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的科学常识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4:32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1

关键词:环境教育;植物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问题;对策

1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n)是一种利用跨学科的方式,以全民为教育对象的终身教育[1]。环境教育就是指环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环境教育内容,以促进受教育者环境意识、环境技能、环境心理和环境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各种活动[2]。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得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与技能、形成清晰的环境意识、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形成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3]。

2植物园的环境教育

科普教育一直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冯晋生的《植物园与环境教育》中提到,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功能逐渐将重心放到公众的环境教育上,增加公众的环境知识和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已成为植物园的历史使命。环境教育以其实施主体和途径不同分为正规环境教育和非正规环境教育。正规环境教育即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教育,非正规环境教育是指学校以外的主体组织实施的环境教育,亦称社会环境教育。植物园的环境教育属于非正规环境教育的范畴,通常也称为社会环境教育[4]。相比学校以传播、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环境教育,植物园的环境教育具有教育手段灵活多样,参与性、趣味性、知识性结合紧密,强调受众的体验与发现等特点[5,6]。此外植物园的多样性植物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使得植物园环境教育同时具备和符合了卢卡斯环境教育理论的三要素:在环境中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7]。在大自然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被认为是目前最成功的一种环境教育方式。随着世界各国植物园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国际环境教育界普遍认为:植物园因为自身独特且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在公众的环境教育中蕴藏着巨大潜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对公众的环境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环境教育重要的资源和载体[8,9]。

3国内外植物园环境教育概况

3.1国外植物园概况

国外一些知名植物园开展环境教育工作较早,在对中小学生的环境境教育上拥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一是与学校课程教育联系非常紧密。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环境教育指导思想是:通过开展以植物、生态和自然环境为内容的科学体验,将科学的魅力和吸引力带到孩子们的生命之中;开展的项目要充分支持国家和伊利诺伊州的科学课程学习标准,同时也要支持包括语言、社会和数学在内的基础学科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有严格与之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相对应的教育项目,注重科学体验、参与研究、自主探索和科学研究。三是教育方式互动性、参与性强,新颖有趣易于接受[10]。李忠东记录:英国的邱园植物园是伦敦中小学生认识植物和自然的“第二课堂”,生物课的实地观察和实验都是在邱园进行;在出园处贴有知识测验题,孩子答对了就可以得到奖品,答不出来,就得重新回到植物园去仔细观察找出答案[11]。

3.2国内植物园概况

我国植物园的环境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00年以来,这项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教育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实现途径和方法以及环境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在2013年中国植物园联盟主办的环境教育研讨培训班上了解到,近年来各大植物园的环境教育亮点频频:上海植物园每年暑假举办的“夜访暗精灵”晚间探索活动,上海辰山植物园的音乐节活动,武汉植物园的“请进来,走出去”小学生科普课堂活动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环境教育科学研究在国内外很有影响,有多篇相关在SCI期刊,同时该园组织的观鸟、观星、观萤火虫等自然体验游园活动在受众中反响很大,具有很高的水平。此外各大植物园的专家科普讲座知识性、趣味性不断增强,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

4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环境教育现状

4.1基本情况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占地120hm2,收集保存植物3200余种[12]。有7000m2的室内科普馆,固定的科普长廊800m,科普展板10块,科普标识标牌80多块,科普专职人员6人,每年举办科普活动30多场,初步开发完成植物智慧科普导览手机APP软件。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环境教育对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环境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被授予“湖南省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被评为“湖南省‘十二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先进集体”。

4.2潜力巨大

对于国内众多植物园来说,交通不便是困扰植物园让公众接受环境教育工作的难题[13],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就不存在这个难题。该植物园位于湖南省省会城市长沙市中心,同时也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融城的中心,每年到访游客量达80万人次,其中长株潭中小学生人数在30万人次以上。此外,省植物园周边5km内有中小学校12所以上。

4.3主要问题

4.3.1科普人员缺乏作为城市中心的植物园,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每年接待的来园公众及周边常住居民、众多的中小学生,是个非常庞大的接受环境教育的目标群体,虽然园区内的科普设施设备基本完备,但科普人员太少,不能让这些科普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其环境教育的功能,同时,因为人手不够,省植物园的科普人员也不能经常到周边的中小学校去开展环境教育活动。4.3.2科普活动与学校课程结合性不强省植物园目前的科普活动主要是围绕园区的生态旅游活动和湖南省爱鸟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主题进行,尚未能将中小学校的语文、科学、生物等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科普活动中来。4.3.3科普标识标牌缺乏吸引力在科普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科普展板、标识标牌是来园公众主动获取环境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虽然省植物园在展板、标识标牌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进行了把关,但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一定欠缺,主动阅读展板、标识标牌的不多。

5对策与建议

5.1加大环境教育队伍建设力度

5.1.1加强环境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培训环境教育工作的成败与环境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素养直接相关,在欧美等国都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为加强环境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美国的国家环境教育法第五条里明确规定:制定环境教育培训计划,具体内容为:环境教育与研究的课堂培训,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应用及环境专业与职业教育;野外环境研究与评估的设计与实施;发展环境教育计划和课程,包括配合各民族和文化团体所需的计划与课程等[14]。根据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实际情况,园区的环境教育专职人员应加大环境教育基本理论、环境教育的方法和课程设计、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等专业培训,以提高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水平。5.1.2鼓励和引导园区科研人员参与环境教育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科学研究是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园区的科研人员参与到环境教育工作中来,成为园区环境教育队伍中较为稳定的兼职人员,壮大环境教育队伍的力量。5.1.3组建一支专业的环境教育志愿者队伍加强与本土环保组织和高校相关专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一支专业的环境教育志愿者队伍。国外植物园、公园及景区都有自己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积极主动、热情专注,在当地的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解说工作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附近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长沙市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在长沙市有湖南省绿色潇湘环境发展中心(简称“绿色潇湘”)、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HOME等民间社团组织,拥有一定数量的长期志愿者,成功组织、运营了很多环保项目。湖南省植物园可以加强与这些本土环保组织和高校相关专业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提高环境项目的运营能力和志愿者队伍组建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环境教育志愿者队伍,以此缓解园区环境教育人员缺乏的问题。

5.2明确以中小学生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

贺赫,陈进指出,“增长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普通游客的主要游览动机,而一些特殊群体,如学校教师和学生则可能会以获取知识为主要动机[15]。刘鑫、张茵调查显示,到北京植物园游览的游客,学龄期和学龄前孩子家庭占到了73%,这部分家庭出游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因为植物园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能够让孩子获得知识、开阔眼界[16]。由此可见,植物园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和受众应该定位为以获取、增长知识为游园动机的学生。因此省植物园在科普展板、标识标牌等环境教育设施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充分考虑和突出这一目标群体的主要特征,强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加入动漫、卡通的元素,吸引这一群体的关注。

5.3加强与中小学校课程教育的融合

2003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试行)指南》(教基[2003]16号)和《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教基厅[2003]3号),从环境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对我国中小学生每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同时在中小学语文、自然、科学、生物、地理等课程里都有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省植物园应加强与周边中小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把每个年级学校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融入到园区的环境教育活动中去,在人员许可的条件下,应定期走进校园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省植物园的环境教育能充分支持中小学的学校课程教育,成为学校课程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林萍.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3]苏斌.基于受访者认知的民族地区中小学环境教育绩效评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2).

[4]陈静.基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5]张玲.植物园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刘航.环境教育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环境教育,2010(5).

[7]MALucas.EnvironmentalEducation:Whatisit,ForWhom,ForWhatPurpose,andHowInTheBritishCouncil.InternationalSeminarsinBritain:EnvironmentalEducation:FromPolicytoPratice[J].London:Shropshire,1995:28.

[8]李妙然,柴艳萍.德国环境教育概览[J].环境教育,2011(3).

[9]祈云枝,王兵.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教育初探[C]//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0]张媛.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实现[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11]李忠东.欧洲的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2005(10).

[12]肖绿田,喻尚平.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科普平台[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5.

[13]陈艳,钟永德.我国植物园研究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1).

[14]梁晓芳.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探析———以威斯康辛州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5]贺赫,陈进.中国植物园游客游览动机及满意度调查[J].生物多样性2011,19(5):589~596.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2

【关键词】幼儿;自然科学;引导;观察;探索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教学探索;互动自主教学【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92-02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来探索指导的策略,以便很好的激发和保护幼儿的认识兴趣与探索欲望,为幼儿将来的科学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论为依据,按照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孩子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里的秘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觉得在幼儿园里开展自然科学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呢?

1创设环境,引导幼儿观察探索

1.1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通过图片及各种途径认识各种植物,在幼儿园里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较少接触大自然,幼儿园的自然角成为了孩子认识自然的最直接途径。可以丰富我们的自然角,充分的利用起来,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在种植区里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是他们直观感受植物生长过程的良好机会。自然角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的同时,获得了认知、习得了技能,发展了孩子的美好情感,因此也是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能激发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学到许多有关植物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观察、比较等多方面能力。在种植物的过程中,有儿童积极主动地观察植物,从中发现植物一些平时不易引起的特征和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奥秘。

1.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动物: 幼儿对于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兴趣最浓。首先,应该创设一个让孩子认识这些常见动物的场景和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当中设置饲养角,饲养小鸽子、小金鱼等常见小动物,在某些区域投放一些能加深了解小动物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操作材料。又或者在家中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可以最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以及行为特点。

1.3了解一些自然现象: 孩子常会提些气象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刮风?为什么下雨?雨是什么变的?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通过看图画、科教电影、电视等向孩子介绍。对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培养孩子记天气日记,用绘画来表示晴、阴、雨、雪、大风等气象状况,还可教给孩子看温度表,并把结果记入日记中,这些活动有助于儿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培养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我们除了丰富每个班的自然角,种植一些不同的植物,引导孩子每天进行观察并指导纪录,还在饲养角养许多小动物,定期让孩子进行观察,另外要充分利用科学探索室,我们共同关注幼儿自然科学教育。

2融入幼儿课程,加强探索研究

教师加强探索和研究,注重将科学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动植物百科》等书籍、动物卡片、贴纸让幼儿对动植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印象,在阅读书籍和卡片的时候记住常见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动物的静态和平面认识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分辨能力、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多,面很广,但都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自然规律。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尝试活动时要精心设计尝试问题,把握尝试时机,使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3定期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去,借机让孩子们把各种动物和在电视上见过的做一下比较,让他们把两者关联起来,趁机把曾经学过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可以带孩子经常参观园内的饲养角,遇到可爱无害允许抚摸的动物,可以也要宝宝亲自动手享受喂食的乐趣。告诉孩子动物们是多么的可爱,他们都喜欢生长在青翠的森林里,森林就是他们的家,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森林,才能保护动物,培养宝宝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4实行家园同步,提供实践机会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向家长宣传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鼓励家长周末带幼儿进行有计划户外活动,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巩固。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对幼儿进行自然科学教育,必须要家园合力,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进行观察,父母亲可以向孩子提出问题,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各身心方面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淑惠.幼儿自然科学经验教材教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3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活动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科学教育活动与常识活动本身在内涵上是不同的,与常识相比较,科学不仅含有知识的成分,而且还包括“合乎逻辑的系统方法”,科学内容比常识内容更为丰富,那如何合理开展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呢?笔者结合近几年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1幼儿科学活动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1.1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 某个老师为了提起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她的活动内容总是以幼儿熟悉的东西为中心,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她让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让他们对玩具进行分类、进行排序,对玩具进行拆装再组合,再利用废弃物品制作新玩具。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非常活跃,积极性也高,实现了幼儿在玩中学的目的。

1.2 敏锐把握幼儿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例如,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还是地上爬的各种小动物,都是他们感兴趣的,许多小动物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因此,我们应把握幼儿的这一兴趣特征,向幼儿多讲解一些动物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初步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化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其对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活动的探究。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科学活动

2.1丰富的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以观察开始的。观察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实际能力的能动过程。观察时,要给幼儿看、听、摸、嗅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鼓励幼儿边观察边用语言表达,学会观察的方法。如:在小班幼儿进行《颜色变变变》活动时,我们先让幼儿观察瓶里红色的颜色水,再给瓶里添加黄颜色,幼儿仔细观察并用语言表达颜色的变化……幼儿在这个实验中,兴趣都非常大,特别当他们看到加了不同的颜色多一点和少一点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变变中,幼儿可开心了!

2.2简易的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是幼儿通过看教师演示或自己动手操作,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实验的结果是教师早有结论的,而对孩子来说却是新的发现。如:在《有趣的电动玩具》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次科学探索的机会让幼儿给电动玩具安装电池,幼儿在多次尝试探究实验中掌握了安装电池的方法。

2.3有趣的游戏活动

科学游戏是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材料,把科学的原理寓于游戏之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懂得粗浅的科学道理。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感知游戏、分类游戏、排列游戏……一次角色游戏时,一个男孩用理发的小镜子晃小朋友的眼睛。第二天,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带他们玩“手影游戏”,让幼儿用小镜子反射光斑在墙上学小鸟飞来飞去学小狗汪汪小孔雀开屏。幼儿可好奇啦!过后,我又引导幼儿把小镜子先后放在阳光下和阴影里进行比较,观察其有何不同,弄明白“为什么”?使幼儿从中感知光线反射的科学原理。

3 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方法

开展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用观察、实验、发现、操作、种植、饲养、劳动等方法,通过多种教育手段相互配合来完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独立进行的。它必然与语言、音乐、绘画、计算等有机结合,综合地进行。而其中尤以孩子亲身参加操作实验为最重要。

3.1在操作、实验中观察与发现

随着季节变化,可以组织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组织实际操作,能取得最佳效果。俗话说:“看十遍不如做一遍”。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即使五岁的幼儿,当他自己种下一粒种子,在教师指导下,经过浇水、照料,是能把种子种活的。由此,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细心耐心、认真负责的精神,并获得种植的简单知识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发现

在幼儿身边有许多科学事物,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搬动一些物体,怎么才能省劲呢?这时启发幼儿运用平常观察到的吊车、杠杆,学着找最省劲的办法。

3.3在游戏中观察与发现

游戏是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幼儿科技教育活动同样要十分重视游戏的方法。如可运用接龙、配对游戏,找缺损游戏,找相同点,找不同点,摸箱游戏,贴绒布景游戏等进行科技教育。

3.4在劳动中观察与发现

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在观察成人劳动和自己参加劳动过程中进行观察与发现,孩子在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时就会观察到不同的植物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湿,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会爬蔓,有的植物会开花等等。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5

——有教科书,没有科学探究材料,能上课吗?

回答:这是无法上课的。

——有材料,没有教科书,能上课吗?

回答:能上的。还能上出好课。

这就是探究活动材料的意义,也就是工具箱的意义。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教科书了。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合理选材,有效探究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说的可行性主要是指材料要适合小学生探究、实践、操作。小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正处于启发阶段,加之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而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小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等等,凸显着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范畴,因此,教师在选材方面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选择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借以来确保探究选材的可行性。如:笔者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内容时,选取了小石块、泡沫块、蜡烛、带盖的空瓶子、萝卜、橡皮、回形针等一些安全性较高且易操作的事物作为探究活动的材料,同时这些材料的体制不同、大小不同、轻重不同,有助于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以事物的大小、轻重对他们的浮沉现象做个初步的判断,即:猜想;之后,笔者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初步判断结果,并进行实践探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小的、轻的回形针就会下沉,大的、有一定重量的带盖子的空瓶是上浮的。这样选取小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的材料能够调动学生参加探究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实践操作不仅仅突破了学生对生活化的经验思维,强化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而且猜想——实践探究,整个过程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素养。

二、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生活性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我们知道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材料可以是信息材料也可以是实物材料。其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书籍、刊物、网络信息、媒体信息等等都属于是信息材料范畴,而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多媒体设备等实验材料属于是实物材料。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仪器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对他们是陌生的,常常表现出紧张、严肃等,从某些角度而言,是限制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发展。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十分接近,小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生活化教学,借以来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鉴于此,笔者在探究活动中就探究选料一般从生活中选取。以生活为探究素材来增强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如:在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笔者以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喜欢吃的食物包装为探究材料,如:雪糕、薯片、糖果、方便面等等,来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包装袋显示的配料、营养成分、保存方法、食用方法等信息来分析、讨论此类食物对人体的利与弊。让学生通过探究来更好的选择食品,增强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促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并运用科学知识。

三、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纵深性

科学知识实践性、逻辑性较强,决定了科学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思维的独特性,通常一个科学思想或者方法在不同的科学内容中都有所体现,进而以此方法或者思想为基准纵深发展形成联系,构建成为知识结构体系,凸现科学的学科美。小学生年龄较小,分析问题、深入挖掘问题的能力还欠缺,需要教师以直观的探究活动来引导,这样以来就要求教师所选取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纵深性,进而让学生在实践掌握体会、感悟科学知识间的“相通性”,促使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学习”发展,深化科学教学。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内容时,笔者选取铜片、铁片、铝片、玻璃片、石块、木材、纸片、布片为探究材料,来直观的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之后延伸探究内容,对这些材料进行变换,即:水槽、铁钉、电池、导线、磁铁等相应的活化的材料。让学生来探究这些材料的特点、硬度、磁性、沉浮、导电性等,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结构,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科学技能和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6

一、趣味性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物理作为事物道理,是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对于未来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学生来说,物理学科可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 不仅如此,在以自然科学和技术进步为前提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中,物理学科日益成为当代人所必须有所认识的基础性学科. 对于现代人来说,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可以说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识和必备技能. 初中物理学习,不仅是未来学习高中物理和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前提,还基本囊括了现代人必备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阶段学好物理,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都非常必要.物理学科既然是研究事物道理的科学,那么对万事究其原因都可以包含在物理学科之内,生活中常见的十万个为什么都是物理,物理学习可以有着无比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是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所赋予的,也是其他学科很难比拟的优势.可惜的是,由于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学业竞争成为许多学生的隐忧和负担,在初中教育领域表现为对考试分数的重视和一切以应试为最高指向的教育模式,这种情况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也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直接带来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会给学生带来厌学情绪,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二、趣味性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 贴近生活,趣味学习

对于很多对物理学科产生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物理学习的困难和枯燥来源于物理学科的理论化、概念化,来源于无法理解物理学科的挫败感. 但物理并不是空中楼阁,物理学科从来就是生活化的,而这种生活化也就是物理趣味性学习的基础之一.例如,在讲光学时,教师可以举出很多生活化的实例,使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太阳光其实不是无色的,而是白色的混合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将其中的各色光分离出来形成美丽的光谱. 小孔成像也不是当现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墨家的经典著作中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的相关内容和实验过程,说明当时古人已对这一现象有所观察,并通过实验的科学手段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对生活现象有着无比正确的认识.物理并不是一种远离生活的纯理论知识,而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充满了生活化的趣味.

2. 进行实验,趣味学习

物理学习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所普遍期待的.进行物理实验不仅是对物理学理论的证明和具象化的展示,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绝好手段. 在重视课本知识、学习局限于课桌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发挥动手能力、亲自操作实践的物理学实验,不仅是一种良好的调剂,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锻炼途径之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实验成本、实验安全性和实验结果的展示. 根据这些条件筛选,定滑轮、动滑轮的相关实验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首先,定滑轮、动滑轮的实验器材价格便宜、容易得到. 其次,定滑轮、动滑轮的相关实验有着很小的危险性,能够满足教师对实验安全性的需求. 不仅如此,定滑轮、动滑轮的区别可以轻易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展现,经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学生不会对动滑轮、定滑轮混淆,实验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相关实验,以实验目的为唯一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并对学生的优良成果进行肯定和表扬.

3. 补充知识,趣味教学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7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科学教育已走向各国教育视野,其强大的生命力无可比拟。小学科学教育与艺术的融合,是一种连接现实与发展的思维观念,教育者应该更改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挖掘优秀的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科学观、艺术观。

科学与艺术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具有更高精神层面的美感需求,在科学中探求美,在美中寻求科学,这是普遍性真理,已得到大众认可。通过艺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教育,通过科学教育也可以给予受教育者美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成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

英国知名博物学家赫胥黎曾在其创作的《科学与艺术》中提出,“艺术与科学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我国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也一度强调,“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特别是在大融合时代,艺术已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融入到了科学中,科学被不知不觉地披上了一层艺术盛装。换言之,科学与艺术,已然不分彼此。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育应注重与艺术融合,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艺术、熟知艺术,甚至是热爱艺术。唯有如此,小学生才能真正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和素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科学艺术的发展。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小学科学与艺术的互融是真、善、美统一的教育,科学是真实的,艺术是唯美的,教育是善良的,三者的巧妙结合即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小学科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认知和才能,通过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这一崇高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途径分析

小学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最好方式是调动感官感觉,使小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感知艺术。

(一)调动听觉,创造悦耳的音乐

小学生的听觉非常灵敏,好奇心也非常强。若小学科学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调动小学生的听觉,将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感知艺术的热情。如笔者在教授《声音》单元时,就先向学生普及声音的特点、产生方式、音高变化与传播途径,使学生充分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及被听到的。而后,为了增强学生对声音的感知,笔者进行了如下操作:在讲台上摆设多个空“音乐玻璃瓶”,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在音乐瓶中装入分量不同的水,用小木棒依次对音乐瓶进行敲击,使之产生不同声音,形成一首欢快的“欢乐颂”。由此一来,小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可通过空气传播。而且,振动频率不同,其声音也不同。如水量较多时,音乐瓶的振动较缓慢,音调相对较低;水量较少时,振动频率较快,音调相对较高。

课程实践证明,在《声音》知识教学中巧妙地融合音乐艺术,可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听觉感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艺术学习热情,如不少小学生在课后都强烈要求笔者教其如何用“音乐瓶”创造悦耳的音乐,据一些家长反馈,小学生回到家中后,也用玻璃杯自制了“音乐瓶”,并创设了自己的音乐。

(二)调动视觉,打造美丽的画面

人对具象事物的感知,依靠视觉感官来完成。通常情况下,视觉感官摄入物象后,物象即成为一副美丽的画面。人若进一步发挥想象,将美丽画面进行重组,则将形成另一组更具特色的魅力图画。这一点,在教授《植物的叶》时,笔者深有感悟。

在向学生讲解《植物》单元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校园大树与小草的差异、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区别,使学生形成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也不一定相同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普通树叶、吊兰叶、芦荟叶、枫树叶、新出嫩叶与枯叶,并详细解释每种叶子形状、颜色差异的原因,使学生充分了解植物的同一部位,也可能存在完全不一致的情况。由于每种叶子都各具特色,所以,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了极大程度地调动和满足。换言之,每种特殊形状的叶子在学生脑海中都形成了一幅特殊画面。基于此,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种叶子的形状与颜色,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这些叶子设计一幅画,以实现科学与美术的融合。

不可否认,学生用叶子自行设计的画面是非常美丽的。如部分学生用普通椭形树叶设计了一只自由翱翔的“蝴蝶”,用芦荟叶子设计出一个可爱的“海星”,还有部分学生用枫树叶做了一条美丽的“蓬蓬裙”。最让笔者意外的是,一些热爱手工艺的学生,在大树叶内部剪出了一副副精致的卡通人物画。可见,调动小学生视觉,实现小学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种有趣且可靠的途径。

(三)调动触觉,感知造物的美妙

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通常是浅显的,如他们在感知周围的材料时,只能简单地感知材料的软硬度与柔韧性,抑或是吸水性,而无法深入掌握材料内含的成分。因此,若要让小学生在学习《周围的材料》时,可以顺势将科学知识与艺术知识相互融合起来,恰如其分地调动小学生的触觉,使之感知造物之美妙。如笔者向学生讲解周围材料的软硬度、柔韧性、吸水性等特性后,便组织学生于周日到陶瓷坊,学习并亲手制作陶瓷器皿,使学生充分体验泥土材料变成自己制作的器具的过程,进而深刻记忆泥土等日常材料的特性与作用。

实践证明,调动小学生的触觉,使之在感知日常材料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材料的艺术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如部分家长反馈,自笔者带学生到陶瓷坊学习制作陶瓷器皿后,每个周末,凡遇家长有空,孩子都会要求家长带其到陶瓷坊学做自己喜欢的小人儿或器皿。期末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小学生非常欢迎这种先普及基本科学知识,再调动触觉感官,学做艺术品的教学方式。由此可知,调动学生触觉,感知造物美妙,是实现小学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良好途径。

三、结语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教育模式;探讨

以前的实验教学是以学习知识为目标的,而现在是以学习探究方法为主。我们要及时转变观点,把握实验教学的侧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弄懂知识原理,而是培养是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技巧,不是重理论而是中实验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能自我发展的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

4.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9

那么怎样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自制仪器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

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自主探究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丰富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扩大探究范围

小动物的科学常识篇10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产生于生活,用于生活。重在研究物质间的运动变化规律、现象,实验教学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物理学科具有实用、真实、趣味等特点。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探索世界的主要方法。只有不断创新才有新知世界。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产生于生活,用于生活。重在研究物质间的运动变化规律、现象,实验教学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联系起来。物理学科具有实用、真实、趣味等特点。

一、深入研究教材,把握知识结构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对教学概念和规律学习是必须的,初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实验教学的前提。抓好课前预习,对物理概念、规律、定律熟记、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教材中的实验。把握实验要求,实验步骤,牢记实验结论。

二、演示实验中应让学生积极的参与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教学方式。因而除基本操做和得出理论,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应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物理教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掌握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生活实际,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开展小制作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六、开展实验研讨活动,改进实验

生活与物理密切相关,一些生活用品都是用运物理知识制造的,我们收集一些用品进行观察,大胆拆卸,分析研究,再组装,然后分析总结用运那些物理知识,物理原理,让学生大胆对部件进行改装,即使是粗笨或不完美的改装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学习,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