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文化内涵十篇

时间:2023-11-09 17:53:12

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1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

一、关于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建筑装饰以承载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物质文化形态, 渗透其中的活动精神、艺术和文化心理, 构筑了整体复合的文化属性, 并表现多层面的风格特征。因此, 装饰文化涵盖内容极其广泛。

(1)建筑装饰的人文性

建筑装饰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其色彩、标志物、雕塑、壁画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简明、象征性的建筑语汇,都成为诠释人文精神、物化人文思想的物质文化注解, 使建筑文化表现出文化艺术与精神文明交融的整体景观。

(2)建筑装饰的价值性

建筑装饰展示了所有者的经济实力、现代化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作为人们社会活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物质环境, 具有协调身心健康、促进社会进步、弘扬人文精神、丰富人类文化生活、完善环境设施等多层面的价值, 同时也将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 为产业化和社会化提供了支持。

二、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1、色彩装饰中的文化内涵

不同时期建筑,往往呈现不同的装饰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身居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往往感受得到的是带有不同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的装饰艺术,从装饰色彩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以及元等多个历史时期,直到明清时代才打到一个至臻完善的地步,色彩呈现出程序化与制度化风格,而且色彩会随着建筑种类以及建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色彩方面,传统建筑多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有机融合。这一文化特点多数体现在民用建筑中。

例如:吊脚楼就是一个代表,吊脚楼通常位居山水之间,依水而居,绵延不绝,就好似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画,让人产生无限瞎想,不同的色彩装饰不仅是美学的反映,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等级观念。严格的封建等级制激励中国建筑装饰色彩被分为两大系统,朝廷高官的皇宫或者宅府多采用恢宏的红黄色调,然而普通百姓的房舍则以青砖瓦,灰色调为主,不允许使用斗拱或者彩色进行装饰,这其中都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特征。

2、建筑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建筑的纹样装饰设计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建筑装饰的纹样范围广泛、形态各异、意义深刻,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匹敌的,纹样装饰艺术从古至今一致被建筑装饰所运用。

建筑的梁体、窗户、房檐以及桩柱等部分都带有纹样雕刻,例如:花草纹样、动物纹样甚至神话中的人物都曾雕刻在建筑上,这些纹样设计全面改善建筑的空白之感,给建筑物更多的艺术特征,他们也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很多的纹样特征也显示出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用瓶、鹌代表平安之意,用柿、如意组成“事事如意”的意蕴-----这种通过图画雕塑来代表文字的方法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文化内涵

建筑最后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人,落成后的建筑物最终需要人来居住,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建筑物的装饰与设计要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理念有效贯彻在建筑装饰、设计中。

特别是现代化的写字楼设计,最大的目标就是满足人的方便,达到人的心愿,为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环境,所以,办公室的室内设计要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在保证桌子、椅子科学摆放的同时,也要顾及光学、声学以及环保等多方面的科学。

除了工作场所,还要加强对休息平台的设计,争取营造一个多层次空间,做好室内的采光通风工作,为室内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氛围,要相信和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在室内多加布置自然景观,使全体工作人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够感受到一丝放松和舒适。

4、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的环境特征,为了适应环境、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必然需要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特征的建筑风格,这样就导致了不同地方的建筑物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建筑设计师一方面注重对建筑外观形态的优化,另一方面又结合了当地的环境特点与气候特征,在综合平衡之间达到了对建筑物的优化设计,使得所设计出的建筑渗透着各自的文化内涵,并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审美功效。

例如:重庆地区主要以崎岖不平的盆地为主,当地建筑多数依托陡峭的斜坡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巧妙地将“吊脚楼”引入当地建筑设计中,解除了当地的不良因素,各式各样的建筑通过一系列细长的柱子轻盈地矗立在绿色坡地上,这样一方面保留了当地的地貌自然生态面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地域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三、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整个传统的文化中,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涵是影响最为深刻的。这种文化内核在我国古代的宫殿、府宅、园林等设计中,都有体现。并且在现代的装饰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具体来说两者的关系主要如下:

(1)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提供了思想理念

建筑文化这个问题是因地域而异的。在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合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也不会是全然相同的。在对建筑文化的不断扩充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装饰设计受到了很多的西方建筑设计风格的深刻影响,这些被吸收和借鉴在我国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当中,充实了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理论。此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形成特殊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如越南的石楼、我国傣族的竹楼、吊脚楼、清真风格建筑等等,这些不同因素的建筑文化给建筑装饰风格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2)风格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建筑文化的内容、促进建筑文化的革新

随着现代化建筑时代到来,很多的设计师进行的建筑装饰设计实际上是对不同的建筑文化之间进行的融合。这样的融合过程,造就了更加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另外,我国的很多建筑装饰设计师已经在积极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和理论,结合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部分,来发展不同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力求体现更高的设计艺术水平,满足更高的建筑审美需求。这种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探索,实际上也在推动着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革新。

四、结束语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包含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是一门艺术,人们寄希望于它来改变每一天的生活质量。因而,唯有在其中融入文化的元素,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滨.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博弈论[J].建筑・规划・设计,2009(06).

[2] 周瑾. 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新探[J].美术大观,2011(06).

[3](东德)一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2).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建筑业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在不断高速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建筑业的竞争也在不断的激化,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竞争,建筑企业纷纷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建筑企业间的竞争己经不再是局部竞争,而成为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代表的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竞争。对于现代建筑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综合考虑质量、成本以及管理等维度的基础上,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并且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影响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较多,例如先进的施工技术、团结的队伍、高效的管理以及卓越的营销能力等,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认识到要真正塑造品牌与诚信,成功进入市场,走持续发展、效益与素质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建筑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来支撑其健康快速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专注人类行为研究的泰勒早在1871年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群体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遵循的习惯等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知识(knowledge)、信仰(faith)、艺术(art)、法律(law)、道德(morality)以及世俗(custom);组织文化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研究热点,Barney (1986)认为文化建设是构成企业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源泉,Lou Gerstner(2011)认为对企业管理来说文化就是一切,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可以被诠释成包含了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企业文化形象,Edgar(1999)认为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Kotter(2004)将企业文化分为强力型企业文化、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和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等三种类型,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对经营业绩存在积极的影响。李争科(2004)、刘明明(2011)、杨茂森(2012)等学者分别从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方法以及企业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研究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建筑市场开始逐渐发展,有些建筑企业率先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鉴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职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施工企业需要提升建筑质量与保障职工安全,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只是提出诸如“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等口号,从严格意义上看,仅仅是这些口号和标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更谈不上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九十年代以后,一些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也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了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并努力的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从整个建筑市场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存在一些共同的误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筑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将文化建设等同于职工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制定标语口号等,这种行为只关注了文化建设形而上的内容,并没有有效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企业文化建设大多处于模仿、移植阶段,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存在趋同现象,缺乏有效的文化创新与制度创新,更没有充分体现各个企业的特色、企业经营理念与价值观等;第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互动。企业文化理论强调的是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维护与提升,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如果脱离了这个轨道,必然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功效,文化建设无法促进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难以促进文化建设,二者必然难以形成耦合关系;第三,企业文化建设与项目施工环节现场管理缺乏有效融合,企业文化所凝练包含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等不能够很好的深入生产一线,弱化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企业目标的服务功能,也使得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团结功效弱化。工人是项目现场管理最为活跃的对象,企业文化在一线的服务功效和影响效果弱化的根本原因是一线人员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内在认同感。

3.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结合建筑行业具体特征,可以对建筑企业文化给出如下诠释:考虑建筑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培育形成的具体相对稳定性和个性的一系列价值观、经营宗旨、管理理念、行为准则等构成的复杂集合。建筑业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元动态和综合的概念,它贯穿于企业内外部诸因素之中,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尤其直观地体现在建设项目现场,项目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企业文化的集中展示。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作用,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以及辐射功能,建筑企业企业文化构建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的功效,做到建设发展有的放矢。

4.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内容十分广泛,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建筑企业文化需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其载体是企业的职工,需要得到建筑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积极践行,需要体系组织的特色以及独特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以及企业制度等,因此建设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需要明确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结合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从理念、精神以及行为等方面打造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系。

4.1构建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精神与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建设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功效也必须要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建筑企业在凝练和打造自身的价值观时,需要明确价值观最终需要落脚于竞争力的构建上面。建筑企业价值观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并且这种价值取向需要得到本企业原因的共同推崇与坚持,只有具有组织认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形成真正的价值目标。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内核,而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企业精神是用能够产生共鸣的方式表达价值观,使组织内部产生凝聚力,使职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而激发企业活力,实现经营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建筑企业精神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支柱。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为什么做”建筑、努力追求的理想和抱负、企业应该怎么做或者什么对企业才是最重要的,提出为了履行使命、实现愿景,建筑企业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等。

4.2建筑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差异性与特色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存在趋同现象,一些建筑企业对自己文化的凝练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差异性不明显。卓越的建筑企业文化应该具备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每个建筑企业应该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管理理念、独特的价值观、建筑施工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这些要素最终所形成的建筑企业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 应该有其特点。

4.3 建立规范系统的建筑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制度能够固化和表达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以及团体意识,从管理的角度看,文化本身是一种隐性的管理工具,发挥切文化的积极作用,必须利用制度载体,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细化落实在制度层面,让制度成为企业文化的显性表达和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条理化、具体化,建筑企业的制度作为所有员工行为规范和准则,使得每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职工的共同利益受到实现和保护,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和企业愿景。

4.4持续维护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企业形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诚信主要体现在建筑职业道德,建筑行业的生产活动具有特殊性,监管和控制的难度较大,因此对客户来说,企业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企业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持续、有组织、有计划地的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不断强化其爱岗敬业的思想,使之内化于心,最终使职业道德形成一种自主的素养;企业本身也应该制止不正当的经营观,不断追求质量与客户满意度的提升,做到文明施工,热心服务,创用户满意的优质工程。企业形象是建筑企业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以及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本身所展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公众和企业成员所认同的一种形象,企业形象是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的外显形态,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取资源的重要品牌。

5.小结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是在市场经济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主要内容是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等。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全体成员的支持与参与,文化建设需要融于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规范的制度是文化建设载体与落实措施,发挥文化建设的功效还需要持续维护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企业形象。建筑企业文建设还需要体系特色,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流于形式,还需要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使文化建设真正服务业建设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Barney, J. B.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1986( 11), 656–665.

[2]Papa, Michael J., et al.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and Trends (4th Ed.)[M]. Sage Publications. (2008).

[3]籍伟,论工程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及其功效[J],山西建筑,2007(10):230-231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3

关键词:羌族 民居建筑 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05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绵阳地区的北川等地。羌族自古以来都以石砌技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石砌碉房和碉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1]。可见羌人建碉房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经历数千年风吹雨打、地震灾害,它们中仍然有一部分碉房象英勇的战士屹立在杂谷脑河谷,象一部无字天书向人们诉说着羌族古老的历史文化。2008年的5・12地震以后,羌区老碉房总体上受损轻于近些年新建的碉房,发生垮塌的大多数为后来新建的碉房。可见,羌族传统石碉房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千百年来,羌族人民为了适应自然生存环境,就地取材,建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它不仅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能使它成为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人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羌人对的表述在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深入挖掘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对于新时期有效传承和保护羌族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笔者将深入探析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走入属于羌民的灵性世界和精神生活,感受他们古老而厚重的宗教文化。

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长期而普遍的现象,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自身历史一样古老,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意识也未曾衰退,它仍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和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2]。羌族人对宗教的表述,体现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主要以民居朝向、建筑材料、石敢当、火塘、神龛、中心柱、罩楼等为重要的表达符号。

1 自然崇拜

1.1 民居朝向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朝向是有讲究的,他们会选择独特的方式来反映羌人的信仰。从精神层面讲,羌寨会朝向神的地方,根据羌人的风水观,认为传统民居建筑的大门方向应该是“门对槽、坟对包。”“槽”是指山间的空隙,“包”是指寨子旁的山顶或山梁子。住宅和村寨选择的朝向一定要躲开山的遮蔽,透过山间,可以遥望远处连绵的雪山。千百年来,羌人早已习惯与大自然亲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也成为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坚持的基本建筑原则之一。因此,这种民居朝向正体现了羌族人对雪山、白石、蓝天、白云等自然物之神朝朝暮暮的崇拜,这种朝向使羌人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之神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1.2 建筑材料

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选用羌区随处可见的片石、木材和粘土。它们都来源于自然,并融于自然,整个墙体使用片石砌成,远远望去只见山寨、土地和山脉难以分辨,就如同从泥土里长出来一样,整个民居和大自然浑然一体、气势磅礴。房屋内门、围栏、地板、独木梯、中心柱等均为木质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理县桃坪羌寨,不管是上千年的古老民居还是建成十来年的新民居均是就地取材,至今还普遍使用木片式门锁。这无不体现了羌人以自然为大的哲学理念。两千多年以来,羌人用着完全来源于自然的建筑材料,没有给自然带来现代的工业污染。这种主体建筑材料采用片石、木材和粘土的做法,使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最生态、最环保的建筑。形成了羌族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羌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想使羌人在用这些石头、木头、土的时候都有着很深的崇敬之情和虔诚的态度,表现了羌人和大自然之间特殊的感情,体现了他们浓厚的自然崇拜思想,表达了羌人千年来对石头神、土神等自然物之神和树神等植物之神无限的崇敬之情。也是羌人以自然为大的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

1.3 火塘

火塘是羌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在凝聚中心,一般设在堂屋正中间,是用石头或砖块砌成的烧火用的四方形的矮台,火塘不仅可以做饭,还可以取暖,甚至是羌族宗教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火塘里有火种,长久保存不熄灭,又称“万年火”,最早的火塘是由三块白石垒成的,主人每次喝酒都会先敬这些白石,现为铁制的三脚架代替。由于火在羌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形成了对火神这种自然力之神的崇拜习俗,火塘就是火神的象征,是羌族自然崇拜的符号,也是羌人生活和神灵存在的空间。由于羌人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故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禁止踩踏火塘,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禁止向火塘里吐唾沫,禁止在火塘边吵架等。体现了火塘在羌族传统建筑中神圣的地位以及羌人对火的崇拜和敬畏心理。

1.4 罩楼

羌族传统建筑的屋顶在靠山的一侧通常有一间两米左右进深的小房间,称为“罩楼”,方向大都是坐南朝北,三面用石墙砌成的,南面敞开,用来储藏和半户外活动。在罩楼顶正中和两侧安放白石,楼顶正中的白石被看作是天神的象征,被供于塔子上,白石旁插松枝。白石也是火的贮存地,是羌人对火及火母体的崇拜,松枝是自然生命蓬勃盎然的象征,因此,羌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燃松枝祭天,羌族的释比在祭祀时还要说:人如白石而永久,如茂树而大发。可见,罩楼是羌族民居建筑的最高层面,是羌族神灵聚居界和各类祭祀的集中点,是羌人精神与信仰表达的凝聚点,可谓是羌族宗教文化的神殿。羌人对白石、树等自然物之神的崇拜和信仰,通过罩楼这种建筑符号向世人展露无疑。根据羌族的历史,罩楼存在的理由离不开精神的寄托,羌人把精神的寄托寄予神灵,祈求神灵能庇护自己的家园,保佑自己的家人平安吉祥,保证族人以后的日子风调雨顺。在灾后重建的今天,羌人为了感谢党和政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们除了在罩楼顶上供奉白石和松枝外,还插上了鲜红的五星红旗,使罩楼增加了新的精神凝聚点。

2 祖先崇拜

2.1 神龛

神龛是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反映祖先崇拜的重要符号。一般设在堂屋正对大门的那面墙壁上,用木板制成,供奉祖先神、牲畜神、家神、行业祖师神和财神等。左右放香炉,神龛两侧有对联。神龛的装饰上,条件好的装饰精致,龛首一般为木质镂空雕花,有云纹、花草纹等,使神龛成为室内最精美的陈设,成为堂屋中的视觉亮点。浓厚的原始意识与诸神在羌人精神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使羌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不死,这些灵魂会体现在羌族子孙身上,在以后的各代复现出来。在羌族民居中,神的影响无处不在,人在神的庇护下生活,所以每家的神龛便是这些神的栖息地,体现了羌人浓郁的祖先崇拜思想,表达了他们希望通过供奉诸神保佑家人平安、牲畜兴旺的民间信仰意识。

2.2 中心柱

羌族民居属于墙承重和梁柱承重结合的结构,羌族传统建筑中的堂屋是整个家庭的活动中心,因此空间会大于其他房间,就需要在隔栅下加架,形成中心柱。羌人亲切地称它为“中央皇帝”,一般都会在堂屋中央加中心柱,地位很高,其表现出的祖先崇拜情结大于它的实用功能。中心柱也是游牧民族帐篷式民居形式的遗存,中心柱很重要,一旦被毁或断裂,就会导致整个帐篷垮塌,因此中心柱在羌人的心中地位特殊。羌人将中心柱称为中柱神或中梁神,并将其奉为家神,作为祖先加以顶礼膜拜,蕴含了羌人强烈的恋祖情结。

3 守护神崇拜

3.1 石敢当

石敢当是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外的一件重要陈设,一般都放在大门口的左侧,属于住宅的辟邪之物,能驱邪镇妖,保护民居。以前很多羌族传统民居前都有,由于近现代的破坏,如今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在理县桃坪羌寨龙小琼家门口的“泰山石敢当”保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它高约1米左右,分头、身、座三部分,头大身细,头部表情狰狞、吐舌瞪眼,身上刻着“泰山石敢当”的汉字,底座已埋入地下,它是巫术神话的外化,是羌族风俗传习的符号,羌人奉它为家庭守护神,在特殊日子还会给石敢当披红烧香,进行祈祷。在汉族的许多建筑中,也有“泰山石敢当”的陈设,一般会立在墙边或嵌入墙里,所以石敢当也是汉羌文化交融的表现。如今它已成为反映羌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从石敢当这一建筑符号中折射出来的是羌人古老的民间信仰,是对民间社会神中家庭守护神的崇拜。

4 结语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内涵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其蕴含的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更是赋予这种传统民居建筑以“灵魂”,成为羌族地区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旅游业的经济优势,积极为羌族文化服务,把蕴含羌族宗教文化的传统民居建筑景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恢复重建有代表性的羌族村寨,重建过程中尽量采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尽量恢复传统民居建筑的本来面貌。羌区具有代表性的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将成为羌族重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如果把发展羌区旅游业和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将既有利于提高羌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

[3]田凯.宗教意识对建筑的影响――解读羌族建筑[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49-51.

[4]赵曦,吴天德.毁灭性灾害后民族文化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以理县休溪羌族建筑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重建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8-23.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4

1.形式与内容统一

建筑是一门追求实用、坚固、美观的科学,德国艺术家保罗·克里曾说:“艺术家可以画方形的轮子,但是建筑师必须画圆的,这是建筑与艺术的区别。”形式与功能的辩证统一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尤其是剧场建筑,由于其形象地位突出,建筑类型多样,内部空间复杂,声学要求严格,文化表达多样,形式与功能联系得更加紧密。不同剧种对舞台和观众厅的要求不同,因此,剧场建筑的外部造型必须由其内容作支撑,形式要与剧场内部各个功能用房协调一致,使外部造型合理地反应内部空间。

2.整体与部分协同

对于剧场建筑造型而言,整体和部分指的是建筑总体和各局部功能用房之间造型的协调关系。各个部分的形态、样式、肌理、色彩等都应当服从建筑造型的总体要求和建筑的整体构思,不能自成体系、孤立地进行设计。首先,部分是属于建筑整体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个片段,各部分之间在发生关系的同时表达着建筑整体的内涵和个性。其次,各个部分也有自身的内涵和个性,在观察部分对整体作出的贡献时,也应该看到建筑局部具有的美感。建筑各个部分之间应当分清主次,观众厅是主要空间,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主从有别,强调观众厅的主体地位,把辅助用房设计在次要位置。

3.建筑与环境共生

建筑与环境和谐了,协调了,建筑本身就更美了,其生命也自然长了,使用价值和历史地位就更高了。剧场建筑设计中要突出内涵和个性的表达,但并不是说建筑可以脱离周围的环境而孤立地存在。剧场建筑作为某个城市或者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应该利用环境、创造环境,与环境和谐共生。例如,悉尼歌剧院在宽阔海面的衬托下,其风帆状的屋顶灵动飘逸,那一片海也因为歌剧院的存在而更有魅力。

4.形态与意境关联

一个成功的建筑作品,其创意表达一定是超前的,造型表现一定是优美的,意境诠释一定是准确的。剧场建筑造型表面上是建筑实体的创作,更深层次是对意境的诠释和表达,是建筑个性与内涵的释放和展示。建筑形态应当是意境的合理延伸,但绝非生搬硬套,而应在容易引起人的联想之外,还经得起理性的推敲。要发挥主体素养的作用,用个体凝炼、个性的典型形象来表现建筑造型艺术普遍、一般、规律、必然性的内涵特质,以感动人和打动人心。

二、剧场建筑个性与内涵的表达方法

1.几何元素的综合运用

平面几何图形有圆形、矩形、多边形等,立体几何图形有球体、立方体、锥形体等。剧场建筑由于其大空间、大体量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运用几何元素作为表达方法的情况较为多见,也更易形成剧场建筑个性与内涵的独特魅力。

1几何形体的组合

法国夏邦杰事务所设计的上海大剧院由一个圆弧形屋顶和矩形屋身组成,巨大的屋顶向天空展开,犹如文化的聚宝盆,象征着上海对世界文化艺术的热情追求。矩形屋身让建筑稳定平衡,楼梯间组成的竖向体块穿插其中,既对两种几何形体进行了过渡,又打破了矩形的呆板,显得极富节奏韵律。

2几何形体的包裹

在综合性的剧场建筑设计中,将不同功能的几个体量(如歌剧院、音乐厅、礼堂等)包裹于一个简单完整的几何形体中,创造出一种简洁且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造型,同时强调主体建筑的外形寓意,还可以创造室内共享空间,整合各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方法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型综合性剧院设计中比较流行。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就是这类剧场建筑的典型。建筑师采用一个简洁的椭圆壳将戏剧场、歌剧院、音乐厅包裹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弧形几何体量。完全由曲线组成的外壳在水中宛若仙阁,灰色的钛合金面板和玻璃组成的建筑表皮与昼夜光芒交相辉映,大面积弧形玻璃幕墙寓意舞台拉开的幕布,让建筑内部空间依稀可见。

2.自然形态的提炼转化

将自然形态提炼转化用于建筑造型和立意之中,不仅形象直观、易于联想,能表达建筑本身的个性和内涵,而且能表现出当地城市的文化和气质。徐州音乐厅的设计就是通过对徐州市花——紫薇花形象的提炼,用抽象的建筑手法展现花朵绽放时柔美的姿态,建筑整体宛若在水中盛开的花朵。建筑师采用这样的立意和造型,一方面是从市花的特殊性出发,希望这个代表性的公共文化建筑具有城市专属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从场地特征出发,希望建筑展现出更贴近自然的形态。

3.建筑文化思潮的多元表达

1地域主义

建筑不能脱离地域环境而存在,无论是民居棚屋还是摩天高楼,都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剧场建筑也是如此,其作为文化建筑的特性更有利于地方文脉的表达。当前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的趋向反而激发了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建构的热情。武汉琴台大剧院设计以“楚歌飞舞、激情飞扬”为主题,以“楚文化”和“知音文化”为基点,发掘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建筑总体顺应汉江、月湖东西延伸的形态,舒展的造型如行云流水,同时,南侧入口大厅遥指古琴台,形成历史之轴。造型类似水袖的构架大气灵动,呈现出动感和张力,更凸显楚地文化、古琴新韵的文化主题。

2隐喻主义

建筑中的隐喻是指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方法,或者引用历史片段来暗示建筑与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隐喻主义分为具象隐喻和抽象隐喻。具象隐喻即形喻,是通过整个建筑的造型来隐喻,如绍兴大剧院的设计是对绍兴当地一大特色——乌篷船空灵飘逸的蓬和坚实沉稳的舷的提炼和转化。建筑师利用剧场门厅、观众厅、舞台的功能空间特质合理造型,错落形成4块富有韵律、层层跌落、相互穿插的双坡屋顶,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构成的屋身稳稳地落在厚实的花岗岩贴面基座上,在水池的倒映下仿佛一艘即将起航的巨型乌篷船,简洁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抽象隐喻是用抽象的空间来隐喻建筑的意义,如柏林爱乐音乐厅。在这座建筑中,帐篷式的体型、船舱般的圆形窗,看似有些古怪,但是建筑师抓住了创造有意义的空间这一主题:音乐厅首先是一个“音乐的容器”。其外观像薄的音箱,建筑本身也就隐喻一种乐器。

三、结语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5

关键词:精神内涵, 地域性、历史性, 与时代的结合, 常见问题 ,处理方法

Abstract: summarizes the reflec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uilding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solve method.

Keywords: spirit connotation, regional, historic,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ra, common problems, the treatment method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建筑的地域性不仅体现的仅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环境,还表现

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的积淀。建筑的地域性同样是

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建筑师在进行个案...

1在建筑中体现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内涵思考与分析

目前对传统建筑空间及其精神内涵方面的研究比较粗浅,建筑创作思想还停留在“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之类肤浅的隐喻上,创作手法则简单地将传统符号,如大屋顶、斗拱、马头墙等强加于现代建筑上。如北京市有一段时期强调“亭子”这一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再现,在很多现代高层建筑的顶部都生搬硬套设计一个亭子,作品因此乏味、僵硬。

1.2忽视了建筑的地域性、历史性

从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式”到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创作领域曾经刮起的一股“欧陆风”,一段时期内,建筑创作不分地域,不顾城市的历史文脉,都是舶来的所谓现代派风格或西方古典建筑样式。这种割裂建筑与地域、建筑历史的创作之风严重破坏了街区固有的地域和历史风貌,城市在大规模建设中渐失了其原本的文化属性。

1.3对历史的生搬硬套,忽视了与时代的结合

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经常会步入一个误区:为了体现传统建筑文化而将传统的建筑形式、空问直接仿制,搬到现代建筑中,设计出很多“假古董”,这绝不是一个好的继承传统的方法。而且有许多伪历史、伪民俗的建筑是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兴建起来,它们不仅与环境格格不入,也破坏了地区建筑环境的延续性。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代表的群体组合体现出传统建筑的序列性与和谐性、院落空问组合的内向性;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建筑表现出空间的含蓄性、对自然的崇尚、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以及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人特有的居住空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只有加强对建筑文化的研究,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做到真正的“懂得”,才能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2.2运用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的创作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创作手法。一代宗师杨廷宝先生曾经说过:“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一切有创新的建筑决不是随心所欲地想出来的。而是要研究历史上的优秀建筑文化,研究我们今天设计创作的现实,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事建筑设计。”因此,我们应该研究传统建筑的各种因素,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满足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需要和审美习惯,而不是简单O,Ox,-j-传统建筑形式进行复制、模仿。

2.3重视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的地域性不仅仅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环境,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的积淀。建筑的地域性同样是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建筑师在进行个案创作时必须要囚时、囚势、囚地、囚人而宜的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2.4避免不完善的建筑市场对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冲击

虽然近年我国的建筑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建筑理论也日趋完善和多元化,但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各种法制还不健全,还缺乏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保障,房地产开发秩序和设计市场的管理状况还比较混乱和不正规,特别是人建筑的商品价值还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致使我们的建筑创作在繁荣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例如不少设计人员和设计单位,为了争取项目,追求经济效益,不惜放弃原则,顺应甲方的不合理要求,以损害环境,等等。这些导致了许多建筑师根本无暇在设计理念上做细致的、适宜的推敲,更何谈在设计中体现什么建筑的民族性与传统文化特色了。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6

建筑,是一面镜子,形象而又具体的反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当地先进的文化。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灵感与启示。当人们从一个城市进入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从他们的建筑上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就是建筑设计的魅力,这就是地域文明的象征。然而,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的建筑和街区被那些形式统一、缺乏地域性、独特风格的建筑无情的取而代之,地域文化式建筑似乎正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为此,我们要高度提倡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对地域建筑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要让优质、引人的建筑从地域的土壤中培养出来,让文化的光芒在建筑设计内涵里绽放出来。

1.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以地理环境为基础,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的综合作用。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的建筑反映了当地的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是人们通过体力与脑力创造出来的成果,是沉淀与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之所以地域文化造就了建筑的一大特色,那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中所隐蕴的内涵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这种种的不同,建筑设计者跟随不同地域的构思灵感,结合不同的文化情景,就建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土壤可以滋生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推动、不断演进的。

走进一座城市,从建筑上就可以看出所在区域的人民都在追求着什么。以全球化为背景,放眼各国的建筑建造,可以很容易的解读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欧洲的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这说明欧洲人重视历史和政治;美国的城市集中地带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这是在向世人们显示美国人看重经济效益,强调物质的实用性;再如我们中国,中国多于皇室建筑,喜欢修筑庭院、园林,这表明中国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正是因为这些性质,创造出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综上所述,大到每个国家,小到每个地区,建筑内涵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用建筑的方式来展现地域文化的风采,这不仅对建筑,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而又形象的完美诠释。

2.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式建筑风起云涌、层出不穷,如浪潮般铺天盖地。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建筑文化也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使得建筑类型出现了趋同现象。虽然,吸取国外的文化精髓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面貌也可以焕然一新,但各个地区独有的文化特殊性、民族性却一点一点的被压抑了,致使建筑风格、建筑形式雷同,同时,地域建筑的特色慢慢消逝、城市的地域文化亮点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建设有理有据、势在必行,而且也是无可厚非的。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每个地区若想展现他们的文化气息、民族风情,通过建筑艺术去表达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就拿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56个民族里个个都拥有着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这种底蕴怎么既形象又具体的展现出来呢,那就要堂堂正正、活生生的摆在世人面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就是一个完美的举措,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将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民族背景用建筑设计者的大画笔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注重地域文化建筑的原因,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要保护各地方的文化遗产,不要让它被时代所冲刷,要彰显个性,突出特点,让宝贵的地域文化依附建筑世代传承。

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方法

3.1找准切入点

关于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顾名思义,就是要注重地域与文化。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而流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建筑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美的概念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今天,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理论思潮、流派如洪水般的涌入,建筑设计主题也是空前的活跃。那么,如何找准地域文化建筑的切入点,如何继承并且汲取先进建筑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对原有文化的保留,这是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3.2突出重点、表达准确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对躯壳的塑造,而是注重感情的抒发。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同时,对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方面也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注意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民间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建筑设计师不能随波逐流,不要只会复制和粘贴,民间文化是一切艺术之根本,每个地区和每个民族都要形象化、现实化的表现建筑艺术,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

3.3总结经验,选学得当

建筑设计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裁缝和艺术家,可以将人们所想、所看、所表达的用形状建筑体现出来。所以,每一件有关地域文化的建筑作品都要细细斟酌、尽善尽美,要充分考虑与环境的相融合,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当地的文化特征,总结以往建筑经验,搜集民间特色信息,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7

关键词:建筑小品;牌坊;华表;精神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54-02

建筑具有“精神文化内涵”和“物质文化内涵”双重性,它既不单纯的泛指指严格意义上的房子或建筑实体的只具有物质属性的一面,也不像诗歌,戏剧等“纯艺术”只具有文化层次的精神属性的一面,而是两者的交融,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构成建筑实体的材料语言,就是体现在依附在使用功能的物质文化手段,同时,其又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建筑物的一定的形式感,通过视觉传达到脑海中,与欣赏人原有的文化认知相结合,使人产生美的共鸣,甚至进而形成一定的情绪氛围,渐而形成环境气氛或者能形成陶冶人的情操和心灵的“动态”的精神文化指向。建筑体现文化的深刻性,文化的表层是物,即人类一切劳动包括艺术劳动的物化形态,中层是心物结合,即文化整体的社会群体心态。而建筑小品包含在建筑的范畴之内,其也具有建筑的双重性的特性。牌楼、华表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古代建筑小品,但是它们不仅以物化形态保留着,还承载不可分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街中石牌楼甚多,难以枚举,皆表旌妇女节孝、官吏功勋、士子学位,俱可以示游客地方文化事业之精进、人民财力之厚富也。”“驰车远望东门外石牌楼如森林状,诚壮观也。”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建筑体,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建的建筑物。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洁道德牌坊,贞节牌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状元牌坊。四类为标志坊。其对社会习俗和人的观念产生悠长、广泛的影响,它的影响还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支配和限制着当代中国人的思维。牌坊在古代社会环境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牌坊不仅仅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物化形态,也是一种精神产物,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见证,同时它内含着一种渗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又丰富了隐性的文化内涵。它牌坊不仅仅是以建筑的物质形态屹立于中国的大地上,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透露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民间生活、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存天理,灭人欲”,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些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秩序文化的主要表现。贞节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赤峰贞节牌坊,清咸丰四年(1854年)为表彰贞洁妇杨某而建的碑坊,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打粮沟门乡,由正额和侧坊组成,通高4米,宽8.4米,砂岩凿制,保存完整。牌坊正面雕刻“门提沛相”,背面“遥波冰雪”。广元昭化贞节牌坊,节牌坊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皇帝亲自批准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高7.8米,宽5.6米,两面分别雕刻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涌泉跃鲤”、“唐氏乳姑”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两边的门楣上分别刻有“冰清、玉洁”和“竹香、兰馨”等文字,表现吴梅氏的高尚品德,其次在上面的碑文还记述了吴梅氏的感人事迹。牌坊最大的标志性特色还有“坊眼”,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涌泉跃鲤”、“唐氏乳姑”、“门提沛相”、“遥波冰雪”,这些文字,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是用隐喻手法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来表现出来的。例如广元昭化贞节牌坊上出现的图案,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和器物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丰富的动态文化内涵。

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才华的人应该不断追求、不断上进、增强自己。这句话是表达强者应当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超凡的济世才能。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后,真的叹服《易经》中豪气冲天喊出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万古回荡的豪言壮语。秉承父辈的宏志,气势豪迈。丞相状元坊,位于歙县槐塘村东头。约建于南宋(1275-1276)年间,以后历朝皆修。由于额枋“圣旨”牌是用红色沙砾岩制成,故又称“红牌楼”。坊四柱三间三楼,卷草式纹头脊,中有宝顶。龙凤板上刻“丞相”,额枋有“状元坊”三字,其右间题有“亚卿”,左有“学士”。 此坊是旌表槐塘村程氏家族的一座功名坊,旌表的是丞相程元凤和其弟程元岳及其从侄宋景定二年辛酉科状元程杨祖和其侄程念祖,为四人共立一坊。

牌坊不仅建筑结构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融合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身,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个地区民俗风情、经济发展程度、建筑材料等条件不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多有差异。牌坊一般分为石制和木制两种,南方主要以石材为主。

天安门前原有两对雕刻精美的华表。华表的起源很久远。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华表的图样是龙,它乃百兽之尊,是封建社会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凤乃百鸟之首,封建社会中常用来作为高贵的皇后的象征。汉白玉石精制而成的,圆柱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栩栩如生。

从材料上,这也体现了古代“石全石美”和“脚踏石地”的深层寓意。贞节牌坊、状元牌坊,、华表建筑小品多采用石材,土石材质的建筑给人以自然、狂野、沉稳、静谧感觉,这种采用自然物质和全体人民劳动的结晶所构成的古构建筑小品不仅体现古代社会历史发展文化水平而且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利用石材的变化,完美拼接而成的墙体,显现多面向趣味,深浅对比突出空间的立体感。石材这种自然材质的积聚体现了朴实无华,营造了一种沉稳、静谧的“有实其积,万亿及y”自然美感。

芬兰一位女建筑师说:“下一届的国际式是文化与地区的特色”。建筑小品具有动态文化和静态文化的双重属性,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民族文化是重要的话题。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探究的并不只是中国的建筑小品,还有中国积淀很深的文学、哲学等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只有把自己的根深深的扎进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民族的古典文化元素的复兴毕竟代表了解决当前中国设计尴尬局面的一条途径,但是要是由此引发了设计上的中国文化的缺席和“民族”元素的泛滥,那才是最大的尴尬,还必须要同现代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相结合起来。

“赶超”现代的冲动弥漫着整个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过分偏向“与全球化接轨”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民族性、地域文化和情态在淡化,另一方面,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化出现了“文化趋同”现象,导致了“本土化”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逐渐淡化。面对这种民族文化流失的混乱局面,重提“本土文化”的概念是必要的。这是对于古代时期的文化含韵的一种践踏,所以在吸收外来新材质的同时强调本国设计的新颖,体现中国文化美在时代感的影响作用。正由于环境具有动态和静态发展的内涵,这就要求设计上掌握动态历史文化传统,又要保持时代特征的静态的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金其桢.牌坊中国[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韩昌凯.华表 牌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8

内容摘要:城市建设需要注重旅游内涵的塑造,两者密不可分,但目前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内涵塑造并没有有机结合,甚至存在相脱节问题。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是一个大系统,主要包括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文化基础设施系统,文章认为城市建设应注重从这七个角度进行旅游内涵塑造。

关键词:城市建设 旅游业 城市营销

目前多数学者注意到旅游对城市建设或城市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10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指出“3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文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研究” 。也有学者提出了旅游开发要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城市各项建设要融入旅游功能,考虑旅游发展要求,但如何运用城市营销有关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强化旅游内涵塑造,实现旅游和谐地融入城市建设等关键问题,研究还非常薄弱。

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魅力主要靠城市的特点。所有的旅游热点城市,无不具有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的城市建筑、城市风貌、城市文化等特色。可见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密不可分。

(一)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是城市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

城市建设是一个大系统,包含范围甚广,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安全建设、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居住区建设、城市投融资体系建设、城市景观建设等等。作为旅游城市,城市建设诸多方面都与旅游业发展相关,因此旅游内涵塑造是城市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应在健全城市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做好旅游内涵塑造。

(二) 城市建设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建筑、城市风格、城市文化、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城市产业,是发展城市旅游业的根基资源。古今中外,许多建筑和设施因其含有的特殊内涵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吸引力将愈加强烈。我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把旅游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城市建设推动旅游发展,注意城市总体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突出城市建设的文脉,使城市建设景观化,景观建设特色化,特色建设民族化,为城市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也带来了城市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上海属于典型的不以山水取胜的非传统资源型旅游目的地,上海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有赖于社会资源,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所带来的都市风光,铸就了上海都市旅游的独特本质。如内环线高架、人民广场、古北新区等景观房产或城市建筑。而东方明珠电视塔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更是城市项目旅游功能开发典型代表。东方明珠电视塔将原来的电视转播功能延伸到旅游方面,不但为上海留下了一个新标志性建筑,而且为电视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产值。位于虹口区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一处亮点,布列修整一新的鲁迅故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寓所和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寓所,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遗址等,还开发了钱币博物馆、藏筷馆、上海文物商店、老电影咖啡馆、山根会所、咸亨酒店等一大批文化休闲设施。

(三) 旅游城市建设更应该注重旅游内涵塑造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其吸引度大小直接影响到一地旅游产业的业绩与规模。旅游资源有着十分宽泛的外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旅游资源的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包罗万象、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城市建设来说,新楼宇的竣工,新工程的落成,一片小区的建设,一块旧城的改造,都将有可能成为这个城市的新旅游资源。城市旅游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以时代气息召引千万游客。旅游城市杭州在全国率先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开发模式――把“社会资源整合工程”作为深度推进杭州旅游业国际化启动方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对于旅游城市而言,可以说城市建设本质上就是旅游内涵塑造。

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与目共睹的成就,城市营销观念更强了,建筑景观化、街区风景化、古城换新貌,城市建设和旅游业都有了迅速发展。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带共性的问题却是“特色危机”。千城一面,抄袭趋同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的问题。那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正被模样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表现在城市旅游内涵塑造方面的主要问题为:城市建设有成就了,但城市品位还没有完全形成;旅游业发展了,但城市旅游内涵还没有完全形成;定位明确,但建设模糊;功能全面,但资源分散;文化丰富,但开发不足。一句话可概括为:城市前进了,文化没跟上;旅游发展了,内涵没体现,城市建设与旅游内涵塑造没有有机结合,甚至还有相脱节。

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体系

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是一个大系统,本文认为它主要包括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文化基础设施系统等。因此,城市建设中的旅游内涵塑造应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 城市与旅游形象系统

城市的形象策划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城市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城市差异化营销的需要。世界上城市形象良好、城市文化活力强的城市,无不具有特定的文化构成关系和良好的城市形象概念。如巴黎――世纪服装之都、世界浪漫之都;维也纳世界音乐之乡;东京――东西文化的交汇城市;罗马――古典文化集粹的城市;香港――世界最自由和最安全的城市。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形象已成为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综观国际国内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具有鲜明的旅游形象。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两者紧密联系,既需要系列城市品牌支撑,如品牌产品、品牌企业、标志性建筑或代表性广场、街区。也需要城市的点点滴滴来支持,如城市的服务设施、城市面貌、人文精神、街头小景、居民楼房等。

(二) 城市与旅游景观系统

近年来,城市景观规划建设受到各地领导的普遍重视,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热点。城市景观系统具有丰富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特点,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城市整体风貌、城市生活(尤其是夜生活)、标志性建筑、代表性地段、特色活动或会展、核心景区点等都属于城市景观系统范围。

(三) 城市建筑与城市主色调系统

城市建筑及城市主色调系统也是旅游内涵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是城市风貌的主体景观,也是城市形象的突出代表,被称为是“石头的史诗”、“凝固的音乐”。城市建筑群的布局、建筑造型、装饰风格与其美学品位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表现,反映城市的文化水平。城市的色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经营者和管理者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会给城市文化品位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和遗憾。许多城市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内涵,在城市规划中设计主色彩系列,在建设中按设计的色调把建筑主体、社区组团、街区市镇、街头小景、沿路广告牌、灯箱等物件都有机地融合在和谐、美观、齐整的色彩之中,产生视觉美感,提高城市风貌的文化水准。如北京已于2000年为城市建筑定下了“外立面主要采用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的调子,既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哈尔滨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城市的历史建筑色彩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哈尔滨还划定了“色彩重点控制区”和“色彩宏观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包括9片历史街区及其影响区、城市特色街道、标志性建筑周边地区、城市重要功能区,在色彩重点控制区,一般都有明确的城市色彩定位;色彩宏观控制区则为城区中除重点控制区以外的区域。无锡是江南水乡,因此规划把城市的整体色调确定为清新淡雅的浅色调,在此大前提下,现存的民居老宅色彩将统一成粉墙黛瓦,以此凸现江南古韵;市中心商务区建筑为淡的暖色调,烘托商业氛围;蠡湖新城以白色和淡绿色为主,给人以清新的“太湖感觉”。另外,对原本色彩外观较好、不影响市容市貌的建筑,其色彩原则上保持不变。对严重有损市容、色彩与整体色调不协调的建筑,其色彩要进行调整,沿路广告牌、灯箱等物件允许有丰富色彩,但也必须服从主色调。成都考虑当地气候选择以复合灰为城市建筑主色调,整体色调偏淡偏灰,相当于“淡妆”。这种色彩搭配可以体现成都休闲从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也与历史化名城的品位相符合。西安规划部门将西安城市建筑主色调定为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为主的色彩体系,在今后城市建设中,这三种主色调将成为西安的城市主色调。国外许多大城市也都有色彩规划,巴黎的米黄色、伦敦的土黄色等都已成为当地的标志色。

(四)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既是城市居民生活必需也是游客所必需的,在今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游客的便利性,要特别重视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旅游客源城市、海外游客主要入境城市之间的交通对接。

(五) 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

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作为国际性旅游城市,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与管理体系应该相当完善并能达到国际标准,从而满足国内外游客综合需求,并让城市居民也能享受国际化的城市综合服务与管理体系。因此要加快金融、保险、通讯、商务会展、咨询、物流、各类中介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等城市与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各部门、各机构、各企业要形成国际管理理念,实现城市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使我国诸多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的新型旅游城市。

(六) 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

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系统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旅游内涵的突出表现。城市建设要按照宜居城市的要求和国际性旅游城市标准来建设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评定园林单位、绿化先进个人、个人捐赠等激励方式加快城市公园、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绿地建设,加快城市市花在各街区、住宅小区、城市广场等场所的覆盖面,加快城市景观大道边的“城中村”的改造,逐步建成生态园林城市。

(七) 文化基础设施系统

文化基础设施也是旅游内涵塑造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来说,吸引旅游者来某城市旅游的核心因素是城市整体吸引力和核心景区,而吸引游客在该城市多停留、多消费的核心因素则是文化基础设施。“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现象就反映了文化娱乐活动的欠缺。应加快歌剧影院、休闲娱乐、购物、体育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形成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设施系统和现代化的文化产业体系,真正实现文化建设与旅游建设的互助发展。

参考文献:

1.2010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EB/OL].2010-06-12 [2010-8-29].

2.彭华,钟韵.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J].经济地理,1999 (1)

3.陈桂芬,李岳平.衡阳城市建设项目与都市旅游科学结合发展刍议[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

4.吴光玲.城市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1)

5.陈福义.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5)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建筑装饰;本体性装饰;附加性装饰;实用;审美;精神内涵

装饰的概念至今仍被大众所混淆,分不清装修、装饰及装潢的区别,至于原因,大多是因为从古至今,装饰的概念一直被混淆于建筑装修的概念之内。这样理解虽有出入但也有其原因:中国早期的装饰即是由建筑装修艺术的发展而起源的,早期的装饰就是单纯的建筑装修工程中的细部美化作业,20世纪80年代,“装饰装修”这一词汇大热,其涉及的范围仍然更多的强调装修工程、装饰技术、施工步骤,从而使得装饰与装修的概念一直混淆不清。装饰与装修固然紧密结合,但从艺术性角度来看,但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标准。装饰在早期属于建筑装饰,其后期的发展中又细分表现在独立的工艺品装饰和环境艺术装饰的范畴。那么,要想了解装饰艺术就要首先分析建筑装饰的概念定义和发展过程。关于建筑装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定义:建筑装饰,是依附于建筑形式而创作的装饰构件,包括建筑本体的内部与外部装饰,是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反应当代社会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活动。

关于建筑本体的内部与外部装饰,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设计艺术的分工细致,导致建筑装饰的内部设计与建筑装饰的外部设计的可以分开进行。有的观念人认为建筑装饰,顾名思义,建筑在前,装饰在后,是在建筑之后附加的东西,目的是增加建筑的美感。这种说法将建筑装饰脱离于建筑,认为建筑装饰是附加性装饰,其则不然。建筑装饰应该是依附于建筑物的具体构件,建筑装饰是在其实用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建筑构件来装饰美化的过程,建筑装饰与建筑有着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特性,具有建筑本体性装饰的基本特征。

早期的建筑装饰的概念,在传统建筑理论没有具体的记载,只在《营造法式》中有相近于“装修”的概念。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装饰虽然存在但始终没有理论和书籍,一般都是匠人们师徒相传而传承下来的。直至现代,建筑装饰的概念也是相当的模糊,将“建筑装饰”与“建筑装修”相混淆。中国古建筑装饰的内容包括斗拱、梁柱、梁架、吻兽、悬鱼、屋脊、门窗棱、彩画和雀替等等,早期的这些建筑装饰都是由于建筑构件本体的装饰需求而起源和发展的,发展到后期,由于装饰材料和装修技术的改进,部分装饰构件可以脱离其构件本体变为附加性装饰,附加性装饰因为脱离建筑本体的构件而少了实用性,但因此也更多具备表现力和自由性,这样一来对附加性建筑装饰的发展有利有弊:一是容易过分追求雍容富贵而被堆积和重复;二是容易出于节约成本而被节省和忽略。这种现象在西方建筑装饰上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有极其繁复的古典建筑装饰和极端简洁的现代无装饰建筑,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有着极其理性的发展轨迹,这大多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充分尊崇着儒家礼教的文化思想,建筑上的任何装饰也都有“礼”有“序”,礼,即礼制,序,即等级秩序。这在《营造法式》中有充分的体现,北京城作为所在,各式建筑就直接受到礼制的明确规定和限制:大门尺寸、花园大小、院墙高低、瓦件颜色、脊饰大小、房屋几间都有明细的规定。从紫禁城各个宫殿的功能和规模大小,从亲王府制到亲王世子府制、贝勒府制、贝子府制的尊贵等级,从官员职位高低级别,其宅邸建筑都有很明细的礼制规定。其宫殿按主次在脊饰大小、施以龙凤、瓦件颜色、基高几尺等等都有规定,其王府按尊贵在正门几间、启门几数、正殿几间、基高几尺、瓦件颜色、压脊几种、门钉数量上都有区别,其官宅按级别在大门颜色、正屋几间、基高几尺、柱上颜色等等也都有很严格的规定。可以这么说,最早的建筑装饰便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载体,反映着阶级地位、等级观念、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从中国古建筑装饰到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先说中国早期的古建筑装饰:汉武帝以前,城市建设、建筑技术和艺术高度发展,建筑装饰也非常奢侈繁复;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的“节俭”主义开始占主导思想,颁布了法规以节制建筑装饰的繁复和浪费,这样一来,有限的装饰便有效地与构件相结合,建筑本体性装饰多于附加性装饰,使得建筑装饰沿着一条合理的道路发展。之后便是中国近现代的建筑装饰:19世纪20年代之前,以模仿西洋建筑的“洋风”时期为主流,这时期大部分的建筑纯粹以西方建筑的风格为主导因素,其装饰内容只注重其外型模仿而不深究其装饰内涵的建筑多些;19实际20年代之后,由于爱国情怀开始表现出对“民族形式”的追求,初步的表现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装饰手法,建筑装饰总体具有一定照搬和不合理的因素,可以说是单纯的民族文化与西洋现代建筑的叠加;19世纪50-70年代,开始出现新古典主义装饰和现代主义式建筑装饰,其建立在对传统建筑装饰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的再创作,以及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中民族形式的简化设计,比如脊饰上的龙吻在这个时期被再设计出和平鸽的形象出现在房脊上;80年代之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化建筑装饰,将其古典装饰做出简化和革新,将具有深远文化内涵的民族装饰进行更随意的简化设计,轻松地用建筑装饰来体现中国现代文化涵义。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装饰的这些发展历程,与中国人民当时的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基础、审美追求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时代的发展,建筑装饰由早期封建统治所规定的礼制和封建文化为依据,逐渐转变到由现代经济技术和审美取向为依据。古建筑装饰大多为了表达人们的信仰和愿望,比如平安吉祥、防火辟邪的祈愿;到了现代,建筑装饰更加需要体现出一个城市特色、地域特征、中国特色,并且需要结合环境、注重生态。由此可见,建筑装饰大多是为了表达人们的精神内涵和信仰而存在的,以及体现一个时代的民族文化和一定的国家实力。如果说建筑文化是有目的、有选择地成长着的,那么建筑装饰也同样应该是有方向、有选择地发展着。

所以,如果看待和评价建筑装饰,一定要根据当代的工艺技术、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审美意识等等这些社会环境来分析。同样,中国建筑装饰的发展也应该在深刻研究其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基础上,表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装饰艺术,同时钻研进取装饰工艺技术的进步,以最合理的经济成本作为支撑,来表达当代人们或设计师个性上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建筑的文化内涵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现代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传统文化符号,形式多变,富有丰富内涵,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多设计灵感和表现元素。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建筑设计中大肆滥用中国图像、中国元素,试图通过这种中国文化景观来摆脱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子,设计作品中充斥着大量诸如假山石、苏州花园、各种山水画元素等各设计元素,而忽略场合氛围、功能需求等设计要求,错认为这就是中国特色。许多建筑设计作品过于形式化地直接使用传统文化符号,导致建筑作品与中国文化的深层联系不紧密,导致审美扭曲。标本式的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显然无法让建筑设计作品良好表达符号本身的内涵,难以实现建筑作品中对文化内涵的表达意图。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特征

传统文化符号,如字母、绘画、建筑造型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媒介物,通过视觉刺激,产生视觉经验及视觉联想,传达符号含义。而建筑设计,则是要依据形式美的原则和规律,通过采用独特的建筑艺术符号,实现特定的建筑物形态、结构、空间,对建筑色彩、质地、装饰等进行审美处理。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建筑符号传达建筑的实用价值,通过传统文化符号传达文化价值,并实现审美愉悦感。将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艺术符号的融合、协调,包括建筑物的形态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及空间符号等各种建筑元素。应在实现建筑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增添建筑物的精神文化内涵。

纵观世界各国建筑发展史,可以清楚发现众多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符号特征。比如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天主教堂中表现无遗,这种建筑的结构体系通常是由石头的骨架券以及飞扶壁组合而成;巴洛克建筑风格,则注重外形自由,通常通过运用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来追求动态表现力,多使用穿插的曲面以及椭圆形空间;洛可可建筑风格则是建立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洛可可建筑通常纤弱娇媚,精致华丽而不失温柔,建筑细节纷繁琐细;维多利亚建筑风格注重将所有样式的装饰元素都灵活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并进行自由组合,通过各种复杂的装饰元素营造一种神秘而华丽的审美感官。

三、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建筑中,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有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表现力,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时,应充分注意建筑造型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协调,有效实现建筑文化内涵的表现力。

作为一种视觉意识的表现形式。建筑造型设计艺术,应将关注点放于建筑形状、结构、色彩及光影等各个方面,这些元素综合起来,将形成完成的建筑艺术表达。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段较多,通过对空间、形态、比例、色彩、装饰等各种造型符号元素,创造各种建筑造型形式。在应用中传统文化符号时,应将它们与建筑艺术符号相融合,然后放置合适位置,分清主次,突出建筑文化诉求的重点和细节。

1.现代建筑形态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所谓现代建筑形态符号,是指建筑外观造型、建筑结构以及大小尺寸,借助的建筑艺术符号为建筑外形、空间分布、结构、比例、均衡、节奏等,通过对这些造型符号元素进行组合调整,实现建筑不同的形态结构,传达不同的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这些现代建筑形态符号设计中,能通过建筑造型符号的文化诉求,吸引人们关注并能快速得到认可。设计师应充分利用建筑物各个部分的不同造型符号进行灵活编码,实现建筑文化的设计表达。在编码过程中,设计时应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适当的提取和应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体现建筑的中华民族文化风格。

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中国馆建筑外观形态的重点是东方之冠,形状如同一顶冠盖,层叠非常出挑,好似一个斗拱。它是由四根十分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即斗冠。而斗冠则是由象征着56个民族的56根横梁组成,通过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将这些横梁叠加,形成斗冠。而这个设计的寓意在于象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所诉说的思想主旨是只要中国各民族团结起来,没有什么做不到。中国馆的建筑设计中,充分结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与现代设计理念,试图诠释东方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和谐美,成功展现出建筑的艺术美、力度美,将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协调地融合于一体,通过巧妙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需求特定的文化表达,这个建筑设计堪称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成功作品。

2.现代建筑色彩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现代建筑色彩符号,作为重要的建筑视觉认知符号元素,应将传统文化符合与之相搭配,师通过特定的建筑整体配色方案,传达具有特别意义的视觉信息。设计师应首先明确各种颜色在传统文化中的各自内涵,然后将其应用在建筑色彩符号方案中。所有颜色中,红色的中国文化气息可谓最为浓厚,故宫中都大量运用到红色,可见中国人对红色的特别喜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吉祥、浪漫、温暖,可谓是一种吉祥色。在进行建筑设计中,应理解红色的中国文化含义,结合建筑配色方案,正确传达这种内涵。

同样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中国馆的整体外观,所采用的就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最浓厚的色彩--大红色。所想表达的文化理念就是向159年世博会历史奉献出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红,不但色彩上实现了强烈的表现力,而且寓意上也有着中国对红色的独特解释:红色意味着喜庆,意味着热情。通过这种大红色,告知全世界中国正在茁壮成长中,中国人民的日子红红火火。

3.现代建筑材质符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也就是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建筑表面质感所做出的反映或由人的知觉系统从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是人对材质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利用材质的肌理效果来向使用者传达建筑语义,增强现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材质符号,青砖灰瓦,整体结构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把传统建筑中的材质符号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集中体现了传统建筑的材质符号美。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应注重以恰当的方式传递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都蕴藏了中国千年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如果生硬地将符号按在建筑设计中,这种浅层次的表达,显然无法真正传达中国文化的内涵。当前,我国正逐渐扩大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建筑设计中,应重视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体现中国文化精神本质,应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特征,然后结合建筑设计的文化诉求,选择适当的符号,通过适当的方式,在设计中有效融入中国文化,增加建筑设计的文化附加值,让建筑设计真正成为中国式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强 张军杰 张杨 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 [J] 《华中建筑》 -2012年第2期

[2] 杨春雪 李赐生 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方式 [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