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明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8:19:23

科技发明论文

科技发明论文篇1

中国这么一个大国,人口居世界六分之一,国际贸易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然而文化和科技发明确只相当于欧洲小国比利时。

文明是人类区分动物的唯一标志,没有文明就没有人类,没有文明时代的人类就是动物。马克思私有权和私费发明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私人对文明的贡献,人类社会有了马克思主义,比过去要文明一些,体现在西方世界,有更大的文明价值!对于中国人民,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进步是有限的进步,无产阶级对于西方是一个急待觉悟的阶级,马克思为西方设计无产阶级觉悟学说,这一特点明确!西方文明因马克思主义而更加精彩。

但是中国是一个工业化严重不足的落后国家,马克思主义不是解决中国工业化的最好方法!这是真理!

亲爱的人民,揭示这个真理却是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之后,今天中国就是民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我2001年写信给德国大使,谈到中共中央自减怪圈,不是适合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国际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系列丛书的信息作用,在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系列图书对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有多少实际作用?

图书是一民族进步的标志和里程碑,关键是中国人创作了什么?我创作了两本专著,2014年9月前出版了两本专著,书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中华民族建立民主政治和实现中共的开放原理,中华民族应当及时购买我的专著,学习先进理论,迈向先进时代!

图书的信息传播受中共一党马克思主义系列丛书的影响很大,中共在资本主义海洋里一讲还是马克思主义,而一个根本判断:马克思主义为解决西方工人阶级觉悟设计,适合西方国家阶级斗争的总特征,这个真理认识,为什么中共中央至今还不能回答我?论伟大执政观的历史条件和机遇?文章最正确的结论呢?

关键还是党政利用执政权限制党员和人民读马克思主义系列丛书以外的书,眼里把马克思私有权和私费的马克思主义当成公共的所有权,错误地认识马克思主义造成的文盲中国共产党群体!

中国人绝大多数人不知道马克思私有权和私费出版马克思全集,把马克思主义当成集体图书成就,这样讲出来的中共公有制和集体主义就是不准确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不是正常传播,马克思主义被中共一党夸大和被中共一党借税政的财力去夸大马列主义图书作用于中国人民,其实质是小中华民族而夸大中共马列主义!

可惜!西方国家打中共和苏共一耳光,马克思主义对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进步只有民主大选政府和政策,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得多少选票执行马克思主义政治?都出乎马克思本人的预料!2010年,我就已经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大部分中国共产党员希望借助马克思主义永远特权下去,永远只读点马克思主义著作。看看,即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不是中华民族的胜利,只是西方国家子系统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学习图书文化过偏,就像人偏食习惯一样,不能健康发展文明和身体,就会积恶成疾!

中国图书信息要有健康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有健康的社会实践,党政公费马列主义系列丛书是压迫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政治高压,不行!我向和主席都说明了这件大事,希望和主席任期内能解决这一历史重大问题!党政公费偏面发展马列主义丛书,中华民族自费发展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等文化,这是竞争的严重不公平和岐视!特别提出中共中央应取缔党政公费马列主义研究和出版事业,都改革为马克思一样的私费研究和出版,党政干部没有超中华民族人民的研究和出版特权!

长期以来,中共中央政治畸形发展,没有正确的图书信息政策,21世纪,中共中央还出纪宝成蔡荣生等大批马列主义特权作者,中共中央不觉得自己头脑不健全吗?这些分子本来又兼马列主义理论教授,出版大批伪马克思主义著作,向社会传播大批伪马克思主义作品!都不向西方国家专家客观认识马列主义!对于图书信息政治政策,中共中央长期有误,如何纠正,还得看主席是否重视?我2015年1月在南宁开会,请十中共中央委员叶小文为我的?国家优势现阶段表现为资本优势和民主优势?文章签名留恋,叶小文高兴的签了。贺铿(前国家统计局副部长)也为我签名留恋!这是个好开端,尊重中华民族自己人才的理论和创造,这是主席上台后,部级干部的新觉悟!

中华民族政治不仅可以讲写而且可以大胆发展理论和出版物,探索中共的开放和中华民族政治走向胜利的理论和实践,这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主要大事!

文化产业和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是有伟大民族独立与价值,中央人民政府必须办好这一大事,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觉悟才能顺利提高到现代化水平,才会有自信自尊自立的文化氛围,实现世界有中国?中国有世界的伟大理想!

中华民族就必须克服文化自悲和图书自悲的近现代历史,克服一切党政公费出版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和中华民族失意形势,大力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图书出版物,争取在较短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和出版物水平!

科技发明论文篇2

[关键词] 共词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 知识关联

[分类号] G255.53

1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概念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是近年来专利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Scientometrics、World PatentInformation等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中通常被表述为Science Technology Linkage、Science Technology Interac-tion、Science Dependence of Technology。研究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哪些基础研究学科与哪些技术发明领域之间存在知识关联,预见二者间可能的推动或启示作用,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者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参考,以便目标明确地扶持更具产出能力的基础学科,发掘已具备基础储备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域。

2 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目前,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科都在为此作出各自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研究公共基础研究机构(公共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有效途径。技术社会学认为,公共基础研究是技术变迁过程的基本要素,它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间接推动企业的开发活动。科学社会学的双螺旋理论(Double Helix Model)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对舞者(a pair of dancer)的关系,二者在相互推动下呈螺旋状上升发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和合作活动是实现技术突破的能量储备过程,是实现技术跃迁的重要前提。文献[1―3]通过统计大学及公共基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揭示了激光、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知识扩散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技术经济学视野下,挖掘基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关联规则,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又一途径。技术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科技政策时,通常会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基础科研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型企业和基础科研机构,从而构建起两者间知识关联和转移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经济基础,基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地理邻近性与两者间的知识关联和转移强度之间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献[4―6]分别通过研究美国、法国、东欧范围内基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地理空间凝聚现象,揭示了对应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知识转移强度。

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视野下,解析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另一途径。科学计量学家Verbeek认为,企业创新人员对科研文献的理解、认同和利用是引发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最终造就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Garfield指出,发明不可能来源于魔术或真空,它是发明人对若干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的知识成果。Narin等认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关联性在专利引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之间的共词关系和引用关系是新知识向技术部门转移的显性表现。

3 利用共词分析法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局限

共词分析法以某一(或一系列)主题检索词(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为“关联点”,分析该词在科研论文和专利说明书中的“共现”情况,从而推理和判断基础科学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共词分析法直观、有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局限。

3.1 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之间存在部分不对应问题

尽管INSPEC和INPADOCDB等词表能够提供某一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的多种词汇表达,但它们不能解决“部分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不对应”的基本矛盾。例如:专利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thin film(纳米绝缘薄膜)及其同义术语ion sol-gel(离子溶胶凝胶)、polyerys-talline film(硅多晶薄膜)等在科研论文中并没有绝对对应的概念,通常只能被近似地映射为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carbon nanotubes(纳米碳管)、amorphous nitride(无定形氮化膜)等词汇形式。

3.2 同一概念术语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中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科研论文中的化合物名称在专利说明书中往往以分子式、化学键结构式或马库什结构式(Mm-kush strue-ture)表示,例如,pantoprazole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物的化学名称常出现在科研论文中,但在专利说明书中这一词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马库什结构式,如图1所示:

3.3 专利技术的核心特征词难以被确定

科研论文由作者给出关键词,指明论文的核心知识概念,但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关键词”,发明人没有归结出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目前的共词分析主要依据“词频”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位置”来间接推断某术语是否表达了技术的核心特征。但核心特征词的“词频”的分布阈值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什么“位置”能否代表技术的核心特征也还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有人重视“标题”、“摘要”位置,也有人重视“权利要求条款”位置。

3.4 语种差异有时会引发技术术语缺失

例如,中国专利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专利和中药配方专利所涉及的人体穴位和草药名称等都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目前,上述问题都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局限着共词分析法在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方面的效度和信度。

4 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优势

本文所讨论的专利引文主要是指专利说明书所引证的相关科研期刊论文。Jaffe等将“专利引文分析法”(patent citation analysis)定义为:利用各种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对专利引文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中存在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1994年Narin首创了“专利计量学”(Patentbibliometric)并构建了专利计量指标(Science Linkage,sL),用以度量技术发明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联强度。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方法,以专利引文为纽带,通过专利说明书对科研期刊论文的引证映射,揭示对应的基础研究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的知识关联,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科技发明论文篇3

医学科学工作者,无论是临床医疗、科研、预防或教学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医学科学论文的质量,既反映了医疗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医学发展动态,同时也是后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而是将科研与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这样的书面记录才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1:贮存科研信息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表它”(tobegin,toend,to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从事临床及医学科研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

4:启迪学术思想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科技发明论文篇4

关键词: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衰退;文化因素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为什么曾经的辉煌到了近代却成了落后?本文将从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入手,简要分析我国科学技术衰退的原因。

一、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相应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的发展要求要有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文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具有选择和导向作用。

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内涵的科学技术,一种文化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在这种文化中存在的缺陷也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自然”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人文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自然现象、自然知识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是支配社会生活的法则,是社会生活秩序的建立,而缺乏对自然的研究。认为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二者是一致的,没有认识到自然界的独特性和运动的规律性,过分强调对人、对社会的探究,忽视了对自然的研究,从而导致了以自然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的缺失。

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论:“儒家相信宇宙的道德秩序(天),他们使用‘道’一词,只要地――如果不是唯一的――是指人类社会里的理想道路或秩序,这在他们对待精神世界和知识的态度上表现得很明显。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2.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直觉、轻逻辑”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明清哲学,以理气之辩、心物之辩、格物致知等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通过内在的自我反省实现自我认知,从人的内心中找寻世间万物的真理,强调“内心的认知是万物的尺度”,内心的认知是自然万物存在的依据,也是其不存在的依据。王守仁在他的《传习录》中写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在文艺复兴时期)可以找出因果关系。”科学发展史表明,形式逻辑是整理经验材料、构造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当一门科学的经验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能否运用形式逻辑方法对其加以整理概括,从而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其进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3.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政务、轻学术”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社会是官本位至上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更多的是国家政务,“学而优则仕”则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精力和学习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国家政治,鲜有为科学技术的发明。梁启超在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二》中做了鲜明的描述,“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政治而做学问。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

4.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用,轻理论”的特点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发明论文篇5

1 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 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4.1 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科技发明论文篇6

引言。

引言的目的是给出作者进行本项工作的原因,企图达到的目的。因此应给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让对这一领域并不特别熟悉的读者能够了解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应用一两句话说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创新之处。引言最基本一点是介绍主要研究成果。

正文。

正文部分是科技论文的核心,是体现研究工作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主要部分。国家标准GB7713-87对科技论文正文部分的编写格式没有明确要求和规定。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内容。不同的科研成果,需要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科技论文来反映。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过程、逻辑推理、结果表现形式等方面不同。

一般来说,科技论文的内容包括:引言、原理、实验和观察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调研对象、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资料结果、观点和结论等。其观点和结论是将获得的数据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技术处理,绘图列表等表达实验结果,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和抽象等导出的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正文结构与分段。

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编辑界对正文的分段,有一种“IMRAD”说法。“IMRAD”是Introduction,MaterialandMethod,Results,andDiscussion(conclusion)的首字母缩写。美国学者A.D罗伯特认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的科技论文分段形式,依次回答了科技论文应回答的四个主要问题(以下黑体括号中的问题),适合多种专业论文的撰写,是科技论文最好的结构。

材料包括:材料来源、性质、数量、选取和处理事项等。

方法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测试方法等。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

结果(你发现了些什么)

以图或表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包括: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范围等;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包括不正常现象和数据的分析);结果部分的讨论(结果直接相关部分,如讨论内容涉及全篇,应留在讨论部分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正文中说明图表的结果及其直接意义;复杂图表应指出作者强调或希望读者注意的问题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文章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77474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讨论(这些发现有什么科学意义)

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意义。结论应写得象法律条文,即只有一种解释,不能模棱两可,不用“大概、也许、可能”等词。结论应简练,不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得如下结论”等废话。结论要注意分寸,不要夸大其词,牵强附会;不要自我评价,如“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等。结果和讨论可合在一起写,“没有讨论和建议”时不要勉强拼凑。讨论的内容包括:本文的创新处(得出了什么规律性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与有关文献比较(有何不同结果、解释、补充、修正、发展或否定);如实指出实验例外结果,无法解释的异常情况等;一些可能的发展和应用。

致谢致谢位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编写致谢时不要直书其名,应加上“某教授”“某博士”等敬称。如:“本研究得到“XXX教授,XXX博士”的帮助,谨致谢意”。“试验工作是XXX单位完成的,XXX工程师,XXX师傅承担了大量试验,对他们谨致谢意”。

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最新科技论文写作规范论文。

在第二步时,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

WiseMedia

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

在第三步时,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科技发明论文篇7

1科技论文与开放存取

11科技论文的作用

科技论文是科技成果的总结、学术水平的标志,是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更是评价一国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我国财政科技拨款及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呈稳步增长态势,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技论文数量也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作者2007年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总数仍居世界第2位。科技论文的迅猛增长,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开放存取模式的兴起,我国在强调科技数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科技论文在网络时代开放存取的版权管理和保护问题。

12开放存取定义

2001年12月,OSI(openoilyinstiue)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开信息自由传播会议,并于2002年2月正式对外公布《布达佩斯公开获取计划》(BUdPestcpenaccessjiitiativ,eBOA)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认为,开放存取某一文献是指可以在互联网公共领域免费获取,并允许用户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检索或链接到这些文章的全文,用于编制索引、作为软件数据使用或用于其他合法目的,而没有经济、法律以及技术障碍。进行复制和传播的唯一限制和版权在此唯一作用是给予作者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以适当的方式对作者表示致谢,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的权利151。2003年3月《巴斯达声明》、10月《柏林宣言》更加明确了开放存取的意义、概念、特点和对象,并明确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开放存取旨在通过国际环境建立一个免费的、不受限制的学术论文获取渠道,消除信息资源的获取障碍,促进教学科研,分享学术成果,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让学术成果成为全世界的共享资源。PETR认为,开放存取模式就是把同行评议过的科学论文或学术文献放到互联网上,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得,以打破学术信息传播的人为壁垒。

2科技论文开放存取的合理合法性

(1)国际图联开放存取声明解读。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一直关注信息的开放存取议题,设有开放存取信息及表达自由委员会(FAFE)积极推动信息的开放存取。2004年2月,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发表的《关于开放存取学术信息和研究文献声明对旨出,经同行评阅的学术文献对人类的进步具有重要的贡献,全面开放存取学术文献是了解世界及缩减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呼吁作者、编者、出版商、图书馆及信息服务机构,坚持开放存取原则,提供学术文献服务。

(2)开放存取宗旨与知识产权法目标是一致的。科技论文开放存取旨在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学术成果的广泛传播,促进科技进步,使公共利益和著作权人利益同时得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终极目标是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科技进步,由此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在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中第一条都有体现。科技论文开放存取宗旨与知识产权法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扩大知识成果的广泛交流与传播,促进科技的进步、繁荣和发展。

(3)科技论文具有一部分公共性质,其大部分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资助。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国际最多的部门是高等院校,占8458%;2007年国内最多的也是高等院校,占6603%,研究机构占10.19%。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正是受国家财政经费资助研究的主体。同时,科技论文资料来源离不开现有科技资源的支持,科技论文的创作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科技成果和经验吸收借鉴的基础之上,科技论文肩负着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的命。PUbHeLibraryofScience认为学术信息应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3科技论文开放存取版权管理的新模式

(1)开放存取出版仍然是有版权的出版。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以承认版权为前提,仍然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在传统版权环境下著作权法被商业出版者利用来阻止人们对信息内容的随意获取与使用。开放存取模式的诞生标志着不同于传统版权控制下的出版模式的新型法律关系的确立。在这种新的出版模式下,著作权以一种使科技论文共享和可以被他人获得的方式发挥着作用。著名知识产权法专家、知识共享组织的创始人劳伦斯。赖斯格(LAWRENCE)旨出,开放存取出版不是没有版权的出版11)。

定义中指出,对文献复制和传播的唯一限制,或者说是著作权的唯一作用,应该是给予作者对其作品完整性的控制以及作品以适当的方式表示致谢和引用的权利。在开放存取中,作者仍然保留对作品享有基本权利,比如,保护作品的完整权和署名权等,一些作者还禁止作品用于商业用途。通过这样的著作权安排,使作者在保留基本权利的同时,鼓励作者放弃其他权利,授权认可合法的学术活动中所需要的一切使用,从而尽可能地扩大作品利用的程度与范围。

(2)开放存取不依赖读者支付版权使用费。传统版权控制下出版模式的维持主要依靠用户支付版权使用费,即用户的订阅费,出版商对市场的垄断性愈强,获得的版权使用费就愈多。相反,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所需的经费则越来越多地来源于作者支付的出版费,即出版费用由读者转移给作者或其他机构。对于被发表的论文每篇收取较高的评审费用。比如,BiMedCeta每篇论文收费330英镑,而PLS对每篇论文收费1500美元。收取作者出版费用是0A期刊成本弥补的主要手段。

(3)开放存取是在现行著作权法的法律框架下运行的。开放存取的作品只限于作者同意和授权免费提供使用的作品。这与现行的著作权法并不冲突。因为现行著作权法赋予作者拥有限制作品传播的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作者自由传播作品的权利。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在一项开放存取政策草案中指出,不与现行版权法规相冲突。明确指出,不倡导突破现有的版权法,而只是在现有的版权法体系内,根据著作权人的意愿,最大限度地实施开放存取出版。这样,开放存取就形成了既承认版权法和以维护版权规则为前提,又在版权法的保护下打破版权垄断的知识信息传播的新模式。

(4)版权归作者所有而不是转让给出版者。传统出版模式下,作者将版权转让给出版者,而开放存取改变了传统的学术出版权利归属方式,由作者拥有所发表作品的版权。1C一SURFPatneHngcnOPyHh”项目关于开放存取与版权的研究报告指出,开放存取期刊采用4种不同的版权政策,或者说学术作者有4种方式管理其作品的版权,分别是:①作者将部分版权转让给出版机构。作者保留版权,但允许他人使用和再利用作品,包括商业利用(如两个主要的开放存取出版者PLCS和BKMEDCeta采用这一模式)。

②版权可以由作者保留,但是商业利用权通过许可协议转让给出版者。这一许可协议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学术使用。作者可以再利用其作品,只要不涉及商业利用权利,不必征得出版者的同意。

③开放存取作品再利用和作品转换权利受到限制。这一模式是基于“知识共享”许可证,其限制商业目的的再利用,即“相同方式共享”。“相同方式共享”是指,基于此作品修改、转换和创作新作品,只有在与此相同的许可证下才可以传播结果作品。④所有权利或大部分权利由作者保留而不是由出版者保留,作者保留商业利用权利。采用这一模式的期刊版权公告声明,课堂使用免费,但其他使用要依作者本人许可而定。这些期刊大多由学术界自身出版,且没有商业出版者的参与。不需作者付费,期刊只以电子形式出版。

4科技论文开放存取版权管理策略

(1)确立许可协议的法律地位。版权许可协议是网络科技论文开放存取的灵魂。开放存取许可协议的法律基础在于版权是社会通过立法对版权人许可的权利,同时法律允许版权人通过“许可”的方式,以缔结契约的途径来变更和调整版权人与用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许可协议中版权不是剥夺用户的自由,而是通过协议给了用户比以往商品化资源更多的自由。但是,许可协议并非法律规则,许可协议是建立在特定国家法律之上的专门解释。没有法律的支持,仅靠许可协议这种格式合同是很难实现开放存取理念的。应通过立法对版权人许可权利进行规定,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和条款赋予许可协议法律地位。

(2)完善政府政策引导与宏观管理机制。从开放存取的发展来看,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更多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目前已引起了一些国家政府的重视。2003年6月,美国参议员SAO向参议院提出议案,建议所有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让公众共享。英国科研会议有关加强科研成果获取的立场声明也在2005年进行了修订,公布草案并征求公众意见。一些国际组织也提出了各自有关开放存取的原则立场。我国也应加强对受国家财政资助的科技论文的管理,进行合理的科研经费分配、出台法律政策要求公共资助的科研成果让公众共享,指导相关部门,如科研政策管理部门制定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体系等,从国家层面给予开放存取以宏观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开放存取的版权政策,开发版权政策指引工具,提供给研究人员使用。同时对版权归属、版权转让进行宏观干预,协调学术出版链条上的利益关系,为鼓励科技论文开放存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3)建立网络科技论文认证制度。对科技论文的发表时间进行客观、正确的记录,可以使作者的科研成果为他人所知,通过享有首创权、发明权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为在该网站的作者提供的时间证明,便于作者在第一时间公布自己的创新成果。网络科技论文认证工作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文献的发表时间,以确保作者的首创权和发明权。但是,仅对时间作出证明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对作者的主体资格开展认定。同时政府要将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作为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也要将网络发表的科技论文作为评定职称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及申报课题的重要参考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激励科研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最大限度地传播和使用科研成果,促进科技的繁荣和发展。

(4)建立国家许可证制度。国家许可证是指通过政府授权,由出版商同第三方的非营利信息服务组织之间签订国家许可证,允许后者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前者的开放存取科技论文并负责向所有公众免费提供、接入、检索、浏览、下载、打印或复印的通道。国家许可证起源于20世纪末的北欧国家,目前,关于国家许可证的计划和项目有:加拿大国家站点许可项目,英国国家电子站点许可证计划,土耳其国家电子站点许可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家电子站点许可证计划等1171。国家许可证制度减少了要求用户事先同出版商谈判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降低了授权成本提高了授权效率,照顾了公众利益。实践证明,在开放存取中实行国家许可证制度,可以较好地平衡作者、出版商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放存取所需要的经费,还可以大大提高开放存取科技论文的利用率。

科技发明论文篇8

小学科技活动教学计划范文一

当今世界,天文技术迅速发展,天文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的关键就是天文技术的现代化。四化建设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科教兴国势在必行。邓小平同志为全国首届青少年科技展览开幕时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天文的希望。现在的同学,担负着科技兴国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需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同学抓起,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天文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因此,我觉得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定途径之一。

(一)、活动目的与内容: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同学 合格+特长的素质教育发展,丰富青少年课余实践活动等精神;在本学年中,我校的天文科科组制定以下几项评比活动:①小发明、小制作评比、②扮演小实验、③创作小发明优秀论文评比、④创作小发明绘画评比、⑤创作小发明工艺评比、⑥天文与气象站评比等活动。力争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科技作品,能够参与市科技创作小发明等评比活动;同时也争取得到校外单位的技术支持、实践理论指导;具体开展兴趣小组项目如下:

表格一:

小学天文科开展兴趣小组项目

兴趣小组名称

解释说明

活动评比形式

物理兴趣小组

适用;5年级

①制作各种小飞机、小船、小车等玩具模型;②改造我们生活、生产、学习常用的工具,目的是使我们用起来更方便、快捷。③改造教师经常用的教学用具,使教师教学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可以交实物或写小优秀论文。

环境化学兴趣小组

适用;5年级

主要是中学一些趣味性强、危险低的化学实验,目的是引起同学对天文知识探究的兴趣,以和指导每年举办世界环境日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实验扮演节目、优秀论文

生物兴趣小组

适用;5年级

了解有关各种植物的种植情况,以和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饲养小动物

写出有关种植、饲养动物的心得科技小优秀论文。

地理气象(天文气象站)

适用;5年级

观测天文气象情况,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气温、风速、相对湿度),通过收集天气情况的数据,总结南方气候的不同特征。

以科技小优秀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

(二)、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一、 合理使用科技活动教材,使科技活动有目标、有结构、有层次地开展。

学科课程沿知识系统发展,活动课程沿实践系统发展,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能力系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它应该与知识的发展同步进行。这就是说,活动课教学应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我校要求各任课教师要在天文兴趣的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固有的科技教育内容,造就大科技的教育气氛;每个天文教师都根据自身所教的不同年级同学的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评比(详情请看表格一),使同学在活动中受到了不同层次的教育。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

能力的培养多在活动中取得。课堂教学只把生动活泼献给同学是不够的,还应当把时间还给同学,解放同学的感官,让同学获得自由之手。教师要带领同学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其中手工制作活动和实验操作活动是同学探求知识、提高技能素质的最佳形式,手的运用促进脑的开发,从而使未知世界变成已知世界,这就是发明和发明。在本学年,我校开展了如下四方面的科技活动:

1、观赏调查活动,崇尚亲近自然。

伽利略说过: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伟大的书里面,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界,人们必需去读她。观赏调查,可以把同学带出课堂,带向社会,带向大自然,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作为他们的认识对象。它为同学亲近自然、崇尚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对于发展同学多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学期中,我校将组织同学到石劈山秋游活动,不但让同学见识到各种稀有植物的种类,而且了解大自然的植物多样性,扩大同学天文知识面,锻炼同学的实践能力。

2、科普阅读活动,丰富知识视野。

在小学天文兴趣小组中,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安排同学课后阅读各种报刊杂志、科普节目,优秀《少儿百科全书》、《祖国上下五千年》、《我们爱天文》、《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观看《天下》、《探索奥妙》、《人与自然》、《动物故事》等电视科普节目,让同学到大课本中去获取知识,提高天文素养。

3、小优秀论文、绘画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小优秀论文、绘画活动就是同学将自身天文探究的过程和发现,用书面或绘画的形式表述下来。让小同学通过写小优秀论文、绘画等形式,可以激发同学对天文探究的兴趣,有利于训练小同学的天文思维能力,培养同学的天文态度和天文方法,形成初步的天文意识。在小优秀论文活动中,需要丰富的天文文化知识,可以促使同学自觉地学习;而小优秀论文写作的胜利,又可以反过来刺激同学积极主动地进行天文学习,发生从课内外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推动同学知识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4、开展科技创新小发明评比活动,提高同学动手实践能力。

同学的科技创新小发明活动,是我校开展同学课余活动的特色之一。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每周、每月的科技小发明作品评比,激发同学的天文探究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每学期,通过学校举办科技小发明作品展示活动,让同学之间萌发创新思维;通过科技创作活动,同学的实践能力和猜测思维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发展;激发同学的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同学的天文探究往往不能够一步到位,通过同学的猜测;制定计划;初步制作 不时反思;最终的科技作品;让同学逐步地建立天文探究的思维,发展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活动效果的评价。

天文兴趣的学科定位是培养、发展小同学的天文素养,而天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体系。由于同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和行为习惯等具有个性、程度差别性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同学的不同特点。根据同学的个性差别和兴趣特长,将以前的期末单一测试改变为灵活全面的差别性阶段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可以评出五星级小天文家、四星级小天文家、三星级小天文家等激励形式。

⑴天文理论竞赛:通过口答、检验、访谈等形式了解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一定的天文理论知识的同学可以获得学校的不同层次的表彰。

⑵天文实验竞赛:通过实验操作、动手练习等形式了解同学对动手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顺利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的同学可获得学校的不同层次的表彰。

⑶天文设计竞赛:同学的独立思维活动,通过现场观察、轶事记录、同学互评等形式,了解同学对天文的憧憬与描绘,能够有天文设计作品但并不一定能制作出的同学能获得学校的不同层次的表彰。

⑷天文创作竞赛:在教学过程中闪烁着自身的创新智慧,能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融会贯通,通过专题作业、作品分析等形式,了解同学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以和天文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创作作品可获得学校的不同层次的表彰。

探究学习强调同学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同学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时提高和完善。小学开展的实验,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发展的;小朋友逐渐从自发的行为到采取有条理的态度,从漫无目的地发问到选择性地提出问题,从单纯地依赖感官到使用多种工具,从毫无规则的观察到更为合理、井然有序的研究,从迷恋到努力和精确严谨,从被魔力吸引到快乐地学习知识。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随同有疑惑、阻力、障碍、专注、紧张、兴奋、喜悦或激动,但都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

总之,天文兴趣的评价要建立在同学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了解同学实际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状况,不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同学的全面化发展,最终提高每个同学的天文素养。

小学科技活动教学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技活动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五、教学措施

1、把科技活动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技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技活动学习。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

六、课时安排

1、吹泡泡的科学1课时

2、水会溢出来吗1课时

3、向上流的水1课时

4、奇妙的吸水瓶1课时

5、显字小魔术1课时

6、纸飞机1课时

7、返回式滚筒1课时

8、看不见子弹的枪1课时

9、小鸡啄米1课时

10、电子计算机1课时

11、身边的英特网1课时

12、电子书1课时

科技发明论文篇9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思想

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技术发展中吸取智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列宁和把科技文化的精华融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继承和全面发展了前人的科技文化观,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关于科技文化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科技文化思想。论文百事通邓小平的科技文化思想表现在对科技文化的内涵的界定、对科技文化作用的理解以及如何建设科技文化、如何正确的对待世界科技文化成果等方面。

1关于科技文化的内涵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文化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严谨的科技知识、理性的科学精神及规范的价值行为准则而形成的文化体系。自近代科学技术诞生、科技文化形成以来,人们一直把科技文化定义为与自然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范畴是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有机统一。对科学技术范畴的正确理解是界定科技文化内涵的前提,邓小平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刻地解说和阐释了科技文化的内涵。

在马克思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论述中,科学技术总是与劳动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与劳动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与技术。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这就是说科技文化中的科学技术,首先是指自然科学与技术。对此,邓小平也有很多论述。他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同样将科学技术与劳动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科学技术指的就是能并入生产过程,并且促进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技术。而且,在这里也只有将“科学技术”界定为“自然科学与技术”,才能解释科学技术如何渗透到生产力的三要素中,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但是,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并没有停留于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正确认识科技文化,需要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概念作出新的界定。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邓小平也鲜明地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邓小平的这一不容置疑的论断不仅确定了社会科学的属性和范畴定位,更主要的是告诉我们科技文化中的科学技术理应包括社会科学技术,这就拓宽了科技文化认识的思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就指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社会科学现代化,社会科学现代化也即从社会科学走向社会技术,他提倡社会科学要从研究室走向实践第一线,社会科学家要和组织管理人员一起,要和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协作,他认为这是一门科学技术,可以成为“社会科学技术”。当今世界,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主要力量,不仅仅是自然科技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也成为生产力、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根据当今科技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可知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融合和统一的趋势是必然的,因此,科技文化不仅是对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认识也包括对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认识。邓小平正是以敏锐的眼光洞察了这一点,深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技文化概念。

总之,邓小平从正确阐释科学技术范畴出发界定了科技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实事求是地从实际出发做出的正确判断,突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对科技文化内涵的认识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关于科技文化的作用问题

现代科技文化作为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层次组成的社会亚文化体系,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文化主要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日益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敏锐地感觉到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功效,充分肯定了科技文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是科技文化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对物质文明的推进作用,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出来的一系列物质成就中。在现代社会里,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之远是前所未有的。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论述最多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就为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科技文化则反作用于科学技术和科技生产力,推动了它们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氛围。科技文化通过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和先导作用。可见,科技文化是有着整体推动力的事业,有着强大的技术功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进步发展的革命力量。因此,加快科技文化发展是适应经济建设需要进而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二是科技文化对精神文明的推动作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层次的科技文化对精神文明具有基础和先导作用,集中体现在科技文化所内含的科技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通过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而发挥作用。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文化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发展科技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科技文化倡导的理性规范,有利于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构建尊重事实、重视规范的氛围,抑制对权威的盲从和屈服的现象,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进程;科技文化中的宽容精神有利于良性学术环境的构建、保持全民族的开放心态;科技文化的批判创新精神意味着摈弃蒙昧主义,提倡求知、怀疑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此外,科技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新的科技革命正加速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因此,创建健康的科技文化氛围来加快科技发展,不仅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是科技文化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深刻地分析了世界形势,指出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发展生产力,新科技革命不仅带动了国内分工而且加深了国际分工,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越来越加强,各国竞争的焦点转变为科技和经济竞争,从而推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与此同时,世界并不太平,某些霸权国家依靠其掌握的高科技推行裸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经济上对不发达国家进行变相的剥夺。事实证明,要壮大和平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必须抓住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来加快自身建设。

3关于科技文化的建设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我国的科技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明确科技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于人才,必须构建与科技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机制,这是科技文化顺利发展的社会条件。

首先,建设科技文化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技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推动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但作为科技文化载体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必须扎根于丰富的科技文化的土壤中。科学技术作用于科技文化,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带来经济的腾飞,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导致了各国科技文化层次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这种科技文化层次的差异将会带来经济的更大差距。因此,重视科技文化建设、加快科技文化发展、培育健全的科技文化体系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其次,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人才。邓小平同志说,与“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一样,“科学事业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人去创造和应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邓小平最关心人才,正像他指出的那样,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重要的还是人才,他始终把人才战略看作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一直强调机遇难得,人才难得。重视人才就要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他一直主张要选贤任能、正确看待人才,发现人才,广开进贤之路。

最后,构建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社会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要推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科学技术与经济,两者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展,提出科学技术研究的要求,并为之提供资金、设备等手段及其他条件;科学技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经济离开了科学技术,就失去了前进的力量,而科学技术离开了经济,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但是传统的科技体制人为地割裂了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堵塞了二者之间直接联系的通道。所以邓小平说:“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在这里,邓小平指出,解决科学技术与经济脱节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体制,要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其二,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扶持。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关系密切,但科技毕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市场机制和宏观管理都是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手段。国家要采取各种积极的政策措施,比如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通过宏观指导攻克对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关键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等等,使国家和正骨发挥积极的扶持和引导作用。

4关于如何对待世界科技文化成果的问题

文化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需要交流,科技文化也需要交流。科技文化交流应该超越区域、国界、学科,在开放、充满活力的体系中进行。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由全人类共同创造,也应当由全人类共同享有。“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独揽一切科学技术,建立一种科技文化模式,都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参与创造者还是参与享有者,都要开展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参与科学技术的对外开放。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主要强调了以下观点:

第一,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科学技术最根本的特质是求真,它本身不具有阶级属性,正确对待和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有利于本国的建设和发展。邓小平说:&ldq……uo;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倡导要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吸收外来科技文化成果中的合理部分,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做到洋为中用;并且要勇于创新,把外来科技文化成果更新改造,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技力量结合起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成功。新晨

第二,利用外国智力,培养一批专家。为了更好到吸收和引进科技文化成果,客观上需要我们培养一批精通世界高技术的专家。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技术,必须通过其载体——科学技术专家,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以,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专家是关键,引进国外科学技术的一种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引进掌握了此类科学技术的人。邓小平说:“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同中国友好的学者中著名的学者多的很,请人家来讲学,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干?”综观历史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诸如美、日、西欧正是重视利用国外智力,充实本国科技队伍,发展经济,才在国际竞争中占主导地位的,所以,中国要发展,必须学习和引进包括资金、人才、技术在内的一切有用成果,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邓小平科技文化思想内容丰富,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这一思想结晶,为党的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突出体现了中国在新世纪里要求发展高科技,实现经济腾飞,和平崛起,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们相信,把邓小平的科技文化思想应用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科技发明论文篇10

1刊登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通过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学科分布的分析,可客观反映我区与农业相关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状况,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论文刊登数量前6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作物栽培与育种、草业与环境、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生命科学,共296篇,占总总数的81.76%,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占论文总数21.56%,表明在我区农业研究领域中,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较为活跃,科技产出较多,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被引频次也有所增长[1]。上述学科相对发展较快,属于优势学科,见图6。

2通讯作者构成情况分析

对通讯作者的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达263人,占作者总数的72.6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83人,占作者总数22.92%,合计:95.57%。年龄构成分析表明,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196人,占作者总数的54.14%,年龄在50~60岁的通讯作者113人,占作者总数的31.21%,年龄在40~60岁的通讯作者309人,占作者总数的85.35%;博士生导师119人,占作者总数的32.87%,硕士生导师153人,占作者总数的42.26%,具有硕导和博导身份的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75.13%。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均为项目主持人、学科带头人,相应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较高,对《新疆农业科学》载文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7。

3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科技论文来源统计分析:部级项目论文225篇,占全年总数的62.15%,省部级项目论文114篇,占全年总数31.49%,地厅级项目论文2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6.35%。2012年度部级、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339篇,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3.64%,表明《新疆农业科学》超过90%的论文来源于部级、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其中部级项目近几年均保持了高百分比。上述统计分析还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呈高比例态势,在科技领域投入不断增长的社会大背景下,新疆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的数量在稳步上升,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正在逐步增强,农业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工作稳步发展。总体来说,《新疆农业科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撑、公益性行业专项)和自治区级(科技攻关、自治区基金、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产出论文为主,地州级、高校基金、研究机构基金等为辅的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论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