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机化学十篇

时间:2023-10-31 18:06:29

农业有机化学

农业有机化学篇1

可持续发展农业是针对如何为我们人类及后代提供可持续的食物和能量的供给途径而蓬勃兴起的科学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目前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食物和燃料费用增加、贫穷国家人口饥饿、富裕国家人口过度肥胖,同时还有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病虫害控制、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以上问题,人们提出综合了农业学、土壤科学、分子生物学、化学、毒理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科学的新型的、环境友好型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在空间层次上,可持续农业涉及到从分子水平,到农场系统甚至与整个地球所涵盖的物理过程,从时间层次上,它可以从一秒钟,延伸至一个世纪。正因为如此,科学家利用这个包含很多部分,同时各部分之间又相互联系的系统方法来处理科学、经济,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可持续农业并不是一个狭小的、古板的学科范畴。与其他那些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相比较,可持续发展农业更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本书是关于社会学、有机农业、气候变化、土壤科学相关综述性文章的集合,集中了16篇独立论文,1.社会问题,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依赖性以及可持续农业,针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社会安全,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提倡可持续的方案;2.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社会学,强调了将可持续农业和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观点;3.可持续发展农业相对于有机农业而言,比较两者所涵盖概念的区别;4.有机农业和食物生产: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及营养和质量问题说明了有机农业相比与传统农业能生产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更有帮助;5.欧洲中部的可持续能量作物种植;6.磷、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7.欧洲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同演化和迁移;8.非同位素和C13同位素标记方法用于计算土壤中有机碳维持条件;9.土壤日照和可持续农业;10.土壤方程、有机质多样性和便捷农业;11.可持续农业所要求的土壤知识;12.回收生物肥料的堆肥处理;13.马铃薯金黄线虫病和生物控制剂;14.植化相克和有机农业:15.玉米烯酮作为新的植物荷尔蒙的传播和机能;16.农庄农业、林业学:孟加拉国一种潜在的资源。

本系列书籍的编著者Eric Llchtfouse博士出生于1960年,于1989年在Stras.bourg大学完成博士学位,1992年,继在美国Indiana大学和德国KFA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后,他以土壤科学家的身份供职于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NRA)。他所作的土壤中有机质和污染物的研究,运用C13同位素标定的方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生长下玉米的长时间试验观察,首次确定了土壤中有机质分子的运动性质。在2000年,他成立欧洲环境化学组织(ACE),并于2003年创办了《环境化学》期刊,业已编撰《环境化学》(Springer,2005)一书,现今任法国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NRA)《农学和可持续发展》期刊总编。

此书集中了分析目前农业的现状、农业知识以及各种不寻常解决方案的综述性文章。这将为科学家、决策者、本领域从业人员、农民以及政治家等各个希望建立安全农业、保证能源和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志之士提供支持和帮助。

农业有机化学篇2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如何在中职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笔者在检验专业的《疾病概要》的教学中做了尝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授课内容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病机制较明确,由于机制较抽象和复杂,需要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才能理解透彻。然而本次授课对象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疾病如何发生不属于该专业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将该知识点淡化,尽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属于临床急诊常见病,病因明确,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因此诊断并不困难。

二、中职检验生的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非临床专业),生源为初中毕业生。由于年纪小,思维局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该阶段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尚未学完,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缺乏。种种不足成为临床课程讲授的“拦路虎”。

医学检验专业主要工作是能够遵照医嘱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而如何临床诊断不作为该专业学生的执业范畴,因此在设定教学计划时把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即如何实际运用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如何根据临床表现选取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作为教学难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信息化丰富教学过程

《疾病概要》涵盖了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等诸多临床科目,介绍了各个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验方法、治疗和预防。是在检验专业课程中连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一门桥梁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对其各门检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和视频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理解;通过校园网观看新闻视频,进入由老师创设的“蔗农使用农药中毒”的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新知制定出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措施。

1、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建立信息化平台:

应用网络、通信建立校园网络,把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作业、练习等放到校园网络中,建立QQ群、微信等以便学生及教师间的交流与互动。让课堂不局限于教室。

2、新闻视频引入课堂

播放视频“三天内五名蔗农相继农药中毒”这一新闻后导入新主题,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有机磷农药?”由生活中的案例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图片、视频助讲解: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菜农喷洒农药”、“误食农药中毒”,视频“韭菜农药残留超标致多人中毒”,讲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途径和方式。由生活中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化抽象为形象,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动画助理解: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有机磷农药如何致胆碱酯酶失活”、“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特效药使用后变化”,系统讲述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与临床表现,使干巴巴的抽象文字生动活泼起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5、转换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1)设置任务,引导自我探索:

任务一:“请判断图片所示情况属于哪种方式的农药中毒?”

寻找生活中最易见到的有机磷中毒的图片:“不带口罩喷洒农药”、“儿童在喷洒农药作业人员旁玩耍”、“农药存放不当儿童误食”、“瓜果蔬菜农药残留”、“服农药自杀”、“投毒”。让学生能利用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途径和方式”,结合图片的观察和小组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任务二: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为课前新闻中提到的五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蔗农制定预防措施?

由传统的讲述改为由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从今天所学的新知中归纳总结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预防方案,以运用农药最多的群体切入,让学生深入创设的情境中,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2)案例讨论,会用才是终极目标:

抛出癫痫、有机磷农药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细菌性痢疾等典型的病历,通过四个有相似临床表现的案例讨论,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鉴别诊断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

1、采取了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从互联网、校园网上获取的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精心设计了两个小型任务,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围绕主题展开三次讨论,突破传统“一言堂”的授课形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利用学生的求知探索欲,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不再局限于在课本上找死答案。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边反馈。做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

2、利用了互联网、校园网中海量的资源,运用多媒体图片和动画,增强了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由以往专业理论知识只有文字灌输的逻辑思维转变为图像信息的形象思维,突破了理论知识“填鸭式”枯燥难懂的桎梏。

3、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学生是一年级学生,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法下,形成了“坐等答案”的被动学习习惯,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不断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害羞或厌学情绪的学生,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五、教学体会

1、信息化的教学,教师须通过互联网搜集海量信息,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将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储存在校园网中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校园网这一便利的平台,反复查阅有用信息,即节约了搜索和筛选海量信息的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校园网建立各科目和章节的题库,学生可以进入题库实现自我检测,即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有效利用了学生课余的时间。

农业有机化学篇3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机校;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39

农机校对于促进农机化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民的劳动技能水平,从而早日奔小康,过上舒适的生活。由此可见,农机校发展好坏,事关农民的生活、农机化的发展程度,也关系到农村的安定、农民的生产安全等事态。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谈谈农机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出路。

1 当前农机校发展现状

1.1 办学经费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

当前,我国多数农机校由于资金投入较少,缺乏必要的办学经费,难以及时更新教学基础设施,而教学设施跟不上,缺少必要的农业机械设施,这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效率及办学质量,教学效果不高。

1.2 农机培训领域不宽,办学不活

教育培训面较为单一,以前的培训大多停留在培训拖拉机驾驶员上,由于拖拉机培训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时变动,特别是拖拉机已经被禁止驶入市区的街道,其培训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制约着农机校的生存与发展。

1.3 教学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许多农机校的教师队伍年龄偏老化,偶有年轻教师入职,但由于对农机化这一模块的教学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经验,而且教学经验不多,在开展农业机械化教学课程时难度较大。对于年老的农机化教师,学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也不够重视,导致农机校的整体师资队伍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

2 新形势下农机校发展对策

2.1 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农机校发展

首先,要优化投入,尽快建立健全农机化发展投入长效机制。结合当地实际,把促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采取财政支持、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对农机校培训事业的资金投入。可以说,农机校是开展农业机械化培训工作的重要基地,它直接关系到农民对新型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从而影响到农民的实际收益,因此,农机校必须尽力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只有加大对农机校的经费投入,才能便于实践课程的开展,同时有助于农民更好的学习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知识,提高农机化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农机校的进一步发展。

2.2 创新农机校培训方式,拓宽农机培训领域

2.2.1 创新农机校培训方式

为了真正促使农机校的培训工作与农民的工作及农业生产情况相适应,必须拓宽农机校的培训领域,创新农机校的培训方式,真正提高其办学质量。根据农机手生产生活特点,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依托农机培训校和聘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对居住比较分散的新购机农民和拖拉机驾驶员,采取集中在农机培训校进行培训,对相对集中的设施农业机械操作手,采取进村利用傍晚农民闲暇时间进行培训。再如:随时报名随时上机,采用包教包会的培训方式,针对学历比较低、接受能力较慢的农民,耐心教学、手把手教会操作,充分满足不同农民的培训要求。

2.2.2 拓宽农机培训领域

农机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色课程,不断拓宽农机培训领域,扩大生源,可以通过进行农民转岗培训,不断扩宽培训业务,并在培训活动结束时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相应培训证书,便于其日后就业活动的开展。关于培训的教材可以从网络上寻找、订购,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可以进行实地授课模式,通过拓宽农机校的培训领域,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机校的办学活动开展。

随着近年来,省、市、县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并制定了优惠的政策,促进农民工转移和就业。农机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与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其他特种机械培训,如挖掘机、推土机、铲车、叉车、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为社会培养重安全、懂技术、会操作的专业的实用型人才。或者与当地劳务输出部门协调,开展农机修理工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机校还可以往外拓展,与外地的企业签订劳务合同,将优秀学员不断往外输送,既解决了外地企业对专业机械手的短缺问题,也帮助学员找到工作,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而且大大改善了农机校的生源短缺问题,促使农机校不断发展、壮大。

农机校还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的模式,与劳务输出量大的县市区及大专院校联合,把他们需要的技术人员、一些工作岗位,如车工、数控车工,代为输出劳务县市区培训,且保证就业率。同时,农机校要注重不断拓宽培训领域,开设更多的培训活动,例如金工(冲床工)、电工、工程机械培训项目等,办活农机校培训工作。

2.3 提高农机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2.3.1 重视农机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农机校开展的教学项目不同于小学、初中,它更新换代较快,教师必须不断进修、学习,才能不断了解到更多的新型农业机械设备,以便在授课过程中,更好的开展教学课程,使学员掌握新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技能。因此,农机校应当重视教师的机械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让教师参加函大、电大等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化改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

2.3.2 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及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培训工作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对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农机教师应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领域。教师应当在课余时间里收集相关的农业机械操作知识、农机化技术,以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教出能力高、能力强的学员。

2.3.3 外聘具有高专业教学素质的农机教师

农机校要发展,则必须有高专业素质的农机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员,学员反馈好,农机校才能真正发展进步。因此,农机校除了要做好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之外,还要根据开展的教学项目,适当外聘一些具有高专业教学技能水平的教师,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如电化教学、现场实地教学等,提升农机校的教学效率。一支具备专业教学素质的教学队伍,对提高农机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促进农机事业的健康发展。

3 小 结

综上所述,要促进农机校进一步发展,首先必须创新当前的农机校课程模式,将农机化培训工作办活,扩大生源,同时注重提升农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水平,真正实现现代化、高效化的农机化培训模式,才能真正推动农机校的全面化发展,改善农民的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雪红,边丽华.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工作发展方向[J].学术交流,2010(06):83-84.

农业有机化学篇4

关键词:县级农机校;农业机械化;超前教育;必要性;途径

前言

我国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农机总动力保有量指标已相当可观,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够,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应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机化的要求还不够迫切。从顺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角度看,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技术素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所谓超前,一是在人员数量上超前,二要在技术水平上超前。

一、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提高认识是农机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民对农机化的认识程度是农机化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一种新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有它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基础,农机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例外。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组织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是农机化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当前,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业生产组织进行适度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否使用农业机械涉及到每个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者,其应用科技的意识直接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但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比较低,科学知识掌握较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还较差。较多的农民对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不甚了解,对机械化作业技术没有把握,即使有人向他们推荐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让他们通过观看现场农机化作业表演来了解这些机具的性能和生产效率,他们也有可能还对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怀疑,这是发展农机化的不利因素。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一个行业的从业本领,他就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感情和信赖,一谈起这方面的事情,他就会津津乐道,会随时随地地自觉关心这方面事情的变化,一有机会他就会努力去从事这项工作,充分运用自己的专长去创造财富,即使有困难,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认识、了解和使用农业机械也是一样,“我要机械化”比“要我机械化”潜力大得多。笔者对白山市76家种粮大户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为7年(包括同等学历),高于一般农民的平均水平。其中从事过一定社会工作(包括从事过乡镇、村社干部或、退伍军人、退职职工等)的有4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包括各种农机手、农村能工巧匠及从事过其他技术工作)的有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包含重复统计人数)。以上2种类型的农户,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和新机具感兴趣、有热情,平均每户耕种4.33hm2土地。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意识、科学观念以及所掌握的技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

1.2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条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民的事。要让亿万农民都有这个积极性,就要对所有农民普及文化和进行技术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的理想和勇气,所有农民迫切要求使用农业机械之时,就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之日。查阅白山市农机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全由国家投资,国家虽然进行了大量投资,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却不快,198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为10.8万kW,改革开放后,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行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购机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机械保有量有了迅速地发展。截至2009年底,白山市农机总动力为43万kW,比1980年翻了近4倍,各类农机具的保有量为3.1万台(套)。

现在各地的驾驶员数量虽然比拖拉机保有量多,但这不能说明农民技术员数量较多,实际上还较缺乏。以白山市为例,目前全市农民中具备1种以上农业技术的人有15680名,仅占全市农业劳力总数(24万人)的6.5%。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只能熟练掌握单一操作技术(多数为拖拉机驾驶员),不懂农田作业等其他技术,这样一个技术构成对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极不适应的。因此,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力度,培养熟悉多种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人才,以促进农村农机化的发展。

1.3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可行性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建国以来迅猛发展,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农民中、高级技术教育仍是空白,各类正规大中专院校是全民教育的主体,各地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本来就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主要教育基地,其可以向“三农”输送扎根农村的技术实用人才。因此,应尽快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中来,以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教育的空白。“五大”解决了在职人员的深造问题;各类岗位培训、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了进修的机会;多层次的教育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获得了各个层次的人才。但是,在广大的农村情况则不相同,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来到农村,农民进修的积极性又较小,原因是文凭在农村没有体现出相应待遇。因此,农民很难得到系统化教育的机会,导致农民中间掌握中、高级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匮乏,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民去系统有效地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不现实的,应当抓紧时间对农民进行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分析现有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县级农机校是建制较完善、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中等成人教育学校之一,从学校的服务宗旨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吻合,只要落实一定政策,县级农机校完全可以承担起这样一个担子,弥补教育体系上的这个缺口。

二、县级农机校开展农民超前教育的途径

2.1对农民进行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作为中等成人教育学校,县级农机校不能只搞短期培训,只满足于服务于当前的短期思想,这会使农机校难以发挥其作用。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超前进行农村人才培训、人才储备,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在校内招生培训以外,还可以走出校门,利用乡村农民夜校的场所,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在各个乡村开展培训,可以较系统地进行阶段培训,也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培训,还可以运用专题讲座、利用幻灯、电视录像或开展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开拓农民的视野。

2.2开展农民中等技术教育

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村亟需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由县级农机校和乡镇农村中学联合开展中等专业农民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参照中等专业学校制定实用的教学大纲,教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毕业后,户口不变,仍回农村工作,使其不需要远离他乡,就地参加学习,学习费用低,群众乐于接受。例如,吉林省的白山市农业机械化学校从1996年开始在八道江区红土崖镇开办了1个学制为2年的农机技术班,除基础课外,开设了机械制图、拖拉机、农机修理等专业课程,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劲头大,毕业合格后拿到了三证(毕业证、拖拉机驾驶证、农机修理证)。据跟踪调查,他们到农村后很快就成当地的技术骨干,第1届23名毕业生遍布红土崖乡的9个村,1年之后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8人办起了家庭工厂,加工粮米、粉丝和饲料。1个开办了农机修理部,第1次实现农机具修理不出乡。1998年春,有些学员首次在家乡进行机械铺膜作业。这些活跃在家乡的毕业生对农机化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该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引起当地农民及各级政府的关注,镇农机站的同志认为这些毕业生的技术全面,回到家乡后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此,市政府专为这个班拨出3万元专款支持办学,由市宣传部拍摄了名为“一个办到农民心坎上的学校”专题,并在省电视台作为典型题材播放。以上情况表明,这种办学方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2.3开展多种技术培训

当前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另一个较大阻力是人多地少,想要实现机械化生产必须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找到新的生产门路,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有一部分人开始往非农业生产方面转移,但数量不够多。农民迫切希望致富,只是苦于一无目标,二无技术,他们尚不具备种田以外的其他技能。针对这种情况,农机校可以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环境,开展多种技术培训,诸如饲养、种植、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用实用技术去武装农民,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民有了生财之道,既可以为农村经济积累资金,又可以加速土地适度集中流转,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结语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广泛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使其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社会化农业大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到来。分析对农民实行超前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意在充分发挥县级农机校的作用,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技术教育的空白,把县级农机校放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必要位置上来,加速提高农民的素质,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章正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284,286.

[2]魏效宏.彭阳县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8):22-23.

农业有机化学篇5

农机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主要面向农村、基层农机部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个体农机专业户和农业机械化第一线,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及农业机械新产品试验,从事汽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及各类农业机具的使用、维护与修理,以及从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汽车、农机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2 我区农业现状及未来规划

淮阴区拥有近70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47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3万公顷,蔬菜面积2.33万公顷,蔬菜总产量近60万吨, 在稳定粮食增产的同时,该区以蔬菜、牛蒡、冬枣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累计实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40万亩。 “十一五”期间,调优农业结构,基本形成了“田面平整、土壤肥沃、排灌自如、道路通畅”的开发效应,如今,淮阴区有机凌桥大米、袁集辣椒、丁集黄瓜、棉花庄西瓜、刘老庄蔬果和精品苗木、赵集粉丝品牌农产品已斐声省内外,金银花、葡萄、食用菌、香瓜、山药、冬枣、牛蒡、水芹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2010年至2020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40万亩。规划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以北,淮涟、竹络坝两个国家大型灌区之内,土地总面积63.89万亩,其中耕地规划区涉及王兴、棉花庄、丁集、五里、徐溜、渔沟、吴集、西宋集、新渡、老张集、凌桥、袁集、刘老庄、古寨、三树15个乡镇、98个行政村。项目实施后,可新增高标准农田40万亩,2020年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69.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1.2%。同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可改善灌溉面积24.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5.65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18.44万亩,新灌溉面积1.5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4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3440万公斤,产值约6980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16359万元。①

3 农机维护专业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的内容

3.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学校坚持“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方向,以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3.2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线农机手

该专业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的各种理论知识、工艺技术进一步与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学生毕业时会使用与维护下列机械:农用拖拉(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57页)机、增氧机、秸秆打捆机、玉米收割机、田园管理机、插秧机、旋耕机、静电喷雾器、鱼塘投饲机、条饰机、水田秸秆还田机、园盘式开沟机、机动喷雾器、农用叉车、秸秆还田机、农用垃圾车、农用汽车、园林机械。逢农忙时节,培训的农机手还会主动走入田间,为村民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3 生产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如学校成立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将秸秆粉碎机与收割机合为一体操作,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秸杆具有良好的粉碎效果,同时合理利用秸秆打捆机,把秸秆捆用作沼气原料,可用于秸秆发电,以及人造板材的制造。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充分发挥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的特性,合理开发秸秆的价值,并且在农田作业中,秸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破解秸秆焚烧难题,为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农村做了贡献,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再如:设施农业装备机械化技术,围绕蔬菜、花卉等作物的设施栽培,推广应用温湿度控制、电动卷帘、气肥增施、田园管理等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由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工厂型发展;机械化畜牧养殖技术,围绕猪、鸡、牛、羊等养殖业开展机械化养殖设施、机械化饲草加工等方面的示范推广应用。

4 农业现代化对农机维护专业的影响

4.1 影响专业建设方向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对区内的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现状及未来规划的调查,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是发展我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是现代科技的载体,它技术含量高,操作、维修、保养都有一套成熟的技术要求,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操作与维修技能,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农机维护专业确定以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为主要专业方向,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2 影响专业教学内容

一是影响教学进度安排,我区许多农业受生长周期与季节的影响,教学进度的安排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收割机的教学,只有在收获的季节,才能结合生产实际,将成本与利润、驾驶与维修、劳动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中有所掌握、领悟,比平时课堂上讲授、看视频,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影响教学内容,如:插秧机的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水稻都采用种植技术,不需要插秧这一过程,教插秧机的使用,也是纸上谈兵,学会了也无处使用,所以干脆不用教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了。

4.3 影响专业规模

农业有机化学篇6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运作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极端落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显著成就。迄今虽然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是以人力畜力操作为主,但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正在形成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运作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农业有机化学篇7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农机化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机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工作的认识,推进农机化事业再上新台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机化工作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统筹发展观念,谋化农机化

“三农”工作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所在。农机部门作为涉农部门,责无旁贷地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阶段多样化的农业结构对农机化也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在新的发展格局面前,科学、合理、全面规划农机化发展,对于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农机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各业机械化,拓展农机外延,将涉农业机械由农机部门统筹管理,有利于整合农机资源,发挥农机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有利于农业发展项目的统一规划。因此,统筹农机发展就是要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以统筹发展的观念谋化农机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大农机化观念,要跳出农机想农机,跳出农机抓农机。

二、坚持兴机富民为目标,发展农机化

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基础地位,重视保护耕地产出能力,重视增加农民的增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不动摇,围绕农民增收来发展农机化。同时通过农机化的发展,使农民分享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带动相关农机产业的发展。主要是:

1、通过扩大农机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农机总量增长,既是扩大内需方针、增加农村投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农民离土转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条件。

2、通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我区近年来农机装备结构正向在“调优调强”方向发展,根据我区农业种植结构实际,小型园田机械和植保机械及水产养殖机械等效率高、效益好的机械快速增加,使广大农户尝到了甜头,促进了农机化层次上的发展。

3、通过拓宽服务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通过各种作业等形式,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大幅度增加了农机户的收入。

三、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保障农机化

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农机化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质量的关系,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为农机化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要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机制。要根据当前农机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一是整合建立新的公益性农机推广服务组织。二是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变现有的在镇农经服务中心设置农机员的做法。三是要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农机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开展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2、解放思想,建立农机化新的投入机制。农业是弱质产业,为农业服务的农机化产业更加弱质。农机化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为支撑,单靠政府补贴的投入是不可能的,要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用好农机补贴政策,发挥补贴资金的导向和“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农业有机化学篇8

关键词:农业机器人;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06-03

随着现代机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作物栽培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集机械化作业、自动化栽培设施、人工可控环境等尖端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农林类高校纷纷开设“农业机器人”课程,尤其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诸多专业课中,“农业机器人”是农业机械领域最新技术水平的代表性课程,是机械设计、控制技术、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课程的集中体现和综合运用,因此,开展“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的研究和探讨,快速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对于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校相关专业本科和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分析“农业机器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研究农业机器人课程的知识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形成了一套适合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的教学方案。

一、课程目的和定位

“农业机器人”课程是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林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专业面向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前沿课程,它主要讲述农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目前各种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基本组成和应用状况。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前世界各国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机器人,把握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高新技术,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建立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空间。本课程在农林类高校的大机械类专业、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既是诸多课程知识点(机械设计类、机电类、信息控制类)的集中体现和有机融合,又是后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前期的直接专业训练和前期预演,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图1所示。

二、知识和评价体系

“农业机器人”课程知识体系基于现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有:徐丽明主编,《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日本)近藤直(日本)门田充司(日本)野口伸译者:乔军,陈兵旗,孙明等,《农业机器人(全2册)》,第1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同时还有根据“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小组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教案。它由概论、农业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分析等循序渐进的几部分内容组成,在知识的传输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在“农业机器人实验室”进行和到吉峰农机杭州分公司参观,考核评价体系本科生和硕士生要求有所区别,“农业机器人”课程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三、教学要求和模式

“农业机器人”课程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同时开设,课时分配、重点难点、目标要求、评价标准等均有所不同。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要求比较如表1所示。

四、教学成效

“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通过2012、2013两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如表2所示。

“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探讨充分体现了以技能素质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类高等人才办学宗旨,其在课程目的和定位、知识和评价体系、教学要求和模式以及教学成效上,以应用为主的本科生和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生均有所不同,但是,作为学校唯一的一支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方面又几乎一致,然而,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根据教师的科研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农业机器人实验室”的不断建设,“农业机器人”课程的软硬件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今年有望编写出新的适合学校特色的“农业机器人”教材,“农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方案也将日益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徐丽明.生物生产系统机器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日]近藤直,门田充司,野口伸共,著.农业机器人I·基础与理论[M].乔军,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农业有机化学篇9

关键词:新型农业;农业机械化;协调;关系

我国的农业发展由来已久,是众所周知的农业大国。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都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同样在发生着改革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被淘汰,新型农业正在崛起,特别是在中国制造的飞速前进中,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了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 我国新型农业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的农业领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生产力也逐年提高,但是传统的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业应运而生,从目前发展较好的新型农业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新型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精分细化了发展形式和方向,每种农业形式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是,要想发展好这些新型农业必须利用好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

二、 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

新型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只有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出农业机械化的优势生产作用,才能实现新型农业的优质高产目标,不断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根据我国的新型农业主要形式,本文对新型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探索分析,主要成果如下:

(一)有机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有机型农业是英国的农学家霍华德在1930年左右提出的新型农业概念,最早也是在英国展开实践。在有机型农业的发展中,主要特点就是杜绝化学污染,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养分和药剂。最近几年,这种农业形式发展得比较好,广受市场欢迎。有机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研究课题,首先,我们必须研究符合本国国情的有机农业机械设备,建立为有机型农业服务的机械化建设目标和标准。其次,在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必须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把针对有机农业开发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最后,在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上应全面借助信息技术,精准选择和调配农业机械,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的协同向前发展。

(二)生态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生态型农业最早是由美国的土壤学家Albreche W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主要是指在生态上能自我维持运转的农业发展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一般遵循生态系统循环运行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目前的生态型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态农业相对于其他农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循环发展产业,这种形式的农业既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可持续利用,又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的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来看,主要包括:

1、 研l出符合生态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机械设备,充分挖掘现代制造技术对自然生态利用和保护的潜力。

2、 研究出符合当地自然生态发展趋势的农业生产技术,把生态农业的建设管理和相关的农业机械应用结合起来,实现全领域的协同发展。

3、 开发适用于生态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机械制造的数据平台,把生产需求和制造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特色农业和高精尖制造技术的无缝对接,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

(三)普通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在我的现代农业发展中,虽然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但是主要还是以普通型农业发展模式为核心,针对目前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农业生产强度,实现了科学化管理目标。普通的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农业领域和农机领域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先进的农机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同时又以农业生产为农机技术的创新提供支持,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

结束语

新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在新型农业的建设生产中,我们应全面把握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利用好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在发展好新型农业的同时也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有机化学篇10

关键词:农机;农艺;措施

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33-2

1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1.1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农业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经济迅速腾飞,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农业的发展也在进行着同样的转变。自从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自主性和主动性都充分发挥发挥出来了。而跟随着市场的需求并且追求生产效益也就成为了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以这个目标为指导,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以前的那种单一的耕作模式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农业设施,经济作物,畜牧业,养殖业,以及果树园林这些优质并且有着高收益高效益的农业项目的迅速发展。

新的农业项目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在客观上也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提出了要求。农艺,顾名思义是一种工艺,是一种技术,具体说来就是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而农机则是指农机具及其应用技术,用在现在则是指农业的机械化器具及其的生产技术的使用。发展现代农业,既要靠技术,也要靠农机。农艺技术是基础和手段,这是自农业生产以来积累下来的操作技术。而农技的运用却需要一个载体,这个载体便是农机,农机农艺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而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便是效益最大化。农机和农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运用木桶原理来说,这二者便是组成木桶的两块木板,二者需要相互依托,相互制约,无论那一块木板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农机与农艺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如果只顾一味地发展农机现代化,而忽略了与农艺技术的配合,就算农机现代化的水平再高,最后也会无法推广。而如果只顾一味地研究农艺技术,而忽略了以农机为载体,最后农业的生产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譬如,没有播种技术的推广,无论农机部门研制的播种机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强大,再好的播种机也不会被推广使用。反之,不管农艺技术如何先进,如果没有优质的播种机械为载体,淡淡依靠广大农民来人工播种,不仅播种的效率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播种的效果还会因为无法做到播深一致且均匀等农艺要求而受到影响。由此,在新时期,农机农艺相结合始终是农机管理运用与科研的主线,讲究相互配合,合理分工,推动农业机械化不断往前发展。

1.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已取得的成效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里,我国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许多农机化新技术都是在明确农艺技术效果指标基础上,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例如抛秧和化肥机械深施、机械化精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等。这些都是从作物增产潜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对作物生长的各个客观环境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促进了旨在抢农时、争光热的华北三夏机械化耕种一条龙作业技术和吨粮田优质高效高产技术与配套系列机具的研制,这些都是在农机与农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硕果。

国内这些农机与农具相结合的成功实例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国外也有着许多二者相结合的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例如美国的大豆收获机械化宽幅割台与损失率高的矛盾就是通过培育高底荚位大豆品种而解决的。西红柿机械化收获使培育方型厚皮新品种取得突破。日本60年代从中国引进尚未过关的水稻插秧机,通过农学育秧解决了中国多年无法突破的机械手取苗伤苗的障碍点,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国外这些经验也表明基础理论指导下的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正确途径。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措施

2.1 应有创新的思维,转变农机化发展的观念

要追求农业的迅速发展,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认识。由于在我国的农机化研究人员中,依然存在着只重视农机的错误观念。人们常常认为农机是主要的,农业的发展首先要有好的农机来使用。事实上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农业发展。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在实践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对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项研究还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不仅有基础的农业科学理论,还包含系统工程学、经济学等。它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研究对象也十分复杂。鉴于我国基础薄弱,各项指标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有经济学的头脑,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制定自己的计划。因此现在的科学研究,要充分考虑生产力能否转化为商品价值。

2.2 应当加强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要运用科学技术带来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的便是人才。然而现在的农机课程设置还是以机为主,只有一门农学基础还与机械离得太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当改革农机化的相关教材。在教材中应当加入介绍生态学的知识,同时还应编撰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农学教材,培养农机农艺结合的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机轻化的现象。同时还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要明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并不是指简单的合并,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农机化专业中设立基础理论研究机构,对于农机化方面的研究还应调配专业人员,为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并促进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3 要有分区规划的意识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各地环境条件不同,因此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就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区规划,尤其是田间作业机械化更是复杂。因此首先要对各地的风土条件、作物种类、种植制度、栽培方法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且要与农业机械化联系起来,要因地制宜,运用调查的数据,提出区域性的,可以进行定量指导的机械化作业体系。对此,各地农业科技人员已作了大量工作,并且还提出建议,应当全国进行统一规划,并分区进行补充完善总结各现有成果。要从传统的生产种植过程中单一的机械化思想中走出来,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种植进行宏观设计。种植不仅要扩展到产前产后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还应当树立大农业观念。所谓大农业观念便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机械化也要全面考虑,拓宽农业机械化领域和内容。总之,中国目前仍然以生产粮食作为种植业的主要部分,而在目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机械化栽培方式为主体,不过展望未来,农林牧渔大农业观念必然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农业机械化研究应该深化与拓宽并重,同步发展。

2.4 选好农机农艺结合的突破口

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一些尝试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理论问题还值得去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很多新兴的产业和新的工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农机的新设计和新思路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对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农机化发展的切入点成为关键。首先,农业产业布局要全局眼光,于农机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有利于提高农机的通用性,减少一次性的成本投入。其次,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提高农机的设计的针对性。最后,要加强宣传培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2.5 要加强有关行业和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并进行推广,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个大的工程。因此,需要各行业和各部门进行积极的合作,要统一目标,确定农业技术路线,对于制定的科研课题的项目要共同承担,联合攻关。对于生产技术的规范也应当一起制定。此外,还应当建立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学术的交流,促进农机农艺更好的结合和运用。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有其必要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其可行性,因为在国内外已经有着许多成效显着的实例。本文即从这两点出发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提出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弘.农艺与农机结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石[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8,(10).

[2] 王玉清,杨兴武.谈农机农艺相结合[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2).

[3] 路玉彬.浅议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几个特性[J].农机科技推广,2009,(09).

[4] 赵明晶.新时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