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1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科学包括从数形的角度观察事物,提出数学特点的问题(如存在性、唯一性、不变性、充要性等);归纳抽象,运用数形语言、数学符号、思考分析问题、运算求解和演绎证明的能力;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是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本知识的素养,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即暴露思维

暴露思维主要是暴露教师的思维,充分展示教师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过程,特别是充分展示教师解题中分析疑难,解题中矛盾冲突的判断和选择过程。

对于解题时出现越来越复杂或者根本解不下去,这是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时怎么办也是学生迫切的要求。应引导学生从新审题、从新分析,是否有条件未用或转换理解角度。在该题中有这么几个关键字眼“所有”“都”,故转换方向,考虑m作为变量,x为常数,那么该不等式就是关于 的一次不等式问题,就非常容易解决了。

从高考来看,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尝试训练

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思维态势。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内在的思维潜力,启迪思维。

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学习心理,一是矛盾心理,学习就是新知识顺应和同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必然存在着新旧知识的矛盾。故教师要设置疑虑,善于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二求果心理,教师设置悬念,故意推迟结论的出现,使学生产生紧张的求果心理,跃跃欲试地投入其中,这是高超的教学艺术。三求民心理,例1给出的解法突破常规,耳目一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设计出启发学生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猜想讨论发现总结。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2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2.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3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如:教学0-10各数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为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2.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3.听看思说。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开动脑筋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人人都积极参与。

(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4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5

一、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

在新课改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大方向,与学生一同探寻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的手脑得到充分利用。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进行转变。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教师的心理支持。小学生刚刚离开家长,来到学校,教师就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人,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圣职责。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教师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点头的动作,认真倾听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鼓励和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教师的支持就是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信任,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认真的倾听,对学生的成功由衷的鼓励和分享,并且分担学生的困难,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潜质的思想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

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学校多媒体以动画效果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导入部分,先设计一个动画,利用动画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割补法”、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拼合法”,从而提出问题求圆的面积应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拼合法,”有的说用“割补法,”但学生通过继续观察动画却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得出圆面积的大小。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把圆切开再拼,这样做能行吗?由此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验证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圆面积极大小的设想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并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四、追溯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6

【关键词】培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2.2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49-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伴随着相关知识的教学而产生相关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必将为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广博、善于思考的人才。而数学本身的特点就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演绎体系,人们获取或发现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思维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思维能力的人。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条件。新课标强调“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能力,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就给学生创设了小动物搬家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新课标中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中强调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能66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思维活动,并与学生的口头活动、手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整体活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中,学生不仅要认识这些数字,还要知道这些数字的组成,要知道数字的分解,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施方法

(一)完成各学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1、第一学段(1~3年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第一学段(1~3年级)是基础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形式,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具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辅助工具,教师通过让学生来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突出了知识的重点,突破了知识的难点。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算理时,就可以让学生取出相应的小棒,把它分成两堆:整捆的和零散的部分,零散的部分不够要求去掉的根数,看看谁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当学生想到要拆整捆数时,恰恰突破了退位减法的重点也是其难点的部分,最后学生归纳出退位减法的方法。另外,此阶段还要注重看图说话和看图编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何训练学生很清楚地看图说话和看图编题,需要在第一学段打好基础。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如粉色和蓝色气球图形,让学生看到3个粉色的气球和1个蓝色的气球就能编出加减应用题,并且讲出解题思路。

2、第二学段(4~6年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小学第一学段学生基本上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了第二学段(4~ 6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增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基础,逐步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中,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乘法法则,而且在获取算理的过程中重视各种计算方法的展现,然后请学生来感悟哪种算法简便,选择一种适当的算法快速准确计算。这样,学生不仅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了法则,还发展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类推的思维能力。学生再也不是以摆小棒为主的形象思维了,而是逐渐发展了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第二学段学生学习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角的度量?用什么工具学角的度量?

度量角的方法是什么?这样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如何对跨世纪的人才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了解学生的特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对象、生动活泼的形式、色彩鲜艳的目标、新奇动人的事物等非常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过程的活动教具,有更浓厚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操作示范直观感知。出示一个可以让学生明显看出有10个空格的纸盒,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再一个一个地往盒内放9个乒乓球,盒外2个乒乓球,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怎样算?谁能到前面来摆一摆乒乓球,说一说移动乒乓球时是怎样想的?”教师启发帮助,把盒外的1个乒乓球放入盒内,凑成了10,盒外还剩1个乒乓球,一共是11个乒乓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凑十法”。

2.动手操作,巩固动作思维。指导学生在画有10个方格的纸片上先摆上9根小棒,再拿出3根摆在桌上,求一共有几根小棒?怎样列式?怎样移动小棒?为什么拿桌上的1根放在方格纸片中?说说“9+3”怎样算?学生自己动手摆,想想“9+7”得多少?使进一步感知“凑十法”。

3.操作明理,强化形象思维。让学生看算式先摆后算,然后说说“9+4、9+8”的推理和运算过程,使学生加深理解“凑十法”。

4.理解算理,形成抽象思维。让学生想一想“9+5、9+6、9+9”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凑十法”计算“9加几”要想“9加1”把第二个数分成1和几,9加1得10,10加几得十几,至此完成了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由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学习能力。

二、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加强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1.把式题口述成文字题式应用题。

如:“26-12=?”可以口述成文字题。(1)26比12多多少?(2)12比26少多少?(3)被减数是26,减数是12,差是多少?(4)比26少12的数是多少?(5)一个数比26少12,这个数是多少?(6)一个数与12的和是26,这个数是多少?也可以口述成应用题。(1)红花有26朵,黄花有12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2)白兔有26只,灰兔有12只,灰兔比白兔少几只?(3)有26个苹果,苹果比梨多12个,那么梨有多少个呢?(4)商店有26个书包,卖出一些后,还剩12个,卖出多少个?等等,这样通过语言叙述,既弄清了题意,理清了数量关系,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2.口述运算过程及算理

如:(1)“15-8=?”引导学生口述:“因为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2)“河里有25只鸭,鹅比鸭少7只,河里有鹅多少只?”引导学生口述:因为鸭子只数多,所以把鸭子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鹅的只数一样多,一部分是比鹅多的7只,从鸭子只数里去掉比鹅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与鹅同样多的只数,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既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加强口算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天天练,课课练。

口算常用于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者要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设计制作形式多样的口算卡片。如:填数、组合、分解等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8

语言训练;口算训练;

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1—0078—01

数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呢?笔者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自身的体会。

一、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充分运用了形象的教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说、动手、动脑来获取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做的:

1.操作示范,直观感知。首先,笔者出示一个能够让学生明显看出有10个空格的纸盒,要求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格子。然后,在盒内放9个乒乓球,盒外放2个乒乓球,并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应怎样算?谁能到前面来摆一摆乒乓球,说一说移动乒乓球时是怎么想的?”最后,引导学生把盒外的1个乒乓球放入盒内,凑成10,而盒外还剩1个乒乓球,总数则是11个乒乓球。这样做,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凑十法”。

2.动手操作,巩固思维成果。指导学生在画有10个方格的纸片上先摆上9根小棒,再拿出3根摆在桌上,计算共有几根小棒。我让他们进行思考:怎样列式?怎样移动小棒?为什么拿桌上的1根放在方格纸片上?并说说“9+3”怎样算?通过自己动手摆,想想“9+7”得多少,使其进一步感知“凑十法”。

3.操作明理,强化形象思维。让学生边看算式边摆小棒,然后说说“9+4、9+8”的推理和运算过程,以加深其对 “凑十法” 的理解。

4.理解算理,发展抽象思维。让学生想一想“9+5、9+6、9+9”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要像“9加1”那样把第二个数分成1和几,至此完成了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学生则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二、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加强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1.把算式题口述成文字题或应用题。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26-12=?”这一算式口述成以下文字题:(1)26比12多多少?(2)12比26少多少?(3)被减数是26,减数是12,差是多少?(4)比26少12的数是什么?(5)一个数比26少12,这个数是什么?(6)一个数与12的和是26,这个数是什么?也可以口述成应用题。如,红花有26朵,黄花有12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白兔有26只,灰兔有12只,灰兔比白兔少几只?有26个苹果,苹果比梨多12个,那么梨有多少个呢?商店有26个书包,卖出一些后,还剩12个,卖出多少个?通过这样的语言叙述,既使学生弄清了题意,理清了数量关系,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其分析、比较、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口述运算过程及算理。如,(1)“15-8=?”可让学生口述:“因为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2)“河里有25只鸭,鹅比鸭少7只,河里有鹅多少只?”可让学生口述:鸭子的只数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鹅的只数一样多,另一部分则比鹅多7只,从鸭子的只数里去掉比鹅多的7只,剩下的就是与鹅同样多的只数。通过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解题思路,又提高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口算训练,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口算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 培养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奥数班,本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成为很多重点中学的敲门砖,这违背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小学数学不难,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然而小学实施六年制,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早就可以教完了,但是又不能涉及中学数学,很多学校出现了重复做课本上的习题的现状。那么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要让学生背诵加减乘除的运算表,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会让学生仅仅是为了记住这些数字而去背诵,而无法了解数学逻辑。为什么要了解数学逻辑呢?在教学算术之前,会让学生进行逻辑学习,比如会出现“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逻辑推断。这些问题不难,但是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才能做出来。其实生活就像游戏一样,小学生不像成年人,他们涉世未深,做事是直来直往的,父母首先教育他们不喜欢的事该怎么做,喜欢的事又该怎么做,直到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做事规则;然后小学老师就会教导他们知识。上学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老师,那么老师就要教导学生怎么去想生活中的问题,要用一定的逻辑去想事情,就像游戏中的规则一样,一件事应该怎么做,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到后面就需要学生对这些逻辑进行判断,加深学生对这类逻辑的印象,让学生想事情时也能用这样的逻辑,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用数学问题培养思维的方法

1.教师应当对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夸奖。学生做对了可以用小礼物奖励学生,这样正面鼓励学生,减少学生对课堂的压抑感,让学生觉得教室是一个愉快的学习的场所。

2.创新问题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数学不像语文那样可以看故事,一般都会出现很多数字让学生进行计算,久而久之难免学生会感到枯燥。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或者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设计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兴趣。

3.注重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很多老师在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只听学生的答案而忽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只是追求答案而忽略过程。并且有不少学生听了答案只是记住了某一道题的答案,如果有一条类似的题目出现就不会解答了,所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提问的时候应当让学生说出是如何解答的,最好让学生写出来,让在座的学生更加明了过程,然后老师对过程进行修改并讲解,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然后不要局限在一道题的解答上,老师可以举一反三,列举类似的题目,然后让学生也采用相似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明白这种逻辑思维可以怎么变换。久而久之可以让学生自行举一反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现在学校基本都配置了多媒体的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数学题放置在一些动画中,因为绘声绘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把老师比较抽象的讲解动态化,让讲解更加直观。并且多媒体非常适用于图形讲解,图形讲解一般是采用线面组合而成的,在小学中没有讲解得那么深入,如果采用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看到一般图形的构造,让学生更加明白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例如,计算图形周长可以把一个图形拆开并组合一条线,然后再量一下这条线的长度,刚刚好是周长长度,这样讲解给学生听什么是周长,更加直观明了。

5.多让学生动手。许多老师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都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学生即使在不愿意学的情况下也会接受到一点,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且教师也习惯了这样对待学生,这样是没有办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所以要让学生多动手,让学生去做这些问题,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很多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可能比老师的解答更加便捷更加明了,所以不要小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多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篇10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会按图意要求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学习应用题做准备。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看懂、学会书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提出:①把什么看成单位“1”;②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③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讨论。对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这样,我们充分利用课本,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几减九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摆实物。摆小木棒。一捆(10根)和3根。

(2)要从13里拿走9根,怎样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学具,不仅给学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教给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把具体转化成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