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文化艺术十篇

时间:2023-11-02 17:36:48

多彩的文化艺术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1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艺术环境

典雅、优美的学校环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美的情操,也展示着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走进公安县杨家厂小学校园,你会觉得眼前一亮:色彩亮丽的校园墙壁画,内容丰富的宣传橱窗,高大挺拔的雪松,高低错落的花草树木,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彩旗飘飘的文化广场,健全完善的体育设施,玲珑别致的“小石凳”,温馨宜人的警示语,悦耳动听的铃声……校园处处流淌着艺术之美,潜默移化中熏染着学生们的眼,陶冶着学生们的心。

走进教室,五星红旗悬挂在黑板上方,国旗两边,是各班富有特色的班风班训。这样的精心设置,时时处处规范着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各班都开辟了书画园地,给学生一处充分施展才能的天地,让学生大胆发挥,成功创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该园地每半月一换,进行评比,各班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的“绘画之星”评选。孩子们那溢满童真的艺术佳作,或悬挂在学校走廊中,或绘制在墙壁上,俨然都是一幅幅大师作品。校园里无不透出浓郁的艺术气息,无不显示出艺教之花在校园里盛开。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彰显艺术特色

(一)常规教学,推陈出新。在学科课程方面,一方面,学校严格执行艺术教育课程计划在“开齐、上足、教好”上下功夫,坚决杜绝停、甩、占艺术课现象,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达100%。另一方面,改变“唱唱、画画”的单调模式,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育相结合,把艺术教育实验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中。如:音乐教学中,把识谱、唱歌、乐器演奏、欣赏、舞蹈律动等熔于一炉,改善了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使歌曲与形体结合,声乐与器乐结合,促使学生手、耳、脑并用,增强节奏感,发挥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合力作用。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给学生以创造的天地,引导学生运用有形材料,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明暗等艺术手段,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同时,拓展教学面,把板报美化、报头设计等引进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技巧。这样,教师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因素,抓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特点,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课堂上引导、启发学生演一演、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唱一唱,把枯燥的文字、数字变成可闻其声、可观其形、可感其情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长。

(二)校本课程,百舸争流。1、练书法――堂堂正正学做人。书法艺术教育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2、诵读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这是无数有识之士的见解与共识,更是许多忧国忧民爱国之士的呼吁与呐喊。3、剪纸――美好生活捧在手。剪纸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由于它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段和形式美感,深受学生的喜爱。4、文艺队――天籁之音溢满园。我校开设了“舞蹈园地”、“器乐空间”、“鼓号手”等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校本课,并外聘了部分教师来校指导。这些艺术活动的小团体像一粒粒种子,在同学们的心间生根发芽,同学们在活动的同时,不仅仅展示了才艺,还收获了技能、收获了自信,收获了幸福的童年。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搭建展示舞台

(一)艺术节“才艺大比拼”。每年一届的艺术节――“迎六一才艺大比拼”是我校对艺术教育的一次综合检阅。我们本着“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所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的宗旨,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站在舞台上,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演讲跳舞……在展示的同时学习,学习的同时成长,以赛促学。

(二)“我为校园添色彩”画展。每年儿童节和元旦节期间,学校都会举行美术周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举办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一道七彩长廊,一个成长橱窗,一片纤尘不染的童心;一枝梦幻画笔,一幅灵动的画卷,校园里所散发的艺术气息,甜美甘醇,淡治秀韵,正悄无声息地荡涤着稚子们的性灵,陶冶着学子们的情操。

(三)“沐浴书香”读书会。每年新年到来之际,学校都会举办“让书香在校园中飘荡,让生命在阅读中精彩”新年读书会活动,开展读书竞赛、贺卡文化、文化之旅征文等一系列的活动,倡导在书香氛围中喜迎新年。

(四)“师生同乐”大课间。为积极响应湖北省首届“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展演活动,我校结合本校实际特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2

[关键词]水彩艺术 本土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97-01

一、水彩艺术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概述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追溯中国水彩艺术的起源,它本是一门舶来画种,起源于欧洲,在明清时期传入我国。郎世宁在绢地上用水彩工具作画,他将西洋绘画的明暗、透视,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皴法、渲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这是中国水彩艺术的发端。水彩艺术历经了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它汲取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同时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结合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特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气质和中国艺术情趣的中国水彩画。

二、水彩艺术在中国本土化的意义

水彩艺术自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各个时代的沿革与发展,本土化在无形中形成了。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水墨的淋漓洒脱,气韵生动,意境空灵,同时又受西方写实绘画风格的影响,具有油画的光色、块面、明暗的长处,富有力量感与写实性。它是中、西不同文化艺术体系相结合的新质艺术,是具有独特气质的中国水彩艺术。就像王维新所说:“它属于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的中间地带,既可用色块层次来表现,又可以用笔触、墨色来表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像浩瀚的海洋,使水彩艺术这门外来艺术得以繁衍生息,演化为人人喜欢的本土艺术。“凡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这样,中国水彩艺术才有生命和力量。

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曾经说过:“水彩画和其他画种一样,脱离不了三性:民族性,应一看就知道是东方的,而且是中国的,即使是外来的方法迟早也必须和民族传统发生联系,成为民族的,中国风的。时代性,不但思想方面有,形式也有时代特点。个性,是在民族性、时代性中不同的画家又有不同的个人风格。”当代中国艺术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的文化氛围开阔了我们的艺术视野,开拓了我们的创作思维,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但是,我们在挖掘水彩艺术的技术语言、表现手法,以及题材选择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的同时,不要忘记水彩艺术的精神文化层次,也就是必须坚持中国水彩艺术民族艺术之根,坚持水彩艺术本土化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中国水彩艺术才能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屹立于世界艺术文化之林。也只有这样,中国水彩画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水彩艺术不过二百余年历史,显然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相比,它的历史要短得许多,还是一个年轻的画种。同时,它毕竟是一门舶来艺术,拥有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相迥异的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价值取向。水彩艺术在中国发展,实质上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是异族文化发展为新的本土文化的过程。同时,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在不停地改变,文学艺术也相应地不停向前发展。“笔墨当随时代”,绘画应该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而水彩艺术的本土化,即水彩艺术的中国特色当然也是如此。它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水彩艺术历经了百余年的风云变迁,经过几代画家们毕生的耕耘,几经周折,时至今天,各个方面的成就已经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几十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水彩艺术队伍在不断地壮大,水彩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地拓宽,创作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中国水彩艺术创作呈现了蓬勃的发展局面。大批的水彩艺术家艰辛地努力把中西方两个不同绘画体系相融合,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也把水彩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林风眠先生在融合中西绘画上创作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营养,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的气韵,又在绘画中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浓郁的情感色彩,使其民族画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同时,还有许许多多默默耕耘的水彩画家,他们都在自己的水彩艺术之路上默默探索着,他们辛勤的耕耘推动了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不断地向前发展,呈现越来越兴盛的发展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绘画艺术源远流长,这些都为水彩艺术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水彩艺术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也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蒋跃.水彩画语言的诗化性[J].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4.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3

关键词:水彩语言;意义;困惑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1水彩绘画语言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绘画人群,两百年来蓬勃发展。经过几个世纪许多画家的探索,水彩画的表现语言逐渐成熟,技法日益丰富,一直以其语言的广泛性与可变性特点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语言的发展是对艺术追求的结果,多种媒材、综合技术的运用都是方法途径,对艺术的追求才是目的。

一、 水彩语言发展的意义

(一) 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

由于水彩语言的发展溶入了当代绘画艺术的各种观念和形式,并包含了当代水彩艺术对工具语言本身的进一步挖掘和提炼,对水彩画颜料的性能以及材质之美,做广泛和深层开发与实验。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中诞生了水彩艺术,不同的艺术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水彩的多元化趋向。水彩艺术语言的发展就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多元化艺术的代表。而从水彩画的诞生来看,它既不同于以线为主的东方绘画,又有别于以厚涂为主的油性绘画,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加以多种融合,筑就了水彩向艺术文化的发展的无限空间。水彩的这种多元化特征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形成了当今水彩画坛丰富多彩的面貌。

(二) 促进整个艺术思维的发展

中国水彩画家积极创造创新、开拓中国水彩艺术之路的条件努力促进水彩语言的发展。当我们认识了中国水彩现状,了解了我们在发展中的长短更有利于我们整体的思考艺术问题,形成水彩艺术与艺术事业的良性循环。水彩画语言的发展正是充分体现着艺术思维的跃进。由于水彩画的水彩颜料在纸上具有随意性和丰富的肌理效果,这种随意性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多种新语言的可能性,这种可够性就带动了整个艺术思维的发展。后现代艺术认为生活就是艺术本身。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在全方位的社会中寻求创作和跨艺术交流,对于创造性和艺术思维发展极为关键。

(三) 导致了人们对艺术革新的重新认识

中国当代艺术家直面艺术发展态势的同时,自我的文化身份紧密关系到自身的文

化主张,各种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心理学思想、人类学思想等被引入中国文化界。艺术家进行自我创作,运用的艺术语言和媒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从传统单一的艺术形式出发再到各种媒介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所转变带来的意义,人们窥探的各种艺术语言的变革真谛以及展现中带来的现实景象。无论是传统媒材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还是现代艺术思想,运用一切途径进行艺术创作也可以说是从艺术革新的本质化出发,运用多种文化资源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看到了艺术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情绪人们状态的再现,因此水彩语言的发展正是正式体现艺术革新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好的证明。

二、 困惑

水彩的长足发展趋势下我们还要对现代水彩的艺术发展形式有充分的认识。面对世界水彩画艺术发展形势,相互间的信息高度沟通,依存性和互动性加强,带来了艺术的综合性,水彩画艺术的撞击、融合和更新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当代环境中水彩艺术的发展大势下寻求出路与方向还具有一定的迷茫性和困惑性。

(一) 评判的标准由谁确定

艺术标准和价值判断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短时间也是不可能消除的。人们的思想、传统和生产趋于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混合,水彩画观念、语言是内部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水彩画技法及新材料是外在的感受。世界各种水彩画艺术流派、创作思想、实践技法等之间存在地方的差别,也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价值观念、文化认同、表达意境的冲突,这些碰撞和冲突还会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那到底在发展中要以怎样的艺术标准来衡量发展的好坏与判断正确的方向?

(二) 价值的迷失

水彩艺术的发展在经济时代现实的生存状态影响下,迷惑于艺术是为艺术而发展还是为市场而发展。同时对传统和现代的错误认识,以及传统的艺术家身份和行为在后现代现实生活中的迷失,也使得水彩画作品的价值产生倾斜,带来价值标准混乱同时水彩画作品价值标准混乱。对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趋同意识引发出艺术语言的贫乏和艺术灵感的枯竭。对商品社会及其价值观的表面理解,导致艺术本身的价值被金钱的价值所置换,所以水彩的发展是市场的还是艺术的尚未有定论。

参考文献:

[1]蒋跃.水彩画艺术特征概述[J].新美术,1998,(04).

[2]杜高杰.水彩画的美学观念与艺术语言[J].美术,1991,(05).

[3]周刚.水彩画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1.

[4]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4

【关键词】白族民居彩绘 彩绘艺术文化 建筑 传承发展

一、白族民居彩绘的价值体现

(一)历史价值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少数民族,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丰富多彩的身影和不可磨灭的足迹。洱海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可以说是白族文化史上的辉煌。洱海新石器文化的装饰艺术的产生,青铜文化装饰艺术的发展,南诏、大理时期密教的盛行,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建筑的发展都成为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艺术坚实的根基。特别是唐朝初年的大理南诏国就是在中原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奴隶制政权,一直延续到五代、宋时的大理国。由于中原政权的空前强大,影响了当时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统治阶级大兴土木,营建城镇宫殿和寺庙塔刹,不难推想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如太和城、白崖城、大理城等建筑的修扩建,以及大理三塔、下关蛇骨塔佛图寺塔、弘圣寺一塔等佛教建筑的建造,都对白族民居建筑民族风格和彩绘装饰特色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大理一些曾经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式随处可见,而在这些深宅大院的大门、照壁、墙面、梁柱、天花板等部位都绘有精美丰富的彩绘图案,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是无法实现这样独特的艺术构想的。我们可以通过现存的民居老建筑的外貌形态、彩绘装饰技艺的多样性、彩绘图案的丰富样式以及彩绘数量的多少等信息,作为研究大理白族地区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佐证资料,对大理白族文化的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二)文化价值

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是白族文化的独有符号,其功能不仅限于保护和美化建筑体,它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多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符号思维,亦即象征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并重的两大思维方式之一。在符号思维盛行的原始时代,它常常成为思维的主导者,创造神话、建立仪式、主宰巫术和宗教等一系列早期文化现象。然而在过去,符号思维是很难被理解和揭示的,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从事艺术创造的手段,没有充分意识到它在人类早期思维实践中的主导地位。直至今日,人类文明的巨大飞跃也没能影响其在某些领域的重要地位。

白族民居彩绘作为一种特殊的意指符号,常用象征性和寓意性的手法去构筑和装饰意境空间。例如人们经常在彩绘中使用象征洁身自好、圣洁高贵的莲花、牡丹、等花卉;松、竹、梅、兰寓意内心的坚忍不拔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用蟠桃、葫芦、葡萄等瓜果造型祈福家族人丁兴旺、长寿多福,表达劳动人民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求等。彩绘的图案题材内容纷繁复杂,这些彩绘符号传递出一个家庭或者族群的兴衰荣辱、历史沧桑,承载着人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心理诉求,让人感受到了白族祖先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与大自然长期共存发展的过程中,以民居建筑作为载体,运用彩绘这一表现手段,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图案造型和民族色彩的装饰符号以表达纳福迎瑞、风调雨顺、消灾免难等美好愿望,这种由物质空间表象映射的文化效应是白族民居彩绘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三)艺术价值

云南大理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古朴典雅、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筑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六合同春”。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的独门独户为单元和“四合五天井”的多户人家的长廊式天井院落。房屋根据不同的朝向和地形,作纵向或横向拼接而成,体形规整、对称、严谨;而屋内院落布局、庭院绿化、照壁门楼、白墙青瓦、坡顶屋面、流檐飞阁、淡墨彩画、精美石木雕刻、泥塑等细微之处无不彰显出白族民居装饰艺术的细腻和丰富,使白族建筑特色尽显无疑,成为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点睛之笔。

白族民居彩绘是构成大理白族建筑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表现形式多采用淡墨画、彩画和泥塑,运用颜料、油漆在建筑的墙壁、照壁、山墙、房檐、屋梁、斗拱、天花、大门、窗户、转角等部位上彩绘。涉及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普遍以动物、植物、器物、文字、山水以及历史神话故事为主。常绘制的图案有龙、凤、狮子、兔子、蝙蝠、松鼠、鹤、喜鹊、鱼等动物类;梅、兰、菊、竹、牡丹、荷花等植物花卉类;琴、棋、书、画、福、寿、禄、喜以及诗、词、歌、赋和传统古典文学作品等都用到了彩绘之中。其装饰题材的广泛性、装饰技艺的多样性和图案的美观性构成了白族民居建筑装饰文化的艺术语言,传递出了白族人民对生活及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建筑风格与彩绘艺术相辅相成的完美融合,是白族先民经历千年创造并汲取优秀建筑和装饰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二、白族民居彩绘的现状

(一)民居建筑形态的改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化逐渐缩小,出现了一个融合的时代,这样的融合趋势也很快反映到了民族建筑形式中。大理白族民居建筑从平房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木结构再到混凝土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领域的现代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承载彩绘艺术的白族民居面临着建筑结构上的一次次革新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彩绘艺术也随承载体的变迁而发生了改变。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苍山洱海之畔及经济收入较好的广大农村土地上,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洋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有取代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之势,传统民居彩绘艺术也在这种变化中求生存和寻发展。

(二)民居彩绘传承的滞后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大理多地的老建筑因为修复不善以及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等诸多内外因素而遭到毁坏,民居上的彩绘艺术文化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和研究。随着更多新思潮的产物孕育而生,青年人在时下浮躁的环境中已无暇去审视和思考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所在,更多外来的“时髦”装饰物件登堂入室,能熟练掌握民居彩绘艺术技能和审美内涵的青年人越来越少。虽然现在我们还能在大理喜洲、周城、洱源凤羽等地看到一些保留较完整的白族传统民居和精美的彩绘艺术,还有工匠画师在继续着这项古老工艺。但是,如果对白族民居建筑以及彩绘文化艺术的价值认识不足,传承保护的方法和力度不到位,对当地群众的民族意识引导不重视,对现存的民居彩绘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加以系统整理、研究和利用,在不久的将来,苍山洱海明山秀水之间的白族村落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特点,子孙后代只能在照片中想象传统白族村落的古朴美景以及欣赏那些逝去的建筑彩绘艺术了。

三、白族民居彩绘的传承发展

(一)旅游促进

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提升动力,旅游又是文化外在价值的体现,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是双向互利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旅游者的日趋成熟,他们的需求逐渐从单纯的自然风光旅行向旅游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的综合感官体验发展。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本土旅游业的提质增效靠的就是不断增加的民族旅游文化的内涵。而内涵建设就要靠保护资源特色。大理是最具厚重民族文化和浓郁人文风情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源特色就是白族民居彩绘艺术,它的艺术文化价值财富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对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的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是促进大理白族特色旅游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可以借助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来带动。自古以来,每个民族的建筑和艺术水平都反映着该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大理白族民居彩绘装饰艺术的丰富多样是与大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人们用装饰艺术来美化和增加建筑财富的价值;另一方面建筑彩绘装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必然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强当地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保持原有民族的工艺技艺、内涵文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大理白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为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空间。

(二)教育传承

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构建完整、可行、科学的现代学校艺术教育机制和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建设一套系统、科学和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彩绘艺术教学,将白族民居彩绘艺术引入课堂,纳入九年义务制民族艺术教育实践中去。要做到从本地做起,从小教起,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将民族文化精髓植入到本民族的下一代中。逐步形成大理白族地区民族艺术教育特色和培养白族建筑彩绘艺术人才体系,真正使白族民居彩绘文化传承纳入正轨,利用政策和社会机构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其更好地为当地民族文化事业服务,为本民族发展服务。

(三)实践创新

白族民居彩绘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求变求新是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价值不只表现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更重要的是将民族传统技艺和精神内涵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延续,它是白族的历史经济、思想观念、宗教习俗、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建立一个“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作为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研究的平台,更好地整合现有研究资源,让长期工作在一线的研究者、民间艺人和工匠师傅们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交流探索空间。同时,这个研究基地也是提供实践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传承不能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继承,在很好领会和获取先辈留下的宝贵艺术文化财富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来思考传统民族艺术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传承白族民居彩绘艺术。该基地的功能还在于它可以在服务本领域研究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学校民族艺术教育的师生们提供一个交流实践的空间,通过实践交流去感受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年轻人热爱民族文化艺术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通过有效的传承手段和自身的创新发展,能更好地对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进行竭力抢救、保护和利用,积极促进原生态民居彩绘艺术文化代代相传,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语

云南白族民居彩绘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与数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相依,它融合了多重文化内涵,在与汉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文化,成为了大理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研究白族历史经济和文化艺术的重要渠道。探索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的传承方法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民居彩绘艺术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与时代同步的契合点进行多层次发展白族民居彩绘艺术,并注重弘扬其民族精神,保持其民族文化个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传承道路。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法则和管理规划,加快对白族民居彩绘艺术资源的抢救,为白族民居彩绘艺术的发掘保护、传承发展与多元化开发利用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张喆.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彩绘研究[D].东南大学,2009.

[2]胡晓燕.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起源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3]申江,胡红.符号思维与易图发生[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4]陈存千.白族建筑艺术史略[J].新美术,1992(3).

[5]徐游宜.大理白族民居的彩绘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6]李东红,杨利美,寸云激.白族民居的价值及保护开发对策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1).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5

水彩画的创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局面。在当今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局面下,每一位水彩画家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中国的水彩画艺术创作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品格,并以此来提升中国水彩艺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本文从水彩画的水性、水彩画的民族性、等几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中国水彩艺术应该具备的文化品格,旨在与水彩同仁共同探讨、研究。

【关键词】水性;民族性;发展

一、水彩艺术的文化品格源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水性”

水彩画艺术的文化品格首先来源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水性”。水的品格是清澈、明净、流动,色彩的特性是变幻、神妙、诡奇。水与彩的交融,构成了一个晶莹亮丽、水色淋漓、瞬息万变的世界。

近年来,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有部分水彩画家致力于追求奇特效果,试验新的材料,这无疑是对活跃水彩画创作,开拓水彩画表现领域,拓展水彩画艺术语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人不是在深入挖掘水彩画自身语言优势和特性上下功夫,而是试图走一条捷径,使用一些新奇的材料与技巧,导致水彩画失去了它独特的艺术语言“水性”。[1]尽管水彩画的画法多样,但在技巧上画家应始终以水彩画艺术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核心,围绕着绘画材料的不同选择,媒介材料的灵活运用而进行创作实践。 然而,无论水彩画的煤介材料如何扩展与丰富,只要它还被称之为水彩画,就仍然无法脱离水的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除了作为颜料的煤介外,它对于整体艺术效果与艺术境界的创造具有不可估略的作用。一幅水彩作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美感、画面的虚实、空间节奏、色彩的韵味、物体的质感以及黑白浓淡的变化等等,都是和水的作用分不开的。其实,在国内水彩画界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倾向,大家在评判水彩作品时,首先得看这幅画是否像水彩画,即是否有“水”味。这足以说明水在水彩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水彩画中,水的透明、流畅,渗透的特征使色彩变幻莫测、交相辉映,用水的多少、行笔的快慢节奏,使颜色赋予节律变化,也使整个作画过程奇妙多变。相应的制作技巧也更加复杂,干湿的交叠,笔痕的意趣,空白的利用等等,特别是“湿润”带来的空灵、虚远、潇洒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水与色的趣味,既可刻画丰富微妙的层次,又可以大笔淋漓畅抒胸怀,这赋予了水彩画语言独有的视觉感染力。[2]然而不顾水彩画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一味地为创新而“创新”,甚至使水彩画像油画或者国画,都是很难提升水彩画的文化品格的,最终只能导致水彩画丧失其存在价值。

二、东西方文化对中国水彩艺术文化品格的影响

人类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既西方文化体系和东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水彩形成不同的面貌 。中国水彩艺术的文化品格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排斥与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就是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3]当前,对我国水彩画艺术的回顾与承接是每个水彩画家必然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往往由于艺术发展空间的无限性,许多人陷入某种盲目的状态,把握不到时代的脉搏。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种新时期艺术创作精神的空洞。[4]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从大的文化导向上给予引导,将水彩艺术的创新真正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继承与发展应该是基于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化外来文化艺术过程中,中国水彩艺术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选择。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绘画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中国的审美精神,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宝藏,是当代水彩画家建立自己水彩画艺术体系的基础和源泉。中国的水彩画家应该学习和借鉴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进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在美学思想方面,中国与西方大相径庭,西方的审美是崇尚自然,忠实于科学的客观造物规律;而中国的审美角度自古以来就是崇尚精神,把“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作为艺术思想的最高境界和艺术追求的目标。中国水彩画家不能只研究西方的艺术,更重要的是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学习和借鉴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把自己的东方的人生观,融进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我国著名水彩画家王维新在《在创新中作再一次超越》一文中提到:“世界上许多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都注意到‘是中国文明的继承性推动了中国重新走向巅峰’”;“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于继承性这根不断的红线”;“作为中国的水彩画家肩上所负的重任,是在继承、借鉴外来画种中有机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素质上,开创独具东方艺术特色的现代风范而作出不懈努力”;“只有多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使自身文化融入世界,从而产生出更具创造力的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发展亦如此”。[5]

在水彩画的继承、借鉴和融合上,对于中国的画家而言是有得天独厚和具有极大的先天条件的,可以在本民族传统绘画中的以水为媒介的造型观念和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尽情发挥用水、用笔、用色的特点和采用泼彩、渲染等多种技法来创造水彩艺术的神韵和意趣。“写意”作为中国画论中提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观念,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从外在形式,还要从内在精神上解读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要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及画史和画论中优秀的思想加以继承,如讲求“天人合一”、“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比如气韵、意境、格调等等,借鉴吸取中国画关于笔墨的审美要求。正如20世纪上半叶教育家吴碗所倡导:“以中国绘画技法--笔墨作养料,去培植水彩画的新技法,而更兼以西洋现代的造型,其成就总会有可观的”。近百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将中国绘画的水韵、笔法、意境等因素融入水彩,是水彩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保持自身优势、发挥其语言特色的有效手段,也是水彩实现个性化、民族化和时代性的重要渠道。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水彩画家,不仅要继承西方水彩画艺术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走出西方水彩画艺术发展的轨道,寻求我们自己的水彩画艺术语言。现在,中国水彩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已呈现多元化态势,但一些作品,仍然显得有些浮躁。许多作品往往存在着太多摹仿他人的痕迹,缺乏独立的思考,借鉴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每个画家都有其独立的个性特质,如果能够潜心研究,最终是可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艺术道路,从而真正进入艺术创作境界。画家要超越自我,把整个艺术境界提升到开拓民族文化的高度去认识,摆脱他人影响而进入到一种表现真实自我的创作状态中去,使作品同时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水彩画的民族化应吸取中西绘画之长,融会贯通。在水彩画中融入中国画的审美情趣、文化因素和美学情趣,而仍保持水彩画的独特个性,这是中国水彩艺术内在的文化品格的良好体现。[6]

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必须潜心学习,研究西方艺术的优秀精华的同时要紧紧的扎根于民族土壤,吸取其丰富的营养和精髓,与时代和生活同呼吸,创造出富有个性,充分展示主体精神的水彩作品来。表现也好,具象也好,抽象也好,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注重地域环境,注重东方文化艺术具有的鲜明民族风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如张英洪所说:"在传统文化审美影响下,这个外来画种迟早会被融化的。"我们期待着中国水彩的荣耀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7]

【参考文献】

[1] 《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8年第8期

[2] 《跨世纪》 2008年第8期

[3]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8年第9期

[4] 《艺术教育》 2007年第5期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信息量逐步加大,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这种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下,传统的语言文化和文字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一种形式不能满足需要,必定会有另一种形式的兴起。视觉图像传播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把那些本身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成为最直观、最便捷、最形象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视觉图像时代开始之初,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印刷成本的低廉,使得图像有了大批量印刷、普及和宣传的可能。而今天,互联网技术、数码技术等新的传播技术和制图技术的广泛运用,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富的视觉世界。无论是大街上的海报、枕边的画册,还是大屏幕里的广告,都让我们感受到视觉图像时代已然来临。

《辞海中》将“多元”定义为三个以上的整体或实体。其实多元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经济多元化的简称。正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各类艺术的多元化,从本质上来说正是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换言之,各种新的艺术现象的出现,本身就是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而且当这种多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局面,同时也标志着这门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级阶段。

二、视觉图像下中国水彩画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水彩画从无到有,从贫瘠到丰富,成为我国艺术门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多数艺术门类一样,水彩画在中国也正处于一个视觉图像下,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面对视觉图像的发展态势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有困惑、有机遇,也有挑战。因此,了解中国水彩画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成了首要研究的问题。

1.时展和社会变革必然使中国水彩画多元化发展

任何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时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水彩画传入中国之后,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却是天翻地覆的,而这种环境的变化对于水彩来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普遍更加密切和频繁,各种国际性的展览、国家文化周等活动层出不穷,这就从客观上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向外界学习和交流的渠道,并在这种学习和交流中形成新的想法和感悟,进而获得更加精彩的艺术表现。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艺术部门始终鼓励艺术家们要推陈出新,再次迎来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热情和主动性,也随之诞生了一大批新的佳作;另一方面,艺术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活动,外界环境的变化,将直接作用于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并充分表现在具体的作品中。比如当代一些年轻的水彩画家,就十分善于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品读和感悟,充分融入作品中,与上一代水彩画家着重在作品中表现一种历史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是非优劣之分,反而是水彩画进步和发展的体现。所以说,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水彩画必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水彩画复杂的本体属性必然使中国水彩画呈多元化发展

水彩由西方传入中国,有着自身的本体属性。早在西班牙史前的洞窟壁画中,就有了水彩画的雏形,他们用泥土来表示土黄色、用朱砂类的矿物来表示红色、用木炭来表示黑色,等等。15世纪的时候,画家丢勒开始了动物和植物的水彩写生,带领着水彩画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18世纪,保罗桑德比对水彩色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用水彩直接对大自然进行描绘,又为水彩画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后来又经过诸多画家的丰富和完善,水彩画以其独特的本体属性,成为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立的美术品种。然而在中国,有一个画种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这就是中国的山水画,特别是以宋代的米芾为代表的“米家山水”,水色朦胧,烟雨迷蒙,有时用色块,有时有笔触和墨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符合水彩画的特征。所以说中国的水彩画本身就是一种中西方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刻意的,而是艺术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的山水画本身就是水彩画,西方水彩画的引入使之有了新的名称,或者是表现形式。在倡导中西融合的今天,中国水彩画本身所具有的这种融合属性,也决定了中国水彩画必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3.艺术家审美经验决定中国水彩画多元化发展

所谓审美经验,包含审美经历、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三个部分,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水彩本身是外来的艺术,中国水彩画家想让这种外来的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甚至硕果累累,就要不断进行融合创新,使之能够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这种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经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艺术家对于水彩画基本艺术规律的了解,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当他们将这种审美体验倾注于自己的创作中之后,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就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随着经历和体验的加深,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水彩画必须要走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道路,即如何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个工具,张扬本民族的艺术个性,充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他们最大的追求。这个追求,实质上就是自己的审美判断,由审美经历、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共同组成的水彩画的审美经验,决定了中国水彩画必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中国水彩画多元化发展的表现形式

1.运用材料工艺多元化发展

材料工艺的多元化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开动脑筋,放开手脚,积极大胆地运用各种新的材料和工艺。拿“水”来说,世界上大多数的绘画都有水的因素在其中,那么别的画种中对于水的运用,完全可以在水彩画中进行尝试,既然有平涂,为什么不能够摇摆涂、分层涂、起伏涂?既然有湿染,为什么不能有干染、浸泡染、半干半湿染?拿颜色来说,所有能产生颜色的手法,都可以拿来运用,不必纠结于这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这个颜色的来源是不是正统,只要艺术效果好,都可以广泛运用。中国画颜料中的石绿、石青、朱砂等,都是外国颜料中所没有的,其艺术效果也是普通水彩颜料所不能达到的,很多外国画家都积极地加以运用,我们本国的画家有什么理由固步自封, 对其置之不理?再说画笔,一个善于创新的水彩画家是不会局限在一种画笔上的,很多画家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尝试,但是艺术效果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的马克笔、胎毛笔、油漆刷、版画刷等,都成了他们得心应手的工具。不是说哪种方法的尝试都一定会成功,但是只要尝试了,就是一种创作的丰富,而且水彩画的创作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符合个人的审美观,任何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2.艺术创作题材多元化发展

吴冠中先生对水彩画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水彩,水,彩,其特点就在于‘水’和‘彩色’,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和粉画力强;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与彩的结合。”这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自由的发挥。水彩画因为对干湿程度难以掌握,所以在绘画题材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水彩画多是一些小幅作品,内容多为一些静物和风景,这虽然也是种扬长避短的表现,但是长此以往,水彩画的题材难免单调。在倡导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水彩画应该走出风景和静物的圈子,大胆地表现一些新的题材。比如人物画,徐悲鸿先生历来主张画人物,认为这是绘画的最高境界,油画、版画都能画人物,我们的水彩为什么不能?诚然,水彩有其自身的特点,可能在表现形式上不如其他画种那样随心自如,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探索,不去尝试,水彩画中的人物画就永远是一个禁区。水彩画不适合重复地加色,那我们就在颜色上下功夫,寻找最有表现力的颜色,避开加色的环节。水彩画的干湿难以掌握,那我们就从最小幅的开始画起,一点一点扩大,摸索着前进,这些都是一种创新的表现,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也需要我们进行这样的探索。

3.艺术创作风格多元化发展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水彩画因其自身的特点,最适合于画家们对各种艺术风格的尝试,它既可以轻灵飘逸,湿润欲滴,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予以完美地表达;也可以用西方油画中的阴暗、对比,表达出一种凝重和思考;还可以模仿装饰画,甚至漫画。可以说,水彩画是最具有可塑性的画种,也最利于艺术家充分进行各种艺术风格的尝试,这是一片大有所为的天地,如果每一个水彩画画家都能积极进行尝试,对于水彩画的多元化发展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4.艺术创作观念多元化发展

今天的美术界,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时期,各种新的风格、理念和技法层出不穷,很多新人新作已经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普遍认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这个大背景之外,归根结底是一个创作观念的问题,这种多元的创作观直接影响到水彩画创作。有的作者喜欢强烈的色彩变化;有的作者喜欢追求山水的水墨情怀;有的作者意在表达一种抽象的意味;有的作者喜欢凝重厚实的浓郁。虽然这些艺术创作观念看起来与传统的水彩画创作中的轻快、灵动、润泽的特点相违背,但是作为一门艺术的研究和审美的多元化发展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只有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摆脱旧的固定的模式,扩展水彩画的外延和空间,提高画面表现力,有利于水彩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的文化艺术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视觉图像的时代,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我们每一个从事水彩艺术的人,都置身于这个时代之中,面对时代的要求,只有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与时代的要求相契合,中国水彩画应该在重视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求水彩多元化的发展,为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维新.水彩的艺术表现[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蒋跃.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东西方绘画的交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黄铁山.中国水彩画现状、回顾和展望[J].美术大观,2006(3).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7

关键词: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

从地理上看,皖北主要位于黄海淮海平原,自古人杰地灵,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皖北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孕育了我国著名的道家思想、建安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各种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传播与渗透,使得皖北地区的建筑彩绘艺术形态不断更新,使得越来越多新的样式不断地推陈出新。皖北拥有我国目前为止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如禹王宫、太和文庙、尤氏花园及花戏楼等,这些古建筑中还保存着大量彩绘,对于研究我国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分类

皖北古建筑从功能上来讲,可以划分为六个类别。其一,和儒家相关的古建筑风格;其二,与道家相关的古建筑风格;其三,与商业服务相关的古建筑风格;其四,与纪念类相关的古建筑风格;其五,与宗教类相关的古建筑风格、其六,与民俗相关的古建筑风格。在以上六种建筑分类中,儒家、道家以及商业服务类古建筑最能体现皖北现存古建筑的彩绘艺术风格。皖北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常年战乱等因素,很多古建筑被破坏,其彩绘艺术也因此失传,考古学家对古建筑遗迹进行充分地研究,从而重现了当年皖北古建筑繁盛的景象。皖北古建筑在处理彩绘艺术的装饰和色彩方面,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优秀彩绘艺术形式,而且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民俗,创造出独具皖北特色的彩绘艺术形式。接下来就从最主要的三个类别来分析皖北的古建筑彩绘艺术。

(一)与儒家相关的古建筑风格

皖北地区拥有大量与儒家相关的古建筑,分布也十分广泛,但因历史上常年战乱的影响,很多古建筑都没能完整地留存下来,目前保留下来完好的儒家古建筑比较稀少,主要有各地的文庙。在这些文庙中,蒙城的文庙古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体系。该文庙的大成殿内绘制有大量彩绘艺术作品,殿阔五间,建筑较宏伟,殿檐为双重斗拱承托,檐下刻画有饰木浮雕彩绘作品。大成殿的横梁彩绘,采用的是清式墨线大金点的布局方法,枋心的二龙戏珠造型显得古典而质朴[1]。在大殿中,还有一种雕刻彩绘艺术,是变形植物,此形象为箍头装饰植物的纹样,造型简洁精练,梁枋采取了透雕和浮雕的艺术手法,雕刻出来的造型不仅充满写实性,而且还不失活泼。斗拱主要为青地画工王云,其采用的是蓝绿色,周角用的是金线。

(二)与道家相关的古建筑风格

皖北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目前已存的古建筑中,最能体现道家性质的建筑为毫州的道德中宫。该宫殿在明朝万历时期得以重建,典型的坐北朝南格局,进深50米,面宽40米,总共有大殿、拜殿、东殿、西殿等20多间古建筑。首先是宫殿的装饰造型及色彩。拜殿的前廊檐枋横梁都使用了回纹的艺术手法,以抽象、简洁的造型,根据木材柱体自由展现艺术造型。在色彩上,整体呈现出暖色调,特别是黄色底色加上褐色纹样,显得明快而质朴,中间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左右藻头在木质材料上使用透雕结合浮雕的方式。檐枋主要是冷色调系列,如蓝、绿两色,中间夹杂有金黄色和粉色,给人变化的感觉。在绘制的技巧方面,广泛使用了一色三涂的方法,在凹陷的地方主要用深色装饰,而凸出的地方则主要用浅色,更突出立体感。其次是宫殿的彩绘艺术特点。宫殿中的彩绘艺术都是以雕刻艺术为基础展现的,在造型上,大多使用自然植物,体现形象性[2]。在形象的运用上,不完全遵从真实,采取适度扭曲的方式,用很简单的笔法就刻画出具有生动性的艺术作品。彩绘流畅的线条能够营造出合理的画面,透露出飘逸的艺术感。而在色彩方面,宫殿中的彩绘主要基础为蓝色或绿色,色彩比较稳重,给人以开阔和包容的感觉。通常主要装饰形象为黄色、金色、粉色,并用暖色稍微点缀,以此与基础色形形成鲜明对比。以暖色表现单纯明快的特点,力求和谐统一。

(三)商业服务性质

在皖北古建筑体系中,花戏楼的彩绘艺术是最具典型的民俗文化楼群,它主要由陕西和山西地区的药材商人共同筹建,在历经清朝三位皇帝(从康熙至乾隆)共100余年的时间之后,终于修建完成。在刚竣工时,称为戏楼,戏楼上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并且色彩鲜艳,因此称其为花戏楼。花戏楼彩绘艺术通常在木雕艺术中绘制,造型简单并采取了适度夸张的手法。第一,题材内容民俗化。花戏楼彩绘艺术题材可以被归纳为三种类型:吉祥如意、民间神话、三国戏文。吉祥如意题材具有代表性的是“财”、“福”、“如意”等,给人美不胜收之感;民间神话主要是传说类题材,例如花戏楼的舞台檐柱顶部的八仙上寿图等;三国戏文题材如卷棚边沿的檐枋中的“长坂坡”、“空城计”、“七擒孟获”等,将观看者带入到特定时代中。第二,装饰色彩民俗化。花戏楼的藻井由九个相同大小的方形组成,方形之间用变形植物形象组成连续的纹样分割。所有的方形中都放置有圆形纹样作品,纹样主要为云纹,所有装饰圆中都描绘有各种动植物。花戏楼的藻井在色彩处理方面,九个方形的边框都采用深绿等多种绿色装饰,圆形装饰主要采用渐变法装饰,包括动植物等,主要是藤黄、花青、白以及少量青色[3]。第三,彩绘技法民俗化。花戏楼的绘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彩绘方法,主要采用一色三套平涂方法,对技法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丰富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花戏楼的彩绘民俗艺术发展方向。其次是追求年画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对于处理过渡颜色方面,色彩应表现出自然过渡的感觉,具有丰富和细腻的表现,体现民众的审美情趣。

二、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价值

(一)历史价值

皖北地区在古代就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创造出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如会馆、庙宇、民居、梁枋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古建筑都被列入到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皖北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艺就像一部史书一样,记载了不同时期劳动者的智慧,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考古工作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皖北地区的古建筑彩绘大多是来自于明清时代,在装饰题材上,以传统的纹样为主,体现出明清时期当地的建筑文化造型观念和对色彩表现的理解等。也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反应出当地人们的生活情况,对当地的民俗及社会形态等也具有表现作用[4]。这些隐藏在彩绘艺术作品中的信息,都可以作为还原历史的重要证据。旋子彩画是清代建筑类彩画,此类彩画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在做法上具有很多不同品种,其等级制度也十分分明。

(二)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可以说是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在明清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在某些时期内处于平稳而繁荣的状态,而皖北地处中原,无论是水路交通还是陆路交通都是十分便利的,这为当地与其它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繁荣都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该时期皖北地区的建筑设计和制作以及装饰设计都广泛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兼顾南北特色与长处的特色,不仅体现出北方大气磅礴的气势,又体现出南方精致细腻的美感,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不仅和北方的官式建筑彩绘有所不同,和南方的苏式彩绘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以玄子方心式彩绘为主,兼具方心海墁式彩绘特色,审美价值独特。皖北的古建筑彩绘艺术能够从侧面放映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情况,对于此地区的劳动者艺术审美追求及彩绘艺术的创作水平也有所反映。皖北古建筑是由古建筑设计者及当地工匠一同完成的重要艺术作品,它以木框架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5]。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建筑构架的合理性,并且对建筑的体量大小有准确把握,根据明清建筑形制的要求,综合当地的环境等因素,在有限的空间中进行适当的美化。当年当地的画师很早就掌握了彩绘技术,到明清时代,当地画师的技艺变得更成熟和精湛,这使得当地的廊坊、柱头、梁枋、门窗、雀替等建筑部件被美化得恰到好处,将艺术和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

(三)旅游价值

从旅游学的角度分析,皖北与皖南地区各有不同的开发侧重点。皖北地区更重视对历史文化的开发,而皖南则更重视开发自然风景区。无论皖北还是皖南,它们对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的旅游开发活动都是成功的。在近年来,皖北开始逐渐开发历史遗迹,将其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目前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收益。皖北地区的旅游景点到处充斥着丰富美观的彩绘艺术,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设计精美,并且题材广泛,具有极强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推动皖北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皖北的彩绘艺术能够体现出当地独特的人文内涵,其高品位价值及文化价值都深受人们欢迎。广大游客和历史文化爱好者从了解、欣赏、参与到体验等多种方式中能够对皖北地区的彩绘等古建筑文化产生情感认同,这对于皖北地区旅游价值的开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皖北地区的古建筑彩绘艺术深受当地文化与民俗影响。其彩绘艺术在造型上主要采用了写实的手法,对形象进行适当的夸张表现,同时吸收了很多其它地区的表现元素,形成刚柔并济的造型特点。而在布局方面,连续式布局是皖北古建筑彩绘最常用的布局方法,过渡显得非常自然,并且讲求曲线与直线之间的合理分布。而在绘制的技巧方面,很多民间的彩绘手法都体现了我国工笔的绘画特点。皖北地区古建筑所呈现出的面貌和特点,能够为将来研究我国其它地区古建筑彩绘艺术提供丰富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张黎.皖北地区现存古建筑彩绘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119.

[2]梅金莉.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的创意表达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4):64-66.

[3]杜强.皖北传统建筑绘艺术的传承及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2-124.

[4]吕用印.皖北古建筑彩画价值及其保护[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6):119.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8

一当代绘画色彩的特征呈现

1丰富多元———当代绘画色彩特征之一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代名词,或者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表现,所有事物的多元化,都是来源于经济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也是如此,这种文化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宗教等,都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具体到艺术上来说,艺术多元化是指艺术的观念、主张、形式、风格等组织结构多元共存,求同存异的一个局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面对视觉图像的发展态势,和文化多元化的需求,我们有困惑,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绘画色彩的多元表现为继承和创新。首先是继承,西方绘画观念传入中国后,中国老一辈的画家们在对西方绘画充分吸收和借鉴之后,逐渐形成了符合本民族欣赏情趣的中国绘画色彩观,如靳尚谊、苏天赐、朱乃正、徐悲鸿等人,无论是写实主义色彩还是“苏派”色彩,都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呈现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艺术美感。后来的画家们接过前辈们的画笔,如杨飞云、王沂东、陈逸飞、陈丹青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予以充分的展现,这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色彩的观念和表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了“建立中国油画自己的色彩观”,将色彩看作是中国绘画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很多70后、80后的新锐画家,推出了新的色彩表现媒介和绘画形式,如直接用色彩表现情感,直接用光色代替色彩等,表现出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独特感受和思考。色彩观念、色彩运用正是在这种代代的传承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和整个时代的多元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具有一致性的。

2重构再生———当代绘画色彩时代特征之二所谓色彩的重构和再生,是指将已经形成的色彩观念打破,建立起一种新的色彩体系和色彩形式。这也是一个时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绘画色彩观的重构再生主要表现为中西色彩的重构、古今色彩的重构和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重构。首先,是中西色彩的重构,中西绘画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中国的传统绘画主要是黑白两种形式,黑色是母色,白色常常表现为留白,在对西方油画充分借鉴和吸收后,中国画家们开始将中国绘画的色彩体系和表现手法与西方的用色习惯和观念相融合,创作出重构再生的新作品。以赵无极和吴冠中的作品来说,他们的作品中就保留了中国绘画的用色习惯,黑色占有很大的比重,还经常使用留白,但是在这幅作品中,还在不同的地方运用了油画的技法和色彩表现,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也为中国绘画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次,是古今色彩的重构。这里的古今,包含西方的古今和东方的古今,西方的古包含写实色彩、光线色彩、抽象色彩等;东方的古包含对比色彩、写意色彩等。中国的新锐画家们成功的将古今融合,中西融合,使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夏晓芳、李天元、刘小东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画家,既有现实主义绘画色彩的魅力,又有时代色彩的单纯与明亮。最后,是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重构。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在美术史上先后出现了多个以色彩为主要标志和风格的流派。例如:写实色彩、印象色彩、抽象色彩等。在当代,这些风格和流派之间的壁垒早已被打破,已经有两个或者多个,重新再生出了一种新的风格和流派。如以靳尚谊、杨飞云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孙为民、刘晓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等,形成了一种新的色彩表现形式。同时,色彩在不同形式的绘画中会展现出不同形式的面貌,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新的材料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绘画中,如从油画发展而来的丙烯画,相对于油画来说,其色彩具有明亮、速干和透明的特点,给我们以全新的色彩审美感受。表现出了当代画家们的对绘画的独特思考和独特表现。

3快速流变———当代绘画色彩时代特征之三20世纪之前的美术史中,关于风格的流派,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印象主义等,每一个流派和风格都有几位影响巨大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但进入20世纪之后,先后形成的风格和流派,有近五十个之多。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也直接影响到了当代的色彩观念,拿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来说,两者前后相差不过五十年的时间,但在色彩的运用观念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印象派追求光色的明亮效果,注重色彩本身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而新印象派则将对光色原理的运用发展到了极限,多用一些光学原理,近乎苛刻的表现光色效果。到了后印象主义,塞尚、梵高等人几乎将色彩当做了个人的情感表达工具,大胆而炽热。可以看出,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快速变迁,直接导致了色彩观念的改变,艺术形式变化越快,色彩变化就越快。其次,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画家们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才是一名画家,所以他们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某一年的流行色彩、季节色彩等,都会对画家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继而影响到他们的用色观念,如色彩的平涂、一次性色彩等,都是受到了当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绘画也因为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几经起伏,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和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广泛和深入的联系,把中国艺术和外国艺术都放在了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中国艺术家和外国艺术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国家展览、国家文化周、艺术作品巡回展等层出不穷,使他们有了更多了解对方、学习对方的机会。从对方的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进而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国家的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和鼓励艺术家们走出传统束缚的圈子,大胆进行变革,推陈出新,大大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他们无论是在创作内容、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等方面,都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导致了色彩观念的快速流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试想如果没有对光学研究的发展,可能美术史中就没有印象派的诞生。伴随着科技发展起来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色彩都扮演了更重要和更丰富的角色。特别是数码技术的快递发展,使得数字色彩发生了多次的变革,现在的3D绘画,只用鼠标一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数字色彩的这种便利、快捷正在为我们开启一轮新的色彩视觉盛宴。

4主观自我———当代绘画色彩时代特性之四这里的主观自我,包含色彩自觉情感的表现和色彩自我的情感表现。这也是当代绘画色彩的又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首先是色彩自觉情感的表现,因为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使得色彩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画家的一种自觉性。就像是歌唱家对自己的声音的控制一样,让我们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听出是哪位歌唱家在歌唱,即使掩住画家的名字,我们也能从他的色彩运用上推断出这是谁的作品。历史上接触的画家无一不是有着独特的色彩个性。这是画家们在一种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状态下的精神上的自觉,也是一种时代使命的体现,更是一个画家作品风格的重要表现。同时,在这种自觉之后,还有一种自我,这种自我是指画家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受和理解,继而选用合适的色彩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这种自我的表现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比重逐渐增大,也体现出了色彩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艺术家们在掌握了色彩基本的艺术特征之后,就有了一种审美的经历,在最初的创作中,无论是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收获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善于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体会,如从个体出发感受到的孤独、痛苦等,有别于上一代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反思,更多的表现出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也是一种创作观的表达。

二中国当代绘画色彩的艺术内涵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9

色彩的装饰性绘画研究,其美学价值是在色彩的平面化艺术风格基础上,以装饰性的绘画手法,从艺术形式上多元吸收诸多艺术学科的优秀因素,突出自己的艺术地位的绘画形式。其涵义界定上,兼顾了绘画艺术、空间设计因素、装饰图案、传统图腾、当代社会时尚因素等文化内容。通过艺术的结构、解构、重构在一个语言体系中,达到审美意义中的平衡,强调滋生的独立美学地位。分解传统意义上的光、形、色等概念,以一种独有的视觉秩序中构造画面和艺术内容,结合文学、音乐、理学等学科视觉独立自己的审美语。在艺术处理上,归纳色彩和纯绘画个性思维中寻找艺术的契机,达到艺术的魅力与艺术家创作的灵动巧妙结合。思维的自由、色彩的秩序、语言的对撞等绘画形式的平衡和统一并精心推敲。

学科研究中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及点、线、面的对比与和谐只作为基础的因素。艺术处理上强调的简洁、概括、平面化,色彩意义上注重的对比、协调、强调局部和整体的呵护的和谐美感,追求整体意义的美学秩序,同时有中国绘画传统涵义上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形成“画其神韵,悟其美感”的艺术观念。

在创作程序上是以自然色彩基础,高度的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在美术的实用性、经济性、流行性理论基础上提升。以绘画性的艺术语言作为主体,强调色彩的情感因素,艺术的符号性象征因素,达到对比与调和的和谐美感;统一与单纯的统一美感;对称与均衡的重力平衡美感;反复与渐变的韵律美感;秩序与节奏平面线条的结构比例美感及空间美感。以艺术的形式美学法则表达:圣洁、智慧、善良、真诚、乐观、英雄与宽容,从精神层面的视觉阐述其内在涵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绘画性艺术思维的高度统一,在色彩的装饰性绘画领域开拓艺术创作思路。

自然材质、色彩精神作为绘画研究的根本因素,探究艺术在抵牾原始镌刻岩画和氏族图腾崇拜里的拙朴、坦率、大气及神秘感的视觉特征。在线条结构中附加质朴而单纯的色彩,以线条造型的形体概念为主体,强调自然材质涂鸦的同时突出色彩的张力及绚丽的色彩装饰魅力。从中国绘画因素中吸收重彩绘画的艺术特征,在印度佛教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中,重彩绘画得以昌盛和繁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体现在敦煌莫高窟艺术、新疆克孜尔壁画、宗教绘画等艺术经典。其色彩的璀璨斑斓、线条的自由流畅巧夺天工的融合在绘画中,再者砥柱东方艺术的中国绘画推敲画幅的平面化审美。在敦煌洞窟艺术中,色彩平面意识中的装饰性表现风格尤为显著。色彩的装饰性绘画,在创作意识中兼容中国画的水墨淋漓、诗趣嫣然的艺术境界,并借鉴西方绘画明艳浑厚、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在艺术经验中,广泛融合艺术发展史的诸学科视觉经验,吸收欧洲经典艺术诸多学派的艺术传承。在形式上,突出色彩的装饰性独立审美涵义,同时兼顾艺术当代的影像、卡通、时尚、设计、消费、本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多元化社会因素中观念并开拓绘画的装饰性艺术研究。以当代审美意识中的包容,成就自身的审美趋向。以“兼容并包,主体强化”为艺术指导,学员尝试性的作品释义诠释,以供相关专业学术界借鉴和交流。

封振国简历:

1977年7月生于河北石家庄,200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西方当代美术理论与批评专题研修班;同年再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研究生班。油画作品及论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并获奖。研究方向:西方油画、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现为:中国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association artistes international理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

多彩的文化艺术篇10

【关键词】水彩画 发展历程 水色语言 创新

在没有出现彩色相机的时候,水彩画家们就已经用画笔创造出许多有颜色的画面,表现出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西南烟雾弥漫的山水,江南水乡的小船流水,以及塞北皑皑的白雪,都多次出现在水彩画家们的画笔之下,被人们所熟知。在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中,水彩画一直都深受人们的关注,即便是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水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仍深受人们的高度喜爱。水彩画从开始的纪实绘画转变成审美艺术,从写实、写意的画面到现代多元化的水色交融情境之美,带给人们全新的艺术享受。

一、水彩画的发展历程

每一种艺术的兴起都是从实用性开始的,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岩石上作画记事,绘画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发展,水彩画的发展也是一样。据史料记载,中古时代的欧洲水彩画就开始萌芽发展,但是迫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有一些社会上层人士和贵族们用鹅毛笔手绘的插图装饰,后来为了使水彩颜料更容易附在纸上,人们在绘画颜料里面放入蛋清。所以,现在很多学者将这种中古时代的蛋彩画当作是水彩画的雏形。

18世纪,英国已经成为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为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需求,一种专门作为记事的“地形画”由此诞生。有“水彩画之父”美誉之称的保尔・桑德比,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伦敦军事制图部门工作,在绘制大量地形图的工作中,尝试了对水彩画的水色颜料和绘画技法进行新的探索,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那时候的水彩画地形图已经具有表现空气和阳光的水平。随着理查德・波宁顿和托马斯・吉尔丁的出现,英国水彩画进入了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对水彩画有所了解。到18世纪后期,英国水彩画中的绘画语言逐渐形成细腻、透明的艺术风格,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粗犷的绘画作品,这样的水彩画艺术风格一直持续到20世纪。随后,水彩画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且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我国也是如此。

二、中国水彩画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但水彩画传入我国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水彩画主要以“水”和“色”为主要创作原料,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因此,对于刚刚传入到我国的水彩画,国内的一些画家很快就能掌握“水”和“色”的运用,也得到了国内画家们的高度认可和接受。水彩画在我国的发展,最初也是从实用性记事开始的。早期的水彩画在我国江南水乡地区发展较为迅速,主要是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水彩画被当做是一门规范的艺术画种来发展,1954年和195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先后在北京举办了两次水彩画展览。随后一段时间内,水彩画的发展出现了一段低潮时期,但也有一些水彩画家们用水粉来创作,在当时水粉画甚是流行。

20世纪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艺术的发展日渐蓬勃,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水彩画家,作品的风格和形式也丰富多彩,推进了中国水彩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并列于国画、油画和版画的重要大画种,共同促进我国艺术文化的发展。

三、水彩画的水色语言创新

水彩画具有四大特性:水性、色性、纸性和时间性。水彩画创作要求画者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在长期的创作和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渐对水彩画的四大特性更好地把握。水彩画家要想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绘画作品,绘画技艺是基础,艺术境界才是最终的追求。在水彩画创作过程中,水与色的调和能够产生千变万化的水色效果,由于时间的长短不同,水色的变化效果也各有不同。不少画家为了研究水色语言的变化规律,更是尽其毕生精力进行摸索。水彩画水色语言的创新,除了要发现一些新的水色语言和绘画技法外,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语言,这是保证水彩画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关键因素。

水和色是水彩画创作的基础原料,水色语言是水彩画的核心和灵魂。水彩画的灵动是水色调和和碰撞产生的艺术效果,需将水色进行合理的调和,运用绘画技法加以表现作品内涵。水彩画的水色语言创新必须要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同时吸收国外优秀水彩文化,这样水彩画家才能画出具有独特水色语言的水彩画作品。

四、发展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水彩画

水彩画自传入我国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国内艺术界高度的认可。如何利用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发展、创新水彩画,更好地展现水彩画的艺术魅力,创作更多人们喜欢的水彩画作品。水彩画的水色语言研究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长期的实践。

水彩画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引导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及整个民族的艺术水平。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是水彩画绘画技法和水色语言表现的动力所在。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体现更多人们的审美需求,作品要有民族思想、人文关怀和情感生活。越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水彩画作品,就越能够屹立于世界艺术园林中,这就是发展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水彩画之路。

结语

水色语言的不断丰富是水彩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善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吸收国外先进艺术成果,所创作出的水彩画作品就更加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水彩画作品。

参考文献:

[1]苏丹.关于水彩画的发展与水色语言的探讨[M].才智,2012(6).

[2]杨新武.水彩画的语言技巧与艺术表现[M].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6).

[3]江波.中国水彩画形式语言的特征与发展[J].作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