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投资行业报告十篇

时间:2023-10-23 17:25:04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1

一、创业投资企业数量和资产规模呈持续增长势头

尽管2008年以来,全球创投业受国际金融危机拖累呈现出负增长态势,但中国创投业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格局。截至2010年末,全国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共计632家,较上年增长31.67%。

鉴于创业投资企业从设立到备案具有时滞,仅按备案年度统计不能反映各备案创业投资企业实际设立年份,我们还按设立年度口径,对目前仍备案在册的创业投资企业数量增长状况进行了分析。2005年11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对于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2006年当年(即办法施行的第一年)全国新设立的目前仍备案在册的创业投资企业即达48家。特别是在2007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以后的2007年、2008年,分别达119家、126家。尽管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创业投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但2009年仍达122家。2009年10月创业板的开通,极大地激励了创业投资活动,2010年全年新设立的目前仍备案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120家。截至2010年末,全国备案创业投资企业数量增加到706家(含2010年末以前设立,在2010年末至本报告出版前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较上年增长20.48%。

与创业投资企业数量持续增长相对应,中国创业投资企业的资产规模也迅速增加。到2010年末,达1502.89亿元(不含承诺资本额),同比增长54.30%。

二、在组织形式方面,有限合伙型逐年增加,公司型仍是主流

从创业投资企业数量看,2010年,有限责任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仍占89.87%;股份有限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仍占4.43%,居第二高的比例。两者合计,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仍占94.30%。有限合伙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2010年占比仍仅为3.80%从创业投资企业资产看,有限责任公司型占84.83%,股份有限公司型占9.93%,两者合计占94.76%。有限合伙型占比为2.34%。有限合伙型创业投资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占比,与其总数量占比相比较,低1.41个百分点。直接原因是有限合伙型创业投资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较小。虽然媒体报道的一些有限合伙型创业投资企业的募资规模大,但实际到位的资金并不多。

三、在管理模式方面,继续由自我管理向委托管理过渡

从世界各国创业投资企业的管理模式看,在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可以信赖的专业管理机构,创业投资企业往往采取自聘管理团队方式实行自我管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专业管理机构后,新组建的创业投资企业就往往不再自聘管理团队,而是委托已经取得既有业绩的创业投资企业,特别是专业创业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其投资运营事宜。近年来,随着中国创业投资行业逐步发展成熟,采取委托管理模式的创业投资企业的比例正逐年上升,2010年继续了这一趋势。

从创业投资企业数量看,截至2010年末,采取自聘管理团队管理模式的占比降至76.58%,委托其他创业投资企业管理的占比上升至2.69%,委托创业投资管理顾问企业管理的占比上升至20.73%,两类委托管理型占比已经达到23.42%。从创业投资企业的资产规模看,截至2010年末,自聘管理团队管理的创业投资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占比下降至84.63%;委托其他创业投资企业管理的创业投资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占比为1.34%;委托创业投资管理顾问企业管理的创业投资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占比为14.03%;两类委托管理型合计为15.37%,委托管理型创业投资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占比,与其总数量占比相比较,低8.20个百分点。直接原因是实行委托管理型的创业投资企业的单个资产规模相对较小。

四、在资本来源方面,民营资本占比继续提高

为体现创业投资资本来源中的国有、非国有和外资构成,发展报告从投资人属性角度,将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来源分为:财政预算出资、国有机构、非国有机构、个人和外资。通过对实到资本和承诺资本的来源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自2006年《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施行以来,财政预算出资、国有机构在资本来源总额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非国有机构、个人和外资等民营资本在资本来源总额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对于促进民营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改变过去我国创业投资资本主要靠国有资本的格局,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实到资本来源看,财政预算出资占比从2006年的33%下降到2010年的18.21%,国有机构占比从2006年的48.99%下降到2010年的43.01%,两项合计,占比从2006年的81.80%下降到2010年的61.22%;而非国有机构占比从2006年的12.74%上升到2010年的25.81%,个人出资占比从2006年的4.28%上升到2010年的10.86%,外资占比从2006年的1.18%上升到2010年的2.11%,三项合计,占比从2006年的18.20%上升到2010年的38.78%。

从承诺资本来源看,财政预算出资占比从2006年的33.31%下降到2010年的12.30%,国有机构占比从2006年的46.08%下降到2010年的45.40%,两项合计,占比从2006年的79.39%下降到2010年的57.70%;而非国有机构占比从2006年的13.30%上升到2010年的27.46%,个人出资占比从2006年的6.19%上升到2010年的12.69%,外资占比从2006年的1.12%上升到2010年的2.15%,三项合计,占比从2006年的20.61%上升到2010年的42.30%。

对比承诺资本来源结构和实到资本来源结构,我们还发现:从2006-2010年,财政预算和国有机构在承诺资本来源总额中的占比下降幅度,高出其在实到资本来源总额中的占比下降幅度1.11个百分点;而非国有机构、个人和外资等民营资本在承诺资本来源总额中的占比上升幅度,高出其在实到资本来源总额中的占比上升幅度。其直接原因是,在实到资本中,有更多的存量财政

预算出资和国有机构出资。由于承诺资本体现创业投资企业未来可运用的资本实力,因此,可以预期:民营资本在中国未来创业投资资本来源中将延续上升态势。

五、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从投资案例数量看,年度新增投资案例由2006年的443个增加到2010年的1507个;年末投资案例余额由2006年的2020个增加到2010年的5129个,其中2010年比上年增长28.90%;历年累计投资案例由2006年的2380个增加到2010年的6622个。

与投资案例增长相类似,投资金额也总体保持增加态势。年度新增投资金额由2006年的36.3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35.37亿元;年末投资余额由2006年的194.7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9.53亿元,其中2010年比上年增长38.59%;历年累计投资金额由2006年的219.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45.49亿元。

六、在保持稳健基础上,投资活跃程度有所提高

2006-2010年,单个创业投资企业年度平均投资案例均保持在3个左右,说明近年来中国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比较理性。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平均投资案例降为2.95个,平均投资金额降为3695.02万元。2010年,中国经济率先出现复苏迹象,加之创业板正式推出等利好的激励,平均投资案例增加到3.8个,平均投资金额增加到5928.78万元。

从对被投资企业不同持股比例的案例分布看,2006-2010年度,创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持股10%-30%的案例一直占第一位,与国际上成熟创业投资业的特点相类似。但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创业投资企业小比例持股5%以下和50%以上绝对控股的案例也不少。特别是到2010年,持股比例5%以下的案例占比提高到30.26%,同比上升4.31个百分点。这可能与2010年不少创业投资企业以小比例,跟投其他创业板企业的现象较多有关。

从对被投资企业不同持股比例的金额分布看,2006-2010年度,创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持股10%-30%的金额也总体上占第一位。但与2008年比较,持股30%-50%,特别是持股50%以上的金额占比明显降低。其主要原因,一是按照创业板有关规定,持股比例太高,容易被当作战略投资者而要求所投资企业上市后更长的股权锁定期;二是创业投资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有所提高,无须通过绝对控股来控制风险;三是随着创业投资机构的增多,企业不必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单个创业投资机构支持。

七、投资行业相对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新材料工业和金融服务业

从对不同行业的投资案例分布看,2006-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对传统制造业产业、软件产业、新材料工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四个行业的投资案例数量较高。特别是到2008年,连续三年对传统制造业、新材料工业和金融服务业等三个行业的投资案例一直位居前三名。

从投资金额看,到2009年,投资金额居前三位的行业也分别是:金融服务产业、传统制造业产业和新材料工业产业。

八、投资阶段主要集中在起步期,特别是扩张期

从不同投资阶段的案例分布看,2006-2010年度,在起步期和扩张期进行投资的案例占多数,在种子期和成熟期进行投资的案例都相对较少,体现出了与国际成熟创业投资业相同的特点。

九、股本退出案例和金额总体呈“双增”局面

2006-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实现股本退出案例总体呈逐年增加态势。2010年实现股本退出案例数相对2009年略有减少,但仍有357个。截至2010年末,创业投资企业累计实现股本退出案例1493个。表明中国创业投资企业正在步入收获期。

从股本退出金额看,2010年实现股本退出金额达32.23亿元,比2009年多退出3.59亿元。截至2010年末,

创业投资企业累计实现股本退出的金额达115.96亿元。

股本退出呈现出案例和金额“双增”的良好局面,一方面得益于2006年3月1日施行《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来,我国创投企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培育了不少优质企业;另一方面得益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推出,为创投企业实现股本退出创造了多元通道。

十、经济社会贡献显著

从相关指标看,中国的创业投资企业通过支持企业的创业活动,在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创新产品产业化、支撑GDP增长和促进税收增长等多方面,均做出了显著贡献。

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的年末就业人数108.8万人,比上年新增16.36万人,增长17.7%,相当于当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增长速度3.75%的4.72倍。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的研发投人合计达253.69亿元,比上年增加58.92亿元,增长30.25%,相当于当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20.3%的1.49倍。表明创业投资对于增强被投资企业的研发能力起到了显著作用。

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销售额合计达7615亿元,比上年增加1982.94亿元,增长35.21%,远远高于当年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0.3%的水平。表明创业投资在促进各类创新产品产业化方面的成效十分显著。

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为1888.89亿元,比上年增加506.44亿元,增长36.63%,相当于当年全社会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0.85%的3.38倍。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的当年新增投资额仅为232.52亿元,只相当于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的0.06%,但其所投资企业创造的GDP增加值却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47%,两者相差6.83倍,倍增效应明显。这表明:即使是不考虑创业投资在增加社会就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间接效用,其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直接支撑作用也非常显著。

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缴纳税金358.23亿元,比上年增加82.4亿元,增长29.87%,相当于当年全社会税收增长速度23%的1.3倍。说明中国创业投资企业在促进税收增长方面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

中国创业投资发展中的问题

在肯定中国创业投资业发展成绩及其对经济社会所做出的显著贡献的同时,中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与促进民间投资、提升社会资本形成率、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创业投资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规模和质量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中国创业投资业在投资运作和发展中还存在一

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尽快解决。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短期投资占比较大,不利于支持中早期企业。

按持股不足1年、持股1-2年、持股2-4年、持股4-7年、持股7年以上等5个类别,对各个年度实现股本退出案例分布进行分析,我们发现:

2006年度的股本退出案例分布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即持股不足1年的股本退出案例占比较高,而持股7年以上的股本退出案例占比反而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在创业板未推出前,中国创业投资机构往往选择短平快项目进行投资。

到2007年,由于2月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方可享受应纳税所得抵扣,鲜明的政策信号有力地引导了创业投资企业减少短期投资,增加中长期投资,使得创业投资企业持股不足1年的股本退出案例迅速下降到7.56%。

但是,2008年以后,随着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推出,持股不足1年股本退出案例占比持续提高。从金额看,其投资期限分布特点与案例的投资期限分布特点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2009年度持股2-4年的股本退出金额占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持股时间的股本退出金额占比,但2010年持股不足1年的股本退出金额占比跃居第一位。

持股不足1年的案例占比和金额占比均过高,既可能与2009年以来国内IPO企业估值高企,创业投资企业热衷于投资即将上市企业有关,也与创业投资企业相关政策引导力度不够有关。

发展报告的有关数据表明:2007-2010年度,尽管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可享用的应纳税所得抵扣额逐年增加,可享用抵扣额占应纳税所得额比例也逐年提高;但是,总体看,各年度可享受抵扣额占应纳税所得额比例,特别是各年度实际享受抵扣额占应纳税所得额比例,均较低。2010年,全国创业投资企业可享受的应纳税所得抵扣额为14.2亿元,仅占应纳税所得的48.7%;实际享受的应纳税所得抵扣额为5.3亿元,占应纳税所得的18.2%。

从发展报告的数据看,2006-2010年度,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中小企业的案例占比一直保持在70%以上,2010年为77.44%。但由于在2008年国家调整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标准,在2008年和2009年所投资的案例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分别降低到47.19%和43.96%。到2010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案例占比有所提高,但仍仅为45.85%。所投资企业既符合中小企业标准,又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的投资金额占比仅为37.49%。

从投资金额看,由于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投资金额较小,因此,创业投资企业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金额占比更低。到2010年,创业投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投资金额占比为58.41%,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金额占比仅为48.89%,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金额占比仅为31.44%。一些创业投资企业热衷“赚快钱”,为所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2

去年5月,深创投董事长靳海涛就公开宣称,中国PE的暴利时代要结束了。

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靳海涛表示,当前的形势并非寒冬,而是暴利过后中国创投业必经的调整洗牌阶段。“经过洗牌之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会告别浮躁与急功近利,投资会更加理性,实力不够的创投机构会淘汰出局,真正专业的创投机构会在持续的创新中赢得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他说。

诞生于1999年的深创投,就犹如其全名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

借力政府引导基金低成本扩张

深创投的创新,最为核心的是其结合国情,构筑在政府引导性创投基金基础上的投资网络。这一网络奠定了深创投今日与众不同的主体业务模式和发展战略,更创造了深创投低成本快速扩张后的规模效应。目前深创投共设立了50支政府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达96.15亿元人民币,涵盖县级、市级、省级、中央级四个层级。

这一模式的开端要回溯到2005年。那一年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全流通时代到来。靳海涛感到创投的春天来了。其实,从2004年担任深创投董事长那天起,靳海涛就开始思考,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创新性地找到一条能与资金实力雄厚、模式成熟的国际创投进行差异化竞争的路径。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念头跳进了他的脑海。

对于深创投而言,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更是一盘着眼全国的关键性战略棋局。成立之初,深创投就确定了“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的方针,发展政府引导基金就能依托各地政府来布设网点,显然比独力扩张要更容易,也更节约成本。

由于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可借鉴,靳海涛从2005年当年就开始摸索具体的商业模式,并与武汉签约进行试点。虽然这次尝试最终没有落地,但是商业模式因此成型。2006年,深创投与苏州等7个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政府引导基金。

创新性地发展和管理政府引导基金,不仅让深创投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迅速将业务延伸到各地,还解决了创投机构最为头疼的项目源难题。“地方政府最了解当地有什么好的企业,他们会争相主动向深创投推荐项目,这与自己去找项目来源完全不一样,所以深创投从来不缺项目。”

而搭建起辐射广大区域的政府引导基金网络,有了与各地政府的良好合作关系之后,深创投对项目企业的增值服务能力也随之强大起来。靳海涛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投资的某家企业要壮大规模进行异地扩张,这张网络就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它解决扩张中的诸多问题。”而地方政府对于优秀企业落户本地更是鼓掌欢迎,这对于当地的招商引资与经济繁荣都是好事一桩。深创投就这样成为一座桥梁,促进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组合。

多渠道管控投资风险

在投资决策与风险管控的流程上,深创投也不乏创新之处。针对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深创投会将反方力量做得异常强大与丰满,以保证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与国际通用的委托中介机构做反方调查不同,深创投在内部独立进行这一部分。除了正方的投资经理会在投资项目建议书中解释风险之外,反方还会出具财务核数报告、法律核查报告、研究报告与资本市场估值报告。反方的研究报告在对行业、商业模式、产品等进行深入研究后,除了提出亮点,最关键的是要挑毛病。此外,还有投委会秘书处的专职报告,由专职审核委员来给项目企业挑毛病。

与众多创投机构投委会保密进行不同的是,深创投将投委会创造性地向全体员工开放,除了投委会委员外,所有员工都可以自愿参加投委会,听取投资经理的项目报告,并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靳海涛表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投资项目的风险主要来自道德风险和投资判断的失误,将项目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讨论与监督,犯这两个错误的几率就会减少。”而这样的会议,对于参会的其他投资经理同时也是一个极好的培训过程,专业水平可以不断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将投资阶段前移

靳海涛认为,当前创投业的盈利前景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从过去的低风险高收益演变成低风险中收益,甚至有向中风险中收益转变的趋势。顺应这种变化,深创投在投资策略上也进一步将投资阶段前移。公司甚至规定,投资经理每做一个中期或者后期项目的同时,必须做一个早期项目。“我们鼓励员工做早期项目,并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评判的标准也跟中后期项目有所差别。”靳海涛说这一方面是有意识地培养员工做早期项目的能力,更关键的是规避估值过高可能产生的风险。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3

资料显示,在2011年底,随着百度旗下电子商务平台“有啊”获得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数千万美元联合投资、24券团购网签署C轮投资协议成功获得千万美元级别融资,创投机构不断将投资中关村企业热浪推向高潮。IDG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开玩笑说:“现在,创投机构在中关村的竞争已是‘水深火热’,下手一定要快,否则就会被对手抢了先。”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2010年中关村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在中关村,活跃的创投机构有100多家,管理的资金规模约达100多亿美元。中关村已连续5年在创业投资方面领先全国。

2010年,全国共有319家股权机构进行了投资,其中134家机构对中关村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就投资金额而言,2010年中关村股权投资金额占同期北京市股权投资总金额的99%左右,占全国股权投资总金额的27.6%。很快,这一数据再次被刷新。2011年1-9月,机构对中关村企业的投资规模已超过2010年全年水平,达到209.5亿元。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郭洪表示,从获得投资来看,中关村地区发生的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1/3左右。

创投抢滩中关村源自其高质量的企业,以及投资带来的高回报。《创业板中关村板块报告》显示,中关村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融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报告显示,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关村公司有37家,占创业板总数的13.7%,总市值1538亿元,占创业板总市值的18.1%。

同时报告还显示,有近40家公司的上市申请正在审核中,经过辅导备案的公司近100家,符合创业板上市财务指标的企业有1000余家。“中关村板块”已然形成。中关村企业不仅在中国创业板表现抢眼,在全球资本市场也花开遍地。郭洪表示,中关村现在拥有上市公司总数190家,境外上市76家,境内上市114家。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4

【关键词】 综合报告; 整体论; 还原论; 财务报告; 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3;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009-04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以下简称IIRC)自2010年8月成立以来,就把推进综合报告理念、制定全球公认的报告框架,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认可和采纳作为宗旨,2013年4月16日IIRC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征求意见稿,该框架通过整合财务、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内容,以简洁的方式表明组织在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所采用的战略、治理、取得的业绩和未来发展前景,反映组织运行全貌,提供组织在某一时期价值创造的信息,使报告使用者能够评估组织价值创造的能力。人们对综合报告的兴趣不断增加,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一是引进及介绍性的文献。这些文献对综合报告的概念、框架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党红、乔元芳,2013),具体包括综合报告的基本概念、内容元素、应用原则、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等。二是研究国际综合报告对我国的启示(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刘建鲁2012),以及综合报告在我国应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李璐,2013)。三是根据国外公司编制综合报告的实践,分析我国现有的社会责任报告(CSR)①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袁子琪、沈洪涛,2011)。蔡海静、汪祥耀(2013)以第一个强制实施综合报告的国家南非的经验证据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综合报告后,财务信息价值相关性下降趋势有所减缓,非财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提升,可以弥补财务信息价值相关性下降的趋势,从而使整合信息发挥更强的决策有用性。毋庸置疑,综合报告属于新生事物,其理念已获得普遍接受和支持,其实践效果已逐渐展现。但对综合报告的未来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综合报告是否在未来取代财务报告?还是将其中非财务信息部分单独构成一份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的补充?(2)综合报告是否CSR报告的新趋势?(3)综合报告是否与财务报告、CSR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共存?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一比较,以探索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综合报告概念的理解,推动综合报告未来在我国的实施。

二、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差异

综合报告是IIRC创新的一种报告模式,它以简洁的方式,阐明在一定的外部环境约束下组织的战略、治理、商业模式、业绩、组织的未来前景,以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为全面信息的报告。综合报告创新的基本概念包括:广义的资本;组织的商业模式(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下,组织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选定的投入、经营活动、产出、结果及对各种资本的相互影响所组成的体系);价值创造(综合报告所指的价值创造不仅与财务资本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其他资本互动的因果关系有关,即其他资本的变动、转换最终都可能影响企业利润)。从以上基本概念中不难看出,综合报告是对传统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思维方式的创新,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法的创新:以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取代还原论的方法

综合报告采用的是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整体论是替代还原论来研究系统的方法。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既强调过程,又强调结构。综合报告框架视组织为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以此来确定商业模式的整个过程,其起点投入和终点产出及结果都与各种资本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同时商业模式与其报告的内容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内容元素包括:(1)组织的概况和外部环境;(2)机遇与风险;(3)战略和资源配置;(4)治理;(5)商业模式;(6)绩效;(7)前景展望。这些处于一定环境中的要素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影响。

以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取代还原论的方法是因为还原论在处理具有复杂性的问题时是失败的。所谓还原论是研究系统的传统的、科学的方法。还原论的方法视各个组成部分同等重要,为此,努力确认各个部分,了解这些部分,并从对部分的了解发展到对整体的认识,而不认为是整体赋予部分以生命,因此,不能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是孤立地去优化各个部分,但部分的优化并不一定带来整体利益的改善。

在还原论方法下,过去的财务会计主要对外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当然,不能否定企业财务报告披露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但相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却是不完整的,不能全面反映在外部环境条件下企业运营状况的全貌,因而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不断出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加以考虑,使现在的财务会计对外披露的内容增多,“不仅要披露企业内部控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发展战略、公司治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还要披露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资源耗费、员工维护、社区贡献、社会安全等”即“凡是纳入社会对企业规范化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都属于财务会计”(杨世忠,2013)。现在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内容与过去比不断查缺补漏,但不能否认“在基本实务层面,会计反映进而控制现实经济的能力急剧下降,经济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影响因素却游离于会计视野之外,会计信息对实体现象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弱,从而不可避免地动摇了会计能力发挥基本作用的基础”(杨雄胜,2013)。比如,对企业创造价值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关系资本、自然资本等没有体现在财务报告里。

还原论方法的不足还体现在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上。在还原论方法下,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被分成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并制定了编制的标准。具有影响力的标准是GIR的第三代指南G3,但由于还原论的方法忽视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对整体的影响,因此,难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实现企业及其外部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由于现代企业系统是复杂、多样并不断变化的开放系统,面对这样的系统,还原论的方法常常力不从心,从而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获得了立足点。整体论认为系统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这种方法对系统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部分之间的关系网络很感兴趣。因为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因此,提供企业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相关联的信息,加强对部分之间的关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报告提出商业模式、广义的资本、广义的价值创造等概念,以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展示了组织价值创造的完整,过程令人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报告模式孤立地对部分进行研究的不足,“系统整合使企业形成一个完整信息系统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层面对现实经济的时实反映与监控”(杨雄胜,2013)。

财务报告的两条主线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层面包括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社会责任报告则从三个主要层面报告组织的业绩,因此也称为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三维业绩报告(王桂莲,2011);而综合报告反映了组织创造价值的整体情况。可见,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影响到目标能否实现。

(二) 强调各部分之间信息的关联性

在开放的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加总,因此,综合报告的性质不能用各要素的简单加总来概括,而是要对组织价值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加以反映。这些信息关联性具体包括: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从时间上看,过去、现在和未来前景信息的关联性;各类资本之间增、减变动,相互转换的关联性;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管理信息、董事会信息和对外报告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定量和定性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等。

一般而言,如果缺乏信息之间的协同和联通,常常会降低报告使用者对信息的信赖程度。就财务会计信息而言,有些投资者尽管承认目前的年报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质量表示怀疑,理由是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缺乏关联性,因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作决策时开始依赖其他信息来源。同样的问题表现在CSR只报喜不报忧的情况。综合报告能提供全面的、重要的正面和负面的信息,呈现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全面图景,因而提高了决策的有用性。比如,投资者可通过各种资本的使用情况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发现企业商业模式中潜在的风险等。因此,综合报告不只是整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那么简单,它还有助于强化部门之间的联系,改进内部流程,使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思维和业务流程中融入长期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利益相关者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创造价值。

(三)遵循原则导向而非规则和准则

企业系统与任何系统一样都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它必然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的、能量的交换,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环境的适应性方面,综合报告突破基于规则的限制,在“三重底线”总的原则下,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作出反应。综合报告的指导原则包括:(1)聚焦战略和未来导向;(2)信息的关联性;(3)对利益相关者的响应性;(4)重要性和简洁性;(5)可靠性和完整性;(6)一致性和可比性。这种基于原则而非规则的做法,避免了基于规则提供复杂、冗长的报告,随时作出响应,使综合报告具有简洁性和重要性的特征。

综合报告的目的是向预期的报告使用者提供能评估组织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的信息,是以传统的企业报告(财务报告、环境和社会报告、治理和薪酬报告以及管理层评述)为基础进行整合后的简洁的信息,它不在于计算企业的价值或所有的各种资本的价值,但提供的信息应该能够对之加以权衡。而财务报告由于与解除受托责任以及涉及具体经济利益的分配有关,因此,必须遵守会计准则及监管规则。另外,财务会计是标准化的流程和产品,其通用性和标准化程度使整个业务流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结果必须具有唯一性,要求按会计准则编制,而且财务信息披露的标准越来越高;至于社会责任报告则主要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第四代指南G4为标准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因此,也属于基于规则的报告模式。

(四)强化广义资本的受托责任而非狭义的受托责任

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各种形式的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在综合报告下,经管人员的受托责任不只是财务资本,而是摒弃了对短期业绩的过分强调,把焦点放在企业传递创造长期价值的信息上,即从只重视财务资本转变到关注各类形式的资本,以及各种类资本之间的变动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广义的资本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和制造资本以外,还包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自然资本。当然,综合报告下,组织使用或影响的资本并非全部归组织所有,但组织开展的经营活动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要考虑对广义资本的影响,向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展现企业价值的实现,而不只是创造利润和财富;在财务报告下,财务资本的提供者关注经济回报形式的价值,经管人员的受托责任局限于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忽略对环境和社会绩效的影响,即使在社会责任报告下,同时考虑了环境和社会绩效,也未能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拥有的利益,只注重对结果的考核。

总之,在广义的受托责任下,企业创造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与财务资本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还取决于更广泛的资本互动活动的因果关系,这些最终都可能对利润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五)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综合报告鼓励企业确保在与价值创造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透明的。它提出的商业模式和内容元素展示了组织价值创造的完整画面,促进了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从而使投资者真正了解所投资的公司,增强了对企业的信任,进而优化决策过程。

就财务报告而言,披露的信息则是相对狭窄的财务信息,主要服务于股东的需要,不涉及披露有关战略与商业模式和广义的价值创造的信息,而CSR报告对组织的战略和未来前景信息并未能给予披露,因此,与综合报告相比二者的透明度不高。

(六)关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而不只是过去的财务业绩

综合报告引入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信息,既考虑过去的财务业绩,又与战略互动,并展望组织未来的发展。从综合报告的目标上看,综合报告关注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此,不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披露组织过去的财务业绩,而且通过分析组织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阐明战略,反映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结果及对内外部环境的整体影响,展示组织是如何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创造价值的。

而传统财务报告关注提供财务资本的投资者的需要,报告企业过去是否有效地运用了资源,以反映报告期的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社会责任报告由于孤立地关注整体中的部分,忽视其他资本(比如关系资本)影响,忽视组织活动的整体过程,只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结果。

三、综合报告的益处及未来发展趋势

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见,综合报告带来了企业报告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一些基本概念,体现出整体论系统思考方法的应用。企业和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从综合报告中获益。综合报告要求反映企业整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从而增强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比如,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导致水资源被污染、矿井塌方、森林被乱砍乱伐则促使有关监管方加强监管,进而减少法律诉讼;反之,则表明企业在负责任地经营。这种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声望和品牌价值,吸引投资者,增强投资者的信任,促进长期投资。它关注人力资本的价值,有助于激励创新,节约或降低成本。而它提供的组织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发现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因而综合报告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是企业报告的未来。

尽管综合报告体现出对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的有用性,但笔者认为,在下列相关问题解决之前,综合报告并不能替代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而是加以整合,与之共存。

首先,从其采用的整体论系统思考方法上看,旨在给出最适合解决当代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系统(组织或企业这个整体)运行问题的良方,因此将其中非财务信息部分单独构成一份报告作为财务报告补充的想法违背整体论系统思考方法的原意,因而不具可行性。因为是整体赋予部分生命,整体论恰恰是要关注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并对之进行管理。

其次,就财务报告而言,使用关注部分的还原论的方法是适宜的,财务资本只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责任报告亦然。而对企业综合报告来说,使用整体论的方法弥补了二者的不足。从时间上看,需要关注的是组织活动及其与各种资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某种资本的变化可能对财务业绩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提高或降低企业的利润。从空间上看,是全方位的:处于外部环境中的组织,分析其机遇和风险,确定其战略宏图,据以配置资源,以良好的治理结构和控制手段对商业模式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以达成各类资本的保值或增值,获得包括财务业绩在内的多维绩效。因此,综合报告不是代替财务报告,而是包括之并对之加以整合。

最后,从综合报告的应用原则上看,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三重底线”原则,不在于提供计量的规则和准则,而在于未来导向,让组织的战略浮现出来,关注各个部分之间信息的关联性,满足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显然,这种方法和原则只适宜对现有的企业报告进行整合,去除重点和冗长,突出重要和简洁。笔者认为,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将会出现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共存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世忠.管理会计:正在不断扩大的会计职业新领域[N].中国会计报,2013-06-28.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5

关键词:金融广告;上海金融广告市场;媒介策略

Abstract:In the future advertising market,it proves a trend that financial advertising will gradually become a new source of investment. It is therefo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fewer mistakes in developing financial advertising which is regarded as a new are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industry. By examining Shanghai financial advertisement market,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dvertising invest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acial advertisement;Shanghai finacial advertisement market ;media strategy

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未来需加快培育的城市功能之一。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中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等环境变化要素,使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广告的投放迅速增长。自2004年到2005年间,全国广告花费增长最快的行业中,金融投资保险广告升据第二,增长率达到47.9%。

2006年,金融业是国内广告市场最为活跃的行业之一,广告投放总额27.4777亿元(数字来源:现代广告)。CTR市场研究数据还显示,整个金融投资保险业的广告增幅高达33%,位列行业投放广告额增幅第二位,仅次于汽车业。而在2007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中国银行先后以8 266万和4 500万中标《我的奥林匹克》栏目、《谁将主持北京奥运——奥运主持人选拔活动》的独家冠名。此举充分体现了我国金融行业广告将成为今后广告投放的一大热点。

上海金融业具有200多年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和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的发展和创新,上海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丰富、交易机制多样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全国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和产权市场都已在上海落地开花。统计表明,截至2005年末,上海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总计达到35万亿元,是2001年的5.2倍。其中,证券交易额5万亿元,占全国的79%;期货交易额6.5万亿元,占全国的49%;银行间市场成交23.2万亿元;黄金市场成交额1 168亿元;外汇市场成交规模逐步放大(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

上海还是我国内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在上海设立各类营运中心,外资金融机构更是以之作为总部所在地。上海外资银行的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的一半以上。良好的市场发展基础,使上海的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上海目前已成为我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根据上海银监局最新的《2007年一季度上海中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报告》显示,一季度上海中外资银行实际发售理财产品237.75亿元。截至2007年3月末,上海共有26家中外资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产品余额620.99亿元,比年初增长4.67%。

一、上海金融广告市场的媒介投放分析

(一)在上海,报刊是金融广告投放的主媒体

金融保险业广告的主要投放的媒体为报刊杂志,梅花信息库有关金融广告的投放数据统计佐证了这一点。以报刊广告为例,监测2006年上海的40种报刊,金融行业在上海报纸的广告投放额约为1.37亿元。而据梅花信息2005年全年数据显示,电视类主要媒体投放全年210个作品,平面类则总计5 135个作品;且从投放的品牌来看,投放电视类媒体的品牌仅32家,平面类则有78家。

图1 2005年金融广告媒体投放分布(单位:个)

数据来源:梅花信息网

此外,上海始终是金融保险类品牌广告投放的重点地区。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金融保险业全国主要平面媒体投放量总计5 135个作品,其中杂志类596个。在4 539个报纸投放作品中,全国性报纸投放609个,其余的全国各地区报纸投放数量前十位分别是:

图2 2005年全国主要报纸媒体金融类广告投放前十位地区(单位:个)

数据来源:梅花信息网

上海金融广告的平面媒体投放总量排位第二,城市投放总量排位第一。这一数据印证了上海作为金融市场竞争的主战场,吸纳了更多的金融广告投放量。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广告投放增量较大

现有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招商银行,交通银行,还有地方性较强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在上海的平面广告投放额都很高,甚至超过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这足以看出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上海市场的重视以及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

图3 上海报刊国有商业银行广告投放额(单位:元)

数据来源: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三)外资银行广告投放量少但直指高端人群

国内商业银行的广告投放占金融行业总投放额的50%,而外资银行只占了9%,但其广告投放相对集中于几个高端受众集中的媒体,显示出外资银行广告投放面对高端人群的定位策略。

图4 2006年银行广告在上海报纸上的投放情况

数据来源: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图5 外资银行所选前5报刊媒体(单位:元)

数据来源: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四)外资银行广告从形象向理财产品广告转型

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的全面到来,银行客户的非专业性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个人客户的投资理财在外资银行业务中的比重直线上升,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外资银行及其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外资银行及保险公司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间,在中国地区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共计628次,其中企业形象类广告512次,产品宣传类116次(数据来源:梅花信息)。汇丰银行是2006年在上海报刊投放广告最大的外资银行。为适应中国市场,其广告内容正努力由企业形象广告向产品广告方向位移。证明其高明的理财手段,抢占高端客户群,将成为其未来广告的诉求特点。

图6 上海报刊外资银行广告投放额(单位:元)

数据来源: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五)国有商业银行的广告定位不清、投放策略混乱

由于上海受众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许多金融类报纸如《上海金融报》、《上海证券报》,以及杂志如《理财周刊》、《哈佛商业评论》等对金融及银行讯息的需求非常大。随着人们理财观念的提升,各大报纸也特地辟出了理财专版以适应市场要求。媒体的增多为金融广告提供了可细分的目标受众,但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媒介投放统计中,明显看出其广告投放的均衡分布倾向,反映出国有商业银行的广告定位不清、媒介投放策略随意,导致广告主广告费用的浪费。

图7 国内商业银行在上海报刊广告投放额前十位(单位:元)

数据来源: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图8 中国建设银行在上海报纸上的广告投放状况(单位:元)

数据来源: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

二、未来上海金融广告发展的媒介策略

上海金融业面向的受众是国内金融意识相对成熟的群体。他们对金融品牌已经超过了“认知”阶段。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居民个人对银行产品和需求早已不仅仅是储蓄。居民理财意识的加强,使消费信贷、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贷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个人理财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面对日益扩大的金融零售业务客户,金融广告在上海地区的投放增长将更多地集中在创新型金融产品广告上,在广告媒介策略方面,在发挥传统媒体和户外媒体的市场带动作用同时,努力研究金融广告的特殊性,发挥整合传播效力,拓展更具针对性、互动性的金融广告特效媒体形式,将成为一种必然。

(一)强化互联网广告投放的有效性

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金融服务类网络广告投放费用达4 140.9万元,同比增长100.9%,占总体网络广告市场4.6%的份额。金融服务类广告投放出现大幅上扬,与金融服务类客户对网络营销认可度和使用经验增加有关。

图9 中国金融服务类网络广告投放费用及增长率(2005年第一季度

至2007年第一季度)(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现代广告

互联网广告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点对点”与互动。

(二)扩大楼宇广告投放比重

招商银行“一卡通”的广告投放策略,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地区甲级写字楼的电梯屏幕。通过在上下班和中午外出就餐时间不间断投放,牢牢锁定目标消费群“有闲”时间内的眼光。同时,选择了在春节期间的机场安检通道处投放广告。创造目标受众目光停留时间长,对广告的记忆度高的传播效果。这一系列特殊媒体的组合,使招行以低于预算的费用达到了高出预期的广告效果,并为其赢得了出乎意料的反响。

(三)挖掘自媒体的创新应用

银行一般都积累了准确可靠的客户数据库,因此他们往往可以方便地从数据库中分类检索到不同营销项目的核心客户,以此,银行可以向这类客户发送内部的理财咨询、数据分析等刊物。如:花旗银行的《花旗财富贵宾专刊》,此刊成为很多专业人士分析业态趋势的重要参考。由于这些刊物的私密和亲近,它们就成为现代银行营销手段中提高客户对银行忠诚度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网站也是银行自己的媒体。中资银行认识到可以做自己的媒体,就是从建立银行网站开始的。2000年以后,中资银行开始认识到网站可以成为最新银行动态、最新理财产品、提供在线客户咨询的平台。

不过,更能传达和体现银行企业文化和银行品牌特质的,还应该是银行的内部期刊,它使阅读者更容易产生深入的阅读快感。目前,工商银行有《财富生活》,招商银行有《招银财富》,但中资银行普遍还面临设计制作、内容编辑、专家支持、文化沉淀等方面的难题。因此,广告公司可以为中资银行考虑的已不仅仅是产品广告或者形象广告了,甚至可以做得更多,想得更远。

(四)发挥DM广告对受众的牵引力

DM可以直接将广告信息传送给真正的受众,也适用于金融产品的特殊性,现已逐渐被各大银行所认可。

某银行上海分行联合广告公司,捕捉生活消费理念,承办全新概念的“消费指南”,通过此形式表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银行、持卡人、商家之间互动。这些“消费指南”事实上类似于DM,免费通过银行定向发行至银行的特定持卡人手中。发行对象主要针对该银行上海VIP用户。这部分受众都被认为是有知识、有品位,有良好教育背景,追求时尚,讲求生活品质的人,有很强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从个人消费到家庭消费而言,他们都是潜在的大客户。

在媒体环境比较嘈杂的今天,特殊广告形式是使品牌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也是积累品牌资产的重要途径。未来上海应强化地域性媒体在金融广告中的应用,使之对地方受众有更强的牵引力。

参考文献

[1] 上海广告年鉴[Z].2002-2005.

[2] 中央电视台市场研究报告[R].

[3] CTR市场研究——媒介研究[Z].

[4] 中国广告[Z].2006·1-12.

[5] AC尼尔森的相关研究报告[R].

[6] 梅花信息网[EB/OL].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6

受经济前景不明朗及中国市场放缓发展的影响,2015年第四季创投基金大幅下调对入股公司的投资。据毕马威国际和CB Insights日前联合出版的全球创投基金趋势季度报告Venture Pulse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投资交易共1742起,投资总额达272亿美元,融资额下跌30%。中国的交易宗数较2015年第三季度下降39%至71起,投资额下跌29%至73亿美元。因为市场动荡不稳,加上外界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步伐,可能遏制了创投基金对中国初创企业作出更多大型投资。

然而,就在全球创投基金投资大幅缩水的时候,我们却看到另一种“逆流而上”的现象,新的创投基金纷纷成立。仅2016年1月18日这一天,就有“天使空间・智汇城创新创业基金”和“贵州光电与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同时成立。天使空间・智汇城创新创业基金第一期规模达1亿元人民币,贵州光电与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

天使空间董事长陈海砚认为,“创投基金的投资额下跌,代表全球投资者的思路改变,但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走势,我们仍十分看好。”

据悉,天使空间・智汇城创新创业基金由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北京天使空间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及北京智汇城信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贵州光电与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由北京海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发改委创业投资促进中心、贵州省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联合发起。前者主要以低风险、稳定回报的TMT、新技术、新健康、新金融、新消费、文化产业等轻资产为主要投资方向。后者主要投资于贵州省辖区内具备高成长性与核心技术的光电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其他成长性企业。

正如Venture Pulse显示,虽然2015年第四季度创投基金的融资活动放缓,但全年计仍然创出1285亿美元新高的投资额,较2014年上升44%。报告还指出,2015年是亚洲初创公司投资活动急升的一年,通过1442起交易获得397亿美元的资金,金额高于以往4年投资总额。其中,又以中国和印度两地的融资额最高,中国初创公司仅2015年便获得创投基金入股投资274亿美元,占全亚洲交易额的2/3以上,占全球总交易额的1/5以上。

分析报告还指出,随着投资者抱持审慎态度,2016年第一季度的创投基金活动也许会持续受到影响。那么新成立的创投基金该怎么玩呢?

天使空间董事长陈海砚认为,关键还是要找准投资方向,并积极与政府联动。近日举行的创投领域年度大会“以太之夜”公布了“以太2015”年度数据报告。报告显示,B2B、金融、企业服务、文化娱乐传媒运动以及智能硬件及高科技等五大领域已成为投资人的最大兴趣点,投资人普遍看好这些领域,未来将有大量优质创业项目涌现。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7

【关键词】 财务报告; 透明度; 价值驱动

一、利润导向型报告的后果

(一)经营上的短期行为

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还是仅仅为了完成短期的利润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业绩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的评价主要依赖其提供的财务报告。因此财务报告对企业经营行为具有导向功能。

由于现行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基本上是历史的、短期的信息,它可能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例如,企业为了长期健康发展而进行的一些投资,如研发、流程改造、广告和促销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按照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要求很多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处于报告压力之下的管理当局有时不得不减少这类投资,以达成当前的目标。

尽管减少这类投资对企业的损害短期内不会显现出来,但从长远看它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害却是致命的。然而,为了满足外部报告使用者的需求而编制的年度和季度报告,却能在企业长期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显示利润增长,这反映了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中的一个根本缺陷,这种缺陷极大地削弱了短期利润作为反映一个企业经济情况的指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过分关注短期利润会导致管理当局无视长期价值的创造机会,当企业经理拥有股票期权时,尤其如此。因为,股票期权的价值取决于股价,而股价又是按短期利润制定的。

(二)价值观的歪曲

利润导向型财务报告还可能导致企业经营者价值观的歪曲。经营者的利润不但可以通过提高销售和降低成本来获得,还可以通过其他非生产性活动来“创造”,如利用会计规定、参与金融交易,以及降低可自由支配的费用等。因为,传统的成本会计方法和会计准则为经营者提供了一定的操纵利润和会计数据的机会。

在国内,还存在着“利润至上”或“利润锁定功能”现象。无论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企业贷款融资、公司上市和增资扩股,还是国有企业的“脱困”乃至企业领导人的升迁等等,无不与利润指标挂钩。只要有利润,一切问题都好办。这也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动机。

因此,造成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与其绩效评价指标过分集中在财务指标不无关系。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是多维的(财务指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企业人为操纵财务指标以谋取良好的绩效评价,其效果就不大。同时,多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会使经营者人为操纵绩效评价指标的交易成本和难度增大。

(三)资本市场盈余管理越来越多

在资本市场缺乏确定企业价值及其风险所需的完整信息的情况下,投资者、分析师以及经理们有时不得不陷入短期盈余的游戏当中。而盈余游戏的结果便是,资本市场变得日益脆弱和动荡不安。其中,财务报告尤其是季度报告起到了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季度报告的初衷是为了让投资者及时了解企业业绩的进展情况,是年报的补充材料。可是现在,“善花结出了恶果”,它本身成为盈余管理的目标,年报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季度报告的重要性的提高,一个原因就是资本市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公司变得过于短视。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发展和资本管制放松的推动下,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由此也带来了资本市场交易行为短期化的倾向。

二、价值导向型报告的基本特征

(一)突出透明度精神

透明度一直是财务报告改进的目标之一,已有的各项改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但由于恪守以确认和计量为基础的报告模式,已有的改进措施对透明度的贡献非常有限。近年来,会计界试图突破这一模式,将信息的相关性放在了首位,并且更多地接受了“披露”的理念,许多因不符合确认与计量标准而长期被拒之于门外的非财务信息被重新考虑纳入到报告框架之中。财务报告从单一的信息类型向多元化信息类型并存的方向发展,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探索财务报告改进的新趋势。

在理论上,无论是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还是防范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透明度精神均不可或缺。但是,理论界对透明度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需要透明度,而在于遵循透明度精神所带来的成本与效益哪个更为突出。但是,目前为止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因为,许多与透明度有关的成本和效益都只是一些无法观察到的机会成本和效益。

笔者认为,仅仅依据财务上的成本和效益来看待透明度精神,其研究方法本身是有不足之处的。透明度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成本与效益问题,还有道德层面的问题,如社会诚信、价值观、伦理观等,而后者的得失在经济上是无法衡量的。

(二)强调价值创造的动因

遵循透明度精神并不排斥在改进财务报告时考虑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问题,在信息时代,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来组织并对外披露信息仍然是财务报告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界探索财务报告新模式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更多地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尤其是有关企业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的潜力及风险方面的信息,以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

现行财务报告只能反映企业在过去创造价值的结果(利润),而无法揭示企业创造价值的动因(价值驱动因素)以及这些动因在目前甚至将来是否还存在。在面向未来的决策中,财务报告只能告诉投资者企业在过去做得如何,却无法告知投资者企业明天会如何。要改善财务报告在长期决策方面的有用性,就必须更多地披露有关价值创造动因方面的信息。也就是说,公司报告要讨论价值驱动因素,以便在管理活动、业绩和公司前景预测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改进的思路应是以企业内部报告为基础提供外部报告,因为价值驱动的信息主要存在于企业内部。一个简单的逻辑是:管理层在内部决策时认为有用的信息极可能有助于外部使用者进行各种决策,资本市场与公司管理层在公司业绩认识上的差距(导致公司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背离)主要源于信息上的差距。“如果企业以内部管理过程中使用的信息作为外部报告的基础,那么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就能知道什么是管理层认为重要的价值创造力,以及谁在负责创造价值”,而公司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也会因此缩小。

可见,着眼于价值创造的动因不仅是满足使用者信息需求的需要,同时也是解决财务报告透明度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基于需求的多层次结构的信息披露方式

几十年来,通用格式的财务报告一直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财务报告的公共政策目标有关,因为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报告就是以法定公共财务报告的形式出现的,它主要适应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随着决策有用观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并且一般认为受托责任观已经内含在决策有用观当中),许多公司经理开始接受以下观点:资本市场是由众多有着特殊需求的“消费者”组成的,他们的需求要通过周密的调查并且以深思熟虑的方式披露来满足。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去了解资本市场中业己存在的和潜在的信息需求,并通过多层次、有组织的披露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就好像企业要考虑到产品市场中的潜在需求并设计出合适的产品来满足其需求一样。

三、价值导向型报告的逻辑框架

树立了价值导向型报告的思想之后,管理层还将面对一个更深层次的挑战:如何以一种具有逻辑性和组织性的方式向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报告它们决定披露的所有信息。传统的财务报告立足于会计标准,遵循“目标―要素―确认―计量―呈报”的逻辑程序,以会计特有的语言描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这种按单一标准提供的信息类型,不能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下企业日趋复杂的管理需要,也不能充分满足外部使用者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价值导向型报告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它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遵循“环境―战略―活动―结果”的逻辑程序,以多维度的信息反映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过程、动因及其最终结果。可弥补传统财务报告的不足,协助公司提供更详细、更透明的绩效信息、市场机会、策略、风险、无形资产,及其它重要的非财务性价值动因。管理层可以将其运用并整合到企业内部管理程序中去,变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具,同时还可以向投资者及相关利益关系人阐明他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该框架大致由四个层次的信息组成:

(一)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企业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外部环境。在该层次,管理层需要报告他们对竞争情况和监管情况的看法,包括相关产业和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的技术变化。该层次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判断企业管理层是否对其行业的未来和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同时,还可以为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的战略、计划提供帮助。

(二)价值战略

价值战略体现为管理层设计的带领企业组织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高层次计划,如:企业的定性和定量目标,为执行该战略而设计的组织架构,可以监督管理层战略实施行为的公司治理结构等。该层次的信息可以帮助使用者了解企业战略的目标取向、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步骤安排以及这些战略步骤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

(三)价值创造活动

在价值导向型报告框架中,价值创造活动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它既是市场环境与价值战略的具体化和落脚点,同时又是导致财务业绩的动因。该层面的信息包含了公司创造股东价值的各种驱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信息多数是非财务的,如顾客、人力资源、创新、品牌、供应链、声誉等。该部分的信息内容因行业的不同会存在较大差异。借助于这些信息,股东可以清楚地了解该公司主要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及该公司对股东价值的贡献。

(四)财务业绩

财务业绩反映的是价值创造活动的最终结果。作为价值报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财务报告的内容仍然有用。财务报告可以为投资者建立一个关于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模型或者进行公司未来业绩的定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价值导向型报告框架中的四大类信息相互联系并互为基础。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就能条理分明而完整地呈现出公司的中长期经营业绩,同时也能据此阐明公司的短期经营业绩。目前所缺乏的是,如何为价值导向型报告寻找更多并且是系统化的证据。

【主要参考文献】

[1] 谢德仁.价值理论:资产计量模式选择的新视点[J].会计研究,1997(6):11-15.

[2] 朱元午.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兼论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J].会计研究,1999(7):9-14.

[3] 吴水澎.“价值”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5-8.

[4] 谢德仁.财务报表的逻辑:瓦解与重构[J].会计研究,2001(10):30-37.

[5] 陈良华.价值管理:一种泛会计概念的提出[J].会计研究,2002(10):53-56.

[6] 张先治.会计相关性与会计报告变革[J].会计研究,2003(12):19-22.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会计;价值计量

一、中小企业与人力资源会计阐释

中小企业无论对就业或创新,以及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把人的成本与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进行计量和报告即为人力资源会计。这是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弗兰霍尔茨对人力资源会计这一名词的解释,其是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计量、报告。该解释阐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与价值”是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人力资源”是其核算对象。研究学者如今已打破了弗兰霍尔茨所建立的人力资源成本框架,把人力资源的工资归入使用成本,并入了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范围,而依据弗兰霍尔茨的解释,从人力资源投入角度出发,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事后核算。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在人体里够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力,人在运用此种劳动力的过程中,可创造出新价值。人的内在劳动力的值只能是推测与判断,不能准确的计量,但是,可以计量它所创造的外在价值。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既是过去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又是未来人力资源可以创造的价值。实际工作中,可以将过去所创造出来的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基础,它是对人力资源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计量、报告。

二、中小企业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困境

(一)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两难选择

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上,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主张人力资源会计应该从人力资源成本角度进行计量,即按人力资源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分类。人力资源成本项目构成内容见图1。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主张人力资源计量应从所创造的价值角度进行计量,即认为企业人员通过物质创造财富,其中一部分属于人的价值,认为应计入人力资源的价值。两种选择都具有一定道理,如何选择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

(二)人力资本权益界定阻力大

目前,会计体系还没有涉及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拥有剩余资产的分配权。众所周知,承载知识和智力的人力资本将成为最重要的、最具价值资源,而不再局限在物质资本上。在这样的情形下,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认为他们有必要获取企业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现行的剩余价值分配模式没有满足人们的这项要求,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获取企业剩余价值被物力资本所有者所阻碍,影响着人力资本权益,使之无法顺利的获取应有的权益。

(三)现行会计报表项目缺乏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

现有的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中,缺少专门的报表项目对人力资源的披露,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必须进行系统核算。报表中可以在项目上进行针对性的明细项目设置。如在“无形资产”下增设明细科目—人力资源,在“累计摊销”下增设明细科目—人力资源摊销。在“长期应付款”中设置“人力资源负债”明细项目。在“实收资本”中设置“人力资本”明细项目。在“资本公积”中设置“人力资本公积”明细项目。在“研发支出”中设置“人力资源开发”明细项目等。

三、中小企业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路径分析

(一)借鉴价值工程思路:从投入-产出相整合的视角计量人力资源价值

根据“价值工程”的原理,见(式1):V=F/C(1)其中,F表示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功能,C表示人力资源成本,V表示人力资源价值。当企业中的成本(C)一定时,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功能越大(F越大),那么V所能表现出来的价值也是越大的;反之,价值越小。当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功能(F)一样的时候,那么它所花费的成本C越大,它所产生的价值V越小;反之,所产生的价值就越大。其中在C的确定时,根据不同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成本核算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根据价值工程的ABC分析法,把企业的成本核算分成三部分进行不同的分析。当是企业家的时候,C的取值应该是公允价值法的取值,这样的处理方法能够更贴近与企业家的实际成本价值;当是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时候,C的取值应该用重置成本法来进行确认,由于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总是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所有重置成本法能够更好的反映出这一特征;当是知识性的一线工人时,这些人的成本使用简单的历史成本法进行确认,因为他们的成本基本不会出现变动。

(二)赋予人力资源所有者适当剩余分配权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普及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逐步降低了物力资本的所有者承载的风险,呈现出多样化的物力资本表现形式,但是,在经济活动中,随着社会分工协作体系日益完善和“脑力化”的就业,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了从来未有的强化,人力资产的专用性也将逐渐加强,决定着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在如今的时代特征前提下,应赋予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适当的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里,“人”是天然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体,若要实现人力资本的资产功能,则需要由人这个主体来发挥才能。所以,人力资本的最根本的特性体现在它的主体能动性上,人们通过不断的工作、不断的创造,才能够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本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其在企业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创造力。在企业里面,每种新布料的产生、每种染色的技术、每种衣服的样式都代表着企业能够在同行业中多了一部分的优势,这些都是需要靠人来创造。基于人力资本自身所具备的能动性、创造力,势必促使其在企业中既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不会如同非人力资本那样呆板地转移自身的价值。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应当享有企业剩余价值分配权,这样才能够使得企业更好发展。具体的方法,可以让员工持有一定的企业股票来激励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持股的情况可以是从三方面进行:1.企业员工虚拟股票激励模式。这种激励模式下,企业可以面向所有员工,对于符合企业一定条件的,可以给予虚拟股票来进行激励,虚拟股票实际上是对企业员工薪酬延迟的支付,而对于企业的股权却没有任何的侵害,但是,该模式需要企业缜密的进行设计,并且需要专业律师进行咨询。2.中层管理人员期权激励模式。这种激励模式下,由于企业的原始股权有限,而人数不断增加,势必稀释了企业创始成员持有的股份,基于此,大多数的企业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则采取期权奖励方式。3.高层管理人员直接持股模式。这种激励模式下,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核心人员,可以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直接将企业的高层管理及技术核心人员登记于股东名册里,并且进行相应的工商变更登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激励团队员工。

(三)完善会计信息报告体系以全面反映人力资源价值

1.调整会计平衡公式及相应会计科目。在现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需要在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左方的“流动资产合计”项目和“长期投资”项目中,增加“人力资产”项目;把资产负债右方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栏目调整为“负债及权益”栏目。在“长期负债”项目中,增加“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项目。人力资本权益项目下,增加“人力资本”、“应付职工薪酬费”、“职工教育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公益金”、“劳动保险基金”、“劳动者权益分红”、“劳动者权益分成”等会计项目,有关人力资本权益的数据便可以列示在以上人力资本权益项目下。确定了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产,再通过相应的会计核算后,报告的使用者依据其便可以获取有关人力资源权益信息以及其他的会计信息。如此,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调整为:“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源权益”。

2.调整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在现行的利润表、利润分配表上,单独列示“人力资源损益”,将其作为“主营业务利润”的抵减项目;此外在“利润分配”一级会计科目下,增设两个二级明细项目:即劳动者权益分红和劳动者权益分成。

3.调整现金流量表。当企业在人员离职、人员违约、人员调动等变动时,企业将面临支付或者由其他的企业代付的现金净额,因此需要在现行的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中,增加“处置人力资源所收回现金的净额”项目反映;对企业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与培训等与相关人力资源投资活动需要支付的现金额,通过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活动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通过上述对现行现金流量表调整,一方面,便于企业了解每年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资金的具体列支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资金的流动信息,获悉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视程度以及企业人员流动的现状。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相比,有其自身特殊性,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比物质资源繁琐与复杂。因此,在会计报表中,除将上述信息列示之外,人力资源会计报告还应该包括附注。按照性质,会计报表附注在人力资源信息上的披露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关非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对内会计报告附注中,可以适当的追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企业经营业绩变动及原因和企业未来发展前瞻性的信息;在对外会计报告中,一般对外报告附注的内容涵盖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对象的年龄与知识结构、身体健康与素质、工龄层次、工作动机与进取精神、道德水平与员工的凝聚力等具体情况。第二类是有关财务信息的披露。通常在对内会计报告附注中,主要揭示企业不同责任部门人力资源的现值与投入产出比,对于高成本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企业为了确定其投资收益率,应当单独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以及该人力资源所创造出的效益额;而在对外会计报告的附注中,从动态方面,可以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与方向、投资占本期总投资额的比重等有关数据;从静态方面,可以揭示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企业人员的学历构成与职称层次等状况,以此全面展示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面貌。对于企业的附注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人力资源的构成,主要是不同学历、岗位和职称的企业员工占该企业人力资源总量的相对数及绝对数;人力资源的投资与收益情况,主要包括使用和开发人力资源成木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增减变动以及企业经营利润增减变动对比的情况;人力资源的变动,主要是会计期间内,企业人才流入与流出状况。

参考文献:

1.雷宏振,李芸.基于激励兼容约束的企业成员创新与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

2.余淼.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3.孟利琴.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09(3)

4.李艳平.人本主义管理学思考:人力资源会计若干问题[J].财会通讯,2008(11)

5.(美)托马斯•贝托曼,斯考特•斯奈尔.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M].王雪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9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之年,中央政府工作部署受到极高的关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并将2015年定位为“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一词反复出现,展现了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创新二字不断强调,预示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新常态稳发展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总理在对中国2014年工作回顾中说到,而随后的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定为7%左右。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低于去年。

2015年的目标是在7%左右,这样的中高速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速度是中性的,快和慢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好与坏。但是,在两百年来的工业化进程中,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曾经迷恋于快速增长的兴奋,并因此承受“快速增长”给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秩序带来的困扰,当速度不可持续的时候,大部分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新发展模式转型。

去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持续发挥作用,重点推动的一些投资项目,如去年发改委推出80个吸引民间资金介入的试点项目,现在在继续推进,另外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四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的三大战略整体的空间布局的重新设计,这中间蕴含着拉动投资的机会。特别是城镇化过程当中,农民变成市民会产生的这种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未来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有很大的空间。今年总理提出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5%,消费增加13%,应该说经过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包括房地产领域稳定的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公共产品投资、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基础设施、铁路、包括水利建设,形成新的消费领域的投资等等,这些投资会支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这一块也有新的热点,13%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实际上还是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对于中国来讲的话,即使是外部环境不好,但是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需求跟消费需求的启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此外,中国大量产品是中低端产品,产业亟待升级就等于有投资机会;中国的基础设施还不足,环境问题需要解决,城镇化正在进行中,这些领域都面临大量投资机会,而且也有较好的投资回报;中国的政府债务占GDP不到50%,居民储蓄率很高又有大量外汇储备等等,都表明中国设立7%的增长目标是合理的。

总体来看,GDP增速7%经过努力应该是可以实现的,特别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保障,在坚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基础上,更加灵活一些,多次降息降准,特别是降准可能是成为货币投放、货币政策的主要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告别速度”或许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起点。过去两年,国家就业政策充分,整体就业面稳中向好,并已经成为就业新常态。尽管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经济总量规模更大了,不会因为GDP调低了一点,就影响到就业基本面。更关键的是,通过近两年的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而第三产业正是容纳就业的最大空间。此外今年政府采取的政策值得期待,比如继续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减免税费、行政费用,涉及很多人的饭碗。政府倡导大众创业,也能带动更多人就业。

GDP增长率为7%左右,低于去年。这是在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确立的,虽然低于去年增长率,但依然保持了较大增长空间。增长率目标,既要考虑提供充分就业,也要顾及十确定的经济翻番目标。由于前几年基数较高,未来几年只要维持6.7%的年增长率,即可实现2020年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所以7%的增长率依然是打了提前量,因为中国决策要考虑政治因素。

总而言之,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来看,以速度换质量,似乎是未来一年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用改革增动力

总理用了1小时40分钟向全国人大报告了政府工作,其中用了2/3的篇幅阐述了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说,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府有权力,但总理说,“有权不可任性”,不任性的政府是廉洁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2014年已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2015年要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很明显,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向“减政”政府的方向发展。政府将要实行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要求,除法定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以往“地方政府财源少、支出却多”的局面今年将被改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投资潜力不断增长,才是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很明显,2015年,如何激发社会的能量,鼓励投资热情,全民携手创富,是政府的一大工作重点。今年,国企改革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对不同类别的国企,将根据分类来推进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这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将推进混合所有制等改革举措,“做国企的股东”不再是梦想。而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则要“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同时,要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制造要上去,污染要下来。只有向上走,才能向前走。

金融改革是亮点。存款保险制度将正式推出,为民营资本进入商业银行领域和利率市场化创造了低风险的制度环境。“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与此同时,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者试点,进一步推动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将逐渐开启。此外,随着央行利率调控框架的健全,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推进。IPO注册制改革是2015年金融市场最大的改革亮点,不仅改变政府在金融监管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同时还将改变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市场结构。从发钞票到发股票,中国将迎来股权融资为金融基础的创业时代。

促进外贸转型,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综合竞争力。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促进制造业的升级,201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进口”,该项政策旨在促进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打造开放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工业企业竞争力;二是通过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量,来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基本丧失殆尽的人口结构下,这两项无疑是中国重塑贸易优势的基本国策。

2015年,各类学校改革的任务也不轻。2015年将会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其中包括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2015年,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同时,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最终打造一个健康中国。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啃“硬骨头”。过去一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台,改革红利继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成为改革的重头戏。种种措施意味着,2015年,改革是大篇章,政府希望通过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创业创新正当时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报告里还首度出现一个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去6个月里,这是本届政府施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据透露,总理主持报告起草时特别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要写进去。如今,人们已经熟知,本届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双引擎”,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另一个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新兴产业创业。做好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当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今年,“创客”这个新名词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的这一思想在本届政府第一年阐述“合理区间”论时就有了脉络。合理区间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意义不言而喻。

去年井喷式增长的市场主体正是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应。2014年3月1日至今的1年间,中国平均每天诞生1万多家企业。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们能够找到重要原因: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国务院各部门去年又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246项,超额完成总理去年在报告中承诺的200项的目标。仅用两年时间,中央政府兑现了5年任期内再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

去年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就业不减反增,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00多万,就得益于新引擎释放的新动力。

在历时3个月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中,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过3次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90后创业者、广州九尾信息科技公司创办人王锐旭走进中南海,他结合自身经历面对面向总理提建议。他正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寻求公平发展机会的年轻草根创业者代表。总理对他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重要力量,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

今年2月10日,邀请60余名外国专家举行座谈。关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提到,中国经济新引擎将带来的“非物质性好处”。他说:“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的话,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这是本届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在回顾2014年政府工作时,谈到了政府在鼓励与支持创业方面获得的成绩:“拓宽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创业投资行业报告篇10

一、专项资金来源

专项资金的来源为市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设立的专项资金以及从所支持企业项目中回收的资金和增值部分。

专项资金管理机构可以接受社会资金委托,进行科技风险投资。

二、专项资金支持对象

专项资金支持对象为*市行政区域内科技型创业企业、科技项目和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对象应当符合《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

三、专项资金使用方式

(一)股本投资

包括向科技型创业企业、科技项目参股和向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参股两种类型。

1.向科技型创业企业和科技项目参股

专项资金管理机构可以用专项资金、受委托的社会资本向科技型创业企业和科技项目参股,参股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

社会资本委托专项资金管理机构投资,委托期限应不少于3年。社会资本出资人不参与专项资金管理机构的经营管理,但拥有监督权。专项资金管理机构应当保证社会资本最低收益不低于协议期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的1.1倍。

专项资金管理机构对单个企业、项目的投资不得超过该机构总资产的20%、被投资企业注册资本的30%。

专项资金以优先股方式对企业、项目进行参股。专项资金参股企业、项目到期清算,依投资合同规定获得本金和收益;发生破产清算,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权人债权后,剩余财产首先清偿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从参股企业、项目中退出后,仍用于科技风险投资。

2.向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参股

专项资金可以采取资本金入股方式向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但不得控股。专项资金参股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

专项资金在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中的股权可通过股权转让方式退出。其他股东3年内购买专项资金在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中的股权的,转让价格按不低于专项资金原始投资额确定;超过3年的,转让价格不低于专项资金原始投资额与按照转让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收益之和确定;其他股东之外的投资者购买专项资金股权,按上述确定转让价格原则以公开方式转让。

参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到期清算,专项资金以所持股权比例获取本金和收益。参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发生破产清算,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权人债权后,剩余财产首先清偿专项资金。

(二)贷款贴息

专项资金对取得银行科技项目贷款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可给予一定利息补贴。科技型创业企业与银行签订科技项目贷款合同后,可以向专项资金申请贷款贴息。贷款贴息最高不超过科技型创业企业实际付息额的50%,同一项目贴息时间不超过3年,贴息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三)融资担保

专项资金管理机构可以运用专项资金为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提供本息偿还担保。为保证专项资金安全,根据《担保法》,科技型创业企业需提供反担保。

专项资金管理机构收取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风险程度实行浮动费率,一般控制在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50%以内。

(四)引导补助

在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我市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明显社会效益和较好发展前景但短期内回报水平低的科技项目,可以向专项资金申请引导补助。引导补助最高不超过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的5%,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四、专项资金申请

(一)凡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科技项目和科技型创业企业,可于每年9月提交以下申报材料,申请专项资金支持:

1.*市科技项目申报表;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4.企业近两年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新成立企业提供近3个月的财务报表);

5.科技项目成果相应证明文件(科技成果评价证书、查新报告、专利证书、获奖证书)等。

(二)科技型创业申请贷款贴息于每年3月提交以下材料,进行申报:

1.项目批复及与贴息项目有关的银行贷款合同;

2.贷款收款凭证和银行利息支付凭证等。

(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申请引导补助于每年3月提交以下材料,进行申报:

1.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签订的投资合同书;

2.科技型创业企业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3.专项资金管理机构要求的其他文件。

专项资金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经审定支持的企业(项目)和发放的补助额,在*科技信息网站上公示2周。公示中发现问题的,专项资金不予支持。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由专项资金管理机构会同市财政下达。专项资金管理机构与企业签订《*市科技风险投资项目合同书》,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管理。

专项资金管理机构发放贷款贴息和引导补助后,相应核减专项资金。

五、专项资金管理监督

专项资金由市科技局管理,接受市财政监督。具体管理监督职责如下:

(一)市科技局:编制科技风险投资项目指南和发展计划,明确专项资金使用方向、支持重点;根据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年度专项资金总预算,具体管理、使用、运作专项资金,定期向市财政报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健全科技风险投资项目库和风险评估监控机制,降低专项资金投资风险。