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十篇

时间:2023-11-07 17:28:17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1

关键词 行政处罚 群众公议制度 城管执法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合肥建立了全国首创的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城管部门作为首批试点的四个部门之一推行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已有一年时间。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谈对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的在城管工作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是指在行政处罚主体做出某项行政处罚决定前,行政处罚主体需将案件材料及其处罚意见提交给群众公议团,要求群众公议团要听取执法机关办案者解读案件处罚说明或者根据需要听取行政相对人对案件处理的意见之后,对处罚案件商讨并形成公议意见,此项意见将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处罚案件的重要依据。

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基本程序分以下三部分:首先判断行政处罚案件是否适用于群众公议制度;其次为符合群众公议制度的行政处罚案件选定案件公议员、举行群众公议会议,案件公议员对该案件做出群众公议意见;最后行政处罚实施主体结合群众公议意见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群众公议会议召开时,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应当向群众公议成员通报案件相关情况,对案件事实情况,适用法律和自由裁量标准进行解释和说明,提出初步的行政处理意见,并接受公议成员的问询;行政处罚相对人参加公议会议的,可以就案件事实进行陈述。群众公议会议过程中,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应当向公议团成员提交包括立案呈批表、现场勘察笔录、询调笔录、处罚审批表、告知书、当事人陈述申辩材料、现场取证照片等在内的案件卷宗材料。

1 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在城管工作中的作用

1.1 提高城管行政处罚的公正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公议制度运用到行政处罚中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的一次制度创新,使行政权力在阳光下公开透明地运行,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压缩到最小甚至没有,让整个案件执行过程真正在群众的“眼皮”底下进行,这样的处罚才能更加公正、公平。

1.2 改善城管行政执法的环境

行政处罚公议制度扩大了行政处罚中群众的参与性,使群众更加全面地认识城管工作,更加清楚地了解城管执法,更加直观地明晰城管处罚的过程。由于当今社会信息过于繁杂,任何新闻报道、媒体宣传、网络描述也比不了群众口口相传的可信度。 1.3 增强城管队员的执法能力

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使城管执法人员直接面对公议团成员的质询,而且这些成员很可能还是法律方面的专家。如果案件的处理决定与群众公议意见有分歧,城管执法人员要在10个工作日内向群众公议团成员书面说明,并要将最终处理决定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人员工作中更加认真、仔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1.4 完善城管处罚的监督机制

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就是一种政府权力的社会约束,对行政机关的行政权进行控制和监督。它不仅可以提高行政决定的质量,而且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赢得公众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群众公议团成员来自人民,他们的加入增强了对公共利益的评判基础,打破了行政机关对行政决定的垄断裁判,为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的平衡提供了新的途径。

2 城管工作中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度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2.1 加强案件筛选工作

城管是根据行政处罚相对集中原则成立的管理城市的部门。它所涉及和管理的内容比较多、比较杂,违法程度不严重。如果这些细微的行政处罚都进行公议,那将浪费许多人力与物力,大大降低城管执法效率,产生的效果也是比较有限的。另外一些应当公议而没有公议或者难以通过公议不愿参加公议的案件会降低公议制度的成效,损害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所以选取一些具代表性的、具争议性的以及处罚比较重的案件来公议,这样既充分发挥了群众公议制度的作用也降低了城管执法的成本。

2.2 增强公议团成员的公议水平

群众公议团成员的法律素养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职业背景、生活阅历也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可能对于同一案件会基于不同自身条件形成大相径庭的意见。这不仅背离了依法行政的精神,也会导致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出现。在这种背景下,群众公议团成员的公议水平必须要得到增强。首先,需要提高其成员的法律素养,保证最终的行政处罚决定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其次,对公议团成员的培训应注重行政惯例和行政判例的传达,即行政机关将公正、合理、实效的案例传达给公议团成员,为其提供良好的处理范例。再次,通过制定、细化行政裁量基准使公议团成员在评议处罚案件时有规律可循。

2.3 引进行政处罚相对人陈述和申辩的程序

行政处罚公议程序的核心既是为公开、监督行政处罚的过程与结果,更是为保障被处罚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处罚相对人作为监督处罚裁量权的关键角色,应当在公议过程中出现并陈述意见。行政处罚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应当纳入到行政处罚群众公议程序中。一方面,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辩论可以保证公议团的意见充分考虑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双方的意见和利益,防止制度流于形式,成为行政处罚主体单方的“走秀”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行政相对人对于行政处罚决定的接受程度,提升行政行为的可信性,降低提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可能性,从而间接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

此外,改变行政处罚主体在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中的强势地位,提升公议团的中立性,也是对该制度进行完善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公议团成员管理机构(类似于招投标中心的专家库)来降低公议团的行政性,防止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成为一个专为行政执法机关说话的以表达“公议”为幌子的虚伪制度。

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的设立旨在以公众参与模式规制行政裁量权,实现行政决定的公正、合法。随着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其会在监控自由裁量权,保障处罚相对人权益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并为城管执法工作的法治化、正规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 董丽娜.论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1(7):49-50.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2

一、金融行政处罚实体上严厉

在金融行政处罚目的的指引下,金融行政处罚主要针对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其具体处罚规定与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规定相比要严格得多。

第一,处罚权只能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这就表明,认定某一行为是否违法,是否需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只能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委托其它组织进行处罚。

第二,处罚涉及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依照本办法受到开除的纪律处分的,终身不得在金融机构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通知各金融机构不得任用,并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告。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依照本办法受到撤职的纪律处分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一定期限内直至终身不得在任何金融机构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或者与原职务相当的职务,通知各金融机构不得任用,并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告。”

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一旦被开除,便永久丧失在金融机构任职的资格,一旦被撤职,则在一定期限内或者永久丧失在金融机构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资格。

第三,对违法行为人的责任追究期限长。《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四条规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离开该金融机构工作后,被发现在该金融机构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金融管理规定的,仍然应当依法追究责任。”这一规定就排除了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两年时效在金融行政处罚领域的适用。金融行政处罚对追诉时效作了极大的延长,无论金融违法行为实施之后经过了多长时间,只要一发现,就会被依法追究责任,这就杜绝了违法行为人经过追诉时效而逃避责任的企图。

第四,有关罚款的规定详细而明确。在《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中一共有近30处关于罚款的规定,详细列明了需要处以罚款的不同情形,并明确规定了罚款的额度。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则少有这样详细的规定。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金融行政处罚中的罚款数额较其它领域要高。从《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的规定看,罚款额最低为1万元或者违法所得的1倍,最高则可达到50万元或者违法所得的5倍。

二、金融行政处罚程序上严谨

与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相比较,金融行政处罚的程序规定更为严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金融行政处罚的主管与管辖,《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作了严密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行政处罚,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执法职能部门负责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调查,提出处罚意见。法律事务工作部门负责复核处罚意见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组织听证。而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则往往不涉及主管机关内部的分工问题。

在管辖方面,不仅对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各分支机构的管辖范围作了明确规定,还对作出吊销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责令停业整顿、撤销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的处罚的管辖作了特别规定。

第二,实行行政处罚委员会制度。依据《程序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行政处罚委员会,由行长或副行长(主任或副主任、特派员)、主要执法职能部门和法律事务工作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行政处罚委员会的职责是对重大行政处罚作出决定;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外的其他行政处罚决定,进行监督检查。对金融行政处罚组织的构成、职责范围等明确固定,这就为金融行政处罚的正确、顺利适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规定了处罚决定作出之前的相关程序。中国人民银行执法职能部门负责立案以及调查取证,调查终结,执法职能部门写出调查报告,并制作《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连同相关证据及其他材料移送法律事务工作部门进行审核,并征求意见。经审核,法律事务工作部门提出意见,将有关材料退回执法职能部门,再由执法职能部门报主管行长或行政处罚委员会批准。在《程序规定》中当事人行使陈述申辩权以及申请听证权的程序也十分明确。这一系列严密的程序规定不仅保证实体行政处罚权的正确行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金融行政处罚的维护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第四,在处罚的决定及监督方面,也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一般的金融行政处罚由主管行长或副行长(主任或副主任、特派员)审查决定,对于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则要由行政处罚委员会审查决定。金融监管办事处行政处罚委员会作出的重大行政处罚决定,还应报分行批准。金融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后,还应按《程序规定》所提供的格式制作处罚决定书并依法送达。对于作出撤销金融机构的代表机构、吊销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处罚决定的,还应在《金融时报》上予以公告,以使机关公众和社会知晓。

《程序规定》赋予行政处罚委员会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外的其他行政处罚决定的监督检查权。赋予法律事务工作部门对执法职能部门的立案、调查、取证等工作的审核监督权。这也是其它领域的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所鲜见的。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3

一、工作目标

按照《县关于开展行政执法制约监督机制改革的意见》“一分、三合、两督”(权力分离、人员合规、程序合法、裁量合标、行政监督、外部监督)的原则,将行政执法权与监督权相对分离,行政执法人员与执法监督人员都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程序性规定,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裁量权制度,严格准确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自觉接受县司法局的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按照《省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办法》规定的时限要求,及时通过本机关官网,向社会公布相关行政执法决定。完善各自工作程序,并由行政执法人员与法制机构分别完成,形成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促进规范执法,严格执法。

二、推行行政执法制约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行政执法制约监督机制是指行政执法部门或其所属执法机构在适用一般程序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案件调查取证与对证据资料的审核认定分别由不同执法人员完成,即案件承办机构(人员)负责案件调查取证;法制审核机构负责立案审核和证据资料的审核并拟定处罚意见,最终由局领导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的一种机制。

三、完善制约监督机制

1.成立行政执法制约监督机制领导小组。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庆国,党组成员、副局长,党组成员、城市管理局副局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四级主任科员为副组长;为成员的行政执法制约监督机制领导小组。

2.成立办案机构:办案的具体工作由综合执法大队负责。

3.成立法制审核机构:法制审核的具体工作由局法制室承担。

四、行政执法制约监督机制基本程序

(一)立案登记

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日常巡查、受理群众举报、上级部门交办及其他部门移交的违法案件,经过初步调查,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在二个工作日内提交局法制室《立案审批表》。局法制室对立案审批表统一编号,要做到一案一号,并在二个工作日内报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

(二)调查取证

案件立案后,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并参照《省行政程序规定》、《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开展调查取证。

1.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强制案件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两人,在调查询问笔录中应当清晰准确记载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的内容。

2.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相关证据,综合运用调查笔录、现场检查笔录、监测报告及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多种证据形式收集相关证据资料,证据形式符合法定要求;证据内容充分确凿,证据材料要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合理性。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验、勘验、鉴定。

3.执法人员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做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4.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5.执法人员在调查结束后,要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翔实准确地说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二是应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手段、后果六大要素入手叙述违法事实。三是要对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材料进行分类梳理和筛选,确定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的联系。四是要准确说明处罚的理由。即简明扼要地指出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某项规定,其社会危害程度是否造成了严重危害后果,有无从轻、减轻或从重处罚情节与理由。调查报告及所收集的证据资料应在调查结束的五个工作日内将交由法制室进行审查。

6.执法人员在调查结束后未发现违法事实的,应报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批准撤销立案。

(三)案件审查

1.局法制室应当对案件内容进行如下审查:

(1)所办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

(2)行政执法主体及其执法人员资格是否合法;

(3)办案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4)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充分,执法文书是否规范;

(5)使用法律依据是否准确;

(6)行政处理建议是否合法、适当;

(7)裁量是否合理、公正;

(8)是否涉嫌犯罪需要移送司法机关。

2.审查后,局法制室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做出如下处理:

(1)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调查取证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应当退回案件承办机构(人员)补充调查。

(2)经审查,发现违法事实显著轻微可以不予以处罚的,应当填写审查意见,报主管法制工作的局领导决定不予处罚。

(3)经审查,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交由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制作行政执法案件事先告知(听证通知)书,且审查行政执法案件文书中是否符合自由裁量权标准、有无说理性内容。

审查终结后,局法制室提出拟处理意见,报请局领导审签,审签后七个工作日内送达当事人。对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应当将拟处理意见提交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组织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决定。

(四)依法做出决定

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根据局法制室审核后提出的意见或集体讨论研究结果,视不同情况,分别做出如下处理:

1.违法事实不能成立或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2.违法事实成立,查办程序合法的一般性违法案件,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的,由局长签发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有说理性内容。对情节复杂、影响重大的违法行为,经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后,由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行政处罚决定书。

3.违法行为触犯刑法,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将案件材料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结案申请

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发处罚决定书,违法当事人履行完处罚决定后,由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向局法制室提出结案申请,经局法制室审核,由行政执法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字结案,局法制室统一装订归档。

(六)执法决定公示

严格按照《省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办法》规定的时限要求,及时通过本机关官网,向社会公布相关行政执法决定。行政执法信息应当自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执法决定信息应当自执法决定作出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相对人及有关人员的投诉举报,应及时进行查处,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五、工作要求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4

【辩论】法院受理后,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各执一词。

原告诉称:1.华联商厦是街道所属企业,有关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应由市劳动局管辖,地区劳动局是市劳动局的上级机关,直接对市劳动局所辖单位进行处罚是越权行政。2.《劳动法》第101条规定的“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的”是指没有任何道理,采用暴力、威胁、围攻、侮辱等积极的方法阻止、妨碍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的行为,是—种作为的违法行为。而华联商厦在地区劳动局工作人员调查时并未采取上述方法进行阻挠,只是对其整改指令提出异议,请求其收回,在其规定的调查、询问的时间由于有其他事情没有如期到场,这些行为并不足以构成“无理阻挠行为”。因此,地区劳动局适用《劳动法》第101条、劳动部《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第18条之规定对华联商厦处罚款8000元是适用法律错误。3.《行政处罚法》规定对法人处1000元以上的大数额罚款应适用一般程序,对于其中的较大数额的罚款决定作出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地区劳动局对华联商厦罚款8000元,远远超过1000元这一大数额的界限,是较大的数额,华联商厦对这一罚款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地区劳动局在下达处理决定前未告知华联商厦有要求听证的权利,是违反了法定程序。请求法院依法判决撤销。

被告辩称:1.地区劳动局是地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区的劳动行政工作,对全区的用人单位均有管辖权。目前,关于劳动行政部门的案件管辖范围法律、法规均无明确规定,我省劳动厅制定的《劳动监察规定》:“上级劳动监察机构可以对下级监察机构管理的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监察,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用人单位委托给下一级劳动监察机构管辖。”因此,地区劳动局对本案有完全的管辖权。2.劳动部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2条规定:“用人单位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认定为《劳动法》第101条中的“无理阻挠”行为:(1)阻止劳动监督检查人员进入用人单位内(包括进入劳动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的;(2)隐瞒事实真象,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3)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4)拒绝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就劳动行政部门所提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的;(5)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其中的第(3)、(4)项的“拒绝”行为既包括明确表示的拒绝提供资料和拒绝解释、说明,也包括对劳动行政部门“提供资料,作出解释说明”的要求不予理睬的默示拒绝。华联商厦对地区劳动·71·局发出的“限期整改指令”拒不执行,在其发出携带有关资料接受询问的通知后又不予理睬,是一种“默示拒绝”,构成了“无理阻挠行为”,应予处罚。3.《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该法并未明确较大数额罚款的界限,劳动部和我省立法机关也未作出具体规定,因此,地区劳动局决定对本案不进行听证是不违法的。请求法院判决维持地区劳动局对华联商厦的处理决定。

【判决】1997年5月30曰,赣州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在招工时向被录用人员收取押金违反了《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所收押金应当退还员工。但被告认为原告阻挠了被告行使监督检查权的主要证据不足,罚款数额较大而未告知原告有要求听证的权利,违反法定程序,应予撤销。依照《劳动法》第68条,《行政处罚法》第42条,《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一)项第(二)项的第1、3目规定,作出一审判决:一、维持赣州地区劳动局劳行决中(97)1号《关于对违反劳动法规行为的处理决定书》的第1项,即执行整改指令退还员工交纳的抵押金。二、撤销赣州地区劳动局劳行决字(97)1号《关于对违反劳动法规行为的处理决定书》的第2项,即处罚款8000元。案件受理费500元,由原告承担300元,被告承担200元。被告对—审判决不服,向赣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第二项,维持其处理决定书中的罚款8000元的决定。

1997年8月15日,赣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上诉人在招工期间向被录用人员收取押金,违反了《劳动法》及有关规章的规定,理应予以退回。在接到上诉人的询问通知后,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拒不按通知的要求携带有关资料到指定地点接受询问,已构成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行使监督检查权的行为,上诉人依法作出处罚是正确的。江西省劳动行政处罚较大数额的具体标准尚未制定颁布,原审法院自行确定标准,上诉人未经听证程序而作出决定一节认定违法不妥的,作出撤销行政处罚的判决不当。上诉人的上诉理由成立,本院予以支持。依照《行政诉讼法》第61条第(二)项的规定,作出终审判决如下:一,维持赣州市人民法院(1997)赣行初中第3号行政判决第一项。二,撤销赣州市人民法院(1997)赣行初字第3号行政判决书第二项。三,维持地区劳动局劳行决字(97)1号处理决定书第二项。四,一、二审案件受理费1000元,由被上诉人华联商厦承担。

【评析】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主要争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被告对本案是否有管辖权的问题。一、二审法院均认为被告有管辖权,笔者也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关于劳动监察的管辖界定问题,法律、法规都未作明确规定,而省劳动厅制定的《劳动监察规定》确定上级机关可以对下级机关管辖的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监察,所以被告对本案有管辖权。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5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员工遵纪守法的主动性、自觉性,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维护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管理秩序,保障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二章奖励

第三条奖励范围。

对有以下表现者之一的员工均给予奖励:

1.在完成公司工作、任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和经济效益的;

2.在技术、产品、专利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或显著成绩的;

3.对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积极、有实效的;

4.保护公司财物,使公司利益免受重大损失的;

5.在公司、社会见义勇为,与各种违法违纪、不良现象斗争有显著成绩;

6.对突发事件、事故妥善处理者;

7.一贯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廉洁奉公、事迹突出的;

8.全年出满勤的;

9.为公司带来良好社会声誉的;

10.其他应给予奖励事项的。

第四条奖励种类。

公司可以设立如下奖励项目。

1.精神奖励

(1)记大功;

(2)记小功;

(3)嘉奖(奖状、奖品);

(4)授予荣誉称号。

2.物质奖励

(1)一次性奖金;

(2)加薪;

(3)晋级;

(4)其他(旅游、培训机会、住房)。

第五条奖励规则。

1.记大功对象。

(1)对公司或国家有重大贡献者;

(2)对公司业务有重大发明、革新,成效卓越者;

(3)对危害公司和国家事件事先举报或阻止,避免重大损失者;

(4)对天灾、人祸、犯罪等现象,不顾安危,见义勇为者;

(5)开拓公司业务,经营业绩(利润、营业额)骄人者;

(6)获得社会重大荣誉者。

2.记小功对象。

(1)对公司或国家有较大贡献者;

(2)对公司业务有较大发明、革新,成效优秀者;

(3)对危害公司和国家的事件,及时制止,避免较大损失者;

(4)见义勇为,获得好评、称赞者;

(5)开拓公司业务,经营业绩优良者;

(6)拾金不昧且价值较高者;

(7)本职岗位工作表现优异者。

3.嘉奖对象。

(1)品行优良、技术超群、工作认真、克尽职守成为公司楷模者;

(2)领导有方、业务推展有相当成效者;

(3)参与、协助事故、事件救援工作者;

(4)遵规守纪,服从领导,公司之敬业楷模;

(5)主动积极为公司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减少成本开支,节约资源能源的员工;

(6)拾金(物)不昧者。

第六条奖励标准。

第七条其他奖励规定。

1.凡获社会各类奖励或荣誉称号,其待遇按颁奖机关规定执行;

2.依照奖励标准,员工1年内奖励分累计满10分,可晋升一级工资;

3.公司对有突出贡献者,可授予称号;

4.公司可设董事长奖、总经理奖,设定奖励额度,每年颁发给工作优异者,起到类似诺贝尔奖的效应;

5.公司可通过奖励汽车、住房、出国培训、出国旅游等实物形式嘉奖勉励先进员工。

第八条奖励程序。

1.员工有符合奖励条件的,由其所在部门及时提出申请,报人事部;

2.人事部审核决定,签署意见后报公司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3.讨论决议经总经理签字后生效;

4.凡获得奖励的员工均由公司发给奖状或证书,并张榜公布;

5.奖励事宜记入员工档案;

6.员工奖金在颁布时发放,奖励提成在其业绩完成后1个月内兑现。

第三章处罚

第九条处罚种类。公司可设立如下处罚项目:

1.精神处罚。

(1)口头警告;

(2)书面警告;

(3)记小过;

(4)记大过。

2.物质处罚。

(1)一次性罚金;

(2)降级、撤职(减薪);

(3)留用察看;

(4)辞退。

第十条过失分类。

(一)甲类过失。

1.记大过后仍再犯;

2.因触犯法律被劳教、管制、罚金、判刑;

3.盗窃财物,挪用公款;

4.触犯公司规章制度、严重侵犯公司权益;

5.连续旷工达5天或1个月内累计达10天;

6.煽动他人不服从规定或怠工;

7.多次欺诈、谩骂、威胁主管;

8.利用职权谋私、受贿,以公司名义招摇撞骗;

9.有重大泄密行为。

(二)乙类过失。

1.故意造成重大过失,造成重大损失;

2.损失/遗失公司重要物品、设备;

3.违抗命令或威胁侮辱主管;

4.主管包庇职员舞弊,弄虚作假;

5.泄露公司机密;

6.品行不正,有损公司名誉;

7.没有及时阻止危害公司事件,任其发生;

8.全年旷工达4天以上;

9.因疏忽或督导不力导致重大灾害;

10.在公司内打架,从事不良活动。

(三)丙类过失。

1.因玩忽职守或督导不力而发生损失;

2.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权限外之物品、设备,教唆他人;

3.工作不力,屡劝不听者;

4.服务态度恶劣,与客户争吵,影响公司声誉;

5.在公司内喧哗、扰乱秩序、吵架、不服纠正者;

6.连续3次不参加公司重要活动;

7.连续旷工2天;

8.对各级领导态度傲慢,言语粗暴;

9.造谣生事。

(四)丁类过失。

1.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

2.因业务疏忽发生差错;

3.教育培训无故缺席;

4.工作时间未经许可擅自离岗;

5.浪费公司财物;

6.遇非常事故,故意回避逃离者;

7.服装仪容经常不整者;

8.多次发生迟到早退现象,不按规定请假、销假;

9.委托或受托他人出勤打卡或签到。

第十一条处罚标准。

视情况进行一次性罚款(一般不超过其工资的20%),或决定减薪降职,乃至辞退。

1.员工旷工。

(1)旷工1天,扣除当月效益工资30%;

(2)旷工2天,扣除当月效益工资60%;

(3)旷工3~4天,扣除当月效益工资100%;

(4)旷工超过5天,辞退。

注:(1)迟到、早退3次折算旷工计半天;

(2)迟到、早退6次折算旷工1天,或累计时间超4小时折算旷工1天。

2.病假。病假超过标准,1天扣除10%效益工资。

3.事假。

(1)事假超过标准1天,扣10%效益工资;

(2)事假超过标准2天,扣30%效益工资;

(3)事假超过标准3天,扣50%效益工资;

(4)事假1年累计超过标准30天,可辞退。

第十二条其他处罚规定。

1.以功抵过。员工违纪受罚后,若获得奖励,本人可提出申请,以奖励抵处罚;相抵后,该奖励不现享受待遇,也不再进行累计。

2.员工因触犯国家法律而受司法部门处理,作无薪停职处理。

3.依照处罚标准,员工1年内处罚分累计满10分,可辞退该员工。

4.对非正式员工、试用期员工的处罚,比照正式员工酌情扣除基本工资。

5.对连续3个月工作没进展或连续6个月没有盈利的部门、下属企业正职干部予以降职或免职。

6.违反公司经济合同管理办法,擅订合同造成经济损失的,应由责任人与参与者赔偿。

7.公司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在我方者,追究驾驶员经济责任,视情况赔偿损失。

第十三条处罚程序

1.员工违纪后,由所在部门依据具体违纪事项和本条例提出处理意见。

2.各类处罚的过程。

(1)口头警告,由当事人的主管签字后生效,可报人事部备案;

(2)书面警告及以上处罚,经人事部审核,由公司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总经理签字生效;

(3)对革职辞退须听取工会意见。

3.申诉。员工可在处罚决定之日起7天内以书面形式向公司提出申诉。申诉期维持原处理结论。

4.处罚事宜记入员工档案,并予公告。

5.员工在受处罚之日起的一定时间内表现良好,可撤销处罚。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6

一、××度工作回顾

(一)、重职能拓展,执法领域有延伸。,。今年,名分局、大队全面落实市局工作指导思想,执法任务得以全面落实。××年全年度共办理案件53069件,其中简易程序案件42423件,一般程序案件10646件。罚款金额共计8654792.53元。

全局各项职能稳步拓展,处罚案件涉及八项职能。其中一般程序案件中,市容环卫类案件8111件,占总处罚案件的76%,处罚金额4147380元,;园林绿化类95件,占0.9%,处罚金额263873元;市政公用类1500件,占14.1%,处罚金额1177279元;环保类599件,占5.6%,处罚金额1983381元;工商类69件,占0.65%,处罚金额9100元;河道管理类269件,占2.5%,处罚金额516400元。市容环卫类案件比重有所下降,其它七项职能的执法工作得到了加强。

环保类案件所占比重比去年有了明显增长,表明了我局执法面上进一步拓展。环保类案件的处罚种类已涉及违反环评制度、三同时制度、不正常使用环保设施及不按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处罚种类包括了环保法律、法规涉及的大部分违法行为,比去年有了显著拓展。在市政公用处罚案件中,我局第一次市政公用领域存在的对二次供水、转供水、盗用公共供水及擅自改动燃气设施等违法行为予以立案处罚,并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其它各类职能中,执法领域均有所延伸。大案、要案的办理得到了显著增长。截至今年11月份,上报市局审核的案件已达449件,与去年全年386件相对增长了16%。

(二)、重案件规范,案件质量有提升。

法制处严格落实市局提出的执法规范化要求,今年法制处在规范案件办理,提高案件质量上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审核监督工作。今年,法制处进一步加强处室对分局案件的审核工作,同时加强对分局法制科、中队案件审核工作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市局、分局、中队的三级审核机制。处室对案件审核工作做到合理分工,既提高了处室的整体工作力量,又发挥了处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到今年11月份,法制处共审核案件449件,其中因案件办理不规范予以退案补办的16件,经审核分局上报的处罚建议不合理予以变更的72件。经退案补办后,各分局、大队都能认真听取法制处的指导意见,并及时查漏补缺。案件办理工作日趋规范。

2、加强听证工作。法制处把加强听证工作作为规范执法程序的突破口。年,初,我处对较大数额罚款的听证标准予以了进一步确认,经审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我处依法律规定把环保类案件较大数额罚款的听证标准进行了重新确定,这充分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截止11月份,法制处共召开听证会55次(去年全年5次)。通过听证程序后作出的处罚决定,目前还没有一个当事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3、加强强制执行工作。今年我局因处罚力度加大等多种原因,强制执行案件大量增加,共有120件上报法院强制执行,是去年的近三倍。因鹿城区法院工作量大,目前只有28件案件已得以执行,多数案件还正在办理。大量的强制执行案件大大增加了我处的工作量。我处要加强与法院的联系沟通,争取法院的大力支持。并要对所有案件予以复印归档上报,与法院一同走访被执行人。但强制执行难问题还依然存在。

4、加强复议应诉工作。法制处一直来都极为重视各种法制监督,并一直把降低行政复议率与行政诉讼率作为处室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我局共有20件案件被行政相对人提请行政复议,3件案件被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案件中,当事人事后自行撤回1件,有6件经复议后得以维持,2件要求我局重新作出处罚决定,2件被撤销,还有1件被变更处罚决定,我局自纠3件,还有5件未审结。3件诉讼案件中,1件得以维持,1件变更,还有1件在二审阶段被中院撤销。总的来说,今年案件复议率去年基本持平,诉讼率略有下降。法制处在应对复议及诉讼案件中,及时与市法制办、鹿城区法院加强工作联系与沟通,做到了认真应对,积极总结,不断提高答辩应诉水平。

(三)、重业务指导,培训工作有加强。

我局一直把培训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之一。法制处严格落实我局2004年学习培训工作意见,建立了以中队为基础、以分局(大队)为核心、以市局为保障的培训体系。今年法制处以行政许可法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培训重点,到各分局(大队)开展业务指导培训均达两次以上,培训内容切合工作实际,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处还指导各分局开展各自的学习培训工作,分局、大队举办了多次法制座谈会、法制研计会、中队间业务交流会等各项活动。法制处还每月定期召开各分局、大队法制科工作人员会议,及时向下属单位通报案件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掌握各分局、大队的执法工作动态,加强了法制处对执法工作的指导。下半年,法制处为加强我局法制文化建设,活跃法制学习气氛,结合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在全局组织了法制辩论赛。辩论赛得到了各分局、大队的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重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有突破。

1、认真完成提案、议案办理。今年我局主办的市人大建议5件,会办2,主办的市政协提案6件,会办1件,共14件。我处根据局党组的要求,高度重视建议、提案的办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专题研究办理工作。对办理的议案提案进行分门别类,落实到辖区分局、责任中队,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调查摸底,了解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措施。我局还以点带面开展整治活动,如委员们对餐饮提出意见、建议,围绕餐饮业开展相关的整治。在办理过程中,还及时与领衔代表委员联系、见面,及时汇报办理情况,反复征询他们的意见。7月1日,召开议案提案办理答复面商会,征询代表委员们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及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其它意见。最后,代表委员对办理结果满意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今年议案提案的办理工作。

2、认真做好服务分局工作。我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做好处室管理的内务工作。我们把执法证件办理、执法文书编印、法制资料订阅、案卷的归档管理做为重要的日常任务,做到早为分局工作考虑,为一线执法队员着想,做好处室的服务文章。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7

    2001年11月,某村举行第一轮村民委员会选举时,原村主任周某比另一位村主任候选人陈某少了200多张选票。犯罪嫌疑人张某(系周某亲戚)得知后,便请人伪造了该村选举委员会的印章和500张选票,在第二轮村民委员会主任选举时,趁工作人员不备,将其伪造的500张选票夹在正式选票中投入票箱,致使该村委会主任选举工作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分歧意见:

    对本案张某行为的定性和处理存在以下几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破坏选举罪。理由是: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一种依法进行的选举活动,张某伪造选票并夹带进票箱的行为属于破坏选举的行为之一,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对象虽然不是各级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但从选举的重要性和破坏该选举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来看,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应纳入我国《刑法》破坏选举罪打击的范畴,以维护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况且,村民委员会的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某些行政管理工作时(如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的管理等),是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所以,妨害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也构成破坏选举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构成伪造人民团体印章罪。理由是: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属于人民团体,张某伪造的村选举委员会印章属于人民团体的印章,故其行为构成伪造人民团体印章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理由是:刑法第二百五十六条规定的破坏选举罪要求破坏选举的对象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不包括村民委员会委员。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使当前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也不能适用类推,以破坏选举罪对此类行为进行定罪处罚。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破坏选举罪。同时,村选举委员会不属于人民团体,张某行为也不构成伪造人民团体印章罪。

    (案例提供:程良贵 陈德钦)

    评析:

    笔者原则上同意第三种意见,即对上述行为目前无法以犯罪论处。

    按照刑法学的通说,犯罪行为的三特征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破坏村委会选举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我国刑法找不到上述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因为我国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规定的破坏选举罪,要么限定为“违反选举法的规定……”,要么限定为“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这样一来,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舞弊行为就钻了法律的漏洞。在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时,仍然没有对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规定刑事责任的条款。该法第十五条规定:“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其当选资格无效。”这里只规定,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其当选资格无效”,并没有规定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因此上述违法行为的刑事可罚性仍然找不到依据。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8

一、运管子行业有关管理工作的依据、职责

(一)道路客运许可的依据、职责

1、依据:《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投标办法》、《福建省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标投标办法(试行)》、《福建省运输管理局道路客运许可事项集体研究和网上审批工作制度(试行)》。

2、职责:贯彻执行运输行业管理的政策、法律、法规;负责行政区域客运经营及客运班线的行政许可并做好线路牌、核准证的发放工作;负责道路客运经营权招标投标组织、指导工作。

(二)道路运政执法的依据、职责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福建省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福建省道路、水路运输行政处罚工作规程(暂行)》。

2、职责:贯彻落实道路运输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检查道路运输经营行为和运政执法工作,维护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二、运管子行业廉政风险索引图

客运经营权许可环节

道路客运许可

客运经营权招投标环节

廉政

风险

执法证据收集环节

暂扣环节

道路运政

执法

审查立案环节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环节

三、工作流程图、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

(一)道路客运许可

1、客运经营权许可环节

1)流程图

企业申请

形式审查

实质性审查

受理公示

集体会议研究

许可公告

符合招标要求的,进行招投标

不符合招标要求的,集体会议研究作出许可决定

拟许可公示

2)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

项目

所处环节

涉及对象

廉政风险点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责任主体

道路客

许可

客运经营权

经办人

1.在形式审核时故意刁难申请人或拖延办理;

2.有意不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全部材料;

3.有意不在规定时间内登记和网上公示;

4.在实质性审查时,滥用职便或有意给特定人行方便、变通审查。

A

1.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道条》及《客规》等规定进行审核;

2.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岗位操作;

3.定期轮岗;

4.建立部门内部审核制度。

经办人

内设部门负责人

1.不提交集体会议研究,独断专行;

2.利用职便授意经办人违规办理。

A

1.定期轮岗;

2.严格执行《福建省运输管理局道路客运许可事项集体研究和网上审批工作制度(试行)》(闽运管办〔2010〕19号)。

内设部门负责人

单位领导

1.滥用职权,授意给特定人开方便之门;

2.不集体会议研究,独断专行,违规许可。

A

1.“三重一大”事项需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2.严格执行《廉政准则》;

3.上级加强党风廉政工作监督检查;

4.定期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单位领导

2、客运经营权招投标环节

1)流程图

集体会议研究决定

新增班线/运力计划

计划公示

集体会议研究

作出许可决定

开标

招标公告

符合资质的投标企业

超过3家

符合资质的投标企业

不足3家

评标

中标

根据中标情况

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2)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

项目

所处环节

涉及对象

廉政风险点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责任主体

道路客

许可

客运

经办人

滥用公务权,在前期市场调研时,对市场准入、企业资质等方面有意偏袒特定人,影响决策或招标过程。

A

1.严格执行《福建省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标投标办法》(试行)(闽交运〔2010〕138号);

2.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岗位操作;

3.定期轮岗。

经办人

内设部门负责人

1.符合招投标条件的,不开展招投标工作;

2.利用职便,违规干预招投标工作。

A

定期召开集体会议,研究招投标初步意见。

内设部门负责人

单位领导

1.不集体研究客运班线招投标事项,个人说了算;

2.利用职权违规干预招投标工作。

A

1.“三重一大”事项需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2.严格执行《廉政准则》;

3.上级加强党风廉政工作监督检查;

4.定期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单位领导

(二)道路运政执法

1、流程图

发现违法事实

2名以上执法人员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开展调查工作,收集相关证据

制作《交通执法案件审批表》,审查立案

执法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送达《交通行政处罚告知书》:告知当事人拟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

领导审批

执法部门制作《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

送达《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

执行行政处罚决定

结案归档

依法需听证的行政处罚案件当事人应在3日内提出申请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暂扣车辆、证书或证件的,应出具《暂扣凭证》

2、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

1)执法证据收集环节

项目

环节名称

涉及对象

廉政风险点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责任主体

道路运政执法

执法证据收集

运政执法人员

1、进行调查取证的执法人员少于两名,且未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2、调查取证片面,证据不符合事实;

3、现场监督检查发现违法不处理或接到违法行为举报后不处理。

A

1、公示运政执法人员照片、姓名、职务和编号,接受群众监督;

2、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福建省道路、水路运输行政处罚工作规程(暂行)》的规定,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岗位操作;

3、定期组织执法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运政执法人员

执法部门负责人

1、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不主动回避;

2、利用职便授意执法人员不按规定取证。

A

1、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稽查人员在执行公务中有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执行处罚有徇私情况的,要立即纠正,对严重违纪者要按规定严肃处理;

2、建立社会监督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征求意见会,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3、定期轮岗。

执法部门负责人

单位领导

利用职权违规干预证据收集。

A

1、严格执行《廉政准则》;

2、上级加强党风廉政工作监督检查;

3、定期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单位领导

2)暂扣环节

项目

环节名称

涉及对象

廉政风险点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责任主体

道路运政执法

暂扣

运政执法人员

1、暂扣违法车辆、证照、物品,未出具《暂扣凭证》;

2、未妥善保管暂扣车辆、物品或私自挪用暂扣车辆、物品;

3、对暂扣的车辆,私自向行政相对人收取保管费。

A

1、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福建省道路、水路运输行政处罚工作规程(暂行)》的规定,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岗位操作;

2、定期组织执法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运政执法人员

执法部门负责人

1、利用职便,私自挪用暂扣车辆、物品;

2、对暂扣的车辆,私自向行政相对人收取保管费。

A

1、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对稽查人员在执行公务中有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执行处罚有徇私情况的,要立即纠正;

2、建立社会监督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征求意见会,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3、定期轮岗。

执法部门负责人

单位领导

利用职便,私自挪用暂扣车辆、物品。

A

1、严格执行《廉政准则》;

2、上级加强党风廉政工作监督检查;

3、定期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单位领导

3)审查立案环节

项目

环节名称

涉及对象

廉政风险点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责任主体

道路运政执法

审查立案

运政执法人员

1、对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予以立案;

2、未严格履行程序,立案程序不合法;

3、不听取当事人意见或不予复核。

A

1、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福建省道路、水路运输行政处罚工作规程(暂行)》的规定,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岗位操作;

2、定期组织执法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运政执法人员

执法部门负责人

1、为行政相对人或服务对象说情、打招呼,办理“人情件”;

2、对违法事实清楚,符合条件的不予立案。

A

1、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对稽查人员在执行公务中有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执行处罚有徇私情况的,要立即纠正;

2、建立社会监督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征求意见会,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3、定期轮岗。

执法部门负责人

单位领导

对案件不予审核、审核不严或审核结论不当。

A

1、严格执行《廉政准则》;

2、上级加强党风廉政工作监督检查;

3、定期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单位领导

4)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环节

项目

环节名称

涉及对象

廉政风险点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责任主体

道路运政执法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运政执法人员

滥用自由裁量权,违规从轻、减轻、减免、从重、加重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政处罚。

A

1、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福建省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2、定期组织执法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运政执法人员

执法部门负责人

接受当事人吃请、礼金、礼券等,授意稽查人员对违法人员从轻或减免处罚。

A

1、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对稽查人员在执行公务中有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执行处罚有徇私情况的,要立即纠正;

2、对处罚数额较大的或情节严重的行政处罚进行集体讨论;

3、定期轮岗。

执法部门负责人

单位领导

利用职便或经同事、朋友打招呼私自从轻或者减轻对相对人的行政处罚。

A

1、严格执行《廉政准则》;

2、上级加强党风廉政工作监督检查;

3、定期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单位领导

四、管理制度一览表

序号

制定

部门

制度名称

主要内容

1

全国

人大

《公务员法》

(2005年主席令第35号)

规范公务员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

2

全国

人大

《行政许可法》

(2003年主席令第7号)

对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程序、费用进行规定,明确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3

全国

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1996年主席令第63号)

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行政处罚的决定、行政处罚的执行等做出规定。

4

党中央国务院

《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中发〔2010〕19号)

明确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对责任内容、检查考核与监督、责任追究等进行规定。

5

党中央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

准则》(中发〔2010〕3号)

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依法追究违反规定的党员领导干部责任。

6

国务院

《行政机关公务员行政处分条例》

(2007年国务院令第495号)

对处分行政机关公务员的原则、种类、适用、权限、程序和申诉等作了规定;为惩戒违纪违法的行政机关公务员,提供了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7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2004年国务院令第406号)

对道路运输经营、相关业务以及国际道路运输等内容进行规定,明确执法监督和法律责任。

序号

制定

部门

制度名称

主要内容

8

国务院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2002年国务院令第344号)

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原则、生产储存和使用、经营和运输及应急救援等做出规定。

9

中纪委

《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

(中纪发〔2007〕7号)

规定了国家公务人员中的共产党员应严格禁止的八类行为,明确了违纪行为的认定标准。

10

交通运输部

《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部令2009年第4号)

明确道路客运、客运站许可和经营、客运车辆管理等规定及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11

交通运输部

《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

(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9号)

对道路货物运输的经营许可、货运车辆管理和货运站经营管理等做出具体规定。

12

交通运输部

《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标投标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8号)

对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的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各个环节进行规定,明确监督和考核责任。

13

交通运输部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2006年第9号)

对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管理原则、管理范围、资格考试和认证程序、从业资格证件管理、从业人员经营行为、违章处罚等做了具体规范。

14

交通运输部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2006年第2号)

对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的原则、经营许可、教练员管理、经营管理、法律责任等做具体规定。

序号

制定

部门

制度名称

主要内容

15

交通运输部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2005年第9号)

对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原则、经营许可、车辆设备管理、危险货物运输、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

16

交通运输部

《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2005年第7号)

对机动车维修经营的管理原则、经营许可、维修经营、质量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

17

交通运输部

《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

(交通部令2004年第

10

号)

对道路客运许可的实施主体、公示的内容和方式、审查方式、行政许可文书格式、印章的使用、行政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决定程序和期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18

交通运输部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交通部令1996年第7号)

对交通行政处罚的管辖、处罚决定、处罚适用和处罚执行等进行规定。

19

交通运输部道路司

《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

(交公路发〔2008〕382号)

对道路管理人员、货物运输、危险货物运输、旅客运输、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运输从业人员、货运站(场)、客运站、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国际道路运输、运输证件、行政执法和运输统计等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序号

制定

部门

制度名称

主要内容

20

省交通运输厅

《福建省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招标投标办法(试行)》(闽交运〔2010〕138号)

对我省道路旅客运输班线经营权的招标投标条件、开标、评标和中标、监督和考核、施行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21

省交通运输厅

《关于印发福建省道路客运经营期限届满重新许可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交运〔2010〕10号)

对符合资质的道路客运经营者提出的申请进行受理、审核与许可。对不予重新许可、予以重新许可以及其他情形进行规定,同时明确相关工作要求。

22

省交通运输厅

《福建省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及配

套制度》(闽交政法〔2008〕9号)

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对处罚依据、内容、裁量档次、处罚基准做明确规定,确保行政处罚公正、公开、合理。

23

省运

管局

《关于印发道路客运许可事项集体研究和网上审批工作制度(试行)的通知》

(闽运管办〔2010〕19号)

对我省道路客运许可事项集体研究的审查依据、原则、程序、人员组成、纪律以及网上审批项目、程序、时限进行规定。

24

省运

管局

《福建省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廉政规定(试行)》(闽运管监审〔2009〕9号)

对行政许可的关键环节“许可决定”的步骤、监督检查、工作人员廉政准则等作出具体规定。

25

省运

管局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9

关键词:听证制度;听证程序;税务行政处罚

听证程序,作为现代行政程序法中的核心制度,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于1996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是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正式引进。同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听证程序试行办法》),确立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制度。这是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听证程序在税务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标志着我国税务行政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我国的税务行政听证制度已经运行了十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制定的一些内容已落后于行政法治发展的需要,加之缺乏较为详细的配套性规定,听证程序在保障行政处罚公正合理的功能方面越来越差,因此修订《听证程序试行办法》迫在眉睫。Www.133229.CoM笔者通过对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现状以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完善我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设想和措施。

一、听证程序的内涵及功能

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是指为了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税务机关在作出影响纳税人重大权益的行政处罚决定前,在听证主持人的主持下,在税务当事人的参与下,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陈述、质证和辩论的法定程序。它具有三大功能:⒈保护功能。听证程序能赋予纳税人一种事前自卫的权利,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案件调查人员当面质证和辩驳,以纠正非法行政行为的侵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⒉监督功能。通过听证,审查税务行政机关即将作出的行政处罚是否正确,以此保证税务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税。

⒊教育功能。通过听证有利于宣传税法,加强税收法制教育,减少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同时对改进行政管理,提高执法水平,改善征纳关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⒈税务机关和当事人在思想认识上的偏见使得税务行政听证程序在实践运用中没有得到普遍的关注和推行。我国的税务行政听证制度是借鉴国外经验在行政法制化和民主化进程中的自觉选择,“听证”一词对于广大群众和税务干部还比较陌生,对当事人申请听证和税务机关组织实施听证都还存在思想偏见。一些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差别很大,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权利轻义务”的思想,只认识到告知当事人有听证权就是义务,因此,当当事人提出听证要求时有的税务机关则故意规避听证程序的举行,因为他们担心公开举行的听证会,有可能暴露税务机关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在税务行政处罚中尽量不作出适用听证程序的处罚,人为降低罚款数额或只要求税务违法当事人补缴税款而不缴罚款等情况。此外,长期以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合法权利保护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行政处罚中对听证程序缺乏信心,在自古“民不告官”思想的影响下,不想听证、不敢听证、放弃听证;同时还担心一旦举行听证就会得罪税务机关。因此,税务机关每年处罚的案件相当多,而举行听证的案件却相当少,税务行政处罚的听证制度形同虚设。

⒉税务行政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狭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全面得以保障,有违税务行政听证程序的立法本意。目前,税务行政处罚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三种,即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停止出口退税权。根据相关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10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也就是说,税务行政处罚的听证范围仅限于规定数额以上(或较大数额)的罚款,并不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停止出口退税权。而实际上以出口企业为例,对于绝大多数出口企业来说,如果停止某个阶段的出口退税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而且数额是巨大的。显然要比“规定数额以上罚款”的处罚严厉得多。还比如《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根据这一规定,在税收实践中“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属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吊销许可证照”的范围。因为这个证书是税务机关依申请核发的,是允许纳税人享有某种活动资格和能力的证明文件。纳税人取得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就意味着享有领购、开具、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就可以凭借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如果没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书,就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进项税额,致使纳税人多缴税款,而收缴发票或者停止发售发票将会严重影响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甚至会使纳税人因不能开具发票而失去商品销路导致停业。可以说,这比罚款严重得多。

⒊对个体工商户、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员缺乏适用听证程序条件的界定,造成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中无法可依。《听证程序试行办法》规定:“为了规范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实施办法。”其中并没有对个体工商户、外国人、无国籍人员适用听证程序条件进行界定。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生产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既不是法人、又不是其他组织也不同于自然人,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民事主体。而在税收实践中对个体工商户的税务行政处罚案件又相当的多,我国一直按公民的标准给予听证权。但是个体工商户因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又能等同于公民,如果按照公民的标准适用听证程序显然标准过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员在我国的商业活动大量增加。而《听证程序试行办法》忽略了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员的区分,使外国人、无国籍人员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对于这一类人应当如何适用听证程序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⒋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申请人范围未明确,当事人提交听证申请的方式、期限规定不合理,代位听证权难以实现。目前听证申请人仅指当事人。而在现代化的行政进程中,行政关系中的利害关系人是多元的,当事人与案件存在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的角色也是相互转换的。比如:某纳税人于2010年因涉税违法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5000元,依法申请了听证,但某纳税人在听证申请期内因意外死亡,他的儿子要求代位听证。但是由于目前听证制度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其儿子要求代位听证未获批准。再如:丙和丁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丙要付货款给丁,期间由于丙税务违法,被税务机关处以40000元罚款,这时,丙如果缴纳罚款将会不能支付货款给丁,进而影响到丁的合法权益,假如丙放弃听证申请权,那么丁根据现行规定也不能代位丙行使听证申请权。显然对与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甲的儿子和丁)是不合理的。

此外,我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中还规定了告知制度,即“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后15日内举行听证,并在举行听证的7日前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主持人的姓名及有关事项。”但是对于当事人提出听证申请的时间、方式、是否有权查阅相关证据以及对当事人听证申请的审查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的内容中均没有具体设定,因此,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⒌职能分离制度不严谨,听证主持人“超脱”难,“听证会组成人员”职责不明确。在我国,“税务行政处罚的听证,由税务机关负责人指定非本案调查机构的人员主持”,体现了职能分离。但是这种规定过于宽泛,“非本案调查人员”既可以是负责案件调查部门的其他人员,也可以是本机关其他部门的人员,还可以是机关领导。尽管国家税务总局后来将听证主持人定位于本行政机关的法制机构工作人员,仍难以避免这类人员与调查人员的接触。往往是一个税务机构同时行使调查、追诉、听证和裁决职能,在表面上,是由三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分别行使职能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职能分离。因此,我国的职能分离只是内部职能分离,因而,造成税务听证主持人在实践中很难真正独立自主,达不到国家税务总局所说的“超脱”地步。由此造成了税务听证程序流于形式。

另外,《听证程序试行办法》中没有明确“听证会组成人员”指的是哪些人员。从条文规定中也看不出“听证会组成人员”的职责是什么。在实践中有的地方把听证组织者、听证双方当事人、听证主持人等当作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组成人员,由于条文规定不明确,造成职责不清,争议较大。

⒍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听证报告内容过于简单,影响了税务行政处罚的公平、公开、公正。我国听证程序规定:听证的全部活动,应当由记录员写成笔录,经听证主持人审阅并由听证主持人和记录员签名后,封卷上交税务机关负责人审阅。对于听证笔录在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中应起的作用没有明确规定,这就会出现听证笔录是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唯一依据还是主要依据或参考依据的问题,假如税务机关在听证之外又获得了新的有利证据怎么办?如果说听证笔录不是税务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唯一依据,那么税务机关就可以依据未在听证中出示的材料作出裁决,由此,听证程序就会成为税务机关实行法治的装饰品。同时我国对听证笔录形成的报告也没有设定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在实践中,无法反映听证中应当反映的内容,更没有起到为最后裁决提供最好依据的作用。

⒎申请回避的有关规定不全面,难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听证程序试行办法》规定:“当事人认为听证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也就是说,当事人如果认为听证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可以对提出回避申请,而对于在本案听证过程中涉及到的听证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没有规定当事人是否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也没有明确申请回避的决定权。同时,“回避申请应当在举行听证的3日内向税务机关提出,并说明理由。”是要求当事人必须在举行听证前的3日内提出回避申请,这样的规定不利于当事人回避权的实现。

三、完善我国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设想和措施⒈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正确看待听证制度的社会价值,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一方面,通过宣传使公民了解听证是怎么回事,消除当事人对听证的顾虑。通过听证,让当事人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有关实事、证据、法律依据进行质证、辩论,保证当事人通过正确行使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开展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通过公开听证,实施阳光行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行政执法水平的整体改善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⒉引入重大税务行政处罚概念,扩大税务行政处罚听证范围,明确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对象。引入重大税务行政处罚概念,把个体工商户、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员纳入听证范畴内,即税务机关对公民、个体工商户、外国人、无国籍人员、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作出对当事人利益影响重大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重大税务行政处罚包括:对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员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对个体工商户作出5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10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处罚;进一步扩大税务行政处罚听证范围,除规定数额以上(或较大数额)罚款外,还应当包括停止出口退税权、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证、停止抵扣进项税额权和收缴发票或者停止发售发票等。

同时,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出发,扣缴银行存款、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商品、货物或者其它财产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也是对纳税人利益影响重大的行政行为,以上都可以参照适用听证程序,以保证税务行政处罚的公正合理。

⒊进一步扩大听证申请人的具体范围,完善告知程序和审查制度,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听证申请人不仅应包括当事人或具有直接利害关系明显的当事人,还应当包括与当事人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其他人,比如:与当事人有关系的继承人、重大利益关联人、受害人等等。建议在当事人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税务机关提出听证申请,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税务机关的听证告知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即书面直接送达、邮寄告知和公告告知。建议把阅卷制度引入听证程序中,明确赋予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有查阅、摘抄、复制相关证据材料的权利,但阅卷权的范围应有所限制,例如案情讨论、案件线索来源、税务行政机关内部案件审批手续,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证据材料,可以不在阅卷范围之内。借鉴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规定,建议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的内容确定为:⑴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和证据;⑵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⑶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及提出听证要求的期限;建立听证程序的审查制度。在当事人提出要求举行听证的申请后,税务机关根据规定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申请是否符合听证要求,审查的内容应当包括:⑴提出申请的是当事人还是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人;⑵当事人是否是针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提出听证要求;⑶当事人是否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听证要求;⑷当事人在法定期限之后提出申请,是否受到不可抗力的阻碍。如果当事人提出的要求举行听证的申请不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税务机关不予受理,并在当事人提出听证申请的3日内制作书面报告,说明理由,并送达当事人,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⒋明确职能分离原则,确定听证主持人的“超然”地位,规定听证会组成人员的产生方式,明确听证员的职责和人数。完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主持人制度。听证主持人应具备律师、税务师资格,并且具有一定年限的税务工作经验,必须从法律上对主持人的选拔任命条件、资格取得、享有指挥听证程序进行和作出建设性的处罚决定的职权职能、法律地位等作出明确规定。确立听证主持人相对独立和公正的“超然”法律地位;规定内部法制机构应当脱离调查职能,专职听证。明确“听证会组成人员”的概念,确定“听证会组成人员”的职责,规定“听证会组成人员”是以听证主持人为主、由“非本案调查机构的法制机构人员”组成的三人(含三人)以上的奇数小组,或者借鉴人民陪审员制度,规定组织听证的机关可以聘请本单位以外的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听证员参加听证。“听证会组成人员”的职责是代表税务机关组织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在听证结束后将共同研究处理意见报税务机关负责人。对于分歧意见较大的,可以采取投票确定最终处理意见。

⒌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明确听证笔录在行政处罚中的作用和地位,设定听证报告的统一格式及主要内容。借鉴国外的“案卷排他性原则”,即“听证笔录的“唯一性原则”。建议所有与认定案件主要事实有关的证据必须在听证中出示,并通过质证和辩论进行认定。

税务机关不得以未经听证的证据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按照规定的统一格式制作听证报告,报告的内容至少载明下列事项:⑴案由;⑵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听证参加人情况;⑶听证举行的时间、地点和方式;⑷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当事人构成违法的事实、证据和处罚建议,当事人陈述、申辩的内容,双方争议的焦点;⑸认定的证据及对本案处理的意见;⑹听证主持人的签名和意见出具日期等。听证主持人将根据听证情况和处理意见形成的报告书提交给税务机关负责人。税务机关再根据听证报告制作税务处罚决定书;除当事人放弃听证权利外,对应当进行听证的案件,税务机关不组织听证,行政处罚决定不能成立,以此强化听证笔录在行政处罚中的法律效力。

⒍完善听证申请回避制度,保障听证程序正常运行。借鉴国外经验,建议规定当事人认为听证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听证主持人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认为自己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听证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当事人除有权对听证主持人申请回避外,还有权对听证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提出回避申请。同时规定对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决定权。当事人申请听证主持人回避的,由举行听证会的税务机关负责人决定。当事人申请听证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回避的,由听证主持人决定;回避申请应当在举行听证前向税务机关提出,并说明理由。回避事由在听证开始后知道的,也可以在听证结束前提出。

对员工处罚的处理意见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防止滥用交通行政处罚权,促进交通行政执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我省交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工作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要以交通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符合立法原意,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另行设定行政处罚种类;行政处罚档次的划分,不得超出法定幅度。

(二)合理性原则。建立健全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行使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要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三)公平公正原则。交通行政处罚行为要做到同等情况同等对待,防止和避免发生不同情况相同对待,或者相同情况不同对待等随意处罚的现象。

(四)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在交通行政处罚过程中,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不断增强管理相对人法制观念,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三、主要任务

(一)梳理行政处罚项目。对交通法律、法规、规章涉及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按照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幅度等内容进行逐项登记,做到不遗漏一个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项目,每个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项目都要有合法依据。

(二)细化行政处罚标准。在梳理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项目的基础上,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按照下列要求,制定科学、具体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和适用规则,作为本系统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1、交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种类的,要明确适用不同种类行政处罚的具体条件。

2、交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行政处罚幅度的,要根据涉案标的、过错、违法手段、社会危害程度等情节划分明确、具体的不同等级(一般不少于轻、中、重三个等级)。

3、对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规定不予行政处罚:(1)不满14周岁的公民有违法行为的;(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3)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行政处罚的。

4、对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规定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2)受他人胁迫、诱骗、教唆实施违法行为的;(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公民实施违法行为的:(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其他情形。

5、对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规定从重处罚:(1)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2)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3)不听劝阻,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4)在共同实施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5)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屡教不改的;(6)妨碍执法人员查处其违法行为的;(7)隐匿、销毁违法证据的;(8)胁迫、诱骗他人或者教唆未成年人实施违法行为的:(9)对检举人、证人实施打击报复的;(10)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实施违法行为的;(11)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从重处罚的。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1、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说明理由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在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时,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对当事人的申辩意见是否采纳以及处罚理由,在处罚决定中予以说明。

2、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合法性审核制度。对涉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政处罚,除依法当场处罚外,案件调查人员应当提出行政处罚建议,交本单位法制工作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

3、建立健全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责任追究制度。要将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纳入执法责任制及依法行政工作评议考核内容进行考核,促进交通各执法单位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明确工作任务(10月20日)。布置全省交通行政执法部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各部门要及时召开工作会议,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起草工作小组,高质量地完成本部门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工作。

(二)梳理行政处罚项目,细化处罚标准(11月15日前)。交通执法各部门要依据本部门所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逐件梳理行政处罚项目,结合违法行为的适用主体、违法情节、违法次数和数额、社会危害性等因素,在规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制订本部门的细化标准,报厅法规处。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由厅法规处负责拟订。

(三)集中修改,提出初稿(11月25日前)。由厅抽调各执法部门业务骨干组成厅起草小组,集中办公,对各单位上报的细化标准进行审核、修改、完善,对《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进行讨论、修改。形成《江西省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初稿)》和《江西省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初稿)》。

(四)征求意见,汇编成册(12月20日前)。厅起草小组将两件初稿分送有关单位和专家征求意见。根据所征求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后编印成册,交厅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提交厅务会讨论。

(五)公布处罚标准(12月30日前)。将厅务会讨论通过的《江西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和《江西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通过门户网站、办事窗口、新闻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向省政府报送备案。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江西省交通厅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组 长:孙茂刚 省交通厅副厅长

成 员:王圣义 省公路局副局长

刘伯康 省稽征局副局长

彭发根 省高管局副局长

严春生 省航务局副局长

王赣军 省运管局副局长

胡大根 省航运局副局长

栾建平 厅质监站站长

谢元银 厅办公室主任

汪明彦 厅监察室主任

梁雅端 厅法规处处长

袁望京 厅基建处处长

钟彦祯 厅财审处处长

秦小辉 厅运安处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厅法规处,由梁雅端任办公室主任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交通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充分认识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规范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和我省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要求,确保本部门的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