,除了落实林区检疫检查各项方针和举措,还致力于加强全市森防检疫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检疫防范能力。坚持措施得力、政策指导相结合的方针,三门峡市的检疫检查工作取得了进步,良好的检疫检查系统确保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阶段性成功。

3参考文献

[1] 武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J].科技资讯,2007(25):145.

[2] 连永喆.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4):202.

[3] 张淑萍,才奇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164.

[4] 李贺,麻雪楠.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控制对策[J].民营科技,2009(1):90.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4

关键词优质稻米;无害化生产;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江苏扬中

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99-01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的广泛应用,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等不良影响[1-2]。扬中市通过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等手段的研究和集成应用,总结形成优质稻米无公害生产技术,并且用之于实践,以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稻米,3年推广面积累计1.8万hm2,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90%,推进了该市无公害大米生产总体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将该市优质稻米无害化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1合理选种

1.1优质多抗品系银玉2084

该品种属早熟晚粳,全生育期158 d。株高95 cm,茎秆坚韧,抗倒性强,分蘖性中等偏强,一般有效穗约为30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6 g。对稻瘟病有一定抗性,轻感恶苗病,轻抗条纹叶枯病。据试验,稻米外观品质达国标优质米2级标准,米饭适口性极佳,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武粳15。

1.2优质高产新品种常农粳5号

该品种属早熟晚粳,全生育期157 d。株高110 cm,生长清秀,熟相好,分蘖中等,成穗率高,有效穗约为27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45粒,结实率93%,千粒重25~26 g。稻瘟病抗性一般,不抗条纹叶枯病。稻米外观品质达国标优质米2级标准,米饭适口性极佳,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武粳15。

1.3优质高产新品种南粳46

该品种全生育期157 d,株高104.9 cm,穗长14.9 cm。生长整齐,株型适中,叶色淡绿,熟期转色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穗型中等,结实率较高,粒型中等,一般有效穗为33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20~13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5 g。抗倒性差,田间纹枯病重,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米质均达到国标优质米3级标准,胶稠度高、直链淀粉低,属于半糯性品种,食味品质好。

2科学施肥

推广施用新型生物有机肥,该肥料含有相当量的木质素磺酸类腐殖质物质,具有与无机养分结合的功能,使肥料产品具有缓释作用,可以起到固定养分、减少淋溶的作用[3];同时木质素磺酸盐还对脲酶具有一定的抑制功能,可提高尿素的利用率,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且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地力,是不可多得的新型多功能无公害清洁肥料。因此,应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础上,推广施用新型生物有机肥。

3病虫害防治

3.1种子包衣

种子采用包衣技术可有效地提高种子质量和秧苗素质,有效地防治相关病虫害,减少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一般在播后50 d内不需施药。据观察,稻种包衣在苗期表现为叶片大、植株矮、叶色淡,据播后13 d调查,包衣种叶龄为2.97叶,比对照大0.1叶;苗高6.27 cm,比对照矮1.47 cm;叶色深一级。栽前调查结果与对照比:叶龄比对照大0.34叶,主茎绿叶比对照多0.32片,心叶下第1功能叶宽0.04 cm(比对照宽8.37%),秧苗矮0.15 cm,百株干重比对照多3.14%,表明秧苗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包衣种有利秧苗育成矮壮苗。种衣剂可选择使用镇江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生产的稻种清4号,该种衣剂对水稻秧苗期和抽穗期的恶苗病及水稻干尖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使用量为1 kg稻种用稻种清0.521 g(有效量),防效达到85%以上;1 kg稻种用稻种清0.721 g,对飞虱防效可达100%,该种衣剂对稻蓟马防效也在90%以上。

3.2防虫网覆盖

使用防虫网覆盖,不仅能有效控制灰飞虱的传毒,还可大幅减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率,促进秧苗生长,其控制病害效果优于化学防治。根据观察,防虫网覆盖有利于秧苗生长,网内秧苗表现出增高、增粗、增强。与常规育秧相比较,防虫网覆盖16 d,其株高增加3.64 cm,茎粗也略有增加,地上部重量显著增加,平均增重0.12 g。调查结果表明,防虫网对秧田期灰飞虱的隔离效果达100%。

3.3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利用光近距离、波远距离引诱害虫成虫扑灯,外配高压电网触杀,达到杀灭害虫、控制害虫的目的。其诱杀的是即将产卵的成虫,能大幅度降低害虫落卵量,压低田间出口基数和密度。该项技术是农业推广的无毒无残留作化学杀虫项目,可扑杀水稻作物上害虫。2008―2010年,扬中市在优质稻米清洁化生产技术示范区观察,使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主要害虫有着理想的诱杀效果。单灯每晚诱虫量在0.05~1.15 kg,水稻主要诱集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螟、稻苞虫、稻蝗等害虫。

3.4化学防治

水稻大田害虫化学防治技术优化与改进,关键在于最

(下转第101页)

(上接第99页)

大限度地减少杀虫剂量,在确保水稻产量、品质和环境的前提下实施水稻害虫的可持续治理,防治策略应严格按照防治指标用药,坚决不打保险药;在多种害虫同时发生时,力求一药多治,兼顾多种害虫;不可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总的使用次数应严格控制,使用时添加适量的增效助剂。5月、7月中旬至9月初是防控的关键时期,此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多种飞虱同时发生,应及时选择合适药剂进行总体防治。在进行药剂防治的过程中,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应尽量做到使农药残留达到最低,以促使化学防治最优化的实现。与常规药剂防治中只对某一阶段的用药考虑不同,无公害化化学防治是在对害虫发生格局及发生程度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优化分析,推出水稻全生育期用药的最佳方案。可根据水稻害虫中长期预报,对水稻害虫当年的发生趋势进行了解,初步布局水稻全生育期的用药方案,一般对于广谱性杀虫剂如毒死蜱、氟虫腈等,应在多种害虫并发时优先进行安排兼治;再根据中短期预报,对当地某时段内害虫的发生量、发生种类、用药适期、盛期持续时间等进行确定。特别要对该时段内是否同时发生多种害虫、能否兼治[4]。2种或多种害虫的防治适期是否相近可决定能否进行兼治。若防治适期偏差太大,则不能进行兼治,可单独防治,兼治时应做到首先选择如氟虫腈等单剂,若没有合适的单剂,则可选用复配剂或现混现用,尽可能实现一种药兼治多种害虫的目的。在对多种害虫进行兼治时,在防治时间上允许存在偏差,一般可由害虫的为害习性及选用的杀虫剂作用特性等因素确定,如对虱的高、低龄若虫,吡蚜酮防效较好,因此,在对多种飞虱进行兼治时,时间上可以适当放宽,而噻嗪酮只能对低龄若虫进行防治,在多种飞虱并发时,若使用噻嗪酮进行防治,则必须在低龄盛期使用才能达到较好防效。另外,虫兼治适期的确定也可由其为害习性决定,如在对卷叶害虫或粘蛀害虫进行防治时,应掌握在发生大批害虫卷叶或粘蛀之前进行。

4参考文献

[1] 高宏俊,薛万喜.水稻旱育稀植优质高产无害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7):20.

[2] 莫跃莲.优质香型稻无害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09(8):78-79.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5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控;防治;对策

近年来,由于林业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稳定性差,病虫害时常大面积爆发,给林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就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以下论述,供参考。

1 加强动态监测

监测对象为当地的主要常发性和次期性病虫害,尤其是冰冻雪灾会改变林分环境,原先一些次要或一般的病虫害,尤其是次期性病虫害容易转变为主要种类。因此,要针对不同林种或林分类型、受害等级,设立固定样地,密切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特别是要加强疫区和供电线路沿线的松材线虫病监测。调查方法以害虫信息素诱集和人工地面调查为主。

2 分类防控

加大宣传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提高群众基础安全意识,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林防工作的方针就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是第一位的、治是第二位的。要根据林种或林分类型、病情调查结果和受害等级,针对主要次期性病虫害,分类施策,总结以往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应预防和控制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分析和评估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防治预案,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全年防治对策,及早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1.整形修剪结合植保。注意彻底剪除枯死枝、病虫枝及病虫僵果等,并及时烧毁或深埋。

2.2.刮皮。主干及骨干枝基部老死开裂的粗皮(勿刮伤嫩皮)刮皮前应在树干四周地面铺好塑料膜,以便于集中处理。

2.3.涂白。在树干及主枝下部用生石灰30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水36~40份,粘土或瓦工用的107胶水2份、食盐1.5份,配成白涂剂,在落叶后来年春季发芽前各涂刷一次。

2.4.深挖园地灭虫灭菌。在土壤封冻之前或早春对土壤全面进行25cm以上的翻挖,使一些越冬的成虫、蛹、幼虫、卵及病菌暴露于地表冻死、晒死或被鸟啄食。此举还可熟化土壤,增加雨雪水的吸收量。

2.5.喷药。喷3~5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2次,可杀灭多种害虫及病菌,落叶后及发芽前各喷一次为好,并周到均匀。

2.6.树干孔洞灭虫。在刮除粗皮或在涂白过程中,如遇到树干及其分又处有虫孔,应立即先用小刀疏空洞口,再用磨尖的细钢丝向洞内捣搅,再用敌敌畏拌黄粘土堵洞闷死害虫。

3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推导以营林为基础的治理工作。采用各种林业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地控制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林木生长,提高抗病虫能力,而不利于病虫的生存活动。它能从根本上消除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且具有不花费药剂、药械和专门劳力,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育苗措施防治病虫害。利用杂交的办法可选育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培育良种壮苗,既能速生又能抗病虫,这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育苗用的圃地进行土壤处理,或苗、农轮作可以减少病虫侵染。合理密植和适当控制播种期,也可以避免某些病虫害。加强苗木的抚育管理,可以创造有利于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增强苗木的抗病虫能力。这些都是育苗中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3.2.造林措施防治病虫害。从造林调查规划及丰产栽培时候起,对树种的选择和造林类型的确定就要考虑到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混交林内各树种相互阻隔,可以阻碍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蔓延。

3.3.育林措施防治病虫害。幼林抚育间伐对抑制林木病害有很大作用,同时合理修枝可防止引起木材腐朽或害虫的侵害。

3.4.成林抚育措施防治病虫害。成林抚育应根据不同时期特点施行适度的抚育伐和卫生伐,伐除濒死木、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以及有次期害虫、立木腐朽菌和严重机械损伤的林木,以免病虫的蔓延。成熟林必须及时采伐。选择合理的采伐方式,清理好采伐迹地,防治害虫突然上升、蔓延。

4 加大投入,工程治理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6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措施。加快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是推进现代植保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病虫害综合防治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为切实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要突出以作物为主线,针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在优化绿色防控单项技术基础上,集成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形成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在全国建立100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其中,经济作物每个示范区核心示范点面积不少于500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1万亩;粮食作物每个示范区核心示范点面积不少于1000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5万亩。示范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0%以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危害损本文由收集整理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内。

二、示范内容

(一)蔬菜:在北京市延庆县等27个县(市、区)建立27个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健身栽培、土壤消毒、植物诱导免疫、性信息素迷向和诱杀、灯光和色板诱杀、防虫网阻隔、人工释放天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枯萎病、根腐病、蚜虫、粉虱、蛾类害虫等蔬菜主要病虫。

(二)果树:在北京市平谷区等24个县(市、区)建立24个果树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健身栽培、植物诱导免疫、人工释放捕食螨、物理和化学诱控、诱虫带诱杀、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苹果腐烂病、柑橘溃疡病、害螨、粉虱、蛾类害虫等果树主要病虫。

(三)茶树:在浙江省松阳县等10县(市、区)建立10个茶树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黄板、信息素板诱杀、人工释放捕食螨、生物农药和环保型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白星病、炭疽病、叶螨类、蚧类害虫等茶树主要病虫。

(四)水稻:在辽宁省盘山县等20个县(市、区)建立20个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抗(耐)病品种,秧田保护、带药移栽、性信息素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稻鸭共育治虫控草、翻耕灌水灭蛹、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两迁”害虫、螟虫等水稻主要病虫。

(五)玉米:在北京市顺义区等7个县(市、区)建立7个玉米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抗病品种、白僵菌封垛、性信息素诱杀、食诱剂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人工释放赤眼蜂、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粘虫等玉米主要病虫。

(六)小麦:在山西省盐湖区等5个县(区)建立5个小麦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抗病虫品种、轮作混作、适期播种、秋播药剂拌种、生物农药和高效环保化学农药、性信息素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人工释放异色瓢虫、捕食螨等物理、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条锈病、赤霉病、小麦蚜虫、麦蜘蛛等小麦主要病虫。

(七)其他:在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后旗等8个县(市、区)针对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病虫以及蝗虫建立8个绿色防控示范区,主要选用健身栽培、性信息素诱杀、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生物农药以及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油菜菌核病、棉铃虫、东亚飞蝗等病虫。

三、示范工作要求

(一)制定细化实施方案。各地要高度重视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明确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及时落实示范地点、示范面积、示范内容、实

施目标和工作责任,确保示范区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各地要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强化作物全生育期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广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农民欢迎的综合技术模式。

(三)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各地要结合生产实际,加大对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要设立统一的示范展示牌,标明核心示范技术、实施单位和责任人。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7

本项目的实施目标是,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其中综合防治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农药使用次数比上年减少1-2次,防治总体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内,单个重大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一、计划落实面积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德惠市计划落实25000公顷,实际落实25028公顷,分别落实在岔路口镇8009公顷,朝阳乡7006公顷,大房身镇4004公顷,松花江镇3006公顷,菜园子镇3003公顷,超额完成计划指标。

二、培训指导

从播种前的种子包衣到苗期病虫害预防和田间病虫害防治都有专人跟踪服务、现场指导,突出做好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工作,抓住农时季节召开现场会,以点带面推动大面积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实,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

三、经济效益

项目计划单产9634公斤/公顷,比前三年单产8634公斤/公顷挽回损失增产1000公斤/公顷,总产达24085万公斤,总产值达45286万元,挽回经济损失4750万元。

项目区水稻实际单产(加权平均)9723.61公斤/公顷,比前三年平均单产8634公斤/公顷,挽回损失增产1089.61公斤/公顷,增产幅度12.62%,总产达24350.66万公斤,按水稻公斤售价1.90元计算,项目区总产值达46266.25万元,共挽回总产量2727.08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5181.44 万元,超额完成各项计划指标。

四、技术要点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病虫害预测预报为基础,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和控制农药残留为目标,协调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大力推广科学用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控制,把对生态环境(包括天敌在内的非靶标生物)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钵盘育苗、培育壮秧,采取抛摆秧(包括免耕抛秧),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科学用水,适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等农业措施,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减轻病虫为害,减少农药使用。

2.物理防治。利用害虫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于稻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可减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雌虫产卵量,降低虫源基数。

3.保护和利用天敌。推广选择使用对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充分利用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作用。

4.加强病虫害监测与发生预报,提高病虫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做好病虫田间调查工作,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地发出病虫害情况预报,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

5.生物防治。生物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害上最主要的优势是针对性比较强,毒性比较低,对环境友好,特别是昆虫病毒杀虫剂。生物农药释放到田间,对非靶标害虫没有任何影响,能维持田间的生物多样性,不杀伤天敌,能够做到安全、无公害。

6.高效、低毒、环保型化学农药应用技术。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实际,依据防治指标、防治适期,选择对口农药,实行达标防治;推广应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做到能挑治的不普治,能兼治的不专治,提倡合理混配兼治,尽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同时,根据害虫抗药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农药使用品种,实施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轮换交替使用。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8

【关键词】病虫害;防止

前言

林业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1林业病虫害的含义

林业病虫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2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2.1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林业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是在它们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因遭到各种自然灾害而造成损失,病虫害就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经济林病虫害,保证树体健壮,是取得好的效益的关键。

2.2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

实践中,群众防虫防病,多有盲目性。一是有虫有病不认识,病虫混淆;二是不对症用药,人家喷药咱喷药,不知防的何虫何病,防治目的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加强经济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3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林业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更大。

3.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全县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5种增加到目前的32种左右。过去危害比较严重的杨扇舟蛾、天牛(类)等害虫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县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0m3,直接经济损失达70多万元,给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杨尺蠖、杨扇舟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局部地区有的几乎年年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4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5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办法

林业虫害的防治起初是通过在林区喷洒化学药剂来达到防治林业虫害的效果。在初始阶段,使用很少量的化学药剂状况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药剂使用量加大,虫类产生了抗药性;后来人们尝试利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的虫害。物理防治的方法有热处理、机械阻隔、射线等。生物防治方法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激素治虫等。以虫治虫是利用天敌昆虫或有益螨类控制害虫;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能使昆虫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及线虫等;以鸟治虫就是利用鸟类控制害虫。不同的病虫害其发生发展规律不同,因而其防治方法和时间各异。就对一种病虫害来说。受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防治时间上也有差异。这里不单独讲某种病虫害的防治办法,而是以时间为顺序,就经济林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作以介绍。

5.1冬防

时间在上年11月底到本年2月底,病虫害休眠、越冬时期。冬季的病虫害不再危害树体,但越冬基数对来年的发生程度影响很大,且冬季是病虫害休眠和越冬时期,病虫害多钻入树皮、树洞、土壤或果园树下的枯草中,不活动,也较集中,容易消灭;树体休眠,抗性强,可用高浓度的药液。因此,通过修枝、刮皮、深翻、清园等措施,可降低来年的病虫基数,起到预防病虫害发生的作用。剪枝,剪除树体上的病虫枝,集中烧毁,降低越冬虫数;刮皮,主要是刮除老树皮、粗树皮,破坏病虫害越冬场所;深翻,在封冬之前或早春,对全园进行深翻、深犁,可翻出在树冠下越冬病虫害,使其冻死或被鸟、禽啄食。清园,枯枝落叶、杂草、烂果等是一些病虫害越冬场所。

5.2春防

3月上旬到4月上旬,病虫害苏醒、活动期。树干涂毒环、涂白,杀死上树害虫。土壤药剂处理,杀死出土虫害。

5.3夏秋防治

4月中旬到10月底,是病虫害发生、危害、猖獗期。

6病虫害防治应注意的问题

(1)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坚持全年管理,把人工防治与药剂防治、生物防治、林业防治等方法相结合,以减轻,避免病虫的危害,确保经济林树势健壮。

(2)病虫害化防治应及时,准确、有效、有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农药的种类很多,各种农药都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和防治对象,只有准确地掌握防治对象,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时,在同一时期会有几种害虫同时发生,这就要以发生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害虫作为主要防治对象,选用能兼治其它害虫的药剂。如在防治蚜虫时,常伴有桔潜跳甲、蚧壳虫等,防治时,要选用既能防治蚜虫,又能兼治伴生害虫的农药品种;适时用药,一般防治病害时,应在病害发生初期未流行之前进行,防治虫害时,应掌握在幼虫幼龄期进行;适量用药,药量并非是越多越好,一般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把病虫的危害控制在不致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或使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低于经济上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减少农药的用量;适法用药,合理采用喷粉、喷雾、涂抹、根施等,对的病虫,在树上的危害期采用喷粉或喷雾;对土壤越冬的虫害,在出土期则选用根基部撒施;对于隐蔽性害虫,采用涂抹法;适位用药,病虫害在不同的时期,可能防治的部位不同。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9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而在这漫长的生长过程中,有害生物的侵袭是必不可少的,在病虫害的危害性,不仅导致林木的生长趋于缓慢,而且部分林木会整株出现干枯,甚至大面积死亡,影响林木的成长率。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森林病虫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不仅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由于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不断蔓延扩大,而且常发性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长期居高不下,部分偶发生性森林病虫害也呈大面积暴发,再加之人们在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动性,这就导致森林病虫害一旦暴发,而极易成灾,导致巨额的损失发生。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现状

1.1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呈高发趋势,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居高不下,而且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偶发性森林病虫害也大面积暴发,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部分危险性病虫害不断的扩散蔓延,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危害;部分地区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导致病虫害种类增多;而且经济林病虫害的危害也开始不断严重。病虫害总体上呈高发趋势,给林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

1.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森林病虫害种类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使防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而且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力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但林木的损失仍然较为严重。

(1)森林病虫害具有主动传播的特点,而且害虫的繁殖能力较为强大,即使大部分个体被消灭,但个别个体仍然能够迅速繁殖、传播。

(2)近年来,林业生产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工纯林面积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病虫害发生,极易发生扩散和蔓延,很难控制。

(3)国内林木市场的不断完善,使林业生产活动交往开始日益频繁,这就导致在交易过程中极易导致外来物种的侵入,使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控制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4)害虫不仅较强的遗传特性,而且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在环境条件不断变化下,病虫会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这就为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需要不断的进行新品种的培育。

1.3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3.1发生面积较大,而且防治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植树造林的大力推进,人工林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单一纯林面积的增加,这为病虫害的加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在防治工作中做了许多努力,而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干旱及暖冬现象的存在,在越冬过程中害虫的死亡率越来越低,这就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且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1.3.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2.3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

3.结束语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特点,做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加强监测,通过营林措施及药剂防治相结合,通过人工和物理措施的运用,从而达到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目的,更好的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王玲,聂林.森林健康与森林病虫害科学防控的浅析.江西植保,2006-06-30.

病虫害防治总结篇10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主要原因;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爆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爆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l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 ,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起至1980年,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 。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 ,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爆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3.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

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它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 保护害虫天敌

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 培育健苗、健树,营造混交林

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6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

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①昆虫病原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它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②昆虫病原真菌。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③昆虫病原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④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⑤植物源农药。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⑥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在必要的时候,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可以采取化学药物等方法,同时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受林木高度、立地条件等的限制,因而采取的治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树干涂药法、毒签插入法、树干注射法、挂吊瓶法和根部埋药法等。

总之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多种行政措施,使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国通,孙占江.浅谈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J].民营科技,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