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渔业服务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1:55

远洋渔业服务

远洋渔业服务篇1

由于远洋渔业受资源影响严重,而资源又受气候影响巨大,只要海水的温度稍微变化就会造成资源的显著变化,而现今气候多变导致捕捞地点资源多变,从而造成远洋渔业的效益不稳定、风险高。加上自2008年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相继成立,各主要公海海域的渔业活动均由区域组织进行管理,多数重要渔业资源的捕捞配额已经阶段性分配完毕,主要区域渔业管理组织采用以消费国市场为基础的监督体系,保证捕捞配额制度的切实实施。特别是2011年北太平洋的鱿鱼和秋刀鱼资源继金枪鱼资源后也已被提出列入国际公约管理议程,预计2~3年后将实施国际公约管理。这使以远洋鱿钓为特色,以秋刀鱼、金枪鱼为重要捕捞种类的舟山远洋渔业更加难以维持。近几年,各远洋渔业捕捞地对当地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各国为了保护其资源,普遍提高了渔业合作的门槛,相继调整渔业政策,将提高渔业设施等作为进行捕捞合作的先决条件,以支付捕捞许可费进行捕捞合作的单一方式将难以为继,从而造成舟山远洋渔业面临经营成本与风险大大增加的艰难局面。

舟山远洋渔业紧缺高素质人才舟山远洋渔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薪酬与福利保障比轮机与航海技术人员低,且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就读远洋渔业相关专业,并且就读于远洋渔业相关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不愿意从事该行业,导致该行业高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失。目前舟山从事舟山远洋渔业的渔民大都来自内地,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常常与其他国家渔民发生冲突,但又因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导致在法律纠纷上失败。另外,导致我国无法研制出高性能的渔船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市场需求与政府的资金投入,另一客观因素是由于我国缺少渔船研发方面的技术人员,并且进行渔船研发的技术人员又都无远洋渔业实践经验,而在日本进行渔船建造的科学技术人员必须要随渔船出海实践,了解远洋渔业对渔船的需求。

加强对远洋渔业的协调管理。政府要加强对远洋渔业各单位的统一协调管理,加强对各远洋渔业公司的合作与联系并进行有效的法律协议,在大项目上,如远洋渔业在其他国家的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捕捞海域资源状况、港口条件、信息建设的分析研究及探索研究其他经济鱼类的生活习性与分布等,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各大公司进行合作并及时监督,提供必要帮助以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群众远洋渔业的管理以及群众远洋渔业和远洋渔业公司的合作。以舟山市远洋渔业公司、浙江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等公司为龙头,利用他们的加工厂、营销网络、冷冻仓,特别是其在外的远洋渔业基地或所掌控的船只的修理和补给、公关、医疗、渔获的转运等后勤服务和保障体系以及当地的,保证群众远洋渔业的高质量产品并及时售出,减少群众远洋渔业在外的经济风险与冲突,增加远洋渔业公司的经济效益。加强远洋渔业市场的分析研究。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各大公司对鱼货出口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当地对鱼货需求的情况,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各大公司的调研情况预测各地来年鱼货需求量,对于渔船建造的审批、各种鱼货资源的最高限额、鱼货资源的分配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及时将调研信息向外公布,防止人们盲目加入或退出远洋渔业,促使渔业资源和国家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促进远洋渔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再者,政府要上传下达各类远洋渔业信息,使远洋渔业企业与群众远洋渔业及时了解全球渔业资讯和市场信息,适当调整经营计划方案,以便更加准确地迎合市场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继续加大对舟山远洋渔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对远洋渔业的扶持不能仅仅停留在资金补贴方面,更要在政策、人才与后勤服务保障方面给予支持。继续加大柴油补贴;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增加对远洋渔业的信贷投入,为远洋渔业提供形式多样的信贷服务;组织并引导远洋渔业大项目的实施,加大其项目经费的投入和保障力度。

远洋渔业服务篇2

天津要打好渔业这张牌,但天津的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能力在沿海地区中并不靠前。近年来,环渤海渔业资源已经严重衰退,渔业资源日渐枯萎。经过科学测算,在2020年前渤海湾地区捕捞量不会有较大增长。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海产品需求,同时也为满足其腹地市场的需求,远洋捕捞与进口成为必要的补充,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渔港。可是天津现有的渔港规模小、水浅、岸线短,不适应大船停泊。同时,渔业加工及相关产业薄弱,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上述情况,毋庸讳言,天津渔业所依靠的渔港,别说服务好周边地区,就连服务好天津自己都难!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代尔说过:“今天,每一个超级城市都直接面对世界,倾听世界的声音,追逐世界的潮流。”

放眼世界著名渔港,日本的烧津渔港年卸货加工量为24万吨左右,其船队远达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仅烧津一港的鱼类卸载量就占日本的40%。同时,烧津港还是日本的水产加工基地及旅游名地。挪威卑尔根因其渔港成为挪威的渔业基地,同时带动了航运和渔业服务的船舶制造、航海仪表等工业,并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环顾渤海湾现有的渔港,不但与世界著名渔港根本无法比拟,而且与浙江的沈家门渔港亦无法相比。

早在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央对滨海新区的定位十分准确,也十分明确。那么,凭借什么服务好周边区域?如何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这需要软硬件兼备。服务包括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这需要找准时机,独辟蹊径。

濒临渤海湾的汉沽区,海洋捕捞业一直十分发达。过去汉沽区渔船全部集中在近海水域进行捕捞作业,由于资源枯竭,渔民普遍反应,鱼越来越难捕了。为此,汉沽区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引导渔民构建大马力渔船,发展远洋捕捞。汉沽区是天津滨海新区的一部分,应该说此举正与滨海新区的总体构思相契合。

天津渔业要想大发展,就必须有大举措。“花落汉沽”,一个集现代化水产品加工、流通、交易、渔业后方补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渔港建设恰逢其时。

当记者来到汉沽区正在建设的中心渔港时,只见工地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远远望去,渤海湾边两条围海堤坝似蛟龙从中心渔港所在的东西两侧向海里延伸。该项目负责人孙浩说,2007年底长达10000米的围海造田堤坝将全线合拢。然后再填土造港。中心渔港总体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其中近8平方公里的港区,需通过围海获取。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工程沿海居民较少,滩涂利用率很低,这就大大地减少工程的征地征海的投资。记者同时也看到,当海水涨潮时这里黄浪滔滔,落潮时却是烂泥一片,自然景观不佳,工程实施后,这里将变成一座美丽的港口小镇。

天津中心渔港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它距天津市区约60公里,距北京约160公里,东北毗邻建设中的曹妃甸和南堡油田,北界津汉快速路,西临滨海中央大道,海滨大道穿港而过,周边还有多条高等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规划中的渔港分为“一心四区”。“一心”是指新城中心景观带;“四区”自西向东分别为工业区、教育科研区、公共服务区和居住区。按照规划新城长住人口10万,通勤人口3万。项目负责人孙浩指着一张规划图分别介绍道:西部将以现代化远洋捕捞与冷藏运输专业分工的行业特点进行建设,水域面积为1.45平方公里,能够满足5000吨级远洋捕捞船补给、卸货、维修等要求,并将成为天津远洋渔业的基地,为2-3万吨级冷藏运输船锚泊、作业提供服务。这将大大提升吞吐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码头后方陆域1.2平方公里,布置专业冷库及冷藏车与电子交易场所,成为掌握市场第一手信息的跨区域水产物流分拨中心。工业区用于发展苗种培育,水产品工厂化养殖、加工,海洋食品、医疗保健品加工的综合开发,渔业装备生产及水产品冷链物流等功能。同时,还将拓展名优高档果蔬产品的加工与分拨功能。科研教育区将引进水产职业教育、现代渔业装备和工程等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海洋医药、保健品等海洋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转化,发展导航、助渔、养殖设施的研发及各级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区为商务、行政中心,并结合城市广场及中心景观轴线布置设立商业设施和各类文体中心,建设极富现代感的商务中心。将在东部开辟休闲渔业区,其北端为特色旅游住宿区,容量近1.5万人。经生态净化后的海水通过渠系进入住宿区,游客可乘小型游览垂钓船赶潮出海。低密度、高绿化率的生态住所与游览垂钓船、海水渠系交相辉映,营造了一个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高品质宜居小镇。南端的两个休闲景观半岛伸入蓝色港湾,汇集了海景渔业主题公园、水族馆、观光酒店、游览垂钓俱乐部、渔家院度假村等娱乐休闲设施。港湾内可容纳大、小游览垂钓船近千艘,丰富多彩的海韵游乐项目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同时,在新城东部还规划了暂养水体设施和直升机搜救中心,并以再生水为源头设立了环城的景观河道和生态湿地循环水系。沿航道两侧挡沙堤将建设风力发电设施,探索发展新区清洁能源产业。在营造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并为非资源型渔港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的空间……

“京、津两市每年水产品的消费约为50亿元,在这个市场中,未来的天津中心渔港将大有可为。我们将以此为依托,同时服务好五省两市,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带动汉沽区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使天津中心渔港成为产学研一体的优势产业带、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域、优美宜居的海滨新城。”汉沽区有关领导如此表示。

汉沽区在建设好中心渔港的同时,还致力打造并合理、科学地开发闻名海内外的“茶淀牌”玫瑰香葡萄,力争用4年的时间,建设特色鲜明的科技型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远洋渔业服务篇3

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费云良说,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是要开发海洋医药、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生物新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在青岛建立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在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地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二是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和烟台威海核电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基地和潮汐能、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基地。三是要大力发展海洋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打造现代海洋渔业基地

费云良说,要大力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重点建设一批良种基地、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出口海产品安全示范区。此外,大力发展现代远洋渔业,建设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提升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远洋渔业基地水平,扩大远洋渔业船队规模。另外,要大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在荣成、城阳、芝罘等地建设一批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和水产品物流中心。

打造现代海洋制造业基地

费云良说,要加快建设青岛、烟台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东营石油装备、潍坊船用配套设备、威海特种专用修造船和日照临港机械等专业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国家海洋装备检测中心。根据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要建设全国重要的钢铁精品基地――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还要积极推进地方骨干企业和央企合作,实施油盐化工一体化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海洋化工材料,形成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产业新优势,在潍坊、滨州等地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产业基地。

打造现代海洋服务业基地

费云良说,一是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一批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二是大力培育新兴海洋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海洋文化产业园。大力发展海上体育运动产业,建设全国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基地。

远洋渔业服务篇4

1.深入实施临港产业工程,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临港产业是实现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和桥梁。坚持把发展临港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按照温台沿海产业带的规划要求,强化比较优势、强化产业导向、强化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一要明确产业重点。在产业选择上,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从苍南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特点和节能降耗的要求,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重点引进一批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方向、能够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二要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上,根据临港产业发展特点和发展现状,重点扶持重化工业、船舶制造业、能源工业等临港型工业发展,加快苍南发电厂、皇帝坪风力发电厂以及电网建设,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保健食品等行业,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形成特色和优势,完善以区域合理分工为基础的总体布局。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注意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区域内部要强调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优势。三要打造产业平台。加快芦浦临港产业基地和霞关临港产业基地建设,以临港产业基地为载体,优化资源集聚效应,增强园区配套、支撑和服务能力,加大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把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临港工业入园率和园区产出率。

2.深入实施围涂造地工程,推进海洋资源优势向海洋经济强势转变。海涂围垦工程是走向海洋的关键阶梯,是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要把实施围涂造地工程作为当前发展海洋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江南海涂围垦和大渔湾海涂围垦为抓手,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在认真做好规划和项目综合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建设步伐。一要争分夺秒抢进度。严格按照时间进度表要求,拿出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抢时间、攻难题、赶进度,千方百计加快江南海涂围垦进度,确保2009年完成水闸施工,实施堵口合拢,实现围区闭合,2011年完成围垦主体工程建设。同时,按照“大苍南”建设的理念,把滩涂围垦与沿海产业带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围垦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开发效益。二要强攻猛进破难题。千方百计做好资金筹措工作,在用足用活省市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金融等部门要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多开绿灯,少开红灯,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千方百计做好政策处理工作,有关单位、有关乡镇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补偿标准,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切实抓好政策处理工作。三要全力以赴抓前期。进一步明确大渔湾海涂围垦工程前期工作的时间和要求,抓紧做好海域使用论证、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等各项工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工程的政策处理工作,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做好征地、拆迁和渔区内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切实做好立项、开发、管理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3.深入实施港口建设工程,推进港口资源大县向港航经济强县跨越。港口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联结陆海的枢纽,是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窗口,是沿海地区的重要依托。一要大力整合港口资源。坚持以规划指导港口建设,在建设中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强化经济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观念,发展以渔港为龙头、以集镇为依托,设施配套、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的临港型经济区,在实现港口城市功能互补、产业整体布局、设施资源共享中,提升港口建设的总体水平。二要加快标准渔港建设。坚持以“改造、提升、扩容”为原则,按照“南北呼应,大中小互补”的思路,北部以巴曹中心渔港为龙头,以炎亭二级渔港、石砰二级渔港、大渔三级渔港为基础,以龙港渔业港区为补充;南部以霞关一级渔港为龙头,以中墩三级渔港为基础,以渔寮渔港为补充;着力建设南北两个渔港群。三要加快交通港口建设。按照温州港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大力抓好温州港瓯南港区龙江作业区、巴曹作业区、霞关作业区的整体开发建设;依托江南海涂围垦和苍南发电厂建设,加快巴曹港外港区交通岸线和琵琶山岸线的开发;充分发挥对台贸易口岸和深水岸线的优势,加快规划建设霞关港外港区和深水岸线,积极发展小型散货以及与远洋干线大型集装箱运输相配套的中、小型集装箱船队,参与近洋支线运输,并逐步向全方位、开放型、智能化、综合的现代化港口发展,使苍南逐渐成为温州南部经济区的港口集疏运中心和温州枢纽港的重要骨干港。

4.深入实施现代渔业工程,推进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提升。海洋渔业是苍南海洋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要坚持“压缩近海,拓展远洋,提升养殖,主攻加工”的方针,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大力推进海洋渔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精品渔业。一要重视发展远洋渔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建立装备先进、续航能力强的现代化远洋捕捞船队,加快海外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务保障平台建设。二要推广海水生态养殖。积极扶持刺参、紫菜、青蟹等海水养殖业,实施鱼种鱼苗工程,加快转变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生态型海水养殖模式,形成若干特色优势海产品养殖产业带。三要做大水产品加工业。全力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积极引进各类先进适用加工生产技术和设备,扶持发展能充分利用我县海参、紫菜、毛虾、海带、低值鱼类的上规模精深水产品综合加工企业,加快海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快发展产地市场和水产品配送中心,形成以生鲜超市为基础、物流配送中心为枢纽、批发市场为依托的水产品流通网络。同时,高度重视转产转业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帮助和指导渔民顺利进入渔区二三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安排转产转业渔民。

远洋渔业服务篇5

摘要:

基于对国内外渔业电子海图系统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开发新型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构成、总体方案和功能模型,采用IHOS-57海图国际标准即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的电子海图,介绍了应用VisualC++2010开发环境和ECIVMS组件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结果表明,软件已实现了海图物标图层显示、渔业信息查询、渔区数据库管理、渔区及作业安全等深线标绘、遥感影像加载,实时潮汐计算及海况信息叠加显示等主要功能,为渔业信息组网服务及构建一体化信息获取、存储、处理、表达、传输和平台提供了基础支持。

关键词:

渔业;信息化;电子海图系统;IHO

S-57渔业电子海图系统融合了计算机、数据库、网络通信、导航和其他相关技术。它是现代海洋渔业信息化的基础载体和平台,描述了海洋地理空间、渔业生物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对象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是现代渔业生产、管理和研究的重要辅助决策工具。近年来,国外海洋渔业已经普遍采用了信息化的设备和技术[1-2],实现了对渔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达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3]。例如,挪威的dKartFishingProfessional系统以电子海图为基础平台,它既能够连接卫星导航系统、回声测深仪、雷达、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外部硬件设备,又融合了安全水域、渔业安全等深线、渔业危险障碍物、禁航区等信息,可实时监测航线并实现渔场分布信息的动态记录和显示。日本研发的ExplorerMarine系统,也将电子海图作为基础平台,实现渔业信息、渔获分析、卫星影像和CDT信息处理与分析等主要功能。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商业化的设备和软件系统。例如,邵全琴等[4]设计了海洋渔业电子地图系统软件EA2000,可制作和应用专用的渔业电子地图;赵爱博等[5]提出并设计了渔业安全保障电子海图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在电子海图基础上,将渔船分布信息、预报警信息相叠加,能够实时显示相关海域的渔船情况;夏思雨等[6]提出了渔业电子海图手持终端的设计方案,实现了在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海洋渔业信息的可视化应用;周旭光等[7]开发了基于电子海图的海洋渔船导航系统,具有海图管理、显示、航线导航等主要功能。上述海图系统在保障渔船安全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渔业信息交换标准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美国等海洋渔业发达国家正在展开相关研究,美国渔业协会、朱莉•德菲利匹、桑姆•利兹等机构和个人均提出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8]。在我国,相关国家规范和标准也正在研究中。因此,尽管目前市场上海洋渔业信息服务系统产品众多,它们大多也应用电子海图系统作为信息的基本平台,但是受到信息共享“瓶颈”的制约,仅仅是一个初级的单机产品,与服务器和其他终端产品之间难以组成网络,从而影响渔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因此,构建集渔业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分布和表达为一体的平台成为了提高我国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9]。新型渔业电子海图系统从近远海的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应用了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和ECIVMS开发组件,实现了海图物标图层显示、渔业信息查询、渔区数据库管理、渔区及作业安全等深线标绘、遥感影像加载,实时潮汐计算及海况信息叠加显示等功能。该系统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使用了国际通用的IHOS-57国际标准电子海图,并增加了渔场信息标绘功能。同时,系统具有非常好的适用性,兼容国际组织的潮汐、气象(风场、温度、气压)等信息,可同时满足近、远海作业的需要,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灵活,支持用户定制标绘各类海洋渔业专题信息;可作为单机应用,也可通过组网扩展成为一个网络终端节点,加入到海洋渔业信息服务链。

1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构成

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由硬件、软件和数据三部分构成。

1.1软硬件环境

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及相关网络等设备;软件部分则采用Windows7操作系统,基于VisualStudio2010开发环境和ECIVMS海图开发组件进行设计。ECIVMSSDK是电子海图显示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平台,具有如下优点:1)显示速度快;2)支持UNICODE、GB2312、日文等多种字符集编码体系;3)支持气象GRIB数据读取和显示,以及实时潮汐计算。

1.2数据

部分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数据包括:基础海图数据、渔业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潮汐站点数据、气象数据和符号库数据。

1.2.1基础海图数据

基础海图数据采用IHOS-57国际标准的海图数据。该标准由IHO,推荐各国官方海道测量部门执行[10],以满足全球海上航行安全的需要。

1.2.2渔业信息数据

渔业信息数据包括:范围位置信息、水体环境信息、渔业资源信息、渔业生产信息和渔业管理信息五类。范围位置信息包含经纬度坐标、水深、地形、底质、专属经济区、领海、港口等信息。水体环境信息涵盖渔业作业环境相关水域的水文信息,包括鱼种栖息地、温度、盐度、水色、叶绿色、海流等信息;渔业资源信息包括鱼类分布及生物信息,鱼类洄游路线、丰度中心、产卵地等;渔业生产信息与渔业作业有着直接联系,主要包含了捕捞能力、渔获量、渔场分布等信息;而渔业管理信息则包含了网目尺寸、捕捞季节、捕捞权、捕捞配额、总可捕量、禁渔区、管理区域等[11-12]。

1.2.3遥感影像数据

遥感影像数据采用TB级的卫星、航空影像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DEM)存储,可支持二维及三维显示环境下的LOD访问和电子海图透明叠加显示。

1.2.4潮汐站点数据

采用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NOAA)提供的(9000个)潮汐站点预报模型,覆盖全球主要港口,可实时计算潮汐。

1.2.5气象数据

应用了国际气象组织的国际标准气象数据GRIB文件,可动态显示多时间段的风场、温度、气压等要素信息。

1.2.6符号库数

据按照IHOS-52标准[13]ECDIS海图内容与显示规范,设计了基础符号库(159个物标类),并根据需要拓展了海洋渔业专题符号,如专属经济区、渔场等,见表1和表2。

2渔业电子海图系统的总体设计

渔业电子海图系统设计采用了工程化理念,以IHOS-57电子海图系统为基础平台,包括:电子海图、渔业信息、遥感影像信息、潮汐信息、气象信息和符号库信息输入通道(图1),可满足用户应用工作空间管理的工作需要。在电子海图系统中,包含了信息输入与管理、显示与图层管理、信息标绘、信息查询和其他辅助功能等模块(图2)。其中,信息输入与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文件管理的一些操作,如打开、保存、卸载等;而海图的基本操作,如:放大、缩小、漫游等,主要封装在显示与图层管理模块中,该模块还加入了符号风格设置、晨昏、朦影等功能;信息标绘模块主要包含图形标绘、文字标绘和符号标绘等功能,可以手动选取符号添加渔业信息类物标,描述目标海域内渔汛、鱼群动态变化;快速查询、定位和显示物标详细信息是电子海图系统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主要包含在信息查询模块,如:物标位置、水深范围、所在海区、比例尺、所在海区磁差等;其他辅助功能模块则是主要新增了潮汐计算和渔业安全等深线设定等新功能,可根据渔船、渔汛等信息标示生产活动的范围。

3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1信息输入与管理模块

信息输入与管理模块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数据源包括:IHOS-57国际标准海图数据、标绘数据、地图数据、卫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打开文件功能中设计了针对不同数据源的信息输入接口,并将其导入渔区工作空间中;随后,将其按特征分类进行存放,每个类型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存放于不同的图层中,实现对图层的管理;最后在工作空间中保存和输出海图信息(图3)。

3.2显示与图层管理模块

显示与图层管理模块包含3个子模块(图4)。在图层管理子模块,可设置基本图层、标准图层和自定义图层显示和管理;在符号风格设置子模块,设计了矢量和栅格两套符号系统,按照IHOS-52国际标准设计了基础矢量符号库,并可选择显示传统符号或简化符号风格,同时拓展了海洋渔业专题符号,如:专属经济区、渔场等;在显示子模块,实现了放大、缩小、漫游等基本功能。

3.3信息标绘模块

信息标绘模块包含图形标绘子模块、文字标绘子模块和符号标绘子模块。通过新建图层,选取点、线、面图形或字体、符号样式,既可以手动添加渔业信息符号,描述相关海域内渔汛、鱼群动态变化,同时也可以读取数据库文件,实现渔汛、鱼群等信息的自动标绘。

3.4信息查询模块

该模块可通过物标名称、位置等查询水深范围、所在海区、比例尺、所在海区磁差、基准面和投影类型等信息,也可以进行距离、角度、面积等量算操作。

3.5其他辅助功能模块

辅助功能模块包含潮汐计算子模块和渔业安全等深线设定子模块。在潮汐计算子模块,采用NOAA提供的潮汐站点预报模型,可实时计算全球9000多个主要港口的潮汐。渔业安全等深线设定子模块,可根据渔船、渔汛等信息标示海洋渔业生产活动范围。

4渔业作业安全等深线设置实例

渔业作业安全等深线是由船体吃水深度及作业方式(拖网、围网、刺网等)所决定的。如图6所示,根据不同的船体和作业方式,输入相应数值,利用电子海图DEPARE(深度带)物标中DRVAL1(深度范围值1)、DRVAL2(深度范围值2)等字段值,通过差值算法得到安全等深线范围。如羊角礁附近海域,DRVAL1为10m,DRVAL2为20m,通过内差计算得出图中浅绿色区域为渔业作业等深线设置为5m时的安全生产范围(图7a)。同时,分别设置5和15m渔业作业等深线的情形,可清晰地标示出生产活动的范围,见图7a和图7b。

5结语

结合IHOS-57海图国际标准,采用ECIVMS商用组件,设计和实现了渔业电子海图系统,该系统作为海洋渔业信息化的基础载体和平台,具有如下优点:系统操作简单,能够快速显示海图和高效查询信息;可创建渔业专题层,标绘与显示渔业专题要素;支持风场、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的显示并兼容遥感影像信息;提供全球主要港口的潮汐查询和预报。对于提高渔业作业的工作效率,保障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海洋三维地形、海洋生物资源等表达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对多波束测量数据和鱼探仪数据的兼容和应用,以及配套网络服务设施的建设,将形成集渔业信息获取、存储、处理、表达、传输和的一体化平台,为现代海洋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和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3]巩沐歌.国内外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比分析[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2):20-24.

[4]邵全琴,周成虎,张明金,等.海洋渔业电子地图系统软件与实现[J].水产学报,2001,25(4):367-372.

[5]赵爱博,刘明,彭模.渔业安全保障电子海图综合信息处理系统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13(15):232.

[6]夏思雨,李佩原,郭立新,等渔业电子海图手持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海洋测绘,2016(5):66-69.

[7]周旭光,陈崇成,蔡志明.基于电子海图的海洋渔船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J].交通标准化,2013(22):20-22.

[9]曾首英,闫雪,静莹.我国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渔业信息,2013,28(1):20-26.

[11]郑巧玲,张胜茂,樊伟.海洋渔业专题图的研究应用现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30(3):340-344.

远洋渔业服务篇6

一、正确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是海洋大市,海域辽阔,拥有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约占全省的1/3,海洋资源优势比较突出。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建市初期就在全省率先提出“以海兴市”、建设“海上”的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又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四转变一跨越”的工作指导方针,确立了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目标。近年来,又进一步突出了海洋的地位,在重新调整的城市定位中,把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确定为重要战略;在三大基地、五大产业群建设中,把水产品加工、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最近市里提出的突出发展现代制造、海洋经济、旅游物流、能源石化这四大支柱产业,也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全市海洋产业素质逐步提升,海洋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年,全市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35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25.9%,海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45∶33。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增长点。

(一)海洋渔业层次不断提升。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60万吨,人均1吨,占到全省的1/3、全国的1/20。远洋渔船发展到212艘,吨位达到6万多吨,捕捞产量达到8万吨,捕捞收入达到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名优养殖占全部养殖产值的比重达到70%,藻类、海参、对虾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86.6%、59%和47.6%。水产品出口达到5.2亿美元,占全市农业出口的60%。水产品总产量、产值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保持了全国最大渔业生产加工基地的地位。

(二)海洋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海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86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开发了多烯康胶丸、深海鱼油等十多种医药保健品,培植了好当家、宇王、泰祥、威东日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引进了三星重工、成东等一批造船企业,船厂、黄海船厂、西霞口船厂等本土企业的修造船能力不断增强,全市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发展到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造船完工量达到20万载重吨。年全市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8%。

(三)滨海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快。以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为主题,加强了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组织实施了刘公岛博览园、赤山法华院、乳山口福地养生园等特色旅游项目,建成部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4家。以海为主题,以“吃住游购”为中心,开发了海草房、海鲜店、游艇、帆船、渔家民俗等一批新的旅游项目和产品。

(四)海洋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16家商港,其中国家一类开放港口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初步形成了包括通用码头、集装箱码头、石油煤炭码头、旅游码头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港口体系。开通了19条至韩国、日本等地的海上客货运航线,远洋运输船舶发展到130艘,形成了通达国内沿海、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超过25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38.2万国际标准箱。

(五)海洋科技开发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先后建设了40多个部级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建成了3处国家863计划项目产业化基地,承担了30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引进开发推广了近300项重要海洋科技成果,基地和实施项目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年,全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2.1%。

(六)海上能源开发不断深入。规划建设了华能中电、国华瑞丰、鲁能等7个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61万千瓦,总投资259亿元。荣成石岛湾核电站、乳山红石顶核电站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一期总投资达281亿元。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不断拓展,建成了5个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

(七)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制定了《市海洋功能区划》、《市海域使用规划》、《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加强了岸线保护,制止了乱占乱挖。加强了海域清理,清理非法养殖3.5万亩,规范了海域开发秩序。加大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防灾减灾网络。开展了海上联合执法,被国家海洋局列入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是渔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水产品养殖业经营仍比较粗放,标准化程度较低。远洋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远洋捕捞产值只占捕捞业产值的10%。二是运用科技力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还不够强。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不高,高附加值、高档次、品牌响的产品较少,水产品加工增值率相对较低。三是临港经济的发展还相对滞后。重点港口的发展不够快,港口作业能力、货物集疏能力不强。港的吞吐量虽然排在全省沿海港口第四位,但还没有烟台一个龙口港区的吞吐量大。海上运输能力也不够强,年全市海上货运量只有烟台的43.5%、青岛的20.9%。真正的化工基地建设、海上旅游开发还没有破题。四是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海岸线资源的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乱占乱挖乱建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市区仍有部分河流生活污水直排入海。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1世纪是人类走向海洋的世纪,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向海洋转移。总书记强调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我们要在全省“三个发展”中争当排头兵、实现新跨越,首先必须在占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海洋经济上取得突破。要看到,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领域、产业层次、开发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洋开发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我们要在海洋经济上实现新跨越,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超前的理念。

第一,要强化“大海洋”的全局意识。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远比陆地丰富的生物、矿产等各类资源。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已经不再局限于渔业资源,现代海洋经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渔业经济,而是延伸和涵盖了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药品和保健品、海洋电力、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海洋信息服务等综合领域。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新变化、新特征,引导全市上下由传统的渔业观转变到现代的海洋观,统筹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进海陆一体化开发,向海洋要资源、要效益、要发展。

第二,要强化“大港口”的战略意识。港口是海洋经济的引擎。海运是最经济、最方便的运输方式,目前全球海运量达52亿吨,占世界货运量的80%以上,我国的海运量已占货物贸易总量的85%,海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港口运输不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为沿海城市带来大量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还以其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带动港口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为银行、保险等生产以及旅游、商业等消费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空间。据业内人士初步测算,我国沿海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的GDP和2000人的就业机会。临港经济已经不是传统的海上“运输”,其产业范围已经覆盖了工业、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推进“兴港强市”战略,必须把眼光放远、放宽,着力培育临港物流、临港商贸、临港工业等多个增长点,形成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大格局,打造临港经济的隆起板块。

第三,要强化“大国土”的保护意识。海洋是我们的“蓝色国土”,相对来讲还是一块“净土”。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这与我们的保护意识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我们的部分干部群众还存在着“重陆轻海”的模糊意识,把我市的发展空间局限在5698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情况下,对土地的开发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对海洋空间的开发保护还不够到位。我们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从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海洋观,转变为生态文明的“蓝色家园”观,努力建设和谐海洋,保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环境比较优势,为扩大开放、发展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面海而兴,是世界历史印证了的真理。放眼全球,环顾周边,海洋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逐鹿海洋,竞争海上,深度开发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建设海洋强市是我市强化产业素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希望所在、出路所在。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在全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看待我们的优势和差距,科学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注入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二、创新思路,突出重点,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思路是:立足海洋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全局,牢固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的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海,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做大做强临港经济,突出抓好三大海洋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突出发展海洋“三品”制造业、船舶工业、临海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业等临海工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港口海运、临港物流等海洋服务业,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努力把我市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市。主要目标是:

一是海洋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到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750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二是经济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年,主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海洋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管理水平和海洋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48∶36。

三是区域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到年,临海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20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以上,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80万标箱以上,使海洋经济区域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对日韩开放的平台和物流、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四是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年,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得到初步修复,海洋物种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的支撑能力得到恢复和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落实好省委、市委关于工作指导转变的决策部署,正确处理好“好”与“快”的辩证关系,在实现工作指标转变的大局中找准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子。工作中,要继续深化“四个转变”,即经济结构由单一渔业向海洋二、三产业多业并举转变;海洋渔业由近海向远洋、由粗放养殖向海珍品养殖转变;海洋工业由水产品加工业为主向船舶、石化、能源等多元产业转变;海洋服务业由传统产业向临港物流、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现代产业转变。

(一)突出主导产业,优化海洋经济结构。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海洋主导产业。

海洋渔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洋渔业提供的“第一桶金”。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渔民增收困难,转产转业难度很大。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减船转产工作,引导渔民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和远洋捕捞,推进渔业内部结构调整,积极建设现代渔业。要坚持以名优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抓好海产品的品牌包装,不断提高养殖品种的附加值。要加快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设好海参、鲍鱼、对虾、扇贝、海带等十大名优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的健康养殖基地。要做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加强病害防控,做好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加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争取到年,无公害养殖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要坚持向远洋要资源,稳步发展以大洋渔业为重点、过洋渔业为补充的远洋渔业。要继续加大对15家具有远洋渔业资格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远洋渔业队伍和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帮助企业申办捕捞证,开辟新的作业领域,提高远洋渔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外向化程度,争取到年,远洋渔船发展到250艘左右,远洋捕捞产值占捕捞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海洋工业是海洋经济提速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展四大支柱产业的重点。要着眼于提升层次,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海洋工业体系。一要提升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目前,我市水产品2/3进入粗加工环节,精深加工比重不高,加工增值的空间很大,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潜力广阔。要突出渔业大公司的龙头作用,大力培育以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品为主的海产品加工体系,推动海洋经济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要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监测中心建设,尽快解决机构、编制、人员、场所、设施和认证授权等问题,争取尽快投入使用。要进一步完善渔业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疾病防治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推动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二要做大做强船舶工业。近期,省里公布了15家优质造船企业及重点船型名单,我市8家企业榜上有名,居全省第一。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好“3111”工程,也就是建设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发展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十大重点企业,构筑一条沿海造船带,培育一条船舶配套产品产业链。争取到年,全市具备造船200万载重吨以上,修船700艘次的能力。三要引进壮大海洋石化工业。这是我市的一项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也是未来的支柱产业,一定要举全市之力,把项目谈好,把产业发展好。要加快推进与中石油合作建设总投资550-600亿元的镆铘岛石化基地项目,积极开发石油深度加工产品,形成从炼油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和优势产品系列,力争把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四要大力发展临海能源产业。加快构建以核电、风电为主体的临海能源产业体系,抓紧推进乳山、荣成核电站项目以及华能、国华、鲁能、中海油等风电项目和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积极探索潮汐、波浪、潮流发电等海洋能综合利用的新路子,把我市建设成为重要的新能源生产、输出基地。

海洋服务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要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必须依托海洋优势,做好海的文章。一要加快发展临港物流业。要加快修订和完善港口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岸线控制和高效利用,着力构筑以港为中心,石岛港、龙眼港为两冀,张家埠、乳山口港为地方补充港的港口总体架构。要加快港30万吨油码头的论证立项建设工作,协调推进中韩整车物流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开通至欧美的集装箱班轮航线,提升我市港口的辐射力。要加快推进中韩商品贸易中心建设,把我市建成国内韩国商品最大集散地和批发零售中心;要推进市区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和石岛北方渔市建设,打造中国渔业市场第一品牌,带动物流业快速发展。二要加快发展海上运输业。坚持客货运并举、近海与远洋并举、综合运输与专业运输并举,大力发展海上运力。要支持船舶公司的发展,引导渔业企业继续增上运输船舶,逐步建立起大型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现代海运船队。三要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要围绕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为主题,加强对沿线旅游资源的保护、整合和科学开发,加快推进温泉度假村、乳山口福地养生园、海上看、国际游艇俱乐部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培育蓝色温泉城、福如东海园、黄海绿岛湖、华彩渔都等六大旅游板块,加快发展以观光、垂钓、赶海、品鲜和体验渔家风情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二)狠抓项目建设,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大项目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海洋经济,也要坚定不移地把大项目作为主攻方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抓项目上,以大项目的突破促进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要按照“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建设一批”的思路,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对外开放。要把海洋优势与开放优势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海洋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促进国际间、地区间的经济、技术、资源优势互补。要突出大项目,盯准大企业,抓好海洋主导产业的招商引资,引进国外资金、设备及智力,促进我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要做好现有项目的前期工作,组织好港口、石化、造船等大项目的引进和跟踪落实。对签约项目,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帮助尽快完成土地、规划、环保等报批手续,促进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对建成项目,也要搞好跟踪服务,确保从立项到投产一招不失、一步不落、一抓到底。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要在全面落实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税收、财政和审批等调控手段,强化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持,促使现有龙头企业尽快膨胀,吸引社会资金投向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高的产业。要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鼓励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海水养殖业、海洋运输业、远洋渔业等产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到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海洋渔业企业达到50家,过10亿元的8家,其中好当家、西霞口等骨干企业超过30亿元;实力强、装备水平高的远洋渔业龙头企业达到2-3家,造船工业、石化工业、海上运输业、滨海旅游业都要培植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港口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枢纽和引擎地位,切实加大港口建设力度,抓紧完成港客运站搬迁和国际客运中心建设,加快港新港区三、四期工程、5万吨级航道工程和中心渔港建设。要适应港口建设需要,加强铁路、公路集疏运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三纵三横一环”的高等级公路网,实现港口与腹地的高速连接。要加快推进环海生态旅游示范路建设,努力建成高标准的精品工程,使其成为促进旅游的大通道,带动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要按照国际空港的要求,加快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争取开通至日本航线,增强客货集疏功能。要充分利用海水资源,进一步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设施建设。要加快“数字海洋”建设,搞好与国家海洋局共建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工程,完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健全海洋气象、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完善海上应急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染事件的能力。

(三)坚持“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兴海”关键要靠产学研合作。市水产研究所改制解体后,全市只有5个渔业技术推广站,科研力量十分薄弱。要根据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理顺海洋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海洋科研机构,壮大海洋科技力量。同时,要把主要精力用到鼓励和扶持产学研合作上来。在这方面,寻山就是一个成功范例,他们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先后与中科院、水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牢固合作关系,研发了20多项海洋高新技术项目,完成国家海洋863计划课题11项,获得专利授权30多项,成功实现了传统渔业向高科技海洋产业的转变,并与济钢、太钢合作建成了胶东最大的自由锻造企业,实现了产业领域的拓展。各级各部门要鼓励企业以各种方式与科研机构进行联合与合作,特别要充分发挥山大分校的学科和技术优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青岛集中了全国50%的海洋科技资源,要主动搞好对接,特别是加强同中国海洋大学的合作,引进外部力量服务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二是鼓励自主创新。要进一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型科技企业扶持资金等方式,扶持好海当家、泰祥、寻山、西港等企业设立的研究所和实验室,引导企业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全面提高海洋经济产业的科技素质,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三是加快推进海洋科技产业化。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我市的一个优势领域,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要立足优势领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健全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创新服务体系。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强涉海人才的培养、引进与管理。要继续加大对两所驻威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大中专学校结合我市海洋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和海洋产业技工队伍,为海洋经济强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牢固树立生态海洋、和谐海洋发展理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一是科学规划功能分区。根据我市沿海的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我们规划建设了海水养殖、加工制造、港口、休闲旅游度假、海洋生态保护五大功能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安排产业布局,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确保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与合理利用。二是加强岸线资源保护。岸线资源不可多得,更是不可再生,一定要科学利用好,妥善保护好。要加强岸线资源的调查摸底,制定全市岸线资源开发保护规划,巩固、发展和保护好海防林,修复和保护近岸湿地和沙滩,对乱占乱挖乱建、浪费资源的要依法严肃查处。三是加强海洋生态保护。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制定实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切实加强海洋管理。全面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严格执行捕捞许可证和伏季休渔制度,努力恢复近海渔业资源。规划建设荣成大天鹅、成山头等7处海洋保护区,拯救珍稀、濒危物种,维护海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四是加强海洋污染防治。要认真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所有的海洋及海岸开发项目必须符合相关的环保标准。要巩固好拆除非法养殖的成果,坚决依法拆除新的非法养殖。要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强化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直排入河、入海企业的监管,严格控制船舶、近海养殖及农业面源污染。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点,加快建立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当前,要重点抓好湾、双岛湾等6个海湾的综合治理,努力保持良好的海洋发展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造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是一项事关全局、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协调,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政府已成立了全市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强化对全市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各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检查监督,狠抓工作落实。各涉海部门要围绕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局,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宣传工作,提高全市人民尤其是各级干部的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境意识。

(二)加强政策引导,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决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已经印发,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提出修改意见,一经出台就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要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海洋投融资体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海洋与渔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机制。各级财政要重点加大对海洋科技、良种繁育、质量监测、远洋渔业、资源修复、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和资源节约型项目以及海洋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的投入。海域使用金及涉海涉渔规费收入要重点用于海洋发展,科技经费要逐年加大对科教兴海的支持力度。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是我市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投入,创新信贷产品,完善信贷担保体系,支持涉海重点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要积极推进海域产权改革,依法规范海域使用权的出租、入股、转让和抵押,提高海域利用效率。要加快改革政府投资的渔港等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远洋渔业服务篇7

一、“十一五”期间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海洋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海洋强管理、渔业上水平、渔民持续增收、渔区繁荣发展为工作总要求,认真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推进海洋与渔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实现海洋资源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海洋与渔业环境得到全面监控和初步改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成现代渔业格局,渔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渔民收入持续增长,渔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到2010年,海洋经济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达到6000亿元和20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出达到2000亿元,水产品总产量保持稳定,全省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年均增长8.5%。

二、进一步强化海洋与渔业管理工作

(三)依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沿海各级政府及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权登记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制度,依法加强海域资源管理,严格实行单位或个人用海的申报、环境评价、论证和审批制度,规范各类用海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履行海洋管理职责,加强对深水岸线、主要航道、无居民岛屿、海涂等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涉海乡镇要落实专人管理海洋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活动,全面推进养殖用海和围填海规范管理,做好岸

线勘测及河海界线划定工作。修改完善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和使用的管理。抓紧研究制定海域管理配套制度。

(四)强化渔业行业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海洋捕捞“双控”(控制马力、控制船只)制度,加强渔船建造和买卖管理,坚决堵住渔船违规建造和非法买卖行为。规范渔具渔法,坚决取缔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捕捞方式。实行严格的海洋捕捞行业准入制度,推行全员持证上岗。探索建立海洋捕捞功率指标有偿转让制度。按照国家渔业规费征收的有关规定,调整完善征收标准,限制严重损害渔业资源的作业方式,努力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大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在有效减少捕捞渔船的同时,让传统的专业捕捞渔民真正得到实惠。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加快水产养殖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明确水产养殖区域范围,合理利用海域滩涂资源,推进海域、滩涂养殖证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

(五)切实保护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依法加强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赤潮、风暴潮的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视监测网络,提高海洋灾害和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开展重点海域、港湾纳污容量研究,探索入海排污总量控制的途径和办法。实施“310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继续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做好放流种苗的跟踪调查和效益评估。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海洋与渔业资源保护区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

(六)加强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和“平安渔场”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渔船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每艘渔船。全面落实渔船船长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海洋与渔业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和完善渔船、渔民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从2006年起,实施“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海洋捕捞渔船安全救助网络系统,加强对渔船的安全动态监控;在主要渔港和渔业港区要建立健全渔船签证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加强对进出港渔船的现场监督管理,抓好渔船救生、消防、通讯导航等安全设施配备。在沿海渔区全面开展机关干部“定人联船”安全生产督导服务活动,切实做到不合格的渔业船舶不出海,不合格的渔业船员不上船,保障渔船生产安全。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整治“三无”渔船。加强对重要渔场的巡航管理,维护渔场生产秩序,及时调处渔事纠纷,努力创建“平安渔场”。“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海洋捕捞渔船安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

(七)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并通过开展以水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深入推进水产品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的渔业生产模式,强化生产者质量自控、投入品监管、产品质量检测与追溯能力。制订水产品市场准入标准,逐步实施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注重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改革

(八)大力提高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科技力量,提高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渔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海洋与渔业科技、资源环境、水生动植物疫病防治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攻克渔船避碰、病害防控、环境污染治理、养殖新品种繁育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抓好基层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措施的落实,县级财政要保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及

工作的经费。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渔用配合饲料、高效生态养殖、渔船节能和防污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经费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九)深化海洋与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配置海域资源,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和抵押登记工作。进一步突破渔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鼓励和支持渔业龙头企业、渔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有条件的市县可探索开展海洋捕捞渔船法人注册登记的试点。逐步建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十)建立海域征用、资源损害补(赔)偿机制。加快建立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损害、海域征用的合理补(赔)偿机制,制订具体的补偿、赔偿标准。对围海造地的土地,做好海域使用权证按有关规定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转产转业渔民和专业捕捞渔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十一)推进渔港投资体制改革。沿海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渔港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渔港,努力实现95%以上渔船能够就近安全避风。将渔港建设列为重点工程,优先保证土地供应。明确渔港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有条件的地方可允许渔港实行多元化经营。对渔港建设中经依法批准围海新增的土地,权属清楚、四至明确的,县级以上政府应按照土地登记的规定予以登记,并颁发土地使用权证。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渔港的行政管理,规范规费征收,并全额用于渔港管理和渔港基础设施建设。

四、优化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

(十二)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渔业。进一步完善鱼塘承包经营机制,延长鱼塘经营承包期,落实承包人改塘护塘责任。加强以改造老鱼塘为重点的标准鱼塘建设,组织实施“百万亩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养殖配套设施,积极探索水产养殖新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实施“渔船卫生设施示范改造工程”,改善捕捞渔船卫生条件。“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渔业设施改造,各市、县(市、区)也要加大对渔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十三)努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沿海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渔民“走出去”,发展远洋渔业,支持远洋渔船建造、更新和渔场探捕以及国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渔家乐”为重点的涉渔休闲业、观赏鱼养殖业等新兴渔业。

(十四)扶持发展水产品流通加工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各类水产食品和海洋药物,开展对低值鱼类和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引导渔业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建设辐射面广、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五、加强海洋与渔业保障体系建设

(十五)加快海洋与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实施国家908专项等项目的有利条件,统一信息标准,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数字海洋”基本信息系统,为海洋经济、海防建设、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

(十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海洋赤潮、海上重大污染事件监控处置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沿海各市、县(市、区)政府也应将开展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和灾害预警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十七)加快渔业原良种体系和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全省水产种苗繁育体系,续建一批省级水产原良种繁育场,提高水产种苗的良种覆盖率和产业化程度。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快渔业疾病防控能力建设,促进疫病测报、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正常开展。

(十八)按期完成海洋捕捞渔船安全救助网络系统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分级管理”的要求,在今明两年内,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海上捕捞渔船、水产品运销船等的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明显提升渔船海上应急救助能力。

六、开展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

(十九)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新渔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渔区渔港、道路、教育、卫生、文化、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休闲渔村和专业捕捞渔村的改造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渔(农)民就业门路,增加渔(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促进渔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大力开展渔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以政府引导、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渔民自主参与的新型渔民培训机制。“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强渔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普及,全面提高渔民整体素质;开展渔民转产转业技能培训,拓宽渔业劳动力就业门路。

(二十一)切实开展渔业保险工作。各级政府要重视和支持渔业保险工作,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展渔业保险业务。渔业互保机构要不断增加互保险种,努力扩大互保面,建立抗风险机制,提高为渔(农)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渔业政策性保险的保费补贴,各地也要给予相应扶持。

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二十二)加强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海洋与渔业的法律、法规、规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海洋意识和守法观念。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管理、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渔业捕捞许可、渔药使用管理等配套规章制度。

(二十三)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监督。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海域使用、渔业安全生产、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开展执法监督工作。当前,要重点抓好“三无”渔船的整治,坚决杜绝无证渔船投入捕捞和渔货运输,严禁无证渔工参与渔船作业。

(二十四)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坚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海涉渔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国家、集体和渔民的合法权益。完善执法绩效评估、考核、奖惩机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级政府要把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装备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八、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二十五)进一步增加投入。“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的投入,调整优化渔业结构,改善渔业生产条件,提升渔业科技能力,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要坚持“取之于海,用之于海”原则,切实保证涉海涉渔规费收入全额用于海洋与渔业事业。要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海洋与渔业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海洋与渔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发展机制。各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海洋与渔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信贷

产品创新,支持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

远洋渔业服务篇8

今后五年,我市海洋与渔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海洋综合管理不断规范,海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渔民收入持续增长,渔区社会和谐发展,小康社区基本实现,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渔业基地架构基本形成。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调整优化捕捞结构,积极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海洋捕捞是我市渔业的主体,调整捕捞结构、实现渔民转产转业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海洋与渔业工作的重要任务。继续做好木质渔船的报废拆解,积极推动老旧小钢质渔船报废拆解。要坚持有保有弃的原则,优化渔业生产力布局,对全市现有渔村,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扶持一部分,过渡一部分,整体“双转”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做精做强海洋捕捞业,使全市保持5000艘左右185马力以上渔船和4万名捕捞渔民的规模,建成一支装备精良、队伍精干、素质优良和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捕捞力量,进一步发挥我市海洋捕捞的竞争优势。继续组织开展远洋渔业、海水养殖、休闲渔业、“渔转港”等方面的渔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渔民整体素质,并引导渔民跳出渔业从事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就业门路。

(二)全面提升渔业的产业素质,着力构建现代化渔业体系。国内捕捞业方面,在减船减人的同时,大力引导渔民发展资源节约型渔业,限制资源破坏性生产工具,改革传统渔具、渔法,推进资源环保型作业,大力开展渔船节能降耗行动,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远洋渔业方面,要着力巩固北太鱿钓业,继续搞好印度洋鱿鱼探捕项目,积极开拓中南太平洋的智利公海项目,探索南太平洋冰鲜金枪鱼项目开发,五年末远洋渔船总规模保持在300艘以上。海水养殖方面,继续推进水产养殖优势产业带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标准化示范养殖模式,不断扩大无公害养殖面积,海水养殖总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休闲渔业方面,把发展休闲渔业作为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重要手段,积极扶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五年末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达到60个,认真搞好具有鲜明渔文化内涵的特色渔村建设,切实抓好休闲渔船和海钓资源管理。水产加工方面,进一步发展精深加工,搞活流通,扩大出口贸易,使我市水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在全省和全国的领先地位。

(三)加大渔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进一步重视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建设,继续抓住各级政府对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建设高度重视的难得机遇,努力奋斗,真抓实干,争取五年末,初步形成以两港一带(**中心渔港、沈家门中心渔港及沿港水产品加工贸易产业带)为基础的**中心渔港经济区、以高亭中心渔港为轴心的岱山渔港经济区、以菜园渔港为轴心的嵊泗渔港经济区和以西码头为轴心的定海北部渔港经济区的架构。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设施渔业,不断改善渔业生产装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渔业发展环境和渔区生活条件。

(四)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渔业体制和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渔民群众对现行渔业经营体制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渔民群众在经营体制方面的创新性实践,要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完善提高。积极探索捕捞渔船实施企业法人制度建设,根据渔业生产的实际和渔民意愿,适应市场化、法制化取向,本着因地制宜,尊重群众,分类指导的原则,对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捕捞渔船进行法人化改制,突破渔业发展体制性、机制。支持和促进新型社区建设,研究制定新型社区建立后渔业管理和服务措施。继续加大渔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努力实施捕捞渔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加强舆论引导和宣法教育,不断增强渔民自觉参与和社会保障的舆论氛围。

(五)进一步强化渔业管理,着力加强“平安渔业”建设。一是要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一步抓好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完善渔业安全责任事故追究制度。继续抓好渔船安全值班制度和渔船动态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渔船编制生产、通讯联络制度。深化渔船安全专项整治,加强渔业船舶的安全监督检查。继续完善乡镇(街道)船舶管理站的建设,完善制度和建立渔船动态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努力,使渔业事故发生率严格控制在省控指标内。二是要强化渔业的涉外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渔民的知法、守法意识。明确责任,加强对渔业企业、渔船所有人和渔业船员的监督管理工作,重点监管敏感海域的作业渔船,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坚决查处违规违法案件。三是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渔场治安秩序。针对船多海小矛盾日益突出的局面,组织力量,建立快速灵敏的反应机制,加强渔场秩序的综合治理,尤其是加强浙中、浙北渔场的协调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四是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对水产品生产、流通、粗加工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大力推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继续组织无公害养殖产地、产品认定、认证,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养殖产地面积和无公害产品的数量,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六)继续强化海洋管理,切实提高海域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市、县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和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完成海域勘界的各项任务;不断完善海洋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海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抓好交通运输码头等公用设施、养殖用海项目的纳规管理;强化围填海项目的依法监管,将围垦项目纳入《海域使用管理法》管理范畴;积极参与908专项调查工作,摸清海域使用的家底,为政府宏观决策和海域使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抓好全国县级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建设工作;完善市级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强化无居民海岛的管理工作。

远洋渔业服务篇9

[关键词]广西;失海渔民就业保障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人类探索海洋,挖掘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新世纪。海洋蓝色经济是资源型经济、高技术经济、开放型经济。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内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加大财政和政策的帮扶力度,开拓各种就业渠道,帮助失海渔民实现再就业,保障并提高失海渔民的生活水平。

一、当前广西失海渔民的就业保障中的主要问题

现行广西失海渔民的就业保障政策虽然政府在赔偿和安置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是难以解决失海渔民就业和生活保障的长远问题。渔民失海之后大多数靠打散工,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但万一遇到老人患病就医、子女上学教育等问题时,就显得困境重重了。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会强制要求一些沿海企业招收一定比例的失海渔民,但由于渔民的自身素质比较低,失海渔民很难可以长期保住工作。

(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由于我国海洋的归属权归国家所有,所以使得有些政府在对海洋渔业捕捞使用性质作变更时,很少征求渔民意见,这使得渔民的海洋使用权和渔业捕捞权由于没有被重视而遭损害。一些地方政府在海域确权过程中,以缴纳海域使用权为条件,谁缴纳海域使用金就给谁使用。这样,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和个人在缴纳了海域使用金后就可以大面积占用海域。一些政府甚至采用招标拍卖的方对待渔民传统作业场所,使一些渔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渔业水域被企业或者个人长时间占用。比如2002年5月钦州市的茅尾海350亩浅海滩涂被拍卖,拍卖后被5家个体户占有,使得一千多渔民失去了作业场所。而该区域则是钦州牡蛎、青蟹的重要育苗场。也有一些部门擅自改变水域、滩涂养殖使用及承包关系,侵害渔民利益。不少机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使得相关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各种失海渔民权益难以保障。

(二)缺乏统一的法律管理制度

在我国,有关海洋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针对广西沿海港口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及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的管理规则有《北海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与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钦州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与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防城港水域船舶通航安全与防治污染监督管理规定》,这主要防止发生水上交通事故和船舶污染海洋事故规定。对于广西沿海海域使用权的管理和怎样征用渔民已经开发利用的海域并未作明确说明。各地政府自行出台的海域征用方针政策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且存在着不少的漏洞,一些甚至让失海渔民难以接受。现行的法律对渔民权益保障和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机制并不健全,这导致渔民的一些切身利益无法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有些海域由于征收仓促,在公告之前并未与群众接触协商。使得一些渔民陷入“养殖无海、转产转业难”的困境。也有一些政府部门以经济效益优先为原则,不管谁投资,只要给的钱多就将海给谁,完全不顾广大渔民的权益。

(三)保障资金来源困难,保障责任不明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保障工作的任务也变得异常繁重,但是相关保障工作经费却显得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对于社会保障工作运转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的主要是社保资金问题。社保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筹集,而保障的责任也不明确。这必须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全区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各政府部门应细化社保资金指标,规范原始单据归集,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活动,对各项社保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到位,有效地堵住社保资金截留挪用和虚报冒领现象,促进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加强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广西失海渔民就业保障的制约因素

(一)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大环境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逐年增加,但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及时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度增长,劳动力总量拱大于求。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加大了失海渔民在就业中的难度。仅就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说,2013年达699万人,2014年达727万人,2015年达749万人。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不断降低就业标准,部分低端就业岗位如今也成为大中专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竞争的对象。失海渔民即使经过几个月的转产技能培训,也难以与这些年轻的经过多年系统教育的学生竞争。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和下岗工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加大,这些就业群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失海渔民在这样的一个就业难的社会大环境中,就业难度不言而喻。

(二)政府目前的海域征收制度和补偿方式不完善

政府目前对于征海的补偿安置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采取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然而,这种简单易行的安置方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失海渔民的就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让被征海域的渔民处于失海又失业的困境。即便政府可以安排部分失海渔民到征用海域的企业工作,但是现在面临着全社会就业难的状况,遇到企业改制、倒闭、裁员等各种原因,失海渔民也有可能面临失业,重新返回贫困的状况,这并不能达到政府所预期的效果。

(三)政府对失海渔民的再就业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部门在失海渔民的再就业培训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在培训的内容上也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倾向。有的培训项目并没有按照失海渔民和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来安排,只注重渔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而忽视了企业用工技能的培训,针对性不强洛地区在培训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差异较大,一些培训班只注重理论的培训,而对实际操作的培训较少,使得失海渔民在培训班结束后仍然不能掌握一些技能和技术。一些培训班的开设课程是政府效仿其他城市照搬照套的,而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调查了解清楚就盲目开展的,这样的培训难以达到开展培训班的预期效果。针对政府部门开设的失海渔民就业培训机构和项目,失海渔民也普遍反映,培训时间较短,在就业市场上与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相比并没有竞争优势,加上渔民本身素质基础比较低,接受新知识比较慢,短期培训班又不系统,孤立的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消化难度比较大,因此通过短短的一两个月的培训,并不能完全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

(四)失海渔民缺乏自主寻找工作的积极性

其实,在许多失海渔民当中,缺乏主动寻找工作的意识,存在着一种等政府进一步完善海域征收制度来保障他们生活的思想。他们并不自主去寻找工作来解决自己长远的生活保障的途径。一些失海渔民积极去参加了政府的再就业培训,但很多参加了培训的渔民拿着培训部门发的结业证书和劳动技能等级证书去企业求职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一定程度上,这也降低了失海渔民参加就业技能的积极性。即另外,部分失海渔民对就业的岗位、收入要求预期较高,要求福利制度较好的岗位,往往不愿意从事苦、脏、累的工种。这些就业观念使得失海渔民的就业之路也变得更加狭窄。在大部分失海渔民中,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眼高手低,总想做一些办公室之类的工作,但却因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而不能适应具体工作的需求。

(五)失海渔民自身素质不高,参与就业的竞争力差

当今社会,社会需要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然而,人才的紧缺却与失海渔民素质偏低产生了矛盾。失海渔民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参与社会就业竞争较弱。从事养殖、捕捞的渔民大多文化程度低,年龄比较大。全区范围内的失海渔民中,绝大部分处于劳动力阶段,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失海渔民不断提升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突出,增加了失海渔民的就业难度。所以经常会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想要的员工,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口的这种情况。在失海渔民中出现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相关用人单位所需求的技能和技术。尽管也有部分企业表示愿意招收一些失海渔民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失海渔民没有相关的技术而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使企业不得不招收一些流动性较大的技术人员。同时,政府在开展失海渔民培训时往往只是重视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而忽视了培养一些可解决部分失海渔民就业的相关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六)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增加了本地劳动就业的压力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与中国一东盟的不断发展,广西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大量其他省市区的劳动力纷纷涌入广西经商、务工、升学、定居等流动人口在逐年递增。他们冲着西部大开发的政府优惠政策而来,加上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极具诱惑力。据了解,广西流动人口数量目前约有600多万。他们绝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城市,而这些外来人员相比较当地渔民而言,最明显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当地渔民富有资本,他们是带着钱和技术而来。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进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储备库,可以很好的解决广西人力资源缺口,满足广西区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同时也对本区劳动力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使得失海渔民的待业、失业问题将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而趋于明显。

(七)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难度大,就业收益不理想

渔民从事的海上养殖和捕捞职业,最具吸引力的就是工作自由,一切由自己做主,生活没有规律性,自由度比较高。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失海渔民有本地人的优越感,希望能够工作轻松,工资高,上班时间又短,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有些失海渔民经政府培训后推荐到企业上班,但他们嫌工资待遇低,上班几天就辞工了。有的失海渔民习惯了捕捞渔业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受不了企业里严格的劳动纪律管理,适应不了经常加班加点和流水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境,宁愿待在家无所事事。沿海渔村附近的沿海工业项目大多是知识性、技能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对渔民再就业的吸引力不强。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都集中在远离渔村的工业区,渔民去沿海工业区上班,路途相对比较远。同时劳动密集型工作的工资较低,工作时间长,往返路费,加上中午就餐的开支,所获得实际收入并没有那么理想,因此,好多失海渔民就放弃了去企业上班的念头,宁愿在家等着,偶尔去做做兼职、钟点工,也不去工厂上班。这些原因造成了失海渔民不断参加培训,不断去就业,又不断失业这样的恶性循环。

三、建立和完善广西失海渔民就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大多数渔民失海后,由于主观和主观上的因素,难以实现真正的转业转产。如何解决失海渔民的再就业问题,需要全方位、多渠道,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多方位筹集失海渔民就业培训经费

政府部门要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投入,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改革投融资体制,确保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应向海洋产业倾斜,严格海域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海域使用金和资源保护费,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建立集中统一有效的海洋经济建设协调管理体制,要不断强化海洋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搞好执法队伍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在海域征收过程中,一些实施收回海域使用补偿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对于这些行为,要严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政府要加强基层管理与服务,多方位筹集失海渔民就业培训经费,继续做好失海渔民就业工作。协调地税部门加大社保资金的征缴力度,增加资金积累,确保保障金的发放。把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再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再就业作为制定和实施我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筹集社会保障资金,逐年加大对失海渔民的就业保障预算,切实解决失海渔民的民生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失海渔民就业培训政策,加强宣传力度和再就业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力度,切实提高失海渔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就业资金专项用于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等支出,并制定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助标准,严格拨付程序,并实行资金的跟踪问效管理。

(二)构建快捷有效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就业信息

各地沿海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就业信息队伍,不断改进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系统,构建快捷有效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失海渔民人员劳动力供需信息库,实现联网运行,成立失海渔民就业服务咨询中心,为失海渔民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及时传递就业信息。各级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应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特别要明确包括劳动部门在内的职责和权力,规范管理,创造有利于失海渔民就业机制和环境。搞好就业帮扶服务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失海渔民就业氛围。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为失海渔民提供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和社会事务等一站式服务。

(三)整合就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对失海渔民人力资源开发

失海渔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其转产转业能力,进而关系到失海渔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整合就业培训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失海渔民就业培训工作,努力健全培训网络,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建立新的培训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在培训过程中,培训部门可以对培训人员设立就业贡献奖、给予用工补贴等办法,加强对失海渔民人力资源开发,积极鼓励企业吸纳失海渔民。各渔区教育资源整合要科学优效,符合转移培训多层次、多形式的要求,才能有效激活、放大培训主体的功能,切实保障培训质量的提高,有效推动转移工作取得更好的绩效。采取“失海渔民+培训基地+企业”的失海渔民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引导和鼓励各类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通过对培训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全区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结合、渔区与企业合作的培训机制,形成各县、乡和部门、企业、学校等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培训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创新工作方式,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失海渔民转产转业提供高效服务,大力开发社区经济创建更多就业岗位,招收一批失海渔民进入保安、保洁、保绿、物业管理等职位,鼓励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本区失海渔民进城务工和外出就业。

(四)大力宣传就业培训政策,组织渔民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就业技能

就业宣传渠道较窄,政策宣传不到位,培训内容不全面等,这是失海渔民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绝大多数的失海渔民只是对就业培训政策有简单的了解,而本身维权意识就较差,极少主动去关注政府的方针政策,对具体的就业培训自然就了解较少。为增强失海渔民的再就业能力,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失海渔民的教育和就业培训机制。相关政府和部门应该针对失海渔民就业状况开展调查,清楚明白他们的就业意向,调整失海渔民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同时注意将理论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必须加大失海渔民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画栏、板报、会议等多种手段和渠道,对失海渔民各方面的宣传,让渔民真正清楚政策内容和精神,积极参加培训。争取让每一位失海渔民都能掌握一项非渔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消除他们的陈旧就业思想,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促使他们通过劳动力市场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完善法律保障,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外来人口的增长,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也加重了该地区的公共资源的承载负担,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全新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加强和改善外来人口管理,为失海渔民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法规上也要尽快明确失海渔民身的份,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失海渔民对象的调查与确认,掌握失海渔民的基本情况,给他们发放明确身份的证书或者相关的保障卡。完善相关法律,让渔民的维权具有相关法律依据,能够自主维护自身权益。政府出台失海渔民就业法律政策前,要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从渔民群众的生产实践角度出发,保证相关法律的群众基础与科学性、可操作性。

(六)科学发展渔区产业经济,拓宽失海渔民的就业渠道

海洋经济处于对外开放的前言,依托海洋经济,可带动内陆腹地的经济,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失海渔民的社会保障,因此必须科学发展渔区产业经济,为失海渔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科学发展渔区产业经济时要突出广西海洋生态、海洋文化与北部湾的热带气候、沙滩海岛、边关风貌、京族风情的特色,壮大滨海旅游业,加快建立环北部湾滨海跨国旅游区,加快海岛旅游开发,优先发展各项服务行业。海洋旅游业就是一个带动作用比较强的产业,集行、食、住、游、娱、购与一体的综合配套过程,是一个密集型行业,许多大型海洋游乐设施的建设可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可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必须重视发展休闲渔业,重点发展渔业观光旅游、水族观赏、观赏鱼养殖,建设一批休闲渔业主题园、海上休闲渔庄、海上休闲渔排、观赏鱼养殖基地等,延伸海洋渔业产业链。同时,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渔港整体综合功能,加-陕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建立渔船报废制度,继续加强伏季休渔管理制度。优先发展远洋渔业和开拓外海渔场,对从事远洋捕捞的渔船,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保障渔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水平,为就业拓宽渠道。

(七)在工商登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渔民自主创业

鉴于许多失海渔民对于企业的各项工作纪律普遍适应较难,感到工作压力较大,情愿时不时到熟人那里帮忙打零工、看店,也不愿到企业上班。在做好失海渔民外出就业的工作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失海渔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努力构造让他们提供能够施展自身聪明才智的创业平台。免费为失海渔民提供职业指导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减少他们的创业风险。各沿海乡镇政府要成立创业服务中心机构,为失海渔民或者其他创业者提供创业的管理与服务,创造有利于创业的大环境。该创业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在于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对自谋职业、个体经营和开办私营企业的法规、政策,简化申报程序,为创业者的注册、经营、管理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效率高的服务。同时,创业服务中心还可以参与到当地的培训与企业咨询机构,和各行业协会建立亲密的联系,方便安排失海渔民就业或者创业。对渔业生产方面有特长的渔民,要发挥他们的养殖技能,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到水产养殖区继续从事渔业生产。同时,在工商登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通过项目缓助、小额贷款、创业奖励等鼓励失海渔民自主创业。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颁布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投资诱导作用,增强失海渔民自主创业能力。对于失海渔民自主创业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也可以享受民营企业优惠政策和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

远洋渔业服务篇10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战略布局、拓宽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选择,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陆联动、提升我市综合实力的积极举措。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总体要求,立足实际,树立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理念。各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强市目标实现,为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新作出贡献。

二、突出重点加大海洋产业信贷投入

各金融机构要以我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契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构筑大平台、开发大港口、建设海洋产业基地、健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支持重点,明确信贷导向,优化信贷结构,努力集聚信贷资源,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一)积极支持港口和临港型工业、物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对港、头门港区、大陈黄礁石化港区、海门港区、大麦屿港区对台客货运输和集装箱运输支线港等港口开发的信贷投入,支持金台铁路和头门、大麦屿等铁路疏港支线、沿海高速公路、沿海快速通道等港口及腹地基础设施建设。要落实我市“十二五”规划要求,为石化工业基地、沿海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石化、交通运输设备、资源再生等临港型工业加快发展。要积极探索港口物流与银行信贷资金衔接的有效方式,针对港口物流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开办“仓单质押”等信贷创新品种,构筑金融支持港口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推进“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建设。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等融资方式,推动开展已建和在建船舶抵押贷款、预付保函等金融业务,满足船舶制造行业的融资需求。大力支持船舶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扶持特种船舶和船用设备制造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二)大力支持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发展。各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要加强对椒江中心渔港、路桥金清渔港、临海红脚岩渔港、温岭中心渔港、玉环坎门中心渔港、三门健跳渔港等续建新建工程的信贷支持,推动标准渔港加快建设。要重点加大对远洋渔船改造、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发展以及规模化、标准化水产养殖生产的支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资信好的高效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促进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网点优势,为渔区渔民改造旧船、建造钢质渔船、发展水产加工产业和健康养殖业等项目和产业给予必要的贷款倾斜。各金融机构要以滨海城市为依托,积极支持蛇蟠、桃渚、大陈、石塘、大鹿岛等滨海旅游岛屿开发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助力打造滨海旅游基地。对于资金需求大、开发周期长的项目,鼓励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支持,助推我市发展成为全省海岛开发开放的先导地区。

(三)突出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需求,使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海洋产业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一是积极推动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新兴海洋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一批全国领先产业和企业集群。二是支持打造海洋能源产业基地,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核电、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开发领域,推进三门核电、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支持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通过动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抵质押方式,鼓励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海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

(四)积极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各金融机构要树立金融支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为建设新型临港产业基地、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资金要素保障。要逐步退出对沿海地区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信贷投入,优先加大对涉海节能重点工程项目、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等的信贷投放,切实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排污权抵押贷款为突破口,探索开发与排污权交易、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交易市场相结合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为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深入推进适合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创新

(一)深化金融产品创新。各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研发适合我市海洋产业发展的信贷创新产品,着力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积极拓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大对以海域使用权为质押的滩涂和海水养殖、临港工业等海洋产业的融资支持。继续推广渔船抵押贷款,简化贷款流程,合理评估渔船价值,适当提高渔船抵押贷款额度,满足海洋渔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断完善在建船舶抵押融资模式,积极开办船舶出口买方信贷和保函等业务,为船舶出口、船舶修造企业技改研发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探索发展适合海洋物流企业融资、结算特点的物流保理和联网结算等业务,促进海洋物流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融资和外汇业务,推动出口信用保险、海上航运保险项下融资业务,发展进口信贷、进口信用证等业务,为涉海企业产品出口和技术引进提供信贷支持。继续推进汇率避险市场和避险产品的培育与创新,设计适合海洋产业经营特点和汇率变化趋势的避险产品,帮助涉海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要鼓励辖内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信贷服务方式创新,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洋经济集聚区域内设立以服务海洋经济为主的分支机构,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实现海洋产业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供给的有效对接。要推进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互为补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船舶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从事船舶租赁融资业务。推动建立规范的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推动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发展海洋投贷联盟。

四、着力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开展涉海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筹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港口、码头、岸线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加强私募可转票据、高收益票据等银行间市场创新产品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合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的直接融资产品。积极支持、推动涉海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鼓励涉海企业在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平台挂牌交易,进行股份转让或定向融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实力雄厚的优势,引导大型民营企业积极投资于海洋工程、船舶建造、物流仓储、海洋运输等海洋产业。

五、合力构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