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急救知识培训十篇

时间:2023-11-02 18:02:46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小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1.2.1设计调查问卷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和灾害护理培训方法3部分。一般资料:应急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职务、科室,是否有救灾经验,所在医院类别、等级等。灾害护理培训内容需求包括灾害护理概况、灾害护理相关理论和技能、灾害护理管理知识3部分共18个项目,为更清楚反映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各项目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级计分法,设非常需要5分、需要4分、一般3分、不需要2分、非常不需要1分,总分18~90分。灾害护理培训方式需求则是针对培训内容18个项目分别对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示范教学等9种方式进行勾选。调查问卷拟定后,请从事护理教学工作20年以上的护理教育专家、省灾害护理学组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论证和修订,并对本院应急医护人员90人先进行小样本的预调查,然后对问卷作进一步完善。1.2.2调查方法以邮寄的方式向浙江省灾害护理委员会各位委员所在的医院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引导回答,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后寄回。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用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8份,回收率99.4%,其中有效问卷323份,有效率92.8%。

2.2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浙江省杭州、温州、嘉兴、金华等10个市、地区2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应急护理人员共323人,男9人,女314人;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2±7)岁;工作年限:0~3年74人,4~5年30人,6~10年73人,11~15年55人,>15年91人;文化程度:中专12人,大专72人,本科233人,硕士6人;职称:初级189人,中级99人,高级35人;工作科室:急诊科147人,ICU54人,病区122人;有灾害救援或救护工作经历112人,无经历211人;医院类别:综合医院309人,专科医院14人;医院级别:三级医院285人,二级医院38人。

2.3灾害护理培训需求情况2.3.1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需求323名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需求总分平均(81±8)分,显示出对培训内容较高的需求。理论知识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急救文书”“自我防护”,培训方式选择主要集中在“理论授课”“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见表1;技能培训内容得分最高的项目是“现场急救”,培训方式选择主要为“示范教学”“情景模拟”及“理论授课”,见表2.2.3.2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需求分析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工作科室应急护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级及以上职称护士对理论知识“灾害认知”和技能知识“院内急救”知识的培训需求低于初级护士(t值分别为2.78和2.79,P均<0.05),但在其他培训内容上,不同职称护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危机识别等6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有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比无救灾经历的应急护士需求更高,见表3。不同医院类别应急护士的培训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在10项培训内容的需求上高于二级医院应急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不同科室应急护士对“灾害认知”“检伤分类”的培训需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应急护士对灾害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高有研究[3]显示,即便具有多年工作经验或曾经学习过灾害护理课程,但绝大多数护士依然认为自己尚不具备足够能力应对灾害。应急救护护理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灾害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对象虽然大多数为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219人(67.8%),且201人(62.2%)来自急诊科和ICU,但对灾害护理知识及技能的需求依然很高,所有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尤其是“现场急救”“自我防护”和“急救文书”是培训需求得分最高的,反映了应急护士对灾害救援基本知识、救护技能和应对灾害时的法律责任等知识的需求更高、更急迫。

3.2不同职称和科室应急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差异不显著调查显示,初级护士与中高级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院内急救”知识方面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除此以外,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年限、职称的护士培训内容需求上没有差异,这可能与高职称的护理人员临床工作时间长,临床实际工作中急救机会较低职称的护士多,对“灾害认知”“院内急救”经验相对丰富有关。而来自不同科室的应急护士只在“灾害认知”和“检伤分类”的需求上存在差异,ICU护士对上述两项的需求最低,急诊科护士最高,这与知识需求产生的要素有关,知识需求产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个体所从事的业务过程,另一个是个体本身的知识经验或者认知结构[5]。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应急救护和检伤分类的工作经历,因此其相对应的知识需求也更为显著。尽管急诊科护士有更多检伤分类的经验,但我国护士救护能力调查中发现受过检伤分类培训且熟悉检伤分类标准者仅占0.41%[6],而国外相关调查均显示应急护士掌握最好的是急救技能和检伤分类[7]。因此检伤分类是我国应急护士今后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3.3三级医院应急护士培训需求较二级医院更高在检伤分类、心理干预、环境评估等10个项目上,三级医院的应急护士需求均高于二级医院,这可能与三级医院有更多机会参与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救援有关。

3.4有救灾或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历的应急护士灾害培训需求更高调查结果显示,既往有救灾经历的护士对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更高,且更关注灾害救护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危机识别”“转运救护”“指挥中心”“物资管理”等。莅临灾害现场救援活动可能使应急护士的内心体验得到丰富和具体化,并使其更加认识到具备灾害救护能力的必要性[8]。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 急救知识培训;医疗体系;健康保障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148-02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1]。在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人类的各种疾病、安全事故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事故的当务之急。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因此,抓好院前急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而当前在我国城乡均普遍存在非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较为缺乏的现象,如何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灌输急救知识和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开展社区急救培训工作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给予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助[2],是社区医院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社区成员安全行为保障的重要环节。该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对本社区中自愿接受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一系列急救知识的培训活动,成绩斐然,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辖区内自愿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所有接受培训人员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成年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②自愿参与且无精神方面疾病,与人沟通无障碍;在所有接受培训人员中,男445例,约占培训人员的50.8%,其余女431例,约占参加培训人员的49.2%;对培训员的要求: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师、主管护师和医生组成,具有5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心态良好、积极乐观向上,专业知识过硬。

1.2 培训内容及方法

①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能进行简单评估的培训,如神智、呼吸以及脉搏跳动情况等生命体征的初步评估;②事发时如何及时拨打“120”[3];③在急救医护人员未到之前,如何进行气道开放术以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培训工作;对因意外事故出现的伤者,如何进行伤口的止血清理和包扎的培训;给予伤者如何进行简单固定技能和身体搬运方法培训;对于发生溺水事件后,如何进行溺水急救培训;如何进行烫伤烧伤等事件急救方法的培训;④将急救理论与操作演练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和直观化,使得培训人员能够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和救治原理的同时,更能通过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学习急救操作方法,并加强现场模拟演练,要求培训员进行现场操作演练指导并及时纠正培训人员错误。⑤对授课以及技能演练时间安排:在每周六和周日上、下午进行分批分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给予培训人员一定时间的提问与相互交流,加强其对培训内容的融会贯通。⑥作好疾病预防和急救宣传工作,建立社区疾病预防和急救板报宣传栏,针对气候变化、地区环境等原因可能出现的疾病,利用社区板报专栏抓好预防与急救宣传工作,指导社区居民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工作以及指导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1.3 考核评定

①书面知识急救小常识测试:自拟《社区院前急救知识测试题》,共有20道涉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选择题,实行百分制,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发放试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答对12道及以上者视其为合格,答对12道以下视其为不合格。②实践操作合格考核标准:能准确判定有无心跳等生命体征;能准确进行气道开放和口腔异物的排除;能准确掌握并进行人工呼吸;能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姿势正确;包扎手法正确;所有实践操作项目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视为不合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对该社区876名自愿参加急救培训知识的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后发现:进行培训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进行培训后,自愿接受培训的全部成员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上升为94.3%和95.4%,经培训后,培训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培训前状况(P

表1 接受培训人员培训前后合格率对比表[n(%)]

3 讨论

该院通过该次对社区居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中发现,为了提高社区居民遇见突发事件的自救和互救效率,避免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诸多遗憾,在社区范围内广泛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该社区对参加急救培训的人员测试结果显示:进行培训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由此可以看出:未在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前,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技能当还十分薄弱,很多居民在遇到需要进行急救的事件时感到束手无措,甚至连有效拨打“120”都不知道,更别说其他急救手段了,而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知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冰雹、泥石流、交通事故、意外摔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而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能否进行有效救治,这就必须依靠所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突发急、危、重症患者中因原发病导致死亡的不到10%,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因为抢救不及时和方法不当,因此,给予社区居民武装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有百利而无一害。可因当前现状为非医护人员的社会成员急救知识的缺乏,忽视了及时准确急救的重要性,普遍采取先“送”后“救”的救治模式,结果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比如大出血患者,该应采取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进行送院治疗,但却出现了先抢送医院的救治误区;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本应进行人工呼吸等复苏手段后才能进行送院治疗,但往往却出现了直接送往医院的情况;骨折和脑血管患者身体的搬运方法不正确等,所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掌握正确的急救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院对自愿接受急救培训的876名社区成员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测试研究后发现: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合格率在以往的基础上,均分别提升为94.3%和95.4%,与培训前比较有了大大地提高(P

实践证明:进行切实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遭遇突发事件的社区成员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居民普遍急救常识薄弱的情况,可通过采取多部门合作、统一培训标准、多种培训方式并行的培训策略[4],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周韶晶,郑本端.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2011,9(11):208.

[2] 古纪欢,王方剑,罗小春.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68-269.

[3] 吴巧梅.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CHINESE GENERAL,NURSING,2009,7(2):368.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3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超级秘书网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4

当今的急救医学把急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急诊科处置”阶段和“icu 治疗观察”阶段。所谓“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1]。在此期间,第一发现/救援者首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病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拨打急救中心电话,呼叫救护车并守候在病员身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救护车到达后,急救医生将会采取许多措施来延缓病员的病情,延长病员的生命,使其在到达医院时具备更好的治疗条件。比如在现场利用便携式心脏起博器、救护车车载供氧系统、气管切开术等等手段实施心肺复苏;对于外伤施行消毒、包扎;利用急救固定器械对可能发生骨折的部位实施临时固定等等。

我所老干部年龄最高的93 岁,平均年龄达85岁,普遍进入高年龄、高发病的“双高期”,他们的卫生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高度重视。通过对我所45 名老干部二十多年病例资料跟踪分析,我们发现老干部发生急诊年平均达65 人次,而老干部本人、家属及子女、保姆对急救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其中会心肺复苏术者仅占5%,懂得跌伤、一氧化碳中毒救护知识者占11%,会处理出血、骨折者占19%。可见老干部、家属及子女、保姆对于一般常见病的急救自救知识与技能十分欠缺,而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 对于老干部身边的人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发现/救援者,因此,也有必要了解院前急救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处原则。为此,自2005 年起,我们加强了同体系医院急救中心的密切合作,定期组织老干部、家属、子女及保姆参加院前急救卫生教育和培训,努力让受训者熟练掌握一般常见病的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

1 组织实施的对象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2010 年南平军分区干休所所属人员(老干部、家属及其子女、保姆)方法:分别对我所2005 年1 月~2010 年12 月急诊出车抢救的全部急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老年期疾病有个体多病性、不典型性、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的特点[2]。病种构成前四位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跌倒创伤、感染。据此进行设置常见急症和案例讲座,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演示,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1.2 教育内容

院前急救应采取的处置步骤是: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躯干及肢体固定,然后才是搬运至救护车上。尤其是对于脊柱损伤以及骨折的伤员,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搬运,极易导致伤员的二次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伤员高位截瘫或者体内大出血,出血过多就会死亡[3]。因此卫生教育内容经急救中心专家选择确定,包括院前急救学总论,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操作,交通事故意外创伤的现场急救,常见出血、骨折的现场急救,煤气中毒、触电、烧伤和烫伤的现场急救等。每项内容安排2 学时(2 小时),所安排教育内容以及急救流程、操作规程做到人手一册,便于贯彻执行。

1.3 教育培训

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就是抢时间即所谓的黄金时间。

除了组织、指挥、通讯等因素外,现场的急救人员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全面、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否则谈不到救治的黄金时间。现场急救应强调先救命,后治伤,后辨病,以快、准、及时、高效为原则[4]。我们除讲解急救理论外,特别注重培养参训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受训人员能够熟悉和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及日常急救常见病和危病的诊断和处理,注重对于配发的氧气瓶和急救盒的掌握应用。“双高期”老干部急诊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熟练掌握家庭急救药物和供氧设备使用方法,能在第一时间正确有效地应用,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时间。在教学案例中,侧重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通气等五大急救技术的操作训练。

1.4 多媒体教学

所学内容先以案例进行介绍,配以丰富的照片、图形、表格及声音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5 观摩教学

分批次组织受训人员到体系医院急救中心进行观摩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巩固所学知识,从而系统了解急救的程序和现场急救要点。

2 结果

院前急救是急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美国esposito 教授指出,一系列关于损伤程度、救治及时性和合理性的研究表明,致死性伤员中,约有35%本来是可以避免死亡的,关键因素是院前阶段能否获得快速、高效和优质的救治[5]。通过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训,使参训人员提高了对院前急救工作的认识。急救知识的使用率从2005 年的35%提高到2010 年的78%,92%的急诊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能得到及时处理。172 名参训老干部、家属、子女、保姆中,99.3%的参训人员认为在“两高期”的新形势下开展院前急救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对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提高老干部养老质量意义重大;89.5%的参训人员认为授课内容针对性强;92.5%的参训人员认为操作训练实效性好;97.1%的参训人员认为学习培训的知识面和普及面需要进一步拓展。

3 讨论

随着老干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对急诊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构建院前急救、急诊科与icu 三环相扣的急诊医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急救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间联系、人员交流培训、形成一致理念成为必然趋势。这三个环节中较为薄弱的是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急救实际操作能力。而院前急救效果直接影响疾病康复,处理不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与体系医院联系,开设较为专业的课程、进行实践培训,广泛普及教育内容,能使受训对象尽快学到一些基本急救技能,保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时,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人。紧紧抓住抢救时机,争取一切可能逆转严重状况的宝贵时间,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尽快康复创造充分条件。通过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认真抓好“三位一体”的急救制度落实,提高干休所的急救自救整体水平,对改进老干部保健工作,改善老干部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 孙刚,刘玉法,高美.主编.院前急救概要[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2-5.

[2] 曹文献,张亚坤,吴志成.主编.老年疾病防治康复知识[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8-9.

[3] 王得坤.院前急救[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5

【中图分类号】 R 459.7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100-01

【关键词】 急救;知识;健康教育;学生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对急救知识培训有较大的需求[1]。为了让大学生遇到急救事件时能够自救或协助救护,在大学生中进行急救培训十分必要。校园传统培训方式是开设选修课、知识讲座或观看录相[2,3],在对象和时间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星点式培训是一种由点及面的培训组织模式,以不同校区、学院、年级和宿舍区为点,在每个点上选择1~2个自愿者作为培训对象。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采用集中培训和零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大学生急救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培训对象为175名南京师范大学自愿参加培训的大学生,其中男生100名,女生75名。75名学生接受专业急救培训师的培训,100名学生接受学生急救培训员的培训。来自不同校区和学院的75名学生参加了第一批培训,来自不同年级和舍区的100名学生分别参加了第二批培训。

1.2 方法 培训安排在周末,免费,每期25人。培训前后对学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测评。急救培训师对第一批学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安排每个学员参与零星现场培训。学生培训后可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最优秀持证学生成为急救培训员,在急救培训师指导下,对第二批学生进行急救培训。获得证书的学生在认真准备后,不定期开展急救知识讲座。

1.2.1 培训内容 包括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等四大急救知识及技能[1,3]。

1.2.2 培训方法 (1)医护人员运用模型讲授并演示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的操作。(2)学生借助模型轮换进行模拟练习,根据电子模型“安妮”的提示,体会和感悟心肺复苏术的有效按压位置、力度、频率,人工呼吸的有效吹气力度、速度等内容。(3)利用三角巾、止血带等练习器材相互组合练习,彼此进行感性体会和强化记忆,急救培训师巡视给予技术指导和问题解答。(4)根据学生空余时间,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时间点和地点,如果在该时间点和地点出现急救状况,通知参与第一现场急救,增加实战经验。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软件整理资料,用SPSS17.0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及格率比较 175名学生中,培训前理论知识测试及格为51人(32.6%),操作技能测试及格率为0;培训后理论知识及格为169人(96.6%),操作技能测试及格166人(94.9%)。培训前、后测试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一级培训和二级培训效果比较 一级培训前75名学生中,理论及格20人(26.7%),操作及格人数为0;培训后理论及格75人(100.0%),操作及格75人(100.0%)。二级培训前100名学生中,理论及格25人(25.0%),操作及格人数为0;培训后理论及格94人(94.0%),操作及格91人(91.0%)。二级培训的100名学生中,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但参加考试的均全部通过。50名受培训学生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

3 讨论

急救专家呼吁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急救技术,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事故和疾病的应急能力[4],高校大学生自然属于这样的特殊人群。虽然部分高校学生有一定的急救常识,但总体来说专业知识匮乏,操作技能达不到合格水平。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确非常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急救星点式培训,一是能够保证在校园内出现急救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急救员;二是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急救工作的普及。星点式培训的优势在于:(1)动机性强。参加培训的学生自愿参加,对培训内容感兴趣,学习态度认真,操作技术掌握快而准确。传统培训有相当部分学生以了解为主或为获得学分,动机弱。在本次培训中,50名受培训学生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2)集中与零星培训结合。星点式培训中的集中培训内容集中,程序规范,医护人员现场指教、答疑;零星培训可以使学生获得一手实战。传统培训由于人手限制,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急救训练的环境和实战性。(3)可延续性和普及性强。高年级急救培训员可以在低年级自愿者中发展急救培训员和急救员,或者在学生中开展讲座,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急救队伍的延续和急救知识的普及。本次培训,每个校区、每个院系、每个年级、每个舍区和不同的时间段,都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急救员。

星点式培训在重视培训质量的同时,强调大学生急救队伍的星点式分布和零星培训。受培训人员从不同片区选出,培训后又以星点状形式插入“片区”,既是“片区”急诊救护员,又是带动传承、扩大急救队伍的技术指导人员。因此,星点式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利于校园内急救工作的普及和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彭迎春,李玉娟,刘兰秋,等.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卫生软科学,2008,22(6):449-451.

[2] 郭冰滢,张莹莹,李俊伟,等.对在校护生进行护工指导师培训模式的探讨.护理研究,2009,23(1):74-75.

[3] 祝雪花,杨丽丽,蔡福满,等.对医学院非医学类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 护理研究,2007,21(4):1114-1115.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6

 

 卫生院举办全院急诊、急救知识培训会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应急能力,我院于5月12日在院办室举行了急诊、急救知识培训会,由我院参加过省级急救知识培训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授课,全院职工参加了培训。

杨院长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全院职工认真听课,结合实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切实提高我院的医疗急救应急能力。培训围绕临床常见的多发伤的急救、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与治疗、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昏迷的诊断和急救、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和急救、呼吸衰竭和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等内容展开,运用案例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全院职工纷纷表示“象这样临床常见的医疗急救知识的培训,非常实用,使我们受益匪浅”。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7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急救;现状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c)-0055-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first aid knowledge in college students

YIN Xiuxiu CHEN Hongyan XIAO Xiuru LIU Xiaofeng

Department of Medicine, Hospit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understanding of first aid knowledg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our school” for short). Methods 1185 student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performed. SPSS 18.0 software was applied for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Results At least one of the city's emergency phones was known by 98.0% of students, but the telephone number of our emergency department was known by only 11.4% of them. As a witness of the emergency scene, 5.1% of the students were nervous and did not know what to do; 52.6% of the students called 120 or 999, but did not dare to rescue the patients or did not know how to rescue. In the self-evalu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65.8% of the students chose “understanding”, but in the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only 8.9% of them answered correct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First aid knowledge was acquir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ways: videos and news reports (45.3%), books (19.0%), told by others (17.8%), lectures (12.0%) and others (5.9%). Among the investigated students, 93.9% of them believe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master first aid knowledge, 92.4% of them we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first aid training, but only 13.2% of them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aid training. Conclusion Our school students master little first aid knowledge, but have a strong will to first aid training. The results prompt that should vigorously carry out emergency training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First aid; Current situation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导凡忍な录造成36人死亡,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并强调“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1]。本次事件遇难者中包括9名在校大学生,主要死因是窒息及心脏骤停。近期发生的几起大学生猝死事件更加凸显了大学生急救及自救技能缺乏。在猝死事件现场,大学生作为现场目击者,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错失了心肺复苏黄金时间[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救及急救能力,迫在眉睫[3-4]。为了解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急救能力(主要涉及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开展急救培训,特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学历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1.2 调查方法

本文笔者共同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选择12名校医院医护人员为本次问卷调查者,负责发放及回收问卷。12名医生护士分成6组,于2016年3月7日(周一)11∶30~12∶30在我校3个学生食堂共6个出口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200份。

问卷内容包括急救基础知识及技能、急救培训意愿、心肺复苏等方面,共16个问题,具体包括本市急救电话、我校校医院急诊电话、大学生作为现场目击者时的急救反应、急救知识的获取途径、既往是否参加过现场急救培训、参加急救培训的意愿、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必要性、心肺复苏的自我评价、急救知识缺乏的原因自我分析以及按照2015版《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中的具体心肺复苏要求设计的8个专业问题。

1.3 问卷结果汇总及数据录入

本文笔者共同进行了问卷结果分析,剔除不合格问卷15份,包括空白问卷、乱填问卷、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等问卷。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为98.8%。双人核对进行有效问卷数据录入,录入结束后按照20%比例进行数据抽查,抽查正确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185名调查对象中,男558人,女627人;年龄17~47岁,中位年龄22岁;本科生678人(57.2%),研究生含博士489人(41.3%),其他学历18人(1.5%)。

2.2 急救知识及技能

2.2.1 本市急救电话 120及999均为本市急救电话,72人(6.1%)回答正确,1089人(91.9%)仅知道其中一种急救电话,24人(2.0%)回答错误。

2.2.2 我校校医院急诊电话 我校校医院实行24 h值班制度,但本次问卷调查中仅135人(11.4%)知道急诊科电话,1050人(88.6%)不知道。

2.2.3 急救反应 作为急救现场目击者,61人(5.1%)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办;623人(52.6%)选择呼叫120或999,但不懂也不敢对患者进行救护;501人(42.3%)选择呼叫120,在等候救护车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急救。

2.2.4 心肺复苏自我测评 780人(65.8%)回答了解,405人(34.2%)回答不了解。

2.2.5 心肺复苏专业测评 题目正确率较低,8个题目之间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67,P > 0.05);但与学生心肺复苏自我测评比较,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83,P < 0.05)(专业测评回答正确人数选取最高值105人,正确率8.9%)。见表1。

表1 心肺复苏专业测评结果

2.2.6 知识获取途径 急救知识获取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视频、新闻报道701人次(45.3%),书籍290人次(19.0%),他人告知275人次(17.8%),讲座186人次(12.0%),其他92人次(5.9%)。

2.2.7 掌握急救知识的必要性 1113人(93.9%)认为很有必要,72人(6.1%)认为无所谓。

2.2.8 ⒓蛹本扰嘌狄庠 1095人(92.4%)愿意参加急救培训,69人(5.8%)无所谓,21人(1.8%)没兴趣。

2.2.9 既往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 156人(13.2%)参加过至少一种急救培训,而1029人(86.8%)从未参加任何形式急救培训。

2.2.10 急救知识缺乏的原因 588人次(49.6%)认为没有实际练习,555人次(46.8%)认为没有专业人员讲解,135人次(11.4%)认为没有时间参加学习及培训,66人次(5.6%)认为其他原因导致。

3 讨论

3.1 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及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掌握少,但急救培训意愿强。我校在新生入学安全教育中反复强调了校医院急诊科电话,学生手册应急电话目录也备有校医院急诊科电话,但仍有88.6%的学生不知道急诊电话,甚至有2.0%的学生不知道本市急救电话,这与吴国华等[5]报道结果相似。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者,大部分学生不敢也不会进行现场急救,并且不具备正确心肺复苏的能力。类似问卷调查表明[6],尽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缺乏,但是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本次调查也有同样结果,93.9%的学生渴望通过各种学习掌握急救知识,92.4%的学生希望参加急救培训课程,这与刘丹等[7]的调查结果相似。但调查同时显示,实际仅有13.2%的学生参加过培训,实际培训比例相当低,这可能是我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的原因之一。另外,急救知识也在及时更新中。《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较2010版指南在心肺复苏方面做了部分更改[8-10],例如强调快速反应,团队协作;体征评估倾向于判断意识后同时评估脉搏及呼吸;生存链分为院内急救体系及院外急救体系,院外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呼叫施救者,院内应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强调尽早电除颤;成人按压深度变更为5~6 cm;按压速率规定为100~120次/min;要求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充分离开患者胸壁;强调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应提供胸外按压及通气以及纳洛酮给予、加压素被“除名”、及早冠脉造影、及早冠脉介入治疗等更改。部分同学仅参加了一次急救知识学习,没有进行后期的急救知识巩固及更新,也是本次调查心肺复苏专业测评较差的原因之一。没有专业的培训,只是通过视频、他人告知等非专业途径获取急救知识,可能是大学生急救知识自我评价与专业测评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3.2 对策及建议

要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匮乏的现状,提高高校安全事故处理水平,需要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高校急救体系。全面统筹高校与社会医疗体系力量,充分发挥校医院的职能,调动志愿者团体与大学生的积极性,推动高校急救事业发展。

3.2.1 学校重视急救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大学安全是大学办学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基地,除了教书育人,保障大学生校园安全也是极其重要的。创建平安校园,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必须加强高校急诊急救工作[11]。

张海涛等[12]指出,建立和获得有效的信息交流在急诊急救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健康管理数据库。我校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体检(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由专人负责。在学生出现安全意外时,能及时掌握学生健康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对于入学体检发现存在潜在疾病风险或曾经患过某些疾病的学生,必须在校医院门诊进一步就诊,进行详细全面的健康状况评估,必要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既往或现患特殊疾病的学生,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如心律失常、心肌炎、高血压、哮喘、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要进行定期随访及体检,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

学校应加强急诊急救专项经费投入[13],成立以校领导牵头的高校急救小组,完善急诊急救应急预案,校医院配备急救专业人员,配备急救仪器或设备[14],定期进行医务人员急救知识培训及实际操作培训[15],切实提高实际急救能力。加强校园安全硬件建设,参照学校师生数、校园面积及布局,合理规划并配置急救车、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加强与周边上级医院合作,建立良好转诊平台[16]。我校急诊急救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组员包括校医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各学院等部门,应急情况下做到即刻响应[17]。与周边的三级医院建立了快捷转诊平台,简化了转诊流程,校园急诊急救体系基本建成。

在教务处的支持下,我校每学期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大学生常见疾病及急诊急救。由校医院医务人员授课,并请专业急救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授课,课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及专业测评[18]。

3.2.2 校医院多途径、多方式宣传急救知识,定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 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第一途径。因此,要加强在学校网站、广播台、手机APP、校园公众号等的急救知识宣传。书籍、他人告知、讲座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新生手册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强急救知识的讲解,在校园发放急救手册,举办急救知识竞赛。在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学生聚集场所的醒目位置张贴应急处置流程及急救电话号码等提示信息,多形式加强我校急救宣传力度[19]。

我校为非医学院校,目前尚无法做到对同期每名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因此,必须分批分次进行培训。以院系、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首先挑选出辅导员[20]、学生年级长、班干部、宿舍长等进行先期培训,确保急救员可以及时出现在现场实施急救,之后再通过学生互相培训等途径逐步扩大培训范围,争取达到较高的心肺复苏知晓率。

3.2.3 充分发挥校红十字会等团体的优势,加大急救宣传和培训力度 我校红十字会直接隶属于校医院,这种直接隶属关系在校园急救知识普及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医院组织红十字会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急救讲座;开辟红十字知识宣传专栏,做好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健康知识宣传;定期播放急救宣传内容。

注重急救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工作。我校聘请北京市红十字会专业人员为红十字会学生定期开展初级急救培训,至少让每一名红十字会员每学期进行一次培训。下一步拟在各学院、各班级进行分批教学,确保每名学生至少能参加一次急救培训。

加强我校红十字会与其他兄弟院校红十字会等组织的联系,参加兄弟院校的急救培训及活动,充分利用急救资源,开展大学生急救培训。

3.2.4 大学生认识到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必要性 上海教育网公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上海市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研究生在校生共计63.36万人,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57起。事故共造成42人死亡,11人受伤。从事故发生时间来看,39起发生在学习时段,6起发生在双休日。从事故发生地点来看,57起安全事故中,29起发生在校内。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学习时间。大学生作为最可能的现场目击者,如果能及时正确施救,可以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2]。正确的施救方法至关重要,如胸外按压的位置、频率、深度,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急救宣传,让大学生明白掌握正确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 结语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国卫应急发[2016]46号),将应急医学知识普及列为“十三五”期间总体目标之一:“紧急医学救援社会素养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各省份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以地市为单位覆盖达70%以上”。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统计信息:2015年全国大学生有4018.1万人。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提高全民综合医疗素质的重任。在大学生中深入推广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将会对落实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目标有极大帮助。在校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不仅能提高自救及校园急救能力,毕业后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还将起到正确的“传帮带”作用,进而提高全民急救技能。因此,做好大学生的急救知识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雄.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N].解放日报,2015-01-31(01).

[2] 王小刚,高丁.院前心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4):39-41.

[3] 曹帅召.大学生安全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罗进强,朱建国,理阳阳.大学生安全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 吴国华,何琨,张文强,等.郑州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48(4):572-574.

[6] 胡汝均,江智霞,周静,等.医学院校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150-152.

[7] 刘丹,袁岳沙,张翼飞,等.综合性高校非医学专业新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及干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6):70-72.

[8] Neumar RW,Shuster M,Callaway CW,et al. 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J]. Circulation,2015,132(18):315-367.

[9] Hazinski MF,Nolan JP,Aicken R,et al. 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J]. Circulation,2015,132(16):2-39.

[10] 陈永强.《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2):253-256.

[11] 刘春梅,田莉,杨涛,等.北京市高校院前急诊急救工作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630-631.

[12] 张海涛,吕传柱.2013年院前急救医学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3(9):959-964.

[13] 张敏,田莉,邓玲玲,等.北京某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及培训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 11(5):55-58.

[14] 陈玲玲,李英奇.中国高校校医院急诊科室设置及急救设备配置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90-91.

[15] 张娅.高校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保健t学研究与实践,2011,8(4):95-96.

[16] 刘文澜,包娜莉.高校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校医,2013,27(2):155-157.

[17] 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保健医学分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现场应急救护工作的指导建议[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95-96.

[18] 邹晓平,秦红.高校学生现场急救健康教育方法介绍[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27-728.

[19] 张进军,郭天伟,廉慧欣.《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实施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 23(9):964-967.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8

田胜男:女,本科,主管护师

田胜男 赵滨

摘要目的:探讨灾害救援前期工作中应急人员的管理方法。方法:总结分析承担应急任务及应急演练中应急人员管理方面的缺陷,制定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灾害应急能力。结果:完善的应急人员调配方案、应急预案及应急人员的业务水平、长效机制的建立等,多重因素影响完成灾害救援任务的效果。结论:建立系统的人员管理体系是确保灾害救援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灾害救援;应急;人员管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48

灾害护理救援组织管理是为了使整个救治工作高效率、有条不紊地进行,由经过训练、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对灾害伤员救护工作进行调度、控制和协调[1]。由于灾害救援现场与护理人员所从事的日常工作环境截然不同,能够熟练处理专科疾病患者的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现场并不一定能有效开展灾害救援工作[2]。灾害发生前,护理人员的选拔、培训、管理,是保证灾害救援及时、有效的重要措施。2003年至今,我院承担SARS、汶川地震、H7N1型禽流感、食物中毒等多项灾害救治任务,同时随时待命接受玉树地震、雅安地震、H7N9型禽流感等紧急任务。为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通过对我院承担应急任务工作的总结分析,2012年我院加强对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系统管理,以提高护理队伍的应急能力。

1明确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准入标准

近30年意外灾害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灾害护理学是介于灾害学、临床医学与护理学之间的学科[1]。当灾害发生时,护士始终战斗在灾害救援的最前线,是灾害的重要应对者,在灾害救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参与救援的护士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首备条件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专业知识。2012年护理部明确应急小组成员的准入标准,年龄、工作年限、身体情况是三项基本条件,护士长根据护士日常德、能、勤、技考评结果推荐,护理部结合护士往年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审核,最终确定全院护理应急小组成员。严格的选拔标准及流程,保证了应急小组成员承担任务的基本素质。

2根据灾害特点调配护理人员

2.1依据灾害性质调配护理人员灾害的种类繁多,近几年频发的灾害有水灾、地震、传染病、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发生不同种类的灾害,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同。由于突发事件中往往面临多个不同的救援任务,救援人员对不同应急救援任务的胜任程度,影响完成救援任务的效果[4]。根据灾害的性质及护理专业特点,我院明确规定:地震、重大交通事故调集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手术室、急诊室、ICU的护理人员为主;感染性疾病流行调集消化科、呼吸科等内科护理人员为主;水灾、火灾调集外科、急诊科、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为主等。

2.2依据灾害程度、参与救援的地点等调配护理人员灾害的损害程度不同,人员伤亡数量不同,参与救援的地点是医院内、省内还是外地,参与救援的时间长短等多种因素,影响调配护理人员的数量、人员结构比。综合上述因素,根据灾害救援任务,护理部明确规定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时,调配护理人员的数量、护理人员层级配比、男女护士比例、人员调换时间等,确保有效、持续完成救援任务。

3制定严格应急小组成员管理规定

灾害发生后,人员的及时到位是灾害救援的前提。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时间紧迫,应急救援人员的派遣需要考虑位于不同地点的救援人员到达事发地点所需的时间[4]。时间就是生命,通讯畅通是及时到位的保障,因此我院护理部要求应急小组成员24 h保持联络通畅,及时接听电话,因特殊原因未能接听电话,看到应急联络电话时要立即回复,如果信息更改,及时通知护理部。应急小组成员不能离开本市,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时,需向护士长请假,向护理部备案;应急小组成员请假期间,护士长安排其他护士作为替补小组成员;应急小组成员回市后替补成员自动取消应急小组成员身份。应急小组成员接到应急任务后,1 h内到位。

4制定执行应急任务的SOP,定期演练

应急演练是防灾减灾准备和培训的重要手段。人员管理借鉴预备役管理模式,一旦灾害发生,可以迅速汇集并转化成高效的救灾力量[5]。护理部制定抽调护理应急人员的SOP,明确接到应急任务后,抽调护理人员的流程,护理部、应急小组成员、护士长做好相应准备工作,保证应急小组成员及时到位,科室工作安排有序。

5完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灾害救援知识

因为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随机性,灾害救援现场的危险性,灾害伤情救护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1],决定参与救援的护士将面临急救技术、新的团队合作、救援中伦理矛盾、心理变化、自身防护等多方面的知识挑战。李自力等[6]对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高等护理院校进行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后结果显示,只有个别部队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难护理学相关课程。因此,灾害护理知识培训的重任就落在医疗机构。我院将应急人员的灾害知识培训分为三部分:(1)专业知识培训。包括急救器具的使用,如骨折的护理、颅脑损伤的护理、眼外伤的护理、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护理等,护理部与科室共同承担。护士长根据科室疾病特点,负责培训本科专业技能,护理部进行督导及考核;护理部定期组织应急小组成员,进行交叉学科护理技能的培训。(2)灾害知识的培训。首先完善我院应急预案,如地震、水灾、火灾、核事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护理部负责对应急预案的培训。其次是邀请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消防官员、业务专家等讲授灾害救护知识。(3)时事培训。根据随时待命的应急任务,及时培训,如雅安地震、H7N9型禽流感,我院及时组织应急小组成员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培训,了解灾情的动态变化。

6绩效管理,激发应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应急任务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考核结果与个人评优、晋升相关。是否是应急小组成员,参加应急知识培训及完成应急任务的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灾害工作、人员管理与个人绩效一脉相承,从而激励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灾害救援工作中,同时保证灾害救援任务的圆满完成。

通过对护理应急小组成员的系统管理,提高了护理队伍的应急能力,在多次人员调配的应急演练中,应急小组成员能够及时到位,护士长能够有序安排科室工作,保证了灾害救援时护理人员的储备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晓媛主编.灾害护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34.

[2]李书梅,韩秋凤,韩金凤,等.护理人员灾害应急知识量表的初步筛选及信效度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745-749.

[3]冯小梅,史清秀,吴永岚,等.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5(1):24.

[4]袁媛,樊治平,刘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的派遣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2):152-159.

[5]曹东林,田军章,李观明,等.日本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理念[J].现代医院,2013,13(3):137-140.

[6]李自力,郭豫学,王世文,等.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5):291-292.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9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 、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体位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 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 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 体会

        3.1 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 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 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 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 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 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院内急救知识培训篇10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1-0132-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随着医疗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治疗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日益拓宽,基层综合医院的护士将面临日益增多的各种临床应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由于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培训,低年资护士在面临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突发事件的救援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如何快速提高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已成为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对53名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困境、对策及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10月,已取得护士执业证并在我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53名低年资护士(护龄≤5年),年龄19~26岁,平均年龄23岁,其中中专12人,大专33人,本科8人。护士40人,护师13人。将53名护士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7人,平均年龄23岁,中专6人,大专17人,本科4人。乙组26人,中专6人,大专16人,本科4人,平均年龄24岁。两组护士的学历、护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培训目标 通过对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培训与考核,不断强化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急救技能及心理素质,使之能在临床一线工作中,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提高抢救成功率。

3.培训方法

(1)乙组人员的考核方法:由护理部及临床各科护士长组成培训考核小组,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分阶段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培训考核,并进行急救综合能力的考核。其内容包括:①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常见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基础知识、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大出血、过敏性休克、窒息等疾病的救治原则;②专科知识,根据各专科特点进行培训考核;③急救综合能力考核,包括病情观察(主动观察巡视,发现和处理病情及时,准确记录,评估效果等4项内容),以及应急配合能力(急救物品准备齐全,静脉留置针技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连接等项操作规范正确,急救药品剂量及用法准确,急救过程中沉着、稳定、迅速,口头医嘱复核后执行等)。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先由医院操作小组人员分解示范每项操作技术,然后指导学员

训练。在完成2周的培训后,由护理部组织考核小组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考核;急救护理文件书写的考核,则根据各专科病种、护理特点和每天护理工作情况安排考核项目、内容,随时抽考。

(2)甲组人员考核方法:未进行培训,仅告知其考核时间、地点,然后和乙组人员同时进行。

4.考核标准

(1)理论知识、专科知识考核:理论知识和专科知识考核,以85分以上为合格,100分为满分。

(2)急救综合能力考核: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1,2]。如危重病人突发的病情变化护士如何识别和判断。急救综合能力包括观察病情、急救操作技能、抢救护理文件的记录书写。考核细节由护理部制定,评分为百分制,依据包括6大部分:①观察病情30分,发现病情及时,反应迅速;②急救配合20分,抢救及时,配合默契;③反应能力20分,操作熟练,动作敏捷,反应迅速;④急救药品的相关知识10分,熟悉急救药品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⑤急救物品的管理和使用10分,急救物品的作用、存放和保养,并能正确使用;⑥抢救危重护理文件的书写10分,危重病人护理文件书写及时、准确、清晰、简单易懂。

5.统计学方法 应用简明统计14.0(Concise Statistics,CS14.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P

结 果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乙组护士的理论知识、专科知识以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急救能力是反映医院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了解护士的急救能力,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加强培训和管理。通过对甲、乙两组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分析,甲组成绩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如下:①对新的护理观念认识不足:综合性医院承担着大量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而护士的急救能力主要是处理和执行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配合、病情观察、治疗、护理。护理工作包含技术和服务,过去错误的护理观念认为护士只要服务态度好,而急救技术相对差些无关紧要,因此忽视技术性护理工作中高、精、尖技术的学习。殊不知若医院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没有作为,医院将失去竞争力和生存力。②护士缺编,工作繁重:我院床位与护士比为1∶0.35,由于病人较多,常加床铺,护士每天忙于发药、打针、接液体等基础性工作,与患者沟通时间少,对病情不够了解,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能力欠缺。③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低年资护士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陌生的环境,对制度和工作流程不熟悉,技术不过硬,临床经验缺乏,心理素质不稳定,抢救患者时救治程序紊乱,护理记录不准确、不全面。针对上述原因,乙组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①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的急救能力。护理人员的反应水准即是在医生到来之前能迅速做出判断,并及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处理。其急救技能是在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经过系统的培训,乙组护士的理论知识、专科知识以及急救综合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甲组(P

参考文献[1]左 磊.神经外科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