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6:42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核电站建设;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TU-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33-03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碳排放量的限制,核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而中国核电发电比重不足2%,与世界平均值15%相比,中国在核电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在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中国对国内核设施进行了全面安全检查,并暂停核电项目的审批。在完成新安全规范和《原子能法》的制定工作后,中国将恢复对核电项目的审批。从长远来看,中国核电发展规划和目标不会受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影响,核电站安全要求程度将越来越高。

核电站建设是保证核电安全的关键环节。要提高核电站安全,一方面依靠技术,一方面依靠管理,其核心环节是人。目前,核电站经营公司、工程公司、建设公司,甚至国家监管部门都面临核电站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中国土木工程教育没有核电站建设方向,缺少满足核电站需求的土建人才是核电站建设的关键问题[2]。

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学校在核能应用教育领域始终坚持“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核工业创新人才。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土木工程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机场工程概论,道路、机场工程施工与管理等特色选修课程,形成了土木工程机场建设研究方向。受此启发

,学校提出以土木工程学科为基础,将土木工程学科与核电站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土木工程学科核电站建设研究方向。文章试图从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具有行业优势背景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核电站建设需要土木工程学科发展

现代土木工程起始于19世纪中叶,以钢材及混凝土应用为标志,使人类建造能力出现了飞跃。在建造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矿井建设、水利大坝等不同结构过程中,形成了土木工程(含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矿井建设等)、水利工程等学科方向[3-4]。由于核电站建设属于特殊行业,且建设量较少,在土木工程学科没有设置核电站建设方向。

世界高校学科设置和评比主要依据13个独立的性能指标,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教学(即学习环境,占总分数的30%)、科研(即总量和知名度,占总分数的30%)、贡献度(科研及学术影响引用,占总分数的32.5%)、工业收入(即创新,占总分数的2.5%)和国际化(即教工和学生,占总分数的5%)[5],其核心在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社会的贡献度。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指明了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体现在人才培养。显然,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重要衡量标准。

文献[6]从中国核电发展的必要性,即从资源的利用、电力的短缺、能源资源不足、能源电力产业结构与地区布局调整、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阐明核电发展的必要性。目前,中国核电站建设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仅2010年,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同时承建广东岭澳、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广东阳江、广西防城港等16座核岛土建工程,人才缺口明显。由于没有核电站建设土木工程本科生,核电站建设所需的土木工程专业专门人才只能从土木工程中房屋建筑方向招收,在核电建设过程中逐步学习核电建造知识、掌握技术、获得核电建设的专门知识和核电安全文化[7]。与其它对口专业相比,错过了本科教育的黄金时段,土木工程教育质量不能完全满足核电站建设对此类人才的需求。

二、核电站建设特有的安全文化和素质教育

核电站要求具有较高安全度,即使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作用下,也不允许出现核泄漏。李干杰指出,核安全是核电建设的生命线,保证核安全才能保证核电建设和发展有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要求把“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提高到确保核安全监管“万无一失”的要求上来[6]。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核电站特别强调核安全文化。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查会议总结报告》(INSAG-1)中首次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应得到重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三大支柱的实现程度,核安全文化可以分为要我安全(被动约束)、我要安全(主动管理)和我会安全(自律完善)三个发展阶段。显然,核安全文化掌握和应用需要一定时间积累。

核电站要求有良好的核电管理文化。在岭澳核电工程项目中,其管理文化凝练为“蓝色、透明、共赢”。其中,蓝色代表安全、环保;透明是指所有的安全、质量相关问题必须保持高度的透明,透明是实现安全、环保的保障;共赢是项目参与各方的团队精神[7]。

核电站建设本科教育,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核电项目的特点、核安全要求、核电质量保证体系有深入的认识。要求本科生具有“技术是基础、安全是保障、质量是根本、进度是关键、效益是目的”的基本素质,具有“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工作作风。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2

自我检视,聚焦提升本质核安全

作为中广核集团“4・26”论坛的后续落实行动,论坛首先对“4・26”论坛内容进行了转训。在进一步传达集团论坛精神的同时,大亚湾公司对当前的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深度自检中审视现状、剖析问题、统一思想、明晰责任。分析的过程中,与会人员直击要害,指出当前安全管理依然存在“责任落实”与“程序执行”方面的问题,并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大亚湾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论坛中强调,真正的核安全,反映的是“核安全高于一切”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态度的建立,要求每一位管理者回归到核安全本身,始终牢记核安全三要素“质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让提升本质核安全真正落地,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

正视短板,“苦口良药利于病”

正视短板,才能破解短板。为直面问题,论坛现场与会人员划分为六组,针对此前在复盘与分析中提出的问题开展了严肃而热烈的言论交锋,“不光要下现场,更要在现场解决问题。” “问题的解决分析要在明面上去共同解决,不能让员工私底下解决。”“公司机制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培养专业人才。”“要营造程序文化,程序文件本身的质量不容忽视。”与会人员或坦诚发言,或深刻质询和点评,在严肃剖析中加深对当前安全管理问题的认识。

在当天下午的承诺发言中,各单位管理者代表在经过上午的深刻反思和自检后,针对开展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总结,并郑重作出改进承诺。“亲自参与运行人应事件现场调查了解及情景复现,深层次、根本性思考解决问题。”“关注基础工作质量控制,通过管理巡视实施有效监督检查。”“反形式、强责任、提效率,7月31日前完成会议与报告精简,减少工作量不低于20%。”

针对承诺者的发言,大亚湾公司总经理部、安全质保部和核安全与执照部等代表也对此进行了深刻质询和点评,在你来我往的意见交锋中聚焦当下,直击痛点,为后续强化落实改进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论坛还要求承诺者结合质询点评进一步完善承诺行动,相关专业将督促其逐一落实,形成闭环。

在代表承诺后,论坛还播放了视频,用一幅沙画的演变来展现大亚湾核电基地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引出“共树古榕”的体验环节――与会人员在一块块“青花瓷”上写下自己的安全承诺和愿景,并将之“汇聚”成一棵百年古榕。百年古榕见证了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创业历史,也象征着大亚湾打造“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愿景,如今,它也见证了大亚湾人带着对本质核安全的追求与承诺,越走越远。

核安全文化,

是大亚湾人的灵与魂

“在这个信念缺失的时代,安放好自己的灵魂是头等大事,任何做大事的人都要有信仰和追求,灵有所托,魂有所寄。对于我们核电人来说,当年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应坚守我们的信念和追求。核安全文化,就是我们大亚湾人的灵与魂!”在论坛总结环节,大亚湾公司总经理潘银生一番充满激情的话让人印象深刻。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核电安全 法律控制 监管体制 安全文化

作者简介:范纯,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1)05-0047-15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简称“东电”)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地震、海啸的冲击出现核泄漏,事故等级一升再升,最终定为最高级7级,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级别相同。该事故被认为是日本战后最严重的危机和灾难,短期内对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产生了严重影响,长期性影响更是不可估量。日本是核电大国,为防范核事故发生,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形成了在制度上保障核电安全的法律控制模式。但是此次事故表明,该模式是有缺陷的,也暴露出政府监管和企业守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拟基于立法、执法、守法的分析脉络,研究日本核电安全法律控制模式的结构,解析其监管体制的状态,并透过核安全文化内蕴分析核电企业的守法意识及态度,以便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核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路。

一 审视日本核电安全控制的法律视角

核能(原子能)发电是现代技术发展的极致,是将反应堆中链式裂变产生的核能转为电能的过程。核电站是实现这一能量转换的场所,一般由反应堆、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发电机等组成。无论核电站的技术多么先进,只要牵涉入,牵涉建造地,就一定存在潜在的危险性。所谓潜在的危险性,是指反应堆的运转会在堆内生成并蓄积放射性物质,存在外泄的可能性。鉴于核能的受控使用属于高危事业,只要发展核电,就需要防止任何形式的核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外泄。因此,在核电开发初期,需要优先考虑其安全性;在正常运转和出现事故时,也要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潜在危险。日本是围绕核电安全进行讨论最为激烈的国家,也曾出现反核电运动,反对理由就是核能发电的安全性无法保证,放射性物质会产生恶劣影响。事实也是如此,伴随核电的发展,日本的核事故、核故障频繁发生,仅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四次较大的核事故,如1991年美滨核电站2号机的水管断裂事故、1995年高速增殖反应堆“文殊”钠泄漏事故、1997年核废料再处理工厂火灾事故、1999年日本核燃料加工厂(JCO)的临界事故等。

应当说,安全是利用核能的大前提,其主要目标是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保护人类和环境免遭有害影响。这就需要对放射性物质外泄进行管控,降低外泄发生概率,万一发生事故,则要尽力减缓影响、确保安全。不仅如此,利用核能发电还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包括核废料如何安全处理、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等。美国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了《原子能法》(1946年制定,1954年修改)、《能源机构再组织法》(1974年)、《铀制炼尾矿放射线管理法》(1978年)、《放射性废弃物政策法》(1983年)等,形成了从制度上保障核电安全的法律框架。总的来看,日本基本上是以美国模式为蓝本,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维护核电安全的法律控制体系。本文拟结合福岛核泄漏事故,从多个角度对日本核电安全法律控制体系的实际状况及效用进行考察。

(一)从立法角度审视日本核电安全法律控制的体系结构和具体状态

核电安全控制立法是实现核电安全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是确定核电监管部门、核电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一般采用基本法和单行法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按照确保安全的方针,日本法律规定,电力公司建设核电站时,必须获得经济产业大臣的许可。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和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必须对照安全设计指南和耐震设计指南,对核电站的设计是否安全进行审查。核电站一旦建成,必须保证其向周围环境释放出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公众受辐射量低于法令规定的限度。万一核电站发生事故,电力公司必须迅速向国家和地方自治体通报。出现紧急事态时,内阁总理大臣要“紧急事态宣言”,向有关自治体发出让居民进行屋内躲避和疏散避难的指示,同时在内阁府设置以首相为本部长的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

(二)从执法层面考察日本核电安全监管体制

立法完成后,面临的就是核电安全制度如何执行的问题。执法是行政机关执行核电安全法律规范、向行政管制对象落实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主要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监督检查等管理行为。行政机关能否积极高效公正地执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独立的执法地位。因此,在设置行政执法机关时,应保证其有足够高的地位、足够大的权力和足够强的能力承担安全管制任务。应当强调的是,在理论上,核电安全控制执法应具超前性,换言之,执法活动应该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通过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来防止危害的发生。

(三)从守法视角评价日本核电企业的核安全文化建设

另外,立法目的最终能否实现,还要依托守法状态。守法是企业和个人等行为体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核电企业除被动树立守法意识外,还应推崇积极守法,以法律主人自居,充分认识法律蕴涵的安全价值,自觉遵守安全秩序,维护核电安全法律尊严,弘扬核电安全法制精神。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就倡导各国核电企业应构筑自己的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建设不仅包含积极守法,还包括以高度人文精神管理核电企业,确保核电事业的安全。

二 确保核电安全的前提与福岛核事故

为确保核能发电的安全,核电站一般要采取以下前提性安全措施。

1、防范故障措施。一般来讲,反应堆的运转需要有严格的质量保证系统,应设立各种检测装置。一旦发现放射性物质从燃料棒向冷却水泄漏,为防止其外泄,检测装置应立刻使反应堆停止运转。至于其他异常状况,也可通过自动监视系统来应对。

2、设置保安装置。(1)采用紧急停止装置,需停止运转时,可使多数控制棒自动插入,中子检测装置等可保证其动作的准确性,万一控制棒没有动作,还备有硼水注入系统,保证停止运转;(2)采用防备出现故障的系统,以沸水型反应堆为例,保证当系统断电时,控制棒也能插入堆内使其自动停止运转;(3)采用多重框架确保运转安全,即设计数个设备均可单独作业的系统,即使一个设备有故障,其他设备也能运作,最终获得期望的安全功能。

3、防范自然灾害,即对海啸、台风、地震等采取防护措施。如为

防范地震,反应堆外部建筑的地基要直接固定于地壳基岩上,反应堆、冷却系统、安全壳、建筑物也要能够应对超过过去最大级别的地震,进行充分的耐震设计。为了能够在发生事故时确保居民安全,必须备有各种安全防护设施,如堆芯冷却设备和过滤器等。

福岛第一核电站使用的是沸水型反应堆,利用堆内的核燃料裂变产生热能,使堆内的水沸腾产生蒸汽,推动涡轮转动而发电。为防止发生事故,该核电站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包括封闭放射性物质外泄的五重防护,即铀粒罐、燃料棒、反应堆压力容器、装纳压力容器的安全壳、反应堆的外部建筑物。万一发生事故,核电站也有备用的堆芯冷却装置使堆芯冷却。

(一)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受此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1~3号机组自动停止运转,但其堆芯内放射性核元素的衰变仍继续散发着辐射热量,急需冷却。但是,地震破坏了外部输电线路,海啸又破坏了水泵和备用发电机,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冷却功能完全丧失。结果,1号机组因缺乏冷却使燃料棒持续高温而受损,熔毁的核燃料又使压力容器出现破损,2号和3号机组也因不能冷却出现堆芯熔毁,而且堆芯压力不断攀升,压力容器和安全壳面临破损的危险。①为防止安全壳破裂,东电实施了调压作业。进行作业时,安全壳内的放射性物质向外飞散,燃料棒表面的锆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并发生爆炸,导致建筑物损坏。因五重防护体系崩溃,反应堆向大气排放大量放射性物质,推算量为63万万亿~77万万亿贝克勒尔,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12%~15%。

此外,因缺乏冷却,1~6号机组内的乏燃料池水温也不断上升。3月19日,3号和4号机组出现火灾险情,东电进行了注水作业。注入水从压力容器和安全壳的破损部分流出,污染水流向大海。

(二)日本各界对福岛核事故的应对

从初期的处置措施来看,东电较为保守,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考虑试图保护反应堆,对其承受能力也存有侥幸心理,故未向堆内注入硼水。事实上,1号机组已超期服役,承受能力有限。核泄漏发生后,2011年4月17日,东电发表了事故处理进度表,将恢复稳定状态的时间设定为6~9个月,对策包括冷却、抑制、除污监督三个方面。在冷却方面,为避免氢气爆炸,向压力容器和安全壳内注入氮气,使反应堆冷却。在抑制方面,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设置建筑物保护盖、播撤防止飞散剂。5月17日,东电修改了进度表,调整为先行注水,净化各建筑物内的污水,实施循环注水冷却,并追加了地下水污染防止对策。6月东电又追加了对污水净化产生的高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对策。

政府方面,2011年3月11日晚,菅直人首相紧急事态宣言,做出距核电站3公里内的居民疏散避难、3~10公里内的居民在屋内躲避的指示。12日晨将避难区扩大到10公里;12日晚1号机组发生爆炸后,将避难区扩大到20公里;15日因2号机组和4号机组发生爆炸,指示20~30公里内的居民在屋内躲避。4月21日,营直人了将距核电站20公里范围设为警戒区的指示,22日又将20公里以外、辐射量达到20毫希的区域定为“计划避难区”,将20~30公里内除“计划避难区”外的地区定为“准备避难区”。此外,日本政府将事故受害者定为“国策受害者”,表明了国家承担责任的态度。

至今,日本尚未公布福岛核泄漏事故的真正原因。但是,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日本都需要进行省思。事实上,虽然技术设计上的五重安全保障被冲破,但依靠现有的技术水平是能够补救的;虽然遭遇了超出预想的自然灾害的侵袭,但依靠现有力量和资源也能重新组织防范。关键是制度上的安全保障,即应该如何立法、执法、守法,这些才是涉及核电安全运转的难题。从这一角度来说,制度比技术更为重要,更值得日本省思和总结。

三 日本核电安全法律控制的立法省思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参照美国模式,日本逐渐形成了维护核电安全的法律体系,由效力不同的四层结构组成。首先是基本法,《原子能基本法》(1955年)规定了核能政策的基本方针,确立了核能的和平利用、安全、民主、自主、公开等原则。其次是单行法,如《反应堆等规制法》(1957年)、《辐射障害防止法》(1957年)等法律,日本的核电安全主要依靠这两部法律进行控制。再次是相关法,如《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规定了放射性物质泄漏导致灾害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电气事业法》(1964年)规定了发电用反应堆的安全管制等。最后是具有行政规章性质的“细则”和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制定的“指南”。

此外,1987年日本加入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8年又加入了《核物质防护条约》。1995年日本加入《核安全公约》,该条约规定缔约国要确立规范核能设施安全的安全要件、许可制度、检查制度等,采取辐射防护措施,制定紧急事态防备计划,对核能设施的选址、建设、运转采取安全措施。

从形式上看,日本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国内法和国际法组成的体系完整、管制细密的维护核电安全制度框架。但从实质上看,其国内法体系中存在不少值得省思的结构性问题。

(一)核电安全控制法律体系存在结构,影响管制效果

单从核能安全控制法律体系的结构本身来看,日本学者西胁由弘列举了其存在的九个方面的问题:(1)核电站设置许可的“许可要素不分明”;(2)设置许可的标准不明确;(3)在工程计划认可方面偏重于规范结构强度,未包含品质保证;(4)机能和性能规范过于简单;(5)设置许可审查与工程认可计划审查的关系不清;(6)安全规定均为运转管理方面的内容,基本设计要求和运转管理要求混淆;(7)采取阶段管制结构,管制缺乏约束力;(8)安全检查种类过多且重复,不能开展机动性检查;(9)对燃料体加工的检查形同虚设。

以设置许可的“许可要素不分明”为例。这是指法律规定不明确,缺乏具体的行政规章,审查使用的判断标准也只是各种“指南”。为实现《反应堆等规制法》目的而提出的“机能要求”,如对地震、火灾、环境的安全性要求等,本来应由行政规章来规定,实际上却处于空白状态,指南也未对此做出规定。而“性能要求”如结构强度、耐火性能等,虽在《电气事业法》中制定了细则,但未实现定量化。专家指出,《反应堆等规制法》的细则中应规定机能要求,明确许可要素。这是因为指南只不过是原子能安全委员会的内部规定,设置许可的具体判断标准应由行政部门制定。而且,指南虽可灵活适应技术进步,制定和修改也更容易,但现实是其修改程序并不明确,修改也不频繁,并未吸收新知识和新观点。

(二)制度安排多是对事故或故障的简单应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核电安全控制法律体系是以核电站基本设计为监督重点给予设置许可的,对详细设计的监督是对照基本设计监督实行的阶段性管制。所谓阶段性管制,就反应堆的设置与运转而言,就是按照设置许可、设计及

工程方法的认可、使用前检查等一系列措施的顺序来实施管制。因此,一旦现场出现难题,就不能对设计的正确性进行审查。另外,设置许可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机器的实际状况并未能反映于法律规定中,即使是为提高安全性的改造,在程序上也十分麻烦。而且,长期以来,日本对核能安全控制法律体系未有充分讨论,所谓的法律修订只是简单的事故或故障对应型的修改。对事故本身来说,相关制度安排并未发挥超前管制的作用,反而是滞后性十分明显。

例如,2000年7月日本基于日本核燃料加工厂临界事故的教训修改了《反应堆等规制法》,追加了对核燃料加工企业进行定期检查的制度,创设了对所有核电企业和从业人员遵守安全规定的状况进行检查的制度。又如,2002年12月,日本根据核电站自主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强化了核能安全规范,修改了《电气事业法》和《反应堆等规制法》,全面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引入设备健全性评价制度,设置独立行政法人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等。上述措施虽具亡羊补牢功效,但事前管制作用的彰显效果不佳。

(三)核电安全管制的手法落后,在吸收先进的管制手法方面停滞不前

从核电安全管制的手法看,国际社会很早就强调有效果、有效率的管制(Effective and Efficient Regulation)和持续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的管控。其中,核能概率安全分析(PSA)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管控手法。所谓核能概率安全分析,是采用系统评价技术和概率风险分析方法,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堆芯损坏概率和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后果,最终发现设计缺陷和可能的失效模式。可以说,利用核能概率安全分析的结果进行管制这一手法具有明显的效果。

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提出安全目标方案时,虽也强调使用该手法较为得当,但又表明至少现在还不会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判断。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也强调核能概率安全分析结果作为安全性判断规则比较得当,因为核能概率安全分析集约了相关安全数据,是工学专家的判断手法。但在具体运作上,有关人员尚未达成共识,所以该手法的使用也未见进展。2011年6月7日,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的事故报告书强调,作为教训,应有效利用风险管理概率论的安全评价手法,利用核能概率安全分析,通过风险的定量评价,积极推进降低风险的努力。

四 日本核电安全控制体系的监管评价

在日本,承担核电安全控制的监管机构有原子能委员会(AEC)、原子能安全委员会(NSC)、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NISA)、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文部科学省、独立行政法人原子能安全基础机构(JNES)等。总体而言,日本核电安全监管体制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56~1978年。1956年日本设置原子能委员会,并赋予其较高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日本的核能事业由内阁总理大臣负责许可审批,但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厅长官把握管制实权。1974年9月,核动力船“缝”号在青森县附近海域发生核泄漏。国民倍感恐惧,对核能安全行政产生怀疑。为此,1975年2月日本设置原子能行政恳谈会,重新审视核能行政体制。1976年7月该恳谈会提出改革方案,建议新设安全委员会,形成由安全委员会对行政部门的安全审查进行二次监督的体制。

第二个时期是1978~1999年。根据前述改革建议,1978年10月NSC从AEC中分离出来,1979年1月又确立了其对行政部门的安全审查进行再审的体制。随后日本修改了《反应堆等规制法》,在确立双重监督体制的同时,为消除国民对核电的不安,又规定了召开公开的听证会和讨论会的制度,以恢复国民对核电安全的信赖。

第三个时期是1999年至今。1999年9月JCO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强化NSC的独立性,完善安全审查指南,有效发挥多重互补的安全体制功能。因2000年实行行政大改革,2001年NSC移交至内阁府。日本又新设NISA,并赋予其一定的独立性。2002年受东京电力公司隐瞒事故问题的影响,日本修改《反应堆等规制法》,规定了NSC进行调查时电力公司必须予以配合的义务。2003年10月日本成立了JNES,该机构也承担着确保安全的职责。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日本的核电安全监管体制呈现出“多龙治水”的组织状态,存在着遇到紧急事态时判断迟缓的可能。而且因为各机构职能分散,还存在核电建设时争夺权利、事故发生时相互推脱责任的危险,未必能够进行有效运营和监管。具体来看,日本核电安全监管体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核电安全管控体制的关系并未理顺

行政大改革前,NSC与科学技术厅的核能安全局有密切关系,能够掌握现场的第一手信息。但是改革后,NSC被置于内阁府下,不具备充分的调查能力,反而对各类现场安全信息难以掌握。也就是说,对确保核电安全来说,这种组织关系安排已成为不合理的体制。

另外,关于预防辐射基本思路的研究很多都被委托给放射线审议会,而该审议会又移交给文部科学省,NSC无法实现充分的安全管控。对放射性同位元素的规范,根据医疗法、药事法等的规定,均与各省厅有关。而放射线审议会变成文部科学省的审议会后,各省厅对预防辐射的技术标准进行协调出现困难。现在,当除发电用反应堆以外的反应堆设施或带辐射性设施发生事故时,因科学技术厅属于内阁府,与相关省厅的协调比较顺利,但是另一部分反应堆因划归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管控,难以迅速采取对应措施。

(二)核电安全双重监督体制的必要性正在丧失

NSC从设立至今已有30多年,在安全审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安全审查的模式化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一次审查和二次审查的对象、判断标准相同,双重审查监督反而变成了审查的重复。迄今,对行政审查的再审查已缺乏合理性。首先,双重监督不应是对行政审查的再审查,其重点应是补充性审查。其次,在目前这种运转管理时代,随着运转管制重要性的增强,NSC的管制资源分配应从基本设计转移到运转管理方面来,应当废弃法定的双重审查监督体制。

在各种指南不断完善、安全审查日益成熟的前提下,行政部门再以同样的标准审查同样申请的双重审查监督,其重复感越来越强烈,双重审查监督体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实行双重审查,可能还会损害第一行政审查部门的有责判断。随着技术的发展,NSC的双重审查监督体制的必要性正在变弱。而且NSC的监督职能也存在实效性问题,人才不足也影响着安检的效率。

(三)监管体制的独立性不足

日本是《核安全公约》的缔约国,该条约要求缔约国的核能安全管制和推进核能利用有效分离。可以说,管制和推进的分离是国际趋势。美国、法国等都确立了具有独立性的管制机构,而日本的NISA在经济产业省内的独立性却是不明确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出,核电监管当局的独立性不可缺少。首相助理细野豪志也强调机构改组不可避免,要重新审视NISA和NSC的地位和作用。要强化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既可以选择国家行政组织结构中的委员会制度,如国土交通省的运输委员会,也可以选择在内阁府以外设立的委员会形式,如公平交易委员会。当然,也有人强调应该组建像美国原子能管制委员会那样的组织,还有人主张将NSC和NISA合而为一,成立原子能安全厅。

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事故报告书指出,作为教训,日本应强化安全监管体制,明确安全责任所在,这就要求NISA从经济产业省独立出来。此外,JNES的检查工作也有问题。比如对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安全阀的检查就存在错误,而且在检查过程中过于依赖东电,就连午餐费也让东电负担,可以说其检查并不认真,甚至合谋串通致使检查延误,明显存在不负责任的现象,目前该机构的独立性已遭到质疑。

事实上,日本核电安全监管体制并没有真正发挥职能。究其原因,就在于新世纪以来日本推行的日本式经济体制改革未取得充分效果,尤其在核能领域表现得十分明显,即政府对核能安全的监督体制没有充分理顺,存在多头监管甚至交叉监管、错位监管的现象。管制当局与核能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场体制下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政府保护色彩依然浓烈。应当说,体制创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政策上的主观愿望与客观阻力存在反复博弈,致使改革充满不确定性,结果导致出现体制改革停留在表面、体制被锁定在无效率状态的可能。受本次核事故的影响,日本已经开始注意改善核能安全监管体制,今后将对核能行政进行根本性改革。预计改革将关注管制机构的独立性,改变双重监管体制的低效状况。

五 日本核电安全法律规范的守法分析

东京电力公司过去就曾经有过不遵守法律的不良记录,包括篡改安全记录、隐瞒安全事故等,如2002年就发生了东电对外界隐瞒其堆芯围筒焊接部位出现裂缝的事件。而本次福岛事故发生后,东电仍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不向外界透露真实信息。如3月14日发生氢气爆炸后,东电面对各方质问总是回答“在确认”,暴露出其从现场得不到详细信息的实态。3月2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出,福岛核电站依然在泄漏放射性物质,但其原因不清楚,正是因为来自日本的信息不充分,影响了该机构对情况的把握。应当说,日本《原子能基本法》中规定的公开原则,在今天可以理解为核能信息公开,具有重要意义。但日本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核事故均暴露出核电行业普遍存在着轻视安全和违反信息公开法律原则的现象。受JCO事故的影响,《反应堆等规制法》制定了内部告发者保护制度。东电的隐瞒事件,也是因为美国技术人员的内部告发而曝光的。但事实是,该制度的运用情况并不乐观,2007年3月发现北陆电力志贺1号机组、东电福岛1~3号机组均发生过临界事故,这充分显示了核电行业根深蒂固的不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弊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因在核能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而出现行业性的自信和傲慢,尤其是东电对来自外部的认为其技术需要改进的建议昕而不闻,暴露出其在安全文化方面存在欠缺。2011年6月11日,原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瑞士核能工学专家布鲁诺・贝劳德披露,他在20年前就向东电提出过确保电源和水源多样化、整固反应堆安全壳和外部建筑、设置防止氢爆炸的机器、设置吸收放射性物质的过滤器等建议,但东电没有听取。因此,本次核事故与其说是天灾,更应该算是东电招致的人祸。贝劳德强调,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转的是美国通用电力公司生产的沸水型反应堆马克1型,因压力容器和安全壳过近,若出现氢气压力,就有急剧上升的危险。而瑞士电力公司也采用马克1型反应堆,为弥补其不足,曾进行了改进作业。1992年美国通用电力公司也向东电提出了改良建议,但东电认为没有改良的必要。此外,200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就曾经指出,福岛核电站对地震和海啸的预想对策不充分。事实上,从东电的输电线基础设施来看,该公司的确忽视了海啸对策。综上可以说,此次事故是东电妄自尊大导致的“东电型事故”。

核安全文化是由科学而严密的规章制度、从业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的安全氛围,是存在于企业和个人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文化要建立一种至上观念,即安全问题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强调人的因素在保障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安全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在早期发现事故隐患,因此已成为任何国家利用核能的先决条件。

过去,日本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员工培训、团队精神等方面,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对核能安全过于自信且漫不经心,日本核电行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停滞不前。以1999年JCO临界事故为开端,日本核电行业又接连出现多次事故、故障。2007年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示进行“发电设备大检查”,结果判明该行业过去隐瞒事故、篡改数据的现象较多,故决定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接受国家认可的安全规定事项。由此,安全文化在日本成为法律规范的对象。2007年11月NISA出台了《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南》,却导致了现场出现僵硬态势,即出现了一强化管制就丧失创意、一强化监管就降低士气、一推行指南化就失去自主性的二律背反局面,出现了消极遵守法律规范的倾向,损伤了真正的核安全文化建设。从福岛核事故的后期污水处理情况来看,单纯的人为错误、明显的粗心大意不断,总共导致11起故障,处理设施不得不停止运转,预期净化目标被迫推迟。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4

“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理论和逻辑框架

“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方向,“五个文明”和“五有社会”应是“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构建应涉及的全面领域和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部分。

“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应围绕“以人为本”加以构建

要构建科学发展评价的核心指标体系,根本上是要反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因此,“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应该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加以构建。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以人为本,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指明了“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方向和根本逻辑。然而,“以人为本”只是指出了指标体系构建的方向,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究竟应该如何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引入“以人为本”所涵盖的具体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生理需要),安全上的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社会或社交需要),尊重的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需要)。

尽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包括其需求归类有重叠的现象、需求满足没有清晰的标准和界限、片面强调个人内在价值实现等等;我们也不能完全赞同其理论背后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说基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构建“科学发展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合理的部分加以借鉴。我们并不全部认同马斯洛理论中需求满足逐级递增的论断,但其关于需求的分类和具体的内容,无疑可以用来丰富“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从而为我们构造“科学发展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五个文明”、“五有社会”与“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

以上我们明确了“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方向,并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阐释“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然而“以人为本”究竟应该落实到哪些领域呢?即应该在哪些方面来实践“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具体内容呢?其中哪些又应该结合当前形势的需要,成为核心指标体系应关注的重要领域呢?为此,我们从“五个文明”和“五有社会”两个方面来论述“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构建应涉及的全面领域和当前应关注的重要部分。

“五个文明”是“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应涉及的全面领域

“五个文明”是我国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认识不断丰富和实践日益深化的产物。党的十三大则明确提出要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此后党中央一再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至此,“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

其中:“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它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物质文明越高,表明人类离开野蛮状态愈远,依赖自然的程度愈小,控制自然的能力愈强。

“政治文明”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包括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和道德的进步状态。

“社会文明”,广义社会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等方面的统一体。狭义社会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社会领域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一般所谈到的社会文明指的是狭义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在“五个文明”中,生态文明是前提,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灵魂,社会文明是目的。强调“五个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回应,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再一次升华。“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落实到上述“五个文明”的领域当中,“五个文明”应当成为“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全面领域。

“五有社会”是“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五有社会”的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需要加强、与普通民众最为利益攸关、人民群众也最为关切的核心领域。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个时期,重点推进“五有社会”的建设应当成为“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所考察的重要内容。

“学有所教”是指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我国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学有所教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劳有所得”首先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权利。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解决就业困难。其次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病有所医”是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老有所养”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住有所居”是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维护商品化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快保障房建设,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权利。

上述“五有社会”的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需要加强、与普通民众最为利益攸关、人民群众也最为关切的核心领域,它应当成为“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由五个需求层次在五个领域的15个方面的23个核心指标构成。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性方法,并结合相关理论的阐述,“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将以“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为根本方向和基本逻辑,以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各类需求为具体内容,以“五个文明”为涉及的全面领域,以“五有社会”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科学发展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由五个需求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在五个领域(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的15个方面的23个核心指标构成。

——物质领域的生理需求层面

包括4个具体指标,分别是“食物和衣物”、“睡眠”、“性”和“住有所居”。它对应的是人在物质领域的基本需求,即满足“吃饱、穿暖、睡好”、“有基本的住房条件”和满足基本的性需要。

——生态领域的生理需求层面

包括2个具体指标,分别是“水”和“空气”,这也是满足人基本生存的需求,即要有充足的水和干净的空气。

——物质领域的安全需求层面

包括2个具体指标,分别是“劳有所得”和“病有所医”,它对应的是人对就业和基本医疗保障的需求。

——精神领域的安全需求层面

包括1个具体指标,即“基本道德保障”,它是指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基本道德的诉求。也就是说人们都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完全依照丛林法则运行、“弱肉强食”而没有基本道德保障的社会。人们的安全感不仅来自物质层面(就业和医疗),也来自于精神层面(即对社会基本道德的诉求)。

——社会领域的安全需求层面

包括3个具体指标,即“人身和财产安全”和“学有所教”和“老有所养”。这三个指标反映的也是人对基本安全、抵御风险的需求。它要求社会运行有基本的法律保障,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都保护,能够满足人们对教育和基本社会保障的需要。

——生态领域的安全需求层面

包括1个具体指标,即“能源和资源的可得性”,它反映的是人们对能源、资源等基本物质的安全保障要求。

——政治领域的社交需求层面

包括2个具体指标,即“社会公正”和“基本自由和基本权利”。其中“社会公正”主要是指社会应提供基本的司法公正,让人产生对法律和秩序的信任和信赖感。而“基本自由和基本权利”包括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言论、出版、行动和的自由和基本权利。

——精神领域的社交需求层面

包括1个具体指标,即“友情和爱情”。它反映的是人们在精神领域的社交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获得稳定友谊和亲密爱情的需要。

——社会领域的社交需求层面

包括1个指标,即“社会参与和社会关爱”,它反映的是人们归属社会的一种需求。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所在社区和单位常常会发生种种联系,人都希望能够归属于某一群体,得到社会关爱,从而获得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

——生态领域的社交需求层面

包括1个指标,即“生态伦理”,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人对环境改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此时人不是处于征服自然、予取予求的状态,而是将人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从而产生对人自身行为进行影响的相关需求。

——精神领域的尊重需求层面

包括1个指标,即“自我尊重和自我评价”,它反映的是个人包括对自我状态的肯定和认可,主要是对自身成就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自我认同的需求。

——社会领域的尊重需求层面

包括1个指标,即“他人尊重和他人评价”,它反映的是个人对自身状态获得他人肯定的一种需求,其自身的成就、地位和价值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从而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需求。

——政治领域的自我实现需求层面

包括1个指标,即“政治参与和影响”,它反映的是个人在政治领域的参与感和获得相应影响的成就感。

——精神领域的自我实现需求层面

包括1个指标,即“自我满足和自觉性”,它反映是人是否能够达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从而追求和实践人生终极意义的需求。

——社会领域的自我实现需求层面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培训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古人云:“凡为治之大本,莫善于抑莫而务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治本之举就在于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如何“抑末务本”,紧紧抓住安全教育培训这个重要环节,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一、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培训的特征和管理现状

结合建筑施工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建筑施工作业人员的组成,建筑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要求具有以下特征:

1、专业性:安全生产既有管理性又有知识性的要求,不同工种,不同施工内容所要求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有很大差异,使得安全教育培训具有专业性的要求。

2、普遍性: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作业人员,无论是特种作业人员还是一般作业人员都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3、时效性:建筑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是一个过程管理,一方面不同时间和阶段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差别;另一方面其贯穿于施工工作、工程施工、企业管理的安全工作始终。

目前建筑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培训文化理念建设不到位,部分企业及相关人员认识不足。安全教育培训缺乏安全文化支撑,往往不能持之以恒,形成长效循环的工作机制。

2、教育培训制度建立、执行不到位,项目在开展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时,往往缺乏责任落实,投入实施,考核奖罚和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者因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3、教育培训基础建设不到位,教育资源缺乏、教学设施不齐备,教育培训师资力量缺乏、教育培训内容空洞陈旧、使得施工作业人员不能得到很好的组织。

4、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不到位,组织开展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对施工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没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不能满足各类作业人员多样化的要求。

5、教育培训工作监督管理不到位,各级人员在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中流于形式,在对目标考核,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

6、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建设不到位,对各类安全教育培训的组织开展和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明确没有形成标化的管理流程,使得其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有效管理。

二、加强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措施与对策

1、树立安全教育培训文化理念,助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教育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管理理念,要强调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员参与”和“一票否决”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在管理人员意识当中树立这种理念,使每个人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是在施工作业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序,从而推进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教育培训是企业安全文化落地的重要手段,是安全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和保障。所以,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文化理念,是在思想上和根源上解决安全教育培训所面临的难题。

2、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严肃教育培训的执行落实。

这里所强调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是明确项目部如何组织开展各项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是严肃安全教育培训执行的制度。例如我们如何保障入场三级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如何将班前安全的责任层层下沉并有效开展?分包单位不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我们应当怎么办?安全工作不仅仅是安监部门的内部工作,更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制度建设中必须要对责任人和组织形式加以明确,要严格制度执行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是强化教育培训工作执行的基本保证。

3、强化教育培训基础,育培训标准。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的基础,就是加大安全投入,在教学设施、人员组织,教材编制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的物质基础、人员基础和管理基础。作为生产场所不固定、生产设施具有临时性的建筑施工企业,教育培训基础建设更是我们管理的薄弱环节。强化教育培训基础,需要我们按照标准化和同质化的要求,制作研发出一批标准统一的、周转适用的,内容科学详实的培训设施和教学教材,需要我们培养出一批经验丰富,水平突出的师资力量,需要我们实践出一套规范适用、便于操作的教育培训方法,从而降低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难度,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4、丰富安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延伸安全教育培训内涵。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具有丰富的载体和多样的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教条式的教育培训,潜移默化的氛围宣传、互动性强的操作实践和科技含量高的视频影像等都是较好的教育培训方式,不一而足。这里所要指出的是延伸安全教育培训的内涵,通过全员参与,全方位策划,全过程覆盖,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达到施工作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目的,日本的KYT训练法和韩国的体验式培训都是很好的借鉴经验。针对接受教育培训人员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总结和创新适用的方法和手段,是我们更好的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

5、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应建立完善考核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一方面可规范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参与者的责任进行明确,从而保障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切实开展。建立考核机制就是要明确安全教育培训的目标和计划考核,逐级对拟定目标计划进行分解和监督;建立考核机制就是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过程的考核,对其采取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建立考核机制就是要强调对安全教育培训效果的考核,以确保达到实时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

6、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梳理教育培训流程。

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是将各种安全教育方法和内容和培训实体结合起来实现其预定效果的一种架构,从系统工程的角度,PDCA循环能有效的提升系统运行的质量。我们要在培训对象的分类、培训内容的填充、培训时间的要求、培训经费的保障、培训师资和教材的准备和培训方式方法的研究等方面对建筑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进行完善和流程梳理,通过检查评价形成以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来改进保障安全教育培新的效果。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教育培训是建筑施工人员本质安全的保证,是夯实建筑施工安全基础的一道根本安全防线,也是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的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才能有效的扭转当前的严峻安全生产形势,守住企业的生命红线,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核电;胜任特征;规划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一、概述

福岛事故①前,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计划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容量保持1800万千瓦,除已有核电运行机组的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外,包括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华能集团、大唐电力等企业纷纷踏足核电行业领域,并对中国核工业集团的核电业务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福岛事故以后,国家核安全局一方面加强核安全监管要求,通过电厂自查、现场核查等多种方式,对各运行和在建核电站进行全面核安全检查,为进一步保障核安全与防治放射性污染整理了《核安全规划》;另一方面完善核安全许可证制度,逐步明确核电行业准入门槛,形成行业内部竞争并提升核电行业发展水平的目标。

核电运行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新增人力资源多数来自各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且具有培养周期长、通用性弱的特点,因此,市场竞争压力和行业监管要求都转换为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此外,中核运行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下设核电专业化运行管理企业,以安全稳定运行为前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通过资源 “集约化”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协同效益与规模效益,也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专业运营能力。

(一)胜任特征的概念

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岗位胜任特征的描述一般包括五种素质形态:

1.知识

员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就必须掌握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及处理和解决这些关系的方式和方法。

2.技能

通过训练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动作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和动作系统。

3.动机

动机是员工潜在的需求,是驱使个人进行选择或引导个人的行为。

4.特质

员工个人的某种倾向而导致的某些行为,如自信、压力忍受度、做事谨慎小心、善于倾听等。

5.自我概念

员工个人对子集的知觉和认识,包括个人的价值观、对人和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假设前提和管理实践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员工的能力假设不同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假设人的能力是可以得到培养的,强调通过人才测评发现员工个性和能力上的短板,触发培训需求,最终培养成为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假设每个员工的潜能是不同的,管理过程关注激发员工优质潜能,通过有效人员与岗位组合发挥员工核心专长。

2.管理操作核心不同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开展招聘、选拔活动,并根据企业需要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进行培养,即招聘优秀的员工,培养优秀的员工,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从员工胜任特征出发,开展员工选拔、任用、培训和绩效改进,并根据员工胜任特征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即招聘胜任的员工,培养胜任的员工,对不同的员工区分管理重点。

二、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依托中国核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第二阶段:绩效考核与能力管理咨询,中核运行将建立起包含核心职业能力、领导力和职能能力在内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同时开展员工个人能力评估的工作。

岗位胜任模型的构建将主要包含以下机构步骤:

(一)战略与背景分析

通过SWOT分析和公司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分析方法,在深入了解公司深化改革和管理层期望的基础上,分析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及其对公司人才发展的宏观要求,为建立适应公司战略规划,体现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并依此建立公司核心人才职业能力胜任特征要求。

根据国家核安全法规、导则,“只有具有足够胜任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人员才能被授权承担安全重要岗位职责。评定核动力厂人员胜任力的指标是岗位人员资格要求,包括教育背景、经验、培训、行政许可、健康等要求。”,通过对国家核安全法规、导则及相关执行规则的要求,建立公司各岗位员工胜任特征的法规要求。

(二)工作分析

根据中国核电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第一阶段成果,中核运行已经建立了标准职位体系和各级机构下设岗位,并对岗位实施岗位价值评估,在此基础上,将通过进一步的岗位工作分析,划分相应的职位族群,并以族群划分为基础,构建胜任特征模型。

对公司重要关键岗位开展工作任务分解分析,并通过岗位任职者访谈、专家访谈,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业绩数据分析等方式,为建立胜任特征模型提供详尽的素材和资料。

(三)胜任特征模型的编码和构建

收集战略和背景分析、工作分析结果,结合关键岗位国内外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胜任特征模型的编码词典,并根据词典对各项胜任特征进行编码。

结合公司岗位的性质和特点,设计岗位能力评估工具,并开展岗位能力评估工作,通过抽样评估方式评估公司各岗位群人员所具备的能力指标,结合员工岗位业绩成果,对胜任特征指标和一般指标进行区分,形成优秀组的胜任特征指标和一般组的胜任特征指标,并收集每个胜任特征不同水平的行为表现。通过进一步分析和汇总,形成关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详细版本。

在胜任特征模型的编码和构建过程中,每一个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都具有自己独特胜任特征指标组合和内容。

(四)胜任特征模型的完善和推广

初步完成岗位胜任模型以后,人力资源部门将对各岗位的胜任特征要求、岗位价值评估结果等内容进行横向比较,要求富有经验的电厂管理专家对岗位胜任模型评估结果进行评审和修订,进一步完善胜任特征模型的指标组合和内容设置。

通过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推广应用,在人力资源选拔、培训、薪酬、绩效等环节改进管理程序,全面应用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基于胜任特征的员工引进

基于胜任特征的员工招聘重视考察员工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其基本假设是认同企业文化、企业使命的人。

公司将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广泛采用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的方法,除了考察员工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员工心理素质的评价,在招聘环节引入心理测评和背景调查。

(二)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体系

在采用SAT方法开展岗位培训计划评估的基础上,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体系重点在于对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评估,查找其胜任潜能,并通过培训活动激发员工胜任潜能。在培训过程中,关注优秀绩效员工的标杆作用,以卓越绩效的典型案例引导员工改进行为和理念。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员工调配

在员工胜任力评估和岗位胜任特征模型比较的结果能够对员工调配工作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首先,在新员工分配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考虑员工胜任能力和岗位胜任特征的要求,在员工胜任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为员工选择既符合其职业生涯发展也符合员工意愿的部门,同时,关注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效的激发起内在胜任潜能。

其次,在各级管理干部和高层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上,可以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加有效的发挥其在公司的价值。

(四)基于胜任特征的绩效管理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在绩效指标设置和考核过程中均基于对员工现实工作业绩和成果,忽视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采取的行为、使用的技能和完成效率上差异。

基于胜任特征的绩效管理不仅关注员工当前绩效结果,更加关注员工绩效结果的潜能,以及员工在完成职责过程中达到和完成绩效目标所采取的行为、使用的技能以及完成效率上的优质特征。对这些优质特征进行分析和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岗位胜任特征模型,一方面促进员工绩效结果的特征,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胜任特征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四、胜任特征模型在中核运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逐步推广

核电运行的行业特点和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一方面保持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另一方面提升人力资源队伍素质,并以此作为追求核电专业化运营的基础。

中核运行正通过岗位标准化建设、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建设,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素质过硬的人力资源队伍,在确保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实现打造“世界一流的核电运行管理品牌”的宏伟愿景。

注释:

①福岛核电站(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由福岛一站和福岛二站组成。受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损毁极为严重,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2011年4月12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根据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将福岛核事故定为最高级7级。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Z].2007,10.

[2]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Z].2012,10.

[3]高建设.胜任特征[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3.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7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事多面广。经公司总结、提炼,逐步形成了“4321”安全管理体系(四项基础、三大体系、两类评审、一个目标),即:夯实班组建设、制度建设、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基础,完善应急管理、隐患排查、安全文化体系,利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NOSA安健环体系建设,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目标。

1.1以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为目标

本质安全型企业是基于一切事故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防范的安全理念,公司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即是要达到“人员无伤害、设备无缺陷、系统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安全目标。

1.2深入开展NOSA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公司在投资企业中推行NOSA体系,实施标准化、程序化管理,实现与国际安全管理水平的接轨,持续改进安全管理,提高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全员管理水平。公司还制订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规划,指导投资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促进企业形成标准、规范的安全管理。

1.3构筑应急管理、隐患排查和安全文化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公司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建立了从上到下、完整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强化应急预案编制,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公司建立健全以公司隐患排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为抓手,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为保障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加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每年精心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安康杯知识竞赛、安全生产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1.4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

深化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基础。公司推进安全和谐型班组创建工作,下发了《班组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各投资企业班组管理,推进了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安全管理。公司编制了21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与投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促进投资企业走上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开展安全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公司每年根据各时段工作重点及电力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两会期间安全检查、春检、防洪度汛、防台防汛、迎峰度夏、秋检、年底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全年对投资企业检查率达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强考核评价,形成激励机制。公司逐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指标控制体系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生产纳入到投资企业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中,形成约束激励机制。考核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履行职责与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并实行“一票否决”。

2以创新发展为助推,继续探索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公司将立足于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开拓思路,创新发展,继续探索和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1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范本,提升投资企业管控水平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手段。下一步,要在各投资企业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投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涵盖电力生产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求。

2.2构建安全管理“两个体系”,明晰安全管理职责

要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建设,一是明晰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职责,避免“两个体系”职责不清、职能混淆的情况。二是加强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落实安全管理职能,使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满足日常安全监督工作需要。

2.3规范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消除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要研究、探索管理方式,形成符合实际要求、严格规范的外包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控,完善外包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将外包队伍真正纳入投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外包队伍进行严格考核,建立合格外包队伍名录。

2.4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推进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

以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为样板,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广泛进行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和班组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发动基层员工的创造性,全面推进全体员工安全思想理念转变,促使“我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2.5实施反违章管理日常化,强化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8

一、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

1、工作原则。所队正规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是,依法从严治警、坚持从优待警;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全面建设;提高战斗力、增强凝聚力;发扬优良传统、勇于开拓创新。

2、基本要求。所队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保障有力。

(1)政治坚定。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忠诚为警魂,做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好,执法为民思想深入警心。

(2)业务精通。实战观念牢固,训练工作落实,能随时执行警务或其他急难险重任务。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做群众工作。所队领导胜任本级职责,民警胜任本职岗位。

(3)作风优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听从指挥,令行禁止,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奉公。严守警察纪律,维护警察形象。防止发生违法违纪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

(4)执法公正。执法主体合格,执法程序严密,执法行为规范,执法质量优良。有警必接、有警必处、有案必办,不乱办案、不办错案,不滥用武器警械、不滥用强制措施,严禁刑讯逼供、严禁滥施罚没、严禁体罚虐待。

(5)保障有力。经费有稳定保障,办公有固定场所,装备有明确标准,生活有基本条件。经费管理制度落实,装备维护、更新及时,保证工作需要。环境卫生好。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民警体魄强健、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工作有力,队伍士气高。

二、健全理顺组织机构

3、规范机构编制。根据本地社会治安状况和工作需要设置所队。确定所队职能、规格、内设机构和编制限额,明确各职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按照“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强化实战”的要求,建立警力下沉的工作机制。所队实有警力原则上要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85以上。

4、加强党的建设。所队党支部是党在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是各所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所队党组织生活制度必须健全落实,党员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所队党支部由所在公安机关或警种党委直接领导。

5、强化班子建设。所队领导干部由本级公安机关任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党委组织部门审批的,由公安机关提名呈报。所队设置政治教导员,与所队长同为本单位负责人,在党支部领导下,所队长侧重负责业务工作,政治教导员侧重负责政治工作。担任所队长和政治教导员必须是中共党员、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有三年以上公安工作经历,并经省级或地级公安机关任职培训合格。

三、突出抓好执法执勤

6、规范执法主体。所队执法主体必须是取得执法资格的在职民警。严禁协勤辅助人员穿着制式警服、配戴警用标志或相仿服装标志,严禁其从事执法活动。

7、严密工作规范。建立健全执法执勤工作规范,明确执法责任,杜绝执法随意性。各级公安机关要建立完善执法执勤的工作流程,形成科学严密的程序规定。落实接待群众办事、报警、求助、咨询首接责任制度,统一规范工作用语。省、地、县级公安机关和所队建立督促检查制度,确保民警严格按程序办事。

8、强化执法管理。落实所队民警执法档案制度。建立案件主办警官制度,谁办案、谁负责。健全案件审核审批制度,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审核人提出正确意见未被采纳的,审核人不承担审核责任。

9、严格执法考评。完善考评标准,把执法质量作为衡量工作、考核班子、检验队伍的重要指标,法制部门每季度进行执法状况评析、通报。对执法质量优秀的所队,要予以表彰奖励;对不达标的所队,要及时调整领导班子;对发生致人重伤、死亡等重大执法过错,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连续两年考评不达标的,所队主要领导要引咎辞职或者由上级公安机关对其予以免职。

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10、加强政治教育。所队要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年度计划,经常组织开展集中教育,重点进行忠诚教育、执法为民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11、做好思想工作。所队要建立定期分析民警思想状况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建立所队领导与民警定期谈心制度,及时沟通思想,了解民警疾苦,帮助解决困难。

12、活跃文化生活。所在公安机关或警种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所队搞好文化建设。所队要立足实际,建设好荣誉室、健身房、小阅览室等场所,及时充实更新书报杂志和文体器材。经常开展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活跃警营文化生活。

五、强化训练工作

13、突出岗位练兵。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所队要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和公安业务学习,常用的法律法规条文要能记会背。开展案例讲评,开展争当业务尖子、技术能手活动,提高工作本领和水平。每季度组织一次武器警械使用训练。所队领导要成为岗位练兵的示范者,做到会讲、会做、会教。

14、搞好集中训练。所队长、政治教导员的任职培训由省级或地级公安机关负责,培训内容以法律法规、勤务指挥、警察战术和领导管理为主。所队民警的初任培训由地级公安机关负责,培训内容以公安业务、基本技能和做群众工作为主。所队所在公安机关和各警种、部门每年要统筹组织一次不少于15天的集中训练。

15、完善训练机制。建立训练保障机制,所队训练经费列入所在公安机关或警种公用经费预算。完善训练约束机制,省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制定民警训练考核标准,地级公安机关根据考核标准制订考核方案并进行抽查,县级公安机关对基层所队民警的训练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建立体能达标测试申报制度,由县级公安机关政工部门组织实施。健全训练激励机制,将训练成绩纳入民警绩效考核,考核结果要与所队评先创优和民警立功受奖、晋职晋衔挂钩。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9

[关键词]核电; 科学发展; 关系。

正值我国核电由适度发展向积极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事故,将世界核电包括中国核电发展推向了风口浪尖。核电究竟安全不安全? 可靠不可靠?

是继续大力发展,还是及时“刹车”? 中国核电该何去何从? 这一系列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人们面前。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认为,中国的核电建设不能停滞,但是必须做到科学发展,这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反思和汲取世界核电事故特别是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深刻教训,正确处理好核电发展中的几大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好与快的关系。

“好”指事物发展的质量、品质、内涵,“快”指事物的规模、数量、速度。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好”与“快”的关系,做到“好”字当头,“好”与“快”兼顾,速度、规模、效益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曾经存在过求“快”忘“好”、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规模不讲效益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效益低下的结果,使经济社会发展遭到重大挫折。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国核电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特别的重大意义。核电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产业,核电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两型”社会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核电发展得好,则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了重要的保障; 核电发展得不好,如速度太慢则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如果发生了严重核事故,则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现代化建设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必须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思考和正确处理我国核电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问题。

第一,核电发展必须坚持“好”字当头,以“好”为根本。核电发展中的“好”字表现为核电发展的质量、效益尤其是安全可靠。核电不同于其他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柄“双刃剑”。发展得好,使用得好,管理得好,就可以造福社会; 反之,倘若发生了核事故,则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1986 年,曾被认为是世界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人员、财产重大损失。

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对苏联广大地区造成环境严重污染。20 多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余害至今仍在。2011 年 3 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其影响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相上下,至今人们仍存在“核恐慌”心理。除了上述两起核事故外,核电发展史上还发生过其他核事故,如美国三里岛核事故。这说明,发展核电并不是百分之百安全可靠,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仍然有可能发生事故,哪怕在科学技术最发达的美国、日本、苏联也未能幸免。而一旦发生核事故,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能源需求缺口大,节能减排压力大,需要大力发展核电。由此,2007 年,国务 院 正 式 批 准 了《国 家 核 电 发 展 专 题 规 划( 2005—2020 年) 》,我国核电发展进入了由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的新时期。新的核电项目不断上马,核电迎来了大发展的热潮。但是核电事故一再告诫我们,发展核电切不可盲目贪大求快,头脑发热,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要将“好”字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将以“好”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贯彻于核电建设的全过程,包括从谋划、论证、选址、建造、运行到退役治理。正是基于此,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核电开发安全。2011 年 3 月 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核电安全开发问题。会议强调,我国核电发展必经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并就落实这一思想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二是切实加强正在运行的核设施安全管理; 三是全面审查在建的核电站; 四是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同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做到核电发展规划与核安全规划同步实施[1]。

第二,核电开发要在以“好”为根本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总体上看,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可靠的能源,具有化石能源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尤其是在当今化石能源枯竭,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下,核能更是人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在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世界各国如法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一方面表示将尽一切努力确保核电站运行安全; 另一方面坚持继续发展核电的决心不改变。我国政府持类似的立场。在某种意义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发展核电的需要更加迫切。一方面,面对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我们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发展核电; 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核电装机只占国家装机容量的1. 1% ,相比日本、法国、俄罗斯和美国比重非常小,还有发展空间”[2]。基于此,2011 年 3 月 16 日公布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1. 4%……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3]。

二、正确处理好依靠科学技术与加强文化管理的关系。

在人类核电发展史上,有三次较大的核事故: 一是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二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三是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综观三次核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反应堆设计不当,日本福岛核电站还存在选址不够科学的问题,这类问题可归结为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 二是操作失误和管理不当,或称“人因失误”。人为因素的失误,其核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员工自身素质等方面出了问题,这类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为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的问题。换句话说,核电事故的发生,既要从科学技术即“硬件”方面找原因,又要从文化管理即“软件”方面找原因。

因此,要促进核电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依靠科学技术与加强文化管理的关系,做到二者并重,缺一不可。首先,要不断创新核电技术,提升核电科技含量。核电工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尤其是设备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核电技术先进与否,科技含量高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核电站能否安全运行,能否可持续发展。先进的科技是促进核电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此,要高度重视核电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高度重视先进核电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其次,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不断加强核电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以避免和杜绝“人因失误”而导致的核事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强国离不开文化,文化可以强国。同样,“强企”离不开文化,文化可以“强企”。文化管理是核电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没有好的文化管理,核电企业要做到科学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核电技术再发达,核电设备再先进,也是靠人来管理和使用的。因此,大力加强核电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核电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对于实现核电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安全大于天的指导思想; 二是要大力弘扬“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不断打造企业员工认同并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三是以道德素质提升为中心,全面培育企业员工严谨求实、坚守责任、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四是将文化管理尤其是核安全文化管理贯穿于核电站设计、勘探、运营以及退役治理全过程。

核安全文化首先是一个价值观,体现了核电企业员工对安全重要性的共同认识,以及安全在认识中所处的地位。核电站的安全文化越普及得深入,企业员工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越深刻,安全的地位就越高。核安全文化同时也是一个个人态度。核电企业员工对安全的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安全及有关安全的制度、措施的认知和遵守。因此,应把安全问题与核电企业每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思维习惯,以及单位的工作作风紧密联系起来[4]。

三、正确处理好保守秘密与普及核知识的关系。

过去,核能行业属于军工领域。现在,核能核电大规模转入民用,但仍属于国家战略性资源; 核电技术则属于高新技术,是国家的核心技术之一。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核电技术都是国家的尖端技术,是国家的核心机密,是不能泄漏的。一旦泄密,将对核电建设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当今世界,多数国家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竞相发展核电,谁掌握了先进的核电技术,研发出了先进的核电设备,建造了先进的核电站并安全、高效运营,谁就能在激烈的经济与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夺取竞争的主动权,各国除加强技术研发外,还不时地进行商业间谍战,处心积虑窃取别国的核电技术秘密以加强本国的核电发展。鉴于此,我国核电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做好核电技术、特别是核电尖端技术的保密工作,努力避免泄密带来的不利局面。

核电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密工作,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保密不等于一切都保密,一切都不能宣传。保密不是一切都封闭,而只是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一定领域的保守机密。从西方发展核电的过程来看,既重视保密工作,又要做好核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这是推进核电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核能的利用与原子弹研制有关,因为“出身不好”,使得民众总觉得核能核电不安全,苏联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的两次严重核事故加剧了人们对“核”的恐惧感。加之,普通民众缺乏应有的核知识,因而对发展核能核电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然而,当今社会,核电的发展仅有政府的决心和企业的动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缺乏民众的认知、认可、认同,核电的发展必然困难重重。例如,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动摇了美国民众对核电安全的信心,使当时的里根政府不得不大幅度压缩核电站建设计划;2011 年 3 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又一次沉重打击了人们对核电安全的信心,不少国家的民众再次举起反“核”大旗,使得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等被迫放慢了核电发展的速度。这说明,公众的态度在西方国家制定核电发展政策时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电发展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制定核电发展规划时,更多的是注重技术性和经济性因素,较少考虑公众的态度,特别是公众的可接受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核电的急剧扩张,以及人们参与社会管理意识的普遍增强,公众对核电的可接受性问题将成为影响我国核电发展政策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要促进我国核电科学发展,必经正确处理保守核机密与普及核知识的关系。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要大力做好核知识、核文化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工作,使公众正确认识和了解核能核电,消除公众对核的恐惧感、神秘感,提高公众对核电安全性的信心,增强公众对核电的可接受性,从而为核电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群众基础。

法国是世界上核电发展最成功的国家,核电占其总发电量的 75%左右,并且核电站往往靠近生活密集区。究其成功的原因,除了不断创新核电技术,保证核电安全运行以外,法国政府大力宣传普及核知识,坚持核信息公开透明,鼓励公民积极参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建立了与公民良好的沟通渠道,增强了公众对核电的可接受性,因而法国的核电政策长期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认同和支持,即使在发生日本福岛严重核事故的时候也不曾动摇过。

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等西方国家重视公众态度的成功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大力增强核知识的科普宣传。例如,发行以宣传核电为内容的知识手册,打造以优秀核电文化为题材的文化产品,举办核电论坛和展览会,组织公众参观核电站等。通过上述方式,使核知识、核文化从行业走向社会,从精英走向大众,实现由行业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从而提高公众对核电的可接受性,促进我国核电的健康发展。

四、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加强国际合作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说,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从属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外因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国的核电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加强国际合作的关系。

第一,我国核电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当今世界各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既有合作的需求,又有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而相互竞争甚至斗争的一面。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没有哪个国家会把自己的核心技术转让或售卖给别的国家。相反,会采取种种办法对自己的核心技术加以严格保密和高度保护,尽一切手段防止核心技术外流他国。

我国核电起步较晚,在技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曾指出: “中国核电的最大差距还是体现在研发能力上,无论是核电新技术的开发、核电主要设备的研制、核燃料技术研发,还是燃料后处理技术、核电站的运行抢修技术及保障服务水平等,中国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环保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李干杰说: “因为我们在核电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短板、瓶颈,比如说总体技术人员短缺,设备制造、运营管理能力还不是很强。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5]在这种情形下,要加速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认真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核电技术,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别人的核心技术是严格保密的,是不会轻易让我们引进的。因此,要促进我国核电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要紧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大力开展核电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应该说,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核电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例如,在工程设计方面,我国具备了 30、60 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的能力; 在设备制造方面,可以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30 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成套设备; 在核能技术研发方面,实验快中子增殖堆和高温气冷实验堆等关键技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在核材料回收方面,我国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掌握了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是继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之后又一个自主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可见,我国在核电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是有较强能力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当充满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核电自主创新道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据此,可以说自主创新是促进我国核电科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我国核电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当今世界是一个既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开放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脱离他国而孤立发展。因而相互学习,加强交流与合作,对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核电虽然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俗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等诸多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和引进别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加快我国核电发展的步伐。一是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核电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 二是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核电站管理经验以及核电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要学习借鉴国外重视核文化建设、重视核知识宣传普及、重视公众意见表达的成功经验; 四是要以保障核安全为主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建立核安全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研判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核事故,等等。

总之,在我国核电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同时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有把自主创新、自主开发与加强国际合作相结合,才能促进我国核电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N]。 人民日报,2011 -03 -17( 1) .

[2]邹树梁,邹 旸。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 2) : 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新华网,2011 -03 -16.

核安全文化基本要求篇10

TheguidancefordevelopingHSEimplementationprogram

inworkunitsofoilfieldenterprises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层队实施HSE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旨在指导基层队编写HSE实施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油田企业地震队、钻井队、试油(作业)队、采油(采气)队、测井队、录井队、联合站、油气处理站(库)、浅海钻井(采油)平台等基层队。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SHS0001.1—200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Q/SHS0001.2—200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规范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中国石化[1999]安字467号

3基层队实施HSE管理的要求

3.1建设类基层队

a)地震队、钻井队、测井队、录井队、试油(作业)队、浅海钻井平台等属建设类的油田企业基层队,应在施工前或对外承包工程完成投标书中,完成HSE实施程序的编写工作。

b)编制HSE实施程序时,应根据业主招标通知书中HSE管理的要求进行,并与业主的HSE管理体系保持一致。

c)HSE实施程序编制完成后,应作为项目标书的一部分交业主审查。

d)作为承包商,施工过程中应自觉接受业主委派的HSE管理人员的监督。

3.2运转类基层队

采油(采气)队、联合站、油气处理站(库)、浅海采油平台、气体处理装置等属运转类的油田企业基层队,应在投产前或正常生产中编制HSE实施程序。

4建设类基层队HSE实施程序

4.1HSE实施程序的编制要点

4.1.1基层队概况描述

主要内容包括:

a)工作类型;

b)人员状况;

c)工作性质;

d)工作量;

e)主要设施与设备;

f)HSE管理状况;

g)主要生产作业班组情况等。

4.1.2调查报告

基层队开工前或在对外承包工程投标书完成前,应对生产(施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调查范围包括:

a)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

b)社会环境

1)施工所在地的工业、农业、宗教、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卫生防疫情况;

2)现场所在行政辖区单位的名称、地址、距离、负责人、联系电话;

3)企业治安主管部门和辖区治安单位的名称、地址、距离、负责人、联系电话;

4)企业HSE主管部门的名称、地址、距离、负责人、联系电话;

5)距现场最近医疗单位及地、市级医院的名称、地址、距离、路线图以及负责人、急诊、外科的联系电话;

6)最近集贸市场(可提供基本生活物品)的地址、距离;

7)项目投资及管理单位的名称、地址、距离、负责人、联系电话;

8)业主现场HSE监督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

4.1.3领导承诺和方针目标

4.1.3.1领导承诺

a)基层队领导应对本单位的员工作出书面承诺,当对外承包工程时,可经授权对外作出承诺,并接受上级管理部门、领导和员工的监督。

b)员工的承诺可参照中国石化[2000]安监字6号文件的要求和应履行的HSE职责,结合本岗位的实际,由本人以文字形式提出,并以适当的形式予以公示,接受本单位领导和员工的监督。

4.1.3.2HSE方针

基层队HSE方针应与公司的方针保持一致,即: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改善环境,保护健康;

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4.1.3.3目标

a)基层队提出的HSE目标应符合或严于企业、二级单位的HSE目标;

b)HSE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体现对本单位各项HSE管理工作的控制;

c)具体的工作和活动,应制定详细目标和量化指标;

d)通过实施HSE管理,实现无事故、无污染、无人身伤害。

4.1.3.4责任

基层队正职领导是HSE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在以下方面负领导责任:

a)组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一体化管理,提高基层队的HSE管理水平;

b)通过岗位的HSE表率,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HSE行为;

c)组织制定基层队HSE职责和HSE业绩的管理考核细则,并定期组织检查考核;

d)通过各种形式,搞好职工的HSE教育,提高职工的HSE意识和专业技能;

e)定期组织HSE检查,积极消除事故隐患。

4.1.4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4.1.4.1组织机构

a)基层队成立HSE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由队长担任

副组长:由主管HSE副队长担任

成员:由其他队领导、HSE管理人员、工程(工艺)技术员、设备技术员等组成。

b)制定基层队HSE管理组织机构图。

4.1.4.2职责

应明确基层队领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的HSE职责。

4.1.4.3职责考核

a)考核原则

1)基层队领导、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应接受HSE职责的考核;

2)对HSE职责落实情况应定期检查、考核;

3)基层队领导、管理人员和员工应有HSE业绩、职责考核指标,并将履行情况记录存

档,并反馈至每位员工。

b)考核方式

1)基层队应建立HSE职责定期检查考核制度;

2)基层队队长的考核由上级HSE管理部门进行,基层队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考核由基层

队长牵头,基层队HSE领导小组进行考核和公布;

3)考核内容应纳入基层队的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按HSE职责履行情况,做到奖

惩兑现;

4)基层队通过HSE考核程序的实施,及时改进考核程序,严格HSE职责考核,逐步

提高HSE业绩水平。

c)考核内容

HSE考核内容主要包括HSE表现和业绩两个方面,主要内容有:

1)基层队领导

——HSE承诺兑现、目标实现情况;

——HSE职责的履行情况。

2)管理人员

——HSE职责的履行情况;

——对所管辖专业履行HSE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情况;

——对未能认真履行HSE职责,因管理失误造成事故的处理情况。

3)员工

——HSE职责的履行情况;

——遵守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情况。

d)考核奖惩

基层队领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的HSE职责考核情况要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并在经济考核

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4.1.4.4资源

a)人力资源

按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要求,关键生产装置必须配备安全工程师,要害单位(钻

井队、地震队、联合站、建筑安装施工队等)设专职HSE管理人员,其他基层队设兼职HSE

管理人员。

b)培训

1)培训要求

——开工前,应对所有员工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并具有相应合格证书。

——特种作业人员应持有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安全操作证。

2)培训内容

——安全知识培训;

——医疗保健与急救培训;

——环保知识培训;

——岗位技能培训;

——求生和营救培训;

——工作标准与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

——应急预案培训等。

3)培训考核

培训结束后,必须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奖金挂钩。

4)培训的具体要求,按Q/SHS0001.2—2001中4.2.5.1的规定执行。

b)物力资源

1)基层队领导应保证基层队HSE实施程序运行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抢险救火、隐

患整改等重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基层队领导应为HSE管理人员提供必备的工作用品、用具。

4.1.4.5文件控制

基层队应按Q/SHS0001.2—2001中4.2.7的要求,确定基层队控制的管理文件和技术资料,制定文件管理制度、保密制度,保存现行有效版本。

4.1.5风险分析和隐患整改

基层队应在施工前或直接作业开始前,对装置(设备)的固有危险性、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工艺操作过程的危险性、主要生产环节和直接作业环节的危险性进行风险分析,提出并组织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4.1.5.1风险分析

a)生产装置(设备)、作业场所的固有危险性分析

1)工艺过程及物料、产品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重点危险部位、已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2)生产、工作场所的物理性化学性危害因素、危险源点、危害范围、危害程度、已采

取的防护控制措施;

3)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三废处理措施和检测控制手段;

4)针对固有危险性分析,提出、编制和实施HSE工程技术措施和HSE管理措施。

b)主要生产环节和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分析

1)列出基层队的主要生产环节、直接作业环节和关键操作的项目内容;

2)对每一个生产环节、作业环节和关键操作可能产生的危险能量、危害形式、危害范

围、危害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

3)根据分析预测情况,编制、实施针对性的安全处理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

4.1.5.2隐患整改

a)基层队应在施工前和在生产过程中,组织开展定期HSE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b)在隐患整改过程中,应落实整改负责人、防范措施、完成时间和验收方式。

c)基层队无法进行整改的隐患,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记录予以保存。

4.1.6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4.1.6.1承包商管理

a)施工前的准备

1)组织对承包商施工人员进行HSE教育。

2)建立施工现场的HSE管理监督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

3)检查承包商施工设备的安全状况,审查承包商施工项目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

4)配合承包商对施工项目的固有危险性进行分析,制定应急预案。

5)制定和实施与生产系统相关的隔离措施。

6)制定和实施易燃易爆、有毒物料的管理控制措施。

7)办理有关作业许可证和车辆进装置通行证.。

8)将施工作业的时间、地点、项目内容、施工队伍、基层队授权的负责人、HSE事项,

以文字形式通知生产岗位和基层队相关人员

b)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检查

1)监督检查承包商施工人员安全作业票证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施工人员的遵章守纪情况,

提出纠正、处理意见。

2)建立与承包商进行协调、联系制度,协调解决生产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防止生产、

施工出现管理脱节和配合失误。

3)检查承包商施工人员对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反应处理能力。

4)将施工作业地点列入生产班组临时巡回检查的范围,岗位人员按时检查施工作业点

的施工作业情况和施工作业人员的违章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5)协助承包商进行事故调查。

c)施工后的现场交接

施工完毕后,应与承包商进行现场交接、确认。

4.1.6.2供应商的监督

a)制定供应商送料接卸监护管理规定,指定专人负责车辆、人员和接卸过程的安全监护工作;

b)制定供应商现场技术服务安全管理规定,明确本单位技术负责人和供应商技术服务人员的HSE职责和权限。

c)制定设备(仪器、材料)的入库、使用和管理制度,以确保使用安全。

d)建立供应商所供原料、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跟踪制度,并随时反馈到HSE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

4.1.7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a)基层队应安排工艺、设备技术人员参与装置(设施)的建设,对施工过程实施监督,保证施工队伍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艺、设备变更,按照变更管理的要求执行。

b)基层队应与外来施工队伍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施工队伍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循的有关事项及违规处罚规定,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前的HSE教育。

c)基层队应安排HSE管理人员对施工(建设)现场进行监督,对违反HSE管理要求的施工人员,有权制止。对严重违章的,应中止其施工。

4.1.8运行和维修

4.1.8.1要求

a)对所有新安装和改造的设备,要进行开车前、开车后审查。审查情况要记录存档,确认建设(建造)与设计相符,所需的验证试验全部完成并被接受,所有建议(偏差)都有了结论并得到指定技术主管部门的批准。

b)设置关键运行参数并定期监测。为保持装置在规定参数范围内运行,员工应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c)编制明确的开车、操作、维修和停车规程。

d)停车维修和改造的设备再次投用前,要进行检查和试验,并记录检查结论和实验结果。具体按中国石化[1999]安字467号文件中《安全检修制度》和《改扩建、检修施工作业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e)制定综合性的“三废”管理办法,确保“三废”排放量降到最低,得到复用、循环或进行了恰当的处置。

4.1.8.2基层队应制定和完善以下有关管理规定和制度

a)设备拆迁及安装安全要求;

b)现场消防器材的配备及防火安全要求;

c)工业动火管理;

d)隐患报告制度;

e)营区(营地)HSE管理;

f)会议制度;

g)健康管理;

h)危险物品管理;

i)设施、设备的管理;

j)作业许可证管理;

k)用电管理;

l)环境保护管理;

m)采购管理;

n)HSE检查制度;

o)事故管理;

p)HSE检查考核制度;

q)HSE实施程序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制度等。

4.1.9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4.1.9.1变更管理

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和设备(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应进行有计划地控制。

a)变更提出者应按统一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经基层队领导签字审查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b)变更实施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基层队应配合变更主管部门制定应急预案,并明确项目负责人、项目监护人及HSE监督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c)基层队应将变更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通知有关人员;

d)变更实施结束后,基层队应对变更项目进行初步验收,提出初步验收意见;

e)对有关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工作程序等变更,应及时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新的工作程序或操作方法。

4.1.9.2应急管理

在作业开始前,针对有可能发生的着火、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中毒、机械伤害、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成立应急小组、制定应急程序、准备应急物资并进行应急演习,保证每个员工都熟悉应急程序。

a)编制应急预案应做以下工作:

1)对可能发生的事故险情进行识别和分类;

2)明确应急组织;

3)确定应急抢险原则;

4)明确应急后勤保障系统(通信、消防、医疗卫生、物资供应及应急调度系统);

5)明确应急可依托的力量;

6)明确详细的应急行动程序等。

b)应急预案的主要附件

1)平面布置图;

2)区域位置图;

3)工艺流程图;

4)危险点源图;

5)消防设施图;

6)逃生路线图;

7)监控设施分布图等。

c)其他规定,按照Q/SHS0001.2—2001中4.7.3的要求执行。

4.1.10检查和监督

基层单位每月应组织一次全面的HSE检查。常规的HSE管理工作检查,包括日常、定期和不定期等方式;

4.1.10.1日常检查

a)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应严格履行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并对安全监控危险点进行重点监控;

b)非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应根据本岗位特点,在工作前和工作中进行检查;

c)基层单位领导和HSE管理人员,应每天、每班深入现场,进行HSE检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组织整改,本单位无法整改的,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记录予以保存。

4.1.10.2定期检查

a)季节性检查

基层队应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季节性HSE检查:春季以防雷、防静电、防解冻跑漏为重点;

夏季以防暑降温、防台风、防汛为重点;秋季以防火、防冬保温为重点;冬季以防火、防爆、

防煤气中毒、防冻防凝、防滑为重点。

b)节日检查

节日前对安全、保卫、消防、生产设备、备用设备等进行检查。

4.1.10.3检查人员应将检查情况记录在《HSE检查台帐》上。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应分类整理和登记。

4.1.10.4基层队对上级下达的隐患整改通知单,应积极的组织整改。整改结果要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到《隐患整改通知书》签发单位。

4.1.10.5基层队应编制下列直接作业环节和危险源点的安全监督要点:

a)用火作业;

b)进设备作业;

c)破土作业;

d)临时用电作业;

e)高处作业;

f)设备仪表维修作业;

g)物料装卸作业;

h)气瓶充装作业等

4.1.10.6奖惩

基层单位应制定检查考核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对发现重大隐患,避免重大事故的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4.1.10.7检查和监督的其他要求,按Q/SHS0001.2—2001中4.8的规定执行。

4.1.11事故处理和预防

a)发生有人员伤亡的事故时,基层队应及时抢救伤员、保护现场、采取防止事故蔓延和扩大的措施。

b)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进行的事故调查。

c)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

d)应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的HSE教育,提高员工预防事故的能力,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

e)其他要求,按Q/SHS0001.2—2001中4.9的规定执行。

4.1.12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a)基层队应定期开展内部审核活动,并积极配合上级单位对其进行的HSE管理体系内部和注册审核,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

b)基层队领导应定期组织开展HSE管理体系评审,根据评审结果不断修订、完善本单位的HSE实施程序。

c)审核和评审的具体要求,按Q/SHS0001.2—2001中4.10的规定执行。

4.2HSE实施程序的审批和实施

4.2.1审批

HSE实施程序编制完成后,应报上单位HSE主管部门审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方可实施。

4.2.2实施

基层队应严格按照HSE实施程序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a)定期为上级部门和业主完成HSE表现报告;

b)自觉接受业主HSE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检查;

c)选派合格的HSE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HSE管理;

d)每位员工都必须严格遵守HSE管理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不得损坏生产设施、危害双方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作业中的不安全行为一经发现,应立即纠正;

e)发生突发事故,应执行应急预案,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业主HSE监督报告,并记录予以保存。

5运转类基层队HSE实施程序

5.1HSE实施程序的编制要点

5.1.1基层队(站、库、装置、平台等)概况描述

主要内容包括:

a)工艺简介;

b)主要工艺参数;

c)人员状况;

d)主要设施与设备;

e)上一级公司HSE管理简况;

f)主要生产班组情况等。

5.1.2调查报告

装置(站、库、平台等)投产前,或正在运行中,都应对所在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调查范围包括:

a)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

b)社会环境

1)装置(站、库、平台等)所在地的工业、农业、宗教、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卫生防疫情况;

2)装置(站、库、平台等)所在行政辖区单位的名称、地址、距离、负责人、联系电

话;

3)企业治安主管部门和辖区治安单位的名称、地址、距离、负责人、联系电话;

4)企业HSE主管部门和当地环保部门的名称、地址、距离、负责人、联系电话;

5)距装置(站、库、平台等)最近医疗单位及地、市级医院的名称、地址、距离、路线图以及负责人、急诊、外科的联系电话等。

5.1.3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按4.1.3的要求执行。

5.1.4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按4.1.4的要求执行。

5.1.5风险分析和隐患整改

a)油气站(库)、联合站、气体处理装置、浅海采油平台等,在项目建设前,应开展劳动安全卫生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正常开工后,应按公司的要求,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价。具体要求按Q/SHS0001.2—2001中6.0的要求执行4.5的规定执行。

b)生产过程中,每个班组、员工都应开展风险分析和隐患整改活动,具体要求按Q/SHS0001.2—2001中4.1.5的规定执行。

5.1.6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按4.1.6的要求执行。

5.1.7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按4.1.7的要求执行。

5.1.8运行和维修

5.1.8.1要求

按4.1.8.1的要求执行。

5.1.8.2装置(站、库、平台等)应制定、完善并实施以下有关管理规定和制度

a)工业动火管理;

b)隐患报告制度;

c)健康管理;

d)环境保护管理;

e)用电管理;

f)消防器材的配备及防火安全要求;

g)危险物品管理;

h)设施、设备的管理;

i)装置工艺、技术管理;

j)开工、停工程序;

k)装置检修管理规定;

l)会议制度;

m)培训制度;

n)职工公寓HSE管理;

o)作业许可证管理;

p)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r)外来施工队伍(人员)管理;

s)事故管理;

t)HSE检查考核制度

u)HSE实施程序内部审核和评审制度等。

5.1.9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按4.1.9的要求执行。版权所有

5.1.10检查和监督

按4.1.10的要求执行。

5.1.11事故处理和预防

按4.1.11的要求执行。

5.1.12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按4.1.12的要求执行。

5.2HSE实施程序的审批和实施

5.2.1审批

HSE实施程序编制完成后,要报上一级公司HSE主管部门审查,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方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