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1:02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1

海淀园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周年。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就是现在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1988年至200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走过了不平凡的二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关村海淀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到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再到九十年代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确立与发展,直至今天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自主创新高地,中关村海淀园以改革为主线,通过不断的体制创新、知识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海淀园以强劲的高技术产业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典范和旗帜,为其他园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000多家,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超过523家,园区收入近4000亿。园区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升级,有力地带动了海淀区及北京市产业和经济发展,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共海淀区委副书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林抚生在发言中谈到,中关村科技园区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开始,形成今天立足首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区九园一基地”局面,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我们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在这波澜壮阔的二十年里,海淀园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源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主力军和排头兵的重任,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旗帜,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2007年园区企业总收入达到4077亿元,在推动海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未来二十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坚持创新,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把园区建设成为创新要素完备、创新环境优越、创新能力强劲的创新型园区,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心引领区,成为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率先进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行列!

中关村由“中国创新中心”向“全球新兴创新中心”迈进

回顾二十年的成就、二十年的拓展、二十年的拼搏,中关村践行着创新,践行着创业。

每天,有10家企业在中关村诞生,每3.6天,有一家企业跻身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行列。中关村无时无刻不在诞生着奇迹。

根据德勤的报告,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中近40%来自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9%,高出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中关村每年有一半的技术成果辐射到全国,技术收入的增速远高于园区总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

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106家,中关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数量占全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的一半。中关村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截止到2007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3000家,有9500多名海外赤子创办了4200多家企业。同时,它聚集了清华北大等几十所高等院校、中科院等200余家科研机构以及40万在校大学生,几乎集中了北京的科技、智力、人才、信息资源。

二十年来,中关村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创新中心”; 二十年后,中关村的战略定位是“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

近日,市委市政府指示要全面总结中关村二十年的经验、制定中关村后二十年的发展规划。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张福森在仪式上指出,未来二十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和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我国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提升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海淀园作为我国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跃、创新能力强劲的区域,在国家创新战略落实中地位突出、责任重大。在国家、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淀区委区政府站在全局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做优做强海淀园”的宏伟目标,为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优做强海淀园”是海淀园立足过去二十年成就,把握未来二十年机遇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我国自主创新进程,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部署。未来二十年,海淀园要紧紧围绕“做优做强海淀园”的战略目标,把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一主线,举全区之力,开创园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海淀区纪念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周年征文、调查和文物征集活动

一、寄语征集活动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二十年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非凡意义。此次活动将邀请对中关村发展做出贡献的社会学者、优秀企业家等,表达对中关村二十年发展历程的亲身感受和中关村未来发展展望的美好寄语,并在搜狐网“追溯创新之源”专栏上集中展示,同时社会公众也可在专栏上发表对中关村未来发展的美好寄语。活动将分寄语征集信息、寄语征集及展示、寄语制作三个阶段,并最终汇集成册在10月份展演活动上进行发放。

二、创新调查活动

为总结中关村二十年发展历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人物、品牌和产品,充分展示海淀・中关村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海淀・中关村在中关村高新技术及各领域创新的新面貌,表现海淀・中关村在未来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的引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活动组委会将通过搜狐网、新浪网、天极网等网络媒体,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评选出“中关村功勋人物”、“中关村新领军人物”、“中关村创新里程碑产品(技术)”、“中关村二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关村十大诚信经销商”等奖项。结果将在10月份。

三、征文活动

组委会将开展以“我感受到的中关村精神”、“中关村精神之我见”、“中关村的创新源自什么”、“追溯中关村的创新之源”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征文名称和文体不限,字数限制在1000字左右,投稿时间为2008年6月1日至8月30日。通过征文记述改革开放30年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发展20年里产品、技术创新的历程。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文/青海省发改委主任 张守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以“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总体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布局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集约化程度高的项目。一是对我省的一些专项规划和相关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增加项目谋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谋划一批符合循环经济理念、产业关联度高、投资效益好的特色项目,增加项目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三是围绕藏区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认真规划和储备一批新开工项目,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区域间协调发展。四是注意项目之间的综合平衡,防止某些“短板”产业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青海资源集中区域大多分布偏远,建设任务重,投资规模大,仅靠本身财力和企业力量难以承担,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加大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议加大煤炭、铁矿、油气、有色金属等重要战略稀缺资源的勘探力度;建议对资源税征收标准进行调整,提高民族地区油气、煤炭、原盐、天然卤水、有色金属等矿的税额标准。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资源税收管辖权,由其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拟订征收资源税的具体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同时,建议改革现行资源税征收办法,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以销售收入为税基,并将资源税征收与资源的回采率等指标挂钩,以正确反映资源的市场稀缺程度,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

推进“双百”行动

明确“十二五”发展总量目标

文/青海省经委主任 吴海昆

过去的“十一五”,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按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们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投资翻一番,着力推进“双百”行动,建成百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工程,培养百户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

目前,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轻工纺织等十大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将建成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盐湖化工、国际性藏毯等基地,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点的循环经济品牌,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我们“十二五”发展的总量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其中一般性工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完成投资3500亿元;在节能降耗方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在经济效益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在技术进步方面,到“十二五”末,全省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25户,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到2015年,力争实现所有乡镇宽带上网,行政村互联网通达率达到70%,全省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70%以上。

两大布局

三大工程 四个创新

文/青海省科技厅厅长 解源

近年来,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绿色引领、开放创新、重点跨越、能力突破”为核心,为全省绿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青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优化两大科技布局:一是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生态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国际性藏毯加工集散基地等六大基地。二是优化重点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支持西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东部绿色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升环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推进三江源部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引领玉树灾区震后重建工作。

实施三大科技工程:1、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10个重大科技行动。2、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提升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3、深化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引导和激励企业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联合攻关,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青海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的加快转型增添新引擎。

构建四大创新体系:依托部级、省级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研机构等,集成省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重点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4个创新体系。

提升教育

重视实践

文/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纪仁凤

近年来,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视,始终把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振兴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措施。

我们针对少数民族人才总量少、分布与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低、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

强调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每年定期对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政策理论、岗位职称、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选派输送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人才到省内外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到国外参加培训,并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做好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工作。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3

路甬祥院士以人类文明进程中设计价值和规律的认知历程为主线, 深入审视新时期创新设计的内涵与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他认为,从人类文明的三个阶段―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网络时代,及其分别对应的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网络经济三种经济形态中,可以考察研究设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他从各个时代的资源、材料、交通运输、通信和制造业等方面,阐释了设计的不同内涵特质及其与社会演进的关系。从设计发展的历程来看,“传统设计”创造促进了农耕文明,“现代设计”推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电子化和信息化,“创新设计”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必然会引领以网络化、智能化和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文明走向。农耕时代的传统设计、工业化时代的现代设计、知识网络时代的创新设计也分别可以用设计1.0、设计2.0、设计3.0来表征,在后两个时代中又相应出现了“工业设计1.0”和与时俱进的“工业设计2.0”。因此,各个时代设计的本质内涵、设计与制造的关系、设计的资源要素、设计价值拓展演变均可得以清晰的呈现,得以合理继承、进化和发展。

路院士还围绕创新设计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设计创新引领和推动文明进步的类型、创新设计内涵认知的深化和拓展、对创新设计认知局限的根源、创新设计人才教育体系的科学建立和提升,以及建设鼓励创新设计的社会大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和极有价值的意见。他深信,创新设计必将促进引领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创新创造,必将使创意、创造、创新产品、工艺与装备、经营服务模式,有效引导促进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自主集成创新、管理和业态创新,将大幅提升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造力、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设计将促进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跨越,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引领人类知识文明持续发展的进程。

谈到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课题的相关工作时,路院士强调,一要牢牢遵循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知设计的价值理念和未来发展的走向,使得创新设计发展战略咨询报告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要处理好设计的原创性和再创性的关系,继续探索后发展国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捷径,积极鼓励通过创意、创造、创新推动原创性、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推动知识和技术创造性集成应用创新,创造出引领世界的产品、工艺流程、重大装备和经营服务模式。三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处理好前瞻性和包容性的关系,面向未来,兼容并蓄,凝聚形成引领和推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四要注意立足国情和时代特征,形成我国创新设计的特色发展,既顺应国际前沿设计的整体发展方向,亦有效发挥中国创新设计发展的后发优势。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4

设计是人类对创新活动的计划和策划,是将知识、技术、文化和创意转化为产品、工程、经营和服务的先导和准备,决定着制造和服务的品质和价值。设计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必定随之而进化。面向知识网络时代,传统的工业设计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新需求,它必须进化为创新设计。创新设计以网络智能、共创分享、绿色低碳为特征,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服务模式创新于一体,以产业和社会为主要服务对象,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重视设计是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要特点。德国早在1907年就确立了“设计定标准,设计定质量”的战略,从而铸就了奔驰、大众、西门子等百年品牌。日本政府1969年先后成立“设计行政室”和“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并设立“日本好设计奖”,推动设计产业蓬勃发展,使日本品牌迅速占领全球市场。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发表《21世纪设计时代宣言》,宣告以3个“五年计划”实现设计立国,推动了三星、现代、LG、大宇等企业创新,造就了韩国设计强国地位。

当前,欧美各国更是大力发展创新设计引领新产业革命。美国政府为了巩固全球创新优势地位,2013年投资3.2亿美元成立“数字制造和创新设计研究院”。2011年欧盟成立设计领导力委员会,制定了面向创新设计的联合计划,并颁布了《为发展和繁荣而设计》纲要。

我国发展创新设计势在必行,因为创新设计是实现从跟踪模仿到引领跨越的突破口,也是产业和产品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爱立信、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企业,因产品设计未能抓住网络智能的特征而导致衰落。我国汽车产业因长期缺乏自主设计、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外资以40%的资本,占据我国50%的市场份额,攫取70%的利润。而Apple、Google、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依靠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占据了全球各种资源,引领了全球产业发展大潮流。

当前,以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为主导的技术创新,和以互联网、智能化为特征的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将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动力,而创新设计正是将引擎和动力装入列车驱使前进的关键环节。我国要大力促进创新设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柔性制造、物联网、智能城市、云计算等新技术,催生出创客、众包、众筹及个性化定制、网络设计制造等新业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发展。

(一)国家“十三五”规划将发展创新设计等作为重点内容是极为正确的决策,将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把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建立创新设计部际协调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提升我国的创新设计能力,强化创新设计在创新链中关键环节的作用,提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制定“中国创新设计十年行动纲要”,力争到2025年实现我国创新设计竞争力进入世界设计强国之列,有力支撑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5

关键词:产业技术联盟;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共同构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1]。产业技术联盟不但承担着引导产业技术创新的职能,更成为国家间、或地区间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引领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2]。鉴于产业技术联盟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都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和重点支持,极大地推进了产业技术创新步伐[3]。

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管理办法,如《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以及各地市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等。然而,多数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是从引导联盟组建、为联盟提供资金支持和发展平台等方面制定的,未能基于产业技术联盟生命周期来构建一套系统的政府管理体系。因此,从产业技术联盟的生命周期特征出发设计政府的管理重点与策略,对于建立健全符合产业技术联盟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体系、促进产业技术联盟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技术联盟的生命周期特征

同任何一个组织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所表现出的共性规律相似,产业技术联盟也遵循生命周期演化规律,产业技术联盟的生命周期曲线如图1所示。从标准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技术联盟会经历组建、成长、成熟、衰退几个阶段。然而,当联盟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或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或能够持续地创新,联盟将在步入衰退阶段之前或衰退过程中进入下一轮发展期,成功地实现再成长。当产业技术联盟处于不同发展时期,联盟将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如表1所示。产业技术联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很多脱离产业创新实际需求的联盟一哄而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二是由于产业技术联盟的产业性质和公共利益突出。因此,在组建联盟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政府资助或优惠政策支持,将很难调动产业内优势资源参与联盟的积极性。

在产业技术联盟成长阶段,正是联盟成员紧密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阶段,该阶段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联盟创新活动缺乏持续投入的资源(尤其是资金),联盟成员合作纠纷(联盟共享已有知识产权矛盾)和变动,联盟创新效率不高,联盟创新成果转化困难等。当产业技术联盟技术成熟、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产业化程度较高、结构与运行相对稳定的时候,联盟进入成熟阶段。产业技术联盟成熟阶段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试点联盟的成功经验未能广泛普及或者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对整个产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联盟创新的商业化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当联盟出现成员分裂、缺乏信任、技术与产品老化、市场萎缩、联盟效益下降等现象时,联盟已经趋于衰退,此时联盟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而且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清晰,如果联盟能够寻求新的突破或成功转型,将进入再成长阶段。为了防止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技术联盟提前进入衰退期或解体,政府需要利用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对其进行干预与引导,使之快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二、产业技术联盟政府管理思路

政府应从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全过程视角出发,基于联盟所处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政府应围绕联盟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对产业技术联盟的管理。

1.联盟组建阶段的合理布局和引导。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需要,选择最有利于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合理地对联盟领域方向、联盟数量、联盟规模、联盟空间分布等进行布局,引导产业优势创新资源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并选择重点产业技术联盟进行重点扶持。

2.联盟成长阶段的创新支持。在联盟成长阶段,政府的管理重点是通过科技计划支持与控制、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及创新方法引导等方式为联盟创新提供必要的创新资源,监控成员合作创新行为,提高成员合作创新效率。

3.联盟成熟阶段的激励与控制。在联盟成熟阶段,联盟前期的投入开始产出大量的创新成果,其中以专利和技术标准及其产品等为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此时能否实现创新成果的扩散是关系到产业创新的关键问题。因此,政府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对联盟创新成果扩散的激励和控制,并充分发挥试点联盟在产业创新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4.联盟衰退阶段的再造规划和引导。政府需对处于衰退期或即将进入衰退期的、有再造价值的产业技术联盟进行再造,即制定联盟再造规划,科学布局再造项目,引导联盟沿着科学的路径转型升级。

三、 产业技术联盟的政府管理策略

(一)联盟组建阶段的政府管理策略

在产业技术联盟组建阶段,政府应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地对产业技术联盟进行布局,并通过各种支持方式引导产业内的优势资源整合并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如图2所示。

1.产业技术联盟布局与组建引导。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产业技术联盟工作指导小组,负责产业技术联盟的规划布局与构建,并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划来制定产业技术联盟发展规划,出台并落实引导产业技术联盟组建的政策措施。

在联盟组建阶段,政府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一是产业技术联盟的科学布局问题,应根据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特点、产业优势与特色、产业资源分布和区域创新目标,以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创新潜力、产业带动作用、产业融合性等为原则,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领域,确定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时间顺序、空间分布和领域布局,避免联盟的重复构建与低水平建设。二是产业技术联盟的组建引导问题,应面向产业技术前沿,以能够获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获取重要知识产权和赢得产业综合竞争力为出发点,引导产业优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联合组建产业技术联盟[4]。对于难以吸纳优势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难以吸引风险资金的产业技术联盟的构建,应该制定特别支持政策,例如制定联盟合作计划、创造更多科学界和产业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完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措施等[5]。

2.试点联盟选择。通过选择发展基础好、成长性高的联盟为试点将其确立为试点联盟,将试点联盟建设纳入区域技术创新工程予以重点扶持,一是有利于加快集成各方优势,促进联盟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二是通过试点,扩大产业联盟的影响,并使更多的业内人关注联盟、了解联盟,进而参与到产业联盟工作中来;三是通过及时总结产业联盟组建、运行及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研究解决方案,并为其它联盟提供借鉴[6]。

在选择试点联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联盟应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其它机构等多个主体构成,其中企业为核心主体,并处于行业骨干地位,大学和科研院所在联盟技术领域具有前沿的科研水平,其它机构可为联盟提供必要的支撑;联盟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签订了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和制定了经费管理制度。(2)联盟符合国家和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政策导向,立足于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其创新问题的解决对于联盟所有成员都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3)联盟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技术路线图,承担产业技术创新及其示范任务,具有较强的技术扩散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能够向联盟外的企业转移和辐射先进技术,带动产业整体创新。(4)联盟建立了开放发展机制,能够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并积极开展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

(二) 联盟成长阶段的政府管理策略

产业技术联盟成长阶段的政府管理重点是加强联盟创新过程管理,从而支持联盟加快创新步伐,同时监控联盟合作创新的规范性,如图3所示。

1.面向产业技术联盟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编制与立项原则。为了强化科技计划在促进产业优势资源集聚、推动产业技术联盟组建进而支撑产业创新方面的引导作用,在科技计划的支持重点上向产业技术联盟倾斜,为此应明确科技计划支持联盟的原则。通过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使区域产业资源在时间、空间和领域上实现最优的配置。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的编制,一定要体现未来可能的产业技术联盟发展要求,应积极征集产业内优势企业、高水平高校和重点科研机构的项目需求,同时还要广泛征集产、学、研的合作需求,征求行业协会提出的联盟项目建议,将上述需求与建议列入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从而使潜在的产业技术联盟项目能够及时地列入项目指南。

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原则是:(1)产业需求原则。要围绕区域发展目标,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产、学、研优势资源组建面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产业技术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2)有序推动原则。从产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持续性出发,要按照“研发产业化市场化”的技术创新过程,对于新组建的联盟重点支持其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构建,在项目布局上要遵循时序和空间格局,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重点项目推进,避免产业趋同、防止条块分割和发展不均衡。(3)自主知识产权原则。科技计划应对有利于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联盟予以支持,对于一般性的产业化联盟不作为支持重点。(4)企业创新主体原则。科技计划支持的产业技术联盟,应是在政府倡导下,以市场为导向,由产业优势企业发起,同时联合产业内其它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及机构来共同构建,其中企业是联盟的主体,联盟开展的创新活动不但源于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同时更要符合企业创新发展需要。(5)契约原则。对于科技计划支持的联盟,要求联盟立足于其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者的共同利益,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有健全的经费管理制度,进而对联盟成员行为进行约束,实现联盟各方的利益均衡。另外,重大科技专项和主要科技计划应重点支持试点联盟的建设与发展,并对成效突出的试点联盟予以滚动支持。

2.面向产业技术联盟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在联盟成长阶段,对于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联盟,科技计划管理部门通过对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可以有效地规范联盟的合作创新行为,加快联盟的协同创新进程。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的重点是:一是监督创新资源(主要是政府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情况,二是掌握联盟创新过程中的变动情况并采取控制措施,三是对联盟的阶段性创新成果进行考核。

3.搭建联盟技术创新平台。政府应面向产业技术联盟创新需求,整合区域资源,搭建联盟技术创新平台。为了加快产业技术联盟的产学研合作,为联盟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以联盟技术需求为导向,依托联盟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联盟所在的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以产业技术联盟为龙头的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等园区产业链条建设,发挥联盟牵引和示范效应,同时为联盟提供配套支持;为了推动和加快联盟所在产业的整体发展,以联盟资源共享和技术辐射为导向,建立联盟公共技术平台,健全联盟资源库,实现联盟创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共性技术开发,并对外提业共性技术和设备共享、检测、测试、试验等共性、专业性技术服务;加大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改造力度。

在平台建设上,要以平台建设项目为依托,探索政府主体、联盟载体、多方参与共建的平台建设投入与运行模式[7],政府部门在选择联盟作为平台建设的载体时,要求联盟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联盟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行业领导力强;二是联盟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试验条件;三是联盟具备辐射力,并有能力对外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4.引入创新方法。政府应采取宣传培训、科技计划引导、政策导向等各种措施,面向产业技术联盟推广应用TRIZ 理论等先进的创新方法,引导联盟利用先进的创新方法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大幅度提高联盟创新效率和效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8]。

(三) 联盟成熟阶段的政府管理策略

在产业技术联盟成熟阶段,政府应促进联盟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加速联盟商业化进程;同时加强试点联盟经营管理经验的推广示范,加快联盟创新成果的扩散,如图4所示。

1.典型示范。在联盟进入成熟阶段后,应对各试点联盟发展状态和绩效进行考核,作为是否继续支持的依据。政府将优秀的试点联盟确立为典型,积极推广其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经验,充分发挥试点联盟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对发展状态不好的试点联盟,总结失败的教训,及时整顿,并进一步完善试点联盟发展与管理方法。

政府加强典型示范的具体措施包括:(1)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联盟创新成果,建立政府采购机制和成果扩散激励机制;(2)为试点联盟提供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并围绕试点联盟积极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3)对于形成核心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在联盟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时,政府应给予有效支持,包括政府采购等;(4)为联盟的技术转化和对外合作交流提供便利条件;(5)要求在共享典型联盟经验的同时,遵守保密原则,增强信息安全性维护,防止关键信息泄露。

2.联盟创新扩散管理。产业技术联盟在成熟阶段,其创新成果往往以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秘密和新产品的形式出现。联盟创新成果的扩散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的最终目标,由于联盟创新扩散受到扩散范围、扩散收益、流失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介入管理来促进其创新扩散的顺利完成。

政府促进联盟创新扩散的主要做法应包括:(1)以科技计划项目为控制手段,推动联盟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扩散机制,对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联盟创新成果,尤其是共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等,要求其必须向外扩散。(2)完善区域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政府通过立法、积极推行产业标准等手段和措施,促使联盟创新成果的扩散;同时通过联盟行为监督和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规范联盟创新扩散行为,避免形成技术垄断。(3)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构建知识产权交易的诚信环境,为产业技术联盟技术标准的推广、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交易和所有权转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提供平台;发展一批知识产权分析、咨询、评估、诉讼、预警等服务机构,提高面向产业技术联盟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使联盟创新扩散中的知识产权交易有序进行。(4)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技术和新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对产业技术联盟创新成果扩散产生的费用给予适当补贴。(5)对于国家或地方重点支持的产业技术联盟形成的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重要创新成果,要以提升本国和本区域产业竞争力为前提,控制联盟创新扩散范围,规范联盟对外知识产权交易行为,重点建立联盟核心知识产权交易的监管机制,避免关键技术流失。

(四)联盟衰退阶段的政府管理策略

当联盟开始出现衰退迹象,政府需要制定联盟再造规划,包括规划联盟再造路径、设计联盟再造项目等,使联盟快速跃迁和提升,如图5所示。

1.联盟状态分析与再造的判定。产业技术联盟状态分析主要包括:(1)技术发展状况;(2)经济状况;(3)行业地位;(4)结构稳定性;(5)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健全性;(6)创新目标明确性。对目前发展状态不好但是经再造能够有所改善和突破的联盟进行再造,产业技术联盟再造的基本条件包括:(1)发展基础。联盟成员开展协同创新已具备长期的合作基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联盟建立了良好的资源共享、交流和扩散平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产业技术特点。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应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以上,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3)信用。联盟及其成员具备良好的信用记录,具备一定的筹资、信贷能力。(4)重要性。产业技术联盟所属的技术领域,仍属于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体现所在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需求,代表产业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2.联盟再造路径与项目设计。联盟再造需要根据联盟状态分析的结果,挖掘导致联盟衰退的原因,然后设计与选择再造路径,对于不同的路径,政府的工作重点及再造项目布局也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例如为了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实现技术跨越,可运用专利地图等方法,从技术层面对联盟的国际国内竞争状况和技术实力进行分析,明确未来技术演进方向,结合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确定联盟的重点攻关领域,设计联盟再造项目[9-10]。

三、结论

由于产业技术联盟发展遵循生命周期演化规律,因此政府应从联盟演化全过程出发,基于联盟所处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管理。为了引导联盟组建,政府应科学地对产业技术联盟进行布局并引导产业优势资源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确定重点支持对象;在联盟成长阶段,政府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对联盟创新活动的支持与监控;当联盟进入成熟期,政府应加强重点联盟经验的推广示范,加快联盟创新成果扩散;当联盟开始出现衰退迹象,政府需要确定联盟再造路径并设计联盟再造项目,引导联盟再成长。通过以产业技术联盟生命周期为主线的系统管理,可有效地促进产业技术联盟实现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姚雯. 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六部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3-02(011).

[2] 陈宝明. 产业技术联盟: 性质、作用与政府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 2007(7): 34-37.

[3] 张义芳,翟立新.产学研研发联盟: 国际经验及我国对策[J].科研管理, 2008,29(3):42-48.

[4] 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中国软科学,2007(5) 9-12.

[5] 邸晓燕,张赤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类型与政府支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4):78-84.

[6] 裴方芳, 方杰. 产业技术联盟试点与评价初探[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9,22(6):13-15.

[7] 王雪原,王宏起,李文奇.创新平台的识别与等级认定.科学学研究,2011(6): 924-930.

[8] 林艳,陈伟.黑龙江省TRIZ理论推广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0(7): 94-100.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6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 成长模式 研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因此,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也有人将创新比喻成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中国企业无可避免地要与狼共舞的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企业只有用于创新,才能生存下去。正如福特汽车公司的前总裁亨利•福特的话:“不创新,就灭亡。”因此,分析我国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模式对我国企业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创新型企业的界定及其特点

1. 创新型企业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企业,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把创新精神制度化而创造出一种创造的习惯。这些创新型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来创新,即把一大群人组织起来使“ 变革” 成为“ 规范” 。美国学者彼得斯和沃特曼对创新成功的企业的调查发现它们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家具有创新倾向;(2)与顾客有密切联系;(3)具有自和企业家精神;(4)重视人在开发企业生产率潜力中的作用;(5)创新的传递依靠价值驱动;(6)紧密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业务;(7)组织形式简单, 职工有创新倾向;(8)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组织特征。

国内学者管建成、王军霞提出判断一个组织是否为创新型企业, 可以从两条思路出发:①考察组织的核心能力是否创新能力②考察组织对创新制度的执行情况、创新的投入和创新的产出等指标是否处于较高水平。他们还进一步从组织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角度建立了测度组织创新程度的定量指标。

科技部、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启动之初,即开展了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研究。研究指出我国的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在研发经费、专利发明、新产品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与组织管理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

综上所述, 拥有一个明确的创新战略, 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有自己关于创新的动态过程的目标、方向和衡量标准都是创新型组织的重要特征。上述观念对创新型组织的判断标准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系统、全面创新的思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但创新型企业理论在创新管理研究中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对于创新型企业的研究重要局限于管理学和创新管理理论本身的范畴, 大多仍是思想性、理念性的研究。

2. 创新型企业所具有的特点

对于创新型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是指在制度、管理、知识、技术、文化等方面具有强大创新活力、具有本行业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持续创新是其本质特征。目前, 我国对创新型企业没有制定统一明确的判定标准, 综合国内有关方面研究, 我们认为创新型企业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1)企业内部实现研究与开发的制度化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主导产品拥有较高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 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 积极主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2)能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在同类企业中, 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 有健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领先的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

(3)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带动潜力。注重自主品牌的管理和创新, 通过竞争发展, 形成了企业独特的品牌, 并在市场中享有相当知名度。创新或生产的产品应隶属于国家、省、市科技部门颁发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内, 也就是说其产品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密集度。

(4)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企业近三年连续盈利, 整体财务状况良好, 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5)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重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创新, 努力营造企业的创新文化, 把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作为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模式

根据学者对我国企业的研究,我国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模式包括制度创新型、技术创新型、管理创新型、混合创新创新型等四种成长模式。如图2.1。

1. 制度创新型成长模式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塑造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新的微观基础,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创新意味着对原有企业制度的否定,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产权制度创新和公司治理结构创新。本质上是权利和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制度创新方式的基本路径是:资本原始积累―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企业其他创新一现代企业制度一企业成长。其特点是启动产权改革,以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吸引社会资本,带动企业内部其他方面的变革,从而进入企业成长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企业的改革也不断的加大,这时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制度创新型企业。我们以联想企业为例,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正式注册,性质为全民所有制。从理论上讲,预算外收入也是国家的钱,但支配权并不在中央政府手中,而在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手中。从财产权、经营和福利保障的角度看,计算所和新技术发展公司之间的界限都是模糊不清的。1987年和北京市海淀区供销合作社订了联营协议,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计算机技术公司。这个联营在财产权问题上却有重大的含义。首先是法人财产权的机一部延伸,增加了新企业的独立性。其次是登记企业的性质变为全民和集体,在当时的财务管理规则下,增加了企业会计处理上的灵活性。1998年,该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控股)公司,成为香港联想的最大股东。联想集团(控股)公司和北京联想(有限)公司之间,加上了一个香港联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不仅仅是在整体双层财产权结构上又增加了一个层次,而是利用香港上市公司的规划,来规避政府机构之间财产关系变动对联想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这种制度创新通过国有企业的再投资,形成“法人”财产权,是国有企业的财产权出现双层结构,仍然保持企业财产和体制的统一性。“法人”投资者在政府机构和营运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隔离层。联想企业就是通过“整体双层结构”这种制度创新为其在后来的高速发展赢得了时间。

2. 技术创新型成长模式

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所谓新的生产方式, 具体是指企业中的从投入品到产出品的整个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或称突变。这种突变与在循环流转的轨道中年复一年地同质流动或小步骤的调整不同。它既包括原材料、能源, 设备、产品等硬件创新, 也包括工艺程序设计、操作方法改进等软件创新。技术创新成长方式,是指企业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先导,建立自主技术能力、改变企业技术特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制度和管理变革的企业成长方式。这种成长方式的基本路径是:资本原始积累―技术创新一制度和管理创新一现代企业制度一成长空间的拓展。其特点是首先集中投资于新技术开发,以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或节省成本,再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然后以此为基础推动企业品牌建设,改进企业管理方式,促进企业制度变迁,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这种方式通常依靠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通过自主研发、模仿创新、外部引进、合作等手段,进行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再造等活动。其中,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生产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市场化获得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格力电器就是推行技术创新型成长模式的成功典范。格力电器企业通过形成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核心能力;确定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战略;以新满足市场,创造新需求等策略使得该企业在6年时间里,由一个年产2万台窗式空调的小厂迅速崛起,1997年生产各式空调118万套,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3. 管理创新型成长模式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环境下,把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各项职能在质和量做出新的变化或组合,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新的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一般可以从环境、资源、市场、流程等几个方面着手。

管理创新成长方式强调打破企业的传统管理,引进职业经理人,改革内部管理体系,以此为契机推动企业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并在进行内部管理体系变革的同时,也为企业的产权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支持。这种成长方式的基本路径是:资本原始积累―管理创新―制度和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成长。其特点是集中于管理投资,以引进职业经理人充实企业的管理队伍为前提,冲击企业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推动产权结构调整、内部管理体系变革,为企业制度变革和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我们以上海通用公司为例:在上海通用汽车3年的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一个厂房的制造方式。唯有上海通用是另类,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柔性化”生产方式,它在国内汽车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产线为基础,严格而规范的采购系统,科学而严密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市场为导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系统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其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支撑体系,使上海通用汽车成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围内柔性最强的生产厂家,形成了企业柔性化管理的经典范例。

4. 混合创新型成长模式

混合创新型成长道路的选择并不是那么明显地以技术特征、或者产权特征、或者管理特征的变更为出发点,而是以这三方面特征中的两者或三者的某种程度的混合为起点,如首先变革技术特征和产权特征、或产权特征和管理特征、或技术特征和管理特征、或三方面特征同时改变。这在我国的家族式企业中比较常见。家族式企业要真正将家族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有机融合在一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全面变革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而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以及经济特征的技术、产权和管理三方面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它们在企业成长变革过程中是联动的关系,改革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企业的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具有组合联动的效应。混合型成长方式的特点在于,企业同时投资于技术、制度和管理的某两个或三个的组合,从而有效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迅速步入成长的快车道。我国的希望集团、万向集团、太太药业等的成长道路,可以说都是混合型成长方式的典型例证。

三、结论及研究意义

创新型企业正处于新经济时代, 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我国的企业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 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不仅要坚持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尽量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而且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获得只能依靠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因此建设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是我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法宝。企业的创新模式随着技术本身的快速变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并且变得更有效率、更灵活和更迅速。同时,创新模式的复杂性也随着涉及因素的增多而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成功的创新模式要求管理和组织上的柔性。

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全新的经济特征不断在企业竞争环境中显现, 企业模式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而对创新型企业模式的探讨是企业模式发展的指向标, 具有前瞻性。在创新经济的环境下, 研究创新型企业模式的特征和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持续的助推作用, 相信在企业模式的不断发展的历程中, 创新型企业模式将是最为市场青睐的企业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9-50

[2] 侯光明,邹锐,李存金.民营企业创新型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

2003(5):44-47

[3]刘耀,金恩焘.企业模式的发展及创新型企业模式述评[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4]吴照云, 黎军民.我国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成长可选择的模式[J].经济管理,2005(17):41-44

[5]孙福全,陈宝明,张华胜.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

[6]侯先荣.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8-30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7

立足产业需求,明确扶持对象

宁波海外工程师引才战略突出“产业需求”和“高端引领”导向,对扶持企业引进的海外工程师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在国外担任过工程、技术、管理主管及以上职务的外籍工程技术研发人才或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受宁波本地企业以及企业开办的研发机构(不含外资企业)聘请,在宁波工作并担任相应的中层及以上职位;三是从事符合《宁波市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和《今后五年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所确定的重点产业,或是在发展中起引领作用的行业;四是聘用年薪须为50万元及以上,聘用时间不少于1年(其殊人才不少于6个月)。

成立专门组织,保障引才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宁波建立了引进海外工程师联席会议制度,由人事局牵头,市委人才办、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等有关部门参加,每年举行1-2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引进海外工程师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同时,成立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协调公安、教育、外事等部门,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海外工程师提供包括出入境、通关、保险、住房、税收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引进海外人才的意愿普遍较强,但是所需支付的高额薪资往往让企业存在海外引才顾虑。宁波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共给予企业相当于海外工程师薪资40%以上的资金支持,资助金额按支付给海外工程师本人的年薪高低,分50(含)-70万元、70(含)-90万元、90(含)-120万元、120(含)-150万元、150万元及以上等5个区间,由市本级财政分别按每人10万元、15万元、20万元、25万元、30万元的标准,对企业给予一次性资助。县(市)区财政同时按不低于市本级财政资助标准的金额提供相应的配套资助。

建立引才渠道,促进全球选才

宁波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拓展了多样化的海外工程师引进渠道,促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选择优秀人才。第一,建设海外工程师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企业所需“海外工程师”的招聘信息,查询海外工程师的应聘信息,增强宣传、申报、审批、公示和管理等服务功能;广泛征集海外智力技术项目引进需求,定期向海外智力技术合作项目信息。第二,通过在宁波市举办人才科技周、科技创业大赛等活动,邀请一批优秀海外人才聚集宁波与企业进行洽谈和交流,吸引海外人才和技术项目落户宁波。第三,积极开辟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宁波先后与20多个外国高级专家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在德国、日本、美国以及香港建立了8个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为全球选才引才搭建平台。如依托欧洲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德国弗劳思霍夫研究院建立德国引智基地,该院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生产自动控制技术、安保技术、水资源保护等领域已与宁波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输送宁波急需人才。同时,宁波每年还组织企业赴美国、欧洲等地招聘急需的海外工程师,建立企业与海外工程师的直接交流平台,提高引进海外工程师的效率。第四,主动邀请发达国家退休高级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为我国贡献“余热”。宁波与国外有关志愿者组织、工程师协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根据企业不同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邀请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退休高级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来宁波做技术交流和指导,近5年来累计已超过800人次。

宁波引进海外工程师的成效

引进一批海外工程师,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截至2013年,宁波已帮助企业从日本、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多位海外工程师,市县(区)两级财政共为企业提供海外工程师薪资补贴近1.11亿元,还引导企业自身投入近3亿元。同时,通过项目合作研究等方式,还引进各类外国专家1 100余人次,完成外国专家项目270项。大批海外优秀人才的输入,为宁波市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带来高端科研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海外工程师带来了高端科研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理念,使超半数的企业实现了数百项专利和技术突破,大大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海外工程师,先后成功研发新项目30多项,申报发明专利23项,其中2项为国际发明专利,目前已成为中国铜合金线材和棒材行业的龙头企业,部分新材料还应用到神舟1-6号和嫦娥奔月1号工程。宁波维科丝网有限公司在日本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在短短的4年内取得了国内业界的首席位置,公司的设备运转效率从65%提高到96%以上,正品率从不到75%提升到93%以上。

引培结合,壮大企业创新团队

宁波企业充分利用海外工程师智力资源,鼓励他们与企业内部专家合作,坚持“引培”结合,以科研团队、管理团队、学徒制等方式,逐步培育和壮大企业创新团队。比如维科集团,引进海外工程师,聘请外国专家为厂长,同时通过推行“导师带徒”制,组建科研小组、管理小组,推行先进的5S生产管理模式,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培养了各类技术骨干30人。仅在1年内维科集团就开发出达到国际标准的超高精度丝网,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几点启示和建议

引进技术研发人才,迅速推动我国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型国有企业或研究院所集聚了掌握先进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具有较强活力的乡镇和民营等中小企业却面临技术和人才极其缺乏的困境。于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地区,国有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周末时间到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从企业获得一定的额外报酬,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星期六工程师”成为那个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取生产和研发技术的重要智力支撑,也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1985年,中央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技术人才流动一时盛行,成为我国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实现产业快速升级的引领者。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临迅速拉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世界新一轮科技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严峻挑战。宁波海外工程师引才实践证明,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迅速提高企业自身科研与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和产业升级的一条捷径。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企业对掌握前沿技术、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和国际市场运营理念的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了大批世界领军创业人才,他们大多通过创办新企业,引领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创新集聚和快速发展的态势。宁波的经验启示我们,中高端技术人才对现有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且大量中小企业对中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因此,我国首先要提高对中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助推我国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和重视;其次,要借鉴宁波经验,从国家层面出台鼓励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相关办法或政策;第三,为各地区政府和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出台相关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区依据本地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开拓和探索多种海外工程师引才渠道与方式。

立足企业需求,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宁波市政府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战略,强化企业引才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是政府依托企业实现自身目标、企业借力政府满足自身需求,政企有机结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活实例。以地区产业发展重点为导向,作为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基本条件。政府一方面通过市县(区)两级财政给予企业大量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引进海外智力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为企业和海外优秀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政府对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的支持,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数百项专利和技术突破,还培育和壮大了企业内部创新团队,为企业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因此,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既从微观上满足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实际需求,又从宏观上促进政府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加快行动:首先,广泛征集、调查和研究地方与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所面临的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及人才等方面需求;其次,在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支持和满足相关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紧迫需求,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中高端技术人才等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统筹产学研,超前部署本土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战略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8

“互联网思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刘奇葆指出:“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发扬攻坚破难精神,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共识,为此,领导干部要把互联网思维思潮转化为提升为领导力的重要驱动源。

互联网思维科学涵义及主要特征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就是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全面审视、系统化的一种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有如下特征:

1.互联网思维追求不断探索创新和改善

互联网运营的特点是一头聚集着引领企业创新的客户需求,另一头是实现这些需求的解决办法。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使企业产生很多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新的形态、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消费观念、新的体验、新的价值等。这个改善从人们思维意识、思考方式、行为习惯、营销方法上都有体现。如在海尔的空调实验室,技术人员不断探讨研究新型空调及有关设备。近年在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里,有关部门每天都有技术改善讨论会,研究用户提出的五花八门的新想法。比如手机丢了,怎么帮我找回;在黑暗中,手机如何直接变成手电筒等。数以千万计的小米用户成了小米研发的外援团,每天大量对手机的需求、意见、建议,都会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的渠道传递给小米,根据不同需求,小米手机的系统每周都会更新,每次更新都会几个甚至十几个功能,这其中有三分之一就是由用户提供的。小米公司这种不厌其烦地时刻追求技术改善、产品卓越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就是互联网思维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行为方式。

2.互联网思维追求用户的信任(口碑粉丝)

从苹果到小米,因为粉丝的拥趸,造就了一个个神话。传统企业讲消费者、用户,时下讲粉丝,三种群体看似是一类人,却有不同。消费者是购买者,这类人或许会成为使用者,即最终用户。但也有些人不是用户,如粉丝未必是购买者,但也对产品产生情感,有忠诚度,并愿意与人分享这个品牌。口碑的真谛是超越用户的期望值。粉丝的力量及对产品忠诚度的热情不可小觑,他或许乐于与企业紧密沟通,愿意参与到企业产品创新、营销中来。某种程度上讲,粉丝对产品的这种信任度为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带来巨大正能量。

3.互联网思维追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互联网思维,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背景下思考企业发展、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将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圈。很多企业羡慕小米的发展,但是传统企业都是用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路径前行,企业内部是不是协作、开放、分享,内部的沟通、流程是不是冗长繁琐,等级分明、大而全是否反而制约了发展,对用户和对员工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还是制度化的例行公事?这些是成为一个互联网思维企业要思考的。一个网状结构的互联网,没有中心节点,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平等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4.互联网思维追求知识共享信息互动

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本质是让互动变得高效,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包括人机交互。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想。我思献人人、人人助我思。互联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和普遍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5.互联网思维追求注重人的价值

互联网技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在商业层面的逻辑。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与厚度决定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手段,不开放,就无法获得更多的连接。所以,互联网商业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平等、开放基础之上,互联网思维也必然体现着平等、开放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经济是真正以人为本的经济,提倡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互联网思维给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启迪

1.要转变旧执政理念,不断探索创新领导方式方法

互联网思维强调“不断追求创新”,及时“改善技术与提升服务”,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生存的重要法宝之一。同样,领导干部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创新领导方式是应对适应新形势新局面新挑战的重要前提与途径。指出:“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转变传统施政观念积极探索领导方式方法与工作思路是各级领导干部活力源泉和立身之魂。领导干部要以互联网思维方式审视自己的工作价值观,要有文化自觉意识,把“我从哪里来?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我是干什么”作为新的常态来践行。做好以下转变:一是变官本位为民本位观念,由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二是由原来替民众做主、强加于人转变为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智于民、与民众协商;三是由单向政策宣传动员转变为与民众互动交流、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四是由面对问题回避转变为与民众坦诚沟通、共度难关;五是由“暗箱”式决策执政转变为公开、透明、科学决策执政。

2.要把“以人为本”表态文化内化为实际执政行为

互联网思维导引下的“用户至上”,讲究尊重用户、尊重粉丝,提倡交流协商、强调公开透明、民主互动。领导干部要秉持以科学发展为引领,把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真正落实在执政的每个环节,做到五个升华:由单纯重视货币资本的意识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意识升华,从以物为中心回到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由“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向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公益心等升华,使政绩建立在道德层面上;片面追求对自然的索取和征服向建设生态文明回归升华,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伦理精神有机统一意识;由集权管理向科学、尊重民意、扩大民主参与增量升华,从权力官僚至上的管制思想,向法治德治并举的科学善治的思维模式转变,达到政府治理向善治迈进;由简单以GDP论英雄的绩效考评模式向着重塑造公信力及政府质量升华。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9

一、征文对象

本次论文征集活动面向全国范围内色彩领域科技工作者,邀请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基地企业、理事单位科技工作者参与,欢迎广大色彩科技人员和色彩应用人员踊跃投稿。

二、征文类型

本次征文面向尚未公开发表或在三年内公开发表的原创性论文(2009年1月1日后正式发表的论文),已请注明出处。

三、征文内容

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领域的各类研究及应用成果。内容包括:纺织品、服装及服饰、工业设计、汽车工程、城市规划、城市建筑与环境色彩、室内装饰、光学、照明设计、数码设计、印刷技术、色彩文化、艺术研究、色彩教育、家居设计、个人形象设计等。

四、征文要求

(一)内容

立意新颖、色彩应用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围绕主题、理论或方法创新务实、观点明确、资料翔实、文献引注规范。

(二)篇幅

论文正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摘要不超过300字。 (三)格式

论文采用Word文挡,页面按A4纸排版,正文字体为宋体五号字,单倍行距。主要框架包括:(1)题目;(2)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中文关键词:(6)正文;(7)参考文献;(8)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领域和成就、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请在参考文献之后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请用五号黑字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简介在200字以内。论文中图片黑白和彩色均可。

(四)其他

所提交论文应为作者原创,尊重知识产权,不得抄袭剽窃他人学术论文和学术观点及图片,无侵权或版权纠纷,组委会不承担核实义务以及因此引起的任何责任。

五、论文提交

请于2012年9月30日前将论文和论文征集登记表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组委会电子信箱,并将报名表传真至组委会。论文征集登记表请登陆.cn下载。

六、其他

(一)经评审,入选的优秀论文将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公开出版,为论文作者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择优在《流行色》、《色彩中国》和中国流行色协会网站等媒体刊登。论文集将被中国知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收录。

(二)部分入选优秀论文将推荐在11月30日召开“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宣读及做学术交流。

(三)本次论文征集和出版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秦爱梅

电话:010-85229522 85229582

传真:010-85229531

科技创新引领新征程篇10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44;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分析“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概括“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的3个特征:跨学科专业背景、创新创业型和个性化;针对当前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方法的角度,提出“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地方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2013JSJG517)。

第一作者简介:郭杨,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guoyang@nuist.edu.cn。

O 引言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各经济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新形态而不是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简单地相加。“互联网+”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互联网+”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互联网+”产业现状

2014年,我国互联网产业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新注册通用顶级域名超过50万个,已备案网站数量超过了357万。据有关咨询报告,2014年中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达19家,总估值达470亿美元。这些企业全部来自互联网相关领域,其中最瞩目的莫过于诞生了一批互联网与消费、金融、教育、医疗、汽车等领域融合的“互联网+”新产业。“互联网+”对传统金融、工业与服务业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注入新动力。在2015年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兴业态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对激发中国经济的活力功不可没。

2 “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将沿着两条路径发展,如图1所示。

一是在融合渗透趋势下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深入涉足传统产业,向三大领域纵深发展:

(1)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游戏和影音文学等消费性服务;

(2)互联网金融、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旅游和在线约车等生产性服务;

(3)企业服务类应用、网络服务和终端设备等行业应用。而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和行业也正在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

二是在新技术延伸拓展下的硬件、服务一体化。产业继PC时代、Web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即将迎来智能硬件时代。智能硬件的创新、创业和投融资成为业界的热点,初创企业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而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依托平台优势纷纷搭建开放式硬件平台,抢占智能硬件生态系统的先机,其中移动医疗、在线教育和互联网汽车成为了新的蓝海。

3 “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特征

在“互联网+”产业中,产业融合是核心,升级创新是驱动,人才资源是保证,“互联网+”产业对人才需求有如下几个特征。

3.1 跨学科专业人才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跨学科特征首先源自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学科特性。据不完全统计,“图灵奖”得主80%以上同时拥有信息科学和数学或者基础物理学乃至文学等跨学科背景。

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升级,也是对传统工业时代的高度分工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的升级。传统工业时代教育以培养人才具备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互联网+”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综合化、高水平化,不仅要求从业者充分掌握跨度更宽的学科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储备,也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准、专业等级、应用技能以及研究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2 创新创业人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刷新人们对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产业而言,生存的基石在于始终牢牢把握创新的方向、踏准创造的节奏,行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依赖提出了比其他领域更加迫切和高标准的创新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打开了辽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结构更新、创新意识更强、视野更加开阔、资源配置能力更高。

3.3 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才是“互联网+”企业文化和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需求。“互联网+”企业打破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推倒传统金字塔式的多层级管理架构,突破了企业内部框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思维,提倡人性化管理、和谐的工作环境,推崇“Geek(极客)”型个性化人才文化。

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提倡对于受教育者的不同能力要给予同样的重视。通过打造多渠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许可并鼓励学生展示天赋特长、挖掘自身潜力,使不同性格类型、不同思维模式的学生都能够成为彰显个性、具有特色和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4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相较于业界对“互联网+”的响应程度之快、之深、之广,教育界对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可以说尚在起步阶段。企业对适岗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不断升级、转型、融合的经济形态,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转型。

一方面,狭义上的“互联网+”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需尽快跟进。如教育部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培养模式是否科学、软硬件教学资源是否配套合适,各高校依然在不断探索,更有赖于第一届毕业生的从业反馈。而对于“移动互联网”等与消费市场需求结合更紧密的有关专业的探索则刚刚起步。

另一方面,传统学科领域也在探索实现“跨网”转型融合的路径。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兴起,不是金融媒介的简单升级,而是对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的基础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带来结构性的变革,培养大量兼具金融业务、信息技术、营销及管理等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作出宝贵的探索,开设互联网金融方向,目标是培养第一代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监管机构输送急需的人才。类似的,其他传统学科领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样需要积极应对市场新的诉求和挑战。

5 “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5.1 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跨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素质高意味着受教育对象在身心、智力、敏感性、个人责任感、审美意识、价值观等方面要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具有客观的批判意识、朴素的科学素养和执着的探究精神的“信息利用”的主导者和创造者。

创新教育要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创新能力的创新素质培养作为核心要求,注重对学生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培养。

基础知识结构要求掌握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求掌握以一科为主、多科融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

5.2 在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有机融合

“互联网+”的跨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某一学科方向,而更需要建成一个以理工文管基础学科为支撑的、以信息学科为引领的、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学科生态群。

因此,在相关课程体系设计中,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构建覆盖主要方向核心课程、信息学科支撑课程、前沿案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国内率先探索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开设的“互联网金融”方向课程体系设计为例,其核心课程有金融统计与计量学、互联网金融发展史及商业模式、大数据分析导论、互联网金融实证研究等;支撑课程包括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计算机安全与原理、下一代互联网等;拓展课程包括前沿问题系列讲座、市场案例专题研讨等。

5.3 以产学合作主导教学资源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落实于师资、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准。

师资建设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矫正片面理论化或者片面工程化的思维,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师资与业界的互动,加深教师对全新业态的跟踪研究和内涵认识,需要教师重新学习、组合相关的知识和业务,在授课中体现针对性和现实性。

加大多媒体教材资源的建设,在形式上体现在线式、实时性、多媒体,在内容上紧贴实际案例和实际项目。

建设大学生创新工场,将其纳入学校科技产业范畴,提出准入门槛,指导创新创业活动,扶持成果转化,最终建成面向“互联网+”产业的科技孵化中心。

强化校企联盟,推动资源共享,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搭建起开放、资源汇集、互惠共赢、机制健全的办学平台,探索行业共建办学、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格局。如,阿里巴巴集团自2006年起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培训项目开始与全国高校合作,在相关专业引入实践教学课程;2008年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创办阿里巴巴商学院,现已开设电子商务等四个本科专业,初步建立了“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6 结语

“互联网+”战略所包含的新生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企业架构,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互联网+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工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于2015年6月8日(教高函[2015]4号)启动,赛事组织在传统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强调了赛事成果的落地孵化及其对“互联网+”新业态的促进,这无疑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重要实践。由政府主导、高校主力、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将不断完善,“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克强.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J].共产党人,2015(5): 6-9.

[2]三川.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5(2):31.

[3]何宝宏,互联网:由消费向生产进军[J].世界电信,2015(增刊1): 60-68.

[4]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EB/OL].(2015-04-01)[2015-04-12]. www.gov.cn/guowuyuan/2015-04/01/content_ 2841356.htm.

[5]怀进鹏,互联网+将无所不在:在CITE 201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讲话[EB/OL].(2015-04-09)[2015-04-12].tech.ifeng.com/a/2015 0409/41 0459 63_O.shtml.

[6]王国军,米新江,王昭,等.计算机教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13(13): 29-34.

[7]赵海荣,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教育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0): 203-204.

[8]彭洋.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