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治教育教案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5:55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1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 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 “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2

一、组织领导

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我市教育系统成立了防范中小学欺凌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责任分工

此次防欺凌专项整治行动,各校要积极配合相关科室工作,按照省厅要求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市教育局由安全科牵头,联系人:吴晓宇电话:6656807

安全科:负责配合协调相关部门做好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指导中小学校建立防治学生欺凌应急处置预案,协调公安、综治等相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政策法规科:负责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舆情控制和对外宣传工作,依据相关法规的有关要求对相关欺凌事件提出法律意见,压实教职工防治学生欺凌的职责、校规校纪中明确不同程度欺凌情形的处罚规定。协调联系司法部门、法制副校长等进校宣传教育活动。

德育办: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学生欺凌事件的预防处理、班主任培训和学生德育工作,努力提升班主任应对、处理和解决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能力。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守则》教育,并对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信息办:在单位学校门户网站公布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宣传信息,保证举报信息能多渠道被收集。

督导科:将防治学生欺凌工作纳入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督导指标体系,制定专项督查方案和评估细则,加强对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督导检查。

人事科:负责将预防校园欺凌纳入校长和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学校防控校园欺凌工作能力。

基础教育科:负责落实好法律进课堂,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师资、有教案。

职教科:负责配合做好相关案件的处理工作。

学校校长负责具体实施和落实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是学校防治学生欺凌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副校长和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

三、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

详见《省防范中小学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四、时间安排

我市集中开展整治校园欺凌专项行动从2021年3月16日开始至7月2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摸底阶段(3月16日至3月24日)。

各校要高度重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进行全面动员部署,集中开展排查摸底,建立台账。3月24日前将排查报告排查摸底情况及时汇总上报,上报内容详见附件2:校园欺凌排查统计表,(内容还包括近三年发生的欺凌事件时间、人员、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等)安全科邮箱:。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3月24日至6月25日)。

针对摸排结果,开展集中整治,宣传教育,法制教育,组织全体师生集中学习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发挥家校牵手、警校联手的教育宣传作用,形成共同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良好氛围。健全完善防治工作机制和制度措施等。6月25日前将附件2:2021年全市教育系统集中整治校园欺凌专项行动统计表和整治报告,报教育局安全科。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发的重视教育教学,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初中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进行分化最为明显的阶段。而初中政治教育在初中阶段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兴的案例教学法正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的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下文将针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进行如下的探究。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

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拥有良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有着更加直观的感受,同时,能够通过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政治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政治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于能够有效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且能够在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尤其是政治教学中关于法律知识的运用方面,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进行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通过对案例进行剖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知识的具体运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之后,教师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增加了,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逐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的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遵循一定的应用原则,首先,应当遵循针对性的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案例的选择,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从案例中获得一定的经验教训,例如:在进行《防患于未然》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用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向犯罪道路的案例,这一案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传达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学生应当懂得提升自身的道德底线,积极学习法律知识,防止因为无知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其次,应当遵循实践的原则,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为此,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的为学生进行展示。例如:教师在讲解《珍惜现有的学习机会》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课余时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之后,教师可以的成果展示,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应当遵循时效性的原则,初中生的好奇心十分的重,对新鲜事物也十分乐于接受,相应的,对于较为陈旧的事物,反而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进行案例的选择,选用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用“毒奶粉”的案例来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

在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应当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而所选择的案例最好是能够让学生引起共鸣的,或者教师可以考虑从生活中来提取案例,为此,教师在课后,应当多多关注身边的各种新闻,多看书多看报,了解时事新闻,将这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文字或者图像视频之类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案例的收集,然后在班上进行分享,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把握正确的时机,穿插案例讲解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充分结合,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来添加案例,不能强行加入案例教学,总之,进行案例教学,首先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案例,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通过辩论赛,小品之类的形式来进行案例重现,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全面的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收集案例,共同交流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收集案例,并且进行各自成果的展示才是这一教学方法的重要阶段,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选定一个题目,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案例的收集,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仅能够认真地思考问题,同时能够表达自身的观点,让学生能够在交流和倾听中,更好的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各自阐述自身的观点,在进行讨论,教师在其中应当是作为引导的作用,对讨论激烈的小组进行肯定,而对于讨论陷入困境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政治教学,应当重视案例教学,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全面的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哈力牙斯哈尔 单位:哈密市三乡开发区学校

参考文献: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要求,通过在全县组织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活动主题

学法守法用法,建设美好祖国。

三、活动内容

全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宪法》为重点,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逐步养成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意识和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使青少年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活动紧紧围绕“议案例、学法律、明事理、守法纪”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展开,使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和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激发青少年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中学习法律知识,吸取教训,明白事理,遵纪守法,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是以《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为教材,开展典型案例“议案例、学法律、明事理、守法纪”活动。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以征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和《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为重点学习内容,并在其中选择案例,组织学生针对案例,采取学校黑板报、法制宣传廊、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载体,开办法制宣传教育专栏、专版、专题;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讲座、征文、故事会、以案说法、模拟法庭、法制小报编写、法制主题班会、“小手拉大手”等方式从案情经过、案件性质、法理剖析等方面,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进行“议案例、学法律、明事理、守法纪”活动。凡已征订未领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的学校,请在11月1日前到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办理,并领取《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在12月1日之前,至少要选择2个案例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法教育电视片1次以上。

二是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征文竞赛活动。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要组织学生开展法制征文竞赛活动,评出本校的优秀作品。并于11月10日前从评出的优秀作品中,向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3篇,由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关工委组织评选,确定全县青少年法制征文竞赛等次。征文选材要紧扣《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中典型案例,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以小见大,内容紧凑实在,篇幅在800-1500字左右。

三是开展法制演讲比赛。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要组织本校学生开展法制演讲比赛,在评出本校优秀选手的基础上,推荐三名优秀选手,组队参加全县青少年法制演讲比赛(具体时间届时通知)。法制演讲的内容要体现《遵义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典型案例汇编》中的典型案例,演讲时要求脱稿,使用普通话,演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四是积极参加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要积极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并于活动结束后,将组织参赛情况书面报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参赛时间2010年9-11月,答题网址: ;关网站答题,即时提交答案,竞赛活动组委会根据答题成绩确定获奖人员。

四、工作要求

(一)县属中学、各乡镇(区)中学和相关部门要把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推进“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做好动员发动工作,精心组织好本地的推荐、选拔工作,推动工作落到实处。工作方案要措施明确、责任到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于10月28日前报县依法治县依法小组办公室。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5

为有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确保学生身心安全、健康成长,依据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以形成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为目标,以促进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为保障,确保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教育为先

深入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特别要加强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培养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不同群体积极预防和自觉反对学生欺凌的意识。

(二)坚持预防为主

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苗头隐患,强化学校及周边日常安全管理,加强欺凌事件易发场所监管,完善学生寻求帮助的维权渠道。

(三)坚持保护为要

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严格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切实保护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止二次伤害发生,帮助被欺凌学生尽早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四)坚持法治为基

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事件,按照“宽容不纵容、关爱又严管”的原则,实施“零容忍”,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必要的处置及惩戒,及时纠正不当行为。

三、实施内容及措施

(一)明确学生欺凌的界定

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正确合理处理。

(二)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市教体局会同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建立健全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学生欺凌治理工作。市教体局综治办负责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学校成立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三位一体”工作合力,妥善处理学生欺凌重大事件,正确引导媒体和网络舆情。各学校要重点抓好校园内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各部门要加强协作,综合治理,做好校园外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三)加强预防措施

1.广泛宣传

各学校要认真组织学习本实施方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多种渠道向全社会宣传有关法治知识和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了解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宣传学生欺凌行为的危害和恶劣影响,形成反学生欺凌的社会舆论压力和震慑力。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电子屏幕、黑板报、校报、橱窗、校园网等向师生及家长广泛开展反欺凌教育宣传。并主动联系新闻媒体共同反学生欺凌绿色报道倡议书,营造开展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2.加强教育

各学校要结合实际,通过量化考核等手段,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及家庭教育。

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各学校要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引导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惜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二要加强法治教育。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要充分发挥学校群团组织、心理辅导教师的作用,特别要针对个别学生心理波动大、易发生心理疾病等特点,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

四要加强防治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在强化学生校规校纪教育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班团队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反欺凌签名仪式、参观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正确面对欺凌行为。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教育和培训,提高教职工有效防治学生欺凌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

五要加强家庭教育。采取有效途径要求家长注重家风建设,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行为发生。要通过组织社区、学校定期开展专题培训课等方式,加强家长培训,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落实监护责任,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知识。

3.严格学校日常管理

一要根据实际成立由校长负责,教师、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教职工、社区工作者和家长代表、校外专家等人员组成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高中阶段学校还可吸纳学生代表)。

二要建立健全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相关岗位教职工防治学生欺凌的职责、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学生欺凌的早期预警和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的具体流程、校规校纪中对实施欺凌学生的处罚规定等。

三要严格落实校园门卫、请销假、考勤和值班巡逻等制度,加强不良倾向学生、宿舍、晚自习等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管理,杜绝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被带入学校。

四要加强师生联系,密切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对可能发生的欺凌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五要对发现的欺凌事件线索和苗头认真核实、准确研判,对早期发现的轻微欺凌事件立即控制,实施必要的教育、惩戒,做到防微杜渐。

六要完善校园视频监控设施,做到校园重点场所、公共区域24小时无空挡。通过加快推进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监控和报警平台,逐步建立校园安全网上巡查机制。

4.强化学校周边综合治理

市综治部门将对中小学生欺凌问题突出的区域和单位,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等方式进行综治责任督导和追究。公安机关将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隐患苗头,并及时预防处置。通过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问题,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及时干预,震慑犯罪。

5.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

各学校要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与学校沟通情况,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避免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要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等相关法律法规,未成年学生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追究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6.定期开展排查

要定期开展涉校学生矛盾隐患排查,设置并公布学生欺凌治理举报电话,发动教职工、学生干部排查可能导致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隐患,积极化解学生矛盾纠纷,及时处置苗头性问题。对个别品行不端、行为不良的学生,要采取教育与矫正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一对一帮扶,联系其监护人共同开展教育。

7.加强关爱保护

特别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困难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女童的关爱和保护,健全困境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和家校联系制度,不让弱势学生群体及所有青少年学生受到欺凌伤害。

(四)依法依规处置

1.严格规范调查处理

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应当按照学校的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原则上学校应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10日内完成调查,根据有关规定处置。

2.妥善处理申诉请求

市教体局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负责处理学生欺凌事件的申诉请求。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处理程序妥当、事件比较清晰的,应以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的处理结果为准;确需复查的,由市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组织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和校外专家等组成调查小组启动复查。复查工作应在15日内完成,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进行认定,提出处置意见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学生。

市教体局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接受申诉请求并启动复查程序的,在复查工作结束后,及时将有关情况报上级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备案。涉法涉诉案件等不宜由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受理的,明确告知当事人,引导其及时纳入相应法律程序办理。

3.强化教育惩戒作用

对经调查认定实施欺凌的学生,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定学时的专门教育方案并监督实施欺凌学生按要求接受教育,同时针对欺凌事件的不同情形予以相应惩戒。

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实施欺凌学生应向被欺凌学生当面或书面道歉,取得谅解。对于反复发生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在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的同时,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纪律处分。

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的同时,可邀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学生予以训诫,公安机关根据学校邀请及时安排人员,保证警示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学校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实施欺凌学生纪律处分,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未成年人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规定,对构成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按专门(工读)学校招生入学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

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联络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市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办理学生欺凌犯罪案件,做好相关侦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和审判等工作。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要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对依法应承担行政、刑事责任的,要做好个别矫治和分类教育,依法利用拘留所、看守所、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等场所开展必要的教育矫治;对依法不予行政、刑事处罚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纪律处分,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等处分,必要时可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工读)学校。

对校外成年人采取教唆、胁迫、诱骗等方式利用在校学生实施欺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关部门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4.注重保护学生身心安全健康

建立中小学生欺凌事件及时逐级报备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学校和家长要及时沟通,对严重的欺凌事件,要向市教体局报备,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组织专业人员对涉及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教育和安抚。相关部门要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防止泄露有关学生隐私及其家庭信息,防止事态蔓延,坚决避免被欺凌学生受到二次伤害。

(五)建立长效机制

各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建立具有长效性、稳定性和约束力的防治学生欺凌工作机制。

1.健全宣传引导机制

结合普法工作,长效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加强对防治学生欺凌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推广防治学生欺凌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普及防治学生欺凌知识和方法。对已发生的学生欺凌事件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做好正面宣传和引导。

2.完善培训机制

将防治学生欺凌专题培训纳入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教师在职培训内容。中小学校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和教师等培训中将增加学生欺凌预防与处置专题面授的内容。培训纳入相关人员继续教育学分。

3.建立考评机制

将本区域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作为考评内容,纳入平安学校创建工作考评,纳入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班主任及相关岗位教职工学期和学年考评。

4.落实问责处理机制

把防治学生欺凌工作专项督导结果作为评价市直学校、乡镇联校年度工作以及乡镇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职责落实不到位、学生欺凌问题突出的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学生欺凌事件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因违纪违法应当承担责任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形成依法治理机制

建立健全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制度,明确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防治学生欺凌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把防治学生欺凌作为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主动开展以防治学生欺凌为主题的法治教育,推进学校在规章制度中补充完善防治学生欺凌内容,落实各项预防和处置学生欺凌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学生欺凌事件及对实施欺凌学生进行教育。

四、职责分工

教育部门负责对学生欺凌治理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牵头做好专门(工读)学校的建设工作,是学生欺凌综合治理的牵头单位。

综治部门负责推动将学生欺凌专项治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学校周边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

人民法院负责依法妥善审理学生欺凌相关案件,通过庭审厘清学生欺凌案件的民事责任,促进矛盾化解工作;以开展模拟法庭等形式配合学校做好法治宣传工作。

人民检察院负责依法对学生欺凌案件进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开展法律监督,并以案释法,积极参与学校法治宣传教育。

公安机关负责依法办理学生欺凌违反治安管理和涉嫌犯罪案件,依法处理实施学生欺凌侵害学生权益和身心健康的相关违法犯罪嫌疑人,强化警校联动,指导监督学校全面排查整治校园安全隐患,协助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做好法治宣传工作。

民政部门负责引导社会力量加强对被欺凌学生及其家庭的帮扶救助,协助教育部门组织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为中小学校提供专业辅导,配合有关部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学生欺凌防治和帮扶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落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建立未成年人司法支持体系,指导协调开展以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的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共青团组织负责切实履行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组长单位职责,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并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建立预防遏制学生欺凌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未成年人维权热线,提供相应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中长效开展法治宣传、自护教育,使团、队员成为防治学生欺凌行为的重要力量。

妇联组织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预防学生欺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履行监护职责。

残联组织负责积极维护残疾儿童、少年合法权益,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残疾学生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残疾学生遭受欺凌的风险防控,协助提供有关法律服务。

学校负责具体实施和落实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扎实开展相关教育,制定完善预防和处置学生欺凌的各项措施、预案、制度规范和处置流程,及时妥善处理学生欺凌事件。指导、教育家长依法落实法定监护职责,增强法治意识,科学实施家庭教育,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和管教工作。

五、工作要求

深入细致部署。各学校各有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根据治理内容、措施及分工要求,明确负责人和具体联系人,结合本学校、本部门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改革;轨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人格教育等等,涉及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曾使用过“公共必修课”、“政治理论课”、“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名称,但绝大部分时间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本文就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与教材历史轨迹作简要梳理。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1949年底,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在总结报告中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当时确定的课程是“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1951年,“社会发展史”一课改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再加上原来的“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着重于讲授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950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指示,在大学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该课程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1953年该课程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为“中共党史”)。此时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本:《马恩列斯语录》(编)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习》。由于苏联色彩浓厚,毛泽东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编写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年后,该教材出版。

1957年,“大鸣大放”开始,高校政治课除“社会主义教育”外全部停止。课程以毛泽东著作为指导,根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12个“小题目”逐章展开学习。

1961年,教育部《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分析了当时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当时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还规定了课程设置和学习时间,布置了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培训师资力量等任务。

1964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当时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围绕新的任务,教育部对课程进行了新的调整,并提出了编写新教材的原则和要求。

1966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停开。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4本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为主,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直到“文革”结束。1980年,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高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8月,教育部试行《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草案)》,对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学习时间、阅读书目、考试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教育部规定,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两门课程。

二、不断深化改革到“98”方案的实施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对建国以来28年全国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对“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破坏进行了批判,重新明确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

从1978年至198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主要是纠正“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学内容。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明确了马列主义课的教学方针,确定了马列主义课的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并对高校马列主义课的教学制度、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领导管理体制等作了明确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后,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确定在高等学校新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从此开始,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思想政治教育正式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建设。这一阶段思想政治课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突出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为主的课程体系。

从1985年到1997年是“两课”形成时期。1985年,三中全会后第一次高校马列主义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央要求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后改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程,复旦大学成为首个试点。不久,由牵头集体编写了一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材。此次调整中还把“中共党史”又改称为“中国革命史”。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还提出,要开设“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课程,后来这一课程演变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986年到1988年间,各地高校组织编写出版多个教材版本。在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由原来的老四门变为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不久,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要“编成教材,进入课堂”。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了“邓小平理论”课程。同时,为了加强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中国革命史课也相应调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这次的课程调整方案又被称为“98方案”,即1998年经报请党中央同意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理科分别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另有“形势与政策”课。

“98”方案的一个特点是注重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把课程建设和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把“两课”教育工作的状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和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条件,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1997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是新形势下加强“两课”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1998年到2004年是“两课”的发展时期。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批准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八门课程,并于同年秋季实施。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于2003年调整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三、“05”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课全面务实的改革

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以16号文件的形式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和教育部于同年12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1月批准了这个《意见》。《意见》将“两课”更名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作了新的调整,确定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课程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与政策”。本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简称“05方案”。

此次调整之后,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变为四门。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其中还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原“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则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此外,“形势与政策”课以必修课的方式延续了下来。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暂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当前,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制定。

“05”方案提出要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持。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7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把严禁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融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中,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肃查办违纪案件,切实提高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水平,营造__教育持续、均衡、优质、高效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保证。

通过开展严禁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专项整治,使全系统领导干部教职工的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依法依规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抵制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行为得到有效治理,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取得明显实效;教育系统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显著加强。

(一)动员部署阶段(__年3月24日至4月11日)

各学校要立即行动起来,根据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制定具体的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通过开展“4331 ”活动(即开好4 个会、做出3 项承诺、签订3 个责任书、发出1 封公开信),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1.开好四个会议,进行全面动员。教育局适时召开动员大会,对严禁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进行全面动员,作出整体部署;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分别组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学生大会和家长座谈会,对上级相关政策进行全面传达,使广大师生、家长充分认识到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的危害性和开展严禁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曲靖市教育局关于严禁中小学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通知》(曲教〔__〕13号)、《曲靖市教育局关于严禁中小学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补充通知》(曲教〔__〕50号)精神,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要通过召开不同形式和不同层面的座谈会,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广大师生自觉抵制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行为;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严禁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师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的危害,自觉抵制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

2.作出三项承诺,自觉接受监督。每位教师都要向学校写出不参加违规补课和从事有偿家教活动的书面承诺书,并在学生和家长中作出公开承诺;学生家长要向学校作出在假期间不请教师、不让孩子参加违规补课的承诺;学生要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作出不参与任何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活动的书面承诺书。

3.签订责任书,实行层级管理。教育局与各乡(镇、街道)中心学校、中学、县直学校校长签订严禁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中心学校与各完小(幼儿园)校(园)长签订责任书,各学校(幼儿园)校(园)长也要与教师签订责任书。把严禁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纳入对校长和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进行分层考核和奖惩。

4.发一封公开信,认清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的危害。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向广大学生和家长发一封公开信,大力

宣传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危害性和严禁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重要性,让上级严禁中小学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政策和开展专项治理的坚强决心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自检自查阶段(__年4月12日至5月12日)

1.对违规补课进行自检自查。各中小学幼儿园要严格对照《__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云教〔2008〕41号)、《曲靖市教育局关于严禁中小学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通知》(曲教〔__〕13号)、《曲靖市教育局关于严禁中小学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补充通知》(曲教〔__〕50 号)等文件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全面自检自查。存在违规补课行为的学校(幼儿园),应以书面形式如实向教育局汇报并及时予以纠正。对存在违规补课行为却隐报瞒报的学校(幼儿园),一经调查核实,对该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及相关人员按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

2.对有偿家教进行自检自查。一方面,各学校(幼儿园)要制定教师自检自查工作方案,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本校教师是否存在有偿家教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另一方面,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要严格对照上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认真进行自检自查。存在有偿家教行为的教师,必须端正态度,坚决克服蒙混过关的侥性心理和错误认识,把本人从事有偿家教活动的情况如实向学校报告,并立即主动予以纠正。

(三)严肃查处阶段(__年5月13日至7月10日)

教育局督查组全面开展督查,切实加大对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查处力度。教育局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8212311,8217990)和电子举报邮箱(),各学校(幼儿园)要在醒目位置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箱(含电子邮箱),畅通举报渠道,多途径获取举报线索。要抽调专门人员,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深入走访调查,充分、全面、准确掌握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相关证据。对在动员部署阶段和自检自查阶段能主动承认存在有偿家教行为且立即主动予以纠正的教师,可视情况给予从轻处理或免于处理。对自检自查阶段后依然顶风违纪、继续从事有偿家教的教师,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曲靖市教育局关于严禁中小学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通知》(曲教〔__〕13号)、《曲靖市教育局关于严禁中小学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补充通知》(曲教〔__〕50号)等规定作出严肃处理,查实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

(四)整改提高阶段(__年7月11日至9月15日)

要在对前三个阶段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同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整改。要对广大教师开展正面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规范教育贯彻于学校办学、管理、教学、服务活动的始终。树立正面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引导作用,从思想上筑牢自觉抵制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的防线;要对广大教师开展反面典型教育。通过身边的反面事例和治理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典型案例,采取以案说法、以案说纪的方式方法给广大教师敲警钟,达到自觉远离、抵制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的目的;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规范办学行为的规章和制度,建立长效预防机制、监督机制和查处机制,使严禁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整治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轨道。

(五)总结验收阶段(__年9月16日至12月20日)

本次专项整治活动是全系统严禁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专项治理常态化的第一步。各学校要结合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对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下步工作应对措施。同时,对在专项整治中涌现出的先进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各学校总结验收材料于__年12月20日前上报__县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有偿家教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局成立__县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有偿家教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教育局纪检监察室,由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保芳敏兼任办公室主任,纪检监察室主任余洪康、教育科科长韩木良兼任副主任,成员从各相关科室抽调。__县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有偿家教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对全系统严禁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相关学校和教师进行查处。

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县城所在地是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现象比较突出的地区。在专项整治中,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学科,采取教育、监督、惩治等措施,切实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务求取得实效。

工作中,各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预防机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对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要从改革体制机制、解决利益驱动问题入手,以民主监督为载体,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切实解决产生中小学幼儿园违规补课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不正之风的深层次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教育局把违规补课和教师有偿家教违纪案件的查处作为纠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各学校一定要维护上级政策的权威性,提高贯彻上级政策要求的自觉性,增强执行上级政策的严肃性,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发现的违纪案件,要认真及时查处,切实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对于性质严重、情节恶劣、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件,要进行公开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曝光,用实际工作成果取信于人民群众。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8

为加强中小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拓展普法阵地、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内容,积极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特制定了以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六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氛围。

二、活动内容

1、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这个方式,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要求我校学生做到8个禁止,意识到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并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举行一次“法律进学校”活动

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富有吸收力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体系。采取立足校园,开展“小手牵大手、学法一起走”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学生与家长一起学法;同时主动与镇派出所联系,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作讲座或“以案说法”。

3、法制微电影及展板进校园

与xx镇一起开展观看法制动画漫画微电影的活动,法制动画漫画微电影是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营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深受广大未成年人喜爱的载体,认真组织学生观看我市司法局选送的法制动画影片,让学生在寓教寓乐中接受法治教育。

一—二年级学生完成法制书签制作,每班择优上交3—5件作品,作品上交学校德育处。

四—六年级学生轮流观看法制微电影,下午第二节课在教室收看法制微电影。

六年级开展法制征文活动,语文老师在全班学生发动的基础上择优上报3—5篇征文参与评比。征文以电子稿形式发送邮箱或王xxqq。

4、制作一期法制专栏,开展法制小报制作评比活动

由学校主办法制专栏,利用班级黑板报,以法制教育为主题办好一个法制专栏,紧紧围绕主题,精心策划,周密设计,办出特色、办出新意,各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栏。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小学生法制小报评比活动,各班在全班发动的基础上择优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评比。

各班完成法制教育主题墙,并参与评比活动。(具体另行通知)

三年级组织学生完成法制小报制作,每班择优上交3—5件作品,作品上交学校德育处。

5、举行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全校四—六年级举行一次“法在我心中”主题班队会,通过演讲、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合法的好公民。各班上交一份主题班队会材料,并附上具体节目材料、活动照片等。

6、与xx市档案局一起开展系列活动

与档案馆一起开展相关活动,档案馆有关领导莅临学校指导,并对我校进行赠书活动,并对法制教育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颁奖。

五年级学生开展xx市档案知识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

各班派班长在班主任会议室进行授书活动仪式。

7、开展一次评选“遵纪守法好学生”活动

为深入挖掘、培育、宣传身边的遵纪守法典型,使其成为我市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的楷模,我局将开展评选“遵纪守法好学生”活动。在校内评选的基础上推荐2名优秀学生参加市级评选。被推荐人选要具备道德行为的先进性,自觉学法、知法、护法、用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依法律已、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政治教学

总结起来,教学方法不外乎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两种模式。案例教学法即属于后者。

一、政治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和内涵

(一)提出及意义

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7O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它最先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20世纪90代以来,它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愈来愈受到重视,l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政治课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内涵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应特别注意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而对于什么是“案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和明确的概念界定。但通过分析前人提出的概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应该有一个本质特征,那就是它要蕴含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最好也能启示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除此之外,一个质量高的案例还应当具备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当然,案例的表现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它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故事,一组图片,一幅漫画,也可以是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社会热点话题,或者有关的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赏等。

二、政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总结教学经验,政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广泛寻找,精心选择

案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成败。好的案例应当具有如下特征:

1.相关性——选择案例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案例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蕴含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再好的案例,如果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也只能弃之不用。

2.实践性——案例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要根据学生的阅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选择那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便于他们理解的案例。同时,选择实践性强的案例也有助于启发学生以后将所学的知识回归实践,指导实践。

3.综合性——案例教学法不同于讲授法中的举例说明,后者要求通俗易,能例证相关原理即可。而案例教学法要求选编的案例具备一定深度和层次,能启迪学生的多向度思维,最好能包含某些教育两难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恰当呈现,提出问题

案例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影视、图片、漫画等可以制成多媒体课件;故事、社会热点话题等可以由教师口头讲述;而内容较多的背景材料最好印发给学生。恰当的案例呈现方式能够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

1.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

2.问题要由浅入深,要有层次性。

3.问题要明确,不能漫无边际,过于发散;也不能过于具体,限制学生的思维。

(三)思考讨论,共同解决

首先要求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案例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讨沦(事先分好组),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作好记录,特别是要记下经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

最后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各组的讨论成果及困难(未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向发言者提问,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此环节,教师应参与讨论,引导发言,但不要急于表态,不要轻率否定学生的观点,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尽量找出他们发言中的合理性,并给予肯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挫伤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评价总结,获得智慧

在已对相关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各小组的理论成果及其他方面的表现作总结评价。一方面,是进行知识方面的概括、总结,把集思广益的讨论成果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完整准确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其他课堂表现总结评价,主要通过表扬各方面的“先进者”的方式引导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三、政治案例教学法的不足

(一)缺乏好的案例

如上所述,一个理想的案例应该具备相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而在实际教学中,符合这些条件的现成案例很难寻到,这就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搜集材料,并进行选择、修改、整合和重新编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强度,需要教师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意识。

(二)对教师要求高

实施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掌控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拥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厚积薄发,随时成功应对并种突发问题的“袭击”。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如学生情绪低迷、不愿思考,设计问题太难或太易导致教学环节中断等障碍,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恰当处理。

(三)学生难以适应

长久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普遍懒于动脑,惰于思维,喜欢依赖老师,被动地听讲。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冷场”,“启而不发”等情况,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要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小学法治教育教案篇10

关键词:思政课新课程;总结经验;整体规划;扎实推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方案”),是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与时俱进的精神,但这并并不影响新旧课程方案之间的联系和延续性。过去好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恰恰是新课程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认真、事实求是地总结,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一个前提。为此,近两年,我们对近十年“两课”改革与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总结,并将其汇编成《清华大学“两课”改革与建设10年文集》。

1、领导高度重视

领导的重视,准确说,领导高度的重视,至少领导足够的重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形成全校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我校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学校党委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学校党政工作的重点来抓,并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切实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领导协调工作。

2、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调整。从我校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历程来看,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始终提倡和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由此而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组织、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的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3、着眼于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批示中,明确要求,经过几年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始终要围绕教学效果、教学实效性做文章。所谓的实效性,主要是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忘记了这个根本,我们的改革与建设就会失去方向。

4、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性的研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趋科学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但不因由此而来就否定它的科学性。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性,出了内容的科学性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必须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的认识为依据。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改革对路、行之有效。我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课题,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在近年来的改革与探索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一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发生作用的规律,如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具科学性,也使我们的教学多了一些自觉,少了一些盲目。

5、“两支队伍”的结合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育人效果。多年来,我校一直倡导和坚持“两支队伍”相结合。“两支队伍”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现实感和针对性。

6、“两个课堂”的结合

“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特色。我校“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组探索出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也就是开展课前、提倡课中、组织课后的三段式社会实践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7、精品课建设,长抓不懈

近10年来,我校精品课建设经过三个步骤:首先,进入学校“一类课”,后进入学校精品课程,再进入北京市高校精品课,最后成为国家精品课。目前,本科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成为学校精品课程,所有5门课程都已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中4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8、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根据多年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源头,确立新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对时代要求的创新性回应。什么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就我的理解,抽象地讲,应有问题意识、延伸意识、互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才是自觉的,而不是自发和盲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既不是一种演绎法教学,简单推理已有的知识和结论,亦不是归纳法教学,它应是二者的综合。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项目,2005年9月,获第五届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9、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担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的教师还走出校门国门了解国情世情,四年来有150多人次赴俄、美、日、朝等国考察、访问。目前,我们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共47人,其中教授16人,占34%,副教授27,占57%,高级职称教师占91%。结构很合理,83%为5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

1、科学研究

加强和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研究,是顺利而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证。近年,清华大学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着重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功能定位、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整体性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解读与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规律与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素质与教师队伍建设,等等问题展开研究。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校内不同层次的研讨会。通过研讨,大家逐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2005年底,我们将研究的成果,汇集成《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辑》出版。2006年7月,由我校主办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研讨会”,是一次全国范围的研讨活动。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

首先,充分认识“05”方案与“98”方案的变化:

(1)学时减少,但是相对的。从理论上讲,“05”方案较“98”方案,学时有一定程度的减少。“98”方案,除“形势与政策”课外,理科291学时、文科319学时。“05”方案规定14学分,按通常1学分等于16或18学时计算,约合224—252学时,比“98”方案学时减少40—95学时。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这么多,因为各校执行“98”方案的实际学时与“05”方案换算的学时差不多。

(2)课程门数减少,课程覆盖面、发挥的教育作用并没有缩小。从现象看,课程由7门到4门,是减少了,但要求并没有降低。

(3)课程综合性、整体性更强了。

(4)“形势与政策”课得到进一步规范化。

其次,充分认识落实“05”方案的有利条件

(1)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来是随着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推进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基础。

(3)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社会基础。2004年3月,胡锦涛的批示。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讨论通过了新课程方案。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理论支撑。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学科支撑。

最后,充分认识落实“05”方案的困难:

(1)教师队伍的不适应。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如何适应课程的整体性要求?这是最突出问题之一。

(2)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内容的组织。如何实现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统一,这也是一个难题。

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的实际效果。

2、 整体规划

在对新课程方案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要求,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了清华大学《关于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的意见》。该意见对清华对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进行了整体的规划、部署、安排,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三年规划》,并通过了学校组织的专家论证,纳入学校985计划,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建设。学校给予了经费方面的有力支持。该规划是一个三年计划,包括课程建设、教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等。目前,项目的各项工作全面启动。比如,6月份,25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朝鲜考察。7月份我们还将组织第二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朝鲜考察。暑期,我们还将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社情。

我校在落实中央16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的精神和新课程大纲的要求包括新方案所要求的学分、规定的课程名称等等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要使新课程方案有序、有效、平稳的实施,就不能完全离开各校的实际。具体的做法是:

(1)搞好试点,由点到面推进。

2003年开始试点,在文科实验班中开设“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今年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部分课堂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讲授。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部分课堂进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试点。

(2)根据四门课的特点,结合“98”方案我校的实施情况,分阶段开出课程,每学期开设一门, 所有课程在一学期结束。

2006年秋季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春季学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7年秋季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春季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学分和课程内容做小的调整。

在确保总体教学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更加明确各门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对四门课的教学内容做了些调整,相应学分也做了小的调整。调整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个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个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个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课都采取课内与课外学时相结合。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北京地区建立若干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16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光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临的共同主题。我们应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认真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实践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内涵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提高业务能力而开展的教学实践,也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

其次,要认真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年来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近些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

第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的有效形式。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一些师生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还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形式,轻效果;有的实践教学与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等等。找准症结,才能切实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可在社团,也可在基地,可在平时,也可在假期,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要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5)课程组织方式多样化,四门课根据自身特点选取教学组织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教学组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个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一位教师主讲的方式进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则是前两种方式的结合。

(6)开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选修课”。

目前,已立项4门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近代中国与世界”、“国外马克思主义”等,以后逐步扩大。

(7)推出“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系列”。

发挥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方面的优势和基础,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配套教参与教学资料,形成具有清华特色的立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系列”,作为对教育部组编的教材的补充。这个系列包括专著、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片、教学研究文缉、学生文缉等。

(8)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课程负责人制度。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督导组的作用。

(9)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坚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最重要的支撑学科。学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领导和规划,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学校重点发展学科,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等领域的研究。争取出一流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近现代史等学科的建设,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10)进一步调整、充实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