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十篇

时间:2023-11-06 17:53:24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1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3、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

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基础

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

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

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剖析

1、保险企业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

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论文摘要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保险市场不规范的恶性竞争,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短期行为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保险业加强诚信建设不仅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是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另外,保险合同的附合性和射幸性要求保险人应履行告知与说明义务,投保人应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如实告知义务。目前,有的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发展、管理两张皮。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保险企业管理体制、经营理念、诚信建设不健全;②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③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循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

保险 诚实信用 原则 重要意义 基础 经营活动 原现状 剖析 存在问题 强化  持续发展 健康  思路 举措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一项民事活动各方当事人都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世界各国立法对民事、商事活动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但是,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合同订立及在合同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足以影响对方作出订约与履约决定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按民事立法规定可以此为由宣布无效或解除合同、或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甚至对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还可以要求对方予以赔偿。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得到充分保险保障的基础。下面就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以下论述。

一、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

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是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加强诚信建设是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保障得到充分、有效保障的重要保证。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载体仅是一纸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复杂性和内在价值透明度低等特点。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决定了保险业比一般企业对诚信的要求更高,良好的信用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保险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企业自身经营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加强诚信建设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诚信经营不仅可以避免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遏制保险企业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盲目占领市场份额等短期行为,也有利于化解和防范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首选风险问题,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保证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保险企业的诚信度,对客户的购买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客户只有在自己的购买需求与自己对某保险企业的信任相统一的基础上才会购买保险。所以,保险企业只有以诚相待,遵纪守法,信守合同,真诚服务,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调整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保险企业诚信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极大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丧失发展的良好时机,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保险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提高保险企业竞争力,创建市场一流品牌,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客观要求。

3、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

诚实信用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保险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指导,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各种矛盾的根源,在于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上的企业文化。要使企业文化真正发挥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将企业文化作为灵魂来指导企业发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取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统一的标准,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优秀企业文化,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4、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保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都要履行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诚实信用原则,那么他们保险保障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说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诚实信用的履行告知义务,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基本要求。

5、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向信用社会发展。诚信建设成为信用体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各行各业都在加强诚信建设。作为企业或个人,如果在社会上失去了诚信,那么他将寸步难行。保险企业规范诚信经营,是时代的要求,是市场的要求,是品牌建设的要求,是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的要求。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诚实信用不仅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要求,而且也是建立良好社会信用度的需要。失去诚信的客户,保险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建立的黑名单制度,会在行业内实行资源共享,诚信有问题的客户,将会得不到保险保障或有条件的保险保障。所以,诚实信用是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信用的基础。

二、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信原则的原因。

保险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部分,与一般经济单位相比较,保险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之所以在保险经营活动中规定诚实信用原则,主要归因于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保险合同的特殊性。

1、保险经营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保险经营中,无论是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与保险人对有关保险的重要信息的拥有程度是不对称的。对于保险人而言,投保人转嫁的风险性质和大小直接决定着其能否承保与如何承保。然而,保险标的是广泛而复杂的。作为风险承担者的保险人都远离保险标的,而且有些标的难以进行实地查勘,而投保人对其保险标的的风险及有关情况是最为清楚的。因此,保险人主要是根据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来决定是否承保、如何承保以及确定费率。这就使得投保人的告知与陈述是否属实和准确会直接影响保险人的决定。对于投保人而言,由于保险合同条款的专业性与复杂怀,一般的投保人难以理解与掌握,对保险人使用的保险费率是否合理,承保条件及赔偿方式是否苛刻等也是难以了解的。因此,投保人主要根据保险人为其提供的条款说明来决定是否投保以及投保何险种。

2、保险合同的附合性与射幸性。

保险合同属于典型的附合合同。所以,为避免保险人利用保险条款中含糊或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用词来逃避自己的责任,保险人应履行其对保险条款的告知与说明义务。另外,保险合同又是一种典型的射幸合同,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当未来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人承担损失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由于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标的的风险事故是不确定的,而投保人购买保险仅支付较少量的保险费,保险标的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所能获得的赔偿或给付将是保费支出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或更多。因而,就单个保险合同而言,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远远高于其所收取的保费,如果投保人为诚实、不守信,必将引发大量保险事故陡然增加保险赔款,使保险人不堪负担而无法永续经营,最终将严重损害广大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要求投保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真诚履行其告知义务。

三、保险经营活动中诚信的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经营水平与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制度建设、内部管控、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诚实信用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险企业存在的问题;二是投保人存在的问题。

1、保险企业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保险企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在经营活动中有“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造成“两张皮”现象,各走各的路,各说各的话,造成发展与管理脱节,各自为政。在业务发展中,业务员避重就轻,只讲对客户有利的或能吸引客户、触动客户的条款内容,甚至不惜扩大解释范围,做出不负责任的承诺,对客户不利的或要求严格的条款内容,只要客户不问就不讲,或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对业务员来讲,只要保费能收回来,保证个人、部门业绩就行了。客户出险后的事情是由管理部门负责的,从而造成对客户服务的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的产生。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严格按照条款和企业的管理规定工作,凡不符合规定的事故索赔,一律予以拒赔。在对条款的含义解释时,往往向利于公司的角度出发,引起客户的不满,造成双方争执,甚至诉讼。这些情况的发生,说明保险企业在诚实信用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如实告知义务的履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理赔、企业文化的践行等。

2、投保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各保险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在竞争的环境下,造成个别投保人有机可乘,引起诚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违反告知和保证两个方面。告知方面:第一,漏报。投保人由于疏忽对某些事项未予申报,或者对重要事实认为不重要而遗漏申报。第二,误告。投保人因过失而申报不实。第三,隐瞒。投保人明知而有意不申报重要事实。第四,欺诈。投保人有意捏造事实,弄虚作假,故意对重要事实不作正确申报并有欺诈意图。保证方面:在保险活动中,保证的事项均属重要事实,因而投保人一旦违反保证的事项,保险合同即告失效,或保险企业拒绝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四、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的原因剖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有保险需求的客户选择余地进一步扩大。但由于我国保险经营时间相对较短,市场行为不规范,诚信体系不健全,总体诚信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规范诚信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企业管理体制、营销体制不完善,经营观念、诚信建设不健全。

当前,有些保险企业的经营思想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停留在“重保费、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局面。在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影响了保险企业的诚信度。据媒体调查,全国保险从业人员180万人,营销员工150万人。这支庞大的营销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的扩大,营销体制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对营销员的考核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致使营销员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不准目标,容易诱发其对公司不忠诚、对客户背信弃义、误导欺瞒等行为的发生。在培训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保险企业往往注重的是专业业务技能的培训,对诚信意识和职业操守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诚信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2、行业诚信建设意识不够,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

行业协会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应对行业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在行业内部加强诚实信用建设,努力提高行业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和信用度。近年来,保险协会虽然发展较快,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相对我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还远远不够。在行业诚信建设上发挥的作用还有不足。保险企业各自为战,从各自利益出发,违规操作,获取不正当利益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样,因个别保险企业的诚信度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社会诚信度降低,造成消费者对保险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作为行业协会,应加强诚信建设的管理和约束,注重内部协调和平衡,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诚信度,促使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诚信信息披露不充分,评估系统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途径和信用评估体系,导致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缺乏,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突出,隐瞒真实信息,欺诈骗保行为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信息,没有有效途径进行披露。在这家保险企业被发现有诚信问题,市场主体这么多,他可以到其他保险企业去投保,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保险企业缺乏透明度、条款专业性强、概念模糊、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社会公众难以对保险企业进行资信评估,难以选择自己信任的保险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人不知道投保人的真实信息,投保人不能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二是保险企业的专业性决定,保险企业不能凭借自己对产品特征、企业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侵害投保人的利益。

五、强化诚实信用,推进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业的最大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实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信用信息是诚信体制建设的基础,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就不能建立科学的诚信体制。为了打造统一的社会诚信体制,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优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对个人及单位的资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披露。使需要诚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能够公正、便捷和及时地获取必要的诚信信息,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社会诚信经营和透明度。社会诚信体制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公众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建立有效信用档案,并且把分散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有效信息渠道融入到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不断完善保险法律制度,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及保险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条款,需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如将保险条款通俗化,专业术语明晰化。制定有效的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强化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的成本,促进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严格按照《保险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失信的保险企业和保险中介单位,探索和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诚信。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使其在诚信自律、诚信监督、诚信宣传以及诚信协调与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要解决管理混乱带来的诚信缺失问题,作为保险企业来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理顺体制,盘活体制,消除经营中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对阻碍企业发展的要坚决否定,予以清除。注重解决经营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严密的内控是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保险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应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强化执行力建设,把诚信作为企业的生命线,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个个守信、个人诚实”的良好诚信氛围。把企业的诚信信息通过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布,使社会公众能及时了解企业诚信经营状况。各经营主体要抱着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经营理念,认真履行诚信建设,实行保险业诚信信息资源共享。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力争使保险业诚信建设得到社会认可,做诚信经营的排头兵,真正又快又好地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定富主编:《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58-63页。

2、 王卫国主编:《商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338-341页。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2

论文摘要:后安然时代,以特拉华州为代表的美国公司法通过强调与充实经营者“诚信义务”,加强了对经营者的内部制度约束。我国公司法在经营者的信义义务方面也存在类似美国变革前的问题,可以通过扩充传统信义义务、中核心义务的概念,或者建立新三元信义义务体系的两种方式,达到完善公司法信义义务体系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信义义务 诚信义务 制度完善 一、美国公司法的信义义务变革探索 自从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公司立法从“股东会中心主义”走向“董事会中心主义”,一场以激励和控制董事经营行为的公司治理博弈并未停息。美国根据自身股权结构、金融机制和资本市场的特点,发展出了一套“股东主权加竞争性资本市场”的公司外部治理模式。然而,世纪之交接连出现如安然、世通等世界著名公司的惊天丑闻,却对美国的公司治理敲响了一记警钟。以市场约束为核心的治理模式缺乏对公司经营者的内部直接监督,而分散的股东与经营者对公司内部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性滋生了经营者权力腐败的温床,所以,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的制度约束势在必行。然而现实中,作为直接规范经营者行为的经营者信义义务却长期以来趋于弱化。商业判断规则、免责规定、补偿规定等的存在,大大抑制的注意义务作用的发挥。而忠实义务规范的范围则过于狭窄,一是其对“利益冲突”的规范仅着眼于经济利益;二是其对“股东利益至上”和“公司最佳利益目标”的强调忽略社会利益。针对这一现象,具有美国公司法发展领头羊地位的特拉华州,欲以“诚信”为切入,重构公司法信义义务体系,以达到增强经营者责任的目的。 这场信义义务变革的焦点集中在经营者的“诚信义务”义务之上,不过对于“诚信义务”的法律地位,还有着两种不同态度。(1)由独立诚信义务组成的“三元”信义义务体系。1993年,特拉华州最高法院在CedeII案(Cede&co.v.Technicolor)的司法意见中首次提出“三元素”信义义务的观点:“原告负有证明董事在做出他们被诉决策时,违反了董事信义义务三元素中的任意一个——诚信,忠实或者诚信的责任。”…此后,这一开创性观点在特拉华州判例中得到了重复性的体现,如1995年CedeIII案(Cinerama,Inc.v.Technicolor,Inc.),2001年的EmeraldPartnersv.Berlin案等。但遗憾的是,这些案件并没有赋予诚信义务以具体的内涵,也没有运用“诚信义务”对案件做出具体分析。诚信义务中“里程碑”似的案例是1996年的Caremark案(InreCaremarkIntenrationlaInc.DeirvativeLitigation)。它首次将诚信义务从注意义务的领域分离出来,不再简单地将其看成是注意义务的另一种形式,并认为了“董事会持续地或者制度性地失察”是“构成诚信缺失从而导致其责任承担”的经营者诚信义务标准之一。而在2006年8月审结的迪斯尼派生诉讼案(InretheWaltDisneyCo.DeirvativeAction)又对诚信的意义、含义及几种恶信类型进行了阐释,大大加强了诚信义务实务中的可操作性。主审该案大法官Allen说,“在良久地仔细地考虑后,我的意见是,‘故意离弃职责,或者有意识地至其责任于不顾’是一个合适的(但非唯一)判断受托人是否行为诚信的标准。”而“没有诚信行为可以表现为,举例来说,受托人抱着某种目的做某事而不是以追求公司的最大利益为目的,或者受托人故意去违法,或者受托人面对应当履行的义务故意不去履行。还有其他一些恶信的例子有待实践中去发现 ,但是以上这三种是最突出的。”不过,法院在该案中并没有对在注意和忠实义务之外是否存在单独违反诚信义务的问题给出结论。(2)由附属诚信义务组成的“扩充忠实概念”的信义义务体系。特拉华州衡平法院自1999年JacksonNat.1iLveIns.Co.v、Kennedy一案开始,就日益清楚地表明它对最高法院这种经营者信义义务分类的不满。在2000年的GaylordContainer公司股东派生诉讼案中,衡平法院的大法官助理Strine则明确表示:忠实义务“其中的一个部分”就包括了“对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秉持好的而不是坏的信(faith)行事的补充性要求”。衡平法院的大法官助理Jacobs重申,尽管公司董事毫无疑问地负有诚信义务,但“理论上说,这项责任并不独立于忠实的信义义务。”诚信义务是“一个包含在忠实义务中的子义务或者‘补充要求’,不同于具有平等地位的信义义务中注意和忠实两大基础性义务。”衡平法院的“坚定的”态度似乎也影响到了最高法院。2006年11月,当特拉华州最高法院Stonev.Ritter一案时,其立场发生了出人意料转变。Holland法官说,“虽然诚信可以通俗地被称为包含忠实和注意义务的信义义务的‘三元素’之一,但诚信而为的义务并不构成与注意和忠实义务并列的独立的信义义务。”在此基础上,为使忠实义务与诚信义务更加协调,法院还进一步扩充了传统忠实义务的内涵,“忠实信义义务不仅局限于利益冲突的案件中,还同样包括受信人没有诚信行为的案件中,”“董事对已知责任不作为,证明了他有意对职责置之不理;因而违反了诚信的信义责任,从而导致对他们忠实义务的违反。”尽管判例法上对经营者诚信义务的法律地位的界定还在改革之中,然而,强调并厘清经营者诚信义务必要性、以及诚信义务的“独特”(disdinct)地位(不一定是独立)已经获得了立法肯定。“有意置职责于不顾”将被视为对诚信义务的违反,从而导致经营者个人责任的承担。这些必将坚定地推动公司法信义义务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市场经济后发国家的我们更应当吸取他人的前车之鉴,未雨绸缪。 二、目前我国公司法信义义务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公司法对信义义务制度的规定 首先,勤勉义务方面。我国立法既未对勤勉义务涵义进行界定,也缺乏对其行为模式的归纳。新《公司法》仅在第151条规定了接受股东质询和配合监事(会)履行职责的义务,此外再无涉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规定相对详细一些。第98条规定勤勉义务为:(1)不越权经营;(2)公平对待股东;(3)及时了解公司业务的经营管理状况;(4)适当信息披露;(5)配合监事(会)履行职权。第99条规定,董事连续两次未能出席董事会,董事会应当建议股东大会予以撤换。其次,忠实义务方面。我国立法虽未对其涵义进行界定,但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为模式。新《公司法》第148条、第149条、第142条、第150条等都规定了经营者的相关忠实义务,具体可分成如下几类:(1)守法合规类:经营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其他违法收入;转让所持本公司股份时,应遵守法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份转让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而造成的公司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2)限制自我交易类:不得违法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不得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为自己所有;(3)不侵占公司财产类:不得侵占公司财产; 不得挪用公司资金;不得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不得违法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 供担保;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的商业机会;(4)竞业禁止类,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5)守密类:不得违法擅自泄漏公司秘密;(6)信息披露类,转让所持本公司股份应向公司申报。《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97条对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也作出了类似规定。 (二)我国公司法信义义务的制度缺陷 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信义义务立法规范缺陷也与变革前的美国公司法由类似之处,主要表现在:(1)勤勉义务功能弱化。由于公司法对勤勉义务既没有概括性的界定,也没有充分发展出其具体行为模式,使勤勉义务评判标准模糊,导致可诉性不高。(2)忠实义务行为模式的概括仍停留在传统思维上的自我“经济利益冲突”矛盾的解决上,对于其他形式的个人目的与公司利益的冲突尚未有规范。(3)信息披露规定不完善。《公司法》只规定了转让所持本公司股份时应向公司申报的义务,以及接受股东(大)会质询、向监事会提供情况和资料的义务,其余再无向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人进行信息披露义务的直接规定;而《证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关于信息披露的规范对象也仅是上市公司,义务主体有限。(4)对渎职、擅离职守的行为规范不足。《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上市公司的规定,也仅局限于其两次不出席董事会的责任上,并且简单的“建议股东大会予以撤换”处理手段,未必适应公司不同经营境况,也不见得能起到良好的威慑作用(因为有的董事本身就对股东大会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完善我国信义义务立法的制度设计 针对我国目前信义义务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两种完善途径。、 (一)在对忠实和勤勉义务进行原则界定的基础上,修改并扩充相应忠实和勤勉义务的行为模式 第一,忠实义务方面。由于以董事为代表的公司经营者是拟制公司人格的决策人和行为人,公司社会角色的端正主要依赖于他们的适当行为;所以忠实的经营者应当忠实于公司的社会角色。我国《公司法》第五条规定的“公司的义务”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因此,结合我国的现行立法依据、经营者在公司中的地位、我国的社会现实、以及美国信义义务革新的有益成果,经营者忠实义务可扩大性地原则界定为,“诚实守信,为公司最佳利益行为,并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基本商业道德”。这里“诚实守信”中的“诚实”包括经营者对公司的诚实和对社会的诚实。“对公司的诚实”要求其为公司最佳利益行为的动机单纯,不得将个人目的(包括非经济的个人目的)至于公司利益之上;“对社会的诚实”要求其为公司最佳利益行为时遵守相应社会制度和基本道德。“守信”要求经营者信守公司赋予其的职权职责,不有意滥用权力或怠于履行其职责。设定该经营者忠实义务的目的在于规范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操守,除现有公司法已经规定行为模式外,还可以增加以下行为模式指引:(1)董事有义务告知董事会所有其知道的与董事会决策或监管相关的信息,即使与其无利益关系;(2)经理在向董事及董事会提供信息时,不得故意隐瞒或虚报或拖延;(3)董事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外披露信息,不得有意误导;(4)不得有意怠于履行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的职责;(5)对董事独立性的考量,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利益上的独立性,以其行为不偏离公司最佳利益为判断标准。 第二,勤勉义务方面。虽然公司具有拟制人格,但公司作为社会机构的行为能力远在自然人之上,公司经营不善不仅可能葬送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其社会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公司法在信义义务体系下设立经营者勤勉义务,为的是规范经营者合理谨慎经营。出于公司类型、规模、经营范围的复杂性考虑,在吸纳美国已有成果经验上,勤勉义务可原则界定为,经营者应当尽到像出于相似位置的普通谨慎人在类似情况下一样的注意。这里设定的勤勉义务过失标准,是普通人的注意标准。在现有立法基础上,可增设以下行为模式指引:(1)应 依照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履行职责;(2)参与经营决策时,应尽合理可能了解相关情况;(3)理性地相信其行为符合公司最佳利益,且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基本商业道德。 这种改良型的制度完善的途径,优点在于:能够较好保持现有信义义务体系,立法改革难度小,在《公司法》进行原则规定的基础上,一些细碎的具体行为指引可以通过实施细则加以补充。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目前我国对信义关系的理论基础研究不够,具体行为模式的完善虽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但信义义务立法结构的系统逻辑性仍有待加强。 (二)创建新的独立的诚信义务,构建三元信义义务体系 创设新的独立的诚信义务的可行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制度层面。公司法律制度是在借鉴民法理论的支持上演变而来的。传统信义义务中的忠实义务是从理论基础上推导的,经营者作为公司行为的人,在行为目的上应当为公司利益行事。勤勉义务是从侵权法的理论基础上推导的,经营者履行经营职责时不得侵害公司及相关利益人的合法利益,应此应当尽到一定程度的注意义务。而诚信义务则可以从合同法理论中找到原型,经营者应遵守与公司的协定,在面对合同不周延、信息偏在等问题时,以诚信和善意的态度履行协定职责。因此传统忠实义务设定了经营者“为公司最佳利益”的行为目标,传统勤勉义务提出了经营者“以合理的方式和程序经营”的职业能力要求,而诚信义务则端正了经营者“克尽职守、善意而为”的行为态度。从端正的“态度”出发,通过适当的“能力”路径,达到终极行为“目标”,是三元信义义务体系通过对经营者行为相应过程的规范,达到最大程度保护公司及股东利益的制度设计。美国已经暴露出的经营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信义义务只注重对经营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把握,忽略了行为的动机,从而导致对一些新出现的边缘性经营不正当行为不能良好规制。诚信义务的嵌入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第二,社会道德层面。经营者诚信义务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立法对其的吸纳体现了立法的实质的正当性。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诚信奠定了商业参与各方的合作基础。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产生了社会合作的需要,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诚信成为了合作方彼此信任、并长期交易的根基。人们只有在合作中真诚相待,不向对方传递虚假信息或掩盖真相,尊重对方权益,信守承诺或约定,忠于职守,尽心尽力,才能达到共生共荣的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董事及经理掌控着公司经营权,但其能力、偏好、健康状况等外生信息很难被股东充分、及时掌握,而其态度、行为等内生信息也是股东不能轻易洞察和监控的,加之现代股东会作用的削弱以及公司的法律虚拟人格对董事及经理积极、现时的制约作用有限,董事及经理的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肆意违反诚信的行为,不但会颠覆了股东、公司与董事之间信任基础,同时也会破坏相互合作的社会秩序。美国学者富勒(LonL.Fuller)曾将道德划分为愿望道德(Moralityofaspiration)和义务道德(moraliytofduty ),而经营者诚信就是从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的底端开始的,对经营者基本的义务道德要求。 鉴于传统忠实义务主要在于“克服董事、经理的贪婪和自私的行为”,而传统注意义务是一种力求客观的对董事职业技术能力的判断标准,并不必然包含对董事行为时内心状态(是否存在恶信)的考察;经营者诚信义务可结合经营者主客观的状态,原则界定为,“主观诚实,真诚地认为是为公司最佳利益而善意行为;客观 尽忠职守,信守法律法规、公司章程以及社会基本的商业道德。”在行为模式上诚信义务可具体涵盖以下几类行为指引:(1)坦诚披露类,包括出于诚信考虑,对非冲突利益的披露;(2)积极履行职责类,有意识地持续对其职责置之不理将导致“缺乏诚信”的推论;(3)保持独立性类,出于非经济的个人目的而做出有悖于其职责的行为将被视为对职责“缺乏诚信”。 创建新的诚信义务概念的优点在于,其主客观相结合的对经营者行为的判断标准,使得信义义务体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结合社会经济的变化及时嵌入新的具体行为模式指引。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我国并非判例法系国家,法官在具体案件中的自由裁量权有限,诚信义务具体行为模式的完善仍有待成文法明确规定。 总体而言,方案一的制度完善设计,能达到较快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立法变革上操作更加便捷;方案二的设计,能使信义义务内容更为丰富,体系更加完整,但由于打破传统信义义务二元结构,理论上还将存在进一步的争论和探讨,将导致立法进程相对缓慢。但无论如何,鉴于我国外部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力远不及美国,而公司内部监控也在着美国信义义务变革前类似的缺陷,因而在吸取前车之鉴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公司法信义义务体系,应当是公司立法和学术界积极思考和采取行动问题。 文章 来源:中华 励誌网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3

关键词:社会重点领域;诚信缺失;诚信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5—0025—03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问题不仅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且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切实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不仅需要在社会层面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还需要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分别把政府诚信、司法诚信、企业诚信、商业诚信、网络诚信、教育诚信、医疗诚信等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重点,并根据所在领域的行业特点,构建起内部诚信体系,以影响和带动社会各行业、各单位加强诚信建设,进而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一、政府诚信建设

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力量,是社会的表率。政府是否诚信,对社会各行业、各单位和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影响巨大。政府诚信缺失必然导致政府失去公信力,失去人民信任,进而影响社会诚信和社会风气。因此,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关键。然而,政府诚信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中存在着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的问题;某些公务员“官本位”思想严重,诚信道德滑坡,服务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等,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一要加强政府公务员的诚信道德教育,引导公务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求真务实、维护正义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操,忠于职守,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于推进政府诚信,营造诚信内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扩大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范围,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行政立法、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要构建政府诚信体系。健全完善公务员招录、培训、考核、辞退机制,加强对公务员诚信品质的教育和考核,建立健全与诚信行政相配套、操作性强的法规、规章和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和办事程序;加强政府内部和社会对政府诚信情况的监督,建立政府诚信投诉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的惩戒机制,通过电子政务和媒体等多种手段,扩大社会成员对政府监督的渠道,对违法失信者予以惩处,对为民务实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和宣传,积极培育政府诚信文化,促进政府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司法诚信建设

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而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人员严格诚实地适用法律,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严格执法,秉公办案,用司法诚信行为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诚信是司法存在的道德基础,司法诚信是社会诚信制度和规范得以实现的最终保障,是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诚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

收稿日期:2012—03—29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视阈下的社会诚信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B27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国臣,男,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焦作454003)。

司法人员却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责己以及司法腐败现象,个别司法机关缺乏诚信理念,存在着司法越位以及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强司法诚信建设:一要提升司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引导司法人员树立法律至上、司法为民的理念,不断增强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在自己的司法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践行“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二要加强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司法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司法人员加强世界观改造和党性锻炼,不断强化自身内在道德良知,养成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坚强的道德自制力,坚持以德立身、以德励志、恪尽职守、勤勉尽责,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三要构建司法诚信体系。司法诚信付诸实践,仅有道德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司法公开机制、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司法活动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司法人员的诚信档案管理机制,规范执法办案流程,严把案件质量关,加强岗位目标考核,严格查处违法违纪的司法人员。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诚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3-0072-03

民营企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责任主体。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不但是一种道德诉求,而且是具有丰富内涵、多重属性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在东北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创新扶持模式与政策,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开展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示范,探索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途径。可见,发展民营企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但是东北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存在市场经济文化培育不足的问题。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这一类因素的掣肘。这些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意识到市场经济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力图用企业文化建设反哺社会,达到社会文化与企业发展共赢的局面。研究这些民营企业的诚信企业文化建设,从中挖掘其可行性与普遍性,对完善东北市场经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诚信建设定位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出“全方位守信”原则并践行之,既是东北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也是诚信企业文化建设一个标杆。

一、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成绩卓越。该企业将企业文化的核心明确定位为“诚信”,并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全方位守信”原则,建立了全方位守信体系。企业管理层思维开阔,从多个角度谋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做好企业,做好企业文化,势必能从正面影响社会,达到既能给企业回馈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又利于创造更适宜企业发展的社会软环境的效果,释放出无法估量的社会正能量。民营企业自主自发地以倡导社会正能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基石之所在。民营企业家对中国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环境的切切之意,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殷殷之情,通过自身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在企业内部打造全方位诚信圈

首先,注重对员工的诚信建设。员工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员工的精神面貌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在招工伊始,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重视应聘人员的诚信调查。通过诚信调查筛选掉部分人员,在剩余的大量应聘人员中,他们重点优先考察党员、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生。公司普遍认为他们受过多年的系统教育,已经树立了较强的诚信意识。这类型的员工与企业的诚信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感,他们加入企业,不但可以给企业注入正能量,还可以加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企业也注重员工诚信的建设,通过组织各种诚信活动,让员工以诚信为荣,坚守诚信。其次,注重对管理层的人本观念的培养。企业要求管理层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严格树立“企业为员工”的思想,并梳理出一条“企业发展———自身发展———员工发展”的发展脉络,将企业打造成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成就理想的平台。而管理层就是平台的服务维护人员,其职责的本质就是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企业管理层对员工做到以诚相待、认真负责,把困难留给企业,绝不拖欠员工工资。

(二)深练内功,打造“诚信友善”企业氛围

重视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诚信友善的企业小环境,以小环境带动社会大环境的转化。企业经常在管理层、销售人员和一线工人中开展树正气活动,旨在营造企业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企业注重职工内部人际关系的调节,尤其强调管理层与普通职工之间的平等关系。管理层与普通职工之间只有职位的不同,没有地位的高低,人人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由内部建设延伸到外部践行。该企业不但注重内部小环境建设,而且还注重培育企业员工在社会生活中的诚信友善,要求员工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遵循公序良俗。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生活上的不道德,影响的不但是员工个人的形象,更将影响企业的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在企业角色层面,该公司的员工普遍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热爱工作岗位,职业自豪感强;在社会角色层面,企业员工自我认同度高,达到了自我和谐,家庭和谐,幸福感较强。

(三)以质量立企,坚持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

该企业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制度,生产过程严把质量关,绝不允许不合格产品走下生产线。在生产中发现任何问题,每名员工都要如实上报,车间管理者要及时处理并进行事后总结上报。公司强调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所在,产品不合格就会失信于顾客。唯有生产合格、优质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有利地位。

(四)坚持以信用为首要原则处理资金问题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需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多方合作。该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坚持信用第一。与目前有些企业利用银行信用大搞资本运作不同,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有限资金放在企业的发展上,采取稳健的资金政策。企业为保证资金回笼、企业健康发展,实施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先科技投入,后固定投入”的战略。设立风险保证金制度来应对经营风险,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失误,保证实现对企业员工工资的支付等其他一切日常必要支出。公司董事会明确决定,在条件不具备时,绝不随波逐流搞“假、大、空”的资本运作,表面看,这种做法放慢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实际上锻炼了公司管理层在商海中控制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不盲目扩张,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五)在营销中坚持“审慎经营”原则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份额的占有,但该企业追求市场份额的同时绝不放弃原则。对自己的营销人员有最严格的诚信要求,一旦发现违反公司原则、章程的行为,绝不姑息。对于经销商的资格确认,公司有自己的一套诚信标准。不仅考察经销商的支付能力,限制经销商的恶性竞争行为,对经销商的道德修养、社会行为也有考察。公司通过坚守这个原则,给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经销商、终端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譬如,有位大经销商被发现有私生活混乱的问题,虽然他很有实力,但公司坚持“道德上不合格不合作”原则,中止了与这个经销商的合作。因此,一旦公司认定为经销商或终端商,则向当地传播了一个此人有信用保证的信号。

(六)奉行“客户至上”,向社会承诺“把好产品提供给顾客”

消费是生产的终点,产品进入市场实现消费也是企业文化展示魅力的重要环节,企业提品有质量信誉和服务保障,对消费者讲信用重承诺,将会促进产品消费数量持续增长。为确保“客户至上”不落空,公司也通过完善制度来保证对客户的服务。企业在产品研发上把市场需求放在首位,研发最适合农业使用的产品;细分产品需求,产品从包装规格上实现上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同时,企业制定了严格的售后服务制度,对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解决消费者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总结处理后,又起着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公司至今还保存着一封消费者来信,写信者是一名小学生,小学生在信中写到“壮苗公司才是真正把顾客当作上帝的公司”,这给了公司更大的信心践行诚信至上。

二、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统一员工的行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最显见的益处。一个信誉良好的企业,能够使企业员工更多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产生归属感、成就感和自尊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同时,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引导企业中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科研部门等各部门职工统一行动,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企业诚信文化作为一种灵魂的深层指引,有利于员工树立诚信意识,形成诚信观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引导员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最终逐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近三年来,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量平均增长25%,销售收入平均增长37%,利润平均增长56%。

(二)企业的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诚信建设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见证。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的是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展现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眼观。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大农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强势进入的大背景下,以质量求发展,以信誉拓市场,从无到有,占有全国的农资市场5%的份额,成为东北及内蒙古最有竞争力的企业。

(三)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科学管理、广纳贤才、不断创新进步的重要保障。企业诚信文化代表的是企业的素质,是企业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理念,培育企业良好的行为,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到2020年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培育不能忽视。而这段时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文化重要的建设时期,只能狠抓不能放松。民营企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其诚信企业文化建设对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扭转人们的落后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反过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又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要完成2030年左右把东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的目标,离不开诚信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许彦华.企业诚信文化基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刘清.我国民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08(9).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5

关键词:企业营销;诚信营销;营销策略

现代市场营销战略要求企业不仅仅要从自身的要求出发,通过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或推销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更要求企业在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自身的营销策略,力图建立与消费者的长期、互信和合作关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企业营销中普遍存在欺诈行为,不诚信行为也日益突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同时也使企业自身深受其害。这都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诚信营销体系,以诚信来赢得顾客的信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营销也应该建立在世界竞争的基础上,而诚信营销是中国企业广泛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为了促使企业的长远发展,现代市场营销战略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把诚信价值体系看作是衡量营销组织杰出性的基石,积极主动地推行诚信营销。

一、诚信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作“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作为企业立足市场的通行证,诚信铸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的资源一旦具有了稀缺性且难以模仿,也就具有了竞争力的价值。正如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专家所认为的那样,难以复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形或无形资产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在企业的资源集合中,处于伦理层面的诚信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模仿性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企业之间竞争已非单纯的产品竞争、资本竞争,取而代之的是品牌、信誉这些无形资产的竞争。

二、企业诚信营销的特点

企业诚信营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诚信营销是一种创新性营销。市场营销所面对的是变动的市场环境和挑剔的消费者,因而必须把创新作为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本驱动力。诚信营销是一种基于诚信价值的创新。从一定意义上看,这种创新超越了传统营销观念中单纯利益的追求。在诚信营销中,要求企业把自身利益追求和社会道德责任统一起来,兼顾利润和社会道德,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第二,诚信营销是一种战略性营销。从策略应用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营销可以区分为战术营销和战略营销。战略营销是指企业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对于动态变化的内外环境所采取的应对之策,内容上包括目标、价值、原则、途径等方面。从现代市场营销所面临的环境而言,战略营销的价值基础不仅应当坚持市场导向的观念,更应积极履行社会的道义责任。毫无疑问,在营销活动中坚持诚实守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将会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提升其长期竞争力。第三,诚信营销是一种整体性的营销。诚信营销从本质上看是组织化的。对于诚信营销的分析应该首先从企业整体的意义上去探讨。诚信的价值、原则、规范应该贯穿于企业各个部门的实践中以及营销战略和营销战术的各个环节。如怎样制定合乎诚信的决策、怎样把诚信的原则体现在产品开发、制定价格中,以发挥诚信营销的整体效应。各个环节只有都保持诚信精神,才能确保诚信营销的最佳效果。第四,诚信营销是一种实战性营销。诚信营销要成为一种实战性的营销方式,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诚信资源的认识程度。

营销管理者要把诚信作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要从企业从产品设计、定价、销售的整个营销过程都要充分注重诚信理念,充分地顾及到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双重满足,进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诚信营销的具体实施方法

1.产品的诚信营销产品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重要的因素。产品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基础。企业要在营销组合中贯彻诚信营销原则,首先需要明确如何以诚信的产品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诚信营销在产品方面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货真”。产品质量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质量是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企业必须视质量为企业的第一生命。争创优质产品,确保质量信得过,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根据。可以有效地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帮助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的就是海尔。海尔的产品以质量取胜,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地位。

注重产品质量还有利于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品牌的诚信首先就是要保证产品品质过硬。同仁堂药店有一幅训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就是在制药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得偷懒,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在配料过程中,严格遵守质量标准和配比规定,真材实料诚信无欺。这也帮助同仁堂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2.价格中的诚信营销

价格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企业利润的多少。但同时涉及到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属于市场营销组合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诚实是价格诚信的根本所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价格诚实要做到所公开的信息是真实的,并尽可能使实际交易价格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和供求关系。价格诚信营销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第一,公开原则。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向市场公开商品信息,保证交易是你情我愿的,保证交易的公平。第二,诚实原则。诚实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价格诚信的根本所在。价格诚实是在公开的基础上,做到所公开的信息是真实的,并尽可能使实际交易价格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和供求关系。第三,信用原则。价格信用就是要遵守既定的价格决定,履行相关协议,兑现相关承诺。

3.渠道中的诚信营销

分销渠道是为使产品或服务能被使用而分工协作的一系列独立组织的集合体。生产商与分销商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分销商的网络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利润;分销商的目的是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当前我国渠道成员间普遍缺乏信任。绝大多数生产商只是将分销商作为实现其目标市场目的的工具,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最终消费者,只注重对价差和返利,而不重视培育分销商对自己的信任。分销商在价差和返利的驱使下,竞相降价、越区销售、窜货乱价,导致分销商无利可图,造成生产商分销网络的动荡,影响生产商渠道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要加强渠道中的诚信营销。

结语

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市场主体的趋利性、市场的自发性会导致非诚信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市场运行的平等性要求又会抑制非诚信行为的蔓延。非诚信行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企业必须把诚信管理的建设作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跃升。大部分企业也都看到了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诚信作为企业信誉的基石,它构成了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诚信营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营销;诚信营销;营销策略

现代市场营销战略要求企业不仅仅要从自身的要求出发,通过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或推销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更要求企业在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通过自身的营销策略,力图建立与消费者的长期、互信和合作关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企业营销中普遍存在欺诈行为,不诚信行为也日益突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同时也使企业自身深受其害。这都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诚信营销体系,以诚信来赢得顾客的信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的营销也应该建立在世界竞争的基础上,而诚信营销是中国企业广泛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为了促使企业的长远发展,现代市场营销战略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把诚信价值体系看作是衡量营销组织杰出性的基石,积极主动地推行诚信营销。

一、诚信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西方将信用管理称作“最能使企业产生直接效益的管理措施”,作为企业立足市场的通行证,诚信铸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的资源一旦具有了稀缺性且难以模仿,也就具有了竞争力的价值。正如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专家所认为的那样,难以复制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形或无形资产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在企业的资源集合中,处于伦理层面的诚信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模仿性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企业之间竞争已非单纯的产品竞争、资本竞争,取而代之的是品牌、信誉这些无形资产的竞争。

二、企业诚信营销的特点

企业诚信营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诚信营销是一种创新性营销。市场营销所面对的是变动的市场环境和挑剔的消费者,因而必须把创新作为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本驱动力。诚信营销是一种基于诚信价值的创新。从一定意义上看,这种创新超越了传统营销观念中单纯利益的追求。在诚信营销中,要求企业把自身利益追求和社会道德责任统一起来,兼顾利润和社会道德,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第二,诚信营销是一种战略性营销。从策略应用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营销可以区分为战术营销和战略营销。战略营销是指企业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对于动态变化的内外环境所采取的应对之策,内容上包括目标、价值、原则、途径等方面。从现代市场营销所面临的环境而言,战略营销的价值基础不仅应当坚持市场导向的观念,更应积极履行社会的道义责任。毫无疑问,在营销活动中坚持诚实守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将会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提升其长期竞争力。第三,诚信营销是一种整体性的营销。诚信营销从本质上看是组织化的。对于诚信营销的分析应该首先从企业整体的意义上去探讨。诚信的价值、原则、规范应该贯穿于企业各个部门的实践中以及营销战略和营销战术的各个环节。如怎样制定合乎诚信的决策、怎样把诚信的原则体现在产品开发、制定价格中,以发挥诚信营销的整体效应。各个环节只有都保持诚信精神,才能确保诚信营销的最佳效果。第四,诚信营销是一种实战性营销。诚信营销要成为一种实战性的营销方式,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对诚信资源的认识程度。

营销管理者要把诚信作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要从企业从产品设计、定价、销售的整个营销过程都要充分注重诚信理念,充分地顾及到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双重满足,进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诚信营销的具体实施方法

1.产品的诚信营销产品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重要的因素。产品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基础。企业要在营销组合中贯彻诚信营销原则,首先需要明确如何以诚信的产品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诚信营销在产品方面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货真”。产品质量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质量是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企业必须视质量为企业的第一生命。争创优质产品,确保质量信得过,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根据。可以有效地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帮助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出色的就是海尔。海尔的产品以质量取胜,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地位。

注重产品质量还有利于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品牌的诚信首先就是要保证产品品质过硬。同仁堂药店有一幅训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就是在制药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得偷懒,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在配料过程中,严格遵守质量标准和配比规定,真材实料诚信无欺。这也帮助同仁堂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2.价格中的诚信营销

价格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企业利润的多少。但同时涉及到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属于市场营销组合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诚实是价格诚信的根本所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价格诚实要做到所公开的信息是真实的,并尽可能使实际交易价格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和供求关系。价格诚信营销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第一,公开原则。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向市场公开商品信息,保证交易是你情我愿的,保证交易的公平。第二,诚实原则。诚实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价格诚信的根本所在。价格诚实是在公开的基础上,做到所公开的信息是真实的,并尽可能使实际交易价格真实地反映其价值和供求关系。第三,信用原则。价格信用就是要遵守既定的价格决定,履行相关协议,兑现相关承诺。

3.渠道中的诚信营销

分销渠道是为使产品或服务能被使用而分工协作的一系列独立组织的集合体。生产商与分销商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分销商的网络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利润;分销商的目的是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当前我国渠道成员间普遍缺乏信任。绝大多数生产商只是将分销商作为实现其目标市场目的的工具,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最终消费者,只注重对价差和返利,而不重视培育分销商对自己的信任。分销商在价差和返利的驱使下,竞相降价、越区销售、窜货乱价,导致分销商无利可图,造成生产商分销网络的动荡,影响生产商渠道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要加强渠道中的诚信营销。

结语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6

一、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规则经济,同时也是诚信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来保障,而一定市场经济秩序的培育、建立和完善又必须以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以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秩序为依托、为支撑。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秩序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诚实守信”。然而,近年来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音符。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要求,破坏了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扰乱和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如偷税漏税、走私套汇、假冒仿冒(侵犯商标权专利权)、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生产和销售滥加各种添加剂或有毒物质的商品、虚假商业信息、制造虚假广告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本身有其负面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但它也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配置资源必然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利益的驱动会引起一些企业出现违约、失信和欺诈等现象。其次,社会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样化的客观存在。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在我国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也多样化了,一些人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扭曲,甚至信仰缺失、是非莫辨、荣辱不分,因而在义利面前出现重利轻义、见利忘义行为在所难免。再次,社会转型期的衍生物。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折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企业诚信的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都还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为了眼前的利益投机钻营,逐名逐利,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最后,互联网技术被一些人恶意地加以利用。目前在我国,互联网+的概念已渐渐深入人心,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和营销方式,但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也为一些企业和个人违约、失信和欺诈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整体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失信问题,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然后再逐一解决各种次要的矛盾和问题。当然,在诸多因素中,道德要求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社会意识并不是消极的,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而有序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诚信建设、诚信教育。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才可能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安定有序、稳定和谐的社会。因此,在当代中国加强诚信建设,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对策研究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发达、不完善的体现。只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规范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才能保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但是,任何制度下的市场经济都会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因而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加强国家调控和国家干预,合理调整不同阶层间的利益关系,注重在制度安排、顶层设计方面彰显社会公平与正义,努力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诚信失范现象,最大可能地化解社会信任危机。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任务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能操之过急。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它的进步性在于它强调竞争意识和效率观念的意义和价值,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认识和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普遍联系和普遍交往;其局限性在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一些负面的效应。如:利润至上盛行,短视行为随处可见;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影响不断蔓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情形层出不穷等等。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让诚实守信深入人心,外化于行,才有可能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限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上和尽可能小的范围里。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价值取向存在着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应让诚信教育植根于实践。因为,对一个制度完善的社会经济体系而言,诚信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需要长期精心呵护的稀缺资源和精神财富,它不仅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保证,而且还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创造持久的价值、提供精神营养。

3.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法规。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诚信是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是被实践不断证明过的真理。可见,诚实守信对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仅仅有道德要求是不能奏效的。在我国,诚信缺失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应的制度、法律和法规相对滞后,监督机制、处罚机制不够完善,违约、失信的成本和风险过低。因此,必须要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制定并保证执行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法律、法规,健全惩治制度,加大对违约、失信的处罚力度,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用法律和法规教育人们做到诚实守信。

三、结语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7

[关键词]儒商儒商伦理现代意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但同时,在金钱的诱惑下,一些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弄虚作假……不但践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一批文化层次较低的“暴发户”为富不仁,他们宁可一掷千金肆意挥霍也不肯奉献少许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针对这些危机,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市场经济需要继承儒商文化,市场完善必须借鉴儒商伦理。

一、儒商

“儒商”一词古已有之,顾名思义,“儒商”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是亦儒亦商,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一般认为,儒商应该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个人修养。儒家以“修身”为本,儒商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先做人,再做生意。许多成功的儒商首先都是道德的楷模,具有凝聚人心的人格力量。二是诚信经营。儒家非常注重诚信,古今儒商都十分注重信用,不仅将信誉作为恪守的商业道德,而且作为企业的经营之道,坚持靠信誉来赢得用户。三是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儒”最早的词义为“书生”,后来才具有道德的色彩。四是注重合作。儒家讲究以“和为贵”,讲究互利合作和“双赢”。五是具有较强责任感。“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仁”的事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

二、儒商的商业伦理

1.倡导义利合一、以义制利的商业经营理念。将儒与商联在一起,是对传统的一大突破。尽管儒家不绝对排斥物质功利,但毕竟不占主要地位,重义轻利是其主导倾向。而儒商做了调整,他们将物质利益提升至显著位置,强调“以儒术饰贾事”(《谭渡黄氏族谱》卷九《望云翁传》),只有到“飨身其利”后,才让子孙“驰贾而张儒”(汪道昆《海阳处士金钟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经商需要以利益作为行为的指向,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儒商作为商人群体自然也不例外,但儒商并不把经商的目标仅仅局限于聚敛财富而不顾及手段的运用,他们恪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信条,努力协调义利关系,强调经商应合乎“道义”原则,他们甚至认为,在逐利的同时如果能做到“以义求利”还可成圣成贤。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商贾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其归要在有益于生人之道”,从而把道义制约和伦理规范引进了商业活动,创设了“财自道生”、“因义取财”的商业经营新理念。

2.确立具有儒家精神气质的商业职业意识。儒商是儒士和商人这双重身份在价值层面上的统一。表面上看,儒家的道义论的价值观和商人致富聚财的功利的追求是对峙、背离的,所谓“儒为名高,贾为厚利”。但儒商在价值之“名”和功利之“实”二者之间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和结合,对儒士和商人的价值观都做了成功的改铸和整合,找到了契合点,提炼出了新的职业观念。中国古代的一些儒商,虽身处商务经营的俗世生活,然其心其行则不忘修德成圣,且将“德”作为商业的根本,奉行“事商业必须先修德业”的准则,不仅是一个好的经济人,更看重的是做一个道德人,认为一个无德的商人,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3.构建起了以儒家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商业经营原则。具体表现在:

第一,仁政管理。“仁”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范畴,它强调“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其实“仁”字就是要解决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将“仁”施于政治,谓之“仁政”,用之于商则要成为“良贾”。儒家伦理的出发点是人,倡导对人实行软管理。如果“赚得了人心”必然产生更大的效益。儒商将儒家倡导的以人为中心、内求仁心、外行仁政的待人、处事原则,转化为商业经营上的立业、做人的依据,创造了极赋人彩的仁政管理模式。对内,儒商重视血缘亲情,讲究忠孝礼义,对雇员仁爱关心,营造出了商家内部的有序关系和和谐气氛,增强了雇员的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责任意识。对外,着意塑造商家仁慈形象,经常参与社会慈善事业,谨守儒家道德信条,积极打造商家良好声誉和不断完善仁者风范。他们把儒者的“道德文章”与商人的讲求实效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理想经营方式。第二,诚信待人。诚实守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诚”作为道德范畴,即为诚实、真诚,最能体现“诚”的品德者则是“信”。故儒家常以“诚信”并称。“信”是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践行,就是“取信于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也。”(《论语·为政》),又言:“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谓之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礼记·祭统》)。孟子进一步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荀子说“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意谓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把这一儒家伦理应用于商业活动,则形成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诚信是儒商商业伦理的首要道德信条,是儒商伦理的生命线。

第三,和气生财。“和气生财”是儒商富有智慧的经营境界和伦理原则。儒家奉行中和之道,要求“致中和”,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又认为“君子心和则气和”,要求以发自内心的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协调人际关系,实现“和则众”的目标。儒商将这种“和气”的伦理用于商业经营实践,作为处置商家内外关系,和谐老板与店员、店员与顾客、店员与店员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保证了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儒商经济伦理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

儒商把儒家长于伦理、注重理性的精神气质引入商业经营领域,塑造了义利结合、理欲兼容的经营价值观念,对纯商业经营活动必然产生的功利追求和物欲冲动进行理性层面上的约束和调整,将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性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适度结合,为当代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经营和企业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传统资源。这种借鉴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儒商将商业活动和经济伦理相互渗透、结合,有效消解了现代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使得现代经营活动具有更多的人情味。现代市场经济活动被称为“商战”,充满了火药味,将儒家伦理引入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现代经营管理的“剂”,有利于和谐市场主体和客体、厂商与顾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增强管理中的人彩。同时,儒商不是用纯商业、纯经济的观点来看待商业经营活动,而是意识到商业活动中的人际间的交互关系,他们更倾向于把商业经营看成一种社会性的广结善缘的活动,在追求利益目标的同时,建构和扩大人际缘分网络。这样,使得一种死的、没有感情的商品交换、物质交易变成鲜活的、充满生机的人际关系交流,帮助现代企业管理者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商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职业观念和经营观念。

2.借鉴儒商“义利合一”的人格形象,培养大批有德有能、有社会担当意识的现代经营管理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这种高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具有德性和功利完美结合的人格属性。作为具备知识分子精神的商界管理者,其所追求、所达到、所蕴涵的不仅是感性功利目的,而且还维护人的尊严,体现高尚道德的教化。其所引领的经商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工具道德理性的经济功能,他们不仅把自己看成一个经济人,承担造福人类的经济责任,而且把自己看成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人。他们为社会的繁荣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为社会的崇高培育着精神资源和道德楷模。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诚信教育;道德监督;诚信危机;法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12-02

1 我国企业市场营销信用现状分析

①假冒伪劣产品现象严重。据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计,全国产品的合格率仅为百分之七十五,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更为严重。产品质量的诚信缺失,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市场秩序,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有甚者,有的假冒伪劣产品会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②价格波动起伏频繁、巨大。有些企业使用价格作为其敛财的工具,要么哄抬物价,要么纷纷杀价,使消费者由于价格波动起伏过于频繁、落差巨大,而不知道怎么去挑选商品,更不知道何时购买商品。有的垄断行业还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乱收费,而消费者对此却束手无策,一些商家在营销中所暴露的价格水分让消费者膛目结舌。

③虚假广告欺瞒消费者。广告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手段,在企业营销策划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的企业为了提高销售数量,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广告在各种媒体上大肆宣传,夸大其产品的各种功能。同时,网络也是一个大型的广告传播平台,但对于新兴的网络广告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利用网络广告进行诈骗的事件时有发生。

④营销渠道冲突。一般企业的产品到达终端或者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某些经销商或渠道商。这些商家在经销产品时,由于地理位置、政策情况等的不同而取得的利益也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很多企业渠道经常出现串货,一定程度的损害了渠道成员的利益。

⑤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产品的市场营销,在于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售前、售中、售后和质量保证服务。有的企业很少能够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或者即使有售后服务也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售前或者售中服务的过程中,对于售后服务信息言辞不清,不注明售后服务的内容;在售后服务的过程中违背承诺,解决问题推迟甚至推脱。

2 企业市场影响过程中缺乏诚信的原因分析

诚信原则不仅是个人道德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原则。企业诚信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要诚实可信,不管是内部管理行为,还是外部经营行为,都要充分体现出诚信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在诚信营销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目的,可以使之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企业无形资产,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企业的失信行为,不仅对企业本身的发展带来巨大阻碍,而起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也会受到影响。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以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

①短期经营行为造成企业诚信危机。短期经营行为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相比去投入高出很多的利益,却无法保持这个态势,没有诚信的支持,企业发展也必然无法长久。而长期行为,虽然可能无法保持和短期行为相同的利润率,在坚持诚信原则经营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多消费者的忠诚。如果企业坚持短期经营,抛弃诚信原则,为了取得短期的利润,而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承诺,必然会导致企业经营的难以为继。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出于资金、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寄希望于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取高比例的利润,最终只能导致企业的破产失败。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有很多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企业自身也处于别的诚信危机之中,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状态,都在担心如果对方不守信用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在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由于天性趋势追求最大化利润,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日趋理性化,就会造成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加深,冲突加剧。

③企业文化缺失诚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良好积极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形成自己健康向上的企业灵魂,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基础,通过企业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共同事业而形成,包含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精神面貌等的精神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表现,可以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有助于企业自身素质提高,帮助企业树立让人记忆深刻的良好企业形象,推进企业在经营行为中的优势,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而诚信文化应当包含在健康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坚持诚信经营、诚信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对推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消费者的弱势群体地位。虽然当今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消费主导,但是从整体来看消费者依然处于市场经济的弱势地位,企业由于其生产经营特性总是可以利用一些信息的优势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特别在一些大宗商品的交易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等,而经营者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把一些必要的信息进行公开,导致消费者难以获知正确的消费信息,以至于购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或者在价格上受到坑蒙拐骗。而消费者上当受骗之后由于法律意识的薄弱,而且司法成本相对较高,即使在知道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放弃对企业的投诉,这也在客观上纵容了企业的不诚信行为的滋长。

3 应对企业诚信问题的措施

①深化和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清晰的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商品的交换从本质来说就是产权的交换,所谓产权必然具有排他性以及独立性,这就约束这市场交易行为,同时产权的特性也要求着真正的信用关系。在市场交易行为中交易双方都是平等独立的经济体,两者互不隶属、互不依附,而且从财产权利以及法律关系的地位来说都是完全平等的。市场交易原则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等价交换、互利互惠、诚实信用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健全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明确的产权关系在遵循市场交易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市场信用秩序,不仅可以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且对市场经济的秩序也起到了较强的维护稳定作用。

②建立健全信用登记制度,加强信用监管力度。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健全,存在着许多制度漏洞这些都需要依法设立完备的市场信用方面的规章制度。现实条件中,由于没有完备的信用制度以及全国性的信用登记制度,导致即使个人或者企业在交易中存在信用缺失的行为,也不会对个人或者企业的信誉造成损失,更不会使失信一方受到经济利益的损害。目前,我国信用监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经济中的许多方面还没有安排,对于鼓励守信、惩罚失信的规则虽然已经提出,但真正实施还依然有一定的现实距离。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客观原因就疏于对于市场信用的监管力度,国家要引起对信用监管的重视,尽快完善信用登记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市场企业信誉的监管力度,从制度层面确保企业的失信行为将会受到重大损失,以严格的制度来引导企业的诚信建设。

③完善信用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由于其自发性,导致很难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来规范市场中存在的营销失信行为。着就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交易中的失信现象。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以约束和规范市场交易双方的行为。目前我国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交易信誉的方法主要有行政查办和政治教育,同时动员受到利益损害方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失信方的失信成本。这两种方法一定程度的扭转了社会风气,规范了市场秩序,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使问题得到解决。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必须使市场交易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市场信用纳入到市场监管法律体系中去,保证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惩处侵害方,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④加强道德监督体系。任何一项问题都不可能依靠单一的监管就能够得到解决的,要多层次多方面的进行监管,形成全面利益的监管体系。道德监督虽然不具备程序监督和法律监督一样的强制性,但是道德监督的广泛性是毋庸置疑的。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守信用、重信义的传统道德规范,加强公民以及企业的诚信道德教育工作,树立起全社会正确的诚信观。对于失信行为要广泛关注,社会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道德监督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对企业营销中的失信行为检举揭发,加大企业市场营销失信行为的成本,使企业失信行为在市场中无法存活。

⑤在制度层面加强惩处失信行为的力度。确立健全的制度建设,对企业的诚信进行评估和监督,并且加重对违背诚信原则行为的处理力度,使其付出更多的代价。诚信行为的监督不仅需要依靠道德、法律,还要在行业和职业内部建立准入制度,根据其失信行为的危害程度具体情况,给与必要的法律或者经济制裁。而对于守信用讲信誉的人员应当给与奖励以资鼓励。对于因不讲诚信给企业信誉带来损失的人员,给与处罚。不管是个体还是企业都会明白诚信行为的好处,以及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加深诚信意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⑥加强社会整体的诚信教育。除了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作用以外,诚信观念的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推广也十分重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所以每个人都有义务去遵守诚信原则,也有权利去享受诚信服务带来的实惠与利益。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维系着市场经济,这种理念一定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示范。

4 结 语

总而言之,我国市场经济呼唤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如果失信于民必然不会长久存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管理,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企业、政府、法律法规、社会舆论形成合力,共同制约企业营销中的失信行为,从而使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9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诚信缺失 文化分析 治理对策

“经济活动是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之上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一系列诚信理念、信用模式发端于西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和契约关系,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制度与文化的高度融合,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民营企业发端于民间大众,依理应成为这种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但现实却与此大相径庭,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中华传统诚信观不能在简单意义上构成现代市场信用。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当前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一、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的文化视角分析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所谓缺乏诚信也主要是“对外人的极度不信任”,因此,本文将以家庭为起点,对中西方文明中的社会诚信问题进行考察:

1.中国社会诚信的历史考察

“差序格局”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显著特点,传统中国的人际关系是基于生育和婚姻等家庭因素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就“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就使得中国家庭的内外边界具有极强的弹性,并为建立基于家庭关系网的诚信社会结构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国社会的行为规范来自家庭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同时,为确保这种社会诚信结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中国社会建立了伦常制度,这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制度模式,最终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以家庭关系为基础、以伦常制度为维系的诚信结构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局限于家庭行为。在家庭关系中,人与人之间要诚实守信,互相帮助,这是美德,也是责任与义务,但在此关系之外,道德就变得无关紧要,而且人们普遍不愿对这些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2000年,中山大学在一次题为“广东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家庭成员、直系亲属的信任度普遍高于对销售商、网友、生产商的信任度;第二,从属于政治行为。中国传统的伦常道德是一种以政治需要为主导的道德,其主要功用在于调节社会等级关系。这就使得作为伦理道德重要范畴的诚信,不仅是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更成为统治者政治理念的彰显;第三,依附于人格行为。传统诚信观是一种人格信用,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可靠性,超出伦常制度的特定范围,信用就会沦丧为猜忌和怀疑,也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2.西方社会诚信的历史考察

在西方社会,家庭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因而,不可能形成基于家庭关系的诚信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共同(特别是基督教哲学)的诚信观。当这种随着文明的进步被逐渐淡化时,其中所蕴含的“普世主义”思想却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并演化成为西方社会秩序的重要原则。他要求道德及其行为都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分对象地”适用于一切人。例如,同任何人做生意都应当诚实公道,而不仅仅只限于亲戚朋友。但是,基于“普世主义”的诚信体系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西方社会很早就开始注重契约的社会功用,并将其逐步发展成维系诚信社会关系的制度保证。至此,西方社会形成了一种以“普世主义”关系为基础,以契约制度为维系的诚信结构模式。

中西方社会虽然建立了不同的诚信社会模式,但却表现出了共同的特点,即诚信来源于某种文化关系,而一定的制度又为这种关系提供了保障。(见图)

3.中西方社会诚信的现实考察

契约化、开放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无疑,西方社会所形成的诚信结构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正如韦伯所言:“如果没有这种普世主义,就很难理解现代经济制度是怎样运转的。”

在中国,自近代以来,传统伦常制度被现代社会关系逐步取代,传统诚信的制度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基于家庭关系所形成的传统诚信观对于市场经济也表现出了较强的不适应性:首先,在市场经济中,交往行为早己远远超出亲缘范围,但人们的意识却走不出传统的亲缘关系,没有形成具有普世性的社会诚信意识;其次,由于传统诚信观从属于政治行为,致使诚信的社会价值作用遭到严重抹煞,很难对现实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再次,由于传统诚信观依附于人格行为,使得契约关系无法成立,也就无法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契约信用关系。

旧的体制、旧的观念仍未完全打破,新的体制、新的观念尚未确立,这构成了现代社会中民营企业诚信缺失产生的文化原因。

二、民营企业诚信问题治理体系的构建

中西方传统诚信观的巨大差异,使中国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治理体系的构建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点,即构建基于关系运作、依托制度完善的治理模式。

1.可行性考察

所谓传统诚信观的现代化问题,其实质就是一个路径选择问题,结合中国社会特点,发挥社会关系所蕴含的制约作用,通过建立、发展、维持和利用社会关系,即关系运作,达到建立中国企业诚信机制的目的是可行的。

(1)关系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人建立诚信的主要机制。在社会交往中,关系的主要功能在于它保证了交往各阶段所需要的信任。关系意味着相互的义务,而义务感会使人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一个人如果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他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别人的谴责,而且可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失去关系网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资源。”

(2)“差序格局”的社会特征使中国有可能形成依托家庭关系的诚信基础。中国家庭关系的界限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自己人”可以包括任何想拉进圈子里来的人,“外人”可以经过交往而成为“自己人”,这使得家庭关系可以远远超出西方家庭结构的范围限制,逐渐建立起社会诚信。

(3)社会诚信制度特别是诚信法律制度的建设必须依赖于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法律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重视关系和地位的伦理法律。传统中国社会的关系格局不仅没有被法律所取代,还通过吸纳现代法律制度的一些成分以改进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在西方法律中,契约是法人之间斗争、谈判的结果,是私人关系的替代物,它的效力由法律制裁而非社会压力来保障。在中国,契约往往是一种“君子协定”,其主要功能在于界定人际关系的具体内容,起到关系备忘录的作用,而不是私人关系的替代物。第二,在中国,契约的使用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往往只有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才会签订契约。在关系网内部,很少签契约,即使签了,效果也不大。第三,在中国,只有契约是用处不大的。情与理的考虑必须整合进契约的执行过程之中,甚至体现在契约的字里行间。

因此,虽然中华传统诚信观对现代经济制度具有较强的不适应性,但是,传统诚信文化仍能够通过自身的现代化实现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融合。

2.关系运作模式分析

(1)微观层面――营造企业诚信文化。沃顿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研究世界500强时发现:他们树立的企业核心理念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在摩托罗拉,公司把“诚信为本”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要求企业的每个员工“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尊重”。与此相对应,而我国企业普遍的认识则是,创造利润是企业的惟一目标。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企业的发展,使很多新创企业由刚成立的一时赚钱,到若干年之后就走向亏损和破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理念、企业诚信出了问题。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诚信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尚未被社会、特别是企业充分认识,因而没有形成一种强烈需求市场诚信的氛围。要大力推广诚信文化,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研究分析当今国外企业诚信制度和诚信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为民营企业提供诚信管理和诚信文化方面的咨询和援助,帮助民营企业逐步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引导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造品牌诚信。

(2)中观层面――构建企业间诚信合作模式。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企业间诚信体系构建呈现出地域性、行业性特征,形成了不同模式。(见表)

第一,工业园区模式。在中国东部广大农村,地区性民营中小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一个村、一个镇往往可以集中连片地孕育出十几家、几十家、甚至几百家企业。为确保企业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这些企业往往形成了独立性、小型化、专业化的特点。同时,为应对外部市场竞争,这些企业又必须增强区域内部企业间的整体协作能力,明确内部分工,形成专业化生产,构建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工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一个公司越具有特色,它就越依赖于其他公司产品的成功,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由亲属关系紧密编织起的地区社会关系网上,促进了互惠发展。这些社会联系及不断接触使检测变得容易便利”。基于这样的自然基础,对于东部广大民营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建设地区性工业园区,整合关系,规范引导,强化协作,完全可以建立地区性的企业互信机制。

第二,科技研发模式。现代科技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一个大型的研发项目往往需要多家企业、研发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而,在这些企业、部门之间就可能形成一种基于研发的互信机制,在这种机制制约下,与科研有关的智力资本、前沿信息、技术方法等就具有了较强的流动性和互惠性,并逐步建立起长期的信用合作关系。弗里曼(Freeman)指出:“合作性研发网络成为培育未来正规合作企业和各种非正式合作网络扩张的沃土。通过这种方式,技术领域的成员们‘自然’合作和公司企业间的‘非自然’合作就结合起来了”。高科技企业间基于研发的诚信关系便可以发展成为企业间的互信机制。

第三,商业集团模式。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处于生产链上不同环节或在资本运营上具有相关性的企业之间往往容易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逐步构建起长期稳定的企业网络体系,即商业集团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处于同一级别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处于不同级别企业间的纵向联系可以实现高度融合,产生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互惠机制,避免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等失信现象的产生。

第四,战略联盟模式。战略联盟模式是基于商业集团模式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只是更具有独立性、强竞争性等特点,是商业集团间强烈的相互需求的结果。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行业间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

(3)宏观层面――实现传统诚信观的提升。第一,拓展传统诚信界限。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要求把传统诚信中的熟人圈拓展到整个社会,把个体的诚信美德拓展为社会美德,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要使诚信观念、诚信意识和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渗透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全过程。

第二,强化合法功利意识。由于传统中国商品经济的不发达,人们观念中,行为的道义性大大胜于功利性,把追求行为的正当功利性往往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这就从观念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有悖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行为仍需要道德来支撑,所以,传统的道义性也不必彻底抛弃,而是要突破其生发的局限性,把市场主体行为的功利性合法化、正当化、明确化,使人们在合法劳动的前提下,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

第三,实现传统诚信的理性升华。情感是传统诚信发生的依据,一方面,它显示了诚信持续的长久性与密切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诚信的非理性,即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守信用才能为市场主体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契约是表示信用关系,保证信用行为的“凭证”,是信用的最基本形式。契约的签订,不是情感的结果,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理性结果,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契约中,排除了主观的情感成分,体现了诚信的功利效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复杂市场交换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企业诚信的建立固然需要制度体系的支持,但企业诚信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道德理念的。中华传统诚信观与现代经济发展间的不适应性,不应成为阻碍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缘由,相反,中华传统诚信观只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要求,在自觉扬弃中实现新的升华,才能在根本上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源于西方社会的制度、机制,也只有自觉地适应东方文化的沃土,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Fukuyama, F.(1995).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德]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Yang, C. F. (1995). Psycho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informal groups: the issues of loyalty, sincerity, and trus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pril 6-9, 1995. Washington, D. C

[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和意义篇10

(一)何为诚信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在儒家道德学说中,“诚”的内涵不断扩展,认为“诚”是顺应天道为人之道,是为人的道德本体、是规范道德行为的重要标准。在人伦道德范畴,“诚”更被认为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更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不自欺。相较于“诚”,“信”更侧重于道德层面上对人的真实不欺。至西汉时,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种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综上可见,“诚”重于内而“信”显于外,立足于“诚”与“信”的内在统一,“诚”与“信”逐渐联合成一个统一的规范“诚信”来使用。

(二)何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意,诚信教育也就具有所有道德教育的一般特征。从狭义的角度上看,大学生诚信教育,即高校在学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有关诚实、守信等道德教育的相关教学活动。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受到的一切有关培养诚信观念的教育。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社会影响以及学生家庭教育为辅助,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大学生的实际应当遵循的诚信品德,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诚信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并促使大学生将诚信内化为其内在的个人品质,培养其诚信意识、树立诚信观念,并外化成实际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当代价值

(一)诚信为本教育是时展的迫切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诚信”被纳入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诚信”与否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高校是大学城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高质量人才的主要来源,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对这一群体进行诚信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

1.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诚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诚信教育是一项旨在提高社会各层面整体素质系统工程,而大学生群体的诚信为本教育,则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所在。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有序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示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并为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诚信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这一群体的道德素质决定了国家软实力的高低,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诚信为本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软实力。首先,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对于国民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作用,且这种示范性作用的辐射面极广。因而,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能够直接促进国民普遍诚信观的养成,提高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其次,有利于高校自身创新能力。大学不仅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还是国家知识创新最密集场所。目前高校当中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清,极大地损害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创新能力,也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则有利于改善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减少学术不端现象,提升国家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使高等院校的知识能力更快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以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民族复兴中的引擎作用。

(二)诚信为本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诚信为本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重要的智力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起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自身独立的人格,无论对于其自身还是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更是表明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开展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2.以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是人们精神世界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提高而变得充实起来。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人们在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变得迷茫、躁动。面对公民道德失范的严峻挑战,然而社会诚信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合力,其中学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丰富高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起到了独特的正向作用。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诚信观的理论、案例进行借鉴,并正确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道德观进行扬弃,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赋予传统诚信观以新的理解和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将诚信作为人生准则,建立内诚而外信的诚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发挥高校诚信教育的主导地位

1.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入正轨,大量社会问题以不同方式对国人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念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群体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诚信缺失的冲击。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思想的精华与现代诚信思想相结合势必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合理选择。结合历史,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养成诚信意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当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其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环境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存空间,又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场所,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同时生存环境也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想聚集的地方,是最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场所,因此一个有着诚信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诚信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无法量化的教育资源,这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诚实守信、积极向上、文明有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生在大学阶段独立人格的形成极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这也就决定了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然而高校教师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受到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忘记了自己的天职,师德沦丧;部分教师教学不认真,照本宣科,应付了事。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树立起教师队伍的诚信形象,是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点。

3.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制度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必须建立科学化、制度化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管理机制来保障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设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大学生诚信档案长期以来都只是在部分高校中设立,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建立联网机制。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申请助学金、评奖评优、入党等方面的参考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网上查询系统,供银行和相关用人单位查询,使守信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同时让失信者承担信用的缺失的后果。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学生确立诚信教育的目标、培育其诚信意识形成的过程,使恪守诚信内化成为其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2)严格规范大学生诚信制度。目前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加之部分高校监管不到位且惩处力度不够,导致了学生个人守信无益、失信无害的尴尬现象,并造成这一群体整体性的诚信缺失。因此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样要完善各项制度,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褒奖守信者,惩罚失信者,通过制度的他律性来塑造和固化大学生重信守诺的良好品行。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联动机制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紧密结合。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合力,三方之间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

1.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性,都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能否建设一个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通过规范自身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的诚信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方式提升自身公信力,对于全社会诚信道德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其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舆论渠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大媒体对诚信缺失现象的揭露曝光。通过社会舆论在全民范围内营造一种“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之耻”的社会氛围;第三,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当今社会诚信的内涵已经超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诚信定义的道德范畴,其更多的是一种契约精神,而保证这种契约精神得以实现的前提除了人们本身的道德素养,更多的还需要强制力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