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0:52:13

诚信建设

诚信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政府诚信建设行政管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治不断推进之时,诚信—这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价值,日益引起人们在理论与现实中的深刻反思。一直以来,诚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是维持整体社会结构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在儒家伦理中,诚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打造诚信政府”在现代政府改革中占据了重要的话语权。在现实中人们一致认为,政府诚信是表率,企业诚信是重点,个人诚信是基础。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诚信”,什么又是“政府诚信”呢?在学界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浅而言之,诚信就是指诚实、守约以及因此而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其核心含义是:一个人具有人品格中所包含或要求的关于信任、信赖和谨慎善意、坦诚的品格。诚信的作用在于使将来的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更为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风险。政府诚信即政府与民众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契约关系后,对履行契约而作出的承诺。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民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政府在获得了民众所授予的公共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诚信方)是否具有值得公众(信任方)信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政府人格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契约的能力在客观上能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即来自信任方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对信任方的责任感以及实际上对公众的期待和信任的回应。政府诚信源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委托一关系,其核心部分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诚信。政府行政人员依据委托契约得到相应的酬金(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因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约的“标的”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政府契约的“标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如提供公共设施、维护和平与安全、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又有伦理层面的,如正义、公平、公正、民主、宽容、责任等,内容十分广泛[1]。这样,政府要成功地履行职责,就必须要依靠“诚”,即对民众的忠诚、有责任感。从政府承担的职责看,政府诚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社会最大的诚信,与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影响,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

我国的现代化是在有着上千年封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起步的,其中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有适当的气候便可能得以再生。其模式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其结构是纵向隶属式的,自下而上层层隶属,高度集中,从而使内部各组织、组织内的个人失去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的独立地位,形成一个以皇帝居于至高无上的顶点位置的“人治”金字塔。其管理方法是一级管一级一层管一层,从汉代“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个惯性下来。这种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是与社会的现代化相背离的,是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但其惯性的影响力却十分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前进的今天,

这种人治的传统模式仍有一定的地位。相当一部分政府官员维护着这种“官本位”的制度,因为它有利于自己权威的发挥,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可以为所欲为。几千年传下来的这种“官本位”的制度,也同时强化了人们的奴性意识和盲从权威的习惯,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

(二)政府公务员现代诚信意识淡薄。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务员“契约诚信”观念不强。手中执掌者国家的行政权,就应该有一种责任,还应当承担行为的后果。当人民把职务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公众)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为方(政府)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公共福利、司法公正等等),如果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报酬、荣誉等。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2]。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三)政府行为中内隐的自利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像其他成员一样,官员也会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作为政府“经济人”,有自利意识,并想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并不奇怪,也不为过。关键是,“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一种人特别看重精神需求,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乐。能使自己快乐,就是一种自利。根据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助人为乐”也包含了一种自利,因为帮助了人,自己获得了快乐,获得了精神上的利益。所以如果政府机关或公务员能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并能以自己的智慧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由此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奖励,获得了荣誉,得到了提拔,这就是一种利民又利己的事。但这里所言的利己,显然性质完全不同,是一种“内隐”的自利,完全以获得物质利益和享受为目的的。

(四)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必要的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如接待制度、融资制度、证券制度、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诚信机制具有强制力和道德约束力,维护了正常市场交易秩序,减少了在交易中的诚信风险,并增进了预期可获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侧重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性市场主体,用来规范政府及其行政人诚信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政府在建设诚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不具体,不周详,离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甚远。

三、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历来奉行诚实守信的品德,“诚为根,信为本”,它是一种比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和宝贵的社会资源。但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隐患。而政府诚信是各类诚信之首,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诚信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诚信缺失不无关系[3]。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府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诚信体系的规范建设取信于民,这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使命。政府诚信建设的措施有哪些呢?

(一)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

要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必须了解政府的属性。只有了解了它的属性,才能明确政府应有的职责,给其职责以正确的明确的定位。

政府管理的方式也应当转变,由控制型的管理方式向协商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变被动型的管理方式为互动型的管理方式;由微观干预的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这里要说明的是,宏观管理方式也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政府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实行,即以政府管理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这不是实行微观管理的方式,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观处理),扎扎实实,即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应有的结果必须清晰明确,管什么(干的范围)管到什么程度都要清楚地界定。职责、功能越模糊,权力就越大,越容易造成混乱。管理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透明政府。公民缺乏有效的信息,对政府的失范行为就无法鉴定更无法监督,所以,政府应当实施阳光行政。政府拥有的各种信息优势,如人为地进行保密,使得公众处于一种“理性的无知”状态,这给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准备了最好的条件,行政失范行为不可避免,政府公信度必然下降。实施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既是民主政府下的公民和消费者具有信息获知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二)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

诚信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危机。前面所说的诚信体制虽好,但它不会自发地成为现实,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越位者、错位者、缺位者仍大有政府在,就是没有制度的约束,邓小平同志以最通俗的语言阐明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所以要使政府行为的输出最大限度地与政府委托人的输入预期一致,使政治人的合法利益与政治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一致,就得依靠主宰我们命运的制度,让刚性的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失。诚信制度应具备哪些内容呢?

1.行政行为法定化。前面己经谈到,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具有自利的一面和借助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可能,要消除失信行为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和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依靠法律则较为有力。具体内容是: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对贪官要有威慑,对庸官、獭官也要有压力,要让人们觉得当官大不易,就要有一种硬性的约束,那就是要有一套完备的制度;

职位职权法定。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使其有法律依据;不得擅自设立职位,行政权的行使不得超过法定职权,越权无效;

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但要有法律依据,而且还要遵循法定程序[5]。

法体优先。行政活动不得与法体相抵触。

2.健全约束监控制度。应建立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投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要设立多重防线,以严防死守的办法予以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化管理,有些事件要跟踪督办,要确保群众投诉的问题有处置、有结果、有回应。

3.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诚信行政应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人们倡议建立信誉等级评定制度,设立相关评定机构,其评定内容是:政府部门设置和职能情况、依法行政情况、决策和管理的科学程度、信息公开程度、政府工作效率、公务员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政府支出和债务情况、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等[6].

4.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提高失信成本,依法追究其行政及经济责任,并给与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合理的补偿。要使守信着感到光荣、有价值,使失信者得不偿失,让其不敢冒失信之风险。

5.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数据库制度,搭建个人诚信平台。建立包括数据采集、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联合征信制度。诚信数据应向全社会开放。欧洲一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政府以数据开放的强制权,以保证数据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和威严。

(三)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

在当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仍然使用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是难以奏效的,教育应当寻求从内容到方式方法上的扎实和创新。从内容看,要紧扣公务员的身份,狠抓公仆意识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和责任心的教育,并让公务员了解诚信的内容、意义。当然,诚信不是孤立的,它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规律等密切相关,对公务员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在当今政府出现道德危机的情况下,在公务员培训中应当开设行政伦理课,而且要做重点考核。作为公务员,至少应当认识这些问题:什么叫诚信?诚信与道德的关系怎样?当前公务员诚信缺失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诚信缺失的现象?教育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7]。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加大教育的成功度,这样,是可以使公务员由诚信道德的认知上升为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从而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只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人们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四)浓厚诚信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使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传媒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引导群众。所以,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8]。新闻媒体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近些年来,一些不诚信的行政人员因媒体曝光而落马的情况不少。可见新闻媒体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结束语: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是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极大。因此,应当把政府诚信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龙头。面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状,加大建设诚信政府的力度,充分发挥其表率和示范作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乔治.戴维森,《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2]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

[4]罗斯.埃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2000.

[5]戴维.皮格斯,《哈佛管理成功学》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诚信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政府诚信建设行政管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治不断推进之时,诚信—这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价值,日益引起人们在理论与现实中的深刻反思。一直以来,诚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是维持整体社会结构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在儒家伦理中,诚信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被视为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

一、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打造诚信政府”在现代政府改革中占据了重要的话语权。在现实中人们一致认为,政府诚信是表率,企业诚信是重点,个人诚信是基础。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构中,“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诚信”,什么又是“政府诚信”呢?在学界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浅而言之,诚信就是指诚实、守约以及因此而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其核心含义是:一个人具有人品格中所包含或要求的关于信任、信赖和谨慎善意、坦诚的品格。诚信的作用在于使将来的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更为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风险。政府诚信即政府与民众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契约关系后,对履行契约而作出的承诺。从契约理论的角度分析,民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行使,政府在获得了民众所授予的公共权力的同时,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诚信方)是否具有值得公众(信任方)信任的因素(包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等政府人格方面的因素)及其履行契约的能力在客观上能为信任方所信任的程度,即来自信任方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对信任方的责任感以及实际上对公众的期待和信任的回应。政府诚信源于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委托一关系,其核心部分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诚信。政府行政人员依据委托契约得到相应的酬金(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因而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能,但这种契约不同于经济契约,经济契约的“标的”是物质形态的商品,而政府契约的“标的”既有物质方面的、如提供公共设施、维护和平与安全、制定法律和法规等,又有伦理层面的,如正义、公平、公正、民主、宽容、责任等,内容十分广泛[1]。这样,政府要成功地履行职责,就必须要依靠“诚”,即对民众的忠诚、有责任感。从政府承担的职责看,政府诚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社会最大的诚信,与民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与国家的兴亡密切相关。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

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影响,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

我国的现代化是在有着上千年封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起步的,其中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有适当的气候便可能得以再生。其模式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的封建专制主义,其结构是纵向隶属式的,自下而上层层隶属,高度集中,从而使内部各组织、组织内的个人失去应有的自主权和相对的独立地位,形成一个以皇帝居于至高无上的顶点位置的“人治”金字塔。其管理方法是一级管一级一层管一层,从汉代“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个惯性下来。这种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是与社会的现代化相背离的,是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但其惯性的影响力却十分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前进的今天,

这种人治的传统模式仍有一定的地位。相当一部分政府官员维护着这种“官本位”的制度,因为它有利于自己权威的发挥,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可以为所欲为。几千年传下来的这种“官本位”的制度,也同时强化了人们的奴性意识和盲从权威的习惯,导致民众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

(二)政府公务员现代诚信意识淡薄。

政府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政府公务员“契约诚信”观念不强。手中执掌者国家的行政权,就应该有一种责任,还应当承担行为的后果。当人民把职务给了你,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即委托方(公众)将行政权委托政府行使,作为方(政府)应当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公共福利、司法公正等等),如果方职责履行得好,其官员就应当获得应有的工资、报酬、荣誉等。如果政府不能提供委托方的正当需求,无法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方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理,委托和关系的存续也就值得考虑了[2]。这种关系必须以诚信为支撑。而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三)政府行为中内隐的自利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像其他成员一样,官员也会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作为政府“经济人”,有自利意识,并想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并不奇怪,也不为过。关键是,“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一种人特别看重精神需求,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乐。能使自己快乐,就是一种自利。根据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助人为乐”也包含了一种自利,因为帮助了人,自己获得了快乐,获得了精神上的利益。所以如果政府机关或公务员能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并能以自己的智慧尽力为人民办好事,由此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奖励,获得了荣誉,得到了提拔,这就是一种利民又利己的事。但这里所言的利己,显然性质完全不同,是一种“内隐”的自利,完全以获得物质利益和享受为目的的。

(四)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必要的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如接待制度、融资制度、证券制度、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诚信机制具有强制力和道德约束力,维护了正常市场交易秩序,减少了在交易中的诚信风险,并增进了预期可获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侧重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性市场主体,用来规范政府及其行政人诚信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政府在建设诚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不具体,不周详,离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甚远。

三、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历来奉行诚实守信的品德,“诚为根,信为本”,它是一种比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和宝贵的社会资源。但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败血症”,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隐患。而政府诚信是各类诚信之首,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诚信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诚信缺失不无关系[3]。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同时,政府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诚信体系的规范建设取信于民,这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使命。政府诚信建设的措施有哪些呢?

(一)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

要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必须了解政府的属性。只有了解了它的属性,才能明确政府应有的职责,给其职责以正确的明确的定位。

政府管理的方式也应当转变,由控制型的管理方式向协商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变被动型的管理方式为互动型的管理方式;由微观干预的管理方式向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变,这里要说明的是,宏观管理方式也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政府具体的管理措施来实行,即以政府管理理论为指导,制定出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这不是实行微观管理的方式,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微观处理),扎扎实实,即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责、应有的结果必须清晰明确,管什么(干的范围)管到什么程度都要清楚地界定。职责、功能越模糊,权力就越大,越容易造成混乱。管理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透明政府。公民缺乏有效的信息,对政府的失范行为就无法鉴定更无法监督,所以,政府应当实施阳光行政。政府拥有的各种信息优势,如人为地进行保密,使得公众处于一种“理性的无知”状态,这给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准备了最好的条件,行政失范行为不可避免,政府公信度必然下降。实施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既是民主政府下的公民和消费者具有信息获知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行政管理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论-文-网LunWenNet]

(二)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

诚信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危机。前面所说的诚信体制虽好,但它不会自发地成为现实,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越位者、错位者、缺位者仍大有政府在,就是没有制度的约束,邓小平同志以最通俗的语言阐明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所以要使政府行为的输出最大限度地与政府委托人的输入预期一致,使政治人的合法利益与政治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一致,就得依靠主宰我们命运的制度,让刚性的制度来保证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失。诚信制度应具备哪些内容呢?

1.行政行为法定化。前面己经谈到,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具有自利的一面和借助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可能,要消除失信行为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和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依靠法律则较为有力。具体内容是:

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对贪官要有威慑,对庸官、獭官也要有压力,要让人们觉得当官大不易,就要有一种硬性的约束,那就是要有一套完备的制度;

职位职权法定。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使其有法律依据;不得擅自设立职位,行政权的行使不得超过法定职权,越权无效;

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但要有法律依据,而且还要遵循法定程序[5]。

法体优先。行政活动不得与法体相抵触。

2.健全约束监控制度。应建立行政监察、行政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投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要设立多重防线,以严防死守的办法予以监督。严格工作程序化管理,有些事件要跟踪督办,要确保群众投诉的问题有处置、有结果、有回应。

3.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诚信行政应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人们倡议建立信誉等级评定制度,设立相关评定机构,其评定内容是:政府部门设置和职能情况、依法行政情况、决策和管理的科学程度、信息公开程度、政府工作效率、公务员知识化和专业化程度、政府支出和债务情况、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等[6].

4.完善失信惩治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治。提高失信成本,依法追究其行政及经济责任,并给与受损害单位或个人合理的补偿。要使守信着感到光荣、有价值,使失信者得不偿失,让其不敢冒失信之风险。

5.建立公务员诚信信息数据库制度,搭建个人诚信平台。建立包括数据采集、披露、评估、使用、保护、监管等方面的联合征信制度。诚信数据应向全社会开放。欧洲一些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政府以数据开放的强制权,以保证数据的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和威严。

(三)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

在当今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和冲突的时代,仍然使用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是难以奏效的,教育应当寻求从内容到方式方法上的扎实和创新。从内容看,要紧扣公务员的身份,狠抓公仆意识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和责任心的教育,并让公务员了解诚信的内容、意义。当然,诚信不是孤立的,它与法律意识、市场经济规律等密切相关,对公务员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在当今政府出现道德危机的情况下,在公务员培训中应当开设行政伦理课,而且要做重点考核。作为公务员,至少应当认识这些问题:什么叫诚信?诚信与道德的关系怎样?当前公务员诚信缺失的表现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诚信缺失的现象?教育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7]。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加大教育的成功度,这样,是可以使公务员由诚信道德的认知上升为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意志,从而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的。只有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人们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完善。

(四)浓厚诚信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有力武器,是使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传媒既能影响政府,又能引导群众。所以,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8]。新闻媒体权威性强、影响面广,近些年来,一些不诚信的行政人员因媒体曝光而落马的情况不少。可见新闻媒体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结束语: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表率,是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核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极大。因此,应当把政府诚信作为社会诚信建设的龙头。面对政府诚信缺失的现状,加大建设诚信政府的力度,充分发挥其表率和示范作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乔治.戴维森,《最伟大的管理思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

[2]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出版社。

[4]罗斯.埃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2000.

[5]戴维.皮格斯,《哈佛管理成功学》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诚信建设范文篇3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不断推动诚信建设深入开展。当前,加强诚信建设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诚信建设的表率,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和促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用党风政风来影响民风。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做诚信建设的表率,首先要打牢践行诚信的思想基础。党的诚信是建立在全党理想信念一致的基础之上,并集中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中,同时又反映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上。共产党员做诚信的表率,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把党的纲领、宗旨、使命、纪律从外部要求内化为个人意识,形成党性修养、组织观念,在行动上彰显出党性原则,做到内诚于心,外信于民,进而做到自觉、坚定和慎独。

第二,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做诚信建设的表率,要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源泉在人民,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也在人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同人民群众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并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智慧。在当代中国,能否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能否兑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是衡量和判断我们党和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诚实守信的重要标准。

第三,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做诚信建设的表率,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言行一致。立信、守信是治党治国的重要原则,取信于民是政治的运行基础,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党员和领导干部在诚信建设中,个人诚信这个基础打牢了,表率作用发挥了,就会为党的整体形象增光添彩,也必然会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第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做诚信建设的表率,要突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和决定因素。党和政府能不能取信于民,群众主要看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表现。所以,在诚信建设中,领导干部更要带头讲诚信,并以此来带动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可以说,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不仅关系到个人品德问题,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为政之本。

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还要体现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作风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的外在反映,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判断一个政党能否为民执政谋福,是否值得信赖和支持的重要标准。我们必须按照同志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树立八个方面良好作风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从领导率先做起而收到从严治党的成效。

中央直属机关各单位是党中央的工作部门和直属机构,其干部表现、工作表现对全党全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诚信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中央直属机关应该而且必须走在前头,自觉为全党全社会作出表率。

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各单位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机关干部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使诚实守信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要将诚信建设作为机关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机关党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它与学习贯彻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和迎接十七大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和谐机关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和谐机关建设。

二是加强相关机制和制度建设。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和一些措施办法来引导、保证、监督、制约,以至必要的惩戒。比如在全社会建立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的机制;制定诚信激励制度和欺诈失约惩罚制度;在各种工作和人事考核测评中引入诚信道德内容,在一些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职责中做出相应的规定;以及强化学校的教育,新闻媒体的宣传、曝光,社会的舆论监督等等,这样就形成了诚信建设的强大合力,也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是加强对诚信建设的领导与推动。中央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都要响应中央号召,重视诚信建设,把它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常性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促进业务工作的有力抓手,统筹安排,认真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诚信建设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并根据中直系统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做好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作出贡献。

促进政务诚信建设

政务诚信建设是行政效能监察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政务诚信的最终行为结果必然反映于政府的行政效能和行政效率等方面,行政效能监察对政府行政效能和效率进行监督监察时,就必然要对政务诚信进行监督监察。从行政效能监察角度,促进政务诚信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

政务公开让行政机关和公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在“阳光”之下进行,可以对政务诚信进行有效监督。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都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这就要求加强对政务公开的效能监察,突出对政务诚信的督促检查。

通过设立政务诚信举报电话、投诉信箱和网上投诉等,积极拓宽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举报投诉渠道。充分利用各种监督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形成监督合力。行政监察机关在效能监察中,要加强对政务诚信的明察暗访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效能监察政风行风评议中,把政务诚信作为评议的重要内容,并把评议结果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严肃查处违反政务诚信的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对政务工作人员个人违反诚信的,严格追究个人责任,对单位部门违反政务诚信的,严格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要把查处结果记入公务员个人诚信档案或廉政档案,与公务员考核奖惩、职务晋升挂钩。对一些典型案件,要公开曝光,增强震慑力。

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提倡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当前人们正经历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发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尤为重要。

首先要提高对于诚实守信的认识。什么叫做诚实守信?简单地说,就是对人对事全心全意,不掺虚假,口心如一、言行一致。但是我们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的诚实守信,不能停留在这样朴素的水平上,要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也就是要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

“诚信”从来都是和“义”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说“信近于义”,现代人们也常说“信义”。这就是说,诚信是有层次的,我们要讲的诚实守信必须是符合“道义”的“大信”。譬如,医生为了病人的健康而安慰病人,可以说假话隐瞒病情;被逮捕的战士,可以欺骗敌人说“不知道”。这表面看来似乎不符合诚实守信,可是从根本的立场上,这正是更大的诚实守信,是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

诚实守信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焕发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提升自己的诚信水平和道德修养,做到对人诚、对党诚、对己诚。

塑造诚信党校形象

中央党校是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学校,它的全部特点都来源于一个“校”字,决定于一个“党”字。党校姓党是其根本特点。党校是党的理论人才荟萃之地,是其重要特点。以上两个鲜明特点,决定了党校的教育诚信建设必须重点抓好党校姓党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

坚持党校姓党原则,抓好党校姓党教育,筑牢干部诚信教育的政治基础。党校的教员要教党,学员要学党,教和学都是为了党。党校历届校委班子也一直努力贯彻党校姓党原则,狠抓党校姓党教育,把党校姓党原则贯穿于党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使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在党校形成制度和风气。这就为党校的诚信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同时,也凸显了党校诚信建设的鲜明特色。

坚持从严施教,从严治学,抓好师德师风教育,筑牢干部诚信教育的道德基础。打铁先要本身硬,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党校的教员要教育学员诚信,首先自己必须接受诚信教育,做到诚人者先自诚,信人者先自信。

教员的诚信教育应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抓好政治纪律的教育,保证教员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做党的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二是抓好学术道德教育,保证教员自觉抵制学术腐败,坚持从严治学,努力做学风严谨、学养深厚、学德高尚的大家名家。

增强新闻报道社会公信力

诚实守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媒体在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加强新闻真实性建设,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公信力的基础。一个时期以来,新闻界违反真实性原则,搞有偿新闻、作虚假报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新华社党组在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中,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作为“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新华社明确规定,采编人员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新闻事件第一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得根据道听途说写新闻,不得引用互联网上未经核实的材料或数据;不得将存在疑问的事实写进稿件;不得对新闻事实进行夸大渲染。

为推动记者深入采访,新华社建立了每周评稿制度,评出一周报道亮点和“有明显改进余地”的报道,在全社范围内公布。对于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报道,通过内部考核办法予以处罚。

新华社高度重视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制定了《关于在新闻报道中实行回避的暂行规定》、《新华社业务部门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10条规定》等规章制度。比如,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可以避免因人情和社会关系而导致的报道偏差,防止“以稿谋私”、“以情谋私”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做好诚信舆论宣传

从人民日报多年的实践来看,中央新闻单位以及全国传媒业必须带头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决策,在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舆论引导,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加强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传媒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人们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荣辱、讲诚信、树新风,在全社会营造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诚信风尚。

诚信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找素材,通过对诚实守信的典型给予舆论支持,营造氛围,树立标杆,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群众把诚信意识根植于心,以诚实守信的形象立身于世。

作为党报,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必须以诚信为本,努力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要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的心声,在新闻宣传中充分体现媒体的诚心和诚意,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

舆论宣传有亲和力,才能吸引读者,赢得信任。在新闻宣传中,要多反映群众的切身利益,多报道群众关注的问题,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和教育群众,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把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落实到报纸版面上。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必须把加快建立我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与现代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信用制度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信用市场体系有较大发展。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安全,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建立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管理机构、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三落实。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协调的指导机构,指定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积极践行基本道德规范,形成浓厚的社会诚信氛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诚信道德建设的主线。要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基本道德规范,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推动全社会形成扬荣弃耻、共促和谐的良好风气。

改进党政机关作风,带动全社会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党政机关是党和国家的职能部门,担负着重要职责,抓好自身的诚信建设,不仅能够为全社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作风形象。两会代表提出“要使企业和个体诚实守信,政府首先要做到诚信。”改进机关作风就是不搞说一套做一套,不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

领导干部、领导机关的诚信建设要和改进作风紧密结合起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持公平正义,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党员干部带头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增强诚信意识、公仆意识。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地位观、权力观,取信于民,带动群众汇聚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强大力量。

谋划于先建设诚信机关

谋划于先,就是要提出高屋建瓴的工作思路,使机关诚信建设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

能不能找准问题,摸清底数,是加强机关诚信建设的首要环节。要通过调查研究,摸清诚信建设底数,掌握机关诚信建设的“实情”。知情的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机关诚信建设存在的矛盾、问题和不足,成因十分复杂,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因此,要掀起“面子”看“里子”,切实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

处在不同梯次和不同层面上的机关、单位和部门,要合理定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上。种好自己的田,尽好自己的责。合理定位的关键是责任定位,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把职责定位在“按级负责”上,并按照“按级负责”的要求,制定实施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机关诚信建设涉及到人、财、物方方面面,同时,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因此,要做到统筹于先,包括统筹全局,统筹各方,也包括统筹重点。统筹好重点,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讲,从严治党是重点;从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方面讲,取信于民是重点。具体到中直机关,就是取信于广大工作对象。怎么取信于民,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群众看机关,既看水平、看形象,更看实际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实际上是形象和作为的关系。

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

切实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本身就是诚信建设的重要方面。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实践决定着未来诚信建设的水平。因此,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诚实守信、思想道德高尚、修养良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诚信建设范文篇4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做诚信建设的表率,首先要打牢践行诚信的思想基础。党的诚信是建立在全党理想信念一致的基础之上,并集中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中,同时又反映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上。共产党员做诚信的表率,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把党的纲领、宗旨、使命、纪律从外部要求内化为个人意识,形成党性修养、组织观念,在行动上彰显出党性原则,做到内诚于心,外信于民,进而做到自觉、坚定和慎独。

第二,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做诚信建设的表率,要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源泉在人民,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也在人民。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同人民群众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并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智慧。在当代中国,能否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否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能否兑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是衡量和判断我们党和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诚实守信的重要标准。

第三,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做诚信建设的表率,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言行一致。立信、守信是治党治国的重要原则,取信于民是政治的运行基础,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党员和领导干部在诚信建设中,个人诚信这个基础打牢了,表率作用发挥了,就会为党的整体形象增光添彩,也必然会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第四,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做诚信建设的表率,要突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和决定因素。党和政府能不能取信于民,群众主要看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表现。所以,在诚信建设中,领导干部更要带头讲诚信,并以此来带动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可以说,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不仅关系到个人品德问题,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为政之本。

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还要体现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作风是领导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的外在反映,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判断一个政党能否为民执政谋福,是否值得信赖和支持的重要标准。我们必须按照同志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树立八个方面良好作风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从领导率先做起而收到从严治党的成效。

中央直属机关各单位是党中央的工作部门和直属机构,其干部表现、工作表现对全党全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诚信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中央直属机关应该而且必须走在前头,自觉为全党全社会作出表率。

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各单位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机关干部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使诚实守信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要将诚信建设作为机关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机关党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把它与学习贯彻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和迎接十七大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和谐机关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和谐机关建设。

诚信建设范文篇5

一个社会如果缺少诚信,是无法构建和谐社会这座大厦的,诚信建设已经受到中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这都为加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对做好舆论宣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高扬主弦律,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加强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传媒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人们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荣辱、讲诚信、树新风,在全社会营造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诚信风尚。

一要增强引导力。诚信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要想让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在诚信建设方面也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理论和党的主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新闻宣传中,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人们行为、引领社会风尚,教育广大党员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同时,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找素材,在和谐社会、和谐组织、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建设活动中挖典型,通过对诚实守信的典型给予舆论支持,营造氛围,树立标杆,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群众把诚信意识根植于心,以诚实守信的形象立身于世。

二要增强公信力。诚信,是为人立足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媒体业的产品要让受众认可、信任和接受,就要真真切切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要求和共识。作为党报,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必须以诚信为本,努力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既要及时全面准确地传达党中央的声音,又要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意愿,坚持导向性与新闻性、指导性与可读性、权威性与群众性、思想性与服务性的有机结合,增进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拥护。要尊重新闻规律,坚持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的心声,在新闻宣传中充分体现媒体的诚心和诚意,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

三要增强亲和力。舆论宣传有亲和力,才能吸引读者,赢得信任。在新闻宣传中,要及时了解人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把握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反映群众的切身利益,多报道群众关注的问题,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和教育群众,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把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落实到报纸版面上、网页上、刊物上,发挥党的新闻宣传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特别要注意少些高谈阔论,多报群众所想所闻,少求经济效益,多讲社会责任,报实情,说真话,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把新闻媒体办成人民的报纸、人民的网络、人民的刊物,让读者爱看爱读,真信真学。

第二,鞭挞假恶丑,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阶段,必然遇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新闻媒体应该按照有利于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在诚信建设中推动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其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失信、缺信行为给予曝光谴责,通过媒体的影响力让守信者美名远播,使失信者臭名远扬、寸步难行,形成强烈的舆论导向氛围。

一是要加强对政务诚信的舆论监督,推动党风政风的进一步好转。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诚信直接反映党风政风的好坏,直接影响行业诚信和社会信誉,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对政务诚信的监督应该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点围绕政策透明不透明、规范不规范、执行不执行等加强监督,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兑现社会承诺、为政不廉、办事不公、作风不实等问题,大胆开展批评,推动政务公开、科学决策、执政为民,促进政府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在诚信建设中率先垂范、取信于民。

二是要加强对行业诚信的舆论监督,推动行业自律和行风的进一步好转。行业诚信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社会转型时期,行业管理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对行业诚信的监督要体现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重点围绕依法经营、规范服务等加强监督,特别要关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问题,对虚报浮夸、失信于民,违背承诺、恶意拖欠,制假售假、坑害百姓,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规范和建立良好的生产、经营、销售、中介、服务秩序,提高商业信誉,促进行业自律。

三是要加强对社会诚信的舆论监督,推动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好转。加快社会诚信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加强对社会诚信的监督要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重点围绕共建文明、共铸诚信、共创和谐搞好舆论引导,在褒扬诚实守信典型的同时,对违背道德规范、不讲社会公德、违约失信、投机取巧、见利忘义等缺失诚信的问题进行大胆揭露,开展有力批评,净化诚信环境,并推动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监督机制和补救机制,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社会和公民的诚信水平。

第三,增强使命感,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新闻从业人员的示范作用。诚信对于每个新闻从业人员来讲,不仅仅是为他人和社会,更是其自身利益所在。在诚信建设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带头做到诚实守信,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履行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才能发挥好舆论引导和示范教育作用。

一是对党忠诚,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发挥示范作用。这是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基本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新闻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和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注意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事关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到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旗帜鲜明;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只有在政治上坚定可靠,才能履行对党的承诺,才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打牢做好本职工作的思想政治基础,才能让党满意、让人民高兴。

诚信建设范文篇6

第一条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诚信”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政发〔〕32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乡镇、各部门。

第三条诚信建设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诚信建设主要责任指标考核的结果,将作为评定开展诚信建设示范单位及其负责同志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诚信建设主要责任指标考核的目标是,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部门诚信水平,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第二章考核内容

第六条诚信建设考核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诚信建设组织领导情况。包括诚信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及领导责任制、诚信建设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情况。

(二)诚信建设机构设置、工作方案制定情况。包括机构职责、工作分工及推进机制等情况。

(三)诚信机关建设情况。包括机关信用制度、推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权力等方面情况。

(四)个人信用建设情况。公务员信用信息监管情况。

(五)诚信宣传教育情况。包括诚信培训、教育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公众满意程度等情况。

(六)责任追究情况。包括对群众投诉的处理及不践诺、不诚信等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

(七)诚信建设创新情况。

第三章考核标准

第七条诚信建设考核标准是,组织机构健全,领导责任明确;诚信建设内容齐全,重点工作明确具体;诚信建设措施有力,活动载体丰富;监督保障制度完善,激励惩戒机制健全;诚信建设效果显著,公众评价满意。

第四章考核方法和程序

第八条诚信建设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法,一般于翌年第一季度进行。

第九条诚信建设考核由县“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第十条诚信建设实行百分制考核。县“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诚信建设工作考核评分标准。评定基础分为100分,采取正面积分及反面扣分方式考核。分值核定后,计入县委对乡镇、部门年终目标考核。

第十一条年度考核的基本程序是:

(一)县“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年度考核方案。

(二)被考核部门进行自我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县“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县“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并从政府、企业、个人、法制和宣传推进组抽调人员,同时邀请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有关人员参加,组成考核组。考核组采取现场考核、群众评议、综合评审等方式对被考核部门进行考核。其中现场考核采取“一看、二访、三听、四查、五评”的方式进行。看,主要了解诚信建设的基础工作情况;访,主要察访工作现状、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听,主要听取诚信建设的工作汇报及群众、企业的反映;查,主要检查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评,主要根据本《办法》进行评分。

第五章考核评分

第十二条正面积分及分值

(一)诚信建设领导体系建设情况(16分)

1、是否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8分);

2、是否成立本部门诚信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研究部署诚信建设工作(8分)。

(二)诚信建设制度建设情况(21分)

1、是否制定了本部门诚信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或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7分);

2、是否成立了本部门、机关、个人、宣传教育等专项推进组,并制定专项工作推进方案(7分);

3、本部门诚信建设各推进组能否负其责,有效地开展工作(3分);

4、是否建立了诚信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能否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考核(3分);

5、是否把诚信建设纳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目标(3分);

6、是否建立并实施了诚信建设激励及惩戒责任追究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3分)。

(三)重大决策推进落实情况(6分)

1、重大决策、重要事项是否及时传达学习并予以认真贯彻落实(3分);

2、是否及时完成县“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3分)。

(四)诚信机关建设情况(23分)

1、是否认真贯彻落实《县诚信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积极开展诚信建设情况(3分);

2、是否按要求大力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情况(10分);

3、是否按要求积极开展失信责任追究工作的情况(10分)。

(五)个人信用建设情况(10分)

1、是否按要求建立健全公务员信用信息监管的情况(10分)。

(六)诚信宣传教育情况(19分)

1、是否有效开展本部门诚信宣传教育活动的情况(7分);

2、本部门诚信行为是否被新闻媒体刊发报道的情况(12分)。

(七)诚信建设有创新,并取得明显效果的情况(5分)。

诚信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会计诚信;如何进行企业的道德建设;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会计诚信现状

一、我国企业会计诚信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越发激烈,企业会计的发展也占据一定地位。财务的健康是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一。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性以及高度的竞争,财务造假屡见不鲜。同时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不完善也为财物造假提供了相应的机会。因此,如何规范企业会计诚信建设成为企业运营过程中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缺乏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使会计人员的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力。中国对于会计人员的约束规则较少。并且,规则并不是广泛使用,只是对注册会计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并没有对中国有大多数会计从业者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因此,目前国内依然缺乏相关的文件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

二、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保证企业财务健康的前提之一。然而会计诚信缺失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从客观角度来阐述,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如下:(一)会计制度不健全。由于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中缺乏相应的透明度,在这种环境下为管理层操纵财务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有些企业在日常活动中虽然制定了内部管理条令但却不能落实到企业会计的工作当中,因此不可避免造就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二)会计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养较低。会计诚信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从而能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保证,并且会计从业人员诚信的缺失进一步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所以建立职业道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用职业道德体系来约束和规范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净化企业日常活动环境,重新塑造会计从业人员形象,从而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三)审计缺乏独立性。企业由于受短期利益的诱惑与驱使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部门也因此失去了利害关系人(股东)对他们公正审计的制约。当受托人着重于短期利益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守信,而不守信则表现在会计中呈现出失信的形式。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过程中,审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委托人的决定。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往往凌驾于审计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企业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一)企业诚信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一些企业为了谋划私利不得不违背道德准则来实现企业制定的高额利润。在这过程中,企业应当尽快进行诚信建设,制定相应的监督体制以及规范措施。企业的诚信建设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会计失信。在经济活动中,委托人与人都是利益的追求主体,在双方征求利益的最大化时,这时会计作为第三方参与其中,向双方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由于涉及到双方主体的利益的影响,从而获得利益最大化。企业会计的诚信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对失真信息的进行约束与管制。

四、如何进行企业会计的诚信建设

诚实守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遵守的规则,只有诚信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决策者提供真实的信息,为未来决策提供相应的基础。(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整个社会要开展道德教育,不仅政府,企业要讲信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要讲信用,此时,整个社会的信用便会大大的提高,自然而然会带动会计职业道德的提升。再者,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意识。促使他们以对企业,生产负责的态度开展经济活动。(二)加强企业诚信管理。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违反道德的行为发生,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制加强对会计做账行为的监督,不给腐败问题提供条件,减少会计道德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已发现的违法道德的会计行为,应当做到赏罚分明,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大部分企业并未制定惩罚制度导致当违反道德行为发生时,没有相应的程序与措施进行处理导致会计从业人员的意识并未提高,一个完善的惩罚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能提高从业人员的意识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给整个行业带来较好的影响。

五、结束语

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因为会计人员将财务信息提供给决策者,决策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做出企业下一步战略。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决策者作出错误决定,从而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在市场经济中将社会资源优先配置。如果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将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会计诚信建设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陈子涵,马梓翔.浅析企业会计文化[J].经贸实践,2017(15).

[2]吴夏妮.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7(18).

[3]周学慧.我国企业会计文化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商论,2017(29).

[4]张文忠.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24).

[5]马树强.试论传统历史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J].中国农业会计,2015(06).

[6]韩志晴.分析对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商,2015(18).

[7]张春青.浅谈怎样建设企业会计文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3).

[8]马子阳.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4(22).

诚信建设范文篇8

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树立诚信环翠新形象,推动全区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环翠区自20*年3月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

一是周密组织,广泛发动。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顺利开展,区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诚信环翠”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以及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生产企业、服务行业、个体经营行业、教育领域、城市社区、农村和家庭诚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并于20*年3月份在*广场举行了由全区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启动仪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积极性。启动仪式后,全区各级各部门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活动配档,迅速在全区掀起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高潮。为营造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强大声势,环翠区在环翠有线电视台开设了《诚信在环翠》栏目,对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各部门、各单位也都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诚信建设方面的新闻稿件和理论调研文章200多篇,有力地调动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区先后有10万多名干部群众投入到诚信实践活动中。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区文明委把这项活动列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之中,将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年终的位次管理、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同时,专门召开由政法委、机关工委、经贸局、工商环翠分局、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局、工商联、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把这些部门确定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主阵地,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统一部署,分别制定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并结合各自情况,找准切入点,抓住侧重点,保证了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有主线、有抓手,推动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制定各类规章制度50多条,开展各项诚信实践活动1万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诚信环翠”活动的开展。

三是突出重点,力求实效。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区文明委要求各部门立足部门和行业特点,不仅要在全区营造一个诚信的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诚信的经济环境。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要求,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区建设局将需要办理的基建手续,采取橱窗展示、发放《威海市环翠区基本建设程序指南》等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大大方便了服务对象,同时还设立了专线服务电话,建设单位只需打一个电话,有关人员就会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答复。外经贸局、外侨办等涉外部门,以“亲商、富商、爱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出发点,想方设法解决外资、侨资和侨属企业在“非典”时期面临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外商的普遍赞誉。为检验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成果,自去年10月底开始,环翠区通过群众评议、媒体公示、主管部门推荐等形式,挖掘诚信典型单位和个人,并选出“诚信百星”在全区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与此同时,环翠区选出的13个诚信单位还全部当选为全市“百佳诚信单位”。另外,环翠区还涌现出全国商业诚信单位—威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打假维权消费者满意街—环翠楼办事处东北村居委会等在全国叫得响的诚信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群众普遍认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如:个别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个别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还存有恶意逃债、拖欠债务、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社会上的部分人以卑劣的手段进行欺诈,等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诚信教育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随着环翠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人口将会逐年增加。这部分人的流动性很大,且文化水平、道德水准等都各不相同,对这部分人进行诚信教育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如果诚信教育仅限于提高当地人的素质,而不注重对流动人员的诚信教育,就会使市民们产生“只要我诚信,却不要他诚信”的不平衡心理,长期下去,就会引起逆反情绪,形成不良循环。由于宣传教育密度还有待于加强,干部群众的诚信意识还没有完全地树立起来,不少人产生“我已经很诚信,讲诚信没有必要”的心理。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形式单一,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也会使一些干部群众产生“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或者“都是大通套、学不学都一样”的厌烦心理。

二是信用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前阶段的诚信建设主要靠道德标准来制约不诚信行为,而在信用制度建设上力度不大,所建立的信用制度要么注重于单位,要么注重个人,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没有形成面向每个诚信主体的信用制度,容易产生一些顾此失彼的现象;制定信用制度的单位只限于某些领域,还有不少领域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完整的信用制度,往往让一些不诚信者钻了空子;个别信用制度过于表面化、随意化,没有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三是信用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信用监督方面,舆论媒体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较大,但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不够。同时,监督的手段过于传统化,利用网上公示等先进科学手段进行监督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在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个别领域存在只奖不惩或只惩不奖等现象,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信用服务体系方面,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范围还需要扩大,服务职能还需要健全。

三、对进一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思考

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为深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育,提高素质,扩大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影响力。应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信用文化,通过普及信用教育,提升信用道德,培育信用理念,使诚实守信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机关工作人员,应教育他们遵诺守信,廉洁奉公,依法行政;对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干部职工,应教育他们以诚立业,以质取胜,用诚实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对外来流动人员,应教育他们遵守村规民约、市民行为准则,引导他们树立“生活劳作在环翠,一心一意爱环翠”的意识,增加他们对环翠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对未成年人,应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并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另一方面,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应利用机关“三个学校”、农民夜校、职工业校、市民学校、民工学校、中小学课堂等多种阵地,做好正面灌输和正面引导;应继续开展好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诚信创建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做到建好载体,寓教于乐;应通过新闻宣传、网上宣传、建立诚信警示牌和公益宣传牌等方式,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堪忧”的社会舆论环境;应发挥我区在教育培训上的比较优势,组织一些有丰富理论经验的机关理论工作者、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退休老干部组成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用典型的案例、生动的事实对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进行诚信教育,并在基层培养一批宣讲骨干,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街头巷尾,对群众进行面对面地教育。

诚信建设范文篇9

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树立诚信环翠新形象,推动全区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环翠区自20*年3月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

一是周密组织,广泛发动。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顺利开展,区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诚信环翠”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以及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生产企业、服务行业、个体经营行业、教育领域、城市社区、农村和家庭诚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并于20*年3月份在威海卫广场举行了由全区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启动仪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积极性。启动仪式后,全区各级各部门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活动配档,迅速在全区掀起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高潮。为营造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强大声势,环翠区在环翠有线电视台开设了《诚信在环翠》栏目,对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各部门、各单位也都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些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在各级各类媒体刊发诚信建设方面的新闻稿件和理论调研文章200多篇,有力地调动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区先后有10万多名干部群众投入到诚信实践活动中。

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区文明委把这项活动列入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之中,将这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年终的位次管理、评先选优结合起来。同时,专门召开由政法委、机关工委、经贸局、工商环翠分局、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局、工商联、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把这些部门确定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主阵地,进一步明确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统一部署,分别制定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并结合各自情况,找准切入点,抓住侧重点,保证了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有主线、有抓手,推动了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制定各类规章制度50多条,开展各项诚信实践活动1万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诚信环翠”活动的开展。

三是突出重点,力求实效。为确保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区文明委要求各部门立足部门和行业特点,不仅要在全区营造一个诚信的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诚信的经济环境。各部门按照区文明委的要求,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区建设局将需要办理的基建手续,采取橱窗展示、发放《威海市环翠区基本建设程序指南》等形式向社会全面公开,大大方便了服务对象,同时还设立了专线服务电话,建设单位只需打一个电话,有关人员就会在2小时内到达现场答复。外经贸局、外侨办等涉外部门,以“亲商、富商、爱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出发点,想方设法解决外资、侨资和侨属企业在“非典”时期面临的实际问题,赢得了外商的普遍赞誉。为检验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成果,自去年10月底开始,环翠区通过群众评议、媒体公示、主管部门推荐等形式,挖掘诚信典型单位和个人,并选出“诚信百星”在全区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与此同时,环翠区选出的13个诚信单位还全部当选为全市“百佳诚信单位”。另外,环翠区还涌现出全国商业诚信单位—威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打假维权消费者满意街—环翠楼办事处东北村居委会等在全国叫得响的诚信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群众普遍认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如:个别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个别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还存有恶意逃债、拖欠债务、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社会上的部分人以卑劣的手段进行欺诈,等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诚信教育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随着环翠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人口将会逐年增加。这部分人的流动性很大,且文化水平、道德水准等都各不相同,对这部分人进行诚信教育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如果诚信教育仅限于提高当地人的素质,而不注重对流动人员的诚信教育,就会使市民们产生“只要我诚信,却不要他诚信”的不平衡心理,长期下去,就会引起逆反情绪,形成不良循环。由于宣传教育密度还有待于加强,干部群众的诚信意识还没有完全地树立起来,不少人产生“我已经很诚信,讲诚信没有必要”的心理。另外,诚信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形式单一,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也会使一些干部群众产生“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或者“都是大通套、学不学都一样”的厌烦心理。

二是信用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前阶段的诚信建设主要靠道德标准来制约不诚信行为,而在信用制度建设上力度不大,所建立的信用制度要么注重于单位,要么注重个人,没有做到统筹兼顾,没有形成面向每个诚信主体的信用制度,容易产生一些顾此失彼的现象;制定信用制度的单位只限于某些领域,还有不少领域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完整的信用制度,往往让一些不诚信者钻了空子;个别信用制度过于表面化、随意化,没有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三是信用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信用监督方面,舆论媒体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较大,但对反面典型的曝光力度不够。同时,监督的手段过于传统化,利用网上公示等先进科学手段进行监督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在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个别领域存在只奖不惩或只惩不奖等现象,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信用服务体系方面,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范围还需要扩大,服务职能还需要健全。

三、对进一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思考

建设“诚信环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为深入开展建设“诚信环翠”活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育,提高素质,扩大建设“诚信环翠”活动的影响力。应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信用文化,通过普及信用教育,提升信用道德,培育信用理念,使诚实守信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机关工作人员,应教育他们遵诺守信,廉洁奉公,依法行政;对生产和流通行业的干部职工,应教育他们以诚立业,以质取胜,用诚实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对外来流动人员,应教育他们遵守村规民约、市民行为准则,引导他们树立“生活劳作在环翠,一心一意爱环翠”的意识,增加他们对环翠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对未成年人,应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并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另一方面,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应利用机关“三个学校”、农民夜校、职工业校、市民学校、民工学校、中小学课堂等多种阵地,做好正面灌输和正面引导;应继续开展好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诚信创建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做到建好载体,寓教于乐;应通过新闻宣传、网上宣传、建立诚信警示牌和公益宣传牌等方式,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堪忧”的社会舆论环境;应发挥我区在教育培训上的比较优势,组织一些有丰富理论经验的机关理论工作者、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退休老干部组成宣讲团,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用典型的案例、生动的事实对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进行诚信教育,并在基层培养一批宣讲骨干,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街头巷尾,对群众进行面对面地教育。

诚信建设范文篇10

关键字:诚信;政府;体系构建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民主政治不断推进之时,诚信—这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伦理道德与政治价值,日益引起人们在理论与现实中的深刻反思。一直以来,诚信被誉为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是维持整体社会结构的核心价值。

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履行行政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诚信,以信取民。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我国政府诚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政府诚信对整个社会诚信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若带头遵守诺言、讲诚信,则可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反之,政府无信,市场主体也会加以效仿,无信行为将受到鼓励,会对整个社会的诚信产生恶劣的传导作用。

一、政府诚信建设概述

(一)涵义、内容

1.诚信的内涵

诚实信用的道德内涵旨在以道德力量提升全社会的诚实信用意识,是诚实守信成为道德主体所具备的思想品德和观念素质,变为行为主体自觉自愿的行为。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说话真实、信守诺言,相互履行对对方承诺的状态。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内在品质,又是一种主客体互动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道德范畴,又是社会秩序维持和稳定的机制。特别是在世界各国经济高度发展、技术高度发达、人民高度自由、政治高度民主的时代,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离不开人际交往的诚信.

在我国。在哲学、伦理道德意义上诚信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的“内诚于心。”“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等。“信”则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涉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取向,即“外信于人”。

2.政府诚信的内涵与内容

(1)政府诚信的内涵

政府诚信是政府主体所具有的道德品质。这里的“诚”主要强调的是政府为民众服务的诚意、信念与心态。这里的“信”则主要指政府履行其对民众承诺(包括政府的法定职责、政府制定政策的责任等等)的信用状况。政府诚信存在于政府对民众赋予的期待与信任的责任感及其回应。就民众而言,它则是民众对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心理反映。是政府机关基于相应的行政承诺而展开行政活动,通过实现行政效益从而兑现政府承诺的行政作为,它是一种行政主体共同规范的外在体现。在法律意义上,政府诚信是行政主体在从事行政活动时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滥用权力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同时维护当事人(组织或个人等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政府诚信是借助行政道德意识的外化,对外部行政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属于行政伦理的范畴。从经济学分析,诚信是一种社会成本,诚信度的高低影响经济组织的规模。政府诚信就是在正常的经济运行规律下,行政承诺的预期效用与其终极效用相匹配的经济运行过程。

(2)政府诚信的内容

政府诚信是诚信作用于政府领域,对政府组织及政府组成人员提出的诚信要求。政府诚信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政府必须履约践诺,肩负起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要求的责任和使命。政府诚信是政治稳定的必然要求。从深层意义上讲,政府诚信表现为四个层次:一是政府诚信是一种组织行政道德。二是政府诚信是一种主观行政责任。三是政府诚信是一种行政文化。四是政府诚信是一种政治文明。政府诚信有其显著特点:第一,政府诚信是一种者诚信,是一种非经济利润刺激诚信,所以存在诚信动力不足;第二,政府诚信是一种建立在诚信方和信任方非对等基础上的特殊诚信,当诚信方即政府一旦发生失信行为,信任方即公众由于其权力支配上的明显劣势而显得孤立无助。政府诚信失范于民,本质上是对公共责任的破坏和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威望的丧失与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的出现。

(二)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1.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政府诚信是民主政治必备的品质。因为在专制政体中,政治人物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政治活动的全部细节基本处于秘密状态,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就很难要求政府有所谓诚信的品质。而民主政府则不一样,它旨在获取国家权力的政治活动需要以公开和透明为标志,它针对公众的政府行为需要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它的全部体制需要在良性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诚信为保障。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事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切身利益,关注国家各项事务的管理,关注政府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行为方式。因此,只有建设诚信政府,使群众对于行政管理活动具有知情权与参与权,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以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政府诚信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的经济价值

事实表明,诚信的政府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政府诚信能够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我国正处在大力吸引外资参与经济建设的时期,因此意义十分重大;诚信的政府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促进经济繁荣,从而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政府诚信的经济价值还表现在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它减少了政府对于供养大量行政人员所要求的财政投入,提高政府人员在法定的合理时间内完成工作的数量。对于节省下的资金,国家可以将其投入到其他更需要的地方,从而提高社会发展的速度。减轻了人民群众供养政府人员的经济负担。人民群众可以将节省下的财富进行投资,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政府诚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政府诚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导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而诚实信用又是思想道德水准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衡量指标。政府诚信建设可以对整个社会诚信文化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政府诚信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政府诚信能够大力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因为诚信内容的丰富和诚信关系的发展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诚信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推进器,作为社会诚信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诚信,也是衡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孔子认为,民以吏为师,官员的道德水准对百姓的道德水准和社会风尚起决定性的作用。为政者讲诚信、重信誉,就能够为人民群众树立守诚信,爱信誉的榜样,促使人民努力提高自己的诚信道德水平,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改善。

三、当前我国政府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政府信息不够明澈

政府的信息公开化是政府诚信建设的基础,没有政府的信息公开,就谈不上对政府诚信的评价。正因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阳光政府法”、“信息公开法”。而我国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往往只强调法人、甚至自然人的信息披露、公开,敦促他们建立诚信体系,但对政府自身的信息公开要求的力度则很小。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政府的财政预决算的报告根本看不懂,审议往往流于形式。政府公共信息真实、准确地展现给公众,人们可以根据掌握的政府信息适时安排调整自己的生活并可以将政府的工作行为置于自己的监督之下,这对于树立政府诚信形象和增强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就其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而言,有些行政部门将其掌握的信息当成营私舞弊、谋取私利的工具,为熟人开后门,却将普通百姓置于千里之外,如不少地方查询高考和职称考试成绩、车辆违章情况等必须交费,严重影响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这些部门缺乏为公众提供政府信息的服务意识,没有为百姓铺设良好的信息渠道,降低了政府行为的公信力,从而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对诚信信息严格保密,诚信服务机构或企业难以获得涉及企业的诚信数据和资料,更难以得到消费者个人的诚信信息,也就难以征集诚信信息进行公正独立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供高质量的诚信调查、评级、报告等诚信产品,导致诚信信息资源割裂和浪费,难以开发利用。

(二)制定政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

施政目标脱离实际,政策的制定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政府的施政目标并没有秉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积极有为、慎重科学的原则,而是脱离实际、好大喜功,仅凭自己的雄心壮志,不做科学论证,盲目浮躁、跟风式地提出脱离社情民意的政府工程、形象工程等,最后以事倍功半、不了了之而告终。如此的形象工程,不但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政府的信用带来严重的损害,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用评价大打折扣,导致民众的对政府的积怨越来越深。现实中,这样的政府官员得不到及时的责任追究,更是让这样的工程建设时似乎有如雨后春笋,怎么也禁止不了的现象。

(三)政府行政诚信规范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必要的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如接待制度、.融资制度、证券制度、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诚信机制具有强制力和道德约束力,维护了正常市场交易秩序,减少了在交易中的诚信风险,并增进了预期可获的利益。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是侧重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营性市场主体,用来规范政府及其行政人诚信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政府在建设诚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不具体,不周详,离完善的可操作的制度甚远。这些空白状态,弱化了政府对诚信价值的珍惜,也给政府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机会。

四、建立政府诚信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信息透明度,建立行政执行监督机制

1.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

政府诚信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由于委托过程中信息相对于对应的双方之间不作对称分布,委托人对人的行为难以观察到,更不易控制,从而难以有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形成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政治委托人的信息缺失,给政治人道德风险的产生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从而出现了风险。政府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公众的利益,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性,又为政府蒙蔽公众,逃避行政监督提供了可能性。信息不对称使政府官员易于暗箱操作,权力有了寻租的空间。政府常常拥有一些公民所不知道的信息,一些政府官员凭借其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特殊地位,拒绝政务公开,不愿接受公众监督,有意使公众陷入“无知”状态,以便更好的谋求私利。

政府信息公开体现的是政府行为过程的公开,这种公开是公民参政的重要途径。政府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政府的很多决策、法规、程序等行政信息没有及时得到公布,从而加剧了政府信用的下降。因此,要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把它作为构建政府“诚信行政”的重要途径。做到与社会公众的平等对话。要以富有效率的方式提供融合的“电子化服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保证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工作的正常运转,保障政府信息及网络设施的安全,以制度保证政府快速有效地处理信息反馈和提供办事服务,促进政府和社会公众在网上的双向互动,确保政务信息化的有效性,防止政府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在抓好诚信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搞好政府诚信宣传。广泛宣传政府诚信的重大意义。使各级政府及广大公务员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消除错误心理,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政府诚信建设上来。全面宣传诚信措施。要向全社会宣传政府加强诚信建设的目的、方法、措施,帮助各部门及公务员认清自己的职责,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政府诚信建设,增强政府诚信建设的效果。

政府信息公开可以说民众参政的一种的很重要的方式。因为民众通过政府的信息了解政府的行为和关系民众生存环境的事情。笔者认为这是属于政治的范畴的。民众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政治稳定是政府实施治理国家的基础,对当前的中国国情来说,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政治基础。因此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和政治稳定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不可分割。政府信息的公开化是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有效沟通途径,从政府与公众关系的角度完善政府诚信体系,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十分必要。

2.如何实现信息透明

如何实现信息透明度?其一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放、互动、即时、高速等特点为信息公开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为了适应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纷纷将网络建设作为近期政务公开的主要目标,而政务信息本身也是网络信息环境的基本构成和强有力支撑,同时,网络环境带来的民主观念与平等意识的深入人心也为信息透明提供了思想认识上的保证。其而二,可以规范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全国人大及各级地方人大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成为社会公示、听证会制度的积极组织者和主持者。其三政府可以印发公示通知、在比较醒目的地方张贴公告、召开会议或在新闻媒体公告方式等,对公示的范围、期限、公示后群众意见的处理等也必须做出明确规定。

(二)重塑政府角色,克服市场经济中的“城府诚信失灵”

在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弥补、矫正市场失灵的功能,但是不能把政府的作用神化。在许多情况下,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一种政府代替市场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简单规则。如果过分强调政府对市场的作用,必然导致政府职能的扩大,导致政府机构的膨胀,从而强化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个人利益。政府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以及各种经济政策积极培育市场,引导市场。要把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结合起来,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明确政府自身的“向导”角色,切实做到政府为市场服务,与市场相互配合,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二者的关系,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组合。

(三)加快行政诚信立法,完善行政诚信制度

鉴于行政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国家在制定规范经济主体信用方面法律法规的同时,应着重制定如何规范政府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诚信法律责任制度。要使政府诚信于民,重要的是将政府的权力运行纳入法制轨道,将道德诚信变为制度诚信。政府行使权力失去规矩和约束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权力不断膨胀,公众权利不断萎缩。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的权限范围,政府权力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特别是将行政责任固定下来,保障政府诚信于民。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律体系,确立行政诚信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完善制约政府行为的其他立法,比如信息公开法、政务公开法、财产申报法、人民监督法等应抓紧时间出台,可以将当前政府出台的各种促进行政诚信建设的各种规定加以完善,使之上升为法律,提高其权威性。在当前的政府活动中,需要尽快制定一部完备的行政程序法典,实现行政程序的公开化、法制化;另外,普及和完善行政机关引咎辞职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加快司法体制的改革,完善行政诉讼程序,降低司法官员在诉讼活动中利用法律漏洞枉法裁判的几率。

公务员是政府行为实施的主体,加强行政诚信建设,必须规范公务员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管理的水平。要建立公务员守信规则,维护政府诚信。同时要完善公务员监督机制。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效能监察;实行公务员效能建设领导负责制,促进公务员监督机制建设。推行承诺制度和公示制度,建立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快捷的公务员服务机制。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